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书》第7课笔录

01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龙树菩萨所造的《亲友书》。

癸二、宣说具对治之功德与不具对治之过患:

族貌闻虽具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

何者具此二功德,彼无他德亦应供。

这里讲的是具对治的功德和不具对治的过患。如果有殊胜的智慧,也有行持的行为,就可以真实对治世间八法。因为有了智慧的缘故,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为见胜义于诸法,如理作意而修习。既有智慧,也有行为,就可以真实的对治世间八法;如果不具足智慧或者行为,就没办法去断除世间八法的散乱。如果具足对治,就会有功德;如果不具足对治,就会产生过失,这是科判的涵义。

“族貌闻虽具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这是讲到了不具对治的过患。如果一个人虽然具足高贵的种姓,也具足庄严的相貌,还有广闻博学的功德。他的种姓、相貌、多闻具全,如果离开了智慧、戒律,就不是一个应供处,不能受到别人的恭敬。

我们都知道,印度对种姓是非常执著的。如果他的种姓很高贵,比如是婆罗门种姓,或者刹帝利种姓,就会觉得非常了不起,别人也非常敬重他。

首先是说他即便具足高贵的种姓,然后也具足美丽的相貌。一般的人喜欢以貌取人。如果看到一个人相貌庄严,比较容易亲近他;如果看到一个相貌丑陋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其他的功德,第一印象就不好,也不愿意和他接近。广闻博学就是一个人听了很多,了知了很多,大家都认为这个人非常有智慧,或者广闻博学,应该去接近他。龙树菩萨说,虽然种姓、相貌和多闻都具全,但是如果没有慧戒,还是缺少了最主要的功德,也不是智者应该恭敬的对境。

愚者是看一个人表面上的种姓、相貌、多闻,智者就是看他的智慧、戒律。如果离开了戒慧“非受敬”。为什么说离开了戒慧,或者慧戒非受恭敬呢?因为智慧代表的是见解,戒律代表的是行为,所以一个人如果有了甚深法界意义的智慧,也有了行持的行为,既有见又有行,就是具全了,功德实际上已经圆满了。

佛陀是两足尊,什么是两足尊呢?第一个就是讲他的见解已经圆满了,见解方面就是指明行足当中的明,明就是就是智慧,所以第一个就是讲到他的见解、智慧已经满足了;第二个就是讲他的行,明行足是说他的行也是圆满的,行是行为,也和这个地方的戒律是一个层次,可以从一个方面去理解。佛陀为什么受到这样的恭敬?他的明行圆满,或者明行足,成为了两足尊。两种见和行都已经圆满了,堪为最受恭敬之处。

实际上随学佛陀的佛弟子,所要学习的不外乎也就是慧和戒,有这种智慧,也有这种行为。如果二者之间都具足了,说明已经抓住了主要的修法,主要的功德。其他的大德在论著当中,也是以眼睛来比喻智慧,以双脚来比喻戒律,即见解如目行为如足。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必须要有眼睛才看到地面的情况,知道哪些地方该走,哪些地方不该走。如果只有眼睛,没有脚,根本去不了;如果只有脚,没有眼睛,也去不了;如果没有眼睛,也没有脚,绝对去不了。慧和戒二者,慧是代表了取舍、见解,戒律广义来讲是代表一种行为。对于法界的意义全盘了知完全依靠于智慧。

我们修道的次第是什么?最初应该怎么修,所修的六度本体是怎么样的,障碍、顺缘是怎么样的,或者所了知的法界空性的本体是怎么样的,都要靠智慧来抉择。如果没有殊胜的智慧,对于整个修道的体系没有一个完备的了知。如果了知之后你不去做,只能原地踏步,所抉择的功德也没有办法获得。戒律实际上代表了一种如法而行、予以实践的行为。

不管是信心,还是大悲,都可以包括在慧和戒当中,所以一个人虽然他的种族高贵、相貌庄严和多闻。他主要是词句上面的多闻,对真正应该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修道、出离轮回,或者了知前面所讲到的无常、苦、空、无我等等具有利益的智慧是没有的,只是具足表面上的广闻博学,或者对于世间的学问广闻博学,实际上对世间学问再怎么广闻博学,也没办法深入到一切万法的本质。万法的究竟实相也没办法通过世间的学问得到。虽然具足广闻博学,但是也没有办法真正了知万法的实相,无我的道理等等,也没有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已经损失了最主要的功德,当然就不是一个受敬的对境了。虽然他也可以受到尊敬,但是只是会在一些庸俗的团体,这些人只看中相貌、种族,如果在解脱道的正行当中,或者在智者的眼光中他就不会受敬了。因为受敬的主要条件他是不具足的。

“何者具此二功德”,不管任何一个人,既具足智慧,也具足戒律,有了两种功德。“彼无他德”,虽然没有其他前面所提到的功德,没有种姓的功德,没有庄严的相貌,表面上的广闻博学也没有。虽然没有这些功德,但是也应该受到敬重。为什么呢?因为他具足了主要的功德,具足了知世俗实相和胜义实相的智慧,也有如理如法行持戒律的功德,所以说已经抓住了功德重点的缘故,当然应该受到恭敬。虽然他不会受到愚者的恭敬,但是一定会受到智者的尊崇。如果有了智慧、戒律,一定能够断除世间八法的散乱。

对治分两个,第一个是真实对治,第二个是具对治功德和不具对治的过患。如果具足了智慧和戒律一定会受到恭敬,这方面就是讲到如果不具足智慧和戒律,没办法断除世间八法,所以也不是应供处。

壬二(所断)分二:一、教诫断除真实世间八法;二、教诫断除彼之果——罪业。

癸一、教诫断除真实世间八法:

第一个对世间八法断除,前面讲过世间八法的散乱,现在就是真实的宣讲,什么是世间八法,断除它有什么必要性等等,像这样教诫断除真实的世间八法,第二就是讲教诫断除彼之果,“彼”就是世间八法,世间八法引出的果就是罪业,所以第二个是对于罪业方面必须要认知,必须要通过修持予以断除。因为罪业直接引生的就是不悦意的痛苦,然后罪业也会成为修道的障碍,如果我们没有把罪业清净,修道也没法现前功德,而且通过罪业也会直接把我们牵引到恶趣当中感受痛苦,所以必须要断除。

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

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

“知世法者”是对于乐行王的一种称呼,就是国王或者大王等等有很多称呼,知世法者也是对国王的称呼。,为什么呢?因为乐行王通达世间法,他对于世间的吠陀、明处、治国之道,都很通达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讲称之为知世法者。在呼唤他之后,给他作教诫说,得与失、乐忧美言恶语赞毁叫作世间的八法,“非我意境”就是说不是修行正法的我的意境,教诫他一定要把对世间八法的执著平息下来。

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世间八法,得和失是两种,乐和忧是两种,美言和恶语是两种,赞和毁是两种,加起来总共有八种法。前面我们提到有四种法是众生乐于得到的,有四种法是众生不愿意得到的,乐于得到的是得、乐,还有美言和赞叹,这四种法众生想法设法得到,然后不想要得到的是失、忧、恶语和毁,这四种法是众生千方百计想要摆脱的。

在遇到境的时候,既然有四种想得到,四种不想得到。如果想得到的四种法恰巧被众生得到了,就会引发很多的烦恼。如果谁阻止他得到就会产生嗔心,反过去的四种法也是一样的,如果他摆脱了,也会产生贪欲,沾沾自喜;如果谁让他获得了,就会产生嗔心。我们要知道世间八法,不单单是得失问题,而是会通过这些引发很多烦恼,再通过烦恼引发很多的罪业,最后通过罪业完全会成为轮回的因,所以说非我意境。只要是想要真正获得涅槃的人,绝对要离开世间八法。

我们必须要了知世间八法的范围非常之广,之所以称之为世间八法,就是说世间人都喜欢这八种法,不是乐于远离的,就是乐于得到的。如果我们落到世间八法当中,就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世间人,没办法变成一个修行者。

《开启修心门扉》当中也是讲到了,一个修行者,必须要有修行者的法相,否则不能称之为修行者,就像世间上的人,也有世间法的体相一样,具足世间八法的人就是世间人。我们要成为修行者,必须要看破远离世间八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修行者,否则就像给狗取一个狮子的名字,那是没有什么利益的,怎么叫它狮子也是一条狗。如果我们的心耽著于世间八法,我们说自己是一个修解脱道的居士,或者出家人、大修行者等等,完全没有任何利益,就是在世间人上面取了一个修行者的名称,完全是名不副实的。

真正想要解脱的人,应该了知世间八法,对于平息世间八法的窍诀必须要了知,当我们非常想要摆脱世间八法的时候,才会想要真正去追求什么是能够平息世间八法的窍诀;当我们对世间八法并不是特别想要远离的时候,我们对远离它的法,绝对不会认真对待。我们首先要深刻的了知世间八法对我们的伤害,然后从内心当中,产生强烈想要远离世间八法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之后,我们才要想去追求到底什么修行方式,才可以让我们去远离它,这时对于所修的法才能真正的重视。

第一第二是得与失,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得到了一些财富、受用的时候很欢喜,或者说我们乐于见到得,就是这种自性。失,就是失去了这些东西,某种损失,或者该得到的没有得到,都叫做失。世间上的人,天天去上班,天天去赚钱,是为了得到财富,得到受用,然后为了避免失去这些东西,也会想法设法地保护。比如说钱赚到了,怎么避免损失,拿去投资,或者存在银行当中,得到之后,为了避免失去,也会做很多工作。得是获得的意思,失是损失的意思。

第三第四是乐和忧,快乐每个人都想要追求,得到快乐的时候很欢喜,或者说很多的追求,就是为了得到快乐,而忧就是讲到一种痛苦,没办法获得,或者内心当中很不舒服,这种忧一般人都想要绕开、不想获得。

第五第六是美言和恶语,和第七第八赞叹和毁,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也不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相同也不可能分为单独的两组了。美言恶语我们可以理解成一种口碑的好坏,一个人很乐于自己的口碑很好,别人谈起我的时候,都觉得这个人修行不错,人格不错,像这样代表一种口碑。恶语是口碑很不好,别人提到他的时候,修行也不好,人格也不好,什么都不好,一无是处,这方面代表一个人的口碑。人们都乐于见到自己的口碑好,不愿意获得恶语的口碑。

赞叹和诋毁,赞叹诋毁虽然也有前面美言和恶语的成分,但是我们可以把美言恶语定义成口碑的好坏,赞叹是当面别人对你说好听的话,赞叹你,然后毁就是暗中或者当面对你做一些诋毁,加起来就是讲世间八法。前面讲了有四种想要追求,四种想要远离。追求四种法的过程当中,也会引发很多散乱的分别念,引发很多其他的罪业。在远离四种不想获得的法当中,同样会遇到很多烦恼等等。当我们比较细致的了知到世间八法对我们的伤害之后,非我意境。

因为毕竟我是一个追求解脱道的人的缘故,所以这些应该都不是我追求的对境,所以“当平息”,应当对世间八法要平息。真正的对于修行者来讲,得失、苦乐、美言恶语、赞毁等等,大修行者和世间人一样都会碰到,但是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他已经平息了对八法的耽著,成为了修行者。一般的世间者,遇到的时候没办法平息,而且对于四种法的追求和远离的不平等心态变本加厉的增长,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真正对于平息世间八法的人来讲,得失苦乐等等,遇到了他也不会非常高兴,他知道了这是无常的自性,这方面都是暂时的现相而已;失去了好像也没有特别大的优伤,也就是说他不会对于八种法患得患失。修行者能够通过智慧和修行的境界来直面八种法,不会对这八种法产生执著,不会成为世间八法,而一般的人没有这种智慧的缘故,就会成为世间八法,成为了在今生当中主要追逐的对象。

因为二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大,所以无著菩萨教诫乐行王,也教诫我们,这方面不是我们追求的对境,应当想法设法的平息。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我们一旦沾染上了这八种法,就是一个世间人,而不是一个修行者;如果远离了八种法,不管是出家身份还是在家身份,都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真正的修行者能够给自己的今生后世带来很多的实义。如果没办法成为一个真实的修行者,只是一个相似的修行者,我们所修的法对我们来讲,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所以说应该好好的平息。

当年仲敦巴尊者也是念诵,知世法者得与失,乃至于非我意境当平息,就在热振寺的森林里面念诵思维这个颂词意义,让自己来修持平息世间八法的修法。有时念《入菩萨行论》中,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的颂词,来提醒自己是一个修行者,既然我们是一个修行者,就应该把经历放在追求解脱道上面,如果我们对八种法执著,把我们所有的精力放在上面,但是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对自己和其他的人都没有利益的世间八法,即便获得了也就是八种。如果没办法获得,连今生当中都已经失去了。

阿底峡尊者和仲敦巴尊者的对话,也是有这种意思。我们追求世间八法,得到了也只是这几个而已,对我们解脱没有任何利益;如果你失败了,连这八个法都得不到,后果是什么呢?就有地狱、旁生和饿鬼三恶趣,总而言之就是在世间流转的法,在世间的流转过程中,非常不愿意的地方就是三恶趣。我们想一想,无始以来轮回了很长时间,现在有机会学修佛法,应该好好思维,把精力和时间主要放在修学正法上面,这方面对我们来讲非常关键。

癸二(教诫断除彼之果——罪业)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需断彼之理。

子一、真实宣说:

汝为沙门婆罗门,师客父母王妃眷,

亦不应造诸罪业,地狱异熟他不分。

这是教诫我们不要造罪,应该“断除彼之果”,就是说世间八法所引发的罪业之果。怎么样断除呢?尽量追随取舍的因果之道,对于善业方面应该去做,不管是为谁造善业都应该去造;罪业方面不应该去造,不仅为自己不能造,为其他人也不能造。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就是教诫应该好好地取舍业因果。

“汝”就是讲国王,或者也是指我们,无论是为了沙门、出家人,还是为了婆罗门、师父,或者客人、父母、王妃、眷属等等,都不应该造罪业。为什么不应该造罪业呢?因为造罪业的时候,自己具足了发心加行,也具足了圆满等等,罪业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已经具足了。在承受果报的时候,也是自己去承受的。

“地狱异熟”,堕到地狱当中承受异熟果报的时候,“他不分”,就是前面所讲到沙门、婆罗门等等,他们是不可能去分担你的罪业的。如果在你造罪业过程当中,也参与了另当别论,参与之后他的内心当中,也有罪业,应该要承担。如果你为了他们造罪业,他们并没有参与造罪业,感受痛苦的时候还是你自己去感受,其他人不会分担一丝一毫的罪业。这是教诫我们在取舍的时候,一定要细致,一定要严格。

我们的心很马虎、很粗大,觉得我造的这些应该没有过失,或者我是为了别人造的,这是没有过失的吧?如果有过失是不是他也会分担呢?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因为在讲业因果的时候,也是讲到了这样的自性。业有未造不遇,已做不失的特点。没有造业的人不会遇到这个果,已经造了业的人也不会丧失。现在你已经造了业,不会随随便便没有的,一定是自己去承担这个罪业的。

我们修法的时候,首先也必须要了知这个问题,在《广论》当中也讲到了有两种愚痴,导致众生的流转。第一种叫做业果愚,第二种叫做真实义愚。业果愚是对于业和果之间的愚痴,不清楚造业会有什么果报。因为对这方面很愚昧,所以造下了很多罪业。真实义愚就是对于胜义谛当中的无我。空性、如梦如幻不了知,像这样的两种愚痴导致了轮回,没办法取舍因果。

此处也是业果愚,因为不了知业因果,有时是没有学习过业因果,他就造业了,所以也是一种愚痴。有些人认为不知者不怪、无知者无罪,到底有没有过失?这些业果的东西并不是一种道德规范,业因果就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规律。谁违背了业因果,就会在身上感受罪业,就像火一样,并不会因为我不知道火会烧手,就把我的手放上去了,因为我不知道的缘故,所以火应该不会烧上我的手。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火就是燃烧的自性。

业因果的本体客观公正,你知道,可以尽量的避免;你不知道犯了,还是要落到身上。种种条件具足之后,产生罪业就会感受果报。这些我们必须要学习,知道了因果善恶的道理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达了。还有学习的时候,也要尽量地学习透彻。

佛经论典当中对于业因果的关系讲的很多,也很细致,不管通过贪心去造业,通过嗔心造业,通过愚痴心造业,以三毒去造业,都会有罪业。此处颂词当中讲,“汝为沙门婆罗门,师客父母王妃眷”,很有可能就是愚痴造业,或者认为我是为了供养沙门、婆罗门,这样造罪业应该没有过失吧?这就是愚痴。这个方面讲了,不管给谁造业,反正具足了因缘,就是一个圆满的罪业,罪业一旦成熟就会感受果报。为了供养沙门,也就是比丘、出家人,或者外道的婆罗门,还有供养上师、招待客人,以及为了父母、王妃、眷属等等,都不应该造业,不应该为了他们杀生偷盗,说妄语等等。如果你做了之后,业因果的条件满足了,都会有罪业。即便是为了他们,也不应该造罪业。因为业果是不虚耗的,当我们造了之后,地狱、旁生、饿鬼的异熟果报其他人是没办法分担的。

因此我们要牢牢记住业因果的原则,就是说未造不遇,已做不失,如果你没有做,不会遇;已经做了,绝对不会无因无缘的空耗了。我们在业果取舍上面,一定要细致。我们不学佛法的时候,或者刚刚开始学佛法的时候,胆子是很大的,很多事情随便做,很多事情随便说,但是越往后学,学得越深入,自己的胆子就越小。胆子越小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于业因果不虚的道理,产生了诚信。话不敢随便说,说了之后有业因果;事情也不敢随便做,做错一点点也会有业因果。业因果是非常公正的,你发的一念善心,不会空耗;你发的一念恶心,也不会空耗。如果我们现在真真实实去积累资粮,绝对不会空耗;如果造了很多罪业,也绝对不好空耗。虽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评判者,但是业因果本身的自然规律,绝对不会让任何一种业空耗。

这方面是讲真实的断除罪业,不管怎么样,首先要认知到严重性,然后好好去做取舍。如果没有好好取舍,很容易在这了知过程中,或者不了知的过程当中造罪,造罪的时候我们也许是欢欢喜喜的造罪,感受的时候一定是哭着去感受的。我们对这个问题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学这些教言,对于取舍因果的道理,学完之后才会有一个实践的基础;如果我们不学这些道理,永远不懂。我们觉得给父母造罪业,或者为了儿女去偷东西,应该没有过失,只要你发了恶心去造业都是有罪业的,所以了知之后,我们对于业果的认知取舍方面会一步一步的接近于实相。

子二、需断彼之理:

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

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

这也是讲到了有些人的疑惑。“有者所造诸罪业”,有些人在即生当中造了滔天大罪,虽然造了很多罪业,但是我们看上去他还是很逍遥快乐的,并没有体现出佛经当中所讲到的业果不虚等道理。

“纵未即时如刀砍”,他纵然没有及时的受报,就像刀砍身体马上出血一样,似乎没有降临罪业。“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死亡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临终罪业的果就会现前,或者有些人造了顺后受业,下一世不一定能够成熟,再下一世的时候就会成熟。只要因缘成熟的时候,罪业之果一定会显现在面前。

此处主要是要了知因果观,如果我们的因果观只是一世,就会出现很多的疑惑;如果我们的因果观是三世,很多事情就容易解释了。因为很多世间人,只是承认一世,所以就会在这一世当中,对别人进行分析,你看这个坏人造了罪业,没有去感受痛苦;而这个好人造了这么多善业,死的很惨,生活也很艰辛,好像觉得没有因果。如果用三世因果观来看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不会像一世因果这么容易下定义了。

今生当中的富裕或者痛苦,就像前面分析的一样,都和前世的因缘一定有关系的;今生当中的感受和后世的果也是有关系的。如果我们把因果关系放到三世,观察的范围就广了。我们也就不会简单粗暴地下定义,没有这样所谓的业果。佛陀也是说,今生有业果,但是还有前世和后世的业果,尤其对于修解脱道的人来讲,很多时候我们所修持的善根福德,都是牵扯到三世的因果。有些时候说我们的根性怎么好,或者是根性怎么不好,会牵扯到前世的因缘。有了前后世的因果观之后,我们对于取舍业果就会有一种动力。如果不了知业果的关系,尤其是对于三世因果的道理不了知。我们取舍因果的时候就会显得动力不足。

我们可以观察,世间人能够很勤快的去做工赚钱,也是观察到了因果,才会非常勤奋地去做。看到了什么因果呢?比如说今天我去打工,只要我付出努力,晚上就能拿钱,或者这个月我精进的去做工,月底就能够拿钱。因为对这个因和果的关系了知了,所以也知道不能去做那些扣钱的事。比如迟到早退,或者无因无缘的旷工,否则肯定会扣钱。如果勤奋工作,肯定会得到奖金,他对这些东西实际上观察得很清楚,这些如果放在佛教当中,以佛教的术语来看,就是了知因果。就是对于业因果方面的违缘、顺缘知道如何遣除,不能够旷工,不能够早退,这方面相当于在取舍的时候,不能够去造恶业,必须要去造善业,才能得到好的生活。我们说这样的因果是很浅显的。因为了知了因果关系,所以说他很精进,有一种动力,知道如果我做了一定会有这样的果报,他就是见到了因果才有的动力。

因为佛法当中的因果是三世因果观,要比这种一世因果观微细得多,所以要了知它,需要一种更微细的智慧,而不是说通过现在打工的人对于这么简单的因果方式,他思维透了,就一定会去勤奋工作,不是这样的。我们讲的时候,因为三世因果的缘故,前世就造了因,这一世你转为一个人身,当我们转了人身的时候,前世的因已经灭了,而且我们在转生的时候,已经忘掉了前世的事情。你现在做的事情,果报在后世。我们看不到后世的果,再转生的时候,我们又会忘掉前世做了什么因,这方面很微细。

为什么我们在为自己奋发而赚钱的时候,很有动力,而在为了自己,或者为了他人修解脱道的时候,我们就会显得动力不足,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别,我们应该观察。因为对于很浅显的因果看得很透彻,所以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自己赚钱,能够勤奋的工作,而对于积累功德、取舍因果,或者为了自他修持解脱道,这些关系到前后世的因果。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感受到,在取舍上面显得好像有一点懈怠。

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要诚信佛语,佛陀在经典当中给我们讲了很多因果的道理,佛是实语者、不妄语者,绝对不会说虚假的话来骗我们,出于对佛的信心,我们就要相信佛语。还要多学经论,当我们对经论学的很多的时候,智慧就会暴发,智慧一旦深广,对于很多事情也会非常容易接受。有的时候要多看一些因果的公案,或者多思考因果的理论,都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因果观。只要我们相续当中的因果观,牢固的树立起来了,一定会去非常认真的取舍因果,对于修善法、断恶业,都会小心翼翼、非常认真的去对待。

辛三(断除财物之散乱)分三:一、总说财物取舍之分类;二、别说断除无义琐事;三、能断之对治。

壬一、总说财物取舍之分类:

总科判是“断除以财之散乱”,分科判是“总说财物取舍”,财物当中有该取的有该舍的,什么是该取的?就是带有财名字的圣者七财,这是一种财,应该取,至于其他的财物没有实义,就应该舍,所以说总的财物分两种,一个该取,一个该舍。

佛说信心与持戒,多闻布施净知惭,

有愧智慧圣七财,知余财物无实义。

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到了,有七种法,我们要去争取。因为这七种法是圣者欢喜的功德,所以我们应该去争取。哪七种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净知惭、有愧、智慧,称之为圣者七财。一方面是圣者相续当中拥有这七种功德法,另一方面这七种功德法,能够源源不断的产生种种世间和出世间功德。圣者喜欢这七种功德法,或者这是获得圣者功德法的七种因,所以叫做圣者七财。如果我们修持信心,乃至于智慧,就能够成为圣者。因为这七种法是能够让我们获得圣者财富之因的缘故称之为圣者七财。

第一个,信心。《华严经》中讲:“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就是修道之源,一切功德之母。有了信心,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很多其余道的功德,没有信心,就没办法。信心是所有的功德之首,有了信心才可以进入佛教的大门,否则没办法真正趋入佛法。即便已经拿到了皈依证,从形式上好像是站到了佛教的这边,如果缺少信心,仍然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主要是看皈依。因为皈依的本体就是信心,所以能不能变成佛弟子,主要是看有没有信心。

信心的范围非常广,如果真正要展开宣讲的时候,信心有很多分类和不同层次。我们就是总的宣讲对佛陀、正法、僧众的功德,尤其是要相信我们如果精进修法就能够成佛,相信我们有成佛的潜能,相信我们本具如来藏,这些都是很关键的生信心对境。

第二个,持戒。我们前面讲了,有别解脱戒、菩萨戒,或者进入密乘之后还有密乘戒,这些方面有很多戒。戒律能够止恶增善的本体,能够持戒恶业自然息灭,善法自然增长。很多善恶的取舍,善法的增长都是通过持戒来圆满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持戒的功德,也就没有办法累积殊胜的资粮;如果能够持戒,在戒律的本体上,很快就可以累积很多功德。有些人学佛的时候,决定持戒好麻烦,没有持戒之前好像是自由自在的,持了戒之后,好像束缚很多。实际上是我们不知道他戒律的精神,戒律是帮助去恶修善、从乐至乐的一种方便。你不持戒,虽然似乎在一生当中显得自由自在,但是这种自由自在没办法保持很长时间。如果持戒实际上是对自己负责的方式,可以获得很多功德法,能够断掉很多恶业。在戒律的书当中,也有很多持戒的分类。

第三个,多闻。多闻就是对于教义,尤其是佛法方面应该多闻。为什么要多闻呢?只有多闻,我们才能获取很多的智慧,智慧越多在面对烦恼、分别念的时候,才能够以智慧一一击破;如果我们非常寡闻,众多烦恼涌现的时候,我们就会显得手足无措了,没办法通过智慧一一去击破了。多闻能够会产生很多的智慧,也对我们的思维、修行会产生很大的助缘。多闻主要是产生很多的智慧,而智慧对于烦恼的断除,有不可磨灭的效用,所以多闻也是一个殊胜的功德。

第四个,布施。前面我们提到过,布施可以打破自己的悭吝、圆满自己的福德、清净很多罪业,也可以让圣士欢喜,可以和布施的对境结上解脱的因缘,具有很多无量无边的必要。

第五个,净知惭,“净”是无垢的意思,观待自己是知惭,而且知惭是无垢。比如我们不能够作恶业,观待自己来讲,安住在清净的善法当中,叫做无垢的知惭;观待他人来讲,比如说我作这个罪业,对不起上师三宝等等,针对他人来讲是有愧。

第七个,智慧。智慧可以抉择应作不应作、世俗和实相、胜义谛、空性等等,也可以帮助其他的五度到彼岸成为度,所以智慧也是能够断除人我执、法我执、烦恼障、所知障的殊胜本体。真正来讲,其他所有功德,都是为了智慧而生的。智慧的功德,也是在经论当中再再的提倡,这些称之为圣者七财。

圣者七财是应该取的,然后“知余财物无实义”,其他也有财的名字的世间财物就没有实义了。为什么呢?因为其他的财物是无常的,也是欺惑性的,或者我们去依止她,没有办法让我们获得出世间道的功德和世间的善根,依靠这些世间的财富,也很容易让我们放逸、散乱,从而成为束缚在轮回当中的因缘,所以世间的财富是没有实义的。

如果花同样多的时间,我拥有了圣者七财,这是获得了生生世世对自他都有利益的殊胜功德法;如果花同样的时间去追求世间的财富,即便获得了,也是短暂的,我们死了之后,就没办法跟随我们了,而且获得了世间财富之后,对于自他没有真实的利益。因此我们要断除对于世间财富的执著,对于圣者七财需要去争取。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