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量论·成量品广释》第14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法称论师所造的《释量论·成量品》。

《成量品》主要是对于佛陀和佛法产生清净信心的殊胜窍诀,可以真实地引导我们在世俗谛当中对于佛陀、佛法产生信心,而不用教证来成立,这是因明中《释量论 成量品》最鲜明的特点,能够打破我们很多的怀疑、邪见。对于有些人来讲,成立佛陀是遍智、佛法是清净的,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师父、道友们说佛法、佛陀很好,或者就是通过教证来成立,即佛陀在经典里面怎么讲的,一部分有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苏醒善根,还有另外一部分有情如果单单通过教证,相续当中还是有一些疑惑的。在《成量品》中就是通过推理一步步地遣除佛陀不是量士夫,佛法不是清净的等等很多不正确的观点,这是通过正理来证成。

在证成的时候,也是通过佛陀证道的方便。佛陀成佛证道有很多方便,这些推理看起来好像是在证成佛陀如何证道的修行方法,其实也可以一步步通过推理成立佛陀是清净的正量,佛法是清净的。这里讲到大悲心串习究竟之后,就可以成就佛果,因为串习大悲心一辈子是不够的,所以要多生累世的串习。这就牵扯到了必须证成前后世轮回的存在。如果没办法成立前后世,不可能在很多世当中修持大悲心。而且我们的心识上有一种存储习气的能力,不管是善恶的习气,还是轮回、解脱、成佛的习气,应该有一个能够存储习气的仓库,这个的地方当然就是心识。存储在身体上面不行,为什么呢?如果存储在眼耳等身根上面,在死的时候,身体不是被烧掉,就是埋起来之后,逐渐腐烂掉,或者直接在尸陀林里面喂老鹰,所以身体没办法成为一个真实储存习气的所依。

在观察的时候,我们成立心识的前后无边际,一方面可以成立前后世。一方面心识是延续不断的。虽然刹那生灭,但是具有一种存储习气的功能,可以建立我们修行的道资粮,比如今生当中我们用很多时间修完了五加行等法,或者背诵、思维,如果没有能够存储的地方,死了之后就归零了,我们忙碌了一辈子也没什么用了。这里也会成立心识是可以成为很多习气所依的载体,这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心识具有越修越清净的特点。

在我们相续当中安立成佛的观点,其实是很重要的。这里面隐藏了很多问题,或者我们有很多隐藏的疑惑,前后世到底存不存在,我们做了这么多功德到底会不会白废,或者这些心识会不会通过现在的状态逐渐变成清净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感到疑惑的。《成量品》当中针对这些问题,还要一个个的去分析观察,就是遣除他宗而成立他宗。

在成立前后世的时候,前面破了他宗观点。主要是心识的问题,如果心识是今生当中突然出现的,也就是跟随身体的出现而出现的。身体是产生心识的因,身体灭了它就灭了,不会存在我的后世。我的后代可能会有,世间人肯定有他的后代,自己的家族一辈一辈传下来,有一种血脉之间的联系。有没有后代对修行人来讲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到底有没有后世方面,对于我们来讲很重要,修行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现在痛苦的自性有没有办法彻底解决?有没有后世让我进一步修持今生没有完成的修法?因此存在前后世和解脱轮回、众生成佛的关系重大,也就是说今生当中我们为了离苦得乐做了很多努力和准备,如果存在前后世的话,自己没有真正的出离轮回,或者没有为了后世的利益而做了很多准备,后世当中就说没有资粮使用,可能就会产生贫穷等很多痛苦。

我们分析观察的时候,宗族血脉对于世间人很重要,对于修行人来讲,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后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分清主次,真正来讲,家族当中的亲友需不需要关心呢?也需要。如果我们对于子女、亲友的关心超过了关心自己的后世,这就不对了。我们主要了知了自己的后世存在,然后在这么多的后世当中怎么不堕恶趣、获得安乐,进一步的修行佛法而获得解脱,在这个基础上,再关心其他次要的问题,这方面是完全可以的。

对于修行者来讲,通过正理来成立我们的相续有一个延续性很重要。如果只是说身体产生心识,这个延续性就很难成立;如果心识不是通过身体产生,而是心识自己产生心识,这个延续性就可以成立。前面是通过很多的篇幅、大量的内容破了他宗认为身体产生心识的观点。

他宗破完了,自宗怎么安立的呢?破完他宗还要讲自宗。

卯二(安立自宗合理性)分二:真实以及他非理。

分了二个科判,第一个是真实宣说自宗合理,第二个是“他非理”,他宗是非理的,即不符合于正理。

辰一、真实:

由此可决定,随从何行心,

无彼则不生,故心依于心。

这个颂词讲到了自宗的观点。因为前面用很多文字已经驳斥了身体和心的因果关系,这方面肯定会有很大漏洞,没办法解决。虽然身体和心之间绝对没有随存随灭近取因的关系,但是可以作为俱有缘。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地学了前面的内容,也遣除了很多的怀疑,了知了很多需要了知的道理。

前面在破他宗的同时,我们也讲了很多自宗的问题,现在是正式讲自宗的观点。“由此可决定”,通过前面的一些推理,我们可以决定心识不可能从身体产生。“随从何行心”,自宗可以通过正理来证成。“何行”是前世我们自己的心以前随行、串习过什么,现在会继续产生,叫做随从何行心。行为有很多种,不是只有身体才有行为,语言叫语的行为,心的行为叫做心行。现在我们的心是随从以前它串习过心的行为,现在就会产生这种心。总而言之就是说前面的心是现在心的近取因,如果以前没有心相续,现在也没有心相续,以前串习过什么样的心行,现在心上也会留存这方面的习气,现在我们可以产生类似的心。

我们讲的时候分开讲,说有一个心相续,心相续上面可以受因缘的影响,比如今天我们听了《成量品》,在心相续上面种了和《成量品》有关的种子,我们今世当中串习了《成量品》的颂词之后,到了后世,或者下半生,今天所串习《成量品》的颂词,就会影响我们心的走向。比如我们产生的信心,对于修道产生了定解等等,这个力量在下一世当中就会继续发挥作用。有些人串习了之后,会持续性不断创造和解脱成佛有关的因素;有些人串习之后,中间习气种子潜伏一段时间不明显,后世遇缘又会重新出现了,这个情况也有。不管怎么样,现在我们能够产生的心来自于前世的心。

我们的心相续本身,就像以前我们讲的比喻一样,一条河从发源地一直到入海口就是这条河流的相续,这条河流本身是水不断延续的相续。然后在这条河本身的相续上面流经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受到一些土壤、气候、植被等影响,水质本身也会有些改变,这是外在的因素对于这条河造成的影响。

也许刚开始的时候河水很清澈,带着高原的气息,经过草地,带有雪山的雪水,后面流经到了黄土高原时,进入了大量的泥沙水变得很黄,后面可能经过什么地方水变清了,或者流经了一个重污染的城市,排放了很多废水进去,受到了污染,最后入海。河流本身有自己的相续,河流本身的相续相当于我们真实的心相续一样,然后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前世我们受了善知识的影响,今生当中可能喜欢善法,如果今生当中再受善知识的影响,后世还会修持善法,或者前世有些人受了邪知识的影响,今生当中可能在感受痛苦的同时也在串习邪法。就像河水流经了一个又一个村庄,我们的心相续在流经一世又一世的时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转生动物、天人时,都受到了很多习气影响,会让我们的相续保留在上面。

现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它自己的相续是前面生后面,即前面的心产生后面的心,然后在心相续延续的过程当中,也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它的走向,以前我们可能是耽著轮回,或者只是在善趣恶趣之间不断的摇摆,后来听闻了殊胜的佛法,我们心相续的走向开始朝向解脱道、成佛、利益众生等方面了,一定是前面的心依靠自己同类的心,前面产生后面,后后的心是前前的心为因而产生的,就是说心相续自己产生了自己,根本不是身体产生心,叫做随从何行心。自己的心产生自己的心,前因后果、随存随灭、能饶益所饶益等等,所有的因果要素都可以具足,这方面非常的合理。

“无彼则不生”,如果没有前面的心,“则不生”,就没有办法安立现在的心。如果以前没有串习过,或者没有以前的心相续,绝对不可能产生现在的心相续。“故心依于心”,心识一定是依靠心识作为近取因的,而不是说通过心识之外的其他法安立为近取因。观察起来有很大的漏洞,二者之间不一致,或者没有随存随灭等等,前面已经讲了,后面还要讲很多这方面的问题。

在我们讲完了他宗之后,一定要了解自宗是怎么成立的。在有些论典中没有大量的破他宗。对于心从身体当中产生,身体和心之间不是近取因果的关系,没有广大的讲,只是简略地讲到因为心识和心识是同类,所以二者是同类因产生同类果,可以这样推理,就是说我们今世第一刹那的心来自于上一世最后一刹那的心,这样慢慢推上去,就可以知道心识产生心识,就像稻子生稻子,不可能生麦子一样,这个因必须要同类。我们前面广大地破了他宗,破他宗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他宗是我们内心的分别念,或者我们无始以来受了很多其他宗派的影响,内心当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邪知邪见,在我们学习佛法过程当中,经常性作障碍。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篇幅来破斥呢?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这方面的知见很严重,所以必须要破斥。破完了之后,有一部分道友的根基比较利,听懂了,而且也会完全接受里面的推理方式;有一部分道友虽然没有听懂,即便他没有完全接受,但是也产生了怀疑。怀疑什么呢?对他以前的知见开始有所动摇了,好像以前那种觉得身体或者大脑等物质产生心的观点,好像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有了怀疑也是好的。因为有怀疑之后,就会愿意去寻找真相,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也可以发现里面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一遍,觉得有所通达,或者有点收获,找到了一点感觉,在感觉上还需要深入,就一定要去深入。我们现在可能是讲一遍、学一遍,然后在复习、考试之后,再学下部论典。而《释量论·成量品》非常重要,大恩上师也一直非常地推崇。在《定解宝灯论》的序品中也是讲到了,如果要对于佛陀和佛法产生最清净的信心,因明就是唯一门,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因明的《成量品》。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还有疑惑,或者只是找到一点感觉,还觉得意犹未尽。需要继续地深挖,就要仔仔细细地反复把里面推理搞清楚,学过一遍之后,毕竟有了一定的印象,再看就可以深入去思维,越学习越思维就越能够提炼出《成量品》里面讲到的殊胜推理,对于其中的合理性和重要性都会知道。就怕我们学完之后,没有弄懂,满腹狐疑,却说《成量品》无法遣除怀疑。本论的推理很深,如果以前我们没有学习过,可能都不知道里面在讲什么,或者根本没有了知这些推理重要之处。对应里面的窍诀、关要,我们学习推理,或者看这些科判、颂词的时候,想来想去好像都找不到要领,总是感觉破别人很勉强,如果突然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地方,一下子就会解开这个颂词的关要之处,一看这个颂词就知道的的确确破得很彻底。并不是说法称论师等大德们在造论的时候没有讲清楚,而是我们的智慧没有深入地领悟到。如果我们学完之后没有搞懂,还有怀疑,就有必要再来学习第二遍、第三遍,本品的颂词不是很多,第一次学的时候可能很生疏,不一定能够进一步地深入思维,在学完之后有了印象,再继续思维就可以收获更多的精要。

从法称论师造《成量品》开始,流传到现在,很多大德通过学习生起了定解,再给很多人宣讲,因此里面的智慧非常甚深,如果有问题的话,历史上很多智慧非常圆满,远远超胜我们的智者、班智达们早就应该看到这个问题,然后把它指出来,一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如果现在我们感觉好像破得有点勉强,或者破不了身体产生心识的观点,就应该提醒自己不是其他的问题,而是自己没有领悟到里面的意思,也许字面上理解了,对于里面破斥的核心关要,还是要反复地看过多次之后,才有可能逐渐地产生定解。

如果没有前面的心不可能产生后面的心,这是无则不生的关系,故心依于心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心是依靠前面的心为因而产生的,这方面就是它的真实义。

辰二、他非理:

“他非理”,就是说他宗是非理。如果不承认心识产生心就不合理。

犹如依于心,听闻等功用,

心中尔时明,无有相异故,

身亦应具德。

这个颂词分了两段,前三句是一段,后两句是一段。

“犹如依于心,听闻等功用,心中尔时明”,这三句当中又分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今生当中通过观察心识的作用来成立前因后果;第二个内容是通过前后世来成立。首先要安立前面的心努力过,后面的心可以忆念,能够在心中明了,我们先从短短的这世当中,自己经历过的东西来作为一个契入点产生定解。从这个出发点来看,今生当中我们很熟悉的一定是来自于前世的串习,前世在心中串习,后世在心中明了;我们前几年在心中串习,后几年在心中明了;小时候在心中串习,老年在心中明了出现。

我们要理顺前因后果的关系,从今生为例来推知后面的心识一定是由前面的心识产生的,前面的心识串习过,后世的心识就可以明了,心识本身有一种明了的觉性,明觉,或者明清、明知都可以。我们心识可以忆念、回忆、思维等等,都是心识的法相,而色法没有这个法相,色法就是非明清、非明觉的,而心识是明清明觉的。比如今天我用心识去听法或者思维、背诵等等,用心识去下了功夫之后,以后再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如果学过之后,就会知道怎么做。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在脑海或者心识当中,能够忆念、浮现出来了以前学过的内容。前面有个明清的自性,后面回忆起来也是一个明清的自性,所以前面的学习功用和后面的心中明了二者之间前后呼应,有一个前因后果的关系,然后再通过这个来推理。

我们经历过的比较容易产生定解,通过比较容易产生定解的来推知不容易产生定解隐蔽的东西,这是通过比量的方式来进行了知的。犹如依于心,听闻等功能,就像今世当中我们依靠心听闻,比如小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课,或者刚刚学习佛法的时候,听大恩上师或者辅导员讲课等等,我们就是依于心来听闻、思维,或者很多道友在背诵,这方面是佛法方面,还有一些世间方面,比如学习电脑,或者工巧明、画画等等,学了之后就是说依于心,听闻等功用,如果他作了很多这方面的功用,中间虽然搁置了很长时间,没有去串习,但是因缘具足的时候,看到这种情景,用心一忆念,自然而然就能回忆起来,这是心中尔时明。犹如依于心,听闻等功用是前面,就是说我们以前用心做过听闻等串习的功用,心中尔时明,就是在中间搁置了很长时间之后,后来因缘具足之后,也会很快现前,所以以前用心学、用心记的东西,后面仍然还是会记起来,这就是前因后果,前面是明清的心,后面也是明清的心,前面是明清的心去学习,后面是明清的心去忆念,让它明显。因果关系非常清晰,都是一种明清明觉的自性。

在今生当中,有些道友很长时间没有做过一件事情,比如以前用心学过游泳,后来很长时间没有用,但是一下水之后,他就能想起来一切要领,还有以前学过骑车的人,他虽然中间很长时间没骑,但是还是知道怎么骑,可能刚开始有点生疏,因为内心当中有串习功用的缘故,所以他也能回忆起来。现在我们一下水就会游泳、一上自行车就可以骑,或者坐上驾驶台就知道发动汽车等等,能够明了这些,说明以前在心上面这样串习过,这种因果的关系很明显,这叫现量。现量就是我们亲自经历过的,以前学过。现在一摸就知道怎么用,前面有因后面有果。我们现在拿起来就会用,说明以前用心串习过。这个因果关系,就会很清楚了,这是今生当中比较明显的。

再以这个来推理的时候,我们今生当中一些性格、喜好,还有很多对某种技艺比较纯熟等等,今生当中的确没学过,为什么在这么多的东西当中,你就是对某个东西有感觉,或者很多时候在这么多人当中,感觉某个人很熟悉、很讨厌等等,也有觉得某个地方不陌生的感觉。有些时候对于某一类歌曲、舞蹈或者技艺、学识等等非常熟悉,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在五部大论当中有可能对某部论比较熟悉,其他的很陌生,这方面就是说如果在心中明了,说明以前串习过,在可见的今生当中并没有串习过。

因为前世串习过,所以今生当中就带着这个习气,就像我们的饮食习惯等等,一般人可能是生到哪个地方,就会相应于当地的饮食习惯,从小开始熏习,这方面也有关系。我也碰到过一些道友虽然出生在北方,从小就是北方人,但是他不喜欢北方的面食,特别喜欢南方的米饭。有些时候我们也和他开玩笑说,你前世是不是南方人,怎么入胎选到北方去了!有些人的确是这样的,性格、喜好从很小就开始了,在婴儿时期,有些人已经体现出很多不同的习惯、喜好,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只不过以前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看到某些大德的书里出现了这些道理的时候,感觉有点牵强,觉得这是巧合,还是怎么样?我们这次从《成量品》的第一颂开始学到现在,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已经把很多不合理的观点、粗大的邪见遣除掉了一部分,再来听这些的时候,就会感觉这样解释就非常合适。如果说不是因为前世的心受过训练,就是这一世的身体突然出现的心识,世间每个人的性格、习气等很多东西都不一样,就会很难解释。从身体上面的一些伤疤,乃至于前世的记忆,不可能说都是巧合,或者骗术。虽然不能说没有巧合,或者骗术,但是全归为骗术和巧合也很牵强。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很清晰的推理,首先用今世当中的,比如我们昨天串习过,用心记忆的,我们想起来,或者今生能够想起来,就是因为我昨天做过,所以在心识上面前后都有一个明清的自性,这就是心识的法相,能够明了其他的法。现在能够回忆起,说明我以前做过,所以通过短暂的前因后果,再来看小时候学的东西,现在我们有些可以回忆得起,有些不一定能回忆起来,对于更年幼的事情,我们记忆就很模糊了,有没有做过呢?做过。现在能不能全部回忆得起来呢?有时不行,有时在自己不经意之间,突然也会忆念起来小时说过这句话,或者做过这件事。我们小时候做过的事、读过的书,年纪大了都会忘记。对于前世的事情,很多人记不起来也很正常,必定已经隔了一世了,习气还是有些影响,虽然心相续仍然在延续,但是其他因素太多了,会让它没有办法记起来。

就像我们小时候做了很多事情,因为中间经历的事情太多,干扰的因素太大,所以导致我们到了中老年,就想不起来小时候的事情了。如果没有干扰的因素,明清的心识是可以记忆的。假如我们从前世死亡到今生入胎,以及中阴的时候,每个阶段都没有受到他法的干扰,我们能够回忆起以前做的事情,但是中间干扰太多了,没办法记忆,就像刚刚讲的比喻一样,就像我们从小时候到现在,中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这些干扰导致我们很多事情都想不起来。有时也会触景生情,看到某些东西一下子就会想起来以前做过的事情,或者去过的地方。有些人会觉得某个地方特别熟悉,感觉来过,甚至有人能够直接回忆前世。

这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推理,推理的主要根据是前面的心是明清的,具有听闻等功用,后面心中尔时明,二者之间有这样的关系,进一步地讲自宗,也是为了破他宗。前面是真实讲自宗,这里的犹如依于心,听闻等功用,心中尔时明,虽然好像也是在讲自宗,但是科判是他非理,即讲这三句是为了进一步安立他宗非理,通过前面和后面的心推出今世和前世的心具有因果关系之后,我们进一步讲到了第二段内容。

“无有相异故,身亦应具德”,什么是“无有相异”?如果不是前面的心产生后面的心,而是通过身体产生心的话,因为无有相异,意思是因和果之间应该是等流、同类,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异,否则就不行了,所以无有相异故,因和果之间随生随灭,二者之间一定有连续性。比如种子生苗芽,种下稻种生起稻芽,结果之后再生起稻子的果实,都是一个相同的相续,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如果身体是产生心的因,身体和心之间也应该相同,没有差别,没有差别是怎样呢?因为它是同类,如果它的果心识能够忆念,是明清、明觉的自性,它的因身体也应该具有能够忆念的功德。身体根本没有忆念的功德,只有心才有忆念的功德。

通过我们前面的例子就很清楚了,后面的果,就是心中尔时明,也能够忆念,我们说你的果能够忆念,你的心应该能够忆念,我们的心也是具有明清的,能够了知,我们如果用功去学习,心就有明清的作用,后面的心、也有明清的作用,至于因和果之间是不是一模一样,也不一定是完全一模一样,但是明清的方面,因和果一定是相顺的。因果必须在大的方面相顺,不是完全一模一样。如果因果一模一样,种下去一颗稻子,结果的时候还应该是一颗稻子,肯定不是这样的。稻种生稻芽的时候,稻种是扁扁长长的,稻芽也应该是这样,这也不一定,但是必须有一个相续性,这个芽一定是稻芽,不是其他的芽。从这方面讲的时候,大的方面应该是同类的,是不是完全一模一样呢?肯定不是完全一模一样,因为因果之间的关系,是因小果大,有一个自然法则,比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的时候,一颗种子会收获很多果实。虽然因和果之间有差异,但是它们是一个种类。身体和心的方方面面我们也不能说完全一模一样,单单说果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果的最明显的功德就是心中尔时明,能够明了就是心不共的功德。如果说各方面都一模一样,感觉太苛刻了,虽然我们也不承认因果是方方面面一模一样,但是主要的法相应该具足。

既然它的果是明清的,“身亦应具德”,身体也应该有能够思维、听闻等明清的功能,真正分析起来,物质本身没有这样的功能,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自己的心识。前面讲了身体和心之间不是一体的,二者之间是可以分开的,只不过是通过一个引业,把身体和心聚在一起,它们的因缘尽了之后,仍然会分离。此处我们主要讲这个“德”,身亦应具德,就是明清,能够了知、回忆的功德在身体上也应该具足,但是身体上并不具足。比如人死了之后,在没有心识的身体上,根本没有这些功能,或者说如果手脚断了之后,在断的手脚上面,也没有这个功能,从这方面也可以证明这样的问题。

对于这个推理,我们一步一步地来推,只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很多邪见慢慢都会遣除,刚开始学的时候,可能有一大堆的邪见,现在也许还有,通过破他宗、破身体不是产生心的因、破心识是心识的因等等,尤其是这个地方,就是说前面的心具有明清的功能,可以听闻、忆念、思维,它的果是现在产生的心,也是心中尔时明,也懂应该这样做那样做,一想就想起来了,这些都是明清的自性,这个明清的自性就是心识的法相。色法的法相主要是间隔、质碍等等,没有明清的自性,这里主要是大方面同类的因果。

“无有相异故”,什么无有相异?不是因和果全部一模一样,而是前面和后面主要的明清部分应该是一样的。比如说这条河的源头是水,中间是水,最后还是水,水质有变化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也不能说源头和入海口的水是一样的,入海口的水有很多成分,包括城市里面居住的这些人的屎尿、污水等等,全部混合在一起了。源头的水没有这么多东西,越往下面走,东西越多,可能完全一模一样吗?不可能,但是里面全是水,这个方面是一样的。因和果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道理,不能说完全一模一样,但是也应该有一些相同的成分。就像火和烟一样,它们是不是因果关系?火和烟是因果关系,二者一样吗?虽然烟不能烧饭,但是烟里也有火大的成分。

主要的方面应该是相顺的。比如心识,刚刚我们讲了,前一世是天人的心识,这一世是人的心识,都是一样的吗?不是,明觉的部分是一样的,就像河流的水应该是一样的。不可能说,刚开始是水,最后变成了铁水,或者石头等等,仍然还是水的自性,这一点不会变,只是它上面的东西会受到其他的因素影响而变。身体也是一样的,作为因,就要具足它的基本特质,也就是明清的部分,没有见到身体上具有这样的功德,所以叫他非理。我们自宗是合理的,而他宗,如果你不承许心识是心的近取因,而承许身体是心的近取因,应该是有过失的。因为因和果是同类的缘故,无有相异,所以身亦应具德。身体也应该具有能够忆念,或者明清的功德,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观点。我们学习、思维的时候,同类因果很重要。我们现在能够忆念以前,就是心识上面有明清的功能。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一些科学家也研究过很多前后世的事例,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地印证了,但是很多都印证了。他前世喜欢做什么,后世还是喜欢做什么,等流习气就是这样的。虽然我们换了身体,能否完全和前世的思想一模一样,也不好说,但是一些残存的习气在我们今生的思维当中还是会有不少的体现。虽然串习了很长时间的性格不容易改变,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给它因缘就会改变。就像我们今世和前世的性格,已经有所改变了,但是微细的地方还是比较难改变的。通过我们今生当中继续熏习,以今世为主的善法、恶法,或者解脱法也会改变。我们因为以前的习气,可能今生中的自私自利心还是很重,菩提心总是发不起来。

如果在今生遇到了经常给我们宣讲大悲菩提心的具缘上师,还有很多道友在身边经常性地提醒我们一定要去除我执,自己也下决心一定要在心相续中观修。今生通过很多内因外缘的和合,串习大悲心、菩提心,在后世这个因素慢慢就会占上风,所以我爱执、自私自利的心会越来越薄,然后利他心,大乘的习气会越来越厚,不是说一下子就会厚到能够压伏自私自利的程度,也许是一世一世的缓慢增长。今生自己的很多因缘具足了之后,也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虽然习气可以改变,不是完全不能改,但是还是要花一些功夫。学习了佛法三五年或者七八年,我们就会说学了这么长时间,早晨很早起来,晚上睡得很晚,一直在精进地修学佛法。为什么我的相续还没有调伏?我们前面讲了习气可以改变,但也不是那么容易改。

以前我们也讲过,在学习《山法宝鬘论》《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里面很多以前噶当派的大德做的比喻,比如狗尾巴、卷纸的比喻,都是讲得很清楚的,如果把一张纸卷成桶,卷了很长时间了之后,再把它放在桌子上摊平,只要一放手,它又卷回去了。你这样一直重复下去,它的力量慢慢就弱了,不想反抗了,最后经过很多次才能把它抹平。只是把一张纸卷了几个月或几天就这样了,形成习气之后,要把它弄平也很困难,何况是我们很长时间串习的习气,想要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把它改变成另外一种方式确实不容易。虽然不容易,但是不等于做不到,这个方面我们要搞清楚,一定可以做到。

我们需要通过很多的勤作,现在可能还不够勤奋,只要我们的心相续没有改变之前,都说明我们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不管我们皈依了四十年、五十年,只要内心没改变之前都说明自己的准备工作还是不够。如果方向对了,可能你的力量、因缘等不具足,还是要继续努力;如果方向不对,闻思就很重要,闻思就是让我们来矫正方向的,就像你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路标,自己也没去过,这时导航仪就变得很重要了。你的导航仪是什么样的?反正越准确、越正常越好。

这方面就相当于闻思,你的方向是什么?修行就是要让导航仪指明方向之后,你要开始真正去走,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方向错了,你再精进也是越离越远;如果方向对了,你串习的时间不够也不行。第一个,我们的方向要对,必须要依靠导航;第二个,方向正确之后,还要真实去走。从这里到目的地一共一千三百公里,如果方向是对的,不管车好车坏,肯定都要一米一米地去走。不能说我开了几个小时,怎么还没到目的地?因为时间不够,还要继续开,所以只要没到目的地,就说明你做的不够。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刚学的时候,转不过这个弯来,总是觉得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没有看到成效?我们前面讲了两个原因,一是方向不对,方向不对努力一百年也等于零。就像有些外道,虽然一辈子都在修苦行,但是也没看到什么收获。有些修禅定的人,安住在非想非非想处天,他们以为是解脱道,安住了几万大劫还是等于零,没什么用,方向不对是个大问题。虽然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如果见解是正确的,但是你也要继续去做,不管是打坐、供曼扎,或者修五加行等等,在你的相续没有大的转变之前,都说明因缘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做。做完之后,我们就可以真实的有一个很大的收获。

这里有一种因果关系的抉择,其实和我们的修行方面,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说的确是心可以改变的,而且它也很容易受到影响。有时一个很小的影响,就可以让我们花很时间消除,这方面的确不容易。我们要持续修行,不要小看不好的因缘,尽量地减少不好的因缘,应该多集聚善的因缘,再小都不要轻视,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

破他宗非理就是说不可能是这样的,否则身体上面也应该具足这样的功能了。这方面我们已经讲了,而且大恩上师也用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这个问题。

丑二(立自宗)分二:真实自宗除诤论。

这是进一步来观察,安立自宗的观点。

寅一、真实自宗:

真实的自宗就是安立自宗到底是怎么流转的。前面讲到了,身体和心的关系,即身体不是产生心的因,心是产生心的因,这是那个自宗。此处的自宗就是我们流转到现在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轮回、投生?如果是其他的观点,可能是没有前世的心流转到现在。现在说是前世的心流转到现在,而且讲到了自宗观点,到底是具足了什么因缘导致我们流转到现在,这个地方的自宗主要是从我们自己流转轮回的因缘来讲的,这方面也很重要。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前几堂课讲到,虽然众生都想离苦得乐,一直在寻找痛苦、快乐的根源,但都是在表层上面去找一些因缘。哦,我找到因缘了,以前没有钱,是没有找到好工作,或者身体不好,只要吃了药,身体就好了,这些都是比较浅的因缘。更深的因缘他没有找到,从比较浅的因缘根本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更深的病灶还没有发现,更不要说解决了。比如你的眼睛很红,或者皮肤不对,抹一点亮的东西,或者抹一点药膏,其实皮肤病、眼病都是从身体内部显现在外的,只治表面是不行的,也许涂了药膏之后,疼痛感减弱了,或者稍微缓解了深层次引出的皮肤病,里面的病灶还在不断的加强。第二次发病,你又这样去治,一而再再而三,总是没有办法找到更深的病根,乃至于觉得把病根找到了,治疗之后还有更深的病根。

医生的能力决定他可以发现多深的病灶,世间医生也有庸医,有些庸医只能看很简单的病,有些庸医则是完全不懂,有些庸医只能开一点药。有些可能也不算庸医,他的技术还不够精良,可以看到比一般的医生更深的病,还有一些是良医,能够发现很深的病灶。有些神医级别的医生,可以看到最深的病灶。世间的医生基本上只是从身体疾病的方面,有些神医级别的医生可以看得比较深,但是更深的因缘可能没办法看到。在佛法的禅修中,或者一般世间的苦行仙人等具有神通的人,他们的眼中看到的病灶,或者从佛法的角度看到的病灶,可能是从其他的方面引发的,比如从贪嗔痴无明等引发的,世间人就没办法了。

对于痛苦,如果以病为例,从世间到佛法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还有很多世间的安乐,或者名誉、地位等等,也有很多深浅的因。对于怎么样离苦得乐,如果你只是很肤浅地从表面上学到了一点,可能在短期中,或者今生有用,但是到了后世就不一定有用了,有些人把着眼点放在后世,努力修持善法、清净罪业,这样是不是就把稳了?也不是,因为他是通过有漏的烦恼心或者我执引发的,所以这个因也是有限的,仍然没办法彻底解决问题,所以很多小乘的行者说,应该以出离轮回,灭除三界烦恼、我执的心来修持善法,这时逐渐会靠近解脱道。

佛法当中的问题都是讲到最深的层次,以前我们大概提到过这些问题,以生病为例,这个病灶不是一般医生能发现的,而发现病灶之后,怎么样才能把这个病一步一步的治好,良医也是有次第的,而不是说发现了病灶,直接开个猛药,把你的病灶去掉,也许他在治病的时候,先从其他的病入手,先把其他内脏功能完善了,然后慢慢再给你治疗最根本的病。在佛法中也是一样的,虽然知道一切最根本的就是无我,但是对于刚开始学习佛法的人是不会讲那么深,刚开始只是讲一些其他的,比如业因果、轮回过患,逐渐引导一切众生了知流转的根本就是因为执有我,这个病灶是一般人根本不愿意动的,最痛的地方就是这里,这是根深蒂固的。

无论是已经出家的人,或者学习佛法的人,甚至于包括学习空性的人在内,如果对于空性没有学得非常透彻,真正来讲让我们发菩提心,或者修持善法,然后告诉我们对于后世有利,能够获得这个那个的功德,都会很高兴,最后告诉我们要打破我爱执,或者去掉我执,很多人不愿意去做。为什么呢?这是最深的病灶。

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一方面来讲他想去掉痛苦,一方面又想保护住最原始的病灶,不让动,比如听到无我空性,很多人就听不下去了,或者真正要修行,感觉到有一点点无我的时候,开始感到恐怖。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要放弃我爱执、放弃我的利益,这样我们就会不高兴了。其实都是自我在保护它,这时我们要逐渐知道这个病的危害性。

虽然看起来它和你一起生存了很长时间,觉得有它非常好,但它是所有痛苦、一切轮回的根源。如果你准备好了,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动这个最根本的肿瘤,不动是不行的。对我们而言这个最大的肿瘤就是我执,恰恰也是很多人不愿意碰的东西。如果我们在内心当中没有准备好,可能只在浅层次的佛法上面去种点善根等等;如果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或者福德善根成熟了,这时就会很迫切的断掉我执。他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也是真实的修,完全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奉献给众生,然后去断除俱生我执的时候,也是非常认真、毫无保留地去通过空性断除我执。这方面和有情的根基,准备工作是不是做的妥当等方面有关。

就像有些病人已经准备好了,不管怎么治疗,都能接受;有些病人就不行,问能不能保守治疗,或者能不能这样那样,如果听说可以保守治疗,马上会选择保守治疗,觉得保守治疗对他而言安全的多。其实这是行不通的。如果没有准备好,也没办法给你做最大的治疗。

我们也是一样的,作为弟子来讲,如果没有准备好,佛陀、上师的教义再殊胜,对我们而言,只是取我们最喜欢的一部分,而对我们真实有用的部分,还没有准备好去取,这就分出了高低贤劣,修行者的高下一下就分出来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努力的发愿,让自己早日成为法器,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修加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修,对于加行认真修持的人,自己在内心当中才能接受,愿意真正去使用佛法的手术刀来给自己动手术,否则肯定是不愿意的。因为它已经直接触碰到我们最原始的东西了,最原始的我执,一方面它是痛苦的根源,一方面也是我们每生每世当中致力保护的东西。一般来讲也是难以触碰到的,就像蜂巢里的蜂王、蚁穴里的蚁后一样,都是置于最中心的地方,被很多眷属团团围绕。把外面的去掉之后,里面还在不断的产卵,很快又会孵化出一大批来。如果我们只是在外围做一些善法来修行,相当于已经决定继续轮回。

为什么呢?因为你现在选择只是做一些外围的修行,还不愿意去真实的出离轮回,放不下很多东西,肯定是我们已经选择好了,再继续流转几世。在下一世你又会生起什么样的烦恼,遇到什么样的恶缘,造什么样的恶业,这个都不好讲。计划没有变化快,有可能你规划的是再流转几世,几百世一下子就过去了,这也很不好说。

不管怎么说,我们听了之后,一定要在这个过程当中,下定决心认清、对治轮回的根源。对我们来讲,这才是最重要,不是围绕我执而修行,而是应该以去除我执为修行。所有的修行不应该围绕我执而转,都要以铲除我执而转,一个是达到了修行的扼要,一个是找不到修行的扼要,这两方面其实关系很大。其实因明观点和很多修心法要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

这里和前面有两个自宗观点,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此处讲到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流转轮回?对于痛苦的根源自宗到底是怎么安立的?我们是怎么流转的?前面的自宗主要是心识是心识的因。

于我具贪故。有情非他引,

欲得乐离苦,受生于劣处。

前面对于外道承许心是从身体产生的,前面已经分析破斥了,我们是怎么承许的呢?我们承许“于我具贪故”。因为我们对于我所执方面没有断除,对我还有贪爱。我是什么?每个人都有我执,一般世间人的我执没有经过详细观察。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有没有我?我存不存在?”他说:“当然有我,我在这儿。”到底是怎么存在的?这些我们不关心,反正有就行了。一般世间人认为的我,就是想当然的那种我。

而外道对这个我的研究就比较深入了,他们是研究我的专家,把这个我层层的分析,最究竟的我是恒常、唯一,或者具有功德的。这个地方的我是什么呢?就是俱生我,众生流转根本的我是俱生我。相当于外道、世间人,对于有没有我,或者我解脱不解脱,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得到安乐就行了。外道虽然对我有研究,但是研究偏了,最后把这个我研究成了另外一种观点,变成了常一,好像学术研究偏离了轨道,最后缘这个我而修行注定得不到解脱。虽然佛法也是研究我的,但是佛法研究我的方向是这个我不存在的,这个我是虚假的,这是俱生我。平常说我想吃饭等等,这个我就是虚假的。

于我具贪故,众生对于虚假的我具有贪爱。刚刚我们讲对于这个我保护,比如觉得我要死了,对我都是有一种保护或者具有贪爱,这就是根源。于我具贪是根源,那不贪我不就行了吗?也不对。这个地方说于我具贪故,我们会认为因为对我具有贪心,所以才会轮回。如果不贪我不就没事了吗?不是这样的。并不是有我,你贪或者不贪的问题,二手对于一个没有的我进行贪执,我是假立的,这才是核心的问题。

外道认为我被束缚了,然后我不自在,应该把束缚我的烦恼去掉,他们通过修苦行,想要把束缚在我上面的绳索去掉。如果我们修行佛法不注意就会落入外道的观点,修行的时候就会觉得我是存在的,只不过我有很多烦恼、迷惑,我不自在,就得不到解脱。如果通过修行把束缚在上面的种种东西去掉之后,我就解脱、成佛了。如果我们这样想,还没有真正找到佛法当中修行的核心,暂时这样讲是可以的,在名言谛当中可以这样说,刚入门的时候可以这样想,随着我们学习佛法的深入,发现这个观点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不是说我最后成佛了,或者解脱了,而是我本来就不存在,所有轮回的痛苦就是因为把无我执为我而有的。在修行的时候,如果你还围绕我去修行,可能只是得到一点善根,种下一些种子而已,没办法获得真实的解脱。想要获得真实的解脱必须要了悟无我空性,这也是佛法和世间法、外道法的最大不同,就是对于这个所谓的我,知道这是无明和颠倒妄执。我们刚刚讲,这个我是什么呢?一般的众生认为的我就是我们的身心五蕴。其实只是把五蕴的整体执著为我而已,分析的时候根本没有我,后面还要讲,无我空性是我的正对治。

这个地方我们要讲的是什么?主要流转的根本就是把无我而执我,其实这个我不存在。打个比喻,就像黄昏把一条绳子看成蛇一样,蛇就是这个我。虽然这条蛇从头到尾都没有存在过,但是在具有迷乱的众生面前它又存在了。当我们说它存在的时候,实际情况是不存在的。怎么办呢?为了让我们认识到蛇不存在,就要抉择无蛇。放在现在我们的修行上来讲,就是抉择无我。现在我们的身心只是五蕴而已,上面根本没有所谓我的自性,我们把身心五蕴的积聚体执著为我了。从执为我之后开始,就像刚才讲的一样,你把绳子执为蛇了,所有的思维都会变成和蛇一致,对不对?你觉得这条蛇是花的,它有没有毒?全部和蛇相应了。对我们而言,把五蕴执为我开始,一切都围绕我而转了,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东西,我要解脱乃至于我要成佛、修空性等等,其实都是围绕我而转。

怎么对治它呢?既然蛇是虚妄的,我们就说无蛇,没有蛇就好了,蛇是不存在的,它的真实义出来了,本来就没有。让我们把现在轮回的痛苦去掉怎么办?就是无我,你的根源是来自于我,就是耽执于我,耽执的意思一方面是贪执,一方面是认为它存在。既然我们流转的根源是因为对我具贪,对治的根源也是去掉我就行了,所以佛法当中最不共的修法就是无我空性。如果安住了无我,现证了本来的实相,这不是说本来有我,要硬生生地把这个我拿掉,从它的位置上赶下来,打入地狱当中,不是这样的,而是它本来就是妄想、幻相而已,欺骗了我们很长时间。

我们现在修无我空性,就是还原它的本性,而不是让我们去修一个非常恐怖的修法,把一个我存在,或者把存在的万法修没了,这是很让人恐怖的,但是这个不恐怖,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就是你的幻相,而了知这些幻相没有,只是还原它本来的样子,有什么可怕的呢?而且这个幻相让你这么痛苦,还原之后幻相消失了,你会永远获得安乐,所以主要的来源就是于我具贪故,这是佛教的观点。

“有情非他引,欲得乐离苦,受生于劣处”。“有情非他引”,真实投生在三界当中的有情,是谁在投生呢?就是有情投生,具有心识的叫做有情。有情投生非他引,是讲不像他宗所说的一样,具有一个让他投生于轮回某一道的天神。“非他引”不是有大自在天、遍入天、上帝等万能神,他不高兴把你打入地狱,或者高兴就把你接到天堂,非他引,没有一个外在的引导,或者把我们投入到轮回的某处。在佛法修行当中,我们也不用害怕会不会得罪某位外道的天神,然后把我们投入到地狱、饿鬼道等等,没有这样的。我们会不会因为做错了事情,得罪了佛菩萨、护法神,把我们打入地狱?也不会的。只有自己的业,业是通过我执、无明、烦恼而有的。有情非他引,已经讲了不是外在的因素,包括佛菩萨、护法神,还有外道的万能神、遍入天等等,可以让我们进入轮回。

其他的因素和我们的思想走向有关,比如外道的天神,对于我们上天堂、入地狱有没有影响呢?有影响,但是不是凭借他的力量,而是通过他对我们施加的影响力。比如有些外道天神让你修善法,你修了,自己后世升天,或者遇到了邪神,他让你造恶业,你造了,自己堕地狱,这些都可以。如果你认认真真的修法,他们能不能把你抓住扔到地狱?他们做不到这一点,谁都没有这个能力。

这就是有情非他引,这个方面我们要搞清楚,这方面也可以印证佛法当中的观点。佛陀在经典当中讲,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是自己的依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其他的因素对我们没有作用,而是说主要的因素在于自己。如果自己修了善法,自己就会升天;自己修了解脱道,自己获得解脱;如果自己造了恶业,自己下地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别的只是作为助缘,其他方面的牵引,而不是直接把我们投入到地狱、天界当中。

“欲得乐离苦,受生于劣处”,就是因为有我执,对于我具有贪爱,想要离苦得乐,而受生于劣处。什么叫“劣处”呢?劣处就是讲到了能够形成有漏身体的胎处,比如入胎等,叫做受生于劣处。欲界中主要是胎生,这里也是从胎生而言,还有其他的解释。前提是具有我执,对我有贪欲,然后是以想要离苦得乐的心受生于劣处。通过这个流转于轮回当中,而不是通过其他的天神,如果天神高兴我们升天,天神不高兴我们就下地狱。

在有些修行教言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佛陀上师欢喜,你就解脱了;佛陀上师不高兴了,你会下地狱,这是另外一种解释。佛高兴是因为你修了善法;佛不高兴是因为你没有修解脱道,不是其他因缘,也不是说他的力量让你升天了。因为你做了善法,他高兴;因为自己的善法,牵引你升天了。这方面是不一样的。

痛苦颠倒心,生爱而束缚,

生因若彼无,其即不投生。

前面说我们说以想要离苦得乐的心,而受生于劣处了。哪个众生不想离苦得乐呢?都想离苦得乐。如果因为自己想要离苦得乐,换句话说,也就是说自己可以选择好的地方。为什么还会有人堕恶趣呢?就不可能了。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安乐,离开痛苦,不可能生于劣处。好像觉得这是一个矛盾,这是不矛盾的。

为什么呢?这里讲了“痛苦颠倒心,生爱而束缚”。如果众生真正了知下劣,然后不再贪爱,的确不会受生。关键是本来轮回当中所有的因、果等本体,都是痛苦的。这就是颂词当中,“痛苦”的意思就是说,整个轮回没有安乐的地方。轮回的因也是痛苦的因,比如三毒,我们正在轮转的本体也是痛苦的,以后的果还是痛苦的,真正来讲轮回就是下劣的。

如果我们知道轮回是下劣的,不贪爱轮回,肯定不会转生了。阿罗汉知道轮回下劣,早就出离轮回了;佛菩萨最初也是知道轮回是下劣的,开始产生出离心不贪爱,然后生起了菩提心成佛,也没有再转生于轮回。如果我们真正了知道轮回是痛苦、下劣的,从而断除了对轮回的贪爱,我们就不会转生到劣处。

“颠倒心,生爱而束缚”,众生的心是怎么颠倒呢?把痛苦的地方执为安乐,把不清净的地方执为清净,把无常执为恒常,这样就是平常我们讲的常乐我净四颠倒心。本来万法是无常的,你执为恒常;本来轮回是痛苦的,你执为安乐;本来是无我、不自在的,你认为有我的、有自在;本来轮回不清净,比如身体不清净,却认为是清净的,常乐我净是没有了知世俗的实相,产生了颠倒心,虽然对于轮回本来不应该贪爱,但是生起了贪爱而束缚。这是通过颠倒心而束缚,颠倒心是一个愚痴的心。

本来就是痛苦的因,你为什么会对它生起颠倒呢?在月称菩萨的《四百论》注释当中,有一个例子。一个人走夜路,他不小心,踩到了大便。最初并不知道,继续往前走,在停下来休息的时候,闻到了味道,产生了很大的嗔心,觉得怎么这么倒霉,踩到了粪便,但是过了一会之后,居然对于粪便产生了贪爱。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对大便生起贪爱呢?他也说不清楚怎么突然会对大便生了贪爱心。我们也是这样的,轮转轮回是因为无明,就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流转轮回。对轮回当中的不悦意的痛苦,产生了嗔心,觉得很厌烦,这是正常的。为什么会对轮回产生贪爱呢?就像这个人愚痴还情有可原,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踩到大便了,这也不要紧。生起嗔心、厌恶心都是对的,毕竟这是很脏的东西,怎么也没办法安立会对大便生起贪欲心。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也是一样的,你不知道轮回苦是对的,然后觉得轮回是一个很让人痛苦的地方也是对的。为什么会对轮回产生贪爱心、不愿意出离呢?对于轮回生贪是很大的颠倒。就像对于大便生贪心是大颠倒一样,不符合实际情况。

我们现在对于痛苦的地方生起贪爱心也是颠倒。本来众生是想要离苦得乐的,为什么通过想要离苦得乐的心生于劣处?因为不知道轮回是痛苦的,反而对于痛苦之处产生了常乐我净想。觉得轮回当中,可以找到真实义,其实轮回从头到尾、至始至终每一寸土地上面都没有安乐,众生完全颠倒了,自己的身体不净,他认为是清净的;本来无我、无自在,他认为有我有自在;本来这些是痛苦的,他认为是安乐的。有了颠倒的心,生起贪爱而造业,就被束缚了。

麦彭仁波切和上师在这里讲了一个比喻,虽然妓院等是很不清净的地方,但是贪欲强烈的人还是非常欢喜到妓院里去,还有猪喜欢很脏的淤泥,狗非常喜欢吃不净粪等等,这些都是不干净的地方,众生非常耽著。虽然有情的身体不干净,但是众生还是互相对于身体产生了很大的贪爱心。这些都是一种颠倒的表现。

也有一些人,看到旁生、饿鬼等可怜的有情,发愿自己下一世转生为一只猪,啥都不用想,也不用劳作,吃了睡睡了吃,反正最后都要死,挨一刀就行了,这不是颠倒心吗?有些人觉得变成一只宠物狗非常好,很羡慕这些动物,或者觉得变成一个鬼很好,好像很自在一样,这些都是颠倒。

虽然想要离苦得乐,但是通过颠倒心被束缚,这是颠倒当中的颠倒,为什么本来是下劣的,还会入轮回?就是因为颠倒心。放到我们自己身上来,自己现在为什么还在轮回当中?我们内心的颠倒还没有去掉,因为还是认为轮回是常乐我净的,所以被轮回当中的种种因素束缚,最关键的还是无明、我执存在。

这是众生流转轮回的关键,如果想要彻底离苦得乐,必须要通过佛法的观点才能做到,其他的世间法没办法离苦得乐,只有修行佛法才可以得到这个果。为什么呢?我们要彻底颠覆轮回的根本来源,就是一种颠倒的束缚。如果我们不注意学习十二缘起、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等,还是颠倒在引导我们,不是智慧、佛法引导。因为我们还是认为轮回可爱、自他的身体清净,认为有自在,可能还是以为有我存在,或者这些法是坚固恒常的。如果以四颠倒心引导我们的善法,还会在轮回当中,因为这是根本的因,所以真正想要脱离轮回,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解脱的观点。对于为什么轮回和怎么解脱的观点,一定要好好的学,学完之后才能区别轮回和涅槃的因,而不是把二者混淆起来,最怕的就是混淆起来。

混淆之后以为自己是修解脱道,其实并不是,虽然也会有利益,但是就会浪费我们的人身,所以我们必须要以佛智来区别,经常听上师的教言,学习佛菩萨的观点。他们讲得很清楚,哪些是轮回的思想,哪些是解脱的思想,把这个界限划得很清楚,我们可以经常以法义来对照我们的心,我们是不是落在了轮回心当中,或者是不是靠近了解脱道?如果是怎么办,不是又怎么办?讲的很清楚。

对于我们而言,虽然现在可能还在继续生起颠倒心,但是我们还可以修正,或者现在我们所修的道本身是可以修正的,有一个前提是一定要认真的学习佛陀的教言,否则我们也没办法去辨别。

“生因若彼无,其即不投生”,“生因若彼无”,投生轮回的因是什么?就是刚刚我们讲的我执,还有烦恼。我执是认为我是有的,有时认为我是烦恼,有时认为我不是烦恼,反正就是认为我存在,或者贪嗔痴等烦恼。如果认为我存在,再加上有了贪嗔痴,这时就会流转轮回。生因若彼无,如果没有这个因,就不会生了,就是随存随灭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有了我执、烦恼就会投生。如果我们不清楚,可以看十二缘起,就会特别清楚。

流转轮回的因就是我执和烦恼,没有这些就不会流转。我们在做什么?现在在熏习巩固我执、烦恼,还是为了断除烦恼,而修行无我空性?这是非常关键的。佛、菩萨、阿罗汉等圣者已经把我和烦恼断尽,没有投生了,现在我们如果断尽了,也不会投生,这里简单地讲到了一下轮转、还灭的因,展开来讲就是四谛。四谛当中的集谛和苦谛是流转的因,集谛当中包含我执、烦恼和业,有了这些投生轮回就是苦谛。解脱的因果是灭谛和道谛,通过修持无我空性灭掉了集谛,苦谛不现前,这时灭谛就会现前了。生因若彼无,其即不投生就是这样的。生因就是集谛,“彼无”就是没有了,如果没有集谛,“其即不投生”,苦谛也就没有了,为什么呢?不投生了,哪里还有苦呢?不管投生哪个道都是苦的,不投生就没有苦了。不管大乘小乘,从共同的解脱道而言都是一样的。这些对我们而言很重要,这个颂词讲到了轮回主要的因,以及怎样出离轮回和不投生的因,就是生因若彼无,其即不投生。

我们的修行要调整,以前没学习,或者不明确之前,修行的方向还是糊里糊涂的,觉得自己好像是在修行,在发愿菩提心,做一些积资净障,也在听密法等等,但是内心当中对于是不是断掉我执、烦恼方面不是很明确,都是夹杂在一起,在这样混沌的状态中修行。现在了知了之后,就要做一个区别。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引发出离心,又回到了前行中的四加行,找到了根源之后,再去配合四加行修行,再看的时候,对于里面的内容就会很清楚。为什么要修四加行,为什么要出离?众生耽著我而投生到劣处,对轮回这个痛苦之处生起颠倒心生而束缚,如果不生贪爱就不会投生。

这里讲得特别清楚,只要我们有了颠倒,就会投生,即对于颠倒众生生起爱染之心。在一些中阴窍诀中也讲过,在具体投生的时候,受到业力牵引,觉得这个地方很舒适,其他地方不适合我,他去了之后就会入于劣处,受生于旁生道等阴暗的地方。这就是生颠倒心,如果具有正知正念,在很多中阴窍诀中讲,真正修了很多善法,就会选择一些天人聚集的地方,还有把自己观为本尊等等,这方面也有很多。如果自己没有正知正念,以颠倒心入胎,很有可能就会转入劣处,这里讲很多和修行有关的问题,我们都要了知。

寅二、除诤论:

若未见去来。根不明不见,

如目不明者,不见轻微烟。

讲完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对方说,“若未见去来”,这个心是从前世的前世到前世,再从前世到今世,从今世到后世。如果是不断延续到现在,我们应该能够看得到前世从什么地方来,后世到什么地方去。这方面谁都没见过,一方面是眼睛没见到,一方面也是没有回忆起来。比如我记得昨天去了某个商场,别人说你没去当然不会同意。如果能够记得我前世流转的情况,别人再说没有前世,你也不会同意。因为眼睛没有真实看到一个人的心从此处到彼处,包括也没有回忆起来,这里主要是没见到前世的心识到中阴,中阴再到后世等等,没见到的缘故就不合理。

如果从我们邪见的侧面来讲,这是使用最多的,也是最有利的根据。什么根据呢?没看到。没有天堂、地狱,如果有会看得到,没看到的缘故就是没有。前后世也没有,没看到的缘故。

“若未见去来”,没有看到心识来来去去,从前世到今世再到后世,没有看到的缘故就没有,虽然这个观点很简单,但是对我们的影响很深刻,像世间上很多人在讲根据的时候,都是说没看到,没看到地狱、因果,没看到就没有,这个颂词主要是破一点。

我们分析的时候说,“根不明不见,如目不明者,不见轻微烟”。“根不明”,对于眼根不明的众生来说,他是看不到的,看不到前后世、中阴身、心识,也看不到心识。打比喻讲,“如目不明者”,就像眼睛不好的人,“不见轻微烟”,轻微的烟看不到,“轻微烟”就是很淡的烟,眼睛不好的人看不清楚。有些眼睛不好的人,稍远的地方就会一片模糊了,什么都看不到了,眼根好的人就会看的清清楚楚。招飞行员可能必须招1.5以上的眼睛,否则飞机飞到眼前才看到,像这样肯定不行。

一个眼根不好的人,很近的地方都是一大片模糊,什么都看不清楚;眼睛好的人,每一棵树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方面就是差别。不能说因为我没看到,或者看到的是一片模糊,所以根本就没有轻微烟。不是没有轻微烟,而是你的眼根不好,有局限性,看不到轻微烟。

在现实当中,眼根好的人和眼根不好的人走在一起很明显,别人很远就看到了你,和你打招呼:“哎,某某道友。”自己听到声音了,是谁在打招呼啊?看不清楚,嘴巴上面应付着:“你好。”脑袋里在想这是谁呀,走近了,才看清楚。哦,是你呀。眼根好和眼根不好的人有很多差别。世间当中眼睛明和不明,看的清晰和不清晰,都有差别。

到底这里哪个是正量,到底是眼睛不好的人,看到的是标准,还是眼睛好的人,看到的是标?当然是眼根好的人看到的是标准,眼根越好的人越是标准,眼根越不好的人越不是标准。如果只有两个人,0.1的和0.2的比起来,0.2的就是标准,0.5和1.0的比起来,1.0的就是标准。为什么你看不到前世,看不到前世就等于没有吗?你的眼根不明而不见,不是没有而不见。如果眼根非常好,在你可见的范围没看到,可以说没有;如果你的眼根不好,不能没看到就是没有,就不能作为标准。

前后世的心识入胎,或者中阴身的根“不明不见”,不是世间当中最好的眼睛都没看到心识、中阴身,应该就是不存在的。虽然可以用眼睛不好的人和眼睛好的人比较,但是中阴身是更细微的心识,必须是更好的眼根,或者特殊的眼根,有些地方说天人的眼睛可以看到。有些狗、马等众生的眼根很特殊,可以看到中阴或者鬼魂,有时狗莫名其妙的使劲叫,马到了一些地方就不愿走,都是这个原因。不单是一些影视剧里面可以看到,上师们也是这样说的,它们的眼睛属于鬼眼,可以看到鬼、中阴身。普通人是看不到中阴的眼根,看不到不能说没有。

还有就是眼根不明,如果你没有通过修炼得到禅定,《俱舍论》中讲,如果你生起了禅定,比如生起了初禅,安住在初禅当中,通过初禅的禅定力,本来欲界粗大的四大种就变成了色界的四大种,天是色界天,你的眼根也变成了天眼,就可以看到一般欲界的人看不到的情景。眼根清净之后,就可以看到更清净的东西。因为这种物质特别薄,心识或者中阴的五蕴非常微细,所以这个不好确定。我们没看到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眼根的功能有限,这个情况一方面是说服我们的一个根据,一方面也是说服别人的一个根据。如目不明者,不见轻微烟,就像眼睛不明的人看不到轻微的烟、很远的文字一样,眼根好的人一眼就看到了。

纵有体微故,有于有无碍,

如水如金汞,非未见故无。

这是进一步的讨论。即便中阴身入胎是心识的延续,其实心识的延续是心识占主导的,我们要搞清楚,中阴身不单单是心识,他是一种意生身,意生身不是意识为生,而是以意识所生,或者身体像意识一样,很快可以生灭。中阴身有没有色法呢?中阴身也有身体,这种身体很透明、微细,虽然也是一种色法,但是属于很细的色法。如果他的心识没有身体作为所依,没有办法安住。死亡的时候,通过心识突然显现一个中阴身,意生身的心很快。比如一想月球,已经到了月球,心识是很快的。中阴身是在很快的时间中形成的身体,我们现在的身体不是,必须要十月怀胎,不会这么快的。化生很快,中阴身也算是化生。

有些人认为,虽然中阴身有可能太细了,我们看不到,但是如果它是色法就没办法入胎,因为色法和色法之间没办法融入,所以怎么可能穿越石头、木头,穿越肉体进入母胎当中呢?色法的意思就是质碍。“纵有体微故”,纵然它是存在的、有质碍的。“有于有无碍”,分析的时候还是可以穿越,因为它是很细的色法,比如我们在远处看到一片密林,感觉是没有缝隙的,但是走近的时候,会发现身体可以穿过去。如果色法够小,就可以从色法和色法之间的缝隙穿过去,同理虽然身体、木头、石头对我们而言很坚固,是一个整体,但是如果有一些比它们还要细的色法存在,对它来讲缝隙足够大了,就可以过去。

因为这是很细的物质,所以可以从看起来很坚密的物质当中穿过去,看似坚密的物质对它来讲还是很大,就像我们觉得玻璃很光滑,手没办法抓住,但是对于苍蝇蚊子来讲,上面的颗粒够大了,像攀岩一样,随便爬来爬去非常的轻盈,它们足上很细的毛抓得很稳。我们觉得整体的石头、木头,对中阴身来讲很粗,这样看的时候,有于有无碍,第一个“有”是有些中阴身,“于有”是对有些法来讲没有阻碍,不是中阴身对于所有的法都无碍,而是说有些中阴身对有些法无碍,这是为了简别有些不能穿越的地方。哪些不能穿越呢?《俱舍论》中讲过,第一个金刚座不能穿越,因为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地方,诸佛威德力的缘故没办法穿越。第二个母胎不能穿越,可以进去但穿不过去,进去就入胎了。既然母胎不能穿越,那是不是所有女人都不能穿越?不是。其他女人身体可以穿越无碍,如果你和这个女人之间有成为母子的因缘,有这样的业,或者你投生的因缘到了,就会入胎,穿越进去就安住了。有于有无碍,不是百分之百,不是对中阴身对所有的法无碍,有些法不行,绝大多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物质基本上都可以穿越。

在世间当中也有一些法可以穿越,“如水如金汞”,“如水”,这是世间当中的比喻,以水为喻,对于陶师刚刚捏的泥瓶来讲,水就可以穿越,慢慢渗透,就会穿越过去了。两种都是物质,水是物质,泥瓶也是物质,这是没有烧过的,水可以渗透到湿的瓶当中,这是物质可以穿越物质的一个例子。

“金汞”,水银穿越金器、阳光穿越玻璃,都是物质穿越物质。颂词当中已经讲到两种观点,第一个是不见,看不到中阴身的原因是眼根不明,第二个是中阴身也有质碍,为什么能无碍的穿越呢?如果穿越不了,就麻烦了,中阴身要投生而到处跑。有些地方讲,中阴身很难安住在一个地方,到处跑,而且速度特别快,山岩石头一下子就穿越过去了,业力所逼的时候就会投生。虽然是质碍的,但也可以穿越,对金刚座、母胎不能穿越。

“非未见故”是总结,这是很重要的理论。“非未见故无”,并不是没有看到就是没有,这是对于这种破斥邪见是最敏锐的,没看到不等于没有,而是自己的能力不够。看不到的东西就是没有吗?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比如看不到内脏、隔壁、山后的东西、电波、信号、声音等等都看不到,这些都是存在的。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都是自己没办法经历到。如果我们通过修行,自己的眼根清净了,可以现量见到中阴从前世入胎到住胎,然后出生等等,真正有清净天眼的修行者通过清净的眼根可以看到。

非未见故无,没见到不等于没有,这个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如果其他的理论没有记住,首先就把这个记住,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理论,对于很多人来讲还是很有用的,碰到不相信前后世的人,你给他讲这些不一定马上会相信,但是至少可以让他怀疑,自己以前根深蒂固的理论也不一定对。如果现在你能通过这个理论让他怀疑一下,给他举很多例子,没看到真的没有吗?比如显微镜发明之前的细菌、很多存在的物质,都看不到,还有中医的经络,看不到,也扫描不出来。如果去扎这个位置就能起作用,它就是这样存在的,因此没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没有。至少在他们产生怀疑之后,第一个可以动他们摇根深蒂固的邪见,第二个也许他们会进一步的寻找真理,佛教徒讲的有可能是对的,我去听一听他们怎么讲的,有可能通过系统的学习理论,彻底遣除了邪见。

《成量品》当中的很多根据非常契合于我们的分别念,对打破我们邪见非常有作用。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比较敏锐,或者有力量的理论要经常性的串习,对于对治自己、别人相续当中的邪分别念,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遇到这些人的时候,心中不会害怕。因为自己学习、思维过这些理论,所以能够谈论这方面的问题。如果自己没有学,或者没有通达,不一定会有这个效果。直接来讲,因明和我们的修行是有关的,有些人说这是不是修心窍诀、直指心性?那倒不一定,但是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帮助我们产生修行佛法的定解,这方面的作用非常巨大。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