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105课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本论是宣讲凡夫众生,或者说初学菩萨如何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殊胜要诀。如果我们认真地修学本论的内容,相续中一定可以生起殊胜的菩提心,将自私自利的凡夫之心转变成为大慈大悲、广大利众的圣者之心。
《入菩萨行论》共有十品,其中前三品是“未生令生起”,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可以通过学习令其生起;第四、五、六品,是“生起之后不退失的方便”;第七、八、九品,是“不退失的基础上再再地增上”。其中第七品是宣说令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都能增上的要诀,第八品是宣说令世俗菩提心增上的要诀,第九品是宣说令胜义菩提心增上的要诀。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七品——“精进品”。前面讲,“进即喜于善”,对于善法的欢喜就是精进。如果要生起精进,则必须遣除障碍。前面我们了知了精进违品的三种懒惰:同恶懒惰、散劣事懒惰和自轻凌懒惰,并针对这三种懒惰学习了如何遣除的方法。
现在我们学习精进的四种助缘,之前宣说了信解或希求力,接下来讲自信,有的地方称为“慢”或“坚固”,对于修持正法和断除烦恼,我们应该具有自信。自信下分了两个科判,目前我们在讲第一个“宣说生起自信”,这个科判下有两个半颂词,现在讲后面一个颂词:
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
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
前面讲过,我们做一个事情之前,最好观察清楚自己能不能够驾驭。如果能够驾驭,就发愿趋入,趋入之后,则无论如何也不能退失。如果发现自己没有办法驾驭,那么就不要急着趋入,最好等到自己的能力逐渐增长、坚固之后,再去成办这个善法。
其实,修持佛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修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就是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地培养自己修持佛法的能力,等有能力之后,对于越来越高深的善法,就可以逐渐趋入。
我们看颂词字面的意思。颂词讲到了退失的过患。如果做一个善法半途而退,我们会感受到不好的果报。什么果报呢?“串习增罪苦”,不断地串习这种退失的恶行,并增加罪业、增上苦果。退了之后,“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即使想做其他的事情也没有办法成功。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退则于来生”的不好果报。我们在做善法的时候,有很多退失的情况。从大的角度来讲,可能从菩提道上退失,从学佛的相续中退失,从大乘道中退失。从不同种类善法的角度讲,我们可能从闻法的过程中退失,从思维、研讨的过程中退失,从发愿、修行中退失,比如退失早上的打坐。退失善法的情况有很多,但无论如何,我们发愿承诺的事情,最好不要退,否则,就会在来生感受到一系列不悦意的果报。
颂词第二句“串习增罪苦”讲到了三种果报:等流果、士用果和异熟果。
第一个是等流果,比如今生我们在做善法的时候,刚开始兴致勃勃地趋入了,中间不管由于什么因缘退失了,在来世,我们就会有一种等流果。在《大圆满前行》中讲到等流果,有作者的等流和受者的等流,一个是从作者相续的角度来讲,一个是从受者感受苦果的角度来讲,这里主要是从“作者的等流”来讲的。
如果我们从善法中退失,而且经常性地退失,由于这种串习,来世做善法时,不自觉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缘和障碍,面对这些违缘障碍,我们也总是想退失,这会导致我们无法坚固、稳定地修习佛法。
积累资粮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或者一世、两世就可以圆满,而是生生世世,乃至成就佛果之前都需要不断地积累。如果我们养成不好的习惯,就会直接导致在来世、甚至来世的来世当中,我们也会有退失的习气,而这种习气会令我们在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的过程中,无法很好地保持善法修行。所以,对于修行者来讲,退失是一个很大的过患。
如果退失修习善法成了习惯,修道就很难一帆风顺地进行,导致我们在来世也串习这种退失善法的等流。
第二个是“增罪苦”,增罪和增苦。增罪就是士用果,士用果会再再地增上罪业。
要了知士用果,我们首先来介绍什么叫“士”,什么叫“用”,为什么叫士用果,为什么会增上罪业。“士”、“用”是比喻,“士”是士夫的意思,指强而有力的人,比如相对于小孩,大人的力量很大,能搬动比较重的东西,大人就叫做士夫。“用”就是作用、功用的意思。连起来看,“士用”就是士夫的作用,相当于成年人把东西搬来搬去,他有这种增上的作用。这里通过士用果来说明:如果我们修持善法半途而废,或终止了善法的相续,我们的罪业就会如同士夫的作用,在相续中逐渐地增上。上面讲的等流果是指果和前面的因相似、平等而流,而士用则不单单具有这种等流,相续中的罪业还会再再地增上,所以叫做士用果。
当然,我们不希望看到自相续中罪业逐渐增上,我们是想要灭除罪业、脱离罪业,才开始修持佛法的。但是,如果我们修行佛法不善巧,后世就会通过士用果的方式增上罪业,这个结果我们并不愿意看到。但业果出现与否,并不随我们的意愿而转。如果我们以前造过这方面的因,虽然不愿意罪业增上,但通过士用果的作用,照样会增上。到那时我们再想解脱轮回,就会非常苦恼。因为相续中有士用果增上罪业的缘故,虽然想安住在正道,一心修善,但是相续中的恶习气、恶分别以及增上的罪业,会严重地拖我们的后腿,让我们没办法安住在正法当中。
第三个是增苦,增苦是指异熟果。异熟是异时而熟,“异”是指感受时间和造业时间不一样,“熟”是成熟。异时而成熟,是简别不是造业的当下就会成就果,或者在造业的这一世当中成熟,而是在下一世成熟果。比如,下劣的异熟果就是堕三恶趣,现在我们是人道,死了之后,如果要感受这种异熟果,就是下一世堕到三恶趣。
《俱舍论》中讲到:异熟果的因一定是善或者恶,异熟果本体是无记的,也即苦乐的本体是无记的。本颂中提到的异熟果是恶业的异熟果。因为造了恶业的缘故,异熟果让我们堕到恶趣当中感受非常强烈的痛苦,这是退失善法的果报。所以,我们发心入道、发心修善法之后,就不能退,如果我们很草率地从善法中退下去,就会感受很强烈的不悦意的果报。
上师在讲义当中讲到:故意断一次传承,相当于毁坏一百座佛塔的过失。这个过失是很大的。有些人会想:“不会有这么大的过失吧,不就是故意中断了一次听课、一次传承嘛?”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众生因为愚痴的缘故,不知道取舍之处,但微细的因果不是凡夫人肉眼的对境。做善法有如是的功德和安乐,而造恶业有如是的过患和痛苦,这是佛陀以慧眼观察之后,如是确定的。当然,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分别念,认为只是断了一次传承,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过失。但是,凡夫的肉眼和分别念,和远离分别心、断除一切过失的佛的慧眼比较起来,能力极其有限,根本观察不了非常微细的甚深因果。
因此,我们一定要相信佛语,相信上师所开示的殊胜法语,知道退失善法会有很多不悦意的果报。了知这种过失之后,我们要警醒,修善法时,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不要随便退失;反过来,如果是造恶业,退失越快越好。从恶业中退失,可以获得很多安乐;从善业中退失,则会感受很多的痛苦。
以上是从善恶业中退失的来生果报方面,给我们做的教授。
“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当我们从善法当中退失了之后,转而做其他的事情,但是“他业”和“彼果”都是做不成的,很难以成办。这里“他业”和“卑劣”对照,“彼果”和“不成”对照。
我们放弃了一个善事,再去做其他善事,就会“他业卑劣”,在做“他业”的过程中,很难累积修持善法的勇气、决心,以及其他因缘,一切的因缘都很卑劣,很难以积累殊胜的因缘,所以这个业本身就会显得很卑劣。
“彼果复不成”:因为业道非常卑劣,没有力量,果会受业因的影响,没办法成就;即便成就了,果的力量也是非常微小的。
因此,我们学习之后,应当生起坚持修行善法的自信心。
癸二(宣说趋入自信)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于善断惑力,应生自信心。
对于善、断惑和能力三者,我们应该产生自信。
这个颂词是下面内容的略说。下面要具体讲,对于修持善法、断烦恼、以及修善断烦恼的能力,都应该充满自信。
修道无外乎是修善、断惑。当然,从人天乘、小乘和大乘来讲,对善与烦恼的区别划定有所不同,有深有浅。但不管怎么样,对于所修的善法应该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成办所修的善法;对于断烦恼,也有信心;对于修善、断恶的能力,也充满了信心。
这是略说。
子二(广说)分三:一、业之自信;二、力之自信;三、灭惑之自信。
在前面的颂词当中,次第讲到了对于善、断惑和力要产生自信。但是在广说的时候,首先是对业之自信,就是对善业的自信,第二是能力的自信;第三个是灭惑的自信,和前面略说中次第稍微不一样,但内容都是一致的。
丑一、业之自信:
吾应独自为,此是业自信。
“吾应独自为”是指对于善法应该独自而为。作为修道者,对于自己所修持的善法,应该有做得到的能力。另一方面,自己毕竟是发了菩提心、趋入菩萨乘的修行者,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善法和修行,就不会与菩萨道相应。所以,利益自他的一切善业,我都要趋入,能够独自而为。这种独自就可以行持善法的心态,就是业的自信。
这里讲独自而为,就是培养自己能够成办善业的心态,并且在成办的时候,要有自己一个人就能够承担的决心和自信。我们修学佛法,应该有这种勇气,有了勇气,修法的大部分主要因缘就已经具足了。佛陀在经典中宣讲过,“我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佛陀和上师给我们宣讲了解脱法之后,能不能趋入佛法,能不能解脱,主要还是看我们修持善业精进与否,有没有自信心。如果自己没有兴趣,或者在行持善法时缺乏自信,虽然佛法很殊胜,我们也无法用佛法调伏自相续,进而获得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产生对于善法我可以独自而为的勇气。
我们以前讲过,菩提心有个基础修法叫做“七重因果教授”,其中第六重因果讲到了殊胜意乐,就是“我要担负起救度一切众生的重任,所有众生的解脱和觉悟,都由我一个人承担”,这种利他的殊胜意乐心,也是一种独自而为勇气,自己一个人承担度化一切众生的事业,这种勇气是非常可贵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修法或者度众生,都不需要依靠善知识、善友和好的环境。这里所强调的是,堪能修持善法的自信心和勇气是非常可贵的。有时候,虽然上师想给我们帮助,给我们加持,但是因为我们缺少勇气,也会导致上师的加持无法融入心中。如果我们有了勇气,就有了获得上师加持的良好基础。此处主要就是培养我们的勇气。
那么,需不需要上师的加持?当然需要,上师的加持是个很重要的助缘,佛陀的教言、善友的帮助、好的环境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帮助我们获得解脱的殊胜助缘。
但是,主要的因还是要看自己是否具足出离心、菩提心,有没有精进和自信等因缘。具足主因和助缘,解脱就很容易成办。如果只有主因却没有助缘,果很难快速成熟;如果只有助缘而没有主因,上师想给我们加持,但我们不具足被加持的机缘,也无法获得加持。只有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才能获得殊胜的加持。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还是需要其他助缘的帮助。比如要度化众生,也需要他人提供道场、财物,也可能需要一些赞叹和介绍。
这里主要是讲,要培养起胜任善法的自信和勇气。和具足助缘并不矛盾,一方面自己应该具足勇气,另一方面我们具足主因之后,助缘也很重要。
总之,“我应独自为”的心态,就是业的自信。看下一个颂词:
世人随惑转,不能办自利,
众生不如我,故我当尽力。
意思是,世间人随着各种各样粗重的烦恼而转,不能成办自己的利益。“众生不如我”,而我已经发了菩提心,堪能修持善法,超越众生的缘故,我应该尽力承担利益众生的事业。这可以看做是上一个颂词“吾应独自为”心态的延续。
再看“世人随惑转,不能办自利”。世人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中,相续中的习气非常深重,今生也未曾遇到殊胜的善知识,无法苏醒修学大乘佛法的种性,随着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而转,所作所为都是在不断地造作堕轮回地狱之因,所以世人是“随惑转”。他们对于自己能否获得解脱从来没有产生过疑惑,对于获得解脱的方法也从来没有兴趣,虽然看到过很多僧人,但是并不了解僧人存在于世间的必要性。虽然看到了寺院、佛像和经书,但是也没有想过佛法住世到底对世人和自己有什么帮助。他们的所作所为、想法追求,都是对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从这方面讲,“世人随惑转,不能办自利”。
这里的“自利”,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种理解是,自利指自己的生活,包括吃穿住行等方面。很多世间人,由于烦恼深重,对于赚钱等自利的事情并不能很顺利地成办。还有一种理解是解脱方面的自利,比如获得阿罗汉果、菩萨果、佛果。世间人随烦恼而转,不能够成办殊胜的乐果,因为烦恼和安乐是相背的,他们以贪嗔痴频造罪业,罪业成熟而感受痛苦。所以,世人以贪嗔痴的缘故,得不到后世的安乐和出世间的圣果,他们不能成办自利,很可怜。
再分析“众生不如我”。虽然我也有烦恼,但是我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完全随惑而转,而是随着佛陀的事业,随着法本所诠示的法义,随着成佛度化众生的心愿而转的。虽然这种心愿还很柔弱,但是毕竟我已经开始随顺于解脱道,随顺于成佛之道了。从这方面来讲,“众生不如我,故我当尽力”,我应该尽力地行持其他众生没办法行持的善业。
前面讲“世人随惑转,不能办自利”,世人没有修持善法,不能成办善法的功德。我和众生不一样,我可以修善法,可以成办修善法的功德,为了自他一切众生的利益,我应趋入到利益众生的广大善行中去。虽然我与众生都是凡夫,但是毕竟我已经苏醒了种姓,发了菩提心,趋入了大乘道。所以,我应该多担待一点。
以前我们讲过类似的比喻,就像很多人关在一个牢房当中,虽然同样都是囚犯,但是有些人影响力大、能力大,在组织越狱的过程当中,他需要多承担思考、联络、策划的任务。同理,虽然我也是众生,但是其他众生都是随惑而转,既没能力也没想过怎样成办自己的利益。而我有能力,我的发心、行为和机遇比其他众生要好一些,我应该多担待。像这样,对于修持帮助众生解脱的善法,我们就有自信,有勇气。
其实,修持菩萨道很需要勇气。不能老看着别人,别人发心我就发心,别人做好事我就去做,别人不做我也不做……这不是修道菩萨应有的勇气。菩萨的勇气,就是要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一旦发现救度众生的事业非常清净、非常伟大,自己就要立誓趋入到这样的善法当中,无论别人对我投以怎样异样的眼光,我都要坚持自己的菩萨行。
佛陀以及很多大圣者,在因地修行的时候,这方面的白眼也是受了不少,很多人不理解佛陀为什么要这样地修持菩萨道,这样修安忍、修布施。但是佛陀并没有受到影响,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修行,所以现在已经成就了佛果。佛把所证悟的佛法传递给我们,我们依法修行,也可以像佛一样,再把殊胜的法义,传递到其他众生的相续当中。
颂词“众生不如我,故我当尽力”,一方面是对修善法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担当的勇气。既然众生不如我,那么就由我来做众生的领头者,帮助众生解脱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获得觉悟。当我自己的善法修到量的时候,就可以引导众生从三界牢狱中解脱出来。所以,我应该尽力修持善法,应该有这种自信心。
继续看下面的颂词:
他尚勤俗务,我怎悠闲住?
亦莫因慢修,无慢最为宜。
对于庸俗的事务,其他人尚且都非常精勤,我作为修道的人,怎么能悠闲而住呢?在修持自信的时候,最好不要因慢而修、夹杂傲慢,无慢是最合适的。
“他尚勤俗务,我怎悠闲住?”还有一种解释:其他人尚且认为,不应去充当低劣之事的助伴,应该去做重要事情的助伴。世间人对于所做的事情尚且都有所拣择,作为修行者,更应该有这种心态。世间八法是庸俗的事情,我不应成为这些事情的助伴,我应该修持佛法,修持自他二利的菩提心、菩萨行,成为这些殊胜事业的助伴。其他人对于自认为“重要”的庸俗之事,都愿意去趋入。作为修道者,就更不能对于善法袖手旁观,应该生起能够胜任善法的自信。
前面讲自信,其他众生不如我,我应该承担起自利利他的责任。按照自信的本体去看,当然这是很殊胜的修法。但是,如果没有观察好自相续,这种心态有可能被烦恼所染污,从而转变成一种傲慢。寂天菩萨担心因为这个修法,我们的相续堕入傲慢,就提醒说:“亦莫因慢修”,修自信的时候,不要生起傲慢心,不要认为“其他的事情很低劣,我是上等的修行者”。
当然,自信和傲慢有相似之处。但自信是觉得我能够胜任善法,要利益众生,这种心态是充满智慧的,是对善法的自信。傲慢则是觉得自己功德超胜其他人,看不起别人。“众生不如我”似乎也有这方面的含义,但它的意思是,要有成办自他一切利益的担当,并没有看不起众生,认为自己很超胜、众生很低劣。对“众生不如我”,我们不能说“只有我怎么怎么样,其他众生都不如我。”这种高高在上的傲慢不要生起。
“无慢最为宜”,修自信时,没有傲慢心是最好的,一方面要有担当,一方面要让自心处于谦下的状态。实际上,佛菩萨以及殊胜的上师善知识,相续都非常柔和谦卑,没有丝毫的傲慢。而没有任何功德的人,很容易产生傲慢。
这里告诉我们,对于成佛、度化众生的善法,要有担当的勇气,但不要夹杂傲慢的烦恼,“无慢最为宜”。
丑二(力之自信)分四:一、理当依自信;二、对治之自信自性;三、呵斥所断之傲慢;四、赞叹对治之自信。
“ 力”是能力,对于自己修善断惑的能力,自己有一种自信。
第一个科判是“理当依自信”,对比有自信和没有自信的不同结果,告诉我们理当依靠自信心。第二是“对治之自信”,宣讲对治烦恼之自信的本体。第三、四个科判是“呵斥所断的傲慢”“赞叹对治之自信”,自信和傲慢有点相似,我们应该赞叹对治的自信,呵斥所断的傲慢,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分得清楚何者对,何者错。
佛经论典当中,对于恶劣的事情,都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呵责,让我们知道这是佛菩萨不欢喜的,它能引发深重的烦恼、罪业和痛苦,我们学习之后,就知道这种事情不能趣入。而对于菩萨行等善法以及行持之人,则给予高度地赞叹,我们就知道这是佛陀所赞叹的,应该努力趣入。通过呵责和赞叹,我们就能安住在如理取舍之道当中了。
寅一、理当依自信:
乌鸦遇死蛇,勇行如大鹏,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过损。
乌鸦遇到了死蛇,产生了很大的勇气,勇猛的行为如大鹏鸟一样。我们修行者如果信心怯懦了,很小的违缘也会对我们造成损害,而没办法成就善法和道业。
本来乌鸦和大鹏二者完全不同,乌鸦的胆子很小,力量很弱,不要说看到大鹏所啄食的龙,即便是看到活的蛇,乌鸦都不敢靠近。如果乌鸦看到死蛇,它就像大鹏扑向龙一样,勇猛地扑过去,用嘴把蛇啄来啄去,爪子也是翻动着蛇。大鹏是龙的天敌,所以一切的龙,包括龙的眷属蛇等,都非常害怕大鹏。而乌鸦是很弱小的一种鸟类,它就没有这个能力。这两句是说,如果遇到死蛇,乌鸦也会像大鹏一样勇猛。
这个比喻,所对应的是什么意思呢?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过损”,修行人应该有一种自信和勇气,在修行善法断除烦恼的时候,如果信心非常怯懦,软弱无力,那么小小的违缘就可以把我们打倒。比如修五加行,磕十万大头很困难,我修不了;修十万遍曼茶,也修不了;断贪、断嗔,也做不到。像这样,修行善法、断除烦恼方面软弱无力,那么很小的违缘都会给我们带来损伤。比如,别人说自己一句,骂自己一句,制造一些小小的违缘,自己就觉得不能再学法了,如果再学下去,可能会遇到生命危险,或者自己要丢饭碗。所以,如果我们行持善法的信心很怯懦,很小的过失都有可能击倒我们,没有办法再继续地修下去。
“信心怯懦”比喻为“死蛇”,“小过”比为“乌鸦”,“小过损”就是“乌鸦遇死蛇,勇行如大鹏”。乌鸦力量很弱,但是如果遇到死蛇,它就无所忌惮。同样道理,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应该有不同于世间人的勇气和决心。如果我们的自信心怯懦得像死蛇一样,没有任何反击能力,那么遇到了像乌鸦这样小的过失,也没办法反击,没有修持善法的勇气。
所以,修行的时候,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心变得像死蛇一样,应该像狮子一样无所畏惧。无论修持善法,断除烦恼,我们应该有一种力量、一种勇气。否则的话,只会像死蛇遇乌鸦一样,任乌鸦在自己身上乱啄乱跳,最后把自己吃下去。死蛇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所以乌鸦在死蛇上面就可以勇行如大鹏。如果我们自信怯懦,这些小小的贪心、嗔恨、过失和违缘,也会在我们的身上犹如大鹏一样,随意地欺负我们。我们不应该这样,“理当依自信”。
第一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