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29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

今天开始学第三品分别世间。前两品对于有漏和无漏的总说,做了一些观察和抉择。从第三品到第八品之间分别对于有漏法和无漏法的自性做了简别;或者对于世间和出世间的问题做了观察。第三品到第五品主要是针对有漏法安立的。第三品讲的是六道的有情世界和器世界,情器世界是痛苦的果,三界都是痛苦的自性。第三品是分别世间的三界六道,还有对于世界的形成、安住、毁灭等问题做观察。

这个苦果,或者整个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因是什么呢?主要的因是第四品中所讲的业。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不是自在天、上帝等创造的,就是有情的业形成的,里面有有情的共业,也有有情的别业,第四品讲的是分别业品。

世间的缘是什么呢?缘是随眠、烦恼。第五品是分别随眠,业如果要成熟,必须要有惑来润,烦恼像水一样,业就像种子一样,如果种子缺少了水的滋润没办法发芽。虽然有业,但是没有烦恼的滋润,也没办法形成痛苦的自性。第三品到第五品讲到了有情世间、器世间和它的因缘,业是它的因,第五品是讲它的缘。后三品会讲到贤圣品,第六品分别贤圣是讲出世间的果。有些地方讲,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称为贤者;圣者就是讲见道到阿罗汉果之间怎样获得各自的圣道,这是针对无漏法、出世间果安立的。出世间果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智慧,所以第七品是分别智的缘是什么呢?就是禅定。最后三品也是针对出世间果的本体、因缘,进一步的学习和分别。

第三品 分别世间

第三分别世间品分二:一、生者众生世界;二、生处器世界。

“生者”就是讲有情,能够转生其中的就是众生世界。“生处”即有情转生的地方叫做器世界。这里分了两部分,第一是分别转生在三界中的有情,第二要分别所转的地方,所以器世界如何成、住、坏、空的因缘等等,也要进一步地进行观察和安立。

甲一(生者众生世界)分三:一、分类;二、法之特点;三、广说自性。

乙一(分类)分二:一、三界之分类;二、五趣之分类。

三界六道或者三界五趣是整个三界,三界当然包括有情世界和器世界。有时著重宣讲众生、有情世界的自性,因此既有三界的自性,也有五趣的分类。

丙一、三界的分类:

地狱饿鬼与旁生,人类以及六欲天,

即是欲界分二十,由地狱洲之差别。

地狱、饿鬼、旁生就是平常讲的三恶趣,然后加上人类和欲天就是三界中的欲界。这里三界是通过不同的颂词分类的,第一个颂词主要讲欲界,第二个讲色界,第三个讲无色界。

“地狱饿鬼与旁生,人类以及六欲天,即是欲界”,在此处断句这是欲界。三界中的欲界到六欲天为止。然后“分二十”,如果展开,欲界可以分为二十种。怎么分出来的呢?“由地狱洲之差别”,地狱中分为八热地狱,然后洲分四洲,再加上六欲天,共有二十。

下面我们详细地观察一下。这里讲的是五趣,五道轮回和六道轮回之间,主要区别是加不加阿修罗,如果把阿修罗加进来就是六道,反之就是五道,我们在后面还要分别阿修罗到底归属于哪一道的问题。

第一个是地狱,平常我们讲的地狱,好像地下的监狱一样,是有情感受痛苦的牢狱,但是从梵文的意义直接翻译过来,地狱是不欢喜的意思。为什么不欢喜呢?因为整个地狱道的环境非常恐怖,有情在里面不停歇地感受痛苦,所以叫做不欢喜,苦具或者具苦,即具有痛苦的地方。虽然人道也具有痛苦,必定是苦乐夹杂的,但是在地狱中纯粹是痛苦的自性。

地狱可以分为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等等,在《广论》《前行》,还有过段时间大恩上师要讲的《心性休息》里都会讲到地狱的详细分类。因为此处只是讲八热地狱,不管是寒地狱,还是孤独地狱在《俱舍论》的观点中都是属于热地狱的分支,所以不单独讲寒地狱等,只是讲八热地狱。

第二个是饿鬼,饿鬼道梵文意为牵挂。牵挂什么呢?饿鬼每天都挂念着饮食,因为从早到晚都非常饥渴,它会不会睡觉我们也不知道,反正早上起来就一直寻找饮食。我们在《前行》中也学习到饿鬼的状态就是一直在寻找饮食,找也找不到。即便找到,不是有士兵把守,就是根本吃不下去,所以每天挂念者饮食,前往寻找饮食一去不复返的状态称之为饿鬼。

第三个就是旁生,旁生是横行的,头横着走叫做旁生。旁生中有散居旁生、海居旁生,一部分是人圈养的家禽、家畜,也有一部分是野生的,还有水里、天空中的旁生,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旁生中有一部分我们可以见到,有一部分见不到。

人类我们比较清楚了,四大部洲的人,还要加上天界的六欲天。第一个是四大天王天,即东南西北四个天王率领他们的眷属,六欲天中最低的称为四天王天。天界是拥有欢喜的意思,基本上属于安乐的状态。

四大天王天往上的第二个就是三十三天,也叫忉利天。中间是帝释天王,他手下有三十二位天人。据说以前他们三十三个人一起发愿修善法,后来发起者成为帝释天,其余三十二位帮助的人变成了辅助他的天王。共有三十三位天神统领天界称之为三十三天,有时候称为忉利天。

第三个是夜摩天,也叫时分天,就是时时刻刻都在呼喊快乐,因为非常快乐,所以叫做时分天。时时都特别快乐,不仅内心在感受,嘴里也在呼喊快乐的词句。

再往上第四个是兜率天,有些地方叫喜足天、知足天。里面有两个意思,一种意思是兜率天经常有补处菩萨安住,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就安住在兜率天中给天众宣讲大乘佛法。释迦牟尼佛降生之后把他位置交给了弥勒菩萨,现在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中教化天众。因为大乘菩萨经常安住的缘故,兜率天的天人经常容易知足,所以叫做喜足天。

还有一种解释,兜率天的五欲没有不圆满的地方,里面的天人因为受用特别圆满的缘故也是非常喜足。喜足和知足是两个意思,知足是菩萨教化的缘故,经常听闻佛法,对五欲有一种知足的心。因为越往上走五欲受用越丰富,兜率天种种五欲的受用非常圆满,所以天人特别的喜足安乐。

第五个是化乐天,天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自己想要受用的东西幻化出来,叫做化乐。就是以幻变资具而享受快乐。

第六天是他化自在,他化自在自己不用化,其他人帮他化,他只要享用就可以了。因为天界越往上资具欲妙越圆满,所以有些地方说生到天界之后很难产生修道的心。当然也不是百分之百无法产生修道的心,有些人在人间修行的习气特别浓厚,到了天界之后还保持着欢喜善法、禅修的自性。一般的人生到天界之后,受用过于圆满的缘故,很难产生想要修道的心,每天都沉迷在五欲的欲妙中无法自拔。三十三天有时还有和阿修罗交战的痛苦,再往上的空居天没有争斗的事情发生,基本上都是在安乐当中,快乐的时光过得很快,在享受中天界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虽然天人寿命特别长,但是很快乐的缘故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一下就到了死堕的时间,五衰现前就准备下堕了。以上大概地介绍了六欲天。

“即是欲界”,他化自在天以下乃至无间地狱以上是三界中的欲界,称为欲界的原因就是通过耽著受用五欲,而产生业惑的缘故。我们试想一下,从他化自在天乃至地狱的众生哪一个不是贪著色声香味触的呢?都是非常贪著的。因为贪著五欲而产生业惑的缘故所以称为欲界。

粗分有五个,地狱、饿鬼、旁生、人类和天界,叫做五趣。展开可以分为二十种,怎样分出来的呢?“由地狱洲之差别”,六欲天前面已经讲了,共有六个。善趣有十个,恶趣有十个加起来就是二十个。地狱道的八热地狱分别是复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号叫地狱、烧热地狱、极烧热地狱、无间地狱,再加上饿鬼、旁生就是恶趣中的十种。如果展开,地狱还可以分为八寒地狱、近边地狱等,这是其他经典中的意义了。饿鬼也可以分为内障饿鬼、外障饿鬼、空游饿鬼,旁生有海居旁生、散居旁生等很多分类,像《前行》中所分的一样。此处只是借用了五趣和二十种分类的说法。

然后善趣有十种。这是怎么分的呢?人类分为四洲,东胜神洲的身体非常善妙、殊胜;西牛货洲主要是以牛作为贸易的,或者有很多宝牛、如意牛;南瞻部洲就是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因为在洲的南边有瞻部树的缘故称为瞻部洲;北俱芦洲也叫圣处、圣生,北俱芦洲的环境非常好,虽然是人道,但是基本上和天人的享受相差无几,受用很圆满。不需要种庄稼,也不需要修房子。想吃东西就吃自然香稻,自然香稻并不是像我们想的一样,在田野里抓一把稻子还是生的,吃了之后可能会拉肚子。我们觉得香稻就是白米饭,没有菜怎么吃得下去呢?自然香稻不仅是熟的,而且本身俱有百味,这是福报所现不需要去用油、锅去烹调。他们也不需要房子,有很多茂密的树,休息的时候就在树下休息。我们不要认为他们很痛苦,没有房子,连床也没有,其实这些是很圆满的,在树下能够睡得很舒服。北俱芦洲的处叫做圣处,环境非常圆满,有情是圣生,很殊胜的转生到这里。

在整个三界的其他道都有中间夭折的可能,但是北俱芦洲没有,寿命决定是一千岁,而且死了之后会转生欲界天。福报比较大的众生转生在北俱芦洲中,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其他三洲都有佛法,就是北俱芦洲没有佛法。因为这里的人过于安乐,让他修无常,他们没有无常的概念。修什么无常?反正我会活一千岁。他们根本不会考虑明天会不会死,他们知道自己会活一千岁;也不会担心死后,他们死后会转生欲界天,觉得不需要修什么佛法,所以在这个状态中产生不了修法的意乐。虽然受用圆满,但也是佛法不兴盛的基础。

在我们供曼扎的时候也有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还有自然香稻、如意牛等都要做为供品的,四洲再加六欲天就是善趣的十种,共计是二十种,主要是从这个角度安立的。

下面我们再看色界。

此上住所十七处,即为色界于其中,

初三静虑各三处,第四静虑有八处。

“此上”是欲界之上,从地方的角度来讲,从地狱次第往上有逐渐高胜的特点。比如在六欲天当中,两个地居天是依靠地而住的,四大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山腰,三十三天在须弥山的山顶,这两个地居天是依靠地而形成的。

从第三个天开始是空居天了,空居天不依靠地,比如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都是依空而住,不是依靠地。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就是色界,从地域的角度,以及境界和受用角度讲都比欲界高。此上的意思,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

色界从身体、环境,还有禅定境界、功德、住所等,都是远远超胜于欲界。因为远离了欲界烦恼,超越了欲界,而且转生在相应的自界中,还有色界天人的色相比较善妙,所以称之为色界。

“此上住所十七处”,色界有十七处住所,平常我们讲的是四禅,但是四禅中详细的分类有十七处,有些地方讲是十六或十八。不管怎么样,《俱舍论》颂词采用的说法是十七处。“即为色界”,这就是色界。“于其中”,在色界中于其中。“初三静虑各三处”,“初三静虑”,即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各有三处,就是九处了。“第四静虑有八处”,第四禅有八处,共是十七处,大概是这样分类的。

分完之后,我们继续按照注释讲一讲。第一静虑有三处,就是三个天,第一个叫梵众天,第二个叫梵辅天,第三个叫大梵天。三个天都是以梵立名的,“梵”字就是清净的意思。有些地方直接解释成涅槃了,因为涅槃是清净的缘故,所以这里修梵净行是很清净的行为。或者修持梵行的缘故可以生到梵天,梵行是生梵天主要的因。必须要断除淫欲心、修清净行,还要加上禅定,具有一禅等。

另外如果修持断淫欲的行为,就是接近于涅槃的,因此“梵”字也可以为理解涅槃的因。平时在外道中也说修梵行可以生梵天,内道中守持清净的戒律,叫做修持清净的梵行。其实内道修持清净的梵行不是为了生梵天,而是为了获得涅槃。从内道的角度来讲,梵字更加接近于涅槃。因为涅槃是最清净的,所以它的因就是清净行,叫做梵行。如果守持清净的戒律没有获得涅槃,能不能生梵天界?也可以。关键看你的发愿是怎么样的,所以说这里都和梵有关。

梵众天相当于大梵天统领的百姓,一禅当中梵众天是比较低的,相当于一个国家中普通的老百姓,功德、宫殿、受用相对低一些,当然他们并不执著欲界的受用,都可以安住禅定等自性。我们在第一、二品中也讲过一些相关的内容。梵辅天相当于大臣一样,“辅”就是辅助大梵天王,有些地方讲类似于大梵天王的大臣、侍卫等自性,他们的功德处所比梵众天高一点。

大梵天只有一个天王,下面的梵辅天是他的大臣,梵众天就是他的人民。前面我们讲过初禅还有禅狂,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中还有还有君臣之间关系,二禅之上没有这个问题。这是初静虑的三处。有些地方讲,通过圆满未到定可以生梵众天;梵辅天是修持粗分正禅转生的;大梵天就是修持殊胜正禅转生的,都是依于一禅的境界分别转生。

还有些地方讲,除了修持清净的行为之外,修持四无量心也可以生梵天。在《经庄严论》中专门有一个梵住品,梵住是什么?梵就是生梵天的因。如果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是生到梵天的因之一,有些地方叫做梵住。如果要生梵天,四无量心就会变成梵天的因;如果修持小乘道,也可以以出离心摄持修四无量;如果修菩萨道,四无量心就成了菩提心的因。

四无量心不单单在内道中有,外道中也要修持四无量心。如果我们真正去分析,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讲,真正的悲心和大悲心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菩萨修持的是大悲心,其他悲心的所缘是不是被烦恼所控制,存在这些差别。真正菩萨的四无量心和四梵住中生梵天的四无量心名字一样,修行的方式也差不多,但是里边的意义、内涵、所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以后我们学习的时候,就会知道菩萨的大悲和平常世间的悲心、生外道梵天的悲心、小乘的四无量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差得很远。如果不学习的话,我们很容易在这些问题上似是而非。小乘也修四无量心,为什么说小乘没有悲心,只是自了汉呢?外道也修四无量心啊!似乎没有什么差别,真正来讲里面的差别非常大。我记得弥勒菩萨讲到悲心和大悲心有六种方面的巨大差别。

四无量心也是转梵天的因,当然还要圆满修持十善法才能生梵天。有时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入行论》中有一个公案,一对母女过恒河的时候,被水冲走了,母亲对女儿产生了慈善意乐,女儿也对母亲产生了慈善意乐,最后两个人都生梵天了。虽然她们没有修持初禅,但是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慈心之后,也可以直接生到梵天中,这个心很重要,因此有些特殊的业也可以生梵天。

第二禅也有三个天,少光天、无量光天与极净光天属于第二静虑的三处。二禅以上是光明自性,虽然一禅的身体也有光明,但是主要以梵立名。第二禅主要以光立名,他们身体的光明很殊胜。二禅天中的第一个少光天身上的光明相对上面两个天来讲是最少的。

第二个是无量光天,光明比较超胜,已经达到无量了。第三个是极净光天,不但光明无量而且达到极致,非常圆满,也叫光音天。人间有情是从二禅中的光音天下来的。有些地方说极净光天也叫做光音天,即第二禅的第三天。

第三静虑有三处,就是少净天、无量净天与遍净天,第三禅以净立名。“净”字如何理解呢?二禅是意乐受,属于喜悦,第三禅是心乐受。第一品经常讲到心乐受、意乐受。第三禅没有欢喜,内心中是一种安乐,净就是心乐受的意思。这种心乐受很清净,没有欢喜心的冲动性,三禅的心乐受很平静,所以是很清净的乐。

少净天在三禅的三天中,净是最少的,虽然比二禅、一禅多得多,但是观待于其余两个天是最少的,然后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到了三禅第二天无量净天的时候,清净的心乐受达到了无量,第三天叫做遍净,能够完完全全的周遍一切,是非常圆满的心乐受。

“第四静虑有八处”,前三处属于凡夫,其中会不会有圣者?会有圣者,这是凡圣杂居的。前三处主要是凡夫天,后面五个天属于净居天,凡夫没有办法转生净居天。也就是说圣者可以转生到前面三个天中去,但是凡夫没办法转生到后面五个天中去。净居天只有圣者才能居住。

凡夫三天中第一个叫无云天,第二个叫福生天,第三个叫广果天。无云天有两种意思,第一种说法是到了三禅的世界都是依云而住的,叫做有云,然后第四禅第一天以上就是无云。第二种解释,云的意思是什么呢?在四禅以下,比如三禅的遍净天、无量净天、少净天,住处都像云一样,密密麻麻的。我们看到云产生的时候,都是很稠密的自性,三禅以下的世界都像云一样非常稠密。到了第四禅之后,像三禅、二禅、一禅的住所、环境,云一样的自性就没有了,这是一个比喻。

四禅第一天叫无云天,他们的世界非常广大,没有密密麻麻的状态;第二天叫福生天,必须要有巨大的福德、殊胜的福报,首先要修持第四禅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修持广大的福报,就可以生到福生天中。第三个叫广果天,广果天的“广”字,第一个是广大的意思,第二个是殊胜的意思,即殊胜广大的因果。色界以下的凡夫中,广果天的果是最殊胜的,凡夫没办法超胜。

无色界主要是以禅定为主,宫殿、身体等清澈光明的自性没办法超过广果天,在凡夫中果最超胜的缘故,叫做广果天。

后面五个天是圣者居住的地方,“轮番无漏下、中、上、极上、最上品四禅”。其中有下、中、上、极上、最上品修持五种定可以分别转生在五个天中,或者分别断除了五种障碍的缘故可以转生到五个天中。第一个是无热天,有些地方把无烦天放在第一个,差别是不大的。无热天都是圣者,热是热恼、烦恼的意思。从这里开始是圣者地了,无漏道没有凡夫的热恼。

第二个是无烦天,虽然没有凡夫的烦恼,是不是完全断除了一切的烦恼呢?这也不一定,但是凡夫的烦恼从这开始就没有了,安住于无漏道的缘故,或者已经断掉了禅定中的下品,或者中品的障碍,安住在无热无烦的自性。

第三个是善现天,由轮番修持上品的静虑而转生,这里有一个轮番无漏,什么叫做轮番无漏?有些注释当中讲了,相当于轮番修有漏无漏。一般来讲凡夫没办法修无漏,也不存在轮番的问题,到了圣者地,就可以轮番修持有漏定、无漏定,

首先修有漏定,然后从有漏定出来,再修无漏定,然后从无漏定出来再入有漏定,叫做轮番修。开始是非常费劲的,从无漏定入无漏很费劲,然后从有漏定入无漏定也很费劲。因为要一品一品地断它的障碍,所以轮番无漏的修持下、中、上、极上、最上品,越往后修速度越快,最后可以达到一刹那无漏、一刹那有漏的自性。这和平常讲的入灭定不一样。七地菩萨刹那刹那起入灭尽定,全面超胜一切的声闻,那是从灭尽定的角度来讲的,此处是有漏定、无漏定的角度,两者的概念不一样。轮番修持有漏、无漏,通过自己力量的加强,也可以转生无热天、无烦天、善现天。

善现天因为修持了上品的轮番有漏无漏定的缘故,果比较容易显现;善见天把极上品的轮番无漏的禅定修成了,或者断掉了极上品障碍的缘故。善见的“见”是非常善妙、清澈的意思。

修持最上品轮番无漏定的缘故可以转生到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在有色界中已经达到究竟,再也没有超过它的。这方面有不同的安立和辩论,有些地方说色究竟天是佛的密严刹土,有些地方说佛是在色究竟天成佛的,这些说法在很多密续中也是再再地出现过。色究竟天在有色界中是最圆满的。

我们了解了色界天,下面再讲一下无色界。

无色界则无住所,由转生而分四种,

彼处同分与命根,即心相续之所依。

无色界是无住所的,无色界比色界、欲界都高,有两种理解方式,我们要了解。一种说法,无色界虽然叫无色,是指有没有粗大的色法,不是纯粹无色,还有微细的色法。既然可以有微细的色法,住所应该可以比色界、欲界还要往上,真正来讲就是三层的意思,无色界在最高的地方。

另外一种说法,按照有部的观点来讲纯粹无色。如果一点色都没有,无色界最高,它的地方在哪里呢?没办法安立在色究竟天上面,在我们脑海里理解,好像在色界最上面就是四个无色界的天。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不能这样理解,“无色界则无处所”,它没有处所。在人间、欲界、色界都可以修无色定,无论在什么地方修持无色定,如果没有退失,在什么地方死,就会在这个地方转生无色界。因为它不像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或者色界的天一样,有一个真正的处所。在什么地方死,就在这个地方入定,转生无色界,所以它是没有处所的。有部的观点不承认无色界在色界的上面,虽然境界在色界之上,但是地域不在色界上面。

“由转生而分四种”,依据修持四无色定的程度不同,转生无色界后可以分为四种,第一个叫空无边处。修持空无边处主要是厌离色界,一般是特别厌离色法。虽然到了色界,对于妙欲的执著已经远远超胜欲界,但他还是觉得有色的东西是一种麻烦,总是要耽著它。因为觉得色法不好,他开始非常厌离色法,干脆修持空无边。什么都没有,空就是无边无际的。无色定的空不是佛法的空,这种空是想一切都是空的,什么都没有,通过修某种定最后达到空无边,无边无际的状态叫做空无边,通过加行修持空无边的定,安立了空无边处。死后可以转生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状态中去。

第二个叫识无边处,有些人觉得修空无边也很麻烦,必定是通过一个空是无边的所缘,厌离了空无边,开始修识无边,心识无边无际、周遍一切。修持心识充满一切,安住在这样的定中修持识无边处。如果在这种状态中死去,就会转生到识无边处。这也不是佛法中唯识的观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大,空无边不是佛法中的空性,识无边也不是佛法中的唯识,绝对不是一样的,两者之间内部的思想、安立的方法,简直是千差万别,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

第三个是无所有处,对于识无边也厌烦了,觉得还是有一个心识的所缘,就开始修无所有处,无所有连空也没有了。首先是色没有了,然后空没有了、识也没有了,最后修无所有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如果在这个状态中死去,就会转生无所有处。

这些不是佛法中的不共观点,有些人如果没有学习过佛法,很容易混淆,把这些当做佛法中的一个殊胜修法。虽然这里也有修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但是这些和佛法中的观点肯定是不同的。

第四个是非想非非想处,修持非想非非想叫做有顶。不是超过佛法,而是三有中最高的定。无所有处以下都属于有想,欲界或者色界的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都是属于有想,到了有顶就是非想,这个想非常细微,几乎前面无所有处的这些想都不存在,无所有处的想已经很细了,连这个都没有了,所以叫非想。那是不是完全没有想呢?非非想,不是完全没有想,还有一点点很微细的意识存在。

非想非非想,第一个非想是前面的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等这些想是没有的;非非想也不是完全没有想,还是有的,他们必定没有证悟空性,也不敢完全安住在没有想的状态中。因为必须在第四禅才修无想定,身体还存在,到了这个地方,入不了灭尽定,也修不了无想定。有一种执著在里面,害怕断灭,还是有微细的想,这个心叫微微心,就是很微细的心识。前面讲引发无漏定时说过,为什么有顶的定不能作为所依?它的心太微弱了,力量不够,产生不了无漏道。非想非非想是无色界中的第四处。

既然无色界没有身体,心识依靠什么而住呢?“彼处同分与命根,即心相处之所依”。因为欲界、色界还有身体,可以作为心相续的所依处,但是无色界没有身体,心相续以什么作为所依处呢?这里讲的是同分,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同类。无色界不是在身体上作为所依的,而是通过同分的不相应行和命根的不相应行作为所依。前面讲不相应行时,也讲过同类的不相应行和命根的不相应行,此处无色界的心相续就是以同分和命根作为它的所依。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