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课(听打稿)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今天继续宣讲麦彭仁波切所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当中讲了很多对于唯识宗、对于因明、然后对于自续派和应成派,在抉择分别的世俗的实相和胜义实相时候的一些关要。那么我们在这个了知的时候呢,主要是,一方面呢,是要了知这样一种颂词的含义,一方面就是说麦彭仁波切的科判和他的注释,实际上都是能够全盘开显这个颂词,开显这样一种究竟实相的一种殊胜的这样一种这个金刚句。所以说我们在看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呢,也是这样一种这个科判啊、还有这样一种这个注释当中,很多意义呢也必须要高度重视。那么如今呢,在破斥的是密行外道,那么密行外道的观点呢,前面已是大概做了分析。今天呢是从颂词,还是颂词这个方面开始安立的。

【接下来说明承认对境与有境识恒常、唯一的自性现为形形色色的宗派“实一”之识不容有的道理:】

接下来就宣说呢,承许对境和有境的识恒常唯一的自性,现为形形色色的宗派实一的识。实际上就是说呢,这个对境也好、还是说这个有境也好,实际上都是一个心识的自性。那么这个心识呢,是唯一恒常的自性,它呢现为形形色色的这样一种其他的法。那么,对于这个宗派所承许的实一的识的确是不存在、不容的道理呢,下面要进一步的阐释。

【如果对方承许:如是一切外境虽然单独无有,但唯一的识本身显现为各种各样有实法的行相,因此一切的一切均是整体独一无二的我——识之自性,而识是亘古不变、 恒常、 唯一实有的自性。】

那么对方呢是这样承许的,如是的一切的外境呢是不存在的,单独的外境完全没有。那么没有外境呢,那么这一切外境是怎么样?这样一切的这样一种对境是如何解释的呢?他们说到,唯一的识本身,显现为各种各样有实法的行相,这个就和唯识宗呢有点相似的地方。那么唯识宗呢也承许,一切的外境呢都是没有一个就说一点点色法的自性存在,那么这一切就像梦中的这个色法一样,梦中的外境一样,都是唯一的心识本身显现的各种各样的有实法的行相的。因此,一切的一切,均是整体独一无二的我识的自性。所以说,在所有的一切呢,不管是对境也好、有境也好,全都是整体独一无二的我,就是这个心识的自性。当然就是唯识宗它不承许这个心识是我,唯识宗呢就说是这样一种这个我不存在,不管是这个神我也好,还是说这样一种这个俱生的假我也好,还是说这个法我也好,实际上这样一种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外道承许这一切呢,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我识的自性,而识是亘古不变恒常唯一实有的自性。那么这个心识是怎么样的自性呢,这个心识就说是,从开始到现在乃至于到最后,完全都是一点不变化的,它是一个恒常的、唯一的一种实有的自性。唯识宗呢,不承许这样一种心识是恒常唯一,它虽然也有这样一种心识实有的观点,但是这种实有呢,它是刹那刹那在生灭,刹那刹那在变化的,也是一种、从一个角度来讲,不是唯一的一种心识的自性了。从就是说观待外道这个恒常唯一的角度来讲呢,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法。所以说这个外道和内道,从这些方面呢完全不相同。 下面就说破斥对方的观点。

【倘若如此,那么同时或次第产生千差万别现相的“实一”之识极其难以安立。 】

那么就是说,如果按照你的观点这样承许的话,第一,那么心识是恒常的;第二,这个心识和外境是一体的。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说同时产生千差万别的这样一种行相的识,是没法安立的。那么,从次第的角度来讲呢,产生千差万别现相实一的识,也是没法安立的。所以说这个方面讲,不管是同时也好、还是次第也好,产生现相的这样一种心识呢,是没办法安立,啊就进行来安立的。那么就是说,不管是从同时,还是从次第呢,都是无法安立的道理呢进一步开显。

【尽管同时显现多种事物,但由于与多的本性不可分开的缘故,识应成多种;】

那么,尽管是同时可以显现多种事物,那么就说在多种次第当中呢,如果首先第一个是同时的话,那么如果是同时呢,由于与多的本性不可分开的缘故呢,心识也就变得多种了。那么因为就说是这个,外面是形形色色的很多种的这样一种外境,或者很多种的这样一种这个对境,那么心识和它是一体的缘故呢,所以说这个心识和多的本性不分开的缘故,所以说心识应该变成很多种才对。

【次第显现也不例外,怎么会不变成等同色与声等各自行相数量的多体呢?】

那么同时不可以,那么次第呢,次第也是不例外的。那么比如说呢,前一刹那次第呢,显示是这样一种色的行相;第二刹那,显现是声的行相。那么,色的行相和声的行相是不相同的。所以说呢,如果说是心识它是次第显现外境的,而外境和心识又是一体的话,那么就说是一定会就说变成等同色和声等。行相和数量,你有多少种色、多少种声音,这样次第次第显现呢,你的心识就会变成那么多。为什么呢?因为心识和外境是一体的缘故。所以从这个方面,实际上也是破掉了它这样一种心识它是一体的这个观点,不会成立的。

【再者说,如果次第显现,那么开始显现蓝色的识与后来显现红色的识二者本体无二无别,结果有最初时也应显现后识的过失,因为同是常恒不变唯一识的本体之故。】

那么这个是另外一种破斥的方式,这种破斥的方式呢,和前面我们在破斥观察无为法,就是这个抉择灭的时候呢,这个方式有点相同的。那么如果说你的这个心识是唯一的,心识是实有的,一方面就是说是恒常不变,一方面就说是唯一的。那么如果说是次第显现的话,开始显现蓝色的识,第一刹那最初的时候显现蓝色的识,后面呢是显现红色的识,那么这二者的本体,应该无二无别,应该是无二无别。为什么?都是一个心识。你就不能说,这个一个心识不同的相续。相续是假立的,如果你要承许相续,必须要承认假立。所以说如果你的这个心识的确是按照你的宗义来观察的时候,的确就是恒常不变的,一个真正的、一个唯一的这样的心识的话,那么显现蓝色的识和显现红色的识,本体应该无有差别的。那么如果没有差别呢,结果有最初识也应显现后识的过失,最初的这样一种蓝色的识和后面的红色识,因为它是一个本体的缘故,所以说最初的时候呢也应该显现红色的识,最初也应该显现后识的过失,后识呢也应该显现就说前识的过失,有这样的过失。因为同是恒常不变、唯一识的本体之故,那么前面这样一种这个蓝色的识和后面红色的识,都是常恒不变的、唯一的心识的这个本性、本体。所以说,在这个恒常的法当中,在这个唯一的识当中,不可能、不应该有前面和后面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前面和后面不一样,就说明它根本就不是唯一。它如果说前面显现蓝色的识,后面变成红色的识,就说明它不是恒常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呢,你的这个对方的观点呢是站不住脚的。

【假设在显现形形色色的同时识不变成各种各样的话,那这两者是一体也就显然不合理了。】

那么前面一段话的内容呢,主要就是说,在显现各种各样一种不同的对境的时候呢,心识也会变的多种多样,从这个方面进行破斥的。那么假如说对方不肯承许这个,假设在显现形形色色的同时,它的心识不变成各种各样的,那么如果变成各种各样呢就失坏了它的唯一心识的这个自性的,所以说如果说承许在显现形形色色的同时我的心识不变,我的心识还是保持一个唯一的自性,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下面这个过失就出来了,那这两者是一体就显得不合理了。那就必须要承许二者是它体的法,那么就是二者是它体的法呢,你的对境显现多种多样不影响它的这个心识,因为它二者是无关的。就好像一个柱子、一个瓶子,那么你把这个柱子、你把这样一种这个柱子,你把它截成几段也好,你把这个柱子搬走了,你把这样一种柱子烧毁了,和这个瓶子,不影响这个瓶子的,这个是不影响这个瓶子。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它体的,或者是它体无关的这样一种自性,无关的自性的话就是这样的。那么如果说你的这个外表、你的外境显现形形色色,你怎么、不管你怎么样变化,你显现再多的本体,我的心识都不变,那么就是只有证明它是它体的,只有在承许它体的前提之下呢,你这样一种心识才能够不受对境的影响。啊就是说你如果这样承许、这样承许的话,你的二者是一体的,这个宗义就会失坏了,因为它对方一个角度是说明呢,它心识是唯一的,还一个呢就说是一切的外境、一切的对境都是心识的变化,二者是一体的。所以像这样的话,就是可能会失坏这样一种宗义。 所以说外道的观点往往就是这样顾此失彼,没有办法就说自圆其说的,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安立方式不符合于实相,不管是世俗的实相,还是说胜义的实相。和这样的实相不符合的缘故,所以一观察之后,怎么样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

那么这个以上算是直接破斥,已经破斥完了。下面是一些复述的内容:

【这一密行派虽然承认识无所不遍,但这里将它放在 “破不遍”的科判里也不相违,因为是从有实法之实相为主的角度出发的缘故。 】

那么这个密行外道我们看它的观点,它是承许这个心识是无所不遍,也就是说这个心识周遍一切的。那么既然这个心识是周遍一切的,应该按理说应该把它放在前面这个“破周遍”的这个科判当中,但是这个地方把它放在“破不遍”的科判里面也不相违,按理说应该放在“破周遍”的科判当中,但是这个地方把它放在了“破不遍”的科判中,也就是“破无常”的科判当中也是不相违的。为什么呢?因为是从有实法的实相为主的角度出发的。那么这个方面就是说有实法的实相为主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方面我们在抉择一切有实法的实相,离一离多,在抉择一切有实法的实相离一离多的,而对方所承许的这样的所谓的周遍的观点,并不符合这样一种这个有实法的实相,不符合有实法的实相。所以说是从站在有实法的实相为主,我们是安立没有一没有多的这样一个角度,以这个角度为主的时候,就是把这个放在“破不遍”的科判中也可以,也说也是不相违的。这个方面也是可以这样解释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讲,尽管对方声称,就说前面这个科判它不是按照对方的角度的,如果是按照对方的角度为主的话,那么就可以把它放在“破周遍的方便”。但这个方面不是以对方的观点为主,那么是以有实法的实相为主,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就把对方的这样一种破对方的观点放在“破不遍”的这个科判当中,麦彭仁波切说是不相违的。下面说:

【尽管对方声称外境也是识,却归属在承许外境的范围内,原因在于这是在讲其他外道时顺便论述的。】

那么尽管对方声称外境是心识的自性,啊外境是心识的自性,按理来说也应该归属在就说是这个承许外境的范围当中,就是这样的。那么就是说承许外境,承许外境也是识嘛,那么按理说应该归属在这个前面,一切的外境是心识,或者后面,在前面讲经部的时候是这样讲的。还有后面讲唯识宗的时候不承许外境,一切外境是心,尤其是应该按照宗义来讲应该放在唯识的这个科判当中。但是这个地方归属在承许外境的范围当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就是在讲其他承许外境的外道的时候顺便论述的。因为他们前面讲这个密行派呢它是属于吠陀派的一个分支,但是它有很多很多的胜密、很多胜密,其中外境是心识这个就是属于胜密之一。所以说它是在破外道的时候顺便讲的,因此说它的科判是归属在这个承许外境的范围当中。可以这样理解。

【纵然如是论议五派与吠陀密行派等主张的暗网极其可怕、森罗密布,但是事实的法性包括天界在内的世间也无法颠覆,】

那么就是说是纵然前面所讲的这个论议五派,还有就是讲这个吠陀密行外道的主张的暗网是非常可怕、森罗密布的。一方面讲的时候,他们就是说这样一种观点很能够吸引一些就说相续当中有遍计种子的人,或者说是相续当中缺少这样一种正理智慧的人,像这样的话能够吸引这些众生的观点让他们进入到这个外道当中。一方面在他们的这个宗派当中也有一些推理,有一些逻辑,也是有一些逻辑。如果是佛教的逻辑不出现的话,那么他们的逻辑看起来还是就说是这个世间上的人认为是非常合理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他们这个暗网极其可怕、森罗密布。但是事实的这样一种法性,包括天界在内的世间也无法颠覆。那么就是说事实的法性,世间当中的一切的这样一种这个如梦如幻,还有就说胜义谛当中一切万法离戏的这样一种法性,包括天界在内的世间也无法颠覆。那么天界在内的世间意思就是说天人的力量,天神的力量他是很大的,那么如果说是天界在内的世间也没有办法颠覆这样的事实的话,那么何况说是一般的人间的众生呢?更加没办法颠覆了。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是谁,三界的众生都没有办法来颠覆这样一种这个事实的法性。

【无论怎样承认也都是如同绒草缠裹燃烧的铁一样,根本无法埋
没得了,反而颠倒的这些宗派却会自取灭亡。】

那么就是说外道这些观点你不管是怎么承认呐,都好像是这个绒草缠裹燃烧的铁,燃烧的铁它的温度非常高,你的绒草是非常就说是这个易燃的东西,或者就它的本性完全不坚固的东西。所以说你想要用这个绒草把这个铁包起来是做不到的事情。你不管是再多的绒草想要把这样一种这个铁包住的话,完全保不住,根本就无法埋没得了,反而是自取灭亡的。

所以说很多很多外道的宗派,外道的宗派的话,虽然讲这个讲那个讲的很多,但是真正的这样一种这个佛法当中讲这个事实的法性,它谁都没办法是针对于颠覆的,反而遇到佛法这样的一种观点的时候都会自取灭亡。

【说事势理的佛教却宛若雄狮一般无所畏惧、威风凛凛地周游世界。】

那么这个佛教是说事势理的,说事势理以前我们提到过很多次了,就是说一切万法的本性是怎么样的,就跟随这样一种这个本性去抉择,这个方面就叫做事势理,啊就叫做事势理。比如说世间当中一切的这些是心识的变现啊,世间当中一切如梦如幻啊,像这样的话就是说它本性是一样的,就跟随它的本性如是如是去抉择。胜义谛当中一切无所缘,所以像这样跟随一切无所缘的这个道理去抉择,这个就是出现了中观理。中观的很多很多胜义理,就是从这个方面跟随名言的实相和胜义的实相去抉择的道理,这个叫事势理。那么佛教就是说事势理的宗教,它的一种这个教派。说事势理的佛教就宛若雄狮一样在整个世间无所畏惧、威风凛凛地去周游。

【此外,本来无有具正智者(佛陀)所说、 以三观察证实的教证,却随心所欲地寻求、 趋入旁门左道的人依靠世间见解的多种多样的迷乱现象在以往、 现今都有出现,未来也还会出现,乃至心的流转存在期间一直会多如牛毛,】

那么这个方面,这一段话主要就是说了一些外道它没有这样一种这个佛陀的这个教证,当然从一个角度来讲这个外道也不承许,它也不可能去承许佛陀的教证的。但是这个方面我们为什么要用对方不承许的观点来作为一个安立呢?因为就是说是从释量论,从很多因明的这样一种教典当中,从很多推理建立了佛陀他就是一个量士夫,他完全没有一点说妄语的因缘,说妄语的这样因缘和说妄语的这个他的习气,说妄语的这样因缘,实际上全部在佛相续中都断掉了。所以说佛陀呢他通过殊胜的智慧照见了一切万法的实相,然后跟随这样一种万法的实相宣讲了佛经,所以从这个方面安立的时候,就说是属于这个具证智者,具有最为殊胜的证智者佛陀所宣讲的,而且这样一种经典是可以通过三观察来证实的这种教证,外道没有这些教证,没有这样的教证。一方面它也不承认的,一方面它就是缺少对这样一种这个各方教义当中没有通过实证而安立的这样一种这个殊胜的这个教典。

然后随心所欲地去寻求、趋入旁门左道的人,依靠这个世间的见解的多种多样的迷乱现象,在以前的话也出现了很多很多种。当年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这个年代,在这段时间当中的话,实际上也是出现了这个就前面不是说一百二十几种外道,或者六十几种外道,出现很多很多的这个外道,五花八门的外道很多很多。那么就是说,这个是在释迦佛的这个教下以前是出现这么多。如果是再往前推,实际上在每一个佛出世或者不出世的世间当中,都可能出现很多很多种这样的旁门左道。那么以往出现了很多,现今还在不断地涌现,通过众生的分别心,就是说涌现了很多很多的外道。就说有兴趣你们把这些其他介绍宗教的这些书翻开看一下,把很多就说宗教信息,重新创造出来的,有些时候是被这些打入邪教组织的范围当中,有些就说是逐渐逐渐被承认,这个也有。所以现今也是会出现,未来还会出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样一种心的流转存在期间,一直都会多如牛毛。它如果有心,如果心的流转还存在,它就会就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但是它对这个现象观察的能力、智慧也不够,所以说就相应于自己的观察的方式就出现了很多很多这样一种就说邪的宗派。还有就是说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像这样的话也是出现了很多邪教组织。这方面一直会多如牛毛的。

【但由于所知的本相上不存在实一,因而何时何地要建立起“实一”的宗派终究不现实。 】

那不管你出现再多的宗派,但是呢这些这个宗派有一个特点的话,因为根本没有见到实相的缘故啊,它就说总是要建立一个所谓的这个实一。那么由于所知的本相上根本不存在实一的缘故,所以说呢何时何地要建立一个“实一”的宗派呢终究是不现实的。

【正是为了明确这一点,才如此作了阐论。】

那么就是为了明确这样一种这个实一不存在的这个道理呢,在这个全论当中、在这个地方也是如此的作了这个阐论了,不管出现再多的宗派,实际上为什么它没办法真正地颠覆佛教的宗义呢,就是因为在这个实相上面呢,绝对是不存在实一的。所以说呢为了明确这一点呢,在这个地方作了阐述的。

【整个外道的这一派系中,有一部分依靠相似禅定的觉受,有些凭借理论分析,大多数都是恶毒婆罗门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而编成谄诳的词句。 】

那么在这个当中呢,就把这个外道的出现啊划分了三类。那么就是说是这个第一类呢,就说是一部分依靠相似禅定的觉受,比如说前面所讲到的有顶禅的淡黄仙人,淡黄仙人呢他通过这个苦行获得了一些禅定,通过禅定当中他就观察万法的时候呢发现了一些、发现了一些规律,所以他就把这些呢就说写下来,这个方面是依靠相似禅定觉受,它不是真实的出世间的无漏禅定,它是属于世间的一些禅定。所以说呢世间的禅定,它这个能力呢虽然也比一般的观现世量,一般世间众生的这个眼根呢、耳根、他的意识看到的要准确一些,但是它必定是属于有漏定,是属于有漏定,它的范围还是有限的,所以说还是没办法像佛陀一样,证悟了这样一种这个就说无上正等正觉,他所看到的法界实相,根本没有这样一种圆满,所以说依靠相似禅定的觉受来这个写下来的。有些呢是凭借理论分析,有些呢是没有这个禅定觉受,但是呢他是凭借这个理论来分析这样一种外境和心识,这个现象那么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所以说有些人就是说,我到底有没有,我从哪里来,就干什么的在这儿。所以像这样的话,就他们首先产生这个疑惑,产生这个疑惑之后呢,就开始分析借助有些是现有的这些文献啊、现有的一些思想啊,就开始分析然后得出一些结论,有些外道是这样的。大多数都是恶毒婆罗门,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而编成阐诳的词句的。那么除了前面这两类呢稍有可取之处,因为一个呢是它属于相似禅定的觉受,一个是还是要凭借理证的,那么这两者呢稍有可取。那么第三种的话,第三种就是这个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就是一些恶毒的婆罗门呐,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编成阐诳的词句。那么在以前印度的时候,前面我们提到,为了杀生呢就是编这些、上战场,为了这个说是邪淫自己的女儿呢,也是写一些无有前后世等等呢这样一种论典。还有一些呢就说是,印度有这样的,实际上在现在的世间当中呢也是有,现在的这个邪教的组织的,邪教的组织当中呢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为了敛财,然后就开始编一些这些宗派,有的时候呢就说是为了得到这些其他的这个名声呐,或者说眷属啊,有时候呢就是说这个各种各样一种不好的这个想法,然后呢就说是这个宗派、那个宗派。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大街上都是特别多,在中国也是特别多,出现很多很多这样一种这个组织,但后面一个一个都灭亡了,因为他们就说是,他的有的是想造反,有的是想要当皇帝,就是在自己的一个村庄里面封这些国王啊,封这些丞相啊,封这些什么这个部长那个部长的,最后呢一锅端全部就被消灭了,这样的情况是非常非常多的。就像这样呢也是为了就说是实现自己的这样一种这个意图啊,变成了阐诳的词句,说自己是哪个哪个下世的,哪个哪个转生的,像这样的话这个非常非常多的,所以说这样一种宗派呢,很多很多都是这样的一种原因。所以这个方面大概呢就分了这三类。

在藏地也是同样。下面就是对于这样一种藏地的苯教呢就做一个说明,主要的意思呢就说是这个苯教呢是不可以皈依的,就后面麦彭仁波切的不能皈依苯教。但是呢在苯教当中有一些对众生有利的仪轨,像这样呢佛教当中也在用,也在用。但是呢就说总的来讲是不能够皈依苯教的。

【在藏地也是同样,所谓的苯教,最初的来历应该是这样的:】

那么像这样的话就说,我们下面所讲到的这些来历呢,上师说在苯教它自己的历史当中呢不一定这样承许的,但是呢就说在佛教史当中呢大概都是这样说的。那么所谓的苯教呢最初的来历应该是这样的:

【在最初此教根本没有兴盛之前,有一个藏族小孩着了魔,鬼使神差,忽然间通晓了供神供鬼的仪轨等,由此才逐渐越来越发展壮大了起来。 】

那么最初还没有存在这个苯教的时候呢,有一个藏族小孩呢,就说在十三岁的时候他着了魔,啊十三岁着了魔,着了魔之后呢就说十三年当中失踪了,十三年当中就失踪了,十三年当中失踪了之后就干什么呢,实际上呢就说他跟着很多这些山神水神,跟随很多鬼神呢就是游历了很多很多藏地的这些这个神山呐,很多这样一种这个鬼神居住的这个山,游历了很多山。因为就十三年当中和这些鬼神相处的缘故呢,所以说这些鬼神,他就说是供养鬼神的仪轨,啊这些不管是供山神的仪轨也好,供水神的仪轨也好,像这样的话就是逐渐就通达了,就知道哪些鬼神他们这样一种这个,就说鬼神之间的这样一些很多秘密吧,或者说其鬼神喜欢什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赞叹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祈祷他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祛病,啊因为像这样呢对于一般的世间上来讲这些很神秘嘛,也不知道这些鬼神到底怎么样在运转的,内部怎么样在运转操纵的。但是呢就这个小孩呢,他能够生活在这一群体当中,实际上逐渐逐渐就了知了,噢,这些鬼神他的喜好,怎么样就说赞叹,怎么样去这个祈祷,然后就可以遣除这样一种这个、遣除这样一种障碍。哪些障碍是鬼神是这个原因造成的,然后如果要把这个障碍消除的,他应该这样去做,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呢,像这样突然间就说通晓了供神供鬼的仪轨。然后呢他就说二十六岁的时候回到人间,就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呢,就显现上面通达了很多很多这样一种这个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把这个流传起来的时候呢,这个教派逐渐逐渐就发展壮大起来了。

【在当今时代这一教派,也有将内教的所有宗派的名称偷梁换柱、 取而代之、 复制一个代用品的现象。】

那么就说是在当今的这个时代呢,当今这个时代这个教派苯教的话,实际上它不是很兴盛的,就说偶尔在有些地方呢还是有一些,有一些这样苯教在西藏呢也有一些,在这个四川这一带,尤其是在这个金川呐、在这个马尔康那一带还有一些这样一种苯教的存在,有些寺院还有。这个教派的话就说是也是但是非常微弱,力量就不强的。还有将内教的所有宗派的名称偷梁换柱、取而代之、复制一个代用品的现象,下面还有讲的。

【有些人妄下断言说“苯教与宁玛派一模一样”。】

那么有些佛教史当中也是这样讲的,藏传历史当中,佛教史也是说,宁玛派就是苯教,苯教和宁玛派一模一样的。全知麦彭仁波切这个方面呢就是做一个分析呀,实际上呢就说苯教和宁玛派不相同,苯教它可以划到外道当中,宁玛派是真正的佛法,所以说二者完全不相同的。那么实际上呢就说是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在这个现在的世间当中也有认为呢密宗就是婆罗门教,就是婆罗门教的这样一种发展壮大起来的,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呢是层出不穷的。反正就说前面所讲的一样,如果自己的分别心存在,自己心在流转期间呢跟随自己的分别念的臆造,就说通过这个方面的联系,那个方面的联系,这一方面呢现象非常多,它实际上就说、就说综合起来的时候呢,主要就是对于这些佛教的教派的宗义,没有真正地去实际去了解,只是从名词上面去对比。名词上面去对比的话就说是很多地方是有相似地方的,就说名词方面很多地方相似。如果从名词上面是完全相同的话,实际上就说是内道和外道之间很多都是这样从名称相同的,所以这个方面就难以从名词上真正去分别外道和内道的差别了。

【实际上,法语等相同之处倒也有许多,但他们是根据苯教的需要而抄袭的,又怎么能与宁玛派等量齐观呢?】

那么就是说是法语相同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就是法语相同的地方非常多,但是呢他们就说是这个,他们是由苯教是根据苯教的需要而抄袭的,因为他们在西藏难以立足了,难以立足为了生存下去的话就说抄袭了很多很多这样一种、抄袭了很多样的法语。那么所以说怎么可能和宁玛派等量齐观呢?这个方面是完全不能够等量齐观的。那么不单单是有这个情况,就说,比如说这些宗教,这个苯教呢,它为了需要而抄袭的,还有就道教呢也是为了需要、生存的需要那么就把这些佛教当中的佛菩萨的名字啊,改成这个真人、那个真人了。还有就是把这样一种这个佛教《大藏经》改了之后,道藏怎么怎么样。但实际上就说,真正他们的原始、原始的这个经典非常少,那现在话就非常多了。这方面也是一方面呢,一部分跟随自己的需要抄袭的,这个也有。还有一些这个法语相同呢,这个不一定是抄袭,像以前上师也讲过的话就说,有些特殊的必要,有特殊缘起的时候呢,内道和外道的这种词句啊是很相似的。好像记得以前上师他讲过《时轮金刚》当中啊,《时轮金刚》当中就是这个像数论派的二十五谛,有的时候连名称都是一模一样的,都一样,啊全是一样的。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你看这个《时轮金刚》当中的这个名词都是和数论派当中的二十五谛的名词啊,每一个都是对的上,像这样的实际上的话解释起来的时候完全就不一样,它只是名词相同而已,只是除这个之外其他的没什么可以对比的。但是名词方面呢虽然还是有这样一种相同的地方,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呢,这个名词相同不一定教义是相同的,所以怎么能够和宁玛派等量齐观呢。

【譬如说,在印度,与内教的声闻宗派对立称呼的名言派,还有缘觉、 唯识、 事续、 行续、 瑜伽父续、 母续、 无二续都有一个对
立称呼的宗派,达十种之多。 】

譬如说就在印度的话和内教的声闻宗派对立称呼的这个外道名字呢就叫名言派,我们这个地方叫做声闻派,对方呢就说相对于这个声闻派呢它名字就叫做名言派,这个方面也是有的。还有呢缘觉呢和缘觉对照的这个叫做享受派,就是和缘觉的这个我们信守缘觉宗嘛,和这个缘觉宗对应的叫做这个享受派。还有呢和唯识宗对应的宗派叫细微派,微细细微的这个细微派。然后就和这个事续行续和瑜伽这个父续也叫做明智派呀,明信派呀,还有就说叫明辨派呢,像这样的话有这样一种不同的称呼。母续呢就叫做净行派。无二续叫做胜德派。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呢,一个一个对应的对称当然这个地方立了八种啊,这个实际上对应的话立了八种,实际上行麦彭仁波切说达十种之多。像这样的话完全都可以和内道的很多宗派进行对立。所以说如果按照对方的观点,词句上相同又对应的话,那么是不是这些这个佛法全都变成外道了呢?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的,名称相同不一定是意义相同。

【藏地也不例外,佛教的《中观》、《般若》、《戒律》、《俱舍》及密宗的一切论典与胜乐金刚、 大威德金刚、 橛金刚等诸本尊,以及绝地火、 大手印、 大圆满等等,在苯教中都有如法炮制的一个仿造品。 】

那么在内教当中也是这样的,在西藏也是这样的。那么就说内道当中的《中观》、《般若》、《俱舍》这些五部大论哪,还有就说是这个五部大论在苯教当中也都有,《中观》、《般若》、《戒律》、《俱舍论》呀全都有。还有就说是这个密宗当中的一切的续部,还有就是说本尊当中的这些就说愤怒金刚哪,比如说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橛等等这些本尊呀也是有的。还有呢就说绝地火的修法、大手印、大圆满的这个修法,像这样的话在苯教当中都有如法炮制的一个仿造品。反正你这个内道当中有哪些本尊、有哪些修法的话,它也就如法炮制,有一个仿造品的,设一个仿造品。所以像这样讲的时候呢,藏地的这些佛像呀,就说苯教的这些佛像和这些就说是这个内道的佛像很相似,像释迦譬如说寂静像,寂静像的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像就是站在苯教的这个塑像当中也是非常非常相似的,啊非常相似的。他们就说是以前上师讲的时候好像他们一个祖师叫辛饶嘛、叫辛饶,那么就辛饶的话就是上师说是大概和释迦佛是同时代的,大概是那个时代的出现的,但是在苯教当中呢说是辛饶先出现,为什么他要必须先出现呢,因为他要化现释迦佛,所以说就说他先出现之后呢后面就化现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去成佛度化众生的,他就说从这个方面讲的。像这个和内地老子《??33:30经》有这样一种这个相似的,像这样的话就说是佛陀也是这个老子的化现,有这样一种说法。前面我们讲这个佛像呢实际上就是很相似,上师以前讲的,但是我还没有真正看过苯教的佛像啊,没上他们寺院里去过。像这样的就是说呢上师说呢苯教的佛像心口一个卍字,啊心口一个卍字嘛,像这样的话就是说是内道的佛教呢就说西藏藏传的佛教没有,所以就因为这个原因呢以前很多藏地藏人去五台山、上五台山朝拜的时候呢不敢礼拜,为什么不敢礼拜呢,因为就说是汉地的佛像心口都有一个卍字的,这个卍字,很多喇嘛就说这个是不是苯教佛像呢。因为在西藏的时候呢,这个苯教和内道的区别呢就是在心中有没有这个卍字,所以看到之后呢就不敢去礼拜,后面通过解释之后呢说这个是佛像不是这个苯教的像,所以从这个方面的话也是很相似的。还有这些愤怒金刚呀等等等等,像这样的话也是有这个相似的,但是有些地方不相同。上师对这些地方非常精通,以前给我们讲的时候呢这些都是讲的很清楚的,还有就说一些绝地火、大手印呀、大圆满呀等等,像这样都是有一个如法炮制的仿制品一样。

【这些原本无有、 倏然出现的遍计所执无量无边,对此又怎么能一一破尽呢?】

那么这些所谓的这些仿制品呢以前没有的,突然出现的,遍计所执是无量无边,所以对这些怎么可能一一破尽呢。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就是说呢,抓住重点就可以了,实际上就说意义上面完全不相同。如果就是说你要从词句上看的时候呢,每个都有不单单是仿造了大圆满,而且呢就说是大手印也仿造了,绝地火也仿造了,新派的这个胜乐金刚啊这些大威德金刚啊也仿造了,还有呢乃至于就说是内教当中五部大论也仿造了。像这样的话就说不单单是大圆满、宁玛派的这个词句相同啊 ,和整个佛法的词句都相同的,所以说如果按照你的这个道理、同等理推下来的时候呢,是不是这些都变成外道了?

【然而,苯教中依靠祈福、 密咒等所出现的暂时利益也可能是佛菩萨的事业与幻化展示的,因为一切如来佛子善巧方便的行境不可思议之故,就像遍行魔王说法的奇迹一样。】

那么就是说苯教当中呢也有一些通过祈福、就譬如说招财的这个一类的也有。还有通过密咒呢来实现一些暂时的事业的也有。还有通过供养赞叹这些山神,供山神的仪轨非常多。还有就说讲的苯教当中打卦的这个仪轨也有。还有些祈福的这个仪轨也有。那么这些呢就说是对于众生有暂时的利益的,那么从这一部分呢可能是佛菩萨的事业幻化展示的,所以像这样的话就说是可以用的,大家都很清楚的。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仪轨当中,以前上师讲过,他有一个有一本很厚的打卦的书,上师说有一本很厚打卦的书六百页的打卦的书,基本上就说按照苯教的很多一些打卦的方式这样记录下来的也有。还有就说在这个我们念诵在就说是普贤云供法会的时候,有一个叫招天才妙勾引导的仪轨,在那个仪轨里面很多的名词都是苯教名词,很多特别陌生的那些“坛友谭”呀就说“无有午”啊等,像这样的话都是苯教的名词,像这样的话就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说招财,就说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有暂时的利益。所以说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就说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呢,在他的这些仪轨当中并不是他老人家没办法作其他的仪轨,而是说一方面来讲的话这些有用、是有用的,有可能是佛菩萨事业的幻变,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就说是怎么样的可以这么样对待,分别对待,这是可以的,说可能是佛菩萨的事业幻变展示出来的。那么下面讲一个根据呢,“因为一切如来佛子善巧方便的行径不可思议的缘故,就像变形魔王说法。”那么变形魔王说法的奇迹的意思就说,当年文殊师利菩萨为了调化这个变形外道或者为了调化这样一种裸体外道,像这样的话在他们的团体当中显现变形魔王,显现变形魔王来说法,说法之后呢调化了很多很多裸体外道的这个弟子,让他们就说是对于佛法产生信心,最后就说在佛教当中修行得到解脱的这样一种奇迹。实际上这个变形魔王显现上面是一个变形魔王是一个外道的,实际上他是文殊师利的化现,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现。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呢也是如果说对众生有利益的话,佛菩萨他会做这个事业。所以说苯教当中呢,对众生有利的这些方面呢、当然伤害众生这方面佛菩萨是绝对不会做的,也不会教唆你去做这些伤害众生的这些事业,但是对众生有利益的这些方面呢就会这样,因为佛菩萨呢他从他的种子开始也就是慈悲为种子,不可能去伤害众生的。所以说从你要进入大乘,你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慈悲心,绝对不能伤害众生的,这个作为就是没办法再低的底线了,你必须要做到慈悲一切众生才能够进入佛门。所以说呢从这个佛菩萨的种子、从这个种子开始就开始是以慈悲心开始熏习了,从发心的时候三个无数劫来串习这样一种慈悲心,后面就是成佛成菩萨之后呢他的慈悲心非常圆满的。所以说就是说是五供的时候为什么说把所有的利益众生的事情全部归在佛菩萨身上,原因就是这样的。我们不说就是佛菩萨、啊就说所有的好东西全是佛菩萨的化现,不好的东西一概就不是,这个是当然就说有的时候如果相续当中那个有这个想法的话就觉得这个有点偏颇,但实际上我们从它的修法来讲的确是这样的。从发心开始、从修道开始、从最后的结果的时候,都是串习利益众生的慈悲心,这个不是讲讲而已的,我们现在学习教法不是讲讲而已的,上师也是一再再强调你的相续当中一定要生起这样的慈悲心。所以像这样讲的,如果最初这样生起了,中间串习,那么后面肯定是唯一的做利益众生的事业,所以这些方面都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

【即便如此,但是这些苯教徒最好能虔诚皈依佛教的本师与清净的教法,】

而即便是他们的这个教理当中有一些和佛教的教法相似的这些东西,但是呢这些苯教徒最好还是能够虔诚皈依佛教的本师和清净的教法,最好能做到这样。

【或者,如若能独立自主地秉持自己的本教,则与佛教的诸位智士展开辩论,一决胜负,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或者就是说你不愿意皈依本师的话,如果你有能力就说是你能够独立自主的秉持自己的宗教自己本来的教派的话,那么就可以和佛教的智士展开辩论一决胜负,这个方面才是这个明智的选择。当然像这样一种现在的苯教的话在麦彭仁波切住世的年代也是有这样的情况的,就有些苯教徒呢他实际上已经皈依了佛教了,已经皈依了佛教了,在麦彭仁波切的弟子当中呢也有一些就说是他是持苯教的一个身份的,但是他修的法是修的大圆满的法,这个方面也有。还有一些就是讲到了这个苯教的一些、在苯教的寺院当中,麦彭仁波切在世的时代有些这个苯教徒修大圆满虹化的也有,得到虹身的也有,这个虹身就和大圆满当中修的虹身是一样,实际上这个方面它的名称虽然是苯教,实际上意义已经是佛教了,早就已经皈依了这个佛教,这个方面也是有的。以前法王仁波切去八六年的时候去很多二十五处圣地去朝拜、去加持圣山的时候,在这个麦波圣山那一带也是,在那一带也是有很多苯教的寺院请法王去灌顶的,法王请去寺院给他们灌顶的这个也有,所以有很多苯教现在就说也是已经皈依了佛教了。还有一些就说是也信仰佛教,也信仰苯教,都信仰,两个都信仰,就这个也有的。还有一些就彻底仇视佛法的这个也有,但这个就很少很少,所以像这样的话就说是,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是最好的,否则的话就说是自己是苯教,把这个很多把佛教的东西拿来做自己的教义这个不合理。

【 对于加以观察则一无是处、 仅仅欺骗一些愚者而已的这样宗派,既不应生起嗔恨,也不该生起耽著之心。】

那么这个时候麦彭仁波切告诉我们,对于这些加以观察、如果加以观察则一无是处,那么不观察能够欺骗一些愚者而已的外道宗派的话,对于这些宗派不应该生起嗔恨心,不应该对他们生起嗔恨心,应该对他们生起大悲心来对待,也不应该生起耽著之心,所以说像这样两种心态都要抛弃。一个是呢耽著外道当然就是不合理,第二个方面对于他们产生一个自相的嗔恨心这个也是不合理。我们觉得我们的这样教义是很正确的,你是一个旁门左道,然后你对我们的教派作伤害,引起我对你要生嗔恨心,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是想当然是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就说是佛教当中,如果你在佛教当中产生了嗔恨心这个就不是真正的佛教了,佛教不主张这样一种对其他宗派生起嗔恨心的,如果要生的话生起这个悲心,像这样的话有的时候产生一些清净心。因为在这些外道的团体当中,佛菩萨为了度化他们,为了和他们结缘的话,也有可能化现成这个外道的这些本师啊、外道的这些教主,像这样的话去牵引、接近他们的这个情况也是可能出现的。所以说在这个密宗戒律当中呢也是说对于这些外道也没必要、也不能生气,也没办法,也没必要去这个去诽谤,不能够对这些外道产生嗔恨心,原因也是从这一方面也是有考虑的。

【其实,在印度,内道与外道,藏地虽说无有真正的外道,但苯教与佛教,汉地所谓的和尚与道士总是无独有偶,也可以说是一种缘起规律吧。】

麦彭仁波切就说在印度的时候,内道与外道之间也有这样一种问题,像这样的话就说是词句相同的,或就是说有些人就把内道、因为词句相同的缘故呢,就把内道说成外道啊这个方面也是有的,或者外道呢就说抄袭内道一些教义这个情况出现很多很多。藏地虽然是没有真正的外道,但是有苯教,苯都也算是一种外道了。所以苯教与佛教之间也是有这样一种、显现上面有这样一种这个互相之间有这样辩论啊、有时显现上有斗争啊,这个方面也是有的。还有苯教抄袭佛教的观点这个方面也是存在的。汉地也有这样的情况,那么和尚和道士之间还是有这样的,像这样的话就是都是有这样一种这个情况的,就说是这个道士呢道教也是抄袭佛教很多很多的这个经典,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一种这个佛菩萨的名称,这个总是无独有偶的。这算不算一种缘起规律呢,麦彭仁波切说也可以说是一种缘起规律吧。也就是说只要有佛教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这样一种这个外道的出现,这个方面在这个五浊恶世、在娑婆世界会出现,当然在净土当中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如果其他教派对佛教无有危害,则顺其自然,默然置之,】

那么如果其他的教派对于佛教没有危害的话,那么就顺其自然,默然置之。像这样的话,就不用去理睬它,也不用去皈依它,也不用去嗔恨它,像这样默然置之,做一种等舍的状态就好了。那么如果就说外道对于佛教有危害的话,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就应该站出来,像这样的话就说是这个和这些外道辩论,就说是这个和他们辩论维护佛教的这样一种正确性,这个方面是应该做的。

【正如《月灯经》所说:“世间他外道,心中不怀恨,于彼皆生悲,此乃初忍法。”】

那么在这个《月灯经》当中也是这样教诫我们,对于这些外道不应该产生嗔恨心,世间啊世间当中的他外道,就是说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的这些外道心中不怀恨,对他们来讲的话就是不应该怀恨。一方面来讲的话,很多、大部分的外道都是追求解脱道的,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比不追求解脱道的人要强;还有这些外道就说当中也是有可能也是有行善的一部分;有些也可能是佛菩萨的一种化现在里面度化众生,也是有可能的。还有呢就从整个角度来讲,这些外道还是属于、它是不属于嗔恨的对象,它是属于大乘佛子悲悯的对象,无始以来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为了解脱入错了道,像这样的话应该是一种悲悯的对象的,应该就说给他们发悲心,发愿度化他们,“心中不怀恨,于彼皆生悲”,那么对他们产生一种悲心,“此乃初忍法”,这个就是所有的安忍当中的最初的安忍,最初的安忍就是对于这些外道,对于这些宗义不要产生嗔恨心,对他们应该产生悲悯心,这个就是最初的一种安忍。

【但万万不要心生欢喜,如同恶心舍弃天人的甘露而去渴求盐水一般。】

当然就说一方面生悲心,一方面不要对他们的这个教义产生一些欢喜心,不要产生欢喜心,就好像就说这个恶心舍弃了天人的甘露,而去就说渴求盐水一样,这个方面是不符合道理的。当然就说是这个上师也是讲过,像这样如果你是在精通了佛法的基础上面,你想要这个就说是这个了知一下外道的讲法,或者为了遮破他们的这种观点,然后呢去学习一些外道,像这样的话也是可以。对于佛子来讲他应该精通一切学处,精通一切这样的一种五明,精通一切这样的一种知识,所以像这样为了救度众生的缘故,普遍的去学习也是可以。就好像就说大乘菩萨他主要是修持菩萨乘,但是他对于声闻乘、独觉乘的修法他也会去了知,因为他度化的众生、他度化的对象是、从这个角度讲三乘众生的缘故,所以对于三乘的教法都应该通达。而真正的菩萨他度化是所有的众生,所以说呢就说是世间人的想法是怎么样的他也要知道,然后就说外道的想法是怎么样的他也要知道,所以像这样知道之后,才能够和他们交流,才能够和他们去就说逐渐逐渐引导他们。但是这个有个前提,就是说你学习这样一种外道的这个教义对于自己的佛法、修习佛法不会产生影响,在不会产生影响的前提之下你可以去涉猎,否则的话就说是这个不开许的,尤其是初学者百分之百的时间都要用在佛教当中,百分之百的时间用在佛教当中,后面可以用,后面就说你对于佛法信心不退转之后呢,你可以用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去学习这些外道的这些论典。像这样的话,以前索达吉堪布也是这样说过的。所以这个方面就说万万不要产生对外道生欢喜心,这个是不需要的,因为佛法它是对于世间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都完全圆满的一种、一个这样一种修法的这个宗义,所以说对于外道的这些修法不应该产生欢喜。

【尤其是,凡是秉持静命菩萨的自宗、释迦佛的清净教法之人,遵照大堪布亲手盖印的旨意,切切不可喜爱苯教。】

尤其是秉持静命菩萨自宗的这些宁玛派的这些修习、这些后学者,还有呢就是说秉持释迦牟尼佛清净教法的人,遵照大堪布静命菩萨亲手盖印的旨意,有时候呢以前他是盖过印的,像这样发布过旨意,就说是佛教徒切切不可以喜爱苯教的,这个是以前就是属于这个就说是这个静命论师曾经呢就说颁布过这样一种旨意的,说只要是他的随学者,切切不可以喜爱苯教。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有苯教徒一致将这位亲教师视若不共戴天的仇敌。】

就是因为以前大堪布静命他曾经颁布过这样一种法令的缘故,所以后面很多佛教徒遵循这样一种法令,就说呢很多人不喜欢苯教,因为这样一个原因的缘故,所有的苯教徒一致呢就把这个亲教师,把静命菩萨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它的这个原因也就是这样。所以它的总的原因、总的这样一种它的这样一种旨意呢,就是说明我们对于这样一种外道的态度应该是怎么样的,不应该耽著,不应该去皈依,也不应该去嗔恨,实际上就是通过众生分别心面前突然显现出来的这些东西,像这样的话就说是这个对于这些外道的这个态度就应该按照麦彭仁波切所讲的一样这样去操作、这样去处理,这样很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