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23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宣讲的是第二品忏悔品。忏悔品中除忏悔的内容之外,还宣讲了皈依等殊胜内容,这些对于一个学佛者或修行人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窍诀。讲忏悔时讲到了四种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这四种对治力是修行忏悔时非常关键的要素。因为我们在有意无意中造下了很多罪业,如果不想让罪业成熟就必须提前忏悔,如果罪业成熟之后就必须以受苦的方式才能得以清净,所以在我们有时间、可以修法之时,应当提前把罪业在因上忏悔清净。
忏悔必须要抓住四个要点:第一个是厌患对治力,是指对自己以前造过的罪业产生很大的后悔心,在此前提之下我们才愿意忏悔,厌患对治力非常关键;第二个是所依对治力,指忏悔需要依止一个具力的对境来帮助我们清净罪业;第三个是现行对治力,依止了殊胜对境之后,要修持善法来对治恶业;第四个是返回对治力,即发愿以后不再造恶业。忏悔时如果圆满了这四种要素,罪业可得以清净,否则就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清净。
现在宣讲厌患对治力,有两个科判,第一总说忏悔罪业的方式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二依靠殊胜对境而忏悔:
子二、依殊胜对境而忏悔特殊罪业之方式
此科判中包括“依靠殊胜对境”而“忏悔特殊罪业”的方法,所以颂词也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进行解释,第一部分是:
惑催身语意,于三宝父母,
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
此颂主要宣讲了依殊胜对境而造业,并说明什么是殊胜对境,即三宝、父母、师长、余人。依靠殊胜对境所造的业比普通对境严厉得多,依此对境造善业功德很大,造恶业过失也非常大。
首先是三宝。依三宝所造的罪业称之为特殊的、非常重大的罪业。为什么呢?因为三宝是福田,是整个世间中的明灯,是引导众生趋向解脱的殊胜引导者。佛宝具足非常圆满究竟的福德、智慧及善巧方便,可以称之为世间的导师,是非常殊胜、严厉的对境;法宝是方法、方便,犹如患病时所获得的药物一样,具足清净、殊胜、离欲的功德,是我们的依靠处、皈依处;僧宝是修行者,大乘僧宝主要是指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这些圣者相续中具足断证的功德:断除了相应的、部分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及其所依无明、我执,证悟了殊胜的智慧,具有种种善巧方便和神通,僧宝也是一个严厉的对境。如果对三宝进行皈依、顶礼、供养,可以获得殊胜的福德;如果对三宝造恶业,也是极大的罪业。三宝成为殊胜、严厉对境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福田、是引导我们出离世间的殊胜对境。
第二是父母。针对胎生的众生而言,都是依父母这种特殊因缘才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否则无法投生,也无法生长,更无法在世间享受快乐或修道。所以父母对我们具有生养之恩,让我们来到世间,并且养育我们长大成人,对我们的恩德非常之大。所以如果对父母造罪业,也称之为严重的、特殊的罪业。
第三是师长,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引导我们出世间修法的堪布、善知识、上师等,他们是给予我们种种教诲,引导我们学习佛法,让我们知道善恶取舍道理的出世间的师长。如果没有他们的引导,我们就无法了知佛经当中的究竟意趣,无法了知佛法所讲的真实的、清楚无误的修行方法。所以让我们内心当中产生殊胜智慧、了知修行方法的师长也是殊胜对境。另一种是世间的师长,即教给我们很多世间知识的老师,对我们而言也具有殊胜的恩德。此处主要宣讲的是出世间的师长。
第四是余人,就是对我们有恩德,给予我们很大帮助的人,是我们的恩人。有一些人虽然不是圣者,不包括在三宝当中,也不是师长,不包括在出世间的引导者当中,但他是一个具有福报的修行者,也可称为殊胜对境。比如说最后有者可以称为余人:大乘最后有者指十地菩萨,小乘最后有者指一生可以解脱的、相续中具有很大福报和修行功德的凡夫。
此处宣讲了对殊胜对境造善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德,造恶则有很大的罪过。颂词当中讲到“造作诸伤害”,即对他们造作种种伤害,造作的方式是“惑催身语意”,因无明愚痴发动身语意三门造作。
身体造作的伤害:对于佛宝而言,如摧毁佛像、佛在世时提婆达多推山压佛等等,都属于通过身体对佛宝造作伤害;对法宝造作伤害的情况包括:撕毁佛经、烧佛经、用脚踩佛经等等;对僧宝造作伤害,如殴打修行者、殴打菩萨,这些都属于身体造作伤害。
语言造作伤害是通过语言诽谤佛陀、佛像、法宝,诽谤或辱骂修行者等。
意造作伤害是指内心当中经常对佛、法、僧三宝产生邪见,通过自己的心对三宝造作伤害。不论依靠身、语、意三门之中的哪一个,造作伤害之后都会在相续中留下很严重的罪业,都是需要忏悔的。对父母造作伤害可以类推:打骂父母属于身语伤害,内心当中对父母产生不好的想法属于意伤害。对师长、余人也如此类推,所有的伤害都是通过身语意造作的。
而造作伤害的起因是什么呢?颂词第一句讲得很清楚,即“惑催”——通过烦恼催动。有时无意之间造作,虽不是刻意的,但因对境很严厉,所以不能说完全没有过失。通过很强烈的烦恼故意去造作,罪业就更严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烦恼很深重,不是故意去造罪业,比如在修行过程中不知不觉从内心中冒出一些邪见,自己不想生起而突然冒出来,这种情况经常令我们困惑。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对上师三宝产生了邪见,对父母产生了不好的想法,很痛苦,不能说完全没有过失,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并不是自己故意生起的,所以如果马上忏悔可以得以清净。这个颂词讲到了依靠殊胜对境造恶业:通过烦恼催动,以自己的身语意对三宝、父母、师长、余人造作了很多伤害。
第二部分讲针对殊胜对境所造的恶业一定要忏悔。
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
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
佛陀在经典中讲:真正的智者有两类:一类是不造罪,一类是造罪之后懂得忏悔。在《极乐愿文大疏》中忏悔支主要是对治愚痴,因为造罪是一种愚痴,造了罪之后不忏悔也是一种愚痴,过去因为愚痴造下罪业,现在懂得忏悔,实际上就是对治愚痴的一种方式,所以现在我们精进进行忏悔是有必要的。
“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因为以前自己烦恼深重,或者愚痴心深厚,犯下了众多的过患。有时想起自己今生当中因为智慧不明,或者烦恼愚痴很严重的缘故,不管是针对三宝、父母、师长还是余人,多多少少都造过一些罪业。有些人认为这些罪业今生我都没有造过,是不是就不用忏悔了?今生没有造过不等于前世没有造。所以现在我们要用这种机会来忏悔今生及过去世所造的种种罪业。如果自己还没有解脱,相续中还有比较深厚的现行烦恼,由此可知我们相续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罪业,所以这些罪业也是需要忏悔的。
颂词第三句讲到“一切难恕罪”,难恕并不是完全不可以饶恕。对于佛法僧三宝、圣者和修行有素的修行者,他们不可能因为你诋毁、打骂过他而根本不接受你的忏悔。圣者之所以能够成为圣者,就是因为他调伏了相续中的烦恼、嗔恚,内心当中对众生具有非常深厚的慈悲菩提心,所以对圣者而言,一定是能够宽恕罪业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存在真正难以饶恕的罪业。有时候父母等凡夫人口头上会说:“我绝不饶恕你。”是不是这个罪业就无法清净、完全没办法解脱呢?但是通过罪性观察,也不是。究竟来讲,“难恕罪”的意思就是相对于普通罪业而言难以清净的罪业,称之为难恕罪,但究竟来讲,一切罪业都是可以清净的。
将一切难以饶恕的罪业在“佛前悉忏悔”,在以佛为代表的三宝等殊胜对境面前,全部发露,一一忏悔。我们必须要认知这些罪业,生起厌患对治力,在佛前或殊胜上师面前,把罪业说出来、发露忏悔。相当于我们不小心吃了有毒的食物,如果想让自己的身体获得安乐,必须要把它吐出来一样,同样我们想要清净相续当中的罪业,也必须发露忏悔。当然有一部分是过去所造的罪业,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但通过观想,在具有神通和一切遍智的佛陀面前,也发露忏悔这些罪业,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颂词中讲到必须忏悔依殊胜对境而造的特殊罪业,因为这些罪业难以清净,如果现在再不忏悔就更难以清净了。另外,这些罪业的果报也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现在如果任其发展根本不忏悔的话,业果一旦成熟,我们就会极难忍受,所以现在有忏悔的机缘必须要忏悔。
接下来讲第二个科判所依对治力,即四对治力中的第二个——所依对治力。它指依止一个具有功德的殊胜对境来忏悔。因为我们修行或调伏烦恼,依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往往很难做到究竟和圆满,所以要让内心当中的罪业很快得以清净,必须依靠一个具有圆满功德的殊胜对境,因此我们要修第二个所依对治力。
癸二(所依对治力)分三:
一、皈依原因;二、所皈依之对境;三、如何皈依。
第一,皈依的原因就是分析为什么要皈依?只有把原因弄清楚,才可以真正做到诚心诚意地皈依;第二,我们要认清皈依的对境是什么,因为在世间当中有很多自称能够作为皈依境的人,我们要分清到底哪些能够作为我们的皈依境,哪些不能,否则我们的资源、时间、精力都十分有限,找错皈依境只能是浪费暇满人身,不可能达到非常圆满的目标,所以我们要认清所皈依的对境;第三,我们必须要懂得、掌握皈依的方法。
子一(皈依原因)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略说和广说在意义上没有大的差别,略说是对广说的含义先做一个提示。下面的科判当中会出现很多“略说”和“广说”,我们要看略说、广说从何而分。此处略说是从皈依的原因分出来的,所以是皈依原因的略说,首先讲第一个略说:
丑一、略说: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
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这个颂词讲了为什么要皈依。如前所说,我们每个人相续当中都具有很多的罪业,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今生没有造什么很大的罪业,所以相续是清净的。一个人的罪业是否清净,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烦恼是否轻微?对于空性等深广佛法的认知是否清楚?对众生的慈悲心是否非常地猛烈?内心是否已生起断证的功德?
虽然有些人今生没有造大的罪业,但是内心烦恼分别念不断,对众生发不起菩提心,或者对深奥的佛法难以通达,这些都是具有罪业的表现。这些相就是一种果,通过这个果来推因,说明内心还具有比较深厚的罪业。在我们的罪业没有清净之前,难以现前清净的道,难以现前证悟之果。如果罪业未清净,就会障碍我们修行。在罪业没有清净之前,实际上我们没办法真实获得安宁,因为罪业一旦成熟,一定会让我们感受难以承受的痛苦。于是我们要提前思维:为什么要皈依?为什么要精进忏悔?如果在罪业没有清净之前“吾身或先亡”——我的身体可能已经提前死亡了,就说罪业没有清净我就死了,那么这个罪业一定会成熟在我下一世的身体上,到那时就只有在无可奈何中感受造罪的痛苦。所以我们要想:如果在死之前罪业还没有清净——“云何脱此罪”?
当我堕入恶趣中,正在感受痛苦时,怎么样才能摆脱罪业呢?想到这里我们就要皈依三宝,皈依忏悔的对境,所以第四句讲:“故祈速救护”,因为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很难自我救赎。虽然修行不是单纯靠他力,但是他方的助缘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一方面修行靠自己的决心和誓愿,另一方面也要依靠殊胜对境的引导和提携,自他两方面的因缘如果都具足了,我们再做修行、忏悔就比较容易完成。
有些人最习惯认为现在还有时间,现在自己还要忙于其他的事情,反正有的是时间,所以现在不着急忏悔,总是想以后再做。但是时不我待,就在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当中,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那个时候才开始后悔、着急,但往往已经难以补救。佛菩萨在很多经论中都提醒修行者,在死亡到来之前、在还有机会、还自在的时候,一定要先认清楚自己处于什么情况:如果我们正处在火坑的边缘,形势非常危急,就要马上采取补救措施。如果没有认清这一点,很容易堕到火坑中。如今的问题是:众生本已处于很危险的境地,却不认知自己的处境,根本不做补救,不提前做准备。当死亡、痛苦突然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会措手不及、手忙脚乱。
在很多经论中,佛菩萨都苦口婆心地通过各种教言、比喻和公案告诉修行者,现在一定要认清自己所处的时局、环境和状态。我们的内心环境充满了各种烦恼、罪业,就好象装有无数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如果自己不注意、提前把它清理干净,说不清楚哪一天在什么时候,这些炸弹就会爆炸。所以处于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就不能装作一点事都没有,不能忽视这种情况的存在,我们要依靠颂词去思维,并不是听到这个道理就可以了——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不能够满足于此。这个颂词提示了一个很深的道理,主要是让我们生起一种紧迫感。有了这个紧迫感,我们才愿意去皈依;没有这个紧迫感,我们即使皈依了,力量也不强。所以我们要想到:自己的罪业很重,如果现在死了就无法得以清净,而真正能够帮助我的,就是殊胜的皈依境,所以现在我要祈祷佛菩萨、圣尊,迅速救护我,所以颂词第四句是“故祈速救护”——祈祷圣尊迅速地救护我。
这方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要皈依殊胜对境的原因就在于此。
丑二(广说)分二:一、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二、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
这两个科判的意思是:要生起皈依,就要从死亡的角度进行思考。前面略说讲到“吾身或先亡”,也提到了无常;广说把无常和皈依的道理更加紧密、广大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宣讲。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皈依呢?当思维到死亡疾速之后,就会觉得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马上能生起很清净、急迫、坚固的皈依之心;第二,思维很快就会到来的死亡是非常恐怖的,因此生起真实、无造作的皈依之心。
有时我们表面上做了皈依仪式,在道友面前,都认为我是皈依的人,但实际上观察内心,我们的皈依并不是非常深刻,只是表面形式——修法时念一念皈依偈,但内心中并没有对上师三宝皈依境产生非常清净、非常坚固的皈依之心,还带有一些疑惑。这种带有疑惑的、形式上的、假装的皈依,如果只是为了方便人与人的交往,或者在某个团体中需要皈依的身份,虽然暂时可以起一点作用,但毕竟是具有欺惑性的缘故,因此对修行不能起到真实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思维切身利益,就要思维疾速死亡:这个死亡很快到来,而且非常恐怖,其他无可救护,只有所皈依的三宝能够救护。此时就会摆脱一切虚伪的皈依形式,从内心中对三宝生起一种清净的信心、皈投依靠之心,那才有用。
我们在忏悔时,会念皈依、金刚萨埵、三十五佛等仪轨。如果不是以很清净、很猛烈的信心做祈祷,实际上它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相反如果通过很猛烈的信心做祈祷,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作为一个真正想要解脱的修行者,必须要经常自我反省、自我思考:是只满足于做一个形象上的修行者?还是真正要做一个能够调伏内心、法能够对相续起作用的修行者?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要思维死亡无常、死亡恐怖、死后有谁真正能够对自己有帮助的道理。只有把这些前行的内容思维透彻,再做皈依才会没有一点假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地皈依,发自内心地忏悔,这样的修法才是真实的修法,否则就是一种伪装的修法,伪装的修法做得再好,终有一天会露馅的。在谁面前露馅呢?在死神面前。在自己真正遭受痛苦的时候,以前那些虚伪的修行就会露馅。如果早点思维这些道理,就不要虚伪修行,应该真修。所以现在我们要真实修行前行法,帮助自己从虚伪作意转变为真实作意,必须多思维无常,因为这真正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虽然死亡还没有在我们身上显现,但是终有一天会来临,而且那时是非常恐怖的,我们提前学习、提前思维,就能提前转变,就能够帮助我们成为真正的修行者。
寅一(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一、略说:
此处的“略说”是对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的略说。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
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我们的罪业如此深重,死亡也会很快到来,思维这些道理后必须要做一个决断:到底怎样利用自己的时间?只有把寿命不可靠的道理深深扎根在自己心里,才能保证我们利用每天的时间真正修行。
颂词第一句说:“死神不足信”。有时我们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或认为死亡是他人的事。虽然听过、看过很多人的死亡,但总觉得和自己无关。张三、李四、王五死了,或者国外发生战争、爆炸、车祸死了很多人,我们不深入思维总是觉得死亡与自己无关。还有人认为:反正我没有病,我的事没做完,我不会死。这些观念实际上都是不可靠的。死神足以信赖吗?是不是等到什么事情都做完了,我愿意死再死呢?不是这样的——“死神不足信”。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分别念认为死亡不会到来,这只是一个愿望而已,因缘不一定能按自己的愿望成熟。以为自己不死,或者以为现在还不会死,都是一种分别妄念,不足以信赖。
实际上死亡随时会到来。“不待罪净否”——死亡不会等到自己罪业完全清净了才来。如果死神会等到所有众生罪业清净了才来,那么我们也不用着急马上修法。因为不管怎么样死亡会等到众生罪业清净才到来的,所以我们不用着急,可是死亡不会等到罪业完全清净之后才来——“不待罪净否”,它随时会来临。此处清楚说明的事实是:死神不会等待众生罪业清净才来临。有些人根本还没有修忏悔,死亡就已经到来;有些正准备忏悔时死亡降临;还有一些人忏悔清净部分罪业时就死亡了;当然也有罪业完全得以清净之后死的,种种情况都发生过。
现在我们还有选择权、自主权,自己该怎么选择?应该要抓紧时机,提前一分钟修,就有一分钟的把握,提前两分钟修,就有两分钟的把握,要知道死神不会等到我们罪业清净才来。现在我们是带罪之身,相续中充满很重的罪业,倘若死神现在降临,眼前贪执的所有东西都要抛弃,但唯独无法抛弃的就是业。失去了今生的生命,带着这么沉重的罪业,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自己要思维,要抓紧时间皈依。
“无论病未病”:不管是病中还是健康的状态,死亡都会随时到来。如果得了癌症等严重的病,会想到死亡快来了;如果自己很健康,往往很难去思维死亡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重视死亡的观念。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否生病都会死亡,比如遇到车祸、水灾、地震、战争等等,很多因缘都可能导致死亡。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倒地而死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这个颂词提醒我们:不管是生病的人还是健康的人,死亡降临的机率都是相等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下一刻自己不会死。我们再再讲过,在遭遇车祸而死亡的人中,有谁想到下一刹那自己会死亡呢?几乎没有,死亡就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发生了。
讲无常的时候,经常会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想也会死,不想也会死,那么想和不想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如果不思维死亡,致命之处在于:我们荒废了时光,不会想修行,即便修行,也只是形象上的修法。思维死亡也许今天到来,也许就在明天,这样忆念死亡有什么用呢?会让我们经常处于警觉中。想到今天可能死亡,所以不能荒废时光;想到明天可能死亡,所以必须抓紧时间修行。总是处于忆念死亡的状态中,就会尽量减少恶业,行持善法。
颂词讲到无论罪业清净与否和生病与否死亡都有可能降临,不论事情是否完成,死亡也会随时降临。世间人会想:我不能死,因为我刚开始创业,事情还没做完。但实际上,死亡并不能随心所愿,它随时会发生。了解这一真相之后应深深思维,将死亡无常的观念扎进自己的心。
思维疾速死亡,就不能拖延时间,要马上产生皈依三宝之心,寻找依靠之处。皈依三宝并不是世间人所认为的:只是信仰佛教的人找一个精神的依靠而已,其实并非如此。三宝具有真实的功德,皈依三宝一方面的确有了精神依靠,但这种依靠并不是乌托邦,并不是不存在的某种寄托。我们经常皈依祈祷三宝,三宝必定会以威神之力赐予加持;忏悔时依靠三宝的威力,通过自己强烈的忏悔之心,两方面因缘和合,重罪都可以很快消除,何况轻罪。因此思维死亡速疾降临而产生的皈依心是非常清净、非常猛烈的。
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
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想到速疾死亡,为今生所造种种罪业实际上就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死亡无常我们往往没有深刻的了知,或根本不了知。问世间人他会不会死,他答:“当然会”,但没有更深入的思考。对于修行人,了知死亡无常有多深,可以观察自己的行为:了知得越深,念咒修法越精进;如果不精进修法,经常处于散乱之中,说明非常肤浅。我们要深刻思维,颂词虽然看似简单,容易理解,但是造论并不是只让我们明白字面意思,而是要对意义透彻理解并应用在修行中。如学习宣讲忏悔中皈依的颂词,一定要达到真心实意皈依三宝的目的。每个颂词要和所修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放在内心当中去思维,才能体会到颂词的真正殊胜之处。
因为我们对于死时必定会舍弃一切这个事实不了知,或了知得很肤浅,所以为了亲人和怨敌造作了很多罪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了知亲人、仇人是无常的缘故,认为亲人一定会长久相伴,仇人永远会是怨仇,有常执之心。为了保护亲人,打击怨敌造很多罪业:有时依靠自己的身体或棍棒等武器亲自打击仇人;有时通过计谋报复;有时内心盼望怨敌遭受种种不如意的事情。身语意都有可能造作罪业。保护亲人也一样,内心经常贪执亲人,不论他们是否有功德都予以赞叹,做一些亲近、帮助的行为。越执著亲人,对伤害亲人的他方越会认为是自己的仇人;对亲人贪执越大,对仇人仇恨就越大,贪与嗔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我们为亲人和仇人造了很多罪业,但以佛法的眼光和通过智慧观察,所做的这一切是否有真实意义呢?如果不学习佛法,就会认为保护亲人打击怨敌理所应当。但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由愚痴所导的种种贪执或嗔恚烦恼所发动的,发起的主因是我执和无明,起因就错了。我们在护亲灭敌的时候往往不择手段,为了保护亲人杀生偷盗,为了打击怨敌造作罪业。但实际上亲和仇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了知,在死的时候一切都会舍弃,千般不舍的亲人要舍弃,万分痛恨的仇敌也要舍弃。事情发生的当下我们觉得问题很严重,但到死的时候,全部都只不过是一阵烟雾,一切都消于法界中,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实有的存在。
更深层次分析:所谓的亲不是恒常不变的,所谓的仇也是依某种因缘而出现的,亲仇全是自己的分别念。亲人经常反目,对自己造成伤害,就会变成仇敌;所谓的仇敌,或许对方并没有这么认为,或者并没有对你造成伤害。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亲和仇都是无常的,前世的亲人是后世的仇敌,今生的仇敌会成为后世的亲友,所谓亲仇都是暂时性的。但是我们因为不了知无常性,赋予了过多的偏执,由亲仇而起造作了种种罪业。
修行者必须要有智慧和观察能力,佛法教育我们用清晰的智慧去分析亲仇和罪业之间的关系,到底值不值得为了死时必定会舍弃的亲仇而留下让自己感受难忍痛苦的罪业?这个问题必须在心中好好思考,否则亲仇的分别念仍然会占上风,善分别念就会落在下风。无始以来我们对亲仇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保护亲人、打击怨敌天经地义。而现在要放弃这种没有利益的分别念,用善分别念取而代之。但这种力量还很弱,所以现在必须要仔细思维亲和仇的关系,为之造罪自己将感受痛苦,而那时亲与仇都已死亡成为过去。
将这些问题思维透彻,这样学习论典、串习善念才会真正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广说:
仇敌化虚无,诸亲亦烟灭,
吾身必死亡,一切终归无。
紧接着略说的内容进一步进行阐释。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不论是仇敌还是亲友,乃至我们的身体,一切最终都会化为乌有,何必为了虚妄不实的东西而造作很重的罪业?
“仇敌化虚无”的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我们现在执著的仇敌,也许过一段时间反而变成自己的朋友,所以以前认定的怨敌化为虚有,这是一种理解方式;其次,我们牢牢执著而不可原谅的怨敌也会自然死亡,这是第二层意思。
“诸亲亦烟灭”:自己认为关系很好的亲友,或许因为很小的因缘,比如玩耍时稍有不和,或者因为钱财产生纠纷,乃至于因为一些误解亲友反目成仇。从这个角度来讲,亲友已经灰飞烟灭;从第二个方面理解,虽然关系很好,但死亡之后化为灰烬,我们执著的亲友最后也会消亡。
最重要的一点:“吾身必死亡”,我的身心是执著亲怨、造作罪业的来源,但它最终也会死亡——“一切终归无”,所有仇敌、亲人、我的身体都会死亡,说明了世事的虚妄性,在仇敌、亲友和我之间发生的事情,有时是微不足道的,但却衍生了很多的矛盾、贪爱、罪业,然而就连造恶者本身都会死亡、会消散。如果我们能够提前看清这个事实,就不会因为过度的贪著亲怨关系而造下很多的罪业。
这个颂词主要让我们思维“一切终归无”的道理,体会执著亲怨毫无意义,进一步了知缘这些对境造罪业毫无意义,进而认识到现在必须要忏罪,为了忏悔的质量必须皈依三宝,这样将无常、皈依和忏悔连接起来,修行才有了很清净、很坚实的基础。
本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