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量论·成量品广释》第20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释量论·成量品》。

《成量品》主要是安立佛陀为殊胜的量士夫,为了让我们对于佛陀是真实的导师产生信心,就需要学习相关的道理,尤其是针对我们分别念的很多推理。这些通过分别心推理出来的真实道理,可以遣除我们的邪见,当然佛法修行到了究竟,是完全超越了分别心的。因为现在我们修行的状态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标准,为了迅速的获得,或者总有一天达到证悟心性的缘故,前期的准备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让心入道,安住在和佛法有关的殊胜理证当中,我们的内心当中的很多分别念,在修行当中也会产生一些违缘障碍。虽然违缘障碍来自于方方面面,但是在轮回当中自己的心上有很多习气分别念,都会对我们的修行作障碍,这些心上的障碍对我们的修心、证悟心性会造成一定的违缘,对于这方面的障碍,还是需要通过了知真实的道理来遣除。

这里面有很多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修学了一段时间之后,眼光就瞄准了高法大法,对于一些基础的法要、理论性很强的推理,不是不感兴趣,就是学不懂,或者了知了一些比较高深了义的法之后,自己觉得这是增加分别念的,对我们来讲没有用。我以前也讲过,我们没有真实证悟实相之前的所有修法,其实都是分别心,包括我们现在修的大圆满、生圆次第,或者禅宗等证悟圣地之前的所有修行。

不用分别念用什么修呢?无分别智没有现前,不用心去修,道也不可能自主显现。在此之前,所有的修行其实都在增长分别心,只不过在缘这些教义观修的时候,要看分别心是随顺于解脱道,还是随顺于轮回。这方面我们要做个分别。虽然都是分别心,但是有一种分别心是随顺于轮回的。比如对于身体、轮回安乐的执著等等,而另外一部分分别心,比如缘佛陀是不是导师,佛法是不是真实的正道,前后世是否存在,或者缘中观所讲的万法空性等等,这些分别心就是随顺于解脱道的。解脱道当中,有些是随顺于解脱道的本体,有些是随顺于解脱道的分支,这些都和解脱道相关。现在安立的这些,主要是我们的心在真实的相应于心性之前入道的方法,就是说怎样让我们的心入道。

入道有很多种,比如入道的第一步,学习过大圆满前行都会知道,共同前行学完之后的第一个修法就是皈依。皈依是对于三宝产生真实的信心,通过这种信心来皈依的誓言、决心,宁舍生命不舍三宝,这是我们修道的一个坚实基础,也是修道的第一步。如果对于佛陀、三宝没有一心一意全身心的皈依。

汉地大德在翻译皈依的时候,有些翻译成皈命。为什么叫皈命呢?我们完全是用生命去皈投依靠的,不是说办个皈依证,或者每天磕几个头,念一些皈依偈颂,而是真正来讲,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生命来作皈依的。在这个情况下,虽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但是绝对不会舍弃皈依,这就是为了突显它的重要。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虽然说皈命三宝,如果对于三宝的功德,或者三宝是不是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皈依的这一点,没有很清晰的认知,当遇到了一些诱惑,比如我们在学习皈依戒的时候,不管是别人奖赏你,有人说,要是舍弃三宝,就给你一千万。你想,我的房贷还没有还完,一千万正好用得上,或者看到车、房子就可以买了,有可能别人的一些奖赏就让自己舍弃三宝了,或者别人威胁你,如果不舍弃三宝,就把你关到监狱里,或者杀了,遇到生命攸关的事情也会舍弃三宝。皈依三宝的价值和真实世间上的奖赏惩罚二者比较起来的时候,因为他们没有觉得有这么大的价值,所以轻易就舍弃了。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也很有可能当我们的修行顺风顺水,或者生活工作都很顺利的时候,似乎信心很坚固。遇到了利益冲突怎么办呢?这时就要考验我们修行的决心了,你到底是舍弃三宝,还是舍弃世间利益呢?如果我们没有真实的产生定解,在修行过程当中,违缘不知道什么时候无声无息地就来了,出现在我们生活工作当中,这时候需要做很多艰难的取舍。我们真实地通过学习,了知了佛陀这位导师的分量,懂得正法、解脱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对于这些问题非常清楚,真实地产生毫无动摇的理论,通过真实的根据产生了定解,我们皈依这个时候就很稳固。不管别人用什么威逼利诱,反正我始终会用所有的生命去皈依,把它真正作为我们离开痛苦,获得安乐,救度一切众生最根本的法,这时我们皈依的心就会非常稳固。

如果有了这种稳固的皈依心,再去作发菩提心等修行。如果我们第一步不观察的时候好像很圆满,就像有些好风景只能远看,走近看什么都没有,我们的信心也是这样,大概看下来觉得都有信心,遇到了事情,仔细观察分析的时候,可能我们的信心就会千疮百孔,完全经不起观察。如果是这样的信心,我们修道不是说没有希望,但是有点遥遥无期的感觉。如果我们真正了知,通过自力把这些该通达的通达了之后,能不能够成为以后修道的坚实基础,就会显而易见,一定可以成为我们修道的坚实基础。

我们首先对于三宝产生坚不可摧的信心之后,才能进一步的说我的上师是三宝的总集。既然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三宝是怎么样的?你对三宝都不知道,或者没有产生信心,对于三宝总集的上师,还是一个总的概念而已,完全没有一点点的感觉。我们平时说上师是三宝的总集,或者上师是三世佛的化现,首先要对于我们的导师佛陀、三宝总集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皈依三宝之后皈依上师,如果对于三宝的功德,以及它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这一点坚信不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说皈依上师,或者说上师是三宝总集,这时的信心就是很真实的。这个时候你要修上师瑜伽的能力也就不一样了。因为前面我们皈依三宝,或者自己没有产生坚固的信心、誓愿力的缘故,所以我们在观修念诵的时候,也是难以真正地震动我们的相续,或者没有这个基础上修一些上师瑜伽,也会显得比较空洞。我们有时有没有信心呢?看起来好像有信心,也很热情一样,这不是真实的信心,或者经不经得起观察,这时不能观察,一观察就出问题了。就像中观的世俗谛一样,你不观察就有,一观察就没了,成了空性,不可得了。我们的信心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要把自己的信心训练成那种经得起观察的信心,就像中观应成派的胜义谛一样,不管怎么样就是那样的,永远不会变化,这种状态也不可能是无因无缘的。一方面需要有一个深厚的善根,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支持,有时候也很困难。

大恩上师经常讲,很多搞学术的人有可能把《释量论·成量品》的词句搞得清清楚楚,但是他们没有福报、善根支撑的缘故,还是生不起信心,所以我们要有一定的福德,平时要尽量去做让自己的福德善根增长的事情,对于放生、修行等这些让自己的善根稳步增长的法要,我们都要去修行,还要不断的发愿、回向,让自己的善心尤其相应于解脱道,并且不断增上。

我们对于善根不能满足,对于积累世间的财富,我们到了一定时间就要满足了,差不多够用就行了,不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无休无止的投入其中。世间的事情到了一定时间就要终止,而对于福德、善根的增上永远不能停息。因为真正的成就佛果、圣道需要无量的善根,或者我们暂且不谈成佛登地的善根资粮。如果想要真实的信心不退,让我们真正对三宝产生非常稳固的信心,也需要很大的善根福德支撑。我们不管是究竟的必要,还是暂时的必要,不间断地去增福累积善根都很重要。前面我们讲,对于善根的增上,我们不能满足的。虽然世间的事情可以满足,但是对于佛法的修行、福智的增上不能满足。

我们要经常性反观自己,因为自己的修行不到量,不好的心态也会频频出现,有时也控制不住。什么样不好的心态呢?就是我们对于佛法的修行容易感到心满意足,觉得修了这么多年可以了,比如加行修了一次应该够了,而对于世间的财富快乐永远不满足,这就是一种颠倒。

世间的财富还是需要依靠以前的善根福德,即便是得到了,死时又抛弃了,自己一个人的神识独自趋向于后世,你在今生当中打拼得到的所有东西,再不愿意也要留在后世,下一世要重新再来。我们对于这些利害关系,比如世出世间轮回和解脱的福德、受用等等,容易处在一种颠倒的状态,这方面也需要学习上师们的教言来不断地观修、调整。

我们知不知道这些利害关系呢?虽然大概也知道,但是不深刻,有时就会忘记,有时即便没有忘记,也是随随便便给自己找个理由,然后就过去了,明明知道这是肯定不对的,但是理由要找肯定找得到,随便给自己找个理由之后,又继续开始去追求世间八法。对于出世间的法找个理由就不做了,然后继续做世间法。佛法今天不做,明天也不做了,对于闻思修行、福德智慧的培育方面非常容易满足,但是对于世间法永远不满足,这也是颠倒。我们就要扭转这种状态,对世间的法要逐渐满足,对于福德方面不能满足。

以前我们也讲过,佛陀老人家的功德已经不能再圆满了,达到了究竟。他无始以来修学福德和智慧资粮习气的缘故,当然佛陀只是对于我们示现,真正来讲佛的相续不会再有像我们这样有漏的习气了。因为他在三个无数劫中,不断地去追求福德和智慧,所以成佛之后对于想得到福德的心还是没有停止。阿那律尊者的眼睛曾经短暂地失明了一段时间,他的袈裟破了,想要摸索着补衣服,穿不了针。他说:“谁对福德是没有厌倦的,能够帮我穿针?”他刚刚自言自语地对空中发出悲叹之后,就有一个声音说:“我是对福德没有厌倦的。”他一听是佛陀的声音。佛陀说:“我对福德不厌倦,我来帮你做。”佛陀老人家的功德已经圆满了,为什么还会这样呢?佛陀的不共法当中,就有一个是对于福德永远不满足。

既然佛陀他老人家都是这样不满足,我们也没有什么理由觉得自己稍微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了,我们有什么资格说自己这样已经足够呢?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真正有了一种对于善法不厌足的心态,善根就会迅速增上;如果我们内心当中产生差不多了的心态,修行可能就要开始刹车了,陷于停滞的心态会出现,也类似于一种恶兆。世间有世间的恶兆,对于修行人来讲,如果产生对于闻思修行、福德智慧的培育觉得可以了,这也是修行方面出现的一个恶兆,我们要想方设法地遣除,比如修金刚橛、大威德等方式把我们恶劣的心态遣除,或者通过遣除违缘的方式遣除掉。

当我们世间当中出现一些违缘恶兆的时候,会去找大德打卦,告诉说你要修什么回遮法、降伏法,把违缘遣除掉,我们对于遣除外在的违缘都很上心,虽然对于修行中可能出现的违缘、恶兆也上心,但是这个程度远远不如遣除世间违缘的想法上心,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改变。

刚刚讲了这么多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对于修行产生的帮助,尤其是我们想要比较有质量地修不共内加行的皈依,以后在这个基础上修上师瑜伽,或者让我们的信心更加纯净坚固,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刚刚我们讲了这么多,一方面要积资、培福,并且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否则这些有可以就会成为我们对于三宝产生不共信心的障碍。一方面也要学习这些正理,多管齐下之后,因为已经具足了产生清净信心的因缘,所以清净信心的果就可以在我们的内心出现。如果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没有具足产生清净信心的因素,清净的信心也没办法生起,这样的因缘法则,在上面绝对可以完完全全地体现出来,这一点对我们来讲,当然很重要了。

因为我们学习是要成佛的,皈依三宝是要以佛陀为导师,以法作为我们的正道。我们要皈命导师佛陀,这个皈命就是真实地了知解脱道和世间道的利弊之后真实的皈依,把佛陀当成我们解脱的导师,而不是说孩子要高考了赶快去烧个香,或者现在有个违缘出现了,赶快去拜个佛,这不是把佛陀当做引导我们解脱的导师,而是把佛陀当成一个解决世间问题的神。这就是没有了知佛陀出现在世间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觉悟。

如果我们真正学习了教理之后,世间的利益和我们的心获得觉悟的利益二者比较起来,根本没有可以比性。我们现在的福德和智慧还没有真实成熟,成佛或者心的觉悟和世间的追求二者也不具有可比性。我们觉得世间的利益远远高于解脱的利益,在没有真实地了知实际情况之前,世间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解脱方面就是赶个时髦,皈依或者参加学会,觉得大家都在学我也应该去,有一种赶上潮流的心态,或者找个依靠。其实佛法的真实义不是这样的,完全能够引导我们真实地趋向于解脱,而且是能够永远离开痛苦的方便。

如果我们不学,对这些产生不了信心,没有了知真实的道理,我们皈依、学法,或者参加金刚萨埵法会时,以什么心态来指导我们在学修呢?我们比较的时候就会很清楚了,现在我们对于佛法的认知,从佛法和世间法的利益二者之间的比例来看,如果我们对世间法的著重远远超胜于佛法,以这种状态来修,基本上就会变成世间的因。我们要产生纯粹佛法的利益,或者清净的善根,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要不断地修正自己对于世间和解脱道的看法,最后我们就会达到像刚刚讲的一样,世间的利益和佛法比较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也会像很多大德一样,明白世间的利益像瓦砾、土石一样,没有什么价值,而佛法就像纯金、钻石的利益一样,如果内心当中真正达到了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再去修行就可以快速地进步。

我们现在进步缓慢的原因,就是对于解脱道本身、佛陀是我们哪方面的导师、正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无所知。现在我们学习《入行论》《大圆满前行》,乃至于学习《大圆满光明藏论》等等,这些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不清楚,就会随随便便的缺席、断课,或者舍法,没有感觉,也就没有把它当成一回事情。如果学习佛法会让自己损失几千块钱,这个很重要,钱不能损失,佛法可以损失。

我们频频为了世间的利益而舍弃成就的因缘,从最初的一次两次到后来慢慢习惯了之后,就会经常性这样,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对于法义和世间的利益二者之间的差别其实还是很模糊的,不是很清楚。对此我们一定要反复地去了知,如果这些理念真正地深入到骨髓时,变成我们的呼吸、血液,然后完完全全融入相续当中,我们就会知道这个法对我们来讲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佛陀当年为什么会为了四句法要舍弃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能够相似地体会得到。否则有时候悟入不了,觉得没有必要吧?似乎有点小题大做,感觉太夸张了,这是不是一个神话,真有这么大的利益吗?居然为了四句话,在自己的身体上面钉这么多钉子,然后又抛弃了王宫、王位等等,为了得到这些有必要吗?如果我们真正觉得有必要,就会完完全全从内心深处生起对于佛陀的信心和真实随学大乘道的心,也会对于修道的人产生恭敬心。看到这么多人都在缘清净的道修学,这时自己也会产生恭敬心,对于什么是道友的理解也不一样了。

因为对于导师、法方面产生了清净观,所以对修道的道友的理解和以前也不一样了。虽然大家都是道友,但是不会随随便便地伤害道友的利益,可能更多的是保护、提携,修道方面的顺缘都会帮他具足,慢慢地在看法上不一样了,对道友就会非常地尊敬。如果把这些都做好了之后,进入密乘之后,道友方面的戒律就会很容易守持了。为什么呢?这时清净观生起来了,这个清净观是缘法生起来的,因为对法本身有一种理解,所以对于修法者的清净观也容易生起来。这不是强迫性地去观清净,而是有了内涵,内心当中具有引申出来的甚深清净观。能够知道其他的道友,虽然还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但是毕竟正在缘着这么好的法在闻思修行。很容易就会引申出清净观,或者有了包容的心态,不是说憋着、忍着,天天在想不能怎么样,就是强迫性地让自己去化解掉很多矛盾。

真正来讲,如果对于法方面产生了真实的信心,很多功德就会附带产生了,很多时候在一个地方遇到瓶颈没过去,只要把这个瓶颈过了之后,很多功德自然就会生起来了,以前怎么也达不到的状态,一旦突破了之后,一下子就可以了。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地方出问题了,虽然大概知道,但是确切的不太清楚。实际上对于修行者来讲,要得到利益,也是要对于导师佛陀、佛法,或者对于修道者等等,不外乎就是这些。修道者平常我们讲缘法修行的人,相当于是僧众。既有圣僧、出家的僧众,还有一些小僧众,比如居士团体。出问题也是在这上面出的,如果进步快,上面的密码解开了;如果进步缓慢,也是在这上面卡住了,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好像一下子就顺畅了,从这个方面延伸出去的很多问题自然而然会自动解除。有很多相关的菩萨戒、密乘戒,还有和菩提心、大悲心相关的戒律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真实地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定解之后,很多功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我们而言,从深层次了知因明非常重要。

有些地方也说,如果我们有信心,皈依法也可以让我们成就。为什么呢?虽然皈依法,看起来好像就是皈依,但是它的联系面很广,有很多和皈依相关的功德,当我们达到了这种状态,自然而然就会生起信心。如果有了信心,皈依法也可以变得很高深;如果我们没有信心,即便是修持生圆次第、大圆满也调伏不了自己的相续。当然我们不是说皈依完全可以代替其他的法,而是说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要素,如果学习佛法的人对于三宝没有信心,对于我们所依止的导师也是模模糊糊的,对于佛法,还停留在所谓的法就是一本经书、一部论典的状态,我们想要去真实地产生一个坚固的信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它是一个道,真正调伏我们烦恼的方法就在里面,而且它是很清净的。

如果完全产生了信心之后,我们就会缘这个道突飞猛进,愿意舍弃一切,然后精进地去修行;如果我们不了知利益,不知道顺着这个道走下去,到底会有什么结果,就会站在路口张望,猜想路那边到底是什么,如果不太清楚前方,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我们就不敢确定。如果我们很确定这个道的尽头就是个很好的乐园,那里有很美的风景,而且吃喝免费,肯定会跑得很快,一刻都不想耽误。如果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就会犹犹豫豫,不愿意,或者不敢去,对这个道本身来讲,我们还有点不愿意,或者不敢完全投入自己的精力、时间,因为不知道后面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这样去做,能够得到什么,不确定的话,让我们怎么精进?这个原因就会令我们不太精进。

很多问题都是相关连的,如果我们真正通过学习因明当中所讲的,对于导师、清净的法产生了信心,或者衍生出来,附带地了知了对于修法者僧众产生信心的方式。从因明的侧面来讲,这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还有我们以前学过的《随念三宝经》,从正面讲解了佛陀具有什么功德,那是通过教证的方式给我们宣讲,这方面需要学。推理也需要学,学了之后,我们的信心就会很清净,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符合实际的情况,通过法的加持力、这些推理,逐渐把我们心中的渣子,很多的邪见、怀疑等等一步步地清净掉,怀疑等等负面的染污逐渐清净了之后,正面的信心,还有真实的修道意乐慢慢会真实生起来,而且越来越稳固,越来越清净,这方面对修道者来讲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世间人,或者福智资粮不够的修行者,可能不会这样认为,虽然佛陀这样讲,上师也是这样强调的,但是据我观察好像没有这么重要,他们的话可能有点夸张,就是为了让我们怎么样,故意这样说的。福德不够的世间人就会想不通,为什么很多修行人愿意舍弃世间八法去求法修道,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必要呢?如果不知道这些,永远想不通。当我们的福德智慧没有圆满到一定的程度时,没有彻底想通,就会表现得犹豫不定,到底怎么样,有时不好抉择。如果就像佛陀因地的时候,对于这个问题产生了定解的时候,没什么不好抉择的,非常容易抉择,这也是我们需要了知的相关内容。

下面我们继续看《成量品》当中的原文,也是讲到了佛陀是导师的问题当中的基础内容,就是对于佛陀成佛的第一个因,就是能够通过生生世世修大悲,让大悲心清净、圆满的问题,有些人不承认。不承认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认为轮回、前后世不存在,比如现在我们在修大悲,如果心没办法延续,没有轮回,这辈子死了之后,没有下一世,那怎么样能说生生世世串习大悲心,让大悲心最后圆满、成就佛果呢?他们觉得没办法安立。对我们来讲,不仅成立佛陀是量士夫,而且现在也要对所修的法产生信心,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要通过理论来抉择前后世存在。

因为对方认为没有后世,心没有办法延续的因,主要是认为心是身体产生的,所以身体一灭,心也就灭了,不存在下一世的心识。我们要打破这个观点,我们说心不是身体产生的,那心是什么产生的呢?心是心产生的,产生心的因是心本身,所以心可以延续,不用观待身体。你的身体死了之后,无论烧成灰,或者抛到尸陀林喂老鹰,虽然你的身体灭了,但是因为心不是身体产生的,有它产生的因,所以身体灭了之后,心还会照样延续下去。通过这一点前世心延续到这一世,这一世的心到了下一世的理论就可以建立起来。我们在这种延续性的相续上面就可以修大悲了,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把它解决完之后,还有后面的问题可以一个个来解决,这些都是通过推理来证成。

这里的推理百分之八九十的篇幅都是破斥身体产生心的根据,而对于心产生心方面比例不是很大。从颂词的比例来看,就是破身体产生的反面文字比较多。因为我们的邪见,大多数也是来自于这方面,如果破掉了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心识是心识的近取因,就会容易多了,所以不成比例也不要紧,不需要百分之五十对百分之五十。因为对我们来讲,最大的违缘障碍就是身体产生心,如果把这一点破掉之后,其实我们已经不相信身体是产生心的因,再通过一定的理论宣讲为什么心是产生心的近取因之后,一下子就可以接受,在观察这个问题的时候,前面讲到了自宗没有过失,对方和我们前面所讲的不相同,就是说我们没有过失,他宗还是有过失的。

巳二(他不同此)分二:不同之理及除疑。

午一、不同之理:

就是说对方还是有问题的,他们不像我们一样,安立的宗义没有过失,这就是不同之理。

若身顿生识,后定同类生。

身体之能力,何故而消失?

这里讲到的是什么呢?“若身顿生识,后定同类生”,这就是他宗的观点,讲完他宗的观点之后,我们再讲破他宗的观点,不同之理就从这方面安立的。前面我们讲到的自宗没有过失,主要就是讲到什么呢?不会同时产生若干个心识,也不会同时产生很多相续的问题,这方面讲完之后,对方是这样安立的。因为心识不依靠身体产生,而是依靠心识产生,所以心识不可能是同时产生。分别识是次第生的,无分别识虽然可以同时,但它必定是没有分别的状态。主要以是不是可以产生同时若干个分别识作为多个相续的标准。

这样说的时候,对方对这个问题不太承许,按照对方的观点来讲,“若身顿生识”,就是说,当我们最初在母胎当中时,有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叫凝酪,受精卵刚刚形成的时候,开始是一个凝酪,然后是膜疱、血肉、坚肉、支节、鱼龟形等等,慢慢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就形成了身体。这七个阶段在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的颂词和《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注释当中。讲的轮回过患人的生苦当中都有讲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对方说在母胎当中形成身体的时候,第一位就是凝酪,当凝酪形成的时候,心同时产生了,即最早第一念的心识是身体产生的。身体怎么产生的呢?在母胎的第一阶段凝酪位的时候,形成凝酪的同时,心也产生了,最初是身体产生心。第一刹那的心识是凝酪产生的,心识产生出来之后,从第二刹那开始,和身体就没有关系了,就是说第一刹那的心产生第二刹那的心,第二刹那的心产生第三刹那的心,然后一直到死之间,都是心识产生心,所以对方的观点就是为了避免多个心识同时产生。刚刚我们讲了,我们这样的安立没有过失,而你们有这个问题,对方说,我们的观点和你们一样,如果你们的观点没有过失,那我们的观点也没有过失。

他们的过失是什么呢?上堂课讲了,过失就是在一个时间当中可以同时出现很多心识,对方说,我们也不会。为什么不会呢?他们说,我们第一刹那的心是凝酪产生的,就是说身体产生第一刹那的心识,只产生一个心识,也没有很多心识同时产生,然后第一刹那的心识产生第二刹那的心识,第二刹那的心识产生第三刹那的心识,这是次第产生的。对方说他们也没有同时产生若干心识的过失,就是从这个方面讲的。

若身顿生识,就是说身体在第一个阶段,同时依靠身体产生了心识,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就很圆满了。为什么圆满呢?解决了很多难题、第一个维护了身体产生心,并没有抛弃身体产生心的问题,也没有心顿时产生很多的过失。因为第一刹那的心是身体产生的,这一点还是没有改变根本的宗义。身体产生了第一刹那的心识之后,“后定同类生”,不管你活多久,八十岁、九十岁,还是几个月,后面都是心识次第产生心识,这方面他们觉得和我们的承许是一致的。

我们说不一样,看起来好像是这样,其实是有问题的。怎么有问题呢?“身体之能力,何故而消失”,既然你们承许第一刹那的心识是身体产生的,身体有产生心识的能力,就是说你第一刹那的身体有产生心的能力,到了第二刹那之后,我们就是说身体的能力何故而消失?身体什么能力呢?身体产生心识的能力,“何故”,为什么在第二刹那之后能力就消失了?没办法找出合理的根据。既然凝酪可以产生心识,它的本质也没有变,还是身体,为什么第二刹那、第三刹那的身体就不能产生心识了?发育成完整的身体之后,为什么就不能产生心识了?“何故而消失”,这个产生心识的因为什么突然就没了?这是怎么样的情况?它还是身体吗?什么原因导致产生心识的能力消失了呢?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找不到一个真正具有说服力的合理的根据。既然第一刹那的身体能够产生心识,同样的身体仍然可以持续性的产生心识。为什么说在产生的心识之后,它产生心识的能力就消失了?而且身体和心识之间不同类,为什么会具足这样的状态?这是没办法安立的,没有可靠的根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心识产生心识,第二刹那之后,心识的产生不需要依靠身体,和身体没有关系了,就是说以后的生和身体没有关系,以后的灭和身体也没有关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到了死的时候,虽然身体已经灭了,但是因为心识是生灭的体系,和身体没有关系,到了最后,呼吸终止或者身体的功能衰竭,身体没有了,心识仍然存在,因为它和身体没有关系的缘故,如果往后推的话,也可以这样去安立,但这里面主要是说身体能够产生心识的能力何故而消失了?真正来讲,虽然对方还可以找一些相似的理由,但是真正观察的时候,没有一个真实可靠的理由。如果心识可以通过身体产生的话,前面所讲的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前面我们用了很大的篇幅,破斥了身体产生心很多的根据,这个科判中只是说,身体产生心识的功能怎么就凭空消失了,其他身体生产心的所有过失仍然存在。

对于这方面的理论,如果没有学习过,仅凭我们的分别念很难真实去通达。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虽然有可能没有完全产生定解,但是也可以通过这个作为趋入点,进一步去观察分析。有时只要有一点提示,有了思路之后,我们就可以沿着思路不断深入观察。有时我们完全找不到一个思路,脑袋里面很混乱,这时从哪儿思考都不知道。法称论师的智慧很深,我们可能觉得还没有讲透,是这样的吗?万一对方又说出其他的根据怎么办呢?其实法称在造论的时候,是从大智者的角度把主要的方面讲出来了。然后和他智慧差不多的智者,还有学习了很长时间,有智慧积淀的人,一看的时候就会知道,主要的方面抓住了之后,其他的反驳没有什么力量。这不单单是对于佛弟子讲的,当时还有很多和法称论师辩论的外道,他们的智慧也很敏锐。只要把核心的东西讲出来之后,他们就会知道这是没办法反驳的。

我们觉得是不是还可以反驳,为什么不讲透呢?万一对方又从这个地方反驳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就没有办法抵挡了。并不是法称论师没有智慧观察,或者给我们这么粗的一个依据,有没有说服力呢?真实来讲,通过大德们很多延伸的注释,有时也没必要再说了,相当于把命脉掐住之后,对方没办法再做其他的反驳。根本的问题就在这儿,再找不到可靠的根据。根据当时的情况,造论也不可能一个问题就长篇大论地讲,也没必要。因为法称论师和他的对手都是智者,有时简简单单地几句话,大家就明白了,就像高手对招一样,可以一招制敌。他们知道这样肯定不行,一伸手就知道,肯定打不过。

有时不需要讲那么多,对我们来讲,可能看不出来,为什么这样就分了胜负。虽然我们层次还差得很远,但是可以作为一个趋入点慢慢延伸去观察思维,已经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对我们来讲这是一个方向,对他们来讲就是致命的。最主要的已经讲完了,我们抓住这个方向之后,再不断去延伸、不断去思维,我们的智慧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磨练不断地敏锐、深入,最后我们就会知道,法称论师讲的理论的确很尖锐,没办法反驳,这时就可以理解了。

午二(除疑)分二:略说及证彼合理。

“除疑”就是遣除对方,或者我们的疑惑。

未一、略说:

谓身灭非依,故心独自住。

为彼因得转,心续安住因,

不成其分支。

此处进一步讲到了身心的关系,身体不是产生心的因,心才是产生心的因。虽然心不是身体产生的,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具有作用的,这是很重要的。在遣除怀疑的过程当中,也说明了身、心之间的互助关系,互助不一定就是因果,俱有缘虽然不是主因,但是属于次要的因,这方面有一定的紧密联系。因为我们知道心必定是住在身体当中,身体可以影响我们的心,比如身体被打击的时候,其实产生疼痛感的是心识,疼痛感是受,受就是心所,心所还是心识的本性,整个心识分为心王和心所,比如眼识、耳识是心王,其他的受等等是心所法。我们快乐、痛苦的感受都是受,在《俱舍论》中讲了它是属于受蕴,受蕴在五蕴当中,第一个是色法,后面四个都是心法。如果我们感觉很痛,一般人其实是分不清楚的,就是感觉身体很痛,这是身体和心配合的体现。当身体受打击时我们会痛,这个痛就是受蕴。当你肚子饿的时候,很痛苦;当你吃饱的时候,也会很舒适,这些感觉是一种身识,身识和受配合起来之后就会有苦受、乐受等法,身体可以影响心,反过来心也可以影响身体。当我们的心一想我要去某某地方,身体跟着就去了,这就是心影响身体,当你起心动念,想要去拿杯子喝水的时候,手就伸过去把杯子抓住,然后往嘴里灌水喝了,这就是心影响身体,身体影响心,这是我们现量的亲身体验。二者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里面讲了,它们没有近取因的关系,是一种俱有缘的关系。这个颂词就是在除疑的过程当中,讲到了二者的关系。

“谓身灭非依,故心独自住”,我们可以解读成对方的观点,一方面讲除疑,一方面对方的观点也是怀疑。下面的三句是除疑,也是通过安立身、心的关系来遣除对方的疑惑。对方的疑惑是什么呢?对方说,按你们的观点来讲,身体不是心的因,而产生心的因是心识的同类因,即前面的心识产生现在的心识,现在的心识产生后面的心识,这样不断的产生下去。

如果是心识产生了心识,当我们的身体灭亡的时候,本来心识的近取因就不是身体,身体灭了之后,虽然心识会延续下去,但是身体不是产生心的因。你们前面也分析了,身体也不是心的所依。如果身体灭了之后,就不会跟着心继续延续下去了。“身灭非依”,身体灭了之后,不会变成心的所依,心就没有所依了。如果心没有了所依,虽然不断产生心,但是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会出现一个心独自流转的情况,心就会无依无靠的就漂泊在世间当中,因为身体不是所依,所以也不一定有后世的心并存。如果没有并存,就会出现比如现在我们的心也可以不依靠身体独自漂流了,就会有这样的疑惑,他们觉得这个问题需要解决,我们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怀疑。

法称论师说,“为彼因得转,心续安住因,不成其分支”。“为彼因得转”,“彼因”的“彼”就是身体。我们所处的轮回,尤其是在欲界和色界当中,因为三界当中的无色界是没有身体的,然后在欲界和色界,比如现在我们就在欲界当中,只要在轮回当中流转,欲界没有身体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身体也是享受欲妙主要的来源和载体。“为彼因”是为了保留身体的因,“得转”,让身体在下一世还会在轮回当中继续留转,就是说心识为了让后世的身体的因不中断,而且让身体下一世在轮回当中,还会继续存在。

“心续安住因”,如果让身体继续流转。为什么叫“心续安住”呢?心续是心相续,心相续“安住”什么呢?心相续安住在身体当中,我们承认心识依靠身体而住,身体是一个所依。我们学习过,活着时的粗大身体、血肉之躯有时是一个障碍。我们的身体很沉重,虽然心识一下子想从大海的此岸飞到彼岸去,但是身体太重了,飞不起来,根本没办法,只有一步一步的走,或者坐船前往。沉重的身体有时会成为无法快速移动的阻碍。它的利益是什么呢?利益就是有一个比较粗重的身体作为所依,心识容易安定,中阴身粗重的身体没有了,因为死后到了中阴,中阴身的意识就是显现意生身,色蕴的身体很细。

那时也有利弊,利益是什么呢?因为它的身体比较透明,是一种很细的色法,所以可以穿墙,快速的飞行。基本上没什么阻碍,想要到哪个地方很快就去了。比如现在的心想到了美国,一下子就到了,这方面很迅疾。另一个弊端是什么呢?就是心稳定不了,在一个地方安住二三秒的时间都没有。像我们一样,坐在这儿听一个小时的法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儿呆一二秒钟马上又走了,心识根本安住不下来,身体和心之间就会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说心续安住?就是我们的心要依靠身体而住,身体是它的所依。就像这一世的心识安住在我们身体当中,在名言当中可以说我们的心安住在身体当中,心续安住因,心相续能够安住的因是什么?就是身体。

从这方面讲,为了让后世的身体得以流转,然后让我们下一世的心相续能够有一个安住的地方,在心识上面应该有能够产生后世身体分支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心识要延续,如果没有身体,心续也没有安住的所依,所以在心相续当中应该有一个能够让后世身体显现的俱有缘,这样的习气在心上应该有。如果心上面有它的习气,当我们的心识流续流转到后世,心相续当中的习气就会起作用,作为显现下一世身体的俱有缘,身体形成之后反过来又变成了心识的所依,这时就可以互相饶益了,也就是说在心识当中有一种能够让后一世的身体显现的一个俱有缘习气。这个习气是在心识中的,当我们的心入胎的时候,习气出现了,就会通过俱有缘的方式让身体呈现出来,这时心就会安住在身体当中。不管身体是刚刚讲凝酪、膜疱、血肉、坚肉,还是鱼龟形等人的身体,心识就可以安住在里面,然后逐渐就会降生,降生之后身体不断的发育成长,自己的心识在里面安住。我们打坐的时候,也是因为有身体,你的心才可以观心性、修无常。因为还有粗重的身体在这儿打坐,身体坐在这里,然后你的心识可以在这儿比较稳定的安住。当然还是需要不断的串习训练才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安住在法的境界当中。

“为彼因得转,心续安住因”的缘故,心续当中安住在身体当中,在心上面会有什么呢?心上会有一种习气。“不成其分支”,“其”就是身体,如果在心识上面没有能够变成身体分支的因,这时候身体就会无法显现了。

这方面有两种情况,第一,从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心识上没有显现身体的习气,没有让心识成为身体分支的因或者俱有缘,身体的分支也是俱有缘。像这样没有变成分支、俱有缘的习气,就像你们讲的一样,心会独自漂泊,就不会显现身体了。我们说上面有习气,因为心是显现身体一个分支的因,是一个俱有缘,所以心上面的习气成熟之后就会显现身体,后世的身体显现出来了,后世的心安住在后世显现的身体上面,就不会独自流转了。在欲界、色界都会有身体的存在,不存在独自流转的情况。这个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心上面有成为身体分支的习气,心是一个身体的分支,是一个俱有缘,在心上也有显现身体的习气,所以不会独自流转。

第二,独自流转的情况是什么呢?虽然心上有这样的习气,比如一个欲界的人,现在开始修无色定。无色定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厌倦色法。因为无色定是在四禅的基础上修成的。《俱舍论》当中讲禅定的关系时都会讲到。首先色界定是厌倦欲界,欲是什么?欲就是五妙欲,对于很粗重的色声香味触等等很厌倦,生起了出离心,他们觉得很麻烦,非常厌倦欲界的状态,开始修初禅。因为这个因之一就是厌倦欲妙,所以也从反方面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修成初禅,第一步就是知道欲妙的过患,不能贪著它,一方面耽著欲妙,一方面要修禅定,那是修不成的。

为什么我们要去观察它的过患?也是为了我们不管是修出离,还是修禅定,都需要一个因,就是对妙欲方面的执著不能太重。如果对妙欲的执著太重,也是一个障碍。修初禅的人要对于欲妙完全厌倦,因为欲界的众生很耽著欲妙,觉得在色声香味触中可以得到安乐,所以想方设法地拼命追求。有一部分人对此厌倦了,想从中出离,他就开始修定,禅定修成之后,他在禅定中对欲妙没有兴趣,而且一直在串习这样一种禅定。当他死亡的时候,心上没有耽著欲界的因素。他对于禅定修成了,因为厌倦欲妙,所以他死了之后,不会再投生欲界,直接投生到色界去了。

如果在人间修好了色界定之后,虽然欲妙不耽著了,但是有色法还是不对,觉得只要有色法存在,还是会有束缚,所以进一步修无色定了,他开始修无色定,这是厌倦了色法,不单单是不清净的色法,对于欲界的欲妙没有希求,他舍弃了对于欲界的希求修成色界。因为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四禅定很清净,没有欲界的执著,没有贪欲,也没有嗔恨心,是很清净的状态。他修到四禅的时候,虽然舍受的状态也很清净,但是他还不满足,觉得有色法就是一个束缚,进一步连色法也厌倦了,开始训练无色定,一直在相续当中这样训练。因为他在内心当中一直训练无色,没有色法的状态,在死心的状态上面,色法的因缘没有成熟,因为他修无色定的缘故压住了色法的习气,他在这种状态中死的,死后直接投生到无色界,无色界就是不成其分支,这时就没有成分支了,因为无色界是没有心识的,所以它可以独自流转。

能不能够独自流转呢?刚刚我们讲了两种情况,如果在欲界和色界不可能,因为在欲界和色界最后死亡的心中有欲界身体的因在熏习。就像我们这些凡夫人耽著这个那个,不仅对自己的身体也执著,而且对外境都会执著,所以在死亡时的心上有这个习气,死完之后他下一世的心识又流转,心识上面带着下一世形成身体的习气,就会成为一种显现身体的助缘,这时的心识不会独自流转。

色界当中也是一样的,虽然没有欲界的习气,但是色法的习气还有。色界的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的身体很清净,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光明的身体,发光,而且很清澈,还有身体的习气,只不过是由清净的色法组成的身体。因为在最后死亡的心上面带着习气,所以下一世仍然会显现色界的身体。

还有一种情况,刚刚讲了无色界,因为无色界串习的是无色法,厌倦了欲界、色界的身体,所以他在死亡的心上面没有这个习气,或者虽有种子,但是被无色定压住了,最后就会安住在无色定,自动投生在无色界,不是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个无色界,比如你在这个地方死了,死的地方就是你的无色界,无色天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

我们说身体和心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身体作为心的俱有缘,心作为身体的俱有缘,如果在心识上面有形成身体的习气,一定会显现身体,不会独自流转。如果在死亡的心上面身体的因已经被压住了,后世不会形成身体,就会有独自流转的情况。关键要看在死亡的时候,心识上面有没有带着习气。我们通过精进的修行,在心识上面带了强盛的往生极乐世界的习气,死亡时这种习气会引导你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我们现在在活着的时候,熏习了太多的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的习气,死亡的时候这个习气就会牵引你堕恶趣。恶趣的身体是肯定有的,地狱、旁生等都有身体,还会流转而且也有身体。

很多时候我们心识上面的习气,还是和修行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这个地方我们讲的是身体和心的关系,但是如果把颂词的意义用在修行上,也是提醒我们,现在串习的不管是善法,还是恶法,在心相续上面都会留下一个习气,在死亡的时候哪个习气最重就会率先成熟。

不是说无色界就没有身体的习气了,虽然无色界在长达好几万劫中安住,但是也总有消失的一天,定的因缘消失之后,以前心识上面产生欲界色界身体的因,压不住就会浮现出来,如果在无色界死心的最后刹那,身体的因浮现了,他就会重新投生欲界。这只是暂时的压住,而不是把它连根拨除。他的心识上面所有轮回的种子全部是齐全的,没有一个欠缺的。如果心识上面轮回的习气完整无缺,怎么可能不呈现呢?现在我们相续中,轮回的种子是不是完整无缺呢?我们观察一下,如果自己根本没有想要通过善法的修习去对治六道的种子、轮回的因,比如出离心没有修起来,还在耽著轮回,或者耽著这样那样,如果心识上带着这个习气,而且我们没有真实地去修行摧毁它们的善法,凭什么获得解脱呢?根本没办法。

不管怎么样,了知了这些情况之后,我们下一世上升、下堕,无论流转到哪一趣,或者往生净土,都是靠自己取舍,现在主动权在我们这儿,还有机会取舍,你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现在还可以去选择。真正有智慧的人,现在就要开始做准备了,临死的时候想选也来不及了,你说我要选净土,对不起!你虽然选了,但是没有买票,或者没有准备资粮那是不行的。有时根本想不起来,或者想起来了,没有资粮也不行。现在我们后世的解脱,有时就是临终的一念,为了临终一念,或是说为了死后能否解脱,现在都是关键时刻。如果能够下很多功夫去做一些改变,尽量熏习很多高质量的善根,在死亡来临的时候,熏习了这些往生的因缘,也不会感到害怕。

把这些问题想透彻了,在修行的时候就会想到,现在我们每天的听法、思维、念诵等功课,是高质量的修行,还是形象上的修行?因为临死时的心不是看其他的,哪一个最重,哪一个熏习的最多就会起作用,所以现在我们对于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解脱的因素都是做个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很浮的善根,临死的时候现不了。因为串习最重的会自动现出来,所以通过思维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也会对于我们的修行质量有所触动。修加行的时候,你会认认真真的一个算一个的磕头,一句算一句的念咒,保质保量的修行才会对你的解脱有真正的帮助。如果不是保质保量的就不一定了,虽然不能说没有用,但是要在这一世临终起作用,还不敢打保票。了知了之后,可以帮助我们在死亡的时候获得解脱,或是能够帮助我们现在就去做高质量的修行。

略说的意思我们很清楚,反正为了身体可以流转,心识上一定有一种因,或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识在下一世能够安住在身体上,如果不成其分支,心识不会成为身体的俱有缘,就会独自流转,但是不会有这个情况。一般来讲,现在绝大多数的众生,对于无色界的禅定都没有兴趣了,也不修,怎么可能不显现呢?基本上很多众生现在所串习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都是欲界的因,没有几个在串修色界,或者无色界的因,基本上都是串修欲界的因。

现在这么多人都在熏习欲界的习气,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的起心动念,追求想法、爱和取等等都和欲界有关系,所以死了之后基本上在欲界流转,既有天界,也有阿修罗、人道,还有旁生等等,这些都是欲界的范畴,就看你的思想中是善业、恶业?如果是善业就是天道。一个个详详细细地分析下来,再去对照我们每天的思想,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下一世在哪里。根本不用找空行母打卦,也不用授记,自己就可以给自己授记了。因为每天的思想都在思维欲界的东西,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所以了解了之后,如果比较好一点的情况是还可以改变的。因为现在毕竟大恩上师也在不断的转法轮,我们也在共修,每天都可以接受佛法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把这个问题想透,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想,我应该得到什么,现在自己在做什么,慢慢思维会对心识有个改变,慢慢地观念扭转了之后,就会更加的精进。

这里说了身体和心的关系,身体和心相互帮助,虽然不是近取,但是身体和心之间也是一种俱有缘。它们会同时存在,虽然不是因果的关系,也不是他们讲的所依能依关系,但是有俱有缘关系的缘故,所以下一世的身体里还会住着我的心,而不会单独流转。

此生之五处,生余身之因。

这也是略说的内容,通过前面讲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了。“此生之五处”,“五处”是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六处就是六根,加上意根。五根主要是五色根,六根和五根有点不一样,五种根在名言现相当中就是眼根、耳根等,或者依靠《俱舍论》为主的观察,眼根等都是属于色法。在《俱舍论》当中讲了,所有的色法分为十种或十一种,十种首先是眼耳鼻舌身,这是属于我们身体上面的五根,就是五个色法,还有五个色法的对境,眼根、耳根的对境都是色法,色法取色法,像这样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这是十种色法,再加上无表色,就是十一种。在《俱舍论》当中讲,无表色存在,既是色法也是无表,看不到的,还有一种无表主要是有些戒体。在经部等当中觉得无表色是假立的,十种色法就够了。

色法分了十类,五处就是五根,此生之五处,生余身之因,依靠今世的五根为因可以产生余身,它是产生下一世身体五根的因。五根的因是五根,即这一世的五根产生下一世的五根,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进行安立的。

这里也讲了,五根是色法,怎么可能今世的五根成为下一世五根的因呢?他们觉得五根不是毁灭了吗?在这一世当中我们的五根依附在身体上面,如果这一世身体的死亡之后,在火葬场已经烧成灰了,哪里还有五根呢?或者你死了之后,五根损坏了怎么延续呢?然后能够成为下一世的五根呢?

其实五根有两种,一种是色法;一种是习气,心识上面的一种功能叫做根。在名言的现相当中,如果不是以唯识的观点,而是按照小乘声闻宗的观点来讲,五根的确是色法,如果五根是色法,这一世的五根就不是下一世五根的因了,因为已经灭了,灭了怎么成为因呢?

如果进一步讲得深一点,色法都是心识显现的,就像梦中的身体,它是梦心显现,就是说阿赖耶上面的种子习气,在睡觉的时候,依靠睡眠的因缘,然后意识现取的时候,就可以在梦中出现我们的身体,我们在梦中也在看山看海,能够听到音乐和别人说话,在梦中还是有五根的。其实我们在梦中的时候,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心识。不管怎么样,梦境再怎么逼真,仍然是习气显现的。

从根本上来讲,这一世我们的五根,看起来是色法,其实还是心识的自性,这里讲到的这一生的五根是产生下一世五根的因,主要还是以唯识的观点,从心识的侧面进行安立。现在我们串习的时候,会在心识上面留一个习气,这一世死了之后,它的习气还是在心识上面,什么时候因缘在下一世成熟了,五根就会出现。在中阴身的时候,有一个比较透明的五根,那时候仍然会有五根存在,入胎之后,刚开始五根不明显,因为在凝酪位或者膜疱位的五根不明显,名色之后,在十二缘起当中六入的时候,五根在母胎当中就发育完整了。因缘成熟,五根肯定会现前。主要是心识上面的习气成熟之后,就会显现五根。

我们说此生的五根是生余身之因,暂时来讲五根是色法,详细地观察,其实还是以一种习气的方式存在。有些时候唯识宗等等讲根的时候,说心识上面具有能够见到色法的习气,它的具体表现是能够见色法的功能,也会具体成熟。在欲界、色界当中,呈现出眼根等样子,但是在外在当中显现成色法,其实仍然是一种心识的自性,就像在梦境当中的眼根一样,我们觉得梦境当中的眼根是一个色法的自性,其实就是心识上的功能,即梦境中可以见到外在色法的功能。梦中见到的境都是心识,我们正在做梦的时候,会认为这个根和外面的境就是色法的自性,真正分析的时候,就是心识的自性。

我们正坐在这里的时候,觉得我们的眼根是色法,外面的山河大地也是色法,其实来讲,这些仍然像梦境一样,都是我们心识的变现。了知了这些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明白,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外境可以耽著,都是我们心识习气的真实变现。

如果不是从大概的理论,而是完全相信这一点,我们对于外境的执著的心,马上就会削弱,因为知道不是外在真实的有一个好东西可以追求,而是自己心识的变现。当你理解了,完全生起觉受的时候,对于外在所取方面的执著就会减弱,这是唯识的一大功能。首先破所取,再破能取,所取法就是我们耽著的,很多的努力、奋斗、耽著,还有很多烦恼的生起,都是缘外境的法,我们觉得外在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自己一定要得到,然后不断地去追求,然后生烦恼造业。当我们发现这是梦境当中的山,或者觉得这是我们心识的变现,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当我们了知了真实之后,就没有什么兴趣可言了。

了解是我们的修行或是趣入实相的第一步,这方面也是有联系的。因明当中讲的时候,有些暂时的观点是按照世间的名言现相讲的,就是说承认有色法、外境,但是因明当中最了义的观点是以唯识来抉择的,中观胜义方面没有抉择,主要是以名言的实相作为最高的标准来抉择。

未二(证彼合理)分二:他宗破彼无能害;说他能立无意义。

“证彼合理”,即证明前面所讲的是合理的。

申一、他宗破彼无能害:

“他宗破彼无能害”,就是说其他的宗义对于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问题想要破斥,是没有能害的,对于我们的观点没有什么妨害,没有说过失的机会。

破彼分支事,是因不可得,

非定已详说。

“破彼分支事”,那是破什么分支事呢?前面的颂词当中讲到了“分支事”,什么“分支”呢?心识是身体的分支、俱有缘,刚刚我们讲过,他们觉得这是不合理的。

最后两句讲了前世的五根是后世五根的因,或者这一世的五根是下一世五根的因,这样是不合理的。就是说破彼分支事是因,他们这个因是不合理的。一是心识是身体的聚有因不合理,一是这世的五根是下一世五根的近取因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呢?“是因不可得”,因为不可得的缘故,不可得的意思是根本看不到,我没看到,所以是不合理的。

没看到就不合理,这是我们的分别念占了主导的作用,现在大多数世间人认为没有前后世,或者没看到就不存在,也是占主导作用的一个根据。他们说不可得,不可得的意思并不是说真实通过理论观察这些不可得,而是没有看到就是不可得。因为根本看不到,所以他们觉得这个因不合理,没办法安立意识是身体的俱有缘,也没办法安立这一世的五根是后世五根的近取因,不合理的原因就是不可得,没见到的缘故。

“非定已详说”,对方的能立对我们来说是无能害的。“非定”就是说你没看到就没有吗?没看到是否不可得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没看到的缘故的确不可靠,第二个是没看到也有,只不过你看不到而已。它存在你没有看到,这种情况是的确存在的,因为你的眼根、耳根功能有限,所以看不到。你没看到难道就是没有吗?不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没有看到也没有,你们说它不存在是没见到的缘故,这是不定因,这个理论是不确定的。因为两种可能性都有,所以说没看到就没有的话,其实是有问题的。

我们把这个推理当成了一个标准,觉得用什么都可以,地狱、天堂、极乐世界、因果、前后世都没看到,所以没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依靠这种完全经不起观察的理论,因为我们熏习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一下子动摇不了自己根深蒂固的邪见,这方面我们要反复去使用。通过这样的根据不断去挑战固有的习气,因为它本来就不是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把不定的根据当成决定性的,没看到难道就没有吗?没看到存在的太多了,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看到,仍然是存在的。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房子外面也看不到;我们站在海边上,大海彼岸、海底到底有什么看不到,很多东西我们看不到的,看不到就没有吗?也不是。还有很多微细的,比如我们衣服、沙发上的细菌,电波等等,这些东西都是看不到的。如果看不到就没有,肯定不是决定的理由,所以“已详说”,这方面就不多说了,前面已经详细讲过了,这是一种不可得的不定因。

申二、说他能立无意义:

“说他能立无意义”,就是说其他宗派的能立是没有意义的。

根等亦有余。可见前前根,

自类之能力。

“根等”的意思就是说认为前世的五根产生后世的五根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呢?因为它是色法的缘故,前世的色法没办法产生后世的色法。因为前世的色法已经灭了,中断的缘故,所以没办法产生。

“等”字当中包括了什么呢?“根”前面讲了前世五根产生后世五根不合理,还有等字讲到的意识不是产生身体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心识的缘故,一个心识怎么产生一个身体呢?从某个角度来讲,从一个是心法一个是色法的侧面来讲,它不是同类,从这个方面可以安立的。

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讲,所谓的因还不是近取,它是俱有缘,这个方面可以是次要的因,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心和色法分成两个不同类的法,心识只能作为身体的聚有因、助缘,不能做近取因。进一步的讲,因为身体本身是心识的自性,犹如梦中的身体一样,梦中的身体本身是心识的自性,从心识产生身体的侧面来讲,从名言实相也是可以安立的。这个地方对方说意识不是身体的因,因为它是心识的缘故,安立了很多这方面的根据。

我们说“亦有余”,这方面也是有余的不定因,即除了某方面可能是相应的之外,还有其他可能性,叫做有余,就是说有其他的可能性,没办法确定。无余安立决定的,真实就是这样的。比如说前面讲的,在房子里面,我们是面前没有大象,因为没有看到的缘故,这个可以成立,因为我们现在不是说看细菌、鬼或者中阴身,大象是我们眼根可以看到的,而且就在我们面前可见的范围当中,属于一个可以见到的法,如果说没看到就没有,这是可以成立的,绝对没有大象,因为没看到的缘故,在这个范围当中是决定的。有余不定因,这个不确定,你们说没有看到的缘故不决定,比如这里没有鬼,因为我没看到的缘故,这是不决定的,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因为这是我们现在的眼根看不到的,这个法的确是存在的,这方面属于有余的不定因。

“他能立无意义”,首先把对方的能力破掉了,破完之后他的能力没有意义之后,“可见前前根,自类之能力”,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也可以看到,今世当中前面前面的眼根、耳根等等,就是说产生后面后面,能够产生自类,就是后面根的能力,不断在延续。今世当中前前产生后后是完全可以的,通过这个推理,首先是这一世前前的根产生后后的根,前前的心识产生后后的心识等等,如果这一世可以前前产生后后,就是说同类的第二刹那五根是前一刹那五根生的,再前一刹那五根又是在自己再前一刹那生的。

今生当中,前前五根可以产生后后的五根,如果今生当中可以这样,再往后推今世的五根产生后世的五根也没有问题,通过这样的类推,也是可以产生的,这方面就合情合理了。前世的五根产生这一世的五根,这一世的五根产生再一世的五根,对方的观点属于不确定的。

见变故生他,亦皆得成立。

若彼由身生,如前过亦同。

谓由心中生,余身成此生。

对方认为前前的根具备产生,或者能够饶益后后根的能力这一点是没有见过的,也就没办法确定。为什么没办法安立呢?因为身体和根不存在次第灭,还是同时灭,死的时候一下子都灭了,死亡时身体灭的时候根也灭了,或者死的时候身体就死了,根也不起作用了。

它并不是次第次第灭掉,而是同时灭的,同时灭的意思是想要把这个作为一体的存在。我们说这不是一体的。如果是一体的话,前前的根和身体同时存在,或者有可能是身体作为它的因而存在的。我们在讲的时候,对方想安立身体和根不存在次第灭尽,是死时一同灭尽,想从这个方面确定,或者说明前前的五根不具备产生后后五根的因。即便是死的时候,比如身体灭了,你的五根也跟着灭了,不可能再产生后面了。

如果它是次第性的,身体灭了之后,你的五根还会产生下世的一种根,他们说不是,这是同时灭,灭了之后就没了,就像我们身体灭了之后,下一世的身体哪里还有?这一世的身体灭了之后,下一世重新又出现一个像你这样的身体,这是没有的。身体灭了,五根也灭了,所以说这一世的五根灭完之后,没办法再产生下一世的五根,这是从这个方面来讲的。

我们说,见变故生他,亦皆得成立。“见变故”的意思是他们的说法不合理,就是说根和身体不是一体的,我们根据平常的经验,在现量当中也可以见到,根有明显、不明显的变化,眼根、耳根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比如生病的时候,眼根的能力就弱了;病好之后,眼根的能力又恢复了,耳根也是这样的。有时眼根、耳根也有明显、不明显的变化,而身体不像根一样有明显、不明显的变化,身体是一直存在的,而根的功能时强时弱。二者之间没有这样的变化,如果是一体的,身体不变的缘故,根也不敏锐,功能减退或者增盛的情况。因此二者之间不是一体的。

首先就是把这个分开,当我们把这些关系分开的时候,比如这个地方的根和身体,根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见色法、听声音等等,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来讲,平常我们外面所看到的眼睛、耳朵,不是真正的眼根和耳根,而是眼根、耳根的所依,里面还有明亮清澈的根;按照唯识的观点来讲,眼根、耳根是能够辨别的功能。身体方面可以作为饶益的所依,是俱有缘的一个所依而已,观察的时候,眼根、耳根是有变化的,它的功能有减退、增盛等等,身体不是这样的。如果身体和根是一体的,身体不变化,处在相对守恒的状态,它的根也不会变化。如果是一体的,如果自己的眼根很弱的时候,身体也应该马上弱下来了;如果眼根增盛的时候,身体一下子就开始强壮了,因为一体的缘故,眼根、耳根是这样的,所以身体也会这样。身体不变的时候,根可以变;根变的时候,身体可以不变,说明二者之间并不是一体,虽然肯定是有联系的,但它们不是一体的自性。

“见变故生他,亦皆得成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的根产生后面的根,“亦皆得成立”,也是可以得以成立的,所以它根本不是身体生的,根是根生的。前面的根产生后面的根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成立的。身体不变而根在变,变化的根前面有强的后面有弱的等等,像这样自己有变化的缘故,说明它不是身体产生的,而是前面的根产生后面的根,这方面是完全可以证成的。

“若彼由身生,如前过亦同”,如果说这个根是由身体产生的,“如前过亦同”。什么是“如前过”呢?并不是说前面分析过身体产生根的话有什么,前面讲过一点点,主要分析的是什么呢?分析的是身体产生心,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根是由身体产生的,如前过,就像前面我们分析如果心是由身体产生的,这时种种的过失仍然存在。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是讲过这些问题,如果身体不会消失,心也不会消失,或者出现同时产生众多心识等过失。

如果是这样的话,根也会是一样的,这时候只不过把心换成了根,前面我们也在观察,如果身体产生心识的一些过失,不单单是五根会产生众多的根。因为身体的分支很多,如果它是因的话,身体有很多部分,尤其是微尘,如果是这样的话,根也变化无量无边,不只是五根了,会有无数的根等方面的过失,前面所讲的过失仍然存在,所以说若彼由身生,如前过亦同。

“谓由心中生,余身成此生”,如果对方说这个根是由心中而产生的,就是说心不是根产生的。对方要成立什么呢?前面我们讲的是五根产生五根,就是为了说明五根不是五根产生的,才换成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说五根不是五根产生的,五根是身体产生的,我们说这个不是,因为它有变故,就是说若彼由身生,如前过亦同,如果说身体产生的根,前面我们讲了身体产生心的过失也是相同的。对方看这个承认不了,又换了一种说法,说根不是身体产生的,根是心产生的。他们说,如果是心产生的,就不是前面的五根产生后面的五根。一方面来讲,他们是想说五根产生五根具有妨害,说五根是心产生的。

谓由心中生,余身成此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一样,暂时来讲根是一种色法,究竟来讲的话还是一种心识的自性。从根是心识的侧面来讲,因为这是心识上的一个了别的功能而已,就是说不同的功能可以见法、闻声、嗅香等等,可以这样安立。究竟的观点我们也是这样承许,的确根是属于心识的一个习气,或者说主要的因都在心识上,因为真正分析的时候,外在的色法安立不了。在安立唯识的观点时,因明当中也有,第一个是破掉色法,色法是没办法安立的,从粗大的色法开始破到微细的色法,再破无分微尘或极微,然后告诉我们说色法不存在,从粗大的色法乃至于极微之间,所有的色法根本成立不了。

第一个唯识宗的理论,在因明当中第一步是从破色法开始的,第二步就是成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心识的本体,这是从建立的侧面讲,第一个是破色法,色法是没有的,没有色法,也不等于色法就是心识。首先我们说色法是没有的,当我们说色法不存在的时候,再建立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是心识的自性,可以用明知因、俱缘定因等方式来建立。

这一切如果建立成心识就好安立了,都是心识上面的习气、种子,或者功能,安立不同的眼根、耳根,或者外在相分的所取境,内在分别诸识的功能,都是从这方面建立的。如果说根是从心中产生,那么心不断延续下去,因为在心上面有这些产生根的功能,尤其是心上面有产生功能和习气的缘故,所以只要心识不断延续,它的五根就会不断出现,所以就可以通过这个问题建立下一世的身体,下一世的根都是从心中产生的。

如果下一世的身体从前世的心当中产生,这方面既可以建立真实的观点,也可以建立前后世的确存在。因为心识不断的延续,不是从身体产生的缘故,前面再再讲过,我们不要混淆了,这里有明显矛盾。一方面说心识是身体的俱有缘,一方面又说好像身体是心产生的,心又是产生身体的因。其实这里并没有这么明显,短短的时间当中出现这么大自相矛盾的地方,而是说如果从名言的现相讲,心识就是身体的俱有缘,二者之间相互起作用,是俱有缘的关系。

究竟从名言实相的角度来讲,身体、色法、根都是心识的自性,就是心识变现,或者产生的,一切就像梦中的梦心。因为做梦的时候,身体躺在床上,眼根、耳根都关闭了,在梦境当中根本没有山河大地,也没有你在外面跑步、行走或者开车等等,什么都没有做。梦境当中完全呈现出一个世界,有山河大地,然后你也有眼根、耳根。从这个侧面来讲,这些都是心识显现的,这方面没什么不行的。

从名言实相来讲,的确就是这样,名言现相、名言实相就是它的实际情况,梦境当中的实际情况就是心,名言现相就是当你在梦境当中行走的时候,对你而言有一个外在的色法,比喻对照意义的时候叫做名言现相,就是说当我们没有真实的观察到究竟本体,按照当时的情况而言,心识和境是分开的,在梦境当中我们也是认为心识和境分开的,绝对不是一体的。名言实相就是当我正在做梦的时候,想起来了,自己正在做梦。在梦中认识了梦,知道其实外境就是我的梦心而已,并没有心识之外的法,这个身体就是我的梦心显现的,一切都是心识变现的。当你醒过来之后,梦境消失了,能够非常确定晚上的梦境就是我的梦心显现而已,没有一个外在的山河大地。

在名言实相当中,实相分两种,一个是名言实相,一个是胜义实相。胜义实相是空性、光明,名言实相就是唯识,即一切都是心识的自性。我们可以承许下一世的身体是在从今世最后一刹那习气的因产生的,它延续到下一世的时候,从心识当中不断的浮现根等外境,显现之后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体来做辨别。

真正来讲,这是很愚痴的,不知道实相的确很可笑,或者很冤枉的。为什么呢?如果真正按照名言实相来看,现在我们所贪著、嗔恚、嫉妒、分别的很多东西,都是心识变现出来的。在我们的心识当中做个辨别,产生了喜怒哀乐等等,外在根本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境,但是我们就把它当成真实的去做取舍分别。了知这方面之后,就会觉得非常可笑,我们所受的很多痛苦都是很冤枉的,根本没有必要,何必如此呢?知道它的本性就安住它是我的心识变现,然后停止住外求而往内观,更加能够发现它的真实。发现了真实之后,当你从梦境当中醒来之后,梦中的所有的苦乐全部消失,回归本性的实相,这方面对于修行者来讲,也是需要了知,应该修行的地方。

下面的颂词是这个大科判的结尾。

由离因之故,末心有结生。

许能立有余。

“由离因之故”,“由离因”,因为我们通达了身体不是产生心识的近取因,就是说我们已经通过观察知道身体不是产生心识的因,产生心识的因是前一刹那的心识,所以我们知道在这一世死亡之前,我们的心识是前一刹那的心识产生后一刹那的心识,就是这样一刹那一刹那生下去,到了死亡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最后一刹那的心识作为近取因,可以产生下一世或者中阴。因为有时有中阴有时没有中阴,没有中阴身的时候,死后直接到了下一世,有些人有中阴,有中阴就有过渡,这一世的心识是中阴身第一刹那的因,中阴身最后一刹那的心识,又变成了真实的下一世第一刹那的心识的因了。

像这样就延续下去了,也就是“末心有结生”,这一世的最后一刹那的心叫做“末心”,结尾的心有结生,就是可以结生下一世的心,这时候轮回就连上了。今生、后世就可以产生,这时通过心上的习气又显现了整个六道轮回、山河大地、身体等等,就是自己吐丝开始在自己创造的一个很大的茧当中来来去去,流转生活,这些都是自己的心识创造的。

如果不知道,会觉得一切都很真实;如果真正知道之后,就会知道这些都是假的,根本就是自己意念出的状态而已,只不过串习的时间很长,我们把它当成了真的。就像我们做梦的时候有几次怀疑过自己是在梦中呢?都没有怀疑过的,觉得是真的一样。虽然心识很稳固,但是了知了之后,慢慢我们就在现在的梦中,好好的闻思经论,了知实际情况。如果你有福德,可能在梦中会遇到上师给你讲法,或者道友在讨论,噢,现在是梦,我们的讨论也是做梦,一切都是假立的,全是我们的心识变现。它的实相是什么?你在梦中开始打坐观修空性、无常等等,都是假的分别念,就是在梦中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醒过来,通过梦境中虚假的心识,对治其他假立的心识。虽然梦境的心识也是假的,但是它随顺于醒觉位的缘故,就会醒过来。

现在我们观修也是这样的,观空性等等都是分别念,这些分别念随顺于实相、解脱道。当我们把这些分别念逐渐修的很纯熟,就可以达到真实的觉悟无分别智慧。如果你没有经过梦中的训练,假如说这个梦醒不过来,必须要通过训练才能醒过来。如果你没有通过分别念做随顺实相的训练,那你的心永远是随顺于整个梦境的,就会一直梦下去。

现在我们的思想是一样的,分别念也有两种,一种分别念是随顺轮回的,一种分别念是随顺解脱道的。虽然都是分别念,最后出轮回获得解脱了,获得解脱道的无分别智慧的因一定是你前面通过分别念修了随顺它的因。否则你一定会随顺轮回的因,因为根本没有对治,所有的思想都是相应于轮回的,自动就会开始轮回了。

在我们轮回的思想中,加入解脱的思想非常重要,闻思这些解脱的经论真是太重要了,要让我们的心识去随顺它,不断地相应和解脱有关的思想。虽然这些还是轮回的思想,但是分别念不一样,这是完全随顺于解脱道的分别念。这些分别念,有些是解脱道的分支,有些是解脱道的本体,有了义和不了义的,有入道和成熟的。在我们现在所有的思想当中,如果缺少和解脱有关的思想会怎么样?如果完全没有解脱的概念,思想中完全没有和解脱道相应的东西,不是只有轮回了吗?因为你所有的思想就是轮回的思想,那就是轮回,所以这是绝不能少的。必须不断的思维、背诵、讨论、讲考、笔考,或者观修、念咒,所有的一切都和法义、实相相应。有些道友说这些没有用,好像就是在浪费时间,觉得没有在修法一样。这些都是和实相相应的东西,就是在加深我们解脱的习气。

修行有很多,打坐、加行、念佛,或者听闻、思维、讨论等等,只要你的发心正确,没有一个不成为解脱的资粮。我们要了知这个问题,这是心上面结生的一种习气,如果有了,一定会结生。

“许能立有余”,像这样我们就承许对方所讲的根据是有余的不定因。我们刚刚讲了有余的不定因。因为对方说心识、意识是产生身体的因不成立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有余不定因。就像刚刚我们讲的颂词,许能立有余,这些其实都是不定的因,否定了对方的观点。而自宗的观点就是末心有结生,离开了身体产生心的根据的缘故,所以心识产生心识是完完全全可以成立的。

我们的今天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