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0 3 讲记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无著菩萨所著《入菩萨行论》的注释《善说海》。在学习开始前,上师强调首先要安住于非常清净的发心,因为任何一件事情是否殊胜、是善是恶是通过发心来决定的。如果最初的发心不善妙,事情本身就会受影响而变得不善妙;如果发心很清净、强大,所做的善根不管是听法还是修行,因为发心的缘故,就会成为殊胜的资粮。因非常强大的缘故,果也会非常强大,这是佛法中因果之间的善妙缘起。因此我们在做任何善事之前(包括听法),最好都能以清净的发心来摄持,这非常重要。

上师在《讲记》中说,并不是得到一个皈依证就成了佛弟子。是不是真正的皈依,关键要看内心有没有“宁舍身命,不舍三宝”的决心,如果有了这种誓愿力,即便没有皈依证,事实上也是标准的佛弟子。皈依的本体,就是了知佛法僧功德之后产生的殊胜信心。修皈依的时候信心就是核心,我们要以修持皈依的方式,让自己的信心不断地增长、坚固。我们皈依佛,知道佛的功德产生了信心,然后皈依法、皈依僧都是如此。

修持皈依到了境界很高的时候,皈依的对境就从外在的三宝转移到内在的三宝,实际上,每个众生的相续都圆满具足了佛法僧三宝的自性,但在初学的阶段,我们并没办法真正地了知这点而进行皈依。随着智慧的不断增长,我们对一切诸法的实相、对三宝的本体有所了知时,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心也具足殊妙三宝的自性。了知内在的三宝并安住它,实际上就是自性的一种皈依。我们学习佛法到了后期时,肯定要经历这个阶段。所以,我们修皈依的时候,主要是具足信心。外在的三宝我们通过信心来皈依,自心的三宝也要了知而皈依。这两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大乘法在修持任何一个仪轨之前都要修持皈依,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持皈依非常重要。我们对所皈投、依靠之对境的功德了知之后,自己所有的一切完全依靠三宝或三宝的指示而行非常关键,这样才能有效地制止在修法过程中自己创造一些修法,或者依靠分别念而行,修持皈依是对治这种分别念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在上师的《讲记》中也是再再强调的。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入行论释·善说海》的学习。“入行论释·善说海”是标题;“入行论”即《入菩萨行论》的简称;“释”:指印度和藏地有很多《入菩萨行论》的注释。《入行论》讲到了一切菩萨修行的方法、菩萨安住的境界,是一种比较高深的修法。为了让后学者、初学者能够清楚无误地趣入《入菩萨行论》的所诠义,大德们造了很多注释。

本注释是“善说海”,“善说”是指能够原原本本解释《入行论》的词义;“海”指包含很多教证、理证,就像大海蕴藏很多的宝藏一样。我们通过“善说海”的名称,就知道其中的内容有殊胜的教理,能原原本本地解释《入行论》,让我们能够完全了知《入行论》的所诠义。有些翻译“善说”是妙解的意思,即善妙的解释,与原本的解释完全相同。

《善说海》的注释是无著菩萨所造。此处的无著菩萨不是印度的无著菩萨。印度的无著菩萨与龙树菩萨齐名,受到弥勒菩萨的加持在人间弘扬大乘法要,是印度“六庄严”之一。这里的无著菩萨是在藏地出生的,原名叫功秋桑博,“无著菩萨”是别人送给他的美名。因为有一次他很善巧地解答了一个难题,有人称赞说:你的智慧这么圆满,堪当“无著”第二!此后大家都叫他“无著菩萨”,有时也称为“无著贤”、“渥东无著”。无著菩萨的智慧非常深广、菩提心非常圆满。在当时住世的大德中,他和果仓巴尊者都非常精通《入菩萨行论》。别人劝请他造了《入菩萨行论》的注释,就是现在我们学习的《善说海》。藏地很多大德公认,如果我们能够学习《善说海》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以此缘起之力,相续中就能自然而然产生殊胜的菩提心。以上介绍了《善说海》的作者无著菩萨。

接下来讲顶礼句,这是指《善说海》的顶礼句。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一个论典中有时会多次出现顶礼句,有论典或颂词本身的顶礼句,还有注释的顶礼句。《善说海》的顶礼句与寂天菩萨造《入行论》的顶礼句有所不同。

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

这是无著菩萨对本尊或生起信心的对境——圣者观自在菩萨作殊胜的顶礼。观自在菩萨在显现上以菩萨形象度化众生,实际上早已圆满了佛果。观自在菩萨在十方刹土中,有以佛身得度者,就现佛身度化众生;有以菩萨身得度者,就以菩萨形象来利益众生,等等。《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功德。菩萨会显现为佛、菩萨、圣者乃至一般凡夫及妙药、桥梁等一切形象,只要对众生有益,菩萨都会循机随类显示,度化一切众生,使其走上究竟证悟实相之道。

此处之所以“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一是因为无著菩萨对观自在菩萨的信心非常圆满,他的本尊就是观自在菩萨;二是还有一种说法:无著菩萨本人就是观自在菩萨的化身。因有这些必要的缘故,作者在论典开头首先顶礼了观自在菩萨。通过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加持自己的相续,能让所造论典利益众生,无著菩萨心中有这样的愿望和祈求,实际上他所造的论典对众生的相续的确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加持作用。《善说海》的确能帮助众生了解《入行论》,能让众生生起菩提心。

在无著菩萨所造的《佛子行三十七颂》中,顶礼句也是顶礼观自在菩萨,回向也是愿众生成就观自在菩萨的果位,都是在祈祷圣者观自在菩萨引导众生的心趣向于解脱。观自在菩萨是一切诸佛大悲心的总集 平时我们顶礼、念诵、祈祷观自在菩萨,现实的灾难都能够遣除,内心也会逐渐产生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因为观自在菩萨是诸佛慈悲总集的缘故,所以经常忆念、祈祷、修持,通过缘起的无欺之力,内心一定能产生殊胜的大悲心。

前面是总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接下来是分顶礼,分别对释迦牟尼佛、观自在菩萨、文殊菩萨、寂天菩萨做顶礼,之后是造论的立誓句。这四个颂词是对从佛陀乃至传承上师作顶礼。我们学习的佛法完全来源于释迦牟尼佛的恩德,所以最初顶礼释迦牟尼佛。顶礼句宣说了释迦牟尼佛从发心到成道之间宣讲正法、利益众生的事业,从这几方面凸显了释迦佛的功德,以了知这些功德的方式,对佛陀作顶礼。顶礼句有时是对所顶礼对境的法、报、化三身作顶礼;有时是以名号作顶礼;有时是从不同的阶段作顶礼。现在我们从不同的阶段来顶礼释迦牟尼佛:

慈爱无余众生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

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

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

熄众惑火开利乐花净饭王子前顶礼。

此处所顶礼的是净饭王子。净饭王子是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前的名字,代指本师释迦牟尼佛。这里使用了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进行宣讲。颂词中的比喻首先是“大海”,搅拌大海出现层层“乌云”,第一句中有搅拌海的意思。第二句中有“妙云”,通过搅拌大海出现了层层“妙云”,有了大云之后会降下瓢泼大雨,所以第三句有普降“雨”的意义。第四句“雨”降下之后,可以熄灭地上的野火或者失火房屋的大火,可以令大地盛开鲜花,让众生得到快乐。通过这几个阶段比喻佛陀教化众生的不同阶段,安立佛陀的殊妙功德。

“慈爱无余众生”:佛陀最初发心时,对一切众生生起了想要利益的心。趋入佛果的最初就是慈爱众生,为了利益众生而发心,对众生产生无余的大悲心。现在我们发誓要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成就无上佛果,第一步也要发起慈爱众生的大慈大悲心。这是佛陀成佛的次第,也是我们修行成佛的次第。所以“慈爱无余众生”是趣入佛道的第一步。

“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仙人搅拌大海,然后从大海中出现密云、日月等等,这是印度诗学中的一种修辞法。从气象情况来看,大风(如龙卷风)搅拌大海时出现大浪和水汽,水汽形成云,云又降下雨。与此相似,首先佛陀发了利益众生的心,如搅拌大海一样。“发心二资海”比喻发心和二资粮(即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就像大海一样深广,然后在菩提心和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中出现了殊胜的果位。首先是发心,中间是积累资粮,资粮圆满之后一定会现前殊胜的佛果。

第二句“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因为最初发了心,中间圆满了二资粮,因缘和合之后一定会成就殊胜佛果。那么所成就的殊胜佛果是什么?即不住涅槃自性的三身。佛陀具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化身,按照《经庄严论》和很多经论的讲法,法身是指佛陀自己受用的、种种离戏的本体智慧;报身是在登地以上菩萨面前显现的报身自性;化身是在一般的声闻缘觉、凡夫、外道等面前所显现的一种形象,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南瞻部洲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度化了很多声闻缘觉、凡夫和外道。显现在人间的佛是三身中的化身,因为报身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法身是佛自己的境界,所以降临在人间的是佛陀的化身。

此处讲到佛陀具足三身,三身是什么样的本体?即不住涅槃自性,一方面已经超越了小乘的涅槃,另一方面也超越了凡夫人三有的自性。因为一般众生耽著三有,声闻缘觉耽著涅槃,而佛陀既不住三有也不住涅槃。此处通过不住涅槃也间接说明了不会住三有,因为连涅槃都已经超越了,怎么可能再住于三有呢?佛陀在这种殊胜的自性中显现化身做度化有情的殊胜事业。

不住涅槃的自性是第三个阶段讲佛陀的果,通过修持佛陀的自利得以圆满。就好像搅拌大海出现了层层乌云,佛陀三身自性犹如密云一样非常深广,就像乌云中饱含着雨水,在佛陀的三身自性中也饱含了一切功德法。

下一个阶段是“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云很厚就会降下大雨,所以在饱含一切殊胜功德法的三身自性中也会降下妙法的甘露雨。降下的妙法甘露雨,就是佛陀出现在世间宣讲的最殊妙、最精华的正法——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此处说“离无我等四边戏论”,什么是四边戏论?四边戏论就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以后我们学习智慧品会着重学习离四边戏论大空性的含义。一般来讲,学空性经常会提到要离开“我”等实有执著,但这里为什么说“离无我等”?我们在学习最了义正法的时候,不单要离开“我、有”等等有边的执著,而且像无我、空性这些无边的执著也要离开。从要离开无我也间接说明:无我都离开了,怎么可能还有我的执著存在呢?所以人我、法我有边的自性,无我这样无边的自性,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边的戏论都要远离,实际上我们的分别心能够执取的也就是四边,离开四边的意思就是要我们息灭内心中的分别念。

讲到空性方面的含义,初学者不一定能够了知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学习佛法的深入,总会接触到殊胜大空性的观点,而且这种殊胜大空性的观点就是佛法中核心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要发愿尽快接触、通达空性的教义,这对我们学习正法非常必要。

第二句讲到的是佛果,第三句讲到的是佛所传的殊胜妙法。第四句进一步讲“熄众惑火开利乐花”,这是传法之后的作用。

佛的事业是怎么体现的?传法之后的作用是怎样的?可以“熄众惑火”。因为众生相续中具足了各式各样的烦恼,像火一样恒常炙烤着众生,使众生无法得到安宁清凉。如果听闻正法之后息灭了贪心、嗔心、无明烦恼等,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实相和清净的快乐,所以佛说的妙法具有“熄众惑火”的作用。

如前面所讲,大雨降下来后可以把野火浇灭,可以让地上的植物开花结果,同样的道理:学习甘露妙法之后,我们内心的烦恼因听闻殊胜妙法的缘故而得以息灭,就会“开利乐花”。“利”指暂时的利益,比如得到人身、得到快乐的资具等等。“乐”指究竟的快乐,所以“利”和“乐”放在一起指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快乐。“开利乐花”指因为修持了妙法的缘故,众生能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快乐,得到善妙的结果。

这里有五个阶段:首先是佛陀最初发心慈爱众生;中间是积累资粮,“发心二资海中现”;第三个阶段是佛陀成就无上佛果,即“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因为佛陀最初发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开始修持佛道的,所以成佛之后一定要利益众生;第四个阶段是佛陀讲法,“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最后第五个阶段是成熟众生,即“熄众惑火开利乐花”。通过这五个阶段来表示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而且把佛陀最初如何发心,如何究竟利益众生讲得很清楚,我们也要经由这样的修行方式,最后达到利益众生的阶段。

“净饭王子前顶礼”。净饭王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称为净饭王子,成佛之后叫释迦牟尼佛。此处是以佛因地的名称来表示释迦牟尼佛,二者本体是无二无别的。还可能有一个原因,因为《入菩萨行论》是讲菩萨的行为,按照大乘的共同讲法,净饭王子在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之前是十地菩萨的身份,为了表示菩萨行的缘故,就在“净饭王子前顶礼”,后面顶礼的观世音、文殊、寂天也是菩萨,暗合了《入行论》中“入菩萨行”的妙意。佛果的来源是菩萨位,菩萨位修行圆满之后肯定会获得佛的果位。所以,或许是有必要契合《入菩萨行论》的意义,此处没有顶礼释迦牟尼佛而是顶礼净饭王子。

第二段颂词是顶礼观世音怙主:

仅以圣尊名号光, 传入何者耳畔中,

亦能遣除心暗者,观音怙主前顶礼。

此处说“仅以圣尊名号光”顶礼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通过菩萨的发愿力、证悟以及殊胜的大悲心在世间流传非常广,在汉地即便是很多不学习佛法的人也知道观音菩萨、观音娘娘,民间也流传着很多观世音菩萨的故事。众生即便只是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会在内心种下究竟得度的因缘,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有殊胜功德的缘故。

学到《入行论》第八品时也会讲,观世音菩萨为了遣除众生的怖畏,专门加持了自己的名号救度众生脱离苦难,所以这个名号和一般人的名字完全不一样,它是通过大悲心和功德做回向、加持之后显现的。“圣者名号光”:名号也是一种光明。光明有多种体现的方式,我们理解的光明是电灯光、阳光这种形式的光,但有时智慧也称光明,此处功德也叫光明。

所以依靠圣者名号的光明,不论是“传入何者耳畔中”都有利益。不管是人或者动物,还是我们看不到的很多非人、中阴身等等,如果我们大声地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它们听到之后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有一种殊胜的说法:如果在旁生的耳边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或者六字大明咒,通过名号功德力加持的缘故,它们就不会堕恶趣。如果旁生听闻的利益都如此大,人通过信心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更能得到强大的加持力。

“亦能遣除心暗者”:仅是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能遣除内心的痴暗。当然,遣除的层次有所不同,关键在于听者的根性。有些众生的根性即将要成熟了,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下子就获得了证悟;有些众生堕在恶趣中,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马上从恶趣中解脱;有些众生正受到地震、洪水等伤害,听到或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从灾难中解脱;有时内心很烦乱,通过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使心得以安宁;有时内心的烦恼很强盛,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让自己的烦恼息灭。有些人即生马上得到感应,有些人在今生不一定马上感受利益,但是因为听闻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缘故,在后世或再再后世中,听闻名号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他的心逐渐会变得智慧和慈悲,开始要去修道、度化众生,慢慢地就像我们一样遇到了《入菩萨行论》,开始学习《入菩萨行论》的教义,心开始逐渐转变成菩萨的心,行为也逐渐转变成菩萨行了。我们要真正去掉凡夫的身份,变成殊胜的圣者菩萨、最后成佛,有一个远因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个远因和根本因,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遇到殊胜的佛法、得到殊胜的果位。

此处主要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功德,实际上听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其他佛菩萨的名号都有殊胜的功用。在了知了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功德之后,我们在怙主观世音菩萨面前恭恭敬敬地顶礼。

第三段颂词是顶礼文殊菩萨:

开示寂灭我与无我戏论胜义之法理,

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遣诸愚见暗,

善说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净行此法理,

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萨前顶礼。

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显现和总集。文殊菩萨显现在世间中一方面是帮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另一方面其实文殊菩萨早已成佛,只不过是以菩萨的形象度化有缘。

此处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顶礼呢?首先是“开示寂灭我与无我戏论胜义之法理”。佛陀的正法分为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通过二谛的方式趣入究竟实相。其中之一是胜义谛的法理,胜义的“胜”字就是殊胜、第一的意思,所以有时叫第一义谛,有时叫胜义谛,都是最究竟的含义,不跟随我们的所见所闻安立。眼根、耳根的境界都不是胜义,在佛法中叫做名言、世俗或者观现世量,是暂时的、表象的意思。相对于暂时的表象,还有一个究竟的实相,一切万法在显现的当下,它的本体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自性呢?通过佛陀智慧的照见,在胜义和究竟的本性中,它是寂灭一切的。

“寂灭我与无我戏论”:“戏论”有时候叫做边执、执著,种种的分别念都叫戏论,戏论是分别心不住于本来无我或究竟的实相而往外攀求。比如执著“我”是一种戏论,执著“无我”也是一种戏论。“我”和“无我”二者比较,“我”就是一切轮回的因和根本,有了我执会造很多的业;“无我”是观待于“我”来讲的,无我算是暂时的一种胜义,但是无我毕竟也是用分别心去修持的,本体是分别心的缘故,所以无我也不是究竟的实相。在究竟的实相中,必须对“我”和“无我”的执著都要息灭,息灭之后才叫究竟的胜义谛。文殊菩萨善于开示寂灭“我”和“无我”戏论的胜义法理,因为菩萨已彻见了万法的本性,因此能够教导后学者善巧安住于离开“我”和“无我”的胜义本性中。以上是文殊菩萨开示的胜义法理。

下面文殊菩萨开示世俗的法理:“已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遣诸愚见暗”。“已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讲到了世俗中的本性。世俗中的本性是怎样的呢?胜义中虽然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但是在世俗当中一切万法仍然有显现。所以在离开一切戏论的当下,如果因缘没有完全寂灭,在因缘和合的过程中仍然会显现因果法。“已造积业为我所等”的意思,就是在世俗中有因果的显现、也有因果的作用,如果我们造了业、积累了业,就会去承受果报。前面我们在学习《亲友书》的时候也讲过业的自性,讲到了“未做不遇、已做不失、业的自性增长广大 等等,这里都是可以包括的。胜义中一切万法离开戏论,世俗中因果不虚而显现,所以“已造积业为我所等”就是世俗的法理。

“遣诸愚见暗”:通过宣讲胜义和世俗的法理来遣除一切众生愚痴见解的黑暗。如果我们对于胜义谛、世俗谛的自性都能够了知,就能够遣除一切愚痴黑暗,如果不了知,我们就会处在愚痴黑暗中。对真实义有愚痴,就不知道胜义谛的法理是怎样的;对世俗谛愚痴,就会对业果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在离戏空性的当下,假如我们没有离开世俗的显现,当然会有世俗的作用,因此世俗中因果是存在的。虽然胜义中离开一切戏论,但世俗中因果是不欺存在的,所以我们在世俗中必须随顺因果而行。这是文殊菩萨开示的胜义和世俗两大法理,能帮助众生遣除愚痴黑暗,建立最圆满的正见。

“善说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净行此法理”:除了宣讲二谛自性的本体之外,也善说利他的菩萨行。善说了什么呢?“抛弃自乐”。因为《入行论》宣讲了要成为一个标准的菩萨必须抛弃自乐、自利的心,然后把执著自利的心转为成办他利的心,而且在此心态的基础上要做殊胜、清净、善妙的利他净行。文殊菩萨也善说这样的法理。

“究竟自他二利”:文殊菩萨的自利和他利都已经圆满了。“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萨前顶礼”:一方面文殊菩萨是法王子,从另一个角度讲,文殊菩萨显现上是菩萨但实际上是佛,所以法王这个名称当之无愧,作者在文殊菩萨面前恭恭敬敬地顶礼。

从《入菩萨行论》显现的缘起来看,修菩提心有两大传统:一大传统是释迦牟尼佛传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再传给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然后辗转传到金洲大师,再传到阿底峡尊者,这个修心法要叫七重因果教授;还有一支是佛陀传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直接传给寂天菩萨,就是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宣讲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修法。

“善说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净行此法理”:寂天菩萨在文殊师利菩萨面前直接听闻佛法,文殊菩萨把胜义中离戏的道理、世俗中因果的道理,以及如何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道理完全传给了寂天菩萨。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第九品智慧品讲到了“寂灭我与无我戏论胜义之法理”;在其余诸品中宣讲了“已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的世俗中的道理;第八品中主要宣讲“善说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净行”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修法。所以《入行论》中全是文殊菩萨传给寂天菩萨的教言,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也中完全体现了这些教言,这也是传承的体现。

第四段颂词是顶礼寂天菩萨:

尽舍国政善开显,稀奇佛子行之理,

弘扬佛陀教法者,寂天菩萨前顶礼。

寂天菩萨在出家之前是一个王子,释迦牟尼佛、《中观庄严论》的作者静命论师、阿底峡尊者等很多大德以前都是王子的身份,他们为了弘扬佛法,纷纷“尽舍国政”,给后世示现必须要从极度的享受当中出离修习正法才有益,寂天菩萨也是如此。

寂天菩萨“尽舍国政”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在传记中也有,就是寂天菩萨在即将登基的前晚做了个梦,梦见上师文殊菩萨坐在他即将登基的宝座上,他觉得有点奇怪,文殊菩萨告诉他说:儿子!这是我的宝座,你和我坐在一个宝座上是不合适的。他醒来之后就想这个梦是什么意思?领悟到应该是自己不适合继承王位,应该出家。

第二种说法是他在登基之前梦见度母用热水给他灌顶,当时他就问水怎么这么烫?度母说:这个水不算烫,你登基时用来灌顶的水更烫。暗指他登上王位之后会造业堕地狱,于是他就下决心舍弃了王位。当然菩萨从小的善根和利他行都是很圆满的,所以因缘成熟之后就“尽舍国政”开始出家修行。

“善开显”是指菩萨在那烂陀寺诵经大会上善于“开显稀奇佛子行之理”。当时他坐在高座上身体越升越高,以非常传奇的方式为人们留下了《入菩萨行论》,已经善巧地开显了非常稀奇的、趣入佛子行的殊胜法理。

“弘扬佛陀教法者”,是说寂天菩萨弘扬了殊胜菩提心的修法。他对于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怎么样安住菩提心等菩萨的修法,作了非常详尽的开显,所以他是弘扬佛陀教法的人。本论作者在寂天菩萨这样一位大菩萨面前恭恭敬敬地顶礼。

我们要学习、精通、实践《入菩萨行论》,对作者产生清净的信心非常重要。如果对于造论者有很清净的信心,我们就不会怀疑词句、意义有没有错误等。如果有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用这个顶礼句经常顶礼寂天菩萨:“尽舍国政善开显,稀奇佛子行之理,弘扬佛陀教法者,寂天菩萨前顶礼。”在学习之前,自己念诵三遍乃至多遍祈祷寂天菩萨,通过清净的信心祈祷,寂天菩萨的加持也会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相续中。如果寂天菩萨摄受了我们,他的加持融入我们心中,我们学《入行论》就会非常顺利,而且在实践菩萨行、生起菩提心方面也会非常顺利,这也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外缘、助缘。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尤其是趣入到非常深广的大乘法义的时候,内外的违缘很容易现前:有时自己生病、有时家人出事情、有时心情不好等等,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学习圆满,或者很难获得应该获得的殊胜受用。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自己认认真真地学习,一方面多祈祷传承上师、寂天菩萨、莲花生大士、大恩上师等等,通过自己信心的力量和大德的加持力也可以使学习圆满。虽然大德们的加持力是恒时周遍的,但是没有信心就没办法获得加持。就如手机是可以恒时接收外界信号的,但不开机就没办法接收到信号。如果我们有信心再加上佛菩萨的智慧周遍一切,二者相合就能得到很明显的加持。

如果得到了加持,我们就会发现: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分别心的障碍、外在的障碍、疾病和烦心事都会很少,我们能够相对顺利地学习和实践菩萨行。所以经常祈祷寂天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等等,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关键的。

以上四个颂词讲了顶礼句,最后是立誓句。立誓造论在藏传佛教的论典中是非常重要的。立誓句一方面要立下誓愿,一方面要说明造这个论典的殊胜必要性。下面学习立誓句:

从彼教言莲苑中, 畅饮善说蜂蜜已,

为利持佛子行众,我当于此释本论。

“彼”指《入行论》或者寂天菩萨的教言。首先,造释者无著菩萨把自己比喻成蜜蜂,从寂天菩萨所造《入行论》如莲花苑般的教言中,畅饮《入行论》所宣讲的“善说蜂蜜”之后,通达了《入行论》的含义。为了利益能够守持佛子行的后代众生,我在这里开始解释《入行论》的颂词,立誓一定把这部论造圆满。

第二,造论的必要性是什么呢?——“为利持佛子行众”。我造论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钱财或者其它世间的事情,而是为了利益想守持佛子行的后学者,为了让他们通达《入菩萨行论》的缘故,我在这里开始解释本论。立誓句说明了作者造论是为了利益众生,是在菩提心、善心的推动下来造这个论典,根本不是为了世间的妙欲、名声等等。

第三课到此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