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18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殊胜的修心论典《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引导众生的凡夫心逐渐趋向解脱的殊胜修法。要修行这样的法,首先必须要熟悉里面的内容。所以先要通过听闻了知里面的含义,再进一步地思维,在产生定解的基础上反复观修,把法义和自己的心相续高度地融合。法和相续融合之后,就会安住在法上,凡夫人的起心动念、分别念以及靠近轮回的思想逐渐就会没有了。所以说这样的闻思修行的修心法要,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共同外加行,分为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后面还有解脱的利益和依止善知识共六个方面的内容。前面四个主要是把我们的心转向于求解脱。

大多数的佛弟子皈依、修行佛法都是想要解脱的,如果我们问学习佛法为什么呢?很多人都会回答说为了求解脱。但是求解脱的心也是有浅有深、有强有弱的。有些人可能并不知道解脱是怎么回事,有些人会认为解脱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状态,或者很舒服的感觉,对解脱的本身不是那么的清楚。也不清楚轮回和解脱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出离?求解脱的要素是什么?虽然都是想求解脱,单从这个方面讲的话,似乎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是如果没有把求解脱、没有把出离心的很多的细节、关要了知清楚,我们的求解脱其实还是泛泛的一种心态而已,没办法真实地去了知解脱的状态。

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把想要求解脱的心明确。心明确后要让它变得非常的清净,非常的强有力,不是泛泛的而是真实的想要求解脱的心。所以要把众生这种对轮回无比耽著的心态调整为真实的求解脱的心态,这需要一些因缘,就必须要闻思修行。对于轮回和解脱之间的关系,必须要知道的非常的清楚,然后通过不断的积累资粮、清净罪障、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还有观修正法、观修正所缘的方式,来让我们的心达到真实的求解脱的状态。

观修前行的内容,是为了让我们迈出解脱的第一步。如果都没有想解脱的心,或者对于解脱了解的程度非常单薄的话,那么后期的菩提心、空证见,还有密法中一生解脱的窍诀等,对我们来讲都会是一种华而不实的修行方式。所以说要通过这样的道次第的修行,一步一步地让心逐渐成熟。当然,通过以前的因缘,在生起出离心之前,也可以听闻一些关于菩提心、空性,甚至于密法等等很高很深的法。但听闻后能不能够在内心中生起相应于法的感受,产生一种殊胜的密意呢?这还是不确定的。因为修行佛法的人根基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人可能有前世修行的因缘,属于上根利智,这样的人稍微听闻、稍做观修就有可能就相应了,但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福报和因缘。

所以大德们很慈悲、很智慧地开出了很多修行的方法,来让我们通过修行做改变。实际做改变的方法、观修的方法以及可操作的方法在这些修行当中讲得非常清楚细致。另外大恩上师也做了非常圆满的诠释,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一定要知道,这个就是要调化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趋向于解脱的真实的修行方式,它不是说听闻之后就完全用不上了。

在道次第广论当中有个比喻,就像赛马一样要首先观察赛道,赛马的时候必须要沿着观察好的赛道去跑。否则的话,赛道观察好了是从A到B,真的跑的时候却是从赛道D开始就不对了。我们闻思和修行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闻思也是为了后期的修行,到底后期修什么?就好像在前期的时候观察赛道一样,在闻思的过程当中要确定,这个就是我要修行的途径,要确定所修的法以及修行的次第。

这里所谓的次第即要有一个全盘统筹的观念,我们怎么样修行?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等,要有一个总体大局的战略思想。还有就是要真实地去操作,定下来次第之后,是出离心、菩提心、空证见也好,或者通过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乃至于见道,修道、成佛也好,反正这种次第以及达到这些次第的操作方法,就是我要修什么,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标准。

要知道修行是怎么回事,它到底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中间要经过怎样暂时的阶段,我们也要知道经过这个阶段必须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所以首先通过闻思确定,“这个就是我要修的道,这个道次第就是这样的”,要生起信心确定下来。然后就是达到第一个阶段的标准的话应该修什么?达到第二个阶段标准应该修什么?把这些要修的法在内心当中非常确定地固定下来,完完全全地生起定解。然后按照次第一步一步地去实际操作,一步一步去观修,就好像我们刚开始定计划,定完计划之后你去实行计划。

我们要赛马的话,首先要把赛道确定下来。到了赛马那一天,大家站在起跑线上一起朝终点奔跑。同样的道理,我们修行佛法早期的时候,也是应该认认真真地去观察修行的方式。我们学习任何的佛法,不管是现在的《前行》、《入行论》,以及要学习的《光明藏论》,或者学习空性,其实都是这个道理。佛法当中和解脱没有关系的一个字都没有,只不过在讲解脱的时候,侧面是不相同的。真实来讲有没有一种和修行无关的纯理论的闻思?绝对是没有的。不过是在某个阶段比较侧重于理论方面的闻思,闻思后生起定解,后面修行的方法,以窍诀的形式安立,这个方面有差别。而纯粹只有理论没有修行的是没有的,我们要产生这样一种信解:很多修法对我们修行中调伏烦恼的确是有关系的。

首先方法一定要正确,我们要花很多时间把方法确定。只是专注在方法上面也不对,必须要去不断地实践。每天也要安排修行的时间,来实践在闻思的过程当中所学到的东西。法王如意宝、乔美仁波切等等大德以前都讲过,最好的修行方式就是白天闻思、晚上观修。把白天闻思的东西,反复通过打坐的方式去一步一步地观,这样的话就可以闻思和修行在这个阶段统一。当然有些时候是闻思占主导,时间可能要长一点,修行的时间短一点。后期的时候可能修行的时间长一点,闻思的时间短一点,所有的修行都和闻思有关系的。因此我们学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学,修的时候需要很长时间的观修。

刚刚我们讲了,真实的上根利智是非常少的,很多人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来熟悉整个修道的体系。无始以来修道对我们来讲是很陌生的,世间当中的很多东西我们都是反复经历过的,但是修道出轮回、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殊胜的实相法界,对我们而言很多都是陌生的。对于这些陌生的修法,尤其是扭转无始以来强大到无比的习气,短时间一定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也应该有这种心念和心理准备。我们的心理准备时间要长,千万不要准备的时间很短,否则就做不到这种真实的修行。

大恩上师在讲记前面也是提醒我们,这些修行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应该是要花一定的时间精力的,所以我们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心理准备。这么强大的习气,一下子能够调伏是很困难的。但是有些人可能是福报欠缺,或者是闻思不够,觉得法听了之后应该马上起效果,如果马上不起效果,他就觉得可能是这个法不适合自己,就开始想要学其它的法。

在世间当中有很多法义,除了世间的,也有外道的;也有小乘的和大乘的;大乘当中还有净土的、禅宗的、密宗的;另外密宗当中还有这个教派那个教派,教派当中这个上师那个上师的等等很多,在世间当中真实的利他也好,或者虚假利他也好,有很多这种环境。我们自己遇到的上师们在讲法的时候都要如实的介绍,有些时候为了让弟子生起信心,也会讲很多的功德、利益。所以我们在学法过程当中,会接受很多来自外部的信息。有些时候弟子在宣传上师的法的时候,就像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圆满上师一样,他说我对这个法的介绍稍微夸张了一点,有时候也会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在听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其实也是要面临这个问题的。

讲这个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法都是殊胜的,而且成就的也的确非常多,我们自己在修法的时候也要知道,这个法很殊胜。要修法首先要让心达到法器,如果你的心不是个法器,这个法虽然高,但是对我们来讲也没有用。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他的上师告诉他,我的大圆满法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有因缘的人听了之后不修也成佛。但是米拉日巴尊者当时显现上面没有去精进,他觉得我应该是个有因缘的人,所以心和法就脱离了,脱离之后没有办法做调伏。如果当时他的信心、心性没有达到和法相应的高度的话,这个法再深都没办法调伏。

虽然法特别殊胜,但是也要让我们自己的相续达到法器的程度,能够接受并修行这个法,能够和这个法相应,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大圆满法很殊胜,历史上面有很多成就者是因为这些法成就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成就者、这些修行法义的人也是通过多生累世的精进,最少也是今生当中很精进,通过很多的苦行让自己的心达到法器的程度。之后再修行这个法的时候相应。所以我们自己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有个很清晰的认知,不是这个法不殊胜,而是我们自己的心还不是真实的法器,要通过很多前期的准备让自己的心成为法器之后再来修这个法,那就可以相应。

一般来讲,越往后的法就越深越高,功德大、成就快,但是它对法器的要求也是更高的。往下的这些法一般来讲对法器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抓不到空性,尤其是密法,不知道是怎么入手,到底怎么样对这些光明藏法义去修行?到底怎么样密法方面修行?不是说密法调伏烦恼很快,空性调伏烦恼是去根的方式在调伏的,为什么现在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法越深就越超离分别念,越靠近实相,不是用我们现在相应于轮回的心去观察就可以相应的。

所以有些时候我和道友在交流时的感觉是这样的。共同的、基础的法要比较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比较容易观修、相应。而空性的法很难产生感觉,因为它太高、太深了,离我们现在靠近轮回的分别念有点远,对我们来讲太陌生,会认为很抽象、不可思议。而共同前行是比较容易了解、观修以及相应的,也比较容易调伏烦恼。因为它调伏的就是我们的一些粗大的烦恼,这种修法离我们的心很近,所以一观修很快就可以产生感觉。但是菩提心和空性,我们就觉得有时再怎么努力也找不到那个感觉。

这也没有什么,这个法的次第就是这样的。刚开始给我们介绍的一定是比较容易了解和观修,容易达到相应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高一点的法,比如说菩提心。因为有了这个基础,相续成熟到一定阶段了,再去修菩提心就觉得没那么难了。如果菩提心修成之后,再去修空性。空性相应之后再去学密宗,真正一步一步上去的话它的感觉都不一样的,这就是次第。为什么叫次第?次第像阶梯一样,也叫阶梯。阶梯的意思是一步一步往上走,先由第一个阶梯到了第二个阶梯,第二个阶梯到了第三个阶梯,这样慢慢到达很高的地方。如果你没有经过这个阶梯,一步登天是很困难的。要一下子从一楼到十楼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你一步一步走就可以,因为有前面的基础做铺垫,所以说后面的就比较容易。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流汗、喘气,但是毕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一步一步达到比较高的状态。

修行就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些下面的法相对比较容易,但我们也不要轻视。如果因为它容易了我们就轻视,不去修没有产生感觉就抓上面的这些法,由于与我们的相续、实际情况离得太远的缘故,真实来讲是没有得到收获。即便是通过观修菩提心、空性,早期的时候可能有一些感觉,但是因为缺少了基础的缘故,这种感觉也很容易失坏,很难以保证。所以一定要把下面的基础打牢了之后,再去观修上面的就比较容易。

我们都想很快求解脱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刚刚反复已经阐述了原理,凡夫的心在轮回当中时间太长了,要从强烈耽著轮回的状态一下子什么都不缘、安住到实相当中是不可能的。就好像高速行驶的列车,在时速三百公里时要急刹车马上停下来是不可能的,如果立刻停下来会出很大的事故,所以要提前开始慢慢刹车、慢慢停下来。当然现在技术越来越好,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停车,但是也不可能在最高速时马上停到零,这需要有缓冲。同样的道理,我们自己的心态也不可能从高度耽著轮回的状态一个子到达无所缘的实相。必须要借用中间的很多步骤和过程,逐渐让我们的心软化、调伏、烦恼减少,逐渐地就可以比较任运地安住在法性中。

一方面我们看到佛教史当中佛菩萨的传记很激动,听师父介绍传承的法的时候也很容易动心,但是反过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自己当前是什么情况,到底能不能做到这么高的法义和心相续相应?如果觉得困难,那还是要把基础打牢。

很多教法中都讲基础必须牢靠,因此我们需要很长时间的观修,这个过程中可能不太容易一下子相应。应该有心理准备,不管怎样都要反复观。这些法生不起来、很困难,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开启心性门扉》等等都讲过。有时觉得很难观:诸法无常或者暇满难得,觉得很难生起,是不是永远生不起来这个感觉?不是。如果反复地修,在不断地努力观修当中,感觉慢慢就生起了,在不注意的时候心态转变了。因为我们的心不是无为法是有为法,遇到因缘它会改变,有什么样的因缘就有什么样的改变。

我们具足什么样的因缘,心就如是朝这方面改变。现在是耽著轮回的心,开始趋向于解脱,就需要通过实际的窍诀,一个一个字、一个科判一个科判地让心慢慢转变。要知道转变我们心的修法,把它的词句、意义和原理搞清楚,这样还不行,只不过是了知了,还是属于法本中的东西,但是内心还没有达到和法本中的法义完全相应的状态。我们前期搞懂这么多,关键是要最后心中生起这种感觉,才可以做真实的修行,这都是前行。前期准备就是让我们从耽著轮回的状态达到一个希求解脱的状态。不单单是自己解脱,而是希求一切众生解脱,然后怎样解脱?一切无所缘。这样一步步修上去之后,逐渐靠近实相。

佛陀不可能会对一般的众生一下子告诉实相,佛陀当年在证悟之后感慨:证得这么殊胜的深寂离戏无为法,甘露一样的法,但是给任何一个人讲,他都没办法通达,所以还不如我一个人安住林间。后面经过梵天帝释的劝请,佛陀决定开始一部分一部分地传授内心当中的境界。如果一下子把所有的证悟全盘托出,没一个众生能够理解,所以先讲初转法论,然后再讲二转法轮、三转法轮。次第地把证悟的所有法界和方法都告诉给众生,让法义流传到世间。

我们在世间流转不是一两世了,可能在以前做过准备、听闻过教义,所以逐渐对空性和密法的观点也可以了解,并生起信心。也是因为佛法在世间不断地安住,有很多大德不断弘传。我们一世又一世地进入佛法中学习,虽然现在轮回中没有解脱,但是经过前期很多的努力和准备,现在遇到了殊胜的法,内心当中也的确在慢慢转变。但是转变得还不够,还要加固加深,所以要学前行的法要。

一般来说人都是想要成佛,是大乘的种性,“我皈依之后要成佛”、“我出家之后要成佛、要解脱”等,可到底解脱是什么状态,很多人不太了解,而且也不重视,所以必须要学习。前行中讲了什么是出离心?从哪个地方、怎么样出离?通过什么方式出离等等四个步骤。前面的四个共同前行是让心从追求世间法转变成追求解脱道。

出离心有了,然后讲解脱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解脱的状态?否则有出离心,厌离了,但最后没有解脱,那不是白努力空欢喜吗?所以第五品讲解脱利益,有三层解脱。这样我们就有奔头,有解脱道一定会得解脱,关键是解脱道怎么得到?通过依止善知识。如果不依止上师善知识,就像在地球上要上月球,谁给指引的方式呢?善知识。善知识告诉我们怎么一步步做。上师告诉我们要修皈依、发心、修金刚萨埵和修曼扎,一步步把这些告诉我们,慢慢心开始成熟、达到很高的高度。

出离心、菩提心稳固了,罪业也清净、福德增上了,这个时候如果修上师瑜伽很有可能就证悟,所以有前行一部法也足够了,因为后面有积资净障的所有要素,尤其是强力加持的上师瑜伽。如果对上师有非常稳固清净的信心,这一部法足够我们解脱。或者在这个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修空性或者密法等等,反正前期的准备做好了,后面要接受这些了义的法或者直接修上师瑜伽解脱都是可以,这些对我们的修行非常有帮助。

我们在学前行的时候,要知道前行法要的特点。加行不是为了四年之后进入密法班的一个跳板,而是必需经历的过程。后面如果有兴趣、有信心当然要进入密法班,但修前行本身的意义不要忽略,它对真实修道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当然有时大恩上师不说后面有很深的密法,但是众生一般都喜欢高大的东西,上师就说密法很高很大,首先必须要去修加行,通过这个方式让我们修加行。国外一个大德说:“如果我宣布我要讲法的话,没有几个人来听,但是如果要灌顶,很多人都来求灌顶”。那么他就在灌顶的间隙,花很长时间讲法,灌顶就是个表示,很短的时间灌一下,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法。通过这种方式传法。而众生喜欢高大的东西,也是善根的表现。

但有的时候善根不是那么圆满,可能会忽略中间的一些很重要的细节,所以这位大德就“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大恩上师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但不是说百分之百。有些人对前行不重视,又不愿意修,所以上师说,要学密法的话必须要学前行,必须要供灯、观修、五加行要修。一部分修行人在修学过程当中就领悟到了:修学佛法应该是这样的,要逐渐地打好基础等。当然还有一部分修行人不一定领会的到前行的重要性,就是把前行走一遍之后就奔密法而去。当然众生的根基有很多种,我们也不好说到底怎么样。既然学就要认认真真地学,这方面对我们来讲是有必要的。

此处我们学的是共同前行当中的暇满难得。远离八无暇的闲暇讲完了,它是本体,下面讲的是圆满。以闲暇作为修行佛法所依的本体,排除了八种没有机会的情况,我们就得到了空闲。单单得到空闲不够,要作为一个修行佛法的法器,还需要具足其它的圆满,所以又讲了圆满。圆满是特法,是修行佛法必要的条件,真实地能够得到佛法的所依就是圆满。具足了这十种圆满,你这个人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法器的所依。有了这些之后,就可以作为修行解脱道的基础。有了暇满人身,我们的心就开始从耽著轮回到追求解脱了。这个方面本身修法当中也有求出离的意思。前面我们学习了转生中土、得到人身等等,所依圆满、环境圆满讲完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个。

己三、根德圆满:

这个科判首先是什么意思我们要知道,根德和圆满的意思。就像我们前面讲了两个圆满,一个是所依,一个是圆满;一个是环境,一个是圆满。有一般的也有圆满的环境;有一般和圆满的所依。如果得到一般的所依还是没办法修行的,所以必须要所依圆满。所依有很多,天人的身体是所依,旁生的身体也是所依,但是这个所依都不圆满,修行佛法方面条件不具足、不圆满。环境有很多,但是你要修学的佛法的环境是什么?是中土。对我们修行佛法来讲,环境是圆满的。

同样的道理,根德和圆满之间,也有一个普通的根和圆满的根,五根的根德要圆满、要齐全,就是这个意思。虽然有根但是损坏了不齐全不行。所以如果要修学佛法,根德必须要圆满。这些条件我们都要具足,如果具足了,这个所依就太好了,既然这么好这么难得,就必须要用来修佛法,不能糟蹋了。后面还有意乐和圆满,信心和圆满,究竟的话都要体现在圆满上面,是什么圆满呢?五种自圆满。五种自身方面需要的圆满,是这样的。

根德圆满就是说五根的功能必须要具足的,有了这样一种根德,就成了真实的可以修佛法的基础。没有这些根德或者说根德不圆满就不行,在原文中讲:

五根中任何一根不具足,也不能成为出家持戒的法器,

首先讲了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要齐全(当然后面我们要讲意根),任何一根不具足的话,都不能成为出家持戒的法器。五根里面也有主要和次要的,最好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些都是齐全的。但有些时候可能是有一点点缺陷,有缺陷能不能成为出家的法器呢?也是有出家的,但是传戒的阿阇黎有的时候会得一些轻罪。因为被传戒的这个人的条件不圆满,因此传戒者会得到一些罪业。但这个罪业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容易清净的,所以说这个方面讲最好是五根齐全。

为什么要说出家持戒的法器?在所有的修行的身份当中,出家的身份是最好、最圆满的。不管时间或者经历怎样,硬件方面非常好,是这样的。要是在家就要做很多事,像家庭的责任、要工作很长时间,还有其它很多的世间的事情要处理。如果是一个出家人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不会说今天同事结婚了,如果我不随份子钱就不好意思,或者说这个宴席不出席的话可能就哪个地方就不好了。在家人有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出家人就不需要考虑这些。

还有就是可以长时间依止善知识,有很多时间去闻思修行,打坐等都很自由。从出家修行佛法的角度来讲,的确出家的这种条件非常好。从硬件的侧面来讲,同等条件之下,都是凡夫,出家和在家哪一个好?当然是出家好。不能说莲花生大士是什么样的,维摩诘居士是什么样的,再挑一个最差的出家人,把他们比较起来认为还是在家的好,不能这样比,这个是不对等的。要在同等条件下来比,肯定是出家比在家好,因为没有很多操心的事。我们操心的事越多、心越不平静,对于听闻、思维、修行等方面都是障碍、违缘。相反来讲,琐事鲜少,心就相对平静,不需要操心了、时间也多,如果愿意修行的话,这么多大把的时间都可以用在念咒、修行、打坐等。所以,从这个侧面来比较的时候,的确是出家持戒比在家要好很多。

我们刚刚讲了,有些人就是比较容易不对等地去做比较。这个方面我也分析过、讲了很多道理。米拉日巴尊者、玛尔巴尊者,都是挑这些重量级的在家人和很差的修行人来比,认为有很大的差别。已经修的很好的、非常优秀的和一般的或最差的是不能比的。要真正来客观地比较的话,就是选择差不多条件一样的,都是凡夫。这样去比哪个环境好,哪个从修行佛法的角度来讲更好。从这个方面比较的话,优劣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是这样的。

为什么此处要说出家持戒的法器呢?是因为这是修行最好的身份。如果五根当中任何一根不俱全,都不会真实地成为出家持戒的法器的。比如说根残缺的很厉害也不能出家,佛陀不开许出家,当然也受不了出家戒,因为不是真实的法器。因为诸根有残缺的话,对领会法义方面会有障碍,有的时候得不到戒体。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佛教的修行者在世间当中,一方面是自利,一方面是利他的,所以说有些时候可能会被其他人讥闲,世间意思就是说闲话。“你看出家人都是这些身体有缺陷的,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像这样他们才出家的”,觉得出家人全都是这些人。为了避免对修行之道产生这样不必要的诽谤,佛陀在制定出家条件的时候,也说了要诸根俱全。如果是很大的僧团中有少数几个身体有残缺的,就不会有大的影响,但是不要成为多数。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佛陀说如果这些诸根稍微有残缺的人,有阿阇黎给授戒的话出家也可以得戒,但是授戒者会有一些过失、有一些轻微的罪业,通过诵戒的方式可以清净。说明五根俱全者可以成为法器。他可以出家、可以得到别解脱戒律,在别解脱戒律基础上修行就很容易解脱。

并且因为无有亲见恭敬对境所依如来的身像等或者阅读、听闻、思维经典如意宝的缘份而不能胜任真正的法器。

第一,不会成为出家守戒的真实法器;第二,因为诸根不具,比如眼根不具足,不能“亲见恭敬对境所依如来的身像”,看不到佛的身像、菩萨的身像。没有眼根也看不到经文(经文相当于指月的手指,表达的是真实义)。如果眼根看不到文字,没办法进一步思维,如果眼根不齐全,要做很多的修行就很困难。比如修皈依,皈依境是什么样的?不知道、看不到。莲花生大师什么样的?不知道、看不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也看不到。这些都没办法看到,也生不起信心,也没办法知道大概怎么样一种方式,这些都是缺陷。没有“亲见恭敬对境所依如来的身像”会损失很多修行的条件和因缘。

如果耳根有残缺,不能听闻到上师讲很深的法、没办法知道法义,怎么去做思维呢?因为听不到,就没办法思维经典。没有眼根,看不到经典,也没办法思维。我们看到文字会去思维,看到佛像,知道佛陀的三十二相是通过因缘修来的,佛果是佛陀修习空性和大悲心得来的,这些方面看了之后理解、思维、观修是一系列的。如果看不到、听不到,就丧失了这些因缘。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眼根、耳根很重要。

还有一个是意根,这里没有讲到。但前面我们讲喑哑的时候也讲了意根。这里其实也包含了意根,“思维经典如意宝”思维主要是从意根去思维,心识要正常、圆满,不能够疯癫、精神错乱、愚痴等。意根俱全才会有一般的思维能力。另外大恩上师讲了,鼻根、舌根、身根等其实也有影响。当然,鼻根有残缺,好像对修法影响不大,因为闻思佛法主要靠眼根看经典、佛像,耳根听声音,意根思维。但其它的也不能缺,缺了说明诸根不齐全,不能成为真实的受戒法器,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其它的根对修行多少会有影响(似乎不大,但仔细想想还是有影响)。比如鼻根主要闻味道,有香气也有臭气。闻到香气之后,很香啊,用来供佛;如果是臭气,就会避开。我们在世间修行时,比如说闻到煤气泄露了,就会远离这个危险的环境,闻不到就有可能发生危险或出现其它的障碍,修行有可能终止,这方面当然有关联。此外,闻到香气——沉香、檀香,用很好的香供佛,可以积累资粮。不好的香,不会用来供佛。另外,你看轮回中到处都是垃圾、粪便等,像臭气一样污秽。佛法宣讲出离的法义中,有时用粪堆、不净室等比喻轮回是很臭的状态,我们会想:“真的很臭,所以我一定要出离”。出离心是厌离轮回的心,有时是通过这些气引发的,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一定会起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闻到香气、臭气时,会想:“这些香气、臭气是无自性、无常的”,生起无常的感觉。但是,如果你闻不到,会丧失修法的素材。还有一种说法,香气、臭气都是空性的,我们不能耽著。有人会说,如果这些根不起作用,我修行是不是更清净呢?如果你内心当中有定解的话,有可能。如果鼻根损坏了,虽然不会因闻到香气而生起贪欲、闻到臭气而生起嗔恚心,但佛法的修行往往必须利用世间的素材来转为道用、圆满资粮;如果这些根不俱全,虽然你可能生不起烦恼,但会丧失很多修行的机会。你没法通过闻到的香气、臭气观空性。尤其在密法中,会刻意制造各种噪音、悦耳的声音等,让你观噪音的本性,让它自解脱;也会制造各种好闻的、不好闻的气味,你闻到的当下安住在它的本性中,这都是修行的方法。如果鼻根不具足,没有这类修行素材,会缺少很多积累资粮的因缘。

舌根也是同样的道理。舌根的功能主要是辨别味道:甜的、辣的等等。如果舌根功能丧失,没法辨别味道,也会和前面的道理一样。比如这个东西味道很好,就可以把它来供佛,或者安住在美味的本体当中,美味是空性的、无常的。如果舌根残缺,不能分别味道的好坏,似乎没有产生分别心,修行应该很好,但其实丧失了很多修行的素材。尤其密乘的很多修法,都是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让人反观本性,如果品尝不到不同的味道,也就没办法反观本性。所以,诸根都可以用来修行,诸根不全就没办法修行。

下面讲身根。当然,连身体都不存在的人应该是没有的。手、脚有残疾会影响修行:脚有问题,经行、绕塔、磕头等很困难;手有残缺,结手印、供养、顶礼等也做不到。身根残缺会导致修行很困难。如果身根坏了,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有可能就瘫痪了,在床上动都动不了,像这样的话也没法做很多的修行。

讲舌根不齐全时,前面主要从辨别味道的层面讲的。但舌头除了辨别味道还用来讲话,舌头坏了,没法读诵、交流,怎样和别人讨论?怎么去念佛?怎么样去念咒?怎么样去给别人宣讲法义?做不到。

佛法中五根的定义有两种:粗的和细微的。在《俱舍论》还有很多唯识的观点中,所谓的眼根分两种,一种叫“浮尘根”,指粗大的眼球,在藏传佛教中,这叫“所依”(根的所依),不是真正的根。真实的眼根在眼球里面,是一种特殊、清净、微细、无阻碍的色法。《俱舍论》讲,眼根的形状像“胡麻花”(一种花),是清澈、光明的自性。耳朵也是一种所依,术语叫浮尘根,比较粗大的。真实的耳根在耳朵里面,是清净、光明、透明的色法,形状犹如树的疤结。鼻子是鼻根的所依,真实的鼻根是鼻子里面两根并行的“铜管”。舌根也不是舌头(舌头只是粗大的所依),舌头里面有一种半月形的色法是真实的舌根,主要辨别味道。身根也不是从头到脚这个粗大的身体,它只是身根的所依,真实的身根是身体里面类似鸡的皮肤的色法。

舌头到底是舌根还是什么?如果舌头只是辨别味道那么无所谓,不能辨别味道还可以说话,舌头是一种所依。其实眼球、耳朵、鼻子、舌头、身体都属于身根的范畴,如果身根不俱全,属于身根的所依比如眼球坏了,那么清净的色法——眼根也会坏;耳根的所依耳朵坏了,那么清净的色法——耳根存在哪个地方?如果舌根的所依——整个舌头都没有了,那么半月形的清净的舌根色法存在哪里?所依失坏了,能依就不会有。这些都是属于身根的范畴,如果身根坏了,这些都没有了,诸根都无法安立。所以身根范围最大。如果这样分析,我们知道无论哪一根缺少了,对修行都是障碍。如果五根齐全了,我们可以看佛经、顶礼、念诵、交流、思维,这个真是根德圆满了!只要具足这样的诸根之后,才可以真实、圆满地学佛法,不管我们的条件怎么样,不会影响我们修学佛法,这个就是最好的根德圆满。对于佛弟子来讲,根德圆满是对修行非常重要的因缘,所以根德要圆满。如果没有这些的话,不能胜任真正的法器。

诸根要齐全、根德要圆满,这个时候才会成为真实的法器。鼻根、舌根、身根,这些诸根分析一下,我们就知道其实都很重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正的修行佛法,就是用我们的诸根接受到的信息,然后如理作意、转为道用。如果离开了这些,认为不接受任何信息心就清净了。如果这样不接受任何信息,心真的就清净了吗?植物人可以不接受任何信息,那还修什么法呢?什么法都修不了。

有的时候诸根接受的信息有可能变成轮回的因,让我们生烦恼。但是佛法把这些信息收集完之后,可以把这些让我们生烦恼的东西、素材,转为修道之用。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佛法里说,完完全全躲避环境是躲不掉的。你不要想通过躲避的方式修道,你要去使用它,通过智慧转为修道之用。必须要拥有智慧,有智慧就不怕了。就好像碰到了怨敌,你赤手空拳、怨敌又这么厉害,当然要怕了:他要打我、要欺负我。但是你手上有武器还怕什么?你有枪还怕什么?你有利刃还怕什么?不怕了嘛!你可以面对他了嘛!

同样的道理,诸根缘外境,让我们生起了烦恼。如果没有智慧,肯定要怕,因为你肯定会生烦恼,生了烦恼要造业、造了业要堕恶趣受苦报。但是佛法把智慧告诉你了,掌握了智慧还怕什么?这个智慧就是对治烦恼的利器。所以烦恼可以成为威胁你的来源,也可以成为你修行的来源。

完全离开、躲开。第一,不现实。走到哪个地方没有眼根所看到的、耳根所听到的东西?都有。第二个方面,通过躲避的方式,就能修行好吗?那不一定,没有磨炼过不可能修好。这一世躲好了,下一世怎么办?下一世躲好了,再下一世怎么办?只要根本的东西没有断掉、习气还在这里,就永远躲不掉。

佛法告诉我们要面对,面对最好的方式,不是对着干、没有任何的善巧方便。佛法告诉我们很多慈悲和智慧,这些都是利器,我们要使用。怎么用慈悲心、智慧来对待这些?这方面其实都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我们听不懂、看不懂佛经,大恩上师在给我们讲,告诉我们这种观察方式,我们就好好学。上师现在用的是我们听得懂的,最契机的讲解方式,再过若干年、几十年、上百年,可能大恩上师这种讲法,后面的人就认为这是古人的讲法,搞不懂到底讲什么?可能这些东西后面都没有了。但是对我们来讲,这种讲解方式就是最契机的,用我们能够听懂的、能够接触到的身边的例子来做分析、观察。所以我们要好好去听闻、思维、消化、观修,让内心中产生对修学佛法的认知。这方面叫根德圆满。

己四、意乐圆满:

意乐和圆满。意乐其实就是一种作意、心态、想法。意乐有很多种,有一种意乐不能修行、有一种意乐可以修行。可以修行的意乐叫意乐圆满。

这里面主要是指从事不正当的、颠倒的职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意乐圆满。从事这种职业的时候,他的心、他的意乐也是颠倒的,所以这种意乐不能修行。这里面主要讲业际颠倒,业际颠倒和意乐有什么关系?我们分析完之后就知道,意乐圆满原来是这个意思,就会知道为什么要用业际无倒和业际颠倒来讲意乐圆满的条件、标准。

所谓的业际颠倒,主要是指生于猎人、妓女等种姓中从小就步入业际颠倒之道。

此处讲的意乐不圆满,主要是讲业际颠倒。业际颠倒是什么?就是指所从事的世间的事业是背弃因果的。颠倒的意思是说没有随顺因果之道,是让我们趋向于痛苦、趋向于恶趣之道。业际颠倒主要是指什么呢?打个比喻就比较了解了,生于猎人(经常杀生的)、妓女(从事贪欲之道等不如法行为)的种姓。

印度有一种种姓制度。我们去印度朝拜的时候,有些导游也会告诉我们,这些人很好管。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很安分守己,这也是对大部分人来讲。为什么安分守己?他们都很自觉地从事自己所谓的种姓事业,不会认为这个不公平。种姓制度是根深蒂固的,现在还有。认为自己就是这种姓的,这就是命、是上天安排的,非常安于他的种姓中,基本很难违背。

种姓就是指你的家庭生生世世做什么的,你就做什么。如果是猎人种姓,那么只能从事猎人的事业。这个是从大多数人来讲。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么长时间,难道就没有一个跳槽的?从这个种姓跳到那个种姓的,难道没有吗?也有人说外表看不出来,可以从名字来分,名字中就带有种姓的。但是名字可以改,随便编个名字也可以。这么长时间中,肯定还是有从这个种姓跳槽到那个种姓的。但是基本上来讲,他们还是安于自己的种姓:祖祖辈辈是打猎的,就只有当猎人的份;如果是妓女的种姓,就当妓女;如果是渔夫的种姓,你就打渔。基本是这样。

我们不否认有少部分情况不是这样的。有些地方以前有河,万一这个河没有了、河干了咋办?搬到其它地方继续打渔吗?有可能这样,也有可能改行了,种姓就消失了。世界在变,不可能以前的职业现在还原封不动地保存着,有可能会有很多改变的。

在《四百论》当中也是这样讲过的,所谓的种姓也有可能改变。在《四百论》中讲,有些婆罗门认为自己是王族种姓、很高贵,就生起傲慢。圣天菩萨说:“过去时久远,女性意动摇”。就是说所谓的婆罗门种姓很纯正,这是不一定的。因为第一,“过去时久远”,时间这么长了。第二,“女性意动摇”,女性的心是动摇的,不一定只是满足于本种姓的男人,可能会喜欢其他种姓的男人。如果她和其他种姓的男人交往了,生下来的儿子血统就不一定那么纯正了。所以圣天菩萨也是讲了,这个所谓的种姓,也是会变的。

这里面业际颠倒,主要是指就是这个种姓。这方面也可以这样理解。还有一种理解,虽然在其它的集体、国家、地方当中,没有种姓制度之说,但也有一些是受环境影响的,很早就趋入到了这种非法的、业际颠倒的行业中:猎人、打渔、贩毒等。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这就属于意乐不圆满。

但事实上,凡是三门违背正法的所作所为都属于业际颠倒。

正法的范围:首先必须要随顺因果之道,不能做非法的事情;要造善业、不能造恶业,这是总原则。一方面造业,一方面修行正道,这是颠倒的、相违背的,是不可能的事情。身体、语言、心,都是属于三门。大恩上师说,严格来讲,这是高标准。高标准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个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指三门一昧地从事非法的行为,基本上没有修过什么正法;还有一种意思是从最高标准来讲,身语意不能做违背正法的行为,否则都属于某种程度的业际颠倒。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去观察、思维。

虽说我们起初没有生在此类种姓当中,但将来也很容易变为业际颠倒之人,因此必须尽心尽力使自相续不违背正法。

对于我们或者正在做正当行业的人而言,起初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转生在这样的种姓当中,但是在将来的时间,还是有可能变为业际颠倒的人。因为我们内心中隐藏了很多烦恼障的习气,加上很多外境的影响、引诱。尤其是现在,外境的引诱再加上自相续烦恼的炽盛,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还是很容易的。尤其是一些国际化、网络大量的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很容易受改变的,尤其是外面的人压力很大。

本来一般的人都可以过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生活,但是外部的压力很大,攀比的心理(众生本身自己有的)加上外部的影响:别人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我也应该努力。受这样影响的缘故,不敢处在一个相对知足、简单的生活模式当中,有的时候借钱也要过一种比较好的生活,原因是别人已经过上了这样的生活,我不过的话,好像面上过不去,迫于压力嘛!虽然没有能力,但是必须要去做,也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如果有这样的影响的话,很容易去操持一些业际颠倒的行为或行业。

因为如果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去赚钱,可能过不上很好的生活。但如果有人给你提供一个赚钱的机会,这个机会可能并不是那么符合正法,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愿意去做。所以烦恼比较粗猛的话,刚开始可能没有业际颠倒,但后来可能会业际颠倒。修行佛法的人,也许以前是出家人,业际颠倒之后变为在家人。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有些地方解释业际颠倒,就是指出家人还俗。当然这个是指有些情况,因为有些时候,《前行》都是针对出家人。比如前面我们讲根德圆满的时候,诸根不全也不能成为出家持戒的法器等等。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太一样了,现在大恩上师在世界各地弘扬佛法,受众很多也是在家居士为主。我们在这里讲业际颠倒,有些时候是按照以前藏地大德的讲法,因为他们座下的修行人基本都是出家人,讲解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有些业际颠倒就是指出家人还俗,它是从某个角度讲的。

我们在佛学院讲法时,一个班里面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出家人,偶尔几个在家居士在听。所以我们讲法的方式都是针对出家人讲的。后来讲法的环境变了,很少针对出家人讲,都是针对在家人。大恩上师在讲课时也是针对在家人多些,但佛学院有很多出家师父在学,上师在讲的时候两方面都讲。所以有些地方专门指出家人还俗叫业际颠倒;有些在家人以前从事不伤害众生、不违背正法的事业,后来开始做些伤害众生的事情,去开屠宰厂、养殖厂等等,有可能变成业际颠倒的人。

“因此必须尽心尽力地使自相续不违背正法”,就是我们要小心谨慎。我们自己的心太容易变了,本来凡夫人的心就不可靠,很容易受外境、受自己分别念的影响而改变。如果不小心谨慎的话,我们的心在不知不觉地改变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又何谈去防范呢?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小心谨慎。在《入行论》第四品当中讲不放逸,就是小心谨慎,稍微放逸心就很容易偏离正知正念。

第二个是要经常缘佛法学习,佛法的学习是增长智慧、提起正知正念的。即便你没有那么认真观修、没那么努力地学习,但是你还是在学,肯定对于相续的对照,对于烦恼生起的检查等各方面都是有一种提摄作用。不断深入地学习、不断地观修,经常性地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违背正法。修行者不管是出家的还是在家的,内心当中都有很坚固的想法,再穷也不能去做这些恶业。有部分人已经达到这个标准了。

众生不是这一世的事情,是生生世世的事情。不能用这一世的安乐换来生生世世的痛苦,把这一点想到了,就会不愿意去做恶业。还有一部分人的确是没办法,虽然不想做但是压力很大。还一部分人是不想改,没有想到要去改变。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上师们在讲的时候,答案不尽相同的。这些恶业能避免就避免,最好是改。有些人改了,有些人是实在改不了。大恩上师就让这些实在改不了的人多生惭愧心、多忏悔。还有其他人不想改,就尽量让他做些其它的善法。既然自己都不想改(不是没办法改),对于喜欢的善法能做的就多做点,对他有一定的好处。

佛经典中的教义、大恩上师回答问题的时候,针对这些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是我们只想找一个简单的答案,这是没有的。为什么没有?因为因缘太多、因素太复杂,有很多各方面的因缘,没办法做个确定的答案。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是那种情况的话是那样的,的确是这样的。我们自己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最早也是一个标准——不管怎么样就要这样做。到后来不知道是更圆滑了还是智慧增长了,就会看到不同的情况,回答问题时这种情况是这样的,那种情况是那样的,的确是这样的。

佛在讲三转法轮时,针对不同的根基讲了三种不同的法,法要的次第是这样的,大恩上师回答问题也是这样。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当然最好不要做业际颠倒的事。如果没办法做了那应该怎么补救?惭愧心也好、忏悔也好,反正要有补救的措施,这针对某一种人来讲是可以的。

刚刚讲了意乐圆满和业际颠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因为意乐圆满科判之下都是在讲业际、讲三门到底有没有做违背正法的事情。当业际颠倒、违背正法的时候,你的心、意乐是朝着不好的东西在作意。比如工作是杀生,当你在杀生的时候你的意乐是怎么想的?比如上师在注释当中或者哪个地方讲到,有人杀一只鸡挣两块钱,再杀只鸡又是两块钱。他的所思所想、意乐都是在缘杀生、得钱、害命运作的。这种意乐、思想能修佛法吗?这种思想缘的不是正法,修不了佛法,是缘颠倒的。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他的心、意乐缘的是贪欲、嗔恚、杀生、偷盗、邪淫,缘的是这些事情,这种缘就叫意乐。这种意乐不能作为修法,颠倒的想法怎么能够修法?

业际不颠倒就是没做违背正法的事情,所缘基本上都保持在一个不违背因果、不违背正法的前提之下,至少没有缘错误的方面,意乐是圆满的。没有违背正法的事业,第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没有做恶业,没有做非法的业际颠倒的事情,至少缘的是正常的。第二个是心缘于正法,没有违背正法的反方面就是缘于正法,这个叫意乐圆满。意乐圆满是指心态作为修道来讲是圆满的,可以作为一种真实修法的基础。意乐圆满和业际颠倒于否是从这个方面来对应的。

己五、信心圆满:

这里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信心一个是圆满。信心有很多种,下面讲什么信心不能作为暇满人身的条件,什么样的信心对于修行来讲是圆满的。

如果对本该诚信的对境——佛法不起信心,那么无论对其它世间大力天龙等或外道教派是何等的虔诚信奉,他们也不能救度你脱离轮回和恶趣的痛苦。

对本该诚信的对境——佛法、三宝等等没产生信心,反而对其他一些世间的国王、富翁、大力鬼神、天龙八部外道的导师、或者外道的天尊生起信心、虔诚去信奉,但是他们也没办法帮助你脱离轮回和恶趣的痛苦。

《佛子行》当中讲过:“自身犹筑生死狱,世间天等能救谁,”他自己还困在地狱当中,他能救度谁、能帮谁脱离轮回呢?他自己还在轮回中轮转,你再怎么对他生信心,也没办法让你摆脱轮回、摆脱恶趣。第一,从直接理解来讲,不管对任何一个外道信仰,都没办法让你脱离苦轮回,因为他自己本身是在轮回当中。第二,他讲的是随顺轮回的道,所以没办法给你指引一条让你解脱的方式。佛法就不一样,佛法当中有些善知识、法师可能自己没有脱离轮回,但他指的道是解脱的道。他依靠的是佛菩萨们宣讲的解脱的道来进行引导,这是不一样的。

外道自己没有脱离轮回,而且他们这个道也没有办法指引你脱离轮回。不管是哪种外道、不管是具有神通、神变的仙人、梵天、帝释等等,你再怎么对他皈依,没办法脱离轮回是肯定的。外道也不能脱离恶趣痛苦,这里稍微分析一下,所皈依的这些外道教派当中,也有让人修善法,不要杀生、偷盗、邪淫等等,甚至有些外道的戒律看起来比佛法的戒律还要严格,那能不能脱离恶趣?如果教导信众修善法,是可以脱离恶趣的。

为什么说不能救度恶趣?这个不能只凭一世两世来看,因为外道暂时让人脱离恶趣,但是整体来讲还是在轮回当中,只是暂时摆脱恶趣生到善趣。生到善趣之后是恒常的吗?不能恒常。因为没有脱离轮回的缘故,还会造恶业、仍然会回到恶趣当中去。从这个侧面来讲,还是没办法让你彻底地摆脱恶趣痛苦。对这些外道生起信心有什么用?没有什么用。所以我们生起信心的对境不要搞错。有些外道、天神的这些主事、导师也是具有相貌庄严,有很大的威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是教导人修善法等等。但是他根本没办法摆脱轮回,因此不是生起信心的对象。

只有通过体会到如来教法和证法有理有据的特征而获得解信之人,才是真正无谬的法器。

此处说我们要体会如来的教法和正法的特征,就是刚刚讲的要闻思修行。闻思修行过程中,通过有理有据的特征,做详细的分析观察、观修、祈祷得加持等等,对佛法产生信心。要对佛法产生信心就要去了解佛法的功德。

就像现在世间人打广告一样,广告也有两种,一种是虚假广告,根本没有这些功能却吹得很厉害。第二是的确有这个功能,不跟你讲就不了解。佛法从某个层面来讲也是广告的效益。告诉你佛法这个产品具有各种功效:这样的、那样的功效;暂时的、究竟的功效;帮助自己的、帮助他人的功效。如果佛不讲、上师们不打广告,通过我们自己是没有办法独立去了知的。我们现在学的都是广告,这不是个坏的东西。当然这里也有虚假广告,没有这个功能、卖的是假药、是伪劣产品,吹嘘的很厉害。有一种广告是真实的,产品就是好,但是不打广告你不了解、不会买。把产品的功效如理如实地跟你说。知道了解之后你就会准备钱去买,使用之后就可以对你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改变。

佛法也是这样的,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广告效益,但是佛法中的广告是真实的。如果佛陀不讲证悟的境界、不讲佛法的好处,我们是没办法了解的。我们了解之后学习了、观察了、考察了的确是这样,问了许多使用这个产品的人,也说很好。我们慢慢地趋入,趋入之后去修学。我们接触使用这个产品,可以得到这样一种生活。在对佛法的了解过程中,生信心就是要去了解它的功效、特点,这个叫闻思、修行。

修行是体验,闻思就是了解,了解就必须听闻。上师就是专业的广告人,上师打广告:佛法、前行、入行论是这样的。上师给我们推广,我们要去学、去听,听完以后去思考。把道理想清楚了,上师再告诉我们要去体验。我们体验之后,通过打座的确调伏了烦恼,信心就会进一步增上。如果要对佛生起信心,就必须了解佛的功德;要对法生起信心,就必须了解法的功德;要对僧生起信心,就要了解僧的功德。必须要了解这里到底是讲什么,知道了就会生起信心。

千万不要认为我们已经知道的够多了,不需要再闻思了,其实我们知道的还太少。这么好的产品你只了解一点点,五十页的说明书都是讲产品的好处,只看到两三行你就说可以了,对这个产品完全了解了,那肯定是不够的。要很长久地去学习,越学习就会对佛法越通达,就越有信心。这里面讲的都是有理有据的特征,经得起观察和考验的。甚至于通过修证去考验,都是经得起的。不管是世俗理论还是胜义理论,用修行的方式去体验,都经得起考验的。而且有的产品出来之后,两三年当中非常好,慢慢地越做越差,最后就不敢提这个牌子了,已经搞砸了。但有的牌子就很好,佛法的牌子就是这样的。佛陀创立佛教的产品之后,两千五百年之中无数的大德来验证这个体系、这个产品,到现在来讲都是经过考验的。现在我们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通过有理有据的特征而获得解信,这才是真正无谬的法器。

所以说,信心是五种自圆满的根本。

五种自圆满当中,信心圆满是最好的,为什么叫信心圆满呢?对谁生信心才是信心圆满呢?要对佛法生信心才是圆满的。其它的信心也是一种信心,但是不能作为解脱道的暇满人身的条件。信心有一般的和圆满的信心,我们现在要具有的必须是圆满的信心。圆满的信心是什么?就是缘佛法、缘三宝生起的信心。五种自圆满当中的信心圆满,我们要好好地分析,就会知道这里面所讲的含义是这样理解的,在观修时就比较容易趋入观修的要点。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