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20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
辛二(宣说彼之特法)分二:壬一、得绳的特法;壬二、非得的特法。
前面是它们的体性,现在是它们的特法。
壬一、得绳之特法:
法有三时得三种,善等得绳为善等,
摄彼得绳属彼戒,不属三界有四法。
颂词讲到了得分为几种,有没有善、恶、无记的分类,还有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哪一界所摄,或者有没有不为界所摄的情况?
“法有三时得三种”,“法”就是所得之法,这不是得绳。比如我们前面学习到的戒律,得到的属于相续的自性。所得的法有三时所摄,上节课分析了一下,分别是能得、所得、得绳。能得是我们的相续,所得是相续想要获得或者已得的法,不管是善法恶法、善心恶心,或者善的戒律、恶的戒律,都包括所得,叫做所得之法。“法有三时”,有属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所得之法。因为有部宗承许三时实有,虽然过去的法已经过去了,但是还可以安立,它是实有的;未来的法还未出生,但是将来必定会出生,所以也是一种实有法,现在的法更不用说。过去法有本体的缘故有得,现在、未来的法也有得。法有三时,总的来说得绳可以分为属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法。
如果详细分,过去的法可分三种。虽然法已经过去了,但是得也可以分为三种,因为总的得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法前得,现在的法得到之前,它的得绳已经体现出来了,此处主要是很强的心法,一方面属于心法,一方面是善恶的有记心,如果心力特别强大,法还没有出现之前,得可以提前出来,叫做法前得。就是在所得法之前,首先有了得。第二种是法俱得,得绳和所得的法同时出现,两者是俱时的。“俱”是在一个时间中。第三种是法后得,法先出来得在后面。
有些法具有三种得,法前得、法俱得、法后得都有,这是属于力量特别大的法;有些力量很弱的无记法,没有法前得、法后得,只有法俱得;有些法没有法前得,但是有法俱得和法后得。
大恩上师也引用了其他注释,比如汉地的注释这样解释:法前得就像牛群中的牛王等大牛走在前面,其他牛在后面。小牛相当于法,大牛相当于得,力量大的在前,力量弱的在后;法俱得就像自己的影子一样,影子和自己同时的,自己走影子也走,自己停影子也停,相当于法和得是一个时间的。法后得就像小牛,前面不是说小牛在大牛后面吗?大牛属于法,小牛属于法后得,得在后面。大概分了三种法,总的原则是得比法先出来叫法前得;得和法同时叫法俱得;得在法后面叫法后得。
这三种情况还可以分,过去所得的法已经成为过去式又分三,即过去法的过去得、过去法的现在得、过去法的未来得,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不复杂,就是法前、法俱和法后三种情况,只不过是所得的法不是现在。因为我们刚才分析的三种都是以现在所得法为标准,所以得在我们现在所得的法前面为法前得;得绳和我们现在所得的法同时为法俱得;法现在已经有了得在后面为法后得,就三种标准。只不过现在我们把所得法安立为过去,和观察现在的法前、法俱和法后是一样的。
过去法的过去得,就是法已经过去了,但是得比过去的法还要提前。比如昨天的法已经过去了,昨天我们12点得到一个戒,当然戒从法前得的角度来讲没有,只有得到阿罗汉果位可以。虽然我们昨天12点得到了法,但是这个得相当于昨天12点之前的,比如11点50分,所以都是属于过去。首先所得的法是过去的,这方面我们不用管,观察的方式和现在的法一样。得在所得的法前面,就是过去的过去,这不复杂,我们只要把现在法的过去、同时和后搞清楚,只不过是把现在所得的法放在过去,它的得也有三种,即过去法前面叫做法前、和过去法同时叫做法俱、过去法的后面叫做法后。
因此过去法有过去的得绳,看起来很拗口,真正分析起来不是那么复杂。我们首先定义这个法是过去的,然后得比过去的法提前,它在前面就可以了,相当于刚刚我们讲的现在的法一样,现在的法是现在的,有些得提前出来了,有些得同时出来的,有些得后面出来的,反正就是法前、法俱和法后三种,所以把现在的法移到过去,也是一样的,有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除了三个以外没有其他的了。
过去法的过去得绳相当于法前得,它在法的前面,比法还要提前,所以叫过去的过去,这是过去的法前得;过去的现在就是过去的法俱得;过去的未来就是过去法的法后得,过去法是这样安立的。
现在的法也有三时,在注释173页有一个例子,“昨天获得阿罗汉前一时的得绳为过去法的过去得绳”,比如昨天12点获得阿罗汉果是过去法,因为阿罗汉果是昨天获得的,这个法已经过去了,“获得阿罗汉果前一时”,比如阿罗汉果是昨天中午12点得到的,这是过去的法,然后得比过去的法还要提前,比如11点50得出来了,所以它的得是在阿罗汉果前面,时间是在12点之前,所以叫做过去法的过去得。然后“彼之第二刹那为过去法的现在得绳”,第二刹那已经到了12点了,法是过去的阿罗汉果,已经过去了,得也是同时在12点出现的,叫做过去法的现在得,法是过去的,得就是三种,在第二刹那之后,后面属于过去法的未来得,得在法的后面出现,叫做法后得,我们稍微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问题不是特别困难。
现在得绳也是一样的,原则就是现在的法,得可以有三种,得可以在法的前面,得可以在法的同时,得可以在法的后面,只有这三种。“今日成为阿罗汉前一时为现在的过去得绳”,比如现在我得到阿罗汉,在现在之前的两三分钟或者说一刻钟,叫做现在的过去,现在的过去就是法前,得在前面已经过去了,得先出来才先过去,已经过去了说明得在前面,法在后面,这种情况叫做法前得。打个比喻讲在两分钟之后我们会获得阿罗汉,但是得现在出来了,过了两分钟法出来了,就是法前得,得先来,法在后,当我们在两分钟之后得到了阿罗汉果,这个得已经过去了。法前得是得比法先出来,先成为过去,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与自己同时为现在的现在,比如我现在得阿罗汉果,与此同时得也出来了,得和我所得的法是同时,就是现在的现在,此处翻译成现在的现在,唐译为法俱得,就是法和得是同时的,两方面的术语结合起来看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说现在的前面、现在的现在、现在的过去,绕来绕去绕不清楚,我们就说法前得、法俱得、法后得,法的前面,法的同时,法的后面三种情况。
然后未来的法也是一样的,未来的得是明天,就像阿罗汉果还没出现,此处说未来得绳。比如“明日将成为阿罗汉与彼同时为未来之现在得绳”,比如明天12点我会证阿罗汉,这个法是12点得的,得绳也是12点出现的,两者同时,叫做未来的现在。“迁移到现在位置的第一刹那为未来之过去得绳”,因为已经迁移到现在的时间,所以得已经过去了,叫未来的现在。迁移到第二刹那现在这个位置叫未来的过去,然后第二刹那之后是未来的未来,明天是12点得到阿罗汉,比如在13点、14点……还要往后的时间叫做法后得,就是未来的法的后面。
未来和现在的法原则性差不多,但是有一点点不同之处,前面我们分析过,不是所得的法已经过去,就是所得的法是现在的,都有法前、法俱和法后,现在是把所得的法放在未来,有部派的观点是未来的法将会出现。未来的法虽然在后面,但是得也可以在未来某个时间首先出来,叫法前得,即未来的过去;然后未来的法和得同时出现的情况叫法俱得,即未来的现在;法是在未来但是得在法后面,叫法后得,即未来的未来,不管怎么样,把法前得、法俱得、法后得三个要点抓住之后,去配就行了。如果法是过去的,得分别在过去法的前面是过去的过去、过去法的同时是过去的现在,在过去的法后面是过去的未来,这样去安立。我们要抓住法和得的关系,有些得在法前面叫法前得,有些得和法同时叫法俱得,有些得在法后面叫法后得。
如果详细分析,还有具体的事例,哪些法是法前、法俱和法后?唐译的注释中还讲了很多,我们现在就了解所谓的法有三时得三种,它的原则性的东西就是这些,讲的时候看起来很复杂,我们稍微分析一下,把主要的东西抓住之后,我们再去看过去的过去是什么,过去的现在是什么,过去的未来是什么?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三种情况。
还有一种唐译的观点,如果法还在未来没有出来,得已经过去了,当然是法前,在未来的法之前,得早就成为过去式了;如果法在未来,得在现在,现在我们得到得了,法还在未来,这也是法前得。不管怎么样,这个得在现在的位置,但是法还在未来,还是法前得。未来的法不一定,因为未来的时间很长,所以说未来的未来,就是说未来的法可以有法前、法俱、法后。即如果法是在未来,得已经过去了,肯定是法前得;如果所得的法在未来,得已经在现在了,比如在现在这个位置得已经出现了,但是法还在未来,也是法前得,所以两个法都是法前得。未来的法不一定,因为未来的时间很长,有可能有些法是法前,有些法是法俱,有些法是法后,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通过两种方式比较容易理解法有三时得三种的情况。
“善等得绳为善等”,这里稍微比前面好理解。得有没有善、恶、无记呢?有。这方面是所得法。“善等”,如果所得法是善,得绳就是善。比如所得法是善戒,得绳就是善;如果我发誓一辈子杀生,所得的法是恶戒,得也是恶戒;如果所得的法是无记,得也是无记的。你的得是善、恶、无记,关键是看所得到的法是善、恶,还是无记?相应于所得的法的善恶无记,它的得绳也是善恶无记。
“摄彼得绳属彼界”,得绳属于欲界、色界,还是无色界?有没有属于三界的?这也有。这里也是指所得法。如果所得的法是欲界所摄,得也是欲界所摄;如果所得的法是色界所摄,得也是色界所摄;如果所得的法是无色界所摄,得也是无色界所摄,就是所得的法是什么,得绳也是这些。
还有一些情况,注释当中讲,通过“欲界的身体获得上界之法”,比如以欲界的身体修一禅,最后现前了一禅的色法等等,或者得到了属于一禅的禅定。虽然这时身体是欲界的,但是你得到的法是色界的缘故,这个地方的得是跟随所得的法。因为所得的法是上界所摄的,所以得也是属于上界的得绳。
“不属三界有四法”,什么是不属三界?“不属三界”不是讲得绳的,而是讲它所得的法。因为有些法不属于三界,那么这些法怎么安立它的得?这是不属三界的这些情况。前面说的是属于欲界的,你属于欲界的,得就是欲界;你属于色界的,得也属于色界;你属于无色界,得就在无色界。还有一些不属于三界的法怎么办?虚空无为没有得,抉择灭、非抉择灭两种无漏法不属于三界,还有道谛是无漏法,不属于三界。这些不属于三界的法有没有得呢?当然也有得。不属于三界的法得怎么安立?有四种情况。有些是欲界所摄,有些是色界所摄,有些是无色界所摄,有些是属于无漏,就是不属于三界所摄。不是说它的法属于色界、无色界等等,我们不要理解错了。
因为法的本身说得很清楚了,所得的法不属于三界,但是它的得可以是在三界中包括,是四种情况,三界加上不是界所摄,此处我们要知道所得的法绝对不是属于三界的,比如道谛、二灭。不属三界是所得的法,有四法是它的得有四种情况。比如抉择灭是依靠什么呢?虽然抉择灭本身不是属于三界的,但是所破属于人或者三界的身份,所以它的得也是通过这方面来安立的。你的身份是什么?比如你在欲界身份上得到了一个欲界的非抉择灭,这时得是属于欲界的;你在色界的身份上安立了一个非抉择灭,非抉择灭是缺缘不生的,如果你得到了非抉择灭,得就是属于色界的;你以无色界的身份得到了非抉择灭,得就属于无色界,非抉择灭可以三界所摄的。
第二种情况,对于抉择灭,和非抉择灭稍微有点不一样,是通过智慧来抉择灭。凡夫暂时的抉择灭,和圣者的抉择灭也有差别。比如凡夫通过修一禅灭掉了欲界的烦恼,得到了一个抉择灭,这里不是说圣者,而是指凡夫。他的得有两种,没有欲界,只有色界和无色界。为什么只有色界和无色界?因为欲界的心是自地的心,通过自地的本体没办法灭掉,只有通过色界的禅定才能灭掉欲界的烦恼,所以你要真正灭掉欲界的烦恼,必须要有一禅以上的禅定。色界的禅定是一定要有的,无色界的禅定也可以灭掉色界的烦恼。因此凡夫人就有色界和无色界,因为通过色界定和无色界定可以灭掉欲界和色界烦恼的缘故,所以得绳没有欲界的,只是有色界和无色界两种。凡夫人暂时的抉择灭,是色界和无色界所摄,在注释中讲的很清楚。
圣者的抉择灭也有两种,第一个是有漏道。初果、阿罗汉果以有漏道得不到。前面讲了第二三果,七八九三根得。如果圣者以世间道获得抉择灭,得绳也是色界、无色界所摄,因为他用世间的有漏禅定得到抉择灭,所以也是色界、无色界所摄的。欲界不可能有,欲界的心太粗了,欲界的心是散乱的没有禅定,没有禅定的心没办法引发抉择灭,只是色界和无色界。
第二个是无漏道。如果圣者以无漏定获得抉择灭呢?以无漏的法获得抉择灭,就不是三界所摄了。
还有道谛是无漏法,也不是三界所摄,这就了解了抉择灭和道谛的情况,一共有四种。四法中,欲界所摄的得;色界所摄的得;无色界所摄的得;不是三界所摄的得。其中第一个欲界的情况只是非抉择灭,欲界的凡夫以欲界的身份得到非抉择灭时,会有欲界的得,再往上择灭中没有欲界的得,只有色界和无色界,或者再加一个非三界所摄。如果他是无漏道,就是非三界所摄。道谛的本体也是非三界所摄。即四种情况,欲界、色界、无色界、非三界所摄的自性。
下面继续学习其他特法。
有学无学非三种,所断非断许二种,
无记得绳一起生,不摄神通与幻变,
有覆色法亦如是,欲界色前无有生。
“有学无学非三种”,得通过有学、无学,还有非有学非无学三种,有学是有学道,无学是无学道,“非”字讲到非有学非无学,既不是有学也不是无学。下面要分析,比如有漏道等其他的法既不是有学也不是无学的情况,也是可以存在的。如果所得的法是有学道的法,得也是属于有学道。从见道开始乃至于阿罗汉向结束之前都是属于有学,然后到了阿罗汉果就是无学道了,小乘是从这方面安立的,到了阿罗汉就成了无学道。有学道的过程中得到很多善法,所以有学道所得法的得绳也是属于有学道。如果是无学道的阿罗汉呢?成就阿罗汉之后也会得到很多功德法,所以无学道的得也属于无学道。
第三种是所得的法,既不属于有学道,也不属于无学道。这些法是什么呢?比如抉择灭和非抉择灭,二灭本身不属于有学,也不属于无学。还有一些有漏法,比如凡夫位所摄的法,没有达到见道之前,还是凡夫,当然不是无学道,也不是有学道,就是凡夫,所以所有凡夫的有漏法,都属于非有学非无学。首先他们所得的法不是有学不是无学,但是得绳是可以是有学道、无学道、非有学非无学三种。虽然他们的法本身不属于有学无学所包括的,但是得可以是有学、无学也可以是非有学非无学。此处安立有学道抉择灭的得绳可以属于有学道,虽然抉择灭本身不是有学道,但是有学道在获得抉择灭时有一个得,这个得可以属于有学道。此处我们要把情况搞清楚,所得的法和所得法的得绳要分清,所得的法本身不是属于有学无学所摄,但是得可以是有学,因为他在有学道获得抉择灭的缘故。
前面分析过,如果所破法属于有学道,抉择灭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安立,抉择灭本身不是哪个道所摄的,但是它的所破法,还有得可以属于有学道。比如有学道的圣者获得了抉择灭有没有一个得呢?有得。这个得可以属于有学道的圣者相续,所以有学道的抉择灭属于有学道,无学道的抉择灭的得是属于无学道。
抉择灭中有些是有漏的,虽然是抉择灭,但是它是有漏的法。比如前面所抉择到的世间凡夫人的抉择灭,或者圣者通过世间禅定得到的抉择灭,抉择灭的有漏得可以安立,即抉择灭本身虽然属于无漏的,但是抉择灭有时可以是有漏的得绳。
然后是非抉择灭的得。此处没有简择非抉择灭的有学、无学,都是安立成非有学非无学。非抉择灭的得,还有一切有漏法的得,就是不属于有学道也不属于无学道。属于有学也属于无学主要是抉择灭,有学道抉择灭的得属于有学道,无学道抉择灭的得属于无学道,除此之外,抉择灭有漏方面的得、非抉择灭方面的得,以及一切有漏法的得都不是有学不是无学,以上就了解了有学无学非三种。这个得不是所得的法,而是所得法的得,这个概念我们不要搞混,如果搞混了会觉得“哎,到底是什么?一方面说它不是三界所摄,有时又说是三界所摄;一方面说它不是有学无学,有时又说是有学无学。”必须把所得的法和所得的得二者区分开来。
“所断非断许二种”,这也是在讲得,有些是所断,有些是非所断。四所断有见断和修断,如果是见断的得绳,就包括在见断中;如果是修断的得,是包括在修断中。注释中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如果这个得属于修断的法,就包括在修断中;如果这个得属于见断的法,就属于见断。因为见断就是一些烦恼,获得烦恼时,它的得绳肯定会出现,所以既然所断的法属于见断,那么得也是见断所摄。有些烦恼等属于修断所摄,它的得也是修断。
还有一个非断,“非为所断”。非为所断是什么?意思是所得的法本身不是所断。比如非抉择灭和抉择灭二灭,还有一个道谛。道谛是无漏,所以不是所断,但它的得可以是所断,也可以是非所断。首先讲非抉择灭,非抉择灭的得都是修断,因为非抉择灭的得是通过人身,以所依的身份获得的,所以都是属于修断所摄的。非抉择灭的得绳,因为不是烦恼性,也不是见断所摄,所以非抉择灭的得都是属于修断。然后在抉择灭中,如果以世间道有漏道获得的抉择灭,从得绳有漏部分来讲属于修断,因为属于有漏的善法,究竟来讲也是一种修断,有漏是有染污的,所以有染污的肯定是一个所断,但是他不是见断,而是修断。如果是抉择灭的有漏部分,就是修断所摄;前面是世间道的,如果是抉择灭的无漏方面,或者出世间道的离得,就是属于无漏法,当然不是所断了。
道谛是无漏法,也不是所断。道谛、无漏离得、出世间的离得都是无漏法。二灭和道谛法本身就是无漏的,不是任何所断,但是此处分析的不是法本身,而是分析它们得的情况。非抉择灭本身不是所断,但是非抉择灭的得是修断;抉择灭本身不是所断,但是抉择灭有漏的得的部分,属于修断,无漏的得部分是非所断;道谛法本身不是所断,得也不是所断,是属于无漏的。我们要了解所断是什么,如果得是见断,那就是见断;如果是修所断,就是修断所摄。
“非断许二种”,就是非断的法本身许二种,有些属于修断的非抉择灭,还有有漏道的抉择灭,有些无漏道的得,还有道谛的得,这些不是所断。
“无记得绳一起生”的意思是什么呢?前面说“法有三时得三种”,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这样的?我们需要区别一下,这是不一定的。有些法有法前得,有些法有法俱得和法后得,但是有些法不确定,比如此处的“无记”,无记得绳一起生,一起生的意思就是法俱得。没有法前得,没有法后得,只有法俱得。无记的法产生的时候,法和得一起产生,没有提前出来的情况。只有力量很大的善恶法,才有法前和法后。虽然是善恶,但是不是随心的,比如有些有表,虽然是善的,或者是恶的,但是它不是随心的法,力量比较弱,没有法前,只有法俱和法后。如果一种法很强烈,得就有法前、法俱和法后。
下面还要讲无记法有很多种,但是一般的无记法,我们前面讲到了无覆无记,比如异熟生、威仪、一般的工巧等四种无记。有通过以前善恶业产生的今生无记的异熟生心;我们写字,或者做技艺的工巧心;行住坐卧威仪的心;还有神通变化,化心的心,四种都是无记的心。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无记的法,得和它一起生,无记法的力量是最弱的,虽然也有得,但是它的得很弱,只能在法生起来了,同时才有得,不可能提前或者出现。在普遍的情况下,异熟生的心基本上都是法俱得,还有威仪,平常所讲的行住坐卧等,以及工巧,比如写字等,也是属于得法同时的。
“不摄神通与幻变”,“神通与幻变”属于第四类无记。第四类无记属于神通的果就是化心。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幻变是自己可以幻欲界、色界的法等等。欲界的心无法幻变,必须要到一禅以上,通过一禅的心幻变。如果得到了一禅的心,注释当中也讲,如果得到了一禅的心,可以有两种变化,既可以变欲界的法,也可以变初禅的法;既可以变自地的法,也可以变下地的法。获得了二禅,可以有三种变化,前面的欲界加上一禅和自地;获得了三禅,可以有四种变化,欲界、一禅、二禅、三禅;获得四禅,就可以幻化欲界、一禅、二禅、三禅和四禅五种。
幻变时的心识是无记的。为什么“不摄神通与幻变”呢?因为获得天眼通、天耳通,还有幻变,必须要勤作很长时间。他在修加行的时候,虽然是无记的,但是力量特别大的缘故,也可以有法前得、法俱得和法后得。此处和普通的无记不同。虽然本体是无记,但是它用了很大的加行,特别地强烈,所以法前、法俱和法后三种得都有。
也有一些工巧。虽然前面说工巧的心属于法俱得,但是指的是一般的工巧。有些艺人工巧特别纯熟,前面用了很多的加行,现在他的工巧力量特别大,可以有三种得,法前、法俱和法后。
还有一些威仪,在注释当中讲,行住坐卧,比如走路、站立等。都是无记的,一般的威仪属于法俱得,但是有些特殊情况,比如马胜比丘的威仪特别调柔,当年舍利子尊者看到马胜比丘走路的样子、表情神态,顿时产生了信心,好奇地问:“你的师父是谁?学过什么法?”马胜比丘告诉他:“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舍利子就产生了信心。有些地方讲,马胜比丘这样说的当下舍利子就获得初果了。我们可能想象不到到底有多调柔,现在我们走的很慢,都是假装的,看起来很造作的,只是装样子,马胜比丘的威仪的确不是装出来的,看起来特别调柔。这是他以前多生累世的善业形成,因为力量很大,所以得也有三时,此外其他威仪都属于法俱得。
“有覆色法亦如是”,“色法”不是指平常的色法,是指色界的法。“有覆”前面讲了有覆无记的本体是无记的,但是它有染污性,与无明相应。比如色界的行为、语言等等,也是法俱得。因为是色法的缘故,虽然色界天人禅定的力量也很大,但是此处主要是指色法,色法本身是无情,无情法的力量很弱的,属于很低劣的、没有觉知。色界天人的身体和语言属于色法的缘故,没有法前得、法后得,只有法俱得。虽然前面无记是心,但是属于无覆无记,力量也很弱。下面的“有覆色法”,是有染污性的色法,虽然是色界所摄,但它是色法的缘故,力量也很弱。
“欲界色前无有生”,“欲界色”此处不是指欲界无记的身语,是指欲界的有表色,有表示的。比如欲界的顶礼或者语言等行为,虽然可以表示内心的善心,或者恶心,但是它毕竟是色法。“色前无有生”,欲界的有表色之前没有生,有法俱得,有时也会有法后得,但是没有法前得。因为这些属于表示善恶法的,比如顶礼、打人,骂人、赞叹等等,身语的色是有记的,属于善恶,毕竟是色法的缘故,所以没有法前得。因为属于善恶的缘故,比前面其他纯粹的色法或者无覆无记,还要强一点点,所以除了法俱得之外,还有一个法后得。比如有时可以引发无表色的缘故,它的力量还是有点大的,因为无表色是有表色后面引起来的,所以它可以有法后得。
还有一种说法,受戒时的无表色,戒体本身没有法前得,它就是无表色,这个色法可以是善或者恶的,比如你受的是善戒或者恶戒,因为它是一个色法,无表色的色不是心法,你有心,没有心,它都存在,前面讲过无表色的特点。既然是色法的缘故,虽然它是善恶,但是没有法前得,有法俱得和法后得,有些不一样的地方,都是属于不同的分类,我们要了解,以上讲完了“得”。
壬二、非得之特法:
“非得”,是得不到,是阻碍我们得到的实有法的特性。对于一个有情来讲,没有得到物质是实有的。
非得无覆无记法,过去未来均三种,
非得摄于欲界等,无垢非得亦复然,
圣道非得许凡夫,得彼移地将退失。
“非得”首先定性为“非得均是无覆无记法”。前面说如果你的所得的法是善,它的得绳就是善的;如果你所得的法是恶,它的得绳也是恶的,还有无记。那么非得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非得不一样。
“非得无覆无记法”,非得不存在善恶的情况,只有一个——无覆无记,把其他的善恶简别掉了,只是无覆无记的自性。
前面得是“法有三时得三种”,非得是不是一样的?这是不一样的。“过去未来均三种”,虽然过去的法已经过去了,但是它的非得也有三种:过去的过去非得、过去的现在非得、过去的未来非得;未来也有三种:未来的过去非得、未来的现在非得、未来的未来非得。颂词中没有现在,现在只有两种。以前真谛法师的译本里现在法也有非得,但是玄奘法师的译本中现在的法没有非得,只有两种:现在的过去非得、现在的未来非得。现在的现在非得是不存在的。
过去未来均三种,非得无覆无记法。我们要了解到底怎么样,这里有一个比喻,过去的过去非得,比如过去的别解脱戒,就是过去他没有受戒之前,内心还没有得到戒体叫做非得。非得的意思就是把前面的得反过来,得是得到,非得是没有得到,所以非得是阻碍相续得到法的状态。过去的过去非得指有情没有得到别解脱戒之前,就是非得。
过去的现在非得,也是过去了,现在非得就是过去当他破戒了,戒体没有了,就是非得。本来有戒,开始失去这个戒,也是一种非得,前面讲过新的非得,就是以前一直都有的,突然消失了。过去的未来非得,就是指破戒的第二刹那之后,他破完戒了,第二刹那之后就是他过去的未来非得。
现在的非得中,不存在现在的现在非得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如果现在已经得到了这个法,就不是非得,所以意义来讲,现在的法没有现在的非得。现在正在得到和没有得到是相违的。现在的过去非得是指没有得到戒体之前,以前我们没有得到戒体就是非得。现在的未来非得,比如破戒之后,已经没有戒律了,破戒第二刹那之后属于未来的非得。
从未来的非得也有三种:未来的过去非得、未来的现在非得、未来的未来非得。此处举了一个三世佛的例子,大恩上师注释中是以弥勒佛为例来安立的。弥勒佛是第五佛属于未来的法,未来的过去非得,就是法还在未来,非得早就过去了。比如现在是释迦牟尼佛,再往前是迦叶佛,如果从这个例子来看,弥勒佛的法在迦叶佛时没有得到,迦叶佛虽然成佛但他没有得到弥勒佛的法,他的非得是在过去,在以前的迦叶佛上安立一个非得,迦叶佛没有得到弥勒佛的法。未来的现在非得,释迦牟尼佛对我们来讲是现在,他有一个非得,是没有得到弥勒佛的法,弥勒佛的法也是在未来,对我们来讲这个非得是现在的状态。现在的佛没有得到未来佛的法。
未来的未来非得,佛是未来的弥勒佛,以及后面的第六佛狮子佛、第七佛明焰佛。弥勒佛的法未来狮子佛、明焰佛时有一个非得,他们上面没有得到弥勒佛的法,这就是未来的未来。前面是得到的角度,现在是没有得到角度。法在未来,非得在前面,未来的过去,非得已经早就过去了。按照三世佛的比喻,哪一个最好理解?迦叶佛最好理解,因为弥勒佛的法还在未来,非得早就过去了。非得放在哪个佛上最合适?就是迦叶佛上面,没有得到就是非得,弥勒佛的法在未来,非得已经过去了。比我们现在还要早的迦叶佛他没有得到弥勒佛的法。那么现在呢?最好理解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因为是和我们差不多的现在,法在未来,还是弥勒佛的法。释迦牟尼佛没有得到弥勒佛的法,所以释迦佛上面有一个非得。再往后是未来的未来非得,法还是在未来还是弥勒佛,但是比弥勒佛还要往后的狮子佛、光焰佛没有得到弥勒佛的法,他们上面也有一个非得。
非得是没有得到,我们要抓住重点,把时间和没有得到的东西确定了,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就像前面的戒体一样,是什么时候没有得到的情况?前面得是已经得到的状态,现在非得就是没有得到,这里有一种非得的实体。在迦叶佛上面有一个非得,他的非得是什么呢?没有得到弥勒佛的法,从这个角度来讲,和时间配起来讲属于未来的过去。法在未来,非得早就已经流到过去,这时有一个非得的状态。非得是现在的释迦佛没有得到弥勒佛的法,他的上面有一个非得,法在未来非得已经流到现在了,这也是法前非得。
法在未来,未来的未来就是弥勒佛后面的狮子佛等等他们上面有一个非得,非得是没有得到弥勒佛内心的功德法。这也可以理解为未来的情况,过去、现在的情况前面都用戒律方式进行了安立,未来主要是三世佛的情况进行安立的。过去未来均三种,非得摄于欲界等,所谓的非得属于哪一界,这个法包含在哪一界它的非得也包括在哪里。比如没有得到欲界,或者色界、无色界的法,这个法包括在哪一界,非得也属于同一界所摄。
“无垢非得亦复然”,“无垢非得”是属于无漏法的非得,也就是没有得到这些无漏法。无漏法是道谛、灭谛等,非得也是属于三界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欲界的身体上没有得到色界、无色界的法,属于欲界的非得;色界的身体上没有得到欲界、无色界的法,属于色界的非得;无色界的身体上没有得到其他的法,属于无色界所摄的非得。因此身体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在你的身体上面没有得到什么法,非得就是属于身体所在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圣道非得许凡夫”,为什么无漏的圣道、无漏法或者圣道的非得包括在三界中?因为所谓圣道的非得就是凡夫性,当现前圣道的时候,凡夫性就没有了。如果是凡夫,就不是圣道,这里没有安立凡夫是不相应行,在其他的论典中,把凡夫安立为不相应行的本体,是一种实有的自性。实际上一个凡夫,是阻碍成为圣道,在轮回中流转的体性。我们登圣地之前,相续一直属于凡夫相续。当他现前圣道的时候,以前一直存在的东西,开始失去了,这叫非得。刚才讲非得的时候,第一个概念就是这样的,以前一直保留的凡夫状态开始失去了。圣道的非得是什么呢?圣道的非得就是凡夫心。如果你得到了圣道,非得就是失去了凡夫的身份了。实际上圣道的非得就是凡夫。因为只有凡夫才有凡夫性,所以当他现前圣道时,凡夫性的非得就没有了,他就得不到凡夫了。这时圣者所具的非得就是凡夫,凡夫是属于哪一界的呀?凡夫是属于三界所摄的,所以圣道非得许凡夫,是从没有得到的角度来讲。
“得彼移地将退失”,非得什么时候抛弃?“得彼”,因为它是非得,非得就是让我们得不到的。你什么时候得到这个法呢?比如以前我们没有受戒?没有受戒,内心没有戒体,就是非得。什么时候我受戒了,得到戒了,非得就没有了,这叫得彼。因为得和非得是矛盾的,所以前面就是没有得到安立非得。什么时候舍弃非得呢?得彼,何时得到他的法,非得就没有了。圣道也是同样的,什么时候现前了圣道,凡夫没有了,就遣除了非得。其他的法也是一样,你得到了这些法的时候,它的非得就消失了。
“移地将退失”,除了得彼会退失非得之外,移地也会退失。凡夫也是一样,虽然从根本上退失凡夫的非得是圣道,但是在移地的过程中,凡夫也会退失。比如你从欲界转到色界。以前你是欲界凡夫,当转到色界的时候,就舍弃了欲界凡夫。你变成了什么呢?你是色界凡夫了。虽然凡夫的本性没有变,但是欲界凡夫的身份,这个非得已经舍掉了。因为欲界凡夫的非得舍掉之后,他就现前了色界凡夫,所以移地也可以退失。移地就是从欲界地到了色界地,或者从色界地到无色界地。这时前面的非得都会舍弃,然后重新获得其他的非得。其他也是一样,欲界的烦恼转到色界的时候,其他以前不具有的非得就没有了,重新获得一些色界的非得。
非得的特点,主要是把得的情况了解之后,反过来就可以了解非得,没有得到的状况就是非得。现在我们对于得非得的情况有所了解,下面的同类、无想天等等,学习起来会比较轻松,就没有那么紧张了。
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