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第 53 课讲义 校对稿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那么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当中呢主要是宣说抉择一切万法无有自性,让我们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的这些殊胜内容,那么经由这样一种殊胜文字的指引呢,我们的心,也可以逐渐逐渐的了知以前我们自己所执着的这样一种方式呢,都是颠倒的都是错误的,然后呢通过打破对于色法对于心识的执着之后,最终呢可以安住在一切无所缘的这样一种究竟本体当中。那么实际上一切无所缘呢这样一种自性呢,也就是一切万法本来的自性,啊,只不过呢我们是没有了知、没有安住而已,现在呢就要让他恢复到本来的状态当中去,那么为了,就是说,为了让我们顺利的来修持这样一种空性的缘故呢,所以说必须要通过殊胜的这个推理,通过殊胜的理证来打破我们相续当中的,这样或那样的一种邪执。那么这样一种执著呢,也有这样一种来自一般的、平凡的这些状态当中,也有通过学习了一些外道等等的观点来产生的,所以说不管怎么样呢,把这一些都作为一种所观察所破的对镜,把这些破掉之后呢去了知,实际上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道理了。

那么现在我们在就说是对于外道的这个心识进行观察进行破斥,这个方面是第一个问题了。总说呢破明自派的观点,那么前面呢对于这些总的外道的一些名称啊,总的外道的一些定义及概念已经讲完了,那么今天就开始介绍一下这些外道的观点。

【推崇食米斋仙人为本师的宗派,共称为胜论派或鸱枭派、明智派等的诸教徒主张六种句义,地等九“实”、色等二十四“德”、伸屈等五“业”、存在于此三者中的能遍大“总”与小“总”、总中的别或者内部的“别”、诸如头上之角的异体“合”与诸如海螺白色圆形的同体“合”。他们认为以如是六句义涵盖万法。

那么首先呢是讲到了推崇食米斋仙人,前面我们介绍过食米斋仙人了,修行的时候呢只是用这些米屑、用这样一种米屑来进修苦行,所以说叫作食米斋的仙人。那么以这个以食米斋仙人为本师的宗派呢就共称为胜论派,平时我们讲胜论外道,有的时候就叫做鸱鸮派,有的时候呢这个鸱鸮呢叫作猫头鹰,后面呢为什么叫猫头鹰呢?下面要介绍他的这个来历,或者称之为明智派等,这些教徒呢主张六种句义,那么六种句义当中呢,第一种句义呢就叫作“实”,那么这个“实”呢,就是下面要介绍地等九实,地水火风啊等等,这样的话有九种实,还有呢色等二十四“德”,那么这还讲功德、这些长短啊这些,或者就说是色等这样二十四种功德,然后呢还有伸屈等五种“业”,这个方面是身体方面的,伸屈来去,这个方面呢叫作做业,然后呢存在于此三者中的能遍大“总”与小“总”,那么前面所讲的识德业,那么实际上这个大总和小总呢是存在于前面这个三种法当中的,这个方面有这种能遍的大“总”或者说小“总”,前面介绍过了,大总的有啊,小总的牛啊,这方面呢都是这里所包括的大“总”和小“总”的内容。然后呢,还有一个是“别”,这个别是总中的别或者说是内部的别,就是说在这个总法当中的这个别法,或者说是在内部当中的别法,这方面就是讲到了别的含义,然后犹如头上之角的异体“合”与诸如海螺白色圆形的同体“合”,然后呢就说第六种是合,那么合呢有两种,一个就是是异体合,比如说呢牛左右两只角,这头牛的左右两只角就叫做异体合,就是说左角和右角是不相同的,但是呢在一头牛的头上长着,所以像这样的话,就叫异体合。还有呢同体合,同体合呢就是说海螺白色圆形的同体,那么这样呢海螺一方面他是白色的,一方面是圆形的,所以像这样的话,白色和圆形的他是一个本体上的一种合,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就叫作同体合。他们认为以如是六句义涵盖万法,他们就觉得呢说所有的一切六种句义啊,这样一种六句义啊,可以涵盖一切世俗和胜义的所有的法都包括在里面了。那么下面介绍一下他的这个,这一派的来历。

【(此派的由来是这样的:)食米斋仙人通过艰难苦行而修大自在天,结果看见一只猫头鹰飞落在修行所依的石质男生殖器的上面。】

那么这样一种食米斋呢他开始要面见大自在天,要获得大自在天的这样一种教受,所以说他就通过艰难的苦行来修持这样一种大自在天,像这样的话,外道他们为了得到自己的悉地呢,从这个角度来讲还是有他的可贵的一面的,就是说为了得到这样一种悉地呢非常艰难的来修持这样一种大自在天,实际上就说是佛法当中呢,虽然就说是推崇说是这个不走两边的,也不走就说是非常奢侈的这样一种生活的方式,也不走极端苦行的,所以佛陀当年开创的道路呢是行于中道,佛陀的修行方式啊,或者佛陀的这样一种这个教导后学弟子这样一种生活的方法呢,都是不落两边的,那么就是说有些外道呢进行极端苦行,开始这个修行大自在天,通过很多这样一种供养,通过很多的观修,通过很多的这样一种禅定,然后开始修持这样一种大自在天的,有些在哪个地方就是讲到一些外道啊修持大自在天,修很长时间的时候呢像这样的话都不显现,最后就说是把自己的头割下来啊做供养,像这样的话,最终终于是显见了,也有这样一种记载的,就说他们有在修持自己的这个自己的本尊的时候呢,还是非常苦行,还是非常苦行,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通过这样看的时候呢,如果就说是外道他为了得到这样一种他的果,这么苦行的话,现在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一点都不精进,一点苦行都不做,然后就是说在这样一种状态中要轻轻松松来成佛,要获得这个成就,现见本尊呢,有的时候的确还是有点不太现实,所以说不管怎么样的话,在修行这个正法的时候呢,闻思正法的时候呢,还是应该付出一点点的苦行才对的,那么后面就是说这个,算是显现一种成就像吧,虽然不是直接看到了大自在天,但是呢看到一只猫头鹰,啊,飞落在修行所依的石质男生殖器的上面。

【仙人认定这就是自在天,于是向它请教“实存在否……”六个问题】

那么就是说这个仙人他修持大自在天,就是为了向本尊来请教这样一种疑惑,或者说澄清这样一种问题,所以说他看到这个,啊,猫头鹰落在石质生殖器的上面之后呢,他就认定这个是自在天降临了,所以说向他请教实是不是存在等等的六个问题。

【在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那只猫头鹰就点一下头,到最后就腾空飞走了。仙人因此认为万法只有这六种句义。】

那么他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呢,猫头鹰就点一下头,那么六个问题提完之后呢,点六下头,然后最后呢腾空飞走了,他就认为呢,哦,本尊已经首肯了他自己的这样一种观点,所以最后呢就确定下来,一切万法就只有这六种句义。

【这一派的教徒将自在天看作是本尊,认为那位自在天具足常有等五德或细、轻等八德,居于他化自在天界中。】

那么这个,这一派胜论外道他呢就把这个自在天呢,看做是自己的本尊,而认为这个自在天呢具足常有等五德或就说是细、轻等八德,那么就是说这些常有啊、或者唯一啊,他就说一个作者或者说他是一个清净的法,他是应供处,这个方面有这样一种常有啊等等啊,这个方面具有五种功德,还有细轻等八种功德,细呢就说是讲到这个自在天呢是有形界的作者【8:51】这个方面叫作细,那么轻呢就是说他是一种器世间的做者,这就叫轻,还有这个自在啊,自主啊等等,像这样的话,有八种功德,这个大自在天呢,他和天妃,叫做阿姆达瓦,像这样的话,居住在他化自在天的天界当中,就这样的,或者就说主要的天妃是阿姆达娃,还有呢其他的一千个妃子,一起住在他化自在天的这个天界当中,也是有这样安立的方式的。那么就说是大自在天呢实际上他是,就说是这个在佛教当中呢,在一般的天人当中呢,也有这个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呢住在这个就说是他化自在天天界当中也好,或者住在哪个地方也好,这个方面也是有的,但是呢就说是向外道认定具有这样功德的这样的大自在天呢是不存在的,那么就是说像是《俱舍论》啊,或者佛教当中讲到了大自在天呢,他就是一个天神,啊,他是一个天神,他没有具备所谓的恒常等等这样的功德,他具备其他的一些功德,他是天神,一定具备一些神通啊,具备一些福报啊,但是呢就像这个外道徒认定的这样一种具有恒常唯一等等这样一种特质的大自在天呢,的确是他们的一种臆造了。也就是说这个天人是存在的,但是给这个天人赋予了很多很多恒常和唯一的这样一种特色,这方面就绝对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在观察的时候如果这个天神他是显现的,他就一定是无常的;如果你说他是恒常唯一的,一定显现不了,一定没办法在世间当中存在的。

所以说这个方面在观察世间万法的时候,不可能是一个恒常的东西、有一个唯一的东西,像这样的话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把它认定是天神他就不是恒常唯一的;如果他是恒常唯一的,绝对不显现的。所以说外道认定的这种大自在天的确没有,在天界当中有这样的天神是有的,前一阶段我们看到法王传记当中,他也是修持大自在天,最后得到了一把铁钩,有这样的记载。所以在佛法当中他也有这样的自在天,他也是有这样的化现的讲法也是有,在修行的时候也有他修行的方式。这样方面的话就说大自在天他也有可能像外道的大自在天是完全不存在的一种遍计。还有就是天神大自在天他是一个无常的天神,在世间的眼中他就是一种天神的果位。然后在佛法一些特殊的修法当中,观世音菩萨等等化现了大自在天,在怀业当中也存在佛菩萨化现大自在天的,他的天妃也叫阿姆达娃,像这样就是这样一种安立的方式,这个方面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境界,如是有不同的安立的方法。

如果首先初步了解六句义再进一步修行则获得解脱,解脱时的那个神我远离了有无等一切边。

那么就是说他们的修行的方式首先要了解六句义(相当于我们的闻思),首先呢,要对这样的六句义要进行闻思、进行了解,然后要进一步的修行,就说闻思之后要实践,所以像这样的话进一步的修持六句义。则而获得解脱就相当于一种果。那么像这样讲的时候修行之后一定有他的结果,之后就获得解脱了,解脱时候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呢?

“解脱时的那个神我远离了有无等一切边。”也就是在束缚的时候没有离开有无等的边。那么如果说最后修行得到解脱之后,最后这个神我远离了有无等一切边了,这个方面就平时,有的时候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也是觉得现在我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呢,一切的烦恼离我而去了,这个时候我就解脱了。如果这个从名言谛的角度来讲的话也没有什么不行的这种说法,从这个讲解的方式是来讲是可以的。如果内心当中认定有一个我解脱的话,实际上这个神我,只不过我们没有取神我的名字而已,他的意义是一样的。平时我们经常提到的好像是我们在束缚的时候好像一条绳子把我们捆住了,好像有一个我被束缚了。后面解脱之后这个绳子就解开了,自己好像就自由了,可以在外面拼命的奔跑,像这样的话有这样一种解脱的境界是没有的,所以这个方面神我,他就很明显,首先神我受到束缚,然后神我远离了有无的一切边,就获得解脱。所以他自己也讲远离了有边无边等等,但是就说他的基——神我的确是完全存在的,而且是实有的,从这个方面讲的话和内道完全不相同。

他们依靠《寂静续》等论典而承许神我是常有的无情法。

那么他们的神我是什么呢?神我就是恒常的无情的自性,一种无情法。首先是下面对他们的六种句义也是介绍一下。

( 一)、 九实:我、 时、 方、 虚空、 极微即是五常实;地、 水、 火、 风为四无常实。

那么有五种恒常的实有,就是我、时、方、虚空、极微这个方面就是五常实,然后“地、水、火、风为四无常实。”地水火风这个就是无常的,有四种实法。那么第二:

( 二)、二十四德:一等数目、 长短等计量、互遇、 分离、 异体、 同体六种是共同总德;

那么在这个二十四德当中呢,首先是六种共同总德,就说一二三四五等等这个数字,也是一种总的功德,还有就是长短、方圆等等这个计量也是一种功德,互相有接触这个叫互遇,像这样也是一种功德,然后互遇之后分离是一种功德,然后异体和同体都是六种功德当中的一种。

下面就是讲到其他的这样一种功德。其他的功德就是讲到

声是虚空的功德、 所触是风的功德、 色是火的功德、 味是水的功德、 香是地的功德,此外境五德是大种各自的别德。

总德讲完之后就,有大总的各自的功德,各自的别德,别德之后声音是虚空的功德、然后所触是风的功德等等像这样的话,就安立了五种观点前面我们在讲的时候大概也介绍过这样一种观点,就在破微尘的时候,就是外道他是怎么样承许微尘的功德等等,大概出处也是在这个地方。

以声为例,声音虽然恒常存在于虚空的范围内,但由于被潮湿的风所遮蔽而未能被听到,比如,当人念诵“嗡”字时,只有体内空间的风排除后才能听到,当风再度进入空隙中以后就常常听不到了。

大种是怎么样显现各自的功德的呢?这个方面以声音为例。他们认为声音是恒常存在于虚空的范围当中,这个是恒常存在的。那么既然恒常存在,为什么有时候听得到有时候听不到呢?他就这样解释:由于被潮湿的风所遮蔽,没人能够听到。他虽然恒常存在,但是呢,有一种潮湿的风把这样一种声音挡住了,所以说耳朵就听不到了。比如说当人们念诵“嗡”字的时候,“嗡”字本来是存在的,但是听不到是因为潮湿的风把他挡住了,只有体内空间的风排除后才能听到。就说念“嗡”的时候不是说这个“嗡”字重新被我们的发音部分和合显现的,但按照一般的世间的讲法,按照佛教的讲法呢,有不同的发音的部分加上你的作意、想念有不同发音的部分最后就发出这个“嗡”字,完全重新和合显现的一种法。那么胜论外道就认为这个“嗡”字恒时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听不到呢?挡住了。所以说他念诵这个“嗡”字的时候,他不是在重新发音,他是在排气,通过特定的口型把这个风排出去之后,像这样“嗡”就显现出来了,然后被听到了。当风再度进入空隙中以后就常常听不到了。

存在于神我中的十三德:即眼识等五根识、 苦乐、 贪嗔、 法与非法、 勤作、功用力。

还有就是存在于神我当中的十三种功德:眼识等五根识、苦乐、贪嗔、法和非法、勤作、功用力,这个方面总共有十三种。“

神我的这些功德通过所缘的方式而证明神我存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神我本身是在凡夫位的时候是看不到的,没办法现见他。那么没办法现见他,怎么样通过什么方式证明他存在呢?这个方面就是说神我的这些功德通过所缘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神我的功德来证明。因为这些功德是存在在神我当中的,所以说神我他看不到,我们说可以通过神我的功德,把神我的功德作为所缘境,把他认定完之后呢,然后我们就可以间接比量的推知这个神我是存在的,因为这个十三种功德法如果被证实的话,那么他是神我的功德,所以神我也能够被见解证实,从这个方面认为神我是存在的。

( 三)、 业:业可以是任意的有实法,包括伸出去、 屈回来、 抬上去、 放他处、 越过一处而行五种。

那么这个业可以是任意的有实法,包括这些身体的不同的动作,把手伸出去再缩回来,然后就说头抬上去,然后把这些东西放他处或越过余处而行有这样五种他们的作业。

这些德与业的所依即是实。

那么这样一种第二类德、第三类业的所依就是第一类的实,实作为他们的依靠处作为他的所依。

( 四)、 总:能遍于此等名义的“总”作为相同趋入同类“别”的名词与识的根本。

那么这个“总”法也是一种能遍。能遍于此等名义,也就是前面的实啊德啊业啊等等,能够遍于这些名义的这些总作为相同趋入,作为同类别的名词和识的根本。那么同类别的安立名词,总的也是他的根本。还有安立心识也是他的根本。所以说别的名词和识的根本就是这个总。

( 五)、 别:是具有分开辨别作用的所遍;

那么前面是总的能遍作为根本。然后差别法就讲他的所遍,具有分开辨别作用的,这个就称为所遍了。

( 六)、 合:作为相互关联的纽带。

啊,相互关联的纽带,一体合,一体合,前面已经讲了,像这样互相关联的一种纽带,这方面认为是一种实有的法,

【这一胜论派承许乐等是住于内在我中的无情法,而数论派则认为在外界的无情法上存在着它的自性乐等,因而他们承许乐等是外界的无情法。】

这方面呢就是介绍这个外道当中的有些这个观点,比如说乐,啊,苦乐这些状态,苦乐的状态就说是这个内道啊,他认为就是一种心识的状态,他应该是心识的本体,但是呢胜论外道和数论外道呢,认为他是无情法,那么胜论外道和数论外道内部还有不同的差别,胜论派承认乐等是住于内在我中的一种无情法,这个乐呢是住于,就说是内在相续当中,只不过呢就是一种住在我中的无情法界,前面不是讲就说是神我的十三种功德,及眼识等五根识的苦乐贪嗔,像这样的话,苦乐他认为是住在内在神我当中的,他是神我的功德,而且呢这是一种无情,这个乐呢是一种无情,而数论派则认为,在外界的无情法上存在他的自性乐,那么在学习智慧品的时候呢,曾经提到过这个观点。外道认为就说乐啊这些方面苦啊,像这样的话是存在在外境当中的,比如说,在衣服上面就存在乐,饮食上面就存在乐,像这样的话,你接触衣服,接触饮食你就得到乐,像这样的话,他们承许乐是外界的无情法。

【但实际上,他们都承认在享受快乐等之时,神我心里萌生享受的想法,也是通过与识混为一体,不加辨别的方式而享受的。】

那么就说是,虽然呢,他也有内部的不同,但实际上呢,都承认在享受快乐的时候呢,神我心中,萌生享受的想法,这方面如果是数论外道呢,他就直接在他的神我就是他的心识的自性,啊,数论外道神我就是心识的自性,所以说呢,他就直接可以萌生享受的想法了,那么如果按照胜论外道呢,胜论外道他的神我是无情的自性,啊,这个无情的自性,那么无情的自性的神我又怎么样心里萌生呢?后面要介绍啊,像这样的话,因为这个神我和这样一种识,他有一种紧密相连,啊,有一种紧密相连,紧密相连的缘故呢,就说是,从这个方面来讲的时候呢,可以说神我有识,但实际上只不过神我具有一种识而已,神我本身是无情的,但心识呢他是可以说真有想法的,所以说呢神我和心识连得很紧的缘故,也可以说神我心里也萌生这个享受的想法了,也是通过和识混为一体之后,不加辨别的方式而享受的,下面就是介绍说,

【也就是说,尽管我本身无有识,然而因为我与识德攸息相关的缘故,将我分别为识。】

那么就是说,介绍胜论外道,当然数论外道不用介绍,因为他本身呢他是承许神我是可以思辨的,那么就说是这个胜论外道的这个我呢,他是一个无情,前面已经介绍了,那么他本身是没有识的,但是因为就说是这个前面已经讲到存在神我当中的十三德的时候,有眼识等五根识,有这样一种识,那么有这样一种识的缘故,因为我和识德,像这样一种识的功德呢,攸息相关或者紧密相连的缘故,所以这个时候将我分别为识,啊,连得太近了,像这样的话,一概来说,大概来讲的时候呢,也可以说把我分别为识,他好像是可以思维的。

【对于这一外道宗派所谓的无情法不能一概理解成是尘成的无情法,只要不是识,就必须理解是总遍。】

那么就是说外道这个我是无情,然后呢,前面说了他无情,通过和识,就说是这个连接起来的时候呢,像这样的话就成了可以思辨了,这个方面是在这个《入行论》当中呢,也有一个破他的观点,就说你这个所谓的这样一种我呢,他是无情的,没办法想的,没办法想,你怎么样去思考呢,他说是识去帮助他,那么我们就会观察的时候,识去帮助他的时候这个神我,这个神我改变还是不改变,像这样的话,如果说是心识加进去的时候呢,神我以前是没办法想的,后面想了,后面可以想,可以想之后呢,这个神我就成了无常了,那么如果就说没办法改变,没办法改变就像染料涂虚空一样,那么你说这样一种心识可以改变他,让他思辨,这也是无法安立的,这个不是智慧品,应该是前面有一品当中,第八品还是第几品当中,提到过这样一种问题。

那么就是说对于这样一种外道宗派所谓的无情法,尤其是这个地方的神我呢,这个地方的无情法呢,不能一概理解成是尘成的无情法,那么就是说这个无情法呢,也有尘性的自性,啊,就是微尘的自性,这个也是一种无情。平时呢我们就说,说无情法的时候呢,可以说哦,这个无情就是一种这个,尘的自性就是一种色法,尘的自性,这个方面是在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可以理解的,但是呢就说是不是唯一是这样呢,不是的,大多数是这样或者说很多时候是这样,不代表任何时候都是这样,所以说外道这个无情法呢,我们只要一看到他是无情,我们就自然理解成了他是微尘,但是呢不一定是这样的,外道所谓的无情法,不能一概理解成是微尘组成的无情法的自性,只要不是识,就必须理解成一种遍,反正就是说不是心识,排除了不是心识,就是说把这个心识排除掉这后的这样的法呢当中,也有微尘也有非微尘,所以说呢,就说这个心识是有情,他具有情具有心识的缘故呢,当然心识是属于识了,啊,所以心识的自性是有情,那么就是说除了有情就是无情,除了有情就是无情,那么这个无情是不是尘呢?啊,无情不一定是尘,反正不是心识之外的法都是无情。所以说呢,只要不是识就必须理解成是总遍,就说是一种非有情的这样一种总遍,总遍就是讲神我,像这样的话就是神我的总遍。

【因而,胜论派承许的那个神我是周遍于虚空四面八方等处、本体不是识之自性的一法,诸如此类。】

那么就是说这样一种胜论派所承许的神我是周遍于虚空四面八方等处、本体不是心识之性的一种无情,诸如此类可以了知的。这个方面就对于这派的观点就做了介绍了,那么他的出处,他的大概的意思呢已经做了这个介绍,那么下面呢是对颂词的含义做一个解释。

【凡是属于这其中外道的所有论典中也承许:识不可能显现为独一无二的本性。】

那么就是说,属于这其中外道的所有的论典中也是这样承认的,心识呢不可能显现为独一无二的本性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些外道不承认具有德、业、分支等的“实”、现象、身体等是所缘境之故。】

那么因为这些外道呢都承认具有这样一种德,前面所讲到的这个二十四种德啊,还有就是五种业啊,还有就是分支等的这个实啊,还有就是说这些现象身体等等这些所缘境的缘故,所以这个所缘境很多,他的这个心识不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外道的所有论典中说:“某法的所缘境无论是实等何者,它都同样具有德等诸多特征,而不可分割、独一无二的一个法绝不会显现,因此唯一的识也不可能存在。”】

那么就说是某法的所缘境不管是识等何者,那么都具有、都同样具有德等诸多特征,啊,具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特征作为所缘,所以说呢不可分割的独一无二的一个法绝对不可能显现的缘故呢,所以缘他的识啊,唯一的识也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啊,这个以上讲了第一个科判。

下面是讲第二个科判的内容了

辰二(别破各自之观点)分四: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二、破顺世派之观点;三、破数论派之观点;四、破密行派之观点。
首先呢是讲第一个问题呢

巳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

那么在颂词当中就讲到:

如猫眼珠性,诸事视谓一,

取彼心亦尔,不应现一体。

那么就说是这个如猫眼诸性,诸事视谓一呢,这个是对方的观点,啊,胜者派和伺察派呢都是这样认为的,猫眼珠呢就是讲一种宝珠叫猫眼,啊,一种宝珠叫猫眼,平常讲的猫儿眼,像这样的话就说是一种宝珠,这个宝珠上面呢就说是具有各种各样一种,具有各式各样花纹,有一种猫眼具有各种各样花纹,就说这个像是猫的眼珠一样,猫的眼珠也是有各种各样不同花纹的,所以像这样讲的时候呢,就是犹如这个猫眼诸性,“诸事视谓一”也就是说这样一种猫眼诸性呢,他这个当中呢,你说他上面具有各种各样花纹,但是呢,必定是一个猫眼,就是一颗宝珠,所以说呢就说他把这样一种具有很多很多种不同的花纹的猫眼呢,定成一,和这个相同呢,就说如猫眼珠性,诸事视谓一的意思就是说,在外界当中虽然有五花八门的各种各样的显现法,但是他可以归纳成一个一,归纳成一个一,就是“诸事视谓一”,像这样的话,把很多很多这样一种差别的法呢,可以理解成一个法,可以理解成一个法,就是这样的,那么对于他们这一种观点呢,后面两句是一个破斥的方式了。

“取彼心亦尔,不应现一体”,那么实际上就说是如果你说把很多很多的法安立成一的话,这个所谓的一呢实际上就是一种假立的一,啊,就是一种假立的一,不可能是实有的一。因为他们已经明明具备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自性嘛,具备了各自不同的自性呢,他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讲就绝对不是一嘛。所以说你要把这一切综合起来说,这个是一呢,只能安立这个一是假一,才能够合理的进行安立。所以说呢既然这样那“取彼心亦尔,不应现一体”。

那么就取这些法的心呢也是同样的,明明取到了各式各样的法,取到了五花八门的各种的法,那么就是说是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实有一的心情了。不可能是实一的这样心识的本体。啊,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所以说呢啊就说是,对方就是说如果是假立的方式,你把他很多法综合成一呢,这个没什么不对的。但是关键问题就是说,对方把这些存在的不同的法,他认为这个是一个真实的一,啊对境是个真实的一、心识也是真实的一。如果是要这样的话,就肯定不对了。所以说取彼心亦尔,不应现一体,不可能是一个实一的本体了。那么下面是把这样一种胜者派和伺察派的观点呢首先作介绍。介绍完之后呢再继续破斥的。首先是第一个,第一个问题呢是

【胜者派:这一宗派由于推崇胜者婆罗门为本师,因而叫做胜者派】

他们就说本派的来由呢通过他们就是说本师的名字,来进行安立的,他们本师呢就是说这个胜者婆罗门。所以说因为他们的本师胜者婆罗门的缘故,他的派名也叫作胜者派。

【他们将《能胜论》等论典作为正量,具有能尽派、离系派(裸体派)、 梵天派、周游派等多种名称。】

那么像这样啊建立的时候呢,他们也具有能尽派啊,有能够消尽一切的身体,能够消尽一切的业,啊最后呢这一切身体和业都能够消尽解脱呢,叫能尽。然后呢就是说离系呢,就说是这个,系是这个衣服,啊系是衣服,像这样的话就说,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一种这个衣服是一种系缚,啊是一种系缚。像这样的话离开了这个不穿衣服呢就是离系,像这样讲有的时候就叫裸体派,啊叫离系派。那么就是有的时候裸体派是总称的,有些时候别称的,这些方面也有不同的。所以说呢有的时候名称呢,虽然有好像这个又叫裸体派,他又叫裸体派,那实际上就说是在这个名称方面,有的时候呢,他的支分的名字也可以这样取。然后也有叫梵天派的或者叫周游派,周游派的话就说是这个,啊就说是为了解脱,要修解脱呢走来走去从这到那,像这样的话经常这样周游叫周游派。相当于你做的行脚啊、为了解脱行脚有这个含义在里面。像这样的周游派等多种名称。啊他们将梵天当作本尊,前面不是有一个叫梵天派嘛,因为他们把梵天当作本尊的缘故呢,所以叫梵天派。

【他们将梵天当作本尊,认为我束缚、解脱之因唯一是业,当业穷尽之时即得解脱。】

那么就是说他们认为呢,束缚和解脱的因呢唯一就是这个业。如果就说是你这个有了个业的话你就束缚,如果说业消尽的时候这个就是解脱。所以说呢束缚解脱的唯一的因呢是业。那么如果业穷尽就会得解脱了嘛。

【此派论典中承许七句义涵盖万法。七句义即是苦行、律仪、烦恼、束缚、解脱、 命与非命。】

像这样的话他就说这些外道当中呢,都还是有一些这个他们的这个宗义的,啊都还是一种宗义。为了建立他们的宗义呢,他们也是经过长时间的这样一种,或者是推敲啊,或是就说是这样一种这个辩论呐,或者就是说通过很多禅定啊认定啊等等。像这样的话就说是也是有他们这样一种这个推理的。那么就是建立当中七句当中第一个就是

【(一)苦行:一丝不挂裸体而行,不进饮食依于五火,受持畜生之禁行…… 】

那么就说是这个,要修苦行的时候,第一个呢就是讲的这个不能穿衣服,啊不能穿衣服。那么就是这个方面是一种苦行,啊一方面就是讲这个衣服呢是算是一种,啊衣服呢是算是一种执着吧,一种束缚。所以说如果要离开束缚呢,就是说衣服呢也不能穿,啊是不能够穿衣服,裸体而行的。像这样的话就是说,上师以前讲的时候就是说呢,他们就说是平时在外面的时候呢是不穿衣服的,但是如果在回到家里面可以穿,像这样的话开许可以穿,或者山里面呢可以穿衣服,像这样在外面走的时候呢是不穿衣服的。像这样的话就是说一丝不挂裸体而行,他也是认为这个是打破执着一种方式嘛。像这样如果说不了知内涵呐,就有的时候不了知内涵的话,单单通过这一方式来打破,打破执着的话,就说是这个也不是一个真实的道。啊不是一个真实的道。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呢,关键的问题呢,一方面就是说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来自于内心的正见,那么如果你内心有了正见之后呢,外表当中呢你可以示现一点这样一种这个打破执着的方式,否则单单完全凭借外面的行为,你说来打破这样的执着的话,这个方面就只不过是把一种执着换成另外一种执着了。以前呢是就说是,以前呢是这个对衣服很执着,后面呢对不穿衣服很执着。觉得这个是一种怎么怎么样的,像这样的话就是内心当中如果你没有这样正见,你不懂得法界的实相的话,外表你做什么都不行。那么如果你的内心当中有了正见呢,为了配合这个正见修行你行于中道,像这样的话就是说对于你证悟证见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所以内道当中呢他就说,他就说是不做这些极端的这样,这样一种这个事情。像外道的话很多时候做极端的。像这样一是认为衣服是执着,一下子就把全部衣服脱掉了,像这样的话就是把这样一种衣服,好像觉得打破执着了,这个就是你极端。是一种极端,所以说佛陀制定的时候呢,还是说穿衣服的时候呢,你不要太奢侈了,啊不要太奢侈,但是呢就说是为了保证修行的身体呢,像这样的话就说适当的干净的,或者就说整洁的衣服,这个是可以穿。像这样的话就说是行于中道,啊内外道有这种差别。

还有一种饮食方面也是这样,他不进饮食,啊他是也是不进饮食,他就觉得由于通过禅定为食意,啊就是说修风观风,通过像这样的方式呢,就说是,啊他有一种这个修法,这种修法的话他就开始就是说观想风,啊通过风呢,观想风呢,以这个禅定为饮食的。从这个方面来进行修持的。还有呢就是依于五火,他就觉得呢就是说这个,应该依靠五火焚身把自己的这个,通过这样一种就是说苦行的方式呢,消尽业就可以获得解脱。啊这个时候,东、南、西、北四堆大火,然后呢就是说,在正午的时候呢,头顶上的太阳算是一个火,像这样的话就是自己放到里面去烤,他觉得把这个业障就烤干了,把这样一种业呢就说是烧尽了,最后获得,可以获得解脱,通过苦行呢可以这样,啊这个消尽业。然后呢就说:受持畜生禁行,还有就说是这个学牛,啊学牛这个吃草啊,学狗啊等等,像这样的话就是说,有守持畜生禁行这个很多很多方式。第二个方面是律仪

【(二)律仪:为了制止漏法、不积新业而奉行十善,担心脚下踩死生灵的罪恶,于是在脚上系带叮叮当当作响的钟形铃和裂口小铃,并且不砍伐树木;】

外道他也有奉行“十善”的,那为了制止这个漏法,啊漏法就是说,像这样漏法的话就是一些这个,就是一些这样一种这个烦恼等等。为了制止这样漏法呢,不起新的业而奉行这个“十善”,啊不杀生等等这样一种“十善”。那么就是说他们不杀生呢,就说是担心在走路的时候脚下踩死生灵,犯下这个罪恶呢,所以说他脚上系带叮叮当当作响的这个啊钟形铃,啊钟形铃和这个裂口小铃,就这样的,并且呢不砍伐树木。他就觉得如果在脚上,啊带了这个铃子,带了这个铃子他一走路的时候,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啊这个铃子,啊这个小虫听到声音之后呢就躲开了,啊就躲开了。那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的这个作意的话应该是一种善的作意,啊还是一种善的作意。

像这样讲的时候呢就是说,为了就是说不杀生呢,他在脚下也是就说是系上这样一种这个,叮叮当当作响的这个小铃。那么就是说在前天,上师讲这个,啊讲这个《愿文大疏》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嘛,提到过这个问题。那么就说是这个,在平时走路的时候无意当中踩死的生灵,到底是造罪还是不造罪?上师呢对这个方面也是这个啊做了分析的。所以说呢就说是这个,内道的观点来讲,你如果说是这个,啊平时啊,平时你在走路的时候,无意的踩死呢叫作而不积,啊是处于作而不积这个,这样一种罪业,从一个角度来讲是没有罪业,一方面讲罪业很少,像这样的话就说作而不积的这样一种这个罪业,是从这个方面安立的。因为他是这个没有这样一种这个,啊没有这样一种这个作意去杀死的,当然就是说是,既然是无意杀死没有罪业,为什么佛陀也要制定这样一种这个,啊你在夏天安居的时候不能够随处走动,虫子太多的时候随处走动踩死虫子呢?像这样的话从一个角度来讲的话,当时也是为了止傍等,为了止傍就说是这个,说这些比丘啊在夏天的时候到处走,然后踩死很多虫,为了止傍嘛就说是佛陀制定这个安居的。还有一个问题呢就是说,即便是他这个就是说不小心踩死的,罪过不大或者就说没有罪业呢。但是呢被踩的这个众生他是很痛苦的,很痛苦的。像这样讲的时候呢就是说,我们被别人无意中踩死了,啊也没有罪业,好像没有罪业,但是我们也很痛啊,我们被踩死的这个过程非常非常的难受,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呢,就是说是从这个慈悲心的角度考虑呀,像这样的话还是不管怎么说呢,平时啊也是尽量注意的意思啊。像这样还有呢就说是,不砍伐树木,就是他认为这个,尤其认为树木是一个杀生的行为,所以说呢就不砍伐树木。然后呢这个方面是从他的这个杀戒方面讲的。啊比如不杀生。然后这个就说是这个不偷盗呢他怎么样就说去制定他不偷盗这样律仪呢

【身在空旷无人的山谷中如果无有他人前来送水,则终不饮用】

他怕偷盗。就是说是在空旷无人的山谷当中,本来旁边有这样哗哗哗流淌的溪水呀,他就是如果没有人来送水的话就不喝。他就害怕就说是这个,啊犯了这个偷盗这样一种罪业了。又是有这样一种这个问题了。然后呢

【害怕口出妄言而持默默不语的禁行】

就是说禁语。他害怕就说是这个口出妄言,然后开始这个,开始就说是这个禁语。像这样讲的时候呢,很多时候呢,很多大德有必要性,有必要性就是说,如果你就没任何的必要,或者说是,你如果就说是这个该说的时候不说,你这样禁语就好像外道一样,外道也是这样经常禁语的。但是,这是不是就说,唯一就说禁语就是外道的修法呢,不是这样的,关键的就是说,你的内心要怎么样的,内心要怎么样,如果非常想说话,然后就说是这个不说话,像这样的话,我看有些道友,有些道友不是说这儿点什么问题,就说有这个情况。就说有这个情况是什么呢,就说话拿一张纸,啊写满了,密密麻麻写满了,写满了对话,像这样写满了对话,所以,像这样的话就是说,当然也好,你不说话也好,但是,就是说你这个、这个意言,你的这个心里面这个话,说得很多,你这个手上的话说得很多,像这样的话,实际上说,从一个角度来讲,肯定还是有一点点这个不对的地方。当然就说,如果能够禁语当然比我好多了,我自己就是说不禁语的话,就说我不用在纸上写。但是,就是嘴上说得很多。口上说得很多之后,就很多很多各种各样一种这个就说妄言就会出来的。所以,要理解它的精神。主要是它禁语的精神是怎么样。

所以,上师说呢,你就说经常讲的时候,你有必要的时候呢,你就说,你有必要,佛法方面的时候呢你就说,如果没有必要的时候你不说,还有些,有些道友以前,我看过在商店买东西,也是禁语,用嘴巴努,或用手指,就这样嘴巴也不说,像这样,像这样就说搞得别人也很麻烦的,就是说这样的。

还有一次,更是,更好的,售货员在禁语,(众笑)别人在买东西的时候,他也就是说,就是说是,也是就是说别人问他也不说话,就是,别人就说你有没有嘴巴,你到底怎么怎么样,像这样话也是有很多出现这个情况,所以说,就说是这个形式上面当然就是守住了,不说话的这个算是一个戒律嘛,但是就说是,上师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必须很非常有必要的时候,你说一下也是可以的,关键是他的精神,它的形式是次要的。当然就是又能够把这个精神,就完全能够通达,又能够完全能够守住它的形式最好,但是如果就说,实在不行,就精神它的这个精神方面意义方面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 三)烦恼:三毒等这些是律仪的违品。

三毒等这些是利益的违品,叫贪嗔痴,他认为呢这个也是一种利益的违品,所以也叫断烦恼的,外道当中也是要断烦恼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讲这些外道的时候呢,好像觉得这个很坏的这个一个宗派,但是真正我们把它的这个内容来分析的时候,作为一个比较公正的角度来看的时候呢,有可取的地方,的确有可取的地方,它要奉行十善啊,它也要修持这样一种,它也要断三毒,认为三毒是违品啊,从这个角度来讲,毕竟是想要解脱,而且他的这样一种行为当中,也有一些善法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只要是外道就打到坏人那边,那是完全不行的。

它只不过它正见不对,它修行的方式不对,所以说它在批判的时候,在驳斥的时候呢,像这样的话就说是,主要是针对它的这个,它的这种正见,还有一些修行的方法,它是不正确的,但是从入道的角度来讲的话,应该还是有可取的地方。

( 四)束缚:也就是由于业尚未灭尽而致使停住在轮回中的意思。

那么就是说,这样一种束缚呢,因为业还没有灭尽,所以说就说是,停留在轮回当中,没办法解脱,这个叫束缚。

【(五)解脱:业穷尽之后便得解脱,此时此刻在位居一切世界之上,成为状如倒置之伞的圆形,颜色如奶酪、 白雪、 草木犀花等洁白的色法。】

那么就是说最后呢,业穷尽就获得了解脱呢,那么这个时候时刻位居一切世界之上,位居一切世界之上,有的时候称作有顶,那么这个位居一切之上的这个有顶当中呢,称为状如它的这个解脱的色法,解脱的色法就说是,成为状如倒置的伞的圆形,它的这样一种形状是圆形的,颜色是犹如奶酪、白雪、草木犀花等,这样一种洁白,这个方面是它的形和色,这样一种色法他就认为获得了解脱。

( 六)命:承许具有心者为命。

(六)命:承许具有心者为命。 具有心的这个叫命。

他们认为:其中的四大具有心与它上面唯一的身根;

他们认为地水火风这个四大是应该是有命的,它具有心和上面唯一的身根。

【芭蕉树则有耳根 , 因为当听到轰轰的雷声时便萌生……】

像这样他觉得芭蕉树是有耳根的,为什么呢,他听到雷声的时候就开始长,因为就是说它就会听到雷声就,还有一种就是说,向日葵,向日葵有眼根,为什么呢,就是说你看向日葵不是跟着太阳转吗,跟着太阳转,它就因为具有眼根,所以说太阳出来的时候,它就向日葵在东边,然后就说是太阳一走的时候,它就跟随这个太阳慢慢慢慢在转动,他就说因此认定向日葵是有眼根的,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具有不同根的树木。

具有不同根的树木。同样,昆虫、 海螺、牡蛎等具有身根与舌根;萤火虫与蚂蚁等具有身、 舌、 鼻三根;蜜蜂、 长喙蚊蝇等具全除眼以外的四根;人马等也具备眼根,因而五根完整无缺。

这个方面就是说命的方面的句义。

( 七)非命:无心的声、 香、 味、 光、 虚空、 影、彩虹、 像等。

这方面就说是讲没有心的,这些方面就法从声音的、这些像这些都是无心。

【此外也有九句义的说法,也就是指命、漏、律仪、老、缚、业、 罪、福德与解脱九种。】

那么还一个就说九种句义,九种句义和七种句义互相涵摄的。

然而,老属于损恼身体的磨难,因此包括在苦行当中

那么所谓的老呢可以包括在苦行当中。

虽说有感受业、 名称、 种性与寿命四种,但基本上都与束缚是同一个含义

那么就是在业这一类当中就说是它的这个方面有一个业,业的话里面包括业,名称、种姓与寿命,像这样的话就说是和束缚是一个意思,,和所以包括在前面的七句当中束缚当中。

漏法与烦恼意义相同;

那么所谓的漏呢,相当于是烦恼,六法和烦恼意义相同,那么就说把这样一种漏呢,包括在烦恼当中去了。然后就是

福德与律仪也相类似

福德和律仪是类似,所以也可以涵摄。

罪可以包括在漏与缚之中。可见这九种句义实际与前面的七句义是
一致的。

所以说,不管九句义也好、七句义也好,他的这个内部呢是一个含义。

此派的外道徒主张万法的共同实相时间、地点、 数目多种多样,而自性却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此派的外道徒主张就说是这个,万法共同实相时间、地点、数目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它们的自性是独一无二,就和前面的这个在讲颂词的时候,是这样的。所以它们的自性是独一无二的。是这样的。

今天就介绍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