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书》第3课笔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来辅导龙树菩萨所造的《亲友书》。现在讲的是中善论义,因为对于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要以信心作为基础,所以前面讲到了一切道的基础就是信心,主要是总说了六种随念,分别对于后三种随念也是做了宣讲。
“道之本体”的“略说”,实际上就是把整个修道的本体通过六度来进行安立。“略说”实际上就是对于六度的一种略说。如果广说六度是无量无边发。佛陀在经典当中,尤其是在大乘的经典当中,对于六度的修法做了非常广大的阐释。为什么对六度的修法作这么广大的阐释呢?因为作为菩萨来讲,六度就是能够圆满二资粮,圆满趋向成佛彼岸的殊胜本体,为了针对这个主要的修法作广大的宣讲、安立,所以佛陀在经典当中,对于六度的修法作了非常广大的阐释。佛陀涅槃之后,弥勒菩萨也是曾经对于这个六波罗蜜多,也在很多论典当中作过阐释,最著名的就是《大乘经庄严论》当中,专门有一个度摄品。在第十七品度摄品当中,宣讲了“度”和“摄”,就是六度和四摄,其中针对菩萨自利圆满的修持安立了六度,然后对于菩萨利他的修持,安立了四摄。像这样的话,通过度和摄来圆满自利和他利。
此处作为修道的本体,首先对于六波罗蜜多有一个略说。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个颂词来解释一下六度的体性、功德和修持六度的必要等等,像这样作一番学习。
一、布施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和智慧,其中作为六度之首的是布施度。布施度针对初学者来讲,比较容易修持。因为不管是班智达、僧人,还是一般的居士,乃至于妓女、乞丐等等,都可以修持这种修法。称为六度之首,最早趋入六度修法的就是布施。布施主要是把自己的财富、善根,乃至于一个微笑等等,都通过舍的方式,布施给其他人,让其他人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得到安慰、财富的支持,或者得到这样的善根,这方面就是一种给予的意思,主要是舍的一种善心所,这就是布施的自性。
布施的自性也可以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第一个是财布施,当然就是针对于自己的这些钱财,把钱或者其他的财富给予需要的人,这方面就是一种财布施。财布施当中也分为一般的财布施和很大的财布施,比如说自己的房子、很珍贵的东西,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大的财布施。
第二个是法布施,就是乃至于对别人宣讲一个颂词,让别人能够了解这个颂词当中所宣讲的法的意义,让他知道取舍之道,这方面就是法布施。如果自己了解了法义之后,通过清净心,把正法给别人作宣讲,这方面叫做法布施。
第三个是无畏布施。赐予畏怖的人以无畏,这方面称之为无畏布施。平常我们实行的无畏布施就是放生,放生就是给予将要被杀害的众生,让它们没有畏怖的安慰,或者没有怖畏的果,就是无畏布施。当然除了放生之外,如果其他人正处于怖畏当中,自己去安慰他、帮助他,总之把他们从这种畏惧当中解救出来,都可以称之为无畏布施。比较了义、广大的无畏布施,就是佛菩萨,或者殊胜的善知识,将流转在轮回当中,感受六道怖畏的众生安置到解脱地,这是比较了义的无畏布施。
真正来讲三种布施当中,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功德。一方面有些地方讲法布施非常殊胜,因为法布施当中,有教给众生取舍之道根本的东西。在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的《经庄严论注释》当中,也曾经提到那么最殊胜的布施应该是无畏施,因为在无畏布施当中,可以赐予整个在六道怖畏当中的众生予无畏,能够将他们安置在佛果、菩萨地,彻底地远离轮回的怖畏,所以说这种无畏布施,可以说是最为究竟、最为了义的。这方面就是通过布施的方式进行安立。
在讲布施的时候,一般而言,这也不是绝对的。一般而言,在家的修行者,主要以无畏布施和财布施为主。然后出家的修行者,主要是以法布施为主。因为出家人知足少欲,没有去争取很多的财富,所以每天在清净的寺庙当中闻思修行,累积了很多佛法的智慧,可以把佛法的智慧,传授给其他需要的人。出家人一般是以法施为主,在家人也是积累了很多的财富、资粮,拥有很多的财富,所以可以做财布施。这是一般而言,并不是说在家人不能做法布施,或者说出家人不能做财布施,从主要的角度来讲,也有这样一种分类。
二、持戒度:持戒的本体和持戒的精神上堂课我们也讲过,主要就是阻止恶业、修持善法。它的作用或是精神,就是阻止受戒的人断除恶行、恶心、恶语等恶业,然后让他相续当中,没有的善法生起,已经有的善法再再地增上,这方面就是讲持戒的效用。不懂戒律精神的人,会认为持戒是一种束缚,比如他会想,我没有受五戒或者出家戒之前,自由自在的,不用受什么约束,受了五戒之后,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他认为这方面有很多的束缚。实际上这是因为完全没有没有了知道戒律的精神所在。我们在修道过程当中,如果无限制地放任恶业的生起,也没有通过受戒的方式来累积善根、累积资粮的话,那么凭什么说我们能够在轮回当中获得快乐呢?因为恶业是导致痛苦的根本因,善法是导致安乐解脱的根本因,虽然我们的想法是想要离苦得乐,但是如果我们的行为没有符合缘起的规律。虽然想要获得快乐,不想受痛苦,但是我们的行为当中没有去做符合于因果的行为的话,虽然这样的想法很好,但是绝对不可能获得我们内心当中所期待的离苦得乐的果位。
我们要知道持戒的精神主要就是制止非法,然后修持善行,既符合于我们内心的期待,也符合于轮回的缘起和修道的精神。从大的方面来讲,持戒绝对可以保证我们获得这样内心当中的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因此说持戒是相当重要的。已经有了戒律的人,千万不要因为受了戒之后就开始后悔等等,肆无忌惮地去毁坏戒律;没有受戒的人,或者说比较犹豫的人,还是要想到受戒持戒的殊胜必要,然后去在上师善知识面前获得殊胜的戒律,这是很重要的。
戒律也分了很多种,小乘有五戒,也有沙弥十戒,或者下面还要讲到的八关斋戒,既有在家人的八关斋戒,也有出家人的八关斋戒等等。小乘有这样一种戒律,大乘也有菩萨戒,大乘的菩萨戒主要分了三类,第一类就是禁止恶行戒。禁止恶行戒很多方面都和小乘的戒律是共同的。然后在大乘的菩萨戒体当中,禁止不能做的,比如说汉地按照《梵网经》当中菩萨的戒条,还有在藏地通行的依靠《虚空藏经》,依靠龙树菩萨的传承安立的戒条,这些方面都称之为禁恶行,主要就是讲禁止一切的恶行。第二类就是讲到了摄善法戒。摄善法戒就是摄持一切的善法,所有的摄善法戒归纳起来就是六度,六度包括了所有的善法,大乘的摄善法戒就是六度的本体,六度的修持。第三类就是讲到饶益有情戒。饶益有情戒就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来饶益有情。这方面就是讲到了持戒的分类。
三、安忍度:安忍主要是针对于逆缘、违品,针对于可能出现的我们不能够忍受的障碍,内心当中安住在平等的境界当中,安住在不起嗔恨的境界当中,这方面称之为安忍,有些地方称之为忍辱。安忍能够让我们的心胸成熟,并且无限地扩展,这方面对我们修道来讲,非常有作用。我们进入菩萨道修持之后,会在修道过程当中遇到很多的违缘、障碍,如果我们的忍耐力过小,就没有办法真正地去容纳,或者接受广大无比的菩萨道,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在修法过程当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安忍的能力。
安忍能够让自己逐渐地达到平等的境界、证悟的境界,所以安忍绝对不是像世间上的人误解的一样,认为安忍是很消极的,就是说很忍让、很消极、很弱小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安忍它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也是一种很博大,也很勇敢的精神。一般的人遇到别人打骂,遇到违缘的时候无法安忍,这是什么呢?对于这样一种逆缘无法忍受,就是一种弱小的表现,而且也不是积极向上的。安忍可以扩展我们的心量,能够让我们接受各种各样的违缘。因为能够通过安忍来改变我们心相续当中很多的境界,所以按照菩萨道精神来讲,安忍绝对是一个积极向上、非常殊胜、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很大福报的修法。这方面就是讲到了安忍。
我们在学习这种修法的时候,安忍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个,是平时所讲到的耐怨害忍,这也是平常我们说的很多的。比如说,当别人来打你、骂你,给你制造违缘的时候,如果自己了知到安忍的必要,然后不动嗔心。安忍并不是说内心当中生起了很大的嗔恨,只不过在外表的行为上面不发作而已,这不叫安忍。真正的安忍是以不起嗔心为基础。有时候我们再怎么在外表面露微笑,但内心当中非常的不忍受,这不是安忍。真正菩萨道的安忍,是安住在没有嗔心的基础上,不管是别人骂我们也好,打我们也好,内心当中第一,不要动嗔心;第二,在可能的前提之下,如果自己安忍的功夫比较好的话,可以缘对方发慈悲心和救度他们的善愿,这方面就是讲到了耐怨害忍。
第二个,讲到了耐苦行忍。耐苦行忍就是讲我们在修习正法过程当中,有时候烦恼炽盛,有时候需要忍受很多的苦行,比如上一堂课要两三个小时,我们就无法忍受。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苦行,在修善法的时候,能够堪忍这样一种苦行,就能够消灭我们很多的罪业,这也有很大的必要。而且在所有的修行当中,听闻正法也是进入佛门非常关键的一步,也需要这个忍受。在修加行的时候,也需要忍受等等,反正对于修善法过程当中的种种苦行,有一种能够接受的心态,叫做安忍。有了这样对于苦行的安忍呢,我们的善法容易圆满,内心当中的资粮容易勇猛精进地增上。
第三个,就是讲谛察法忍。谛察法忍主要是对于佛法当中所讲的很多高深的境界,比如说空性的境界,我们能够正确地了知、正确地接受。有些时候这种安忍还体现在哪个方面呢?体现在佛经当中宣讲,比如说做这个善法,它的功德无量无边,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哦,这么大的功德怎么可能呢?这个方面也是一种心量太小无法忍受的表现。对待佛经当中所讲到了这些巨大无比的功德、资粮,或者是讲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相信这是佛殊胜智慧的所见,远远超胜我们狭隘分别心能够了知的程度。了知这一点而安忍,接受佛陀这样一种讲法,也是谛察法忍的一种表现方式。以上就是讲到了安忍。
四、精进度:精进度的本体就是对于善法的喜欢。《入行论》当中讲了:“进即喜于善。”所谓的精进是什么?所谓的精进就是对善法的一种喜悦之情,对善法有很大的兴趣,这方面就是一种精进。精进的定义,一方面是喜,一方面一定是对于善法的欢喜。既然把精进的定义定到了对善法的欢喜上面,我们就知道了,如果在世间当中对于非法的事情很精进很勤奋,或者为了衣食去到处奔波,和善法没有关系,表面上人们赞叹这样做很勤奋,或者很勤劳,实际根本不属于精进所摄。而且在讲精进的时候,这些都是属于精进的违品,都是懈怠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说精进一定是喜于善,对于善法的一种喜悦。
精进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个是披甲精进,有的地方叫做擐甲精进,或者盔甲精进。主要是最初的一种发心,为了成就无上的佛道,披上精进的铠甲。就是说为了成佛的缘故,自己发誓要修持很多很多的善法,这方面就是最初的披甲精进,准备披上修持佛道精进的铠甲。
第二个是加行精进,发了誓愿之后,不能原地踏步,要按照自己所发的誓愿去实行,真正去实践这样的法义,这方面叫做加行精进。
第三种是无厌足精进,或不满精进。我们不能够以少为足,觉得自己已经积累了这么多年的资粮,修学了这么多年,是不是已经足够了。实际上根本不能这样满足。我们积累资粮,如果没有得到菩萨果、佛果,就说明我们的资粮还不足够,还需要不断地精进。无厌足精进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觉得自己听法已经两三年,或者已经听了一两部论典,是不是已经足够了呢?实际上完全不够,乃至于我们没有获得佛果之前,都需要不断地精进。从大乘的精神来讲,乃至于还有一个众生没有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都不应该舍弃精进。这个精进是自始至终,从刚刚学佛直至成佛,乃至于度化众生的事业当中,完全都不能缺少的一种殊胜的喜欢善法的心态。
五、禅定度:禅定的本体,总而言之,就是制心一处的境界。禅定讲制心一处,就是把我们的心专注到某个法,或者某个所缘、某种境界当中,这个方面就是禅定的含义。因为禅定是让我们将心如是地控制的一种本体,所以我们要知道禅定的违品就是散乱。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如果让我们做轮回当中的事情,觉得很有兴趣;如果让我们坐下来,什么都不想,就是会发现我们的心非常散乱,没办法控制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能够专注一处的技巧、境界,称之为禅定。很多时候禅定往往是和智慧、胜观等等配合起来。如果有禅定,又有胜观的无我智慧,叫做止观双运。
禅定是一种寂止的状态,有共同的禅定,也有不共的禅定。分为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两种。第一个是世间禅定,有些时候也是称之为共同禅定,不管是外道修行者,还是小乘修行者、大乘修行者,都以四禅八定作为制心一处的基础,所以这方面就叫做共同禅定。世间的这些人,可以获得这些禅定的境界,外道的修行者也可以获得禅定的境界,但是这方面只能称之为世间禅定,因为通过这样的禅定,并没有办法出世间,只能在世间当中感受世间当中的乐果。
第二个就是出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是以无我胜观为它的本体的,首先在共同的制心一处、一心不动的基础上,然后把这个一心不动安住在无我的境界当中,让无我发挥这样一种殊胜的本体,然后通过无我的禅定,灭掉内心当中的我执,内心当中种种的虚妄分别念,像这样称之为出世间禅定。
当然出世间禅定,有从果位讲的,也有从因位讲的。比如圣者已经安住在无我境界就是从果位讲的。从因位讲,就是现在我们还没有获得圣者果位,但是我们所修持的这个定,随顺于出世间的解脱,所以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叫做出世间的禅定,一种预备位,或者修行的方式。
有些时候也可以把禅定分为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或者无寻无伺等等,虽然这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分法,但是前面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就可以包括一切。
六、智慧度:“如是无量智慧度”,还有,就是讲无量的智慧度。有时候无量并不是从数量的角度来讲,就是数量很多的意思。这个“量”就是无法衡量的意思。无法衡量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分别心很难去了知这样一种智慧的本体,分别念只能衡量现在世间的东西。对于非常深广的智慧、无我的自性,或者空性的境界,它是没办法去衡量的。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也是称之为不可估量,或者无法衡量,从这个方面讲到智慧。因为智慧是超越分别心的,不管是从无我的智慧,就是人无我空性的智慧也好,还有说法无我空性的智慧也好,实际上这种智慧都是超越分别心的。如果有分别心,不能算是真正的智慧度,真正的智慧度一定是非常清净的一种本体,从这个方面来进行安立的,所以说无量智慧度。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智慧的本体来择灭内心当中的我执,择灭很多很多的虚妄分别念,像这样的话,称之为智慧度。
智慧度的本体有时分为闻慧、思慧和修慧,有时也分为凡夫的智慧、圣者的智慧等等,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这方面就是对于它的本体稍微做了一些介绍。
然后修持六度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有别别的功德和总的功德。布施的别别的功德,是可以让修持的人获得很大的福报,每个人都想自己的福报非常圆满,但是如果没有修持福报圆满的因布施,也是犹如空中望花园一样,没有办法成就。就像在空中想要建一个花园,无有因的缘故没办法成就,同样如果想要获得大富的果位,也必须精勤于布施的修法。
有些时候说持戒能够让众生获得人天善趣,有些时候说通过持戒能够获得妙色的果位;安忍可以获得力量;精进可以获得长寿;禅定可以获得安乐。内心当中非常的安乐,没有很多的分别念;智慧可以让修行者获得辩才。这方面是六度各自的果。
如果是它们共同的果,就是后面讲的“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如果能够修持六度,就可以让众生圆满地趋向有海的彼岸,圆满达到成佛的彼岸、超越轮回,成就如来正等正觉的果位。
过去的诸佛通过六度成佛,现在正在成佛的也是通过六度,以后想要成佛的修行者,也必须要依靠六度来成就殊胜的正等正觉果位,六度的修法对我们来讲,相当的殊胜。
此处的布施是以孝敬父母、供养父母为例来宣讲,并不是说布施只是孝养父母或者恭敬父母,只是在广大无边布施的修法当中,以孝敬父母为例而宣讲。因为《亲友书》主要的当机者乐行王属于在家的一个修行者,所以此处针对针对在家的人宣讲教言的时候,也是以恭敬父母、孝敬父母,作为六度当中布施的主体。布施的主要修法是以这个为例,通过这个我们也知道,下面以八关斋戒作为持戒的本体的原因,也是针对于一般在家居士的情况做的安排。
“何者”,就是不管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孝敬自己的父母亲,他就能够获得这样一种功德。什么功德呢?“彼族具梵阿阇黎”。在他的家族当中,或者上师讲在他的命运当中,就会具有梵天等世间应供之处,具有阿阇黎等能够给自己开示解脱道的殊胜对境。
“供养彼等今名扬”,“供养彼等”的“彼等”,实际上按照上师的注释,以及前后文的安立,不是指第二句当中的梵天、阿阇黎,而是指父母亲。第一句当中是讲恭敬、孝敬父母亲,他的家族中就会具有梵天阿阇黎,然后供养彼等就是讲,如果供养父母亲,“今名扬”,这个供养者今生当中就会美名远扬。“他世亦转善趣中”,在他世当中也绝对会转生善趣。
为什么说孝敬父母亲的功德和利益这么大,或者很多地方在讲人规等人道规范的时候,都是不约而同地把孝养父母作为基础呢?因为父母属于一种具力的对境。因为对我们的恩德非常之大,所以把父母亲作为严厉的对境。意思就是说,如果对父母亲恭敬、供养,对境很严厉的缘故,也能够获得很大的功德;如果对父母亲不孝顺、打骂等等,获得的过患也是非常之大。在这个功德当中,也是把恭敬父母亲、孝敬父母亲,往往和恭敬上师三宝这些殊胜的对境放在一起进行宣讲的。而在过失当中,如果对父母亲不孝敬,乃至于杀害父母亲,往往列为五无间罪之一。我们都知道,五无间罪在罪业当中是非常严重的过患,在这些严重的过患当中,排首位的就是杀父、杀母,杀父亲、杀母亲的过失相当严重,后面的出佛身血等过失也很大。因为是严厉对境的缘故,所以我们要知道孝敬父母亲的功德非常巨大。
还有一方面,为什么父母对我们恩德很大呢?因为我们这一世的身体是父母赐予的,所以这个恩德非常大,我们生下来之后,没办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觅食、寻找衣服,只有饿死或者冻死,但是父母亲慈爱地给我们提供很多的帮助,教我们说话、走路,做了很多保护我们的事情,像这样父母亲对我们恩德很大。
如果我们不注意观察,就会认为很疼爱子女的父母,当然对他们应该恭敬,应该赞叹,但是我的父母亲从小就对我非常不好,经常虐待我,那么对待这样的父母亲,我还需要去恭敬、孝养吗?我们说仍然需要的。第一个,他们必定是我们的父母亲,对我们带来具有生养恩。即便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对自己并不是非常的慈爱,但是我们也应该想,现在我能够获得这样一种人身,现在我能够得到学佛的机缘,真正来讲很大的一个助缘就是来自于父母亲给予身体的恩德。如果没有父母亲给予我这个身体,我怎么样来听闻佛法,怎么样来修持菩萨道呢?因此我们的想法不能和一般世间人的想法一样。有时也听说过西方有些人把父母告上法庭,就是说为什么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生下来了,让我现在感受痛苦?有这种想法的人也是很多。
作为这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讲,并不能够真正地去延伸这样的想法。因为现在我们能够修学佛法,有这个身份,主要是父母亲提供了非常殊胜的因缘,即便是即生当中父母亲对我们不是特别好,也应该了知他们对我们的恩德很大,也要给他们做这些报恩的行为。从这个方面考虑,我们对父母亲需要非常非常的恭敬,他们也是我们殊胜的恩人。
针对在家者来讲,没有出家,经常有机会和父母亲在一起,这样的话必须要孝敬父母亲,比如要问候,恭敬、承侍,让父母亲心生欢喜,也是一种报答恩德。如果作为出家者远离了家庭,远离了父母亲,那怎么样去报恩呢?这时候可能从财富方面的给予方面也许缺少了一定的因缘,但是出家人也可以把自己修学佛法的这些功德回向父母亲,为父母亲发这样一种善愿。因为有血亲的缘故,如果自己这样发愿、回向也能够最大利益的帮助父母亲。如果能够通过自己所学的这些专业的佛法知识引导父母亲学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等等,这就是最大的报恩。所以说在家有在家的孝敬的方式,出家人有出家人孝敬的方式,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孝敬父母亲。
如果能够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这个“梵”就是讲梵天这样一种本尊。为什么此处要把梵天来作为一种功德的表现呢?主要就是说在印度,广大的人民对梵天极其恭敬,很多人也是发愿获得梵天的果位、转生到梵天界当中。龙树菩萨为了说明孝敬父母功德之大,就说如果能够孝敬父母的话,你的家族当中就会具有梵天,这样梵天就会降临到你的家族当中,给你予以护持,给你作加持。基于这样一种历史背景。因为印度当地的文化对梵天很崇敬的缘故,所以说这个家族当中有梵天。
如果是在汉地,相当于说家里有白法方面的护法神经常给我们帮助,这样说就会比较容易了解。而且如果恭敬父母、孝敬父母的话,上师阿阇黎也容易转生到自己家族当中,或者显现在自己的身旁,给自己做很多教示和取舍之道,这也是很容易获得的。
“供养彼等”,如果能够供养父母亲,今生当中也能够获得这个人很孝顺、感恩图报等等名声远扬的果位,他世也能够转在善趣当中。这方面就是通过孝养、恭敬父母的方式来宣讲了布施的修法。因为针对的是在家者,所以所宣讲的布施也是主要针对在家修行者的情况而进行制定的。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实际上整个菩萨道的布施是遍及一切的众生,遍及一切处,回向善根的时候,也把这个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此处只是以此为例宣讲布施的修法。
科判中所宣讲护持戒律的本体就是八关斋戒,很多人也在守持八关斋戒,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所护的戒律。为什么叫做八关斋戒呢?“八”是所守的戒条有八条,“关”的意思是什么呢?有些时候有关字,有些时候没有关字,比如叫八戒斋、八斋戒等等,这个关就是关闭、禁止的意思。关闭什么,禁止什么?关闭、禁止八种非法行,就是关的意思。斋和戒有两个意思。斋主要是讲时间,就是说八戒当中的非食餐,即过午不食这条戒,这个斋就是吃饭的时间。有时斋戒也叫时戒,就是说时间和戒律。斋戒当中的斋主要是针对于吃饭的时间,比如过了正午之后,就不再用餐了,主要是在八戒当中的一个,非食餐当中主要是指斋的意思。
前面讲的斋,既是斋,也是戒,就是这样一种本体。其余的七条是戒而不是斋,虽然是戒律,但是不是斋,真正的斋只有一条,就是非时餐。戒是指其余的七条,合起来叫做斋戒。八关斋戒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我们了知了八关斋戒之后,谁来守护八关斋戒呢?一般而言,共同的八关斋戒只是在家的戒律,不是出家的戒律,出家至少也是十条戒律以上,已经包括了八关斋戒当中的所有戒条,所以不需要单独受。而且按照藏地一切有部的传统来讲,如果你受了出家戒之后,再去守八关斋戒,只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不得戒,因为你已经有戒了,所以你不舍弃前面的戒,不得后面的戒;或者如果你得八关斋戒,一定要舍弃前面的戒。像这样讲的时候,出家人没必要受,也不能受共同的八关斋戒。
如果是不共的八关斋戒,前面讲出家人也可以受的八关斋戒主要是指大乘的斋戒,现在也有大乘的斋戒,主要是密乘当中事续部观世音菩萨的一种斋戒,称之为大乘的八关斋戒,这个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受,而且功德非常大。
在家居士所受的戒条,也分了短期和长期两种,长期的戒就是五戒,称之为尽形寿所护持的戒,就是从受戒开始乃至死亡之间都要护持的。短期的戒不一定要长期护持,一天一夜就够了,在当天太阳出来之前受戒,在第二天太阳出来之前自然就舍戒了,这样一种一天一夜的戒律称之为短期戒。有些人没有办法守持长期戒,佛陀善巧方便开许他们一日一夜地来受持这个戒律,叫做八关斋戒,不仅很方便,而且通过守八关斋戒也得到了很多加持,积累了很多的功德资粮。很多人如果没有办法长期地受五戒,可以选择八关斋戒,在一日一夜当中,尤其是吉祥的时间,守这个戒律非常好。
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呢?八关斋戒也是有点相当于出家人的诵戒一样,出家人在十五和三十号要诵戒、做布萨、做长净,就是说在半个月当中违犯了微细的戒律,通过念诵戒律等等,就可以清净掉。八关斋戒还有一个作用是什么呢?如果这个居士在一段时间当中,当然犯了根本戒的话,不能通过守八关斋戒的方式来恢复。如果是微细的支分的戒律违犯了怎么办呢?通过受一次八关斋戒,就可以把守居士戒、守五戒过程当中,所犯的微细的戒律的过失清净掉,也有一个相当于诵戒的功效。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戒条,里面有八种戒条。八戒的话,第一条戒律是损害,此处实际上就是不杀生,即不杀害一切生命。第二条戒律是盗夺,就是断除盗夺的意思,盗夺就是不与取,断除不与取、偷东西等等,或者占便宜等很多心态引发的坐车不买票,还有其他借东西不还,像这样都可以称之为偷盗。
第三条戒律是淫行,我们要注意,这里讲的是淫行,而不是邪淫。在五戒的长期戒律当中,是不邪淫,就是说除了正常的夫妻关系的正淫之外,不能做这样邪淫,但是在八关斋戒当中不是讲邪淫,而是讲淫行,就是要断除一切种类的淫行,包括夫妻之间的淫行都必须要断掉,像这样就是比长期的五戒当中的邪淫要严格得多,这是受八关斋戒的人必须要注意的一点。
第四条戒律是妄语,就是说不说一切意义上的妄语,前四种一般来讲是属于根本戒。第五条戒律是贪酒,贪酒容易引发放逸,所以必须在受戒的过程当中,杜绝一切饮酒的行为。第六条戒律讲到非时餐,非时就是过了正午之后不能再吃饭,这方面也有很严格的和不严格的。如果是非常严格的大乘斋戒当中,就是日中一食,不是非时餐,只能在中午吃一顿饭。而非时餐是在过午之后不能吃东西,早餐可以吃,只要不过午食就可以。这个非时餐也是前面所讲到的斋戒当中的斋的意思,就是说不非时而食。
第七条戒律是喜高广床,就是说喜爱高广大床。在受八关斋戒的一天当中,舍弃很华丽的高广大床。有些居士为了便于在家里受持斋戒,有些时候会睡地铺,或者在家里面准备一些简易的钢丝床,受戒的时候就睡在钢丝床上面,其他的时候在正常的床上睡觉,也有的安排。在受八关斋戒的时候,要舍弃高广大床。
第八条戒律是歌唱、舞蹈、花鬘,这是属于一条戒,三个归摄在一起。就是说在受戒当中不能唱歌、不能跳舞,不能戴花鬘。戴花鬘也是印度的传统,印度有很多人喜欢串花鬘戴在脖子上,认为能够带来吉祥,或者作为一种装饰。从花鬘推广开来,所有的装饰品都要断绝,有时从比较严格来讲,斋戒的时候,连手表都要摘下来。耳环、项链等东西在受斋戒的时候,尽量也是不戴的,所以说这些皆当断。
“随行罗汉之戒律”,守戒的方式是什么呢?守戒的方式是要随行罗汉的戒律,就是说圣者阿罗汉,比如舍利子、目犍连尊者等等,他们在以前怎么样来守护戒律,我发愿也是跟随他们的方式来守护戒律。这方面叫做随行罗汉的戒律。而且这里面也是有一种出离心,通过求解脱的心来守护戒律,因为罗汉对于这些世间法没有兴趣,一心一意地追求解脱,所以我们在受戒的时候,也是随行他们的心、他们的行为,然后来守护戒律,这方面称之为随行罗汉的戒律,就是随行圣者的戒律的意思。
下面讲这个功德,“若具此等八斋戒”,如果谁具足守护了八种戒律,他的功德是很殊胜的。“持长净转欲天身”,“持长净”,这个“长净”两个字就是前面所讲到的布萨,梵语叫布萨,此处叫长净。长净有两层意思,一个是长的意思,一个是净的意思。长是什么呢?长就是增长,通过守持斋戒可以增长善根、福德、增长修道的顺缘、增长吉祥。净就是说讲净除违品、净除逆缘、净除很多罪障,里面有长和净的两层意思。实际上八关斋戒就有长和净的两层意思,如果能够如此地持受八关斋戒转欲天身,能够转生到欲界的殊胜天身,就是说通过守戒的缘故能够投生欲天、投生善趣等等,有很多功德。
还有在有些地方也讲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如理如法地守持一次的八关斋戒,就可以获得六十万世的余粮,也就是在六十万辈子当中都有余粮,很多的资粮,就是有这样一种意思,所以它的功德非常非常殊胜。
八关斋戒也是近似于出家的戒律,沙弥戒有十条,这里有八条,实际上有九条,像这样的话就近似于出家戒。因为受八关斋戒和出家人的戒律非常地相近,所以也能够借此机会感受到出家戒的殊胜性,对它的清净行为可以体会一下。
“当赐善男善女人”,后面这句不单单是自己守持,然后在机缘合适的前提之下,也应该把这个戒律赐予其他的善男子善女人,让他们都能来守持八关斋戒。因为这个受戒很简单,一日一夜就能够圆满功德,而且受戒也不分身份,不像别解脱戒,有些特殊的人不能够受比丘戒,八关斋戒任何人都可以受,非常方便,像这样的话,就讲到当赐善男善女人。
一般来讲八关斋戒需要沙弥、沙弥尼以上的出家人来传戒的,但是上师在注释当中也讲,如果实在找不到善知识,比如此处龙树菩萨对乐行王也说,如果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你来传授这个戒律。
守戒的违品有十三种,对于十三烦恼要一一认知,一一断除。首先是悭吝,第一悭吝是不愿布施财富的悭吝心。然后谄和诳是两种,第二是谄,第三是诳。谄是一种不正直的心态,比如自己有这些过失,不愿发露,把过失悄悄地隐藏起来,这样就称之为谄。诳是指自己没有功德,装成有功德的样子,欺骗别人。第四是贪,贪和后面的贪欲,上师在解释的时候,贪是对财富方面有很大的兴趣,非常贪著。贪欲主要是对和异性的淫行方面有很大的执著,从财富和异性的贪著两个方面分别做解释。
第五是懈怠,懈怠就是不精进。就是把修持善法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有时懈怠就是对于轮回当中的琐事很有兴趣,有时懈怠是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智慧等等什么也不行,这种自暴自弃的心态,也叫做懈怠。第六是贪欲,前面已经讲过了。第七是嗔恨,就是对于不悦意的对境非常不满,心怀厌恶的一种状态。对于人或者当下的这个事态看不惯,都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叫做嗔恨。
第八是增上慢,本来没有这个功德,自己以为有这个功德,到处宣扬,称之为增上慢。增上慢和大妄语有差别,大妄语是明明知道自己没有获得殊胜的善果,还欺骗别人说自己获得了,就是上人法妄语,这样会破根本戒。增上慢是自己真的以为自己有这个功德,然后到处去宣讲,这方面是一种增上慢,不是一种真正的妄语,二者之间有这个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下面讲到了五种骄。“及以种貌”,“种”是种姓,“貌”是相貌。第一,种。就是认为自己的种姓很高贵,如果在印度的话,像婆罗门种姓、刹帝利种姓都是觉得骄傲的地方,应该是很了不起的。现在在汉地,比如说领导的子女、书香门第,或者以前是什么家族,这方面都属于种姓方面的骄。
第二,貌。是以为自己长得很漂亮、很庄严,内心当中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就是以相貌而产生的骄。
第三,闻。就是讲多闻,叫做广闻骄,或者多闻骄,就是认为自己听的很多,知道的很多,像这样内心当中就有这样一种骄慢。
第四,韶华。主要是指青春。青春年华,认为自己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时候,看到其他老头子、老太太,觉得自己有一种优越感和超胜的地方,叫做韶华骄。
第五,权势骄。权势骄是自己得到了某种权势、某种官位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权势很大,然后内心当中经常地产生骄慢的情绪,这方面叫做权势骄。
对于骄和慢,上师在注释当中讲,慢主要是身体和行为方面有所表现,骄主要是心里的一种状态,心里认为我的种姓怎么样,我的权势怎么样,不表现在外,这样内心的状态称之为骄,慢主要是在身语方面有所表现的。
“视如敌”,对这十三种烦恼,犹如敌人一样必须要认知、看破,也要完全抛弃,如果不抛弃,就是守持净戒的违品。了知了这些之后,必须要把这些犹如敌人一样完全舍弃掉。
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