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学研究

浅谈“如来藏”(二)
来源: 《慧灯之光》一 日期: 2014-06-25 浏览量: 4763

堪布 慈诚罗珠仁波切

三、证悟如来藏的本体大空性的真伪

我们的思维其实是很简单的,“有”、“无”、“非有”、“非无”这四点,可以涵盖所有的思维。将这四点完全打破以后,我们还能说出什么呢?再没有别的观点了,这就叫“证悟空性”。

对此也曾有过理解出错的公案:以前禅宗的摩诃衍法师来西藏弘扬禅宗,曾在西藏引起极大的争论。并不是藏地不接受禅宗的法,禅宗的法其实是非常好的法,但依照西藏历史的记载,摩诃衍讲禅宗的法时出了一些问题。当然,这仅仅是西藏和印度人的观点,当时汉传佛教的描述与此大相径庭,我们暂时不去论述谁是谁非,只根据西藏历史的记录描绘他所提出的观点。

他说无论“有”、“无”、“善”、“恶”都不要想,“非善”“非恶”也不要想,一切都放下,放下以后就解脱了。若不能放下而去行善造业,就会在轮回中流转。因为取舍善恶是下等根基人的修法,而上等根基的人则应全部放下,什么都不想。这种道理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要求暂时放不下的也非得要放下,这是不对的。说放下就放下是不可能的,没有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放下需要某种有力的方法才能实现,没有方法是不可能放下的,所以说只讲放下不讲究方法是不对的。

摩诃衍所说的“放下”、“不要想”,如果真是仅仅不思而没有悟性的话,那其实还是在想,想的什么呢?想的就是“不要想”。心里想着“不能思维”,其实内心还是在思维。这样做只不过在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这种观点不对。汉地寺庙现在的修行人,如果修的是真正的禅宗,那十分了不起,如果修的是不思的观点,那就十分危险。

前面所讲的打破、推翻原有观点从而证悟空性是《中观》的见解,而仅仅不思的观点不是《中观》的见解。这二者从词语语气上不易鉴别。《中观》的观点,是观察“有”“无”“生”“住”“灭”等等,当观察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深深体会到原来“有”“无”等都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佛经上称之为“增上安立”的东西。

“增上安立”就是指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当作“有”而不当作“无”等等。然而现在事实却根本不是我们以前所想象的那样,我们原来所想是一回事,但是现在证悟之所见又是另外一回事,此二者之间有天地之别!概念都不一样。这种“深深的体会”叫“初前期证悟”,可以称之为“证悟了”“开悟了”。但开悟是分层次的,并非指成佛。证悟就是开悟,但开悟不一定指成佛。

大小乘的四禅八定,可以修到鼻孔没有呼吸。还可以修到很长时间心里都没有念头,坐着非常舒服,但是,这样的修行也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解脱是指用智慧去拔除轮回的根,这才叫解脱。当所有的“有”“无”念头都真正地消失后,剩下的就是“如来藏”。禅宗里这叫“本来面目”,也可以称之为“大光明”、“大平等”、“大圆满”、“自然智慧”等等。这才是真实的“不思”和“不想”,辨别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极为重要。

四、进入如来藏的几种方法之区别

“光明”就是无垢、纯净的意思。污垢即指我们的执着。修行时,“恶”“善”的念头都要断掉。要进入这种状态,需要一定的方法。(1)首先有推理的方法,这个方法常常易于理解;(2)在密宗中有修气脉明点的方法,也能进入这种状态,而且还比较快;(3)还有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特别是大圆满所讲的上师的加持和窍诀,也能同样进入这种状态,而且可以飞速进入,这是最快的速度。

这三种进入方法,第一种是《中观》的思维方法,这是最慢的,但比较踏实;修“气脉明点”速度中等,但有些危险性,因为气、脉轮和人的思维有密切关系,若修不好则精神都会不正常,会遗患无穷;如果有正确的引导就可放心大胆地修习;第三是上师的诀窍,出错少,危险小,没有弯路,并且收获大,见效快,但是需要无伪的信心,没有信心是不行的。以上三种方法都可进入这种“不可言不可说”的状态。

五、万法不离如来藏

当我们生而为人,有了躯体和心相续以后,就会建立很多诸如“上”、“下”等概念,而“如来藏”的状态就像当我们进入太空后,大脑里原有的、在地球上建立的“上”“下”概念就消失了一样,进入这种状态,就进入了“如来藏”、“大光明”。它们并不是在身体内存在的一个东西,并不象计算机里面有软件一样。密宗里讲的“自然的智慧”也是如此,心的本性也就是它。从无始以来,它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而且距我们非常非常近,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发现,如果我们发现了,就是“初步证悟”。

除了不作梦的深度睡眠以外,在一天的24小时中,在我们的头脑里不停地产生着“善”“恶”等念头。其实,每一个念头都是从“如来藏”中出来的,它现在住在“如来藏”中,以后毁灭时也消失在“如来藏”中。

《宝性论》中有一个比喻,就是以世界来比喻心。世界最初不存在,虽然世界产生的原因有种种说法,但都只是推测而尚未加以证实。世界从太空中产生,至今在太空中存在,最后也必将毁灭于太空之中,并没有到其它地方去。这就说明世界来自于虚空,安住于虚空,毁灭于虚空。
同样,我们的每个念头也是来自于法界,安住于法界,消失于法界。这是根据佛的引导了解来的,也是无以数计的成就者所证实了的,并非如外道所说是上帝创造的,因为这些观点无法证实。

虽然凡夫人对此难以理解,但成就者是亲自体会过的,修行人是通过慧眼而非肉眼来体会的。所有的成就者都走过这条路,有过这种体验。比如从未品尝过糖的人无法知道糖的味道,就只好通过比喻,告之甜味类似于牛奶,但这并不能准确表达甜味。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亲自品尝糖的味道。正如禅宗所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每一个念头,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是有差别的。但从修行人,特别是从大圆满修行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来藏”。从实质上讲,这一切并无差别。所谓差别,只是由我们的执着而产生的。因为心的能力比物质的能力要大得多,心可以控制物质,反之,物质却很难完全驾御心。比如:以前有位印度婆罗门认为,火是很可怕的,但当他看见火中生存的火老鼠后,从此改变了看法,并由此得出如下结论:一切都是不一定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都是相互观待而存在的。

同样,所有的物质都是因缘产生的,所以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而“如来藏”则永远不变,这是我们的本性。只要我们进入那种状态,就能解脱,就能“当下成佛”。如果不能进入,则永陷轮回。

但所谓“当下成佛”,也并非一刹那间成佛。在密宗以及显宗较深入的部份中,宣讲“心的本性是佛,除佛以外别无它物。”很多居士也常说“佛祖在心上”,意即心的本性是佛。

但是,心除了本性之外,还有其它不利的东西。正如大海除了浩淼宁静的海水之外,还有势不可挡的惊涛骇浪一样。虽然心的本性是佛,但针对未证悟者而言,心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如果已经证悟,则无本性和现象之分。所谓“胜义”、“世俗”、“地道”等概念,也是针对未证悟者之分别念而言的。

心的本来光明为“基”,因为一切法皆源自于它,所以称之为“基”。进入这个状态叫“趋进”,进入状态且不离开叫“修法”,“修法”也可称之为“道”。彻底进入不再返回叫“果”,“果”也就是证悟。“如来藏”包含了“基”、“道”、“果”,“基”、“道”、“果”也即心的本性。

在达摩祖师的悟性论中说:“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与水。”水冻结为冰,冰融化为水。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H2O。如果温度高于0℃,则只有水而没有冰的存在;如果温度低于0℃,则除了冰以外没有水的存在。因为温度不同,就有水与冰的不同显现。同理,众生与佛的本心同为如来藏,因为无明遮障,就显现为有烦恼的众生;因为远离了无明的垢染,就称其为佛。在佛的境界中,没有无明烦恼的纠缠;而饱受烦恼折磨之苦的众生,也无法理解自心即佛的道理。然而,从本质上讲,二者的却不分轩轾,皆为佛。

在显宗的经典中,认为成佛的道路极其遥远,要经过三个阿僧祗劫,也就是三个无数大劫,那是超越常人的思维、极为漫长的时间。但密宗却认为,心的本性就是佛,我们与佛并没有距离。只要进入那种状态,佛与众生当下融为一体。达摩祖师的血脉论中也提到此理论,他说:“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当然,如果因为修行程度不够,没有足够的定力,这种境界还会失去。但通过修行,必将达到佛与众生无二无别,永不分离的境界,这就叫成佛。
所以,从密宗的角度而言,佛与众生仅隔着一道窗帘,修习的方法也极为方便迅捷,拉开窗帘,即可成佛。所以,成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而是近在眼前、指日可待的。这就是密宗,特别是大圆满的殊胜之处。

上一篇:浅谈“如来藏”(一) 下一篇:浅谈“如来藏”(三)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