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13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俱舍论》。

《俱舍论》中宣讲的意义大部分相应于共同乘,虽然属于小乘的观点,但是在共同乘的基础上,作为大乘的修行者必须要修学的有一部分。按照《大乘经庄严论》的观点,一位菩萨对于世间人的所知,小乘独觉、菩萨的修学方法都要了解。因为菩萨的发心是要度化一切众生,所以对于三乘众生的修行之道、所知、所想,对什么感兴趣,怎样通过相应的根基予以调伏等等,都需要学习。

现在很多道友显现上并没有获得佛菩萨的果位,有时候会想没有获得菩萨果位之前,不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到底是学习,还是不学习?如果为了以后弘法利生种下一个种子,或者现在学习是为了将来做准备。佛陀在最初发心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他就可以利益众生,因为当时发了菩提心,不断精进修学的缘故,最后成就了佛果,所以我们现在对于一切所知法,尤其是佛法共同乘中,小乘的一些观点,必须要详细地学习和了解。

现在学到第二品分别根,前面已经讲了二十二根。正在讲的科判是“根之定数”。按照有部的观点,心之所依、差别、留存、增烦恼,还有资粮清净等等,已经做了安立。

今天我们要学习经部的观点。对于根的定数,二十二根的数量为什么不能多,也不能少,经部也有安立的方法。

或漂轮回之所依,生存受用十四根,

如是灭尽诸轮回,诸根即是余八种。

这里讲到了十四加八,是二十二种。二十二种根是怎么安立的呢?也是通过轮回和还灭,获得解脱的次第安立二十二种根。或者说这种安立方式也是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佛陀当年安立二十二根到底有什么必要性。法跟随不同的根基、意义,可以做很多种解读,佛陀针对某种根基,不一定把所有密意都讲出来。《大乘经庄严论》讲佛陀具有四无碍解,“法义持遍,四无碍解”。讲到“辩无碍解”的时候,可能有些道友有印象。佛陀如果愿意,展开一个法,如果单单展开一个意义,一个大劫都没办法讲完。第一个佛陀他老人家,辩才达到了圆满;第二个法义展开的时候,针对不同的根基、意乐、界,以直接、间接解释的方式特别多,所以二十二根可以通过有部或者经部解释。

我们看此处经部当中怎样安立二十二的?“或漂轮回之所依,生存受用十四根”,也是观待漂泊轮回安立了十四种根。里面有四个意义。首先在颂词当中,把这四个意义点出来。漂泊轮回是安立前十四根主要的必要,为什么这样安立呢?

第一个是“所依”。“生存”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生”,一个是“存”,就是产生和留存的意思,生是第二,存是第三。“受用”是第四。通过四个必要安立了十四根。

第一个,所依。十四根当中什么是所依呢?十四根中前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轮回的所依。如果我们要漂泊轮回,依靠什么样的实体,作为漂泊轮回所依根本呢?这里讲到有了六根,就可以安立轮回。六根在轮回当中流转,意根可以投胎,作为一种结生的相续作用等等,都可以这样安立,所以五色根再加上意根就是漂泊轮回的所依。

第二个,漂泊轮回的产生。怎么样产生的?男根女根接触,就会产生意生身,也可以说产生有情。此处主要从欲界胎生的角度来安立,如果是化生、湿生等,不一定是男根女根接触之后,再产生众生。这里是说欲界,尤其是现在我们这些众生是怎么漂泊轮回的呢?怎么产生的呢?必须要有一个助缘吧?助缘就是男根女根。如果有了男根女根、淫欲心,可以产生意生身、有情,以男根女根作为产生的根本。

第三个,存,就是留存。产生之后如何留存呢?就是命根。如果你没有命根,这一期的生命已经中断了,或者命根损坏之后,你这一期生命就中断了。必须要有命根,把你留存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从你出生到死亡之间,以命根作为留存,它有增上的作用。

第四个,受用。讲的就是五种受根。我们前面提到了,身体上面就是身乐受、身苦受;心上面就是心乐受、心苦受,再加上一个舍受。五种受用根在轮回中可以受用种种的安乐、痛苦,或者不苦不乐的舍。通过受用之后,如果属于轮回之法,就会产生贪欲、嗔恚、愚痴,开始染污六根,继续流转。

下面讲灭尽轮回,也是安立了四种。前面是流转轮回,下面是还灭。怎么从轮回当中解脱,获得寂灭的果位呢?“如是灭尽诸轮回,诸根即是余八种”,剩下的八种就是灭尽轮回安立的必要性。灭尽轮回是获得涅槃。和前面一样,灭尽轮回也有所依、产生、留存、受用,分了八种。

第一个,灭尽轮回的所依是什么?就是涅槃五根,信、进、念、定、慧。既然是涅槃五根,肯定是通过善法获得涅槃的途径,所以它是所依。我们也必须要通过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五种法进行修持,依靠这五种法,可以逐渐离开轮回。涅槃五根是灭尽轮回的所依。

第二个,生存受用。八根除了五根,剩下的是最后三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分别是生、存和受用。首先未知当知根是生,生是什么呢?产生无漏。因为获得未知当知根之前,都是有漏的自性,还没有真正成为圣者,都是凡夫。如果有了未知当知根,就有了无漏的见道,所以无漏见道的产生,是依靠未知当知根的。因此未知当知根就是灭尽轮回的产生,从这时开始就产生了无漏,众生从轮回中的凡夫变成了圣者的身份。虽然内心当中三界的烦恼还没有灭尽,但是属于无漏阶段,已经见到了四谛的真相。见到四谛十六行相,就是见到了人无我空性。如果见到了人无我空性,灭掉了遍计的烦恼障,相当于获得了殊胜无漏的圣者身份,所以未知当知根是生,就是灭尽轮回无漏功德的产生。

第三个,存,讲的是已知根。见道之后,在见道的基础上修学,他在圣者身份上继续地存在下去,还要缘四谛不断地观修,剩余俱生的障碍必须要灭掉,所以通过已知根进行留存圣者的身份。从十六刹那的修道开始,预流果乃至于到后面的阿罗汉相之间,都是属于已知根,要通过已知根继续在圣者身份上留存、增上。

第四个,受用,就是具知根。具知根已经到了无学,从小乘角度讲所有障碍烦恼都灭掉了。一切的烦恼没有了,不可能再流转轮回,因为所有的因已经断掉了,所以他开始受用喜乐。受用什么喜乐呢?受用涅槃或者灭掉烦恼的快乐,内心当中是纯粹没有烦恼的无漏,算是离开了束缚之后解脱的快乐。具有具知根之后,他完全没有三界烦恼的束缚了。虽然通过前世的业因,还会在身体上面感受病苦、果报。比如目犍连尊者,或者有些阿罗汉在打坐的时候,被毒蛇所咬等等。还会感受以前恶业成熟的痛苦果报,但是因为他内心当中没有我执、烦恼,没有很多增上痛苦因缘的缘故。所以他与一般凡夫人感受痛苦的程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具有很多种禅定的功德,基本上是受用解脱快乐。

前面漂泊轮回安立了十四根,然后灭尽轮回安立了后八根。

从漂泊轮回的所依安立十四根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看看自己现在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作为所依的角度,不可能转变或者舍弃。然后男根、女根是产生的因,通过守持戒律,修持正法。一方面可以产生其他的众生,从另一个方面解读,如果自己烦恼炽盛,用男根或者女根去造罪业,自己也会因此结生轮回。通过这样方式,增长了贪欲,或者作为修行者,破了戒律、耽执受用而还俗、造罪业等等,会成为后世结生的因。我们也可以知道通过守护戒律、修持正法的方式,不让男根、女根成为轮回的所依,这方面也有一些佛陀的窍诀。

还有受用,从小乘的角度来讲,观想诸受是苦,知道一切的受都是苦。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变苦,舍受是行苦。如果知道一切都是苦的自性,就会对受没有什么耽著。获得了受,会产生后面的爱、取,从受的阶段观察、作意、修法。因为他了解了诸受是苦,所以后面会不会有爱、取、有呢?如果了解受是苦的,后面这些一个个就可以制止了。

我们要了解十四根为什么会成为轮回的根?应该注意什么?自己是不是正在受中或者其他地方耽著?如果在耽著,可能漂泊轮回十四根的因缘,我们已经具足了。有时候全部具足,有时候具足一部分,或者可能即将具足这样的因缘。因此在现阶段,作为修道的人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要思考,反观我们的相续是不是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

反过来讲,我们如果想要获得解脱,就在相续当中观察一下是否具有涅槃的五根,或者具有的程度深还是浅?信心到底是怎样的信心,精进到底是怎样的精进?我们对于现在学习的佛法或者将要的学习佛法,兴趣如何?兴趣是不是很高涨呢?在《入行论》中讲,所谓的精进是“进即喜于善”,精进就是对于善法的一种欢喜。对于佛法的闻思修方面,我们的意乐到底有多强?是被迫学习,还是非常欢喜地趣入到佛法的听闻、思维和修行当中去?这方面也可以表现出我们的信心。

还有我们对上师三宝、相续中的佛性如来藏、万法的空性、四谛的正确性、前后世因果的信心,产生的如何?然后精进怎么样,正念、禅定、智慧分别如何?这些都需要观察。如果缺少了这些因,一观察基本上都没有,想获得解脱就会有点遥远。虽然精神可嘉,我们的想法非常好,但是解脱也是一种果,想要获得必须要圆满它的因。没有因的果,绝对是没有的。佛陀宣讲的因缘法则,不单单在世俗当中管用,在修解脱道的过程中仍然管用。如果我们想要获得解脱,因缘是否具足?如果不具足,要通过什么样方式在内心当中具足,再再增长它的势力、功能,我们也要观察。

后面三个我们不用管,反正前面的因具有了,后面未知当知根等属于果位的法,如果我们到了已知当知的状态,自然而然地精进,都会非常超胜的。关键是前面灭尽轮回的所依---涅槃五根,在我们相续中存在的情况如何,这方面要观察,如果不具足,平时也要一一的具足,然后不断的回向,让自己内心当中尽快的具有灭尽轮回的因缘,迅速地灭掉轮回。也要经常的发愿,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内心中,早日具足所有获得圣道的因缘,令所有流转轮回的因缘衰败,势力逐渐减弱,不会起到很大的功用。我们两方面都要祈祷,或者回向发愿,大恩上师讲过,单单发愿回向也不行。平常还要在法义方面修学,在修学的时候,一两天是不行的,只有长期性修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只是几天,不一定马上产生作用,因此我们修学佛法,还是有一个长期性的发心比较好。

乙二(此处所说根之本体)分二:一、宣说五受根;二、宣说最后三根。

“此处”,前面我们讲到了十四种和八种根,二十二种根的数目是决定的。“所说根之本体”,有些前面已经讲过了,有些后面会讲,前面没有讲的,后面也不会讲的就在这个地方讲。此处所说根的本体,只是说了八种根。

丙一、宣说五受根:

身非乐受即苦根,快乐感受即乐根。

三禅之心为乐根,余者即是意乐根,

心非快乐意苦根,舍受中间无二故。

二十二根的本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前面讲第一品的时候,描述了男女根,男女根很简单,不需要多说。然后是命根,还有信进念定慧,后面讲不相应行的时候,会讲命根;讲心所的时候,会讲信进念定慧。五种受根和三无漏根,前面没有讲,后面不会再讲,八根放在这里讲。

到底怎么安立五种受根呢?前面我们讲了所谓的五种受根,就是身体上安立的快乐和痛苦,然后内上安立的快乐和痛苦,再加上舍受。我们看“身非乐受即苦根”,首先在身体上面,不是快乐的感受,当然不是快乐的感受,也可以是舍受,有时在论典当中说不是快乐感受,往往讲的是它的对立面,不是说没有这个而已。后面我们学习十二缘起,讲到无明的时候就很清楚。无明并不是没有智慧,而是一种烦恼性,一定是以反方面的烦恼性来安立无明的。

此处“身非乐受”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身体上面安立的痛苦,身非快乐就是苦根。“快乐感受即乐根”,在身体上面快乐的感受,就是乐根,这比较简单,就是说在身体上面的,比如我们头疼就是苦根;身体今天很安乐,或者吃饭吃得很饱等等,这样的快乐感受就是乐根。

“三禅之心为乐根”,还有一个乐根是单独的,虽然是心上面安立的,但是名称是乐根,这里叫做心乐根,此处有一个特殊。如果加上三禅之心,好像变成了六种受,但是这种受就是三禅之心,安住在三禅的时候,有一种快乐。此处大恩上师译为心乐受,心乐受叫做心乐根。然后“余者即是意乐根”,三禅心的快乐叫做心乐根,此外其他的心上面的快乐,都叫做意乐根。

前面我们讲到了身体上面有苦乐两种,按照五种受来讲,心上面就只有心乐、心苦,或者意乐根、意苦根两种,但是在讲心的快乐的时候,有个特殊情况,就是三禅心的快乐也叫乐根。在唐译当中没有心乐根,直接就是乐,只不过加了一个注解,这个乐不是身体的乐,而是心的乐,就是三禅心安立的快乐。

前面我们刚学完,二禅三禅四禅不可能有五识。如果没有五识,就不可能有身体上面的乐。

三禅之心会有快乐,这个快乐在心上面,安住在三禅的时候,他的内心当中有一种快乐。在唐译当中它的名字是乐根,虽然和前面的身乐根是一个词,但是这里主要指三禅的乐,是指心上面。此处大恩上师翻译的时候,叫心乐根,或者心乐受,然后其他的“余者”是除了三禅之心,意思是三禅以上不可能有了,都是舍受了,四禅是舍受,四无色也是舍受。上面不可能再有其他的乐,所以二禅、一禅,或者欲界心的乐都叫意乐根,只是三禅的心叫做心乐根。因为要区别二禅的意乐,二禅主要是一种欢喜。在唐译当中,心、意乐都翻译成喜,有些大德解释所谓的欢喜,就是内心当中不是很寂静的状态,属于比较冲动的快乐,对于三禅来讲是一种过患,必须要灭掉。二禅在内心数数产生欢喜,我们观察这个心没有那么寂静,相对来讲是比较躁动的心态,在三禅当中必须要隐灭。

三禅有一种快乐,叫做乐根。乐根虽然是乐,但不是数数欢喜,而是比较平稳的快乐。为了简别二禅的喜或者下面冲动的喜,就把三禅的心安立为乐根。后面我们讲无漏三根的时候,三禅心的心乐根还是要用到。我们虽然在有些地方,讲无漏的三根中有九种体性,其中有一个乐根,但是绝对不是身乐,这个乐讲的就是三禅的心,叫做心乐根。心乐根作为涅槃九种根之一,后面还要讲。在色界、无色界得阿罗汉的时候,还有很多种情况,或者二禅三禅现前圣果的时候,也有很多种差别,在那时不可能再有身乐根,作为无漏根的九根之一了。

此处三禅之心为乐根,我们要记住了,不单单是这个地方出现了,后面在无漏三根中还会出现。或者在定义无漏三根的时候,无漏三根的九种体性是哪些?我们数的时候,如果把身乐受数进去,就不对了,这个乐是属于心乐受,三禅心的乐根。“余者”,剩下的心乐都叫意乐根。

“心非快乐意苦根”,自己的心不快乐,叫做意苦根,意苦根是心中的痛苦。唐译中是忧愁的忧。此处心上面的苦或者忧,四种已经讲完了。

最后一种,“舍受中间无二故”。舍受是中间的没有两个体性。因为前面身体安立了身乐受、身苦受,心也有心乐受、心苦受,为什么舍没有呢?按理说应该有,身体不是很痛,也不是很乐,就是不苦不乐的状态。然后心也是这样的,不是很高兴,也不是很忧伤,就是一般般。

既然身体和痛苦方面在身体和心分开讲的,身苦受、心苦受、身乐受和心乐受,身心的苦和乐分别讲了,为什么舍受没有分别讲呢?前边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身受主要是观待于境,它不是分别的。只要境一现前,比如今天谁扇你个耳光,自己就会非常疼。很多身体的苦,要观待一个境才能产生。没有自在,自己控制不了。心的苦和乐观待于分别。因此产生身体主要是观待于某种对境,然后产生苦乐;心上主要是观待于分别,大多数是通过分别念产生的。

舍受没有必要分为身体的舍受和心的舍受,它就是中间比较弱的状态,不苦不乐,不需要这么明显。因为身体的苦乐一定是很清楚的,因观待于对境、所缘,然后心方面观待于分别,但是舍受不需要,就是自然而然安住在舍受状态,所以说“无二”,就是没有两种。不需要观待身体、分别心安立苦乐,身心的舍不需要再再分别了,舍受只是安立一个。不管身舍受,还是心舍受,只用一个来表示,就是舍受。舍受的身体可以,心也可以,并没有观待前面安立身苦乐和心苦乐的根据,没有不共的因,或者它的因这样安立也没有很大必要,因此舍只是安立一个,没有分别身心。

丙二、宣说最后三根:

见修无学道九根,即是无漏之三根。

“最后三根”,我们都知道是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三种。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首先有信等五根,信进念定慧,然后有一个意根的本体,因为作为它产生识的所依,所以必须要有缘法界的意根。还有信进念定慧五根。在受根当中,在注释当中也写得很清楚,心乐受和意乐受,就是刚刚我们学到的三禅之心为乐根,余者即是意乐根。

后面我们还要学习,获得无漏三根,通过不同的身份,以二禅的心、三禅的心、四禅的心获得阿罗汉的果位等等,所以也需要有心乐受根,因为如果是三禅,会有心乐受根;如果是二禅,也会有意乐受根;如果是四禅获得阿罗汉,会有舍受根,心乐受、意乐受都没有了。但是这些有时会具足,不是一定具有,后边还要详细分别。

我们现在是逐渐由浅入深去学习的,学习到后面就知道了,获得见道或者阿罗汉果位,里面还有很多详细的分类,并不是说我在某个身份上一下子获得阿罗汉果了,有可能是在二禅、三禅或者四禅获得的,所以里面根的多少也不一样。如果你是舍受根,不可能有身乐受和意乐受,只有舍受了。这里讲的是到底几根得到阿罗汉,最多几根,最少几根,后面还要讲。

心乐受在这个地方出现了,前面我们讲五受的时候,乐受或者心受中有一个三禅的心,心乐受,这方面要讲。“见修无学道”,见道、修道、无学道,通过九根。前面已经讲到了九种根,意根加上涅槃五根信进念定慧,再加上心乐受、意乐受、舍受,是九种根。这些问题我们要记住,复习的时候,应该记的要记。学了很多的时候,记起来会有个规律,比较熟悉了,记起来很容易;如果是刚刚学,对这些术语特别陌生,我们看的也少,听得也少,记起来觉得非常生涩。如果经常性去看、去记,越来越熟悉了,就可以牢记于心。

我第一次学的时候,后边的内容还没学到,前面听上师讲课或者自己给别人辅导的时候,感觉没有底。第一次是在2003年,已经过了十一年,我也是在那年辅导,中间基本上没有时间看或者讲,有时候讲其他课,也会大概有印象,《俱舍论》中讲到了这个意思,如果翻阅《俱舍论》,在这个地方可以查到相关的内容。这次讲的时候,虽然不敢说怎么样,但是肯定比第一次好很多。因为我在看和讲的时候,觉得还是比较熟悉,讲前面的时候,后边的概念,大概的内容还是想得起来,但里面比较复杂、深奥的地方,还是搞得不太清楚,所以这次我也要花很多时间,和你们差不多,相当于重新学习一遍,学完之后,自己对于《俱舍论》,还是会产生进一步的了解。

见修、无学道有九根。未知当知前面我们也讲了,在凡夫位的时候,很多没有知道的,比如对四谛的本性就是没有知道的,在见道位的时候,他也会了解,这是未知当知。还有一种未知当知,有些大德的注释当中,包括我们手上的资料也是讲,什么是未知、当知?通过忍和智来安立。前面讲了,在见道当中有十五个刹那,前面是忍,后面是智,比如苦法忍,第二个刹那是苦法智。忍就是内心和烦恼违品正在战斗,主要对于四谛本性的疑惑,在苦法忍的时候,对于欲界苦谛本性的怀疑正在战斗,这个时候到底怎么样还是未知,然后当知就是第二个刹那,哦,到苦法智的时候,就知道了欲界苦谛的本性是这样的。

再进行下去,就是色界、无色界的苦谛,因为欲界苦谛的本性是什么样的,然后色界、无色界苦谛的本性是什么样子的?以前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苦谛的本性不了解,都是迷惑的,现在通过见道,了解了欲界苦谛的本性,还不了解色界、无色界的苦谛,就通过苦类忍和苦类智。苦类忍对于欲界和无色界的苦,他的怀疑正在战斗、消灭过程中,是未知;在第二刹那过程中,他已经了解了,未知当知了,到了第二刹那,就是苦类智的时候,对于色界、无色界的苦谛了知得清清楚楚。

苦谛的问题解决之后,就到了集谛。集谛中又分了欲界、色界、无色界,前面是苦,现在是集。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集进行了解,进行断除,就是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然后是灭谛,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灭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也是如是的了解。再通过道谛,道谛在欲界当中是怎么表现的?是什么本体?通过修持之后就了解了,所以十五刹那之前,都是这样那样,未知当知,但是还有一个,最后的第十五刹那。第十五刹那属于道谛所摄,色界,是道类忍,但是道类智属于第十六刹那,还是修道,已经超越了见道的范围。从这个角度来讲,十六刹那中最后一个刹那,四谛当中的色界、无色界所含的道谛本性,他还没有完全了解。因为十五刹那还是属于道类忍,十五刹那见地结束的时候,还是属于道类忍。道类忍对于道谛,最后还没有了解,所以说未知当知。从这个意思也可以解释未知当知,当知就是说最后刹那,什么时候才能知道?到了修道你才能了解,这方面也可以未知当知。

前面忍和智,从上面安立未知当知,从十五刹那和十六刹那,见道和修道过渡的。因为见道只是十五刹那,对于四谛的本性当中,还剩了一个没有了解,最后一个是修道的,所以他就剩下一个还没有了解的未知当知。未知当知的最后一个,必须要到修道去,所以整个见道叫做未知当知根。因为还有一个法到修道才能了解。这时候就是一刹那,十五刹那一过,了解之后到了修道,所以是已知根了。已知,就是前面不是有一个不了解吗?现在已知了。到了修道,前面不了解的已经知道了,从这个角度安立已知根。

前面对整个四谛的本体理方面的迷惑,通过见道和修道一部分全部了解了,都知道了,已知了。因为已知不是完事了,已知只是见道了,知道了它的道理,但是内心当中很多产生烦恼的方面,还要通过修道的方式一品一品去断,所以他就重新到了修道的时候,又把四谛所摄的烦恼,归摄成三界九地。

我们前面讲过了,三界九地当中,欲界分了九品;色界初禅分九品、二禅分九品,九九八十一品,一品一品慢慢断。后面还要学习,如果你断了欲界第六品,基本上不用再来欲界。前面是七返,后面是一次,欲界的烦恼断尽之后,你就不用再来欲界受生了,就是不还果位。到了修道,虽然对于整个欲界、色界、无色界四谛的道理已经完全明白了,但是内心当中剩余的烦恼种子,还有缘事情本身产生一些烦恼。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都要一品一品的断,无色界最后一品烦恼断掉之后,他就可以出三界,获得阿罗汉果位。因为没有业惑了,所以小乘自宗安立,阿罗汉绝对不可能再通过业惑入于轮回。

我们以前学习中观,在《定解宝灯论》第二品断障的时候,讲过阿罗汉既不像凡夫也不像菩萨,凡夫人通过业惑投生三界;菩萨通过愿力投生三界;阿罗汉投生三界的业断尽了,也没有大悲心发愿,绝对不可能再来三界受生,他出定之后只有在各种净土当中,也是出三界的。因为通过业不可能再投生三界,所以阿罗汉在入涅槃之后,在一万劫当中安住在自己涅槃的境界,到了一万劫末际的时候,佛陀发光弹指让他出定,这时重新开始发菩提心。地方是在净土当中,不可能是在咱们的经堂里。因为他不可能通过业力投生,也不可能通过愿力投生,肯定是在净土,所以佛陀在净土中让他发心,逐渐训练自己的菩提心,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可以通过愿力来三界受生。

还有具知根,具知根就是具有知。前面都有知,未知、当知、已知、具知的知,从字面上讲“具”就是具有,具有知,具有了知。这里的知是什么呢?这里意义就不一样了。在阿罗汉的时候,有两种智慧,一个叫尽智,一个叫做无生智。具有尽智和无生智叫做知。因为尽智对于整个四谛,比如苦谛已经完全了知,集谛已经完全断了,灭谛已经现前了,道谛已经修了,叫做尽智。所有四谛的本性该知道的知道了,该断的断了,该证的证了,该修的修了。四谛修完之后,就叫尽智,没有什么剩下。无生智,就是已经了知了不用再了知,已经断了不用再断,已经证了不用再证,已经修了不用再修。佛陀有尽智和无生智,阿罗汉也有尽智和无生智。尽智、无生智两种归摄起来叫知。知的意思就是尽智、无生智已经完全获得了。具知,就是具有这种知,这是无学的特点。

“见修无学道九根,即是无漏之三根”,这方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后面还要对无漏三根进一步的学习,它到底是怎么样?见道是在什么位置上证的?阿罗汉是在几禅的状态中证的?后面会一步一步地让我们了解,不是一下子堆很多,让我们没办法了解,而是一次讲一点。就像刚学第一品后面的时候,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还是名词而已,但是我们学到现在,可能很多道友已经知道了,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什么?所以越往后讲,对于这些问题就越通达,这也是一种次第性的引导。

乙三(根之分类)分四:一、观待助缘之分类;二、观待因果之分类;三、观待本体之分类;四、观待所断之分类。

这也是一种分类,和前面十八界有什么分类有点相似,但这里没有那么多。根之分类是从四个角度来讲。

丙一、观待助缘之分类:

最后三根为无垢,七有色根与命根,

及苦受根即有漏,其余九根有二种。

这里说哪些是属于有漏的?“助缘”的意思,是什么属于有漏,什么属于无漏的?这方面我们要了解。在二十二根当中,也要分有漏和无漏。

“最后三根为无垢”,“无垢”就是无漏的意思,就是清净无垢,又是无漏的自性。最后的三根刚刚讲完了,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纯粹是无漏的。因为是见道、修道、无学道的自性,所以本性就是无漏的,最后三根为无漏这很清楚。然后“七有色根与命根,及苦受根即有漏”,前面三种是不夹杂的纯粹是无漏的,然后纯粹是有漏的,先讲纯粹是无漏的,再讲纯粹有漏的,再讲既是有漏也是无漏的三类,所以说七有色根、命根、苦受根即有漏,这几种三类法都是属于有漏的。

首先是“七有色根”,前面讲十八界,有色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七有色根在加上男根、女根。因为男根、女根也属于色根,所以五加上二就是七有色根。平时我们讲七有色根的时候,要知道是前五根再加上男根女根,因为在二十二根当中有男根女根的安立,所以七有色根就是七种。再加上一个命根,然后苦受根,是受中的苦受。苦受根中有身苦受,还有意苦受,不单单是一种。苦受根中身体的苦受,还是心上的苦受,都是属于有漏的自性,因为属于有为法,又是非道谛所摄,所以就是有漏。

“其余九根有二种”,剩下的九根既是有漏,又是无漏的自性。意根、受根中意乐受根和身乐受根、舍受根、信进念定慧五根,既是有漏,也是无漏。怎样去分别呢?如果属于道谛,可以是无漏。比如信进念定慧,在三无漏根中,也有信进念定慧的根;如果属于后面三根的群体,就是无漏的自性;如果不是包含在无漏三根中,只是在加行道、资粮道当中,不属于无漏,是有漏的自性。五道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虽然属于道,但是真正的道谛,只是指见道以上,只有见道以上才算是道谛,资粮道、加行道可以是五道的道,但是不能叫道谛。

如果在资粮道、加行道当中,包括的信进念定慧,就不属于无漏了。其他的意根、意乐受根、乐受根、舍受根等等,有些是属于无漏当中包括的,比如前面无漏根中的九种根,有些也存在乐受根、意乐受根,或者信乐受根,还有舍受根等,意根也是一样的,前面在九根中也包括了,所以其余的九种有两种自性,通过这方面可以了解。

丙二、观待因果之分类:

“因果之分类”是指异熟果和异熟因。二十二根当中哪些属于异熟的,哪些不是异熟?因当中哪些属于有漏善恶,可以产生异熟果;哪些不具有异熟因?这两种就是讲的哪些是异熟,哪些不是异熟和哪些具有异熟,哪些不具有异熟。

命根唯一是异熟,十二异熟非异熟,

除最后八意苦根;唯一意苦具异熟,

意余受及信根等,十根具不具异熟。

前三句和后三句要分开。前三句讲到了什么是异熟?哪些是异熟,哪些不是异熟,这是第一层意思。这里讲的是果,哪些是异熟果,哪些不是异熟果?后三句,讲到了哪些具有异熟,哪些不具有异熟。是不是异熟和具不具异熟是两方面。所谓的具不具异熟,是因会不会成熟为异熟果,说明哪些是可以成熟异熟果的因,哪些不是异熟因,就是后三句所讲。

首先看第一层。“命根唯一是异熟,十二异熟非异熟,除最后八意苦根”,第一类就是“唯一是异熟”,绝对是异熟的,一向是异熟的就是命根。前面讲过了,所谓异熟果的因可能是善恶,果一定是无记,而且异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漏法所摄,无漏法不属于异熟果。属于有漏、无记,因一定是善恶的。

命根唯一是异熟,比如善趣和恶趣的命根,为什么能得到善趣的命根?因为以前修了善趣的法;为什么得到地狱的命根?因为以前造了恶业。命根是观待以前善、恶业的异熟和果报,所以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命根是无记法,而且是有漏的。

十二异熟非异熟,除最后八苦意根。有十二个法是异熟,也不是异熟。十二个法有七种有色根,前五根加上男根女根、四种受根。四种受根要排除意苦根,除意苦根以外,剩下身体的苦乐、心上的乐,还有舍受,就是四受根;再加上意根,这就是十二种。

十二种当中异熟和不是异熟的都有,七种有色根,一部分是异熟的,一部分不是异熟的。比如七有色根,一部分属于前面讲到的异熟生、长养生、等流生;其中一种是异熟生,通过以前的善恶业感召今生中的七种有色根,从这个角度来讲,七有色根因为有异熟生,所以属于异熟。

然后另外一部分也可以长养,比如饮食好、生活规律,经常通过沐浴、按摩等方式养生,可以使有色根增长,所以长养生就不是异熟了,让小的变大、瘦的变胖等等,这些是通过今生的饮食和其他方式长养的。因为长养生的部分不是异熟,所以七有色根是有分别的。

四种受根当中还有意根有异熟,也有不是异熟方面的。首先无记,身体的苦乐,心的快乐和舍,还有意根。如果相应于无记的状态,就属于异熟,或者通过前世的因,导致了今生中的四种受和意根。本体是无记的,就属于异熟。如果四受根和意根相应于善和不善,因为四受根是法界的本体受蕴所摄,然后意根当然也可以,我们以前讲善法的时候,有些属于本性善,有些属于相应善,有些属于等起善,有些属于胜义善等等,这可以相应善。因为是心所,既可以和善法相应,也可以和烦恼、不善业相应,所以四种受相应善和不善,它的本体因为相应的缘故转变成善与不善。意根也是一样,可以成为相应的善法,所以说四受根和意根如果是属于善和不善的分类,就不是异熟了。

为什么呢?异熟果的自性虽然因是善恶,但果一定是无记,才能符合异熟的本体。这个时候色受根和意根已经是善和不善的一部分,所以就不是异熟了。还有注释当中,也提到了“诸如威仪与工巧是非异熟”。这方面也属于非异熟。虽然异熟是无记的,但是威仪和工巧从某些角度来讲,也是属于无记的。是否一定属于异熟呢?这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非异熟;另一种观点安立为异熟。

威仪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行为,世间当中有种种行为,比如工作中的礼仪,必须要做出某种行为;还有出家人的威仪,走路或者吃饭,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一步迈多大都有很多规定,有些出家人为了训练走路,会在地上摆很多砖,经常在上面走,基本上都是这么大的步子。有些大和尚必须要通过这种训练,那不当大和尚的人就不需要训练了吗?无论你当不当大和尚,走路的方式都不能太离谱,还是应该相应于戒律,也需要训练。还有吃饭的方式也需要训练。很多道友出去之后,都不知道怎么做,比如斋堂当中的碗筷的摆放,也属于一种威仪。这些威仪本身都是属于无记的。

工巧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手艺,木匠、泥瓦匠、画画、写字都属于工巧。在写字画画的时候,本身是无记的,但它是不是异熟呢?按照有些观点,平时讲的威仪、工巧不是通过前世的业获得的,必须在今生重新学习训练。比如前面说你要去学习怎么走路。刚生下来的小孩子,懂不懂这些呢?他不懂一步迈多大,必须要训练。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它是无记的,但是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部分,属于非异熟。工巧也是一样,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写字的方法,如果没有人教,根本不懂怎么写。有一部分人不需要学,这些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懂得怎样写字,这是特殊情况。如果真是前世的善恶业带来的,这部分也可以归在异熟中。一般来讲,这些威仪、工巧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功用得到的属于非异熟。两种观点可以这样理解。

除最后八意苦根,最后八种还有意苦根,都是属于非异熟的本体。“最后八”是什么呢?最后三种就是无漏的三根,后面是信进念定慧,这五种是纯粹的善法,绝对不可能是异熟,异熟的本性应该是无记的。最后三种属于无漏善,所以后面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三种法,本性是善法的缘故,绝对不是异熟。还有一个特点,无漏的不可能是异熟的。既是善,又是无漏的缘故,后面的三根绝对不是异熟果。

还有意苦根是善和不善其中之一。第一个,有些大德讲,意苦根是相应于善和不善的。比如说忧——意苦,后面还要讲,如果我们对于善法产生痛苦,就变成了恶业,或者有些地方讲,对善法产生忧虑,就变成了恶业;如果对恶法产生忧虑,觉得恶法不好,这种意苦就变成善了,所以意苦一方面相应于善和不善,另一方面需要强大的思心所才能产生,不是通过很弱的状态产生。不可能是无记,一定是有记的,不是善就是恶。因此把最后的八根排除,因为是善业的自性,尤其后面三种既是善又是无漏,就要排除掉,信进念定慧绝对是善法,不可能是异熟,本性是有记的。

最后一个,前面讲过的,这是不是异熟?后面讲具不具异熟,“唯一意苦具异熟”,就是说哪些是异熟因?善和恶是异熟因,前面我们讲了异熟果,它的因一定是善恶。我们了解了异熟果,异熟因也容易了解,异熟因一定是善恶的,属于有记,而不是无记的。到底哪些是善恶的,可以成为引发后面异熟果的异熟因?哪些是不能引发后面异熟果的非异熟因?我们都要学习。

“唯一意苦具异熟”,唯一的意苦具有异熟。前面刚刚讲了,意苦不是善就是恶,意苦就是忧,如果对善法产生意苦,就变成了恶;如果对恶业产生忧,就变成了善。这是一向不变的,意苦受就是属于异熟因。

“意余受及信根等,十根具不具异熟”,还有十种根,既具异熟也不具异熟。这里“意”是意根,“余受”就是讲四种,因为受有五种,把意苦受排除了,剩下四种受,就是身体的苦乐,心的快乐,还有舍受,加上意,就是五种,再加上信根等,信进念定慧五种,这里有十种根。

十种根“具不具异熟”,一部分可以具异熟。如果是意根,和善法、不善法相应,可以变成善恶的自性,然后其他的受,身体方面的受是心所法,前面刚刚讲过,它可以和善法的相应,也可以和恶法的相应。这四种如果和善恶相应,可以变成异熟的因,能够成熟以后的苦乐的异熟果。余受如果和善、不善相应,也会变成异熟的因,它就具有异熟了,就是异熟因的意思。然后信进念定慧,属于有漏阶段,它是善的、有记的,也是有漏的。如果是善又是有漏,就可以成熟异熟果,所以可以变成具异熟。

另外一部分不具异熟,像意根,或者余受等等。如果属于无记状态,就不具异熟,因为它本身无记,不可能感果;前面讲了意根、余受是和善恶相应的状态,就是具有异熟,如果处于无记状态,不可能感果,就不是具异熟了。

还有信根,也不具有异熟。“信根等”,具不具异熟?前面讲了善法有漏具有异熟,如果信根属于无漏根的群体,三个无漏根当中,也有信进念定慧。如果是这样的状态,虽然是善,但是无漏的,不会感异熟果,因为能感异熟果的异熟因,不是有记,就是有漏,如果是无漏的法,不会感异熟,所以信进念定慧五根,虽然是善,但它是无漏的,不可能再具异熟。

讲完了意根、十根,还有眼耳鼻舌身,男根、女根、命根,再加上三种无漏根,都是不具异熟的。因为七有色根属于色法的自性,色法不可能是善恶的,然后命根,也是无记的本体,不可能变成异熟因,七种有色根不可能变成异熟因,就是说它变成善恶了,然后自己引发后面的异熟果,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命根也不可能,然后是三无漏根,虽然三无漏根是善法,但是它是无漏的,也不可能感受异熟果。以上讲了哪些是异熟,哪些不是异熟,哪些具有异熟,也就是说,哪些是异熟的因,哪些不是异熟因。能够引发以后的异熟果,称之为异熟因;不会引发以后异熟果的,就是不具异熟。此处讲的是不是异熟和具不具异熟,两个概念是不相同的。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