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186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智慧品》。下面也是继续抉择诸法的空性,前面讲到了一切诸法的生不成立,灭也不成立,二边生、二边灭都没有。

前面我们讲了无不可能转变成有,其他大德解释的时候有一种观点,即所谓的转变只能在有的法上转变,这个有从这样的状态转变成那样的状态。如果这个法存在,就可以转变;如果这个法不存在,也不可以转变。就像虚空一样不可能转变,这个法的状态不存在。石女儿也不可能转变,因为石女儿本身是没有的缘故,所以它也无法转变。如果要转变,比如从无转变成有,如果它的本性存在,就可以转变;如果它的本性不存在,就无法转变。

不管怎么样,前面我们通过颂词的意思和大恩上师的讲记,已经抉择了二边生、二边灭不存在。

壬三、故成立空性:

因为没有二边生、二边灭,所以一切万法是空性的。

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

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一切诸法的本性是不成立灭的,反过来讲,灭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有法性亦无”,一切有法也没有本性。“有法性亦无”,就是说明它没有生的意思。“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一切众生所经历的种种现象毕竟不生不灭。

颂词中的第一二句其实是归纳前两个科判中的二边生、二边灭。“自性不成灭”讲到了破二边灭,“有法性亦无”是破二边生。为什么要把“自性不成灭”放在前面呢?因为跟随上面的颂词“有亦不成无,应成二性故”,它是不成灭的,所以自性不成灭,灭的自性不存在,或者没有自性的灭。在自性实有中,它是不成立灭的。《入中论》中也是讲到了,一切诸法没有实有的生,也不可能有实有的灭,或者说一切诸法没有实有的灭。因为没有实有的生的缘故,所以不成立一个实有存在的灭,这个灭法是不成立。

有法性亦无主要是讲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生,一切有实法没有自性生的。因为一切有法的自性不存在,所以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生。既没有实有的生,也没有实有的灭,当然也不可能存在住。我们知道一切有为法的法相有生住灭,这种有生住灭的法叫做有为法。如果这些法既没有实有的生,也没有实有的住,也没有实有的灭。这个法到底存不存在自性呢?它是怎样一个实有的呢?其实就是无实有。

我们学习中观并不是说要把我们眼前的一切法,在当下完全了别为不存在,或者一切都是没有的。首先我们认为自己所执著的一切法的自性是实有存在的。那它到底是不是实有存在的呢?一切万法的自性并不是实有存在。如果实有存在,我们在寻找它的本性时,就可以找到它实有的生住灭。从金刚屑因找不到它的生因,离一多因也找不到本体的住,从破有无生因也找不到它的果产生,或者也找不到它的灭法,即去也不存在。从这方面来安立时,一切诸法的生住灭都不存在,而且这个法还是实有的,绝对没有安立的基础。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切法在面前实实在在地显现,因为我们真正听到、摸到或者接触到的缘故,所以觉得这是真实存在的,后面的灭又是真实的灭。我们认为有实有的生灭是错误的观点,或者是一种错觉。我们首先要知道一切万法的显现,实际上没有实实在在的生、住、灭,也就是说虽然名言谛当中有生、住、灭的现象,但是没有实有的生、住、灭。

了知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幻化的生住灭,也就是世俗中我们看到的色法、听到的声音,乃至于接触的外境、幻化的色法是怎样存在的呢?它的本性不存在,只是一个幻化的自性。真正把它的本体观察到究竟的时候,一切都不存在,这就接触到了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即一切万法都是无所执、无所缘的空性状态,现在的一切就是缘起而生的。

我们敢不敢破缘起而生的法?平时讲中观的时候说,一切万法有如梦如幻的显现,在名言存在一切因果,这种说法只是观待于没有真正趣入大乘的甚深之道之前。因为现在我们必定是在名言当中,要受因果的束缚,所以在讲的时候说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不存在,其实在名言当中还是存在的。进一步分析,因为应成派讲菩萨的根本慧定时,直接说一切万法不存在,根本不加二谛的简别,不是说世俗有而胜义无,一概说一切万法不存在。在这种讲法中根本没有二谛的分法,既然没有二谛的分法,可以直接说一切万法就是不存在的。

如果一切万法不存在,那我们眼前的东西又怎么样去观察取舍呢?从菩萨的境界来讲,他只是安住在一切万法的空性,或者光明的如来藏状态而已,在这种清净的法性当中,一切的世俗法都没有显现。

我们通过理论进一步分析观察的时候,一切的世俗缘起,比如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居住的房子、手上数的钱,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存在的呢?我们说一切都是存在的,因为它是依缘而起的,这个缘安立在哪里呢?真正观察的时候,一切都是由业果而产生的。因为相续中有这种业果,所以就会有缘起的显现法。业果从何而来的呢?业果就是从我执、烦恼而来,或者进一步讲,一切的业果都是从心而产生的。心的状态到底是怎样的呢?观待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心是一种无明的状态,不是法性。一切万法、因果或者现象的产生来源于无明的心识。那无明的心识本身是怎么样的呢?无明的心识本身就是假立的。

当我们观察到最后了悟心的本性和一切万法的空性时,我们就知道一切的产生都是以心为基础而显现,一切显现都是自己的心。用比喻来讲,一切就像做梦一样,有了梦心,就会有梦心的显现。当我们醒觉的时候,梦心还存不存在呢?梦心不存在。

现在还在世俗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一切世俗的显现是有的,只不过是如梦如幻的,还是存在因果取舍。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讲法,究竟来讲,一切的山河大地是不存在的。因为一切都是依缘而生、依缘而起的,所以这个缘是通过众生的业力,众生有心识、业力的时候才会依缘而起。

假如说菩萨证悟了万法的空性,了悟了心本来不存在的话,对他来讲,哪里还有业和山河大地的存在呢?只不过菩萨内心中以前在凡夫位时所累积的烦恼障或所知障的习气没有消尽,所以在一地到七地的阶段,还会显现不清净的万法,一切山河大地在出定位的时候还会存在,到了八地、九地、十地的三清净地,在后得位的时候,一切不清净的显现也隐没了。虽然他修善法的善习气显现还存在,以清净的习气显现了净土、无量殿,但是这些清净的显现必定还是习气显现的,只不过是善的习气,对他来讲,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心识的状态,或者说心识中的习气还没消尽。

只有到了佛的状态,凡夫以前修持的一切不善习气,或者菩萨修道位时的清净习气,这些清净、不清净的习气全部消尽了,这时候业习显现的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客尘、显现全部隐没,只是显现最清净的如来藏当中所安住的状态。

现在我们经历的一切山河大地等显现,以及业果等等,如果配合三转法轮的思想来看一切法都是客尘,在如来藏究竟的本性当中一个都不存在,的的确确是没有的。三转法轮只存在清净的显现,而现在我们面前的所有山河大地都是客尘,要隐没的,如果通过三转法轮的思想,再返回头来看二转法轮中所抉择的名言谛中一切法如梦如幻,我们就会知道,这些只是观待于众生。在众生阶段,因为心、业缘、缘起的显现没有隐没,所以在众生的眼识、耳识等诸识面前,一切显现真实不虚地呈现出来,虽然是无自性的,但是还有显现,因为这时候如果告诉众生如来藏思想,还有什么都不存在,他们接受不了,所以这时可以分二谛,在世俗谛当中有显现,胜义当中是空性的。

暂时来讲,一切万法如梦如幻地显现;究竟来讲,一切如梦如幻的显现也是根本不存在的。从空性的角度来讲,菩萨入根本慧定时可以说一切万法连名称都不存在,何况是名称所表达的真实义显现呢?也是没有的。

之所以说有生住灭的存在,只是根据众生的境界观待于世间宣讲的。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中,第一个颂词就讲:“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生住灭是一组,佛陀依世间而说有生、有住、有灭,“非是依真实”,“真实”就是胜义谛,不是以胜义谛的角度说有生住灭。然后是有无,即有的法、无的法,比如这个法是有的、那个法是无的,你做这个法有功德、你做这个法没有功德,有无也是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以及劣等胜”,“劣”是下劣,“等”是平等,“胜”就是超胜的意思。在世间显现中有下劣的显现,比如我们下劣的心态,或者从果报的角度来讲,地狱、饿鬼的显现很下劣。“等”是平等的法,不是很超胜,也不是很低劣,比如人道的境界就是比较中等的状态,比恶趣好,比天界要差。胜是超胜,比如我们相续中生起了殊胜的菩提心、中观正见,还有天人、佛菩萨、极乐世界的显现很殊胜,这些殊胜的显现佛依世间说。下劣的地狱,中等的人道,上等的天人、佛菩萨的境界,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这些都是佛在世间当中宣讲的,非是依真实,在真实义、空性中一切都不存在,所以说有法性亦无。

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因为了知了一切诸法没有生、没有灭,所以说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灭。无生、无灭是什么?无生无灭就是一切万法的空性。我们也可以解读成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生,所以一切万法也没有实有的灭。一切万法的生是无自性的,灭也是无自性的,所以生不是实有的生,灭也不是断灭。因为一切万法的生是无实有的,所以它的生不是实有的。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缘故,它的灭不是断灭,不是灭了之后完全没有了,只是一种暂时的灭而已,依缘还可以生。如果因缘具足了,还可以产生。

在名言谛当中解读一切的万法无生无灭时,可以说因为它没有实有的生,所以可以灭;没有实有的灭,所以它可以依缘而生,名言当中可以解读无生无灭。胜义当中就是说生灭的现象是空性的,生没有,灭也没有,这是表达空性的见地。

毕竟不生灭,是一种本性寂灭、本性涅槃。后面还要讲涅槃,前面也提到过,涅槃有本寂涅槃、离垢涅槃。在《俱舍论》等大乘教义中讲过有两种灭,一个叫做抉择灭,一个叫做非抉择灭。

“抉择灭”是什么?“灭”是不存在,或者已经灭掉、没有了。抉择灭中的“抉择”如何理解呢?以后我们还要遇到这些名词,应该把这些记住。“抉择”就是智慧的意思,通过智慧去抉择,然后把这种法灭掉了,让它不显现,叫做抉择灭。比如通过修道把见断、修断等烦恼灭掉,一个修行者通过修空性等等灭掉贪嗔痴,这些用什么灭掉的呢?因为是用智慧灭的,所以把智慧叫做抉择。通过智慧而灭掉的空无的状态叫做抉择灭。佛果从离垢涅槃的角度来讲,也是一种抉择灭,因为佛智、初地菩萨见道都是一种抉择,所以通过某种智慧让这个法灭掉了都是抉择灭。

还有一种灭叫做非抉择灭,这不是通过智慧抉择之后把这个法灭掉。非抉择灭有两种,一种是暂时的非抉择灭,一种是究竟的非抉择灭。《俱舍论》中讲的诸法缺缘不生的这个灭叫做抉择灭,比如雪山上不生鲜花,没有鲜花就是一种灭,这是非抉择灭,因为缺少了因缘没有产生,没产生就是寂灭的状态,所以叫做非抉择灭。任何缺缘不生的灭都是非抉择灭。还有一种非抉择灭是究竟的非抉择灭,讲到了诸法的法性,也就是毕竟不生灭、本来清净、本寂涅槃,诸法的实相本不生灭、一切万法的空性都是非抉择灭。这不是通过什么造作得到的灭,并不是经由抉择让它安住在空性当中,而是一切万法本来如是,这些叫做非抉择灭。如来藏上没有烦恼是非抉择灭,一切万法的空性也是非抉择灭,所以说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一切众生显现上有生有灭,在流转的过程中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生,然后再灭,这方面的生灭是有的;而且在我们一生当中,自己的身体、分别念也有生灭,虽然名言中的生灭是存在的,但是在胜义谛当中,因为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的缘故,众生表面上安住在生灭当中,其实他的本性是毕竟涅槃、究竟不生灭的,这是非抉择灭,一切众生本来安住在无生无灭的状态当中。

一切众生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状态中,就是我们现在通过学习中观论典或者《般若经》所了解的。我们不要认为此处的“诸众生”和自己没关系,如果学习论典时,出现了众生、无生灭,觉得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我们也属于众生的一部分,这就是讲我们的本体是无生无灭的。我们学法的时候,要把颂词或论典中所提到的意义返过来观察自己,我们正在起心动念的时候,这个分别念在生灭,我们正在走来走去的时候,有生灭来去,其实现在我这个众生正在起分别念时,分别念正在有生灭的时候,它的本性就是无生灭的。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空性。

了解了无生无灭的空性,我们是无生无灭的,怎么寻找也找不到自己的生灭,也找不到自己生灭的心识、身体。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一品结束的时候,也讲了这个问题,他说,世间上的人如果东西丢了,他去找而没找到,就会非常沮丧,但是抉择般若空性的人,如果通过中观的理论去寻找自己身心的实相,身心都找不到,最后他得到一个什么都没有,找不到任何法的理论,非但不会沮丧,而且还会非常欢喜。为什么这样呢?如果众生有生灭,就会带来分别念,有分别念就会有实执,有实执就会有业,就会产生痛苦。所有轮回当中的痛苦、不如意都是因为安住在世俗生灭法状态的缘故,所以就会了很多生灭。生灭代表的是轮回的状态,菩萨入根本慧定,安住在无生无灭;佛陀安住在究竟的无生无灭,这些都是代表涅槃的状态。六道众生因为有粗大生灭的缘故,所以就会有分段生死;菩萨出定位的时候,微细的无常迁变没有证悟本性空的缘故,或者没有完全寂灭微细生灭的缘故,所以他还有变异生死。

生灭代表一种流转生死的状态,如果我们进行分析观察,了知了我们的本性就是无生无灭的,根本找不到身体的存在、身体的生灭,应该非常欢喜。

佛法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义,了知了自己的身心无生无灭,是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得到的最大珍宝,而且这个宝物不是在别处,不需要我们跋山涉水地经历很多苦行去寻找一个外在的宝物。如果这个宝物在外面,我们也许找得到、也许找不到,这方面不好讲,这个最大的宝物不在其他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心性、自己的本体,我们的本体是无生无灭的。

在《宝性论》中讲了,如果自己修成了天眼或者一个有天眼的人告诉我们,在房子下面十米深的地方就有一个大宝藏。如果我们知道了位置,再去勤奋地挖,多挖一寸,我们离它就近一寸;多挖一米,我们离它就近一米。得到了宝藏以后,我们就会彻底地舍弃贫穷。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地方的确有宝藏,挖的时候就会很精进,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通过学习空性知道了这个无生无灭的一切万法实相宝物存在者,而且无始以来也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一直拥有它,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现在知道了在我们的心相续中,这个起心动念的分别心本性隐藏的就是一切诸法无生无灭的自性。如果我们知道了自己本身具有这个宝物,再通过不断地修行,我们就会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因为我们首先确定了自己的本性是无生无灭的。

有时无生无灭就是代表离开一切苦和集的状态,这种离开苦谛和集谛的状态就是涅槃,这个道也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当中。那我们怎样把起心动念作为一种道呢?必须要学习。学习完之后,我们就可以使我们的身体、起心动念去修道,通过分别念去抉择万法的空性。抉择了万法的空性之后,我们再安住这种分别念当中抉择空性的总相,然后通过安住总相的方式,把我们的分别念逐渐由粗变细、由细变无,最后当一切客尘完全远离了分别念的时候,我们本具的空性宝物就会显现出来。

我们看苦谛、集谛都是在自己的身上,众生迷惑时最明显的就是具有苦和集,隐藏得很深的苦和集的本性就是灭谛,即这个地方讲的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一切众生必定是无生无灭的,而且这个无生无灭不需要重新去创造,就是天成的。每个众生法性力天然就拥有无生无灭的空性实相。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不了知变成了知而已,怎样把不了知变成了知呢?就是通过不断的听闻、思维和修行。了知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听闻之后听懂了是一种了知,听闻之后不断地去看书、思考、讨论,这是一种定解的了知,然后通过修行而得的修所生慧也是一种了知,最后的亲证还是一种了知,这就是由迷而转悟、从不了知变成了知的状态,其实就是这样简单。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的当中,一定要树立起信心,佛法就是这样的,了知以后对于自己修行佛法绝对可以成佛、远离轮回,就会产生一种信心。

越了义的教法带给我们的自信越大,学了空性以后知道自己就是空性的,空性的实相本来就在我的起心动念中,每个念头当中都隐藏了无生无灭的法性,只要我每个念头去认识它。我们不怕念头多,念头越多认识的机会也越多。学了般若空性之后,认识到空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念头,自己的每个念头都是空性的,每次呼吸也是空性的,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空性的。如果不知道就会错过很多认知空性的机会。我们知道之后,就可以通过正见去观察一切万法的空性,把它使用得越来越纯熟,我们离认识空性就会越近。

以前上师打了一个比喻,就像我们要去飞机场、火车站接人。我们从来没见过所接的人,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只有一张他的近照,我们经常去看,去接他的时候,虽然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因为对他的相片看得很熟悉,所以当他一下飞机或火车,从里面走出来,我们一下子就会认出来:“你是不是某某某?”像这样一下子就可以认识。

空性也是一样的,我们虽然迷失了这么久,从来没有真正认知过空性,但是现在我们通过闻思修行,对一切万法无自性的状态逐渐去串习、不断去观修,它变得越来越熟悉之后,当我们的念头一产生,在这么多纷繁的念头中,空性就在里面。如果我们空性的见解很深,起心动念的时候就会知道它本性是空性的,再起心动念的时候,又看到它是空性的。当我们看到生贪、生嗔,或者不嗔不贪的任何东西时,都知道这是空性的,就是在不断地串习、不断地训练。

我们学了般若空性,有助于信心的提升、增长。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到如来藏法门,知道了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光明佛智,也和我们是无二无别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也是本具的,这时对我们自信的提升会更大。假如再学习幻化网、大圆满等更深的教言,就会知道更深层次的实相,我们的信心就会更加不一般。我们提升自己能够解脱、度化众生的信心,主要来自于学习大乘了义、究竟的佛法,学得越究竟了义,自信心越深,誓言越来越稳固,这是非常殊胜的。

毕竟不生灭,非抉择灭或者本寂涅槃就是我们的状态,我们本身就是这样子,只不过我们在轮回中迷失得太久了,反而不认识自己本来的状态,就像世间说的认贼作父一样,把盗贼当做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反而当成了盗贼。我们在轮回当中迷失得太久了,就把我执、烦恼认为是自己的,不断生起烦恼、贪心和嗔心,产生了我执的时候觉得很安全,这是自己的,反而听到空性、如来藏的时候觉得很恐怖,有些人听到密法的大清净、大平等、降伏、双运时感到非常恐怖,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这些甚深的窍诀、观点是我们真正拥有的,空性、光明、本来清净都是我们自己的,而我执、烦恼、分别念通通都不是我们的。

现在我们颠倒了,是我们的东西现在抛弃掉了、没有认知;对于客尘等不是我们的东西,每天都在使用、增长它,我们现在学习了佛法必须要彻头彻尾的颠倒过来,像全知麦知仁波切等很多大德在教言当中说,我们学习佛法、学习空性就是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变。为什么像翻天覆地一样地转变呢?前面我们讲过,我们熟悉的东西彻底抛弃掉了,现在我们感到很恐怖、很陌生的菩提心、空性、如来藏、本来清净,都要重新在我们相续中生起来,这个时候就会离实相越来越近。这个转变的确是翻天覆地、彻头彻尾的改变。

世俗菩提心中提到,菩萨的思维与凡夫的思维完全不一样,凡夫人的思维方式在《入行论》当中是全部要抛弃的,我们平时接受不了的这些,比如要为众生考虑、放弃自己的我爱执,必须要慢慢地生起来。这种转变是翻天覆地的,空性的转变也是翻天覆地的。如果没有经过翻天覆地的转变,我们想要从凡夫成圣者极其困难,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还由着我们自己的性子走,任凭凡夫人的心和习气去修道,永远不可能修成。

不管是快慢、直接间接,反正都要经过这个转变才行。有些人根性比较利,殊胜的上师就通过猛厉的方式直接加持,让他做苦行,然后一下子就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些人的根基稍微钝一点,上师、佛陀使用的调伏方法就比较柔和,比如佛陀调伏小乘行者时,就用了比较温和的方式,像守戒律等等,慢慢地通过温和的方式让他逐渐入道。对于大乘来讲,就会使用一些比较粗暴的方式方法。对密乘的根基来讲,也可以使用很多方法。不同的教法在调伏不同的众生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主要是和所调化的众生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的根基还没有成熟,上师调化我们时也是通过比较共同的温和方式,逐渐让我们闻思修行,在根基成熟之后再宣讲比较甚深的法,这方面也是逐渐调伏的过程。

我们要知道不生不灭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想抛弃也抛弃不掉的,永远跟随着我们,我们就是不认知。现在通过般若空性、《智慧品》的学习,我们必须要了解一切众生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个大珍宝,这个珍宝并不是重新得到,而是重新认知它,为此必须要通过闻思修的次第,经过一番精进、努力。

辛三、成立之摄义:

这个科判就是归摄前面的含义。

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一切众生是如梦如幻的,我们在分析、探究的时候犹如分析、探究芭蕉树一样,最后一无所得。当我们观察完之后,涅槃者和不涅槃者、涅槃的自性和不涅槃的自性,本性没有任何差别,都是平等的空性。

我们看“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或“众生如梦幻,悉同如芭蕉”这里面讲到一个平等的意义。在密乘的大幻化网当中有一个大平等和大清净,等净无二。在讲平等的时候,主要就是以空性的观点进行宣讲,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就是讲一个平等性。从表面上看当然不一样,涅槃和不涅槃怎么可能没有差别呢?完全有差别。这只是世俗中的差别,本性当中没有丝毫差别。哪个地方没有差别?就是空性的本性上没有丝毫差别,这就是其性悉无别。

我们再看“众生如梦幻”,从学《入行论》到现在,已经接触了很多梦幻的观点和思想。做梦的时候,虽然显现一切的山河大地,但梦中的一切景象都是无实有的,幻术师的幻变显现的象马也是无实有的,一切众生依靠迷惑的因缘而起,显现了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一切都是由自己的一颗心显现的,我们迷惑的心显现了这么广大的轮回。就像做梦的时候,我们在梦中看到这么广阔的天地、很多的人、纷繁的万象,这一切的来源是什么:起因就是一颗梦心而已。你睡着了,以睡眠为因缘,梦心显现了这一切,其实这么多都是由一颗梦心显现。即便现在广大的六道轮回显现,也是由一念无明而产生的,所以说一切众生犹如梦幻,虽然显现但没有任何实有。

有些地方讲现而无实犹如梦境,我们是从显现来了知它的无实。还有一种观察方式是从无到有来观察,也就是无而显现。一切的显现都是无而显现的,它的本性是没有的。这个无而显现和前面所说的无不能变成有的观察角度不同,从世俗当中来观察时,虽然一切众生不存在众生的自性,但是在没有众生自性显现时,就显现了一切万法的景象。现而无实可以从这方面可以理解,反过来讲,无而显现也是可以理解的。一切显现都是无而显现、现而无实有的,所以我们多思维这些词句的意义,慢慢就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现而无实、无而显现,就是从没有当中突然显现的,显现的时候也是无实有。这样从正面、反面多去思维,我们就会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的确如此,我们对一切万法的执著也会逐渐变弱,逐渐趣入它的实相。

“究时同芭蕉”,探究、分析的时候,就像芭蕉一样。有些地方说一切万法如同芭蕉、梦幻一样。此处众生如梦幻就是从它的本性而言的,究时同芭蕉是分析的过程。我们说一切万法是如梦如幻,都是空性的。怎么样了知呢?就像剖析芭蕉树一样,对芭蕉树从外到内仔细地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分析芭蕉树是不是实有,到底有没有坚实的自性,我们也是通过这个方式观察众生到底是不是实有的,看起来众生是有血有肉的,世间好像也很坚固的,这些到底是不是实有的,有没有看起来坚固、结实的自性呢?这方面必须要去观察,这个过程就像分析芭蕉树一样。

分析芭蕉树的过程,是从芭蕉树的外面开始的。因为芭蕉树看起来很挺拔,那么这么挺拔的芭蕉树会不会是实有的呢?看似实有,但是分析的时候找不到一点实有。我们把芭蕉树从外面一层一层的剥到最后,什么都没有。

大恩上师也讲过,他老人家曾经在杭州的一个公园里面从外到内专门观察了芭蕉到底是怎么样的。我自己没有亲自剥过芭蕉,前段时间因缘巧合看到了几棵被砍掉的芭蕉树,只留了大概一米高的树桩,看得很清楚,它有几十层,都是湿漉漉的水一样的东西,没有实有的。最里面的一层好像是一根白色的管子,摸的时候也是脆脆的,里面是空的,啥都没有。真正从外面到里面观察到它的核心,就是一个白白的柱子一样的东西,像一个空碗一样。因为我看到的是斩断的芭蕉,所以看得更直观,看到最里面的一层就是圆形的白色管子,里面啥都没有,也许在砍断之前有水分,也许本来就是空的,我看到的时候里面就是空的,啥都没有。

这个时候就观察到了,芭蕉树看起来好像高大挺拔,真正一层层剥下去的时候,都是一层层的皮,除了皮之外什么都没有,当分析到它的核心,里面是白色的管子,我不知道它真正的名字是什么,暂时叫它管。最里面这层白色的东西已经是核心部分了,也是一个一碰就碎掉的东西,再里面就是空的,啥都没有。

从我们的身体看起来好像这个人是实有的,我们能够思维,烦恼也是很强大等等,真正通过中观正理观察的时候,最后什么都没有办法得到,所以说究时同芭蕉。观察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一个地分析下来,全是空性的。大恩上师也是这样分析过。我们如果有机会时,还是要去探究一下芭蕉树,从外面剥到里面看一下到底是怎么样的,最后就是没有实有。

当然芭蕉树无实有比较容易了知。虽然我是在南方长大的,也经常看到芭蕉树,但是从来没有去观察过。在比较直观的看到芭蕉树样子时,就产生了认识,的确像佛经当中讲一样,犹如芭蕉树一层层的剥开,没有丝毫的实性,没有坚实的本体,同样对一切诸法一层一层观察、分析,从外到内、从粗到细,深入分析的时候,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无自性的。意义和比喻结合起来的时候,就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的确像经论当中所讲的一样,没有丝毫的本体,所以说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涅槃者是佛、阿罗汉等等,不涅槃者就是众生。众生是没有获得涅槃、没有证悟空性、没有寂灭烦恼的轮回者,轮回者没有涅槃。已经获得了寂灭果位的叫做涅槃者。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涅槃者具有证悟空性、寂灭烦恼、息灭习气的功德,而轮回者有很多的过患,高低贤劣的差别很明显。从他的自性来讲,涅槃者的本性是空性的,观察下来的时候,佛的本性也是空性的,不涅槃者众生的本性也是空性、毫无自性的,所以说其性悉无别,本性没有丝毫差别。

上师在讲记中也引用《中论》的教证,“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就是说其实涅槃、不涅槃没有什么差别,佛陀与世间没有丝毫的差别,世间与佛陀也没有丝毫的差别;佛陀和众生没有差别,众生和佛陀也没有差别,即本性空上没有差别的意思。我们修行佛法时,虽然世俗谛中必须要有求佛果、度化众生的心,但是我们在发起求佛、救度众生的心时,应该知道它的本性是空性的。即便是空性,我们还要发起这种强烈的想要成佛、度化众生的心,这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的关系。

越是了知空性的人,他对于众生的悲心越强烈,求佛果的兴趣也是非常高涨的。不了知空性的人,对于救度众生方面也是缺少善巧方便,或者说他的心不如已经了知空性的人强烈。有时候我们会想:“我没学空性之前,对佛果、众生的心很强烈;学了空性之后,好像这个心就淡了。”这是没有正确认知空性的表现。真正来讲,真正证悟空性的菩萨相续当中的悲心、求佛果的信心是怎么样的?越是了知空性,他对佛的希求、救度众生的菩提心,远远超胜于凡夫人的状态。凡夫人求佛果、度化众生的心再怎么强烈,也远远不及已经证悟了空性的圣者信心和悲心的强烈程度。我们要了知,虽然在胜义当中一切诸法如梦如幻,但在名言谛当中一切的世俗的显现仍然还是存在的,所以说该发心、度化众生的都应该去做。

讲完成立之摄义之后,到此为止比较难懂的内容就没有了。我们说《智慧品》比较难懂,是指从本品的第一个颂词开始到这个颂词之间,观察空性、推理,非常难懂的部分就结束了。后面的部分就是讲证悟空性的功德,即以智慧的所得之事,从词句上来讲不那么复杂了。

以前我学习《智慧品》到了这一段的时候,上师说从这课开始简单了,自己觉得很高兴,最难的地方终于过去了。以前学《入中论》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第一品到第五品没有讲到胜义谛,相对不是那么难懂,到了第六品就复杂了,开始头晕,就不了知在讲什么,过了第六品之后简单了,又开始高兴了。我们遇到了简单的法义,难懂的终于过去了,好像很高兴,真正来讲最难的部分就是精华,我们的高兴都是颠倒的。最能够调服烦恼的精华、对于修行最有利的部分我们没有听懂,而对于简单的我们却觉得很高兴,当然这也是逐渐趣入的。

每个众生的根基有所差别,以前上师给我们讲法的时候说这一段很难懂,大家要注意,我们就很紧张。然后上师说今天的课比较简单,我们就比较放松,也很高兴。我相信很多道友学习《智慧品》也有这个感觉,当我们说今天的课很复杂的时候,大家就有点紧张了;当我们说最复杂的已经过去了,下面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时候,大家就比较欢喜。不管怎么样,最难懂的已经过去了。

上师在讲记当中也告诉我们,不管《智慧品》听得懂或听不懂,反正要把传承听完,听完之后自己的功德、获得的加持是很大的。很多道友听从上师的教言也是坚持听完了难懂的空性。

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分二:一、平息世间八法;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以智慧所得之事”,其他的注释当中解释为证悟空性的功德,其实两者的意义是一样的。“以智慧所得”,“智慧”就是空性,如果知道了空性,了知了这个智慧,会得到什么样的功德利益。“分二”,就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是“平息四间八法”,第二是“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当中的科判是这样的,第一个,自利平息世间八法;第二个,利他无勤生起仁慈。第一个科判是从自利的角度来讲,如果证悟了空性,可以平息自己相续当中的世间八法。如果平息了自己相续当中的世间八法,那么自己获得了利益。第二个科判是利他,即无勤生起仁慈,就是说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意趣是一致的。只不过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科判中把自利和他利明显地提出来,我们就知道这一段主要是从自利的角度来讲,能够平息我们世间八法的心,利他方面就是对没有证悟空性者产生慈悲心、大悲心。从两方面可以知道颂词总的方向。

己一、平息世间八法:

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

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

“故于诸空法”,对于一切都是空性的法,哪里有什么得到与失去,怎么会有恭敬我、轻蔑我的情况发生呢?苦乐是从什么而产生的?“何足忧与喜”,那会有什么值得喜悦和忧伤的呢?

如果安住在空性的状态当中,我们所耽著的一切,都可以轻松应对,可以说空性当中一切都不存在。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证悟空性者来讲,如果相续当中有了一定空性的境界,已经看破放下了一部分,虽然还会经历得失、苦乐等等,但是这些不再会成为困扰我们的因素。我们在观察学习的时候,颂词可以分为几方面去理解。

从完全证悟的菩萨境界来讲,一切的得失都不会出现。从他自利证悟空性的角度来讲,安住根本慧定当中时,得失、恭敬、轻蔑、苦乐、忧喜,全部没有,他就是安住在空性当中。他出定位利他的时候有显现,虽然还能遇到得失、恭敬、轻蔑、苦乐、忧喜,但是他完全没有任何实执,不会受这些的困扰。

作为凡夫人来讲,现在还没有证悟空性,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学习了空性,内心对空性有了一定的定解,或者说当我们在打坐观修的时候,产生一点点的觉受。有了空性的觉受,安住在空性当中,虽然以前对于得失很在意,对别人的恭敬、轻蔑、是否得到苦乐、忧喜很在意,如果真正了知了空性,我们就会看淡一些;如果能够看淡一些,我们就放下一些,那曾经严重困扰我们世间八法就不会那么严重了,我们可以相对轻松地去应对很多事情。“平息世间八法”从很多层次进行分析,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对应点。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到,此处的世间八法和其他论典中所讲的侧面不一样。此处世间八法就是得失、恭敬和轻蔑、苦乐、忧喜,加起来是八个,就是我们在世间当中执著的、会让我们重新进入轮回的八种法,或者是我们在世间当中通过以前的因而显现的八种果法。这三方面就是讲,属于世间的、轮回的,凡夫众生所执著、经由的八种法就是世间八法。其他论典当中的世间八法是利衰、苦乐、称讥、毁誉,此处的世间八法就是前面所讲的得失乃至忧喜。

如果我们了知了空性,就可以平息世间八法。因为世间八法让我们产生很多困扰,可以让我们产生烦恼而造业、进入轮回不自在地漂流,所以也可以讲世间八法是我们轮回的根源。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如果内心当中由证悟空性而平息了世间八法,就不会再受到这些法的干扰。

出离心也有平息世间八法的作用,比如对得失、恭敬与否。如果修四加行,修持暇满难得乃至于业因果,内心如果产生了强烈的出离心,一心一意想要解脱,世间的心态、世间八法,就可以厌离,不再执著。这是一种压制世间八法的方式,还有在世俗菩提心当中主要是修利他,如果一心一意修利他,对自己的得失、恭敬与否,也可以放下、看淡,这是放弃我爱执而平息世间八法的方式。

通过空正见平息世间八法,是从根本上彻底断除的。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我是空的、众生也是空的,所有的世间人都是空的,在空性当中哪里有这些八法,连八法的名字都没有。这完全是从根本上断除世间八法的因。虽然三要道当中都有平息世间八法的方法,但是以空性平息世间八法最了义、最究竟。现在我们学习到了空性,下面来看怎么样平息世间八法。

故于诸空法,本来是一切空性的法,包括我自己的身心、其他众生、物质、财富等,一切都是空性的。如果我们了知了一切都是空性的,那么“何有得与失”呢?在空性当中没有得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虽然万法是空性的,但是当我们迷惑、不了知空性的时候,得到一个东西时,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实有的,很执著;我们也认为对方是实有的,很执著;认为得到的东西也是实有的,很执著。比如得到财富、名声、地位、感情,我们认为自己是实有的,得到的东西是实有的,当我们得到的时候就很高兴,欢喜的时候就会忘乎所以,而且在高兴的时候,我们也会延伸贪欲等很多东西。

作为一个修习空性的修行者,在世间当中也会得到某些名声、地位、财富,但是他的心态不一样,已经完全转变了,他不会认为有一个实有的我得到了一个实有的财富、名声,他会看得很淡,这样得到这个东西的本身对修行者的影响就有限。如果对所得的东西看得很重,当没有得到之前,他会拼命去付出,经常去想怎样才能得到,当得到之后,这个得到的东西本身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就会严重左右他的思想、情绪。如果看淡了,在没有得到之前他的心态很平稳,得到之后他的心态还是很平稳。

我们以前也提到过,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平稳的心态很重要。如果一个修行人从早上到晚上心态都比较平稳,他的思想就会比较理智。比较理智,他就比较清醒;比较清醒,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就非常清楚。在这个状态中去安住正见、修持佛法,收获就大。如果情绪经常波动很大,有时很高兴,有时很低落,有时很愤怒,当我们情绪一波动的时候,就很容易忘失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果波动的频率太大了,在这个状态中怎么保持佛法的正念?怎么样忆念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忆念佛性、菩提心呢?很难忆念。我们早上起来时,如果心情很不好,或者出门的时候堵车了,又迟到了,和别人吵架了,或者得到了、没有得到,从早到晚都处于很大的情绪变化当中,在这个状态中要去忆念佛法是很困难的事情。

如果一个修行人的心态比较平稳,他就有一个应对的方法,如果得到了,心里很平静,不会过多的高兴;失去之后也是这样的。无论别人恭敬自己、轻蔑自己,他都安住在自己本身的状态,波澜不惊是一个很深的境界。如果这些法对他影响有限,他虽然波动一下,但是马上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种人很理智,很清醒。他越理智、越清醒,越能看破。所得所失的东西其本质到底是什么,他能看得清清楚楚。看得很清楚,他的思想就会很平静。假如他是一个修学佛法的人,会更容易忆念自己的佛法;如果他是一个不学佛法的人,也很清楚自己的核心是什么,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如果了知了空性,了知了一切万法得和失的本性,得到了,也能以比较轻松的心情去应对它,他完全有应对的能力,能够驾驭这种事情,所以说“何有得”呢?他觉得这个“得”是假立的,没有什么真实的得可言。了知了空性,并安住在空性当中,他就知道没有什么可得的,得到之后也就这样。

然后失也是这样。如果众生得到之后又失去了,得而复失,这样他就会很悲伤,因为他把这个执为实有了,执为我所,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世间上的人,比如被别人偷了一部手机,或者丢失了很多钱、失去了心爱的爱人,他就非常伤心,情绪也很糟糕,他不知道空性当中其实失是不存在的、是无实有的。如果修行者能知道得是假立的,那他也会知道失也是假立的,得到之后不会过度高兴,失去之后也不会过度悲伤。他知道这一切诸法的本身就是如是的,一切诸法的本性就是空性的,没有什么真实的可得,空性当中没有所谓的失。他有这种智慧、境界,当他失去时也没有很强的波动,这个失所带来的伤害很低,或者对菩萨根本就没有伤害。

对于有空性正见、稍微有一点点空性觉受的人,他失去的时候也不会那么伤心难过,这个失去东西本身对他的影响非常有限。如果对他的影响很有限,就不会让他退失佛法、退失菩提心,或者不会让他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每天郁郁寡欢,失去了东西非常伤心难过,乃至于磕头也磕不下去了,打坐观修空性也坐不了,听法时也在想这个事情,对他的影响很大。如果真正安住空性,虽然在一生当中会得很多,也会失很多,得失很频繁,但是有智慧和没有智慧就是不一样,如果安住空性,何有失呢?没有失。

“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恭敬和轻蔑也是众生所执著的八法之一。众生很耽著恭敬,如果谁很恭敬自己,觉得有人看得起我,是不是自己有功德,别人这样恭敬我了。当然恭敬本身不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因为众生的心态驾驭不了恭敬,所以很多人在备受恭敬时就会飘飘然,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谁、应该该干什么了。别人越来越恭敬,或者吹捧他,他觉得自己越来越厉害。如果觉得自己越来越厉害,他就离本来的我越来越远,最后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菩萨。

如果不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丢失了自己的定位,当别人称赞自己是一个好修行者、是一个菩萨,别人越来越恭敬的时候,自己越来越飘飘然,最后觉得我是不是真的是一个菩萨啊,他们都是这样讲的,这时就忘记了自己该怎么观想、怎么做,从而衍生出很多烦恼和罪业。

众生对佛是最恭敬的,对菩萨、上师们都很恭敬,但是佛菩萨和上师们有证悟空性的境界,虽然他们的确是一个恭敬之处,但是他自己不会受到恭敬的影响,早就从负面的状态当中出离了。我们现在就要学习这样一种状态。如果安住如如不动,遇到别人的恭敬,自己的心澄清、如如不动,也不会受到恭敬带来的伤害。

谁复轻蔑我,众生不喜欢的是受到轻蔑。看不起我呀!现在很多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这样的。走在外面时,如果有很多人恭敬、认可,就觉得脸上有光。如果觉得别人看不起我,对自己的行为、语言、生活方式、穿着、打扮等等看不起,我们就会很忧伤,觉得别人蔑视我了,有时感到自卑,有时产生嗔心。听到别人辱骂、轻蔑自己的语言,自己也会非常忧伤。有些人想不通也有自杀的情况。受到轻蔑时,也会和别人吵架、拼命,做了很多头脑不清醒的人才会做的事情。

这是在很多事情上没有安住本性,如果安住空性的本性,谁复轻蔑我?对方轻蔑我,他是不是存在?轻蔑我的语言是否存在?轻蔑我的方式是否存在?因为我们太执著自己了,所以对别人的语言、眼光非常在乎,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我,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真正来讲,如果安住在自己的本性当中,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都不放在自己心上的话,对自己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很在乎自己,很执著,把这些执为实有。执著越重自己受到的伤害越大,越放开越不会受到伤害。

其实这些轻蔑的语言都像空谷回声一样,从道理上来讲的确如是,我们也要向目标靠近,反复观修串习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如果真正在打坐时能够稍微对空性有所感觉,下座时对别人的辱骂、轻蔑也不会太放在心上。一个没有修行的人可能以前心胸很狭隘,别人稍微轻蔑一点自己就忍不了,就开始要和对方要理论,有时候会因为你为什么看我,这样很小一点事情,就和别人争吵。这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自己的心胸狭隘,连这点小事都容纳不了。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他的心胸越来越大,对因果、菩提心、空性、利他认知得越来越深,世间八法对他的影响会越来越小。谁不想成为一个好的修行者呢?如果想成为一个好的修行者,就要看淡恭敬、轻蔑等世间八法,要认真地去听闻、思维、修行,尤其是对空性教法深入去思维、修行,逐渐我们也会产生一种应对力,自己的境界就会越来越深。

“苦乐由何生”,众生在轮回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感受痛苦。众生经常是想方设法地绕开痛苦,当他遇到痛苦的时候,非常难过,觉得难以忍受。同时也会产生其他的情绪,或者把自己的痛苦发泄到其他人身上,这方面的情况很多。如果了知了空性,就会知道所谓的痛苦从何而生呢?从我的身体产生的,还是从我的心产生的?从对方语言产生的,还是从哪里产生的?观察的时候,发现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无自性的。当他遇到痛苦的时候,安住痛苦的本性,了知痛苦是空性的,心里就会放下对痛苦的执著。虽然身体上可能还会有痛苦,但是通过执著的方式所累积的痛苦是没有的。

我们自己在痛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越执著越痛苦,越痛苦就越执著,形成了恶性循环。比如当我们治疗身体的疾病,觉得特别痛,很执著的时候会越来越痛;如果我们想,反正就是这样的,痛就让它痛吧,一旦放松,感觉没有那么痛,好像也能忍受。有些道友在治病的时候可能也有这样的体会。

我们在痛苦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是痛苦本身带来的,有一部分痛苦是我们的执著带来的。我们在修空性的时候,虽然没有办法把本身的痛苦消灭掉,但可以把额外的附加在痛苦上面的这部分痛苦去掉。尤其是当我们修空性越来越纯熟的时候,对一切万法都了知为空性,对痛苦本身也了知为空性,第一刹那痛苦,第二刹那知道这是空性无自性的,像这样就可以安住在痛苦的本性当中。能够安住痛苦本性,就是把痛苦本身作为修持空性的素材了。这方面有很多将痛苦转为道用的教言,了知空性的话,痛苦由何生?

“乐由何生”,那快乐又是从哪里来产生的呢?我们追求快乐、获得快乐,前面提到快乐本身没有好坏,它只是一种果报而已。如果我们在遇到或者追求安乐时,安乐的本身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烦恼,如果了知安乐无自性,以及安乐由何而生,也可以驾驭安乐。

“何足忧与喜”,当我们不顺心的时候,有什么忧愁的呢?当我们顺心的时候,有什么欢喜的呢?忧喜也像前边分析的一样,都是本性空。如果能够了知、安住本性空,当我们产生忧伤的情绪时,观察忧伤的本性;当我们很欢喜时,观察到欢喜的本性,马上就可以恢复到比较正常的状态,这时候我们是平常心了。以平常心去应对,对我们的修行而言必要性非常大。

我们有时候分不清楚苦乐和忧喜,觉得好像差不多一样,其实在《俱舍论》当中,苦乐和忧喜是分开讲的。乐有身乐受和心乐受,苦也有身苦受和心苦受。身体方面的就用苦和乐,比如身苦受、身乐受。身苦受和身乐受就用苦和乐来代表,如果学过《俱舍论》,一看苦乐,我们就会知道这是身体方面的。忧和喜是心方面的,就是心苦受和心乐受,心苦受用忧来代替,心乐受用喜来代替。苦乐主要是身体方面的,忧和喜主要是心方面的。《俱舍论》中对于身苦受和身乐受、心苦受和心乐受分别为苦乐、忧喜,像这样会比较清楚地了知。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