大圆满法

怎样令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 作者: 太桥旦曾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21
  • 分享到:
经常会有弟子问我,人们生存的目标是什么?人们生存的目标有两种:一种是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另一种是人们生存的究竟目标。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不见得通过名闻利养或荣华富贵就能够得到,即便是乞丐或穷人,他们也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反而,那些拥有令人羡慕的荣华富贵之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及快乐的精神,也谈不上达到人们最理想的暂时生存目标。

人们生存的究竟目标则是借助人身来发挥出内在的无限潜能,并超越轮回、获得解脱、成就佛道、普渡众生。当然,首先这需要从做人做起,在好的人品素质、道德修养的前提下,在品德高尚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内在的无限潜能。所谓的无限潜能是指至高无上的境界证得圆满佛果之种子,按佛经的说法,一切众生本来平等的具备断除之功德三十二种与证得之功德三十二种的佛性之功德,总共六十四种佛性之功德。这些所有功德可以纳入于三大功德之中,所谓的三大功德就是指大智慧、大悲心及大能力的佛性。这些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是众生的内心中本来圆满具备的,如《心经》中所说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存在着。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众生的潜能以九种比喻的方式隐藏存在着。

实际上心之本性并不受外在物质的影响,也不会被周围环境所左右,真正的修行人不会为世间八法而动摇,也不会为世间的诱惑而迷惑。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而是在于精神的自在,因此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是在内,而不是在外,所以应当往内寻找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真正的修行是要从精神上、内心上、思想上改善。我们佛教徒从精神上寻找快乐与真理,因而精神的修持极其重要。每个众生都具足智慧、慈悲、大愿力的本能,然而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遮住,就像太阳被乌云遮住一般。只有通过实修实证才能够将自己的本能发挥出来,将如同太阳一般的佛性展现出来。所以,用最直接、最快速、最圆满的佛法来将心中的烦恼驱除掉,才会使心中原本具有的佛性,大乐,大悲心,大智慧,大愿力逐渐展现,这个称之为成佛。成佛并不是说我们去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也不是得到一些没有得到过的东西,而是我们心中原有的潜能全然的显露,也是我们的心彻底清净。

众生的心中具备了佛性的宝藏,心中的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很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人却都千辛万苦地往外寻求,执着地认为幸福与快乐从物质的享受而来,有些宗教主张众生的快乐与幸福是神赐予的。这种观念是不究竟的,因为越往外寻求就越远离内在的真理,越追求外在物质就越得不到内在的真正的快乐与觉悟。

世间的人往往习惯所有的一切寄托在父母、家庭、金钱、名闻利养等外在的物质上,并不知道幸福与快乐、真理与觉悟来源于内心的本性,这是很可惜的事。如同一件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就是,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加稳定富足的生活,而忙碌的工作,拼命的赚钱,往往忽略了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体疾病和精神压力。一旦获得了期望中的物质财富时,却发现青春年华已经消耗,身体总是这里那里都不舒服,心情也经常闷闷不乐。这时即便付出再多的金钱去保养,也无法恢复原来的青春与健康。人们总是年轻的时候卖命赚钱,有钱之后再花钱买命。而大多数人不明白所面临的一系列的身体与精神问题,都是在工作或赚钱的过程中日积月累所导致,现在有很多的疾病是花再多的钱也治不好的,可见钱财并不是万能的。

由于一生的努力,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令人羡慕的一些世间的美好,譬如:名牌的车子,豪华的房屋,上千万的钱财等等。曾经,我们以为一旦拥有了这些,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真正拥有之后才发现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太多太沉重了。更加令人沮丧的是发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幸福未必比以前多,而健康的身体一去不返,纯净的思想已被染污,纯真的快乐与幸福已消失不见。高处不胜寒,你会觉得很难找到陪自己说说话的人,即使有人陪伴,你也会怀疑对方的用心;你或许还会觉得难以满足,因为还有那么多的人拥有的财富地位都在你之上;你可能还会觉得焦虑,担心现在拥有的这些不能长久,千辛万苦得到的会因为无常而失去;你会发现自己拥有了很多,却白天吃得不香,晚上睡得不好,甚至执着与欲望、我慢与自私、焦虑与痛苦比一般的平民百姓还严重。这充分说明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欲望在增长,烦恼在增多,不但无法永恒的解决精神上的一切问题,反而往往导致无穷无尽的痛苦。我们应该知道钱财不是万能的,所以不应该将人生的一切寄托在钱财之上。古人云:“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物质钱财也是如此。对于圣者而言,钱财是积功累德的一种资粮,但对于凡夫而言物质钱财是一个大诱惑,让你更深入地迷惑,成为流转轮回的因素。钱财对于以解脱为目标的我们来说,“只取必要,不取需要”,我们仅获必要维持生活的,而不去追求实现享受需要的。我们需要用一颗觉醒的心来看待物质与钱财,如果一直执迷不悟的话,我们的一生就很可能在悲惨的结局中结束。

我们总是患得患失,很少人做到活在现在的当下,大多数人都活在对过去的回忆或对未来的期盼之中,而这些大都是毫无意义的杂念,我们不应该保留,要尽量去除。妄念就像是电脑里的病毒一样,它会占有清净心的空间;也像垃圾筒里腐烂的东西一般,它会把纯净的思想及健康的身体变腐烂。

真正实在的事情就是现在当下的这一刻。我们应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将每一刻当下的事情都充分的把握,令人生的每一刻的当下都过的有意义。如果日常生活中有了这样一个好习惯,不仅我们今生今世有意义且幸福,还会影响到生生世世的大事。如果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学佛修行中,包括走路散步、游山玩水中总是心散漫、放纵、随心所欲,不只是迷失了来世的方向,连今世的事情也难以成功。

我们在任何时候不仅仅要活在当下,还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修行发慈悲心,同时爱护生命、保护环境、节省能源,随时随地训练减少生起烦恼,内心中存在的不好的习气尽量断除,尽量做到培养保持一颗既清净又善良的心。清净心代表智慧,善良心代表慈悲,这两种心是佛教的精髓,也是我们所有佛弟子应该具备的。假如具备了这两种功德,求佛菩萨的时候,佛菩萨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修持本尊的时候,加持也越来越大;修护法的时候,感应也越来越灵。通过获得这样的加持才能逐渐净除往昔的种种恶业。

恶业未净除之前,当我们遇到痛苦或不快乐的时候,不应该过度的沮丧或忧虑,应当想这些都是我往昔的恶业所致。痛苦最大的优点就是,我们经历了很多痛苦的感受才能消除极大的罪业,一切罪业消尽的结果就是快乐的到来,一旦业消了以后我们的生活就轻松了,前途就光明了,来世就自在了。

我们在临终的那一刻能不能获得成就,取决于这一生当中是否活在当下,且有没有认真修行。如果这一辈子下了不少的功夫,很可能会往生或获得成就,即使没有成就,临终时并不会那么糊里糊涂地去世,而会觉知清醒地离开人间,因此一辈子当中精进修行极为重要。它不仅仅影响到来世,还会影响到死亡的那一刻。死亡的那一刻并不如我们所想象中那么简单或轻松,死亡的一刹那也是最关键的。来世生于善道还是堕于恶趣,取决于死亡的一刻是善还是恶。死亡的一刻是善还是恶,取决于终生的行为与思想是善还是恶。如果终生没有经历一个修行的过程,那临终时或临终以后就无法把握了。所以关键在这一生,良好的机会要充分准备,难得的时机认真地珍惜。这一生当中种下了深刻的印象,下了极大的功夫,积累了足够的福德,才能转化死亡的一刻。有些人一生当中留下了嗔恨的印象,总是解不开仇恨,由于临终的嗔恨强而有力,因此离开人世间时嗔恨而死;有些人一生中留下了贪欲的印象,放不下世间的荣华富贵,由于临终时的贪欲强而有力,因此临终时欲望而死;有些人留下了愚痴的印象,无法辨别善恶的取舍,由于临终的愚痴强而有力,因此临终时执着而死。临终时嗔恨而死的会导致堕落于地狱道,临终时欲望而死的会导致堕落于饿鬼道,临终时执着而死的会堕落于畜生道。

有些人与生俱来就心地善良,与人为善,经常积德行善,清净修持皈依五戒,专心念佛,临终时面带慈容,无病无痛、无忧无虑、喜悦舒畅的离开人世,且诸佛菩萨慈悲地引路而往生,因此这些都是一生当中积德行善的力量,也是如法修行的结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我们大家应该好好珍惜宝贵的人身,且为生生世世做好充分的准备,精进如法的修行。修行主要的就是修心,对于心彻底清净的佛而言,看到这个娑婆世界都是净土,看到所有的众生都是佛陀;对于心不清静的我们凡夫而言,看到阿弥陀佛的净土也是肮脏的,看到佛菩萨所化身的人或动物也觉得讨厌,这些都是心的一个作用或力量。无始轮回以来我们做不了心的主,成为它的奴隶,曾经多生多劫令我们倍受折磨与煎熬。从现在起,我们已经获得了难得的人身,遇到了善知识,且获得了殊胜的教法,因此我们已经有办法来调伏它,令它成为我们的奴仆。将这颗野心修证好,具有出离、慈悲心的基础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令它变得无贪、无嗔、无痴、无自私的境界,且降低一切妄念,在任何世间八法出现的情况下如如不动,做到一个平静的状态。并不是孤独寂寞之平静,而是带着喜悦欢乐之平静。

能够投生为千载难逢的暇满人身是十分难得、十分幸运、十分宝贵、十分有福报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将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之处,应当依据殊胜的法教,如法的修持。运用我们的思维做好获得解脱的计划;利用我们的人身大船来渡过轮回的苦海;依靠我们的智慧来觉悟人生与宇宙的真相,从迷惑中争取获得解脱,充分发挥此生的无上价值。这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也是人类所追求的终究目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