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书》第10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龙树菩萨所造的《亲友书》。

辛二、教诫具足对治不善之广大善法:

数两盐转少水味,非能改变恒河水,

如是当知微小罪,无法摧毁大善根。

继宣说善恶轻重之后,紧接着就是教诫修学者必须要具足对治不善的广大善法,这是什么原理呢?如果一个修行者相续当中的恶业很深重,会障碍自己修持广大的佛法,恶业会成为一个大的障碍,而且也会成为转生恶趣之因。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必须要断除恶业。反过来讲,如果能够修持广大善法,恶业就不会深重,而且广大善法,也能够摧毁,或者压伏小的罪业。因此龙树菩萨在此处给我们做了一个教诫。

首先是打比喻讲,“数两盐转少水味,非能改变恒河水”。虽然盐可以转变水的味道,但是要看水的多少。如果是很少的一两杯水,把数两盐投到水当中,马上会让水变得非常盐;如果把数两盐投到巨大的水藏当中,比如说恒河水,因为恒河水非常多的缘故,所以数两盐投进去之后,根本不会起到作用,没办法转变恒河水的味道。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

下面是意义,“如是当知微小罪,无法摧毁大善根”。我们也应该知道,微小的罪业没办法摧毁相续当中巨大的善根。微小罪相当于数两盐。微小罪能够摧毁、压伏的是我们相续当中的小善。如果我们相续当中具足了巨大的善根,微小犹如数两盐的自性,根本没有办法转变犹如恒河水一样的大善根,没办法压伏,也没办法摧毁。这样一来,这些小的罪过,在我们修道的过程当中,没办法成为一种障碍,也没办法阻止我们修持殊胜的佛道。

通过这方面我们应该了知,相续当中生起巨大的善根相当有必要,就像前面我们讲到的对比力量。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前面科判中,所讲到的五种修持方式让相续当中产生巨大的善根。在我们相续当中生起巨大善根的当下,恶业是不会深重的。因为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也有强烈的意乐去修持善法。与此同时不可能具足巨大的善根,又具足众大的罪业。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性修持巨大的善法,罪业根本没有办法去具足,即便是偶尔生起,力量也是很微小的。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成就巨大的善法,和前面第一个科判可以进行对照。

成就巨大的善根的方法,一是前面的五种方式,即恒贪不具对治法功德主田,通过这些让相续当中生起巨大的善根,这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有些人遇到佛法的时间已经比较迟了,有些是二三十岁遇到佛法,有些是四五十岁,乃至于五六十岁,这样的情况非常多。我们时间是非常少的,没有很长的时间来修持佛法,在比较微少的时间当中,如何迅速地在我们相续当中,产生巨大的善根,显得相当必要。如何才能让我们相续当中具足巨大的善根?必须要具足善巧方便。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只积了一个很小的善根,可以说就是时不我待了,很可能很快就会面临死亡。如果没有累积广大善根,很有可能会被微乎其微的罪业所胜伏了。因此我们要懂得累积巨大善根的方法,也就是前面所讲到的让善法成为重业的善巧方便。

还有修持出世间的善根,比如说相续当中生起出离心,这些善根也是非常大的,因为这是出世的善根,所以完全超胜了贪恋世间八法等等造的善根。如果我们能够缘一切众生修慈悲心、菩提心,这些本体就属于巨大的善法,我们也是必须要去修持。一念菩提心当中可以圆满无数劫的资粮,修持菩提心比常规的善法显得超胜,菩提心是一种迅速累积善根的殊妙窍诀。另外可以再再的回向,前面我们也是讲过,回向也是一种善巧方便。七地菩萨主要是修方便度,方便度就是善巧回向,将所有的善根为了成就佛果、弘法利生而做善妙的回向。我们也应该修持善妙的回向,让善根辗转增上,尤其是上师诸佛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的方式,比较靠近于实相的回向方法。

我们要想方设法来学习了知,如何在极短时间当中累积巨大善根的方式。如果了知、修学了,虽然以前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或者没有修学之前,造了一些罪业,但是这些罪业通过善法的巨大对治,有可能从大罪变成小罪,微小的罪业没办法伤害我们,也没办法摧毁大的善根。

上师在注释当中,也给我们做了一些鼓励。虽然平时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也是产生一些烦恼,或者违背一些戒律、因果等等,但是如果造罪业的时间和造善业相比较,造善业的时间很长,而且缘的是殊胜的佛果和众生,实际上这些微小的恶业,也没有办法摧毁巨大的善根。在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这也算是一种鼓励,一种安慰。如果我们经常处于罪业的负罪感当中,没办法从里边出来,很可能会影响我们继续修持殊胜的佛法。我们在了知了原理之后,应该累积起广大的善根。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只是修了一些小的善根,就没办法摧毁大的罪业,二者之间有一种直接对比的力量,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生起大善根,灭掉粗重的罪业。

庚二、尤其断除等持障之法:

修持禅定的障碍,就是平时所宣讲的五盖。或者五种障。为什么叫五种盖呢?因为能够遮盖禅定等、善心的生起,所以叫做五盖。我们平时在下座的时候,如果没有努力的去断除诸盖,想要持续性的生起等持是非常困难的。首先要了知,了知之后尽量地对治。

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

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

五种障是能够夺取善财之盗匪,尤其是从我们修持禅定的角度来讲,是能够夺取我们禅定善财的盗匪。如果把这个意义展开来讲,不单单能够断除我们修持禅定,而且对其余的圣者七财,或者善法的财富,都能够阻止。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习。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首先把五种障碍划分一下,第一个是掉举和后悔,第二个是害心,第三个是昏沉和睡眠,第四个是贪欲,第五个是怀疑。首先区分清楚之后,然后再简单地介绍一下五种障碍的体性。

第一个,“掉举”。掉举是一种分别念,就是外散的状态,分别念散乱于外境。“举”,就是高举的意思。比较亢奋,或者活跃于外境叫举。掉就是我们的心不安住于一个地方,掉过去掉过来。我们的心有时开始缘外境的色法,或者声音等其他的事情了。心总是掉过来掉过去,没办法安住,一方面是外散的,一方面是比较活跃,不安住一处的自性,称之为掉举。我们在修持禅定的过程当中,非常的著重安住一境、一心专注,如果我们的心经常产生这样那样的分别念,在修禅定的时候胡思乱想,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障碍,这方面称之为掉举。

“后悔”,是缘以前所做的事情追悔莫及的态度。虽然在修忏悔的时候,必须要有后悔之心,但是产生后悔之心,也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此处所讲的后悔,如果对善法后悔,是一个恶业;如果对以前所造的无记业、罪业,常常陷在后悔的状态当中不可自拨,就成了一种障碍。虽然以前我们造过罪业,但是要从罪业当中拨出来,不要老是陷在以前所造的罪业当中,如果经常性处于追悔莫及的状态当中,我们的心情非常的沮丧、低沉,然后处在所造罪业的漩涡当中,我们也没有时间、精力去造新的善法,本来应该通过修善法来忏悔,如果老是处在追悔的状态当中,没有积极向上修持善法的意乐。

我们要分清楚适当的后悔和超越了界限的后悔,如果经常性沉溺其中就会没办法出离。在《经庄严论》,或者佛陀在很多经典当中,针对这个问题也专门做了开示。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到了,以前有些人曾经造过很大的罪业,比如说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未生怨王、能乐、指鬘等等,他们造了很重的罪业,通过忏悔,修持善法,也从罪业当中脱离出来了。我们没有必要,一直沉浸在负罪感当中。前面我们讲到了,合适的,或者适量的负罪感还可以。如果长时间的沉溺在其中,就没有办法去修持殊胜的善法。这种追悔莫及的后悔和掉举放在一起,都是散乱于过去,或者当下的境,属于一种散乱的心态。如果我们处在后悔当中,会没有办法安住当下,修持一缘专注的禅定。因为二者之间有同样体性的缘故,所就把掉举和后悔放在一类当中,叫做掉悔。

第二个,“害心”,害心也叫嗔恚心,或者陷害他众的心。内心当中想,我的怨敌,愿他不悦意,遇到很多伤心倒霉的事情,这样的心态称之为害心。有些时候针对于怨敌,有的时候针对竞争对手。如果经常性产生害心,就会成为修持禅定的巨大障碍。因为害心是不愿意众生获得快乐,就是一种不寂静的心态,所以此处讲到害心也是必须要遣除的。

第三个,“昏睡”,即昏沉和睡眠。昏沉和睡眠是内收的状态,昏沉是内收,睡眠也是内收,昏沉是接近于睡觉,还没有睡着的状态,我们听课的时候,无精打彩、昏昏欲睡的感觉,都称之为昏沉。我们上座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比较清醒的状态,想要在座上去修持禅定那是非常困难的。睡比昏还要厉害一点,不是昏昏欲睡了,而是已经睡着了,睡着了之后,怎么一缘专注呢?睡着之后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心,昏沉和睡眠二者也是必须要断除的。

我们在打坐之前,必须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吃的过饱马上就去打坐,会比较容易昏沉睡眠;过于劳累,一天做了很多事情,非常劳累,上座之后也容易昏沉睡眠。我们应该在打坐之前,把事情处理好,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状态,再去打坐比较好一点。如果在打坐之前有点昏沉,站起来走一下,或者用凉水洗洗脸,洗洗头,也能帮助自己遣除睡眠的过失。

第四个,“贪欲”。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如果自己的心非常的贪恋,也没有办法专注在禅定的状态当中。不管是贪人,还是贪财,一上座之后,脑海当中自然就会浮现出自己所贪恋的对境。如果没有专注在应该专注的禅定当中,而是外散于财物和人上面,都是没办法修持禅定的。

第五个,“怀疑”。对于自己所修的禅定能不能成功的怀疑,或者对于总的道果、三宝等等的怀疑,怀疑的心没办法让自己以决然的态度趋入于所修之道。因为自己在修持之前,对于所修之道能不能够起作用,或者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具有怀疑,我们的心一定不是非常坚决的,只有遣除了怀疑之后,产生了定解,我们才能很坚决把自己全部身心投入到所修持的法义当中,我们对于怀疑也必须要了知,这是一种很大的障碍。

“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应该了知这五种障碍,就是能够夺取我们善法资粮的盗匪。“善财”是善法资粮,“盗”是小偷,“匪”就是明目张胆抢劫的土匪,有些通过明显的方式,以强烈的嗔心、贪欲心直接把我们善根掠夺了;有些通过不太明显的方式,就像小偷偷东西一样。有些后悔、贪欲、昏睡等等,都是趁我们的心不专注的时候,让我们不能修持善法,通过损失善法,或者不明显的方式让我们的善财逐渐消亡。我们尤其要了知,等持的障碍就是五盖,了知之后就专门针对这些过失来进行修持。

前面我们讲到了一些对治方法,比如说如果我们要对治掉举,就想一些轮回、恶趣的过患,当我们的心非常外散,想一想这些能够让我们的心收回来,安住在修法的意乐当中。后悔前面讲过,这里不再赘述。对于害心,我们一方面要知道害心的过失,一方面也要缘众生修持慈悲心,这样就能断除害心。对于昏沉和睡眠,一方面平时我们要了知心过度内收和睡眠的巨的过患,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心比较昏沉,就想一想功德法。因为自己的心昏沉、内收,属于一种提不起精神的状态,所以要想一想佛陀、解脱道、极乐世界的功德,这时自己的心就会比较容易兴奋,兴奋起来之后,会比较容易从昏沉的状态当中解脱出来,然后把自己的心安住在正道。总而言之,掉举和昏睡二者有不同的对治方法。掉举是高举的状态,让自己的心想过患的法,让回归;昏睡是内收,提不起精神的状态,就要想功德法,让心就是提起精神来。二者之间有不同的对治方式。

我们前面讲了很多贪欲的过失,知道了贪欲的本性不净、无常、没有意义,然后就可以从贪欲的状态当中解脱。通过闻思经论,询问智者的方式,能够打消我们相续当中的怀疑,让我们对于修禅定的决定作用产生定解,从而一心专注在禅定当中。

一方面在佛经论典当中讲到了有五盖,另外一方面佛菩萨也宣讲了对治五盖的善法。如果我们去学习绝对是可以掌握的,以上是断除等持障的方法,静虑度也就讲完了。

戊六(智慧)分二:一、略说信等五根之道本体;二、广说正念等智慧。

己一(略说信等五根之道本体)分二:一、宣说应取之信等;二、以对治所断方式遣除骄矜。

庚一、宣说应取之信等:

五根是信进念定慧,很多地方都在宣讲,尤其是在宣讲三十七道品的时候,对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所修持的法都有非常完备的描述,五根属于加行道当中的暖位和顶位,以及忍位和胜法位所修持的殊胜善法。虽然完全能够生起,或者遣除障碍是在加行道,但是没有进入加行道之前,比如说对我们而言,以和它相应的,比较随顺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去修持。真正来讲,在加行道的时候,这样的修行能够完全安住道位的本体,而且能够成为获得见道的基础。

信心精进与正念,等持智慧胜法位,

当勤于此称力根,乃为顶位之本体。

这是讲到了应取的信等五根。“当勤于此称力根”,“力根”是宣讲了五根和五力。颂词当中所讲到的,信心是第一个,精进是第二个,正念是第三个,等持第四个,智慧是第五个,这五种法称之为五根。根当然有一种根本的意思,也有增长的意思,在有些地方,根还有一种自在的意思。因为能够成为出世间道、涅槃道的根本,所以称之为根。还有增上,即能够让善法增上,这是五种方便,自在就是能够让善法信心等等获得自在。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五根。第一个,信心。就是讲信根,前面我们也提到过,要进入佛法,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有时通过信心,宿世的善根成熟了,即生当中,对三宝上师产生了信心,趋入到了正法当中。信有很多,比如欲乐信、清净信、不退转信,有很多信心的分类。我们对于善法产生信心,对于道果产生信心,这些方面都是有的。总而言之,按照共同乘的说法,对于善法的希求,就是一种信心的本体。

第二个,精进。对法产生了信心之后,然后对所信的本体欢喜的趋入,通过加行的方式去获得,叫做精进根。

第三个,正念。正念就是不忘失,对于前面所讲的所缘境,或者不忘失所听闻正法的意义。

第四个,等持。刚刚讲过了,等持就是一缘专注所缘之义。最初训练,可以专注任意一个比较简单的东西,后面就要逐渐专注在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当中。此处就是讲一缘专注所缘的法义,让自己的心不散于他处。称之为等持根。

第五个,智慧。智慧能够辨别诸法,这种简择诸法的本体,称之为智慧。信心、精进、正念、等持和智慧,如果在加行道的前两位暖位和顶位的时候,主要是叫做五根。后面在忍位和胜法位的时候,叫做五力。五根和五力没有两种法,不是说五根是一种法,五力是一种法。实际上称力根都是一个法,只不过是在加行道前两位的时候,称之为五根,后两位的时候称之为五力。

为什么称之为五力呢?因为在五根的时候,虽然可以再再的增上善法,能够自在的趋入善法,但是还没有远离违品,也就是说在修五根的时候,它的违品还没有断除,到了后两位的忍位和胜法位时,虽然也是修这五种法,但只不过相续当中能够遣除这五类法的违品。因为违品没有办法再胜伏它,而它能够胜伏违品的缘故,这种修法就叫做力。

能够胜伏违品称之为力。它的违品是什么呢?我们就讲一下它的违品。信心的违品是不信,就是没有信心;精进的违品就是懈怠,三种懈怠,三种懒惰;正念的违品是失念,就是忘失正念;等持的违品是散乱;智慧的违品是邪慧,或者叫做愚痴。在加行道的后两位,遣除了不信、散乱、忘失正念、懈怠,乃至于邪慧,把这些都遣除了之后,它的本体非常清净,力量很大,违品没有办法障碍它了,这时候称之为五力。因为障碍没办法障碍,所以在加行道的后面,任何违缘没有办法阻挡,无间可以趋入见道。从见道开始,就到了圣者位。资粮道和加行道,是属于凡夫位,然后趋入见道之后,称之为圣者,五根和五力有这样一种了知。

第二句后面有一个“胜法位”。一方面来讲,胜法位是很殊胜的善法,因为五根的五种修法属于非常殊胜的善法,有些注释当中是这样讲的;另一方面,胜法位属于加行道的第四位,就是最后一位,它是无间,非常接近于见道。胜法位有时也叫世第一法位。就是在整个凡夫的世间当中,没有再超胜的善法了,所以说过了胜法位之后,马上就到达见道的圣者位。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实际上胜法位所修持的善法,也就是这五种法,因此可以称之为胜法位。

“乃为顶位之本体”,顶位的本体,上师在注释当中也是做了分析和简别。因为此处容易理解成暖顶忍胜法位当中的顶位,顶位虽然也修持五种法,但是此处的顶位不能完全理解成暖顶忍世第一法位当中的顶位,这个地方顶位应该是讲整个世间有漏善法的顶巅,或者讲到一切动摇善法的顶巅,就是在所有世间修法当中,处于顶巅的位置,所以称之为顶位的本体,这是讲到了应取的信等五根。

还有一些解释的方式,五根,或者是五力的修法,也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怎么样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呢?首先是信心,对善法的一种希求,有了对善法的希求之后,就产生了精进。首先是希求,希求完之后,就对所希求的法开始加行,通过精进产生了不忘失的正念。因为越精进越能专注善法,所以通过精进产生了不忘失的正念,通过正念,就产生了禅定,产生了等持,通过等持,产生了证悟的智慧,就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的关系。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也是讲到了五根,就以大乘的观点来解释的。首先信心,是缘什么的信心?主要是缘觉悟的本体,就是讲大菩提,对于佛果有一种信心,这是缘果的一种希求。精进对果产生了信心之后,开始依靠诸道,依靠菩萨道的方式开始加行,所以说精进是缘能够获得大菩提的道而精进,开始实践我所产生信心的法,通过实践的方式来靠近自己产生信心觉悟的佛果。正念是对于所闻的大乘正法不忘失,因为忘失了大乘所闻的正法,就没有办法真正去遣除违缘、修持善法了,所以正念是对于所闻正法的不忘失。等持我们也知道了,就是一缘安住的意义。智慧主要讲到二无我空性,二无我空性的智慧,也是能够帮助我们达到无分别智慧的殊胜方法,这方面主要是针对于大乘的不共修法。

前面讲到的是大小乘共同的体相,希求善法、信心、精进等等,都是大小乘共同的,《经庄严论》主要是针对大乘而讲的,不管怎么样,五种法在加行道当中主要是实践。虽然我们也许还没有到达加行道,但是可以通过随顺的方式来修持五种法,这些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生起信心,精进正念等等,都是应该去了知、修持的。

庚二、以对治所断方式遣除骄矜:

病老死及爱别离,如此业即我所造,

如是反复思维者,彼对治门不骄矜。

前面是应取,现在是应舍,就是通过对治所断的方式来遣除傲慢。因为此处主要是对国王讲的,因为国王在福报、眷属受用、相貌权利方面都超胜于常人,所以也比较容易产生傲慢心、前前后后龙树菩萨已经多次提到让乐行国王断除傲慢、断除骄矜,此处也再一次的提醒他。一般凡夫人相续当中,也比较容易产生傲慢,尤其是当相续当中,获得了一点智慧,或者在社会上有一点地位、财富的时候,如果不好好观察自己的本体,很容易产生骄慢;如果一旦产生骄慢,什么时候产生了骄慢,什么时候自己的功德就会停止增长。实际上骄慢对所有的修行者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观察自相续,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来断除骄傲的心态,这方面是很重要的。

在《前行》当中也是经常讲到,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如果在很陡的山上面,水不能够停的,肯定是要往下留的。如果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傲慢的状态,能不能在傲慢的状态当中,生起种种功德法呢?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有在比较谦下的时候,才能留住功德的水。就像湖泊中有很多水,我们观察的时候,这些地方总是比四周低,这样才能把水留住。如果我们的心态保持在比较谦卑的状态中,也能够生起种种的功德。佛菩萨们之所以能够产生很多出世间的功德,就是因为遣除了傲慢,非常谦虚的缘故,所以内心当中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功德,都是通过没有傲慢的方式逐渐产生的。

我们也要通过对治所断的方式来断除骄矜,具体的断除方式是什么呢?就是思维痛苦的果和痛苦的因。我们相续当中,既具足痛苦的果,也具足痛苦的因,既然具足痛苦的因果,我们有什么傲慢的资本呢?让我们思维痛苦的果和痛苦的因,回归到自己本来的状态。我们自己是一个凡夫人,具足很多的痛苦、罪业,应该清醒过来。我就是一个凡夫人,还有很多业因和痛苦需要遣除的,不能产生一点点的功德就开始傲慢。

“病老死及爱别离”,生老病死当做,对于生的痛苦,我们通过加行的描述,以及很多佛的教言,可以知道住胎、生产的痛苦,思维起来也是相当难忍的,此处是以隐藏的方式讲到了生苦,然后以比较明显的方式讲到了病老死。世间除了一些个别的前世福报成熟的人之外,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尤其是现在的世间当中,不生病的几乎没有。如果经常性生病,也是一种非福报的显现。我们也不可避免的要趋入于衰老的状态,如果现在青春年少时觉得很傲慢,总有一天会趋入到老迈的行列当中,一旦趋入了老年的状态,形体、记忆力、办事能力等等,都会大打折扣,我们必然会面临衰老的痛苦。我们还要面临死亡的痛苦,死亡到来的时候,不管是高高在上的人,还是路边的乞丐,无论富裕的人和贫穷的人都不可避免的会趋向死亡。一旦死亡之后和今生的所有的境界就告别了。

对于今世,也讲到了爱别离的痛苦,和自己所喜爱的人告别,离开自己所爱的这些人,就是爱别离。国王也会有爱别离,比如说有时候以不可避免的因缘出现的远行,有时候是面临死亡,像这样都会有爱别离的痛苦,这个痛苦是很明显的。除了爱别离的痛苦之外,此处讲到了生老病死苦,这是称之为四大苦和,然后在支分的痛苦当中,除了爱别离苦,要加上颂词里面没有讲到的怨憎会,虽然自己很不愿意和这些怨敌打照面,但是如果是业力成熟。肯定会经常见到不喜欢见到的人,这就是怨憎会苦。

还有所求不得苦,自己在世间当中想要获得顺缘、安乐,虽然非常希求,但是求不得。这样求不得的痛苦,也会遇到的。另一种痛苦,就是和它相反的所恶临身苦,就是自己不想要面临的痛苦都会面临。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所恶临身苦,称之为四种支分苦,加起是八苦。

八苦,或者此处讲到的四种苦,在人间都会面临的,这些痛苦的因是什么?都是来自于业,而且这些业都是恶业。“如此业即我所造”,一方面这些痛苦是我自己感受的,一方面感受痛苦的这些业因是我自己造的。前面我们分析过业的规律,如果我们经常性的思考业的规律,就能够了知未做不遇,已做不失。既然现在我们遇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由果推因,一定是以前我们造过这种业。痛苦我自己也在感受,通过痛苦的果推因,我也造了因。从苦的角度来讲,我是没有什么可以傲慢的。因为根本就不自在,所以没什么可傲慢的。再从果来看我们的相续,因为我们在前世没有修善法,造了很多恶业,所以自己的相续不清净,导致了现在的痛苦成熟。既具足痛苦的果,又具足痛苦恶业的因,如是反复思维,我在轮回当中感受的不如意,然后相续当中也是具足了罪业。

这样经常反复的思维,“彼对治门不骄矜”,就会成为一种傲慢的对治门。如果能够经常性对治,内心就不会骄傲,有什么可以傲慢的?虽然现在我们产生了一点点的功德,但是想到正在感受巨大的痛苦,内心当中还有很多业因没有清净掉,这时候就没有什么可以傲慢的。如果真正的远离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也远离了罪业,可以称之为圣者。那圣者相续当中有没有傲慢呢?圣者相续当中没有一点傲慢的。实际上我们处在凡夫位的时候,有了一点点功德,千万不要傲慢。比如我们学法学了一两年,有了一点点和别人争论的资本,很容易产生傲慢心,或者产生一点点禅定的境界时,也容易产生傲慢心等等,实际上,第一个根本就没有傲慢的必要性,第二个也没有傲慢的资本,第三个产生傲慢就会成为修道的大障碍,因此从方方面面观察的时候,应该通过思维痛苦的方式来摆脱傲慢。尤其是想到我现在相续当中具足这么多的罪业,如果罪业不清净,以后还会感受生老病死,这方面和修道者的标准离的很远。观察的时候,不管是从世间的标准,还是从出世间道修行者的标准来讲,我们都是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

己二(广说正念等智慧)分二:一、宣说有寂一切善资根本即是智慧;二、真实宣说具智慧之道。

“广说正念等智慧”科判分为两个科判,第一个科判,“有寂”的“有”是三有,“寂”就是寂灭涅槃。三有和寂灭涅槃所有善资的根本就是智慧,智慧可以作为一切轮回涅槃根本。第二个科判就是宣说具智慧的道。

庚一(宣说有寂一切善资根本即是智慧)分二:一、增上生与决定胜之根本——世间正见;二、决定胜之根本——出世间正见。

增上生和决定胜前面我们提到过,共同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世间正间。世间认为因果存在叫做世间正见,有了世间正见就会成为增上生和决定胜共同的根本。决定胜的不共根本是什么?就是出世间正见。只是具足世间正见,不一定真正的能够完全能够出离世间。它只是能够成为二者共同的基础,而不共的基础,必须要修持出世间正见才能够达到。

辛一、增上生与决定胜之根本——世间正见:

若求善趣与解脱,理当修习世正见,

若持邪见纵行善,亦具难忍之苦果。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颂词,如果我们不注意,相续当中经常生邪见,一边生邪见,一边修行善法,就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如果我们不了知就很容易入于歧途当中。

此处首先教诫我们说,“若求善趣与解脱”,如果你对这些没有兴趣,那另当别论;如果你对于善趣,像增上生和解脱的决定胜有兴趣,想要追求这样的果位,“理当修习世正见”,绝对就应该修持世间正见。到底什么是世间正见呢?总的来讲就是相信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内心当中有了因果不虚的正见,称之为没有欺惑的世间正见。如果把这些引申出去,还有一些相信佛的正量、佛道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在世间当中的正见。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具有业果不虚耗的见解,实际上已经具足了世间正见。如果有了世间正见,很多大德在其余的注释,比如龙树菩萨在另外一个教言《宝鬘论》当中,也是提到过,如果有了世间正见,那是不会堕恶趣的。从方面讲的时候,应该具足世间正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对因果产生绝对不疑的信心。

此处教诫我们一定要修持世间正见,反过来讲,“若持邪见”,“邪见”就是和世间正见完全相反的,有些时候,我们的邪见比较广,比如认为我对上师产生不好的看法,或者对某某道友产生不好的看法,这些勉强可以叫做邪见。严格的来讲,无因果见叫做邪见。如果我们守持没有因没有果的见,“纵行善,亦具难忍之苦果”。虽然我们行持了外表看起来很大的善法,但是也没办法成熟善果。你在守持无因果的邪见时,又去行持善法,能不能得到安乐呢?龙树菩萨很肯定的讲,“亦具难忍之苦果”。虽然修持善法,但也是唯一受苦,要堕到恶趣当中,去感受很难忍受的苦果。

我们说,不是业果不虚吗?行持了善法,为什么没有办法成熟安乐呢?我们下面就要分析一下,因为在所有的恶业当中,邪见的过失是非常重的。前行中也是讲到,杀生之上无余罪,十不善中邪见重,有这样的一个颂词。杀生以外无余罪,除了杀生的罪过之外,再没有很大的罪过,所以杀生的罪业是很重。,十不善中邪见重,十不善业当中邪见的过失是最重的。邪见成了一种很重的罪业,你在充满邪见的时候,行持一点小小的善法,这个善法根本没有办法发挥作用,也就是说重大的邪见的过失已经映蔽了小善根。

你能不能够行持大善根呢?根本没有办法行持大善根,虽然你在表面上行持很大的善根,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形象。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当中也是讲到,根本不看外表善恶相的大小,必须要看你的善心恶心的差别。虽然你表面上做了很大的善法,但内心当中根本不诚信因果,善根看起来大,实际上很小,乃至于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邪见罪业很重的缘故,完全可以映蔽于小小的善根,所以小小的善根没有办法成熟,当然会具足难忍的苦果。

邪见的过失太大了。还有一种观点,一旦生起了邪见,就会摧毁善根,邪见是摧毁善根的一个因,如果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了严重的没有因果的邪见,就会毁坏善根。有一个问题我们也是必须要了知的。如果我们受了皈依戒,或者其他的别解脱戒之后,生起了无因果的邪见,就会从根本上摧毁戒律。从这方面讲的时候,我们要知道邪见的过失是非常重的。所有的善法依赖于戒律而生存,皈依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础,如果无因果的见一旦产生了,就可以从根本上摧毁你的皈依戒,从根本上摧毁你的别解脱戒律的本体。

如果你一旦产生了非常严重邪见,只是产生了一两个念头,不是非常明显,不是绝对没有因果很强烈的见解,这些还不足以摧毁你的戒律。虽然有过失,但是不足以摧毁戒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必须要把这个程度分清楚。很严重的邪见,一定会摧毁你的戒律。如果产生了很严重的没有因果的邪见,善法已经完全没有了。如果又想要去行持善法了,第一个条件是必须要抛弃邪见,重新产生世间正见,在此基础上才能够重新的通过皈依得到皈依戒,通过受五戒的方式恢复你的戒律,必须要这样做。如果你在邪见没有遣除之前,去皈依得不到皈依戒,去受戒,也得不到戒律。因为你相续当中根本没有得到戒律的基础,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若持邪见纵行善,亦具难忍之苦果?这样的过失完全可以摧毁你的善根。邪见都把你的善根摧毁完了,怎么可能还说,我修了善根,因果不虚,怎么会得到难忍的苦果呢?就是因为因果不虚的缘故,这种恶因的邪见太重,已经把你的善法完全摧毁了,所以最后得到一个难忍的苦果了,这些方面是我们必须要分析的。

辛二、决定胜之根本——出世间正见:

当知人本无安乐,无常无我不清净,

未忆念此之众生,四颠倒见即祸根。

这是决定胜,要获得出世间善果的根本就是出世间正见。出世间的正见是什么呢?“当知人本无安乐”是讲苦,“无常”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无常的本体,“无我不清净”,就是不净。无常、无我、不净和苦,就是讲到了出世间的正见。

“未忆念此之众生,四颠倒见即祸根”,如果没有忆念这四种出世间正见,就一定会落入到四种颠倒见当中,四种颠倒见就是和前面四种相反的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叫做四颠倒,或者略称四倒见。四倒见就是一切祸害的根源。众生之所以流转,在轮回当中感受痛苦,就是因为具足四颠倒见,所以如果我们要出离世间,要出离轮回,必须要修持出世间的正见。

第一个是苦。当知人本无安乐,从所化的角度,主要是针对人类讲的。我们应该知道,对我们来讲,没有安乐,虽然有些时候我们觉得有安乐,但是如果真正通过佛陀所宣讲的一切轮回皆苦的教授来看的时候,或者有些地方讲的是诸受皆苦,一切受都是苦的自性。只不过里面苦的方式不一样。前面分析过,苦苦就是直接的苦受,肚子痛、头痛,就是从这方面来安立成苦的。然后是变苦,变苦的本体就是讲快乐。我们认为快乐不是苦,而快乐是变化的自性,从具有变化安立为苦相。安立苦的侧面不一样,有些直接是苦苦安立苦的,有些是从变苦安立苦的,比如快乐,本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乐受。因为变化的缘故,就从它具有变化的这一点安立成苦,还有一类是行苦,行苦就是从它一切苦的因的角度来讲,把苦因安立为苦。

反正要不然是苦苦,要不然是变苦,要不然是舍受,舍受就是行苦,从佛陀的教言观察起来,一切诸受皆苦,或者一切轮回皆苦,没有一个安乐的地方。天人是变苦,或者死的时候有苦苦,也是行苦。人道当然都有。我们要了知,一切轮回都是苦的自性、苦的本体。如果有了对苦的认知,就会愿意解脱。

第二个无常,一切都是变化的,前面我们分析过,有粗无常,比如人从生到老、四季的变化,或者一个物体打碎了,这些都叫粗无常。细无常就是讲每个刹那都在生灭,每个刹那都在变化,不会安住一个本体,叫做无常。一切的有为法,周遍是无常的,绝对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性让我们去执著、保留,根本没有。无常的正见比较靠近空性,有些时候也把无常作为趋入空性的一个梯阶。如果你的内心当中有了无常的觉受,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的串修空性,会比较容易证悟空性了。从小乘的角度来讲,证悟五蕴无常等等,实际上也是无我的正见的一部分。四谛十六行相当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从无常苦空无我的角度来趋入的。

第三个无我,根本不存在一个没有我的自性。平常外道认为有一个神我的存在,凡夫人想当然的认为我是有的,这是我的耳朵。真正观察的时候,我是不存在的。下面的颂词当中,要著重抉择我不存在的道理,无我是一切解脱道的最根本,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个指不清净,不清净指人的身体就是肮脏的自性。前面也分析过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修持,了知痛苦、无常、不净,就可以产生厌离心,或者通过痛苦和不净,能够产生一种厌离。然后经由无常和无我,逐渐接近于实相的状态,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趋入出世间。

如果没有忆念,就落入到了四颠倒,四颠倒就是常乐我净,无常执为常,就是把无常执为常有,根本不愿意修持,牢牢的去执著这些;苦执为乐,本来轮回整个是苦的自性,但是他觉得有乐可以追求,就不愿意出离轮回了。认为轮回当中,有快乐存在。如果没有仔细分析,也许我们会认为轮回当中还是有一点快乐的;如果我们了知了三苦的自性,就会知道所谓的乐也是一种痛苦,它是欺惑性的,并非存在真正的快乐,把苦执为乐,也会蒙蔽众生,这是一种颠倒,不符合于实际情况。还有把无我执著为我,我是一切轮回的根本,所有轮回的罪业、烦恼,都是执为有我而产生的。净是把不净执为净,本来身体是不净的,但是把身体执为清净,对自己的身体常加爱护,对他人身体经常贪著,如果具有污浊的贪执性,怎么可能会有出世间的可能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忆念上面的四种正见,就一定会产生四颠倒见,有了四颠倒,就会产生一切的祸根。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