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释》第95课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那么关于胜义谛和世俗谛当中的这些本体等等呢,前面已经宣讲完毕了。那么现在宣说的呢是在通过赞叹二谛的方式而摄义的,那么现在我们在宣讲呢是在广说当中,广说当中呢,可以说是这个赞叹超胜其他道的一种功德,然后呢就说赞叹通过这个呢引发其余百法功德。那么如何是与众不同的功德呢,前面呢对于这些梵天派啊,淡黄派啊,密行派啊等等像这样一种这个他们所宣说的唯实和中观的道理,或者就说他们所宣讲的二谛的道理呢,都已经做了安立了。麦彭仁波切说呢那么这些外道虽然也在他们的论典当中有一些离边呐,这些这个空性等等的词句,但是呢归根到底呢都有一个专注的一种不破的边,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没办法安立成一种中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大圆满才是最极深奥的法门,难以证悟。】
那么此处呢就说通过和外道的比较,然后我们知道大圆满的这个本体呢是非常的深奥,对于大圆满的本体呢是难以证悟。那么难以证悟通过什么来体现呢,难以证悟呢就通过这个分别心没有办法去真正的去缘它,所以说我们如果用分别心去修道的话,或者就说是通过分别心去抉择呢,比如说还是比较容易入歧途的。所以说此处呢告诉我们,我们所修的这个大圆满法呢,非常深奥难以证悟。
【因此,如果没有依靠闻思彻底断除对实相的增益,或者不具备甚深窍诀的要点而盲修瞎炼的大多数人都会有与此雷同的危险性。】
因为这个大圆满法非常的深奥的缘故,所以说呢首先如果没有通过闻思彻底断除对实相的增益的话,那么我们所修的这样一个所谓的大圆满很有可能变成其他的一种外道的一些神我啊,等等这样一种这个本体。所以说呢首先呢如果说依靠闻思究竟的话可以断除实相的增益,可以修持真正的大圆满。第二个方面呢,或者要具备甚深的窍诀要点,那么如果说是也没有闻思彻底断除增益,也不具备甚深窍诀的要点,那么像这样的话听到一个大圆满的名词,就开始去这个修行的话,很有可能成为盲修瞎炼。那么如果成为盲修瞎炼的话,都会有变成和其余的这些外道相同的危险性。所以说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呢一定要了知,全知无垢光尊者呢正是由于这样的观点的缘故呢,所以说在他的《如意宝藏论》当中,在他的这样一种《宗派宝藏论》当中广说了外道的观点。那么为什么要广说外道的观点呢,实际上我们就知道在这个,在无垢光尊者的这些七宝藏当中呢,主要宣说的不是外道,主要宣说的是大圆满的这个修法。那么为什么在宣讲大圆满之前要就说广破外道呢?就是因为就说是所谓的内道和外道,如果你没有详尽辨别的话,你所修的法到底是内道的法还是外道的法根本都不清楚。 所以说呢无垢光尊者在这些就说甚深的窍诀当中,首先呢把外道的观点罗列出来,然后呢一一尽破,破完之后呢再给你讲内道的观点,然后呢把下面的这些不合理的地方呢,不了义的地方给你指出来,最后呢引发一个大圆满的窍诀。所以说呢,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呢,当你这样学习,学到最后的时候,你这个所学习的法一定就是大圆满法。因为就说和大圆满不相同的这些所有外道的一些,这些观点呢在前面已经一一了知,一一破尽了。所以说讲完外道之后呢,讲内道。内道当中呢,噢就从四法印开始讲,然后呢讲这个唯识,然后讲中观,中观讲完之后呢,给你共同密宗,然后再讲大圆满窍诀。所以说这样一方,就说逐渐逐渐的讲解的时候呢,讲到最后的时候,大圆满真正就成了一种非常纯净的大圆满法。所以说在《宗派宝藏论》,《如意宝藏论》当中这一方面是非常明显的一种,这样一种这个方式,讲解的方式。所以说这个呢也是一种依靠闻思来彻底断除对实相的增益,然后呢让我们具备甚深窍诀要点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了解清楚的话,很有可能成为这样一种盲修瞎炼,很有可能和外道的观点相同了。
【对本来清净未获得定解,而心中只是留恋着一个“既不是有也不是无”的基,终究一事无成。】
那么就说是,我们如果修持这样一种大圆满法的话,他的一个窍诀的关要呢就是了知本来清净。那么如果我们没有真正了知本来清净的这个核心,那么就说我们的心中呢只是留恋着一个,这样一种既不是有,也不是无的基。一直认为大圆满当中讲了不是有也不是无,所以说不是有也不是无,把这个不是有也不是无呢认为是一个存在的法。我们的内心当中总是耽著有一个东西,有个实相,这个实相就叫做不是有也不是无,也就非有非无的这种观点。如果自己心中如果是这样留恋的话,或者这样执着的话,这样修下去呢已经入了歧途了,终究一事无成。所以说为什么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藏论》当中也给我们讲,如果你要探寻本来清净的意义的话,首先要究竟应承见,你首先要把应承见究竟了。如果你把应承见究竟之后呢,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通达这样一种本来清净。否则的话这个本来清净非常可能变成一个,这样一种和外道雷同的一种观点,这种危险性的。所以说如果是这样修下去的话就会为终究一事无成。
【 如果执著这样的非有非无的空基本来另行成立,那么无论将它取上不可思议的我、梵天、遍入天、自在天还是智慧等任何名称,都是名异实同。】
那么如果说是不了知应承派,不了知本来清净的这个大空性的这样一种,他的一种意趣的话,执着有一个这样非有非无的空基来进行修持,来进行修炼,认为这样一种非有非无的空基本来另行成立的话,那么就说无论把他这个非有非无的空基取上一个不可思议的我的名字也好,或者把这名字叫,取梵天,取一个叫遍入天,自在天,或者就这个叫智慧,这个叫大圆满,这个叫实相。实际上呢就说是只不过名字不一样而已,他的本质呢都是一个歧途,都是通过分别心来认定的一个所谓的法,所以说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呢,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学外道的时候就认为这个外道是一个很不好的东西,那么我们所修的呢,我们修的当然就光明的,我们就是这个正义的,我们就是一个好的。但实际上真正最后修下去的时候呢,发现呢只不过我们把我们自己所修的东西取名叫智慧,大圆满等等,而把其他的叫做外道,外道的这些梵天呐,神我啊等等。那实际上真正观察的时候呢,都是在内心当中执着一个存在的基,这种存在的基呢,外道也是说非有非无,然后你自己也就说呢非有非无,实际上呢就说名字不相同,他的本质是一样的。那么如果这样修下去的话那就非常的恐怖了,非常可怕。所以说呢不但没有办法真正地就说是证悟大圆满的这样一种见,而且呢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当中。
【远离四边戏论的实相各别自证之光明大圆满不可能只是限定在这样一个境界中。】
那么就说远离四边戏论实相,而且是各别自证的一种光明大圆满,一方面呢他这个所证呢是远离四边戏论的。那么他就说是在这个远离四边戏论是不是什么都不了知,什么都不存在的呢,实际上这种远离四边戏论可以被修行者证悟,那么这种呢就叫做各别自证,实相的各别自证,那么这种就叫做光明大圆满,所以说他没有偏堕于一个显现,也没有偏堕于一个空当中,这个方面呢本体呢称之为光明大圆满。所以说呢这么甚深的光明大圆满,怎么可能是一个,限定在一个所谓非有非无的这样一种基当中让我们去缘取呢。所以说如果我们没有真正了知应承派的空性的话,所修持的这个大圆满非常就是,只是一个分别心的境界而已,不可能是这么简单一个境界。所以说这个方面的呢就说麦彭仁波切在此处也讲了,《定解宝藏论》当中第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当中都讲到这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要修行的话,最初的这个离开四边戏论的这样一种中观见非常的重要,应承派的见解非常重要,否则的话就如果没有一个这样一种空性见,就说是看到这个光明大圆满的时候呢,一修持的时候非常可能呢就是变成一种外道的修法,很不好讲。因为前面麦彭仁波切说呢这个是最极深奥的法门是难以证悟的法门,所以说一不注意的话就很容易,就说是这个有这些和外道雷同的危险性了。
【所以说,依止真实的正道与上师尤为重要。】
所以说呢我们在修道的时候,第一个要依止一个真实的正道,依靠一个道的次第,然后呢依靠一个具相的上师来做引导,这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凭着自己一个人去摸爬滚打的话,这个不一定在这个道当中有一个什么样的收获。
【 虽然只是在词句上说如幻、无实、离戏等, 但如果没有通过理证引发而生起彻底断定之定解的途径了知如来所说的空性居于诸外道的相似空性之上的道理,则无有任何利益。 】
那么如果我们在学习空性的时候呢,没有深挖空性的意义,只是停留在词句上面的所谓的如梦如幻呐,所谓的无实有啊,所谓的离戏啊等等,那么就是说没有通过殊胜的理证引发而生起彻底断定的定解,没有以这个途径来了知,噢佛陀所宣讲的无实空性如梦如幻,他一定是居于外道的相似空性之上。那么如果没有了解这样一个道理的话,那么就是没有任何利益的。所以说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说的话,那么对于自己的本师所宣讲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教法,那么这个说要生起一个决定的定解的话,那么这个最初的时候啊,通过理证引发的定解的途径呢,就说是生起这个殊胜的解悟非常的重要。否则的话就说我们说佛法超离了外道,佛法是居于一切宗派之上的,那么就是别人就问你为什么?因为是佛说的,因为这个对方是外道的缘故,这个方面就说是不是一个真实的根据。那么就可以把外道的这些所谓的观点和内道的观点通过理证的方式来做一个对比,像这样的话就会发现佛陀所宣讲的空性呢,的确是可以帮助我们破所有的执着,而外道呢他只不过是一种他空的观点。他就说是一个最根本的这个东西呀,比如说神我啊,梵天呐等等这个最根本的东西呢,是不敢破斥的。而就说这个之外的其余的法呢,他可以说这些如梦如幻,这是空性,这一方面呢所以说一比较的时候就完全能够生起定解了。
【 如果了知了这一点,那么就能理解佛陀所说的这一法理遍入天等丝毫也未曾感受过,他们所说的唯识与中观之观点只是徒有虚名。】 那么如果了知了这一点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佛陀所宣讲的这个空性遍入天等丝毫也没有感受过的,他们所说的唯识啊,他们所说的中观的道理呢只是一种徒有虚名而已。所以说前面不是讲过就说这些遍入自在等未享,没有享受过这样一种就说是二谛双运的法理的,所以说没有享受过那就没有办法真实来宣说二谛双运的观点。你只说他们是所宣讲的唯识和中观的观点,也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名词而已了,没办法和内道的观点相比较。
【由此可见,内外宗派单单从词句上不能区分出差异,而甚深的要点却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说从前面就说是词句看下来的时候呢,内道和外道如果你单单从词句上是没有办法分出差异的,他们也说唯识,也说中观,他们呢也说空性,也说离戏,也说无二无别啊等等如何执着这些观点,内道呢也说这些。所以说如果你单单从词句上去区别的话,很难以区辨出高低不同的差别来。但是呢就真正分析的时候呢,甚深的要点上面却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真正能从意义上将内外宗派区分开来的大德也是为数不多,】
正如阿底峡尊者也曾说过:我来到藏地以后,如今在印度,区分内外宗派实在难以做到。那么要从意义上把内道和外道的宗派区分开来 的这个大德呢也是为数不多的,那就说如果你真正要把内外道的宗派区分开来的话,一方面我们就说这个是很简单的,有没有皈依,如果你皈依了三宝,这个就是内道徒。那么如果你没有皈依呢,你依止你外道的天尊,你就是外道。像这样的话这个是最简单的一种,最粗大的一种分别内外道的方式。然后就说,进一步说呢,有没有四法印,有四法印,承许四法印的呢这个就这个内道,不承许的呢就是外道,像这样的。那实际上呢,在更深层次的上面的意思的话,就说如果你不是把所以有外道的观点都已经彻底精通了,你也不是把这个内道的观点彻底精通了,你不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话,你怎么样去彻底将内外道的观点区分开来呢。尤其是讲到这些离戏呀,空性啊,讲到这些比较深奥的这个问题的时候呢,实际上有的时候这个方面很难以区别,非常难区别。所以说就是因为这样一种这个外道所讲的这些空性和这些所谓的光明啊等等,和内道的甚深的法义当中的有些这个词句是非常相似,所以说如果你不是彻底通达了内外道这些观点的话, 很难以真正的区别的。那么阿底峡尊者也曾经说过:自从我来到藏地之后呢,如今的印度啊区分内外宗派实在是难以做到的。当年在印度的话就是外道也是非常兴盛的,外道当中各种各样宗派那也是五花八门的。所以说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要真正的把内道和外道区别开来非常难以做到,很难做到的,就是这样。所以如果不是把这些观点彻底精通的话这是做不到的事情。
【在藏地佛教及苯教(在词同义异方面)也与之相同。】
那么印度也有内道、外道,那么在藏地也有佛教和苯教,这方面有说在名词上面相同,意义方面不相同也是很多的。前面麦彭仁波切讲过嘛:无独有偶。在汉地也是有和尚和道士之间的这个辩论,所以这方面也是有相同的,然后道士也是把这个佛经,很多的佛经改成了道教的经典,然后把这些佛菩萨名字换一个名称,这方面也是非常多的。因此说如果不是真正的通达这些观点的话,我们说:“我的正见已经引发了,现在我就是一个佛教徒,我修持的就是胜义谛,我修持的就是大圆满。”实际上麦彭仁波切意思来讲的话,它不是这么简单,你如果不是真正的缘这样一种中观啦、唯识的法理长期闻思过,产生过定解的话,那么所安立的这个观点虽然没有直接说是外道,但是意义上面实际上很有可能就变成了外道的修法了。
【 上述有关外道之主张的论典中的少许偈颂,在本论《自释》中有记载,(我)依照嘎玛拉西拉论师的《难释》中所说而在此概括性地摘录。】
那么前面引用了一些梵天啦,还有淡黄派等等这些外道的一些主张吧,外道的主张这些偈颂静命论师在《自释》当中首先是有记载的,然后就说依靠嘎玛拉西拉论师的《难释》的观点在这个地方也是概括性地摘录了。所以说也就是说这样一种外道所讲的这些都是外道他们自己宗派当中所讲的,因为当年是静命论师他也是从印度到藏地的,嘎玛拉西拉论师也是从印度到藏地的。那么对于当年外道他们自己宗派当中流行的或就他们兴盛这个观点呢,的的确确是外道论典当中自己这样讲的,而不是说大概、应该是这样吧,或就说是大概想当然的认为是这样。不是这样。所以说在这个当中引用的这些外道的观点一方面也是确凿可靠的,从《自释》当中从《难释》当中摘录出来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印度的外道的确有这样承许,如果不注意的话非常容易、内道的这样修行者很容易秉持一种外道的观念。
【这以上关于颂词中“遍入自在等,未享”的含义已讲解完毕。】
那么前面就说“遍入自在等,未享”这个意义已经介绍完毕了。 下面再讲解“无量因,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讲这样颂词的含义。
【接下来介绍“无量因”之义,也就是说,以名言量不可揣测。 】那么为什么叫无量呢?这个无量就说通过名言量不可揣测的意思,叫做不可量或者叫做无量。那么为什么叫不可量呢?因为通过名言量通过观现世量很难以了知或者根本没办法了知,所以从这个方面叫做无量。那么这个因就是讲到了它的这样一种安立的方式啊,或就说它的这样因果的因也可以讲。那么如果说你没有真正的去了知这个空性安住空性,没有这个因的话你当然没办法宣说二谛的观点。所以说这样一种“无量因,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从这个方面逐渐这样介绍。
【那么如何不可揣测呢?如来的一束光芒、一个毛孔,从时间与方向两个方面都无法定量谓“仅此而已”,是与法界平等趋入。】
佛陀的身上所发的一束光芒或者说一个毛孔,那么从时间的角度来讲的话也不是仅此而已的,从方向的角度来讲也不是仅此而已的。那么所谓的仅此而已,或者说我们说佛陀在上午的时候放了一束光,这个从时间方面我们肯定通过我们自己的分别念肯定佛陀在上午那个时间当中放了一束光。或就佛陀就是这个毛孔,佛陀的毛孔多少个,像这样的话就说通过我们自己的分别念好像觉得有可以把这个问题决定下来,而且我们自己的思维也是非常想要把这些问题决定下来。很想要把这些问题通通归摄到我们的心识能够接受的这个层次上面,很多时候是这样的。
所以说我们有的时候说:“哎,这个观点好。为什么这个观点好呢?因为我觉得它很舒服。”或就说我学了之后呢觉得和我很相合。实际上这个时候就是觉得:我觉得这个观点和我很相合,所以说它好。这个方面不是说这个观点真正的好,而是你觉得它好。所以说有的时候凡夫人就是一般的人他有这个习惯,就很容易把这些佛法啊把这些观点都统统归摄在我的分别心当中,通过我的分别心来认定它,所以就觉得他是个好人,他是个好的上师,他是一个怎么怎么样,因为我觉得很相合,和我很相应等等等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根登群佩大师他也是在他的书当中也是曾经提到这个问题,如果这样的是比较危险的。这个观点是不是真正的好呢?不是说我觉得好就好,我觉得不好就不好。通过正理来真正的做详尽的分析,有没有这个理证的妨害啊?或者说真正通过理证能不能够安立?这个时候可以大概大概决定了。因此说凡夫人他就觉得:哦,一个光芒是这样,一个毛孔是那样的,把这个定成了仅此而已。
但实际上就说如来的一束光芒一个毛孔从时间、方向两个方面都没办法定量——哦,单单是仅此而已。为什么没办法定量呢?因为佛陀的光芒也好毛孔也好它是和法界平等趣入的,法界是怎么样的,佛陀的所证悟他就已经是和法界平等的。我们学习过两种二谛当中的实相、现相二谛,那么实相、现相二谛就说实相和现相相同的境和有境这个就叫做胜义谛,佛陀已经证悟了这种胜义谛,所以说他这样一种智慧完全和法界平等,他的智慧和法界平等所显现的现相也是和法界平等,所以说他既然和法界平等,法界我们没办法通过分别心来定量说仅此而已的。所以说和法界平等趣入的佛陀的智慧啊光芒啊毛孔啊怎么可能就说是通过我们的分别心来确定呢?实际上当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说明佛陀的光芒不可限量,所以说也有弟子示现要去追寻佛陀身上所发光芒的终点,也是追寻这个终点的弟子也有。然后发心要去追求佛陀所讲语言的语轮它的终点在哪里的也有,这些罗汉这些菩萨都在用自己的神通去寻找这个光芒到底在哪个位置终结了?找不到;然后他的声音到底哪个地方终结了也找不到,最后没办法回来的也有这样一种情况的。
还就说佛陀的这样一种毛孔,佛陀的毛孔的功德当年在法会当中就说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在佛陀的毛孔当中,而且互相之间无碍的可以照见。所以说这样佛陀的毛孔它实际上就是法界嘛。我们就说是认为这一个毛孔怎么会是法界呢?但是佛陀他已经完全证悟了和法界平等,所以说佛陀的一个毛孔它就是相当于整个法界,毛孔毛孔之间互相之间也是互相融入而互相不混杂的,因此说佛陀的一个毛孔它也是和法界平等的,所有的山河大地都在毛孔当中,一一毛孔当中可以顿现的。我们在学习《入中论》的时候呢在讲佛功德的时候,就说所有的这些很多很多天人、阿修罗这些其他的都在一毛孔中能顿现。实际上也是有这样意思。因为佛陀他已经证悟法界平等的缘故,我们通过分别心观现世量没有办法来定量而仅此而已的。
【而能安住于如此不可估量之法性中的因就是通达符合法界、二谛双运的中观理。】
那么这个就叫做无量,这个无量的因是哪里呢?那么前面就讲不可量的意思。那么既然是已经安立了无量,那么这个无量的因是什么呢?能安住于这样不可估量的法性中的因就是通达符合法界、二谛双运的中观理,那么就是一定要通达或者一定要证悟完全符合法界,世俗谛和胜义谛完全一味双运的这个中观的正理了,你如果没有通达你怎么可能这样显现呢?因为整个法性它就是这样一种二谛双运的,整个法性它就是和法界平等趣入的,这个就是它如实安住的状态。那么现在我们要抉择见解实际上就要抉择和这种法性称合的这种观点或就这个阶段,这样一种状态我们要抉择出来。抉择完之后说:一切万法究竟的本性是这样这样的,所以说你现在要通过修行通过积累福德智慧资粮,内心当中生起证悟。生起的证悟是什么呢?生起的证悟也就是你在抉择基的时候这个基的本性在果位的时候完全现前了。所以佛陀他所证悟的这个完全是和法界一味平等的,它的因就是二谛双运的中观理。
所以说只要我们的相续当中还存在有这些狭隘的一种思维的时候呢,他就没办法真正的去通达它无量无边的或者无可揣测的法界。所以说必须要通过泯灭分别心的状态,分别心泯灭之后呢他的智慧现前,这个时候就可以照见二谛双融的这个殊胜的法界的。所以说我们在抉择见的时候为什么要说打破一切的一种执著,没办法通过任何的这样一种分别念来确定这个法界的原因,实际上也是和这个地方有关系的。
【 譬如,从一个角度来说,如来能安住于轮回未空的无量时间之因即是证悟有寂等性(即有寂等性加行,智度七十义之一,了知生死轮回与涅槃寂静俱无自性以行修习)的此智慧波罗蜜多。】
那么再讲比喻,从一个角度来讲,佛陀能够安住于轮回未空的无量时间,那么只要是轮回未空只要众生没有度尽,如来就能够一直安住下去。为什么就说如来能够在轮回未空之无量时间当中安住呢?就是因为佛陀以前他已经修习有寂等性,完全证悟了有寂等性的缘故。有寂等性就说三有就轮回和涅槃完全是平等的,在修行的时候修行这样一种轮回和涅槃完全平等,这样一种智慧波罗蜜多已经现前了,佛陀具备这样一种殊胜的智慧。所以说他没有三有和涅槃不平等的,我一定要住在涅槃当中的。这方面是没有的。所以一方面佛陀他自己完全证悟了一切轮回的本性获得了寂灭,一方面他也不会安住寂灭当中,他也会一直安住在轮回未空的无量时间当中,就是因为三有和涅槃已经完全证悟了等性的缘故,就是这样。所以他修的这个因他肯定会安住的,他一定会这样显现这样果法。
【因而,如月光般清净二无我之自性真实空性的此甘露,怙主佛陀在昔日亲自已经完全享用过,】
那么所以说就像月光一样清净的二无我的自性真实空性的这个甘露,怙主佛陀在昔日亲自已经完全享受过了。佛陀已经享受过了这样一种纯净的甘露,所以说他才能够在世间当中示现无量无边的智慧功德,或说宣讲无量无边调伏众生烦恼的无量法门。为什么能做到这个呢?就是因为他以前曾经对这个道理完全已证悟通达了,所以这个方面是所有的有情都无法相比拟的。
【依靠此因而具足殊胜的智慧与大悲之微尘积聚的身体,远离一切二障之蕴,成为一切有情的至尊,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一直住世。】
那么就说依靠前面二无我的因而具足了殊胜的智慧和大悲的这样一种身体。那么这个身体是讲到了微尘积聚,这个微尘积聚并不是真正的一种微尘积聚的意思,这个是个比喻,这个是智慧的微尘和大悲的微尘。那么就说它是蕴嘛,有的时候我们说是佛陀的身蕴怎么怎么样,实际上这个蕴我们说佛陀的法身,佛陀的法身佛陀的色身佛陀的这些报身等等,像这样讲的时候这个身体,有的时候我们说这个身体的身字它就是一种聚集的意思,它就是蕴或者聚集的意思。那么就说佛陀的法身我们说什么积聚了呢?佛陀的法身是以什么为身呢?佛陀的所谓的法身以法为身,以殊胜的功德法为身,就是说积聚了无量智慧和无量的大悲就好像无量微尘积聚在一切变成一个色法一样。所以说佛陀相续当中充满了智慧和大悲心。这方面就以微尘来做比喻,这个是极多的意思,很多很多的智慧和大悲的这样一种积聚体我们说这个叫做佛陀的身体,或者佛陀的法身啦佛陀的报身都可以这样讲。而且佛陀也是远离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这样一种是远离一切二障之蕴,成为一切有情的至尊,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一直住世。佛陀证悟了这样空性,所以说他能够显现这样功德。
【如(《现观庄严论》中)云:“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
这个颂词也是在讲遍智的时候呢在第一品当中有这个颂词,那么这个方面讲到了三大,第一个就是讲到了胜诸有情心 是讲心大,这个地方心大的意思就是讲佛陀的大悲心非常的大,那么怎么样呢?“胜诸有情心 ”,那么已经超胜了所有有情的这样悲心了,所以佛陀相续当中这个悲心是非常圆满的。“及断智 ”,断和智这个是两个法两个大,一个是断大,一个是智大,断大就是讲到了佛陀已经完全断尽了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这个叫做断大;智大就说已经证悟了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所以说叫做智大。
那么“当知此三大,自觉 ”,那么就说应该了知这个三大是自然觉悟的,能够自然觉悟是这个三大的拥有者,三大的拥有者就是这个自然觉悟就说佛陀,佛陀就是三大的拥有者。这个“ 所为事 ”是什么意思呢?所为事就是讲这个是个目标,这是谁的目标呢?这个是大菩萨修行的目标,也就是说这个三大是自觉所拥有的,自然觉悟的佛陀他拥有的,那么就说既然佛陀拥有这个三大,那么菩萨就以这个三大作为他的所为事,就作为他的所追求的目标,这方面就是菩萨在修行的时候,哦,以这个三大为他的目标,三大为他的所为事。就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方面讲到了佛陀他殊胜的功德,他的殊胜功德就是因为相续当中拥有的这样一种因的缘故。
【 唯有佛陀才能永久性彻底根除诸如最为细微的烦恼习气无明习气地、业与蕴苦以及无漏之业、意之自性身、不可思议之死堕,获得远离生灭、常无常、有无等一切边的时方等性智慧身。 】
那么只有佛陀才能够彻底永久性的根除圣者相续当中保留的最为细微的烦恼习气,就是无明习气地,这方面就说是佛陀能够完全根除。还有就是讲到了业和蕴苦和无漏之业,那么我们就知道《智慧品》的讲记当中,《智慧品》当中也是这样讲解过,就是说阿罗汉他虽然超越了三界了,但是在相续当中还存在这个无明习气地,无明习气地有的时候就是说,地就是一个所依的意思,就是个比喻就像大地一样,那么圣者阿罗汉相续当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无明习气,就说这个所知障的本体还存在,乃至于你这个所知障的本体没有打破的话,还没有、不算是真正获得了究竟的解脱,所以说相续当中有这个无明习气地,菩萨相续当中也有这个无明习气地。
然后还有就是讲这个业与蕴苦,业与蕴苦主要是针对阿罗汉讲的,比如说阿罗汉他相续当中还存在一些残留的业,然后通过这个业可能受这个痛苦,这个蕴上面还会受痛苦。比如说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虽然已经证悟了阿罗汉果,但是以前曾经辱骂父母这个业,所以说在今生当中最后一次成熟,被这些遍行外道殴打,像这个方面就是个业。蕴苦被打的时候也有痛苦的感觉,这方面虽然是得到了小乘的无学道果位,但是业和蕴苦还存在。
还有就是无漏业,无漏业也有的,圣者阿罗汉相续当中也有这个无漏的业,那么就说菩萨相续当中也存在这个无漏业。通过积累资粮通过无漏的心来做一些积累资粮的事情这些都是属于无漏业。那么按照一些大德的讲法,无明习气地为主因,然后无漏业为助缘,如果是因缘具足的话就会产生意之自性身,就叫平时讲意生身。那么如果你有了无明习气地,有了无漏业的因缘聚合的话就一定有它的果,它的果是什么呢?通过因缘就会产生一个意生身,意生身就会出现,像这样话就说是意的自性身,像菩萨他身体实际上不是像一般的众生通过业和烦恼组成的身体,他就说意生身。那么这个意生身它也是个比喻,比如说我们的意,我们的心识意识它很快,脑海当中想一个事情马上就可以成办,这个意识是很快的,所以说这个意生身的意思就是说,菩萨他自己想要得到一个身体也是相当快的,就像意念一样,想得就得想舍就舍,像这样就是非常迅速的得到这样一种意生身。
然后如果有了这个意的自性身之后呢,就会有不可思议的死亡,不可思议的死堕。那么这个不可思议的死堕也就说鉴别了一般凡夫人的这种死亡,凡夫人的死亡它不是不可思议的,圣者的这样一种死亡,就说如果要投生到其他地方,这个地方的身体要舍弃了。要舍弃这个地方呢,他就要投生其他地方。所以说这方面就是说死堕呢,这个死亡呢也是不可思议的。非常微细,一般的人就根本没办法了知的。当然我们就是说在我们面前示现这个大德这个菩萨圆寂了,这方面给我们示现的是非常粗大的。似乎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上师也许就是得了什么什么病,或者有什么什么原因,他趋入涅槃。但这个方面只是在凡夫面前的一种示现,粗大的一种死亡。他自己相续当中的身体呢他是意生身。然后他死亡是不可思议的死亡,就是这样的。那么就是说这样一种这个,这样一种无明习气地,还有就是说无漏业,还有就是说,这个意的自性身,不可思议的死亡,这方面就是说是圣者相续当中具备的一种生死,很微细的一种生死。 那么如果说是把这个四个法,针对凡夫人来讲的话就是很粗大的了。这个无明习气地呢,就是说主因啊,这个主因呢,在凡夫人相续当中呢就是很粗大的这个烦恼。这个不是无明习气地他就是很粗重的烦恼作为主因。然后呢就是说无漏业呢换成有漏业。那么就是众生的业呢他是有漏业。那么因缘和合之后呢,他就不是意生身,他就是一般的这些粗大的身体。就像我们这些粗大的身体,因缘和合之后就会有粗大的身体。那么因为身体很粗大的缘故呢,他就会有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死亡。这个就是说凡夫的这种分段生死他就是这样的。他通过这种因,这种缘,然后得到这种身体,他这种死亡的方式。他都是有这样一种系列下来的。而圣者呢,圣者的话他已经离开了这样一种分段生死了,但是变易生死还有。这个变易生死就是非常微细的生死。所以非常微细的生死,他这个生死很微细的缘故,他的因很微细,你看,无明习气地作为因,无漏业作为缘。然后呢他的身体是什么呢,意生身,他的死亡是不可思议的死亡。这个叫做一种这个变易生死,也是很微细的一种生死。所以说这样一种这么微细的一种生死呢,就是说只有通过修持大乘空性的道,才能够完全的断除。所以说呢菩萨,他虽然就是说还存在在这个变易生死当中,但是他所修的道和小乘不一样。他已经掌握了远离这样一种这个不可思议死亡的方法了。就是四种无明呢,四种这样一种无明习气地等这种四种这样一种法呢,断除的方式他已经完全掌握了。而且不但掌握了,正在修持,正在修持。所以说当他的这个修持一旦圆满之后呢,他就会成佛。所以自从我们说唯有佛陀才能永久性的彻底断除这些,就是因为他相续当中修持了这样一种殊胜因的缘故。所以当他这个修法到圆满的时候,就会获得远离生灭、常和无常、有无等一切边的十方等性智慧身。最细微的生灭,最细微的常无常,最细微的有无等所有的这些边全部都断掉,获得等性智慧身,这个就是成佛。那为什么能获得成佛呢?就前面讲他已经享用这个因,他已经正在,已经圆满的修持受用这个因的缘故,所以说他的因圆满,他的果就圆满了。所有的这些这个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全部都已经彻底断除了。
【如果有人想:为什么将正道称作“甘露”呢?】
下面就是说“此真纯甘露”。那为什么把这个正道称为“甘露”原因何在?
【能令行人获得永久无死的自性,故而才如此称呼。】
那么这个和天人的甘露可以对应的。那么三十三天的天人甘露呢它就称之为“无死甘露”。所以说如果你知道了天人和阿修罗作战的时候,如果不是伤到了头,如果不是头断掉了,那么其他地方身受重伤,马上服用甘露,或者涂抹甘露,马上就可以恢复了。所以这个甘露它称之为“无死甘露”。那么这个天上的甘露如果拿到人间的话,那么如果谁服用了甘露,他也可以就是说从死亡的怖畏当中救度出来。所以它这个甘露称为“无死甘露”,那么就是说他和这个甘露对应、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说呢就是说这个如果你修持了大乘道就可以获得永久无死的自性。这种永久无死的自性和平时世间人或者道家所讲的,就是说这个长生不老或者就是说这个,就是说永远不死,不是一回事情,不是一回事情。像这样讲的时候,因为它无生故无死。他已经完全的超离了生,所以说他无生就没有死。如果有生一定会有死亡。但是呢已经证悟无生的缘故,他就不会有死。所以说呢能令行人获得永久无死的自性,所以说才如此称呼的。
【由于除了唯一的甘露以外不含有染污的杂质,完全纯净,故而称为“纯甘露”。】
那为什么叫做“纯甘露”呢,除了这个唯一的甘露之外,不含有其他染污的杂质。就是说这个正道呢,他就没有丝毫的这个歧途。这个正道它就是说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这个就是真正的一种就是说唯一的甘露,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其他的染污杂质。完全纯净。所以说把这个正道称之为“纯甘露”。
【如果有些人这样认为:“未享无量因”这一句放在“此真纯甘露”偈颂的前面,难道不是翻译得更妥当吗?】
那么就是说我们看这个就是说颂词当中讲,“未享无量因”它是放在第二句,它是放在第二句上面。那么就是说对方有人认为呢,把这个“未享无量因”放在“此真纯甘露”之前,好像觉得这个翻译呢就更妥当了。 就是说这个“未享无量因”,“此真纯甘露”, 那么就是说把这个“真纯甘露”和“无量因” 对照起来,就“未享无量因,此真纯甘露”。就是这个呢,实际上这个纯甘露就是这个无量的因嘛。就直接把这样一种这个“纯甘露”和“无量因”做对照。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翻译就更妥当了。为什么呢,就是说是前译的前译的这些智者他把这个“未享无量因”放在第二句。“未享无量因”后面就是说是“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然后才是“此真纯甘露”,就怎么怎么样。像这样的话就是说,为什么要这样搭配呢,有些人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下面呢,麦彭仁波切就解释:
【 前代的诸位大译师、大智者均是(佛菩萨)故意化现、具有智慧眼的补特伽罗,正因为就连此等句子的顺序也具有要突出的一个内容,所以才如此翻译的。】
那么前代的这些大译师尤其是就是说是这个在赤松德赞国王时期的这些就是说是这个翻译家、大智者,就是这些班智达,因为当时翻译就是说这些这个翻译经典、论典的时候他的一个传统,一个班智达配一个译师,一个班智达配一个译师。所以像这样的话就是说,班智达首先呢就是给这个译师,首先译师把这个讲出来,把这个翻译出来。翻译出来之后呢,然后就是说班智达从梵文上讲一次,班智达从梵文上讲一次。然后译师呢就从他的译文上再去对照一次,像这样讲闻抉择之后呢才把这个译文定下来的。所以说他翻译的时候不是一个人,像这样的话就随随便便懂几个字就可以翻译的,他一定是要把它的意义全部通达,他把它这个整个论典的意义全部通达之后呢,他翻译下来了之后呢,才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可以就是说是这个被大家认可的,或者能够帮助大家修行解脱的一种殊胜的这个经论的。所以说以前呢,就是翻译的方式就是这样的。诸位大译师大智者呢,都是佛菩萨故意化现的,具有智慧眼的这个补特伽罗。那么就是因为连此等句子的顺序也要突出一个内容,所以说才这样翻译的。
【 也就是说,以时间为例,佛陀乃至世间流转期间一直住世,而声闻、缘觉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不能做到的原因也是由于不具备证悟有寂等性的智慧而导致对轮回心怀恐惧,对寂灭存有喜意。】
那么就是说,以时间为例呢,佛陀能够在世间流转期间一直住世,而声闻、缘觉呢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是说声闻缘觉他就是说是最多呢是在他在获得有余涅槃,还没有趋入到无余涅槃之间,这个时候呢他可以住世,这个时候呢可以就是说这个,一方面呢自己也是在修法,一方面是做一些利益有情的事业。但是呢,如果他的生命就是一旦终结之后呢,他就是说住世的因缘一旦到了之后呢,他就不会再住世了,他就会趋入到涅槃当中。他就觉得,当然他自己觉得,这个就永远的解脱,永远的寂灭了,是这样。他就是说从他内心的想法来看的时候,他是不想这样长久住世的,也没有这样的想法说乃至于在世间流转期间一直住世。声闻没有做到这一点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因为他不具备证悟有寂等性的智慧。他没有就是说三有和涅槃都是平等的。他认为就是三有和涅槃完全极端不平等。三有轮回是什么呢?三有轮回就是说极端痛苦的地方,而寂灭呢,寂灭的境界就是极端喜乐的地方。所以他没有修持有寂等性,也不具备证悟有寂等性的智慧。所以说呢在他的证悟当中导致对轮回心怀恐惧。他对轮回是非常非常恐怖的,而对于这个寂灭的境界呢存有喜意。所以说呢肯定根本不愿意住下去。那么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未享无量因”啊。那么就是说是为什么就是“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他就是说为什么这样一种这个声闻缘觉他没有办法像佛一样,长久住世呢。就是因为这个无量因,就无量因,就居于首位者,亦未尽品尝的缘故,能够这个无量不可测度,那佛陀依靠这一段话讲的时候,佛陀的这样一种住于世间的这个,住于世间利益有请的这样一种显现呢是不可测度的。那么这个无量,这个不可测量的因,小乘没有享受。所以说呢就不可测量的这样一种果,小乘也不具备。所以说呢就是无量因“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它主要是为了说明小乘他没有修持这样法。啊也是突出这个意思。
【再者说,他们不能圆满证得不可思议之佛陀的法〖十八不共法〗,也全部是因为未通达二谛双运中观之此理所造成的。】
佛陀相续当中具备十八不共法,那么声闻缘觉呢,没有办法圆满证得不可思议的佛陀的十八不共法,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他没有通达二谛双运中观的此理所造成的。所以说呢无量因: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他没有品尝这样一种,二谛双运中观的道理,所以说呢没有办法获得这样一种十八不共法,也是为了说明这样一种含义的。那么
【(如此的译文顺序)正是为了表达出诸如以上之类词句中所包含的内容。】
那么就是说这个翻译的前面他包含这个,然后再说这个纯甘露呢,那么就是只是佛陀才享用过。啊,才是为了说明这个,所以他顺序下来的时候呢,他一定首先是把这个声闻缘觉,他没有享用过无量因的这样一种,这样一种这个情况呢,一个一个指出来,然后再最后说呢,这个真正的纯净的甘露,只是佛陀受用,其他的世间人根本就没有受用过的。
【 意思是说,甚至居于世间首位的诸声闻、缘觉也没有享受过(此甘 露),那么世间的梵天、自在天、遍入天等就更不言而喻了。】
那么就是说是这个,居于首位者,亦未尽品尝的话,那么就是说是这个,那么世间的梵天呐、自在天呐、遍入天,没有品尝过就更加不言而喻,所以说就把这样一种没有品尝放在前面,首先讲了这样一种外道没有享受,然后无量因呢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这个把这个讲完之后呢,要再说这个纯甘露呢,只是佛陀唯一、独一的受用处。这样翻译他的这个层次就相当的明显了。
【本颂中的“亦未尽…”并非必须加在赞颂的这一场合中,之所以加在此处是为了结合所表达的特定内容而起到加强词气的作用。】
那么就是说颂词当中有一个“亦未尽品尝”,实际上呢就是说因为这个在赞叹,这个方面是在赞叹这个,就说是这个佛陀的功德,或者说在赞叹这样一种无量的因,二谛双运的观点。那么就是说‘亦未尽品尝’嘛,是不是必须加在,啊赞叹佛陀、赞叹这个道的场合当中呢?因为这个‘亦未尽品尝’他主要是在讲,声闻缘觉他‘亦未尽品尝’。所以说呢就是说:居于首位者,亦未尽品尝呢,从一个角度来讲是,就说好像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声闻缘觉他品尝了一点,他没有尽品尝,但是品尝了一点,品尝了一点呢,是不是在赞叹这个声闻呢?啊!不是在赞叹声闻缘觉,所以说呢不是必须加在这个地方,但是呢因为要突出一个,这样一种这个后面对于佛陀和这个正道一种赞叹的缘故呢,所以说呢就说是加在这个场合当中呢,是为了突出词气,就是说为了赞叹后面这个佛陀,啊就是这样他真正已经完全享受过了,而世间的声闻缘觉还没有完全品尝,那么他们没有完全品尝的话,其他的世间人就更没办法品尝了。所以他为了就是在特定内容呢起到加强词气的作用,所以说呢已把这个‘亦未尽品尝’这个‘亦未尽’几个字呢,加在这个赞颂佛祖和赞颂这个清净因的这个场合当中,它的原因是这样的。
【 “悲清净…”中的“悲”是指佛陀以怜悯一切有情的大慈心指明如实所见之道,大悲心也是所照见远离一切翳垢,即是“清净”。】
那么这个“悲”,和清净的意思呢,首先这个“悲”呢是指佛陀以怜悯一切有情的大慈心,来指明如实所见之道。佛陀他是已经,已经完全照见了这样一种一切万法的实相了,但是呢就是说是,一切的众生没有照见,没有了知。所以佛陀是以怜悯一切有情的大慈心呢,给一切众生来指明如实所见的道。啊!你们应该这样行走,应该这样去抉择,应该这样去修持,最后就达到这样的果。所以说呢这一切了如指掌了,都是佛陀的遍智了,啊佛陀遍智。如果佛陀不出世的话,那按照我们自己的这些,啊这些这个徇私的这种分别慧,完全没办法了知,或者就是说佛陀虽然出世了,但是佛陀涅槃了之后呢,如果没有上师善知识,啊不间断的化现在世间当中来给我们讲解布道的话,我们还是没办法了知。所以像这样我们就应该体会到啊,就是佛陀这样一种这个深刻的悲心,上师善知识的这个深刻的悲心,实际上上师善知识给我们这样讲了之后呢,以前我们再再讲过,上师这样讲了,啊我们作为弟子,我们来讲也应该,我们就是说必须要做的事情就要配合。上师在···啊上师在调化我们,那我们就要配合上师的调化,如果上师他就说在这个地方苦口婆心的想要调化我们,但是我们就是根本我们的心识不在这上面,我们的心识不在上面的话,就是实际上对我们来讲的话就说是这个没有什么大的必要性,或者就没办法在这个上师出世,来调化众生的这样事业当中得到一个最大的收益。所以说呢就是说上师这样,啊一步一步的给我们讲,给我们安排的话,我们···我们自己作为弟子的我们来讲的话,也应该好好体会到上师这个初衷啊,上师这个苦衷,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也应该,就说是对于这些,啊这些基怎么抉择,道怎么样去抉择啊,果怎么抉择啊,对于基道果这些问题呢好好抉择,抉择之后呢,上师跟我们说要修行,那么我们就要去修行,就要去体验,所以说如果我们按照上师的话去做,那么我们就肯定是一步一步的把我们引导到解脱道的,那么如果上师说你应该这样这样这样,那我们呢就偏偏不这样干,啊就偏偏对着干,像这样的话对着干对上师本人来讲是没有什么大的,就说是没有什么就是真正的影响的,但真正影响到是谁呢?真正影响到是我们自己。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学法的时候呢,有的时候对上师这个,有的时候对上师的这个态度呢,就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发现自己就有一种逆反心理,啊!什么逆反心理呢?上师就说:我们要这样去学习啊,我就偏不这样,啊嘴巴上虽然不敢说,但是这个心理面他是一种抵制的,那么如果我们把前面这个,这个意思综合起来的时候呢,你···我们这个心这样抵制,那到底是谁受到了伤害呢?哎我们觉得我要给上师一个,啊这样一种态度,实际上就是说一个态度也好,没有态度也好,像这样只是真正的受伤害的是自己,对上师来讲他只不过是,啊就说是,哦!显现在众生面前来讲解如何解脱的方式。那么如果说是弟子他实在是没办法去这个好好去配合的话,那么上师他也会发愿以后来度化,他是这样的。所以说呢真正受到伤害的呢,或者就说延迟解脱的还是,啊弟子本人。把这个问题思···啊,把这个问题思考透之后呢,实际上就说,哦!上师给我们指导的这种方式,如果我们相信这个是个具相上师的话,上师给我们指···指引了这样一路呢,如果我们这样走下去,那是一定是解脱的,那没有其他的,因为他就是通过,啊怜悯心照见了这样一种诸法之后呢,如实来指明所见的正道,就是这个悲心。那么就是说这个大悲心呢也是所照见远离一切翳垢的,他这个大悲心也是没有丝毫的这样垢染,没有这个···没有丝毫的垢染呢当然从一个角度来讲,这种大悲心呢也不包含任何的自私自利的成分在里面,这个方面也是说没有丝毫的垢染的,还有呢这个大悲心呢也没有丝毫的实执的成分在里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没有丝毫的垢染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的话他所照见呢,也是远离一切翳垢,所以说从这个方面就叫做“清净”的意思。
【从大悲彻底清净之因所现前的果就是如来。】
那么从这个大悲彻底清净的因,然后所现前的果呢也是佛陀,因为他的因彻底清净了,所以他的果呢一定是彻底清净的。
【唯有佛尊才能享用二谛的这一甘露。】
那么这样一种这个甘露呢,只有佛尊才真正享用了,所以他自己享用完之后呢,才把这个甘露的味道,在他的经书当中讲出来了,啊就是说远离一切边戏啊,或者就怎么样通过修二资粮啊,或者就成佛之后是什么什么一种状态呀,像这样都是在佛经当中已经完全全盘托出的。
【 诸位智者无论讲任何话,绝对是与事势理相关联,因而这里的此句也是为了体现:如来以为他众示道的慈心与清净照见的智慧而指明的这样的无垢正道,是以真正悟入无误二谛之理 的因作为前提,所以此二真理并不是佛陀以外他众的境界,这一点以果因可以比量推断…… 许多要义。】
那么就是说智者不管讲什么话呢,都是和事势理相关联的。寂灭论师在这个地方呢,就说是他讲的这个话也绝对和事势理相关联,那么就是说这句话怎么样体现呢?麦彭仁波切稍微的分析一下,啊也是为了帮助我们就了知这个智者的智慧很深邃,帮助我们了知智者的话和事势理相关联,啊做一个指点而已,啊做个指点而已。讲一个例子。那么就是说如来以为他众示道的慈心和清净照见的智慧,来指明了这样的无垢正道。实际上呢是以真正悟入无误二谛的理之因作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他能够指示这样正道,他一定是真正悟入了,所以说呢这个真理呢,并不是佛陀以外他众的境界,那么因为只是佛陀完全,啊!指示了这样一种这个清净的慈心和,啊慈心和清净,清净的智慧指明了正道的缘故呢,所以说这样一种这个两个···啊没有说这个世俗理和胜义理啦,大悲和清净呐,大悲心和智慧呢,像这样的话并不是佛陀以外他众的境界,这一点呢是通过果因来通过比量推断,那么果因呢就说是这个以果来推因,他如果已经宣说了这样一种无误的道,就说明他以前曾经享受过,证悟了这样的因的缘故,所以说通过果因呢就可以比量推断等等有很多要义。
【然而,这所有词句极有深度,如果要详细表达出隐含的内容来讲,势必导致篇幅过长,因而就此置笔。】
那他但是如果要把这个词句呢,那就是说详详细细的一句句挖出来的话,因为这个词句非常有深度的缘故,因为智者他的这个造了论典,或者菩萨所造的论典呢,他也是有这样的,那么我们就说第一次所看到时候有收获,第二次看,第三次看,第四次看,像这样的话都有不同的收获,啊!就你这个《中观庄严论》你这个注释,那么就是说以这个为例子来看的时候呢,的的确确我们就是有这样一种体会,我自己就有这种体会的。像这样话就这次在讲解,在这个,就是说在这个思考的讲解的过程当中呢,对于这个麦彭仁波切这个金刚句当中所指示的很多很多意思呢,虽然就这个词句啊,他就是明明白白的就给我们指示了这个道理了,但是我们在学第一次第二次的时候就没有发现。这么明显的窍诀啊,啊当时就没有发现,那么后面再讲这一次的时候,哦!看到。哦这个意思这么明显在词句当中表现出来,为什么以前学的时候没有发现出来呢?所以说这样一种这个菩萨他的词句呀,就是有这样特点的,所以说呢上师安排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学习这样论典的原因呢也就是这样的。他有很多很多这样一种这个隐意,啊可以我们,哦我们的智慧如果逐渐的成熟之后,可以一步一步的去看,一步一步去挖掘,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的接近,就是这个,啊造论者他的这样一种想法。如果就是说一步一步接近造论者的想法,实际上也就是一步一步接近了实相了,接近了实相。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我们的这个智慧呀,我们的这个见解就会越来越清净,智慧呢就会越来越深邃,所以说就有机会越来越靠近实相。所以也是想到了上师所讲的一句话,我们在看书的时候,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呢,有些人认为是在增加分别念,但是上师说的,我们在看书的时候是以我们的分别念入,啊就是说融入到这个法本的般若智慧当中去的,是融入到智慧当中去,而不是在增加我们的分别念的,所以说这个方面呢再再想上师这句话的时候啊,的的确确是这样的,我再再学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相续当中的这个智慧呢,也是从无到有也是从浅而深的,这个过程慢慢慢慢也是有,啊这个凸显出来的这样一种这个,啊这样一种情况。所以说麦彭仁波切说呢,这些词句极有深度,如果要详细表达的话会导致篇幅过长,所以说他做一个指引而已。啊!具体的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啊这个方面麦彭仁波切呢给我们做了个教戒。今天呢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