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未护正知之过患”,分别宣讲没有护持正知、没有护持正念的过患。此科判的重点是没有护持正知而引发的过患。
第二、(未护正知之过患)分二:一、失毁智慧;二、失毁戒律。第一、失毁智慧: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无正知”实际上是烦恼的状态,如果心没有正知或者失坏了正知,就会具足烦恼。具足烦恼会引发什么过患?颂词中说:“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闻思修所得”是什么?就是平时我们讲的闻所生慧、思所生慧和修所生慧。
首先通过“闻”:我们不懂颂词的意思,通过听闻之后,知道颂词中所讲的义理所获得的智慧,就是闻所生慧。
“思”是在闻慧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维它的必要性,目的是遣除增益和损减,也就是遣除怀疑,产生定解。“增益和损减”是佛法中经常出现的术语。“增益”是本来没有的东西认为有。本来有的认为没有叫做“损减”。我们理解佛法的意义时,要遣除增益和损减。颂词或者意义上没有的意思我们认为有,这就叫做增益。以空性的意义做例子来观察:我们认为它是有边或者无边,但在空性的意义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有和无两边,我们认为有叫做增益。损减:比如因果在名言中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说在名言中没有因果,把本来存在的东西认为不存在,就叫损减。不管是增益还是损减都不是法的本质。但我们给它加了一些东西上去,或者减去某些意义,就不是它的本意了。所以,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也就是说正确地理解法的意义。遣除增益、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我们通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反复地串习,这叫“修”。通过修行得到的智慧就叫修所生慧。
我们知道闻所生慧的基础是听闻,通过听闻得到智慧;思所生慧是以闻所生慧为前提,缘这个智慧反复观察遣除增益、损减后得到定解,就叫思所生慧;修所生慧的所缘基础是什么?就是我们必须要以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为基础,反复观修、串习,最后通过修行得到的智慧叫做修所生慧。
此处讲到闻思修所得的智慧。修学佛法,闻思修本来是正确的次第,如果我们把次第颠倒,先修再闻思,或者先思再闻修,或者闻了不思、不修等,像这样无法很快获得要达到的目标,只有正确地、系统地通过闻思修的次第进行,才可以获得殊胜的果位。所以,闻思修在佛法中是非常有次第性的,是让我们获得证悟的一种手段。
那么,在闻思修所生慧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知,我们前期通过闻思修所得到的智慧将“如漏瓶中水”——就好像一个漏瓶,虽然里面装了很多水,但由于瓶子底漏了,以前装的水逐渐就漏掉,最后一滴不剩。以前闻思修所得的智慧“不复住正念”,完全会忘失,不会留存在记忆中,终究遗忘无余,所以这叫“不复住正念”。实际上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是再再忆念以前所学习的内容,反复观修。上师也再再讲过:所谓的修行就是再再串习。串习什么?一定是串习以前的正见、智慧,让它越来越稳固,越来越趋入究竟的本性实相。
如果我们闻思修的智慧“如漏瓶中水”一样,全部漏掉“不复住正念”,把应该修学的内容全部忘失了,那我们还修学什么呢?没有修学的所缘,我们就没有办法修学,逐渐地我们变得越来越愚痴,对于所学、所修、所证知的内容完全都会忘失而无法修行。我们内心中如果没有一点正知,当然不可能重新生起闻思修的智慧。如果以前有闻思修的智慧,而由于慢慢丧失了正知,那么以前闻思修的所得,逐渐地会完全漏掉,忘失得一干二净。相反,如果有了正知,逐渐地我们也会生起闻思修的智慧,前期闻思修所得到的智慧不但不会忘失,而且它的力量会再再增上,最后它会变得有势力,得到一个非常正确的果。
可见,我们如果不护持正知,即便我们现在或者前面有闻思修的所得,但最终也会完全遗漏殆尽。有时我们说,我去年好像修得不错,境界还可以,但今年为什么好像修行越来越下降,智慧也越来越差?当然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有一种可能就是缺少正知,没有具足正知。所以,以前我们所获得的一点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漏失,不再具足的话,我们会感觉修行退步等。
如果没有护持正知,我们前期所获得的智慧就会失坏。这种智慧是我们修学佛法过程中很重要的手段,通过这种智慧可以获得终极的智慧,拥有智慧才可以修持菩萨道,如果失坏了,当下的修行就会失坏,之后更高的智慧和境界也会失坏。由此可知,如果没有“正知”,损失非常大。
壬二、失毁戒律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虽然我们具有信心,而且广闻博学,数数地百般精进,但是因为无正知的缘故,最终会染上犯戒堕罪的垢染。
颂词中出现了“信心、多闻、精进”。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信心、多闻、精进相当关键。是让我们出离轮回获得觉悟的众多要素之一。
“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你有信心就可以趋入佛法,有信心就可以修证佛法。我们现在能够进入佛法也是因为对佛法产生了信心,不管对佛、空性还是菩提心等修法产生了信心,我们才愿意修持佛法。佛陀在经典中讲:一切万法的实相要凭信心来证悟。所以,信心不单单是入门的方便,也是保持我们继续修行的方便,也是最终让我们获得证悟的方便,它在初、中、后都非常重要。不过信心有很多层次,我们最初趋入佛法的信心和最终证悟实相的信心,会有清净、不清净的差异,它有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特点。信心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的确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第二个是“多闻”,就是广闻博学,我们学习很多的经典和论典,它的必要性是什么呢?从修证佛法的次第来看,佛陀是遍知者,我们要获得佛果,需要修学遍知的因,修学遍知的因其中一个就是要广闻博学。按照菩萨道的要求来看,菩萨不仅仅要修持佛法,而且也要掌握、具足世间诸多的明处,比如: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等。在《大乘经庄严论》中,弥勒菩萨也如是宣讲:菩萨学习五明总的来讲,是为了获得一切遍智,分别来讲是为了摄受不同种类的弟子。为了让自己能够成办修行的顺缘,菩萨也需要学习很多明处。从内明的角度,从佛法的角度也需要广闻博学,需要学习很多的大经大论,因为在大经大论中讲到很多趋入菩萨行的修法,叙述了很多遣除疑惑、增长正念的修法、很多具足顺缘、遣除违缘的方法等。有些从果上讲,有些从因讲,有些从修法的本体来讲等。
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心中的疑惑层出不穷,如果被这些疑惑障碍,无法解决或出现瓶颈无法突破时,我们的修行就会停止乃至倒退。所以,佛菩萨要求修学者尽量多闻多学,这样智慧就会深广,有了既深又广的智慧就具足面对一切困难的因。作为菩萨来讲,他要度化各种各样不同的众生,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宣讲不同的法。为此,也要求他广闻博学。
广闻博学要分阶段、循序渐进。针对初学者来讲,首先从基础法教开始学习,在掌握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循序渐进。当他的佛法水平比较稳固时,就可以鼓励他学习其它的明处,乃至对外道的书籍都需要学习,掌握他们所讲的内容,待因缘成熟时去调化持外道见解的人。但是,针对初学者而言,一般只是鼓励他付诸一切的精力去学习正法的法教,因为这个时候佛法的基础还不稳固,如果分太多心去学习许多外道的观点,有可能忘失佛法,走偏路,这样不但没有真正学习到度化众生的很多方法,反而得不偿失。
最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把主要的精力全部放在佛法的闻思上,广闻博学,“数数勤精进”,然后百般精进。我们从颂词前后的语气来看, “数精进”指非常勤奋地做善法的修学。因为前面讲精进度依心时,主要是在心上安立精进度的。从广义的精进度来看,如果一个人具足精进,他对调心应该比较注意。但有时候是表面上的精进,或浅层次的精进,所以,导致无正知而犯戒。
虽然具足信心、多闻和精进,“然因无正知”,但会因为缺少正知的缘故,“终染犯堕垢”,终究染上犯戒和堕罪的垢染。为什么叫堕罪?如果违犯戒律就会堕入恶趣,因此叫堕罪。
由此可知,失坏戒律的因也会来自于“无正知”,没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而导致最终染上犯戒垢。本来他是一个好的修行者,他有信心,也有多闻,也有精进,但因为缺少正知,中间的一段时间没有观察自己的三门,而导致前面的这些信心、多闻、精进的功德无法帮助自己,无法在最关键时候拯救自己,染上犯戒的垢染。如果真正染上犯戒的垢染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出现犯戒的垢染之后无法回头。另一种情况是染上犯戒的垢染之后,他开始了知过患,然后忏悔,重新开始。当然重新开始也是一种补救的方法,但不如最初就不要染上犯戒的堕罪,如果染上犯戒的堕罪再去清净,再去忏悔,重新开始毕竟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就浪费很多时间、精力。
此处讲如果没有“正知”就会出现犯堕垢。观察自己出现堕罪时,是因为相续中缺少“正知”的缘故 ,最终染上堕罪的过失。失坏戒律也会成为修道的一种障碍与违品,令自己无法获得增上功德,因此,这是很大的过失。
总之,未护正知的过患不外乎失坏智慧和失坏戒律两种,修行者对其应该深入了知,并要引起高度重视。
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
惑贼无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无正知这种烦恼就像盗贼一样,尾随在丧失正念的后面,看准机会就把以前所积聚的福报全部偷光,然后令众生堕入恶趣。
只要是皈入佛门的人、深信因果的人、了知轮回痛苦的人都不愿堕恶趣,但是如果在修学中并没有努力精进地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这个结果,就会降临在自己身上。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只是在颂词上面观察,这时恶趣和我们还是两个相续的问题,但是如果对修学佛法或护持正知正念没有引发重视,放纵自己的身语意,那么,由于丧失了正念,我们的福报就会越来越少,最后不得不堕恶趣。
我们现在观修恶趣,是我们分别念里出现的一种总相。自己的业一旦成熟,我们所观想的这个总相——一切恶趣的痛苦全部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体和心上,到了那时,就不再是一个总相,而变成了感知恶趣痛苦的自相,实打实地去感受这种痛苦。那么想想看,对于一点疾病我们都不愿意去承受,更何况是恶趣漫长而严厉的痛苦呢?
我们在修行大乘教法之前,加行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恶趣的痛苦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到底有没有观察过、观修过?是不是在书本上看到之后仅仅有个大概印象,只是说得出恶趣的名称,甚至有时候连名称也说不出来?这样怎么能够了知恶趣中到底有什么样的痛苦呢?如果对恶趣的痛苦没有深刻的认知,又怎么谈得上为了避免堕入恶趣而做准备呢?因此,在修学大乘教法之前,应该先次第观修四加行。把共同四加行观修得非常纯熟,了知恶趣的确有如是的痛苦,这样学习《入行论》时,对颂词的感受就会很深。
当然,有时我们看得多了、学得多了之后会觉得有些麻木,觉得堕恶趣好像也没什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心态,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加行法没有真正认真地思维、观想过,对恶趣痛苦的实情认知不足,不够深广,所以听得多了就没有感觉了,我们的行为也会逐渐放逸,因为再没有让我们恐惧的事物。当我们不再恐惧任何事物,甚至对恶趣都不恐惧时,还有什么恶业不敢造呢?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实际上,我们对恶趣并不恐惧的真实原因——是缘于对恶趣的痛苦状况缺乏真正的认知——这种不怕来自于无知,而并不是因为我们真正有了不怕的把握。阿罗汉之所以不怕恶趣,是因为已经有了不怕的把握,与阿罗汉相比,我们有些后学者源于无知而不怕恶趣的状况是相当危险的。而且,如果没有通过认真观修了知恶趣的痛苦,了知因果不虚等共同四加行的真实含义,内心中没有产生觉受,要修学菩萨行也是很困难的。
我们一再地强调,在修学过程中首先要修好四加行,把基础打牢之后,再修学菩萨道,但是如果前面我们对于加行学习或认知得不够,在修菩萨道时往往就不得不再返回去补课,把前面落下的东西补上来,当然,补得不好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有时看颂词会觉得很难相应,甚至有些麻木,或者觉得某一段颂词翻来覆去讲同样的道理有点厌倦,但如果前面存在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那么再来看颂词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共鸣,受到很大的震撼。
此处我们讲到无正知这个烦恼,就像盗贼一样紧紧地追随在忘失正念的后面。正念就像哨兵一样,观察门口来来往往的人中谁是小偷,或者说,如果有哨兵经常在门口把守,小偷也就没有得手的机会,这样我们的财富就可以保全。但如果哨兵走开了,没有人看守大门,那么我们的正念就走失了,没有正知,盗贼就会乘虚而入。因为有这种烦恼的缘故,以前我们所积聚的种种福报、善根、福德,都会因为无正知的出现逐渐消失殆尽。当无正知把我们以前所聚的福报偷光之后,我们的相续中便只剩下罪业,后世就会堕入恶趣中,感受我们非常不愿感受的恶趣痛苦。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
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此群烦恼贼”,也即无正知的烦恼盗贼“寻隙欲打劫”,在力量强大之后,它就会到处寻找这样的机会,一旦有机可乘时,像强盗土匪一样呼啸而来,开始明火执仗地抢劫我们的善财,把所有可用的财富全部抢光,然后杀掉所有的人。当这种烦恼贼的势力逐步强大后,它的力量是极其迅猛的。当我们产生了一个很强的烦恼时,也就造了很强的罪业,我们的善根也就没有了,不但财富没有了,而且我们善趣的命根也被它杀了,最后就只有堕恶趣。
前段颂词与此处堕恶趣的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堕入恶趣中,后者则是因为造了很强烈的罪业一下子堕入恶趣中。在前面它的势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盗,偷偷地、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消融我们的福报,最后将其一扫而光。但这段颂词里面,它的势力逐渐增大,就可以明目张胆地去抢劫了。
所以,我们可能觉得在修行过程中好像没有犯什么原则性错误,只不过是我们相续中没有经常性地去观修正知正念,好像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不察中,我们的福报、善根、修行慢慢走下坡路,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就会感觉已经无法控制烦恼,此时烦恼已经非常强大,于是我们对治的心念和意乐也就都没有了,当相续当中的烦恼越来越强大,恶业也就越来越强大。
“夺善财”,此处的善财指圣者七财,圣者七财有时是指圣者相续中的财富,当然,如果已经获得圣者的功德,那么任何烦恼也无法夺取他的财富。还有一种圣者七财,是指能够获得圣者果位的资粮,也就是在凡夫的相续中修持的获得圣财的因,后者是可以被烦恼夺取的。信、戒、闻、施、惭、愧、慧,此圣者七财生起之后,如果好好保护并令其慢慢增上,就可以获得圣者的果位;如果这些圣者七财的功德全部都没有了,被烦恼夺走了之后,我们的圣者之路就经断掉了。因为没有资粮趋向于圣者的解脱大道当中,如同我们处于在沙漠中,要走出沙漠需要水、需要粮食,如果缺少了这些东西就无法到达目的地,会干死在沙漠中。所以,要趋向于圣者的解脱大道,必须要有信、戒、闻、施、惭、愧、慧这些资粮,如果缺少这些,一方面永远无法到达圣者地,另一方面由于失去圣者七财,我们也会堕入恶趣。失去财富之后,也会慢慢失去自己的生命。就像在沙漠当中一样,首先是失去了水和干粮,最后也会失去命根。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也是如此,先是失去善法,然后失去自己善趣的命根。
以上就是没有护持正念的巨大过患。
庚三(护持之方法)分二:一、护持正念之方法;二、护持正知之方法。
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分三:一、护持方式;二、生起之因;三、护持之果。
壬一、护持方式: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前面讲了未护持正知正念的过患,此处“故终”的意思是:在了知前面的过患之后,我立誓始终不放纵自己的正念离开心的大门。正念一旦离开,马上思维忘失正念所带来的失坏善趣、堕入恶趣等过患,思维一切过患之故,再令我的心安住在正念上、安住在取舍之道、善法上面,不忘失善法,精进修持远离恶趣,获得善趣然后获得圣者的果位,这就是护持的方式。
颂词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离则思诸患”。当然,我们最好不要离开正念。对初学者来讲虽比较困难,但最好是不离开,如果离开了就要思维诸多过患,对于前面两个颂词的意义反复思维:如果离开了正念我会怎样。我们首先应该把思路理清楚,然后坐下来静静地思维,思维第一层过患、第二层过患、第三层过患……或者说眼前的过患、以后的过患以及更严重的过患等,把这些相关联的问题反反复复地思考,思考轮回漂流的过患、思维解脱利益众生的安乐等,思维堕入地狱的种种痛苦……然后了知过患巨大,不应该离开正念,由于对诸多过患有非常大的恐惧,不愿意感受这样的痛苦,所以再把正念安住在我们的心当中,反复地忆念。
只有这样反复地护持,我们的正念才会尽可能地保持念念相续,这种力量逐渐就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如果我们相续中的正念已经形成了势力,那么离正念、无正知等烦恼过患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生起的机率也会越来越少,此时我们离调伏烦恼、获得解脱道就不远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不间断地修习、观察自己的三门、安住正念的方式,逐渐让心成熟起来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加容易地修持菩萨道。
今天课程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