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33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一起学习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论》。
《俱舍论》有八品,前两品总说了有漏和无漏法,后六品分别对于有漏和无漏进行安立。第三品中讲到如果有了业惑,一定会显现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三界或者五道轮回。第四品讲到世间主要的因就是业,缘就是烦恼。第三四五品主要是宣讲三界六道轮回的因和缘,第六七八品是宣讲无漏法,因为现前了无漏一定有圣道,所以是贤圣品,圣道的主要因就是智,缘就是定。
前面我们按照佛法的观点安立了没有我,只是蕴的道理。大乘中分了人我和法我,小乘主要是抉择人我是空性的。所谓的人我就是众生错乱的心识,不是因为以前的人我导致了我们流转轮回,所以现在我们要通过智慧把人我灭掉,最后获得解脱,这是不正确的一种观点。
按照佛法的观点,这个我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以前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导致了我在轮回中流转受苦等等,这是没有仔细观察安立的。所谓的人我从来不存在,就像在夏天的黄昏看到一条花绳,认为这个地方有一条蛇,然后产生了蛇执,感到恐怖、痛苦。最后通过各种方式,有时把所谓的蛇抓住扔出去,遣除了这个痛苦;有时通过灯照之后,发现就是一条绳子。导致我们痛苦的所谓的蛇,就是一种错觉,最初也没有存在过。有情无始以来内心中已经有了我执,蛇执是一个短暂时间中安立的比喻。我们发现了一条绳子,错认为是一条蛇,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发展时间都是很短的。
我们相续中所谓的我执是不是也是像蛇执一样,很容易发现?很容易遣除?我们在喻意对照的时候,只是想说明这个所谓的我是从来不存在的。我们认为我存在的时间已经非常长,此处也要讲流转轮回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根本找不到,时间太长了。在这么长时间中,有情已经习惯了把五蕴执著为我。
虽然每一世的五蕴都在变换,但是我们还是不间断地把五蕴执著为我,换了五蕴之后,马上就把这个五蕴执著为我。在本有中,现在我们把当下的五蕴执著为我;从死有到了中有,我们得到了一个中有的五蕴,马上就把中有的五蕴执著为我;舍弃中有的五蕴入胎或者到了本有,又把当下的五蕴执著为我。我们转成人把人的五蕴执为我,下一世转为旁生又把旁生的五蕴执著为我,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我们一世又一世的把五蕴执著为我,但是不管再怎么执著,必定都是假立、不存在的。
进一步讲,虽然它是假立、不存在的,从道理上来讲,我们抉择无我的时候也很简单,但是因为无始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串习,这个力量很大,所以我们闻思了以后,必须还要去反复的修无我。修无我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直接通过五步车因或者七项推理的方式来抉择无我,然后反复串习无我的正见。此处也是抉择无我仅是蕴而已。这些只是五蕴的相续,没有一个我存在。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抉择无我,在内心培养无我的观念。不管我们抉择还是不抉择,证悟还是不证悟,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就是无我。众生从流转到修道,从凡夫到圣者的过程,无我是一种新的观念,以前我们在轮回中从来没有抉择过。既然是崭新的观念,因为我们串习得少,力量就很弱,所以以很弱的力量想要马上对治内心强大的我执,这还不现实。
我们必须要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去接触无我的观念,让无我的观念在内心中深深地扎根,变成我们思想的一部分,这是我们要做的。为什么我们在学习佛法时,要反复从方方面面抉择无我?因为无我是佛法与世间、外道的学说的不共之处。虽然世间的学说、外道的修法有各式各样吸引人的地方,但是缺少了一个核心的东西——无我。外道、世间人不知道流转轮回或者痛苦的根源就是我执,他们远离烦恼只是在比较粗大的表层做一些断除痛苦的方法。比如没有钱,就去赚钱;产生了饿的痛苦,就去找食物把肚子填饱。他们只能从这个层面来解决痛苦。
虽然有些修道者可以通过禅修,进一步让自己的心绪安静下来,从而断除一部分的痛苦,但是不要说真正断除我,根本还没有认识到一切痛苦的根源是我。相当于看病的时候,根本的病灶还没有找到,无法对症下药,让病人痊愈。只是从一些表层发现问题,暂时压制一下。世间、外道断苦的方法,没有真正涉及到核心,即佛法中讲的无我。
作为修行者,我们要想法设法在内心引发一个清净稳定的无我正见,这是非常重要的。小乘中有抉择无我的方式,大乘中抉择人无我的方法和小乘一样,抉择法无我的方法是不共的。密乘通过本尊观、生起次第等安住于无我的见解。
所谓的我不存在,只是五蕴在相续而已。我们现在五蕴上的所谓我的观念就是一种增益,本来没有,我们错认为它有,就像这条蛇是我们在绳子上增益出来的,蛇再怎么显现都是我们的错觉。认为有蛇的时候,如果进一步的观察,除了绳子之外,根本没有蛇存在。
前面我们提到这个比喻因为时间很短,所以觉得一下子知道这是绳子了,难道我还会产生它是蛇的观念吗?从比喻的角度来讲,这个时间很短也许我们难以了解。自己的五蕴就相当于绳子一样没有蛇,只是五蕴而已没有我。无始以来我们把身心五蕴执著为我,然后在我的主导之下,开始造很多的业,我要安乐、不要痛苦、我是怎么想的,观点是怎么样,这样就开始流转了。
现在我们要知道,这个我是没有的,只不过是五蕴相续而已。修无我的时候,虽然从理论上说,如果你知道这是五蕴,没有我就够了,但是我们无始以来养成了习惯,我执很深,只要有很多分支组成的蕴存在,就会习惯性的把粗大的东西找到一个安立我的基础。如果真正要抉择无我,必须要把粗大的五蕴分到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在最细微的刹那和微尘上无法安立我。
从理论上来讲,只是蕴没有我,虽然好像只是缘无我修下去就可以证悟无我,但是众生的执著是只要有粗大的蕴存在,就可以缘着产生一个我。如果要从根本上打掉我的设施处,必须要观察粗大的五蕴是世俗、假立的。《俱舍论》后面也要讲这个问题,瓶子、水都是世俗,由很多小的支分组成的东西,就是假立的。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把身体、心识粗大的部分抉择为细微,可以分析就再分析下去。因为只要有多体存在,所谓的我执就能找到一个设施处,所以必须要分到微尘、刹那,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就没办法再安立我了。
为什么小乘可以把粗大的五蕴证悟空性,不能证悟细微的五蕴呢?原因是见到细微微尘,能够证悟真正的我不存在。阿罗汉入定证悟无我时,现量见到刹那生灭的微尘,即最细微的极微和最小的无分刹那,虽然出定时粗大的五蕴还可以现前,但是没有我。小乘证悟的是无我唯蕴,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蕴存在,蕴存在是世俗的观点,究竟的观点是粗大的五蕴和我都不存在,只有细微的微尘和刹那。
不管怎么样,胜义谛、名言谛中实有的我都不存在。虽然世俗中可以有假我,但是实有的我在二谛中都没有。不管怎么样,它就是一个虚妄的分别念,一种假立的妄执对境而已。在名言谛中,可以把五蕴本身假立为我,这是假立的观点,不是实有的观点。
如同牵引渐持续,转生后以业烦恼,
再次前往他世间,是故有轮无初始。
虽然它是刹那性的,但是如果有了业惑烦恼牵引,刹那性的五蕴也有一个相续,前面讲了犹如灯火而入胎,像灯火的比喻一样。虽然五蕴的本体是刹那性的,但是以业和烦恼的牵引,也可以逐渐的把这个相续不断地持续下去。同样的道理,“如同牵引渐持续,转生后以业烦恼”,转生之后通过业和烦恼的牵引,“再次前往他世间”。
首先从死有到了中有之后,通过业和烦恼的牵引到了生有,然后生有过了之后,就到了本有,再次前往他世间。源源不断地推动轮回根本的东西就是业和烦恼,烦恼有很多意义,有时是贪欲、嗔恚等等,有时也包含无明,就是本来无我认为有我。有了烦恼就会造业,比如我们造的引业已经定形了,势力很大,不可避免的一定会牵引我们的心识趣向于后世投生之处,就是通过烦恼和业不断的流转。现在我们本身也在不断的制造烦恼和业,所以烦恼和业停不下来,既然烦恼和业停不下来,轮回流转也停不下来,二者之间属于相互帮助的关系。
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不断的产生业、烦恼,又不断地推动轮回往前走。一切有情为什么不自在的原因也是这样的,他们根本没有发现轮回的本体。有些人不要说修持断除轮回的法,甚至连轮回的概念都还没有确立,只是盯着短短的这一世,觉得这是唯一的,除了今生就什么都没有了。有些人虽然有轮回的观念,但是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断除轮回的必要性。而是觉得如果没有轮回很可惜,他们认为轮回是很美妙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今生没有做完的事情,后世还可以再去做。因为后世还会投生很多次的缘故,所以他不会觉得今生暂时失去财富、青春、生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从佛弟子的角度来讲,观察到轮回的自性产生了非常强大的出离心,不会觉得轮回是一个很美妙的事情,而是觉得轮回很恐怖,开始想要脱离轮回。一部分的修道者虽然也想要脱离轮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没有找到脱离轮回之道,有些找到了脱离轮回之道。找到脱离轮回之道的人中又分了两种,第一种是找到了道,然后不断地去实践;第二种是对于找到的道只是了知一下,没有继续去实践的动力。这些不同的情况导致有些人很快解脱,有些人可能只是种下了一个解脱的因而已。
“是故有轮”,虽然“有”有很多理解的方法,但此处就是四有的意思。今生的存在叫做本有,本有完了死亡的一刹那叫做死有,死有之后是中有,中有完了之后是生有,生有之后又是本有。四有之轮“无初始”,没有一个开始,也找不到终结,轮回的本来状态就是这样。
有情的心识已经形成了生烦恼、造业,然后流转轮回。比如当我们正在流转的时候,又通过烦恼造罪,再形成后世流转的业。因为一般的有情根本找不到解脱之道,所以说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这是针对轮回的状况,以及众生根本找不到解脱之道的角度来讲的。
后面我们要讲到十二缘起,十二缘起相当于圆形的轮子一样,找不到哪是开始哪是终结,所以从这个角度安立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有些地方讲轮回开始的时间太长了,因为太长的缘故,所以根本找不到一个开始。
佛陀的意思也很明确,与其用很多分别念去寻找轮回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在轮回中已经流转了多长时间,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修持我是假立的,以此终止烦恼和业。虽然找不到开始,但是也不用找。我们应该通过现在的努力慢慢让轮回的相续停止流转,这是肯定可以做到的。
还有另一种观点,轮回属于无始有终,没有开始,只有终结。比如我们现在开始修道,逐渐会终结轮回。虽然现在的我们烦恼粗重,看不到解脱的希望,但是只要皈依、出家了,或者闻思、修法等等,从某种意义来讲,我们能够值遇殊胜的妙法,也是类似于看到了轮回的边际。因为毕竟已经找到了终止轮回的方法,我们现在也是正投身其中,朝这方面努力。不仅仅已经种下这样的种子,而且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缘法义努力闻思修行。
有些大德说你们以这样散乱的方式学点佛法没有什么意义,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精进,从严格的角度来讲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在无始轮回当中,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的我们现在对佛法产生了信心,对于阿弥陀佛、释迦佛、莲花生大士的名号、心咒等很多修法,每天都在不断的修行,这个善根其实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也算是看到了轮回的边际,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获得解脱。
很多修行者内心很难产生标准的正见,或者境界,有些大德鼓励修行者说,我们不会永远是这种状态的,总有一天会获得证悟,现在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成为正因。我们不会总是提不起精神,永远产生不了出离心、菩提心,经常性地产生烦恼,绝对不可能永远这样的。总有一天我们会证悟、成为圣者,这些话的的确确都是谛实语。
有时候我们过于傲慢,也需要通过一些教言打破自己的傲慢;有时候过于沮丧,也需要通过一些教言来提升我们的心力,在这个状态中,跟随大恩上师,在道友的帮助下,慢慢往前走,逐渐在我们内心中,以前没有的出离心、无我见慢慢产生了,这是缓慢的进步。不管怎么样,到了一定的量我们的进步不会这么慢,而会非常迅猛。
虽然轮回是没有终结的,但是我们修习了佛法逐渐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如果没有对治,让它自然发展的下去,轮回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毕竟现在在我们相续中有了一种佛法的力量,佛法就是轮回的正对治。有些世间人认为佛法只能慰藉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非常浮躁的社会中找到一些安慰或者赐予我们一丝清凉,类似心灵鸡汤的作用,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佛法不单单是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一点点安慰,佛法是轮回痛苦的正对治,佛陀找到了一切轮回的症结就是我执,很多的高僧大德不断地宣讲正法的法义,我们正在不断学习这些法义,生起无我的见解是迟早的事情。当生起了无我的正见,在这个基础上修持顶礼等法要,就会成为真正断除轮回相续的正因。
戊二(广说)分三:一、分位缘起;二、缘起之本体;三、以比喻说明三支。
第一个是分位缘起,十二缘起的每一个分支都是五蕴的相续。因为此处的广说是承接着前面的略说,略说的意思是怎么流转的,虽然五蕴是刹那性的,但是通过业和烦恼的牵引有个相续不断地往前走,所以十二缘起的每一支本体都是五蕴,只不过在五蕴中的分类不同。
第一个无明,虽然本体是五蕴,但无明方面比较明显,所以叫做无明支;第二个行支也是五蕴,只不过业的作用比较明显;第三个识也是五蕴,但识的本体比较明显;第四个名色也是五蕴,只不过名色比较明显。因此从无明乃至到生老死的十二支,每一支全是五蕴的相续,但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功用不一样,所以安立了无明、行、识、名色等等,这是有部的不共观点。
经部没有承许无明是一个五蕴的相续,无明是烦恼的自性,就是一种心所,行也是造业,属于思心所,二者之间有不同的地方。有部认为十二支是五蕴的相续不同显现而已。我们从前面略说的意义延续下来就会知道这个含义了。第二个是缘起的本体,第三个是以比喻说明三支。
己一(分位缘起)分四:一、自性;二、观察归摄;三、定数之理由;四、起生之差别。
这些科判都是针对十二缘起的意义进行安立的。十二缘起在佛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的贪欲心很大,通过修不净观来对治;如果自己的嗔心很大,通过修慈悲观来对治;如果愚痴心很大,通过修缘起来对治,即通过修十二缘起。我们对什么愚痴呢?对于有情为什么流转?流转的因是什么?这方面有种愚痴。
有些人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指挥,我们是没有自在的;有些人认为上帝等其他的因缘。我们对于轮回的前际、中际和后际都不了解,这是一种愚痴。我们学习了十二缘起,就会知道轮回的前际、中际、后际是什么,对于轮回的因缘、果产生了非常清晰的认知。就把我们流转轮回的愚痴心打破了,树立一个非常清楚的观念,流转轮回并不是由外在的上帝等造成的,而我们一点自由都没有。十二缘起相当于十二根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前面因缘具足一定会产生后面的,如果不把中间的缘起链斩断,根本没办法控制。我们了解了流转的原因,就可以断掉最关键的东西。
十二缘起中的爱取对我们现在而言是最重要的,今生中引发后世业的烦恼是爱取,有就是今生的业。下面讲十二缘起的时候,慢慢都会学习到。十二缘起是对治愚痴的,主要对于轮回的前际、中际、后际这些问题解释得非常清楚,没有一个作者,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就是前面的因缘具足了就会具足后面。
庚一(自性)分三:一、分类;二、各自法相;三、彼等之定数。
辛一、分类:
此即缘起十二支,分为三份前与后,
各自均有二缘起,中间八种寿圆具。
首先把十二缘起的数量讲一讲,把它们的名称大概熟悉熟悉,然后把它分成三类,什么叫“此即缘起”呢?所谓的“此即”就是分位缘起。所谓的缘起即十二有支,就是分位缘起。整个缘起链通过无明支、行支、识支等等十二个分支。“分为三份”,把十二缘起分为三部分,分类并不是单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而已,而是有很深的必要性。
“前与后各自均有二缘起”,前面一部分讲到了无明和行,这是前两种缘起,后两种缘起是生和老死。
对于十二缘起,很多道友很熟悉,有些道友不是很熟悉。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后面讲得很详细。十二缘起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无明缘行、行缘识,平时我们都是这样背的。无明缘行的意思是以无明为因缘而产生行;行缘识是以行为因缘而产生识;识缘名色是以识为因缘产生名色,乃至于最后的生缘老死是以生为因缘而产生老死。
因为很多地方在描绘十二缘起时,都是用一个圆圈来表示。十二有支中,第一支是无明支,第十二支是老死支,似乎如此,因为是圆形的缘故,所以以老死为因缘又会产生无明。那么是不是无明决定就是第一支,前面没有因,然后老死决定最后一支,后面没有果?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圆形的,到底哪个是开端,我们是找不到的,只是假定无明是开始。无明是第一支,第十二支老死就排到最后了,老死支一过之后,它是圆形的缘故,老死后面就是无明。通过老死又产生无明了,这样不断地流转,形成了一个圆满的缘起链,这就是十二有支。十二有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如果具有了前面的因缘,后面的就会出生。
“中间八种”,前面两个,后面两个,十二缘起去掉了四个之后中间有八个,即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
为什么要分成三部分呢?因为无明和行缘于前世的烦恼和业,行是什么?行就是业,所谓的业就是行为。有时佛教的术语说这是善业恶业,真正来讲,业比较抽象,业的意思就是行为,善业是善的行为,恶业是恶的行为。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行为,心中的想法或者语言也是行为。善业是善行为,恶业就是恶行为。乃至于善的发心、恶的发心,都是一种行为。
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情,一定会有业果。现在做了什么行为,以后就会承担这个后果。现在我们所做的任何业,或者善恶的行为,都有一个后果。现在我们做的任何事情,以后自己都会对所做的事情负责。如果我们现在修善法或者发菩提心,未来会感受比较好的果;如果我们现在造贪嗔痴的恶业,也要去承受未来成熟的恶果。
为什么把前世的两支放在前面呢?无明和行是前世的烦恼、业,如果具足了前世的烦恼、业,就具有了流转到今生的所有因缘。今生从识开始有了八支,这个识相当于生有,即投生的第一刹那叫做识支。住胎的时候,六根正在发育,还没有发育圆满的时候,叫做名色。名色过了之后,就到了六处,即六根俱全了。在胎中眼根、耳根等六根已经俱全了。
识、名色和六处三支很多地方直接解释为住胎的时候。识第一刹那入胎,就是结生的时候,名色还没有发育完全的时候,六处是眼根、耳根等诸根已经俱全,然后就出胎了。
触就是接触,根境识三和合,还有一种受,即苦、乐、舍,然后是爱、取。触和受是在出胎之后,根境识三和合。在母胎当中,虽然有眼根、耳根等等,但是眼根、耳根和外面的境还没办法和合。出胎之后,眼根和外面的色法和合,耳根和外面的声音和合等等。这些方面比较完备了,完完全全圆满了。
有了触之后会产生苦乐舍受,然后会产生爱、取。爱和取就是今生中的烦恼,类似于前世的无明。如果有了爱取,就会有有,有是业的意思,即今生投生后世的决定业,类似前面的行支,有和行都属于业。
有的意思是什么呢?像妇女怀孕之后,孩子肯定会出生。马上要生产的孕妇,已经没有什么势力可以阻止了,这叫有。这是一定会投生后世的业。因为业已经很强大了,有具足之后就会有生和老死。生和老死两个缘起属于后世的情况,生相当于我们今生的识支,它是后世结生的一刹那。后面的老死相当于名色、六处、触、受。
十二缘起讲的是前世的因、今生的果、今生的因、后世的果,三世因果是这样安立的。如果我们现在有了受、爱、取、有等等,说明前面的无明和行二支是圆满的。有了前世的无明和业,一定会在今生中投生,然后形成名色、六处、触和受,有没有爱和取关键要看是否以修行对治。
不管是圣者还是凡夫,修道还是修道,触和受都是具备的,关键问题就是在爱和取。修道的人把注意力放在爱上面,他们知道如果因缘具足了,根境识和合就会产生苦乐舍受。一般的人对于苦受、乐受和舍受会产生烦恼,而修道的人会在苦受、乐受和舍受上面,开始用佛法的力量对治,想方设法地让烦恼不产生。
修行人把一生中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断爱取上面。因为爱取是直接引发后有强有力的业,所以有爱就有取、有取就会有有,有了有就会有生老死,就有了后世的流转。如果今生在爱、取上下了很大功夫,不管修空性,还是修出离心,以各种方法不让爱产生。如果爱不产生,就不会去追求。
取是对某个有情或者财物、地位等等,产生了很强的贪爱。为了得到这些,就会去取。取是为了得到贪爱的境去奋发,使用很多身语意的方法获得。如果对轮回的整个自性产生了出离心,知道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没有爱就不会取,不会为了得到不惜一切手段。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爱、取,有情的很多思想、行为就是在爱、取当中,首先对某个人或物产生贪爱,然后不惜一切手段想要得到。现在很多世间人都是在爱、取当中,作为修道的人也要注意。为什么我们要经常性的观修出离心、看破放下轮回?原因就是要断掉爱、取。因为不断的爱、取,所以业就逐渐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这是在增强有的势力。爱支圆满会有取,取圆满之后会产生有。我们临死的时候,如果有支已经具备,肯定会有生老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我们在爱上去入手,制止了自己产生强大的贪爱。因为没有爱的缘故,也不会为了得到什么去奋发,不惜一切手段。如果控制了爱和取,就不会具备强有力的投生后世的有支。如果不具备有支,生老死也不会有了。
虽然今生我们可能没有完全成功,但是通过修行已经在爱、取上面有了一种修道的习气,如果我们没办法控制,还是流转轮回了。我们后世出生之后,修道的习气也会很强大。再次遇到触和受的时候,修道的习气就会萌发,我们可以承接前世的修行,继续对治爱和取。每一世都这样,力量会越来越强大。最后慢慢地就可以掌控自己的修行,可以完完全全消灭爱和取,就没有有了,可以在内心引发圣道,生老死慢慢就会弱了。
小乘的圣者得到了初果,虽然还会流转,有生老死,于善趣中七返。或者得到了不来果之后,不再投生欲界,还会在色界中投生,但是内心的无漏道已经很强大了。从无漏道方面他可以做主,能够靠近涅槃。小乘也是针对受做了一些观察,比如诸受是苦,他们从诸受是苦开始下手。既然诸受是苦,一切的受,不管是苦受、乐受,还是舍受,诸受是苦的缘故,就没有什么可以执著、贪爱的东西。
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受是空性的、如梦如幻,虽然在感受受,但是有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空性见解。如果有了空性的见解摄受,爱和取也可以通过大乘的方式进行对治。从密乘来讲也是一样,触和受可以从大平等、大清净方面安立,把爱和取直接转为道用。
我们修行的重点都是在这里。不管是从受入手,还是爱、取,都是一个意思。因为爱的因是受,如果要让我们真正的不爱,就要对所谓受的方法进行观察。在《入菩萨行论》第九品中讲法无我时有身受心法四念处,对于受念处也讲了很多受的因、本体、果无自性,就是为了让我们对所谓因受而生的爱断除执著,从而断掉引生后世的强有力的业。
十二缘起是讲一个有情怎么流转轮回的。缘觉在尸陀林中思维十二缘起,因为在百劫当中修持缘起善巧,智慧很敏锐,所以他看到尸体的时候,内心当中的智慧自然而然就可以推知这个尸体从哪里来的,尸体是因为有生的缘故才有老死。生从哪里来?他就推到前世,因为有了前世的业。前世的业从哪里来的?由取而来的。取从哪里来的?从爱而来的。爱从哪里来?从受而来,然后受是由触而来。触从哪里来呢?因为有六处的缘故。六处从哪里来?由名色,就是第一刹那入胎。第一刹那入胎从哪里来?就是前世的再前世的行业。行业从哪里来?就是无明。他就把无明的我认定了。
轮回是怎么显现的?从无明开始,无明缘行,行缘识,最后是生老死。怎么打破轮回呢?必须要破无明。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果无明没有了,不会通过无明而造业了。如果没有造业就不会有入胎的心识。没有识就没有名色,没有名色就没有六处。如果没有六处就不会有根境识三和合产生的触,没有触就不会有受,没有受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没有取,没有取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他这样顺观、逆观十二缘起,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破我上面。我一破了,后面的缘起跟着就破了,所以缘起轮回就不会再出现了。
有情怎么流转轮回的?就是通过十二缘起,十二个因缘都圆备了,就会流转轮回。怎么破轮回呢?就把中间主要的,尤其是烦恼和业。业和烦恼比较起来,烦恼最重要。因为有些圣者内心虽然有业,但是没有烦恼水滋润的缘故,业就像一个干涸的种子,没办法发芽,业只有烦恼水的滋润才能发芽。
后面还要讲十二缘起分了三个部分,此处是从前后中方面分了前世、今生和后世三部分,十二缘起本身也分了三部分,一个是烦恼的本体,叫做惑杂染。烦恼杂染中有三支是属于烦恼的,第一个是无明支,无明支肯定是属于烦恼的,毫无疑问。今生当中的爱和取属于烦恼。烦恼支有三个,即无明和爱、取。业方面有两个,即第二支的行、第十支的有,行和有都属于业,一个是前世引发今生的业,一个是今生引发后世的业,这两支是属于业支。剩下的七支都属于生杂染,就是烦恼业所产生的法,比如识、明色、六处、触、受是今生我们的业惑产生的果,生老死是今生的烦恼业产生后世的果。因此生、老死、识、明色、触、受、六处七个是属于生杂染,这是从产生果的角度叫做生。这样分了之后,十二缘起中只有三个本体,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业,一个是通过烦恼和业产生的果,都是杂染的自性。
我们最想要断除的就是后世的生老死。如果要把生老死断掉,必须断除烦恼和业。烦恼和业中最关键的是烦恼,从前世的角度来讲就是无明,从今生的角度来讲就是爱取,如果我们断掉了爱取,就有解脱道。在大乘的角度,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尽。《心经》中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从空性的角度而言,也是还灭的过程,只不过是从最究竟的角度讲的。从小乘的角度来讲就是断掉无明,爱取断掉后面就跟着断了。十二缘起讲到有情流转的基础,也讲到了一切有情还灭的内容,包括怎样灭掉轮回、获得解脱。
要具足十二缘起,第一个,必须是胎生的有情。我们说你只是胎生的有情,其他的众生解脱怎么办?佛陀出世讲法主要是针对于人类,因为人类能够修道,所以对于自己流转轮回的情况必须要清楚的了解。人类主要是胎生。第二个,“寿圆具”,必须寿命圆满才具有十二有支。化生的有情不一定具有十二有支,我们前面讲第一刹那入胎叫识,然后是名色、六处,都是逐渐发育圆满的,如果是化生的有情就不需要了,一刹那之间诸根圆具,所以化生就不一定具有十二有支。如果是胎生,中间夭折的有情也没有十二有支。比如中间在名色位被堕胎了,或者流产了,死了之后不会有后面的六处?不会有。虽然还是流转轮回,但是没有这么圆满的十二有支。
辛二、各自法相:
即把十二缘起介绍一下。
烦恼现时为无明,宿业诸识名为行,
识即结生之诸蕴,名色显露六处前,
六处三者聚前蕴,触能知苦乐等前,
淫爱之前乃为受,爱即行淫之贪者,
取为得财而奔波,有为能生后世果,
结生之蕴即是生,至受之间为老死。
传说此乃位缘起,主要之故称支分。
十二缘起第一个无明支的法相是什么?“烦恼现时为无明”,无明也是五蕴的本体。“烦恼现时”就是前世的烦恼现行。按照有部的观点来讲,前世的烦恼现行阶段的五蕴,十二有支全是五蕴的相续,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阶段安立了无明、行等名称。
前世的烦恼现行叫做无明,有部在《俱舍论》中讲无明支的时候,这个无明一定是前世已经现行的烦恼,隐藏的烦恼不算,所以第一支无明支就是前世的烦恼,这个我们要记住。
第二个行支就是行为,“宿业诸识名为行”,这个“行”就是业的意思。有了烦恼就会造业,因和缘具足了。“宿业诸识”,“诸识”可以理解为五蕴的意思,不知道原文本来是诸识还是诸蕴。“宿业”的“宿”就是以前,前世的业叫做宿业。前世业的五蕴、诸识,或者以诸识为首的五蕴。所谓的行就是通过烦恼造的业,前世的烦恼现行了,形成了前世的业,前世的烦恼和业都具有了,因缘已经圆满了,只要烦恼和业都有了一定会引发后世。因为无名和行在前世,所以我们前世的烦恼和业都已经具有了,就会引发今生的果,第一二支是前世的烦恼和业。
第三个所谓的识,就是今世投生的第一刹那,“识即结生之诸蕴”。有部讲十二缘起都是五蕴的相续,此处结生都是按照诸蕴讲的,所谓的识支就是结生的时候,识的缘起就是自己的心识入胎的那一刹那。我们平时习惯于说心识入胎,按照有部的观点这是五蕴的相续入胎。因为前世的业具足了,就会引发这一世的投生,所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是第三支,即今生入胎的第一刹那,这是今生的第一支。
第四个名色,入胎之后,识缘名色,有了识就会产生名色。“名色显露六处前”,所谓的名和色也是一种五蕴。色是什么?色类似于最初的受精卵,也不纯粹是受精卵,心识第一刹那入胎叫做识,第一刹那之后叫名色,名色的位置比较长,医学的观点也是这样的。
按照佛法的观点来讲,入胎之后结生的第一个七天叫做凝酪,就像凝固的奶酪一样,白白的;第二个七天叫做膜胞,受精卵开始慢慢发育了;第三个七天叫做血肉,显现得有血有肉了;第四个七天叫做坚肉,比血肉稍微坚硬一点了;第五个七天叫做肢节,开始成形了,有了一点点肢节的形象。《俱舍论》中只讲了前五位。在《大圆满心性休息》讲,第六个七天叫做鱼形,外表看起来像一条鱼;第七个七天叫做鱼龟形,就是四十九天,头和手脚慢慢有了大概的形象,像乌龟一样。“经七七日渐成身”,通过七七四十九天,逐渐形成了身体,叫做名色位。色是通过五个或者七个七天,慢慢形成了身体大概的形象。
名是什么呢?这个地方的名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叫做四名蕴,名就是名称、名字。为什么叫名称呢?因为受想行识是一种心识的自性,不像色一样可以指点,它有质碍,无法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所以只能用名称去表达,这个叫受、识、想等等。只能以名称表达,没办法用眼睛看到、用手摸到。名色也是五蕴,但不是现在我们意识上的眼根等诸根,只不过是从凝酪一直到鱼龟形之间的状态。名色是什么呢?“显露六处前”,就是六根已经圆备了,眼根、耳根等已经长好了叫做六处。
我们前面学习六处的时候,即眼根、耳根,乃至意根都圆满了,当然意根早就有了,身根一部分也是早就有了,就是眼根、耳根还没有,所谓的名色就是六处还没有圆满之前,比如七七四十九天时,最后一个是鱼龟形。龟有四肢、头,虽然大概有了一个形象,但是手脚还没有完全长好,显露六处之前叫做名色位。
第五个所谓的六处是什么?“六处三者聚前蕴”,真正六处本来的意义就是诸根完备了,眼根、耳根、手脚已经长好了,还在胎中,没有出胎。什么是“三者聚前”?就是根境识三者和合之前的六根。六根分两种,一是根境识可以和合的六处,一是根境识还没有办法和合的。住胎的时候,主要是指眼根,耳根可能能听到声音,比如现在的一些胎教,虽然还是在胎中,但是给他放音乐,引导他听一些世界名曲,通过胎教以后会对高雅的音乐产生兴趣,大概是这样的。这就说明胎中的耳根已经有些作用,眼根是闭着的,打不开的,只要出生之后眼睛才能慢慢地睁开。
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眼根、耳根已经有了,但是根境识还没有和合,这里六处的意思就是还在胎中,三者聚前蕴即根境识三者和合之前叫做六处,而且六处诸根已经完备了,我们要了解这两个意思。
第六个触,六处缘触,这个触就是接触的意思,“触能知苦乐等前”,“触”是已经出胎了,出胎之后眼根才能接触外面的色法、耳根听到外边清晰的声音、鼻子闻到香气、舌头尝到饮食等等,诸根和外边的境开始接触了,所以说六处是三者聚前,处就是三者可以聚集了。除了根境识和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知苦乐等前”。虽然接触的时候,比如睁开眼根,看到强烈的光很难受,能够感觉到很烫、很冷,有苦受、乐受。
“能知苦乐等前”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他没办法感受到苦乐,而是说他虽然可以感受苦乐,但是不知道苦乐的因是什么?比如小孩子用手摸火,虽然感受到很烫,但是他没办法规避,不知道烫的来源就是火;他吃糖也会觉得很甜,只是不知道甜的来源是糖,他还没有这个能力,能知苦乐因等前就是这样理解。有了触肯定有苦乐,不能去摸火,因为它是烧伤手的痛苦因,这些他没办法了解的,他只是有种感受,不知道它的因是什么,所以能知苦乐之前叫做触。
第七个受支,“淫爱之前乃为受”,触缘受,到了受,他就会知道苦乐的因。小孩子在十四五岁之前,叫做受位。第一个他有了苦乐舍的感受,第二个知道比如火是让我痛苦的因,我要远离它;糖块是让我安乐的因,吵着要吃糖、冰激凌等等,有了辨别的能力。“淫爱之前”,这时他还不具备男女淫爱的能力,把堪能淫爱之前五蕴的状态叫做受,受也有几种条件。
第八个是爱,“爱即行淫之贪者”,所谓的爱就是五蕴已经有行淫的能力了。他对于外边的事物,不单单是男女,而且对于财富也有了一种贪著,想要拥有某些东西。第一是有了行淫的能力,第二是有了贪爱,慢慢地步入于大人的行列中去。
第九个取,由爱而缘取,虽然前面有了贪爱,但是他还没有能力为了得到贪爱的境,自己奋斗、争取。虽然他知道钱很重要,有了钱可以买这个那个,但是他还没有为了赚钱奔波的能力,这时叫做爱。“取为得财而奔波”,他为了得到财富等喜欢的对境,去奔波、奋斗,这时叫做取。首先有了爱,为了得到爱,他就去取。少年的时候,他虽然很想得到,但没有经济来源,想得也不行。天天缠着父母要钱买这个那个,父母不给。虽然很贪,但是没有自主权。到了取的时候,他又长大了,自己有了能力,可以去工作,甚至去偷去抢,他有了得到财物的能力,为了得到这些而奔波,这是取。
爱和取是连在一起的,所以由爱而缘取。他很贪著的缘故,有了一定的能力,可以为了得到这些东西而奔波,奔波本身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有些是合理合法的方式,有些是不合理不合法犯罪的手段。世间的标准不等于佛法的标准,不管你是以正常的手段得到财产,还是通过非法的手段得到财产,从佛法的观点来讲,这些都是下一世轮回的因。
第十个有,在奔波的过程中,每天都在积累这样的业,取缘有。“有为能生后世果”,它是一种业,这个业一定能够引发后世的果。在不断地爱取的过程中,业的势力每天都在不断地加强,最后到了死的时候,业就很强大了。几乎阻止不了,这种引生后世果的业叫做有。
第十一支生,这个颂词中的第三句是识即结生之诸蕴,指的是我们今生结生的一刹那,此处说“结生之蕴即是生”是指后世结生的一刹那,新一轮的轮回又开始了,即第一刹那的生有。
第十二支老死,“至受之间为老死”,第一刹那有生了,生之后心识的第二刹那是名色,有了名色开始有了六处,六处之后就有了触,有触之后,开始有了受,有了老死,也会有爱和取,有又开始轮回。老死是略说的,老死中包含了从名色到六处、触和受之间的诸支。
在老死的过程中,比如老死到受为止,受就是老死,是不是到老死就终结了?不是。受后面还有,受后面是什么?爱和取。老死又生无明,又开始生烦恼了,有了受之后,又开始由受而生爱,由爱而生取,由取而生有,有又开始生老死。我们讲的时候第十二支是老死支,其实老死包含了至受之间,受之间就是老死。
我们看中间的几个,受后面是爱取,爱取是什么?爱取就是烦恼。前面我们讲了烦恼和前世的无明是一个意思,所以老死又开始生无明,无明又开始有行,行又开始有识……这是一个轮转的过程,前世到今生,今生到后世,十二有支不断地流转,所以我们不修道,就在这个圈圈当中走不出来,总是在不断地循环。我们要走出来,必须要打破其中最关键的无明,一定要把无明和烦恼打破。无明和爱取是一个意思,必须把爱取烦恼压制、调伏了,或者证悟了空性,后面的链条就断掉了,不会再流转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个情况。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