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第03课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祈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那么这个论典当中分了两个科判,所作支分和所说论义,现在在讲所作支分,所作支分也是跟随那烂陀寺的班智达讲论的一种规律、讲论的一种规则,首先宣说著论的五本,那么著论五本也是由谁所造、为谁而著、然后属何范畴、全论内容和有何必要。那么前面也是把这个五个科判、把这个造论五支呢简单的作了一个介绍。那么下面就要说是对于造论五本稍微的广说。
【接下来对此著论五本略微广述:】
那么略微广述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讲到了这个就是由谁所造,
【一、关于此论的作者静命菩萨,《文殊根本续》中有对佛教之施主、精勤持戒者、诸婆罗门的一段授记,】
那么本论就说颂词的作者当然大家知道就是静命论师或者叫菩提萨埵,然后这个静命菩萨静命论师他在佛经当中是有授记的,首先是讲《文殊根本续》当中有个总的授记,后面也提到了这样《楞伽经》还有《三摩地王经》,那么就说是静命菩萨实际上在这些经续当中都有授记的。首先是《文殊根本续》,《文殊根本续》当中也讲了很多文殊师利菩萨的很多这个修法,然后一大段也是讲到了这个对于佛涅槃之后纷纷出世的这些持教大德怎么样住持佛法这样一种过程。那么在《文殊根本续》当中有对佛教的一些大施主他们这样名字作了授记的,还有一些是精勤持戒者作了授记的,还有一些婆罗门作了授记,那么婆罗门的意思就是说很多婆罗门种姓,那么就说是他是婆罗门种姓但是显现上就说当然是佛教的上师了,就说很多这些大德都是婆罗门种姓的,那么他们显现在世间守持这个佛法弘扬佛法,那么对婆罗门等也有一段授记。
【而在讲到精勤持戒者的开头时云:“本师教典于人间,末时世界衰落际,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无疑现于世。”】
那么在讲到精勤持戒的这一个段落的时候呢,在开头的时候就讲到了,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典在人间末时世界衰落际 ,那么就是说是这个本师教典于人间末时这个末时世界衰落 呢,当然有的时候就是真正的是指在末世五百年佛法真正要衰败了,但是就从授记的这个侧面来看的时候,观待于最后的这个末世授记的意思还不是这么明显的,主要是讲本师出世,然后在本师住世的时候也是佛法复兴嘛,然后佛陀涅槃之后这个佛教稍微有点衰败,就是讲这样一种时间当中而不是指真正的最后五百年。因为静命论师他们在住世的时候还没有到达这样一种真正的佛法非常非常衰败的时候,观待于佛陀在世的时候呢这个叫做 教典于人间,末时世界衰落际,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有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无疑现于世 。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身相,然后精进持戒的人就说是持戒之王,守持持戒之王的就是说持戒王的这样一种形象者呢,他们就会出现在世间然后通过守持殊胜的戒律缘故进行重新弘扬。
【当然,这其中只是笼统地总说了会有数多精勤持戒之王或主尊出世。】
那么在这个授记当中也是总的一个授记,总的一个授记的意思就是说是笼统的宣说了在佛涅槃之后会有很多很多就是精勤持戒之王或者就是说精勤持戒的主尊会出现在世间。当然如果说是总的守持戒律的授记的话那么静命论师当然是包括在当中的,虽然这个当中没有把静命论师的名字讲出来,但是就是说因为静命论师是精勤持戒之王缘故呢,所以说也是在续部当中对他有授记的。这个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总的授记,那么有了总的授记之后呢现在又宣讲了分别授记:
【而在分别授记诸多大德的行文中,又云:“名谓巴者宣净戒。”】
那么就是说是在总授记之后又分别授记,分别授记对于精勤持戒者、对于婆罗门的一些上师、龙树菩萨也好、无著菩萨也好、世亲菩萨也好等等有很多很多这样一种授记呢是在这个《文殊根本续》当中都有提到的。当然法王如意宝当中也是有对他这个“阿”字来进行授记的,这个是在《文殊根本续》当中,很多传记当中也有。那么在这个当中是分别授记诸大德他们当中就讲到: 名谓巴者宣净戒。
【显而易见,这其中已对尊者之名的首字作了明示。】
那么在这个这一些分别授记当中有一句叫做名谓巴者宣净戒 ,那么这个“巴者”实际上就是对菩提萨埵的第一个字作了明示的。那么就说上师在讲的时候呢实际上就说是菩提萨埵就说是在梵文当中叫博得萨埵,那么博得萨埵就说这个“博”字它有这样一种中间这个字就是“巴”,所以说是就说是他这个文字当中也有他的这个“基”字吧也有根本的一个字母,还有就说是他的前加字啊后加字,那么实际上就是这个当中对于中间这个“基”字、这个“巴”字就说是作了宣说的。一方面有这个“巴”字一方面有这样一种宣净戒,这个博得萨埵就说是中间这个“巴”字呢他就说已经作了宣讲,而且说是他能够宣扬清净的戒律,显而易见这其中对尊者的名字的首字是作了明示的。上师也提到过如果是从可以说解释的方面来讲的时候,当然可以说这个就是对于尊者的名字作了授记了,但是上师说呢如果是对于从因明的角度非常严格的角度来讲的时候也不一定就百分之百是这么非常非常的准确的。那么佛陀在授记当中,佛陀在一种授记当中有些是非常明显的有些不是这么明显的,在这样一种经、论在这个续部当中已授记当中也有这样一种不同差别,所以在这个当中可以这样理解,就说是菩提萨埵的这个名字当中首字作了明示的。
【在此续的结尾又授记这所有大德均修成密宗而证菩提】。
那么在这个续部的结尾的时候对于前面所提到过的所授记过的这所有大德都已经说了他们通过修密宗都已经证悟了菩提。
【在《楞伽经》中指出:在未来之时,当外道的邪见纷纷涌现之时,犹如对治般的高僧大德将会出世。】
那么在《楞伽经》也是这样提到:那么在末法、就是在未来的时候呢会出现很多外道的邪见,当这些外道的邪见纷纷涌现的时候就犹如对治一样的高僧大德将会出世。那么这个里面就有个能对治所对治,那么实际上这个邪见纷纷出世的时候呢,就是说一种所对治的。然后能对治它们呢就是讲到了是高僧大德,所以说此处就是讲犹如有病能够对治的是药一样,所以说有邪见、有邪见者出世,那么能够对治---犹如对治般的高僧大德一定会出现在世间。这方面也是说这些缘起的规律也是这样的,或就是说佛法在世间能够弘扬的时候呢那么这些高僧大德通过他们的愿力一定会纷纷转世来护持佛法,所以在佛法就是说一世又一世、一代又一代的过程当中都会有很多大德显现在世间住持佛法,弘扬这个清净的正教。
【此经云:“此后未来时,导师名智慧,开显五所知,大勇士现世。”】
那么在经典当中就讲到这个“此后未来时,导师名智慧, ”那么就有一个名叫智慧的导师会显现在世间,那么这个具有智慧名称的这样导师呢开显五种所知,这个大勇士会显现在世间。
【其中的智慧实际上是静命论师的别名,这是前代诸位智者众口一声的解释。】
那么静命论师有很多名字,其中他的一个名字就叫做智慧,那么就说其中的智慧就是对静命论师的别名的一种授记,那么前代诸位智者众口一声都是这样解释的。
【由此可知,“静命”显然是尊者出家的法名。】
那么就说是平时共称的静命啊实际上是尊者出家的时候,他的上师智藏论师给他取的名字就叫做“静命”。
【另外也有迥然不同的多种称呼。】
对于这个静命论师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啊,比如平时我们讲“大堪布”,然后就说是“大堪布菩提萨埵”、“静命”、或者有的时候是“智慧”啊,“慧命”啊,像这样话有很多不同的这样一种称呼。
【所谓的“开显五所知”,其实是在授记(静命论师)以理抉择五法进而将所有大乘归结为同一密意的这一点。】
那么在这个授记当中提到了开显五所知 ,那么开显五所知我们就要了知什么是五所知?五所知实际上是在《楞伽经》当中有提到,在后面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也会提到这样一种五种所知,五种所知在唯识的教义当中呢它是讲的比较广的比较多的,也就是说名、相、分别、正智和真如,那么这个叫做五种所知----就说名:就是名字的名;相:就是这样行相的相;名、相、分别:分别念这个分别;然后还有这样一种正智和真如。那么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五所知,一切这样一种所有的法都可以通过五种所知来进行开显,五种所知当中也有这样名和相还有这个分别,唯识当中就把这样一种名和相呢划在遍计所执性,然后把这样一种分别呢就是讲它的这样一种依他起性;然后就是说正智和真如呢可以划在这样一种圆成实性当中的,或者有的时候呢把这个正智它是划在依他起就是清净依他起当中,把这样一种真如划在圆成实当中。所以说就五种所知和这样一种三自性呢,实际上就可以互相含摄的。那么就是说我们知道三自性它可以包括一切清净不清净的、有为无为法,那么五所知呢五种所知也是把所有的这样一种大乘全部归摄在五法当中进行抉择。那么把所有大乘归摄在五法当中进行抉择呢,实际上就是把所有的大乘归集为同一密意这一点,就是说静命论师啊他可以通过理证抉择五法进而把所有的大乘归结为同一密意。那么实际上我们就说是他在《中观庄严论》当中,他就说是以理抉择了五种所知法,然后把所有的这个大乘要点归结在这样一种名言当中唯识、然后在胜义当中空性,这个方面进行观察的。所以说有这样一种密意缘故呢对于静命论师作了授记。
【此外,《三摩地王经》中也云:“末法浊世菩提勇士者,护持如来教之此胜法,彼等吾子末时护正法,千万佛皆交付与彼等。”】 [WU1]
那么在《三摩地王经》当中有这样一种授记:在末法浊世会有菩萨勇士出世护持佛陀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此胜法】,此胜法主要是指《三摩地王经》这样一种教义,彼等就是我的心子在末时的时候呢会护持正法,不单单是这尊佛释迦佛而是千万佛全部把他的这样教法交付给他,让他们进行护持,就是这些菩萨会在这个末时的时候呢护持正法,千万佛都把他们这个教言交付给他们,让他们来护持。
【可以明显看出,此经中已经完整地指出了“摩诃萨埵绕卡达”的全名,静命论师的尊名如果用梵语来读就是如此。】
那么我们就说【末法浊世菩提勇士者 】实际上就是说从梵文来读的时候“摩诃萨埵绕卡达”,那么“摩诃萨埵绕卡达”这个方面就是静命论师的全名,他出家的时候起的名字就是讲过“摩诃萨埵绕卡达”,那么在当中就讲到他的全名,静命菩萨的尊名如果梵语读就是这样的。
【那么就是说这个方面也可以读成“末法浊世摩诃萨埵”】, 那么就说这个方面进行读的时候也是更加容易理解的。
【而所谓的“绕卡达”可以解释为维生或护持。】
那么这样一种“绕卡达”就说静命论师的名字“绕卡达”也可以解释成维生啦或就说护持啊,这方面都是可以的。所以说有些时候翻译的时候就把静命菩萨的名字就翻译成静命的也有;还有就说是在有些地方我们是看到有翻译成寂护的,寂护,护就当作有一个维生啦或者护持的意思,所以说翻译成寂护也好或者翻译成静命也好,实际上从他的这个“绕卡达”当中都可以作翻译的,就可以解释成维生啦,或有的时候解释成护持。
【因而,通过此名词也使所表达的意义一同显露出来了,因为(一句话)能引出直接之义、间接之义、言外之义等多种含义,这就是佛语的特点。】
所以说通过这样一种“绕卡达”这样名词也就是把所有的表达意义全部显露出来了,这些方面对静命论师的这些名字的授记,也是非常清楚的。因为佛陀的一句话当中也可以有直接的意思、有些间接的意思、有些言外之义的这样多种含义,这个方面就是一种佛语的特点,佛语---佛陀的这个语言,因为佛陀证悟的实相智慧非常深邃,所以佛陀这样一种语言的特点也可以直接解释,也有间接的解释,还有言外之义,有言外之义说前面这样一种“名为巴者宣净戒”诸如此类的像这样都可以,有的是直接解释的有的间接、言外之义解释的。那么这样一种直接解释、间接解释、言外之义的解释实际上也必须要有非常殊胜的智慧,能够了知佛陀语言当中他所指出的直接、间接、言外之义。如果你看不出来的话,那么就说好像看了这个当中和静命菩萨的授记没有什么关系,好像不是在授记静命论师的,但是就是有智慧的人他一看到这个佛语的时候呢---哦,有的是从直接解释的,间接、有言外之义。他必须是有非常超胜的智慧他就可以这样去理解可以这样去解释。所以说就是佛语的特点。佛陀的语言还有很多证悟者他们的论典的意义都有这样一种特色的。
【静命阿闍黎通过卓越的理证智慧(无误抉择)以上两部经的无垢意趣,进而开创了两大宗轨(合一之宗),由此可见,这两部经中授记的原因也在于此。】
那么静命菩萨他有非常殊胜的这样一种理证智慧,通过他最为殊胜的理证智慧把以上两部经的无垢意趣,那么就说是抉择之后呢开创了把两大宗轨合二为一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教义,那么也就是说在,那么前面在讲《楞伽经》当中两部经典第一个就是《楞伽经》,《楞伽经》当中讲到这样一种五法,然后就是说是在《三摩地王经》当中是讲到这样一种甚深的智慧,那么就说是这个静命论师完全抉择了这样一种无垢意趣之后呢,就把这个两大宗轨合二为一,名言当中有唯识的解释,胜义谛当中通过这样胜义的解释,那么这个方面就把他的这样一种经典当中的意趣啊,两部经典当中的这样一种含义就是说非常明显的就凸演出来了。把对我们来讲学习这个经典掌握这个经典的时候呢就非常非常地殊胜,很殊胜因为一般的人没有智慧,看《楞伽经》的时候,有时候说好像是八识是存在的,有些地方讲是万法是皆空的,那么像这样如果没有人来指点的话,那么就根本无法了知,有的时候说八识是有的,有的时候是说八识空的,那么到底如何去了知呢?这个无法了知或者《三摩地王经》当中讲到这样一种甚深智慧如何了知。那么静命论师他就说是实际上讲唯识八识存在,是讲名言谛当中,那么就是讲八识不存在是讲胜义当中,把这样一种通过殊胜的智慧,把这个佛经的意趣这样一抉择一宣讲,我们再看的时候就知道二者之间就没有矛盾了,二者之间就不会有矛盾,讲说唯识存在也是可以,说唯识八识不存在这个也是可以的,说这个八识存在、讲这样一种第八识存在这个是讲名言谛当中当然是有的,如果它是不存在呢,胜义当中一切无所缘,任何一个法都是无自性的,从这个方面就完全了知了佛经当中的这样两部经典这样一种殊胜的含义,不但没有矛盾而且非常融合非常圆融的。所以说就把两大宗轨合二为一,造了这样一种《中观庄严论》。所以说为什么两部经典要授记静命论师呢,就是静命论师有这个智慧有这样一种能力,就是说开创两大宗轨合二为一之宗,所以说佛经对他作了授记的。
那么这个以上的内容呢主要是讲经典续部当中对静命论师的一种授记,授记的这样问题作了观察。那么下面就是讲静命论师,他在显现世间的时候显现的一些殊胜不共的功德,智慧超群也好还有戒律清净也好还有获得殊胜的成就,从这个方面来进行抉择。
第一、智慧超群:
【关于众多经续中再三授记的这位开宗祖师独具特色的超胜功德,正如古大德所说:静命论师已抵达自他宗派波澜壮阔大海的彼岸,于圣者语自在(文殊菩萨)纯净无垢的莲蕊足下以头顶受。】
那么就说【智慧超群 】呢这段话主要就是说,这个静命论师之所以有这么殊胜的智慧,是完全得到文殊菩萨亲自摄受的,得到文殊师利菩萨亲自摄受,所以说他的智慧是非常非常超胜。所以对于这样众多经续当中再三授记的开宗祖师,因为他开创了这个名言当中唯识、胜义当中空性的这样一种殊胜的这样一种教义缘故,所以把他称之为开宗祖师,他独具特色的超胜功德第一个就是智慧超群,那么大家公认的说静命菩萨已经抵达了自他宗派波澜壮阔大海的彼岸。因为虽然从实相的角度来讲没有很多很多的实相,也没有很多很多这样一种所谓的宗派。所谓的自宗和他宗,有些时候所谓的他宗指外道。外道不知道实相的意义的缘故,所以说跟随自己的分别念造了很多这样一种宗派,这也是无边无际的,非常非常的多。还有是佛教自宗,有的时候是跟随根性进行宣讲通过这样修持就可以成就,有的时候通过不同的侧面进行描述的,所以显现的很多佛教自宗的宗派有小乘的,有大乘唯识,大乘中观,中观当中也有这样一种随经部,自续派,还有应成派,很多很多宗派。实际上这方面有些事归纳起来讲,有些宗派它就是通过分别念创造的,有些宗派是通过不同的侧面来介绍不同实相的角度的。但不管怎么说表达的意思说,这样所谓的自他宗派,现实生活中非常非常多,如果没有清净的智慧根本没办法在这个当中超越。
静命论师已经完全抵达了这样一种自宗他宗大海的彼岸,所以他的智慧非常非常清净。“也是在文殊菩萨无垢的莲蕊足下以头顶受 ”,也就是说受到了文殊菩萨亲自摄受。
【并且在以前确凿可靠的史实中也曾看过有如是记载】
就说以前的很多史实当中是做了记载,历史书中也做了记载,历史书当中也有很多记载,比如桑耶寺的详志,还有以前大德所造的印度的佛教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这位阿阇黎生为东方匝霍国王的太子,年长以后在那烂陀寺说一切有部的亲教师智藏前出家为僧,法名为摩诃萨埵绕卡达】。
静命论师出生在东方匝霍国家,匝霍国王的太子,匝霍国现在也是在印度旁边的一个国家吧,那么长大以后在那烂陀寺说一切有部的亲教师智藏论师前出家为僧。智藏论师也是他的上师,也是自续派的一个论师。我们知道在印度佛教史中自续派有三大论师,三大论师也称为东方自续派的三大论师。第一位是清辨论师,开创自续派;第二个讲的是智藏论师,第三个讲的就是静命论师,这个方面讲的就是东方自续派的三大论师。那么就是在智藏论师面前出家为僧的,前面我们讲匝霍国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但是现在的孟加拉国已经没有佛法了,主要是其他的伊斯兰教。但是以前在孟加拉国的地方佛法还是比较兴盛的,就是当时的匝霍国。匝霍国就是现在的孟加拉。他长大之后在那烂陀寺依止说一切有部的亲教师智藏论师出家为僧,法名叫摩诃萨埵绕卡达。
【从此之后精进修学,对所有明处全部通达无碍,成为那烂陀寺出类拔萃的亲教师,制胜一切外道辩论对手。自此,尊者不同凡响的智慧雄狮巨吼响彻云霄,名震天下,铺遍整个大地】
一方面他有俱生的智慧,然后出家之后也是精进修学,所以对于所有的明处全部通达无碍。“所有的明处”归摄起来就是讲五明,五明称之为所有的明处。应该明了之处,应该通达之处,就称之为“明处”。那么就是说当然把明处展开来讲就是所有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学问,归摄起来就是五明,五明可以把所有这样的学问归摄在一起。所以说对所有的明处全部通达实际上就是说指对于内外道,对于所有世间的知识完全已经掌握。
“成为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亲教师,制服一切外道 。”因为在印度外道也是非常兴盛,外道经常和内道辩论。所以一个佛法当中,一个寺院当中和外道辩论的时候,如果辩不过外道的话,当时印度的规矩是这样的,如果你没办法辩赢,你和寺院所有的人都要皈入外道;如果外道辩输了,外道他自己和自己的弟子去全部归入内道。像这样的话能够,在寺院当中能够胜伏外道的必须是个班智达。所以说静命论师他是担任亲教师的时候制服一切外道辩论对手的。“自此,尊者不同凡响的智慧雄狮巨吼响彻云霄”,大家都知道他的殊胜的名声。下面单独讲一个他的传记当中的内容。
【当时,南方有一位对婆罗门吠陀等所有外道典籍无所不知的人士,出奇地击败了内外道的全部辩论对手,结果谁也无法与之抗衡】
当时在南方出了一个外道婆罗门,他对婆罗门的吠陀等所有的典籍非常通达,出奇地击败了外道的很多辩论对手,还有内道的很多辩论对手都击败了,结果在那一带在印度南方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抗衡。
【这时此人心里不禁暗自思忖:现在我应当前往那烂陀寺,力争让亲教师静命一败涂地,这样一来,我在普天之下就无与伦比了】
当他在南方获得很多胜利的时候,他就想到现在我就应该到那烂陀寺去,力争通过辩论让亲教师,就是让堪布静命一败涂地的,如果这样我就天下无敌,在整个普天之下我就变成无以伦比的大智者了。所以通过这样一种的思想驱动,他就动身前往那烂陀寺。
【当他经过一番旅途的劳顿最后来到静命论师的住处时,却不见尊者的踪影,只看到有一尊宛若纯金般闪闪发光的文殊菩萨像庄严端坐】
那么当他最后来到静命论师的住处就是到了那烂陀寺,找到静命论师的房子的时候,一进门看不到尊者的踪影,只看到有一尊文殊菩萨的像,闪闪发光的文殊菩萨的像坐在那个地方。他当时也没有注意,以为这就是一尊佛像而已。
【于是他走出去向别人打听论师的下落,没想到人们都说亲教师就住在那儿,此人只好再度返回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尊者果真原地未动】
他自己就出去打听静命论师在哪个地方,别人都说静命论师亲教师就住在那个地方的,在佛像的那个位置。他只好再度返回去看的时候,结果发现在以前显现文殊菩萨像的地方就是尊者的身相,原定未动。他刚进来的时候,是个佛像,第二次进来的时候发现是尊者本人坐在这个地方。
【他不由得大吃一惊,知道尊者已获得了殊胜本尊悉地,谁也不可能再辩得胜他,不由得生起极大信心,于是全然放弃了辩论的念头,恭恭敬敬顶戴其足,皈入佛门】
他看到这个事实的时候,非常惊讶!他知道尊者是已经获得了殊胜的本尊的希地,已经和文殊菩萨无二无别了,所以他有这么大的成就,这么殊胜的智慧不可能是通过世间的分别念,这样辩论数能够制服他,辩得胜他的。所以对于静命论师他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全然放弃了辩论念头,恭恭敬敬顶戴其足,最后是皈入了佛门。也就是说他最后都没敢和尊者辩论。实际上有很多外道,在印度佛教史当中有很多记载,很多外道实际上都还是区别一些俱生的智慧,有的相续当中他是有这些善根的,所以有的时候在和这些殊胜的大德辩论的时候,一旦辩败了他马上就会皈入佛门。因为通过这样殊胜辩论抉择之后就知道自己所持的宗义不究竟,佛法当中就近的意义是最究竟的,然后他就放弃了邪见,归入佛门。为什么这样讲呢?一方面相续中有善根,一方面自己的智慧是很敏锐的,不像一般的人,有的时候我们自己都讲智慧是糊里糊涂的,连自宗的教义都无法掌握,也就是说智慧非常粗大。而有些外道显现上首先是外道,但是内心当中有很比较深广的智慧,所以当他和佛教的智者一辩论的时候,他的智慧能够抉择到很细的地方,最后他自己辩论的时候有自己的理证的原因,所以一辩论,一抉择就知道自己的观点不正确,外道的观点不正确,没有解脱道,
他就说通过辩论之后接受无我的观点,接受般若观点之后就会放弃自己的宗派,那么此处就是说主要是指外道他见到静命论师显现本尊的身相,升起了极大信心,内心当中的善根由此萌发,啊就放弃辩论的念头皈入佛门,这方面就静命论师调伏外道进佛门的这样一种经过。当然我们也知道以前圣天论师也是调服了这样一种外道的进入佛门,有些当中讲的是这个就说是勇论师啊就是马鸣,不同的历史当中有不同的记载。还有呢就是说什么就是知道全知麦彭仁波切传记当中呢,也是有这样的和一个格西辩论的时候,就说这个格西当时他一看到麦彭仁波切显现文殊师利菩萨的相时候,所以马上放弃辩论的念头。啊就说恭恭敬敬的顶礼,发愿,然后就是说这个成为他的弟子,这个传记当中也是非常非常清晰的记载的,啊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慑服有缘者。
【诸如此类尊者智慧超群的奇迹实在是无有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当尊者到达藏地之时也曾经胸有成竹亲口承认过自己的智慧】,
那么前面就是讲到了他通过这样一种显现,啊殊胜的这样一种智慧方式来制服外道,在印度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在藏地的时候呢,他自己也是胸有成竹的亲口承认过自己殊胜的智慧,那么怎么样承认的呢?
【他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假设佛教内部或其他外道有谁想寻找较量的对手,那么在神变方面,可以说整个南赡部洲没有能比莲花生大士更胜一筹的了,非他莫属,因此可让那些人与他一决胜负】
那么刚刚就说是这个莲花生大士和静命论师刚刚进藏不久的时候,整个佛法在藏地还没有兴盛起来。还没有兴盛起来,所以说就是说静命论师就对赤松德赞讲,如果在佛教内部或就在佛教之外的外道当中,如果有谁想要寻找较量的对手,那么要阻碍佛法在藏地弘扬,如果说他想要比神变的话,那么整个南瞻部洲没有比莲花生大士更超胜的了。莲花生大士就说证悟了最高的这样一种境界,所以说他证悟最高境界之后呢显现了这个神通力,降魔的能力那么无与伦比的。整个南瞻部洲都找不到比莲花生大士还要殊胜的就说殊胜证悟者,所以说如果想要比神变那就要让莲花生大士与他一决胜负。
【而在因明辩论的方面,如果与我唇强舌战,一试高低恐怕当今天下再没有比我更擅长的了,我足可力胜一切辩论对手让他们一一皈入佛门,让国王您如愿以偿。】
如果就说他认为自己的智慧很殊胜,如果在因明方面在辩论方面如果要找较量对手的话,那么就可以让我和他去一试高低。那么在整个天下没有比我更擅长辩论的人。所以说就说是可以让一切辩论对手全部失败,让他们一一归入佛门,让国王的心愿能够就说如愿以偿。当然我们就知道了通过前面这样一种传记来看的时候呢,静命论师得到文殊师利菩萨的摄受或他本身也是得成就文殊师利菩萨的无二果位,所以说就说得到文殊菩萨无二的果位之后,只有智慧没有神通,啊这个事不可能的事情。或者说莲花生大士他获得这么高的境界只有神通没有智慧不能辩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不过就是在这个弘扬佛法的过程当中,通过每个不同的因缘,莲花生大士显现密宗成就,所以说他像这样的话他显示神变啊或调服这样非人啊,像这样的话就说不共的妙力方面他就说更加显现上面更加突出,所以说他这样一种在弘扬佛法的时候呢我们说在分工方面,他主要是这个角度,那么静命菩萨虽然具备很殊胜的这样一种智慧神通,但是他不显现,在显现得时候呢哦好像是戒律很清静,然后就是说他的智慧很超胜,啊这主要是从弘扬戒律,弘扬显宗方面,非常着重的分工这个方面,而且在显现的时候最初在建桑耶寺,在建地基的时候他说:这些非人我没办法降服,通过寂静法我降服不了,你应该去请莲花生大士,实际上这个方面也是一种谦虚吧或者就是说一种大德和大德之间的一种默契。因为莲花生大士要入藏,通过什么样因缘入藏?哦静命论师说我没办法调伏这些凶猛的非人,所以马上去请莲花生大士入藏,他可以调服一切凶猛的非人。通过这样的因缘,那么就把莲花生大士请入藏地的,哦就是我们不能够从他们自己完全的持续当中直接理解说莲花生大士没办法辩论。啊就说静命论师没有神通或者没办法显神变等等,不能这样想的。实际上只不过在弘扬佛法佛法过程当中,就说大德和大德之间有些不同的分工而已。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真正想佛教要真正弘扬起来,像藏地当初这么红这么就说广大的啊弘扬佛法的话,必须要有像莲花生大士、像静命论师这么殊胜的大德,不管在任何方面在就说证悟成就方面,显神变方面,啊就说也是找不到对手的。那么然后要在辩论方面也是就说找不到对手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佛法就说有了一个也就说广大弘扬的一种基础了。
【这位大阿阇黎开创了中观瑜伽行宗轨,在诸位班智达当中犹如胜幢之宝顶般昭彰显著,首屈一指。】
那么这大阿闍黎静命论师他开创了中观瑜伽行宗轨,那么就说中观瑜伽行实际上就说静命论师所开创的,那么前面也是由清辨论师开创了这样一种经部形中观。然后就说是这个月称菩萨开创了应成派,就是通过一般的世间名言抉择世俗中观。然后就说静命论师开创了中观瑜伽行,啊是这样的。在诸位班智达当中呢要智慧非常超胜,
【犹如胜幢之宝顶般昭彰显著】,
胜幢呢是指非常殊胜的非常珍贵的,那么胜幢的宝顶,那就是殊胜当中的殊胜。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就是说,是这个静命论师在诸位班智达当中尤为超胜首屈一指。
【这以上只是对尊者智慧超群的事迹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而竭诚护持这位开宗祖师之自宗的大德也委实不乏其数】【就拿印度圣地来说,有狮子贤论师、嘎玛拉西拉(即莲花戒论师)以及法友论师等等,】【另外在诸班智达中也是大有人在,佛智、圣解脱部、狮子贤、阿巴雅嘎绕等唯一抉择般若见解。】
那么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那么就说静命论师他开创这样一种瑜伽行中观,就说竭诚护持这位开宗祖师的啊就说这个开宗祖师最重要的大德也是非常多的,啊非常多的,啊就说这些护持至宗‘护持”就说静命论师至宗的大德都是赫赫有名的,比如说这个地方提到在印度圣地来讲狮子贤论师,那么在学哲经观庄严论方面没有人比他还超胜的。还有呢就说嘎玛拉西拉(即莲花戒论师),就是静命论师的弟子,他也是有具有这样非常殊胜的成就的智慧,还有中观师的法友论师,在班智达当中有佛智论师、还有圣解脱部论师,狮子贤、阿巴雅嘎绕、这个方面平时在讲无畏论师,在讲《中论.》的时候经常提到无畏论师的史事,这个方面就是讲无畏论师,这一些方面都是他的这样一种啊就说是这个能够护持他的宗派的人,这方面都是非常殊胜的班智达,所以有的时候就是说这个大德啊他的智慧很超胜,这个大德就他的宗派很超胜,我们说为什么呢?有的时候就说他的护持他的宗派的弟子,啊都是怎么怎么样殊胜,通过他的弟子来说明他的上师或开宗祖师非常非常殊胜,从这个方面来讲反衬的,所以说就说这个方面讲竭诚护持开宗祖师自宗大德也是有狮子贤论师啊等等,在印度圣地这些论师啊具有很清静的非常殊胜的智慧,他们也是唯一的写般若解脱的见解的。这个方面就说讲到了护持他宗派的就说弟子当中呢有全部是很多殊胜的大德。
【虽说在静命论师之前已有圣解脱等秉持瑜伽行中观的个别论师,然而真正建立切合外境不存在唯识法理之中观宗轨的开创者就是静命论师】
那么下面这大段呢就是讲到了这个静命论师他怎么样开创瑜伽行中观的。啊这样一种情况,通过殊胜的证理来进行抉择。那么虽然说在静命论师之前已有圣解脱等秉持瑜伽行中观的个别论师,那么这个地方有个圣解脱,那么前面有个圣解脱部,那么一方面前面好像是说了在静命论师之后啊这些圣解脱部啊等等是秉持他的宗派的,这个的地方又是说呢静命论师之前已有圣解脱等秉持瑜伽行,实际上圣解脱圣解脱部呢啊不是一个人,他就是说是在这个传承当中也是有的时候是解脱部,有的是圣解脱部,啊也就说有这样一种不同的讲法。或者,这个地方讲圣解脱和圣解脱部也是在印度来讲的话,也有这样一种名字相近的地方。那么就是说在静命论师之前呢,圣解脱等,他也是秉持瑜伽行中观,或者秉持瑜伽行中观意思就是说,他也是抉择名言谛当中,这个方面是唯识、胜义当中是的空性。有这样一种个别论师。
但是 真正建立切合外境不存在唯识法理之中观宗轨,就是在名言谛当中呢,建立了外境不存在,一切唯识,这样一种中观宗轨的开创者,就是静命论师。
[ 关于这一点,是诸位大智者异口同声所认可的,而且凭据理证也完全可以成立,再者通过阅读印度诸大论师所著的论典也能了知。]
那么就是说是,关于静命论师是开创瑜伽行中观的这样一种,开宗祖师这一点的话诸位大智者异口同声所认可 。这个方面就是讲到,这些大智者通过清净智慧,都认可静命论师是瑜伽行中观的开创者。而且凭借理证也是完全可以成立的。那么怎样凭借理证可以完全成立呢?实际上就是说,要成为一个宗派的开宗祖师,不是说你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提到过这个观点,比如说圣解脱。圣解脱呢,他就是说提到过瑜伽行中观的这样一种理念,或者名言谛当中唯识、胜义当中空性的这个理念呢,圣解脱他提出来过。但是我们说,为什么说,他首先提出来,但是开宗祖师不是他,而是静命论师呢?因为就是说是,外境当中不存在,名言谛当中没有外境,是唯识,胜义当中空性,那么这个呢,是静命论师的时代呢通过造论的方式,详细的通过法理来做了抉择、做了观察。也就是需要破他宗的,已经详尽的破了他宗;需要立自宗的,详尽的安立了自宗。所以说,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详细的立自宗破他宗之后,通过理证详细抉择,这个这样的一种形式,才说是真正的开宗祖师他需要做的事情。开宗祖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这样。
那么凭借理论来观察的时候,静命论师在他的观点当中,对瑜伽行中观完全是这样做的。通过最为严密的理证,然后就是“破了他宗立了自宗”。所以说,这就不是说你前面,曾经提到过,它不是提到过的问题。他就把这个问题完全呢就说是已经规范化了。把这个问题全部已经该破的、该立的,全部已经做完了。所以说,他安立成开宗祖师的原因,理证就是这样的。
[ 通过阅读印度诸大论师所著的论典]就是说,你可以去看,这些 大论典当中,讲到了圣解脱他的这个观点,提是提到过,但是没有这么广大的这个破立。那么就是说静命论师的论典当中,有这么广大的破立。通过去读他们的论典也可以完全了知的。所以说通过这样一种根据,就把静命论师安立成了这样一种瑜伽行中观的开宗者。
[ 因此,人们普遍共称:龙猛师徒是开创原本中观的鼻祖,月称论师是中观应成派的开创者,清辨论师为经部中观的创始人,静命论师则是瑜伽行中观的开宗祖师。]
那么所以通过这样一种根据呢,人们是普遍共称的,像龙猛师徒(就是龙树菩萨和胜天论师),那么就是说龙猛师徒是开创原本中观(有时候叫根本中观,或者叫原本中观)的鼻祖;所谓的原本中观呢,就是在中观的释中论当中呢,中论也好、讲这个四百论当中也好,它没有很明显得划分,自序派和这样一种应成派当中不同的讲解,也就是说没有侧重它是单空,还是讲这个离一切戏论的空,没有这么明显的词句来进行观察,所以龙树菩萨《龙树六论》啊、《四百论》这方面就称之为根本中观,也叫原本中观。龙猛师徒呢就是讲这原本中观的开创者。
【月称论师是中观应成派的开创者,】
那么就是说月称菩萨就是开创了中观应成派。虽然,就说在月称论师之前,佛护论师呢,他已经就是说讲到了不分二谛的观点,或就是说应成派这样一种理念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在《佛护论》当中,佛护论师他有一个中论注释的佛护论。那么在这个佛护论当中呢,他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广大的破立。没有广大的破立。那么后面月称论师出世的时候,在他的注释当中,在《显俱论》啊、在《入中论》啊,在《四百论广释》啊等等,在这些论点当中呢,对于应成派的破和立,全部进行了规范性的讲解。所以大家就说月称菩萨开创了中观应成派。
清辨论师呢开创了自续派,或者说也是开创了经部中观。经部中观的意思就是说“名谛”,抉择名言谛的时候呢,他是通过这样一种经部,来进行抉择外境的。通过经部的观点来抉择外境的。那么我们知道经部它是属于这样一种小乘的一部,小乘当中呢,虽然有很多部,但是可以有划分成“有部”和“经部”两种。那么就是说经部的观点比有部的观点要高一些。所以说呢,在这个中观中啊,就是中观自续派,清辨论师这一派,在抉择世俗谛当中的观点的时候呢,比如说心识和外境,这个是否存在啊?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啊,在承许这样一种外境的时候,是通过小乘经部的观点,来作为它这一种,安立世俗谛的,所以一方面就称为经部中观,或者有时候就讲它开创了经部中观,或者有的时候说是讲清辨论师开创了中观自续派。
静命论师则是瑜伽行中观的开宗祖师,这个原因前面已经讲过了。
【在藏地雪域,古代的大多数有学之士都受持这一宗风,】
那么就是前面讲到了,印度受持这个瑜伽行中观的,他的这样一种情况,那么现在这一段呢,就讲到,在藏地、在雪域当中呢,也是大多古代的时候呢,大多数有学者都也受持这一宗风的。
【尤其一心一意地持受此宗轨的要属鄂大译师、夏瓦秋桑、荣敦秋吉等最为典型。】
那么就是说,鄂大译师呢,就是讲在阿底峡尊者的时候,那么就是说弘扬佛法的时候,这样一个大祖师。他主要是弘扬这样一种自续派的观点。或者说呢,在因明方面呢,也是造诣很深的。夏瓦秋桑也是因明前派的一个论师,他们也是受持静命论师所开创的宗轨。荣敦秋吉呢,是萨迦派的一个论师。萨迦派论师他是和宗迦巴大师,他们是同时代的,萨迦派当中,当时荣敦秋吉他也是荣敦巴,荣敦巴也是非常有名的。曾经呢也是和这样一种,甲托杰大师呢、和这样一种克主杰大师呢,它们也是曾经做过辩论的。这种很多非常精彩的故事。那么这些方面呢,也是最典型的。这毕竟是弘扬《中观庄严论》。
【据说,这部《中观庄严论》的传讲与听闻曾于宗喀巴大师师徒在世期间开展得极为广泛,兴盛一时。】
那么在宗喀巴大师驻世的时候呢,通过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弟子,通过讲解和这样一种教论啊,也是非常的兴盛。
【宗喀巴大师的传承弟子对此也格外重视,并作了不同程度的记录等等。】
那么也有宗喀巴大师这个讲解的记录,现在在著作当中也是有的。
【此外,法王萨迦班智达等诸位中观论师也将阿阇黎静命师徒的教言当作智慧的结晶,倍加珍重。】
那么萨迦派的萨迦派班智达,那么这些中观论师呢,也是把静命菩萨的这样一种教言,师徒的教言当作智慧的结晶,也是非常的重视的。这个方面也讲到了,在藏地古代,那么这样一种中观庄严论弘扬的非常兴盛。
【总而言之,凡是具有法眼的智士仁人,如果有幸品尝到尊者的理证深要之甘美佳肴,必然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深深地被她所吸引,定会像蜜蜂迷恋莲园般如饥似渴地取受。】
那么论典本身非常非常殊胜,所以说只要具有法眼的智士仁人呢,如果有幸看到了这样一种《中观庄严论》,能够去品尝尊者理证深要的甘美佳肴, 必然呢是情不自禁地会被她所吸引,被她所倾倒。就像蜜蜂迷恋莲花园一样,如饥似渴地去取受。
【然而,不胜遗憾的是,当今时代在各宗各派之中,暂且不说讲闻,就连看一眼此论经函的人也可谓是寥寥无几。】
那么就是说,麦彭仁波切说,到现在的时代当中啊,宗喀巴大师最后做弘扬之后啊,到现在了,在这个中间,在各宗各派当中,不要说广泛的去讲闻,就连真正去看一眼这个经论、此论经函的人也可是非常少的。所以前面在立誓句当中,为什么讲这个,此论已经暂时的、暂眠于世间环抱当中,也就是这个意思了,所以的话,现在弘扬的人很少。
【因此,诸位有智之士理当将着眼点集中在时时刻刻将此论广弘各方之上。】
所以麦彭仁波切也是劝请啊,诸位有智慧的人呢,也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把这个本论呢,广弘各方之上。当时他是造这个论典的时候,也是有这样一种希望,或者说也是契合于当时这样一种因缘。做了这样一种劝请。当然从麦彭仁波切的这种金刚语的、谛实的这样一种加持的利益啊,像这样的话,现在的的确确地《中观庄严论》这样一种讲闻的,这样的一种传统也重新开始恢复了。像这样我们在这儿学习呢,也是这样他老人家的愿力所致啊。
【简言之,无有偏袒而受持大乘之二理,特别是研习中观并对因明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人对这位祖师的宗轨更会自然而然欢喜雀跃、欣乐投入。】
那么就是说这个,简言之呢,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无有偏袒的这样一种心理,那么说如果无有偏袒能够受持大臣的二理,就说是对于唯识,对于中观,对大臣的二理。有的时候呢,众生对大臣的二理会有所偏执。比如说有些人就觉得唯识中最好的还是中观,有些人就是觉得中观最好的还是唯识。实际上就是说不需要进行排斥的。唯识呢他在这个讲解呢,在讲解这样一种名言谛和在讲世俗谛的时候呢非常殊胜,中观宗在讲胜义谛的时候非常殊胜。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无有偏袒的同等对待,那么对佛法的整个弘扬或者是对自己修学佛法的这样一种过程当中都是非常殊胜的。尤其是 研习中观的人,而且对因明有浓厚兴趣的人呢,对于这样一种中观庄严论的宗轨会更加欢喜雀跃,欢喜投入,因为就是说在这个当中呢,对因明也有广大的宣说,因为就是说以前我们在学因明的时候,学习过因明这样一种他自己的殊胜的,因明他最为究竟的这样的观点就是唯识。实际上讲因明讲到最后的时候肯定会讲到唯识的。所以说在这个论典当中呢,在中观庄严论当中,他的世俗谛当中,他讲因明也讲唯识的原因。有的时候是说唯识,有的时候是说世俗谛当中因明的观点,实际上二者之间是完全是一个意思。那么如果一方面研究中观,一方面对因明有浓厚兴趣学仁呢,对于这个祖师的宗轨就会更加的自然而然的欢喜雀跃,欣喜投入,那么这就是讲到了第一点。下面讲第二个种功德,是戒律清净。
【第二、戒律清净:印度圣地,在好似层峦叠障之金山般的众多持戒大德之中,尊者净护戒律、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宛若妙高山王一般,堪称为一切守戒者之王,被人们交口赞为戒律清净的典范。】
那么在印度圣地,佛法兴盛的时候呢,就好像就是说层层的金山一般的出现了很多很多守戒律的大德。那么在这么多守持清净戒律的大德当中,静命菩萨他守持戒律就好像妙高山王一样,就是说独树一帜或者说鹤立鸡群。堪称为一切守戒者之王。被人们交口称赞戒律清净的点赞。平时也是非常非常注意护持这样一种清净的戒律,而且当时赤松德赞派人去观察的时候呢,他们回来也是说,静命菩萨的戒律很清净,有的时候就会显现上面,需要做法加持的,有的时候需要忏悔的,这方面都在做。所以说他就在讲,大家都在说静命菩萨是戒律清净的典赞。所以现在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呢祈祷静命论师加持我们能够通达中观庄严论他的这样一种真正的含义,一方面就是祈祷他加持我们戒律能够清净,后面就是说讲到一些伏藏大师受戒的时候呢,也是提到过这样一种问题,所以如果你祈祷的时候呢外面会得到他这样一种,你把他观在头顶啊,像对他身像做供养的话,我们的戒律会得以清净的,然后呢如果你把他观在心中,像这样的从另一方面祈祷的话,能够得到他的这样一种菩提心的加持。因为他的菩提心也是非常圆满的。如果你就是说把他秘密方面 做祈祷的话,能够得到他的本性光明无二的这样一种密宗方面的加持等等。像这样在后面节文的时候呢都还是会有这样一种宣讲的方式的。所以说我们现在呢经常祈祷静命菩萨供养他这样一种身像,对他做祈祷,通过他的加持呢,我们的戒律也会变得清净的。那今天就讲到这里。
[WU1]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