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大车疏》第5课笔录

IMG_256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三大休息》中,《心性休息》圆满地宣讲了从凡夫人初修“暇满难得”一直到大圆满间的殊胜修法;《禅定休息》主要宣讲三种乐明无念的正行修法;《虚幻休息》主要通过幻化八喻来抉择世间共称的万法如梦如幻和胜义谛中万法大圆满的道理。

本论对从“暇满难得”开始调心,到生起菩提心、乃至于生圆次第和大圆满境界的道次第进行了圆满地宣讲。上师仁波切也再再教诫座下的弟子,对于本论必须生起非常强烈的信心,一定要按照《三处三善引导文》里面的一百四十一个引导进行实修,逐步修习逐渐调伏,最忌讳盲修瞎炼。对于广大的理论方面,可以从《大车疏》中了解,而真正闭关实修就要按照《三处三善引导文》的内容,一步步对初善、中善和后善的引导进行次第抉择和修持,这非常有必要。《三处三善引导文》从最初的翻译、宣讲的缘起和加持力来讲,与其他的法绝不共同,这也是大恩上师的亲口教言。所以,这样的实修法和我们非常有缘份,也具有不共的加持力。

本论分为十三个科判,现在正在讲第一个“暇满难得”。暇满难得是共同乘的修法,任何乘的众生只要想获得解脱,就一定要修持此法。共同乘指小乘、菩萨乘和密乘都要修持的修法。从暇满难得到业因果的四种厌世心修法,是一切欲解脱者的必修之道。除了因为前世因缘成熟,相续中已经具备了圆满的出离心;或者因为具有出离心的种子,通过其他因缘一触即发而生起厌离心的情况之外,不具备利根和特殊因缘的普通众生必须要通过从暇满难得到业因果这四种厌世心修法的方式来逐渐调服自心。

佛法是调心的法,除此以外的其他法都是外观的法。内观的法称为内道法,外观的法称为外道法。佛法是内观、真实调心的法,所以暇满难得等的教授都是为了调伏我们的内心而进行安立和宣讲的。在听闻、思考或者修行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法义往自己的相续中去观察,这才可以真实地获得佛法的殊胜加持。否则,只是好高骛远地要修持大圆满或者大中观,但是如果没有调心的基础,没有生起坚固、强烈的厌离心或出离心的话,大圆满或大中观的修法修持一段时间之后,肯定会从根本上失败的。所以,很多修行教言一而再、再而三地教诫“看破今生”或者厌世心、出离心的修法,生怕我们因为错过或小看了这样的基础法,一开始就去高攀大法,最后反而欲速则不达、一无所成。所以,在听闻了这么多的教言之后,大家都应该知道出离心等加行修法的重要性,都要用很殷重的心来观察学习。

丙三、劝勉勤于正法:

在已经获得暇满人身的时候,应该以最大的精进来修持正法。

这些都是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肺腑之言。如果尊者如今坐在法座上给我们宣讲《心性休息》的话,除了这些教授之外也没有其他的了。无垢光尊者内心中的想法、意趣或者对于后世弟子们的劝诫,已经全部写在了他老人家的论典中。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文字就相当于看到尊者正坐在法座上给我们宣讲殊胜的教言一样,应该生起殷重之心。上师仁波切也讲过,对于无垢光尊者教言的一字一句都不要轻舍。以前我看过敦珠法王的《藏密佛教史》,里面对无垢光尊者、荣素班智达的论著非常赞叹。特别提到无垢光尊者的教法非常殊胜,连一个颂词都不能隐没,因为这些教言全部是从殊胜智慧中流露出来、具有无比加持力的金刚句,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学习一个颂词,乃至于能够将这部论典的颂词全部背诵的话,绝对可以得到无垢光尊者的加持、和尊者结上最殊胜的缘分。发心背诵的道友们应该知道这些殊胜的功德,从而精进地背诵。

今生若未修持正法,则很难有从深不见底的轮回中得解脱之时机,

今生当中如果没有修持正法的话,以后就很难有从深不见底的轮回中解脱的时机了。目前正是修法的时机,如果这时放逸、散乱了,今生短暂的舒服过后,后世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深不见底的轮回。在放逸散乱的过程中,因为随顺了贪嗔痴、随顺我们内心中固有的习气,自己的身体可能会感觉很舒服,心也很舒服。但是无垢光尊者说,如果今生没有去吃苦修法的话,以后就很难有从深不见底的轮回当中解脱的时机了。

因此劝勉诸位诚心精勤修持正法。

因此,劝勉后学和对尊者有信心的传承弟子,应该在如今有机会的时候诚心精进修持正法。

故今具有自在时,以随善道之缘起,

当依无尽善二资,超越三有之城邑。

“故今具有自在时”,在座的所有道友已经拥有了暇满人身,具有自在。“故今”指现在,说明这个教言是针对在座的人,并不是给已经堕入地狱、恶鬼道、旁生道的众生宣讲的,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修法的机缘。“自在”包括身、心两种,虽然彻底的身心自在是圣者的境界,但观待于恶趣众生或者世间上的无暇众生来讲,我们的身体也是自由自在的。每一位坐在道场、经堂中的道友,没有遭到任何人逼迫我们不要听闻、不要修法,所以身体是自在的;同时,我们不需要思考争名夺利等无有意义的世间琐事,还有上师讲解、辅导员辅导、讨论、背诵等外在的顺缘,使我们的心能够自由自在地趣入佛法。所以我们的身心都是自由自在的,尤其在修学佛法方面有极大的自在。

“以随善道之缘起”,应该跟随善道的缘起。对于“善道的缘起”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我们要修学佛法的善道一定要具备因缘。现在是不是具备呢?内、外的善道因缘都是具备的,内在因缘指苏醒了欲解脱的种姓,对法义有追求之心;外在因缘指殊胜的道场、善知识、善友,以及他们的鞭策和鼓励。在内外因缘都具备的条件下,我们不要抛弃、背弃,应该随顺这种修持善道的缘起而精进。另一方面,世间规律中恶业有恶道的缘起,善业有善道的缘起。如果随顺恶道、庸俗的缘起,我们就会堕恶趣或是在轮回中无法解脱。

从解脱道究竟的层面来讲,善道的缘起可以分为二种,一是随顺于大悲,一是随顺于智慧。如果随顺于大悲,经常修持大悲心,圆满时就可以获得佛陀的色身;如果随顺于正道中的空性智慧,圆满时就可以获得佛陀的法身。这在善道中是绝对不虚耗的正因和正果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随顺善道的缘起。这里主要教导我们如何正作意,怎样修持一切佛法当中的精华——大悲心和智慧。如果从不究竟的层面来看,善道的缘起可以分为随解脱分、随福德分、随小乘声闻缘觉等作意的……跟随什么样的缘起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位。

如今我们要随顺什么样的缘起呢?“当依无尽善二资”,“善”是简别于恶,应该依靠无尽的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在无有穷尽的善法中应该依靠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不可偏费、不可以堕于一边。有很多的修行者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往往会堕于一边:或者堕于智慧边,对于空性、大圆满等非常高深的教法愿意修持,而对于世俗的布施、持戒、安忍或念咒、礼佛、转绕等福德资粮不是很重视;或者对于布施、持戒、安忍或顶礼等福德资粮比较看重,但是对于闻思修中观或大圆满等殊胜智慧没有兴趣,也就是说没办法双运。

不过,作为法王如意宝道场的修行人是绝对不会堕于二边的,只要是比较正常、没有出大问题的修行者,在这个道场中一定都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双运而修。这来自于法王如意宝的传统,法王如意宝在教导弟子修菩提道的时候,一直强调二资双运而修持。一方面再再提倡听闻、思考、修行、辩论、打坐、修空性等智慧资粮,比如从建立佛学院到最后示现涅槃期间,法王如意宝一直在讲经说法,将智慧安置在弟子的相续中;同时,也非常注重福德资粮,比如提倡念咒、使用转经轮、供灯、供水等,比如法王自己出钱每天供养几千元的供品,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因为法王如意宝、堪布仁波切是这样的传统,所以弟子的相续中,几乎都知道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是不可偏费的。如果真正能够二资双运而修持的话,就可以很迅速的圆满二种资粮。

“无尽”两个字是很关健的。不要以为我们的资粮已经够了,实际上菩萨果、佛果是一切福德、智慧的大宝藏,如果两种资粮薄弱的话,根本不堪忍生起这样的果位。这里一方面教导我们要发起积累无量无尽资粮的决心,另一方面平时对于一个小善法都不要放弃,要尽量去行持。同时也必须有善巧方便,比如用菩提心摄受、通过《普贤行愿品》所讲的观想方式去实行、通过三轮体空的方法来摄受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在短时间中圆满无尽资粮的殊胜方便。

“超越三有之城邑”,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踏平、超越整个轮回的大城,超越之后才可以真正获得解脱。

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要在具有自在的时候努力修持,尽快获得解脱。否则,一旦堕落恶趣的话,就会像前面颂词所讲的那样根本无有任何修法的机会了。

未被老衰死亡所缚、所作所为自由自在之时,应当趋入解脱道。在座的有年轻人、靠近老年的人、在事业钱财等方面比较衰败的人,但没有一个人已经被死亡所缚。当我们在黄金时期、自由自在的时候,应当趣入解脱道,通过闻思修的次第进入解脱道的修持。

如果尽可能行善,则必定摆脱轮回。

这是一种无欺的缘起规律。作恶肯定会流转轮回,按照佛法的殊胜窍诀去行持随解脱分的善法是必定会摆脱轮回的。本论从暇满难得开始教导我们生起出离心,通过以出离心摄持来行持善法,最后必定会摆脱轮回。

《广大游舞经》云:“诸比丘,无老衰死、生活安乐、自由自在时,欲解脱者当勤积福慧资粮,汝等将弃离三有城,阻断恶趣门,登上善趣阶梯,获得解脱果位。”

佛陀在经典中这样教导诸比丘:在无老衰死现前、一切生活都比较安乐、自由自在的时候,欲解脱的人应该精进积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通过观察,我们这些条件都具备,一方面因为上师和僧众的恩德,我们不需要通过自力去种田或者去寻找修法的资具,这些可以无勤地获得;另一方面也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时想要解脱的人就应该抓紧机会勤积福慧资粮。相反,如果在这时造很多恶业的话,就浪费了暇满人生。

这样修持的话,一切众生或比丘将弃离三有的城邑,根本不可能堕于恶趣中,并通过自己的根性、种姓、意乐和发心,最终可以获得小乘或大乘的殊胜果位。

丙四、今当精进之理:

现在应该好好精进。

拥有知晓修持利乐之法的暇满人身,并且已承蒙善知识摄受,此时应当渡过茫茫无边、恐怖可怕的轮回大海。

我们现在拥有了能够修持利乐之法的暇满人身,而且具有无比强烈悲心的善知识强行想要将我们安置在解脱果位,所以我们应当通过一切方便渡过茫茫无边、恐怖可怕的轮回大海。

有时我们发不起精进心,或者生起抵触、逆反的心理,这都是不如理的作意,是内魔现前的征兆。魔障碍我们接受善知识的悲心和智慧,把我们推向轮回或恶趣的方向。轮回大海到底是不是茫茫无边、恐怖可怕呢?绝对是这样的,第三品中作了详细介绍。所以我们应该在最快的速度中脱离。

获宝舟时若未渡,无边轮回此大海,

永久于惑苦涛中,受逼迫时我何行?

如果获得宝舟时没有渡过大海,以后就会永久或长时间地在轮回大海的波涛中沉没,被业惑或痛苦的波涛逼迫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呢?同样的道理,暇满人身就是能够渡过无边轮回大海的殊胜宝舟,既然现在已经真实拥有了暇满人身,就应该善巧地使用宝舟尽快到达解脱的彼岸。“惑”是生起“苦”的因,“苦”是“惑”的果,无论从因还是果两方面来讲,都没办法摆脱。

有人可能会想:无论暇满再怎么难得,我们都已经得到了,宣讲还有什么用呢?无垢光尊者和其他大德都再再提醒我们,暇满人身虽然得到了,但是要使用。否则,寿命无常马上就会来,来了之后这样的人身就再没有实际用处,白白空耗了。所以,拥有人身时一定要精进,一定要善巧地使用这样的机会来渡过轮回的大海。反复提醒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这样的理念、修法深深扎在我们心坎深处,这样我们内心才会真正生起想修法的念头。现在我们有时候有一点,有时候完全没有,就说明想修法的念头根本不强,这是很危险的。如果自己对于正法没有意乐,那肯定对世间法的意乐就比较强,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状态。所以大德们再再教导:目前我们处在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中,一定要再再发起求道的意乐,再再坚固自己的道心。

例如在大海上,自己拥有顺缘的大船时必须渡过大海。同样,我们应当依靠所得的人身宝舟越过无边无际、恐怖难忍的轮回大海。

在大海上已经遇到顺缘的大船时,就应该及时渡过大海。同样的道理,我们已经获得了真实的暇满人身时,就应该善巧使用人身精进修法,以期渡过轮回大海。

因为长久沉溺在生老病死的漩涡中无有堪忍的时机。

如果不渡过,就会长久沉溺在生老病死的漩涡当中,根本没有堪忍、解脱的时机了。

寂天菩萨于《入行论》中说:“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寂天菩萨在殊胜的修菩提心教授《入行论》中也讲过:依靠暇满人身的宝船,就能够渡过轮回的大苦海。这样的宝船、宝筏如果失去之后,是难以再次得到的,所以愚者应该知道这个道理,不要再贪睡了。贪睡也好忙于世间琐事也好,都是以后得不到暇满人身的因缘。如果在贪睡、贪眠、世间八法或欲乐中浪费大部分光阴的话,就没办法再次获得人身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精进修持。没有智慧还经常喜欢贪睡的话,就应该多思考暇满难得的道理,然后尽量精进起来。

丙五、暇满难得之理:

故速披上精进甲,为除心与心所染,

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

“故速披上精进甲”,暇满是非常难得的,得到之后就应该迅速地在最短暂的时间中披上精进铠甲迅速地修法。“精进甲”是比喻,好像我们披上铠甲之后就不会畏惧刀剑一样,我们发起精进之后就不再惧怕痛苦或懈怠等违品了,所以一切修行人必须要精进,如果不精进,根本没办法获得功德。

“为除心与心所染”,为了消除心与心所的染污。实际上一切轮回就包含在心心所当中,心心所就代表轮回。如果我们内心中有心和心所的染污,就没办法获得解脱,如果去掉了心心所的二取染污,就可以获得解脱道。心心所是无明、染污的自性,如果没有遣除心心所的垢染,就没有办法真正打破无明。

“踏上净智光明道”,踏上清净智慧所摄的光明菩提道。心心所和净智二者是相违的,如果有精进的智慧就不会有心心所,有心心所就不会有清净智慧。我们一方面要去除心心所,一方面要生起清净的智慧。如果生起了清净的智慧,这就是光明的佛法之道。

“菩提道中不间断”,从这时开始,就不会在成佛的道中有间断。这里教诫我们要通过暇满难得慢慢地去除染污获得解脱。

何时尽除了心与心所之污秽,内心便会现出心性光明智慧,

什么时候我们通过殊胜的修法,已经遣除心和心所的污秽时,内心中就会现出心性光明智。心心所是不是一概是恶法呢?不能这样讲。心心所是一种无明的状态,这种状态和真正的等觉、法性是矛盾的。只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讲,有恶的心心所和善的心心所,也就是平时我们讲的非理作意和如理作意。当我们还没有办法将心心所真正净除、融入法界的时候,就要使用一切善巧方便将它转为善性、逐渐遣除恶性,也就是经常生起如理作意、去除非理作意,经常发起信心、悲心等出离心,去除贪、嗔、痴、嫉妒、骄傲、邪见、耽著轮回或世间八法等恶劣的心心所。也就是说,必须要通过善的心心所来对治恶的心心所。但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讲,不管信心、悲心、如理作意还是非理作意,实际上都不是法界本性、心的本性。要证悟殊胜法界的话,必须将善的心心所和恶的心心所同等去除,这样才可以真实得到解脱的果位。从究竟层面讲,心心所是污秽法、客尘法,是无明的自性,所以去除心心所之后内心就会现出心性光明智慧。

如是串习而行持即是所谓的菩提道。

像这样不断的串习修持就是所谓的修持菩提道。

我们应当夜以继日毫不间断地精进实修,

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应该夜以继日、毫不间断地精进修持。对于初学者来讲,多数是做不到夜以继日、毫不间断的。这是不是就违背了尊者的教诫呢?尊者这里是讲的最高标准,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即使做不到,也要尽量在内心中发起精进,以自己最大的心力和精进开始修持佛法。

舍弃睡眠懈怠。

在最精进的时候,大修行者都是彻底舍弃睡眠懈怠的。对于初学者来讲,要舍弃多余的睡眠,尽量减少睡眠和懈怠来精进修法。不能一看到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也不观察自己是不是初学者,马上开始不睡觉、不吃饭,两三天之后就不行了,马上又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这样对于修习菩提道、修持佛法也可能产生厌烦心,这是不合理的做法。所以,初学者有初学者的引导次第,修习有成者有另外的标准,这方面也必须要辨别。否则,初学者的心有时候变化得快,不精进的时候好几天都根本不念一句心咒,一精进的时候就三天三夜不睡觉,这样的两个极端都要抛弃,要安住于中道而修持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功德。

《五次第论》云:“息灭心心所,一切戏论时,无念光明智,无中边显现。”

《五次第论》是由龙树菩萨所造。这个教证主要讲,如果将一切心和心所的戏论息灭之后,无中无边的无念光明智就会显现。中也好边也好都是戏论,有时我们认为把边执去掉后应该取中道,其实这也只不过是词句上的讲法而已,如果没有边执的话,中道也不可能执取。如果打破了边执而执著中道,这也是佛陀所呵斥的,也没办法真正离开戏论之作。所以,无中无边才是真正的无念光明智。

此处所说的心是指存在于三界所依身体上的增益分别,心所是随后之伺察,

这里无垢光尊者对于心心所二者之间的差别做了介绍。所谓的心是什么呢?就是存在于三界所依的身体上面的一种增益分别。我们是属于欲界的身体,其他众生还有色界、无色界的身体。心所就是在生起了增益分别之后的一种伺察念。有时心也叫心王,像国王一样,心所像眷属一样,心所跟随心王而生起。

它们是障蔽真如的垢染,

为什么心心所是障蔽真如的垢染呢?因为一个是增益分别的自性,一个是随后伺察念的自性,而无分别智慧真如是要离开增益分别和伺察。增益分别和伺察是戏论的境界、无明的状态,如果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是无法现前无分别智慧的。

因此净除心与心所后便会现前无分别智慧。

所以,净除心心所之后才是真正的真如无分别智慧。

如果有能缘所缘、能观所观,这还是世俗的心心所的修法而已,只不过通过这些殊胜的修法能够逐渐寂灭自己内心当中粗大的分别念,最终可以现证无分别智慧。

《二谛论》云:“心与心所乃三界,增益分别伺察意。”

心或心王就是三界的增益分别,心所就是三界的伺察意。下面开始解释心和心所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别。

也就是说,最初见到外境时所说的“这个”现见缘总相之分别念是心,

什么是心呢?最初见到外境时,现见了缘总相的分别念,内心中生起了“这是瓶子”的概念时,这样的分别心就是心或者心王。

如第一刹那以心了知而说这是青莲花,

比如第一刹那了知这个是青莲花,这是心的状态。

尔后缘事物别相是心所之伺察,如分辨青莲花的蓝色、圆形、花心、花蕊等。

再开始缘事物差别的时候,就是心所的伺察了。首先知道青莲花,这是心或心王;然后再开始分别青莲花是蓝色的、圆形的、花心、花蕊、花瓣的数量、花蕊的形状等,缘它的别相的时候就成了心所。

比如,看到了红柱子,当我们对它的整体进行观察时,是心的状态;进一步观察柱子上有条裂纹,因为裂纹是柱子的别相,所以在辨别时就是心所。又比如,我们缘一个人的整体认为他是张三,这是心,然后他的皮肤是白色的、眼睛怎么样……这就成了心所。总的来讲,缘总相是心,缘别相就是心所。

《辨中边论》云:“见总义为心,彼差别心所。”

《辨中边论》中,弥勒菩萨也定义见总义的是心,见差别相的是心所。

又如《俱舍论》云:“分别伺察粗细性。”

心和心所二者具有什么自性呢?粗大细微。增益分别的心是粗相的,伺察的心所是细相的。所以,缘粗相的总体是心,缘细微差别别相的是心所。

如是分别心与伺察之心所的一切名言习气于佛地将灭尽无余。

粗大分别的心也好,细微伺察的心所也好,一切名言的习气在成佛时将灭尽无余。在成佛的时候灭尽无余和前面讲生起无分别智时没有心心所是不是矛盾呢?并不矛盾。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入定位时现前无分别智,心心所不显现,但在出定位时,因为无法安住于法界本性、真如状态的缘故,仍然会现前心心所。从这个角度讲,一方面菩萨可以灭尽心心所而现前无分别智,一方面在佛地的时候才能灭尽一切心心所,所以二者之间完全不矛盾。不分入定出定彻底灭尽一切心心所的是佛地,在菩萨地的时候入定才灭尽,出定还现前。前面讲的是可以现前真如,后面讲的是佛地的境界。

《入中论》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

《入中论》中这样描述佛地:将一切能知所知、心心所犹如烈火焚尽干柴一样全部灭尽时,就现前了法身,这样的诸佛法身是最为寂灭的。在法性界中没有所证悟、所现前、所灭掉,在名言谛中可以通过色身来证知佛陀现证了法身、获得佛果的境界。

从法身来讲,因为一切不生不灭的缘故,无法了知灭掉了什么障碍、现证了什么样的智慧。怎么知道已经灭尽呢?只有从色身去安立已经证悟了殊胜的法身境界。无垢光尊者引用这个教证主要是为了说明“由心灭故”,心已经灭掉了。

也就是说,以迷乱二取为因,自证智慧被烦恼网所遮时称为心,

按照了义观点观察时,每一个众生相续中都有个别自证智慧,只不过被烦恼网遮蔽时称为心。意思是,心心所和自证智慧是有法和法性、现相和实相的关系,二者不是别别的法,也不是完全他体的法。

《辨法法性论》中说有法和法性是非一非异的关系,被烦恼遮蔽时,比如现在的起心动念就称为心或者心所;这种心和心所的本体就是个别自证智慧。所以,只要把心心所灭尽,个别自证智慧就会现前。同时要使心心所灭尽,也要缘胜义谛,也就是个别自证智慧。直接缘真如、实相心性智慧恒时安住在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的境界中,就是在缘个别自证的总相。越缘这种个别自证智慧,心的分别力就越弱,最后就可以通过缘个别自证智慧的修法而将心心所彻底灭尽。这是很稀有的缘起,也是很稀有的心法。

如果没有从这方面去缘,而是去修布施、持戒等善法,不是直接的近取因。所以,真正地修正行,还是要缘个别自证智慧。大中观抉择的空性、如来藏光明、大圆满正见等都是缘个别自证智慧而修持的方便。

分别伺察是不善地所摄之故。

一切心心所的分别伺察都是不善地所摄的缘故。如果有心心所,就不会现前个别自证,灭尽心心所就可以现前。狭义的“不善”指恶的琐事,广义的“不善”是指相对于法界个别自证智慧的“大善”,这里“不善地”是从广义的侧面而安立的。

一旦从彼中解脱便称为佛,虽然了知外境却无有贪执分别伺察的能取所取之故。

一旦从心心所的增益分别中解脱时就称为佛(这里指彻底解脱),这时佛陀以他的尽所有智可以了知外境,却没有耽著分别伺察的能取所取。这里的“了知”是不是能知所知呢?能知所知没有离二取,所以不能这样推理。佛陀可以了知外境,这是为了让凡夫弟子知道佛的智慧和境界而安立的名言说法。这种了知不是通过能知所知的方式,相反是通过泯灭了能知所知的智慧来达到的。

《赞心金刚经》云:“若为惑网掩,则称之为心;若离诸烦恼,则称为佛陀。”

被惑网掩盖的时候,称之为心;离开了一切烦恼的时候,就称为佛陀。

《现观庄严论》云:“胜诸有情心。”此中所说的佛地具有大心是指大智慧。

《现观庄严论》中讲,佛心是超胜一切有情的大心。虽然在词句上讲佛具有心,但心的实义指大智慧。我们以前也讲过,虽然有时佛陀的智慧也称为心,但这只不过是名称而已,实际意义是指大智慧。无垢光尊者为了让我们知道佛地没有心,首先引用了《现观庄严论》的教言,然后进一步解释说,佛所谓的大心不是无明状态的心心所或不善地所摄的烦恼法,而是指真正的大智慧。

《功德庄严经》云:“众生之心乃分别,佛陀之心大智慧,犹如纯金之山坡,说此净不净之理。”

众生的心是一种分别念,佛陀的心是大智慧。虽然都用了心的名称,但是意义完全不同。众生的心是没有现前智慧的分别念的状态,佛陀的智慧是已经泯灭了分别的大智慧。

“犹如纯金之山坡,说此净不净之理”,金山外面虽然被土石或草皮所覆盖,表面看起来是不清净的现相,但本体还是纯金的自性。同样,众生的心只不过是被不清净所覆盖的分别念状态,将不清净去掉之后,就是佛陀大智慧的清净状态。

密乘中说大心与大烦恼均为智慧性即是此理。

从实相的侧面来讲,无论大心还是大烦恼的本体都是智慧。

被无知白翳所遮的人认为成佛时心不灭,这实属愚痴之论调。

“被无知白翳所遮的人”指不了知究竟观点的人,他们认为成佛时佛陀还具备心心所,还能够分别,这是由于没有了解真正了义所感得的愚痴论调。

入定时根识前虽然显现外境,但分别伺察意已经灭尽。

佛地能不能显现外境呢?从智慧的侧面来看,可以显现。但会不会分别伺察呢?不会,因为一切分别伺察意已经灭尽。很多三转法轮的经典、论典也讲,在一地至十地间,菩萨的八种识要次第转依,全部要舍弃无明的状态而转成五智或四智的自性,所以佛地根本没有心心所的显现。

《毗奈耶经》云:“比丘,入定时起心动念虽灭,然根识前并非不现外境。

小乘入定时,虽然分别执著粗相、细相的起心动念已经灭掉,但根识前还会显现外境。

护境眷(人名),此即犹如平静池中显现影像也。”

就像没有二取波浪的平静水池可以显现影像一样,虽然没有起心动念的分别,但在根识面前可以显现不灭的外境。

《定量论》中云:

这是引用因明论典作教证。《定量论》是法称菩萨所造的七部因明论典中的一部,还包括《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等。

“内识不动住,眼见诸色法,彼识即根生。”

内识不动而安住,眼根或者眼识可以取色法,这样的识从根而生。

诸根前显现外境是无有分别念的。

在诸根或诸根识面前所显现的外境无有分别念。

《定量论》云:“一切诸根识,无有分别念。”

在一切根识尤其是五根识面前,这些显现都是远离分别念的自性。

总之,以二取为因生起取境分别伺察即是所谓的心与心所,灭尽能取所取而了知外境即是智慧。

总而言之,通过能取所取为因,生起取境分别的是心,伺察是心所,如果能够灭尽能取所取或心与心所而了知外境,就是智慧的自性。

如《吉祥鬘经》云:“若以能取所取为因,于外境所起之分别念乃轮回之心;无能取所取而了知外境是解脱之智。”

《吉祥鬘经》就是《胜鬘经》,胜鬘天女有时也翻译为胜鬘夫人。由能取所取所引发的了知外境是分别念,是轮回的心。泯灭了心心所、能取所取而了知外境是解脱的智慧。这里介绍了心心所和佛地的智慧。无垢光尊者引用了很多教证来介绍心心所,看起来好像跟我们的修行无关,但是尊者论典中和修行无关的字一个也找不到。为什么宣讲心心所呢?归摄起来,就是要说明灭尽心心所才是修持佛法之道。现在我们的心心所是往外分别的状态,对善、恶、轮回、涅槃都是一种分别心,这样没办法获得究竟的解脱。

可以看出来,无垢光尊者宣讲的暇满难得,讲的非常高深,很多时候都讲到了无分别智慧的状态、讲到了三转法轮了义经典中的观点。这也是宁玛派大德造论的特色。就像讲解前行,有时候会觉得很难,为什么呢?因为里面讲了很多殊胜的密法和高超的正见,所以并不是纯粹的前行。当然,这些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劝勉我们精进,一方面也能看出宁玛派的正见、修行都是特别超胜的。讲暇满难得自性时,也会讲到佛地是灭掉二取、心心所的状态,以及如何灭掉心心所才能真实地修持解脱道,我们知道这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丙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

以往昔善业力而获得人身之士,若不精勤修法,则将流转于轮回中受苦。

现在我们的暇满人身是由往昔行持善业力而获得的异熟果。如果这时不精勤修法,等到以前的善业力尽了之后,异熟果就会彻底失毁,不可能再再成熟暇满人身。因为没有修持正法的缘故,接下来将流转轮回当中受大痛苦。

今得圆满法根本,无垢珍宝之法器,

不容清凉法甘霖,受轮回苦毁自己。

如今已经拥有了修持圆满正法的根本所依—殊胜的暇满人身,它是无有垢染、清净、珍贵的法器,如果不用法器去盛纳清凉的正法甘露雨,最终就会失毁这样的人身,唯有被轮回痛苦所折磨。

拥有人身珍宝器,正值降下法雨时,如果不用法器来接纳,则唯有被轮回痛苦折磨。

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珍宝人身,而且善知识、上师正在降下法雨,所以不能只满足于听闻,而没有去想怎样将法雨容纳到自己的相续中。虽然听闻也有功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只是种下一个解脱的善根,利用好现在的人身是绝对有可能通过修持而脱离轮回的。如果只是用暇满人身去种了一个种子,很有可能来世还要堕到地狱中感受轮回的痛苦,这是很不合适的行为。

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中引用这样一个比喻,“金宝盘除粪,斯为是大痴。”如果一个人获得了黄金或珍宝的盘子,却用它去装粪,这是大愚痴的行为。金宝盘本来可以有很多作用,比如卖掉之后可以使自己过上非常富裕的生活,但最终只是用盘子装水果或者用它去扫除粪便的话,就完全没有体现出它的价值。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精进修行,完全体现暇满人身价值的话,一生或者可以取证普贤如来果位,或者在临终时可以面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从轮回中出离。但我们只满足于听闻正法或在内心中种下善根的话,这就是非常不合适的作意和行为。因此,这里再再教导我们,拥有暇满人身的时候,要尽量精进修持殊胜的正法,否则就会后悔。

《铁室传》中云:“虽已获得暇满器,然未接取法甘霖,彼为难忍狱火焚,长期为业所逼迫。”

《铁室传》是一部小乘经典,里面讲虽然获得了暇满的法器,但如果没有用法器去接纳甘露法雨,最后就会被难忍的地狱火所焚烧,长期被恶业所逼迫而没有自在。因此,已经得到暇满人身时一定要好好修持,把法义容纳到自相续中去。

我也一再强调,大家一定要在内心中去好好体会暇满难得的意义。有人觉得暇满难得的意义不用讲,看也看得懂,但如果不和自己的相续去融合,最后只会变成法油子。虽然认为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的道理都懂,但一个都没有去实地修持的话,自己的相续就会越来越坚硬,越来越难以调化,最后无论上师的什么教言都听不进去了,佛法的殊胜作用也无法体现。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好好听闻它的道理,一方面必须要再再地去思维、再再地将法义和自己的心去融合。一旦自己的心对暇满人身的修法或法义有所体会,就会认为这个修法是非常深的,因为它可以直接对治自己的烦恼。虽然现在我们对轮回很贪著,但当暇满难得的修法在内心中生起真实感受时,就会认为一切世间八法都没有意义,必须要修持出离心、解脱道,必须要用暇满人身去追求解脱,而不是用它去造罪、去享受。

暇满人身的修法生起之后,粗大的烦恼、作意,也就是贪、嗔、痴或耽著世间八法的念头等在刹那间就会彻底消亡。那时自己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出家人或真正能够接纳佛法法义的殊胜补特伽罗了。每一个正法的法义都很高深,以前噶当派的大德也讲过:如果没有真正去修持的话,大圆满的法也不高,密集金刚的法也不殊胜,因为没有融入相续;如果真正能够修行的话,连皈依、无常、暇满难得的法都是很殊胜的,因为真正融入相续后就能够调伏烦恼、软化相续而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修行人,所以反复观修、反复感受修法是极为重要的。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