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书》第6课笔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来辅导龙树菩萨所造的《亲友书》。
科判是讲到六度当中的禅定度,主要是宣讲要修持禅定之前,必须要护持自己的根门。如果我们在修禅定之前没有护持自己的根门,我们的诸根主要是意根,就会散于外境。如果散于外境,散乱和禅定一缘专注的本体是直接矛盾的。如果我们平时看的多听的多想的多,要在这个状态当中,修持禅定的本体相当困难,所以说我们要护持自己的根门,尽量的来减少我们的六根散于外境的程度。在修持过程当中,也是在戒定慧的次第当中,首先是持戒然后是禅定最后是智慧,这样也有一定的必要性。持戒主要是断恶行善,就是把不必要的恶业,不必要的散乱断掉,然后修持善法,在此基础上修持禅定比较容易相应,所以说此处我们护持根门容易修禅定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在禅定一缘专注的基础上,生起出世间的智慧比较容易,此处我们宣讲在禅定的时候,要一心一意的保护我们的根门,如果放纵自己的根门会出现很多过患。
所谓的所有的欲妙生祸殃,主要是指执著欲妙,我们就会产生轮回当中的一切过失,为了便于我们了解执著欲妙会产生祸殃的问题,佛陀在《念住经》当中,也是举了一个木鳖果的比喻。虽然木鳖果表面上看起来形状美妙,味道也很香甜可口,但是上午食用了木鳖果,下午就会死去。在享受木鳖果的时候,纵然没有看到它的很多过患,但是因为它本身具足毒性的缘故,食用之后下午毒性发作起来,就会伤害我们的性命。“世间人以其铁镣,缚轮回狱当断彼”,以木鳖果的比喻我们可以了知,这个以其的“其”字,就是讲欲妙的意思。世间人通过耽著欲妙,这个耽著欲妙的铁镣就可以把众生束缚在轮回当中,没办法解脱。只要是一心一意地想要追求解脱的人应该断除对欲妙的贪著,这就是讲到了要断欲妙,而贪著欲妙,就是放纵自己的根门散乱于外境。
所谓的欲妙,有时候分了五种,有时候分了六种,分了五种也好,分了六种也好,实际上都是讲到我们的五根,或者六根散于外境,比如说眼根散于外面的色法,看到好的人、好的风景、好的东西,这时候我们的眼识自然散乱于所看的物质而产生贪欲心,耳根耽著于好听的声音,鼻根耽著于好闻的味道,舌根耽著于好吃的食品,身根耽著于柔软细滑的触觉,意根耽著于种种的法。五妙欲当中就不算意根了,六妙欲当中就有意根的对境。实际意义上,当我们的眼看到色法的时候,还是一种无分别,就是说看到色法只是一种单纯的色法显现。当我们看到色法的第二刹那,意识就开始去就是说是去耽著它。这是好的色,还是不是好的色?好的色我要去追求,不好的色我就要去抛弃,开始对五妙欲或者六妙欲产生了执著心。主要是在看到法的时候,有没有产生执著?我们所看到的法,听到的声音,本身是一种无记的、中性的,不是好也不是坏,如果我们去耽著欲妙,就有可能变成我们修道的障碍;如果修行者在看到欲妙的时候,能够如理作意,这些也能够帮助我们产生修行的功德,成为修行的助缘,还是修行的违缘?主要是看我们的心怎么样去作意。
佛陀就告诉我们,要如理作意舍弃非理作意,此处所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一切欲妙生祸殃就是讲耽著欲妙就会产生很多祸殃。当我们在耽著欲妙的当下,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的缘故,所以没办法发现我如果说贪著于色法,耽著于美妙的声音,会对以后产生什么祸殃。一般的人没有学习过佛法的缘故,没有这么高深的智慧,所以说对这个问题没有去思考过,当然也没办法产生一个想要远离的决心。此处我们通过学习《亲友书》,里面给我们讲的很清楚。如果耽著欲妙会产生祸殃,耽著的时候似乎是快乐。我们看到美色、美景的时候,觉得好像很舒服,佛陀讲了,看到了觉得舒服,产生了贪执,不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就好像食用木鳖果,虽然香甜可口,但是它会危机我们的生命。
同样的道理,轮回的众生之所以会飘流在轮回当中,实际上就是以耽著欲妙而产生的。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耽著欲妙究竟能够引发一个怎样不好的结果,所以就没办法了知。此处也是引用佛陀的语言说,世间人如果耽著欲妙,欲妙就像铁镣一样会把我们紧紧束缚在轮回的监狱当中,没办法真正获得解脱,所以说“当断彼”,就是说应该断除对欲妙的执著。“欲妙”就是一般人所执著的幸福,或者快乐的人生,觉得我们看到了这些美景,听到了好的音乐,如果不去追求,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如果耽著欲妙,执著本身就是非理作意,然后我们去耽著的时候也会引发其余很多不好的行为,比如当我们在看到美色,或者美景的时候,内心当中就会产生非理作意,又进一步的想要拥有他,然后自己的身语就会付诸行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说不能通过合理的方法来获得,他一定会想要通过非理的方法,不择一切手段拥有,所以就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痛苦的发生。
因为他的发心和行为并不是善法的缘故,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会给我们以后的修行带来很多的障碍,尤其我们从心的特点来看,如果执著一方,就没办法执著另一方,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执著于轮回当中种种的色声香味触法,心的特色就是当执著一个法的时候,没办法同时执著另外一个法。当我们在执著这些妙欲的时候,会不会去执著说,这些妙欲有很多过患,我们要远离妙欲获得解脱,根本没办法执著这些解脱方面的法。反过来讲,当我们就是说看穿了妙欲的虚伪性、无常性、不净性等等,我们就会把心放在要从欲妙当中解脱的思维当中,当我们的分别念专注在想要一心解脱的时候,我们对欲妙是没有兴趣的,心就是有这个特点。我们的心只能作意一种法,不能在贪著欲妙的同时,又想获得解脱,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有些时候我们想要获得解脱,有些时候又对轮回产生贪著,如此发展下去会成为什么样情况呢?对于解脱道来讲,解脱的果会遥遥无期,非常漫长,如果耽著轮回的欲妙,它的势力会加强。我们从无始以来所习惯的东西就是耽著,早就形成习惯了,而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道的思想,对我们来讲是很陌生的,相当于刚刚接触到的一种修行方式。两种思想在战斗的时候,很有可能执著轮回的心态会占上风,因为它的习气非常牢固,所以此处就讲了我们要了知没有护持根门,放纵于五妙欲的过患。就像铁镣一样把我们束缚在轮回当中的缘故,如果我们真正想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就应该通过无比的勇气来斩断对于妙欲的执著。
有些地方讲这种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通过前世的福报,自己拥有了很多的财富,在享受欲妙的时候,不要贪执。了知它是无常的自性、不净的自性,暂时的享用尽量不要产生贪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为了彻底地从执著当中解脱出来,就从行为上选择一种比较少欲的生活,或者远离这样的对境,在很多宣讲远离轮回过患的教言当中都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观察,这方面就看我们自己的情况。反正就是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对于轮回的痛苦会越来越清晰的认知,对于解脱的安乐也会越来越清晰的认知。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抉择,这方面是非常有用的。
佛陀以前也曾经告诉我们如果耽著于欲妙有很多过患,以前佛陀在在世的时候,在一个无贪庄严的树林当中,也是告诉他的随学弟子耽著欲妙的种种过患。佛陀把所有的过患,总结归纳成了四类。就是说如果耽著欲妙,就会破皮、破肉、破骨、破髓。皮肉骨髓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像人有皮肉骨髓一样,同样的道理,如果耽著欲妙、耽著利养,就会破持戒之皮,戒律就像人的皮肤一样,如果耽著于欲妙,就会毁坏持戒的皮肤;耽著欲妙利养,会毁坏禅定之肉,皮肤下面就是肉。像这样,耽著欲妙的过患,会把我们修禅定的功德破坏掉。耽著欲妙还会破智慧之骨,戒定慧首先是戒,然后是定,最后是慧,耽著欲妙会毁坏智慧的骨头,这个过患是相当重的。最后耽著欲妙会破坏微妙善心之髓,骨头里面有骨髓,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骨髓是最精华的东西,所以说如果你耽著欲妙,就会毁坏最里面的微妙善心。微妙善心有的时候也可以理解成甚深的修证,或者是我们在修行佛法当中的觉受。如果耽著于欲妙从外到内都会破坏我们的修行,从持戒、禅定、智慧到微妙善心,这方面都会破坏掉,就像一个人的皮肤坏了,肉坏了,骨头坏了,骨髓也坏了,完全就是一个废人了。
这个过患到底有多大,在《亲友书》当中讲了,缚轮回狱。耽著于欲妙,耽著于利养,不管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是一样的,一定会让我们断掉解脱的因缘,所以说要在平时学习的过程当中经常性的观察欲妙的过患,因为欲妙是我们早就已经习惯了,我们认为追求色声香味触的享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要让我们来远离这种执著,刚开始不一定接受得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循序渐进的去观察,发现它的过患之后,逐渐予以遣除。
“知”字是连通第二句和第三句的,第一句当中有,第二句第三句都有。了知什么呢?了知“伏六根诸对境,恒时动摇不稳固”,这是要了知的第一者,要了知的第二者,就是“沙场胜敌此二者”,“此二者”就是前面所讲到的。伏六根诸对境是一,沙场胜敌是二,所以说我们要了知这两种的差别,第四句就是讲“初诸智者真勇士”。两者当中最初的诸智者是真勇士,后面的沙场胜敌者是假勇士,所以说了解了知字在第二句第三句当中的涵义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颂词当中到底了知了什么,实际上就是了知了此二者。第一者是真正的勇士,为佛陀所赞叹的;第二者不是真正的勇士,他随惑的缘故,是佛陀呵斥的这样子对境,首先我们来看第一者,第一者就是实际上就是伏六根诸对境。
第一,伏六根诸对境,恒时动摇不稳固,里面的“伏”和第三句当中的“胜”是一对,第三句是讲沙场胜敌,此处是胜伏六根,就是胜伏六根和沙场胜敌二者对比。我们在了知伏六根之前,首先要了知六根是怎么样缘对境动摇不稳固的,就是讲六根诸对境恒时动摇不稳固,然后我们再来看伏六根是什么意思。六根诸对境,一般人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缘这些对境的时候,六根本身是动摇的自性,然后它所缘的对境也是动摇的自性。此处的六根诸对境,我们前面提到过眼根的对境是色法,耳根的对境是声音,乃至于意根的对境就是法。我们就知道了六根的对境都是恒时动摇的,没有一个是稳固的。色法表面上看起来好像稳固不动,真正观察的时候,不管是现代科学的方式来观察,还是从佛法细微无常的无常观来观察,实际上外面的色法都是恒时动摇的,属于不稳固的自性。因为里面有粗无常和细无常,所以六根恒时动摇不稳固。
我们动摇的六根去缘动摇的六境,就会产生诸多的散乱。我们的散乱就是六根缘六境而产生的。如果我们要置心一处修持殊胜的禅定,必须要胜伏六根,控制我们的六根不要散于外境,不随外境的动摇而转,叫做伏六根,或者护持六根、胜伏六根,或者伏六识。我们必须要护持我们的根门,不要让眼根随随便便的随外境而转。通过正知正念来摄持自己的眼根、耳根,力争做到在面对诸根在面对诸境的时候,我们能够不随诸境而转,而是保持在我们当下的一念清明的心当中,这是伏六根的意思。平时我们要护持自己的根门,要胜伏自己的六根,就是从这个方面了知的。
第二,沙场胜敌,沙场胜敌有很多,街上打架是小的沙场,或者两军排开之后的冲锋陷阵,也是沙场之胜敌。一般的人都会认为沙场胜敌是真英雄,能够在沙场上面浴血奋战,不顾自己的生命,觉得这是非常英勇的事情。在佛陀、龙树菩萨的智慧眼观察之下,实际上二者还是不能比的,我们了知的有两种胜伏,一种是胜伏六根,一种是沙场胜敌,了知了两种胜伏之后,最后下一个结论,两种胜伏哪一种是可取的,哪一种是值得赞叹的?“初诸智者真勇士”,“初”就是第一者,前面所讲“伏六根”是初,能够真正胜伏诸根的一切智者才是真正的勇士,而沙场胜敌是表面上未经观察下的勇士。
我们可以对于智者和勇士再分析一下,第一个沙场胜敌,不要说人,一般的旁生也可以在互相殴斗当中制服对方,里面真正智慧的成份不是特别高,或者凭一时的血气之勇也可以战胜对方的,不一定有很多智慧的成分。另外沙场制敌,很多和对方发生冲突了乃至于打仗的时候,都是通过嗔恨心推动的,当引发了嗔恨心,那个时候有没有一个正常的理智?在嗔恨心生起来的时候,正常的理智已经没有了,既然没有正常的理智,也能够算是真正的智者。还有一个不算是真正的智者的原因,因为他的等起,乃至于发心,都是不善的,他想要胜过对方、杀死对方,最初的发心不善,中间的加行不善,最后的后果也是不善,如果是这样,对自人都没有一点利益。对自他都没有一点利益的事情,就不是一个智者应该做的事情。
不仅不是智者,也不是勇士。为什么在沙场胜敌不是勇士呢?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当中也是这样讲:“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制惑”,就是说调伏烦恼的人是真勇士,其他在沙场胜敌的人就是杀死尸体。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即便我们现在不杀死对方,对方也会自然死亡,所以我们把他杀死相当于在一个已经死了的人的尸体上再去捅几刀一样。沙场胜敌就像杀尸体一样,不算是真正的勇士。
反过来讲,初诸智者真勇士,能够调伏六根的人是真勇士。第一,如果要调伏六根凭着血气之勇是根本做不到的。必须把你的心静下来,深入观察散乱于外境的过患,然后再去训练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到外境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的眼睛,不去散乱于对境;控制自己的心,不去对眼睛所看到的色法去分别,这是需要很多智慧的。必须要把心静下来,才能做到。绝对不是只凭血气之勇就可以做到的。
第二,在胜伏对境的时候,就不像前面所讲的一样,通过嗔恨心扰乱了自己的心智,变得不自在了,并不是这样子的,所以说真正要胜伏六根,必须要通过智慧的观察,让自己的心智平息、提高到一定的层次,才可以真正通过自己的智慧去胜伏六根,仍然是一种智慧的体相。他的发心、正行、后果,都是一个智者应该做的。因为能够让自他获得利益的缘故,所以是一个智者的行为,而且能够制伏烦恼就是真勇士。烦恼不会像外面的敌人一样,你不杀他,他也自然会死的,烦恼长期盘踞在我们心中,如果你不去对治,永远会安住在我们心中,而且越执著烦恼越强。和烦恼开战,最后把它制伏之后,才是真正的勇士。因为已经调伏了内心这么稳固烦恼的缘故,所以能够护持根门,就是佛陀所赞叹之处。
为什么说只是在沙场当中胜敌不是勇士,能够调伏六根胜伏烦恼才是真正的勇士?沙场胜敌有些时候能够给自己带来一点点暂时的名誉,能够得到一点点赏赐,除此之外并没有额外所谓大的功德,而胜伏六根对今生后世都有很大利益,进生当中会成为一个好的修行者,来世当中也是通过调伏六根的缘故,获得大涅槃和救护自他的种种功德。暂时究竟对比的时候,胜伏六根的意义非常重大,只是在沙场当中获胜,或者平时我们在吵架吵赢了,打架打赢了,实际上没有很多的利益。此处也是教导我们要把眼光放的长远,不要把我们的眼光放在当下的一点小小利益上,否则就会因小失大,从而失去真正修行的机会,在《亲友书》当中很多地方也是从这个方面来教诲我们的。
第一个科判,女身的法相就是不净,通过了知她不净的方式而断贪的。第二个科判,了知总的贪欲之理,贪欲之理是什么意思?越耽著越享受贪心越大。我们通过享受外境享受贪欲而断贪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了知了越享受越增贪的缘故,必须要立刻斩断贪心的生起次第。
虽然欲界当中有很多执著,但是两性方面是非常大的一个执著。欲界当中主要是贪著异性。此处主要是针对乐行王,乐行王是个男身,龙树菩萨告诉他说必须要断除对女人的贪执。如果是女人,反过来,必须要断除对男身的贪执,稍加改变就可以了知龙树菩萨的涵义了。
这就讲到人身的本质,第一个就是无常的了,没有一个真实的长久,它是在变化的;第二个很明显的就是不净。我们之所以会对异性产生这么大的执著,主要是没有了知身体的本质。如果我们了知了它的本质,而且这种了知非常稳固,变成了一种觉受的时候,绝对不会再去贪著这么肮脏的身体。以前耽执异性是以为他清净,现在我们了知了不清净的本质之后,就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断贪。
“当观少女身背后”,“少女”只是一个例子而已。一般的人对于年少的女子会产生一种贪欲心。每个众生他的贪执都不一样,有些人对于少女贪执;有些人对于中年人贪执;有些人对于老年人贪执。有很多种不同的贪执方式。不管怎么样,都是统称于对异性身体的执著。身背后和少女身是放在一起去理解的,身背后是隐藏的意思。
我们执著的时候都是缘少女身体的表象,以为少女的身体如何如何娇媚,如何如何美丽……她的表象就是这样的。背后,就是讲隐藏的这些东西。一般的人只能够看到表面的光鲜,看不到背后不清净的自性。龙树菩萨特意提醒我们说,当观少女光鲜外表下隐藏的没有被我们发现的部分,实质情况是怎么样的。后面讲“臭气显露九孔门”,就是说整个女人或者男人的身体,都是一种臭气熏天的自性。从九孔门当中,九孔门是两眼、两鼻孔、嘴、两耳、大便道、小便道,从九孔门当中,源源不断的流露出很多臭气和不清净的物质。
“如肮脏器”,人的身体实际上就像肮脏的容器一样。我们不观察的时候,觉得好像很清洁。如果真正的走近它,仔仔细细地观察一下就会知道,身体从内到外都是一种肮脏污秽的本体。此处说如肮脏器。“难填满”,主要是讲到她贪欲心非常的强大,一般的凡夫人贪欲心都是很强大的。少女也是一种贪欲心非常强大的自性,怎么样也难以让她满足。
“皮饰遮掩亦不净”,可以把这个理解成一组辩论、问答。就是说你观察的这些,比如皮肤之内的血肉、脂肪、内脏等等,都是显露出非常腥臭的本体。外面以皮肤遮掩,臭气就挡在里面了,不会显露在外。然后再加上装饰,穿上一件好的衣服,难道不是显得很清净吗?这是一个提问,然后我们就把这样的问题一个个分析,一个个回答,最后抉择都是不清净的自性。
现在我们要观察这样一种我们所贪著的身体到底是这样一种自性?世间有种说法就是距离产生美,真正是观察的时候,只有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才会以为她是美的。当我们走近了,仔细观察绝对没有美。我们把距离缩短了之后,乃至于没有距离的时候,明确地去观察身体,它经得起观察吗?经不起观察。虽然世间说的距离产生美当然不是我们这所讲的意思,我们这个地方所讲的距离产生美,就是说当你只看表面,不接触实质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贪欲心,这叫非理作意。为什么叫非理作意呢?在没有仔细观察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烦恼引发,然后觉得它是一个什么可贪的自性,很干净的自性等等。当我们走进它的自性时,从里到外,做一个真实的观察,到底有没有一个可贪的清净自性?完全没有。
我们去看的时候,首先是臭气显露九孔门,从九孔当中流出很多不清净的液体,或者散发出各种臭气。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体也可以作为一个例子。从我们自己的嘴、鼻孔、大便道、小便道里面排出来很多肮脏恶臭的东西。的的确确它就是臭气显露的,如果没有外面皮肤遮挡了大部分的臭气,实际上没有一个人真正能够忍受得了人身所发出来的臭气。
还有如肮脏器,我们知道身体里面的内脏,肠胃当中的粪便等等都是非常肮脏的自性,没有一个是真正干净的。也是难填满,贪欲心非常强大。如果没有真正接触的时候,觉得女身方方面面都是好的,或者觉得男身很具有吸引力。如果真正在龙树菩萨智慧的引导下去观察的时候,从内到外到底哪个地方是值得我们耽著的?上师在注释当中也引用了佛陀智慧的教言来引导我们观察。身体里面的血液值钱吗?口水值钱吗?一个一个观察的时候,从内到外没有一个真正是值钱的,而且贪欲心很强大,没办法满足。
还有我们看第四句皮饰遮掩亦不净。有些人认为皮肤很干净,它把不好的东西遮挡了。从这一点来说,也是值得去追求的。我们现在就观察,皮肤的本身是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干净?实际上皮肤也是不干净的。皮肤上有很多毛孔,夏天的时候,汗液、臭气也会散发出来,我们一天不清洗自己的身体会非常难闻。世间也有种说法,西施要是三天不洗脸,众人掩鼻而过。西施是非常漂亮的女人,如果三天不去洗自己的脸,不去擦拭自己的皮肤,其他的人走到她面前,都会把鼻子遮着走。所以说,她本来就是一个不清净的。我们之所以每天必须要去洗脸、洗手、洗澡,实际上也就是掩饰的一种方式,如果任其发展,几天过后就会变得臭气熏天,所以说皮肤本身也是不清净的。之所以认为清净,因为在每天都在清洗。否则马上变得非常臭恶,就像是街头的乞丐不清洗,让身体自己去发展,那是非常臭的。
还有通过饰品、衣服遮掩的时候让它变得好看,这也是一种虚妄分别。因为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身体和装饰、衣服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体的关系。装饰品、衣服再好,都是属于装饰品和衣服,和身体没什么关系,众生的执著就是这样,当把衣服、装饰品放到身上的时候。就觉得很好看。这也是没有仔细观察,如果真正仔细观察的时候,装饰品。衣服和女身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女身上面放了再多的装饰,穿再好看的衣服,实际上也是遮挡不了不清净的本体。如果我们好好地观察一下,从皮肤到里面的骨髓,真正没有一个干净的地方。
还有一种观察的方式,我们认为很干净身体,可以把皮肤通过我们智慧剥下来,放在一堆,然后把肉、内脏、头发等等,分别放在一堆,这样一看的时候,哪一个是我们喜欢的,哪一个是干净的?没有一个是干净的。一个一个打开看的时候,都是肮脏的,合在一起的时候,怎么可能是干净的呢?我们认为身体是干净的,这是一种很严重的颠倒执著。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必须要通过这些教言认清所贪身体的本质,了知它不净的法相而离贪。我们观察几次不一定能够产生效果,必须要反复观察,我们让这个观察、让不净的实相认知成为我们心一部分。到那时候当我们再看身体,完全会觉得它非常臭秽,绝对不是一个值得生起贪欲的对境。
这种认知是第一步,因为内心当中的无始以来对女身,或者对男身的执著很强烈的缘故,所以认知之后,通过他的习气串习,还不一定马上就能够断除执著。必须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观修,观修到量之后,就会产生觉受,能够自然的离贪。
前面是从分别女身的贪执,这是了知总的贪欲之理,然后教诫我们来断贪的。什么是总的贪欲之理呢?颂词当中首先通过比喻来说明,“如麻风病虫蠕动”,就像一个人患了麻风病之后,他的皮肤之下就有蠕动的癞虫,癞虫在他的皮肤下不断的蠕动,他非常痒痛,为了得到乐受,能够稍微平息难受的感觉,“为得乐受皆依火”,他们就会去烤火,一烤火的时候,这些虫就不动了,时候好像很快乐。但是,这种依靠火的方式来暂时平息的方法是不是究竟的?不究竟,不可能永远在火边烤火。当一离开火的时候,这些虫就会像报仇一样,变本加厉地蠕动,让你感受更大的痛苦。通过这样的方式只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增加苦受的。
我们了知清楚之后,实际上这个比喻所传达的道理,和贪欲的道理是一样的。“非但不息苦更增”,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非但不能真实的息灭癞虫蠕动的痛苦,而且痛苦也会更加的增长。“当知贪欲与彼同”,应该知道我们对于外境、妙欲的贪著的道理也是相同的。什么原理和它相同呢?就是说当贪欲心产生的时候,我们会很难受,所以一般的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难受的?一般人的方式就是迁就,我们觉得很难受的时候,就去受用东西,觉得好像很舒服,贪心就息灭了。那是不是真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息灭我们的贪心呢?实际上和麻风病的病人烤火来息灭苦受一样,虽然暂时能够息灭,但是当我们通过满足贪欲来息灭痛苦的时候,已经种下了更强的贪心种子。这次我们通过享受外境的方式满足了自己的贪心,因为在内心当中并没有真正息灭贪心的种子,所以我们的贪心会变本加厉,刚开始东西已经不能满足我们了,需要更多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满足。
这样下去怎么可能真实的息灭痛苦?所以说,一般的人息灭通过贪欲产生的苦受,就是通过迁就、享受的方式。龙树菩萨对这个问题早已经看清楚了,他说,“当知贪欲与彼同”。我们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息灭贪心,不但不能息灭,而且贪心会越来越增长。就好像我们口渴的时候去喝盐水一样,实际上喝盐水是没办法止渴的,我们如果不了知,口渴的时候喝盐水,越喝越渴,越喝越生贪,根本不可能止渴的。还有比如世间当中吸毒的人,当他毒瘾发作的时候,认为只要去吸毒就可以息灭这种痛苦。吸毒的时候暂时息灭,第二次再吸的时候,以前那种量已经没办法满足他了,必须要加量。通过迁就的方式能不能息灭他的毒瘾呢?这是绝对不可能息灭的,而且越通过方式来迁就,他的毒瘾越大,最后会让自己完全的覆灭,这方面的事例在世间当中非常非常之多。吸毒也好,或者玩游戏也好,都是这样的。没有打游戏的时候,觉得很想打;正在打的时候,觉得痛苦没有了,已经把痛苦压制了,当你不打的时候,贪心已经发展得很厉害了,通过方式也没办法制止我们的贪欲心,这方面是非常非常清楚的事实。
我们在享受贪欲的时候,也会厌烦,,对某个人时间长了厌烦了,或者对某个东西厌烦了,我们对单个人或者对单个物体厌烦之后,是不是说明我们贪欲心就息灭了呢?绝对不是。他内心当中会找一个更新的东西、更好的东西来满足自己,他的贪欲心已经加强了。这样的发展下去,小时候对玩具的执著,长大之后对其他东西的执著,都是一个贪欲的思路、纲要发展下来,会不会到了老年我们的贪欲心就没有了?绝对不会的。只不过贪欲的对境转移了。虽然以前的东西他不不会再有兴趣,但是他还有其他贪欲的东西。在今生当中,我们是没办法通过迁就的方式来满足贪欲心的。今生终结的时候,贪欲没有终止,也会引发后世,后世也这样发展,又会引发到后世。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想要止贪,轮回的链条就会越接越长。通过这种方式绝对是没办法满足我们贪欲心的,所以必须要找其他的方式。
科判当中说,了知总贪欲之理。什么叫做总贪欲之理?总而言之,归纳起来就是说越享受越增贪。你越满足它,贪心越大。这方面就是讲贪欲的道理,不能再通过这个方式去增长我们的贪欲了,所以必须要断贪。断贪就是了知贪心的过患,了知所贪的对境是不值得贪的。比如说无常、不净、无我、空性,或者这些对我们的修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伤害?通过思维反方面的东西可以断贪,如果通过满足、随顺,只能增长贪心,绝对不可能断贪。我们了知了总贪欲的道理,对于任何我们所贪执的对境都可以通过这个智慧去对治。
“世间八法”,就是说世间人对八种法很执著,八种法当中有四种是特别想要获得的,有四种是特别想要远离的。这八个法就变成了世间人追逐的共性,四个东西想要,四个东西不想要,在想要和不想要当中开始衍生了很多的分别心,衍生了很多的罪业,也衍生了轮回的根本,所以必须要断除世间八法之散乱。
“真实对治”,我们要怎么样去对治世间八法?这里讲的很清楚。“为见胜义于诸法,如理作意而修习”,就是说如理作意。为了照见胜义的法,所以对于我们所耽著的自性,必须要通过如理作意的方式去修习。如理作意是什么?就是无常、苦、空、无我。如理作意的本体去修习就可以真实的对治世间八法。
“与之相同具功德,他法少许亦无有”,就是说与如理作意、胜义诸法同样具有功德,其他少许的法实际上也是没有的,因为这四种法属于一切万法的本质和一切万法实相,所以如果你脱离了实相,想要真实地去从根本上斩除世间八法的执著是非常困难的。
“胜义”,“胜”我们知道就是殊胜的意思。“义”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意思就是所知;第二种意思就是所为。胜义就是讲殊胜的所知,或者殊胜的所为,所为就是目标,殊胜的目标叫胜义,然后殊胜的所知叫胜义。这个地方所讲到的殊胜的所知、殊胜的所为,就是无常、苦、空、无我,其中无常和苦属于世俗实相,世俗当中最殊胜的就是无常和苦的道理。空和无我是属于胜义的实相,所以无常、苦、空、无我是一种所知,这是需要被认知的。比如说我们看到桌子、人的时候,我们应该了知这是无常、痛苦、空、无我的,了知这些叫做殊胜的所知。殊胜的所为是我们要证悟他的本体,内心当中要生起这种证悟,证悟无常、苦、空、无我叫做殊胜的所为,胜义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我们为了照见,为了照见里面也有殊胜的所知和殊胜的所为意思,为了照见胜义谛,对诸法应该如理作意。对于我们所贪著的法,对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都需要如理作意,通过无常、苦、空、无我的方式来进行了知,知道这是无常的、痛苦的,就能够息灭我们对他的贪心;知道这是空的、无我的,能够完全的断根。必须通过空性的力量、胜义的力量去了知他,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事物的本质,只是在表面上去做一个所谓的观察、修习,力量完全不足以抵挡内心当中的贪执。
此处讲“与之相同”,“与之”就是讲前面的胜义和无常、苦、空、无我,这样种胜义实相同等具有功德利益的其他法少许也无有,就是一点都没有。什么法没有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外道法也修苦行和一些善法,但是没有深入到无常、苦、空、无我实相的缘故。虽然很长时间去修习外道的苦行,但是绝对没有真实的意义。
还有当我们进入佛门的时候,很喜欢表面的东西。我们没有想去深入了知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耽著于表相,满足于外表上面去烧烧香,形式上面参加一些仪式,做一种外面的功德。虽然并不是说一点功德都没有,但是想要成为世间八法的真实对治,这是绝对做不到的。单凭表面上这些东西是绝对做不到的,没有深入到万法的本质,不知道无常、苦、空、无我空性的道理。虽然从外表上去做了很多功德,但是这些功德没有通过殊胜的智慧去引导,也没有办法发挥利益。如果没有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虽然表面上在修法,也是在放生、做很多功德,但是有可能会成为增长世间八法的因。就是说放生,或者是做其他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获得赞叹,为了别人说你很发心。下面还要讲,这些实际上都是世间八法的范畴,不是真正世间八法的对治。这些法不单不会成为对治,还会让世间八法更加增长,让我们的我执无限膨胀的一个正因。
为什么此处讲他法少许亦无有?如果你脱离了照见万法本质的无常、苦、空、无我的胜义实相,去做其他表相的东西,这些功德效果绝对没有办法和此处的如理作意相比。这里就讲到了知一切万法的世俗胜义实相和本质的功德非常巨大。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