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50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
《俱舍论》宣讲的是小乘为主的佛法观点。我们学修的时候,都会关心自己所学的法对于我们的修行到底有什么作用?小乘俱舍中有些观点对我们的修行有直接作用,有些观点在显现上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一方面主要的必要是看它对我们修学佛法或者调伏烦恼有没有直接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就是学习这些法要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一个思路。
打开思路的方式也很重要,因为我们学习的佛法非常系统,时间也很长,所以方方面面都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怎么样去思考法义、理解经论?《俱舍论》中把这些法义梳理得非常细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消化了很多的概念,懂得了很多修行的道理;一方面自己的智慧也会跟随词句逐渐变得细微。如果我们有了细微的智慧之后,再去看中观、如来藏、密法,这种智慧就会发挥作用;如果我们没有得到这种学习的方法、深细的智慧,再学其他法要的时候,也是马马虎虎的大概了解而已。有些时候必须要细致地去观察,尤其是逐渐通过学习词句。因为它本来讲得就很细致,如果我们心很粗根本没办法理解,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智慧也会逐渐变得细微起来。以后无论我们思维修、观察修,或者学习其他的法义,这种智慧一定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俱舍、因明就是有这种作用。如果我们只是把眼光放在学习有没有调伏烦恼的直接作用上,没有什么作用就没必要学习,好像是浪费时间一样。不要这样想,大德们之所以让后学人学习这些论典,一定是对于初学者有很大的帮助,还有很多大德也是对于俱舍、因明做了很多大的注释,如果真的没有必要,也不用花时间这样去做。这些一定是通过他们殊胜的智慧观察了,对于众生很有必要的缘故,才这样去宣讲的。我们学《俱舍论》过程中有很多的说法,比如《俱舍论》属于一部聪明论,学完之后自己就会变得聪明起来,的确是这样的,因为里面的内容非常细致、深广、准确,所以我们学完之后,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都可以予以遣除。虽然我们以前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知道一点,但是很详细的方面,好像也不太清楚。以蕴、界、处为主的有漏、无漏,或者世间的很多知识,这样一种所诠、意义,通过我们学习《俱舍论》之后,逐渐都可以了解了。有些人在学习的过当中,听的时候能够听懂,思维的时候也很细致;有些人可能因缘差、智慧差一点,不管怎么样,有时学一遍是不够,如果以后有机会,有了基础之后,可以再去比较深入的思维学习。这是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一下学习《俱舍论》的必要性。
辛三、旁述:
因为前面对于禅定戒和无漏戒提到了一下,还有一些相关的内容没有讲出来,所以通过旁述的方式,把和禅定戒、无漏戒有关的内容再进一步地宣讲。
最后二者随心戒,无间道中生彼二,
未至定中称断除,正知念二意根戒。
这个科判下面有三个内容,第一个是“最后二者随心戒”,“最后二者”就是禅定戒和无漏戒,它们是随心的戒律。第二个是“无间道中生彼二,未至定中称断除”,禅定戒和无漏戒也可以称为断除戒。在什么情况下它是断除,又断除了什么?第二三句就会讲到断除戒的意义。第三个是“正知念二意根戒”,佛经中也提到了意戒和根戒,什么是意戒?什么是根戒?在第四句中就会进行宣讲。
第一,最后二者随心戒,最后二者就是前面三种戒律中的后二者。第一是禅定戒,第二是无漏戒。这二者也是“随心戒”,最后二者随心戒简别了第一者的别解脱不是随心戒,只有最后二者才是随心的戒律,而且是随入定心的戒律,就是说入定的时候它才有,不入定的时候就没有。虽然入定也有其他的方式,比如灭尽定,或者无想定等等也是入定,但是这两种定中没有心的缘故,也没有这两种戒律。第一个一定是随心的,在有心的情况下才存在;第二个一定是入定的,在入定的状态中才会出现,否则欲界也具有心,那有没有禅定戒、无漏戒啊?这是没有的。欲界属于散心定,是一种散乱的状态。虽然有心,但是不会有禅定戒和无漏戒,只有随心和入定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得到禅定戒和无漏戒。
第一种是禅定戒,虽然还没有获得根本定,但是在未至定的时候也可以安立得到了禅定戒。禅定戒一般来讲都属于有漏道,在生起有漏禅定的时候,比如未至定,然后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初禅的粗分正禅和殊胜正禅,粗分正禅唐译中是指一禅根本定,殊胜正禅就是一个中间定,即大梵天通过中间定得到了大梵天的果位。第二禅根本定、第三禅根本定、第四禅根本定,殊胜正禅或者中间定到二禅之间有一个二禅近分定,然后是三禅近分定、四禅近分定,这些都可以产生禅定戒、有漏定,后面在无色界中这些就没有。因为无色界没有大种,这些无表色就不会产生,既是随心戒,也是随心而安立的禅定戒。
第二种是无漏戒,无漏戒安立的本体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得到无漏?我们学习第一二品时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无漏戒要引发无漏的智慧,首先未至定可以引发,然后初分正禅和殊胜正禅也可以引发无漏定,还有二禅、三禅、四禅,这些根本定都可以引发无漏。其他的近分定不能引发,无色界心比较弱的缘故不引发,六种禅定地可以引发无漏戒的说法前面也提到过。在这样的状态中可以引发无漏戒,其他的有漏的定不一定引发无漏戒,它和前面的内容也是相关的,最后二者是属于随心戒。
第二,无间道中生彼二,未至定中称断除,这是断除戒的意思。主要是断除欲界的烦恼和恶戒,有些不好的恶戒,有时也不会随随便便断除,在安住断除戒的时候,可以产生断除恶戒的功用。第一个可以断除恶戒的烦恼,第二个可以断除恶戒。断除戒不是在所有的地道中都有,首先无间道中生彼二,后面在讲贤圣品的时候也会讲到无间道,然后是解脱道,还有胜进道等等。学习第一品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无间道相当于要获得某种果,首先要和阻碍它的烦恼作战,正在断除它的障碍、烦恼的时候叫做无间道。
断完之后就会产生解脱道,就是获得胜利的状态。有些地方打比喻说,第一个无间道是正在驱赶盗贼,然后驱赶完盗贼之后要把门关上。一个盗贼进到自己家里来了,自己和盗贼作战,把盗贼赶出去,叫做无间道。第二个解脱道是把盗贼赶出去之后,把门关掉,不让他进来。断除戒是在无间道中产生的。无间道中生彼二,“生彼二”就是说产生禅定和无漏的断除戒。如果通过有漏道,就产生了禅定戒的断除;如果是无漏,就产生了无漏戒的断除,这是无间道中生彼二。因为无间道、很多,比如你获得初禅、解脱道,或者在未到定当中,还有获得二禅,都有很多无间道。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无间道呢?未至定中称断除,不是所有的无间道,而是在未至定的无间道当中获得断除的功用。未至定中还没有初禅根本定,它要断除欲界九品所摄的烦恼,每一品烦恼断除之前都有一个无间道,然后有一个解脱道,这样无间道、解脱道最后未到定圆满之后就获得了初分正禅,或者第一禅根本定。这里所讲到的无间道中生彼二只是在未至定,因为未至定是在断除欲界烦恼,以上就没有欲界烦恼了,比如获得二禅、三禅、四禅等等,这些欲界的烦恼都断完了,没有一个安立断除之戒的必要性。
真正断除之戒是断除欲界的烦恼和恶戒,就是在获得初禅第一根本禅之前,因为获得了第一根本禅,断尽了欲界的九品烦恼,就会获得一禅根本定,所以在一禅根本定之前,都有九品或多或少的欲界烦恼需要断除。只是在未至定当中断除了欲界烦恼,有些注释当中讲,在欲界的九品烦恼当中,前八品都是断欲界烦恼,第九品既断欲界烦恼,也断恶戒。在未到定当中,它的无间道就可以生起断除戒。如果生起断除戒之后,就可以断除欲界烦恼,还有恶戒方面也可以断除。
第三,正知念二意根戒,【经中所说的“身之戒善妙、语之戒善妙、意之戒善妙……”以及“眼根以戒守护而住”】,就有了意戒和根戒。身之戒、语之戒我们都知道,还有一个意之戒如何安立呢?这个地方讲,正知念二意根戒,所谓的意之戒就是安住在正知正念当中,我们的正知正念跟随于意识而生,当我们产生一个意识的时候,马上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叫做意之戒。
什么是正知正念呢?以前我们学习过《入菩萨行论》,其中有一个正知正念品,我们也很清楚。所谓的正知不单单是在这个地方,其他地方佛法中的正知就是精进地观察自己的三门。现在我的身体在做什么、语言在说什么、意在想什么?精进地观察自己身语意的状态叫做正知。如果我们不观察就没有安住正知,我的身体现在做什么、语言现在说什么、意在想什么?好的也罢,不好也罢,都没有观察,这就是没有安住正知。如果不安住正知,很多烦恼就会引发,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已经处在烦恼的状态中,自己都没有办法了解。
真正要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者,无论如何一定要恒时生起正知正念,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身体,我现在身体坐的很端正、正在听法,或者我的身体正在放逸等等,知道了以后第二刹那马上就要以正念来守护了,正知过后就是正念。正念是什么呢?就是安住善所缘,或者善法。正念一定是安住善法的,正知相当于巡视一样,巡视我的身语意在做什么?如果是不好的,马上改正;如果是好的,继续安住,这样安住在善念、善法、善所缘当中,就是正知正念。正知正念跟随意而产生,叫做意戒。
当我们产生了某种分别念意识,马上就可以引发正知正念,现在我的意在做什么?如果它没有安住在善所缘,应该安住在善所缘中,发菩提心、出离心等等,不要让它产生恶分别、非理作意。因为很多的烦恼,不管是贪欲、嗔恚都是因为非理作意而起的,主要是自己的心没有如是地在安住善法的状态,所以就会产生非理作意。如果有了非理作意,再加上有了外境,有了烦恼的种子,就会产生现行的烦恼。所谓的意戒就是正知正念跟随意识而生,不离开意识,正知正念永远守护它,这就是一种意戒。
整个修行的核心关要也是在意戒当中,佛经中说,意速意为主。在我们身语意中,意速就是意,心识是最快的,然后意为主,如果区分主次,身语意当中意是为主的,其他的身语为辅,是次要的。佛陀是再再地要求我们观察心,调伏自己的心,让我们的心安住在善法中,那怎么去安住呢?这方面就是正知正念,正知正念跟随意识而产生,属于从意识而产生的,经常性的不远离意识,叫做意之戒。
然后是根界,我们的正知正念跟随眼根、耳根而生叫做根界。假如我们的眼根取外境的时候,正知正念缺席了,这时候觉得这个东西很好,那个很不好,邪分别马上就会产生。如果我们的眼根看到色法,不管看到好的色法,还是看到不好的色法,正知正念马上引发出来,就会调伏我们的五根、六根等等,不让这样一种根跟随起分别而转。当我们看到的时候马上就会以正知正念摄持诸根,在有些戒律中说,我们的眼根不要乱看,耳根就不要乱听,经常性提醒我们都摄自己的诸根,如果有正知正念,我们的根就可以调伏,如果没有正知正念,根就会外散。本来诸根取外境就是外散的。我们在看的时候,正知正念没有跟上,内心无始以来养成的散乱习气、贪嗔痴等等,马上就会占上风,立即现形,所以说正知正念随此根识而产生叫做根界。
己二(具理)分三:一、具无表色之理;二、具有表色之理;三、宣说四类具戒。
庚一、具无表色之理:
乃至守别解脱者,未舍间具现无表,
一刹那后具过去,守恶戒者亦复然。
这是具有无表色。它有善戒、恶戒,还有禅定、无漏戒等很多分类,有时候还会讲到中戒。首先是善戒恶戒,“乃至守别解脱者,未舍间具现无表,一刹那后具过去”,别解脱可以归结在善戒当中,即善戒具无表的道理。“守恶戒者亦复然”,第四句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恶戒。从善恶来分的话,前三句主要是讲善,最后一句略带宣讲恶戒者亦复然。也是一样的。
乃至守别解脱者未舍间,前面我们讲了第一刹那是别解脱,第二刹那之后直至没舍之间叫做别解脱戒。守护别解脱戒乃至于没有出现舍弃的因缘之间,具有现在的无表色。后面还要讲,有几种舍弃戒律的因缘。他正在守戒,现在的无表色一定是存在的,然后一刹那之后就过去了,第二刹那、第三刹那、第四刹那……第一刹那之后,不单单是具有现在的无表。此处讲得很清楚,未舍间具现无表,只要没有舍戒之间,现在的无表色都是不用观察和怀疑的,一直都是具有的。
还有其他的情况,一刹那后具过去,在第一刹那过后,第二刹那以后不单单是具有现在的无表色,也具有过去的无表色。前面我们学习第二品中不相应行中的得绳,这个得绳在这句颂词中还有后面的颂词当中,都有相关的意义。别解脱戒就是“现无表”,现在的无表可能具有,也有法俱得,即现在就可以具有法俱得的。
一刹那后具过去,这个时候就是法后得,就是说法已经过去了,然后得在后面。如果是得到了现在,法已经成为过去时了,一刹那后具过去的意思就是就是法后得,就是说这个法已经成为过去了。这时候的得到了现在位,如果它的得到了现在位,法就是过去的,法后得就是具有过去的。
无表色是一个色法的缘故,没有法前得,不具有未来,肯定具有法俱得,它力量也可以引起法后得,有法后得的缘故,一刹那之后,它就具有过去的无表。守恶戒者亦复然,守恶戒的人乃至于没有舍弃恶戒之间,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安住在前面讲的断除戒,通过禅定的方式,或者禅定戒、无漏戒也可以断除恶戒,在前面未知定、第九无间道中,他可以产生断除恶戒。
还有一种断处恶戒,在欲界未散定中也有。比如发一个很强的誓愿,以前是一辈子杀生的。后来自己守了一个尽形寿不杀生戒。当我们发了这样的愿之后,恶戒也会中断。他通过守善戒,承诺不杀生等方式,可以断除恶戒,否则不会断除恶戒。如果你的相续中有恶戒,只是在中间做一些善法,恶戒还是存在的,不会成为断除恶戒的因。只有当你发誓不杀生,或者不偷盗,通过生起守持善戒的方式,这时候也会断除恶戒,所以守恶戒者亦复然。前面是断除戒中,第九无间道断除,它是一种断除恶戒的方式。假如我们理解成只有在未知定的第九无间道才能断除恶戒,在欲界就没办法断除恶戒了,这样当然是安立不了的。
欲界中必须要发起强烈的誓愿守持善戒,这时就可以断除恶戒,乃至于未舍之间,都具有恶戒现在的无表色——法俱得。一刹那之后乃至于没舍之间,法后得就是具过去也是存在的。守恶戒者亦复然,这方面就是讲到别解脱和恶戒具有的道理。
具有禅定戒律者,恒具过去与未来,
圣者第一刹那时,不具过去无表色,
入定及住圣道二,具现在之无表色。
这六句主要是讲禅定戒和无漏戒,禅定戒和无漏戒就是说过去未来现在具有无表色的道理。“具有禅定戒律者,恒具过去与未来”,如果第一刹那开始得到定之后,就具有了禅定戒律,然后恒具过去与未来。过去就是法后得,第一刹那的时候,你也可以获得过去的无表色。因为禅定戒是一个有漏定,所以我们在无始轮回的过程中,曾经无数次的得到过禅定。虽然我们已经失坏了禅定,但是禅定有法后得,这个定已经过去了,它的得在后面,这是法后得。
我们今生中,又开始修禅定,刚刚得到禅定的时候,已经拥有了过去的无表色。因为过去的无表色,就是法后得一定是有的,我们在无始轮回中曾经得到过很多次有漏定,失去禅定之后就处在散心位,虽然禅定已经灭掉了,但是还存在禅定的法后得,所以当我们今生中第一刹那获得禅定、戒律的时候,就具有过去的无表色,这就是法后得。虽然它的法已经过去了,但是法过去之后的得还在后面,后面这个法后得可以流传很长时间。我们今生中第一刹那获得禅定的时候,具有过去的无表色,主要是法后得,把法后得的观念放进来之后解释起来就会非常容易,因此说具有过去的无表色。
恒具过去的无表色,又具有未来的无表色,叫做法前得。法前得是具有未来的。为什么法前得是未来呢?因为法之前得到了,也就是说如果得在现在位,我们现在得到这个得了,得在现在位,这个法一定是在未来还没有产生的,叫做未来,一定是法前得。法前得是未来,法后得是过去。它的法已经过去了,得在后面,如果得处在现在位,它的法一定是过去。未来也是一样的,未来是法前得。如果我们现在的法在现在位,法前得是得在法的前面,如果这个得在现在位,法在未来没有产生,还是在未来,这时未来叫做法前得。
禅定界是特殊的,第一个刹那具有过去,也具有未来。为什么不讲现在呢?最后两句就要讲现在,现在也有特殊的情况。按理来说当你第一刹那安住禅定的时候,现在的法具得是一定有的,具有现在的无表色。虽然是无表色,但是属于随心戒,前面的别解脱戒也是无表色,它是散心位,不是随心戒的缘故力量很弱,没有办法引发法前得。虽然是无表色,但它是随心戒的缘故,心力很强大,所以它有法前得。我们前面曾经学习过这个问题,当你获得禅定戒律第一刹那,现在位的无表色是一定有的,然后也有法后得、法前得,这时候三种都有。
还有一种情况,圣者第一刹那不具过去无表色,当你从凡夫到圣者见道的第一刹那是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的,不像有漏定当中,我们在轮回中反复地得失,这方面有三时具有的情况。当我们获得苦法忍,在圣者第一刹那的时候不具过去无表色,法后得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圣者第一刹那,无始以来只是凡夫状态,从来没有得到过圣位,当然也不可能有法后得了,绝对也不具有过去无表色,那有没有未来的无表色呢?第一刹那还可以有未来的无表色。因为它有法前得的缘故可以有未来的无表色,那有没有现在的无表色呢?第一刹那当然也有现在的无表色,第一刹那的情况绝对没有过去的无表色。第二刹那就可以有过去的无表色了,因为法后得就有了,现在已经不是第一刹那,而是第二刹那,如果在圣者的第二刹那、第三刹那,既可以具有过去的无表色,也可以具有未来的无表色。现在的无表色有时要看情况,一般来讲是可以有的。不具过去无表色主要是第一刹那,在第二刹那之后既具有过去的,也具有未来的,和前面禅定戒的第一刹那是一样的。在第二刹那之后,第一刹那已经得到过了,它有了法后得,过去无表色就可以有了。
“入定及住圣道二,具现在之无表色”,入定和住圣道具不具有现在无表色呢?虽然我们从总的角度来讲,入定位的时候具有禅定界;住圣道的时候具有无漏界,但是也要分,有时候他们不是总在禅定当中,比如色界的天人不是总在禅定中,获得初禅的人也不总是在禅定中,他也要出定的,出定之后,就不具有现在的无表色了。如果没有安住现在的无漏定,就没有现在无漏定的无表色,过去、未来、法前得和法后得都是恒具的,这方面是可以有的。如果正在入定,安住圣道就可以具有;如果出定的时候就不具有,因为跟随入定的心而产生的缘故,我们要知道具有禅定戒和无漏戒的不同情况。
前面我们也提到过中戒,下面来看中界。
守中戒者如若有,初具中戒无表色,
此后具二无表色。守恶戒具善无表,
守戒者具恶无表,乃至净染强烈间。
这就是中戒,中戒是一种暂时性的产生无表色,既有善又有恶。比如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的中戒,有时发愿短期内杀生等等做一些恶业,也算是一种中戒无表。
前三句是真实宣讲中戒具有无表的情况,后三句算是一种旁述。“守中戒者如若有”,“如若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守中戒者不一定具有无表色,他可以守持中戒,不一定具有无表色。那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情况下没有?守中戒的时候,如果你的心特别强烈,就会具有无表色;如果你的心不是那么强烈,比较弱,不一定具有无表色。不管是造善法,还是造恶业。虽然你在造恶业,但是心不强烈,这时候有没有无表色呢?没有。如果你在放生等等,做其他的善法,你的心不强烈,大家做我也去跟着做一点,如果心不强烈,也不会引发中戒的无表色。在心很强烈的情况下,造恶、造善的意乐很强。虽然是暂时性的,但是意乐很强,这时候也可以产生无表色。颂词中说如若有,就是还有不同的情况,不一定存在。如果存在的情况,已经引发了中戒无表色。
“初具中戒无表色”,刚开始正在做的时候就具有中戒无表色,现在的无表色法具得是有的。“此后具二无表色”,第二刹那之后,“具二”是具有现在和过去的都有,法后得是可以有的,法前得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是随心戒,属于散心的无表,所以散心的无表没有法前得。它具有法具得和法后得,现在的无表是有的,过去的无表是法后得也可以有,这就是讲到了中戒的情况。
下面我们再旁述一下和中戒有关的情况,舍了恶戒的人在他没有舍弃恶戒之间,中间会不会具有中戒,有没有具有善无表?具恶戒者可以具有善无表。守善戒的人。比如守别解脱戒的居士、沙弥、比丘,在守善戒的时候中间会不会生起恶无表?恶无表算是中戒,也可以生起来。乃至净染强烈间,那什么时候舍弃呢?就要看你强烈的清净心和染污心,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具有的。
“守恶戒具善无表”,比如一个屠夫,一辈子以屠杀为业。这个屠夫内心当中一定是具有恶戒的,这样一个具有恶戒的屠夫,中间会不会具有善的无表呢?中戒可以产生善无表。虽然他没有通过受持不杀生的戒律来舍弃恶戒,恶戒在相续中一直存在,突然受到某位善友的劝导,说你去拜拜佛、做点善事,他产生了一个信心,觉得应该去拜佛、做善事,他到了寺庙去供养、培福报、忏悔,或者拜佛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具有善无表。虽然前面说守中戒者不一定有,但是拜佛的时候,他做善法的心很强烈,也可以具有善无表,也就是说相续中既具有恶戒的无表,也可以同时具有短暂中戒的善无表。
反过来讲,“守戒者具恶无表”,守别解脱戒的人,或者守善戒的人也可以具有恶无表,比如一位出家人或者居士本来是尽形寿不杀生的,或者主要是以不杀人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嗔恨心,他就把一个旁生杀死了。如果你杀了人就了破根本戒,戒体就破了;如果杀的是旁生,他的戒体还有,但是过失很大,当他产生了很强烈的嗔心,害心,把这些旁生杀死之后,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具有恶无表。这是以杀生为例,其他的也是一样的,只要你没有犯根本戒,其他的通过强烈的烦恼引发的恶业的无表,都可以具有。即便你是尽形寿守持善戒的人,中间也可以中戒的无表还是具有的。
什么时候舍弃呢?无表色会具有多久呢?“乃至净染强烈间”,就是说强烈的烦恼心或者信心没有舍弃之前,就会具有。比如说这个屠夫,乃至于相续当中很强烈的“净”,就是很强烈的清净信心,他还没有舍弃之间,善无表也是存在的。什么时候他舍弃了,开始恢复杀生的时候,没有惭愧心,这些信心也没有了,这时他的善无表就没有了。如果这个比丘开始觉得杀生是不对的,当他舍弃了强烈的嗔恨心,产生了强烈的烦恼心,他的恶无表就消失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守恶戒者也可以具有善无表,比如说在《大圆满前行》《贤愚经》经论当中也有,嘎达亚那尊者劝屠夫发誓晚上不杀生,然后劝那些淫欲心很重的妓女,发誓白天不要做不净行,也是类似于让他们守一个中戒。虽然他们以此为业,内心中的恶戒一直存在,但是中间也会产生一个心,然后去守持一个中戒。有了中戒的缘故,也可以在后面得到相应的善无表,能够得到一些安乐,可以在受痛苦的过程中稍微止息一下痛苦。反过来讲,在一辈子守善戒的人中间产生了中戒,如果不忏悔,当你在感受快乐的时候还会感受痛苦,就是说你的痛苦会终止你的快乐,在中间一段时间你突然会很痛苦,无法持续性的安住在快乐当中,这个情况也会存在。
如果守善戒者具有恶无表,现在一般凡夫的修行人都是这种情况,虽然我们发了誓尽形寿守持善戒,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短暂的恶无表也产生过很多次。这时怎么办呢?必须要忏悔,保持我们的善业清净,不要让恶业成熟,必须要通过很多方式来忏悔,这样诸此类的恶无表必须要清净掉,乃至净染强烈间。
庚二(具有表色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
辛一、真实宣说:
有表色则于一切,正作现具未舍间,
后具过去无未来,有无覆亦无过去。
前面讲了无表色,现在是具有表色的道理,就是说有表色则于一切正作现具未舍,这时候是具有的。所谓的有表色就是你外在的身有表、语有表。从第一刹那开始,乃至行为没有舍弃之间,这时具有现在的有表色。比如今天你要拜两三个小时的佛,这时候你的有表一直在做,第一刹那是现在的有表。“后具过去”,第二刹那之后,就可以具有过去的个有表。从这个角度来讲,也算是一种法后得。“后具过去无未来”,这时候是没有未来。因为不是随心戒的缘故,没有法前得,可以有法俱得,后具过去是可以有法后得,没有未来就没有法前得,不可能在这个法之前得到,这属于有表色。
“有无覆”,就是说有覆无记的有表和无覆无记的有表。这时候亦无过去,不单单是没有法前得,也没有法后得,只有法俱得,这种情况就是有覆无记的有表。前面我们说欲界没有有覆无记的有表,初禅天的时候有有覆无记的有表,不管怎么样,就是说有覆无记的有表,只有法俱得,没有法前得,也没有法后得。因为无记法的心很弱,所以这时候不可能引发法前得,然后也引发不了法后得,只是引发一个法俱得,不管是有覆无记,还是无覆无记。我们在欲界中的威仪、工巧等等,这方面就是无覆无记,除了个别的工巧之外,也有特殊的情况,一般在他的心不是那么强烈的情况下,只有法俱得,就没有法前得、法后得,所以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没有过去、未来,只有现在法俱得。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