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二》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等起及其境界。

“等起”,就是思心所,为生起一切之因,它能引生身语二业,并且在第二刹那之后与彼身语业同存。这里的“等起”,具体是指普贤行愿力。

“境界”,在这里是指敬礼和各种供养的对境,也就是诸佛如来。

论中说:凡是前文中不具足这一颂后两句意义的地方,都应加上。这两句是说敬礼、供养的等起和对境。(藏文偈颂后两句是“悉以普贤行愿力,敬礼供养诸如来”,与汉文稍有出入。)

这里,宗大师主要是提醒我们:敬礼、供养和以下忏悔、随喜等一切观行的等起,唯一是自己深切的行愿,也就是普贤行愿力。这是七支的核心与灵魂,因为所有七支的修行,都要发自内心深切的行愿,以普贤行愿力作为等起。心中如果具有如此伟大的行愿力,就可以将生命完全融入普贤愿海之中;相反,心中若无行愿,只是有口无心地念一念,则不具大义。

虽然唯有登地以上的圣者,才能发起真实的普贤行愿,但我们也应努力对普贤行愿生起胜解信,并且依此胜解信发起勇猛的愿心,随学普贤菩萨,这是所有七支修行的关键所在。

以下再从三方面阐述,如上供养诸佛的利益。

一、供养微小,受报广大

《悲华经》云:“若以一花,散虚空中,供养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如果将一朵花抛向虚空,供养十方诸佛,以此所获的福德,乃至毕苦也不会穷尽。

永明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如果有人能对佛法僧三宝,稍作如丝发般微细的善业,那么此人将来无论生在何处,都会感受广大的乐果,而且没有竭尽的时候。

过去佛世时,有一位亿耳阿罗汉,由于前世曾以一朵花供养佛塔,因此在九十一劫中连续感受人天妙乐,最后更以此福德亲见释迦佛,证得阿罗汉果。由此可见,对三宝即便稍作供养,果报也非常广大。

过去有五百个强盗,看中了一座寺院佛像眉间的宝珠,于是合伙到寺院准备窃取。当时由于大殿内光线昏暗,强盗首领便拔剑挑灯,灯光顿时照亮了佛像。由于这个因缘,这位首领后来成为释迦佛教下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缘起不可思议,即便无心供养也能种下解脱的胜因。

二、供种种物,感种种果

中国近代禅门巨匠来果禅师曾这样开示:

供香则身口不臭,供花则相貌端严,供灯则心眼明彻,供水则恶病全消,供果则富乐尊荣,供珠则身钦洁贵,供衣则福寿绵长。

以香极香净,故供香将来身口不臭;

以花色美丽,故供花将来相貌端严;

以灯具光明,故供灯将来心眼明彻,明了诸法;

以水性柔和,故供水将来身体调和,恶病全消;

以果实圆满,故供果将来富乐尊荣,极为圆满;

以珠宝贵重,故供珠将来为人敬重,地位尊贵;

以衣长随身,故供衣将来福寿绵长。

因此缘起妙不可言,以所供的物品不同,便会感得不同的果报,恰如其分,丝毫不爽。

三、广修供养,福德无尽

七支当中的供养支,就是普贤十大愿王中的“广修供养”。由于所修的供养具足四种广大,即供养具、供养境、供养心、供养时等广大,所以称为“广修供养”。

供养具广大:就有上供来说,所观想的供具为香花、灯涂等世间最胜妙的庄严具,而且一一皆如妙高聚,所以极为广大。

供养境广大:所供养的对境不是一方、一时之佛,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极为广大。

供养心广大:供养的发心是普贤伟大行愿,远远胜过一般供养的发心,所以极其广大。

供养时广大:尽未来际供养,即供养的时间永无止境,所以极为广大。

如前所说,以微薄的供养尚且能感得巨大的果报,何况如此广修供养,必定能获得无量福德;另外,以一种供物尚且能感得相应的一种福德,何况意幻供养种种无量的庄严供具,必定能圆满诸般功德。由此可见供养支修法的殊胜性,我们若能发起普贤行愿而广修供养,一次观修便可摄集无量福德。

寅三、悔罪支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悔罪支,即《行愿品》中此颂:“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对于这一颂,宗大师首先从因、事、自性三者解释“罪”,再从方法、作用二者说明“忏悔”。我们将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能明确“悔罪”的涵义。

一、从因、事、自性三者解释“罪”

“罪之因”,就是贪嗔痴。“罪之事”,即身等三事:身之事,即杀、盗、淫;语之事,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之事,即贪、嗔、邪见。“罪的自性”,就是我所作(由我所作的各种恶业),包括三种情况——自己亲自作的、教唆别人作的、对于别人所作的恶业发随喜心的。总摄以上一切而说“诸恶业”。

因为一切罪业都是众生内心的三毒烦恼所引发,所以说“皆由无始贪嗔痴”;而且,是通过身语意三门造作产生的,所以说“从身语意之所生”。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依靠三毒为因,以身语意等三门为根事(“根”谓依靠身口意作为发业的根门,“事”即三门所造的十不善业等)。

二、由方法、作用二者说明“忏悔”

忏悔的方法:应当思惟罪业的所有过患,而对以前所造的罪业生起强烈的追悔心,然后谨慎防护三门不再造恶。要像这样以至心来忏除罪业。

忏悔的作用:忏悔能使先前已作的罪业不再增长,而且可以截断未来罪业的相续,也就是将来不会再造恶业;相反,如果不忏悔,已造的罪业就会不断增长,而且以后极易再犯。

以上初步消文之后,还需进一步掌握修习“悔罪支”的要点。

宗大师已在论中为我们指点出修习悔罪支的关要——“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其中又以“至心”二字尤为关键,而能产生“至心”的主因,就是“应念此等所有过患”。如果不能掌握这两个心要,就无法契入忏悔。

所谓“至心”,就是至诚之心、至极之心。由衷发起的忏悔心,就叫至诚之心;这个忏悔心到达极点,就是至极之心。唯有发起至心,才能具足破恶力和恢复力。因为:只有依靠至心追悔,才能具备破恶的力量(破恶力),而破坏恶业种子;如果生不起至心,那么依靠微弱的心力,根本无法破坏恶业种子,不能遮止罪业增长。再者,唯有以至心防护,才能具备防护力(恢复力),从而防止三门再造恶业;否则,如果只是口中念诵仪轨而没有发起至心防护,这就无力遮止恶业再度现行。

一般所说的“四力忏悔”,都有一个“力”字(依止力、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这说明忏悔必须引发“至心”,才能使忏悔具有力量。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心力,也就是“至心”未能引动起来,则忏悔不会得力。而能引发“至心”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思惟罪业的过患,也就是“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