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99课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本论教导了我们修学菩提心的窍诀以及如何行持殊胜的菩萨行。由于菩萨行非常深广,所以我们作为初学者,首先要学习发心的方法,以《入行论》为修行的指南,进一步实地修持,相续中就可以生起殊胜的菩提心,能够掌握趋入菩萨行的方便。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七品——精进。精进是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能够增上的殊胜助伴,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菩萨是绝对不能缺少精进的。如果缺少了精进,一切功德没办法生起;如果具足了精进,虽然以前自己是毫无功德的凡夫人,也可以逐渐获得修道的功德,以及佛菩萨的智慧。
上师经常教导我们说,一个人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没有智慧福报不要紧,没有功德证悟也不要紧,但是不能缺少精进。如果一个修学者,他能够具足精进,没有的智慧可以生起,福报可以获得,功德和证悟也都可以通过精进获得。所以,精进是修学佛法过程中绝对不能缺少的要素。
那么,怎么样发起精进呢?在大、小乘佛经中,精进的修法讲了很多。而寂天菩萨以殊胜的智慧,完全证悟了佛经的密意,把这些宣讲精进的内容作了归摄,放在《入行论》第七品,通过窍诀性的方式宣讲,让我们在相对短的时间中,了知精进的必要和违缘,以及如何生起精进的修法。这也是大德和菩萨造论的殊胜方便,否则,仅凭我们的时间、智慧和能力,想在浩如烟海的大小乘的经典当中,寻找精进的修法,然后还要把这么多的修法做梳理、排次第,并窍诀性地归摄,从而真正地了知精进——这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们要感恩以寂天菩萨为主的一切大德菩萨,他们以智慧完全通达了佛经中精进的内容,并且造了非常简略易懂的修法,使得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当中,就能了知精进的本体,遣除精进的违品,以及修持它的助缘,可以清楚地了知精进的要义。
我们目前学习的是断除自相续中的自轻凌懒惰,分为略说和广说,现在学习的是广说,广说有两方面,第一是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第二是修缘难成而懈怠之对治。第一个方面,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里面讲了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佛,因为众生都具足如来藏,加以精进是绝对可以成佛的。了知这些,能够彻底地打破所谓的“像我这样低劣的人怎么可能成佛”的妄执。
有时候我们说自己低劣,不能成佛。其实这个低劣,只是就现阶段而言,我们的相续被暂时的客尘所染,具有一些低劣的品格、智慧,但这些都属于客尘,可以通过精进地修法完全遣除。我们学习了这个内容之后,就可以发起成佛的心。通过了知自己具有如来藏,只要精进就可以获得功德,那么我就敢于发心成佛。
癸二、修缘难成而懈怠之对治:
我们要修持缘难成而懒惰的对治。前面讲到,我们要成佛,需要主因和助缘,主因就是我们具有佛性,助缘则是要修持种种的修法,比如布施、持戒。有些人觉得助缘难以成办,觉得佛经中描述的大乘六度非常难修,缘此难成产生了自轻凌——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去修持成佛的助缘呢?他就产生了这方面的懒惰。我们要缘这种懒惰修持对治,下面就讲这个因缘其实是可以具足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癸二(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分二:一、无有怯懦之因;二、有欢喜之因。
我们因菩提助缘难修而怯懦,但其实观察之后,这种怯懦之因是妄执,实际上不存在。进一步说,修持六度是具有欢喜之因的。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修持菩提道的助缘是可以具足,可以修成的。
子一(无有怯懦之因)分二:一、断除难行之畏惧;二、断除长期之厌烦。
我们怯懦无非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认为修法难以行持。比如,我们要步行到一个地方,打听到这里很难走,有很多的悬崖深坑、毒蛇猛兽和森林等。我们脑海中有了这个概念,就觉得这个地方太难走了,于是产生了怯懦心,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办法走过去。以上是第一个原因,缘于“难行”,我们会产生怯懦之心。
第二个原因是缘于它的时间太长,所以第二个科判是“断除长期之厌烦”。如果时间太长了,我们也会怯懦,因为要行持三无数劫,要长期地在轮回中救度众生。只要发了菩提心,我们就不能像小乘的行者那样,只是自己断除了烦恼,永远安住在寂灭的快乐中,而不入轮回。大乘的教义中,即便是自己获得了功德,也要再再地投生轮回去救度众生。这样的话,修道的时间很长,度化众生的时间更长。有了这个顾虑,就产生了怯懦。
由于对修菩萨道产生怯懦,我们就不敢修。缘难成的因素,就是这两个方面,难行和长期。下面针对这两种怯懦的因,一一进行断除。
丑一(断除难行之畏惧)分二:一、宣说邪念;二、断除邪念。
寅一、宣说邪念:
若言我怖畏,须舍手足等。
这是初学者共同的怖畏和邪念。有些人说,我没有办法修持大乘道,因为我非常害怕为了修持菩提道,必须要舍弃自己的手足等一切内外资具。我们知道,在大乘经典中宣讲布施波罗蜜多时,就要求修行者必须要放舍对一切内外资具的执着。《佛子行》中也讲过,如果想要得到菩提,就必须要舍身,否则就没办法成就菩提,为此必须要放舍一切执着,修持佛子行。
我们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第一要放舍的就是资具、钱财等财物。如果是以前的印度,必须要布施米、粮、牛、马、大象……反正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财富都要有放舍之心,现在来讲是房屋、交通工具等这一切的财物我们都要修布施。第二类是必须要布施的就是自己的地位等,比如说国王等高高的地位。佛陀在因地修菩萨道的过程中,布施自己的王国、财富、妻子、儿女,乃至于自己的头目手足和生命。在大乘中还必须把自己辛辛苦苦修来的一切善根,通过回向的方式布施给一切众生,自己一点也不留下。
因此,修持大乘菩萨道必须要放舍掉自己所拥有的包括手足在内的一切东西。有些人看到这点之后就生起了很大的怖畏,认为如果不修菩萨道就没有这么多的东西需要放舍,而一旦进入菩萨道,我辛辛苦苦守护、争取来的很多东西,就不再属于自己了,要送给别人,自己就无法享受了。这样的话对修菩萨道的助缘——布施产生了很大的怖畏。
持戒也是一样,不能杀生、偷盗、邪淫、饮酒、妄语等。作为居士,有五条戒和八关斋戒;出家人有十戒和二百五十条戒等;入了菩萨行还有菩萨戒,有无著菩萨传承下来的四种根本罪,以及龙树菩萨依靠《虚空藏经》制定的十八条根本罪或二十条根本罪;进入了密乘,还有很多密乘的戒律要守。所以,有些人就觉得这是很大的束缚,不愿意进入菩萨道,有畏惧之心。
对于安忍的修法,前面讲过,即便是别人用脚踩自己的头,自己也不能够生嗔心,何况是以牙还牙的报复,就更不能以害心去做了。自己一旦修安忍,以世间的眼光看来,这完全是一个受欺负的对象,想到这一点,就很难以趋入。
还有现在讲的精进,以后要讲的禅定、智慧,这一切修法观察下来,很多人非常害怕,认为修菩萨道要经历这么多苦行,所以不敢修持,觉得这个缘难以承担,就出现了颂词所讲的“若言我怖畏,须舍手足等”。根基不是很利的初学者以及一般的普通修行者,相续中都比较容易产生诸如此类的妄念。如果我们有这种妄念,是没有办法趋入菩萨行的,因为对菩萨行都不敢进入,就更谈不上行持,谈不上逐渐获得功德。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妄念进行宣说和破斥。
以上宣说了我们相续中的邪分别念。下面宣讲:
寅二(断除妄念)分二:一、以观察而断;二、以修习而断。
以上的想法妄念,如果不断除它,修行就无法进步无法成功,因此必须要予以断除。断除的方式有两种:一、通过观察的方式断除;二、通过修行的方式断除。
卯一、以观察而断:
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
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
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前两句是以观察而断的总述。寂天菩萨说这是一种妄念,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非理作意。“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这是没有分清轻苦和重苦之间的关系,没有智慧的人自己吓唬自己的妄执而已。
“徒自畏”就是不了知情况下的自我畏惧。其实,以道理分析也好,以佛菩萨的眼光来看也好,这些畏惧都是没有必要的。但如果我们不学习,畏惧不可能自动消除,佛菩萨以他们的智慧和悲心,以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即将修菩萨道的人是不需要怖畏的。为什么呢?“是昧轻与重”,这是由于我们对轻重差别没有观察,不知取舍,才会导致这种分别妄念,但观察之后,我们是可以生起能够成就菩提的信心的。
因此,佛法还是需要深入地学习。假如我们不深入地学习,听到其他人说,实际上菩提道是很难修的,是根本无法胜任的,那我们很可能就退下来了。试想,为了修道,要把我们的手脚砍下来,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甚至于释伽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一千次以上布施过自己的头。
而我们最执着的是什么呢?就是财富、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这些自己不能受用,还要全部布施给众生,我们觉得这非常难以承受。但大乘的教言里有没有这些呢?的确是有。那为什么佛菩萨这么狠心,要让我们把拥有的一切内外资具、身体、生命、善根都要布施出去呢?其实这也是有缘由的。我们之所以流转轮回,感受痛苦,就是来自于对万法的执着。我们执着什么呢?我们执着财富、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乃至于执着所谓的我,我的善根,我的解脱。由于有这些执着,便制约了心性的开展。
众生的心性都是清净、开放的,但由于众生不了知犹如虚空般清净开放的实相,我们就缘五蕴假立了一个整体的“我”,从而产生我执,然后开始执着我的东西、我的身体、我的财富、我的名誉和我的成就等。
由于我们自己对我的执着,听到赞叹我就很高兴,被人辱骂我就愤恨,被人伤害我就会反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萌生了贪心、嗔心、痴心,以及嫉妒心、傲慢心等烦恼,通过烦恼又产生罪业,从而导致种种痛苦的苦受,乃至于通过苦受又延伸整个轮回的相续。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都来至于对我的执着。
执着于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对财富过于执着,就会产生贪嗔痴;对亲人过于执着,会对伤害亲人的怨敌产生嗔恚。这些就导致了我们轮回相续的广大业网。我是这样,张三也这样,李四也这样,一切众生如果都是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便共同编织了一个轮回大网,在这个轮回大网之中,我们几乎没有办法自我救度。
这时候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找到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原来,一切苦果来自于恶业,恶业又来自于烦恼,烦恼来自于实执。如果我们想从痛苦中解脱,必须要打破实执,那么如何去打破实执呢?实执有很多种,有粗大的执着、中等的执着、细微的执着,我们必须一一打破。
布施就是一种打破执着的最好方式。我们对财富非常执着,所以就通过布施来打破,不仅仅是串习一两次,而是要在相续中完完全全地养成布施的习性,把对财富的执着彻底打破。我们对手脚等身体支分有很深的执着——菩萨也是用了很长时间来习惯放弃对身体支分的执着,所以便有了布施身体、布施手脚等身体支分的修法。我们对生命有很深的执着,菩萨为了打破这种执着,便修习布施自己的生命。还有对善根的执着,我们需要学会不为自己保留善根,而是把所有善根全部布施给众生,我们需要像这样打破自己的执着并形成布施的习性。
那么布施给谁呢?给予众生。其实,除了利益众生和与众生结缘之外,还有很多附加的利益。布施是自他二利的,从给予别人的角度来讲,我们好像是在利益他人,但在利益他人的过程中也能有效地打破我们相续中的执着。所谓“布施财富则打破悭吝”,悭吝也是实执之一,而如果深层次地观察财布施,其实是在打破我们的妄执。
所以,通过布施可以打破对财富的执着,对身体的执着,而对我的执着也是通过修无我,修四摄法等和布施相关的修法来打破的。在菩萨道中布施的修法很重要,有甚深的意义以及和究竟圆满的实相相关的、和无我的教义完全相顺应的因缘在里面。如果我们懂得此等甚深之理,在布施的时候便能更加主动积极,因为我们深深明白一切痛苦都来自于实执,哪怕是一点点的执着,也会引发巨大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在大乘佛法当中让我们必须布施掉一切,这也是为什么佛陀要求我们,如果想要成就菩提果位的话,必须要将所执着的一切全部放舍掉。
当然,布施所体现的方式有不同。有时候的确需要把财富给予别人,这是布施的一种行持方式;还有一种,有些大德则理解为对其不执着就是布施——打破对这些法的实执,打破悭吝本身就是最好的布施。如果是后者,就不一定必须找一个对象把财富布施出去,比如有些修行者,表面上他们并没有做许多轰轰烈烈的慈善事业,但由于内心对财富的确是没有丝毫的执着,他们的布施度也是圆满的,因为他们打破了对身体、生命和善根等一切的执着。总之,从内到外,哪怕是一点点的执着我们都需要将它打破。
假若我们对善根有执着,认为“这是我的善根,我来受用善根”,这种执着便会障碍我们现见实相,如此执着一方面和“我”相应,一方面也和违背实相的分别念相应,由于分别念存在的缘故,就没有办法现前实相。究竟的实相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没有一点点分别妄执的成份,如果我们真正渴望现见实相,就必须打破对善根的执着,把所有的善根彻底回向众生。从究竟的角度来说,我们对成佛的执着、对众生的执着在最后都需要打破。
布施实际上就是一种和实相相应的修法,所以格外重要。因此,菩萨乘中着重强调我们要把自己的财富、身体等一切都布施出去,通过布施帮助我们扫除现见实相的种种障碍,这是殊胜的方便。
但是,很多众生对此没有深广细致地了知,仅仅看到表面现象,于是便觉得布施很恐怖。为什么会恐怖呢?因为众生没有调心,对财富、身体非常执着,而其他人也赞叹拥有财富,保护身体,在外在环境严重地熏陶之下,自然而然便会形成和加重“拥有财富才是最幸福”或者“青春永驻才是最幸福”等观念,甚至还有一些教言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我们就是这样逐渐养成牢牢执着于自己的财富、身体、受用等习性。越是这样执着,离实相就会越远,要打破执着,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这些问题,然后开始修持放舍之道。从这方面看,它就是一种妄执了。所以,寂天论师说,“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
把以上问题讲清楚之后,我们会了知修法的必要性。那么,如何让我们先从思想上接受,再从行为上慢慢着手去做呢?就是通过学习这两个科判——观察而断和修习而断。“观察而断”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知,“修习而断”则从修行方面教我们如何逐渐循序渐进。
“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前面我们讲,这是“以观察而断”科判中的总说,首先要知道这是一种“昧轻重”的邪念。下面接着讲分说,分说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昧重,另一方面是昧轻。
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
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这个颂词是讲“昧重”。对于很重的苦,我们没有清楚地了知,也没有仔细地观察,就会有一种邪分别念,认为修道会带来很大的痛苦,如果不修道,比如不修持布施之道,反而可以避免产生痛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判断,如果不修菩提道也可以终止一切痛苦,我们当然没有必要修菩提道。但事实是,如果我们不修菩提道,痛苦不仅不会自动消失,而且还会变本加厉地产生。仔细观察就会明白,表面上看,不修道好像并不具足修道的痛苦,但实际上,不修道而导致在轮回中感受的痛苦,远远比修道带来的痛苦要剧烈。
接下来从四个侧面对“昧重”进一步分析,从而了知我们在轮回中不修菩提道的痛苦非常重。
首先是“无量俱胝劫”,这是一种“重”,受苦的时间非常长久,“无量俱胝劫”。按照佛教比较了义的教义(还不是最究竟的了义)来说,佛陀首先传讲了四圣谛,而四谛中第一个就是苦谛,不单单是苦苦,还包括了变苦和行苦,如果以三苦的标准来进行判断,从我们开始轮回到现在,无量俱胝劫的时间当中,纯粹都是痛苦。如果我们把苦的定义再缩小一点,也就是苦苦,其中有地狱的痛苦、饿鬼的痛苦、旁生的痛苦和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此定义的话,有些天人和无色界的众生则没有如此猛烈的痛苦。但是,如果我们按照三苦的标准来看,上至无色界,然后是色界、欲界的天界,欲界的阿修罗界、人界,乃至三恶趣的痛苦就非常明显。从这方面讲,我们从轮回开始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忍受痛苦。
第二个方面,“千番受割截”,“千番”指数量非常多,前面用“无量俱胝劫”描述时间漫长,“千番”则形容感受痛苦的反复程度。通过观察可以得知,人道当中的痛苦种类非常多,如果再到饿鬼道和地狱道当中去观察,痛苦的种类就更多了,数量亦是非常庞大。如果我们现在不修菩萨道,似乎没有诸如布施手脚等痛苦,但轮回中千番万番的这种痛苦则还会继续感受。
第三个方面则是“受割截”,以及“刺烧复分解”,前面讲到受苦的反复程度,此处则表明受苦的方式和苦受强烈的程度。“刺烧复分解”是指地狱中会遭受狱卒用燃烧的兵器刺入身体,而人间当中倘若遭遇战争,也会遭受被各种器具刺入身体的痛苦。还有被火烧和被分解的痛苦,在古代刑场当中,有千刀万剐、五马分尸等残酷的刑罚。而转生为旁生的时候,自己的身体也会被肢解掉,比如众生所吃的猪肉、羊肉、牛肉、鱼肉等,都是将有情的身体分解之后再开始烹饪和受用,这些剧烈的痛苦就是如颂词所说的“刺烧复分解”,非常难以忍受。
因此,表面看来,我们觉得在修菩提道过程中舍掉手脚很难忍受(当然,此种修法实际上需要以菩提心及空性智慧摄持),但如果不修,我们在轮回中的痛苦难道就减少了吗?不仅根本没有减少,而且每一世还会不间断地反复承受。
以前我们在地狱当中,遭受狱卒把我们的手脚分解的痛苦。而我们转为旁生时,也会像在《贤愚经》和《百业经》中讲的那样,有时候如果不注意,对某一位众生或某一位圣者造一句口业,可能会五百世转生为牛,或五百世转生为猪,每一世都会遭受被分解、刺杀的强烈痛苦。所以,不修菩提道在轮回中的痛苦非常巨大。
比如舍身命,难道我们舍的身命还少吗?无始以来,有时是被迫舍弃身命,有时是主动舍弃自己身命,每一世其实都在舍弃自己的身命。而一说到布施,我们会觉得布施掉自己的身命很可怕,但我们根本没有想到,在轮回中,实际上每一世自己都在做舍弃身命的事情!这难道就不是一种痛苦吗?
还有财产,一般情况下,倘若要把自己的财产布施给别人,我们心里自然不情愿。然而,如果遭遇兵荒马乱,很多强盗会把自己的钱财抢走;有时我们不小心也会被罚款;有时候可能遭遇水灾、火灾,财产一烧而空……舍弃财产,我们在经常性地经历,但对于这些痛苦我们似乎不以为然。我们觉得为修菩提道而布施财富很不划算、很心痛,而自己的财富被火烧掉、被抢走、被偷走、被没收、被罚款的时候却没这么心痛,这就是“昧于重”的分别念。
无始劫以来,这些财富、官位我们都曾如此被迫大量地舍弃过很多很多次,如果仔细观察,将这些所舍弃的事物归纳起来,官位、财富、房屋、交通工具、肢体、身命……其实和修菩萨道所需要布施舍弃的事物相比,根本不成比例。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在轮回中所受的苦绝对是非常巨大的。
最后一个是 “今犹未证觉”,我们无始以来受了这么多的苦,每世中如果有一个苦受得是有意义的,我们也可以此获得哪怕是小乘的果位。但是,现在大小乘的果位都没有,一点的功德也没有,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
我们由果来推因,“今犹未证觉”,现在没有获得任何利益,就可以说明,我们以前所受的痛苦,完全都没有意义。“今犹未证觉”这句话分量很重,也是告诉我们,我们受了很多的苦,但是我们所受的苦没有一个是真正有意义的。
通过寂天菩萨的金刚句我们就知道,的的确确我们“是昧轻与重”,我们对于众生所受的众苦视而不见,把菩提道的这种苦我们却无限地夸大,觉得这种苦难以忍受,而地狱的苦,我们好像忘了一样,其他的痛苦都觉得没有什么,但是为了修菩萨道,要放弃自己的财富及其他的东西,我们就觉得没法做到。其实,真正分析下来,这就是典型的非理作意。如果去分析,其实所谓的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寂天菩萨没用很多的理论,只用一个颂词就把我们点穿了,让我们清醒过来,其实我们在受很多痛苦。
我们觉得修菩萨道的痛苦很大,但如果不修菩萨道,痛苦会更多,我们肯定是随恶业而转,前面讲到了如果很悭吝不布施,我们就会受贫穷的果报;如果不去受不杀生戒,我们就觉得杀生有很大的乐趣,比如有些人以杀生为乐,喜欢钓鱼,觉得我受了不杀生戒,这个乐趣就没有了,就有很大的损失。但是我们去杀生的话,感召的痛苦是非常强烈的。不偷盗、不邪淫也是这样的。
这些戒律看起来好像是对自己的束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守持戒律,一方面可以制止自己的恶业,一方面可以积累很大的功德,修安忍、修精进也是同样的,可以获得永远终止痛苦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就知道,修菩提道的痛苦很短暂,很微小,而不修菩提道的痛苦,造恶业所导致的痛苦非常巨大,没有办法忍受。
这个颂词讲到了昧于重苦。下面讲,对轻苦方面我们也是愚昧的。轻苦就是修菩提道的苦,它是很轻的,我们把它放大了;而重苦我们却把它缩小了——这是一种颠倒妄执。本来在轮回中不修菩提道的痛苦很重,但是我们视而不见,觉得好像很轻,乃至于好像没有一样;菩提道的苦很轻,我们却把它放大,大到不可思议,觉得自己无法忍受。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下面通过三个颂词来说明我们对于轻苦的愚昧。第一个颂词: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为除腹疾,暂受疗割苦。
字面上的意思是,我现在开始修菩提道,这个痛苦是有限期的,就像医生为了给病人去除腹内的疾病,让病人暂时忍受开刀的痛苦一样。
下面说明,其实修菩提道的苦很轻。从它的时间来看,“此苦有限期”,它不是无量俱胝劫的、无期限的那种苦,这个苦是有限期的。比如,在大乘显宗中共同的说法,从发心到成佛要三个无数劫,时间很长很长。以前我们分析过三个无数劫的问题,尚且不说利根的菩萨,其实没有一个菩萨是真正通过三个无数劫这么长的时间圆满资粮的,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即便是三个无数劫,那么最后一个无数劫是三清净地——八地到十地末尾,这是纯粹没有痛苦的。第二个无数劫是从一地到七地,菩萨登地后是没有苦的,显现上有时候是有苦,其实根本没有苦,所以这个无数劫也没有苦。而第一无数劫是从小资粮道到初地之间,这时候有一些苦,但到了后期加行道的时候,菩萨通过禅定和各种修法,内心中对于佛法他都有感受体会的,相续中因为这些禅定和甚深的智慧,这方面的苦的确不大,也不强烈。
所以,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点苦,但真正看起来,整个受苦的期限是非常短暂和有限的,而且修菩提道时,不是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受苦,我们安住在法喜之中是很长时间的。其实修了佛法,懂得了取舍因果,很多世都是转成人天的身份,大多数时间都很安乐,真正受强烈痛苦的时间算下来就更少了。我们不观察不知道,一观察就会发现,苦的限期是很短的。所以为了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为除腹疾”,比如一个人的肚子里面长了肿瘤,为把肿瘤去掉,就要开刀割除掉,这样就可以痊愈。其实开刀的过程能有多长时间呢?我们有的时候害怕:拿一把明晃晃的刀,把我的肚子划开,然后在里面取东西,太恐怖了!有些人觉得这样太痛苦了,他就不敢去疗治,觉得如果我不去开刀就没这个痛苦,想想看,这不是很愚蠢的想法吗?其实开刀的过程很短,如果在你肚子里面开刀,以现在的医疗手段来看的话,也就是几个小时,像十几个小时的大手术很少,手术之后就是恢复期,躺在床上几个星期,时间也非常短。如果因为害怕开刀、住院的痛苦,而耽误了治疗,腹内的肿瘤一旦成了恶性的,那它就危及生命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所以,世间人对这个问题都想得很清楚,很多人自主选择开刀,选择治疗。虽然有痛苦,但他为了避免长久的痛苦,短暂的痛苦他觉得是有必要的去受的,他也没觉得什么样,其实就是动手术之前他想得非常恐怖,觉得问题已经大到不可思议了,但真正去开刀的时候,
也没有这么大痛苦,因为开刀的时候可以打麻药。像这样,麻药相当于一种善巧方便。
佛教当中的修行,也有很多类似于麻药的善巧方便。布施手脚的时候,因为“打麻药”,所以不会有痛苦。所以,分析观察下来,其实它的过程并没有那么多痛苦。开刀治疗肿瘤的比喻是很好的,也很能够说明问题,通过有限的痛苦来制止长远的痛苦。众生相续中的贪嗔痴,就像腹中的肿瘤一样,修菩提道、布施、持戒等就好像开刀一样,开刀治疗好像很痛苦,但这个痛苦即便再苦,也是有限期的,一旦治愈,以后再也不会有这种麻烦。所以,为了治愈长远的痛苦,忍受短期的痛苦是有必要的,这个方面要分清楚轻重。
通过观察思考,这样的比喻很容易理解。我们学习之后,就会觉得修行苦没有什么,可以承受。
下面还要讲:
医皆以小苦,疗治令病除,
为灭众苦故,当忍修行苦。
字面上意思是,医生都是以小苦来疗治大苦,让病人的病苦能够完全去除。同理,为了灭掉众多痛苦的缘故,我们也应该忍受修行的小苦。
这个颂词是以小苦角度来宣讲的。而上一个颂词,是从时间方面讲“此苦有限期”,比喻中也讲“暂受疗割苦”。“暂”字也是说明时间很短暂。这个颂词则主要从大小方面来做对比宣说的。
首先讲比喻,再讲意义。“医皆以小苦”,以小小的痛苦为代价去疗治很重的大病,以小苦换大苦。医生是这样,病人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去投医。如果能以小苦来代替大苦,众生都会选小苦,不会选择大苦。同样的道理,“为灭众苦故,当忍修行苦”。我们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的痛苦,其实也是小苦,而轮回当中的苦才是大苦。其实修道的苦是很小的,而且以这个小苦完全可以灭大苦。
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到现在,虽然我们回忆不起前世,但是佛在经典中讲,众生曾经无数次堕入地狱、旁生、饿鬼、人道、天人、阿修罗,无数次遭受种种痛苦、战争、疾病、天灾人祸,万般痛苦无不备尝。所以,无始以来的痛苦是很多的。
但是,还有更可怕的。不管怎么说,以前的苦再多、再强烈,我们已经过来了,这些苦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了。但还有一个问题,如果痛苦到此为止,那我们就无所谓了,反正再怎么难忍,我都已经扛过来了。但不是到此为止,如果现在不修行,以后的苦还会更多、要长,看不到边际,这就是大苦。
所以,我们要修菩提道的时候,必须要把外加行修到量,外加行第三个加行是思维轮回痛苦,就是让我们对无始轮回以来以前、现在、以后都是什么状态,必须想得清清楚楚,要观想到能震动自己的相续,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只有震动自己的相续,觉得轮回痛苦的确非常难忍,我们有这种观念的话,再来看这个颂词,就会很容易理解这里所说的意思,也就是轮回痛苦的确是非常强烈的。
而我们修菩萨道、布施、持戒,只需要很小的痛苦作为代价。前面我们讲了,把手脚割下来布施的痛苦,能够和地狱、饿鬼的痛苦相比吗?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的。自己的头割下来能有多大的痛苦?真正看起来,也只是很小的苦。只不过我们忘记了以前曾经受过的巨大痛苦,只是以眼前为标准,觉得痛苦非常大,没有办法忍受。如果我们了知前后世的因果存在情况,观察一下我们就知道,这些修行的苦都是小苦。为了灭掉摧毁整个轮回中的无边巨苦,我们现在应该忍受修行带来的微小痛苦。这些痛苦真的是很微小的,不算什么很大的痛苦。有时候,我们没有遇到更大痛苦之前,把现在的痛苦当成非常大的痛苦;如果以后遇到了更大痛苦的时候,就会觉得以前这些事情当时都可以忍受。
颂词讲,我们不了知修行的苦是小苦,这是对于轻苦的愚昧。这个颂词是从小苦大苦的角度来观察的,下面的颂词就进一步观察。
凡常此疗法,良医皆不用,
巧施缓药方,疗治众疴疾。
前面所说的用短苦换长苦,小苦换大苦,这些都是凡常的治疗方法,而真正高明的良医是不用这些的,他善巧地施以和缓的药方,来疗治众生的种种疾病。
这个颂词可以单纯地把它当做比喻来讲,也可以当成喻意结合的方式来讲。一般的医生用这些短苦、小苦的方式,让病人受一点苦,由于这个苦有利益,可以忍受。但还有第三个方法,就是如果具足善巧方便,都可以无苦。短苦毕竟有苦,小苦毕竟有苦,但如果遇到最高明的医生,他可以用无病无痛的方式来让病人痊愈。良医懂得善巧方便,“巧施缓药方”,通过和缓的方式来治疗众生的疾病。非常高明的医生的确不用吃药开刀这种让众生痛苦的方式,而是以和缓的方式慢慢治疗,就能够让众生的病痊愈。
那么,和这个比喻对照的意义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在修菩提道的过程中,如果具足善巧方便,就可以让自己的修道过程一点痛苦都没有。像这样,完完全全通过快乐之道趋向快乐之果,这种可能性是有的,这个修法也是有的,如果自已是利根者或者有这种加持力很大的修法时,通过善巧方便完全可以做得到。下面的颂词还会讲到这一点。
所以,佛陀是最高明的医生,他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温和的措施来根除我们的烦恼执着,比如以直指心性的修法来认知心性,或通过让众生念佛,往生之后,在极乐世界的刹土中,以无苦的修行方式来圆满资粮。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具足了善巧方便都可以无苦。
如果菩萨在无苦的状态下去布施手脚等,在别人看起来菩萨把手脚都布施了,好像很痛苦,但是他自己是没有苦的。有时候,我们看到释迦佛在因地的时候把头都布施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些害怕呢?因为我们对头很执着,对手脚很执着,对财富很执着。我们本身处在执着状态,看到别人在布施自己的头、布施自己的手脚、布施自己的大量财富,我们觉得难以思议。这相当于世间人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们这种眼光,是站在自己有执着的层次和角度去看菩萨的。其实菩萨修到这个层次,已经没有任何痛苦了,所以他布施手脚是很简单的事情,就像我们剪指甲、理发一样,根本没有痛苦可言。布施手脚、生命、财富对他来讲纯粹是快乐,没有痛苦。所以,如果具足善巧方便是可以无苦的。
这三个颂词我们分析下来,就知道众生对布施手足很害怕,“若言我怖畏,须舍手足等”。寂天论师就说,“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你这是昧于轻重,愚者徒自畏而已。如果你懂得了修法,循序渐进修下去,不会有痛苦。科判“以观察而断”——通过观察来断除我们的妄念,像这样的话,意思就容易理解了。下面还要讲“以修行而断”,第一堂课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