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34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殊胜的论典《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包括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前行,有了前行我们才可以修持后面的正行。前行是基础,是让我们的相续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殊胜的修法。有了前行,后面我们就可以修持更加殊胜的法;没有前行,前期的资粮没有准备好,修持殊胜的修法就比较困难。大恩上师在前行传讲过程中,很多次强调了前行的重要性。现在我们修的是共同前行,有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和业因果的引导,后面还有解脱的功德,依止善知识,这些都属于共同前行的内容。前面四个共同加行主要是引导我们生起出离心:首先让我们知道轮回的过患,然后引导我们要从这种过患中出离,必须求解脱道。

出离心不能完全等同于厌离心、厌世心,厌离只是对于轮回的这些现象,对整个轮回产生一种厌离心。但是在厌离的同时,如果没有想要真正获得解脱,那么这种厌离也不能叫做出离心,因为并不想从这种状态中出离。所以出离心第一个是厌离轮回,知道轮回的过患,不愿意在轮回中呆下去;第二个是想要获得解脱果,这两个方面和合起来叫做出离心或出离之道。

共同前行中现在是讲以各种喻义来观修无常,这里面全都是讲观修的道理、引导和修法。在这个科判中现在我们学习到了生际必死,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高际必堕等等殊胜的要义和窍诀。生际必死还有一段没讲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当今,有些一家之主认为: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那我的家人或者挨饿受冻而死,或者被怨敌所毁,或者为大水溺死,因为现在他们所拥有的财产和幸福等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依靠我才得到的,所以他们绝不能没有我。

这也是生际必死的一个观想,针对有些放不下、执著很大的一家之主。尤其是在家庭中有主导权的,或者比较强势的家长,认为自己是家里绝对的骨干绝对的核心,整个家都是他撑起来的。这些一家之主平时除了想方设法地赚钱、怎么样让家庭运转之外,还有其他想法:觉得自己很重要,认为自己如果有个三长两短的话,家人会因为缺少了自己而没办法继续活下去。家人有可能会找不到吃的喝的,挨饿受冻而死;或是因为自己不在的缘故,会经常受到怨敌的欺负,最后被怨敌所毁;或者遇到了大水、地震、火灾,没办法逃生。因为自己不在,没办法帮家人筹划,也没办法引导他们逃生。所以他们一旦遇到这些情况就根本没法生存。

这些方面也是过度担心了。当然在现代社会中,不一定就是担心如果自己不在了,家人都不懂逃生的方法。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过度的操心,认为要把孩子所有的事情全部安排的非常稳妥,把他的每一步都要考虑好设计好,如果自己一旦不存在了他们就没办法生存。这些过度的想法和行为,一方面来讲是杞人忧天,另一方面如果这样安排了,也有可能会让儿女变得没有技能而没办法适应社会。这些一家之主认为如果自己不在的话,家人可能被这些灾害影响没办法生存。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家人所拥有的财产,现在的幸福都是因为自己才得到的。家人现在没有遇到什么违缘,即便遇到违缘了,能够解除困难也是因为他出面才摆平的等等。

所以有些人就这样想,家人决不能没有我。这样的想法越强烈,对世间、对家人的耽著也就越强烈,在死亡的时候引导他的心识平静地离开,所遇到的障碍就会越大。所以这些众生都是被自己的非理作意所引导而没办法获得解脱,或者现在不想修法,或者死亡时因为分别念而没办法作意往生和作意善法,只能在极度耽著中去世。但他们肯定是要离开人间的,所以在这样的心态中,心思一再挂在这个上面,就没办法真正的去做一些面对死亡的准备。但这些人死后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他们所想的这样:

可是,这些人死后,他们的亲人将其尸体火化或投到水中,或者丢到尸陀林,之后便心安理得了。人在死亡的时候只有自己孑然一身,孤独无助地漂泊在中阴界,当时所能依靠的唯有正法。

这些人执著很大,虽然他们认为家人没有了他们会无法生存。但实际情况是,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自己的福德,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这些一家之主认为一切是他带来的,一旦他不在了,他的家庭就会散掉、垮掉。原文描绘的实际情况是,当这人死了之后,亲人没有因为他不在没办法吃饭,没办法赚钱而一个个跟着也死了,不是这样的。

他死了之后,这些亲人一方面继续生活下去,一方面把他的尸体做个处理。开始时在家里放几天,现在基本上家里面都不会放的,死后家人马上联系殡仪馆把尸体拉走,如果是医院里面死的话,也不允许放在病床上,要马上放到太平间,然后和殡仪馆联系。家人们有的可能会伤心一点,有的不一定伤心。家人们想,人已经死了能怎么办呢?那就赶快把后事处理好。于是他们开始忙这个人的后事。尸体要么就火化掉,在汉地很多尸体都是火化的,送到火葬场,很快就烧成了灰。以前在藏地有些地方是水葬,现在有些地方还是水葬,把尸体放在木板上面在河里漂走,慢慢地尸体就沉到水里被鱼吃,或者在水里腐烂等等,这就叫水葬。

天葬在藏地比较流行,或者丢到尸陀林中。印度以前也主要是天葬,没有现在藏地的天葬台。藏地会有天葬师分解尸体让秃鹫把肉吃掉。印度的天葬就是把尸体扔在尸陀林中就走了,没有专业的天葬师去解剖尸体然后喂鹰鹫。西藏的天葬主要是让天上的秃鹫来吃,而印度尸陀林的天葬是让狗、狐狸、狼等飞禽走兽都来吃。

死者的家人把尸体处理完后就【心安理得 】了,心安理得的意思就是以后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当然亲人死去的痛苦还会在心中留存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悲痛逐渐也会化解掉,没有像开始时那么痛苦和想念。有时可能还会想念一下,但是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

人在死亡的时候只有自己孑然一身。】每个人即便是这么操心于家庭或者操心这个那个,但死时还是自己孑然一身,【 孤独无助地漂泊在中阴界 】。如果修了很多的善法,经历中阴的时间可能就短,没有这么多的恐怖和痛苦;如果造了恶业比较重,在中阴界会听到恐怖的声音,看到恐怖的影像,亡者自己也是非常的痛苦。很多大德在描绘中阴境界时,也对于有福报和没福报的人在中阴中的情况有描述。这些描述有很多都是大德们亲眼所见的,因为他们有能力可以到中阴界去和这些中阴身交流,因此对于中阴身的情况是非常清楚的,知道其基本上是孤独无助地漂泊在中阴界。

当时所能依靠的只有正法。 】在中阴界漂流时,能够依靠在世的亲人吗?没有办法依靠。其他的财产、地位也没法依靠。在世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大总统,但是在中阴界总统的头衔已经没有了,因为已经是中阴身,所以即使在世的时候很富裕也没有办法。真正在中阴界能够安乐的就是修了善法的人,所以说能够依靠的只有正法。在中阴时能够把一切迷乱的显现认知为心识,认知为本来不存在的虚幻的显现即本来清净,这也是通过正法来实现的。还有一种说法,亡者在中阴的时候如果有上师和僧众们为其修念中阴解脱或者闻解脱,通过他们的提醒比较容易认识自己的心性。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土的教言中讲,中阴时的心识是比较敏锐的,如果能在那时忆念极乐世界很容易往生,因为粗大的身体没有了,心识非常快,可以一刹那从这个地方到美国。中阴身是意生身,是心识的身体,所以说心很快,一想一刹那就可以到。因为没有粗重的五蕴,中阴身是比较微细的五蕴,基本上一想到哪身体就能配合,很快就可以过去,而且穿墙过壁等等的神通飞行,都可以做到。

很多地方讲,中阴身不能穿越的第一个是金刚座,因为金刚座是千佛成佛之地,是没办法穿越的;第二个是母胎没办法穿越。因为母胎在穿的时候就入胎了,是没办法穿越的。但是如果不是自己未来母亲的身体,能不能穿过去呢?肯定是可以的。如果不是未来的母亲,那么就不是母胎,就可以穿越。因为与母亲有因缘,投生时没办法穿越,一下子就进去出不来了。相当于心识进入受精卵,那个时候就开始投生了。所以只有金刚座和母胎没办法穿越,其他的都可以穿越,须弥山也可以穿越。

如果在世时一心一意地求解脱念佛,可是在临死的时候忘记了,没有祈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来接,进入到中阴后还有机会。中阴时如果想得起来往生,也很快很容易,只要一观想、作意和发愿,一刹那就到极乐世界。所以说能够帮助我们的,能够依靠的还是正法。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死,关键是死了之后怎么办。

我们担心死了之后家人没办法生存,这个不用担心。家人还是会按照他自己的业力来生活,业没有穷尽之前是不会死的。所以你自己走了,这些亲属也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挣钱,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如果他的业尽了,你在的时候也挡不住他的死亡,所以从这方面讲,我们没必要过度的耽著。生际必死,在生前没有想到自己总是要死的,而是在想自己在这个家庭中很重要,自己离不开他们。如果对家庭、对亲友产生执著,想到死亡后家属的痛苦而不想死,那就没有心思去修持正法。这对自己对家人都是不太好的。

刚刚讲了家人们也是通过各自的善业等业力可以生存,如果是恶业也很快可能会成熟果报,善业的话也不会马上死亡。这方面很多都是自己的想法而已,死亡时如果没有串习正法,会非常的恐怖,不知所措,会随着自己的业力漂流。所以只能依靠正法,其他的都没有用,我们要想到生际必死。

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勤修正法。

既然是生际必死,总有一天要死亡,因此要提前观想,观想的意思是要提前做准备。这并不是我们的推测,是佛菩萨通过智慧现量见到了这些中阴众生的心识受苦的情况,因此在法本中做了描述,让我们观想的这些都是正确的。这并不是心血来潮后臆造出来的,如果是臆造出来的,我们观想准备好之后发现不是这样的,怎么没有按照书里面描绘的去发展呢?如果这样就是对我们的欺骗,但是法不会欺惑,因为法是灭尽欺惑的菩萨们真实现量见到后如实的描绘。

我们这样去观想、观修,尤其是在死亡到来之前,提前观修死亡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地观修,该放下的放下后,做很多的修行,死的时候就用得上。因为提前做好了准备,所以死了之后很熟悉自己应该怎么做。就好像人们在灾难到来之前有预演,如果来敌人了怎么办,怎么逃生,路线怎么样,做了若干次演习。这样就对逃生路线很熟悉,或者知道一旦来灾祸的时候,要关电闸,关气阀等等,有条不紊地按照演习的路线去训练,这样训练后就知道了该怎么做,就不会非常慌乱。当然不可能一点慌乱也没有,毕竟演习时和真实出现事情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训练过就不一样,灾难来临时按照训练时的指引去做,逃生的机率就很大。我们在死亡之前经常做观想,这也类似于一种演习,是对于将进入死亡过程的一种演习。如果演练的非常纯熟,当这些经过真正的一个个在我们的修行面前呈现时,我们就会知道这是我训练过的,那也是训练过的,就会按照指引去做。而且不单单训练过,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也准备了很多资粮,修了很多善法。这些善法能够保证在死亡时,按照自己准备的去落实。虽然准备了,通过提前观想知道了该怎么办,如果没有修善法,死亡时会随着恶业走,虽然知道怎么办,但是没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知道怎么做,一方面为了能够好好的做,我们也应该去积累资粮。虽然知道临死时祈祷阿弥陀佛就会往生,但是没有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而去做准备,积资净障或者念佛等等。因为没有训练的缘故,内心中没有这么多的资粮,那么真正那一天到来时,就可能不会按照你死前的想法去做了,有可能随着自己的恶业而呈现出迷乱的情况。由于没有训练的缘故,非常可能生起一种颠倒心,重新又入轮回投胎,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可能出现的。

现在我们要观想这些,尤其是要上座把这些一遍遍观想得很纯熟,从心底深处去接受,知道应该怎么去做,然后为了这个做准备,真的到死的时候就很关键。如果修的好,也许死亡到来的那一刹那就是解脱的一刹那。比如修了净土法之后,临死时念阿弥陀佛就解脱了。或者训练中阴窍诀,中阴现前时认识自己的心性,或者祈祷往生,那也很容易解脱。这样做也是为了后世,如果我们没有解脱的话,后世会很长;如果修的好,有可能死亡到来时,就是解脱的时候。但这也是修了观想生际必死的修法,真正的接受了,观想了并做好了准备,在临死时才有用。

对以上道理要反反复复思维。

这个就是教导我们去思维和观修。

下面讲【积际必尽】 。积就是积聚,积累的意思,积累很多财富的边际,也必定是要消尽的。告诉我们积累再多的财富,在死亡到来时还是没有用。如果中途因缘散坏了,积累的财富有可能一夜之间,或者一两个月之间,一两年之间就消失殆尽了。了解积际必尽是无常的本性后,我们就会对积聚财富有很清醒的认知。很多道友在学习佛法过程中,以前对积聚财富想法很多很有积极性,学习佛法之后就会知道,花这么多时间积聚财富,没什么大的意义。慢慢就会把重心从积聚财富转移到积聚真正的资粮——解脱的财富,这也是心性以及解脱的种性开始成熟的标志。

以前大恩上师讲,什么时候我们对修心的法要产生了兴趣,就说明我们的种姓开始成熟了,这是心性要开始成熟的标志。如果还是觉得修行所引发的出离心、厌离心没什么,反而觉得外在的形象、参加某个仪式、或者赚钱,吃喝玩乐和朋友聚会很重要,如果还是这样一种状态,就说明自己心性成熟的标志还没有出现,善根的因缘还没有成熟。当我们开始对心性法门有兴趣,开始真正的关注生际必死,让自己的心调整到出离心,放下对世间耽著,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的心性开始成熟的标志。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积际必尽:同样,一切积聚终将散尽,这是自然规律。

这不是随着每个人的意志力而转移的。如果能够按照我们的意愿而转移,那么有哪个人想要穷呢?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大的富翁,都想长生不死,都想积聚永远不要散尽,永远这么多财富,而且不单单是这么多还要加倍,每天财富都是在以几何的数字在增长,人们都是这样想的。但是会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转移呢?这是不会的。不管你想不想,一切积聚终将消散,这是自然规律。

即使是统治南赡部洲的国王,也有沦落为乞丐的时候。

统治南瞻部洲的国王,按理来讲就是铁轮王,也属于转轮王。现在我们的世间中,古今中外的历史中,出现了很多很厉害的国王,这些国王都不能叫做铁轮王,都不是转轮王。因为他们只不过统治南瞻部洲的一部分的国土而已。有些国土面积很小,有些稍微大一点,但是再大也没有达到真正统治南瞻部洲的程度。很多国王都有一个远大的志向,我一定要统治全世界,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的做到。即便是统治了,也没办法自主,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人。真正统治南瞻部洲的国王应该是个铁轮王,福报非常大。

即使是统治南瞻部洲的国王,也有沦落为乞丐的时候 】,他的福德也会消尽。比如我乳转轮王是个金轮王,其福报不单单是转轮王,相当于超级金轮王。金轮王只是统治南瞻部洲,但是我乳转轮王的福德很超胜,类似是一种加强版的金轮王。他不单单统治南瞻部洲,甚至已经拿下了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没有完全拿下,但是可以和帝释天平起平坐。所以我乳转轮王可以说是超强的金轮王,但是他最后还不是因为生起一念恶心,从天界堕到地上,然后就死去了,死去时财富也没有。成为南瞻部洲的国王,肯定会积聚很多的财富,但是沦为乞丐时财富在哪里?财富都没有了,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许多人上半生受用圆满,下半生却因弹尽粮绝而饿死。

世间中还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人上半生受用非常圆满,小时候、年轻时、中年时都很富裕,但下半生遇到一些变故而弹尽粮绝,然后就饿死了。翻开历史来看,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这是一种无常,积聚必尽。积聚的财富当因缘消散时,最终还是会穷尽的,没办法永远的拥有。

有些人去年拥有数百头牦牛,但遭到大雪或其他灾难,今年沦为一贫如洗的乞丐。

拥有数百头牦牛在藏区是富豪的一种象征。某某家有七八百头牦牛,几千头牦牛,就说明他们家很富裕。藏地都是以牛来计算财富。虽然拥有这么多牦牛,但是遇到大雪或者瘟疫,这些牛就大片大片的死,这个情况也很多。大雪下来后把草场覆盖了,因为雪太厚了,牛吃不到草,雪不化牛就死掉了。所以遇到大雪灾的话,这些牲畜很容易就死了。家里面存不了多少干草,因为几百头牦牛消耗量是很大的。所以家里面存了这些干草也没办法,只能支持一两天,甚至一两天也支持不了,所以拥有数百头牦牛的富豪,也会沦为一贫如洗的乞丐。

大恩上师说,对于汉地的修行者来讲,有几百头牦牛可能很难直接理解。但是在现在的环境中,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等遇到经济低迷或者金融危机时,比如遇到股灾,他们的财富眼睁睁的就蒸发掉了。早上还是个亿万富翁,晚上收盘就已经穷光蛋了。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就自杀,跳楼、卧轨等等。因此金融风暴时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所以积聚的财富的确不可靠,很有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乞丐。

如果修了无常,内心就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知道反正就是无常,心里不会崩溃。虽然财富已经崩溃了,但是心里还没有崩溃。所以如果是主动接受无常,内心会比较强大;如果是被动接受无常,认为自己的财富是永远不会消耗的,处在这个状态中,如果哪一天真的一夜之间就没有了,你是没办法接受的,精神一下子就崩溃了。

昨日是地位显赫、腰缠万贯的富翁,也有被仇敌毁得一无所剩,今天成为乞丐的......

还有很多地位显赫,腰缠万贯的富翁,被仇敌暗算之后也是一下子没有了财产而变成乞丐,这种现象也特别多。

许许许多多我们亲眼目睹的事实足可说明,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一定要慷慨布施。

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如果我们上网去查,就可看到很多古今中外的富翁,一些有权势的人等等的事例。我们如果有兴趣就会发现,这些人耽著于财富的积累,最后很有可能就沦为乞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人们会非常难过伤心,也可能会崩溃。但是如果有了积聚必尽的思维,就不去努力不去赚钱了,反正都是积聚必尽,财富都有可能无常,也没必要这么极端。有了积聚必尽的思想,如果有这样因缘或者有责任要赚钱时,你还是要努力。但是在努力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于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你内心当中是有准备的,如果没有出现最坏的情况,你也知道这样一种积累最终都是要耗尽的。你可以通过这样的心态去赚钱积聚一些财产,但是如果你的财产慢慢消耗的时候,你也有一种心理准备。拥有这样一种人生的心理是非常健康强大的。外在的违缘也很难真正的摧毁它,而且在这种基础上,你也可以用更多的思想去思维正法,去修行真正的善业。

这方面告诉我们,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一定要慷慨布施 】。慷慨布施就是主动接受无常的观念。反正我要死的时候,这些积聚都会消散,或者当我不再拥有的时候,它也会消散。与其被动的消散,不如主动的去做布施,从这个方面来说是非常好的。所以慷慨布施实际就是当我还有自在还有财产的时候,一定要主动的把这些财产拿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布施给其他人,通过这种方式来供养三宝,积聚资粮,去做一些对后世对解脱有利益的事情。在我有财富的时候,要善巧的使用它,然而一旦消亡了也不会那么后悔。如果是有钱的时候不做,当你没钱的时候就会想,与其这样,还不如当初有钱的时候把这些钱拿出来布施、供养、修法这样该多好。有的时候我们要提前想,不要等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去后悔,那是没有用的。还不如的确现在有些财富还可以做一些布施、供养的时候来善巧的使用它,而且我还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处在一种中道的状态中。

对以上道理,我们要再三深思熟虑。 这个是要通过打坐的方式来观修。有的时候一段一段都是我们观修的内容,我们上座之后要通过这种方式去观修。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对我们的引导,我们自己在不断的观修中也会有一些比较深刻独到的认知,把这些都放在自己的修行当中去再三的深思熟虑,慢慢地自己的心就会对积际必尽产生一个高度的认同。认同之后就可以在这种状态中,不被积聚财富的状态所干扰。

下面讲看合久必分。前面的积际必尽主要是从财富的积累上面去观无常的。合久必分,主要是从我们和亲人、师徒或者人和人之间的聚合后终究会分散这个方面来进行观察的。

合久必分,一切聚合终将分离,某地的大市场或大法会虽然集聚了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的人,最终也都会各奔东西。

聚合的合就是聚会,聚集的意思。聚集在一起,最终也会分离。大到大法会、大聚会,小到家庭里面一家人的聚合,最后都是要分离的。要么是生离,要么是死别,肯定是会分散的。或者是夫妻两个人、情侣或者是母子等等,最终都会分离,这就是一切万法的自然规律。我们通过自己的业,来到这个世间当中,也通过自己的业和一些人聚合在一起。但是它都是有为法,都是有一种有为的因缘。这个因缘它是会消散的,如果因缘消散了,那么聚会的现象也就消散了,就像彩虹的聚集一样。彩虹的聚集,是通过多方面的因缘聚集而成的。彩虹出现后,如果因缘消散了,那当下也就分散了。人也是一样的,通过共同的业而走在一起。如果哪方面的因缘一旦没有了,这种所谓的聚合体的现象也会分离。这也是自然规律,自然现象。

【某地的大市场或大法会虽然集聚了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的人】。 很多大市场中,人们买菜、做生意,熙熙攘攘的。藏地很多大法会,有时成千上万的人参加。93年法王如意宝在佛学院洛河乡第一次开极乐法会,就有45万人一起参加,一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时我们参加的时候很惊讶。有位师父却说,过几天这里就一个人也没有了。的确那时候的洛河乡不像现在,只有一两间房子几座佛塔,就是个大草坝子。空旷的草地上搭满了帐篷,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驻扎着。

大约中午的时候法王如意宝宣布法会结束。法会一结束,有些人就开始烧茶做饭、打包上车,汽车一开短短两三个小时之后,几乎就没人了走光了。所以聚集了再多的人,最后都是要各奔东西。之后法王如意宝在道孚、新龙,也开了两次很大的极乐法会,也是几十万人,最后还是一样。所以任何的积聚,即便人再多,最终都要分散,这是自然规律。

尽管现在我们中的师徒、主仆、施主福田、道友、兄弟、夫妻等彼此慈爱,和睦相处,但最终无论如何也无法不分离。

大到大法会,小到师徒、主仆、施主和福田(福田就是所供的福田,施主就是供养者)、道友、兄弟、夫妻等,如果因缘好的话彼此会慈爱。上师给徒弟讲法,徒弟对上师也有信心,然后承侍、听法、修行;主人和仆人之间也是如此,彼此慈爱、和睦相处。而且会有想要永远依止上师,或者夫妻永远不分离、白头偕老等观念。但无论如何也无法不分离的,这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的因缘,一方面要知道这是无常。

如果只是珍惜好因缘而不知道无常观的话,也是会感受到痛苦。当年佛陀入灭的消息一传开,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很高兴尤其是不听话的。佛陀讲法时经常批评一些喜爱恶行的比丘、修行者,所以佛陀入灭后他们很高兴,终于没人说他们了,终于自由了。有些人表现得特别痛苦,因为对佛陀有信心,有感情,依恋程度很高。所以佛陀一入灭就觉得失去依怙了,非常伤心。有的在地上哭着打滚,有的甚至因此而去世。有部分得了圣果的人现见了无常,知道无常是一切万法的自然规律。佛陀入灭、师徒分离这也是一个自然规律。所以就安住在境界当中如如不动。

佛法在传递的过程中,有些上师圆寂的时候,他们的心子都表现得很悲伤,但并不代表这些大德没有境界。一般人会认为,这么好的上师圆寂了却不哭的人,没心没肺很恶劣。因此这些大德作为很多人的引导者,为了让其他的众生,不要产生不好的分别念,显现上也会很难过。有的大德已经和自己的上师无二无别了,内心现证了法界中无来无去的道理。所以内心当中绝对不会很悲伤。他可以显现如如安住,也可以显现伤心欲绝。为了给后代的人提示信心,或修法的道理而显现上很悲伤,这也是为了利他。聚合无论如何也无法不分离,这也是无常的本性。

如果突然遭到死亡或偶然性的恶缘,那么当下就会分道扬镳,这些都是没有固定性的。

死亡突然到来,比如一家人坐车,突然就遇到车祸,同时死去,这种聚合也就分散了。到中阴之后根据各自业力漂泊,各走各的路。以前的传记中有个叫做日月佛的,是涅巴桑吉的一个上师,他的弟弟死了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境界到了中阴。他的弟弟及其女儿死于一场瘟疫,进入中阴后看到他弟弟在这漂流,便问他有没有看到熟人,有没有看到他最慈爱的女儿。弟弟说只有一次约一两秒钟的时间,看到一眼就不见了。所以即便是同时死亡的人,如此亲近的人,被业风吹荡在茫茫的中阴海中无法相见。所以,我们一旦分开,这样的聚合就彻底分开了。有的没有死别,但有生离的情况。比如一个人出国就真正分开了,没有因缘再见到的情况也非常多。这些方面也是没有固定性的。

现在朝夕相处的道友、家人等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各奔前程,所以彼此之间千万不要怒气冲冲、恶语中伤、争吵不休,甚至发生大打出手等现象。

彼此比较投缘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也要知道这是无常的。互相之间鼓励修善法。这是互相帮助的最好方式。上师鼓励弟子修无常,弟子也按照上师的教导修无常、修善法,这是最好的一种聚合,是善缘最好的体现。夫妻之间,兄弟之间,要互相鼓励修善法。聚合的时候要利用好这个善缘。

如果因缘不太好,要想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各奔前程。所以有缘聚在一起时,要尽量避免争吵、打骂、生烦恼的情况。当然人们的想法不同,会有相互不理解而争吵的情况。但通过观修合久必分的原则,想到既然不久的将来我们要各奔前程,所以聚在一起时要和睦相处互相鼓励。没必要在短短的时间中,短短的聚合中,造下以后受苦的罪业。与其吵吵闹闹地互相之间不高兴,不如欢欢喜喜地互相包容留下美好的回忆,让自己的心情安乐愉悦。哪个人不想自己快乐呢?争吵,你的心是快乐不了的,因此互相之间和睦相处是非常好的处理方式。如果是投缘的人互相鼓励修法;有时缘分不好的人互相包容,不要发生争吵等不好的行为。

应当想到大家不一定能够长期相处,很快就会分离,因此在极为短暂的岁月中理当互敬互爱,和平共处。

这些都是很殊胜的窍诀,能扭转我们的心态和认识。相处中会有一些小摩擦,但关键是怎样去面对这个问题,如果想到以后很快会分离,就没必要在短暂的时间中让自己不高兴,给后世种下不好的因缘,所以应该 【互敬互爱和平共处。

如帕单巴尊者这样说道:“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

这个是《当日教言》中的一个颂词。【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 ,就像去集市买东西的时候,两个人碰到一起,或者买主和卖主碰到一起,通过一个共同的目标短暂的集聚,夫妻之间也是因为共同的缘短暂地走在一起。有时候可能是几十年,但在漫长的一生或轮回当中,是很短的一刹那。所以这些短暂的积聚是无常的,就犹如集市的客人一样。这么短暂的集聚, 【切莫恶语争吵当日瓦】 ,就不要恶语争吵让彼此之间不高兴。时间本来短暂,你抓紧时间赶快给自己后世堕地狱造个恶业、造个因,这有什么必要呢?应该在短暂的时间中,尽量的修习善法发一个慈心,不要恶语争吵。通过恶语争吵的嗔恨、不悦意的语言会造一些业,会给自己的后世造下一些恶性循环的因,这个是没必要的。

堆际必倒: 这主要是讲建筑方面的。

一切修砌成的建筑都将土崩瓦解。 所有一切修砌成的、垒成的建筑都将土崩瓦解的。

从前,繁荣昌盛的村落及寺庙都有贤德之士管理和住持,可是如今却只剩下一片废墟,而且已经变成了鸟窝雀巢。

以前非常繁荣、昌盛的村落,也有像村长这些很好的人在管理;村落四面的大庙和大寺院,有很多比较德高望重的住持在管理,欣欣向荣。但是时过境迁,无常的演变,以前非常兴盛的村落,慢慢已经没有了。现在的一些大城市也是逐渐走上这条路。以前的楼兰古国现在就像茫茫沙漠一样,有些连地方都找不到了,有些只留下遗址。当时那么兴盛,人们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变成这样。同样的道理,我们会认为现在的大都市,怎么可能以后就找不到了呢?这些大都市是绝对不可能衰败的。这也不好说。要衰败的时候速度很快的。有些只剩下废墟,有些虽然没剩下废墟,但也已经破坏得不行了,有可能变成了鸟窝、雀巢等等。

比如说,天子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由幻化工人修建、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开光的桑耶三层宝顶宫殿也因遭受火灾而毁于一旦。

打个比喻,现在的桑耶寺已经不是以前的桑耶寺了。中间维修了很多次,现在的桑耶寺在文革之后,好像是顶果钦哲仁波切出资重建的。在此之前,好像是萨迦班智达的时候,一场大火灾就把莲花生大士时期最早的桑耶寺给烧成废墟、毁于一旦了。萨迦班智达出资开始修建维护桑耶寺,修好之后在文革时又毁掉了,现在所修的和以前可能已经不是同一个了。现在的桑耶寺,第一层土墙还是以前的,宫殿都是以后的了,有这种说法。【 幻化工人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幻化的工人就是从印度请来的一些建筑工人,可能在当时是一种说法,印度来的工人都称之为幻化工人,并不一定就是赤松德赞通过神变幻化的意思。修完之后,由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尊者、静命论师三位大德主持开光,念了三次赞颂、抛洒了三次鲜花,这时显现了很多神变,里面的佛像能站立、走动、进进出出……忿怒本尊的塑像就显示真实燃火,把地板都烧焦、烧糊了。赤松德赞国王虽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但显现上也害怕:这样下去,我们辛辛苦苦修的寺院会不会因为忿怒本尊的火给烧了?又担心这是智慧火。这种很庄严宏伟的寺院,也毁于一旦。

法王松赞干布时,如尊胜宫般的红山宫殿,如今已片瓦不存,连基石也无影无踪了。

松赞干布在世的时候,红山就是现在布达拉宫的山。他修了红山宫殿,就像尊胜宫一样。但后来也是因为各种的因缘没有了,现在的布达拉宫是后面才修的,它不是当年的红山宫殿了。当年的红山宫殿的确已经片瓦不存,连基石也无影无踪了。

我们对现在如同虫穴般的城市、住宅、寺庙等如此珍爱耽著又有什么用呢?

既然是这样,知道世间当中很多很大的建筑都是一样的,有些可能保存得稍微好一点,有些就保存的很差,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到了万里长城也是这样的。现在看到的很多都是明代长城,是在以前长城的基础上,通过砖砌起来的,但还是毁坏的很厉害,完整雄伟保存的不多。很多地方都是土长城,通过风吹雨打就逐渐找不到了。如果这样的宫殿不维修的话,自然慢慢就崩塌了。还有一些很宏伟的建筑,像希腊的神庙、罗马的竞技场等,就剩下个废墟,有些是战争破坏的,有些是人为的。有些是风吹雨打慢慢衰败的,到最后肯定会崩塌的。在这方面就观察: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修好的东西,还是一样会倒塌。就像现在虫穴般的城市、住宅,还有这些寺院等等,也是一样堆际必倒的自性。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耽着呢?耽着这些就会引发很多的烦恼和我所执,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什么意义。寺院就是一个工具、一个弘法的道场,它有它的作用,但是你过于执著的把它当成私有的财产,当成我所的财产没有必要。住宅就是一种生活所依而已,牢牢的执著,因此产生很多的烦恼那就没必要了。所以我们对于这些东西,应该有一个中等的、或者中道的认知,这个是比较好的。

而要追循噶举派诸前辈大德的足迹: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居住岩洞,与野兽朝夕相伴,将衣食、名誉抛之脑后。

我们作为修行人来讲,要像噶举派的大德一样,【背井离乡】。 在噶举派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言,如《扎噶山法》、《开启修心门扉》、《前行》、还有很多广论等等。要修行成就的话背井离乡,以前的修法都是离开自己家乡去很远的地方,奔赴异地去修行。而且得了窍诀之后,在岩洞中与野兽相伴远离人群,把对衣食的执著、名誉的执著抛之脑后,开始修行佛法的。当然对现在的人来讲,让你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居住岩洞、与野兽为伴、我们不敢想也做不到。

这个方面可以另外方式解读,【背井离乡、奔赴异地】 就是我们内心中要放弃对这些,不必要过度的执著。身体上面我们可能没办法,但是可以从内心中放弃,虽然我还在家乡没有奔赴异地,但是内心对家乡没有过多的执著、对房子也没有过度的执著。对现在的住房,就把它当成一个岩洞一样,岩洞就是无主的一个住处而已,不要过多的执著。岩洞可不可以遮风挡雨作为修行的所依?是可以的。但是没必要去执著这个岩洞是我的,一定要把这个岩洞装修的很好一代代传下去,这个就是过度的执著。房子也是这样的,作为你生活的起居、修行的所依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心放下对它的执著,那就类似于住岩洞的意思,并不是与居住岩洞完完全全一样,但是有这个意思,我们身体没办法做到,但我们的心类似于达到这样一种不执著的状态就可以了。

【与野兽朝夕相伴】 ,也是不过度执著亲属、怨敌等。与野兽相伴的意思,因为在深山中是远离亲友、怨敌,既不因为亲友而生贪,也不会因为怨敌而生嗔。而我们在城市中,不可能不见到亲人,不见到不喜欢的人。但是也要尽量做到即便和亲友相处,不要对他产生过度的贪执;即便看到不喜欢的人,也不要产生过度的嗔恨,这方面有类似这样一种的感觉。 【衣食、名誉抛到脑后】,可以直接解释为:可以受用但是不要过度不执著。

最后彻底依止噶当四依处,也就是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环境好了之后,我们要依止噶当四依。噶当即是噶当派,阿底侠尊者进藏之后,仲敦巴尊者创建噶当派,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噶当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教派。现在噶当派没有了但是教义还存在,各个教派当中都有噶当派的一些精神。噶当“四依”是真正想要修行人的一种标准装配。

作为我们修行人应该要这些,第一,【心依于法】 ,我们的心是要攀缘、找依靠的。我们的心可以依靠很多,可以依靠世间八法,依靠轮回,我们觉得吃喝玩乐很好,我们心还会依于其它的世间八法。但是要修行的话心要依止法,知道法才是真实的所依,心要和法建立一种关联,这叫心依于法。而不是心依于欲妙,这是不必要的一种财富执著,心依于非法就不对了。因此,心依于法是第一步,我们要想修法的话,就要把法作为我们心里依靠处,心依于法是很关键的。

第二,【法依于贫】 ,是递增的关系,既然心依于法,那么法怎么样才能修好呢?法依于贫,贫就是贫穷。但是这个贫穷的意思,如前面所讲,有些大德知道财富对修行者会造成很大的障碍。通过看些大德传记就知道,他在发愿的时候就说:愿我不要遇到这些食物,永远不要碰到这些,喝到这些饮料等等,通过这些修苦行。还有些人在上师面前发愿,愿我生生世世通过贫困来修道,不要富裕等等。有些大德在以前发过愿,所以在很多代中特别穷,虽然他是伏藏大师、大成就者,但他很穷,连吃饭的地方都找不到,连糌粑都找不到,穷到这个程度。

贫穷是大德们示现的,但我们要行于中道。现在也有些初学者,听了法之后很激动,然后也发愿生生世世当最穷的穷人。然而因为没有成就,当愿力成熟,在很穷的时候要修法就没办法了。为什么呢?因为要用大量的时间去找生活的资具,这时候要修行就没办法。因此过度富裕会成为障碍,过度贫穷也会成为障碍。有些大德就是想到这个必要性,虽然财富本身不会成为障道,因为是一般的初学者,这个就不确定的,有可能障道,也有可能不障道。关键在于修行者,有没有能力驾驭过度的财富。如果你的心力很大,财富很多但是不为之所动,可以有自主力。财富不能驾驭我,是我驾驭财富。虽然有很多财富,但是我耽著它,不会为财富所困,这就是能够驾驭财富。如果驾驭不了财富,没钱的时候很老实,因为没钱的时候走不了,东西也买不了,这时候就比较简单一点;一旦有钱想法就多了,钱越多想法就越多,然后慢慢各种各样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就没办法驾驭,没办法驾驭还哪有心思修法呢?法依于贫的意思和原理是这样的。

有些大德有的时候是为作了一个表率,有的时候也是为了自己修行特别清净。华智仁波切是标准典型的法依于贫,什么都不要,有钱也不要,故意就把钱扔了。有次他在草地讲完法之后,有一个老人供养他一块很大的银子。供养的银子就放在那,华智仁波切也不管也不理,讲完法起身就走了。很多弟子都想不通,他会不会回去捡这个银块?结果一直没有去捡,一直放在那个地方。还有一个故事也是有人供养华智仁波切银子,他就放在那个地方,烧茶的时候拿来垫茶壶,然后烧开了就走了。有一个小偷就看见有个人供养他银子,他就跟着华智仁波切想要偷银子。翻来翻去没偷到,这时华智仁波切醒了,他就问:“你干什么?”小偷说:“你的银子呢?”华智仁波切说:“你找银子啊,就是在我白天烧茶的地方,当垫茶壶的石头了,你过去找就找得到。”小偷不信,认为不可能,怎么能把那么大一块当石头。他回去找就是在当做垫茶壶的东西。这些华智仁波切也没有什么执著的,的确是这样的表示。

有人会说你不要可以拿它做佛事,可以做这个,做那个,有的时候就为了说明,若执著过度的财富,会对修行者有伤害。有些人放不下是因为有借口,如果我挣更多的钱就可以供养,可以作福报,可以挣更多的钱帮助穷人。当然还是会拿一些出来,最主要还是对财富执著放不下。有些大德为了打破执著,故意这样示现。这种对后面人心里的引导,有的时候远远大于把这些钱拿去帮助众生,暂时产生的利益要大得多,所以这个教言留下来了,给我们有很大的震撼。的确这些大德的心态,他们对财富的态度,的的确确值得我们效仿的。假如华智仁波切就是把这些钱拿去给穷人了,那么留下的一个公案就是他把钱给穷人了,很多人都能做到的。那么完全对这个财富不执著的故事就留不下来了,对我们的启示作用不够。但是大德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不管怎么做要对后面的人达到启示的效果。

以米拉日巴尊者修行的能力,可以在深山中也可以在城市中,对他来讲无所谓。但为了让后人知道,如果真正要成为修行者,在深山里修行容易成就等等。他要做出这样的表率,就示现这样,所以这个法依于贫,真正没有钱就叫贫。

还有一种贫叫知足少欲,这种贫就是修法要依于知足少欲。不一定特意地成为很穷很穷的穷人,但内心中训练到了虽然我有财富但我不执著,这个难度很大。我们刚才讲虽然我有财富,但我并不受这种所驾驭,控制的能力很强大的。但并不是你不能做到,训练之后生起了无常观你可以做到的。所以这个法依于贫的‘贫’也可以理解为知足少欲的意思,所以要修法必须要在知足少欲的心态当中来做。

很贫穷的人不一定知足的,他们的欲很重,天天都想中彩票,捡钱包,想着挣大钱。他很穷是不是就安于贫穷呢?有的人很富他就是否满足了呢?不一定。穷的人一定就是法器,富裕的人一定就是耽著的,这个不确定的。法依于贫是心态知道知足少欲,这个方面是很重要的。

【贫依于死】 ,贫就贫到什么程度呢?要贫到究竟,并不是知足少欲两三年,贫了两三年,就开始爆发了,又重新开头找财富,不是这样的。一直要贫到死亡到来之前,安住在这种知足少欲心态。因为只有这种的状态,才能把修法的这种心态延续下去,贫依于死,就是要达到究竟的意思。

【死依于干涸之壑】 ,死于什么地方呢?死就依于干涸之壑。就是说非常干涸的山沟里面,完全没有人的地方,寂静处之意。死也要死寂静处,不能说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但是死在亲朋好友环绕中,或死在一个很嘈杂的寺院中。这个时候有可能一辈子的修行功亏一篑,最后因为这种环境产生一种留恋之心;或者修法的决心没有真实完全落实到底,最后一关死亡的时候,还是想死在亲朋好友的环绕当中,修法的决心还是不那么决然、透彻。所以死亡时要依于干涸之壑,没人的地方,寂静的地方,一个人死去。

死依于干涸之壑主要是针对在深山里的修行人,如果不是的话就死在寺院中,死在道友当中也可以。寺院中有人帮你助念,帮你提起正知正念,这方面是这样理解的。如果把这个四个做到了就能保证修法成功。

对于以上道理,我们应当诚心诚意思索观想。 那么对以上的道理我们应该非常诚心诚意地去思维,思维之后以打坐的方式观想,慢慢去品味去深入的观想,逐渐把这些法修透了融入到心中,就可以放下对这些建筑等等的执著。不仅只是建筑的执著还有其他对于聚、合、积、生的执著,都会慢慢地放下。把这些障碍扫清之后就会更好地趋向解脱道,对我们修解脱道来讲帮助非常大。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