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 ︱ 堪布益西彭措 ︱

丙二、如来藏甚深之相

此相极其甚深,所以佛经中说纵然诸十地大自在者也如夜观色法般难以如实彻证,更何况诸平凡者呢?

全知麦彭仁波切言:如来藏体相极其深密,故佛经中说十地菩萨亦如夜晚见色法般不甚清晰,更何况其余平凡者。此处平凡者指十地菩萨以下的凡夫、外道、二乘乃至九地菩萨。此义直接出自《涅槃经》:“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是菩萨摩诃萨既得见已,咸作是念:‘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善男子,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明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无量菩萨虽具足种种波罗蜜多修行,然乃至十住地位,以自力尚不能见所有佛性。经如来宣说才见少分,此诸大菩萨见到少分后均想:“奇妙!世尊,我等无量生死中流转,常为无我迷惑。”佛言:“善男子,已登十地之大菩萨尚未明了、知见佛性,何况其余声闻缘觉等岂能见到如来藏?”

丙三、证悟如来藏唯依信解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丁一、略说

如《胜鬘经》云:“如来藏者,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独觉所行。于如来藏说圣谛义。此如来藏甚深微妙,所说圣谛亦复深妙,难见难了,不可分别,非思量境,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之所能知。”经中“难见难了,不可分别,非思量境”,皆是显示如来藏体相甚深不可思议,即彼非根识之境,非分别心思量之境,亦非言语诠表之境,故而完全超越观现世量之范畴,唯是各别自证智之行境。《报恩经》亦如是宣说此义。正因如来藏甚深难测,故彼唯是随顺了义佛经以信解而证。故佛于众多眷属中云:“当于我所说法生信,必无欺诳,唯以自力难可了知。”《宝性论》云:“自生诸佛之胜义,唯是依信所证悟。”

以上是从总的方面而言,亦有特殊情况,如大圆满道为捷径之道,因彼有不可思议殊胜之善巧方便,于凡夫位亦可将佛果转为道用,可以部分方式修行佛陀境界,具有不可思议特色之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于《辨法法性论》注释中亦言:“圆证出定入定无二之究竟境界,唯在佛地现前,而分证境界在学道圣者地亦会生起,相似者,密宗道于相续中生起喻智慧时亦有,因有殊胜方便故。”

对唯是依信解所证之甚深如来藏,是否能生起信解,关键在于对如来藏现空双融实相义是否生起信解。以下逐一解释未生信解之过患与已生定解之功德。

丁二、广说分三:一、不生信解之过患 二、已生信解之利益 三、产生信解之途径

戊一、不生定解之过患分三:一、如来藏二谛无别之关要 二、所引诤论 三、所引过失

己一、如来藏二谛无别之关要

此亦,在导师佛陀所演经教之中,有些是从空性分开显如来藏的本体,而有些是从本来具足十力等功德显分开显如来藏的自性,此二本须无碍双融,然而对于二谛无别深复又深的关要未能生起信解故,有人视如来藏自性为不空之常,相反,有人却执其自性仅为单空,不建立本具身智功德而堕入损减的断边。彼等为建立各自宗派而发出破立的各种嘈杂诤论高声如大海汹涌般。

按显宗观点释尊转了三次法轮:

(一)初转法轮:针对下根声缘种性者,宣说四谛法轮:“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以轮涅取舍之方式转了初转法轮。

(二)第二转法轮:佛于灵鹫山等地针对上根大乘种性者,宣说广般若十万颂;中般若二万五千颂;小般若一万八千颂等般若经,有六部母般若经与十一部子般若经等。此等般若经将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诸法抉择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佛于第二转法轮般若经中,已抉择如来藏光明之显分为空性。

(三)第三转法轮:佛于楞伽山与广严城等地针对上根大乘种性者,宣说如来藏本来具足十力等不可思议功德。

“在导师佛陀所演经教之中,有些是从空性分开显如来藏的本体”:

此指第二转无相法轮所有般若经,皆为显示遍行如来藏本体远离一切四边所摄之戏论,从色法乃至一切种智之间,皆为无自性之大空性,如《心经》云:“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苦集灭道,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智亦无得。”《大般若经》亦云:“设有一法过涅槃者,彼亦如梦如幻。”此皆显示如来藏离一切戏论之空性分。众多雪域智者皆言:“此教证中‘过于涅槃之法’即是指如来藏,佛于二转法轮中,将如来藏也抉择为如梦如幻之空性。”

“而有些是从本来具足十力等功德显分开显如来藏的自性”:

此指第三转法轮《法华经》、《涅槃经》、《胜鬘经》、《如来藏经》等宣说如来藏所有了义经典,皆从如来藏自性法尔具足无量恒沙功德的显现分角度开显,如来藏以不二方式具足无为法的一切胜义功德,即自性本来具足周遍、常恒、不思议、大安乐等功德。

佛陀教法所开示的如来藏,本体空性与自性光明,本来无二无别,无有别别之二法,非为单空,非为实有之光明,亦非现空并存一处之二法,而是现空本来无二双融,既无远离光明之空性,亦无本体不空之光明。故全知麦彭仁波切于论中云:“此二本须无碍双融。”此亦为前译宁玛巴无垢观点。

往昔,印度有些论师着重宣说空性;有些论师着重宣说光明。而于藏地雪域,以格鲁派与萨迦派为主,着重抉择空性;以觉囊派与嘎举派为主,着重抉择光明;而宁玛自宗则以无碍双融之方式,抉择大空性与大光明无碍双融之观点。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明空本来无碍双融,此可引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谛实语证明:“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得犹如甘露之妙法,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故当无言安住于林间。”故成佛之境界即明空双融实相完全显露之境界,此义甚深,故说“深复又深”二谛无别。

“二谛无别深复又深的关要”:所谓“二谛无别”:指世俗谛与胜义谛本非别别二法,无有主次之别,并非胜义谛为主要,世俗谛为次要,而是二谛本来无别,此即“深复又深之关要”。所谓“深复又深”:因相应凡夫分别心而安立二谛,观待世俗谛,胜义谛是甚深,从大空性侧面是甚深,从大光明侧面亦是甚深,然就究竟实相,直言二谛无别,灭绝二之戏论,此即较前更深之“深复又深”。此又为何者之“关要”?即是入真胜义谛之关要,入第一谛之关要。若未通达此关要,则不能见道入真胜义谛,勿言外道、凡夫,即使是内道下宗(小乘有部与经部)亦未通达此关要,彼等执著世俗谛的粗大法空,而胜义谛的无分刹那、无分微尘为实有,此非双融之见;大乘不了义唯识宗执著遍计的二取空,而以二取空之依他起识为实有,此亦非双融之见,皆为一法上以另一法空;大乘单空见亦非为双融见,因彼将破除生、住、灭等之无生、无住等无遮单空安立为胜义谛,仅为相似胜义而已,故此等均未通达深复又深之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