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第3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下面继续学习《佛子行》。前行的七个部分已经讲完了,下面学习正行的三士道内容。
乙二(正行宣说三士道)分三:一、小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二、中士道不贪三有而希求解脱;三、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
这里包含了三士道的修学方法。三士道的修行方法,在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以及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当中都有提及,这种思想在《妙法莲华经》中也有安立,虽然没有使用下士道、中士道、大士道的方式,但是具有三士道的意义。针对三类不同的根基,安立了三种不同的对治。
首先把发愿投生善趣、畏惧堕恶趣的人,安立为小士道或者下士道。其次是中士道,中等士夫心胸广大一点,对整个三有都不希求,只希求解脱道。大士道属于超胜的上等士夫,心量更加广阔,为了利益有情希求成佛,主要修持空性大悲双运,解脱有寂之边。有寂的“有”是三有,“寂”是寂灭,即对三有和涅槃都不耽著。
丙一、小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
佛说难忍恶趣苦,皆为恶业之果报,
是故纵遇生命难,永不造罪佛子行。
佛陀在经典中宣讲,所有三恶趣痛苦的来源都是恶业,因此纵遇生命难,永不造罪。如果想要远离恶趣,即便遇到生命危险,也千万不要造罪业,这就是佛子行。
所谓的下士,共有两种。一种下士只是想在今生生活得更好一点,对后世并没有什么追求。为了得到今生的安乐,断除了恶业。好一点的人,追求来世更大的人天福报,或者畏惧恶趣,希求善趣。这是另一种不共的下士道。
我们学习下士道的时候,可能会有疑问:不是追求今生的安乐而不造罪,就是追求后世的善趣安乐,为了不堕恶趣而不造罪,这怎么会是佛子行呢?似乎和佛子的行为完全不相同。
所谓的下士道,有些是唯下士道,有些属于共下士道。此处所宣讲的是共下士。意思是说,做为一个大乘修行者,基础是一定要遮止罪业的;或者如果要修持菩萨道,底线必须是生于善趣,如果堕入恶趣,当然没办法修持菩萨道了。怎样才能得到善趣呢?第一个就是不要造恶业。不造罪业,本身就是一种共下士,共是共同的意思。无论是大乘的修行者,还是小乘的修行者,首先不能堕恶趣,不能造罪业,这是共同的,叫做共下士。
中士也有唯中士和共中士。唯中士道,比如小乘的修行者,只是追求离开三有的解脱,不想进一步追求菩萨道。虽然菩萨也要修持出离心、清净戒律、人无我空性等等,但是菩萨并不以此为足,而是作为过渡阶段。对菩萨来讲,小乘的一些修法,叫做共中士道。
大士道没有共大士、不共大士的说法。
此处讲到下士道的修法内容就是要断除罪业。下士道的士夫特别害怕恶趣,想要得到善趣的快乐,而要真正离开恶趣苦的唯一因,就是要断除罪业,所以这里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宣讲的。
因为业因和业果之间的关系非常细微,连十地菩萨都没办法完全照见,只有遍知佛陀才能完完全全地照见。比如在《贤愚经》《百业经》《因果经》《正法念处经》等经典当中,佛陀讲了很多前因后果的关系,包括它的来源、果报、成熟的方式,所以此处引用佛说,佛陀宣讲了难以忍受的恶趣的痛苦。如果学习过《广论》《大圆满前行》《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就会知道寒热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等,还有饿鬼道和旁生道,三恶趣的痛苦非常难以忍受。不要说亲自去感受,即使是观想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仅仅闭目思维一下,我们也会感到难以忍受。
难以忍受的恶趣痛苦来源是什么呢?来自于前世造的罪业。如果前世所造的是上等恶业,罪业造得很重,则必堕地狱无疑;如果所造的是中等罪业,就会堕饿鬼道;如果是比较轻微的罪业,会堕入旁生道,这些都是来自于恶业的果报。
这里要让我们了解善恶业的关系。生到善趣当中的因,就是修持善法、断除恶业,还有一个因是内心当中产生世间正见,即相信业因果之见。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修菩萨道的人,内心当中有没有诚信业果不虚的见解?如果有了诚信业果不虚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才可以修行所谓的小乘大乘;如果连因果不虚的见解都没有,就完全丧失了修道的基础。从这方面反映了,我们要相信恶趣和导致堕恶趣的因恶业,如果连这些都不相信,就连下士道都没有了;如果没有下士道,还怎么说自己是修解脱道的人,或者是大乘的修行者呢?那就没办法安立,所以一方面也体现了这样的含义。
“是故纵遇生命难”,因为下士道的人,特别害怕恶趣的痛苦,所以就会谨慎取舍业因果。佛陀和无著菩萨在经论中告诉我们,如果要避免恶趣的痛苦,想要生到善趣,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千万不要造罪。只要造了罪,又没有以忏悔的方式清净,罪业一旦成熟,就一定会堕入恶趣。没有一个众生愿意感受恶趣的痛苦,即便不愿意感受,也一定要感受,因为果已经成熟了。而是否成熟果报和感受痛苦,是不以有情的意愿而转移的。有情的想法是“我不愿意受苦,永远不要受苦”,如果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就不用去操心这个问题了。关键是业因果不会以我们的意愿而转移,虽然不愿意受苦,但是造了业因就必须要受苦。作为一个佛弟子,虽然我自己做的也不好,但是就像大恩上师经常讲的一样,道理就是这样的。
我们应该花比较多的时间,学习业果不虚,思维业因果的道理。如果因果不虚真正深入内心,就不愿意再去造恶业了,因为造恶业的成本太高,代价太大了。如果现在造了恶业,后世恶趣的痛苦是怎样的?除了异熟果之外,还有等流果;等流果之外,还有增上果;增上果之外,还有士用果。一环扣一环地,通过恶性循环的方式一直发展下去。如果只是一个恶业成熟一个恶果,也好一点,造了恶业之后,恶习气又熏进去了。当你在造恶业、受痛苦的同时,心中还有更细微的种子,通过种子的引发,还会继续造恶业。如果停止造恶业,比如虽然以前造过恶业,但是我从现在开始终止一次恶业,这次没有造恶业,业因没有,以后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都没有,种下的习气也没有。减少一次造恶业是这样,减少两次也是这样,并不是单纯地减少一次恶业那么简单,而是避免和遮止了很多世的恶性循环。
反过来讲,善法也是这样的。当我们多造一次善法,善法的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都会得到相应的增长,而且修善法产生善的习气种子成熟以后,还会继续造善业。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去闻思修行。通过出离心、菩提心的摄持,都是以环环相扣的方式,不断地演变,所以在思维某些道理的时候,不要只是盯着一个地方看,觉得就是造了一个小小的恶业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看不到的很多后续效应,还有不断地以恶性循环的方式慢慢成熟的业果,这也是为什么佛陀告诉我们,要尽量地制止恶业、修行善法的原因。
众生很短视,不了解长远、广大的业因果关系,在面临诱惑时,没办法遮止烦恼,而造下很多罪业。我们应该花很多时间去思维、观修、讨论,内心当中对业果不虚的道理完全地信受,就像打开手机、点开网站,可以看到东西一样,应该产生这样的定解。现在我们对业因果的问题,有时候还会想“是不是这样的”,有一点点不那么确定。因为没那么确定,我们在上面下的功夫,或者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如果重视程度不够,没什么定解,当恶业的因缘成熟时,我们就没有毅力想要斩断它,因为没有发现一定要斩断它的必要性。
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必须要花很长时间去思维。这里的核心在于“纵遇生命难,永不造罪”,但是要达到纵遇生命危险也不造罪,对我们而言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有些人想要多挣一点钱,虽然做的事情是造罪的,但是这样做的收入高一点,还没有遇到生命危险,只是要少赚一点钱而已,都不愿意放弃这一点利益。世间的有些人,因为以前没有修行善法,今生找不到其他途径,所以只有通过造罪业的方式才能挣点钱。
如果从后世的安乐,业因果的角度来考虑,即使是遇到生命危险,也不造罪,有没有这样的决心?宁愿过清贫的生活,或者即便死去,我也不用造罪的方式来换取生存的机会。如果有了很大的恒心,通过这样的誓言,我们就能从不好的状态中转折过来。虽然短时间内肯定会痛苦,不太适应,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可以从以前恶业的循环中逐渐脱离出来了。这是我们修行开始的第一步。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思维这个道理。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永远不要造罪。假如造了罪,佛陀、大恩上师告诉我们,一定要去忏悔。平常我们要励力地通过念修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或者《三十五佛忏悔文》,读诵大乘经典以及礼拜等方式来忏悔,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佛陀在《宝积经》当中也曾经讲过,有智慧的人从不造罪,还有一种智者是造了罪以后,懂得忏悔。
丙二、中士道不贪三有而希求解脱:
前面讲了中士道,有唯中士和共中士两种,唯中士是专门的中士道,只是以解脱三有做为究竟道;共中士是共同的中士道,是和大乘共同的。中士道不贪三有,对整个三有轮回不希求,只是希求解脱。
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
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
整个三有的快乐,犹如草尖上的露水一样,是瞬间坏灭的本性,“法”就是本性的意思。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应该了解什么才是恒时不变的法性和本体,所以希求解脱,这就是佛子行。
前两句告诉我们,整个轮回是不值得留恋的地方,即便是善趣的安乐也不值得留恋;后两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和应该拥有的,这就是解脱道,所以应该希求解脱,这就是佛子行。
“三有乐如草尖露”,下士道因为怖畏恶趣,想要得到善趣的快乐,而去断除罪业和修习善法。这个颂词紧接着前面的意义下来,即便得到了善趣和三有的快乐又怎么样呢?此处说三有乐如草尖露,“三有”就是三界,即欲有、色有、无色有,或者叫欲界、色界、无色界。如果修行了有漏的善法,断除了罪业,通过法性力、缘起规律,三有的快乐是可以得到的,但是这些快乐的本身犹如草尖露。第一个,虽然它是显现的,但是草尖上的露水不会长住,只要太阳升起来,稍微一烤,马上就会消失,本性就是瞬间坏灭法,极其短暂。第二个,它是变化的。
从这方面观察,对于三有的快乐也不应该去留恋和追求,因为它是坏灭法的缘故。坏苦的自性怎么会值得追求呢?佛陀讲苦谛时说,此是苦,汝应知。整个三界都是痛苦的,只不过三恶趣中苦苦的自性比较多一点。此处所讲的是变苦或者行苦的自性。因为三有中的一部分,有一些真正的乐受存在。就像人道当中的快乐,比如今天中午吃得很好,昨天晚上睡得很香等身心的快乐,这些乐受在欲界当中是存在的。色界一部分是乐受,一部分是舍受,舍受属于行苦。无色界当中,没有苦乐的感受,就是舍受、行苦的自性,所以整个三有,即便乐也是苦的自性。坏灭法的自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三有的乐也是痛苦的自性,它是变苦,或者叫坏苦。三有的乐是行苦的自性,比如色界、无色界一部分是行苦,欲界当中有舍受,也有行苦,是一种坏苦的自性。
还有瞬间坏灭法,就是快乐很短暂的存在。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刹那生灭。整个快乐的感受,不管是身乐受,还是心乐受。《俱舍论》中也讲身乐受和心乐受,都是在受上安立的,是心识本体的状态。心识的法都是刹那生灭的,没有一个法是恒时的,连一刹那的安住都没有。在不断地变化,第一刹那生马上就灭,第二刹那生马上灭,就是瞬间坏灭法,根本抓不住。只不过变化得很快,让我们误解,好像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快乐可以感受。观修细无常的时候,就会知道所谓的快乐,是瞬间坏灭的自性。从这个角度理解了细无常,对于真正看破整个快乐的执著有很大帮助。
第二,即使不是从细无常的刹那,而是从粗大的无常来讲,也是瞬间坏灭的。有些人觉得不是这样的,因为自己从小到大,几乎都生活在快乐中,身体很健康,享受也很好,怎么会是瞬间坏灭呢?还有天人生到天界的时间很长,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的寿命很长,上面的六欲天,还有无色界的寿命,甚至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劫,这个时间还短吗?好像不是瞬间坏灭。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一点,我们就会发现,人生一世几十年,在整个轮回的长河中就是一刹那而已,八万四千劫在无始轮回的相续当中,即便我们感觉时间很长,其实也是非常短的。
感受快乐的时候,觉得时间很短;感受痛苦的时候,觉得时间很漫长。从这个角度来讲,快乐的时间容易过。尤其在讲天人痛苦的时候,也是这样描绘的。天人转生到天界时,三十三天的快乐太多了,好像时间没怎么过,五衰就现前了,在七天当中要感受死堕的痛苦,尤其是习惯了前面的快乐之后,再感受痛苦,觉得时间长得不得了。这也是让我们产生厌离的因素。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想方设法地看破所谓的三有快乐,不管是从无常的侧面,还是从坏灭的侧面,只要彻底认清三有快乐是不值得耽著的本性就可以了。
“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说明不仅应该远离恶趣的怖畏和痛苦,对于善趣的安乐也没有什么真正值得去拥有和追求的。既然三有的苦我们不愿意要,三有的乐也不值得追求,到底什么才是值得拥有的呢?“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这就是真正的佛子或者修持解脱道的人应该拥有的东西。
什么是恒时无变法呢?就是解脱道,或者解脱。真正的解脱本身是无变的自性,解脱道还是不断变化的。这里的“希求解脱”,不是希求解脱道,而是希求解脱的果位和本体。因为在解脱的本体当中,没有三恶趣、三善趣,也没有三恶趣、三善趣的痛苦,这就是真正的解脱。最为寂灭的状态,是恒时无变法。关键问题就是恒时无变,解脱是恒时的,不是像草尖露一样,瞬间坏灭,抓不住的东西,而是永远不变的。
为了追求三有的快乐,我们付出的时间、精力非常多。围绕这个问题,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以及很多大德的教言中都讲过,在轮回当中,为了得到妙欲和安乐,我们所流的眼泪,已经超过了四大海洋。
去过大海的人,都知道海洋的概念;没有去过大海的人,不会知道海洋的情况。这段时间如果看过新闻就会知道,马航的飞机失踪了,使用最先进的仪器、卫星、飞机、轮船,只是在一个大概的范围中寻找了这么多天,却根本找不到。这就说明大海的确非常的宽广,又大又深。这只是印度洋的一部分,如果再把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加进来,海是什么样的概念?非常大。里面水有多少?我们没办法计算。
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我们为了追求欲妙,流的眼泪比四大海洋的水还要多。我们付出了很多代价,得到了什么?现在看看自己,一无所有。有些人还在为了今世的衣食拼命追求,得到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得到。我们应该反复地思维很多大德的教言,和自己的解脱道结合起来去观察,逐渐觉得这些真的没有意义。无始以来,我做了很多事,但是都没有任何意义,做完就放掉了,最后什么都没有,都要重新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埋下了无穷的隐患。我们现在的阿赖耶识中,还有很多过去世为了得到欲妙造下的罪业种子,就像定时炸弹一样,还在等待爆发的机缘,这些种子一旦成熟,我们就会堕入恶趣。对于我们来讲,这些到底有什么必要性呢?
我们应该多思维佛陀这些深刻的教言,如果把佛陀解脱道方面的教言,和世间的小说对比,就和大恩上师经常在课堂中讲的一样,世间东西除了引发贪嗔痴以外,没有什么深度,而佛法中所讲的解脱道,或者思维出离的道理,让我们能够彻底反省,生起有意义的思想。其他世间的知识,虽然有些可能暂时有用,或者可以娱乐一下,但是对我们的解脱道没什么用处。
我们应该知道,自己追求的这么多世间的东西,什么都没有得到。而且有时为了得到很小的东西,或者短暂的快乐,付出了很多。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永远不变化的呢?前面我们讲了,在无始轮回中,从这一世开始往前推,找不到它的头,这么长的时间当中,无论哪一世我们都为了各式各样的追求在拼搏,但是什么也没有得到。
如果我们修行佛法,并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从大乘的角度来讲,最钝根的菩萨经过三十三个无数劫,中根的菩萨经过七个无数劫,上根的菩萨经过三个无数劫,就可以成佛。如果我们现在开始看破轮回、修解脱道,通过净土念佛或者修持密乘,根本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可以获得解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已经看到了轮回的边,关键就是现在要把握时机。如果我们跟随大恩上师修学,树立精进的正见,不贪著三有,开始追求解脱道,从这个方面下手,很快就解脱了,根本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为了追求欲妙,流四大海洋这么多的泪水,在地狱中喝四大海洋这么多的铜汁铁水。从这方面慢慢思维,出离心就会生起来,真正觉得应该解脱,这些痛苦就没有了。了知了恒时无变的快乐就是解脱的缘故,我们一定要希求解脱,这就是佛子行。
作为大乘修行者来讲,需不需要中士道的希求解脱?一定需要。如果是共中士,在此基础上,不单单自己一个人解脱,还要引导众生趣向解脱;如果是唯中士,只是自己一个人解脱,继续修下去,就可以在三界当中获得解脱。
通过综合下士道和中士道本体的修法来讲,我们既要怖畏恶趣、断除罪业,也要怖畏三有的快乐,然后希求解脱道,才是中士道的本体。虽然《佛子行》中所讲的颂词不多,但是已经高度浓缩了修法的精要,下士道、中士道分别以一个颂词讲得很清楚,大士道也是着重讲了菩萨的修行方式。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修道的次第以及重要理念,可以在我们内心当中清晰地生起来。
丙三(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分三:一、意乐发殊胜菩提心;二、加行修二菩提心;三、修学菩提心学处。
大士道是在中士道的基础上,彻底地厌弃、看破了轮回,自己很想解脱,然后进行观察时,发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很多众生都在轮回当中流转,无法出离,所以就产生了很大的慈悲心,想要引导众生一起解脱,这就是大士道的发心和修行。因此,下士道怖畏恶趣,中士道怖畏三有,按照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的观点,大士道怖畏自己解脱。
现在反观自己的相续,我们是愿意自己解脱,还是怖畏自己解脱呢?比如产生了想要独自解脱的心,对此有没有心生怖畏?自己发现“完了,我现在产生了想要独自解脱的心,这样非常不好”,产生如是的怖畏心,决心一定要引发对众生的慈悲心,产生广大的愿众生一起解脱的心。大士道要从自我解脱的状态当中出来,要有怖畏自己解脱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大士道的修行核心就是利他。
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分三:第一,以意乐发殊胜菩提心,内心当中一定要发菩提心;第二,加行修二菩提心,实际修行的时候要修习两种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第三,修学菩提心的学处,通过菩提心的戒律,以六度的方式来修学菩萨的学处。
丁一、意乐发殊胜菩提心: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自何乐?
是故为度无边众,发菩提心佛子行。
在无始的轮回当中,慈爱我的一切老母有情,如果还在轮回当中感受痛苦,自己去感受快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没什么意义。为了度化无边的众生要发菩提心,这就是佛子行。
颂词把发菩提心的理念讲得很清楚,就是为了利他要追求佛果,这就是菩提心。大恩上师经常会讲一个教言,我们也经常地重复:“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真正的发心是两个体性:第一个是利他,而且是以利他为主;第二个是求正等菩提,为了利他发誓成佛。
首先,怎样才能对一切众生产生利他心呢?
有时候我们想,我还是有利他心的,今天我看到一个很可怜的众生,产生了一念的好心,给他十块钱,我应该是有利他心的好人,这不是此处提倡的利他心。如果菩萨道的利他心这么简单,我们都是菩萨了。以前引用过噶当派的教言来说明菩萨的利他心。博朵瓦格西在讲菩提心时,说菩提心很殊胜。当时有一个居士问,菩提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他觉得很难理解。因为这个居士有一个非常疼爱的儿子,尊者就说:“所谓的菩提心,就是你对一切众生,都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喜欢,这是真正的利他菩提心。”这个居士就很感叹:“菩提心太难发了!”尊者就说:“你懂了菩提心了。”知道菩提心难发,觉得菩提心很稀有,就说明他懂了。
如果我们觉得菩提心很好发,有可能是自己的善根成熟了,也有可能还没有真正懂得菩提心的意义,所以不要认为自己有一点慈悲心、利他心就可以了。所谓大乘利他心的标准,绝对不是这么狭窄。并非是我们故弄玄虚,而是真正的大乘菩提心非常稀有难得,是难以生起的殊胜清净、非常伟大的善心。
怎样才能产生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呢?很多大德告诉我们,要把一切众生曾经做过自己母亲的事实,作为发心的基础。因为我们天生对自己的母亲比较有感情,也很容易去利益父母,尤其是对于自己的母亲。
“无始时来慈我者”,佛陀在经典中讲,在轮回当中,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亲人或者母亲。有些道友觉得这个内容,难以想象,的确这是难以思维的。一方面,我们轮回的时间不知有多长,而众生的数量也无边无际,对于每一个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觉得很难安立;另一方面,完完全全从理由上推理也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讲,我们在轮回当中的时间特别长,并不是固定的,比如一万世,或者一个无数劫的生世中投生。如果我们轮回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么多众生排队来做自己的母亲,可能时间都不一定够。更何况我们在佛的传记当中看到,某一个有情五百世做过佛陀的母亲,其他的众生也没有排上。如果轮回的时间只有这么多,而有些人五百世会做自己的母亲,其他的众生都没有机会做自己的母亲,可能时间就不够,但是轮回的时间,并不是我们小脑袋里所确定的时间段,在有限的时间当中,这么多的众生,都要做自己的父母,那怎么来得及呢?来不及。轮回的时间非常长,已经完全超越了我们的分别念。
时间非常长,我们就能确定一切众生做过自己的父母吗?还是不能确定,但是有的时候不用确定,不必用理论去推理。宗萨钦哲仁波切在一本书中讲,有些东西不是用逻辑能推出来的。当看到这句话,我内心的震动还是很大的。因为有时候我们会想要寻找一个逻辑,到底这个逻辑怎么安立才合理,能够说服自己的分别心呢?我们总是要找到一个所谓合理的解释,但是有些东西的的确确不是逻辑所能解释的。
因为逻辑是分别念,是跟随世间的规律、大家的习惯,而制定的推理方式,除了这些我们制定的,可以想象的东西之外,难道就没有我们思维达不到的地方吗?这样的东西太多了。针对我们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智慧,有些问题的确不是逻辑能够解决的,所以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有一部分一定要靠逻辑,去了知它的理论。有些地方绝对不要完完全全依靠逻辑,很多人就“死”在这个地方。这个“死”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停在这个地方走不下去了,他觉得怎么用逻辑也推不下去,没有支撑自己修下去的理由了,有时候不一定需要逻辑。
以前我经常会引用根登群培大师的一句话,如果要修学大乘,必须要相信大乘不可思议的地方。大乘里面有很多的不可思议,如果要学大乘,必须要相信这一点。这方面不是通过逻辑来思考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善根和福报。有些人说:“又是福报,又是善根!”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比如世间有这么多人,有些人看到上师就皈依了,而有些人在上师身边时间很长,没有产生一刹那想皈依的心;有些人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上师的相,或者一段话、一个微博,就生起了信心,有些工人在佛学院干了两三年的活,没有产生一刹那,想要去听一堂课或者皈依佛门的想法。这不是善根是什么?就是福德、善根的原因。虽然还是应该努力,但是善根、福德的因缘还是很大的。
如果我们的思维逻辑达不到的地方怎么办呢?毫无疑问,就是用教证。某些地方可以用理证,但是要完完全全依靠逻辑推出很圆满的理论,还是有点困难的。有些高僧大德通过自己的智慧可以慢慢推下去,但是对于我们来讲,有些理论过于高深,没办法接受,也推不下去,这时候用教证就可以了。作为佛弟子来讲,我们都开始修大乘了,还不相信佛语和佛陀的智慧、慈悲吗?完完全全引用佛教证就够了,就是佛说的,佛陀通过遍智观察到一切众生做过自己的父母。还需要什么呢?如果连佛都不相信,我们还修什么大乘?有些可以用道理来推,有些根本不需要。从这方面来讲,经典当中讲一切众生做过自己的父母,这就可以了。
既然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就像现世的父母一样,做过我们父母的有情,对我们也是非常慈爱的,因此我们就有报恩的义务。“诸母若苦自何乐”,前面第二个科判讲了中士道,就是自己要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里提醒我们,虽然想要获得解脱的想法非常正确,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那些无始以来曾经慈爱过你的众生,难道就不管了吗?关键问题是哪里呢?就是共中士和唯中士不同的地方。以前也反复讲过这个问题,如果按照真正小乘的思想来讲,获得涅槃的时候,你这个众生就从法界中消失了,永远不会再来三界投生。假如你真的获得涅槃,把对你有恩的父母全部丢在这里,于心何忍?所以,不能去追求自我涅槃。
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要避免这种自我涅槃的思想。大乘的思想是,不管小乘怎么说自己是究竟涅槃,但以佛眼观小乘涅槃,也只是暂时在一万劫中不起心动念,没有身体和粗大的心、心所,安住在涅槃状态当中,非常安乐、寂静,但是一万劫之后,佛陀还要让他出定。大乘认为这样的涅槃不是究竟的,佛陀也不会容忍大乘根基的人去修小乘,看着他一万劫当中入定,最后把他叫出来,佛绝对不愿意让一个大乘行者走这条路,所以,从这个地方开始转折。当他产生我要解脱的心,这时候佛陀就告诉他,这种求解脱的心是对的,但是你不能自我解脱。为什么不能自我解脱?因为还有很多众生曾经对你有恩,而且是做过母亲这么大的恩德,你还没有报答,所以你走独自解脱的路是不行的。从这个地方开始,让他转型。
真正小乘种姓的众生,佛陀会让他走下去。既然佛陀让有些众生走下去了,现在为什么不让我走呢?其实是种姓不一样,怎样和小乘种姓的有情讲慈悲心、菩提心,暂时也改变不了他的心态。针对这类的有情,佛陀不会让他去学大乘,而是会鼓励他、加持他,尽快让他证果,因为他越早得到阿罗汉果位,出定的时间也就越早。
针对大乘根基的人,佛陀不会鼓励他独自解脱,他有接受更高深教育的潜力,因为他是大乘种姓。这时候佛陀告诉他,你不能往下走了,应该转型发菩提心,让心量更大一点。怎样才能让心量更大一点呢?你看,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都做过你的母亲,在做你母亲的时候,对你的恩德很大。现在你要一个人解脱,把他们留在这里,他们这么苦。你于心何忍?
因为是大乘种姓,能够接受这种教义,所以他的心就开始转变:一个人解脱有什么必要呢?没什么必要。你又于心何忍呢?这么快得道之后有什么利益呢?就像一家人都关在监狱里面,你一个人出去了,然后在外面只管自己花天酒地、结婚生子,过自己的好日子,自己的父母亲人还关在监狱里,你根本不闻不问。这在世间也说不过去,何况现在你要入大乘,还要发菩提心、求佛果?却根本不顾对你有恩德的老母有情,以你这种心态根本修不成佛。
佛陀这时候告诉他要转型,诸母若苦自何乐?我们也要这样想,这是告诉我们的道理。放眼看去,街上有这么多有情,每个有情以前都做过自己的母亲,在做自己的母亲时对自己的恩德很大。虽然我们还没有能力去照顾每个众生,劝每个众生发心、修行,但是这样的心态一定要有。首先要认知到,然后再去转变,发愿救度他,为了让自己所发的愿成熟,去积累资粮、精进修学。如果你没有这个愿力牵引,救度一切有情的事情永远做不到,所以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这个问题。
“是故为度无边众”,为度化无边的众生要发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我一定要发誓成佛。因为在所有利他当中,只有成佛才能究竟利他。我们自己能力有限,看到外面的乞丐,可以给他布施十块钱、一百块钱,但是布施之后,我们还能给他做多大的利益?做不了多大的利益,我们的能力就这么大。虽然在登初地的时候,可以给他做更大的利益,但是究竟的利益还是做不到。只有成佛的时候,自利达到究竟,利他也能达到究竟,所以为了利他,要发誓成佛。这就是意乐发菩提心,一定是为了利益众生、究竟利他,才发誓修行佛果、修持菩萨道。
丁二(加行修二菩提心)分二:一、修世俗菩提心;二、修胜义菩提心。
菩提心有两种,一是世俗菩提心,二是胜义菩提心。前面是意乐,现在是加行,就是真实开始修行。有些地方的加行就是前行,如大圆满四加行;有些地方如《现观庄严论》中,加行就是正行,即修行的方法。此处前面讲意乐,即发心;加行就是实际地去修行。
戊一(修世俗菩提心)分二:一、入定修自他相换;二、后行恶缘转为道用。
己一、入定修自他相换:
科判讲的是入定修自他相换,与《入菩萨行论》第八品静虑的正行是一样的。有些道友学习《入行论》时,在《静虑品》中找不到修寂止的技巧,觉得为什么没有盯着一块石头看,让自己的心不动的方法呢?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其实《入菩萨行论》第八品中的正行就是修菩提心,以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作为静虑的本体,此处也是一样。上座时,主要是以自他相换来修世俗菩提心,这就是入定的修法。出定下座之后,通过入定所修的菩提心把恶缘转为修道之用,这是后行转为道用。
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
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
一切轮回中的痛苦,都是由追求自乐而产生的,一切圆满的正觉都是由利他而成的,所以自己的安乐与他人的痛苦应该真实相换,这就是佛子行。
自他相换的修法,对于现代的很多佛弟子来讲,已经不是很陌生的名词和修法。自他相换是在入定时,要真正修行的正行修法。我们必须反反复复学习,然后去实践,在打坐时修持自他交换。
前两句颂词讲修自他交换的必要与原理。“诸苦由求自乐生”,一切的痛苦都是由追求自乐而产生的。每个众生都想离苦得乐,都有我执和贪爱自己的心,因此喜欢得到快乐,不想得到痛苦。为了得到快乐,开始发心做很多事情。因为内心当中我爱执很强,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追求快乐的过程中,通过我执烦恼的引发,造了有漏的恶业或者善业。“诸苦”包括苦苦、变苦、行苦,变苦当中有快乐的意思。一切三有轮回,都是因为我执、我爱执,由于贪爱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所以什么时候内心中有追求自己利益的心,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痛苦,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追求自乐而产生的。
“圆满正觉利他成”,反过来讲,一切的利益,一地菩萨或者圆满正等觉的利益,都是因为放弃了自我的利益,发起了利他的心,修持了利他的行为,所以最后圆满了殊胜正觉的安乐。在所有的安乐当中,获得圆满正觉的安乐是最究竟的。这个究竟的安乐,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利他而成的。
佛陀在三无数劫修行之前,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凡夫众生,也是考虑自利的。从三个无数劫之前,大概安立为某一天也可以,可能是因为他的上师讲了,或者是其他原因,他的善根成熟了,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定要为了众生发菩提心。从发菩提心开始,他逐渐抛弃自利,修持利他的思想和行为,利他心逐渐得以增长,自利心逐渐减灭,最后很勇猛的一心一意地追求利他。通过这样的修行,获得了圆满正觉的果位。
最圆满的利益是利他而成的,一切的痛苦由追求自乐而生,我们知道这样的关系,并把它理顺。以前我们不了解,想的是自己要获得快乐,不得不考虑自己,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去做很多事情,不惜以伤害众生为代价,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考虑利他。因为智慧有限考虑不到这么深奥的问题,现在通过佛菩萨的教言,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问题,所以要完完全全颠倒过来,应该修持自他相换。
“是故己乐与他苦”,这时候将自己的快乐和他人的痛苦真实应该相换。以前考虑自乐,现在要考虑他乐;以前考虑自己离苦,现在要考虑让他人离苦;以前为了自己的安乐,夺取别人的快乐,不惜让众生受苦,现在要反过来,为了他人的快乐,损失自己的快乐,不惜让自己受苦;为了让众生离苦,自己可以受苦。这样完完全全颠倒过来,开始位置相换。以前爱惜自己,现在开始爱惜一切众生。
以前为了自己得到快乐,会把所有的苦让众生去承受。我们在现实当中经常是这样的,对一般的众生来讲,如果有一种工作活也少,钱拿得多,大家都愿意做;如果活很重,福利很少,大家都不愿意干。这就是很典型的世俗众生的心态和行为。现在要完完全全调伏自己的心,自乐与他苦必须要真实相换,让众生去感受快乐,众生的痛苦我来代受,首先内心当中要树立这样的观念,这是调伏我爱执、打破自私自利心、修持利他思想的起点。首先要确立这样的理论基础,有了基础之后,我们要知道修自他相换的必要性。这里关键是要通过不断的观修,确立利他的思想:一定要利益众生,要让众生得到快乐、离开痛苦。
反过来讲,修利他的同时,也泯灭了我爱执和自利心。自利心怎么样泯灭呢?第一,不断地利他,自利心逐渐可以泯灭。第二,反过来讲,我们会刻意地去泯灭我爱执。以前我最喜欢的东西,必须要放弃。以前我喜欢的是安乐,为了得到安乐不惜一切代价,现在为了打击我执,我最喜欢的东西要拿出来,把快乐让众生去感受,所造的善根都是为了众生造的,自己一点都不拿。这方面就是刻意地放弃以前喜欢的东西。以前我最讨厌的就是痛苦,为了让自己不受痛苦,情愿让众生顶替我去感受痛苦。现在要刻意地打击我执,我来代受所有众生的痛苦。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修法是圆满的换位。一方面,可以修利他心;另一方面,同时打击了我爱执。
我们以前非常耽著自己,现在开始越来越多地关心众生,关心的因素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而关心自己越来越少,程度也不是那么严重;然后开始平等;最后心完完全全地朝众生倾斜,自己能否解脱、成佛都不要紧,只要众生得到快乐、成佛就可以。如果什么时候内心充满了这种观念,离产生利他心、菩提心就很近了,或者已经产生了。
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在入定的时候有一个修法,就是平时所说的施受法。我们坐在一个位置上,通过呼吸的方式去修。呼吸的方式,在禅修中安立为数息观,但是在修自他相换时就是修施受法。当吸气的时候,我们观想一切众生最严重的痛苦、疾病、烦恼、罪业,全部通过黑气的方式入到自己的心间。为什么入到自己的心间呢?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心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或者说占据在我们内心当中的就是“我”,“我”是心的核心。当我们把所有的黑气集中在内心当中,相当于所有的黑气如利剑一样刺入到我执的心脏中,去打击我执。呼气时把我们所有的快乐、善根或者发愿等等,全部通过白气的方式,如同给众生穿衣服一样笼罩着众生,让他们去感受快乐,成熟我辛辛苦苦造下的善根。吸气的时候,又把众生的痛苦、烦恼、恶业,通过黑气的方式入到自己的心中间,去打击我执;再把自己的安乐、善根、快乐,通过呼气的方式放出去给众生。就这样一呼一吸、一呼一吸。
如果不了知修法的核心,我们这样观想也有利益。关键是里面一定要产生利他心,自己修到一定的时间,真正忍受不了众生感受痛苦,不管怎么样,只要众生不痛苦,自己无所谓。慢慢地产生这样的感觉,这时内心中深层次的慈悲心会被引发出来。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当中讲了,发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在讲法之前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我们这样去想一下、说一下、写一下,这很容易、毫不困难,生心才是很困难的,内心中要产生这种菩提心很困难,所以我们必须要去观修。对于《入行论》《前行》《佛子行》中所讲的修菩提心的方法,我们要去思维,去打击我爱执、修持利他心。
通过反复相换的方式,自己的一切也相换了。现在我们的修法观念,行持的方式是在相换,如果发心、行为都在相换,最后果也一定会相换。以前我们的状态是什么?以前纯纯粹粹世间凡夫的思维方式,通过相换之后,把整个凡夫人的心态抛弃,换成了菩萨的心态、行为,这时就和菩萨道相应,所以因、修法、果也完完全全相换了。为什么不把凡夫的心态、行为换成菩萨的心态和行为呢?应该要换。换的方式就是这里所讲的,菩萨的行为是以利他为主的,没有自利心。
我们要跟随这个纲要下来。怎样才能让我们产生利他心?打击我们的我爱执?通过这一系列的修法,长时间的观修,慢慢去串习利他,从小事上面去入手,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柔软,最后就会产生满满的菩提心。
己二(后得恶缘转为道用)分四:一、四种不欲转为道用;二、安忍困难转为道用;三、兴衰转为道用;四、贪嗔转为道用。
四种恶缘,即四种不欲、安忍困难、兴衰、贪嗔,这些都是我们在修行、生活中会遇到的。如果我们懂得菩提心的窍诀,这些就不再是纯粹负面的东西了,不会变成困扰,而是可以转为修道之用,这方面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庚一(四种不欲转为道用)分四:一、未得利养转为道用;二、痛苦转为道用;三、恶名转为道用;四、诽谤转为道用。
辛一、未得利养(遭受损害)转为道用:
如果没有得到利养,失去了利养,或者遭到别人的损害,夺走我们的利养怎么办?
何人以大贪欲心,夺或令夺我诸财,
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
不管任何一个人,在强烈的贪欲心驱使下,亲手或者令他人夺走了我的财富,我索性把自身的受用和三世的善根回向于他,这就是佛子行。
这就是转为道用的方法。首先,出现了什么比较极端的情况呢?“何人以大贪欲心”,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显现上的朋友,还是世间的怨敌,或者官员等等,他内心中有大贪欲心的烦恼,看中了我的财产。“夺或令夺”,有时候直接利用权力,有时候使用一些手段,或者通过诈骗、抢劫、偷盗等方法,把我非常喜欢的财产夺走了。
按照世间人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强烈的嗔心,然后开始报复,或者做出一些反应。从世间的侧面来讲,这没有什么不对,毕竟是以世间的心态去做世间的事情,但是关键现在我们进入菩萨道了,已经发誓要做菩萨,此时我们的发心、行为,还能完全按照以前世间的方法去做吗?如果这样去做,亲人都支持你,应该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来,不拿回来就怎么样;如果按照菩萨的方法去做,可能亲友和外界的舆论也会对你施压,很不好办。如果完完全全按照符合世间的行为去做,我们彻彻底底成了世间人,在这件事情上面就变成了世间的思维和方法,一件事情是这样,两件事情是这样,三件事情是这样,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我们还是一个凡夫人的思维,不可能靠近解脱和菩萨道。
因此我们现在的想法应该和世间的想法不一样才对。菩萨的思想就是和一般世间的思想不同。凡夫的思想前面讲了,他肯定会报复或者想方设法把东西拿回来,但是作为菩萨要“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别人把我的财富拿走,内心应该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虽然他骗取了我的钱财,但我还是要很愉悦地利益他:如果我可以为他工作或者做其他事情,我就用身体去利益他;如果我其他的受用对他有利,都可以给他。包括自己三世的善根,我以前所做的善根、现在正在做的善根、以后将要做的善根都会回向给他。佛子的行为就是这样的。
当别人偷盗我们的钱财、拿走我们的东西时,我们不应该按照以前在轮回中养成的固有思维习惯,产生条件反射。在如果没有修行之前,有这样的条件反射也没办法,但是我们要在最快的时间当中反应过来:不能这样,不管怎么样我要迈出修心的第一步。虽然这很困难,但是我要迈出第一步,至少对偷我钱财的人不生起嗔恨心,不再当他是伤害我的一个有情。慢慢从小的心态上去转变。如果第一件事情我做成功了,第二件事第三件事我还要这样做。修行都是这样的,是从一件件事情上面累积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修法的时候,每一件小事都按照世间的方法对待,突然有一天完全变成了菩萨的心态。这种无因无缘的转变,也很难安立。
真正让我们变成菩萨的想法和修行,关键还是要从所面对的每件看似很小的事情上去转变自己的想法,变成和以前不一样的心态。以前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想法,和现在应该不一样,不是越来越差,而是越来越好,越来越靠近佛经和大乘修心的法要,才是比较好的。以前可能我们很少考虑对方的利益,现在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自己受点损失,让对方快乐一点,得到的利益多一点,我们要这样慢慢地修自己的心。
我们在修行之前,尤其是在购物的时候,以前为了一两分钱,现在可能为了几毛钱,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去砍价。虽然从世间角度来讲很正常,但是现在作为大乘的修行者,在自己有一定能力的情况下,不砍或者少砍一点,让他多赚一点、欢喜一点,我们就从小小的地方开始修心。如果完完全全从世间的角度考虑,我凭什么让他多赚,为什么要培养他奸商的性格,那我们的修行也修不成了。修心就是要我们从很小的地方,慢慢转变自己的心态,当然这只是做一个比喻而已,并不是一个模式。
总而言之,当我们遇到这些伤害的时候,要从很小的转变开始迈出第一步,后面逐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剩下的受用、三世修行的善根,都回向给伤害自己的人。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含义,是对伤害我的人、抢夺我财富的人,不但不生嗔心,还要利益他,而且是不间断地利益。三世的善根回向给他,不但现在的善根回向给他,还要发愿从现在开始,修持菩萨道的任何一生都要利益他,成佛之后也要利益他。这样就把伤害转为道用,不但没有变成真正伤害自己修行的因,而是把世间所谓的伤害变成了让自己获得修行菩萨道的因,成为了对轮回的伤害,这样才对。不要让我们现世的伤害,比如被人盗取财富等,变成伤害自己修行的因,而应让现世的伤害成为我们继续流转轮回的伤害,能够制止我们产生世间的心,让我们产生转为道用的菩提心,所以转为道用就是把我们遇到的不悦意,或者痛苦、悲伤,全部转为修道之用,通过菩提心的摄受来利益众生。这是第一种转为道用。
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