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57课笔录

地狱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

《俱舍论》分了八品,现在学习的是第四品分别业。分别业宣讲了有表业、无表业,以及和自性罪有关、佛制罪有关的业等等,今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己三(由何业受何果)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别说狂心。

庚一、真实宣说:

“何业受何果”,由什么样的业感受什么样的果。在“真实宣说”当中,就是说什么业只是引发身受、心受而不引发身受,有没有这样一种业呢?我们安立、抉择业的时候,对业的感受都是比较笼统的,就是你造了业就会感受这样的果报,是什么样的感受等等,此处是以比较详细或者分别的方式来宣讲。在业当中有没有一种业,只是引发的心上的感受,而不引发身体上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业只是引发身体的感受,不引发心上的感受?这里说是有的。

无寻善业之异熟,许唯心受不善身。

在“许唯心受”之前是第一层意思,“不善身”又是第二层意思。在第一层意思当中讲是有一种业所引发的异熟只是在心上感受,而不会引发身体上的感受,这是许唯心受之前的意思。而不善身就是说不善业只是引发身体上面的苦受而已,心上的苦受就不会引发了。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来看一下。第一,许唯心受,什么业感受的业异熟只是承许在心上感受呢?“无寻善业之异熟”,就是说有寻有伺、无寻无伺的状态等等,这方面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在有寻有伺等等的分别当中,“无寻善业”,里面没有寻,如果有伺也可以包括在里面,如果这个业当中,不存在寻伺当中的寻,这个以上的异熟果报许唯心受。比如说无寻唯伺或者无寻无伺,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说殊胜禅以上,二禅、三禅、四禅等等,乃至于无色界当中都是属于无寻的善业。如果是无寻善业的异熟,没有身体上面的感受,都是心上面感受的。如果真正是身体上面的感受,必须要和寻、伺、五识相应。如果和五识相应的话,这个上面已经没有寻伺,没有寻的话,就不会和五识相应。如果不和五识相应,也不会引发身体上面的感受,只会引发心上面的感受而已。

此处宣讲的话,就是把从没有寻的殊胜正禅到有顶之间的异熟全部承许为是心受,即心上的乐受或者舍受的状态,这就是讲到了许唯心受的情况。反过来讲在这个寻伺之下,在有寻有伺地之下,这个方面就可以有身体上面的感受了。哪种业只是在心上面感受的?这些无寻善业的异熟果全都是心受而没有身体上面的感受。

第二,有没有单单只是身体上面的感受呢?此处说不善身,就是说不善业所引发的只是身体上面的受,而身体上面的受当然就是苦受了,也就是不善法。在严格的意义上,平常我们认为如果你造了这个恶业,就会成熟在我们的身心上面,然后会在身心上面去感受的。从一般的情况来讲,的确可以这样安立。平常我们说业异熟,即你所造的罪业或者善业只会成熟在我们的身心五欲上,而不会成熟在外面的山河大地上面等等,在《百业经》当中再再地出现过这样的描述。此处严格分析的时候,平常我们所造的不善业成熟的果报的时候,肯定是成熟痛苦了,恶业只是成熟在身体上面,只会引发身体的痛苦,而不会引发心上的痛苦。

为什么它不会引发心上面的痛苦?有些地方说身体上面的痛苦叫做苦。唐译当中如果是心上的痛苦,这种心苦受叫做忧。我们前面学习的时候安立了这个状态,在第二品当中有这种描绘。此处对于忧是有一种比较详尽的安立。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前面的意思,也可以知道这里是怎么安立忧的。如果弄不清楚,我们就会认为心苦受也是罪业所引发的。真正安立的时候,所谓的忧本性不是无记的。如果它是以前的异熟所引发的,本性应该就是无记的,它的因也应该是善恶。

我们看一下前面,在P152“意苦受根既有善业也有不善业,因为对于做善事心不快乐是不善业,对于做不善业心不愉快是善业”。P150的科判当中,说“命根唯一是异熟,十二异熟非异熟”,在这里也讲了,P152也是一样的,意苦受就是忧根,忧根既有善业也有不善业。

此处当中讲的不善身,就是说不善业的果报只是身体上的感受,不会是心上的感受。而在P152中间讲到了,意苦受根是忧,心上的痛苦是忧,叫做意苦受。意苦受是心上的忧,这是善和恶的本性,不可能有无记的,一定就是善法或恶法。如果对于善事心不快乐叫做不善业,它就是恶法了;如果对于不善业心不愉快就是忧,对于不善业心很忧虑或者不愉快属于善业。实际上意苦受就是善和恶的自性,如果是善和恶的自性,就不可能是通过以前的异熟感受的。如果是以前的异熟感受,它的因应该是善恶,本性应该是无记。而此处所谓的心上意苦受或者忧就是一种善恶的自性,善恶的自性就不是无记。

意苦受本身可以作为异熟因,它是具异熟的。虽然忧是具有异熟因的,但是不能作为一种异熟果。我们平常说如果你造了恶业之后,就会感受心上的忧虑、痛苦,这是从普遍的角度来讲。此处我们按照有部的观点来解释,如果造了善和不善之后,就会感受异熟果,而且异熟果一定是无记的。如果把无记放在意苦受上就不符合了。因为意苦受的本性不是善的,就是恶的。因为一个或善或恶的有记法不可能作为异熟果,所以此处说它不可能引发一个心上的苦受,只能引发身体的苦受。就是说你造了不善业之后,引发了身体方面的感受,然后通过这个根再引发心里的种种忧或者意苦受,这方面是可以的。

不善身在有部当中很确定,什么只是身上面的感受?就是不善。恶业只是感受苦乐当中的苦,身体上面的苦受就是不善身,身是身体上面的苦受,不会引发心上面的苦受。这方面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庚二、别说狂心:

所谓狂心唯意识,彼由业之异熟生,

依畏受害不调忧,除北俱洲具贪有。

“所谓狂心”,“狂心”就是平常我们说的疯狂心,相当于意识不正常,这样的狂心就是唯意识。产生狂心是在根识当中产生的,还是在意识当中产生的?“唯意识”,狂心只是在意识当中存在,根识当中是没有的。不管是世间人,还是修行者,甚至于成就者也会有一些狂心。按照小乘的角度来讲,除了佛之外的小乘圣者也会具有狂心,这不是世间的方式,会具有疯狂的心。大乘在示现方面也会有一些狂心。如果心发狂了之后,就不知道怎样取舍,开始处于疯狂的状态了,相当于平常我们讲的精神失常了。

“彼由业之异熟生,依畏受害不调忧”,什么原因导致狂心的产生呢?“彼由业之异熟”,通过业的异熟,如果以前对别人曾经做过某些伤害,伤害的业的异熟当中就可以产生狂心,让自己的心狂乱。这些狂乱是什么?虽然这是一种异熟。刚刚前面的颂词讲到了,不善的业不会引发心上的苦受。而狂心是唯意识,会不会和前面的意义有一点冲突?里面也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首先是通过前面的不善业,引发的今生当中受苦的身体,然后四大紊乱就会引发狂心。从这方面解释就和前面的颂词没有任何的抵触,所以他是由于业异熟而生的。

比如说以前曾经伤害过别人,造过一些让别人心狂乱的业。在今生当中,非常有可能也是会让自己的心处于狂乱的状态。有时是通过念咒语,不仅印度有这样的咒语,在佛教的降伏法当中,也有一些让对佛法作害的怨敌心狂乱的修法。这些修法必须要通过殊胜的善心摄持,而且对佛法整体来讲也有利益。因为有些人的能力很大,对佛法所做的伤害也很大,所以有些大德在没有任何自私自利之心的前提之下,通过修一些降伏法,让这个对于佛法做伤害,能力很大的人心狂乱。如果他的心狂乱了,也就没办法对于佛法的教义等等进行有步骤的伤害。有时是通过物品,比如毒药等让心狂乱的。如果今生当中自己感受狂心也有可能是曾经通过咒或者其他的药物等等让别人的心狂乱,所以自己在今生当中也感受这个果报。

“依畏受害不调忧”,第一,“依畏”,就是依靠怖畏。比如有些人看到一些非人等让自己的心感到恐怖的形象,因为恐怖的因缘,所以自己的心就发狂了。

第二,“受害”,依受害,就是依靠有些人或者非人的伤害。如果自己不注意,得罪或者伤害了非人,非人有一定的能力,也会报复,会伤害人的肢节、某些器官,最后这个人就会发狂。发狂有时是通过这些怖畏产生,有时是非人导致的。如果非人导致的人疯狂,在密法当中有这方面的仪轨。某些大德也是专门修持这个仪轨,相应了之后,可以给发狂的人做一些加持。以前佛学院也有一位安多喇嘛经常修这些仪轨,力量还是很大的。我也认识他。那时候大概是一九九三年,他还在,后来就圆寂了。他做法的时候我也看过,首先安住在禅定、大悲当中,起定之后就用金属给这个疯狂的人加持头顶、两肩等等,念很多的经,慢慢地疯狂的人就开始安静了下来。如果是非人加害,也可以通过念经的方式予以遣除。

第三,“不调”。不调是什么?就是四大不调。如果自己四大紊乱也会导致疯狂。如果四大不调,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如果非人伤害,可以通过请僧众念经,这个力量也是非常大的。

第四,“忧”。这就是通过忧愁,比如一位母亲,她的儿子死了,或者说家里出事情了,破产了,受到一个很大的打击。如果持续性忧愁,他的心慢慢就会失常,开始疯狂了,这是由很多这个因素导致的。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过,夏天有很多虫子,有时会爬到我们的家里,我们要把虫子弄出去,可能会从很高的地方把它扔下去。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它特别的恐怖,也会导致自己发狂。因为这是从很高的地方把它扔下去,如果我们被别人抓住从很高的地方扔下去,也会特别紧张,觉得很恐怖,经常性让众生产生恐怖的心,以后自己的内心当中也会产生疯狂的因。应该尽量通过比较柔和的方式对待它们,不要使劲地从很高的地方把它扔出去。虽然我们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已经造成了恶因。有些有情是比较扛摔的,或者说心理素质好一点,这方面对它不要紧。有些地方说一只蚂蚁从很高的地方摔下来,也不一定会摔死。至于哪些动物扛摔,哪些动物心理素质好,我们根本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养成一个比较轻柔的习惯比较好。

放生也是一样的。虽然放生是件好事情,但是如果从很高的地方通过猛烈的方式把有情倒入水里,在这个过程当中,它们有可能也会产生畏怖的心。这方面还是需要注意的。有些地方说饮酒也是以后疯狂的因缘,如果今生当中饮酒成瘾,通过饮酒的缘故,后世当中有可能就会产生狂心。以前喜欢饮酒的人应该做一些忏悔,否则的话,自己以后疯狂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自己不愿意处于疯狂状态,家人、道友也不愿意看到你处于疯狂的状态,所以说,如果曾经造过这些业的话,还是要去忏悔。

幸好现在也是经常性地具足忏悔的因缘,不仅在金刚萨埵法会可以忏悔,在地藏王法会也可以通过念诵地藏王菩萨的心咒、名号进行忏悔,地藏王菩萨对忏悔方面也有不共的发愿。他不单单可以增长自己的福报、寿命、财富等等,满足自己的愿,地藏王菩萨是一位满愿本尊,如果自己有什么心愿,都可以满愿。很多人平常也喜欢修财神,地藏王菩萨不仅是满愿本尊,也可以增长自己的财富,他在出世间方面算不算财神也不好说,反正他在赐予财富方面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位本尊。如果我们以前造过这些罪业,也可以通过念诵他的名号或者咒语清净罪业,力量特别大。如果经常性的念诵,以前我们所造的罪业,通过法会共修的因缘,专门作意这些罪业都能够获得清净。我们想到个果报是很可怕的,如果我们没有在果报成熟之前去忏悔的话,只是害怕也没有什么用,还是要通过善法的修行来予以调伏,这方面是很重要的。

有时候我们在修法的过程当中,过于执著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疯狂的因缘,尤其是不注意修持圆满次第、风脉明点,如果过于实执的时候,业风入于心脏的话,一下子就发狂了,这个方面也会有。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如果不善巧或者没有把自己的心调整到比较正确的状态,也是有可能产生这种状况。

心发狂的人在哪些地方有呢?第四句当中讲到“除北俱洲具贪有”,就是说除了北俱芦洲以外。前面我们讲了很多北俱芦洲有很多比较特殊的地方,此处也是一个特殊之处。北俱芦洲的有情不会有狂心、精神失常的情况,此外在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都有。欲界的天众也有发狂的时候,天人发狂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可能也非常可怕。欲界天有精神失常的时候,色界和无色界不会有。“具贪有”,具有欲界贪欲的天人会有,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不会有狂心。有些注释当中讲,地狱有情恒时处在精神失常的状态,因为地狱的痛苦太猛厉了,实在难以忍受。像我们在世间当中,特别寒冷或者特别炎热的时候,我们也感觉到自己的心有点失控了。如果没有马上调整,有可能就会失常。而地狱里面冷热或者遭受打击的痛苦在连绵不断的产生,因此地狱有情恒时处于疯狂的状态。

饿鬼、旁生、人当中等等,也会存在失常的情况,然后天人当中也会有失常。除了色界、无色界、欲界当中除了北俱芦洲,其他地方都存在狂心的状态。这是一般的有情。如果是圣者呢?当然佛是不会有狂心的,除了佛之外,其他的圣者都可以产生,他们产生狂心的唯一原因就是四大紊乱。如果这个圣者他的四大紊乱的话,就会出现狂心。

如果我们没有学习过这样的教法,听到阿罗汉都发狂了,会觉得是不是他的果位有水分的啊?否则已经证悟了阿罗汉怎么还会精神失常呢。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通过四大紊乱的因有可能引发阿罗汉以下圣者产生狂心,此处说的圣者是除了佛之外的,没有简别是阿罗汉还是其他的圣者,反正我们就理解为佛以下的圣者就可以了。在小乘的《俱舍论》当中,肯定不会包括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没有这个概念。此处所说佛以下的圣者,当然就是四果阿罗汉,即预流果见道以上的圣者,这些圣者虽然不是说都可以出现,但是会有通过四大紊乱产生狂心的情况,他们通过异熟产生的狂心是不会有的。

因为对于圣者来讲的话,不定业不会成熟,而定业已经成熟了,所以通过异熟不会引发狂心,然后通过非人产生的恐怖也不会有,无论非人外在的样子再怎么可怕,反正也吓不了圣者,他们不会因此而发狂的。因为忧愁发狂也不会,他已经见到了法性,没有什么可以忧愁的,所以说只有一个因缘,就是通过四大紊乱所引发的狂心。这是在佛以外的圣者身份上面可以出现的狂心。

丙三、以因之方式分类:

经中所说曲秽浊,依谄嗔心贪心生。

在经典当中讲到了曲业、秽业和浊业,什么是曲业、秽业、浊业呢?依靠谄心产生的叫做曲业,依靠嗔心产生的叫做秽业,依靠贪心产生的叫做浊业。为什么呢?所谓的“曲”是谄诳,谄诳、虚伪、狡诈叫做谄。通过虚伪、狡诈、谄诳的心所引发的身业、语业、意业叫做曲业。因为身语意有三个缘故,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三曲业。曲业是通过谄诳心引发的,谄诳心是它的因。

科判是“以因之方式”,“因之方式”就是说谄心、嗔心、贪心就是因,通过因的方式所发的业叫做曲业、秽业和浊业,这方面我们可以这样对照。

为什么叫做秽业?因为嗔心是被很严重的罪业、过患所染污的缘故,所以它是很不清净的秽物或污秽。嗔心本身就是重罪所染,很不清净,引发种身语意三种业,叫做三秽业。

为什么叫做浊业?“浊”是浑浊、浑浊不清的意思。贪欲心会让我们的心不清明,处于浑浊的状态,对于不该贪的产生贪欲。贪心会引发不清净,就是浑浊。在我们的注释当中讲,犹如染料,就是像染料一样的心相续。当贪欲心产生的时候,就会把法染污成其他的状态,而让我们的心不清明或者比较浑浊,从这个角度来讲,把身语意三业叫做浊业,这些一般的世间人都有,如果修行人没有认真调伏,或者说虽然我们现在在认真的调伏,但是还没有达到某种阶段性的效果之前,也会有曲业。身语意会通过虚伪狡诈引发罪业,我们身体的行为通过虚伪狡诈的方式显现的比如诈现威仪,有些时候邪命也有可能通过谄诳的心引发的。

我们说话的方式,还有心等等都有可能是曲业、秽业。产生嗔心的时候,如果这个修行者的嗔心没有调伏,有可能就会通过嗔心引发严重的身语行为和意的状态。因为一般欲界众生的贪心都是天然的,非常任运,所以通过贪心引发身体、语言、意方面的行为和业都可能会有。如果我们想要断尽曲、秽、浊三业,也必须要从断除谄诳心、嗔心和贪欲心方面去着手,如果把这些断掉了之后,曲业、秽业和浊业都不会再引发了,这个方面我们也是需要了解的。

丙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凭借黑白等差别,所说之业有四种。

首先从因和果两个方面来讲,可以分为四种。第一个是黑业,第二个是白业,第三个是杂业,第四个是无漏业。无漏业能够对治、灭尽黑业、白业、杂业,能够对治的属于无漏业。前面的三业消尽称之为无漏业,它也没有异熟果,也就是说灭尽其他业的自性。

丁二、广说:

“广说”就是广说四种业。

不善黑业色善白,欲界摄善为杂业,

能灭彼即无漏业。四法智忍离贪欲,

八无间道十二思,唯能灭尽黑之业,

第九思灭杂白业,离贪禅无间末灭。

这里面讲到了什么是黑业、白业、杂业、无漏业,这是四种业。从第四句以后就讲到了通过无漏业来灭尽前面三种业的方式。怎么样通过无漏业来灭尽前面三种业呢?大概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绍解释一下这四种业。第一个,黑业就是“不善”。为什么不善的业称之为黑业?因为不善的本体就是黑的,属于一种染污性,所以不善的本体就是黑的,然后它的果报也是不悦意的,就是黑。我们客观来讲,以因果二者,因是黑的、不善的,果就是不悦意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欲界的不善业就称之为黑业,色界根本没有不善业,不善业都是欲界所摄的,这个不善业就叫黑业。

第二个,白业是什么?“色善白”,色界的善法称之为白业,有些地方叫黑黑业、白白业。黑黑业是什么意思?黑黑业就是因是黑的,果也是黑的;白白业是因是白的,果也是白的。这里的黑黑白白并不是多打了一个字,而是有它的意义在里面,我们讲黑业白业就可以了。色界的善法就是白业。为什么呢?色界善整个善法的本体就是清净的,从本来清净的角度来讲就是白业,它的果是纯粹的安乐,也是白的,所以说色界的善法叫白业。按照《俱舍论》中有部的观点,只是色界的善法才叫白业,其他的不能叫。

我们欲界的善法叫什么?“欲界摄善为杂业”,欲界所摄的善法叫做杂业,它不能叫白业。为什么不能叫白业,只能叫杂业?因为在欲界当中,色界的相续肯定是没有不善业的染污,所以他们造善业的过程都是白业所摄,中间不会夹杂恶业。欲界的众生在造善法的时候,中间总是被黑业所间杂,没有一个纯粹的白业。他们在造业的时候,虽然造的业本身是清净的白业,但是有情的相续当中,通过无始以来养成的习性或者自己的根性导致了中间总是会夹杂黑业、烦恼、不善,因此在造善业的时候,没有一贯的白业相续,色界不是这样的。欲界众生所造的白业中间都会夹杂,在相续当中都会夹杂一种不好的心行,从这个角度来讲叫做杂业。

这是从造业的角度,中间会夹杂一种杂业,这个地方不是说他所造的善法本身是杂的,而是说在他的相续中间夹杂一种不善的想法和行为,所以它的因也不是那么清净,它的因是黑白相杂,果也是痛苦和安乐相杂,比如欲界当中以人道来安立,我们受果报的时候是不是一贯都是安乐的?基本上没有。一贯是痛苦的?也没有。即便一个很低层的人也能找到快乐,不是一直痛苦的。按理来说,一个很富裕的人一辈子都应该是很快乐的,那他是不是一辈子都是很快乐?也不一定。中间也会遇到痛苦的事情,比如说亲人去世等等,反正会让自己痛苦。因为因是黑白相杂,所以果也是痛苦和安乐相杂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欲界摄善为杂业,为什么不是欲界摄恶为杂业?从某些角度来说,欲界的众生造善法的时候,中间一定会夹杂恶业。有些在造恶业的时候,中间有可能不夹杂善业。欲界众生无始以来所养成的习性,就是习惯于染污心和不善心。如果是一般的欲界众生,他在造黑业的过程当中,中间可能也会夹杂白业。还有一种情况叫做一阐提,即断善根的人。断善根的人也是欲界所摄的,当他造黑业的时候,中间是没有白业夹进来的。因为他是断善根的人,不会产生善心的,所以欲界中的一阐提在造黑业的时候,完全没有杂业夹进来。因为要考虑到这个情况的缘故,有些人造黑业的时候,没有白业夹杂,所以讲的不是欲界摄恶为杂业,指的是欲界色恶为杂业。

还有一种情况是从果位的角度来讲的,比如说地狱的有情纯粹是痛苦,中间没有夹杂快乐,所以从因上来讲,一阐提也有不夹杂善业的情况;果上面痛苦的地狱有情,也可能不夹杂着快乐的情况,所以说欲界摄善为杂业,按照有部的观点来讲比较准确,所以只是欲界的摄的善法,就在造善的过程当中夹杂着一些罪业,然后可以成为杂业。

“能灭彼即无漏业”,“能灭”是能够灭除,“彼”就是黑业,能够灭白业、杂业叫做无漏业,当然所灭的法、灭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按照唐译的讲法,一个方法叫做自性灭、自性断,一个方法叫做缚缘灭、缚缘断。第一种,对于纯粹的黑业是自性灭,也就是彻底把它灭掉,圣者无漏的业从黑业来讲,自性灭就是彻底地把它消灭掉,灭完就不会再现行了,把它的本体、自性都消灭了叫做自性灭。第二种,缘缚断或者缘缚灭,缘缚是什么意思,缚缘灭可以讲,缚就是束缚的意思,杂业的本身是善恶夹杂的。虽然恶业必须要彻底断掉,但是善业不用根本断的,只不过善业本身被烦恼缠缚了,善业就变得不那么清净,这时候只需要把缠缚在善业上面束缚的烦恼断掉、不善业灭掉。

就像一个人被捆住了,没有自由,我们把绳子解开之后,就有自由了。缚缘灭或者缚缘断对于善业属于这种断,不是从根本上断掉以后不再现行。他们觉得善法本身是不能断的,而且它可以发挥作用,能够引发安乐。因为它被烦恼束缚的缘故,自己就染污了,发挥不了作用,这时候需要怎么灭?不是把善业本身灭掉,而是把束缚在善业上面的染污、不善去掉就可以了,去掉之后它好像就解脱了,第二种灭就是这样的。我们要把两种灭分清楚,否则后面就会很难理解。

怎么灭的呢?这里面讲,“四法智忍离贪欲,八无间道十二思,唯能灭尽黑之业”,这以上灭的是黑业。“第九思灭杂白业”,讲的很清楚,第九思灭掉的是杂业。“离贪禅无间末灭”,这里灭的是白业。我们首先要分清楚这个次第,然后再来讲,讲的时候真正是通过无漏道,通过见道引发了之后,四法智忍离贪欲,首先障碍、黑业有见道和修道所摄的。见道所摄灭掉的是什么?“四法智忍”。我们见道的十六刹那有八忍八智,欲界所摄的是四个,此处灭掉的是欲界的不善,因为只有欲界才有不善,所以灭掉的就是欲界的黑业,欲界下面所摄的只有苦集灭道四个忍。四法智忍就是说四法忍和四法智。

此处我们只取四法智忍,只是从忍的角度来讲,前面学过的,欲界所摄只是苦集灭道,如果是色界、无色界所摄不叫忍,而叫类,类忍、类智。欲界所摄叫忍,苦法忍、苦法智,大家以前学习过,应该不会忘记的。因为这是欲界见道所断的缘故,所以只取四个智忍,即苦集灭道四个忍。

为什么不取四个智呢?因为正在断烦恼只是无间道,就是忍位断的,如果到了智位,比如苦法智忍、苦法智,到了苦法智忍的时候,正在断除烦恼;到了苦法智的时候,他已经解脱、断完了,不需要再断了,所以真正要断掉见道所摄的黑业要四法智忍来断。我们要知道四法智忍所断的主要是见断所摄。断完之后,是修道所摄的,欲界的烦恼分了九品。“离贪欲”之后就开始是修道所摄了,修道的黑业有九品,所以后面讲的八无间道十二思,唯能灭尽黑之业,后面九品当中,前面八品无间道,无间道、解脱道、无间道、解脱道,这个范围我们都知道了。在欲界修断的九品当中,前面八个无间道可以灭尽。唯能灭尽黑之业,因为在无间道断,所以解脱道已经断完了,不需要再断了。此处有“十二思”,十二思是什么意思?“思”是无漏思,即圣者无漏的意业,意业以思为本体。这个思实际上是和前面的四法智忍和后面的八无间道同时产生的,在断的过程当中,本身就有入定的意业,所以说思就是入无漏定的意业,有十二个,前面有四个法智忍,这是四个思再加上修道前八个无间道的八个思,加起来有十二个思,唯能灭尽黑之业,它能够把黑业灭尽,此处纯粹灭黑业的就是前面的十二思。

还有第九个无间道,第九思灭杂白业。欲界所摄有九品烦恼,前面八品都讲完了,第九个无间道,第九思灭杂白业,这里有两个意思,我们不要搞混了。第一层意思是第九个思把第九品烦恼断掉之后,就进入了初禅,所以第九个思是欲界烦恼当中最后一品,最后一品就是通过第九思来断的。第九思所断掉的有两个,第一个所断掉的是黑业当中的最后一品,黑业就是黑法,前面唯能灭尽黑之业,唯能灭尽纯粹是断黑业的,但是第九个无间道除了断掉第九品的黑业之外,还要断掉一个杂白业,所以说断的是两个,一个是最后一品的黑业,另一个是断尽一个杂白业,就是欲界摄善为杂业,这个要断掉。杂业前面讲过要通过缚缘断,不是通过自性断,黑之业主要是把黑业从根本上消灭掉。“杂白业”不一样,“白业”的善法方面不会断,也没必要断,只不过是白业被烦恼束缚不能显现其本体的作用,第九思灭掉了杂白业就是这样的,把缠缚在白业上面的烦恼完全断尽了,这个时候白业就释放出来了,以上是灭尽了黑业、欲界善白业的方法。如果是黑业就是自性灭,彻底地灭尽;如果是白业,就是缚缘灭,这方面一定要搞清楚,不要搞混了。

然后是怎样去灭尽他的色善白呢?离贪禅无间末灭,四禅的每一禅都有九品烦恼,既然是色界的善法,那么四禅所摄的所有白业都要灭尽,灭尽的方法还是第二种灭,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是缚缘灭,不是自性灭。这是善法,只不过是被烦恼缠住了。虽然它是纯白的,但还是有染污缠缚住了,对于色界的善法主要是通过缘缚断的方式进行灭的。“离贪禅”,离开各自地的贪欲禅的无间末灭,“无间末”是无间道的最后一品无间道。在九品烦恼当中,第九品无间道的末尾断掉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所摄的白法,这些都是在第九个无间道。为什么是第九个无间道?此处所断的方式是缘缚断,初禅所摄的善法有九品烦恼所断,按照有些注释的说法,就像一个人被九条绳子捆住了,断掉第一个无间道取一根绳子,第二个无间道又取一根绳子,所以要把初禅所摄的全部断尽必须要最后一品第九品无间道,如果把第九根绳子取完也就解脱了。为什么必须是第九个无间道无间末尾才能断尽?因为有一层一层束缚,他被九品烦恼束缚了,所以必须要从第一个无间道到第九个无间道都断完了,最后一个无间道断了以后,第九根绳子取完,彻底解放了。一禅是这样,二禅、三禅都是这样的。

这方面就讲到了怎样通过无漏业断掉白业,断的方式不是让它永远不现行,而是把上面的束缚断掉,这两个断意思我们要分清楚。

有说地狱受黑业,余欲受业有二种,

余说见断即黑业,欲界所生黑白业。

这只不过是不同的观点而已,也就是其他部的观点。

“有说地狱受黑业”,有些地方说地狱有情是纯粹的黑业。因为他们不间断感受痛苦的缘故。“余欲受业有二种”,其他的欲界众生受安乐方面就是白业,受痛苦方面就是黑业,这个方面是杂业,其他欲界众生所受的就是杂业,真正来讲纯粹的黑业的只是地狱,这个讲法和前面是不同的。“余说见断即黑业”,有些论师说见断所摄的是黑业,有些是从见断和修道两个角度来讲的,如果见断纯粹是黑业,就没有善法的自性在里面,所以见所断的纯粹就是黑业了。“欲界所生黑白业”,欲界所生的修断部分是由善和恶夹杂的的缘故,其他欲界所生的修断,这方面就是杂业了。真正纯黑业是见断,见所断的烦恼就是黑业,然后是欲界所生,修断的自性是黑白二业也就是杂业,这方面和前面的讲法稍有不同,我们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