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25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
丁三(宣说二者共同之法)分二:一、执果与生果时;二、由几因生果。
“二者共同之法”是宣讲因和果二者共同产生的道理,第一个科判的内容是宣讲执果和生果的时间;第二个科判是几个因产生几个果,或者某种果是由几个因产生的。
戊一、执果与生果时:
如果要了解执果与生果的时间,首先必须了解执果、生果,唐译是取果、予果。执果是什么呢?作为有能力的因能够产生果,或者具有种子的功能,执果是因,像种子一样有产生苗芽的能力,叫做执果。
然后是生果,果没有生之前还在未来位,种子作为因给果力量让它从未来到达现在,就是已经生出来了,二者之间我们可以这样辨别。作为种子的方式存在,有产生果的能力,叫做执果;不单单要有产生果的能力,还要有一种力量把果从不明显或者未来显示到当下,就是把果引出来,这个力量叫做生果。执果和生果之间的区别,第一是纯粹安立执果有种因;第二就是这个因要给果一把力量让它从未来到现在而生出来,叫做生果。了知执果、生果之后,我们再看里边的含义。
五因现在执自果,俱有相应二生果,
同类遍行今过去,异熟过去方生果。
第一句讲执果和执果的时间,第二三四句讲到了生果和生果的时间,分了两部分。
第一,“五因现在执自果”,“执自果”作为种子方式存在,有能力产生果的状态叫做执果。因有六种,颂词中讲了五因。五因现在执自果,为什么是现在执自果呢?具有产生果的种子是现在的法。去掉了能作因,剩余五因就是现在执自果。过去的种子已经发挥过作用,相当于它的能力就没有了,而未来还没有产生作用,没有办法真正叫做执果。不能安立为种子或者能力,只有现在可以作为产生果的种子,有这个能力。
既然现在有这个能力,那什么时候生果呢?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可以。此处五因现在执自果,除了能作因之外五种因现在具有生果的能力。
为什么没有能作因呢?有两个原因。大恩上师在注释中,从一个侧面说从能作因不障碍的角度。这个法中有无为法、生果的能作因、不生果的能作因。如果从不生果的能作因角度讲就是不障碍;如果从不障碍角度讲就是不安立,真正产生的能力,从不障碍的角度可以不安立,这是一种理解的方式。
还有一种理解的方式,能作因有两种,一个是能起功用的能作因,一个是不能起功用的能作因。这里的情况稍微复杂了点,不像其他的五种因不管什么情况对果的产生都有作用,所以直接讲了五因。有些能作因是已经过去的,有些能作因是未来的,里面有一部分是无为法,根本不起作用,过去的法作用已经消失了,未来的法作用还没有显现,这些法没有执果。
还剩下一部分,能作因两种,一是不起作用的,一是能起作用的。剩下能起作用的部分怎么理解呢?现在执自果就可以安立取果的问题,能作因过去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没办法执果;未来的还没有显现作用,也没办法执果,现在的能作因就可以安立。我们可以从这个意义类推,便可以了解能作因为什么不直接出现在这里。如果说六因现在执自果,我们就会怀疑能作因中有些是无为法,它怎么现在执自果?我们会没办法安立。因为情况特殊的缘故,颂词当中没有体现能作因,直接体现了比较明显的可以执自果的五个因。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从不障碍的角度没办法执果,一个从能够起作用的角度来讲,有些能作因是现在执自果。
颂词第一句了解了什么是执果,执果的时间是五因现在执自果,现在两个字就是时间的意思。颂词后三句就是讲到了生果和生果的时间。果要产生的时候或者它还在未来,因给予力量让它出现叫做生果。
正在生的时候还没有出来,这个果即将出现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因给它力量让它从未来到现在位了,叫做生果的时候。生果情况不一样有三类,一类是现在生果,一类是现在和过去都可以,一类就是唯有过去。
第一类是“俱有相应二生果”。五因当中俱有因和相应因二生果,“二生果”的意思是现在生果。为什么是现在生果?因为俱有因和相应因因果是同时的。既然因果是同时的,什么时间因可以给力量让这个果出现呢?现在就可以,因为有因就有果,只要因一具足,它的果是同时的,俱有因和相应因都是同时的。既然是同时的,二生果的意思就是现在生果。因为因果同时的缘故,所以现在就可以产生果。
第二类是“同类遍行今过去”,同类因和遍行因,同类因因果同,遍行因前面的烦恼产生后面的烦恼也是一类的。同类因和遍行因产生等流果“今过去”,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在,现在位不是因果同时,都是属于现在位,“今”就是现在的意思。比如等流果有两种,一种是无间产生的等流果,一种是间隔产生的等流果。无间产生的等流果,即同类因和遍行因产生的等流果,生果的时间是现在,前一刹那的因一具足,中间没有间隔,马上就会出现果,所以叫做今。如果从很微细的刹那来讲,虽然第二刹那已经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同时了,但是从《俱舍论》的角度来讲,也可以算,反正是无间第二刹那引发的,中间没有隔很长时间,基本上也算是现在。从无间等流果的角度来讲,可以算作今,现在就可以产生这个果。
一种是过去,就是间隔的等流果。虽然是同一类,但是中间有间隔,如果中间有间隔,那么给果力量的时间就变成过去了。为什么变成过去了?因为间隔的果产生的时候因已经过去了,因在过去位,果在现在位,间隔的缘故当它的果产生,因已经到了过去位,所以因能够让果出来的能力在哪里呢?它在过去。
前面我们再再讲到它的概念,所谓生果就是让果从未来到现在给它一把力量引出来,如果是间隔的,中间隔了一段时间,当它的果出来的时候,因早就在过去位了,这个因让果出来的力量是什么时候给它的呢?引发这个果出来的力量是在过去,因为因在过去的缘故,是间隔的,所以把几个因素放在一起观察,就会知道同类遍行过去的原因。因为第一个是有间隔的等流果,既然有间隔,就不是同时,也不是无间。如果中间隔了一段时间,当它的果出现,因已经成过去了,而这个果的出现必须要把因引出来,所以引出果的力量是哪里给它的呢?给它力量的因是在过去,过去的力量把这个果引出来的,所以说同类遍行今过去。
第三类情况就是纯粹的过去,“异熟过去方生果”,异熟因就是过去方生果。因为所谓的因和异熟果之间的关系,没有同时的异熟因和异熟果,也没有无间的,异熟果都是间隔的。至少也是间隔一世,即今生造业后世异熟。如果间隔很长时间,所有的异熟因让异熟果出现的予果能力都是在过去,也就是说异熟果今生显现的时候能够引发异熟果的能力,这个牵引的因早就成为过去了,是过去的因引发出来的。
第一句现在执自果所有作为因的能力都是在现在,为什么生果的时候不一样呢?因只能是现在具有一种能生果的力量。不管怎么样都是现在能够生果,如果是过去,具有生果能力的因已经过去了,因的作用就是产生果,过去就是作用已经消失了,或者已经呈现过了,不会再呈现。未来也不行,作用还没有显现,真正作为因的本体只有在现在,现在具有能够生果的能力,所以五因现在执自果具有能力的角度只有现在才有功用。
而生果不一样,生果是在现在,把这个果引出来,要观待这个果,只是自己具有生果的能力叫做因,前面是执果。如果生果必须要把前面的因引出来,如果要把这个果牵引出来,有同时的果、无间的果,也有间隔的果,果有三种的缘故,因此生果的情况有同时、过去和间隔的。果出来时,因成了过去位,过去位给了产生果的能力。
戊二、由几因生果:
这里讲到了心和心所法,还有心心所之外的无情法,这有两类。几个因产生这样的果?此处任何一个果的产生,有时是两个以上,三个以上的因,单独的因是没有的,也间接说明了有些外道承许独一的因,比如造物主、上帝等等,独一的因产生这些果的情况是无法安立的。佛法中都是讲缘起,各种各样的因缘集聚之后才能产生果法,从这个方面看有一个复述,或者有间接表达的意思。
烦恼性与异熟生,余法初圣者次第,
除异熟因遍行因,同类因外余三因,
即是心与心所法,相应因外余亦尔。
虽然看起来复杂,但是世亲菩萨造论非常善巧,讲解时也很善巧。
那么几因生果呢?可以划二大类就是第五六句。首先“即是心与心所法”,把心与心所法划为一类。然后“余亦尔”,“余”字就是心心所之外的法,不属于心心所的是什么法呢?无情法。无情法有两种,一种是色法,一种是不相应行。无为法无因果,这里把无为法排除了。剩下四类法,有部对五种法做观察,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无为法已经去掉了,剩下的四个法分为是心的和不是心的,是心的是心心所,不是心的就是色法和不相应行。
此处分为两类,一类是心心所,一类是其余的。第五句以上的颂词都在讲心与心所,“烦恼性与异熟生,余法初圣者次第”,或者“除异熟因遍行因”,这些都可以和心心所关联的。
第一部分讲心心所,我们要了解心心所中,哪些因产生哪些果,不是说这些心具有什么因,世亲菩萨不是通过这方面来讲的,世亲菩萨是通过减,这个心上面没有什么因减掉之后,剩下的是它的因。
这里把心心所分了四类,第一二句很关键。第一类是烦恼性;第二类是异熟生;第三类是余法;第四类是初圣者次第,从有漏到无漏第一刹那的苦法忍叫做初圣者次第。色法、不相应行也是这四类,都要围绕这四个法去观察。
具有什么样的因分为四类呢?首先属于心心所,第一部分都是围绕心心所来观察,其次心心所分为四类,颂词中比较明显地标了出来,即烦恼性、异熟生、余法和初圣者次第。
第一类心心所的烦恼性,不善业属于烦恼性,有覆的不管染污性,还是不善的心心所,比如无惭无愧、无明等等,不管不善的心心所,还是烦恼性的心心所,都包括在烦恼性当中。
第二类心心所当中的异熟生,由前面的善恶业引发今生异熟的心,属于无记。无覆无记有四种,异熟生、工巧、威仪、幻心。此处把异熟生单独拿出来,心心所中也有无记的异熟生。
第三类初圣者次第,虽然按照顺序第三个是余法,但是我们先讲初圣者次第。凡夫无始以来都是有漏的,见道第一刹那就是无漏,初圣者次第就是刚刚得圣者的第一刹那,第一刹那就是初圣者次第的意思。
第四类余法,除了这三个法之外,都叫余法。心心所的余法是什么?剩下的三个无覆无记法,即威仪的心、工巧的心、神通的心,还有一些有漏的善法,也包括无漏的善法在内。因为无漏的善法第一刹那已经出来了,最后的第一刹那是无漏的,其余无漏的法是这样一种本体。即三个无覆无记,以及有漏的善法、无漏的善法。了解了四个法之后,我们再来配是怎么减的。
心心所中的烦恼性有几个因,没有一一地讲,而是把不是它的因拿出来。第一个是心心所中的烦恼性,第三句里有一个“除”字,就是减掉的意思,次第减上面的四类法,这个次第不能动,后面减的因也是配着上面的次第来的,上面的次第一乱,后面也就乱了,第一二句不能动,第三四句的次第也不能动。
第一,烦恼性,首先看心心所中的烦恼性,如果属于烦恼性的心心所,“除异熟因”,六个因中把异熟因拿掉就行了。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这是烦恼性的,异熟因产生的果是无记,既然是烦恼性的,不管是不善业,还是染污性,都不是无记的。首先把异熟因去掉,剩下的五因可以产生烦恼性的心心所,这比较容易理解。
第二,异熟生,通过善恶业产生异熟。虽然前面是异熟因,但是此处异熟生的心心所要剪掉遍行因,异熟因可以有,遍行因要去掉,除了遍行因之外的因都可以有。因为遍行因是前面的烦恼产生后面的烦恼,异熟生不是烦恼性的,所以把异熟因取掉,剩下的五个因都可以有。
第三,余法,前面我们也知道了,剩余的无覆无记,还有除了初圣者次第的无漏善之外,其他的善法,不管是有漏的善,还是无漏的善,都是可以具有的。余法要减什么呢?异熟因和遍行因要减掉。烦恼性只是减异熟因,异熟生是减遍行因,余法要减异熟因和遍行因。
为什么我们要拿掉这些呢?因为里面有一些是属于善法的。如果属于善法,比如有漏善、无漏善,都是属于善性,属于善性就不是异熟因了,异熟因产生的都是无记的。善法必须要除掉异熟因和遍行因,这两个因都要除掉。因为遍行是生烦恼的,它是善法既不是异熟因产生的,也不是遍行因产生的。剩余的法比如无覆无记法要减掉遍行因。这里我们可以单独进行安立,如果有漏和无漏的善可以减掉异熟因,如果是无覆无记法就减掉遍行因。余法中异熟因和遍行因两个要去掉。
第四,初圣者次第,初圣者次第是无漏的第一刹那,这个法要减三个因,就是异熟因、遍行因和同类因,因为圣者的无漏第一刹那是善法,它是无漏的,所以异熟因不可能产生无漏的果。还有它是善法,绝对不是遍行因,这两个都要减。然后它没有同类的,因为它是第一刹那产生无漏,前面全是凡夫有漏的心,所以到了第一刹那的时候,它是不是同类因呢?绝对不是同类因,所以把同类因拿掉。余三因,其余的三个因可以作为初圣者次第。
烦恼性的心心所,除了异熟因之外的五个因都可以;心心所异熟生的法,除了遍行因之外的五个因都可以;心心所当中的余法,除了异熟因和遍行因之外的四个因都可以;初圣者次第的心心所,除了异熟因、遍行因、同类因之外,其余的三个因都可以。把不是属于它的因拿出去之后,比较容易去了解颂词的意思。其余的这些因,都是可以有的,以上讲解了即是心与心所法。前五句就是在心与心所法中进行安立的。
第六句“相应因外余亦尔”,“余亦尔”有个“余”字。前面五类法把无为法已经排除了,然后四类法当中,心心所讲了,还剩下两个,一个是色法,一个是不相应行。余就是指色法和不相应行,类似于这种情况,只不过要减掉相应因。
色法也分为四类,这是一样的,颂词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把规律找到了并不复杂。也是第一二句当中讲的,色法的烦恼性、异熟生、余法、初圣者次第。色法的烦恼性是什么?比如恶戒,这个色是无表色,我们不要认为色法就是外面的山河大地,还有一种色法叫做无表色。
色法的烦恼性,比如一个人发誓一辈子杀牦牛时,内心得到了恶戒、恶的无表色,此外还有恶的有表,比如你打人时,从外表可以看出来的。虽然和心相应,但是身体和语言必定是色法,而且是染污性、烦恼性的色法,从这个角度来讲,烦恼性可以有恶的无表,还可以有有表,即外在很凶狠的样子,打人等等烦恼性的有表,这叫色法的烦恼性。
色法的异熟生,就是我们的眼根、耳根,这些属于色法,也属于异熟生。
色法的余法,当然就是一些无覆无记的,像工巧的色法,前面我们讲工巧是工巧的心,工巧的心和工巧的色法分开。比如写字的时候,心属于工巧心,身体上的动作叫做工巧的色,还有威仪的色,就是行住坐卧的色法,这个动作本身是一个威仪。工巧心、威仪心是放在心心所,也可以有工巧的色、神通的色。比如显现神通的身体,就是一种神通的色,这些叫做余法。
也有一些余法的色不是染污性,不是异熟的,除了无覆无记工巧的色、威仪的色等,还有一些是善戒。善无表有三种,第一是别解脱,别解脱是色法,善戒别解脱可以是无表色;第二是禅定戒,它也是无漏的,虽然是随心戒,但是戒体本身是无表色,这是无表色的善法;第三是无漏戒,就是除了第一刹那的无漏戒之外的无漏戒,也是余法当中的色。
色法的初圣者次第是什么呢?初圣者次第是第一刹那的无漏戒,圣者肯定在入定位。第一刹那获得了圣者的果位,然后获得了随心的无漏戒,无漏戒第一刹那获得的,叫做初圣者次第的色。
从这方面了解完之后,我们再来看它的因怎么样产生的。因为全都是色法的缘故,所以相应因都要减,里面没有相应因,因为是色法,不是心心所,心心所才有相应因,整个四类法都没有。只要把相应因加进来之后,余亦尔其他和前面一样,次第一个都不用动,只不过把相应因减了就行了。
比如色法的烦恼性,第一个减掉相应因,第二个要减异熟因,因为烦恼性就不是异熟因了。前面讲心心所的时候,异熟因第一个减掉,前面减一个剩下五个,现在减两个剩四个。色法当中减掉了相应因和异熟因,还剩下四个因可以产生。色法当中的异熟生,眼根、耳根等等,减除了相应因,还要把遍行因减了,还剩四个因。
色法当中的余法,除了无表之外还可以有有表,比如善法磕头身体方面的的动作,从色法的角度来讲,也可以包括在里面。所谓的余法除了必须要减相应因,然后异熟因、遍行因都要减,三个因减掉还剩三个因可以产生它。
色法的初圣者次第,即第一刹那的无漏戒,色法第一减相应因,第二减异熟因,第三要减遍行因,第四再减同类因,六因当中还有两个因产生它,最少是两个因,再没办法少。一个因有没有?没有。这里的次第也是间接地讲到了佛法中,都是至少两个因以上产生的,一个因是没有的。
还剩下什么?剩下不相应行。不相应行也有烦恼性、异熟生、余法、初圣者次第,这个在很多地方没有怎么讲了,反正就是得、非得,烦恼性的得、异熟生的得、余法的得等等其他方面的得,还有非得要加上有为法的法相生住异灭,每个都有不需要单独讲了。把该减掉的按照次第配下来,如果是烦恼性一个个减下来就行了。只要我们把心心所、色法搞清楚,不相应行、得非得、生住异灭每个上面都可以有。不是烦恼性,就是异熟性,异熟生、烦恼性的生住异灭差不多一样,“余亦尔”从这方面可以了解。我们把心法和非心法分开,了解了心法中的四类烦恼性、异熟生、余法、初圣者的次第,再去减,如果是烦恼性的绝对没有异熟因;如果异熟生不可能有遍行因,一个个减下来,次第对照下来,这个颂词比较容易理解。
丙二(宣说缘)分四:一、略说与各缘之法相;二、何缘对三时何果起作用;三、任何法由几缘产生;四、广说等无间缘。
“宣说缘”就是因缘,刚刚讲因缘的时候,有些地方说因缘是主要的因,主要生果的叫因,辅助的叫做缘。此处的缘和其余因缘作为次要的角度不一样,这里有另外一种安立的方式。缘有四种。虽然六因有辩论,但是四缘没有,有部经部唯识中观都如此承许。
丁一、略说与各缘之法相:
经中说缘有四种。其中因缘为五因;
一切心与心所法,除最后刹等无间;
所缘缘为一切法;能作因称增上缘。
“经中说缘有四种”,前面世亲论师没有说经说因有六种,因为有争论。佛经中直接讲了有四种缘,第一个是因缘;第二个是等无间缘,有些地方也叫次第缘;第三个是所缘缘;第四个是增上缘。中观也有这样的安立,《中论》当中龙树菩萨也是这样讲的:“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就是没有第五缘,只有四缘。龙树菩萨虽然在《中论》当中对于认为四缘有自性的法进行破斥,但是名言当中也承许有四缘,只不过没有实有的。《中论》中提到过四缘,此处也是讲四缘,也就是说六因和四缘意义没有大的差别。
第一个因缘,“其中因缘为五因”,所谓的因缘就是五个因,因有六种,除了能作因之外的五个因全是因缘。只要把能作因拿下来剩余的俱有因、遍行因、同类因、相应因、异熟因,四缘当中的因缘就是五个因。除了能作因之外的五因就是因缘,都能直接产生果所以叫因缘。而能作因是不障碍的,不能直接生果。
第二个等无间缘。也叫次第缘,等是平等的意思。一般情况前面和后面是平等的,中间没有间隔。特殊情况中间有间隔,比如无想定或者灭尽定,入定和出定的心有部说也是相等的,虽然中间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心,但是刚刚出定第一刹那的心,这个果一定是入定心的延续,但不是那个意义上的无间。一般的情况而言因果之间是平等的,然后特殊情况下是无间的。
前面的心心所产生后面的心心所,这是平等的,但平等的意思,是不是说我的眼识产生眼识或者心所中我的受只产生受,受不能产生想?有些注释讲这些不需要去区别。心可以产生心所,也可以产生心,受心所可以产生受心所,也可以产生想心所,第一刹那是受心所,第二刹那是想心所,这是不是等无间缘?这也是。这里的等无间缘不一定配得那么严格,只要是心心所都可以,可以第一刹那是心第二刹那是心所,然后心所产生心,心产生心所都可以,都是平等的。
然后无间的,前面的灭掉第二刹那再产生,第二刹那灭掉第三刹那才能产生,都是无间产生的。有些注释讲就像排队一样,排队买票的时候第一个买完走开了,第二个就顶上去,这样一个一个,等无间缘是这样次第出现的。前面的法灭掉的第二刹那,这是绝对要灭的,因为它是有为法,虽然小乘承许实有,但是从来不承许恒常,有为法没有恒常的,这是和外道最大的不同。
能够起作用的法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恒常,虽然实有,但是它是无常的。以前学习中观时,有些道友觉得很矛盾,既是实有又无常怎么理解?它是实有的无常,或者无常的实有,所以它是实有的,但不是恒常的。
外道的观点是实有的也是恒常的,内道当中可以是实有的,比如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可以是实有的法,但不是恒常的法,它是刹那生灭的法,此处和中观不一样。中观宗说的无自性,是什么都没有,把它简别了,外道是恒常的,也简别了。有部认为我们这是最中道的,不是什么都没有,它也存在,然后也不是恒常的,它是无常的,觉得这是最善巧的,这里有些特殊观点。
除了最后刹那,为什么要除了最后刹那?因为最后刹那讲的是阿罗汉入灭时,不是获得阿罗汉果,得阿罗汉果还是属于有余涅槃。心心所还在运作,他即便是入灭尽定,虽然暂时没有心心所,但是起定的时候,心心所还会有,所以这方面不是得阿罗汉果时,而是入无余涅槃。按小乘的说法,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灰身灭智,他的身体没有了,心也没有了,这个有情从法界就消失了。以前有张三,当他在世间流转的时候,张三的相续一直在,然后张三修道得阿罗汉了。阿罗汉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些都还有。在法界当中这个众生还挂了号的,然后当他入灭时,身体没了,心也没了,这个众生从法界中消失了。
如果还存在,就还会有苦,真正入于无余涅槃就不存在这个有情了,这是小乘自宗的说法,永远安住在涅槃的状态中。从此法界当中就没有这个有情了,身体没有心也没有,他的名字可能在一段时间中有,后来就不会有了,他的相续就消失了,这个等无间缘一直要保持在入灭之前。等无间缘不分有漏无漏,无漏的心也是心,不像刚才那样分初圣者次第,初圣者次第还是心心所,只不过是善的无漏心心所而已。无漏的心心所还是心心所,最后刹那的心后面没有果了,最后刹那的心是谁的等无间缘?不是任何人的等无间缘,没有了。凡夫人有等无间缘,凡夫到圣者从见道到修道都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最后一个刹那消亡了就没有了,所以说“除最后刹等无间”。
第三个所缘缘是什么?“所缘缘为一切法”,所缘缘作为产生我们心心所所缘的因缘,所缘的助缘就是所缘缘。所缘缘有两个缘字,第一个缘是所缘,能缘所缘,所缘取对象的所缘,有时叫缘缘,有时叫所缘缘;第二个缘主要是四缘当中的缘。比如因缘、增上缘就是这个缘。所缘是心心所的所缘境,从所缘的对境来讲叫做所缘。所缘的对境作为产生心心所的因缘叫做所缘缘,所以柱子瓶子叫所缘缘。因为有了柱子瓶子,可以产生缘柱子、瓶子的眼识,声音也是所缘缘,有了声音的所缘,我们可以产生耳识,这些就是所缘。意识也是一样的,也有所缘缘,有时无为法可以作为意识的所缘缘,还有有为法,什么都可以作为意识的所缘。能够帮助我们产生眼识乃至于意识的一切法都是所缘缘。
有一些是比较局限性的。比如眼识只能缘显色形色,耳识只能缘声音,但还有一个意识,意识的范围相当广,除了前边的色声香味触作为眼识耳识乃至于身识的所缘缘之外,其他心心所本身,还有其他的无表色等等法,还有无为法,意识都可以缘的。不管是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色法、心法、心心所法,都可以作为所缘缘来安立,所以说所缘缘为一切法。
第四个是增上缘,“能作因称增上缘”。六因当中的能作因这时叫做增上缘,所谓的增上缘就是不障碍法的产生。从这方面理解,《俱舍论》中讲的增上缘就是能作因。在产生眼识的过程中增上缘是眼根,此处能作因都可以称增上缘。
那么略说与各缘之法相里边所讲的六因和这里所讲的四缘,四缘没有超越六因,也是在六因范围中安立的。只不过因缘和增上缘六因中直接有了,然后等无间缘,还有所缘缘六因中没有,但是它的内容可以包括在六因中。
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讲,就像前面讲的蕴界处一样,蕴界处真正展开来相互之间都有涵摄的内容,跟随不同的根基、必要和场合,讲完蕴界之后讲处等等,从不同侧面可以表述。六因四缘也是一样,可以从广略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安立。因为有必要单独安立它的缘,所以对于有些众生来讲,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的了解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因缘,这是有必要安立的。
所缘缘是一切法,增上缘也是一切法,它的范围非常广。二者之间的差别,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了,真正来讲增上缘的范围比所缘缘的范围广很多。任何法产生时除自己之外都存在都存在,所缘缘是只有缘它的时候,才能成为所缘缘,如果你没有缘它,不会成为所缘缘,这是从一个角度来讲的。真正的心心所缘的时候,有些注释讲,缘诸法无我是一个时间当中缘最多的,基本上所有法都在里边了,所有的法,包括无为法在内都是无我的。
一个时间当中可以了知除了自己的心心所之外其他的法,第二刹那才能了知自己的心,从这个角度来讲,增上缘的范围更大一点,所缘缘只有成为所缘时才成为缘,而增上缘任何时间都可以同时存在,只要不障碍产生,都可以安立,这方面我们一定要了解。
丁二、何缘对三时何果起作用:
什么缘对三时中的什么果起作用呢?
俱有相应此二因,于正灭法起作用,
三因生法起作用,此外二缘则相反。
首先是讲因缘,因缘有五个俱有因与相应因还有剩余的三因,前三句颂词都有因的字眼出现,这在讲因缘,五因为因缘的自性。“此外二缘”,剩下的等无间缘和所缘缘相反,此处直接讲到三个缘,间接讲到四个缘,间接讲到了增上缘。
因缘当中的俱有因和相应因于正灭法起作用。什么叫正灭法?我们看正灭法和正生法时,容易混淆概念,正灭法会理解成没有的法,其实正灭的法是正在灭而没有灭,现在正在存在的法叫正灭法。那么正生法是什么呢?我们觉着正生的法是已经生起来了。其实正生法还未生,它是没有生的法。正灭的法就是现在的法还没有灭的,俱有因和相应因对于现在的法起作用。
使用术语是为了让我们熟悉正生、正灭,如果似是而非容易混淆,正灭还未灭,未灭的法就是现在存在的法,正灭是现在的意思,正生就是未来的意思。好像正在生,但没有生出来,未来还没有生的法。俱有因和相应因是同时因果,对现在的法起作用。
三因是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三因对于生法起作用,生法是将生还未生,就是正在生。未生是未来法的意思,所有的生都在未来。如果已经到现在了,生完了不是生位了,即将产生的位置叫生位。正灭法是现在法,正生法是未来法,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三因对未来法起作用,要不然就是等流果,间隔或者不间隔都是在未来,异熟果也是在未来,三因生法对未来法起作用。
“此外二缘则相反”,除了因缘之外的二缘——无间缘和所缘缘和前面的次第相反。因为俱有因和相应因对现在法起作用,等无间缘和前面的法相反,前面的法对现在法起作用,等无间缘对未来法起作用,等无间是次第次第的产生,无间对未来法起作用。
所缘缘相反和前面的次第相反,即所缘缘和未来法相反,对现在的法起作用。为什么所缘缘对现在的法起作用呢?心心所缘的是现在的法,虽然意识可以缘三时的法,但这里主要是以现在法为主。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过,细心的道友可能会觉得眼识、耳识是缘现在的,前面颂词也提到过,但意识不一定,过去现在未来的法都可以缘。
第一是从主要的角度,眼识耳识比较多,或者从现在的角度可以理解;第二是有部中特殊的观点是三时实有,三时实有相当于现在一样。虽然从我们角度来讲,过去的法没有了,未来的法没有产生,一个是已灭的,犹如石女儿一样,一个是未生,犹如虚空一样,但是三时实有和现在差不多。从不是特别严格的角度可以这样安立。
从主要和次要,可以说所缘缘主要是对现在法起作用。则相反,相反是和前面安立的对现在法和未来法起作用,把这两个法颠倒过来,不是和其他相反,对于俱有因和三因的次第是相反的,俱有因和相应因是对现在法,等无间缘反过来对未来法起作用。三因本来是对未来法起作用,但是在讲第二个所缘缘的时候颠倒过来,它是对现在法起作用。
能作因可以对现在的法起作用,也可以对未来的法起作用,因为它的范围比较广,有些是这样,有些是那样,只要不起障碍的都可以,有些可以对现在,有些可以对未来。我们了解了增上缘的特点之后,再看这里的时候,增上缘既可以对现在的法起作用,也可以对未来的法起作用。从不障碍的角度来讲,哪个因都可以有增上缘。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