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不同对境的运用
来源: 喇荣五明佛学院 汉学院 日期: 2015-07-03 浏览量: 2770

女众部因明系  释圆无

顶礼上师三宝!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从儿时的玩具、伙伴、游乐园,年少时的课本、同学、体育运动,中年的家庭、工作、娱乐,直至老年的儿女、休闲、养生等等,时时刻刻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对境。且会缘种种不同的境界出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如面对听话的儿女就生起贪爱心,面对不好的饮食就生起厌恶心,面对损害的怨敌就生起嗔恨心等,可见正确认识心的所缘境对调整心态以及改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因对于我们而言,各种境太过熟悉,故鲜有机会思考和探寻境之真相。本文在运用因明学的理论阐释境的法相以及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分析,从而认识不同对境对我们的作用。
一、境的法相及分类

《量理宝藏论》中云:“境之法相识所知。”也即境的法相是指所有识的对境,包括分别识、无分别识、正确识、错乱识的对境,而除了识的对境以外,根本不会有其他的对境。

根据缘取方式的不同,在因明中将境分为所取境、耽著境、显现境和照了境四类。即识以直接的方式来缘取自相对境的所取境,以间接的方式来耽著某种事物对境的耽著境,以有相、无相的方式而缘取的显现境以及不欺惑有境的一种对境——照了境。如经堂里的柱子,在眼前显现的缘故,可称为显现境,眼识看见柱子并依此得到它,因其不欺惑眼识之故叫照了境,别人说这里有柱子,听到他的话并耽著它为对境而去取柱子即耽著境,眼睛现量见到它称为所取境。
二、不分析境之过患

由以上境之分类可以看出,同样是对境,但有起功用的自相所取境,可耽著的总相耽著境,不欺惑有境的照了境,于各自心前无欺显现的显现境之别。若在不观察的情况下笼统的将所有识前的所缘境执为相同,则内心因所缘相同之故就分不清正确与颠倒、主要与次要、合理与非理。如某人不对所缘境做详尽辨别,就会缘过去的伤心事耽著而痛苦不已,不明白缘每一个当下的自相所取境提起正知正念,对于误打误撞而获得的对境沾沾自喜,于他者心前显现的对境矢口否认等等,如此定将使自他感受痛苦。若能对以上不同所缘境结合现实分析,则必能远离不必要的痛苦,让生活充满智慧和清凉。
三、结合现实分析

(1)所取境:即起功用的自相对境,如吃饭会饱、喝水解渴、穿衣保暖等等,也即每一个当下的对境,若能在每一个当下,都能对现前的对境提起正知正念,则必能在每一个当下生起智慧,于此看似并无多么殊胜的修行,但因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则日积月累必能现前殊胜之果。如世间中要建一栋高楼大厦,若心缘绘制图纸、准备材料、施工运作等种种的作业,必于内心产生巨大的负担。若知晓真实起功用的自相对境即每个当下,则因认真完成每个当下的任务,则高楼大厦在每个当下的递进过程中必如应完工。

再如于修行中对治贪心,若心中缘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贪心进行对治,由习气极其深重故而容易对贪心生起恐惧,于对治法失去信心。若能通达只有当下的贪心才是真实起功用的所对治法,仅需对治每一个当下的贪心,则内心就能远离恐惧而生起对治的信心,由能对治每一个当下的贪心之故必能消减贪心的势力,从而现前对治的功德。

(2)耽著境:即以间接的方式来耽著某种事物,也即心前的总相境,如心前的概念、回忆、幻想、希望等等,此种对境不具备真实的功用,仅是内心的耽著而已。若能了知其不具备真实功用的特性,则能放下内心的执著,有如老人观看孩童嬉戏般,虽然其不否认孩童的嬉戏,但其内心无有丝毫许的执著。如内心缘过去某件痛苦的事情伤心不已,此时可观察此痛苦之事于当下是否有自相功用,因其为过去之事,可认清当下并不会对自己带来任何利害,仅是自心颠倒执著而已,此时即可放下执著随顺真相。

同样,在修法的过程中也会缘修行的结果而产生种种的期望,此时若能了知种种的期望只是不起功用的耽著境,则能放下执著而扭转种种希惧之心,于当下脚踏实地的修行,以如理修集因故,修行之果必在不耽著的心态中现前。

(3)照了境:即不欺惑有境的对境,也即对境于自心不欺惑,若就比量而言,内心如何判断,对境也必将如是存在。如在自己的公司中判断利润为中等时,而现实中却获得了高利润,此时切勿沾沾自喜,而应了知此非真实照了境,于此应分析高利润是否有其他因素或是否存在疏漏,由此就能够远离种种潜在的危机。同样,在修行中若结果每每不符合预期,则应反省修行是否存在懈怠或者急于求成的弊病。

(4)显现境:即于各自的心前显现的对境,此对境无论正确颠倒与否,其必在显现者心前无欺显现。如在世间中当某人向自己倾述其内心之痛苦:工作的压力、孩子不听话、经济困难等时,切勿因自己未感受工作的压力等而草率的回答压力等悉是妄想,而应站在对方的角度了知压力等于其心前无欺显现,如此则能够做到理解对方、体谅对方,进而开导对方,让对方真实的减轻痛苦获得利益。如是在学修佛法中也不应听闻了万法空性而否认自心前的一切显现,而因在不否认凡夫本无现有的基础上认识显现的虚妄性。

结语:

以上仅是依靠高僧大德的智慧,结合本人对不同所缘境的些许认识,简短的写出这篇文章与大家探讨。因智慧、能力有限,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大德指点。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祈请上师、传承祖师加持与我同等者,祈祷上师与传承祖师加持更多的人能开启心中的智慧,破除众生心相续中的无明邪见,生起对本师及其教法永不退转的信心。

上一篇:发心之本体 --发心为利他 求正等菩… 下一篇:眼见为实 谁作裁判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