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15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俱舍论》。

世亲菩萨造了《俱舍论》,目的是让大小乘的修行者从中获得相应的受用。小乘行者按照《俱舍论》修行,能够获得阿罗汉果位。学习《定解宝灯论》时,有小乘自宗通过修学《俱舍论》有没有解脱道的辩论,《俱舍论》的确有解脱道。《俱舍论》中讲到了怎样间接地对轮回产生厌离心。了解了蕴界处,还有烦恼的本体之后,自然而然地会对解脱产生向往,对于轮回中蕴、界、处所摄的有漏产生厌离。

从见解的角度来讲,明确了知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道理,知道常一自在的我,在蕴界处中都是没有的。如果在蕴界处中找不到我,其他地方更找不到我。因此小乘行者可以通过《俱舍论》得到阿罗汉果位。

大乘的行者不会希求小乘的果位,如果修学大乘的人希求小乘的果位,相当于进入了歧途,根本不需要。《俱舍论》中有大乘行者必须了解的小乘基、道、果的安立,还有一部分是帮助我们生起空正见,或者发菩提心的教法。因此,《俱舍论》对于大小乘的修行者,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帮助。

乙五、沙门四果以几根而得:

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叫做“沙门四果”。有些地方是沙门八果,加了前面的向。比如预流果前面加个预流向,一来果前面加个一来向,阿罗汉果前面加个阿罗汉向,四向、四果加起来叫做沙门八果。有些地方说“沙门八果离虚名”,虽然有沙门八果的说法,但是沙门四果讲得比较多。

修行者、出家人称之为“沙门”,有外道的沙门,也有内道的沙门,此处指内道的沙门。内道的沙门四果是以几根而得?第一,此处有沙门四果的概念。第二,学习到了二十二根的含义。沙门四果和二十二根碰到一起时,就有了一个问题,沙门四果通过几根而获得呢?

始终二果以九得,中二依七或八九,

因会故说有者以,十一根得阿罗汉。

“始终二果”,第一果和第四果叫做始终。四果中开始是初果,这里不要理解为预流向,而是预流果。我们认为四果当中排第一位是不是见道啊?预流果不是见道,已经是修道了。前面有几个概念容易混淆,这里讲到的见道并不是预流果,我们以为见道就是初果,不是初果,见道是预流向。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都要安立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共有十六个刹那,前十五个刹那是见道,属于预流向。然后第十六刹那是初果,也是预流果,属于修道的范围,第一果是预流果。“终”是第四果,就是阿罗汉果。“始终二果以九得”,通过九根可以获得预流果和阿罗汉果。

“中二依七或八九”,“中二”是中间的两个果,一来果和不来果。依靠七根,或者八根、九根而得。

“因会故说有者以,十一根得阿罗汉”,既然前面说始终二果以九得,终的第四果应该是以九根而得。在《发智论》中却说,“阿罗汉以十一根而得”,《俱舍论》和根本的《发智论》有无矛盾?二者之间如何圆融?补特伽罗的相续中,一般来讲九根得,但是可能会出现特殊情况。“因会故”会有一些情况的缘故,“有者”有个别的人,通过十一根而得阿罗汉。因为有些退法阿罗汉,他们有时是反复得,退了又得,所以就有十一根得阿罗汉的情况。下面我们详细地讲一下这个问题,这里稍微有一点点复杂,尤其是“中二依七或八九”这个地方。

始终二果以九得,首先我们来看预流果怎么获得呢?预流果以九根而获得。我们可以借助讲义,虽然有时不用借助讲义,但是这里有些复杂,不借助讲义不太容易理解。注释当中讲,“预流果依靠九根而获得的”,就是说依靠九根而获得。我们再再地讲到了,从苦法忍乃至于最后的道类智之间,有十六个刹那。前面十五刹那是预流向,属于未知当知根。到第十六刹那道类智时属于修道,这是已知根,这两个根绝对是有的。因为要借助未知当知根趣入到已知根当中,所以预流果是第十六刹那,肯定经过了前十五刹那,然后趣入到第十六刹那。前面的未知当知根肯定有,前十五刹那是未知当知根,第十六刹那是已知根。两知根属于九根当中的第一、第二。

然后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相续中,或者它们的群体中存在的意根,是绝对要有的,有三个了。然后信等五根肯定会有,三加五就有了八个。

还有它的所依,如果要现前圣道,依靠什么本体呢?通过未至定,它是舍根,如果要趣入圣道,必须要依靠一个定。未至定基本上已经出离欲界,但是还没有完全到达一禅的禅定,没到达根本定之前的定,叫做未至定。

一般来讲欲界的心太粗大了,在欲界分别心的基础上,几乎不可能获得圣道。这里讲必须要超离欲界的心,至少要在未至定。有些地方也叫未到定,都是一个意义。未至定过了之后,就是初禅了。前面讲到粗分正禅,粗分正禅过了之后就到殊胜正禅,有些地方叫中间定,然后到了二禅。

还有一个问题,预流向或者初果,基本都是通过未至定而获得的,而未至定所摄的根本体属于舍根,所以这里属于舍根的有几种。第一个未至定属于舍根,未至定之后就是粗分正禅,属于意乐受。意乐受是心乐受,到了初禅的殊胜正禅本体是舍受,二禅属于意乐受,三禅属于心乐受,四禅属于舍受,无色定都是舍受的本体。因此未至定、殊胜正禅、四禅,再往上的无色定全是舍受。有些地方说如果是以四禅或者以无色定等舍根作为本体,未至定肯定是舍受,殊胜正禅也是舍受,其他除了第三禅的心。前面我们讲过了,第三禅的心是心乐受,然后二禅和一禅属于意乐受,未至定和殊胜正禅隔一个,这是舍受,到了第四禅又是舍受。此处我们说是以未至定获得了初果预流果。

有些地方讲为什么没有用其他的禅定,而一定要用未至定呢?因为用什么禅定和它断除的是欲界或者色界的烦恼有关。此处预流果没有出欲界,还没有完全断欲界的烦恼,前面通过十五刹那,已经见到四谛了,但是第十六刹那之后,到了修道当中分了几种呢?一果、二果、三果,到了三果的末尾预流向之间,都是属于修道。

修道里包含了很多种烦恼,首先是对于九品欲界的烦恼一品一品的断,断完了欲界的烦恼,再断色界的烦恼,然后断无色界的烦恼。欲界的烦恼分了九品,到了第三果不来果的时候,因为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尽了,他没有欲界的烦恼,所以不来欲界受生。到了第三果的时候,九品的烦恼断尽,前面欲界的烦恼,都没有断尽,在一来果的时候,基本上欲界的六品烦恼断完了,还剩下三品烦恼,三品烦恼就让他再来欲界一次,这是一来。欲界当然是指人天,不可能是恶趣,在欲界人天再受生一次。

获得预流果之后,还会来欲界七次受生。因为一来果,已经断掉了九品烦恼中的前六品,所以是一来。而预流果只是断了一两品烦恼,还剩下很多烦恼没有断。有些地方讲断四品、五品,属于一来向,然后断六品属于一来向、一来果。前面预流果基本上也有断一品、两品的,他内心当中的烦恼没有断尽,不可能用一禅的根本定。如果到了一禅根本定的时候,相续中欲界的烦恼已经断尽了。如果要证悟预流果,只能用前面的未至定,因为他还没有到一禅的根本定,没到粗分正禅,如果到了粗分正禅,他已经到了色界定,欲界的烦恼要断尽,才能到色界的根本定。如果到了色界的根本定,欲界的烦恼已经没有了,但是现在他内心当中还有很多欲界的烦恼没有断,所以如果要趣入于预流果,只能用未至定,不能用其他禅定来断除烦恼。因此此处的舍根是决定的。

用一禅未至定所摄的舍根,可以成立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之间的关系。首先在见道的时候,用未知当知根引出见断的离得。见断的离得就是讲断掉见断的烦恼,断掉之后有一个得,叫做离得。

首先用未知当知根引出断除见断的离得,有些注释当中讲,属于抉择灭,就是它离了之后,有一个本体可得的,或者是它的离的得,或者讲抉择灭的本体。首先用未知当知根把见断断掉,有一个离得,引出离得,它是能引的因。引出来之后,安住在哪个地方呢?安住在已知根当中,因为未知当知根十五刹那一过到了修道,就有了已知根,所以用未知当知根作为能引的因,然后以已知根作为它的所依。

离得安住在哪个地方?安住在已知根,通过已知根作为它的所依。比喻是未知当知根,前面的十五个刹那相当于驱赶盗贼,从某个角度来讲盗贼就没有了,没有盗贼的状态是存在的。

因为在小乘有部当中,觉得这些都是应该有实体的,所以如果不存在盗贼的本体,反过来说明盗贼还存在,这当然不合理。既然你把盗贼已经驱赶了,盗贼的无——离得应该有。盗贼的无是通过什么呢?通过关门,把门关上盗贼不会再进来,盗贼无的状态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首先有一个断除见断的离得,然后断除见断离得的实有法是依靠已知根来安立的,必须要有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的原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或者未知当知根属于无间道,已知根属于解脱道。无间道和解脱道在《俱舍论》中也有解释,这不是很多道友看过的电影《无间道》,里面有间谍、卧底。正在断烦恼,还没有完全断时,叫无间道。断完之后第二刹那,叫做解脱道,解脱道就是已经断完了,烦恼的本体不存在了。在《俱舍论》的后面还会反复地出现无间道和解脱道,无间道就是前面正在断烦恼,解脱道是已经断完了的状态,所以未知当知根属于无间道,断完烦恼之后,已经解脱了,处在无烦恼的状态叫做解脱道。因此一定是通过九根来获得预流果。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讲到了终。就是第四果阿罗汉果,也是通过九根而获得的。阿罗汉果属于无学道,因为比较相似,所以把第一和第四放在一起讲。首先是通过金刚喻定所摄的修道已知根,修道已知根类似于前面的无间道。十地菩萨末尾的时候,也有一个金刚喻定。金刚喻定的意思是以金刚作比喻,金刚无坚不摧,非常坚硬,所以内心当中最细微、最顽固的烦恼习气,必须要通过犹如金刚一样的智慧才能毁灭,其他的智慧毁灭不了。在获得无学道之前,都有一个金刚喻定。小乘获得阿罗汉果的前一刹那就是金刚喻定,障碍出三界的,尤其是非想非非想的习气烦恼,必须要用金刚喻定来摧毁。在成佛之前的十地末尾,也是要金刚喻定来摧毁。虽然一个是成就小乘的无学果,一个是成就大乘殊胜的佛果,但是金刚喻定的名称是一样的。

在小乘当中也有金刚喻定,通过金刚喻定所摄的已知根,因为修道末尾是已知根,必须要依靠。未知当知根用不用呢?不用。因为它离得太远了,已经过去了,未知当知根是不是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无间道?不是,所以不用它。此处获得阿罗汉果位,最接近的因就是修道末位的已知根,因为是无间道的缘故,所以要算。

然后第二刹那获得无学道的灭尽智,尽智或者无生智等等。首先获得尽智属于具知根,因为到了无学道之后有具知根,所以已知根和具知根二者是有的。和前面不一样的是什么呢?前面获得预流果的时候,是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是已知根和具知根。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两个是它的本体。

然后已知根和具知根二根群体中存在剩余的,比如意根肯定是有的,不管获得什么样的果位,都必须要有意根。还有信等五根是善法的自性,必须要有。还有乐受根、意乐受根和舍受根其中之一而获得。为什么要其中之一呢?前面只是未至定,现在并非必须要用未至定,可以有这么多选择。乐受根下面还要讲。如果依靠第一禅和第二禅,初二静虑获得的阿罗汉果位,所依的根就是意乐受根;如果依靠第三禅,就是通过心乐受根获得;如果是其他无漏定,可以是未至定、殊胜正禅、四禅,这些舍受根就获得了,三个定属于舍受的本体。

我们要知道一个原则,为什么阿罗汉果位可以用这么多呢?因为获得阿罗汉果位,他的本体已经处于很高的状态了。还有一个阿罗汉果可以用,我们前面漏掉了,如果依靠其他无漏定,则以舍受根获得,还要再加三种无色定,都是属于舍受。前面的预流果还没有断欲界烦恼,只能用一禅以下的定断烦恼来获得。因为阿罗汉果位早已经超离了欲界、色界,所以这里所有的定都可以用。有一个不能用,就是非想非非想。

为什么非想非非想定不能用呢?一般来讲,非想非非想是所有定中最高最细微的定,它是有顶,无色界的第四个。虽然看起来好像是最高的禅定,但是非想非非想定的本体,力量非常微弱。非想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念,非非想也不是完全没有,还有一点点,这么弱的禅定没办法引发无漏道、殊胜断烦恼的本体,它的所依太弱。

下面的这些,比如未至定,都是比较猛烈的,四禅或者下面的无色定、空无边处、实无边处、无所有处,都是比较强有力的定,可以引发圣道。非想非非想太弱了,没办法引发圣道。因此除了非想非非想定之外,阿罗汉可以用剩下的所有定,未至定、初分正禅、殊胜正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加上三个无色定,可以用九个定。九个定只有三个根、三种受。舍受最多,未至定、殊胜正禅、四禅、三无色定都是舍受。剩下不是一禅和二禅的意乐受,就是三禅的心乐受,此外没有了。既可以用心乐受根、意乐受根,也可以用舍受根,任何一个都可以,所以已知根、具知根,再加上意根,乐受根、意乐受、舍根随便选一个,就是四个,加上信、进、念、定、慧五个,等于九个,所以阿罗汉是以九根获得的。

如果要获得初禅,只能用未至定;如果要获得阿罗汉果位,可以用除了非想非非想之外的九个定,三个受中可以任选其一。

“中二依七或八九”,中间二果指一来果和不来果。一来果要比前面的第一、第四复杂一点。

首先讲一来果,不管是利根,还是钝根,下面讲三果的时候,还要分利根怎么证,钝根怎么证,所以不来果比一来果还要复杂一点。一来果不分利钝,有渐次获得和顿超获得两种。首先是渐次证,渐次证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获得了见道预流果之后,剩下烦恼要一品一品的断,一品一品的证,叫做渐次证。如果是超越证,不需要一品一品断,可以超越。

一来果如果是渐次断可以依靠七根获得,里面的情况又分两种。第一种是依靠世间有漏道来断烦恼;第二种是依靠出世间无漏道而断。注释中讲,“如果以前行持寂止较多”,特别喜欢修寂止,他在获证一来果的时候,就是通过世间道息粗相而获得。世间道是什么意思呢?世间道就是有漏道,只是通过有漏的禅定而断。他是通过世间道息粗相。什么叫息粗相呢?在世间道当中,断烦恼的方式是厌恶下面的禅定比较粗,上面比较殊胜,厌下而欣上。比如他对于欲界的心很厌恶,希求色界的寂止。一禅对比二禅而言,觉得一禅太粗了,喜欢二禅。每一禅中都有所断,前面我们讲到了三界九地,修断当中是九九八十一品烦恼。欲界当中包含了九品,从最粗的上上、上中、上下,乃至最后下下的欲界有九品,在欲界九品当中,也分粗和细。

息粗相的意思就是讲,他厌恶下面这种心,想要息灭,希求上面更细的禅定,更细的心,叫做息粗相。通过息粗相的方式,当你修了禅定的时候,厌恶粗大的相而希求更清净细微的相,以此灭掉下面的烦恼,得到上面的本体,叫做以世间道息粗相。

如果单纯地依靠世间道能不能断呢?比如外道能不能通过息粗相而获得出世间的果?这不行。此处有一个特殊情况,前面说见道已经过了,十五刹那以后已经见到了四谛,然后趣入已知根,到了修道的本体之后,有了无漏的基础,通过世间道有漏的方式,息灭自己内心中的烦恼而获得一来果,这是可以的,所以依靠世间道息粗相而获得。

这方面讲的世间道,不是以无漏,里面没有无漏根。因此依靠信等五根,意根是肯定有的,然后一禅未至定舍受的舍受根,此处欲界的烦恼没有断尽。没办法用一禅的根本定断烦恼。因为如果已经现前了一禅的根本定,到了色界第三果,所以此处到第二果,仍然是用舍受根获得一来果。这就是信等五根、意根,再加上舍根,里面有七根。

因为属于有漏道证得的一来果,所以它的无间道和解脱道,都没有无漏部分。为什么没有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因为没有依靠这些断烦恼的缘故,世间道禅定属于有漏,所以没有无漏的两个根——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通过世间有漏道而灭烦恼获得一来果,七根就够了。

下面讲到八根,而且渐次的,也是一品一品断烦恼。“渐次一来果钝根利根”,不管钝根,还是利根,“都可依八根获得”。“如果以前修持胜观较多”,以前他对四谛十六行相修持得比较多,前面是修寂止比较多,这类众生喜欢修胜观。“则因喜爱出世间道谛相而以已知根与前七根获得”,为什么加了一个已知根呢?出世间是无漏的,前面讲世间是有漏道,因为通过出世间的无漏道,去观察四谛,缘道谛的行相而灭掉烦恼,获得一来果,所以必须要有个已知根。

为什么没有未知当知根?因为早已进入修道了,这时未知当知根,不是它的一种因。无间道也是已知根,解脱道还是已知根,所以这里只有已知根,没有两个。因为前面在初果的时候,无间道属于未知当知根,解脱道是属于已知根,所以必须有两个。

阿罗汉果也是一样的,无间道属于已知根,解脱道属于具知根,也有两个。此处一来果属于中间的,未知当知根已经过了,具知根还没有获得,所以只是在已知根的范围中。开始用已知根的方面,无漏道只是一个已知根,所以无间道也是已知根,解脱道还是已知根。前面七根、舍受,这是一样的,再加上一个已知根。这是八根获得的情况。

然后一来果以九根获得,属于超越证,顿超来证悟一来果,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也有以九根获得的,即离贪一来果是以九根获得的。彼等九根也就是能获得预流果的九根。不同点是见道前断除还是未断除六欲惑。”

它属于离贪,只是离开了一部分的贪欲,贪是讲欲界贪,离贪就是离开欲界贪。是不是离开了所有的欲界贪?绝对不是。如果离开了所有的欲界贪,他就证了不来果。这时还是证悟一来果,只是离开了六品欲界贪欲,所以是用九根获得。哪九根呢?前面获得预流果的九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意根、舍受,再加上信进念定慧。

前面说获得预流果的时候,有未知当知根、已知根。现在属于中间阶段,为什么还有未知当知根?超越证的特点就是这样。这个地方是见道前断除,还是未断除六欲惑,是和预流果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此处的超越证,在获得见道之前,欲界六品烦恼已经断掉了,然后见道之前,根本没有断烦恼的情况。

我们观察这种超越证,这时还没有取无漏,进入见道之前,首先通过世间禅定,来断掉欲界的六品烦恼。因为欲界有九品,它首先断掉欲界的六品烦恼,然后趣入见道。这时刚刚进入见道,就有未知当知根,然后十五刹那一过,十六刹那就到修道了。到修道的时候,和前面的预流果不一样,第十六刹那解脱道只是获得预流果,这个地方有一个超越。进入修道的时候,一下子到了一来果,不用在第十六刹那再得到一个预流果。前面从见道出来,进入修道,已经是一来果,所以叫做超越证。不需要见道,预流向完了之后,就是预流果。他不证初果,直接证二果,这是超越证。

见道之前,首先把欲界的六品烦恼断完,再取无漏道,进入见道,见道之后,就有了未知当知根,属于无间道。然后第二刹那解脱道,不是预流果,到了解脱道,已经是一来果了。属于二果,叫做超越。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

有个超越证,不需要经过预流果,再得到一来果,取见道之后,马上就到了二果、一来果。因为通过世间道首先断掉六品烦恼,然后再进入无漏道,取未知当知根,再取已知根,有了这两个根。到了取已知根的时候,因为六品烦恼已经断掉的缘故,他直接到了二果一来果,这是顿超。

里面可以有九根,如果是渐次证,不可能这样的,渐次证属于中间的,未知当知根早就过了。虽然前面通过出世间无漏道取有八根,得到一来果。因为是渐次证,必须一品一品的断,所以它不可能有未知当知根,只有已知根,无间道是已知根,解脱道还是已知根。只有一个无漏根,后面九根多出来一个未知当知根。因为是超越证,无间道属于未知当知根,解脱道属于已知根,两个是挨着的,一定有。只不过解脱道是二果,不是初果的自性。这是一来果通过七八九证悟的情况。

下面讲不来果也有七八九而获得的,比前面要复杂一点,这里分了利根和钝根。其实慢慢看也没有什么,把特点掌握了之后,就是头绪多一点,倒不是很深,只不过我们下去看的时候,慢慢一步步地看。大恩上师有一个表,可以对照这个表和注释看。

这里讲的无外乎就是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无间道和解脱道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根来证的?比如舍受。渐次证,还是超越证?渐次证是一品一品断,顿超可以中间超越,也有扔掉一两个果,直接取后面的情况。

不来果也是七八九,只不过在一来果的时候,不分利根、钝根,不管什么情况,只有三种七八九,都是一样的,但这个地方利根、钝根分开了,所以多一些。

“不来果有以七根而获得的,即渐次不来果钝根者”,这个地方的关键词是“钝根者”,前面不分钝根和利根。我们看前面一段注释当中,不管是钝根还是利根,七八九这样下来。首先渐次不来果是第三果,如果通过渐次的方式,把烦恼一品一品断,这时基本上断掉了欲界的七八九,后三品都要断掉。渐次不来果钝根者通过世间道。前面我们也讲了,“世间道”主要是以前喜欢寂止,通过寂止的有漏道获得不来果,“是以信等五根、意根和舍受根而获得的”,这方面没有什么,和前面获得二果的方式一样。

因为前面已经有无漏道,现阶段可以用世间道来取证,证得不来果。如果单纯的外道没有见道的基础,不管怎么修,最多修到非想非非想,没办法真正从根本上断烦恼,此处可以,已经有了无漏基础的缘故。

渐次的不来果,钝根者用世间道得到时,必须有信等五根,然后意根,也可以通过舍受根来断掉。希求上面的色界,然后厌弃下面欲界的最后一品心,他通过息粗相的方式断掉欲界烦恼,也可以用舍受、未至定来获得。

此处不是无漏道,不是通过观道谛的出世间相,所以他没有无漏根,这方面没有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按理来讲应该有已知根,但他是通过世间有漏道,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已知根,这是七根。后面加一个已知根就可以了,原则性就是这样。

“也有以八根获得的,渐次不来果”,也是渐次获得不来果。“钝根者”如果以出世间道,一定是无漏道取的。如果无漏道取的,就是三无漏根其中之一,而符合渐次获得情况的,未知当知根早就过了,这不可能有;因为还是学道,具知根也不可能有。此处只能是已知根了,它是通过什么呢?通过出世间道,出世间道是观道谛,有无漏。无间道、解脱道也是已知根。如果以出世间道获得不来果,是通过前面的七根——信等五根,意根、舍受根,再加上一个无漏的已知根,就是八根了。

下面九根获得的呢?“还有以九根获得的,离贪不来果是以能获得预流果的九根而获得”,这也是超越证,顿超有九根。这里和前面的离贪不一样。前面讲的一来的离贪,只是离开一部分贪,这个地方是离开了所有欲界的贪,九品贪都要离开的。和前面获得预流果的九根一样,预流果的九根是肯定要加未知当知根、已知根进来,再加上前面的七根。

“然而不同的是不来果如果依靠初二静虑正禅是以意乐受根、依靠第三静虑正禅是以乐受根、依靠第四静虑正禅是以舍受根而获得”。这就是顿超,超越证的特点和前面一样。在见道之前,首先通过世间定,断掉了九品欲界贪。这时候没有取无漏,还是有漏,类似于外道。断掉欲界的九品贪欲之后,这时取见道,十五刹那当中,见道四谛的本性未知当知根获得了,第十六刹那之后趣入修道,获得已知根。

因为是超越证的缘故,在前面获得预流果的时候,第十六刹那只得到初果,已经把欲界烦恼断完了,所以首先趣入见道,获得未知当知根,第十六刹那一进入修道的时候,中间两个果扔了不取了,然后直接取三果。

为什么直接取三果呢?因为他欲界的烦恼早就断完了,九品的欲界贪在入见道前,通过世间禅定已经断完了,所以他的烦恼本身就不存在,只不过没有无漏的本体而已,这时通过十五刹那趣入了见道,获得了未知当知根,然后未知当知根作为无间道,解脱道就是已知根。不来果也是修道所摄,当第二刹那趣入修道的时候,直接就获得第三果不来果了。

此处讲到的是超越证,超越证也是九根,前面七个,再加上两个无漏根,但是和前面预流果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所依的禅定。前面的预流果只能用未至定,但是现在它可以获得不来果。因为前面通过修禅定,已经断掉了欲界的九品贪,所以这个禅定的所依就比较大。未至定可以,然后初分正禅、殊胜正禅也可以,二禅、三禅、四禅都可以,但是不能用无色定。因为无色定属于阿罗汉相,需要断掉,阿罗汉相和阿罗汉果主要是断无色界,所以色界四禅以下的禅定,六个定都可以取。色界有六个定,四个正禅,四个定都可以用。然后在一禅分了三个,有未至定、初分正禅、殊胜正禅,再加三个第二三四禅。这六个定三果都可以用。它自己依靠的根,通过初二静虑,如果是通过一禅或者二禅的静虑,可以用意乐受;如果通过第三禅定,可以用心乐受根;如果通过第四禅,可以用舍受根,或者用未至定。

三根当中任选其一,可以用九根来获得,这是超越证的特点。三果本身已经超越了欲界的情况,因为它在进入到见道之前,通过世间禅定,已经把九品烦恼断掉了,扫清了障碍,所以进入无漏定,可以用任意一个禅定。这属于什么呢?钝根者七根、八根,再加上超越证九根,后面还要讲两种利根者的情况。此处超越证没有分钝根和利根,我们想超越证都是利根者。前面渐次不来果钝根者已经讲完了,七根或者八根。

还有利根者的情况,“渐次不来果利根者如果以前着重行持寂止”,和前面一样,如果也是以有漏世间道获得不来果的情况是什么?“则喜欢观世间道息粗相而以意根、信等五根、舍受根、意乐受根八根获得”。为什么此处有八根呢?钝根者是七根,利根者八根,里面多了个什么?在舍受根之外,多了一个意乐受根。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是利根者,其他注释中讲,利根者喜欢多,钝根者喜欢少。

意乐受根讲到了初禅的正禅,因为舍受根前面都是用未至定,未至定一直以渐次的方式修上来,都是通过未至定来断烦恼,修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就有能力进入初禅了。相当于他以前没有见过初禅的情况,都是用未至定来断烦恼。

真正的根本禅初分正禅,我们平时叫根本定,到底是什么情况?他不了解,想要看看。用舍受根进入到正禅当中,通过未至定一下子进入到根本禅中,所以要加一个意乐受根,属于初禅所摄。利根者通过渐次修上来之后,他不知道根本定的情况,想进来看一看。首先通过未至定的舍根,修到这个阶段,进入初禅的正禅当中。一般来说已经断掉了欲界九品烦恼。

他当然属于无漏的基础上,已经是圣者了。通过舍受根进入到意乐受根当中,也是世间道,没有无漏的已知根等等。此处加了一个意乐受根,如果是利根者,由八根来获得。

“利根者如果以前行持胜观较多”,就是出世间无漏道,“则因喜爱观出世间道谛相而以前八根加上已知根九根获得不来果”。以前的八根,就是舍受根再加上意乐受根,如果他是渐次的利根者,以前行持胜观比较多,取不来果的时候,喜欢用无漏道取,要用已知根。因为自己处在无漏道,已知根是无漏三根之一,所以这时要加一个已知根,无间道和解脱道都是已知根。

再加上前面入正禅,以前从来没有看过正禅是什么情况,要进去看看。进去之后加一个意乐受根,他获得不来果主要是以九根获得。

这个方面已经讲了,反正就是以七八九,前面渐次的钝根者以七根获得,基本上都是以世间道,没有无漏根;如果是钝根八根获得,是以无漏道,要加一个已知根;顿超当然不用讲了,九根获得。

然后下面渐次利根者的世间道、出世间道,都要加一个意乐受,因为他以前没有见过正禅里面的情况,进去看一看,所以必须要进初禅,两个都加一个意乐受根,前面的七变成八,八变成九。

这些不是很复杂,只不过可能以前对于这些概念,不是特别熟悉,觉得头绪特别多。讲完之后我们再去复习,看的时候,把里面原则性的东西抓住,主要是头绪比较多,并不是特别复杂。

第一果、第四果有九根,第二果、第三果有七根、八根、九根的情况,已经讲完了。有些时候是十一根,那什么情况下是以十一根而获得的呢?

十一根获得主要是有些退法罗汉,利根的罗汉不会退。钝根的罗汉有时也会退。有些注释中讲,比如有些阿罗汉,如果平时琐事太多了会退的,突然生起烦恼,就像有些道友琐事太多退了。就是阿罗汉琐事太多都要退的,我们为什么不退?或者阿罗汉生了严重的病,也会退。

钝根者不像利根者,不管什么情况都不会退的,退法罗汉是有部宗的观点。在经部以上看阿罗汉三界烦恼都断尽了,突然生起的修断,到底是怎么回事?已经断完了,种子都没有了。为什么会突然生起修断?虽然有部宗说有会这种情况,但是大乘、唯识、经部不会承许阿罗汉退失的情况,只是有部有退法罗汉的特殊观点。

一般来讲,退法罗汉最早时,一次性九根获得阿罗汉果,一定是九根,不可能再多。某些众生出现退失,重新再证得,就会多一些,以十根或者十一根。假如第一次证悟阿罗汉果,是以舍受根而证,退失了之后,第二次他用第三禅的心恢复阿罗汉果,这时就多了一个心乐受根。假如他又退失了,再证的时候,通过二禅的心来证,就多了一个意乐受根。再多就没办法了。

因为能证的就是这三种根,除了舍受,就是意乐受、心乐受,此外再没有其他的了。即便反复退十次,也是再多加这两个根而已。退了之后,就是用舍受再恢复,不是用心乐受,就是用意乐受。身苦受、心苦受,这里不可能有,不会成为他的根。真正能证悟圣果的根,就是舍受,心乐受根或者意乐受根,即便再次退,也是用这几个根恢复,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最多十一个。

如果只是退一次,十根就可以了;如果退了两次,或者再再退,用不同的根反复获得阿罗汉,也是这十一根,没办法再多了。

因为可以获得圣者的所依,一定是超越欲界的心,所以欲界的心以上,只有这几个选择,未至定、初分正禅、殊胜正禅,然后二禅、三禅、四禅,再加无色定,没有其他的。这么多定中,只有三种受,舍受居多,然后是意乐受,心乐受只有一个,只有三禅,其他一禅、二禅都是属于意乐受,此外再没有其他的。

因此前面的九根,如果是用舍受证,后面只能有两个选择,再加两个,再没其他的;如果是用心乐受证,还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舍受,一个是意乐受;如果是意乐受证,只有舍受和心乐受可以选。加起来最多十一个,再没办法多了,这里讲到了阿罗汉得的方式。

今天就讲这么多,下面虽然不是很复杂,但是也有点复杂,沙门四果几根而得本来就不是那么好懂,再加上一个不好懂的内容,更加不好懂了,所以讲得少一点。大家回去好好看看,对一对注释,把几个关键的地方抓住,仔细看一下。如果把头绪找到了,心稍微细一点,里面不是特别难懂,难懂的没有出现,还在后面。

大恩上师讲,《俱舍论》得的地方比较难懂,到底多难懂呢?我们到时看一看,后面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地方,一般来讲最难懂的就是得、非得,没有其他的,据说是这样的。以前我们学习过,过很多年忘记了,到底有多难懂,到时候就看一看,今天还不算特别难懂,只是头绪多一点而已,如果把头绪抓住了,不是特别难懂。

这节课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