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93课辅导资料(终稿)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面学习了共同加行,是为了让我们成为能够修持不共加行的法器。如果在没有前面共同加行基础的前提下,来修皈依、修发心、乃至于修上师瑜伽等等,这些修法就没办法很快地相应。

学修完共同加行,进一步要学不共加行。不共加行的修行也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正行的法器。大圆满前行学完后还要进入大圆满正行,这些不共加行的修法相当于离大圆满正行最近的加行。虽然共同加行也是大圆满的加行,但是共同加行和大圆满正行之间仍然隔了不共加行。这种安立的必要性就是次第地让我们的相续成熟。所以共同加行可以成为不共加行的加行,让我们成为修持不共加行的法器;不共内加行也可以成为正行的加行,让我们成为修持大圆满正行的法器。

不共加行的修行可以调伏我们的心,让根性成熟。也可以调伏烦恼,让我们在修持现证心性的正法的过程中,心成熟到一定的程度。这是阶段性的修法。不共加行包括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埵忏罪、供曼扎积累资粮,以及通过上师瑜珈得到强烈的加持证悟。

前面皈依的修法已经学习完了。皈依是正道之门,真正修持正道的基础就是皈依。皈依的修法主要是让我们简别于外道,所以我们要皈依。佛陀是我们成佛路上的导师;法是道以及方法;僧众是修行的助伴。

首先对三宝必须要皈依。皈依三宝后就进入了修行正道之门。我们要生起信心,要清楚地认知修学的道路就是法。这个法也是真理,皈依法也是皈依真理的意思。也就是我们相信、接受这个就是真理。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本性、在世俗谛中如何行持的方法、趋向于胜义谛的方法,这些都是真理。皈依法就是皈依、认同这样的法是正法。皈依了正法,认同了这个道,我们才愿意按照这个道走下去,才可以达到目的地。

佛陀是法的证悟者或正道的发现者,所以我们要皈依佛,并且承认佛陀是我们的导师。相信我们本性也具有佛的自性,这也是皈依。

一方面来讲,皈依佛陀是皈依外在已经觉悟的佛陀做为导师,这是我们要认同的。佛陀本身有功德也有加持,我们要皈依他得到加持。

还有一种皈依是我们认同自己本具佛性。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和我们本具的佛性没有差别。所以皈依佛也是对这个事实的肯定。我们肯定自己就是佛,现在皈依佛也是为了现前佛性,为了最终可以成为像佛一样无二无别的果位。皈依还有这样一层意思。

僧宝是在修行正道的过程中已经现前了一部分证悟功德的圣僧,体现了僧宝的自性。我们皈依僧的第一个原因是僧宝已经现前了修行的部分功德,我们要把他作为助伴。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也认同如果坚持修法,总有一天会部分证悟法性,成为僧宝的自性。僧宝的究竟就是佛宝。

皈依三宝不仅是对具有功德的佛法僧三宝的膜拜顶礼,膜拜顶礼肯定是必要的,可以打破傲慢,我们要认同这种功德。对三宝皈依、顶礼膜拜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地开发自性三宝的本性。皈依包括外皈依、内皈依和密皈依,原因就是这样的。随着皈依修法的深入,皈依修法本身也可以由外而内地逐渐触及到我们的心性和本性。因此皈依偈颂是按照不共的大圆满见解或高度来念或安排的。

皈依完之后现在学习发菩提心的修法。我们要通过皈依三宝,最后成为三宝自性或成佛。要真正成佛的比较关键的要素就是发菩提心,因为要成佛就必须有一个核心的修法,这个核心的修法或引导就是发菩提心的修法。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成佛,发菩提心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是修行中必须要生起来的核心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誓成佛。为了利它而发誓成佛的心就叫菩提心。首先要一心一意地利他;然后为了利他的缘故要发誓成佛。这两个条件就符合了圆满菩提心的条件。有些条件是部分的,比如为了觉悟而修行但未必是为了众生,也属于菩提心的分支。

小乘的心算不算菩提心呢?有时也被列在菩提心当中。比如《入行论》中,上师在讲三世道都有菩提心时,也把小乘道算是有菩提心。这个怎么理解呢?其实是菩提心的一部分。圆满的菩提心有两个条件:一是为利他,二是要觉悟。小乘为了自己觉悟的心也算是菩提心的一个分支,但不是圆满的菩提心。如果说小乘没有菩提心,是指小乘没有圆满体性的菩提心。如果说小乘有菩提心,主要是指它有一部分的菩提心,分支是有的,圆满是没有的。为了觉悟也是需要修比如四无量心、生起利益部分众生的心。

在大乘的修行中,菩提心的两个条件都是要着重生起来并观修的。首先要通过利他心来打破自己狭隘的心胸。狭隘的心胸证悟不了广大的佛果。佛果非常广大,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如果以狭隘的心胸修法,只能得到微少的功德。微少的功德要修到什么时候才能修得佛果呢?佛果是佛陀的功德,是无有边际、非常广大的。果如是广大,因也必须要如是相应的广大。要在因和发心都很小的前提下得到很大的、不可思议的佛果,就是因果不相应。

因此首先从因上,必须要把我们的心量打开,打开的方法就是修世俗菩提心。以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现在要考虑一切众生的利益。以前自己要得到很多的财富、或要安乐,学佛之后自己要得功德、要觉悟等等。但是发了菩提心后就要为了一切众生,要让一切众生得到安乐、觉悟,这种心量就是非常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菩提心的修行,逐步打压我爱执及自私自利心。打压的方式:一是直接观自私自利心的过患;二是要修行利他的思想。在修利他思想和打压我爱执的过程中一打一扬:扬就是开发利他心,打就是打压、抑制自私自利心。

这两个方面一起着手,我们的自私心就会越来越少,利他心越来越广大。修到一定量时就符合了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无条件地利他。对一切众生不拣择、不分别,把所有众生都当做利益的对象。最究竟的利益是让他们成佛,暂时的利益是让他们得到世间的种种功德。修到量的时候这种利他心就会发自内心地生起,这就是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标,自己要发誓成佛。

菩提心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因和广大的佛果相应,只有什么时候相应了,所有的修行才是朝着佛果的方向正式地开始运作。否则如果我们的心很狭隘,还都是为了世间或者为了自己解脱,这些都不是和广大的佛果以及法界相应的因缘。不管这样的状态修多久,永远都相应不了大乘道。要相应大乘道就必须首先要集中火力突破狭隘的心。所以必须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正法(不管是大乘显宗还是大乘密宗的修行者)。

我们可以修空性、修密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心性现前。空性的思想、如来藏的思想也是非常开阔的状态。不管是相应于空性、如来藏的广阔境界也好,还是佛果的广大功德,不管相应世俗谛的还是胜义谛的心,我们的心量都不能狭隘。狭隘的心胸修不了大乘道。

如果发现自己心胸狭隘也不要过于丧气,有成套的修法。在这种修法中,第一个是“转到中国”,转到中国的众生基本上都是大乘种姓的,都能接受大乘的见解,对于发菩提心还有空性的修法,基本都能接受。首先我们自己是这个种姓,是可以接受这种修法的。

第二个就是修心的法要(不管是世俗菩提心还是胜义菩提心的这些修心的方法),通过佛陀、菩萨们还有传承上师们的恩德,这种完整的修行方法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保持得非常好。

也有菩萨们的愿力,为了护持这样的法不断延续下去,他们就发愿转世。像藏地比较明显地有转世的体系。菩萨们转世回来干什么呢?护持正法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汉地也有转世,但是没有成为体系。也有很多菩萨转生成了汉地的高僧大德,虽然没有去认证他们,但是他们有发心、行为以及弘法利生的事业,也是在护持这个法。

如果没有菩萨们一世一世地来护持佛法,凭着众生自己的福报,很难把正法护持下去。不能够保证现在和以后的众生还有机缘遇到这么纯净的教法。所以这些修行者们一代一代地发愿,生生世世修行佛法、生生世世弘扬护持佛法。

以前法王如意宝告诉我们,把所有的发愿归纳成两点:第一点,我们生生世世都要修行佛法。第二个发愿是生生世世要弘扬护持佛法。假如我们还没有成就,以后还可以通过佛法对我们做利益。一方面让我们得到利益,一方面让更多的众生能够得到利益。因为真正能调伏我们的心就是佛法,除此之外其它的方式没办法调伏。

这就是我们在发心过程中要逐渐生起来的,修行者的心量要大。如果我们的心量不够大,就要学习《入菩萨行论》、前行中的发菩提心品,还有《心性休息》、《大乘经庄严论》都是属于大乘的思想。认认真真学完之后心量就会不一样。

以前可能根本没有这个概念,或者以前总是不愿意放弃对自己的利益,但学完之后思想就会逐渐松动,愿意很自主地去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起菩提心。这样不间断地闻思修行,对我们心态的转变、菩提心的生起、生起之后的稳固和清净圆满,逐渐都有大的助益。

发菩提心品有四无量心,还有菩提心的修法和菩提心的学处、戒律。四无量心分别为慈、悲、喜、舍。通过窍决性的宣说方便,或者修四无量心的时候,首先要修舍无量心,再在舍无量心之后安排修持慈、悲、喜三种无量心。

以前我们在念诵修法的时候,有些仪轨前面要加“四无量心”,有些前面不一定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我们一定要学好,这样你就明白这里面舍无量心、慈无量心是怎么回事。

以后我们在念仪轨的时候会出现这个颂词:“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这就是慈无量心。永具安乐以及安乐的因很重要,今天讲慈无量心中就会出现这个(愿一切众生永远具足安乐)。因为慈心是予乐,它是给予众生安乐的心态。所以说永具安乐和安乐的因是很重要的。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这是悲无量心,愿一切众生永远离开痛苦和痛苦的因。痛苦就是现在正在感受的,苦因可能是现在正在做的。不单单是让他们远离痛苦,而且让他们远离痛苦的因。为了这个目标,一定要好好修行,发起悲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一切众生永远具足无苦的安乐。众生现在的安乐永远具足,看到他们具足,我心很欢喜,这个叫喜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是愿一切众生远离贪嗔的心,或者我自己对一切众生远离贪心、嗔恨怨敌的心,住在平等的舍心中。

我们在发心偈之前,有的时候都会念一遍四无量心。念的时候跟随文字的提示,我们的心就开始观想:“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念的时候我们的心就这样想,发这个心。“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我们也是一边想一边发心,这就是修行。

平时念课诵,就认认真真地随文入观,这也是提醒我们要发心了,提醒我们下面的修行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奋发的。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个偈颂,当时也许我们还不懂啥意思,但是现在我们正在学的时候就认真学,把意思通达。

然后就上座观修,因为是密集性地观,比较容易产生感觉,再念偈诵的时候就不会再不知其所以然了。就会知道里面表达的意思,也就是下面要修的法,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众生奋发。这就是四无量心的偈颂。后面我们会念发菩提心的偈颂,真正开始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誓成佛。这就一步一步把我们的心从庸俗的状态,引入到比较清净的状态。

仪轨的词很少,比如修仪轨的时候念三遍皈依,在修这个法之前,我的心可能是在世间法上面,或者没有相应正法。但是念皈依后,一边念一边观想,就把皈依三宝的心相应于正法了。

念完皈依之后再念四无量心。这个时候就把我的心引导在四无量心的状态中。再念发菩提心,就把心引导到发菩提心的状态中。把自己慢慢观成本尊,开始念诵咒语,慢慢就相应实相了。一步一步把我们思想引导过来。可能修法之前还在世间法或者无记的状态,但是通过文字的接引,一边念一边观想,逐渐我们的心就到了正法的状态了。安住后不断地修。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散乱了,马上再忆念、拉回到正所缘当中,保持这种状态,这就是观修本尊法,就是相应本尊。如果是修其他的法就相应于它的法界实相。这些文字就是牵引我们趋向于所诠义的。

所以文字就像指月的手指,如果有文字就可以把我们的心安住。如果没有文字,我们的心是很散乱的。到底修什么?到底怎么安住?我们都不懂,但是有了这些仪轨、这些文字的接引,随文入观就行了。

上座修法怎么修?比如说密宗中实修法的引导文或者我们要修的引导文,我们一边看或者背诵文字,一边按照文字的提示,安住在它的意义中。

就是这样一遍一遍地观。这样观完之后,我们的心就可以被法义改变,就会变成法义中它表现的样子。法义中让我们生起慈心,我们这样不断观想之后,相当于我们的心和法不断地相应。相应之后,法的力量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心。通过法义来改变我们的心,把我们的心安住在法的状态,就会被法所调伏。

所以我们在上座观修的时候,还是按照仪规。有些时候仪轨多,有些时候文字可能少,但是不管怎么样,了知意义之后不断地去观想。不断地按照提示把我们的心安住在它的意义中,把自己的心不断地引导趋向于法义表达的含义中。

之前我们学完了第一个引导文舍无量心,如果有了舍无量心,我们对一切众生都可以平等对待,就不会有过度的偏袒,给后面的修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要学修第二个引导,修慈无量心。慈、悲有时候是不分家的,讲的时候是从它的侧面不一样。慈心的意义就是给予快乐;悲心就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

我们前面讲过,予乐的同时要拔苦。要给众生快乐的话,离苦才能得乐。拔苦之后,肯定会得到快乐。所以慈悲有时候是一起讲,但是它的侧面还是不一样的。相当于是一本体,异反体。一个本体的不同侧面、不同反体的关系。有时候讲慈心,会以悲心来代替。但是讲悲的时候,肯定是要予乐的,这个毫无疑问。

历史上很多大德修慈无量心,代表性的人物是弥勒菩萨。弥勒就是慈士的意思,为什么是慈士?主要是修慈心。生生世世地修慈心,他的相貌特别庄严,而且内心非常调柔。

弥勒菩萨,不仅是菩萨位的时候叫弥勒,成佛之后还叫弥勒。先是慈士菩萨,后来叫弥勒佛,名字没有变。佛陀授记,贤劫第五佛叫弥勒佛(现在住在兜率天)。弥勒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主要以修慈心著称,他的慈心非常究竟圆满,成佛之后还叫弥勒佛。

作为后学的我们,也应该经常修慈心。修慈心的利益功德特别大,在很多不同的经论当中会讲这种殊胜的功德。下面我们看慈无量心的修行原理和方法。

戊二、修慈无量心:

修舍无量心达到标准之后,接着再修慈无量心,也就是说,将三界的一切众生平等作为大慈心的对境,之后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来修。

舍无量心应该达到的标准,大恩上师讲了最严格、最高的标准。现在我们刚修,可能还有点困难,但是也需要达到一个最初的标准--基本上可以对于亲人和怨敌平等对待。达到这个最低标准之后,我们就可以修慈无量心。

当然对于修法来说,后面的修法会对前面的修法有提升的作用。随着我们修行进步、福德增上,以前修行有缺陷的地方,自动可以补齐。但是前提是我们要不间断地修行。

如果我们时修时停,或者很长时间都不修的话,不可能自动生起慈无量心、悲无量心,菩提心。佛法当中讲的都是因缘法则。给因就会有果,不给因就没有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什么都没有。

接着可以修慈无量心了。慈无量心,就是把三界的一切众生,不仅是我认识的人,作为大慈心的对境。三界众生数量特别多,没办法去衡量。所有的人道有情,不仅是南瞻部洲、地球、还有别的星球上的人(佛法中讲了有四大部洲、八小洲);还有天界,无色界等等的众生;地狱、饿鬼的众生;旁生等等…,这是一个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全部要作为大慈心的对境。

对于三界一切众生,我们只能做一个总相去观修。所有的大千世界众生有很多,我们的智慧根本达不到。我们就把所有三界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当成一个总相,缘所有的众生平等作为大慈心的对境。这个平等很重要,修了舍无量心之后,就可以平等对待。

之后,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来修。绝大多数的父母,对于小孩养育的时候都是以慈心来面对。我们对所有的众生也要生起这种心。这是一个标准。

我们看了,也不要觉得做不到,趁早放弃,不要这样想。的确对我们现在而言,已经习惯了自私自利的心,一看到文字的时候,认为可能境界永远达不到。我们首先不要放弃,这是一个目标,把目标确定下来之后,跟随这里面的修行方法的指引慢慢地去修。

首先我们心态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修心,把我们的心调伏。行为和心当中,以心为主要的方向。如果心成熟了,行为逐渐也会跟随自己的能力增长,对一切众生做饶益。我们心态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来观修慈无量心。

例如,父母亲哺育幼儿的时候,全然不顾孩子的颠倒行为,也不顾自己的艰辛,只是想方设法使儿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舒舒服服。

打比喻讲,父母亲在哺育幼儿的时候,不顾孩子的颠倒行为(因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虽然遇到孩子会有不听话、颠倒的行为,也不在乎。不顾自己在养育子女的时候很艰辛,只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子女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舒舒服服。

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对待众生种种颠倒的邪行,应该有一种勇毅的心。在观修的时候,想这些众生这么刚强难化,我是为了利益他在修行,他不但不领情,还干扰我的修行,有的时候有点想不通。

我们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既然作为修慈心的人,心量不能太小。“我是为你好,你如果不领情,你就自作自受算了,我也不用管你了”,这种想法是世间人的心态。

既然我们选择修大乘,意味着我们的责任、心量要比一般人大。如果没有这种勇气、见解,是没有办法走上大乘路的。既然要走大乘的路,意味着从踏上大乘道的那一天起,我们肩上的责任、义务,我们的心量、行为注定和一般的世间人不一样。

平时我们在遇到世间人的时候也不用过于计较他们的反应和行为。你作为父母,作为成人(第一个是成年人,第二个是子女的父母),在这种身份面前,意味着你的责任和抗击打的能力要比一般人强,你不能跟小孩子一般见识。

他是小孩,你是大人,身份决定了不能他任性你也任性,这肯定不行。我们作为发菩提心的人来讲,对待一切众生应该像对待孩子一样。不能说,世间人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他,按照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掉了身价。你和不修行的人一般见识,是不对的。

这里打个比喻来讲我们容易了解:你不能跟小孩子一般见识,他就是哭闹或怎么样,他是小孩子。你作为一个父母,作为一个大人,你和他一样,肯定是不对的,这就容易理解了。

作为修行人,并不是我们要占一切众生的便宜,他们都是我的子女,怎么怎么样…。而是要利用这种心态,这是利益众生比较好的心态。有了这个心态之后,就可以忍受这些颠倒的行为。

如何观想对境,利于我们修心,我们就把他观成这样。如果把他观成父母利于我们修心,我们就把他观成父母(后面还要讲)。如果把他们观成子女利于我们修心,那就把他们观成子女。总之就是通过这样的修行,把我们的心调整到非常调柔、清净、广大的状态。

修大乘的人心胸一定要广大。大恩上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批评我们的心量太小。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心量提升一点,一下提升很多档次还做不到,但是能否在当前的基础上,再迈一步?有时候,是已经具备了再迈一步的能力,但是就不敢迈,缺少动力。这时候上师呵斥一下,我们就往前,发现还是可以的。这样,我们慢慢开始进步,心量就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大。

我们也应该不顾众生的颠倒行为,也不顾自己的艰辛。因为在发菩提心、修慈心、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艰辛。

为什么很辛苦呢?因为自己的修行还没有圆满,在利他的过程中会有艰辛。佛菩萨们会不会艰辛呢?他们不会,因为他们的能力已经到了。

他们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有些地方说是任运的、无勤的,但是现在我们还达不到任运、无勤。这时候艰辛是肯定有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不顾自己的艰辛,这是对自己惰性、对自己自私自利心的挑战。

委屈、艰辛,还有各自身体的痛苦、心的痛苦都会有。但是我们要知道,既然选择做一个菩萨大人,就不能够和以前一样,我们必须要做得更好!心量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认为做不到,只不过是我们自我封闭而已。

我们内心的潜力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到佛智的程度,我们本具佛性。内心的抗击打能力、潜力到底有多强?其实是深不可测的。通过这种引导和修法,逐步地打开自己封闭的心,打开之后发现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痛苦。真正打开之后,就会觉得能够忍受,逐渐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感觉非常快乐。只是想方设法地、一心一意地使众生平安快乐和舒服。

同样,自己的身语意要竭尽全力用在使一切有情今生与来世安乐、善妙的各种方便上。

今生快乐就是愿一切众生永具安乐,来世快乐就是愿一切众生永具安乐因。永具安乐因,是指今生中众生具有安乐因,就是让众生修善业,善业成熟后后世就快乐。

或者在今生、来世、乃至生生世世中,要想方设法使众生快乐。从进入大乘道开始,就意味着要永远做这个事情,只不过在进入道之后,有些人已经成家立业、提前上道了,他的事业很大。而我们现在道上刚开始进学堂学习方法。有些人已经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开始用工作饶益众生、回报社会。

我们现在准备做这个事情,但是我们还是在学习阶段,现在在学习利益众生的方法,学完之后可以用这个技能去利他。就好像我们现在上一个技工学校,学习利他的技能和理念,培训到一定时间合格毕业了,就可以去利他了。

现在我们主要的方向还是在学习技能方面,至于能力和真实的利他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但是在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坚固自己的心。学这个就是为了利他的,所学、所修的一切都是为了毕业之后更好地利益众生、回报众生的恩德。在每天修行时要提醒自己,修法之前都要发心,为了利益众生要发菩提心。

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记了现在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以后利他的。如果忘记提醒自己,虽然事情还是在做,但是有可能就被其它的思想占据了。现在所做的善行就不一定朝着正确的目标发展了,会在一小段时间中走上歧途。

随时提醒自己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每做一个善法之前,都要用菩提心来提醒自己的方向不要错。这里面有很多的岔道,就像我们开车要达到目的地,路上有很多岔道,有些有路标,有些没有路标,所以我们就要提醒自己保持正知正念。

一旦走岔之后,虽然还可以拐回来,但是油也废了,时间也耗掉了。有时走岔了之后,心情还不太舒服。走错之后发现的越早越好,所以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在闻思修行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发菩提心的原因就是这样。

每一位众生都希望自己快乐幸福,唯一追求的就是自我幸福快乐,谁也不希望痛苦哀伤,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安乐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因此所求与所行已经背道而驰。

这是我们要修持无量心的必要性,就是每一个众生、有情只要有心识的,都希望自己快乐幸福,都想离苦得乐,哪个众生不想自己快乐幸福呢?哪怕是小小的、没有眼睛的蚂蚁,没有脚的蚯蚓,它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在忙碌。现在外面公路上、还有办公室、工厂里面忙碌的人,也都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幸福在打拼,去做很多的事情。

地狱的众生在挣扎、饿鬼众生在不断地追求饮食,或是旁生、人道,只要是有情,都是愿自己快乐的,这个是不变的。唯一追求的是自己的幸福快乐,谁也不希望痛苦与哀伤。这句话主要是讲众生自己内心的希望,可是他们不懂真实的方法,根本不知道安乐的因是奉行善法。

得到安乐的因有远因和近因。远因就是比较真实的、主要的因;近因就是一些缘。比如说现在的有情都想追求快乐,为了得到快乐去挣钱。他们就知道如果有钱了可以得到快乐,所以拼命用尽一切方法去赚钱。能不能通过这些赚钱呢?也可以。但这个是近因,是一个辅助的因缘,主要的因还是相续当中的善业,就是以前他是否造过这个善业,这是远因。

远因的意思就是难以发现的,它来自于前世曾经造过得到安乐的善法。近因就是在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能够得到快乐的方法。很多众生因为没有智慧,所以看不到远因,也不知道远因的存在。只看到了近因,只知道去工作就可以得到钱。

有些人能够赚到钱,有些人赚不到钱,原因何在呢?因为有些人在奋斗做助缘的时候,有善业种子,再加上近因,这样因缘和合的时候就可以赚到很多钱。有些人可能近因很多,非常勤奋,但是缺少远因这个根本因,很难得到钱。

很多人不了解,他们根本不知道安乐主要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直造十不善业,因此所求与所行已经背道而驰。所求的是快乐,所行的痛苦的因,因为十不善业就是造杀生、偷盗、邪淫等等,它是得到痛苦的因,是毁坏、摧毁我们安乐的因。而真正安乐的因是十善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它是得到安乐的因,所以所求和所行已经背道而驰了。

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作为修行者的我们怎么办呢?

心里这样默想:这些希求安乐反而唯受痛苦的所有众生,如果都能各随所愿各得其乐,那该有多好啊!屡次三番这样进行观修。

在了解这样的情况之后,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好,作为要对众生发起慈无量心的修行者,自己要断除恶业,然后修行善法。在这个基础上,在调整自己的同时也要对众生发心,也要知道这些希求安乐,但是只是感受痛苦的众生很可怜。如果他们能够各随所愿,得到快乐该多好。

这里面就体现了慈心,慈心就是予乐,愿众生得到快乐的心,叫做慈心。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看到任何人都可以修慈心。上座的时候也可以修慈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快乐。首先我们把所有众生的实际情况观想一下,大多数的众生都不懂得到快乐的方法。所以现在他们得不到快乐很可怜,就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快乐。

下座之后,走在街上或者在公司里面,看到很多同事、不认识的人都在忙碌奔波,我们可能改变不了他们,没办法让他们都得到快乐。但是心要安住在慈心状态中,愿他们都能够得到快乐,愿跑出租车的人都能够赚很多钱,愿卖菜的人都能够卖好价钱,愿所有的人都能够各随他的愿望得到快乐。

所以我们就要这样去想。有人会说:“你这样想一想就能改变了吗?”想一想不能改变,但却是改变的开始。首先改变我们,把心修好,我们自己就会得到更大的能力,这是我们改变他们的第一步。真实地改变他们可能还要等若干世之后,但是如果不开始的话,那就永远没办法利益他们。

现在只是这样想一想,的确可能利益不了他们,但这是利益他们的开始。因为从这时起,自己就开始发愿要利益他们,开始把自己的心修得很柔软、很慈悲。之后进一步生起菩提心,在生起的过程中修行善法,自己的功德、修行就会越来越增上,最终会觉悟。

修行过程中所缘的每一个众生(今天缘这个众生愿他快乐,明天缘那个众生愿他快乐),其实都已经和自己结缘了。觉悟后,和自己结过缘的所有众生,自己都可以一个一个地去帮助他们。

觉悟后就有能力了,可以真实地去做利益他们的事情。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被别人利益了,那也不要紧,我也高兴。但还有很多人可能没被别人利益,那怎么办?我就去利益他们。我们修行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利益他们,只不过这个利益有时是给他们种下一颗种子,如果有了种子,终将被利益。他可能都不知道,无论知不知道,我就缘自己看到的所有众生,愿他们得到安乐。我们把自己的心通过这样不断观修,修得非常柔软。不管是自己的父母、儿女,还是不认识的人、怨敌、不喜欢的国家和民族,我们都要这样去修,这是大乘佛弟子应该修行的。

如果还有拣择:中国人我愿意利益,别的国家就不一定了。这样就不是大乘行者应有的素质。既然选择大乘道,你的素质应该比一般人要高得多才行,不是以做一个贤善的人为标准,而要以做一个菩萨为标准。菩萨的标准应该是非常高的,不是任何人都能做菩萨的。如果选择做菩萨,自我修行的标准必须要提高。

这样的观修是不分时间地点的,看到任何人都可以这样修,而且没有什么成本和代价。有时有这样的情况:内心可能还不愿意对有些人修,尤其是今天哪个人伤害了自己,还愿他安乐吗?还是应该让他安乐,不管他是伤害你还是帮助你。

有时别人帮了自己,就愿意他快乐、愿他好,那时就很真诚。但如果是伤害自己的人,可能也想愿他快乐,但会带一些勉强——只不过法本中要求我们这样做。有时可能带一些这样的思想愿众生快乐,但这样也好,肯定比对他生嗔心等好。

刚开始肯定会有一定的困难,一旦习惯对一切众生修慈心之后,它的力量逐渐也会反馈回来。我们给予众生快乐,是让自己的心修得非常柔软、很慈悲。如果经常对众生产生慈心,我们的心是快乐的,当时就得到快乐。

当我们愿众生快乐的时候,这个力会返回来。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也能得到更多快乐,这就是为什么要缘一切众生多修慈心。如果缘众生嗔恨,愿他得到不快乐,在生恶心的当下,我们的心是不快乐的,这个恶心力量反回来后也会加重对自己的损害。

所以最聪明、最智慧的人,肯定要缘众生修慈心。因为他知道力量返回来后是自己去感受。好的东西投射出去,返回来的也是好的,利益的是自己;恶心恶行放射出去,返回来之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众生对因果规律不了解也不知道,所以做了很多背道而驰的事情。现在作为修行者的我们,既然已经有了因缘进入到佛陀开示的大乘道中,学习完之后就要用,真正地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调整自己的心,真实地愿一切众生得到快乐。

这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容易,可能我们刚开始修的时候会非常纠结,但是我们还是要修下去。一方面上座修,一方面下座之后要多看这方面的教言,坚固自己的心。或者下座后,通过看教言再深入理解这个修法的原理以及很多要点,再上座修,然后再下座看、再上座修。下座之后遇到人时也是这样修。刚开始会比较勉强,但修到后面就会越来越顺畅。

《开启修心门扉》中也是这样讲的,我们修行就好像喝茶一样,刚开始不喜欢喝,但如果经常喝,喜欢上之后,再让你不喝茶可能就做不到了,自然而然就想泡茶喝。我们修慈心、菩提心这些法,刚开始可能不喜欢或是不相应,但如果我们坚持,总有一天会相应,相应之后让你停也根本不会停。知道自己修行上道后,就会比较顺畅。

所以修法是要坚持的,不是修两三天就会有感应,也不一定。修法贵在坚持,有时可能坚持了好几年,觉得修不成就放弃了,但是再坚持一段时间其实就可以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不坚持就不行。法要不断地坚持去修,它才可以和心相应。屡次三番这样观修。

最后观想:不单单我自己渴望安乐,一切众生也同样唯求安乐,这一点与自己没有差别,一直修到真正生起了这样的定解为止。

这一段是以自己为例观想一切众生,将心比心的修行方式。我们很清楚自己是非常渴望得到快乐的:没有得到的快乐想去追求,得到的快乐不愿意放下,想永远拥有这种快乐。

自己是这样的,那么一切众生也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不可能我喜欢快乐,张三非常渴望痛苦,一点都不希望快乐,根本没有这样的人。哪个众生不愿意自己快乐呢?都想方设法地要避免痛苦、得到快乐。所以,我是如此,所有具有心识的众生都是如此,在这方面都是平等的。

既然自己渴望安乐,一切众生也同样渴望安乐,这一点没有差别,所以应该一直这样修。但是自己现在知道方法,而众生不知道,怎么办呢?我可以帮助他们来做,就开始观想:愿他们得到快乐——不单是愿,以后我一定帮助他们得到快乐。

要一直这样观修,直到生起这样的定解为止。通过自己的感受,去了知或者认同众生的感受。其实这方面是比较明显的,但我们还是要刻意强化,只有这样的观念强化到非常强烈之后,我们才愿意进一步真实地去利益众生,才能够进一步生起每个众生都和我一样,非常渴望快乐,但是他们不知道方法,走错路了,这个时候就对他们产生非常强烈的要帮助他们得到快乐的心。

如果他们渴望得到快乐,如果自己有能力,就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要助人为乐,帮助人、帮助其他的有情。如果他们想要得到快乐而不知道方法,或者他们正在用错误的方法时,如果自己有能力,就去帮助他们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告诉他得到快乐的方式,比如修善法:放生、供灯,或者帮助有情,或者发菩提心,这才是得到快乐的正确方法。

如果我们有能力,对方也愿意听,我们就可以这样去做。如果能力不够,那么就发心愿他能够早日找到快乐的因,并能够早日知道、接受、修行这快乐的因。

我们要从心上去调伏,一直到生起这样的定解为止,这种心态要非常确信。当我们生起这样的心态之后,看到任何人,就会发现这个人是寻求快乐的,那个人也是寻求快乐的,所有人都是想要得到快乐的。我们要把这个心念修的非常强烈,只有在强烈的心念的基础上,其它的修法或者正确的心态、正确的行为才可以在我们的相续中慢慢地生起来。

正如经中所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

佛经中讲,身语意都要安住在慈的状态中。身业就是身体的业,我们要做慈爱众生的业。语言要说慈爱众生的语言。心要安住在饶益众生、利益众生的心态中。

口中所说的话、手中所做的事都绝不能损于其他众生,自始至终都要真诚慈爱。

我们自己口中所说的话,不要伤害众生。每个众生的习惯不一样,有的非常喜欢伤害众生,说出来的话都是伤害众生的语言。

要注意从我们修慈心开始,口中就不要说伤害众生的话,手中或者身体所做的事情、行为也不能够伤害其他众生。如果我们伤害了众生其实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安乐,是因为我而损害众生的快乐,这是不行的。至始至终都要真诚地慈爱他们:心要慈爱、身体所做的事情和语言也要体现出慈爱的状态。

依照《入行论》中说:“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

《入菩萨行论》中说,我们要通过慈悲的眼光去看众生。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引用了一些经典,如果经常用慈悲的眼睛去看众生,我们就可以获得大威妙力。因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感觉自己的力量很弱,所以我们都愿意得到大威德力或者善妙的力量。前面我们讲了一种反作用力,我们用慈爱的眼光去看别人,这是善业。当用慈爱的眼光去看别人时,我的心安住在慈爱的状态中,用眼睛去表示。当我的身体做慈爱的行为时,心也安住在慈爱的状态中,用身体做表示。所以如果我们的心处于慈爱的状态,我们自己也会获得种种的利益和功德。

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当和颜悦色,绝不能怒目而视。

我们的眼睛既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比如我们可以用眼睛去多看经书、多看佛像,用慈爱的眼睛去看众生,种下很多解脱有关的种子习气。我们也可以用眼睛看很多不清净的、血腥暴力的东西,或者用眼睛去恨别人、瞪别人。所以我们可以用眼睛来造善业,也可以造恶业。

到底是造善还是造恶,要看自己对这个问题了知的程度。以前我们不知道,白白地浪费了很多机会,现在既然知道了就不能再浪费了,要把以前没有做到的补回来。今生不知还能活多久,我们在剩下的时间里,应该尽量训练自己用慈爱的眼睛去看一切众生。如果我们以前习惯瞪别人,现在我们就要逐渐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

讲法的时候,法义和上师或法师们的讲话对我们的心有影响,讲法的环境对我们也有影响,我们的心容易向善,我们可以发很多的善愿。但是到了外面,别人的言语、外面的环境也会对我们有影响。那时我们的心里会有波动,可能会忘掉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和发的愿。然后随着习气又返回到世俗的状态中。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地去学,尽量多地串习善法,逐渐地去对抗在没有学习佛法的其它时间中,遇到的人和事对我们的影响,逐渐地把这种对抗融入到我们的修行中。

我们要试着在剩余的时间中,尽量地安住在慈爱的身语意中,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通过这种法义的不断训练,我们会成为非常慈爱的人。慈爱的人不软弱,慈爱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为什么?因为他在和自己的习气对抗。他不愿意跟随不好的习气,让自己堕入恶趣,或者让自己不快乐。

能够战胜自己烦恼的人才是最勇敢的。《入行论》中就是这样讲的。你把其他的人杀死,这并不是勇敢的行为,因为这些人反正都会死,就好像在杀尸体一样。能够真正地生起慈悲心、调伏自心的人,才是最勇敢的。

所以,甚至于看到众生的时候,也应该和颜悦色,决不能怒目而视。一旦我们要怒目而视,马上要认识到这样不对,忏悔之后马上要调整自己的心。但是调整心态也是很困难的,总是觉得法本虽然是这样讲的,但是我现在的确要表示内心的愤愤不平,所以你的眼睛不可能慈爱。忿怒本尊的外表看起来很忿怒,但是他的心是慈爱的。也许现在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经常去训练自己的心变得慈爱,然后处在慈的身业和语业之中。虽然比较困难,但是意义重大,所以再困难我们也要去做。

从前,一位专横跋扈的官员一贯邪着眼睛看别人,结果后世转生为一户俗家灶下吃剩饭的饿鬼。

这里讲了一个案例。有了一定权力的官员,心态会发生变化,行为也会跟着变化。以前没有当官时会很谦卑,一旦上了高位,旁边的人都在奉承,他就会感觉很顺利,心态就会变化。他的身体语言、说话语气也会变得专横跋扈,经常傲慢地斜着眼睛看别人。因为这个缘故,后世转为了很卑劣很低下的饿鬼,只能在一户人家的灶下吃剩饭。因为他高高在上看不起别人,最后通过这样的作用力,自己反而变得很低下。如果自己经常用慈爱的眼光去看别人,就可以得到一种威势,得到一种高贵的果位。

经中也讲述了反目视圣者而堕入地狱等的过失。

经典当中讲,如果我们通过嗔恨、不悦意的眼睛去反目视圣者,这样的对境是很严厉的。反目视圣者,表明你内心当中对这位圣者可能有不好的心态,再加上通过不悦意或者嗔恨的眼光去看圣者,会有很大的罪业。最严重的会堕地狱,中等的也会堕到饿鬼旁生等等当中去。这是因果因缘的规律。

圣者在我们周围出现的时候,我们看不到他头上有一圈光,他不会以这样的方式显现,我们也分不清楚到底谁是圣者谁不是圣者。所以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对任何人反目而视,要用慈爱的眼光去看一切人。这样既不会让自己造罪业,还可以避免一切过失,同时本身的利益功德也非常大。这对自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殊胜方法。

有福报的人愿意去做,没有福报的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或者福报不够的人可能也很难做到,因为在学习的这段时间内可能知道,学完之后就忘掉了。所以这部前行,从第一页开始到最后一页的内容都是窍诀。我们正在学的时候印象深刻,但是学完之后前面很多东西就忘了,因此我们要反复地学,把这些窍决牢牢记在心中。

逐字逐句记在心中很困难,但是要义一定要记住。比如我们要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人,怎样观清净心保护自己等等,这些都是能够让自己生起功德,避免一切过失的最好的方法。所以这些都是比较主要的内容,千万不要忘记。

身体的一切威仪要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舒心悦意之感,彻底杜绝危害他众,全心全意利济有情;

我们身体的威仪,也需要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舒心悦意之感。有些高僧大德示现的时候就很调柔,看到这些高僧大德的时候就会给人舒心悦意的感觉。当然有些大德为了调伏众生也不一定是这样的示现。我们作为修行者还没有达到那种高度,所以最好就是要温文尔雅,身体呈现出慈爱一切众生、不去粗暴伤害众生,全心全意利益一切有情。

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也不能带有藐视、侮辱、讥讽他人的意味,一定要说实实在在、悦耳可人的话语;

我们也不能经常说一些蔑视他人或者带有侮辱、讥讽他人意味的语言。有些人很享受这样,殊不知在享受这种时刻的同时,已经深深地伤害了自己,这才是最可悲的。这些问题,如果佛陀不讲、我们不学习的话,也没有办法了解。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喜好或者毛病,就要通过学习真正震动自己的相续,认识到以前这样是很不好的。

我们应该回想自己是否有这样的习惯,经常说话时带着蔑视,或者遇到比自己低下的人,比如环卫工人、乞丐或者擦皮鞋的人,就容易产生蔑视的想法,或者自己的心态就高起来,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带有侮辱、讥讽的意味。有时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是否也会说出带有讥讽、侮辱的语言。如果有,这些都是不对的,都要改。修行就是改正自己的过失,如果我们全都做得很标准,像佛陀一样,也就不用修行了。如果我们学完之后不改的话,那也没有任何用处,仅仅是种下了一个种子而已。

前行就是告诉我们可以改正自己的过失,以及改正的必要性和方法,这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慈悲。当然改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就像人吸烟二十年要戒烟、吸毒的人要戒毒,肯定会有一定的痛苦。但这是绝对必要的,如果不改的话,以后对自己的伤害会越来越深,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安乐就流失了。

心里也是同样,如果饶益他人,绝不能希望自己得到好处。

所以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我们饶益他人的时候,决不能希望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好处,要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一方面说慈心的功德很大,一方面我们不需要得到好处,那是否矛盾呢?不矛盾。慈心通过慈的身业、慈的语业、慈的意业,自己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这是因缘法则使然。

你想不想得到都没有关系,结果就是能够得到,这是自然的规律。如果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很希望得到利益,我希望这个身慈,语慈,像这样慈悲的身语意业,然后给自己捞好处,如果你有这种心态的话,那么你得到的好处有限。

做事情全不在乎自己的利益。虽然自己不想得到利益,也不会因为你不想得,只想一心一利益人而得不到。反而这种心态会让自己得到更多,这就是因果的奥秘。想用修行善法给自己捞好处,这种心态有局限性,会障碍善业的利益最大化。一心一意考虑别人,不想以这个作为捞好处的手段,这时说明我们的心是很清净的。

行持善法时,心越清净,善业越清净,功德也就越大;心态不清净,会障碍善果的成熟。不要希望自己得到好处,越不希望自己得到好处,得到的越多。例如:佛陀在因地修菩萨道时,完全不考虑自己、放弃自己的利益,一心一意为众生奋发,最后他得到了什么?一地、二地、三地……最后成佛了。佛陀在因地修行从不考虑自己,从资粮道、加行道、初地、二地……到十地成佛。这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我们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还在轮回中打拼。

任何善业都有因缘法则,想还是不想都会成熟。但是心态会影响善业的走向,心态越清净,善业也就越清净,功德就越大。心不清净会影响善业的走势,自己的心态会阻碍善业的广大增长,那就不行。所以尽量不要希望自己受益。刚开始可能做不到,我们修行不就是看到功德吗?看到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的功德才会修的,如果得不到功德为什么要修?刚开始也许会这样想。

但是要逐渐按照这个目标去发展,刚开始可以为了我、我的家人等等。刚入门时以什么样的发心来学佛都没问题,身体不好、不顺利,为了父母、恋人来学佛都没问题。进来之后,按照佛法的调教,很多不好的思想逐渐清净了,最后就达到统一标准。比如达到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后,所有的菩萨齐刷刷都一样,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一心一意利他。

入门的方法、心态五花八门,进来走一段之后心态就统一了。通过“菩萨培训班”的教程,我们知道的确应该这样的。这是标准的或者比较理想的状态,我们是可以达到的,但是现在不一定能达得到。

也不可以凭着虚伪的调柔威仪、温和语言等手段使他人将自己看作菩萨,而要力求达到发自内心唯一渴望就是利益他众的崇高境界。

因为这种境界很崇高,所以在修慈心时,不可以凭着虚伪的调柔:把自己的身体装得很调柔,说话很温和等等手段,心想,“这样做可能他们会把我看成是菩萨吧。”如果有这种心态的话,这里说是不好的。

本来慈心、慈语可以让自己得到更好更多,最后辛辛苦苦装了五六年,别人把你看成是菩萨,那又怎么样呢?得到的太少。如果五六年中一心一意不求回报,不带不好的思想,那得到的回报要比这多得多了。不是西瓜和芝麻的比例,不值一比。凡夫人小心眼,别管自己怎么想,这些都是不对的。要相信佛、圣者们的智慧。就像小孩子,父母看着都知道,只是不说穿而已,有时也会点醒我们。

刚开始修行的等级,相当于刚入幼儿园一样。在佛菩萨眼中,这种为了自己的心态就像小孩子一样,他会适时提醒我们,“这样不对,这样做得到的很少。”“我都被别人看成菩萨了,天天生活在菩萨的名称中多好。”只是一个名称没有作用,你不是菩萨别人把你看成菩萨,又怎么样?最多得到一点钱、一点名声而已,不可能长久。一心一意修行,得到的真金白银、利益比这多得多,但是我们不知道。狭隘的心态,把大利益放弃了,捡一些小的利益,这是没有必要的。

这里告诉我们:不要希望这样的行为让别人把自己看成菩萨。而力求达到发自内心,唯一渴望就是利益他众的崇高境界。唯一的渴望就是利益众生,所做只是利益众生。心态高尚了,崇高的境界就达到了,就直接和佛道挂钩了。这种心态、发心得到的果,叫佛果,也就是三界导师的佛果。希求高名位,佛的名号是最高的;希求很多钱财,佛陀是三界财富自在来源,三界导师应供处,都是最圆满的。名声、地位、智慧、福德都超不过佛。希求这些就好好修,好好放弃自己,成佛之后这些全都有了。

如果不修这些,就会希求世间的一点点财富、名声。其实实在太小,难道就这一点出息?超世间的财富很多,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就会觉得这是最好的。但见到富裕人的状态就不一样了。大乘讲了很多佛菩萨的功德,那才是真正富裕的状态。而转轮王、梵天,人世间小小的经理、科长之类,这些都是非常小的。我们多学一些崇高的思想和境界,所得到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崇高的境界得到后,直接和佛道相应了;否则即便当成菩萨了,也是打引号的冒牌的菩萨,没什么作用。冒牌菩萨不可能和佛道相应。这里讲的,是修行渴望得到的境界,要把自己的心转变。

在心里反复发愿:但愿我在辗转投生的生生世世中,就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一心一意利益他们。

这个发愿是特别重要。修行要生生世世修行,成就之后也会生生世世利益众生。这是个缘起,现在要发愿:但愿我从现在开始,再辗转投生。投生有很多种,凡夫人是业力投生——有漏的善业、恶业投生。

即便我通过恶业投生为旁生,也不要伤害众生,心非常贤善。大乘的资粮道、加行道等,也是通过善业投生的。初地、二地等之后,会通过愿力、禅定投生。还有通过大愿自在地投生。有时佛陀无勤作地、随着众生的善业而投生。投生方式有很多种,但不管怎样的投生方式,大悲心投生也好、业力投生也好,生生世世中发愿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

大恩上师翻译的《白莲花论》中,佛陀在因地也投生为旁生,即便投生旁生也特别慈悲,根本不伤害有情,一心一意利益众生。我们也一样,不管以后投生哪一方,发愿连其他有情一根毛孔也不损害。完完全全安住在慈悲的心态中,一心一意利益他们。一直保持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发愿的话,投生恶趣的机会是很少的。那么纯净的心、清净的善法没有道理投生到恶趣。投生恶趣是恶行、恶业,现在修的是善行、善法,没有理由投生恶趣。

尤其是,对于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旁生等要满怀关爱之情,乃至看门狗以上都万万不要以殴打、役使方式过分摧残。

首先要从身边的人和事物做起。对于依靠自己的眷属,比如自己是个老总,对手下的眷属、奴仆,现在真正的奴仆很少了(家里请的保姆可以相似地算),还有家里的旁生,有些不是自己养的,比方老鼠、蚂蚁、飞虫,也要对它们满怀关爱之情,它能飞到我们家里来,说明和我有缘。是伤害它还是通过慈心和它结个善缘,给它念心咒、佛号、发慈爱之心都可以。乃至于看门狗以上都要万万不要以殴打、役使方式过分摧残。

随时随地,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为本。

尽量做到随时随地、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心心念念都以仁慈为本。任何思想都安住在慈心状态中,这是修慈心比较理想的状态,最终要达到这种状态。现在可能达不到,时断时续地,想起的时候,“我一定要发心”忘记了就开始后悔,这些都是好的,至少认识到还没有安住在慈心或者那样的心态、动作不对,如果发现可以改正也是好的。但是随着观修,我们最终达到随时随地乃至于心心念念都以慈悲心为本,这时内心非常慈爱,已经变成菩萨的状态了。

其实,如今投生为奴仆、看门狗而受到众人欺凌嫌弃的这些众生,也是由于往昔身为有权有势之人的时候造下了欺辱、藐视他人的恶业成熟的报应,而今来偿还宿债的。

今生身份比较低下的奴仆、看门狗,经常会受到别人的欺凌和嫌弃。一方面,对于越可怜的众生越应该对他慈爱,生起慈悲。比如,看到社会底层的人、还有别的旁生等,从我们的侧面来讲,越可怜的众生越应该对他生起慈悲,但是因果法则是这样的。

世间人说,“你不能说他是因果报应,已经很可怜了。”好像这个报应是诅咒一样的。这个不是,报应如是地就是这样,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是因为以前他在有能力、有权有势、自在的时候,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在自己的位置上欺辱、藐视别人,恶业成熟的报应,现在来偿还这个宿债,这是对我们的提醒。

我们可能在一个小圈子里面,也是有权有势的人。虽然我们不是总统,也不是什么高官,但是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面,还是有权的,比如在家里面可能是女王、国王、小公主等,也可能是有权有势的。只要有一点权势,心态可能就会变化,会藐视欺辱别人,哪怕是只管了几个人的小工头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不管怎样的人,如果不注意,下一世通过这样的方式偿还宿债也是很可怜的。有人说,“为什么苍天如此不公,为什么社会如此不公!”其实都是自作自受,这不是诅咒而是实际情况。善业做了是自己受报,富翁、高官也是以前恭敬过别人,或者修过善法,做了受了,是自作自受。恶业、成佛也是自作自受。自己修菩萨道自己受佛果,这也是自作自受。我们应该知道因果的规律,不管别人是否能看到,它都是如实存在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要随顺因缘法则去做。

以上讲这是偿还宿债。

如果现在仰仗着有钱有势而凌辱别人,那么后世自己也同样会变成他人的奴仆来偿还宿债,所以对于那些身居自己之下的众生更应多一分仁慈、多一分爱心。

自己有能力不要欺负别人,不需要通过欺负、侮辱别人来彰显权力。真正高贵的人会用自己的身份、能力去帮助别人,这样显得他更高贵。他的高贵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他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有绅士风度、高贵的人,他的高贵不是身份怎样,穿得怎么好,或者一出动有十几、二十个保镖围着。这些只是一种体现,真正的高贵还是他自己的气质或者修行、涵养等。如果遇到比自己身份低下的旁生或者人,给他们多一分爱护、仁慈,多帮助他,这就是高贵的体现。

特别是对自己的父母双亲、久病的患者等,三门尽力做利益事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这里讲了三类有情,如果对他们做饶益,功德、利益会非常大。

第一是父母双亲,因为对我们恩德很大,我们能够来到人世间听闻佛法,都是他们的恩德,而且生下来之后对我们抚养等恩德很重,所以对自己的父母应该做饶益。还有,对久病的患者要想方设法利益他们。另外对远方的客人也是,这个后面还会讲。对他们三门尽力做利益的事情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下面引用阿底峡尊者的教言:

诚如阿底峡尊者说:“如果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修行空性、大悲是菩萨相续中的状态,空性藏修圆满了会成就佛陀的法身,大悲藏修圆满会成就佛陀的色身(报身和化身),所以功德的确不可思议。

实修空性大悲藏,我们修大悲、空性不一定马上清净,但是有三个相似的行为,它的功德和这个相同。

第一是远方的客人,长途跋涉走得很远,或者是路上长时间耽误很劳累,如果我们给他利益,帮助安排住宿,让他能够非常安乐,这和修空性大悲藏是一样的。第二是久病的患者,生了很长时间的病,我们当护士或是去护持他,这时也和修空性大悲藏相同。第三是年迈的父母,对他们慈爱行事、尽孝,也是和实修空性大悲藏相同的。下面把这个展开再讲。

尤其是父母对儿女仁至义尽,恩重如山,如果在父母年事已高老朽不堪之时刺伤他们的感情,实在是大逆不道,罪过特别严重。

父母是严厉的对境,对我们的恩德特别重,在父母年迈、老朽不堪时,如果伤害他们的感情、让他们难过,这属于大逆不道,罪过是很严重的。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为报母恩而前往三十三天为母说法。

导师也做一种示现,为了报答母亲的恩德。他出生七天后,母亲就去世了,转生到了三十三天。佛陀成佛后选定了一个吉日,六月上去九月下来,从三十三天回来是天降月,他在天界呆了三个月。印度舍卫城的一个山丘,佛陀从那个地方到三十三天去,另外有一个地方是从三十三天下来的,有两个地方。佛陀为了报母恩,去往三十三天给母亲说法。

而且佛教中讲,净饭王去世时,佛陀亲自抬金棺,这些都是佛陀对父母表达孝道的体现。这只是其中一个,真正的孝道、利益父母还是要把他们引导趋向于正道。净饭王在佛陀的教化下,得到初果以上,这也是对父亲报答恩德。

对母亲也是,为报恩在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地藏经》就是以这个因缘而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佛在经中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佛在经中讲,儿子把父母扛在左右两面肩膀上,转绕南瞻部洲、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恩德。即使用很辛苦的方式来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的恩德。

如果让父母趋入正法可以回报恩德,但也要看因缘,有的子女很操心劝父母,但他们很难学习正法。这要看父母的善根,如果没有善根,也是很难做到的。若没法完全让他趋入正法,也要想方设法饶益他们,比如让他们听佛号,或者让他们身上戴般若摄颂等挂件,让他们和佛法结上殊胜的缘,这也算报恩;或者经常给他们发愿、念经、回向,像这样想方设法地报恩;或者在大法会时以他们的名义交钱给他们念经回向,或者请僧众给他们念都可以,只要我们有知恩报恩的心。

能否让他们直接趋入正法而修行,一要看自己的能力,还要看他们有没有善根,如果善根不成熟会很困难。即便不行也要让他们多看一些加持力很大的佛像、戴一些挂件,或让他们参加放生、去寺院拜佛,这样多少也能够利益他们。

因此,身语意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内心转向正法。

有些修行者不知道什么原因跟父母的关系不是很好。当然,这里面有彼此间的因缘,但修行者本身应该知道这是不对的,能不能做一些事和父母关系缓和,自己首先要去努力。

如果自己做到了,父母那边做不到的也有,因为原因很多,这时只有不断地回向。但如果自己不放弃,还是保持不愿意改善关系的心,这种心态就不对,不管能否改善,自己的心首先要慈悲、软下来,要知道父母的恩德,为此做一些努力是应该的。

此外,正如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说:“切莫让老人忧伤,要恭恭敬敬加以维护。”

教主莲花生大师讲了,切莫让老人忧伤,要想方设法不让老人忧伤。但有时即便子女做得很好,也无法避免老人忧伤,这个是没有办法的。

因为有时即便你方方面面都做对了,他还是很忧伤,这种也有。但前提是不要因为我们没有做好的原因而让他忧伤。如果他很忧伤,让我们“不杀生、吃素、学佛”,这是一种颠倒。我们不要因为这种忧伤干脆不学,或是大开杀戒,这个也没有必要。他操心你学佛、发菩提心了,肯定是他的不对。如果是这种情况下,关于修行佛法、自他解脱方面,我们不要放弃自己的修行,否则对他是更深的伤害。

我们言行举止要慈爱随顺关心照顾所有比自己年长的人。当今时代我们中的有些人口口声声地说:“要养家糊口没有办法不害众生。”但实际上是有办法的。

前面我们讲要修慈心、利益众生,不要伤害自他,这时候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我们在世间要养家糊口,要不害众生是很困难的,做不到。”但是华智仁波切还是有办法,讲了个事例作对比。

从前,新疆地区的两个沙弥修持圣文殊法,结果面见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他们说:“你们二人与我没有缘分,你们生生世世的具缘本尊就是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化现为吐蕃国王的形象,你们去亲近他吧。”

那时新疆的佛法很兴盛,有两个沙弥修文殊法,之后见到文殊菩萨现前,而且告诉他们:“你们两个和我没有缘分,你们生生世世的本尊是观世音菩萨,现在观世音菩萨在藏地当国王,你去亲近他吧。”

有时候我们就会怀疑:都现见了还没有缘分,这怎么可能呢?有缘分见到他,不一定有缘依止他得成就。缘分有深有浅,虽然我们说具缘,也分什么样的缘分。你有缘见到佛一面,有缘见到上师,但是你跟他学习要更深的缘分,跟他学法能够入心需要更深更深的缘分,缘分有深有浅,种类不一样。

所以不要想:我已经修了文殊菩萨,都现前而且说话了,难道还没有缘分、缘分还不够深吗?是有缘分才和他讲话,但没有缘分加持他成就。生生世世成就他的缘分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文殊菩萨告诉他们观世音菩萨是最有缘分的本尊,他现在在藏地化现为国王,你们应该去亲近他。

于是他们二人便来到了西藏。在拉萨药王山的后面,看到许多人被杀戮或者被逮捕入狱。

他们来到西藏,在拉萨药王山(现在还有)的后面,看到很多人被杀戮或被逮捕入狱。

药王山就是布达拉宫旁边斜对面的一个山,药王山有很多摩崖石刻,刻了很多佛像,也就是在这个山后面有很多人被杀、被逮捕,很恐怖的情况。

他们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告诉他们:“这是国王下令惩治的。”二人心想:这位国王肯定不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俩也很可能被惩罚,还是赶快逃走为好!

他们两个亲眼看到很多人被逮捕、关进监狱、被斩首,很血腥的场面。有人告诉他们是国王下令惩罚的,而文殊菩萨告诉他们国王是观世音菩萨,前后对比觉得应该不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他们觉得非常的害怕,担心自己也被惩罚,就想逃跑。

国王知道他们二人要逃跑,便命人将他们喊回来,叫到面前对他们说:“你们二人无需害怕,由于藏人刚强难调,所以我才显示幻化,我下命令砍杀的这些人全是我自己幻变的。实际上我本人对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从来没有加害过。”

松赞干布国王跟他们解释,解释什么呢?这些都是我幻变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藏人刚强难调,所以有些时候必须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守规矩,我当然不会杀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幻变了很多有情,把他们杀死、关押等等。实际上一个众生都没有伤害过,只不过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修行善法而已。

像这样讲了之后,他们还是害怕。上师在讲记中也讲过,国王当时问他们需要什么成就吗?需要悉地吗?这个时候如果说想要成为和你无二无别,成就圣果,就可以得到悉地,得到成就。可是他们当时特别害怕,觉得这个地方不能再呆了,就说不要悉地只想赶快回到家乡。国王给他们一人一口袋沙子,他们晚上用这个睡觉,醒来之后就回到家乡,沙子也变成金沙。如这般生起邪见的缘故今生没有成就。

我们会疑惑:为什么他们没有成就呢?既然生生世世有宿缘,就应该让他们打消疑虑,调化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生生世世的本尊不在于今生当中会不会成就,今生他即便没有成就也已经种下因缘了。这个成就可能会延长几世,下一世他的因缘可能比较好,就可以逐渐得成就。

有人说今生没有成就圣果太可惜了,既然今生没有成就那就不是生生世世的本尊吗?那也不一定。获得成就的果位是很清净、很广大的,是超越轮回的,一生一世不一定成办,如果多过几世能成办也是非常殊胜的。因为轮回的时间特别长,几世投在轮回当中是刹那的,根本看不见踪迹。整个轮回的相续太长了,今生的几十年或几世的几百年,在整个轮回的长河当中根本不算什么。如果我们这样看,今生当中这两个沙弥虽然没有得到成就,因为是生生世世的本尊,在下一世或再下一世因缘就会很纯净,他们也会逐渐获得成就。

国王松赞干布执掌西藏雪域的国政,并且统辖了局部的四部王国,征服了边境的所有军队,他成办那样广大灭敌护亲的事业,却连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没有加害过,那么如今我们只是维持一个虫穴般的小小家庭怎么会没有办法不害众生呢?

国王的事业那么大,都有办法连一个众生的汗毛孔都不曾伤害,那么我们现在只是维护自己的生活而已,维护像虫穴一样的小小家庭,怎么会没有办法不害众生呢?实际上是做得到的。

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国王比较起来,国王的事情要大得多,他都可以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我们又会想,他是圣者,可以化现,我可化现不了。我没有办法化现几条鱼,杀给家人吃,圣者可以化现可是我做不到。这里并不是让我们和他比这个,而是告诉我们其实是有办法维护小小的家庭运转而不造业的。当然前提还是要家里配合好,家里不配合的话也困难。尤其是自己在家里不是强势的时候,就会有困难。

华智仁波切当时是针对藏地写的,藏地的修行者比较容易,他们基本上对佛法都是有信仰的。本来的家庭环境都是佛弟子,再通过华智仁波切的教言指引,就可以做到不杀生,不造罪业等等。但是如果这个标准放在我们汉地要看情况,有时候可以想方设法来维护自己不造罪业,不伤害众生,但有些时候在这个家庭当中就我一个人学佛修行,别人并不配合我,尤其是自己没有强势地位的时候就很难做到。当时的教言就是这样讲的,对我们来讲可能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我们要尽量想方设法不杀害众生,想做的话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加害众生的下场就是自食恶果,导致自己今生来世感受无边痛苦的报应。

我们应该知道加害众生的下场就是自食恶果,伤害众生就会导致自己被伤害,导致自己今生和来世感受无边痛苦的报应。

前面我们在学业因果、轮回过患中杀生的时候讲过,杀害众生半个中劫处于地狱,然后连续五百世被杀死,过失很严重。意思是我们要尽量避免,如果已经做过,要多修金刚萨埵、百字明来忏悔自己曾经造过的罪业。

我们在家庭中,如果一边学佛一边被迫杀害众生,该怎么办呢?第一我们要知道是被迫无奈,并不是我愿意去杀的,的确是没有办法才做的。第二我们也要念一些忏悔,如果真心忏悔的话可以清净的,毕竟不是以很强的意乐去杀害,如果高兴、欢喜地去杀,忏悔起来就很麻烦,而且他可能也不愿意忏悔。

如果被迫去杀,有惭愧心的话,罪业就比较少,再做一些加持大的百字明、金刚萨埵的念诵,可以很快清净。一方面要相信杀生的果报,一方面也要相信法的力量。对我们来讲,佛弟子当中完全不相信因果的很少。但是上师也讲过,发现一些佛弟子对于因果(杀生、偷盗的罪业)很相信,但不相信法的力量。这个是我们要知道,要改正的。

杀生有这么大的果报,的确是这样的,杀生、偷盗、邪淫的过失都很严重。我们很相信这个,这是对的;天天都是想,我杀了生怎么办?这也是对的。但是有个不好的地方,告诉我们可以忏悔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忏悔不清净,这就是对于法的加持力的信心还不够。

既然我们相信恶业成熟之后罪业的力量,我们更加应该相信法的力量。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去忏悔或者每天修那么多的善行:发菩提心、念一句佛号、做一个顶礼的功德那么大,这些全都是佛经当中写得清清楚楚的,我们就要相信这个功德。而且念一句咒语就能不堕恶趣,我们就要相信它;或者念咒语忏悔就能清净罪业,我们也要相信它。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相信法的力量,对自己的修行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其实都是佛讲的:杀生那么大的过失会堕地狱是佛讲的,通过忏悔可以清净也是佛讲的,为什么我们只偏重于相信罪业这么大而不相信通过善法可以清净呢?都应该相信。这样,我们就绝对会相信如理如法地去忏悔一定会清净罪业。这八天我念了四十万,为啥不清净呢?肯定清净的。我们也不会那么操心,天天是患得患失的状态,所以我们要相信法的力量。

只有对法的力量相信了,我们才愿意去修更多的法。如果有这个信心很快可以成就;如果我们对法的力量不相信,好像很诚信因果,但是诚信因果吗?也不是。修法是因,修法的结果为什么不信?它也是因果,因果的范围很广。如果我们对法生起信心了,这种信心可以保证我们和法很快相应,修行也能修得动,并且很快速,因为有信心在。

假如怀疑:“修这么多能不能有作用啊?”这种心态导致法的加持力显现不出来,不是法本身没有加持力,而是自己害怕没有加持力、对法没有信心的表现障碍了自己而已。

如果我们非常相信法的力量,绝对很快显现验相,如果我们百分之百相信法的力量往往很快可以成就。因为对法高度信任,法的力量就在相续中可以出现。所以不相信因果不行;不相信法的力量也不行,尽量还是要相信法。上师在好几次开示中告诉我们:“忏悔肯定清净的。”如果你如理如法地忏悔了为啥不清净呢?一定会清净的。

即使仅仅就今生今世而言,也不能成办丝毫利益。因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除了白白浪费自己的财产受用以外,根本没有谁依靠害众生造恶业而获得财富的。

因缘果报的自然规律是这样的,如果要获得安乐,必须要修善法。如果要获得财富就要供养、布施等,如果要获得人天的善趣要持戒,或者想获得美貌就要安忍等等,这方面的善因要修。如果不修善因,却通过造恶业去获得财富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说,修慈无量心要像雌鸟养育小鸟一样,雌鸟养育小鸟的时候,首先建造一个柔软舒适的窝,然后用羽翼覆盖给予它们温暖,在雏鸟不能飞翔之前始终如一动作轻柔悉心抚育。

每个无量心都有一个比喻,舍无量心是用仙人布施的比喻,慈无量心是用雌鸟抚育小鸟的比喻。

雌鸟抚育小鸟的时候,首先建造一个很好的窝,然后用羽翼覆盖、孵化卵,孵化之后用羽翼来保护,然后给它们找吃的,小鸟不能飞行之前,雌鸟的动作都很轻柔,而且悉心地抚育小鸟,我们修慈心也是一样的。

同样,我们也要通过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语言以及心里的念头慈爱善待三界一切众生。

我们要通过身体的行为来慈爱善待众生,很轻柔,口中也要经常说利益众生的话,有时候是众生喜欢听的话。如果不关原则性的问题,尽量说对方欢喜的话。如果关乎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就不能一味地让他欢喜了,一定要说真实的话。但诚实的、对他们有利的话经常要说,伤害众生的语言就不要说了。还有心里的念头,也是经常性地慈爱、善待三界的一切众生。这就是“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要经常这样修。

如果经常修慈心,可以让自己的财富广大,有的时候会让很多人欢喜。因为慈心是让众生安乐的,我们经常对众生修慈心,那么众生会欢喜,也会对修慈心者很欢喜。如果大家都对你很欢喜,你不管走到哪个地方别人都是欢喜你,你想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如果别人对你不高兴,有可能就对你不理不睬。所以,经常修慈心,你愿别人开心快乐,反过来别人也喜欢你,并愿意给你提供很多的帮助,这是一样的。

另外,如果经常修慈心,相貌会很庄严。弥勒菩萨就修慈心,在《贤愚经》中讲:他的身色是金黄色的,会发光,很多人看到他会很欢喜。修慈心还会远离一切伤害。如果经常修慈心,很多非人、妖魔鬼怪,根本不愿意伤害你。慈心有一种力量,让别人看到你就生欢喜心,即便是那些恶心很重的人对你也生欢喜心。

以前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转成一位叫大施的菩萨。大施菩萨去龙宫取如意宝回来利益众生,走了很远的路。路上碰到很多诸如罗刹之类的,罗刹是会闻味道的,恶心重的人味道很浓烈,就把这种人吃掉。因为他是菩萨,修慈心的缘故,他的香气非常馥郁,那个时候罗刹对他生起欢喜心,最后帮助他越过了很远的路程。

有一次,他到一座城,守城门的是两条毒龙,毒性很强烈,它眼睛一看的时候,一般人会受不了毒气而死。城门外有一个很深的沟,里面全都是毒蛇,城门口两条毒龙在守护。菩萨要进城去取宝,他就在沟边入慈心定,修慈心定圆满周遍的时候,所有的毒蛇全部消除嗔心,他就踩在上面过去了。到了城门口的时候,两条毒龙首先对他很愤怒地看,他也对它们修慈心,修慈心圆满的时候,毒龙的嗔心、暴恶的心就消除了,他就进去了,顺利地得到了如意宝,回来利益众生。

所以修慈心可以降伏很多非人。即便我们不是降伏别人,但是经常修慈心,很多非人会对修慈心的人非常慈爱,会消除伤害我们的心。如果我们觉得有非人来伤害我们,修慈心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用慈心烧烟施,不用操心这些非人会不会伤害我们,绝对不可能,因为慈心的作用就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没有修成之前(慈心没有修圆满之前),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受到点伤害,但是慈心修法本身是可以让我们远离这些伤害的。所以我们要坚持修行,这是对自己、对他人最好的护持方法。修慈心能利益他人,在利益他人的过程中对自己也会产生最大的保护和利益。

修慈心有很多的功德,我们只是简单地讲了一些,《宝鬘论》还有其它地方也讲了很多慈心的功德。我们要多看,看了之后就对修慈心、修悲心,对一些大乘的入门修法会生起兴趣。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