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160课

下面继续学习《智慧品》。

现在讲到“修持有境正道”,首先是“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在“真实宣说”前面,讲到了对方的观点。其实对方的观点也代表我们心中的邪见、分别念,尤其是对于空性的正道,还没有了知的非常熟悉的时候,经常会产生“如果是空性的,那又怎么修道啊?”或者“是空性的,怎么能对治烦恼啊”等等很多不同的想法。我们内心当中如果有了这些不同的想法,就没有办法一心一意地去修持空性,因为内心当中有疑惑的缘故。虽然我们也修空性,但是内心当中的疑惑不解决,修空性的时候,力量也不会很强。

寂天论师在《入行论》当中,首先把我们的这些分别念,通过问题的方式问出来,然后再通过他老人家的智慧去回答,遣除我们内心当中曾经出现过的、现在正在出现的、以后有可能出现的种种疑惑。

前面的颂词讲到,对方认为,了知了万法如幻,又能怎样呢?不一定能起作用。他说:“幻变师自己幻变出美女,他还是自然而然的对她产生贪执。通过这个比喻了知,修持幻化也没有什么用。”当然这是一个邪见,是哪方面的邪见,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呢?在下面的颂词当中就会提到。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

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

这里回答了对方的疑问,也宣讲了幻师为什么看到幻变的美女,还是会产生贪欲。

字面的意思讲,幻师对于一切万法所知,还没有断除烦恼的习气,而且内心当中了知万法空性的习气很弱,所以见到了幻化的美女,也自然而然的产生贪欲。

幻术师看到幻化的美女,其实这是一种例子。当然,我们现在也没办法了知幻变师幻变美女的情况。但是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比如我们知道画片上的男人或者女人,它都是假的,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画片、图案的时候,还是会产生贪欲心。电视、电影上面的影像,我们也知道这是假的,但是不自觉的,就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所吸引,产生贪欲、嗔恨、嫉妒等等很多烦恼。其实这些都是假的,但我们还是跟随它而转。所以了知它是假的,能起作用吗?

比如了知这个图片是假的,它能起作用吗?很多时候我们也在怀疑。还有一部分道友,学完空性之后,我都遇到过不止一两个这种道友,他就给我说:“学空性没有用。”我就吃了一惊。我说:“怎么学空性没有用呢?佛陀讲了,上师们都这样讲了,为什么说没有用呢?”他说:“学了空性,我用不上。当生贪心、生嗔心的时候,我想空性,一点都没有办法调伏我自己的烦恼,不起任何作用。”其实,我们说这不是法有什么问题,而是在自己的心相续当中,对空性的认知程度不够,有的是错误认知,还有的是没有修行。

有些道友认为学了空性不起作用,乃至于延伸出去,学了佛法不起作用,学了这么长时间佛法,我的贪心还存在,我的嗔心还存在,等等。这个问题我们提到过,他是把学习、认知当成了证悟,当然出现问题了。他认为学习了空性,就相当于我们修学空性,修了很长时间一样,马上能够起作用、调伏烦恼,但不是这样的。学习空性只是认知、了知了万法是空性的。但是我们心中的实执,还没有通过修持空性去对治。我们内心当中,现在安住的是什么呢?内心中实际安住的是根深蒂固的实执。

而现在我们学习空性,只是在实执上面大概的了知了,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总的概念而已。它的力量非常弱,要让空性的力量强大起来,那就只有一个方法——不断地串习,经过很长时间地观修,很多上座观修,慢慢它的习气开始强大,相续当中实执的力量才会弱。

因为二者是对立的关系,就像火和水之间一样。当火非常的猛烈,烧得很大,你想用一滴水去把火灭掉,可能吗?不可能。如果说:“你不是说水可以灭火吗?我都用了一滴水去灭火,为什么灭不了?”知道情况的人,都会说:“这怎么可能呢?这么一滴水。虽然水火势不两立,但是你的水太少了,力量太弱了,火太大了,你灭不了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相续当中实执的习气很重,而空性的习气很弱。虽然二者之间是矛盾的,但是因为我们空性的力量不够强大的缘故,还难以撼动相续当中实执霸主的地位。所以必须要积累资粮、忏罪,再通过长时间地依止上师善知识,长时间地观修空性,让它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就像我们要灭火,就要准备比火还要强大的水源,然后逐渐地去灭它。水越来越多,不间断地往火上面去浇、去灭,时间长了之后,慢慢火开始弱,没有力量,最后就彻底的灭掉,它是有一定过程的。

但是我们对于初步的学习、了知,把它当成果位的东西,当成已经修了很长时间空性的力量一样,所以就会有这些抱怨。但是证悟的人、学习过的人就会知道,肯定是哪个地方不对。

对方提出来的幻变师,他知道幻变的美女是假的,但是对她还是生起贪心。我们知道电视里面的人物是假的,还是生起贪心;图片里这些男男女女是假的,我们还是产生贪心;看到几十年前的,比如中日战争时候的一些图片,我们还是产生嗔心,感觉好像日本人还在给中国人做伤害一样,其实它就是一个图片,事情早已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我们看到了相片,仍然产生贪嗔心,原因何在?

这个地方就讲了,“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他对于所知法,比如外境、男女、美好的事物、不好的事物,没有断除烦恼的习气,缘这些事物的贪欲、愚痴、嗔恨的习气,他的烦恼习气一点没有受损害,没有断烦恼习,烦恼的习气还非常稳固、圆满地在幻化师的相续当中存在着。而他了知美女是幻化的,虽然不是真实的空性,但也算是空性的一部分,但是这一部分很少、很弱。他了知幻化的美女是假的,这一点空性的习气太弱了,烦恼的习气很强,所以一看到美女的时候,他虽然知道这是假的,但还是控制不住。因为内心的习气过于强大,他早就习惯了见到美女生贪心,所以看到美女之后,他第一反应就是生贪心,觉得她很美。

这说明,第一对所知的烦恼习气未断,第二空性习气很弱。要断烦恼习气,必须空性的力量很强大。他没有断烦恼习,说明他的空性习气弱,空性习气弱反过来也断不了烦恼的习气。所以就出现了幻变师看到幻化的美女,自然产生贪心的结果。

但是不是说明一点都没有用呢?不是的。对方说:“你看到幻化的美女,虽然你知道不可能和美女一起结婚、生活,但是你还是生贪,说明空性没用。”其实,虽然幻变师了知幻化美女的空性习气很弱,但还是起作用。为什么?反过来理解就很容易了,虽然幻变师对幻化的美女生贪,但是他不会有把幻化的美女娶来,和她结婚、和她一起生活的想法,为什么不会有?因为他知道是假的。这难道不正说明,他了知一点空性的功用吗?所以,了知一点点空性,就会有一点点作用。他了知美女是幻化的,所以他不会产生:“我一定要把这个美女得到手”,不会有这种想法。如果是实有的美女,他会有这种想法。

所以你了知一点点空性,就会产生一点点作用。如果你的空性习气是十分,断除烦恼的功能也是十分,完全了知所谓的外境、美女,全都是空性、无自性的、假立的,就不会生贪。

话又说回来,我们学空性、如梦如幻,要到了什么样程度,才能够对治相续当中的习气烦恼?必须要上升到我们自己的心识真正地安住如梦如幻的境界当中,才可以起作用。因为现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虽然了知了万法是空性的,但是我们心的状态,本身还没有上升到如梦如幻的程度,还没有和如梦如幻的法相应。只不过在非常强大的实执上面,有一点点空性的影子,虽然空性会起作用,但还是实执在起作用。就像我们虽然知道了菩提心,但是看到人的时候,仍然生不起真正的利他心。我们虽然知道菩提心,也在修菩提心,但是内心当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自私心。所以对于空性,道理上是知道了,但是内心当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实执,关键时刻肯定是它发挥作用,毫无疑问。

只有等我们的心真正的安住到了如梦如幻——而不是我的心是实有,只是去想一想如梦如幻——通过不断的串习,当我们的心已成如梦如幻的时候,看任何法都是假的,那个时候就不会产生实有执著了。这是不断的闻思修的步骤,或者它要达到的效果。

法入于心,什么法入于什么样的心?空性的法,如梦如幻的法,要入于我们的心中去,变成我们心的一部分,我们的心要变成如梦如幻的状态。当我们的心变成如梦如幻了,看什么都是如梦如幻的。当我们戴了墨镜,看什么都是黑的,当我们把墨镜换成红色的时候,看什么都是红的。当我们的心是实执的时候,看什么都是实有的;当我们的心是菩提心的时候,看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敌人,都是我们度化的对象;当我们心是出离心的时候,任何东西都不会引起我们的贪著;当我们的心是空性的时候,一切的实执都不会有,所有能看到的法都是空性的。

什么时候修幻化能够起作用呢?什么时候我们的心不是观想,不是总相,真正安住在如梦如幻,换句话讲,我们的心变成了如梦如幻的时候,这就是法融入于心了,心和我们的法不分开了。不是心是心,法是法,而是心就是法,法就是心。

如果我们的心就是法,就是空性,一起心动念,都是相合于空性产生的,本来就是空性的心。这时候真正会起作用。没有了知这个情况,随随便便说“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这是不对的,没分析实际情况。

其实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的。我们既不能说只要一了知空性就能断烦恼,也不能说我虽然证悟了空性,也不能断烦恼,而是说空性智慧,的确是能够彻底根除烦恼种子最有利的修法利器。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没有通过不断地串习,安住在空性的状态,老实说它起到调伏烦恼的作用有限。当前来讲,它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既要去了知空性,也要在了知空性的基础上反复去串习,观修空性,通过不断地观修,加强它的力量,熟能生巧。世间上也是这样,任何事情做得很多了,做得很熟了,它就生巧了,会出现刚开始根本想不到的力量,这就是熟能生巧。

我们观修空性也是这样的,不断地观,观无数次就会非常熟悉。最后你的心通过不断地观修,法就融入于心当中,心就变成了法,这时候就可以安住如梦如幻,一安住如梦如幻就不会有烦恼了。烦恼的来源是实执,而空性直接是和实执相反的,是对治的。当我们的心是空性的时候,怎么可能有实执呢?没有实执怎么可能生烦恼呢?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方面来讲,因为修空性直接断掉了烦恼来源的实有心,所以是从根本上断除烦恼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才可以分析,为什么空性是根本断烦恼的,而不净观等是暂时断烦恼的,不净观是改变注意力的方向,让我们断除烦恼,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空性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它断掉了烦恼来源的实执,实执一断,不可能生烦恼,所以它是一劳永逸的。

菩萨证悟空性之后,内心当中永远生不起现行烦恼,虽然有习气,但是不会产生实有烦恼,因为他已经证悟空性的缘故。为什么幻师生贪,是这样的原因。学到了空性,为什么暂时不起作用?也是因为我们没有修的缘故,空性习气弱,对所知烦恼没有断习气的缘故,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完要反复地实修,反复地实践,安住空性,这时候空性的力量才越来越强大,实执力量越来越弱,慢慢它的作用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空性的作用,不显现则已,一显现就是惊人的,完全是颠覆性的,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巨大妙用。所以佛陀在经典当中,菩萨在论典当中,再再高度赞叹空性,再再宣讲空性、解释空性,鼓励我们修空性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现在对我们来讲,可能空性的观念、修行,不是特别的熟悉。不管怎么样,通过不断地学习,会越来越对它的术语、推理方法、理念意义,会越来越熟,就可以很自然地接受,很愿意去修持,最后不知不觉,在行住坐卧当中,安住空性就可以修持了。

再看下一个颂词: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前一个颂词讲到要修空性才起作用,对方又开始提另外一个问题:“修空性其实是不可能修成功的,为什么呢?我们有实有的执著,为了断除实有的执著我们修空性,修了空性之后,开始对空性生执著;要断除对空性的执著,又开始通过实有去断空性,要断实有又通过空性去断实有,不是成了反反复复,永无止境了吗?”

就像大象洗澡一样,在夏天天气热的时候,它跑到池水里面洗澡,洗了之后舒服了。它跑到岸上去打滚,身上滚满泥巴,觉得很热,又跑到水去洗澡,洗了以后,又上去滚,滚了一身泥巴,又开始洗,反反复复,永远没有止境。

他说:“你们修空性不是这样的吗?内心当中有实执,修空性,有空性的执著,又修实执。通过实执断空性,通过空性断实执,就没有穷尽的时候了。”他觉得这也没有什么用,其实这也是个大误解。

寂天论师在颂词当中讲:“如果我们久修空性,一定能够断除实有的习气。后面再通过修持空性也是无所有的,最后也可以断除对空性的执著。”

这就是说,对于实有和空性两种执著,都是要断的。这其实也是最究竟空性的安立方式。最究竟的空性就是有也不执著,无也不执著,因为有是一种边,认为法无有也是一种边,都是分别念的执著。我们修空性是为了断除实有的执著,所以空性是一种方便、手段,但不是一个目的。

当我们通过空性断除了实有执著之后,还要反过头来把空性的执著也要断掉。因为断掉了有,断掉了无,断掉了实执,断掉了空性的执著,才可以契合什么都不执著的究竟法界。只要我们的心还执著一样东西,它就是戏论,只要是戏论,就没办法真正获得解脱。我们的心还有执著,就没办法让它究竟寂灭,而现前最为清净的空性涅槃的本体。

是不是像对方所讲的一样,就像大象洗澡一样,没有结束的时候,永远也证不了空性?不是这样的。首先“若久修空性”,因为我们相续当中的实执很严重,所以必须要久修空性,花很长的时间观空性。

虽然究竟观察的时候,有和无、实有和空性都是执著,都不能执著,究竟来讲是这样的。但是在第一阶段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断除实有的执著,因为众生对实有的执著,程度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实有的执著,对我们修道的障碍也是最大的。所以首先断实有执著,而断实有执著,必须要用空性来断;用空性来断,必须要久修空性才行。

当然,前提是要准确地认知万法的空性。如果认错了,比如我们认为的空性,是房子里面没人,杯子里面没有水。其实,我们说杯子是空性的意思,并不是杯子里面没有水,水是空的。你知道杯子里面没有水,水是空的,对你了知杯子是空的有什么作用?没有作用。你了知房间里面没有人,对你打破对房间的执著是没有作用的。我们说房子是空的,并不是说里面没有人是空的,而是说房子的本体是空性的;杯子是空的,并不是说杯子里面没有水,它是空的,而是杯子本身是空性的。

首先要了知杯子空,是指杯子本身正在显现的时候,我们正在对它执著的时候,它的本体就是无自性,无实有的。所以首先对空性要有准确的认知。

中观宗当中的五大因,金刚屑因、大缘起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破有无生因。这五大因都是在观察万法正在显现的时候,为什么是空性的?因就是理论的意思,五个理论。我们运用理论,一步步的推理观察,最后就可以得知,一切万法在显现的时候,的确是无自性的、是空性的。而且空性和显现二者是双运的、一味的,现就是空,空就是现。《心经》当中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空性的准确定义。什么是准确的空性,了知之后,才能提得上修空性,修空性的基础上,才能提得到久修空性。如果第一步对于空性都没有认知,你久修空性,修的是什么?修的是错误认知的空性、颠倒的空性,修的时间再长也不起作用。所以第一步,准确认知空性的确是太重要了。准确认知空性来自于对于中观思想、中观理论的闻思,最后了知了空性的真正意义。

然后再对它进行修持,久修空性之后,前面我们提到了,空性和实有二者是矛盾的,如果我们没有空性,实有的习气很重;如果我们久修空性的力量越强的时候,实有的习气,就越来越弱。所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修了空性,最后我们知道一切万法都是无实有的、空性的。

我们就安住在空性的执著当中,那空性的执著对吗?空性的执著,是灭除认为诸法实有的手段,也是一种分别心。它是以一种分别心,去灭掉另外一种分别心。所以空性的见解,本身是一种分别念,并不是最究竟的实相。当我们通过修空性,断掉了实有的习气之后,反过头来要修无所有,修什么无所有呢?要修持空性也是无所有的,空性也是空性的,空空。在《般若经》当中讲,有为空、无为空、诸法空、空空、胜义空等等有很多空,二十种空、十六种空。所以我们要修持空性本身也是空性的。我们修空性是为了从实有当中出离,修空性的空性,要从空性的执著当中出离。

后面提到了“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再修持空性是无所有的,就可以断除对空性的执著。会不会像对方所讲的那样反回去呢?如果不修空性的话,我们以为它会反回去。但是真正去修空性,我们会发现绝对反不回去,为什么反不回去呢?我们修空性的时候,通过空性去断除实有执著,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我们相续当中实有的习气已经很弱了,几乎没有了,这时候想让你生实有的观点都生不起来。

为什么?因为你通过长时间修空性之后,内心当中就是空性的习气、空性的执著。实有的习气已经被你空性的修法,已经完全消灭了,不可能再生起来了。这是通过修行,不是通过思想,如果只是我们坐在桌子上谈一下:如果你用空性修实有,修了之后,你再用实有修空性……讲的时候是这样,但是实际上修的时候不是这样。

当通过实际的修持,到达了某个阶段,比如通过修空性,断除了实有的习气,这个时候内心的状态不一样了,已经没有实有的执著了,安住在单空的时候,内心当中空性的习气很深厚,所以根本生不起来实有的习气。

第二步,虽然有用显现去断空执的方法,但这个显现绝对不是实有的显现,因为这时候只有单纯的显现,没有实有的显现。虽然也有通过空性去断除对显现的执著,用显现去断除空性的执著这种说法,但是绝对不可能说,当我们安住空性之后,还要用实有的显现,对治空性的执著,实有的显现、实有的执著已经没有了。

换种角度讲,怎样断除对空性的执著,有种观点讲一切的有实法,一切显现的法,它是由因缘而产生的,比如柱子、众生、心识或者话筒等等,这些能够显现的法,是由各种各样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有实法。这些是有,有柱子、有瓶子、有房子,有的法是由缘起而显现的。

而无的概念是从什么来的呢?无的概念是观待有而有的。我们认为的有,诸法的显现是依缘而产生。而我们内心当中无的概念,是依有而有的。首先存在有,再观待有而安立无。我们说房子里有人,这个人走了,这个房子里没有人了,说房子里没有人的概念,一定是观待前面有人的概念安立的。

所以无观待有而有的。首先这个法存在,我们再说这个法无,它不存在;首先这个法是有的,我们再说这个法是没有的,现在没有了;柱子和无柱,柱子不存在,这是观待的。这个无是观待有才有的,它不依缘而产生,是依有而存在的无。

我们看,如果有有就会有无,对不对?那如果没有有,当然无就没有了,因为无本身是依有而有,而现在这个有存不存在呢?通过空性的观点,已经把有破掉了。有破掉之后,那么观待有而产生的无,不就没有依靠处了吗?没有依靠处,无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就消失了。

所以我们说无的概念比较容易打破,关键难打破的是实有的概念。因为无是观待有才有的,当它的有不存在的时候,它的无也没有了,只要我们稍微观想,就知道这个无是观待有才存在的。

如果我们的房间里面,从来没有大象的话,我们会不会有房间里面大象无的概念?我们首先没有大象的概念,就不会有大象没有的概念。如果首先有了大象的概念,就会有这个大象走了、无的概念。所以有不存在了,那观待有才能安立的无,也自然而然没办法再安立下去。

所以修无所有,相对于修破斥实有来讲,它要容易的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般若经》《中论》《入中论》《智慧品》《四百论》里面,很多篇幅都在破有,破无的几乎一带而过。因为无是观待有才有的,一旦没有有了,就不会再有无的概念,它是假立的东西,更容易破斥。

所以当我们断掉实有执著之后,再反过头来观察所谓的空性。就会断空执。空性是什么呢?是谁的空性?是万法的空性。我们落在例子上面,话筒是空性,这个空性是谁的空性?空性是话筒的空性。我们把话筒观察完之后,得到话筒的空性。我们有空性的概念,话筒是空的。当话筒的本身不存在了,那话筒的空性又怎么存在呢?如果有话筒,就可以有话筒的空性;如果没有话筒,就不会有话筒的空性。现在话筒的存在,话筒的执著,话筒的有,已经被我们打破了,话筒已经没有了。既然没有话筒了,那怎么还会继续存在话筒的空性呢?在我们的执著、脑海、概念当中,可以存在话筒空性的概念,这是暂时也可以有的概念。但究竟来讲,它再存在下去,没有任何的理论基础。

话筒的空性,是观待话筒才安立的,因为它是话筒的空性,如果有话筒,可以有话筒的空性;如果没话筒,就没有话筒的空性。所以有了世俗谛,就可以有胜义谛;如果没有世俗谛,就没有胜义谛。胜义是世俗的胜义,世俗是胜义的世俗。这有点饶口令。但其实就是这样。空性是谁的空性?空性是显现法的空性。显现是谁的显现?显现是空性的显现。

二者之间有一种观待的关系,只不过我们在了知万法空性的时候,我们说这个法,在我们脑海当中,就有这个法是实有的概念。我们说,这个法是世俗谛,它的本体是胜义谛。所以通过胜义理论,去观察这个法的时候,应该得到这个法的空性。一个法上面,它的显现部分是世俗,空性部分是胜义。其实也说明了,一个法如果有它的显现,就一定有显现的空性,如果没有显现,就不会有显现的空性。如果没有柱子,就不会有柱子的空性。没有万法,就没有万法的空性。

空性不是独自存在的,显现也不是独自存在的。如果空性是独自存在的,我们把话筒破掉了,把所有万法破掉了,空性还可以存在,因为空性是单独存在的,它不是万法显现的空性,而是单独的空性。如果是单独的空性,我们把这些法破掉了,也不起作用。但是关键的问题就在这里,空性永远离不开显现。

空性的概念、思想,它从哪里来的?首先有了万法,才有万法的空性。存在柱子,就会有柱子的空性;有了瓶子,就会有瓶子的空性;把柱子、瓶子,扩大到一切显现法,有了这些山河大地,有了一切众生,有了我们的心识,就有了一切万法的空性。假设一切万法都不存在,那这个空性是谁的空性?就不会有空性的概念。

现在我们通过中观的理论,把这一切万法的显现,都抉择为空性、不存在。既然它们的有不存在了,那一切万法的空性,一切万法的无,怎么可能存在?因为空性不可能单独存在,一定是观待有,才有它的无,观待它的显现,才有它的胜义、空性,观待它的世俗,才有它的胜义。世俗谛与胜义谛,是相互观待的,有世俗就有胜义,有显现就会有空性,有空性才会有显现,如果没有空性,就不会有显现,没有显现也不会有空性,一定是这样的。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我们修持无所有的缘故,最后一定可以断除空性的执著。如果没有实有的执著,也没有空性的执著,两种执著都没有了,那一切的烦恼、戏论全部隐没,对于显现、空性的执著,都隐没了之后,这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

我们修法,要相合于一切万法的本性而安住。一切万法本来是空性的,但是我们的心认为或者是有,或者是无,都安住在有或无的两边当中。但不管是安住哪一边,你安住有边,不是诸法的本性,不是法界实相;安立于无边,你认为是空性的,也不是法界的实相。因为法界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我们说既不是有,也不是无,那是什么?什么也不是。你要找一个东西来执著,这是所有凡夫人的通病。

凡夫人的心,总要执著一个东西,他才放心,如果不是有,就把无抓住;如果不是无,就把有抓住;不是有,又不是无,就要抓住一个既不是有又不是无的东西。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龙树菩萨、寂天论师或者佛,并不是让我们抓住一个什么东西,而是要我们放掉我们想要抓住东西的这种心,没有什么可抓的。一切万法本性就是空性,没有什么可抓的。

但是我们就想去抓,现在就告诉我们一切万法,没有什么可抓的。我们知道之后,我们的心就慢慢寂灭了,从一种想抓一个东西,到最后真正放弃去抓东西。执著于一种东西的思想慢慢地息灭,之后我们的心就会相应于一切万法的本性了。因为一切万法的本性,它就是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当了知了一切万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我们的心就和万法的实相,完全是对等、一味了。这时候可以说我的心可以相应于万法空性。我的心安住在万法空性的状态,叫做证悟万法的空性。否则,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我们的心或者执著有,或者执著无的,二者之间是不对等的。我们以一个执著有、执著无的心,去面对一个既不是有,也不是无的法界,当然不是相应的。

法界是离开有无是非的,而我们的心或者安住有或者安住无,这种心怎么可能和法界相应呢?相应不了。那怎么办呢?这个法界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你不管证悟不证悟,反正它就是这样子,永远没有任何戏论,只有把我们执著法界是有是无的心息灭下来,才可以和它相应。

怎么办呢?通过修空性的方式,首先打破认为一切万法实有的思想。实有的思想打破掉了,相当于我们对证悟法界迈出了一步。前面我们再再的讲了,法界是离有离无的,而我们心要么是有,要么是无。现在我们首先通过空性的观点、空性的修法、空性的执著,首先把认为诸法存在的实有这一部分打掉,把实有的执著打掉。这个时候就只剩下空执了,但是空执也不是法界实相,因为法界实相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你认为一切万法的实相是无,那也不是诸法实相。

第二步必须要把认为诸法是空性的这一部分执著也要打掉。怎么打掉呢?就是前面所讲的两种方法。要么通过显现来破掉空执,要么就通过无所有,因为无是观待有才有的。如果有没有了,无自然就息灭了。通过这个方式,有的执著息灭了,无的执著也息灭了,和法界正好相应,相应了我们就安立叫证悟。因为一切万法本性就是这样,你也安住这样,没有任何差别、任何差错,肯定是证悟万法实相。“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的意思就是这样。

壬二(所修道之自性)分二: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二、心不缘一切。

我们说修空性道,所修的道有基、有道、有果。前面是有境,现在是所修的道。有境当中,我们学了真实宣说,这里讲所修道的自性。

“一切对境均不成立”,首先是对境都不存在,然后我们再观心也不缘一切。为什么要分两个科判、分两个颂词?是和我们心的特性有关,我们的心和外境之间,永远是相辅相成的,有一种很密切的关系,我们的心叫能取,外面的法叫所取,或者心叫有境,外面的法叫对境。当我们认为外面的法是实有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产生实执;当我们认为外面的法是幻化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安住幻化;当我们认为一切万法外面的法是空性的时候,我们的心也安住空性,它们之间是对等的关系。

修中观、修空性的时候,观察、学习中观理论的时候,为什么把瓶子、柱子这些对境拿来破?因为我们的心执著这些东西是真实的、实有的。我们认为它是实有的,我们的心就安住在实执状态。当我们通过中观理论,得到瓶子、柱子是空性的,以这些为例,再推知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我们所执著的一切对境均不成立,那我们的心又怎么可能再去执著任何法呢?

所以中观宗在观察的时候,一定是要缘一个对境,哪怕是我们观心,也是把心作为对境。我们认为对境是实有的,柱子、瓶子是实有的,这时候色法自性的瓶子、柱子,就成了我们心的对境了。我们就观察这个对境到底怎么样的,知道了柱子、瓶子、一切色法是空性的。然后,我们认为心是实有的,我们再把心作为对境来观察,我们就开始以心观心:这个心到底是不是实有的,这个时候心就变成对境了。我们说心也不是实有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当中第一个是色法,后面四个都是心法,受就是我们的苦乐受,想是种种想;行就是造作的心所;识就是眼识、耳识等六识或者八识。

我们心观察的时候,这一切也是空性的,即不执著色法,也不执著心识,我们所能执著的对境都是假立的,都是空性的。既然这一切都是空性的,我们的心就没有任何执著了,自然就息灭了。这就是心和对境之间的特殊关系造成的。所以我们就破外境,把对境一破,心就自然息灭了。它没有什么可执著的了,肯定就息灭了,这两个科判就是这样。

首先是一切对境均不成立,然后是心不缘一切,对境不成立,心也缘不了了。所以,从修道的角度,这两个颂词把修法的关系讲的很清楚。

癸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

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颂词的重点是前三句,是讲对境,“彼岂依心前”是附带讲,和下面的颂词连接的。

字面上的意思,我们观一切法无谛实,没有一个实有的自性,找不到一个谛实法,如此不是无实有了吗?但无实法离开了所依,所以一切万法的有实、谛实不存在,无实也不存在。

“彼岂依心前”——既然它不得谛实,也不得无实,它怎么可以存在在心前?心前就没办法再存在有实无实了。尤其不会存在无实。“彼”字可以理解成无实,无实怎么可能在心前安住?也不存在。

首先“观法无谛实”,前面讲到了,我们执著的一切万法,都要抉择为空性,只要有一个法,我们认为它不空,我们的心就会缘它去执著。所以《般若经》当中,再再的讲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都是空性的,没有一个法是实有的。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般若经》中经常这样提。

前面我们引用《心经》就是这样的,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首先《心经》当中讲色、受、想、行、识,五蕴讲完之后;再讲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再讲十八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识界,对境是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然后是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十八界都观察为空性。

然后是十二缘起,无明乃至于老死,“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讲了十二缘起的空性。然后是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也是空性的。

“无智亦无得”,智是菩萨智,得是一切智智、佛智,所以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都是空性的。因为远离一切执著,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乃至我们对一个法有执著,都不能究竟涅槃。

《般若经》、中观当中都是这样讲的,乃至一切智智都要抉择为空性,何况前面所讲的心识,我们还认为胜义当中,还有个心识不破,哪里有?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一切万法观法无谛实。前面提到过的,整个的八识和八识所能了知的所有对境,包括我们眼睛看到的色法,耳朵听到的声音,我们心相续当中想到的法或者时间、方向,心中现前的所了知的佛的自性,佛果、菩萨道,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分别心面前的东西。分别心面前的东西要么是落于有,要么落于无。

这些东西本身需不需要去破?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其实本身显现的时候,我们不管观察不观察,它显现的时候,就是空性的。按理来讲它就是单纯的显现,没有有,也不是无。但是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是有的或是无的,所以并不是在破万法,万法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去破,破的是我们对万法的执著,破的是我们加在万法上的标签,我们贴在上面有的或者无的这些东西,需要把它去掉,还原一切万法的本性。最后就知道从色法乃至于一切智智,本来就是离四边的,没有任何可执著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没有任何的可执著的东西。我们只要心里息灭执著,该隐没的就隐没了,该保留的就保留了。隐没的是什么?隐没的是我们通过习气显现出来的轮回,到最后,因为万法的显现的习气就没有了,最终就息灭掉了,然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佛的智慧,最后的所得就得到了。

这一切的该隐没的隐没,该得到的得到,它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了知万法空性的智慧,还原一切万法的本体,安住在一切万法本来的离四边戏论的自性当中,所以显现就是空性,这一切的显现本来就是空性的。我们现在还原它,也是空性的;当我们没有了知它的时候,它是空性的;当我们执著它是实有的,它还是空性的;当我们证悟空性的时候,它还是空性的,一切显现就是空性,一切世俗就是胜义,一切众生就是佛,一切烦恼就是菩提。从这一切观察的时候,它本来的状态是这样的。我们没有安住在这个状态,必须要通过这些理论来观察,去掉我们这些妄想执著。

佛陀在《华严经》中讲:奇哉奇哉,一切众生悉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以分别妄想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无师智、自然智则得现前”。一切万法本来是这样的,就是这么简单,本来没有任何的有无是非。但是我们不知道,还认为它有它无,拼命在里面乐死不疲的追求。其实从中观来讲,这一切的本体,在显现的当下都是空性的。我们现在要通过最有力的中观思想去还原它们。有时我们讲破当然我们了知了意义会知道破的意思,有些初学者总是以为,破的意思是把东西砸碎了,把东西破掉了,破不是这种意思。

我们可以换一个词还原,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还原它的本性就是了,它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只是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它,我们还原它的真实性,一切万法的真实性就是空性的。我们要还原它,把不属于它的东西拿走就行了,有无是非这些执著就不是它的东西。前面讲过,我们正在执著它是实有的心,也是空性的。没有一个东西,真正会变成实有。一切的烦恼,不会变成实有,哪怕我们执著万法实有最厉害的实执心,本身也是空性的。不会说我们执著这么严重了,它就变成实有,绝对不可能。佛陀的智慧是空性的,我们最严重的实执心也是空性的,没有一个不是空性的。我们要去发现它的本性。

“观法”的法字如何理解?一切万法——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无漏法,一切空性在内的法,哪怕是离四边的空性也包括在内,没有一个法是谛实的。不管你执著任何法,“观法无谛实”。没有一个法是实有、谛实的。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得不到一个谛实法,哪有谛实法可得呢?这时就知道了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万法空性的观点我们叫单空。单空的意思是单单的空,还有一种意思是暂时的空。得到了空的概念,得到无谛实的概念,无谛实的概念到底是不是本性呢?前面讲过,无谛实也不是法的本性,还是我们加上去的一个执著,但是它有作用,无谛实可以破谛实,可以打掉谛实的妄执。

后面再看“无实离所依”,前面讲了无实是依靠有实才有的,无是依靠有才存在的。那它的所依是什么?无实法的所依是有实法、谛实法。但是前面已经讲了,“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无实法是依靠谛实法才有的,谛实法没有了,无实法就离开了所依了,“彼岂依心前”,无实法怎么能在心前显现呢?怎么可以依心而出现呢?没办法出现的。

这是很强有力的理论体系。我们现在想当然认为存在的一切有无是非,在中观正理面前没有一个是真实存在的,没有一个是存在的法,有实法是没有的,无实法也是没有的。我们认为的有也是没有,无也是没有,显现没有,空性也没有,这就是真正的双运,真正的一味。

我们要知道自空中观的特点,讲空性的中观派,永远都是遮的方式,就是破,永远不正面立。破谛实、再破无谛实,一破到底。破完之后,没有什么让你可立的,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就行了,“彼岂依心前”,没有一个法可依的。

为什么不观察心呢?心也观察完了,因为心是属于法当中的一部分,观法无谛实的法。前面讲过,五蕴中有心,十二处当中有心,十八界中也有心,早就观察完了。我们在修的时候,这些都不会在我们心前中出现。我们的心没办法执著任何一个东西,一切对境均不成立。观察完了,观察究竟了,一切万法都是这样的,没有一个法真实存在。

在胜义谛当中,究竟的本体当中,没有一个法是真正实有存在的。前面我们讲了,显现法可以有,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显现法是实有的,显现法的作用可以有,它仍然起作用,但正在起作用的时候,它是离四边空性的。没有任何谛实,没有任何无实,无实不是显现法的本性,有实也不是它的本性。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认为的东西,看到的只是它的样子而已,认为它是实有的,这是我们的意识加上去的,我们要了解这些。

为什么说,当我们越了知空性、越证悟空性,对因果的显现、对显现法的本身越去取舍,越去尊重,原因就是这样的。因为二者并不是真正严重对立的。如果我了知空性了,什么都不做了,什么也不能做了,如果做了就是实有的,不是这样。可以做,但你不要认为是实有去做,就行了。

前面我们引用了《金刚经》里面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行于布施,你要做布施,但是要无所住,安住在空性当中去做布施。你要做,但不是实有的方式去做。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生其心,但是要以无所住的方式,住就是执著。当然从它的本相来讲,我们正在生心的时候,正在布施的时候,它本体是空性的。只不过你执著它实有,布施的功德就大打折扣了。它本来是空性的,你认为它是空性的去做,布施的功德就清净,而且就无限广大,有很大的差别。

下面我们还会讲因果和空性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相辅相成,到底怎么样没有任何矛盾。现在我们讲的主题,不是在这个地方,下面我们还要讲一下,为什么在空性当中,因果会存在,虽然是空性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善法,不能做恶业。这也是完全通过观察可以了知的。但是现在我们没有时间讲,在以后有时间的时候,还是要把这个问题讲一下。虽然是空性,但是我们还是要取善法而舍恶业。这方面有一定的因缘、一定的缘起。后面我们会分析这个问题。

癸二、心不缘一切:

前面讲了对境,现在讲有境。“心不缘一切”,没什么缘的。为什么呢?前面的颂词一讲完,没什么可缘的。谛实法没有了,无谛实法也没有了。那你还缘啥?所以心不缘一切。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如果谛实的法和无谛实的法都不住心前,没什么可住的。不住心前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没有其他的相了,“无缘最寂灭”。既然没有其他的相可以在心前显现,那心就无任何所缘。“无缘”就是没有任何所缘了,“最寂灭”达到了最为寂灭的状态。

“缘”,我们不要理解为缘分的缘,这是个有缘弟子,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缘”是执著的意思,缘取、缘执、执著。这个时候无缘取、无执著,最为寂灭。

此处讲实和无实,基本上实和无实,包括了一切万法我们能够执著的所有戏论。如果实和无实都不住心前呢?就没有其他相了。有的人想,不是讲有无是非四边戏论吗?为什么这个地方只讲两边呢?平时我们讲远离四边戏论,四边戏论是四边,这个地方讲有实无实,只是讲两边。那两边和四边之间什么样的关系?

首先看“有”,就是前面讲的谛实,万法存在。无就是没有,也包括无实空性。有无是非的“是”,是说亦有亦无。比如这个法,我们认为是有的,就落到有边;这个法是无的,就落入无边。认为这个法上面既存在有的特点,也存在无的特点,有和无同时在一个法上存在,也是有也是没有,就叫亦有亦无。第四个叫非有非无,也不是有,也不是无。我们要注意,也不是有,也不是无,绝对不是中观宗所讲的一切万法也不是有,也不是无。这不一样,一定要了知!

四边当中的非有非无,就是有无是非的“非”,“非”是什么呢?就是非有,有也不是;非无,无也不是,非有非无。但是四边当中的非有非无,它是指这个法存在本体,首先这个法是有的,但是这个法是怎么有的?什么方式有的?非有非无的方式有的。

重点是放在这个法是存在的前提下,只不过它的属性是什么呢?前面我们讲四边,它有四个属性,四种执著方式。认为话筒是有的,我们认为话筒它的属性是有;认为话筒是无的,当然前提是有话筒,只不过话筒是无的,就到无上面去了,这是话筒无;话筒亦有亦无的,话筒也存在有,也存在无;话筒是非有非无的,话筒首先是存在的,再是它非有非无的自性。

这和中观宗说的话筒是非有非无的观点,在词句上相似,意义上完全是天渊之别,中观宗不存在话筒,没有认为话筒存在,所以这个话筒也不是有,也不是无。它的重点是落在无自性上面。

而四边当中的非有非无,是落在这个东西是有的。在存在的前提下,不过它存在的方式是非有非无。所以我们说这叫四边戏论,戏论是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认为是存在,叫做戏论。

四边戏论为什么讲有实和无实,为什么不讲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呢?这里有道理在里面,因为按照中观宗讲的时候,一切万法有四边,四边的前面两个法,有和无是单独别别安立的。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这两个法,是把前面两个法合起来观察。所以前面两个是单独的,后面两个法是合起来的。亦有亦无,把前面的第一个有,第二个无放到一起了,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把第一个有排除,把第二个无排除,非有非无。所以后面的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第三边和第四边,一定是在前面两边的基础上安立的。

当我们把前面的有边无边破掉了,有也不存在,无也不存在,那亦有亦无是什么意义?首先存在有,存在无,才能亦有亦无。但现在第一边、第二边的有和无都没有了,第三边亦有亦无,当然就无法安立了。没有有,也没有无,非有非无在哪里安立呢?

所以第一和第二是别别观察,第三和第四是合起来观察。既然把别别观察分析完了,那后面合起来的内容,不用观察也可以了,很容易破。所以在很多地方,虽然说破四边,但是主要放在破有边和破无边。只要有边和无边一破掉了,其他的法跟着就破了。而在有无当中,着重破有边,有边一破掉,无边就很容易破。

“彼时无余相”,“无余相”是说除了有实和无实,没有其他的相了,没有其他可以再执著的了。因为所有能够执著的东西,就在有无当中。我们的分别心,我们想一想,我们能够执著的,要么存在,要么是不存在,除了存在和不存在之外,再没有其他的第三种可以执著的方式。当我们有实和无实都不住心前的时候,“彼时”——这个时候没有其他的相可以被我们执著,没有任何一个相再去执著了。

“无缘最寂灭”,这时候“无缘”,我们的心就没有任何可执著的了,达到了最寂灭的状态。最寂灭的状态是什么呢?有的地方说是佛智。当然佛智是最寂灭的,没有任何执著。有些说是菩萨智。其实从了知空性的角度来讲,都可以安立。从安住空性的角度来讲,菩萨是安住在不执著有无的状态当中,佛也是安住在不执著有无的状态中。所以说佛智、菩萨智,从空性的角度来讲都可以的。

这个时候就“无缘最寂灭”了。这是中观当中最究竟的思想。既不执著有,也不执著无。心识在不执著有,也不执著无的时候,自然就息灭。为什么我们要去破有边?为什么要去打破无边?因为当通过修行,打破了有边无边之后,心就自然寂灭了。安住在最为寂灭的状态当中,相合于究竟的实相。然后这时就会现前很多的无分别智,显现很多证悟空性的智慧、菩萨智、无分别智,这些都可以现前。

整个《入行论》的核心,就是这个颂词。当然这里面,为什么有实无实,后面还要讲。但是真正来讲,这是很了义、很殊胜的颂词,也是很著名的颂词。很多讲中观的论师,造论都要引用这个颂词。

在显现上面,寂天论师他老人家在那烂陀寺,被僧众邀请传法的时候,当时寂天论师问:“你们要听以前讲过的?还是没讲过的法呢?”僧众开始说:“我们要听没讲过的。”他就开始背诵《入行论》,这是他自己写的,以前没有公开过。背《入行论》,背到第九品这个颂词的时候,他的身体开始离开法座了,慢慢地腾空,然后逐渐地消失在天空当中,也相合于颂词的意境,无缘最寂灭。慢慢开始显现,一切不执著的时候,最圆满的功德、最圆满的证悟之相,就消失在虚空当中了。也喻意一切都不执著,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一切是寂灭的。

虽然身体消失在虚空当中了,他声音还是在虚空中,源源不断地传下来,到第十品的最后一个颂词为止。很多获得了不忘智的班智达,就记住了寂天菩萨当时在法会当中所背诵的《入行论》,他们写成了颂词,就是现在我们学习的《入行论》。当时是很殊胜的缘起,他老人家也是在背这个颂词的时候,身体腾空,消失不见了,这个颂词的加持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以上讲了修持之道,第一是对境不成立,然后是心不缘一切,也就是所取是空性,能取也是空性。《现观庄严论》当中一部分也讲了,所取是空性的,能取也是空性的。所取空性智,能取空性智,从这方面可以了解。心不缘一切的道,我们就学习完了。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