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量论·成量品广释》第5课笔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学习《释量论·成量品》。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释量论》中的第二品,成量品主要是宣讲佛陀为量士夫,成量是成立佛陀是正量,也成立了佛陀所宣讲的佛法是令我们终将成为正量的途径。佛陀是正量,宣讲了佛法,因为他的悲心圆满的缘故,所以也可以帮助有情从轮回当中解脱,最终也成为正量,这是一种成量。成量中最关键的,还是让我们对于佛陀是真实的导师从道理上生起定解。
一些利根者仅仅依靠教证就可以成立佛陀为正量,因为他们的相续中本来具有宿世的善根,所以通过教证就可以真正地了知佛陀是殊胜的导师,不会有任何的疑惑。还有一些有情,单单是通过教证,他们觉得佛法中可以说佛陀是正量,他所宣讲的佛法正确无误,其他宗派也可以说自己的导师是正量。如果都是这样讲,还是没办法遣除怀疑,不能产生真正的定解。因为针对这部分的有情而言,想要对于导师佛陀生起他是正量的定解,需要使用因明的推理,所以在因明的推理中,基本上都没有通过教证来成立,都是通过正理成立佛陀是量士夫。因明作为一个工具,既可以用来辩论,外道、世间人都能够通过逻辑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佛法也可以通过因明来成立无常、空性,以及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正确无误、前后世存在等等,就看我们如何去使用了。其中通过很多的道理来宣说,也有很多的辩论,针对一些不合理的说法,和我们建立佛陀是量士夫过程中一些所谓的阻碍,或者反方面的观点,代表了我们内心的疑惑,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把不符合正理的歪理邪说等等所谓的“道理”一一驳斥。
很多道友认为讲这些道理干什么?把自宗的观点讲出来就行了,没必要讲很多外道的观点。我们不学外道,也没有这种错误的观点。为什么要学外道呢?有几个必要性。第一,我们内心当中隐藏了很多外道观点的种子和习气,如果没有把这些有可能爆发的邪见通过现在学习的正理一一驳斥,也有可能以后的某一天遇到了某部书籍、某个邪知识、某种外道的观点,内心的种子就会复苏,继而深深的认同这种观点。因为自己的内心本来就有外道的习气,所以遇到了这些观点之后就会认同。
我们也可以通过很多道友的经历了知这一点。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佛像、经典,或者看到某位上师善知识、听到了某种观点之后,我们会有很深的认同感,这个原因何在?就是内心具有善根和习气。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有些人听到了外道的观点会深深的认可,然后会皈依宣讲这些观点的所谓导师呢?也是因为他的内心中有这个种子,所以众生在轮回当中流转了那么长的时间,做过很多次外道,内心的习气很深,只不过今生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爆发而已。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因为本来有这个习气的种子存在,所以很有可能在这一世或者下一世的某一天,遇到了某些观点之后,自己相续中外道的种子成熟了,就会深深的认同这种观点,然后可能就会抛弃真实的解脱道,跟随这种观点去行持,或者说四处宣讲这样的观点,引导其他的有情误入歧途。
第二,学习外道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了知佛陀是量士夫,或者无常等很多观点。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来说,外道也是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破斥他宗之后建立了自宗,也就是说外道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如果我们的智慧要达到很深的程度,能够从很深的层面了知佛陀是量士夫。因为外道对于佛陀不是量士夫的观点已经观察过了,他们的观点有一定深度,所以在我们成立佛陀是量士夫时,他们站出来显现上在这个论典当中做一个反驳,当我们把他们的观点破掉之后,对于佛陀是量士夫的定解会更深,智慧的含量也会更多。
在我们建立佛陀是量士夫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个很厉害的对手,他思维的很深,反驳的东西有一定的深度。而不是随随便便在路上找了一个人,轻易就把他的观点驳掉了,觉得我们胜利了,自己建立了佛陀是量士夫。也许暂时来讲,我们会有一种成就感,或者觉得自己的信心很坚固,因为本来对方观点的深度广度都不够,所以即便在他那里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取得了胜利,我们的智慧在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得到拓广,这方面的助益是没有的。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外道的观点放在这里,而不是直接建立呢?就是这个缘故。因为他们对于这个问题也做过观察,所以他们的反驳和驳斥,认为不合理的根据等等,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这些有一定的深度。当我们把这些具有一定深度的观点,真正通过智慧的正理驳斥掉之后,最后内心得到的定解一定是有深度的,以后如果遇到比这种观点更浅显的邪说时,根本不会对我们造成威胁。
我们现在觉得只要把自宗的观点讲清楚,只要深信佛陀是量士夫就可以了。假如遇到了一个外道,他们的思维比我们有深度,提出来辩驳的观点,我们是无法招架的,因为没有办法去驳斥他,所以我们的信心有可能会动摇,从这个侧面来讲,学习这些也有很深的必要性。
第三,能够磨练自己的智慧,让自己的智慧更深。我们在修行、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自利,一方面是利他。对于持这种观点的有情,如果他们也有类似的执著,虽然不一定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们通过和外道辩论,智慧能够增上,对于和自己一个层次的,或者比自己的层次浅的,哪怕稍微深一点也不要紧,因为我们有了基础之后就可以去想办法化解、驳斥对方不合理的说法,学习这些对我们来讲,也是有自利利他、令自己的观点更深入等必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很多外道的观点。
虽然对于智慧相对来讲比较浅的修学者而言,外道的观点很难理解,实际上内道的观点也不好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来了知内道的观点,一方面也要尽量地去了知外道的观点,经论当中并没有把外道庞大的体系全部讲出来,只是把他们核心的观点拿出来做一些观察和辩驳。如果把根本上的问题辩驳了之后,支分的问题就容易解决,或者支分的问题了知不了知,有时可能必须要性并不大。因此在因明、中观的论典中都是把外道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拿出来做一些辩驳,也是有这个必要的。
怎么“广说彼为量”呢?这个“彼”当然就是佛陀。佛陀作为正量能立的因是什么?到底凭什么观点证明佛陀是量士夫呢?必须要拿出根据来。前面是略说,现在是广说。前面对于佛陀是量士夫已经大概安立了,这还不够。广说和略说有时也是针对利根者和钝根者而言。如果是利根者,可能略说就够了,在略说当中可以举一反三,了知很深的道理,根本不需要后面的广说;对于钝根者来讲,单单的略说还不够,没办法了解,虽然大概知道了一个方向,但是内心当中的疑惑没办法遣除,所以要进一步的以广说来建立。
略说是以总纲的方式安立,广说是详细的安立,二者对于我们这些后代的修学者来讲,就有了一个比较方便或者可靠的途径,能够帮助我们确定佛陀就是量士夫。一旦确定了之后,内心中完完全全对于佛陀会产生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心。对佛陀宣讲的正法方方面面的可靠性,就不会像我们现在一样,对于佛陀宣讲的种种不可思议法门,有时候还有一些疑惑,没办法完完全全信受,也没办法依教奉行。完全地了知了佛陀所宣讲的法正确无误,对于我们的解脱帮助非常大,这是决定性的帮助,肯定会对正法产生不可动摇的信心。不管自己生活、工作等等在轮回当中遇到什么麻烦、违缘,对三宝的信心都不会动摇。这种信心不是固执,这是通过正理得到的智慧引发的高层次信心,能够趣入法义,真实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对于佛陀建立了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佛等等,如果有一个非常清净的信心,修行就会非常可靠。
分了二个科判,第一个是安立能立之理证,以一种能立的理证来安立;第二个是摄集彼之一切义,也就是归摄。
外道或者世间人,他们承许没有能立,无法成立佛陀是量士夫。因为我们要遮破这种观点,所以叫做遮破承许无能立。“承许无能立”是外道,“遮破”就是破掉这些外道的邪说,然后宣说真实能立。破完了他宗之后建立自宗。
在很多逻辑性比较强的论典当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看很多大德造论都是这样的,首先是破他宗立自宗,或者立自宗破他宗。然后是总说、别说等等,最后做一个归摄。在慈诚罗珠堪布的很多法本中也是这样的,破他宗立自宗,此处也是破他宗然后立自宗。
“遮破承许无能立”又分了两个科判,第一个是说对方许,第二个是破彼。
“说对方许”就是说对方的观点。对方是什么观点呢?外道承许没有能立,就是说安立佛陀是量士夫没有根据。对方是怎么承许的呢?
“有者则声称”,“有者”前面讲了,有些属于有名称的外道宗派,顺世外道或者伺察派等等,有些可能代表众生的分别心,有些可能是世间的观点,都是大同小异的。不管有没有安立外道的教派名称,这些人都在阻碍成立佛陀是量士夫,或者认为佛教徒说佛陀是遍智、三界的依止处、最究竟的皈依处,但是我们没看到把佛陀安立为皈依处的理由,是不是只是佛教徒的迷信而已,就是说对方承许没有能立可以安立佛陀是量士夫。
“量即知隐事,彼能立亦无,勤行者非有”这三句主要是对方的观点,在注释当中也讲了,前面我们破大自在天不是万法创造者时讲了,自在天的自然量没办法安立为量,没有能够了知它是量士夫的理由,那怎么样把大自在天安立为量士夫呢?没有办法。因为它是常有的,不能成为万法的能生因,也没办法遍智一切,这从第一个方面,我们破了对方的观点。第二个方面,没有建立他是正量的根据,不观待因缘的自然量没办法真实地建立。我们以前对外道观察时说了这两个根据。外道说,你们给其他宗派说了两个过失,现在我们看来其实在安立佛陀为量士夫的过程当中,也同样有这个问题,相当于他们以一种同等理来说佛法中也没有真实地安立佛陀为量士夫的根据。
第一个佛教徒也没有办法了知佛陀就是量士夫,怎么安立他是量士夫呢?首先要确定他是遍智,但是没有可以安立他为遍智的根据,“量即知隐事”,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正量就是“知隐事”,知隐事和无欺识在意义上差不多,我们在第二品开始时,就说量即无欺识,无欺惑的识当然对于很多法都是无欺惑的,对于明显的法现量、比量了知无欺惑等等,对于隐蔽的事情也必须要无欺惑,这方面才能够知道是正量,所以所谓的量也必须要知隐事。什么隐事呢?即对一般人而言很难以了知、隐蔽性很强的事情。比如整个南赡部洲树叶、昆虫、微尘的数量到底有多少等等,这方面都是一般人难以了知的隐蔽事情。因为证明不了佛陀了知整个世界树叶、昆虫数量的缘故,所以没办法安立佛陀是遍智。如果想安立佛陀是量士夫,就要安立他是知隐事,就是说他必须是遍智,但是没有根据能够了知他是遍智。
第二个能够安立佛陀是正量的能立因是没有的,就是说他的因缘没有。前面我们讲了,不观待因缘根本没有办法安立他是遍入天,因为他以前没有修道,后面他也没办法从一个非量变成正量。他是自生量的缘故,从非量成为量的因缘没有修炼过,同样的道理,虽然佛弟子们说佛陀是正量、遍智,但是能够真实地让一个非遍智成为遍智、非量成为正量能立的因或者因缘法也是没有的,所以彼能立亦无,就是说通过修持很多因缘,最后令非量变成正量能立的根据或者能生的因,没有这样的方便法,能够让非量成为正量。比如让一个本来不是量士夫的非量,比如说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人,通过修持某种法之后,成为一个量士夫,没有这种根据、能立的因缘,然后让一个人成为量士夫的方便法也没有。
第三个也没有“勤行者”,就是说对于能够成为遍智的法精进修行的人也没有。如果有一个法可以安立修行者通过修这个法可以成为遍智,三个都没有。第一,遍智不存在,也可以说,遍智不存在的原因是没有可以让一个非遍智成为遍智的方便法,也没有勤行者,即精勤地修持这个方便法而调伏自心的人。
我们大概归纳的时候,这三句也可以说就是三宝不成立。第一,知隐事,就是导师的遍智不成立,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知,就是遍智的佛宝不成立。因为没有知隐事者,所以他没办法知隐事。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在哪部经典当中看到佛陀宣说过南赡部洲树叶或者昆虫的数量,所以没办法确定佛知道隐蔽之事,这方面主要是说没有佛宝。第二,彼能立亦无,没有能够成佛或者可以息苦,灭掉一切障碍成为遍智的方便法,对我们而言就是没有法宝,没有能够成佛的方便。第三,勤行者,对什么勤行呢?就是对法精进修行的僧宝也是没有的,没有修行者。修行者修法到了一定的量,可以安立为僧宝。在世俗中我们可以说修法的团体叫做僧宝,不管如果真实的出家人僧团,还是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讲到的小僧众,就是说一些居士的团体。如果没有法,也不可能有修持法的团体,这是世间的。如果一个修行者通过修法,获得见道以上的果位,比如得到了初地的果位,一个人也可以叫僧宝,从这方面讲的就是根本不可能有法,也不可能有修这个法的修行者。如果没有修法的人,怎么可能会有人通过不断地修行令自己的心转变,最后变成了遍智呢?这是没有的。就是说三宝不成立。
佛法中主要是皈依三宝,从修道核心的角度来讲,皈依佛陀是导师,皈依法是正道,皈依僧是修法的伴侣,像这样都不存在了。外道说知隐事,佛陀没有遍智,能够成佛的方便也不存在,就是说否认了四谛法理是息苦的方便等等,然后也没有修行者。比如释迦牟尼佛通过三个无数劫修持正法现证了遍智,没有这样的勤行者。因为法不成立的缘故,所以勤行者也没有。如果没有勤行者,佛陀在因地修行了三无数劫而成佛的说法也安立不了。如果正量都没有,怎么可以成立佛陀是量士夫呢?从这方面观察,对于三宝的自性都已经否定了。
我们当然要建立三宝,从一个侧面来讲,三宝是我们无欺的皈依处,如果没有根据把三宝通过正理建立起来,虽然我们说自己是皈依弟子,还有皈依证,也不能证明自己是不是真实地从内心深处认可三宝就是无欺的永远怙主,内心中可能没办法完全地确定。只有完完全全通过正理把这些不合理的方面破掉之后,我们的定解也就稳固了,以后就可以在修皈依的时候反复串习。因为对三宝的信心是真实的,所以串习的时候通过一遍一遍念诵皈依偈,念一遍坚固一次,当我们念完了十万遍,对于三宝的皈依心会非常稳定。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既没有前世的宿善,也没有通过正理生起的信心。我们在修五加行的时候,想获得有质量的皈依会稍微有点困难。为什么呢?因为誓言和决心,尤其是信心可能都不是很稳定。即便我们念完了十万遍的皈依,是不是就等于你的皈依到量了呢?这也不确定。假如我们通过正理对于佛陀是导师,佛法是正确的灭苦之道,勤行正法者是僧众,真实地对三宝的体性有了一个真实的定解。我们再去修五加行当中的皈依时,就会有非常坚实的基础,通过十万次的串习之后,我们的信心会非常纯净。
虽然此处看起来是破对方说的没有能立,但是对于在我们的内心建立三宝的所依,或者现在通过这个法修持调伏自己的心,可以逐渐成为勤行者,然后勤行者修行到量后就可以成佛这一点也可以找到一个定解。我们现在作为皈依三宝的修行者,三宝是我们皈依的对境,我们是能皈依者。第一个我们对于皈依的对境要产生一个通过正理引发的信心;第二个对于我们依靠三宝修行能够成佛,也可以产生一个信心。基本上有了定解之后,很多事情是否能够真实地障碍我们修行就不确定了,虽然是一个痛苦或者压力,但是不会成为障碍。
在我们还没有真实地获得殊胜的证悟之前,虽然过去的业力会不断地成熟,但也只是成熟而已,没办法成为修道的障碍。因为能够成为障碍的邪知邪见,还有很多的疑惑等等不确定的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遣除掉了,只是一些痛苦、压力、别人的语言而已,除此之外没办法成为障碍。因为自己完全可以应付,不会改变自己的信仰,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追求解脱的心。因为佛陀是导师,法是正确无误的,所以我们对于皈依佛陀修法,或者通过修法能够成佛这一点极其的确定,没有什么可以改变我们,这是高质量的信仰,不是迷信,而是真实的智信。
为什么是智信呢?因为是通过这么多的道理观察抉择之后确定下来的,有非常圆满的根据,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这种信心的质量非常的高。不会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相续有了一点点的波动。或者遇到了一些麻烦事时比较容易退失,不会这样的,只要他沿着这条路不断地走下去,就会把这些问题解决掉,而不会干扰他,这方面对我们来讲很重要。
大恩上师在讲记里也讲了有些出家人,或者修行人,虽然一方面在念咒、转绕、学习,但是内心还没有对释迦牟尼佛产生殊胜的定解,中途有可能就会退失。有些人只是通过一些相似的根据,对于一些所谓的上师产生了所谓的信心,这是经不起考验的。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是给我们做了提醒,就是说无论如何要想方设法地让我们的信心从迷信的状态转变成有智慧的信心。
信心的层次很多,有些是相对低层次的信心,有些是暂时的信心,有些信心经不起考验,有些信心完全经得起考验。比如米拉日巴尊者通过了上师很多次考试,他的信心完全能够经受得起考验。如果有了这种信心,在此基础上可以一生成佛、很快获得成就;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心,我们凭什么说一生成就,以什么作为基础呢?如果我们想要一生成佛,必须要具备一生成佛的条件。我们现在可以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条件,如果没有就要去积累,积累的方法在很多经论中都讲了。如果我们想要死了之后往生极乐世界,就要看自己有没有圆满修持死后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素。这些方面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在学了很多的正法之后,我们的思想就会从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变得比较现实,能够从成就梦想的因方面去着手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就不会在修行了佛法一段时间之后,没有得到感应、加持,就开始怨这个那个,认为是不是法不对,或者是上师不对?他知道完全是自己的因缘不具足,不会抱怨很多,肯定是转过来把自己很多欠缺的因缘去圆满。他知道了问题的根本所在,这也是一大进步。这是我们在学习因明的过程中可以附带产生的一种功德。
前面对方讲没有能立的根据,现在要破彼,就是对于对方的观点进行观察和驳斥。颂词比较多,我们下面逐渐来学。
“破彼”中讲到的这些颂词,具有一定的次第性。首先鼓励我们去寻找能够帮助我们在修法之后获得解脱的智者,这位智者一定是真实拥有清净的智慧,他所宣讲的智慧,一定能够帮助我们获得解脱。
既然要去寻找,就要考验这个智者是不是真实地掌握了解脱道,所以给出了一个考验的标准,到底什么样的智者宣讲的道才是符合我们的需求呢?有些我们喜欢的,并不是需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世间的凡夫人,喜欢很多东西,喜欢这个那个,主要是他轮回当中流转了很长时间养成的习惯。虽然他喜欢,但是喜欢的是不是就是我们真实需要的呢?这个不一定,只不过是你喜欢而已。在佛法中就是说,我们喜欢的不一定就是真实需要的。我们喜欢轮回中的很多娱乐,比如轮回中的书籍、影视等等,这些东西能够帮助我们真正离苦得乐吗?我们喜欢的很多东西,不一定是能够帮助自己解脱,而我们需要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比如取舍因果,学修菩提心、空性等等的的确确可以帮助我们解脱。很多人根本不喜欢这些东西,觉得没有意义,或者很恐怖等等。
佛法能够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寻找的时候,我们不要依靠自己的喜好,应该依靠真实的观察抉择哪些是真实的离苦之道,哪些不是,帮助我们来做一个方向性的确定。把这个方向确定了之后,再告诉我们谁具有可以帮助我们行走在正确方向的智慧,那么他就是智者,下面一步一步把这个就引出来了。
“不知于所说,疑虑有误者”,这是宣讲了很多众生的实际情况,比如我们,或者论典当中所讲到的反方、世间人。首先在“不知”这里断句,然后是“于所说疑虑”“有误者”。
第一个是不知。什么不知什么呢?就是一般的众生对于如何彻底地息灭痛苦的方法一无所知,叫做不知。一般的众生那会知道怎么息灭痛苦呢?据说一般的众生最多只能知道最表层的息灭痛苦之道,这方面我们讲了多少次。比如肚子饿了去做饭吃,没有钱的时候去挣钱,有病就去看医生服药,这种止息痛苦之道很多人都知道,并没有办法解决真实的问题。因为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完全没有发现,更不要说如何对治了,所以对于怎样彻底地息灭痛苦的方法一无所知,这是我们众生的一种无明。
第二个是于所说疑虑,自己对如何止息痛苦一无所知,而对其他人,比如仙人等宣讲的息苦之道有疑惑,怀疑他所宣讲的到底是不是真实能够息苦?像平常我们讲的一样,值不值得把我一生的精力投入到修道中去呢?他宣讲的道能不能止息我的痛苦呢?如果对此打问号,自己具有疑惑,还是不愿意去踏入这种有疑惑之道。
第三个是有误者,他非常害怕这是有错误的。从这个方面而言,他自己不知道,或者从他的侧面来讲,因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解脱和离苦之道,所以对于其他人所宣讲的离苦之道也有疑惑。虽然广告打得很好,你来学修这个法一定会很好,但是他还有一定的疑惑性。唯恐自己选择了一个错误之道,有些人的确已经误入歧途。这两句主要是讲出了众生,或者我们所处的真实状态。我们无始以来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对于什么是真实的离苦之道没办法了知;对于他人所宣讲的离苦之道,我们也有疑惑,害怕有错误。
下面法称论师告诉我们,“为令勤彼说,寻觅有智者”,离苦之道对于我们来讲需不需要呢?当然需要了,如果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就不用去找了,把当前的生活安排好就行了,或者你觉得苦,就苦一点,平平常常地度过一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足于此,觉得这不是一个解决之道,还是应该找一个彻底息苦之道。了知了这个必要性,很多人修道的种姓苏醒了之后,还是非常愿意去寻找的。
修道的种姓不分内外道,为什么不分内外道呢?因为很多外道也是为了彻底地解脱轮回,这种想要解脱的种姓也是苏醒了,愿意去求道,外道也有出家、修苦行等所谓修持解脱道的人。内道也是一样的,不满足于这些暂时的解决痛苦之道,从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能够真正找到一个永远息灭痛苦之道。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讲,如果你没有苏醒种姓,那就另当别论了。别人说这是息苦之道,对不起,我对你们说的解脱没有兴趣,后面这些对他来讲也就没有用了。这个世间当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满足于现实的离苦之道,特别想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针对这部分人来讲,为令勤彼说,为了让这些真实想要追求息灭一切痛苦苏醒解脱种姓的人,当然这里说的解脱是共同的解脱。有时主要是讲内道的解脱道,此处说的是不管是内外道都有一个想要解脱的心,只不过差别在于解脱道的正确与否,但是想法是一致的,都想解脱。
这些智者们为令勤彼说,为了让这些人真正能够非常精进地去修持“彼说”,彼说就是能够息灭一切痛苦的智者教言。为了能够修行,寻觅有智者,首先要去寻找能够宣讲智慧教言的智者。意思就是说,有些人想要解脱,就是为了让这些想要修道的人能够找到一个灭苦的智慧之道,首先要去寻找一位智者,只有智者才能告诉他,这是息苦之道。这时他才能够按照息苦之道去勤奋修学,寻觅有智者,向自己宣讲这种道,这时候很有必要。
“故察”,这个人刚开始就应该观察,“堪当彼所修之智慧”,他去观察什么呢?就是观察这个所谓的智者宣讲的法要。“堪当”,就是可以成为我们所修学的离苦之道的智慧。他所宣讲的法义是不是符合这种智慧的本性,就是说所修的智慧。所修的智慧是干什么的呢?所修的智慧就是真正地灭苦,我们所修持的灭苦智慧是不是真实的智慧之道?首先让我们去寻找、观察,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符不符合于真实的离苦得乐,或者永久的离开轮回之道。如果寻找到了之后,就可以把前面的问题解决。
前面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遍智是没有的,知隐事没有;第二个能立的因缘没有,他的法没有;第三个没有勤行者。如果你去观察,可以首先对于智者去观察,观察他的修行是否圆满,观察完之后,遍智可以得到,然后他的法正确,是真正的离苦得乐之道,你再去修持,勤行者就有了,这三个是可以有的。
在完全生起定解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有些时候我们不愿意做。为什么呢?我们觉得去寻找这个太麻烦了,能不能有一个方便快捷的,没有那么麻烦。我们在轮回当中待了那么长时间,很多习气、烦恼、怀疑、疑惑,在漫长的轮回当中已经形成了。现在你要绕开,不想把这些稳固的习气通过相应的对治力去掉。就像生病时我们也是不想麻烦,去治病的时候,最好不住院、不开刀,或者药都不用吃,医生给你拍一下、摸一下病就好了。虽然我们是这样想的,但是实际情况不会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发展。你的病那么重,什么都不做,吃一点营养品就吃好了,这是不现实的。医生说我没这个办法,必须要怎么做。那时就由不得我们了,必须听医生的,他知道你的病是怎么回事,也知道治病之道。
很多修行者都有怕麻烦的毛病,一听要学这么长时间的法,觉得很麻烦。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内心当中的疑惑、邪知邪见,你不学、不上座修行、不去思维生起定解,没有通过这些修行去对治自己的烦恼,也没办法把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习气全部灭掉。这些所谓的麻烦就是对治我们烦恼习气等病的必要过程,这个苦还是要吃。即便我们怕苦想要绕开,绕了几辈子之后,还要老老实实回来闻思修行。那时可能你的根基成熟了,没人逼你就会很自觉,道友们也会夸你很精进,善根成熟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这样做。我们以前也有可能绕了很长时间,想寻找一个简单的方法。其实最高的法是最简单的,越往上走越简单。很多修法让你什么都不做,也不用观想、思维。让你坐下去什么都不想,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因此刚开始就要通过这些比较复杂的修法,把我们的邪知邪见邪分别念一个一个对治掉之后,最后产生了定解之后就会比较轻松。
寻觅有智者,首先让我们观察所修的智慧。故察堪当彼,所修之智慧,让我们观察智者是否具有我们需要的智慧,这方面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这里给了我们一个方法。前面主要是我们现在的状态,后面讲为了让我们精勤的修持灭苦之道,我们首先要对智者所宣讲的教义是不是具有智慧的体性来做观察,看这是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智慧,还有我们所求和所修的智慧,是不是真实可靠的,我们要去观察。
这时候就要观察破斥外道的观点,这六句主要是说在追求不是智慧教言的过程当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哪些是真实的所取,哪些是真实的所舍。我们首先要确定下来方向,在轮回中漂流了很长时间,刚刚决定要走一个解脱道,到了一个所谓的解脱大超市中,里面有很多“货物”,到底哪个是我需要的呢?必须要做个选择。因为东西太多了,我们选择的时候可能会眼花缭乱。在印度当时也有很多外道,各种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现在世间当中也是具有各式各样的观点,这些是可以选择的。都在说我们这是最好的,打广告说我们这里可以开天眼,我们这里是速成班,或者马上就能发财。我们就按照自己的性格去选,觉得这个发财的好,就选择它;觉得那个神通的好,就去那学。佛陀说我这里可以解脱,解脱是什么?没有兴趣。直接朝其他方面去了。这时候怎么帮助我们选择自己需要的,这方面非常重要。
前面说了没有办法安立佛陀是量士夫。因为佛没办法知隐事,所以我们一方面对对方做了一个破斥,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前面颂词当中讲的要去观察、选择,他宣讲的道是不是能够对治我们的烦恼?是不是我们真正要离开痛苦、离开轮回最需要的这条道?我们要做观察。
“此晓昆虫数,我等无所需”,对方说,佛陀没办法知道整个世间中昆虫的数目。昆虫的数目非常多,一般人没办法了知,还有很多树叶、沙子的数量等等,这方面要知道,如果要成为遍智,有很多需要了知的。
什么叫所知障呢?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你学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就会成为障碍了。所知法太多了,比如昆虫、沙子、微尘、人的数量,还有每个人的想法、喜好、根基等等无穷无尽,对一切所知了知的障碍,叫做所知障。佛陀遣除了所知障,成为了遍智。对于一切所知,必须要遣除所知障才能了知的,如果要成为遍智,必须要了知一切所知。
此处说此晓昆虫数,我等无所需。前面对方说因为佛陀没办法知道昆虫的数字,所以佛陀没办法成为知隐事的量士夫。了不了知昆虫数量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因为我们对于解脱一切痛苦的事情不了知,对于别人宣讲的离苦之道疑惑,害怕有误,所以要去寻找一个真实能够帮助我们离开一切痛苦的智慧教言。
虽然我们是在对外道的观点作答,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也是技巧性的告诉了我们这些佛教徒到底需要什么?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抉择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相对次要的,对我们来讲很重要。我们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把时间、精力投入到一些相对来讲不是重要的道当中去,时间、精力都花了,最后得到的很少;如果我们把同样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佛法修持的正道当中,那就不相同了。
这个地方是以昆虫数目为例,来说明其他很多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对我们来讲不是必须的。对于我们这些想要从轮回当中解脱的众生而言,知道了南赡部洲的昆虫、树叶的数量,对我们离开痛苦有什么帮助吗?比如今天佛陀告诉我们了,六月四日下午两点全世界的树叶是多少片,其中在树上的多少片,掉下来的是多少片,被烧掉的多少片。我们打开手机一查,哦,知道了,佛陀今天发布消息说现在树叶的数量是这么多。知道了这些,对我们解脱有什么帮助呢?真正来讲没有什么帮助,就是知道了一个数量而已。即便佛陀一个小时发布一次,对我们来讲也没有什么需要了知的必要。很多时候我们打开手机,里面的很多信息我们真的需要了知吗?了知之后对我们帮助到底有多大?虽然上网针对性地查一些和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或者必须要解决问题,的确会有帮助,其实这么多信息对我们来讲,真正能帮助我们工作、生活、修行的到底有多少条?很多我们都是习惯性的看一下而已。即便是佛陀一分钟、一个小时发布一次又能怎么样?最后我们就烦了,赶快把这个软件删掉,以后再也不接收佛陀告诉树叶数量的消息了。对于我们烦恼的调伏没有什么帮助,的确是无所需的,为什么无所需?了知这些昆虫的数量是我们无所需的。
现在对我们而言,最主要的是什么?“彻知取舍性,及其方法者,许彼为正量”。对我们来讲,尤其是想要希求解脱道的人而言,彻知取舍性及其方法,这方面就是许彼为正量。首先取舍性和方法是什么?彻知取舍性,就是对于求解脱道、想要离开一切痛苦的人而言,什么是要取的?什么是要舍的?这个地方我们主要讲的是息苦,息一切苦,对于想要息一切苦的人而言,真正的所取就是灭谛。因为灭谛是灭一切痛苦,所有的痛苦灭掉叫做灭谛,所以我们真正要取的就是灭谛。所舍的是什么?所舍的是四谛当中的苦谛,苦谛包括了整个三界的痛苦。从地狱乃至于有顶所有的苦苦、变苦和行苦,这些都是所舍的自性,这是取舍性。这个前提是,对于一个要彻底息苦的人而言,到底什么才是所取呢?灭谛是我们的所取。什么是所舍呢?苦谛是我们所舍的,这是叫取舍性。
及其方法者,什么叫“方法”?就是我们真正要达到所取的自性,要取的灭谛方法就是道谛。通过修道谛,真正所取的方法是什么呢?你要取灭谛,当然就要经由正确的方法了。那有没有方法呢?如果没有方法就是空中花、水中月那样可望不可及了。有方法,方法是什么?就是道谛,通过道谛可以取灭谛,这个所取的自性就是灭谛。所舍是什么呢?所舍的是苦谛。如果没有方法,你说我要把苦舍掉只是一个幻想而已,没有经由正确的方法怎么能把它舍掉呢?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如果要舍苦谛,必须要舍集谛,苦谛一舍,灭谛就会现前。如何才能舍集谛呢?修道谛就是舍集谛的过程,道谛是集谛的对治。那集是什么?无明、我执、烦恼、造业等等,都是属于集谛的自性。因为有了无明、我执、烦恼、造业,就会显现苦谛和三界的痛苦,所以我们现在通过修道,比如集谛不是以有我为核心吗?如果要断集谛,必须通过道谛当中的无我智慧去对治有我,然后通过无贪嗔痴的善法对治贪嗔痴。道谛中的法都是集谛的正对治,通过道谛,断了集谛,集谛一断,苦谛就消失了,苦谛消失的状态叫做灭谛,所以说彻知取舍性及其方法。我们现在就要取舍,对于求解脱道来讲,取舍性和它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只有这个才可以帮助我们达成目标,而不是说能够赚钱、身体健康等等。对我们来讲,怎样彻底灭除痛苦呢?彻底灭除痛苦就有取舍,那么取灭谛而舍苦谛的方法是什么呢?通过修道谛去灭掉集谛,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再来看“彻知”两个字,对什么彻知呢?对于取舍性和这个方法完全了知。“许彼为正量,而非知一切”,对于能够了知取舍性的方法的佛陀安立为量士夫。为什么呢?只有了知这个才是真正知道最隐蔽的事情。怎么是最隐蔽的事呢?因为前面的颂词讲了,因为众生对于灭苦之道很无知,他们对于是不是灭苦之道有疑惑,所以必须要了知怎样才能依止一位智者,智者宣讲的道的确能够帮助我们达成这个目标。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取舍性和它的方法。彻底了知的人就是遍智、量士夫。
“而非知一切”,不是说把能够了知一切昆虫的数量作为安立量士夫的标准。这是一个方向的问题,这些是不是佛陀知道的呢?佛陀也知道。为什么呢?相对而言,树叶、昆虫的数量,对一般人而言是很隐秘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心很粗大,深度广度都有限,所以无法在一刹那当中了知这些法的数量。粗大的分别念会障碍我们对于法的方方面面作一个全面的了知。如果是修世间禅定的人,心能够静下来,就能够了知我们不了知的东西。随着心的越来越静,障碍越来越少,智慧也会越来越开发出来。世间人有没有办法真实了知四谛的自性呢?没有办法了知苦集灭道四谛,真正的取舍性和方法没有人能够彻知,也就没有人真实宣讲苦集灭道的四谛。因此了知苦集灭道四谛是最隐蔽的,需要多生的智慧。心很粗大的人,没有细心的人看问题细;细心的人,没有修禅定的人心思细;修一禅的人,没有二禅的人心细,这是逐渐递增的。
禅定力越深能够了知的昆虫的数量也就越多。对一般的人而言,了知四谛和昆虫数都是不可思议的,同样超越了我们分别念的境界。对于了知昆虫数和取舍性二者比较起来,能够真实的了知离苦得乐之道,彻底的远离一切痛苦,了知痛苦的因是集谛,通过道谛去对治集谛而现前灭谛,这些太隐蔽了,没有遍智根本无法了解,因此能够了知取舍性是最细的智慧,而了知树叶、昆虫的数量是比较粗大的智慧。
上师这里打比喻讲,就像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一公里以外的一根头发,肯定也可以看到眼前一米开外的一根粗绳子。因为粗的绳子更容易了知,远处很细的毛发很难了知。了知四谛的本性,了知能够帮助众生获得离苦得乐之道,对于轮回和解脱的因果能够完全了知并且宣讲出来,需要周遍一切的智慧才能做到,否则根本无法了知。如果连这些都知道,昆虫的数量等等当然也会知道,通过这个推理完全可以了知。
许彼为正量,而非知一切。不是说佛陀不了知一切昆虫的数量,而是说真正安立为量士夫只是以能不能够彻知取舍性和方法为标准,而不是把能不能够了知一切昆虫的数量作为安立是不是遍智的标准。一方面回驳了对方认为佛陀不知隐蔽事,不是量士夫的问题,他们的标准是佛陀没有在经典当中宣讲昆虫的数量。佛陀没有讲这些,因为佛出世主要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彻底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后面还要讲,他通过大悲心修道圆满二资粮,圆满自利之后然后圆满他利。
真正对我们来讲,了知昆虫数量重要,还是彻底离开轮回的痛苦重要呢?我们根本不知道四谛,觉得这个不重要,反而认为能够了知昆虫的数量很重要。上师经常告诉我们,对于学习佛法的人来讲,菩提心、空性,或者四加行很重要,天天给我们讲,很多人觉得这个不重要。如果上师说,给大家传个开天眼的法,提前一个星期在网上发布一下,想听的人会特别多,增加多少个房间可能都装不下,开天眼、得神通的法大家特别有兴趣。我们真正需要吗?开了天眼又能怎么样呢?必须要证悟空性才会有无漏的神通,有漏的神通对我们也不起作用。能够看到别人在房间里干什么,或者可以看到几公里外的人,对我们调伏烦恼有什么必要呢?必要性不大。
我们觉得新鲜,就认为这些很重要,实际上重不重要呢?小孩子觉得重要的东西,大人不会觉得重要。小孩子觉得玩具最重要,大人上不上班无所谓;大人觉得玩具不重要,上班挣钱把家庭维持起来很重要,而小孩子根本看不到这些,觉得玩才是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就像小孩一样,觉得能够发财、长得好看的法,或者让我们显神通的法很重要等等,真正有智慧人看这些都不重要。
我们看大恩上师、慈诚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中讲的很多教言,真正有慧眼的上师讲的都不是我们认为重要的。虽然有时可能会随顺我们的思想讲一些,其实真正来讲,最重要的还是怎样永远离开痛苦,彻底把痛苦的根本灭掉。他们很重视四谛法要,了知痛苦,然后从痛苦当中出离,怎么样通过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和道谛的智慧来对治烦恼,然后获得解脱帮助众生。
他们觉得这些很重要,我们觉得不重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可以校正很多错误的思想,有时我们的方向有点偏离了。有些人觉得虽然出离心、利益众生、成佛也重要,但是在追求解脱道的过程中,有些世间法还是很重要的。虽然有些事情我们不得不做,因为这些可以成为修法的顺缘,但是如果耽著其中,或者以此为借口不好好修行,就是方向有点偏差了。
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佛陀在《佛说法王经》中讲到,就像一个人被毒箭射中之后,最紧急的事情是马上拔箭疗伤,阻止毒液遍满全身。有些人被毒箭射中之后,没有去做最重要的事情,而是分析这是谁射的箭?箭上的毒、竹子、羽毛分别是哪里的?这个箭是哪个工匠打造的?它是什么牌子?名牌,还是杂牌?他只是关心这些。其实时间很紧迫,最主要的事情是赶快疗伤,不要管它是从哪里来的,把病治好了有的是时间观察。
我们也是这样的,沉迷在轮回当中,因为没有智慧,对于我们来讲相对次要的事情,或者可以以后再看的事情非常执著,然后对于最紧要的问题,没有去精进。我们的寿命有限,学前行时,也知道得到暇满人身不容易,即便得到了人身,很快就会死亡,无常大鬼经常在我们身边徘徊,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在这种紧急的时刻,我们还不把解脱道的本身作为最关键的问题,而认为其他世间的琐事重要,这就是颠倒。因为这个机会很难得,有了机会就应该利用,否则很快就错失机会,所以了知四谛法要对我们来讲的确是最关键的。除此之外,其他知不知道昆虫数量等等不重要,对我们来讲是无所需的。能够彻知取舍性和方法就是正量,对些我们来讲这是最重要的事情。通过修法才能从轮回中解脱,这一点对我们来讲最重要,其他的内容了知也可以,不了知也可以。
有些人认为佛陀是遍智,为什么他没在经典当中讲这些造手机、飞机的方法呢?佛陀出现在世间,他的智慧非常宝贵,而且众生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和佛陀相见的,只有在众生的福报最强盛时佛陀才会出世给他们宣讲解脱道。佛陀有这么珍贵的智慧,如果每天在更新发布其他的消息,会对众生的利益造成极大的伤害,佛陀当然是不愿意看到的。佛陀发了悲心不是让众生过上这样的生活,虽然众生很喜欢这些,但是前面我们讲了,众生喜欢的不一定是他真正需要的,有时候众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做取舍,而对于真正需要的根本看不到。
佛陀有没有智慧宣讲这些呢?佛陀有宣讲这些的智慧。一方面来讲佛陀是遍智完全知道一切的缘起和所知,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还有其他的问题,整个社会都是这样情况,所以造飞机、手机等等,佛陀即便知道这些方法,当时也没有这样的条件。当然有些人会说,没有条件佛陀可以告诉我们怎么样炼铁、发电等等,你不是遍智吗?佛陀是知道,如果佛陀把宣讲正法的时间用于说这些,让大家做这些,就没有时间去宣讲真正主要的解脱法。这些东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也会不断的升级、更新、换代。如果众生只是在这些上面疲于奔命,即便佛陀把这些都讲了之后,众生的心思也不在修法上了。因此佛陀观察完之后,在这样状态中给众生宣讲了最主要的解脱道,佛陀虽然知道其他的方面,但是这些没有必要讲,讲了也对众生的解脱没有利益,而且有可能会成为众生散乱的因,或者会让众生浪费暇满的人身,不会把心思真实的放在解脱道上,所以佛陀也不会讲这些。而且佛陀后面,对于其他的法,也是告诉我们主要的就是取舍,至于其他的佛陀知道,但是也不会讲,就是因为众生分辨不清楚。
佛陀在讲法、利益众生的时候,也没有以神通为主。佛陀有没有神通?佛陀有;有没有显现呢?也有。佛陀会不会恒时显现呢?不会。为什么呢?因为神通是属于共同的,不仅佛陀、菩萨、声闻有,外道也有。如果经常显神通,众生就会认为佛法的解脱道就是神通,以为这是最主要的,所以谁有神通就觉得这是导师,或者众生把思想都放在追求神通上去了,就不会去追求真实四谛法要。反过来讲,如果你修持解脱道,神通是可以顺便获得的。如果你去追求神通,解脱道没办法顺便获得,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为什么佛陀不讲这些问题呢?因为对我们而言的确是不需要的。并不是佛陀不知道,我们找了一个理由,掩盖佛陀不讲的原因。刚刚我们讲了,就像现在我们手机上的信息一样,有些可能是我们需要的,很多是我们不需要的。我们知道了可以,不知道也可以。知道昆虫的数量对我们灭苦、永远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有什么帮助呢?帮助并不大。因此佛陀只是宣讲了四谛法要,此处法称论师也是以佛陀这种不共的特点安立佛陀是知隐事、遍智者、量士夫,通过一个标准就可以了。什么标准呢?针对我们的需要,佛陀讲到了四谛这个让我们永远从轮回中解脱的方法,这种方法谁都没有见到,也没有讲过,只有佛陀发现了,首先讲了圆满的苦谛,再讲圆满的集谛是痛苦的正因。讲了集谛之后,才能去对治它,就是修道谛,通过道谛现前灭谛,这一切没有人了知,所以佛陀看到了、宣讲了,从这个侧面来讲佛陀就是遍智,看到了我们最需要的,而其他的导师没有看到我们最需要什么,能够看到我们最需要的这一点,也是遍智的体现。
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解脱。彻底解脱轮回的因果是什么?如果没有不把轮回果的苦谛讲清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认为把另一种苦谛认为是解脱。比如把三苦当中的变苦,我们当成解脱道。我们现在很苦,只要摆脱这种痛苦获得那种快乐不就是解脱了吗?我没有钱,获得钱就解脱了;我没有健康,获得健康就解脱了,不是这样的。苦谛很重要,知道了苦谛以后,就会明白这些都是需要出离的,而不是像有些外道认为的无想定是解脱,或者色无色界是解脱,这些都不是解脱。佛陀说变苦、苦苦和行苦,有些是苦因,有些是变化,有些是真正的痛苦。首先把所有要出离的苦的种类讲完,我们才不会从这种苦跳到那种苦,跳过去之后,最后还是没有真实的脱苦,从恶趣到善趣、人道到天道都是从此苦到彼苦,这是一种苦到另外一种苦的过程,佛陀把整个苦谛都讲了,整个三界都是痛苦的自性,然后再讲导致三界六道轮回的因是什么?业、烦恼和我执、无明,这些没有人能够看得到。然后再讲断除这些业、烦恼、无明、我执的就是无我,把这个讲完之后,怎么去修呢?修道过程中哪些是违缘?哪些是顺缘?这个也讲了。怎么会没有道呢?怎么会没有勤彼者呢?有。精勤修了这些之后,怎么可能不灭苦而成佛呢?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完完全全就可以证明了。
知隐事,最隐蔽的就是了知宣讲了彻知取舍性和它的方便,这个颂词讲得特别清楚,也特别殊胜。一方面破斥了外道,一方面对我们修道目标的确定特别重要。如果我们真正把这堂课的颂词搞清楚之后,就可以修正我们的目标。也许有些道友早就确定了目标,通过学前行不去追求这些,有些道友可能还没有确定。现在就会知道,佛陀宣讲的取舍之道是最重要的。
能够帮助我们离开轮回的,比如三要道、空性等法要,对我们来讲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整个佛法当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些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法还在,为我们宣讲这些法要的上师、善知识还在,一起发心来求法的道友们还在,这些是非常珍贵的,其他的都是相对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法。如果我们有幸在上师弘法的时候,发心推动佛法的弘扬,这是很重要的。这才是真实的解脱之道,其他都是次要的,有因缘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因缘可以不做。比如朝圣等等去不去都可以,最主要的还是闻思修行。上师为什么那么重视闻思修行?有些时候对其他的事情都要稍微批评一下,原因就是这样的。
我们不注意的话,方向偏了,把相对次要的当成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要了知四谛法要。四谛是不是确定是小乘法呢?这是不确定的。虽然一转法轮是四谛法轮,但是轮回的苦和因,然后解脱轮回大乘教法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一点差别,大乘更究竟。比如中观唯识的世俗谛和胜义谛就可以包含四谛,二者之间就是开合不同而已。我们也不要以为,讲四谛的就是小乘,不一定就是小乘,四谛法要可以用大乘、密乘来解释,这是共通的。
对我们来讲,闻思修行佛法,真正的了知四谛法要是最关键的,其他的方面相对次要。如果了知一点也可以,如果没办法了知,问题也不大。你成佛之后,有很多时间去观察昆虫、树叶的数量,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就去观察。你成就了之后,可能也会像佛一样认为这些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给众生宣讲四谛法要。因为众生的暇满很难得、无常很迅速,所以应该让有情学更多的法。大恩上师这样弘扬正法,就是为了让大家都来学习正法,这些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其他的相对来讲不是那么重要的。
“见远否皆可”,一般的有情对神通比较有兴趣。对于普通人做不到的,神通、神变非常有兴趣,谁能够打卦、看风水,或者谁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我们觉得他很厉害。如果哪个上师能够把解脱道、菩提心、空性讲得很清楚,觉得这个没什么。觉得谁能给我看风水、挡挡灾,这些对自己有实际帮助。如果真实的告诉我们怎样调伏烦恼,反而觉得没有什么,到处都是,有些时候也会有这样一种想法。
法称论师是完完全全通达佛教意趣的,他说见远否皆可。“见远”是距离很远。比如从这里到美国距离很远,中间隔着太平洋。我们看不到了,不要说看那么远,即便是一两公里之外,我们也看不到。如果能够看得很远,我们会觉得这个人很厉害。有些时候时间隔得很远的时候,我们有时想不起来,有时看不到,没办法看到十几、二十几年前,或者以后的事情也看不到。还有有障碍物也看不到,隔了墙之后就没办法看到。耳根、眼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这样的。如果有人知道这些遥远的事情,我们就觉得他特别的厉害。一般的众生就是喜欢这些。他觉得很震撼,震撼什么呢?因为自己根本看不到,根据自己经验根本没办法了知,所以哪个人能够看得到,他就觉得很震撼。
这里大概分两种,一种是真的看得到,一种是骗子。看到的也有两种,一种是解脱道的神通,一种是世间的神通,除此之外,就是骗子。为什么我们容易上当呢?谁声称能够看到这些隐蔽的事情,比如有人声称看到了你的灾祸、前后世等等,自己自然而然的对他生起了信心,觉得他既然看得到,肯定可以帮助我发财、挡灾。骗子就会抓住这种心理来欺骗我们。
我们学完这些之后,这些东西知道了又怎么样?烦恼调伏有帮助吗?他知道是他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们知道可以,不知道也可以。因为今生是短暂的,轮回是很长的,这些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就是解脱道。能够看到怎么样,看不到又怎么样?最关键的是什么才是对我的解脱有帮助的。了知了这些之后,不是说我们不恭敬这些人,他们能够看到这些我们看不到的,可能也是一种功德。会不会像以前那么羡慕,然后趋之若鹜,这就不确定了。自己学完之后,知道应该依止法,真正能够调伏自己的只有正法。
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习过的《解义慧剑》当中,也讲了依法不依人。对于解脱能够帮助我们的是法而不是人,佛陀本人不讲解脱道,对我们的解脱也是没有帮助的。我们只有依靠佛陀讲的法去修,才能真实的得到利益。如果今生当中依止一个有神通的导师,能够帮助我们调伏烦恼吗?帮助不了。有些人认为,我才不管呢,反正他有神通就可以了,讲不出理论也可以的。这些理论的的确确可以给我们指明解脱方向,而且我们通过修持就可以调伏烦恼的。不可能通过神通来调伏我们,如果可以,佛陀不用讲这么多,他的神通那么圆满。而佛陀没有通过神通来调伏众生,即便是对于有些人,通过神通调伏之后,还是要让他修法。如果我们依止了一位大德,他通过神通把你调伏了,然后让你修持解脱道,我觉得应该可以的,如果我们只是去追求这些,就没有必要了。
见远否皆可,能够见得很远的物体和见不到远处的物体都可以。为什么呢?因为相对来讲,它不是那么重要,所以见到见不到问题都不大。
“见求真理是”,对于求解脱道的人来讲,只有见到了所追求的真理。什么是所追求的真理呢?在这部论典当中,是以四谛为核心,这个地方就是见到了四谛。前面讲了知取舍性和它的方法。
这方面是见到所追求的四谛法要,四谛的“谛”是什么意思呢?谛是真实的意思。这是集谛真实不虚、烦恼真实不虚,还是苦谛是真实不虚的呢?不是这个意思。谛是圣谛,就是圣者所见。谛是的的确确这样的,痛苦就是痛苦,佛陀所讲的一切三界都是痛苦的,这是真实不虚的。佛陀说痛苦的因是集谛,这种烦恼是我执引发的,也是真实不虚的。道谛是灭苦之道,灭谛也是真实不虚的,完全没有痛苦,也是真实不虚的。这就是真正的圣谛,叫做四圣谛或者四谛法要。
见求真理是,见到了所追求的真理这个“是”是什么呢?是量士夫。不是把“见远否”定为量士夫,而是把见没见到所追求的真理这一点作为安立量士夫的标准。因为佛陀见到了真理,所以佛陀就是量士夫。
“设见远为量”,假设没有以是否见到所追求的真理安立为量士夫。“设”就是假如。假如说把能不能见到很远的东西定义为量士夫的话,“当来依鹫鹰”,对这些产生信心的人应该依止鹰鹫。为什么呢?因为鹰鹫看得很远,它飞到几公里的高空,可以看见地上的老鼠、很远地方的尸体等等,鹰的眼力相当好,飞得也很高,可以看到十几、几十公里之外的猎物,一般动物根本看不到的,它都可以看到。如果有人觉得见到这么远不得了,以为这是正量,那你依止鹫鹰就可以了,它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如果是可以听到很远的声音,就去依止野猪。狼也可以听到非常远的声音,有时一只狼叫了之后,几十公里之外的狼听到之后就会慢慢集中,电视里也演过这种情景。还有能够了知别人的想法,如果你觉得有他心通是正量,那应该依止一些鬼女、非人,他们都有他心通。依止鹰鹫可以告诉你怎么修天眼吗?老鹰没办法告诉你,不能让你变得跟它一样看得远,即便是你最后和它一样,看到了几十公里之外的东西,对你的解脱来讲,也没有帮助。
我们的修行很容易偏离方向,如果没有驾驭能力的人获得了神通,很有可能就会自我膨胀,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失去神通之后,还会假装有神通。本身众生的烦恼很重,具有很多轮回的习气,再加上这些,本来就没有驾驭的智慧,有了这些之后,更加不行。就像世间上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自控能力很强的人有了钱,对他来讲,钱可能会成为有益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驾驭的能力,没有那么高的素质,有了钱会很危险的,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用,会想方设法的做很多非法的事情。
一般的修行人也是一样,圣者有证悟的功德、完全调伏了心,有神通之后会不会乱用神通,或者让自我膨胀啊?这是绝对不会的。他肯定会利用神通去做有利于众生的事情,如果一个没有调伏自心的人拥有了神通。比如我们这种人,心没有调伏,有了神通就不得了,自我膨胀之后,很有可能会做很多非法的事情。这些对我们来讲,是不是好事也很难说。这些并没有那么重要,知不知道他心又能怎么样呢?知道他嘴巴上敷衍你,心里想着另外一套,你把他揭穿了,让他很难堪。你可能觉得自己很风光,又能怎么样呢?这些是可有可无的,没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调伏你的烦恼。真正的从我执、烦恼轮回的业里面出来,永远离开苦因苦果,然后再帮助其他的有情离开苦因和苦果,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了这样的能力,神通自然就有了,而且不会成为你的负担,你完全可以驾驭它。
此处的鹫鹰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现在的卫星等等能力都是很大的,它有这种因缘,拥有这种功能。我们是否拥有神通问题不大。如果你能够飞行了,从今之后不用买飞机票了,不用安检了,觉得这个非常好,即便每天飞来飞去,又能怎么样呢?对自己烦恼的调伏仍然不起作用。
那我们是不是不向往了?如果有了我也很向往,关键是对我们解脱是不是真的需要?而且这些会不会成为解脱的违缘。如果会成为解脱的违缘,还是发愿不要为好,因为这方面有可能会成为解脱障碍的缘故。对于解脱很有兴趣的人来讲,只要是对解脱有障碍的,都会尽量远离,不管再怎么诱人,都是不能要的。刚刚讲了暇满人生很难获得,在学习前行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神通也不抵业力,有了神通,开始能飞了,生命很快就终结了。有什么用呢?还是没办法用你的神通飞出三界,也没办法用你的神通飞到极乐世界去,没有因飞不出去的。得到了之后有什么用呢?飞行、他心通都没什么用。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么多,都是对我们解脱没什么作用的方面,有兴趣时候想一想也就算了,想了一两分钟再把自己的心拉到法上面去,不要太过分了。通过学习我们的目标都很明确,解脱是最重要的,其他方面“皆可”,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重要。有些初学者不了解这些道理,情愿舍弃闻思修的机会去寻找这些东西,如果真正是不了知或者没有智慧、福德不够的人,很可能就会因为这些无关紧要的舍弃最重要的东西,所以这里再再的告诉我们什么是最重要的。法称论师告诉我们的很清楚,如果我们觉得见远就是正量,应该依止鹰鹫。依止它有什么用呢?没什么作用。
前面把外道觉得没有能立的观点破掉,他们觉得佛陀没办法知隐事,没有正道,也没有勤行者。我们通过安立佛陀知隐事,知道了最隐蔽的事,对有情最有利益的就是宣讲四谛的解脱道。这就能够安立佛陀是量士夫。为什么呢?佛陀知隐事,知道了最隐蔽的四谛。四谛是干什么的?可以永远灭苦而得到解脱。道有了,法宝也有了。有了法宝,勤行者不就有吗?这样通过精勤修持四谛法,心就可以调伏。心调伏之后,就可以慢慢从僧宝到佛宝。
这方面我们修道的道也有了,其实把对方的观点也已经反驳了。一方面来讲有三宝的安立,而且我们也可以在皈依三宝之后,通过修法宝成为僧宝,然后通过僧宝究竟成为佛宝,所以可以安立佛为量士夫。安立量士夫之道是因为佛陀宣讲了四谛法要,后面还要一个个的讲,怎么成立佛陀是量士夫。前面是破他宗,下面是宣说真实之能立,相当于立自宗。
这两个科判相当于核心一样,里面有顺式和逆式。针对谁是顺式,针对谁是逆式呢?主要看这个颂词,“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因为前面是顶礼定量,这个我们不用管,主要是欲利生、大师、善逝和救护者四个词有顺式和逆式。所谓的顺式,即一欲利生、二大师、三善逝、四救护者;所谓的逆式,即一救护者、二善逝、三大师、四欲利生。
首先讲顺式。什么是欲等呢?“欲”是欲利生,“等”字包括了大师、善逝、救护者。顺式依道说,通过欲利生,再讲大师、善逝、救护者,依靠顺式可以成立道,“依道说”是依靠成立正道而说,这是殊胜的正道。如果我们要修道,第一个要发大悲心,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叫做欲利生,第二个发了心之后,要圆满资粮,成为大师。什么是大师呢?就是所有的福智两种资粮都圆满。第三个两种资粮圆满后就成就善逝的自利果位,也就是成佛了。善逝是从自利角度而言,自利圆满后成为救护者就是利他圆满,这就是依道说。
然后是逆式,就是从救护者反推回来,通过说能知能够了解佛陀是量士夫,怎么样了知佛陀是量士夫、佛陀是量的能立呢?通过救护者。为什么是救护者?因为佛陀宣讲了四谛法要,通过四谛来入手,所以说他是救护者。真正的救度众生是以四谛的方法来救护,佛陀宣讲了四谛,因此是救护者。因为他是善逝的缘故,他利圆满必须要自力圆满,否则没办法利他,所以他利圆满可以推出佛陀的自利是圆满的。通过佛陀自利圆满,可以推出佛陀的二资粮圆满;通过佛陀二资粮圆满,可以推出他是最早发了菩提心的。通过逆式而推可以证明佛陀是量士夫,而顺式而推可以安立为正道,这个颂词很圆满。看起来只是一个顶礼句,其实里面包含了所有成立佛陀是量士夫的能立,以及安立正道的方式。在里面都已经懂得了,后面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逐渐证成的。
这里有因圆满和果圆满两种,因圆满是欲利生的大悲和大师,然后善逝和救护者是果圆满。
各自宣说是分别讲欲利生和大师,然后结尾就是归纳。
麦彭仁波切的科判特别殊胜,《释量论》的颂词也特别清楚。因有两种,谁的因呢?就是果的因,即佛陀成佛的因。成佛有两种因,在讲两种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对照自己对于这两种因是不是已经了知或者正在修学。如果已经了知了,也正在修学,它的果指日可待;如果对于到底什么是成道,什么是成就佛果的因,不但不了知,也没有闻思学修,那成佛是看不到希望的。
“各自宣说”分了两种,一个是意乐圆满,即“发心圆满说欲利”。什么叫“欲利”?就是欲利生,想要利益众生。什么是想要利益众生?就是大悲心,所有意乐当中最圆满的就是大悲心。因为我们的心有很多种,比如出离心,或者生善趣、救怖畏的心,还有在世间追求这个果那个果的心等等,虽然有很多的意乐,但是这么多的意乐中最圆满殊胜的就是欲利,即利益众生的心。或者在因圆满当中,因为发了大悲心的缘故,所以是意乐圆满。这方面是针对加行而言的,叫做意乐发心圆满。
一个是“加行圆满说导师”,不能只是发心,也要有行动。有些地方的加行是前行,有些地方的加行是正行。《现观庄严论》中的加行都是指正行,就是加工用行,这是把真实的修行叫做加行;有些地方是指四加行、五加行,针对正行就是加行;有些地方的加行就是真实的去实践叫做加行。发了心之后,为了利益众生开始积资净障,圆满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什么叫“导师”呢?二资圆满、加行圆满叫做导师。
意乐圆满分了两个,第一个是真实宣说,第二个是遣诤。
这是在意乐圆满当中真实宣说。
“能立”,像这样安立佛陀为量士夫、安立真实的修道,或者安立佛陀是量士夫主要的能立是什么呢?能立就是修悲中,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行悲心达到究竟,这样就是它的因圆满,佛陀的大悲心非常的圆满。
一般来讲,只要是有情都有悲心,像老虎、毒蛇也有对子女的悲心,一般的世间人对他的亲朋好友等等也有悲心,这些悲心夹杂了自私自利的烦恼,具有染污,只能叫做普通的悲心。能够安立为导师的悲心是大悲心,大悲心的所缘境非常圆满,而且非常清净,怎么清净呢?不是因为这是我的子女,那是我的好朋友,所以才对他生起悲心。和自己无关的众生,就生不起悲心,或者对比自己惨的人有悲心,而比自己过得好的人就没有悲心,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悲心。
真正的大悲心,第一个不会分这是我的,那是他的,也没有染污心,比如我修悲心别人会不会对我好一点,或者我修悲心后世会得到很多的果报,一心一意都是为了众生,而且很多都是完全是不认识的人,对于怨敌和亲友没有分别,完全一视同仁地生起要利益他们的心,拔除他们的一切痛苦,没有任何的私欲,无条件的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大悲心。
刚开始的大悲心可能还是夹杂了很多的自私自利,比如我们现在学习到了大悲心的体性,每天也在修行,因为无始以来自私自利的种子没有完全断掉,所以在我们修大悲心的时候,这些自私自利的种子还会发挥作用。觉得自己今天在修悲心,又生起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心,不是说又生起了一个,而是它一直都在,没有断除过。
我们修悲心时,自私自利之心一直会在这里发挥作用,也会对我们修大悲心产生干扰,这时我们应该用《大圆满前行》《入行论》《心性休息》中修悲心的方法进行观修,通过观修自私自利的过患打击我爱执,然后修持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在修利他心的同时打击我爱执,在打击我爱执的同时修利他心,这样我们的心会越来越清净。以前功利的成分没有了,想要别人报答的心,以及想通过修悲心后世得到很好的异熟果的心都没有了。以前偏袒于自方,不愿意对他人修悲心等等很多的杂质,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就没有了。
大悲心需要修很长时间,一般来讲最圆满的大悲心要修三无数劫,这是佛的悲心,佛陀是最圆满的悲心。作为修持这个因来讲,是不是一定要到果圆满,那也不一定。第一步是什么呢?第一步是大悲,就是欲利生,第二是大师,第三是善逝。如果讲到果,要到第三位,第三位大悲真实的圆满。因为他从发心到成佛之间的三个无数劫,初中后都需要有大悲心,所以说佛地才能究竟圆满的原因就是这样。可以说在没有成佛之前,悲心都没有圆满。
我们解释这个颂词的时候,就是要让大悲心圆满没有杂质,如果要真正地成为修持菩萨道的第一步,悲心就要特别圆满,让心圆满的第一个正所缘,真正来讲就是观悲心的修法本身。比如我们修悲心的时候,前行中讲的是首先修舍心,再修悲心、喜心等等,这样修也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通过《入行论》中的方法打破我爱执、修持他爱执等等,还有通过积资净障的方式,为了生起大悲心,必须要修曼扎,或者积累大福报。因为大悲心是很清净的法,缺少福报是不行的。如果我们对悲心高度重视,就会愿意用一切的资源让它生起来,所以修曼扎,或者顶礼的时候都要有一个目标,一定要让自己尽快生起不造作的清净大悲心。
还有如果要生起大悲心,必须要遣除障碍,有时也要修忏悔,念诵百字明等等,因为上师是大慈大悲的体性,所以要祈祷上师加持我们生起大悲心等等,反正一切的法都要用,这时候我们的悲心会越来越纯净了。在纯净的大悲心引导之下,就可以积资净障,在大悲心的摄持下积资净障,就不会带有杂质了。
我们现在是不是在积资净障呢?虽然也在积资净障,但是因为我们的大悲心还没有得到净化,夹杂了很多自私自利的思想,或者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积资净障时夹杂了对于后世安乐的希求,这种积资净障仍然还是被这种心染污。如果我们真正把大悲心修好了,在这个基础上的积资净障,就会非常干净,这些干净的资粮也会很快发挥它的作用。
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标准的大悲心,但是我们要知道它的重要性,也应该非常关心真正修大悲的方法,然后每天一定要串习大悲心。不管是谁对我们怎么样,都要首先以悲心去引导。很多需要利益众生、生起悲心的根据在《入行论》等论典当中讲得特别详细。有些道友以前学过《入行论》,可能当时没有发现那么重要,越学到后面越会觉得这些内容很重要,而且很多修法的道理在《入行论》中讲得很清楚。虽然学完了,但是如果我们忘记了,要修这些窍诀的时候,还是要返回去看一下,这样修的时候就可以加进去很多正确的修法。因为大悲心的修法是菩萨们提炼出来的精华,我们这样修很容易相应,这些叫做正所缘,是真实的观修方法,有了这个之后,再去积资净障就会比较容易生起来。
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大悲菩提心完完全全可以作为一个正行来修,当我们真实没有生起大悲心、菩提心之前,它就是正行,不要认为它是一个前行。念三遍发心,好了,发心圆满了,马上迫不急待的进入到仪轨的正行当中,开始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觉得所谓的菩提心就是念了三遍,菩提心就修完了,并不是这样的。
如果有了基础的话,修好了菩提心之后,三遍可以作为一个提醒;如果没有修好的时候,三遍能不能起作用呢?也不一定。我们一定要把大悲心作为修行的核心,因为有了大悲心才会成为第二步的大师,能够加行圆满,如果意乐不圆满怎么会加行圆满,纯净的大悲心都没有生起来,怎么能说加行很圆满呢?这也是不现实的。只有把大悲心修好了,才能说第二步,因为这个次第讲的很清楚,首先欲利生,然后是大师、善逝、救护者。前面的不修好,后面就会很难,有悲心才能趣入大乘道。
刚刚我们讲了,要在三无数劫中,或者很多生世当中串习大悲心。对方说你们所谓的生生世世修行,这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根本不存在前后世,所以从这里开始引出前后世存在的辩论。
因为我们的修行是多生累世修心、积资净障,在世间很多有情的思想中,还有印度当年的顺势外道,都是认为没有前后世,也没有轮回,这里提到了多生累世修悲心,有些人接受不了,觉得非常勉强、很难成立。因此为了成立真实的修道,必须要证成前后世存在的问题。
上师也说了,作为一个佛弟子,坚信不移的承认前后世的存在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成立了前后世,我们才能说今世修大悲心,然后来世在这个基础上接着修,多生累世的串习自己的大悲心就会圆满,多生累世修行的前因后果,或者前世的因今生的果、今生的因后世的果等等才可以安立,否则整个佛法的修行安立不了,这时佛法会纯粹成为今世的鸡汤,没有办法成为解脱道。
第一,遣除修习不容诤,这方面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对方认为大悲心要通过多生累世的串习才能圆满,这是没办法的。因为没有前后世成立的依据,所以他们说不存在多世修习大悲心,不容有就是没有。既然有这个诤论,我们就要遣除所谓的修习不容的诤论。
第二,遣修无边不容有,就是说即便轮回、前后世存在,但是无边不容有。什么叫无边不容有?就是通过修大悲,让大悲心的力量增长无边是没办法的。因为它是有限的,当你修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不再增长了,不会像佛陀一样无量无边,修到究竟,这个不会有,所以是修无边不容有。
就像锻炼身体一样,通过最好的教练,吃最好的食品,用最好的训练方法,最后能跑多快?身体是有极限的,比如百米可能跑九秒,或者八秒几,最后再也没办法超越了,不可能到了最后零点几秒一百米就跑完了。跳高也是一样的,两年之后跳两米,三年之后跳五米,练十年之后跳到月球上去了,这是不可能的。
他们说修心也是一样的,无论你再怎么训练,增长到一定程度就没办法再增长了,成不了遍智,没有悲心增长无边。如果悲心不能增长,福德智慧资粮还是不能增长。这个地方虽然讲了悲心不能增长,但是大师是加行圆满的,如果悲心不能增长,你在心上面安立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也增长不了究竟,就像锻炼身体一样,这个要破掉。
这些对我们修行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些信息。如果我们把这些解决了之后,就能放心大胆的修,不会担心什么,会真正的相信有前后世,相信通过修行我们的心可以增长,资粮能够圆满,这些都可以毫无疑问的确定。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些的确很重要。
对方首先讲,觉得前后世不存在,不存在今生修完之后,还在后世接着修的问题。因为没有前后世,为什么没有前后世呢?“谓心依身故”。他们说,我们的心是依靠身体的,就像现在的唯物论一样。身体是物质,而心是身体附带。
“修习不成立”,因为心是依靠身体的缘故,而身体在这世死了之后,它就灭了,不是在火葬场里面烧成了灰,就是埋在土里,过了两三年之后慢慢没有了。如果在藏地,可能十几分钟之后就什么都不剩下了,被老鹰吃掉了。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他们觉得既然心依靠身体,身体一消失心也消失了,就没有心识再延续到后世了,所以修习是不成立的。
怎么“心依身”呢?注释中讲了三种。第一种是灯和灯光的因果关系,灯光是依靠灯而有的,灯是因,灯光是果。身体和心也是因果关系,身体是因,心是果,依靠身体产生心,没有前世的心。什么时候你今世的身体形成了,通过身体产生心,然后死的时候,你的身体一灭,心就灭了,心识的果依靠身体的因,怎么可能有前后世呢?
第二种是像酒和迷醉的功能一样,迷醉的功能是依靠酒才有的,身体和心也是一样,心识的功能是依靠身体。如果没有酒,怎么可能有酒的迷醉功能呢?如果没有身体,怎么可能有心识的功能呢?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他们觉得身体灭了,心识的功能也就灭了,不可能有后世的修行。
第三种就像墙壁和墙壁的花纹一样,也是一种依靠的方式。墙壁砌好了之后,自然有一种条纹,身体形成的时候,也自然会有心识。我们都知道,用石头把墙砌起来之后,可以看到上面自然有条纹,同样有身体的时候,自然会有心识,身体一灭心识也就灭了。从这方面讲的时候,修习不成立,这是他们的观点。
“非理破依故”,“非理”,就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此处是略说,后面还要广宣说,就是要破掉心依身的观点。身体是主因,心是身体产物的观点。
在佛法因明的当中身体和心不是因果的关系,身体可以影响心,能够对心有影响。虽然身和心之间相互影响,但是绝对不是心依靠身体而生,身体对心有影响和心依靠身体而生是两回事,有时候我们就会分不清楚,认为心是依靠身体而生的,也有这样的安立。
比如你的大脑受伤了,可能会痴呆或者丧失意识了,他们觉得你看不是吗?你的头脑受伤之后,意识也受伤了,他们觉得身体和心之间有因果关系。虽然二者之间互相可以影响,身体能够影响心,当你的身体受伤之后,对于心识会有一定的影响。心识入胎之后,二者之间似乎成为了一体,伤害身体对心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身体受到打击之后心识也会感觉疼痛。虽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但是并不是心依靠身体而生的。非理破依故,“破依故”,我们要破斥心依靠身体的错误观点,这是一个略说,后面我们还要广说。
这是很重要的,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心不依靠身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因果,还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学完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对于心不依靠身体的观点产生了知,然后知道既然心不是依靠身体产生,那心是依靠什么产生的?我们知道心是依靠前面的心产生的。从这方面完完全全可以了知这一世第一刹那的心来自于上一世最后一刹那的心,像这样今生最后一刹那的心,如果没遇到灭除它的因缘,自然而然会留续到中阴,再留续到下一世,这时候新的轮回就形成了,轮回形成之后,在上面熏习就可以安立了。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