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7 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
这个论典当中已经给我们宣说了一切万法的实相,也就是说世俗谛当中一切万法实际上是心识的自现,在胜义谛当中一切万法都是现而无自性的空性。了知了这样一种殊胜的自相,实际上是让我们抉择了一种殊胜的见。如果有了见之后,我们会发现以前我们自己所执著的所有的方式都是错误的。我们认为这个法是存在的,我们在这个存在的法当中开始做很多很多这样那样的取舍,造了很多不必要的罪业。实际上最后到头看的时候,这一切全都是虚假的,都是虚妄的。那么要了知这样一种见实际上来自于抉择它殊胜的自性,也就是说了知了万法的本体,就可以知道我们,可以反观我们,实际上平时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都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然后抉择了见之后,进一步地缘这样见进行修持,平时我们说要修空性。因为我们现在一切的见闻觉知都是一种错误颠倒的一种状态、境界,所以说要修真实义,修真实义就是说修空性,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进行修习,最终在相续当中真真实实的,我们的心和所抉择的境完全成为一位,就说一切万法的实相是空性的,我们的心也证悟完全现前这个空性,这方面就叫做证悟了一种殊胜的实相。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可以暂时地超离轮回,究竟地成就最为殊胜的佛果。
对于这些大的问题,前面的正文当中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的是第四个科判。
丙四(尾义)分二:一、著跋;二、译跋。
丁一、著跋:
中观庄严论颂,是由抵至自他宗派之大海彼岸、顶戴圣者语自在文殊菩萨无垢足莲花蕊的静命阿阇黎撰著圆满。
《中观庄严论》的颂词是由抵至自他宗派之大海的彼岸,静命论师对于自宗佛法还有他宗外道的所有的宗义都已经完全地圆满地通达,所以称之为抵达自他宗派之大海的彼岸。然后也是长时间地顶戴圣者语自在文殊菩萨无垢足莲花蕊,就是长时间地依止文殊菩萨,长时间地在文殊菩萨面前听法的这样一种静命阿阇黎已经撰著圆满了。
〖意思是说,作者对世间出世间宗派为主浩如烟海的无量学问无所不知,于真实文殊菩萨前聆听过正法。〗
这个著跋的意思就是说,静命论师对世间法和一切出世间法,所有这些浩瀚如海的学问全部都已经通达了,真正地已经照见了一切所知。静命论师显现上面在文殊菩萨面前听过正法,得到过摄受,实际上就静命论师也是文殊菩萨的真实化身。显现上面是在文殊菩萨面前听法的,得到过摄受的,实际上也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一样。全知麦彭仁波切说,造的论典没有一句不是文殊菩萨加持摄受过之后流露出来的。在他老人家传记当中,我们经常看到文殊菩萨摄受的这样的情况。但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实际上他就是文殊菩萨的真实化现。所以说实际上是文殊菩萨,那么在显现上面,在文殊菩萨面前听法的情况也是可以出现的。
〖所谓的“圆满”是指本论无不齐全之义。〗
那么有一个圆满撰著。所谓的“圆满”就是说本论无不齐全,对它的这个初善、中善、或者后善,它里面所讲到的这些唯识的道理、中观的道理,或者说世俗、胜义的道理,自续派和应成派的道理,没有欠缺,全部都已经圆满抉择了,所以叫做“圆满”的意思。
丁二、译跋:
印度堪布色燃札哦德即天王菩提与大译师智慧军由梵语译成藏语,复对句义进行校勘,终以讲闻方式而抉择。
以前西藏翻译印度的经论的时候,就有这个规矩,一个班智达和一个译师一起翻译一个经论。此处印度的班智达就是天王菩提,西藏的翻译家就是大译师智慧军,是西藏早期的三位大翻译家之一。他们配合起来,把《中观庄严论释》的梵语,翻译成了藏语。
翻译完之后,又对句和义进行了校勘。最终以讲闻的方式而抉择。就说最后班智达讲解一次,然后就说是翻译家再在讲解的时候,再对照一下它的句和意义是不是有出入,是不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说以前的翻译也就是非常严谨的。最终是通过讲闻的方式来进行的抉择,进行的定稿的。
〖宗喀巴大师认为本论的颂文与散文均是正文,这是因为,释文也是大祖师(静命菩萨)的亲口之语,具有值得品味超群绝伦的深刻含义,如果能将正文与释文一并讲闻,是最好不过的,为此才说均是正文。〗
对于正文的问题,三界导师宗喀巴大师和全知麦彭仁波切观点稍微有不一样的地方。宗喀巴大师认为颂词,就是九十七个颂词,和散文,这个散文就是讲的静命论师的自释,静命菩萨对这个《中观庄严论》做了一个自释,就是这个长行文。那么实际上颂文和自释都是正文,他是这样安立的。
麦彭仁波切观察的时候说,这是因为所谓的自释也是静命菩萨亲口宣讲,或者说是亲自写的这样一种作品。那么自释本身也具有品味超群绝伦的深刻含义。如果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把正文,就是颂词和释文一并讲闻是最好不过的,所以说才说均是正文。
〖这种说法也无有意义上的相违之处等。毋庸置疑,大尊者(宗喀巴大师)具有为佛教着想的特殊必要。〗
那么这样一种说法,实际上也没有意义上的相违,实际意义上也可以说这个自释也就是正文,意义上没有相违。不用怀疑,宗喀巴大师具有为佛教着想的特殊必要。也就是说以宗喀巴大师的特殊的身份,也就是说一个权威的,佛教当中的一个权威了。所以说如果宗喀巴大师说这个《中观庄严论》的颂词还有它的自释都是正文,那么作为他的后学弟子,对于诚信他的语言的这些学者来讲,既然宗喀巴大师说,这样一种颂词和自释都是正文的话,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就必须把颂词和自释一起学。自释当中也有很多很殊胜的这样一种教义,很多殊胜的教言,所以说如果一起学习的时候,不单单对于颂词能够了知精通,对于自释也能够了知精通。或者说要求一个《中观庄严论》的传承,那么要求《中观庄严论》的传承,既然就说是颂词和自释都是《中观庄严论》的全文,所以在求传承的时候,连颂词和自释在内,都一起,会一起求的,因为这个是宗喀巴大师所讲的,所抉择的缘故。
所以他也有为了佛教着想的特殊必要。为了后面的学者能够真正地对这个《中观庄严论》连颂词带自释非常重视,一并讲闻的缘故,所以说也有这样一种特殊的说法。所以说意义上面是不相违的。
〖然而,一般来说,〗
麦彭仁波切他发表自己的看法。
〖此论并非是时而以偈文宣说、时而以散文宣说的韵文而绝对是颂文的意义再度以释文来诠解,这样才是恰当的。〗
一般来讲,这个论典它并不是首先讲一段偈文,然后再讲一段散文、长行,再讲一段偈文,再讲长行,不是这样的。那么绝对是首先,就是在颂词是圆满宣讲完之后,再度以释文、自释来进行诠解,这个方面才是恰当的。那么意思就是说,这样一种正文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正文就是它的颂词,这个颂词就是它的正文。至于它这样一种自释,它不是《中观庄严论颂》的正文,它是对于颂词的一种解释,麦彭仁波切的意思也就是这样。这个方面的抉择是恰当的。
下面就对于这样一种自释,对于这个注释的问题做一个抉择。
〖(作者考虑到)如果《自释》按照真正释文的风格来诠注本论,会使文字过多,以致他人难以研学,因此并未(对正文颂词)逐字逐句加以解释,可实际上释文的所有要点已全部明确地诠解了。〗
静命论师考虑到在写《自释》的时候,如果按照一种真正释文的风格来诠注本论。就说首先写它的总的意义方面,然后对它的颂词逐字逐句都进行解释,然后再进行发挥。如果像这样真正的释文风格来诠注本论的话,就会使文字过多,就担心其他人难以研学。所以说在写《自释》的时候,并没有对正文的颂词逐字逐句的加以解释。虽然对于正文的颂词没有逐字逐句加以解释,但是实际上释文的所有要点已全部明确地诠解了。那么实际上就说静命论师他,按照这段话,我们没有看过《自释》,但按照这句话来看的时候,静命论师他对于正文的颂词他并不是逐字逐句解释的,需要解释的地方,比较难以通达的地方做了一些解释,需要发挥的地方也是进行了发挥。虽然没有逐字逐句的解释,但是实际上一切注释的要点都已经全部明确的诠解了。对于这样一种注释的方式,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尤其像我们学习过了,经常看到的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注释。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写注释的时候,比如说《禅定休息》、《禅定休息》的《自释》,《虚幻休息》,《虚幻休息》的《自释》,还有《心性休息》它的《大车疏》等等。这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无垢光尊者他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的,他首先把颂词引下来之后,大概解释一下。《心性休息》当中就直接引用教证就下去了,也有这样一种注解的方式。但是需要广说的地方,需要交代的地方,也是写的非常广,这个方面无垢光尊者在解释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那么像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注释》,他就是首先对于词句的意思逐字逐句的解释,需要发挥的地方,再进一步地发挥,我们在学习《中观庄严论注释》,从刚开始到现在已经发现这也是麦彭仁波切的一个特点。
宗喀巴大师他老人家在写注释的时候,也是首先逐字逐句对它的词句做一个解释,然后再展开发挥的,也是这样的。这个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真正释文风格是这样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些大祖师在解释这些经论的时候,都有各自的特点,对该要交代的这些问题,都是交代的清清楚楚。只不过所学者他的这样一种根性意乐不相同,有些时候是喜欢逐字逐句地解释,有些就说不喜欢逐字逐句地解释,有些它里面隐藏的意思交代出来,他智慧力可以对于它的颂词方面完全可以通达,但是喜欢追求一些其它比较隐蔽的这些含义,所以说这些祖师在造论典的时候,也用一些不相同的诠解之处。
〖依靠此释也能品尝到释文本身词句的一切意味。〗
依靠这样一种自释,也能够品尝到释文本身的词句的所有的意味,都可以品尝到。或者这个地方的此释,就是讲到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那么因为在《自释》当中,它的词句没有这样一个一个解释,但是就说《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对于词句一个字一个字已经解释了,而且自释的本身词句的所有意味都已经有了。所以很多地方我们说,《自释》当中怎么怎么讲的,这个《自释》当中的含义,麦彭仁波切也是该交代的地方都是做了交代的。
〖如果再参阅 《自释》与《难释》,那是最好的。〗
学习完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能够参阅静命论师的《自释》, 《难释》是莲花戒论师写的,他的上师写的《中观庄严论》的颂词和自释写了一个难题释。如果能够参解,参阅这个《难释》也是非常好的。
但是上师在这个地方说,《自释》和《难释》也没有翻译,一方面印度方面的论著也比较难懂,一方面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当中,《自释》和《难释》的所有的要义都已经具备了,如果能够好好地精通学习好《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这个注释,实际上《自释》和《难释》所有的要点应该是可以通达的,也是这样做了教戒。
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那么这个是从大的科判分下来的。那么首先在讲论义的时候,真实抉择论义,第二个科判是如是分析的必要。真实分析论义这个以上已经讲完了,然后是如是分析之必要。对于这样《中观庄严论》的论义,如是这样做分析,到底有什么必要呢?下面就通过共同的利益和不共的利益两个方面来安立它的必要性。
〖如是具有许多殊胜功德的此论〖有法〗,进行注释讲解大有必要〖立宗〗,因为可获得共不共特殊利益之故〖因〗,犹如擦拭如意宝一般〖比喻〗。〗
这方面就通过一个推理来进行安立的。首先有法是如是具有许多殊胜功德的此论,就是《中观庄严论》,它具有很多殊胜的功德。那么对于这个论典,它立宗就是说进行注释,进行讲解大有必要,麦彭仁波切也是对这个进行了注释,然后也是做了讲解,以前宗喀巴大师等等对这个问题也是做了注释和讲解的。那么对这个论典进行注释讲解大有必要的,它的根据是什么呢?因为可获得共不共特殊利益之故。那么它就可以获得共同和不共同的殊胜利益,打比喻讲就好像擦拭如意宝一样。那么你擦拭如意宝,这个如意宝刚刚从山里面挖出来的时候,它上面还有很多垢染,所以说如果你通过几道工序,逐渐逐渐地净制如意宝,把如意宝上面的这些客尘,把这些如意宝上面的这些灰尘全部擦掉的话,它有共同和不共的殊胜利益。它就可以治病,遣除很多贫穷等等,有很多殊胜的利益。所以擦拭如意宝,它可以获得很多的利益,就像擦拭如意宝获得很多利益一样,对于《中观庄严论》的词句和它的意义进行开显、讲解,也是可以获得共同和不共的殊胜利益。所以这个方面就是通过一个名言论释已经大概讲了。
下面再对这个问题展开宣讲:
〖其中共同利益:如果能以理证引发生起定解的方式受持如是佛经的这些无垢密意,则有希望获得受持二理所摄的整个大乘的功德,〗
如果能够通过理证引发而生起定解的方式来受持如是佛经的无垢密意。那么前面讲过了《中观庄严论》它是哪些经藏所摄呢?《三摩地王经》、《般若经》等等,像这样一种无垢意趣,或者就说还有《楞伽经》等等,这些经典当中的这样一种无垢密意是论典、论师可以抉择、可以通达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理证引发定解受持佛经的无垢密意,或者说受持这样一种论典《中观庄严论》的话,则有希望获得受持二理所摄的整个大乘的功德。那么就可以获得世俗理和胜义理所摄的整个大乘的功德。
〖原因是:最殊胜的受持妙法就是证法,受持证法唯一是自己如实证悟后再进一步实修。〗
怎么样来受持它呢?因为最殊胜的受持妙法,就是受持教法、证法当中的证法。那么要受持这个证法,唯一是自己如实证悟后再进一步实修。这个方面就是最殊胜的受持证法。
〖如是以无垢理证遣除对清净法界的一切颠倒分别后,可根据自身的证悟为他众宣说,〗
如是以无垢的理证遣除了对清净法界的所有颠倒分别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修证,给他人宣讲一切法界如是如是的这样一种本性。所以说可以获得极大的功德。
〖关于这其中的功德,《三摩地王经》云:“谁能宣说此等持,彼终无疑证菩提,具有殊胜福德蕴,何者无量不可思。除世间师佛导师,自生大悲尊者外,彼下大千诸有情,福德无与伦比者,凭借不可思议智,堪为平等终无有……”应当以此为例而了知。〗
获得的功德是什么样的呢?在《三摩地王经》当中是这样讲的,谁能宣说此等持,实际上这个方面等持就是讲到了世俗理和胜义理双运的法界。这个等持是佛菩萨安住的境界,实际上所安住的境界,就是他通过抉择之后修习证悟的境界,那么这个境界也就是说二理所摄的殊胜法界。
前面不是说了嘛,如果你证悟之后,就可以宣说。谁能够宣说你在等持当中安住的这个境界,证悟了这个境界,这个人彼终无疑证菩提,无疑他会证悟殊胜的大菩提果,具有最为殊胜的福德蕴, 彼之无量不可思。他就说这种功德,不可测量、不可思议的。
“除世间师佛导师,自生大悲尊者外。”除了世间的导师佛陀,自生大悲也就是讲佛陀,佛陀这个自生大悲的尊者之外,彼下大千诸有情,佛陀之下的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即便是说在世间当中共称,他的福德是无与伦比的,像转轮王、像梵天、帝释、罗汉等等,他们的福德是无与伦比的,但是这个菩萨凭借不可思议的,能够安住智慧宣说的这种智慧,“堪为平等终无有”即便是世间当中,所谓的具有无以伦比的福德者,也没办法能够和菩萨堪为平等。和菩萨堪为平等的这个人,是一个都找不到的。因为他们所造的善根,和菩萨所造的善根相比较起来的时候,菩萨一方面能够善巧的修持殊胜的等持,一方面能够宣说这样一种殊胜的等持,所以说他的福德是无以伦比的,除了佛陀之外,下面的这些一般地世间凡夫,这些天王帝释也好,还有声闻罗汉也好,都没办法和他相比。因为他是凭借不可思议的智慧,来给众生宣讲法界,他的这样一种功德最终会成佛,那么这种殊胜的福德与谁能够堪比拟呢?没有谁能够和他相比拟。所以说应当以此为例而了知。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共同利益。
这个共同利益我们再归纳一下看的时候,共同利益主要是自己,一个修行人,自己本身如果能够修持《中观庄严论》,也可以获得定解,进一步实修可以现证法界。现证法界之后给别人宣讲,然后获得大福德蕴,这个方面就是共同利益。那么共同利益就说主要是针对单个修行人,他自己能够在这个当中获得一些利益,这个是共同利益。
下面讲不共利益,不共利益实际上他的意思也很多,意义也很多。如果按照后面的意思看起来的时候,这个所谓的不共利益,只要是能够弘扬,或者能够注释讲解,静命论师的《中观庄严论》,只要他的这样一种善说还存在于世间,这个佛法就不会衰败,这个佛法就不会陨灭。所以说像这样讲的话就叫不共利益,就说圣教能够不间断的住世,整个圣教能够不间断地弘扬的缘起。这个方面针对于单个有情的利益来讲,当然就成为不共利益了,他是能够令圣教住世的殊胜缘起。
但我们就说共同利益和不共利益这二者讲的时候可以分开讲,但是里面也是有交织的,也是有交织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证悟了之后一边宣讲,也能够让正法住世,不共利益当中,你之所以能够达到不共利益,也是因为这个修行人,他不间断的修持,不间断的证悟,不间断的受持的缘故,所以说这个共同利益和不共利益,讲的时候可以分开讲,实际意义上,这二者之间都是可以互相含摄的。
〖不共利益:与至尊文殊菩萨本体无二无别的这位大祖师,将佛教的璀璨白光普照谁也难以调化的我们这片藏地领土,以此宏愿与大悲的缘起特殊加持我们诸位有缘者。〗
首先就强调讲到了静命论师首先在藏地弘扬佛法的人,所以说如果能够受持他的这样一种善说,能够弘扬他写的善说的话,有一个特殊的缘起,弘扬佛法的一种特殊缘起。因为最初在西藏弘扬佛法的有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士,和赤松德赞国王。所以如果能够经常祈祷莲花生大士,经常能够学习静命论师,祈祷静命论师等等,这些方面对于弘扬佛法来讲,都是有一种殊胜的缘起的。这个方面就是提到这个问题了。静命论师因为他和至尊文殊菩萨本体是无二无别的,他把佛教的璀璨白光普照到了谁也难以调化的这片藏地领土,莲花生大士没有到藏地之前,实际上整个藏地都是属于难以调化的这种境遇之类的。
所以以此宏愿和大悲的缘起特殊加持我们诸位有缘者。这方面就说他有一个佛法的宏愿,还有就具有相续当中具有殊胜的大悲心,通过这样一种缘起,就说特殊加持的一些有缘者的。
〖尤其是集文字简练、理证尖锐、富说服力于一体的这样的论典甚至是印度的其他论典也罕见,(更不必说其余地方的论典了)〗
尤其是静命论师他所写的《中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是集文字简练,文字简练我们就说97个颂词,文字是很少的。理证尖锐,它里面使用的因,使用的是离一多因,离一多因在五大因当中它是属于,前面麦彭仁波切赞叹,它是属于像长矛的尖一样,像宝剑锋一样,矛之尖和剑之锋,它的理证是非常尖锐的。富说服力,而且他的推理,也是非常富有说服力,具有这些优点于一体的论典,实际上甚至在印度的其他论典当中也是罕见的,文字又少,理证又尖锐,而且又富有说服力,能够引导众生的心识,从凡夫的实执,趣入到不执一切的大空性当中,像这样一种具有很多很多的特点,这个论典在印度也是很少的。
〖对此多费口舌又有什么用呢?犹如金子的光泽与糖的味道一样,对于多闻论典、具有深广智慧的诸位来说,(此论的殊胜性)是现量成立的。〗
对于这个论典殊胜性,不需要费很多口舌来进行修饰,来进行赞叹。实际上就打个比喻讲,就好像金子的光泽,金子的光泽,不需要很多人去修饰它,不需要很多人去夸耀他。实际上你把真正的金子放出来,有眼睛的人,自然而然就可以现量看到金子的光泽。还有对于糖的味道也不需要讲很多,如果你能够尝一下糖的味道的话,你现量就能感觉到他的甜味。所以说就像金子的光泽和糖的味道是可以现量成立的一样,对于《中观庄严论》这样的论典,具有多闻智慧的人,具有深广智慧的智者来讲的话,它的殊胜性是现量成立的。既然是现量成立的,在讲很多文字来进行修饰,就没有大的必要了。但是对于像我们智慧不高的人来讲,通过一些词句来说他具有这样那样的功德,实际上对我们生起信心、打开思路也是有帮助的。因此说,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当中,在前面中间和后面,实际上都是再再赞叹过,这样一种殊胜论典的殊胜特性的。
〖此外,也有能极速打开智慧、随念这位怙主的恩德而感恩图报等必要。〗
然后也有能够迅速的打开我们的智慧,然后随念这位怙主的恩德而感恩图报等这样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就是说如果谁精通了《中观庄严论》,他就能够迅速地打开相续当中的智慧。这里面讲了很多殊胜的理证,对于抉择因明,或者唯识的观点,抉择中观胜义谛自续和应成派的这种殊胜的中观意义都已经做了详细的宣说,如果能够通达的话,在很快时间当中打开智慧。而且能够随念怙主的恩德,那么要回报他的恩德,实际上就是弘扬这个《中观庄严论》,只要《中观庄严论》住世期间,佛法不会隐没,这个是一种特殊的因缘,殊胜的缘起,所以像这样的也成了一个不共的必要了。
下面是引用这些大德的话进行安立的。
〖萨迦班智达亲言:“勤戒胜士具德静命尊,禁行成就莲花生大士,智慧之王莲花戒师等,乃浊世时第二大佛陀。”〗
萨迦班智达他对于前期这些祖师的赞叹:“勤戒胜士具德静命尊”对于静命论师的赞叹,就说勤戒胜士。一方面是非常精进的,一方面相续当中的戒律一尘不染,一尘不染,不单单是通过胜义的证悟达到了无漏戒,达到了平等性的戒律,达到了自性戒,而且就说在显现上面,对于他的别解脱戒律、菩萨戒等等也是守护的非常清静的,称之为持戒之王的。他的相续当中也有这样一种戒律。“胜士”就是殊胜的士夫,具德的静命尊,就是对静命论师的赞叹。
“禁行成就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他的成就,禁行的成就非常高的。所以说要调化这些谁都没办法调化的这些非人,这些凶猛的魔鬼等等,莲花生大士的力量是非常强大,即便是现在的话,一迎请莲花生大士的时候,很多这些妖魔鬼怪还是闻风丧胆的,也是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必要性。这方面就是,禁行成就莲花生大士。
“智慧之王莲花戒师等”。莲花戒论师,他的智慧也是非常高超,一方面就是他对因明、中观方面的造诣非常高,也是对静命论师的因明、中观,写了很多很多的难释,还有和其他的人辩论,也是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所以就说尊称为“智慧之王莲花戒师等”。
“乃浊世时第二大佛陀”。静命论师也是浊世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也是浊世第二佛,还有莲花戒论师也是称之为浊世第二大佛陀。实际上为什么把他们称为第二大佛陀呢?第一个佛陀当然就是释迦摩尼佛,这个是不用讲的。在释迦佛之后没有显现像佛一样的化身,他显现或者说是班智达的形象,或者显现一般凡夫人的形象。但是他们所做的事业实际上和佛做的事业非常相似,因此把他们尊称为第二大佛陀。有些时候也是把龙树菩萨尊为第二大佛陀,世亲论师第二大佛,这方面的说法是非常多的。所以说此处也是对静命论师殊胜的功德做了一个殊胜的赞叹。
〖宗喀巴大师也曾如此赞言:“文殊菩萨亲摄受,抵自他宗之彼岸,获证甚深之意义,具德静命尊前礼。〗
对于静命论师的赞叹是说文殊菩萨曾经亲自摄受过,而且他的智慧已经抵达了自宗他派的所有知识的彼岸,相续当中已经获证甚深的意义,对于这样一种具有功德的静命菩萨面前恭恭敬敬地顶礼。
〖彼怙雪域首树立,佛教之时善创造,龙树宗兴之缘起,令今信解深中观,受持之人不断现。〗
对于雪域,对于西藏,他的这个佛法哪个方面做了贡献呢?这个方面首先就是说,“彼怙”怙主就是讲静命论师,在雪域首树立佛教之时,当然首树立佛教之时就是说开始大面积地弘扬佛法,建造寺院,开始剃度僧人出家,开始大规模的翻译经论,开始闻思修行,这方面就是说首树立佛教时,这个主要是从国王赤松德赞那个时期开始的。那么在刚开始创立佛教的时候,善创造龙树宗兴之缘起,他就很善妙的创造了一个龙树菩萨的这样一种宗派兴盛的缘起,他就开始讲解中观,翻译中观,然后讲解中观,这个时候就说有佛法的时候,就有了龙树菩萨的《中论》,就有了龙树菩萨中观宗的很多很多的学说。因为有了这个缘起的缘故,“令今”宗喀巴大师说,现在这个世间当中,就说信解中观的人不断出现。当时在宗喀巴大师时代的时候,信解中观的人,受持的人不断出现,这个也是因为以前,静命论师创造了一个龙树菩萨的学说,或者龙树菩萨的这样一种宗义,兴盛的缘起,现在才能够不间断地弘扬下去的。缘起很好,所以后面的在弘扬的时候,也是没有障碍的。
〖是故智王彼之论,我等弘扬莫衰减,报恩之供最无上,智慧无边如虚空,无缘悲心极猛烈,所引中观庄严论。〗
“是故智王”,“智王”就是智慧之王,就是静命论师。他的论典我们应该再再的弘扬,不要衰减,不要停下来不要衰减。在所有的报恩当中,这种法供养的供养是最大的,所有的报恩之中,弘扬他的论典,修学他的论典,是所有的报恩之供当中,最无上的供养。
那么他的论典是什么样的呢?“智慧无边如虚空”。静命论师的相续当中的智慧,是无量无边的有如虚空一样。而且他的悲心是无缘的悲心极其强烈的。通过最殊胜的智慧和最清净的悲心,引起的引出来的论典就是《中观庄严论》。所以说这个《中观庄严论》的因,他著者是相续当中具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悲心的,既然它的作者具有圆满的智慧和悲心,那么他所写的《中观庄严论》,那就一定是具有非常殊胜的加持力,这个方面就是讲了所引的《中观庄严论》。
〖若享此理之喜宴,如顶饰宝高高居,多世理道百辛劳,众通破立辩智首。〗
这个颂词来讲的话,如果你能够好好的学习《中观庄严论》,如果能够享受《中观庄严论》当中二理的这个喜宴的话,如果你通达了这个意思,“如顶饰宝”,就好像顶饰的珍宝一样。比如说如意宝就是一切所有的顶饰,它就可以处于高幢之上。那么这种顶饰宝高高的居于“多世理道百辛劳,众通破立辩智首”。那么高高居于什么呢?居于辩智之首,居于这个智者之首。高高居于,最后这个“智”就是这个智者之手。那么这些智者是什么智者呢?这些智者就是多世理道百辛劳,众通破立辩论的智者。就说很多人很多智者他是通过这样来成为智者的,怎么样成就的呢?在多世当中,通过其余的理证之道,千辛万苦的通过众多的破立,通过很多的破,通过很多的立,进行辩论。辩论之后,今生当中成为智者的,很多人成为智者是这样成为智者的。但是如果你能够学习《中观庄严论》,就像前面麦彭仁波切不是说了吗?此外,也有能极速打开智慧的必要,极速打开智慧。那么怎么样能够凸显他急速打开智慧呢?有很多人通过多生累劫,或者说生生世世当中,通过其余的理证,通过很多的辛苦,通过很多的破立、辩论,然后成为了智者。但是有些人他就是因为通达了《中观庄严论》的喜宴,一下子就超越了很多世当中的,通过破立成为智者的这样一种身份,一下子就处在所有的智者的首位,所以说它可以急速地打开智慧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很多人是很多世当中成为智者的,有些有缘者通过学习《中观庄严论》,今生当中一下子就能够通达因明和中观的很多意义,然后一下子就处于这些智者的首位了。所以这个方面就是讲极速打开智慧,这个颂词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尽除一切邪说众,印度亦罕如此法,由吐蕃王所迎请,噫呀!我等藏民真荣幸。〗
这个论典可以遣除一切的邪说,遣除一切邪说众的论典,尽除一切邪说众的论典,“印度亦罕如此,在印度也是很少的。吐蕃王(有的地方说是吐蕃(bo),有的时候是吐蕃(fan),说法是不一样的。我查字典的时候有个字典就这样吐蕃(fan),有些地方说不能读吐蕃(fan),要读吐蕃(bo)。)当时的赤松德赞国王就是藏王,藏王亲自迎请,从印度迎请到了藏地,噫呀!我等藏民真荣幸。
〖情不自禁心澎湃,沉浸稀有快乐中。〗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宗喀巴大师说,情不自禁就心里澎湃,沉浸在这样一种非常稀有快乐中。对静命论师本身,对静命论师的论典,做了高度的赞叹。
〖所有的赞叹都是了知所赞的对境殊胜功德(才有感而发),这也是赞叹者本身生平非凡的果因,就像如意宝的价值只有具有福德智慧者才能识别一样。〗
这些所有的赞叹,没有一点是虚构的,没有一点就说是和所赞的本身是名不副实的赞叹。所有的赞叹都是了知所赞的对境,的确具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才是有感而发的。那么这个方面也是说明了赞叹者本身,他具有生平非凡的果因,赞叹者本身他也是生平非凡,赞叹者本身他也具有殊胜的智慧,这是一种果因。通过他赞叹,通过方方面面他所赞叹的都是静命论师的功德,通过这种赞叹也能够推知,通过这个果,赞叹的果能够推知赞叹者他具有殊胜的智慧。他如果自己没有殊胜的智慧,也没有办法发现这样所赞的功德,这个方面也是通过果因来推知赞叹者他也是具有生平非凡等等的功德。
打比喻讲就像如意宝的价值,只有具有福德智慧者才能识别一样。一个人说这是一个如意宝,好像就说把如意宝的价值肯定的。但是实际上通过他识别了如意宝,说明他本身智慧渊博,说明他本身是独具匠心的,就独具慧眼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一般的如意宝,很多地方记载,如意宝很多人看起来就是一般一块石头,就是个圆圆的石头一样,也许我们看起来就是块鹅卵石,你什么如意宝嘛。像这样的别人看起来的时候,这个就是个如意宝,他就能够把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说他能够了知如意宝的价值,说明他本身具有智慧。
同样道理,宗喀巴大师等等,这些赞叹者,他因为赞叹殊胜的对境,说明他们本身也是具备殊胜智慧的。
〖此外,诸多遗嘱的古书中记载,乃至有诚信、受持大亲教师之宗者存在期间,雪域佛法的光芒不会隐没。〗
这个也是不共的利益。在很多遗嘱的古书中记载,很多遗嘱就是很多遗教。平时我们说到莲师遗教,国王遗教,王妃遗教等等,就很多伏藏品。当时莲花生大士伏藏了很多这样的遗教,有莲花生大士的这些遗教,平时我们就说莲花生大士的一个传记,《莲花生大士传》,这个也是属于遗教,白马噶当也是一个遗教。那么在遗教的很多古书当中记载,乃至有诚信大亲教师就是静命论师的宗义之间,受持他的宗义之间,整个佛法,雪域的佛法的光芒不会隐没。所以他的这样一种必要性是非常大的。当年宗喀巴大师师徒在世的时候,也是对于《中观庄严论》大力的弘扬,后面的一段时间就隐没了,就像麦彭仁波切前面写的一样。到了麦彭仁波切的时代,他的上师,蒋扬钦哲旺波尊者照见了这个殊胜的必要性,照见了这个殊胜的密意,让麦彭仁波切来开显。因为要做这样大的事业,没有一个殊胜的智慧,没有殊胜的愿力做不到的,做也做不到。后面在跋文当中还要讲,把很多印度、藏地的注释,交给全知麦彭仁波切,说遵照这些写一部注释,麦彭仁波切就是遵照上师的教言,写下了《中观庄严论》的注释。写下了之后,在宁玛派、在很多教派当中,又开始重新的弘扬起了《中观庄严论》的宗义。所以这个方面就说只要他老人家的宗义存在,受持他的宗义存在之间,雪域佛法的光芒不会隐没的。也是照见了殊胜必要之后,特意的让全知麦彭仁波切这样殊胜的士夫来造这样的论典,造完之后,因为麦彭仁波切特殊的身份和加持力、愿力的缘故,所以大家都对他老人家的论典非常重视。像佛学院,五明佛学院就不用讲了,藏地其他的地方都是对这个特别重视的,印度也是对他的注释非常重视。所以这个时候就重新开始弘扬,所以从这个看起来的时候,雪域佛法的光芒是不会隐没的。中间总是会出现这些大士夫来弘扬、护持这样一种殊胜的宗义。
〖关于智悲力的主尊伟大亲教师菩提萨埵亲口的言教,在殊胜大乐洲〖秋嘉德钦朗巴〗的伏藏品中明确记载道:〗
智悲力一体的主尊,伟大的亲教师菩提萨埵,静命论师亲口的言教就是在殊胜大乐洲的伏藏品当中明确记载了。也就是他自己的亲口言教写下来之后伏藏起来,后面的这些莲师的化身,或莲师的二十五大弟子的化身,一百名伏藏师,或者一百零八位伏藏师,很多伏藏师应机而出世,把这些曾经伏藏起来的教言重新挖掘出来,重新弘扬。所以说这个里面就是莲花生大士亲口讲的,静命论师亲口讲的,还有贝诺扎纳等等亲口讲的,很多很多言教都是有的。此处殊胜大乐洲他的伏藏品当中,明确的记载了菩提萨埵静命论师自己的亲口言教。
〖“佛教此珍宝,我于雪域弘,凡随学我者,受持佛胜教。〗
这个是总的教戒。佛教的珍宝,珍宝的佛教于雪域已经弘扬了。当时静命论师入藏,开始弘扬戒律、弘扬中观,弘扬很多殊胜的修法。凡是随学我的后学者,应该受持佛的胜教,好好地学习佛法的教言。
〖赤松德赞王,至尊莲花生,菩提萨埵我,所颁之法令,有情需奉行。〗
前面是总的佛教教戒应该受持,第二个方面是尤其是对于赤松德赞王、至尊莲花生大师、菩提萨埵所颁的法令,当时针对西藏颁布的很多法令,以法治国的。这个“法”就是佛法,以佛法治国的。当时也是颁布了很多殊胜的法令,有情应该做取舍因果等等,所颁的法令,有情需奉行。就说这些别别的教言应该奉行。
〖佛教极衰落,众生悲惨时,祈求本师悯,屡屡祈祷吾。〗
下面就讲到在佛教非常衰落的时候,众生因为佛教的衰落而不做取舍,因为不取舍导致内心的境界非常的悲惨,外面的境界也是非常悲惨的时候,就应该祈求本师慈悯。本师就是释迦牟尼佛,来祈祷释迦牟尼佛大悲加持,然后屡屡地祈祷我,祈祷静命论师。
佛教兴盛的时候,众生不会很悲惨。因为佛教一兴盛,讲闻佛教的人多,取舍佛法的人多。所以说这个时候有情心里面也是有一种安乐的,因为他有取舍之道,有智慧、有悲心,他会安乐的。那么就说众生取舍因果的缘故,外部的环境也不会非常的污秽。
如果佛教一衰落了,没有人讲闻佛法,没有人能够真正取舍行持佛法,那么每一个人有情心中,他就因为没有佛法的光芒的缘故,贪嗔痴充满,这个时候内心就会非常非常的痛苦。因为他极度的不信因果,造很多恶业的缘故,外在的环境也会很快、很明显地发生转变,非常明显的发生转变。所以按照我们的想法来讲,外部的环境相对来讲是很稳固的,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很快就会变化。但是实际上,在这几年当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即便我们都可以看到。以前的环境怎么样,现在的环境怎么样,明显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所以说只要众生的业一增上之后,我们觉得不可能吧,你这个环节怎么可能说变就变了呢?但实际上就是说变就变了,就有这样一种情况。
所以,如果内心当中没有取舍的智慧,他会导致外在的环境也会发生很大的转变。这个时候就要再再的祈祷本师来加持。所以说仁波切也是要求这些弟子每天要修一次本师的仪轨,在修持释迦佛的修法仪轨的时候,也是我们要祈祷念佛的名号,然后祈祷念佛陀的心咒,然后祈祷他加持,有这样一种必要性。
“祈求本师悯,屡屡祈祷吾”,再再的祈祷静命论师。以前我们就说祈祷莲花生大士多一点,祈祷静命论师就不多,但是静命论师这个地方讲了,如果要真正让众生获得利益的话,应该祈祷本师,祈祷静命论师他本人。
〖外持净戒律,内修菩提心,得密宗成就,杨柳刹成佛,与密主无二,化身护藏教,故定得加持。〗
这个颂词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的,上师在解释的时候说,如果修行者祈祷静命论师,他可以得到如是的利益,祈祷者本身可以得到如是的利益。祈祷者祈祷完之后,外相可以护持清净的戒律,他的戒律会清净,因为静命论师他是在雪域弘扬佛法的时候,最初剃度藏人出家的就是他,在整个藏地最先弘扬戒律的就是他,所以他老人家的戒律非常清净的,相当清净的,而且大部分的戒律的传承都是从他老人家那里传下来的。所以说如果能够再再的祈祷静命论师,供养他、祈祷他的话,那么外面就可以得到清净戒律的功德。
他也是内修菩提心,显现上面当时在修桑耶寺的时候,很多非人做障碍,他也是给国王讲过了,我的菩提心已经修的圆满了,他讲的很清楚的,但是他说既定法【4819】不能调伏,但我的菩提心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他的菩提心已经圆满的缘故,如果再再的祈祷他的话,那么就说内修菩提心,菩提心也可以生起来。
他也是密宗大成就者的缘故,如果你能够祈祷他的话也能够得到密宗成就。杨柳刹成佛,在杨柳刹,在其他的极乐世界等等,在其他的很多清净刹土当中成佛,成为和密主,就是金刚手菩萨无二无别的果位,密主就是金刚手,和金刚手菩萨无二无别的果位,然后化身护持殊胜的佛法,定得加持。这个方面是从祈祷者来讲也可以。
这个颂词也可以从静命论师本人具备的功德来讲也可以。那么前面不是说了,屡屡祈祷我,静命论师说我具备什么功德呢?外持净戒律,内修菩提心,得密宗成就。他就说我的外面的戒律是非常清净的,我在外表、外面护持清净的戒律,在很多续部当中也是说,外持声闻相,内隐菩萨行的,这个也有很多。或者就是说外持清净戒,外现声闻相,内行密集意,也有很多这样的讲法。所以说很多大德的外面是受持共同的戒律,外持清净戒,内修菩提心,静命论师说我在心里面,外面我是清净的戒律,心里面是修持圆满的菩提心的。然后通过修密宗得到密宗成就了,已经在杨柳刹成佛和密主无二了,和金刚手菩萨无二无别。和密主无二之后,特意化身在世间当中来护持殊胜的三藏教法。所以说如果你祈祷我一定会获得加持,一定得加持。为什么一定得加持?因为我外持净戒律,内修菩提心,得密宗成就,乃至于与密主无二化身护藏教的缘故,如果你这样祈祷我,肯定可以获得殊胜的加持的。这样也可以解释。
〖善造且承侍,佛像佛经塔,有缘塑吾像,宣遗嘱发心,〗
怎么样祈祷他呢?首先说善造佛经,就佛像、佛经、佛塔,承侍佛像、佛经、佛塔。那么有缘的人应该塑吾像,就是应该塑静命论师的像,在宁玛派的寺院当中都有静命论师的像,都要塑静命论师的像,也是有这种缘起。中间是莲花生大士,下首、下面右边就是静命论师,左边是赤松德赞国王,我们在很多师君亲三尊的佛像当中都可以看到的。像这样的有缘塑吾像。然后宣遗嘱发心,把以前他自己的遗教开始宣读,宣读这个遗教之后,开始发菩提心,发起菩提心。
〖迎请前空中,礼供赞祈祷,净戒得善妙。〗
就说你的清净戒律怎么样得到善妙呢?就是从共同乘的修法来讲,就说有缘塑吾像,或者说是唐卡也好,或者是纸像也好,或者是塑像也好,反正就是在他像面前开始供养,开始礼赞,开始礼拜、供养、祈祷,像这样的话就说是开始宣遗嘱、发菩提心。然后就说迎请观想,就说把静命论师迎请在自己前面的虚空当中,然后开始礼赞、供养、祈祷的时候,通过这样的方式,你的戒律就可以得到善妙,净戒得善妙,就是这样的。
〖明观自心间,修成菩提心,〗
那么你怎么样通过静命论师的修法得到菩提心呢?你把静命论师观在你的心间,观在你的心中,这个时候就可以让你修成菩提心。然后你怎么样得到殊胜成就,密宗成就呢?
〖持佛慢无二,〗
持佛慢无二就是说你和静命论师成为无二无别,静命论师是金刚手或者说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这个时候你和他观想成无二无别,受持一种佛慢,就根本就没有一点凡夫的想法,全都是佛的智慧,都是佛的身口意,这个叫佛慢。那么你受持和佛无二无别的正见,这个时候就可以得到殊胜的成就,那么就得到密宗成就。
〖僧聚得成就……”〗
那么你有了这些成就之后,外面的清净戒律,有菩提心,有密宗成就,僧聚得成就,那么就可以集聚僧众,得到佛法的成就。他的修法,首先是迎请在前虚空当中,如果你这样迎请到前面虚空当中祈祷的话,你就可以得到清净戒律。然后你再把静命论师修在心间祈祷的话,你就得到菩提心。你和静命论师观想无二无别,就可以得到密宗的成就。最后就可以弘扬佛法等等,静命论师他亲口是这样讲过的。
所以说就给我们讲到了祈祷的方式,如果在静命论师的像面前,如果是这样做祈祷,当然有很大的利益了。
〖正如这其中所说,(凡与静命菩萨结缘者)具有利于末法时期佛教之缘起等诸多殊胜必要。〗
那么就像这个当中所讲的,凡是和静命菩萨结缘,当然我们算是结缘的,我们是学习他的论典,除了这个之外,平时也是对他老人家的这些修法、祈祷、供养也应该重视。就以前很多人对莲花生大士的修法、供养的比较重视,但对静命论师好像不是很重视的,是不是因为有静命论师他是不是弘扬显宗的法的缘故,好像觉得他是不是成就不是很快,或者他的成就不是很大,实际上我们通过麦彭仁波切最后这一段的教言,我们也能够对于静命论师,以前没有信心的,也能够产生信心,以前有信心的,这个信心也会增上,因为他就是一个殊胜的佛陀本身,他就是一个殊胜佛陀的化现,再加上静命论师他自己亲口讲过了,如果你这样去祈祷的话,会得到这样的功德。所以说我们自己也是对静命论师做祈祷的方式,也是产生一个信心。
所以说和他结缘者,具有有利于末法时期佛教的缘起。虽然是整个来讲是末法时期,但是如果能够大力的弘扬,大力的提倡静命论师的论典的讲闻的话,实际上是非常有利于末法时期佛教弘扬的缘起等等,有很多殊胜的必要。这个殊胜的必要就是前面所讲的不共利益。
以上对于作者,或者就说怎么样分析的必要等等这些方面做了抉择了。今天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