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量论·成量品广释》第21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释量论·成量品》。

《释量论·成量品》是通过顺式来成立凡夫可以修行成佛,通过逆式来成立佛陀是量士夫。现在我们是通过顺式成立所有的众生都可以修行成佛,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成佛之后,就可以安立为遍智、量士夫。那有什么根据可以安立佛陀成为遍知一切的殊胜遍智呢?通过合理的修行,这方面有成立的因。他不是本来的遍智,也就是说不是一个自然量。在本论的开头,外道承许一个自然量,就是不观待无常的因,外道的导师本来就量,这种自然量有很多正理的妨害。佛陀这种遍智不是自然量,既然不是自然量,一定有他能够安立为量的因缘,或者能立的根据。

怎么才能安立从一个凡夫逐渐修行变成佛陀呢?因为成佛之后就是正量了,所以一定有他安立为正量的因。这些条件说明了什么呢?从世俗的侧面来讲,佛智不是恒常不变的,也是一个有为法。为什么是有为法呢?因为通过不断的修行,逐渐成就了佛陀的智慧,所以他本来不是,后来才是。我们也是一样的,现在的凡夫心识,通过不断的修行,也可以转变成佛陀的智慧。

在讲解实相的时候,有世俗的实相,也有胜义的实相,在讲世俗实相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安立佛陀的智慧是一种无常的有为法,不会在世俗谛面前安立佛陀的智慧是恒常的。因为通过因明等世俗正理来抉择实相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观待现在凡夫人的分别识,如果在凡夫人的分别识面前,还安立一个恒常不变的智慧,很容易就会通过我们的分别识把这个智慧,完完全全地执为不变的恒常,这和外道的神我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因此在世俗当中,因明唯识等教义当中,安立的一种实相,尤其是佛智,都是属于无常法,这就是因明的特点。它不可能在这个状态中,安立一个恒常不变的智慧,我们前面已经谈过,后面还会讲到这个问题。

既然如此,从一个凡夫人的心识修行成佛,需要几个步骤,应该具有什么因呢?第一个就是意乐。首先发心,要有成佛的意乐。在本论里,成佛的意乐归摄在大悲心当中,即能立修悲中。只有大悲心还不行,第二个是发了悲心之后,不断地串习大悲。在串习大悲的同时,他的行为肯定也要跟上。为了真实的利益众生,在大悲心的摄持下,他会去积累圆满的福德和智慧。发了心,有了意乐之后必须要去积累福智,这就是加行。加行之后,自利圆满,自利圆满之后,利他圆满。从这方面来进行安立的,这是通过顺式来成立修行的方法。

通过这些圆满正确无误的因修习之后,逐渐的成佛,然后变成了一种正量。这种量士夫不是自然量,具有安立完全正确无误佛智的一种能立因。这种通过因缘不断的修行,圆满成就正量的佛智不是恒常,而是无常的法,但是这个无常不会像凡夫人心识的无常,今天想修法,明天就不想修了。在修习资粮的过程当中,所有不清净的因素都会一一地清净掉,我们今天的课中也会牵扯到一部分这方面的问题。它是心识的自性,虽然是无常,但是所有退转的因素都已经没有了。在他的相续当中,都是让他不会退失的善法因缘,这方面是圆满的,而且有一种觉悟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会让他产生迷惑、无明、愚痴、我执等等。

因为所有无明愚痴等烦恼,都已经通过前期的修行完全去掉了。就像一颗种子,如果没有遇到致命的因素,它会一直的延续下去,这个种子种下去之后,秋天长出了很多的果实。这些果实又可以作为种子种下去,所以这个种子相续,可以这样不断的延续下去,如果某一天,我们用火把种子烧焦了,或者用水煮熟了,这时它的相续就断了。因为烧焦、煮熟的种子不可能发芽,所以在修行过程当中,把所有可能退失不清净的因缘,通过智慧力、修行的力量,彻底地通过火烧焦的方式灭掉之后,就不会再重新产生烦恼,修行也是从这方面来安立的。

能立修悲中,首先是安立修习悲心。悲心就是他的意乐,成佛的第一步是一定要发起这样的悲心。讲到能立修悲中,也有很多疑惑,或者安立自宗,就要遣除他宗很多不合理的邪说、怀疑等等。怀疑之一就是大悲心不可能通过多生累世的修行达到圆满。为什么不可能呢?因为根本不存在后世的心,他们说没有后世的心。为了说明后世的心存在,我们在这堂课之前,基本已经把心识可以延续下去,心识的近取因就是心识,心识产生心识,而不是通过非同类的其他色法,比如身体的整体,或者支分等等产生的。不管是心脏、大脑,还是整个身体,都不可能产生心识。人死了之后,身体就灭了,被烧掉了,不会怎么样,因为心识有它延续的相续,所以不会随着死亡而终止流转。

心相续上面的因缘如果没有中断,后面的果一定会延续,就像我们现在所有的因缘都具足了,没有违缘,即以前我们讲的具因无障。因素圆满,没有障碍。这样为什么不生果呢?一定会生果,所有的法都是这样的。所有的因缘无不齐全,又没有违缘,一定会产生果。我们的心也是一样的,心上所有的烦恼、习气、我执等都是圆满的,而它的违缘障碍,真正让心识断的因缘在凡夫位时根本没有,或者完完全全让心识中断的因缘,在共同乘当中都找不到。即便是通过灭尽定、无想定让它暂时不生,也就是在中间让它不明显而已,它的种子还在。具有因缘而不产生障碍,或者在心识上具足了流转轮回的所有要素,心识本身还在,然后上面的我执、烦恼,或今生通过烦恼造了很多的业等因素成熟了,也没有让它消失的因,为什么它不延续呢?一定会延续下去。

前面我们通过很多正理,以及破他宗立自宗的方式,建立了心识的相续不是不断的。通过不间断的心识安立了轮回。因为心识上面带了身体的习气,身体可以帮助心,心也可以帮助身体,身心二者可以合理安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学完之后,轮回、前后世已经建立了,前后世主要还是在心上建立的,心识是主要的,主要也不是唯一。有时我们说这是主要的,是不是其他就没有了?不是这样的,虽然是主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

我们讲轮回的时候,主要是心识在流转,但是有没有身体呢?也是有的。不管怎么样,它的主体还是心识。不仅修行是在心上安立,轮回的主要因素也是在心上安立,因为身体不是一个稳固的所依,死了之后,身体不是被老鹰吃了,就在火葬厂里面烧掉了,或者埋在土里慢慢就腐烂了,身体不是所依,心识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所依,上面储存了身体的因,还有显现六道、山河大地等因在心上都已经具备了,所以它是主要的,其他是次要,或者辅助的,从这方面安立的具有前后世。

前后世已经成立了,心可以流现到后世,如果具足就会一直不断的流转,这方面已经证成了。单单成立了前后世就够了吗?当然不足够,还有疑惑。下面开始讲第二类疑惑。

壬二(遣修无边不容有)分二:辩论以及答复彼。

“遣修无边不容有”,虽然安立了前后世,以及心识流现的相续,但是单凭这一点,还没办法证成在心上修大悲、智慧,尤其是通过生生世世在心识上修大悲,就一定可以不断增上到无边无际,最后达到究竟吗?对此还有疑惑,所以就要遣除这个疑惑。我们也需要了知,我们的心识如果不断的串修,它会越来越增胜,乃至于像佛一样达到圆满。因为佛的大悲和智慧,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讲过佛陀在三无数劫前和我们一样都是凡夫人,怎样才能在心识上面通过不断的串习,让以前没有的大悲心生起之后,逐渐增上圆满,最后达到清净呢?对于怎样安立这一点,也许我们存在怀疑,对方也有怀疑。通过遣修无边不容有遣除了怀疑之后,也告诉我们这些致力于修心的修行者,现在我们的悲心通过不断的串习可以增盛,最后能够达到究竟。

所有的佛法都是在心上修行,佛法之所以安立为内道,主要是它所有的修行都是朝内的,就是在心上安立,而不是在外在的形式上,也不是在身语上安立主要的修行,这些外面的环境,寺院、道场等很好的氛围,或者身体和语言等善行,对我们的修行都有帮助,最关键的一点仍然是心。因为所有的修行都在心上安立,这个心是内不是外,所以叫做内道。在心上修行的道就是内道,世间还有很多其他的外道修行者主要是在外在的形式上比较著重,安立内外道是从这方面讲的。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为什么要讲“无边不容有”,无边不容有的意思就是说对方认为把大悲修到无边无际地增长,可以从没有到有,有了之后可以修。那是不是今生修了之后,下一世还可以接着今生的努力继续往下修呢?如果说今生修了大悲,你死了没有修,就中断了。一般凡夫人在中阴、入胎的时候,然后在降生的几年当中,或者乃至于你没有遇到教法之前,中断了之后,下一世我们又遇到了菩提心的教授,再修行的时候是不是一切归零了?如果是从头开始的话,一辈子的时间,不能令我们的大悲圆满。那是不是每一世我们努力修到了死的时候就清零了,来世又开始重新修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没办法累积、增长无边了,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对方说修无边不容有,就是说修大悲达到无边无际,增长无边“不容有”,就是没有的。我们要遣除认为修无边不容有的分别念,成立修行可以达到无边。

科判“遣修无边不容有”分二,第一,“辩论”是对方的观点,对方说了修无边不容有的观点。第二,“答复彼”就是破斥或者答复对方提出来的问题。如果不答复,我们还是有疑惑,到底能不能通过不断地修行逐渐增上,乃至于完完全全地改变我们现在庸俗的自私自利心,像佛陀一样的大悲心到底能不能增长无尽?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时候虽然还没有产生这个怀疑,但是它的习气、种子是在我们的相续当中隐藏着的。如果现在我们有机会的时候没有把它主动拿出来解决掉,以后假如上师善知识不在身边,我们没有学习的时候,突然生起了怀疑、分别念,又没有智慧能够对治,有可能就停滞了。虽然在修,但是没有一个定解的引导,也许修大悲之路就会终止,对我们来讲这是不必要的,所以提前把可能出现的这些分别念拿出来分析之后,我们知道了其实这是可以增长无边的,当我们完全生起了定解之后,这种邪分别不会再对我们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癸一、辩论:

谓修纵超胜,如跳及水温。

并非越自性。

“并非越自性”,对方说,前面虽然成立了前后世和轮回,心识也是在每一世当中都会延续,但是心识的延续和修行大悲能够成为量士夫还不是完完全全等同的。因为我们要修大悲,通过凡夫的资粮道、加行道修行之后,进入圣者的一地,通过一地到十地,最后十地圆满成佛,他的大悲和智慧比较现在来讲,功德一步步圆满增上,最后大悲心和智慧无量无边就可以成就佛果,他们说这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不合理呢?“谓修纵超胜”。什么叫谓修纵超胜呢?就是现在没有大悲心。虽然现在我们开始修大悲心,生起来的大悲心针对现在的心来讲,它有所超胜的。当我们修了几年之后,悲心会比几年前的悲心要超胜很多。虽然你修了大悲之后,比不修的时候纵然是有所超胜的,但是它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最后达到无边无际,这是不行的。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当中有所增长,但是不可能增长到无边。

为什么不能增长无边?他们给我们打了两个比喻,“如跳及水温”。第一个,像现在训练跳高或者跳远一样,开始你没有完全投入训练时,弹跳力有限,跳不了多高。如果有一个优秀的教练指导,告诉你怎么训练,你用这个方式练习了几个月,或者几年之后,你的弹跳力就会增上,这里面有力量、协调性,还有方方面面的技巧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跳跃的高度肯定要比训练之前高。当你通过训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时,就没办法增上了。

专业运动员或者一般的人通过训练之后,他的跳跃能力都会有所增上。如果不是一个专业的运动员,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跳不上去了。即便是专业的运动员,训练器材、场地、时间等所有的因缘都具足,当他跳到了一个极限,也没办法跳了。比如跳高,大恩上师讲了很多,我们也大概就是两米四、两米五,再怎么跳也只能是跳这么高,这就是世界纪录了。可能还有隐藏的高手,他不止跳这么高,即便能够跳十米,再怎么训练也没办法跳得更高了,能不能一下子跳到月球上去呢?根本没办法。而且跳到月球上也不是到了极限,这还不是无边,一直训练下去,会不会越跳越高,最后跳到无边无际呢?事实上不可能跳到无边。

他们说,会不会像你们说的一样,通过不断地训练,大悲心逐渐增长到无量无边了?这是不行的,就像训练跳高一样,到达巅峰期之后,再怎么训练也不行了,一段时间后开始走下坡路。即便是打破了世界记录,也只能达到一个高度,再没办法了,增长也是很微小的,所以几十年的成绩也是一样的。以前可能是两米、两米一,现在是两米四、两米五,增长非常缓慢,再怎么增上也不可能跳无边,跳得非常高的这是做不到的。对方想要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修心也是一样的,修行之后的大悲心比起没有修之前,或者修行有素的人和修行差的人相比要高出一大截,但是还不至于说一下子修到无量无边的程度,不可能达到无量无边。

我们为什么要安立大悲修无边呢?因为在佛陀的遍智当中,他的智慧是要通过和大悲心相辅相成的方式来增上的,相续当中的大悲心周遍,最后就会等同于智慧了,我们修的时候,大悲是大悲,智慧是智慧,但是到了真实的证悟,尤其是在佛智的时候,大悲和智慧是不分的,所以大悲到究竟就等于他的修证到了究竟。为什么大悲能够到了究竟呢?因为阻碍大悲心到达究竟的违缘,比如分别念、实执、烦恼障、所知障等方面都遣除了,他的大悲心才能达到究竟。那怎么才能遣除让大悲达到究竟的障碍呢?只有智慧才能遣除。因此大悲到了究竟等于智慧到了究竟,如果智慧不到究竟,你的大悲是到不了究竟的。如果没有智慧,凭什么大悲就可以修到究竟呢?这是不行的。必须要把障碍大悲心到达究竟的我执、烦恼障、所知障等违品都要去掉,而去掉这些单单依靠大悲是不行的。

在很多大德的教言当中讲过,仅仅修大悲,而不修智慧是轮回的因;单单修智慧,不修大悲是小乘圣者的因;只有大悲和智慧双运来修持才是大乘成佛的因,就是说大悲到究竟没有智慧摄持是不行的,必须要通过智慧清除它的障碍违品。智慧如果增上,没有大悲也不行,比如小乘也修智慧,证悟人无我空性之后,就没有修下去的动力,他也不想修了,所以只有大悲和智慧配合起来之后,才可以达到究竟。我们说大悲心是可以到达究竟的,必须要安立这个,如果我们自己放弃了,说的确大悲心不能修到究竟,相当于我们没办法安立遍智,安立不了佛陀是量士夫了。以上讲到了对方想通过这个方式来成立大悲心没有办法修到无边。

第二个,“水温”,比如说烧水,我们可以把凉水拿来加温,放到火上去烧水,在加温的过程当中,比如你拿了一块冰,从零度、一度、两度,再增到十度、二十度、七十度、八十度,然后到一百度,升温很明显,如果再往后烧就没办法了,最多水烧一百度沸腾了,再烧慢慢就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会不会继续加热,然后水温到了一千度、两千度、一万度,或者再烧下去,水温飙到了无边无际度,这是不会的。他们说,修大悲心相当于烧水一样,刚开始修可以明显增上,但是增上到一定阶段,就没办法再往上增了,就像烧水一样,增上到了一定阶段,就没办法再增上了。

我们自己的分别念是不是这样的呢?比如有时我们会想修行证悟了空性之后,是不是已经达到究竟了,或者有没有佛陀没发现的更究竟圆满的一面?我们也会有这样疑惑。这里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观察,为什么修到这儿有个究竟,达到圆满了,或者增上到无边,最后达到究竟的原因。

对方给我们讲了两个似是而非的比喻,看起来好像是对的,如果真正分析还是和修心不一样,仅凭我们的能力没办法辨别,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分别念。我们觉得佛来了可能也没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智者们的智慧,永远没办法了解他们尖锐的智慧是怎样破掉凡夫人的分别念。很多时候凡夫人的分别念好像看起来很合理,其实不是这样的。

学习跳跃或者烧水,早期可以增上,比如训练跳高的时候,也是在一段时间当中,成绩突飞猛进,到了巅峰之后就没办法再增上了。你吃再多的营养品,怎么样训练也只能跳这么高,甚至有时发挥还不稳定,跳跃到了一定的程度很难增上。他们说,同理修心到了一定的程度,大悲心和智慧也不可能增长到无边无际。并非越自性,就是说并不存在超越有限度的自性本体,就是有限度。什么有限度呢?超越有限度,比如跳到二米五,或者三米,就是限度了,没有再超越限度的自性了,并非越自性,修大悲修到一定程度,关键是没办法超越有限度达到无限度。

现在我们恰恰就要安立大悲心、智慧无限度,也就是无量无边。那存不存在超越有限度的情况呢?他们说,不存在。如果我们没有通过合理的观点破斥、消化掉这个说法,在修大悲的过程当中,自己可能也没有信心继续勇猛精进地修持下去,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癸二(答复彼)分二:差别改变及无量。

针对对方提出的比喻和意义对照的问难,我们要进行答复。破了他宗之后,再安立合理的观点。

子一(差别改变)分二:略说以及广宣说。

什么叫“差别改变”呢?就是对方所说的这个比喻和心不一样,二者是有差别的,我们的心可以改变,而且改变的方式也不一样,就是说身体的能力、水温的改变和心的改变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原因或者本身的所依不一样,所以二者之间不能等同。身体、水和心之间虽然都是有为法,但是有为法的法相不一样,就不能用身体的跳跃、水温的升高和心去做同等的安立,我们一定要了知这方面不具有可比性。差别改变,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改变的方式也不一样的,然后是无量,即通过这样的修持,心可以达到无量无边。

丑一、略说:

已修若反复,亦将待勤作,

所依不稳固,超胜不能增。

自性非同彼。

前面一个颂词主要是在分析对方所讲的例子。“自性非同彼”,是自宗心的自性,即心能够增长的自性非同彼,这和前面超胜方式的例子是不一样的,就是说这个地方讲的心的自性和身体等自性是不相同的。

所谓的跳跃、水温都没办法增长到无边际,肯定会受到本身的条件所限制。“已修若反复,亦将待勤作”,“修”就是通过修行串习、不断训练,能够有所增上,如果想要继续要增上,仍旧要继续勤作,所以他已经通过了修炼、串习,还想反复进行的话,还要观待进一步的勤作,不可能连续不断地自然运行,也就是说,每一次通过训练跳到一定的高度时,都要重新再来,没办法站在以前的高度上,再继续往上跳,每一次都要反复勤作,所以说“亦将待勤作”,每次跳的时候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前面的跳跃不能帮助后面的跳跃,没有累积性,更没办法形成连续性,没有办法自然而然地运行下去,这方面就是它的自性。

“所依不稳固”,主要是讲水。已修若反复,亦将待勤作,主要是讲跳跃,即前面的勤作没有办法自然帮助后面的跳跃,每一次都要从头再来。跳跃主要是身体的情况,后面还要讲,因为身体的生理构造,所以没办法不间断地跳跃达到无限,这是条件所致。

为什么水加温到一定程度,没办法继续往上走呢?因为水的所依不稳固,所以再烧下去,就会逐渐蒸发,变得越来越少,最后就烧干了。它的所依不稳固,没办法成为不间断加温的所依。当然还有两个原因,第一,如果一旦离开了因,就是说水离开了火的因,一旦火撤离了,水马上会凉下来。第二,水一直烧下去,会越来越少,最后完全会蒸发掉,就没有了,这也是所依不稳固。“超胜不能增”,虽然有所超胜,但是不可能无限制地逐渐增长无边,后后无法不间断地超胜前前,不能无限制地超胜,无法永无止境的增长。

“自性非同彼”,心和前面所讲到的身体、水的自性不一样。心的本性是如果修习慈悲心,通过不间断地修行,就可以不断地增上,最后增长到无边无际,这是简单地略说了一下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就是说身体和水二者之间,第一个是没办法自然运作,每一次都要观待前面的勤作,不可能不断地运作,即前前的努力没办法帮助到后后。第二个就是所依不稳固,水的所依是不稳固的,而心的所依是很稳固的。修心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自动运作,这个和身体是不一样的。

因为心以两点超胜了身体和水,所以和身体、水完全不一样。在这样条件下,第一,勤作之后,自然就会运作了,这是心识的不共特点;第二,所依非常稳固。所依怎样稳固呢?下面广说的时候,就会去分析,我们学完之后,就会完全了知心识和水等是完全不相同的。在学习、观察的时候,我们慢慢就可以知道,心识有无限的潜能,只要给它因缘,不间断地精进修行,现在没有生起智慧、大悲心,都会逐渐生起、增上,然后增长到无边,最后达到究竟,这是通过这样正理完全可以了知的。

丑二(广宣说)分二:改变不变说差别;彼等结合差别基。

“广宣说”就是把前面的道理进一步地进行说明。科判分二,第一,“改变不变说差别”是通过改变和不变来说明差别,就是说身体、水和心识之间,有些是不间断地改变,有些是不改变的。比如心识比较稳定,不管怎么样,给它因缘,就会不间断地增上,受到了别的因缘影响,就会有大的转变。如果有因缘的时候,就会增上;如果没有因缘的时候,就不会增上了,这方面是以改变和不变之间来安立身体、水和心之间的差别。这方面就是所依稳固与否,具有改变和不改变的自性,或者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不变的意思就是说,虽然不可能增长到无量无边,但是心识可以一直改变下去,达到无量无边的状态,这方面也可以理解。

第二,“彼等结合差别基”,是把第一个科判当中所讲的道理结合差别基,即结合心识来进行分析和观察。

寅一、改变不变说差别:

益彼诸功用,于后之超胜,

成办力无故。非恒所依住。

别增非性故。何时已造作,

复不观待勤,他勤将胜进。

颂词的前五句还是讲身体和水的自性,就是说增上不是它的自性,后三句主要是讲心识。二者之间不同的地方是改变不变说差别,即二者之间是不相同的,心识和前面两者不一样。何时已造作,复不观待勤,他勤将胜进,讲到心识可以不断地增上,达到无量无边道理;益彼诸功用,于后之超胜,成办力无故,讲的是身体的跳跃不可能无限增上;非恒所依住,这句主要是讲水;别增非性故,是把二者和合起来作了归摄。

第一,益彼诸功用,于后之超胜,成办力无故。第一层意思是讲跳跃,“益彼诸功用”,能够帮助跳跃的所有勤作、功用,对于后面的跳跃越来越超胜,成办让他越来越超胜,后后的跳跃没有超越前前的能力。打个比喻讲,虽然前期的训练特别勤奋,每天训练八个小时,通过不断地训练,跳到了一定的程度,他的跳跃力就会增上。每一次的跳跃,即便使劲跳,跳到很高之后,又了落下来,落下来之后,如果要重新跳,还要从地上开始发力,跳上去又掉下来。前面的勤作没办法帮助后面无限度的增上。

假如你第一次跳到了二米,第二次是在二米的基础上跳,这时就可以有增上的机会。因为前面跳的二米,没办法成为让后面起跳的基础。他跳到二米后掉下来了,又从地上起跳,跳起来之后,又掉下来了,所以前面勤作所有的努力,没办法变成让后面的跳跃增长无尽的因。

“于后之超胜,成办力无故”,每次都是从地上起跳,都要从零开始,没有办法做到第一次跳两米,第二次从两米开始跳,跳到了四米,第三次再从四米开始跳到六米……没有这样的情况。每一次都是掉下来之后重新开始,总是在零到两米之间不断地跳,没办法增上,前前的力用没办法帮助后后。

益彼诸功用,能够帮助跳跃的勤奋没有办法成为后面超胜的助缘,不能变成后后跳跃超胜的能力。身体本身的能力是有限的,训练和跳跃的能力没办法变成无边无际,不可能跳到无边,这方面我们要了解。因此对方所讲的跳跃和心识不一样,它有这样一种局限性,每一次的跳跃都是这种情况。前面前面的跳跃,所有的功用、勤奋努力,都没办法变成成办后后跳跃能力的因,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非恒所依住”,就是讲到了水的比喻。水不是热性恒常的所依,因为水里没有热的本性,并不是通过火把水烧开了,把热性激发出来之后,永远保持一种守恒的热,不是这样的。这种所依不稳固的情况是要观待因的,因为水本身不能恒常作为热性的所依而住。水的所依不稳固,一方面是如果不断地加温,最后会烧干了,就是从这方面体现它的所依不稳固。水本身不具足恒时增上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会被烧干。另一方面是它不能恒常作为热性的所依。因为有因的时候,比如火正在烧水就会升温,一旦把火关了,火熄灭之后,温度逐渐就下去了,水不能恒常作为热性所依,也就是说水里不具足让温度安住,或者持续增上的因,没办法作为恒常的所依而安住。

而心不是这样的,心上有这种功能,让大悲心、智慧不间断增上的因在心上面本来就具足,和水是不一样的。如果它本来具备,第一个,如果它的所依稳固,就像心识一样,不可能让心消失。虽然可以改变心的走向,比如造恶业,或者串习恶心,虽然心很刚强、比较歹毒等等,但是心还是在运作的。心识本身具有稳固性,不可能消失。心不像水一样,烧到最后烧没了,最后把锅都烧糊了,水哪里找得到?没有了。水本身的所依是不稳固的,一直烧下去,就会烧干了。大悲心一直修下去,最后就把心修没了,会这样吗?这是不会的。心识的所依是稳固的。第二个,水里并不具备热量恒时安住的因,所以加热的时候,给它因缘就会热,然后因一撤走,水就凉了,这方面很明显。水并不是恒时作为热性的所依而住,叫做非恒所依住。

第三,“别增非性故”,我们了解了之后,就下了结论,把上面的两个例子通过这句话来作个总结。“别增”是一个,“非性故”是一个。第一个,“别增”的“别”就是暂时性来讲,训练身体,跳跃会增上;烧水,水温会增高。这个别就是差别的功能,即具有跳跃的功能,水的温度会增高等差别性的功能,暂时在一定的范围当中会增上这些能力。这些不同能力的差别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凉的,现在热了;以前跳不了一米,现在跳到了两米。这些功能的差别,通过训练,或者给他热量,就可以增上,叫做别增。

第二个,“非性故”,这是它不可能增长到无边的原因。“非性”,注释当中讲到了,因为不具备无限增长的自性,所以它不可能永远增上。非性故就是它不具备无限增长的自性。为什么不具备呢?因为有实法各自的自然规律决定了它们没办法增长无边,有实法具有不会增长无边的理由而存在,这是注释当中讲的。

有实法的自然规律是什么意思?有些道友就问了,如果说有实法的自然规律是不会增长无边,那心是不是有实法?要是以这句话来解读,心是有实法,它是不是也不能增长无边了?虽然都是有实法,但是有实法和有实法之间有差别,规律也是不一样的。身体到了死的时候,自动腐烂掉了,但是心识不会腐烂,这是有实法之间自然规律体现出的差别。虽然心识和柱子、瓶子都是有实法,但是心识可以思考,而柱子不能思考。有实法包括了有情和无情,比如身体、水和心等等,在所有有实法的自然规律中,身体和水已经决定了它们没办法增长无边。

为什么没办法增长无边呢?因为身体本身的能力有限,这是色法的限制。水的温度无法增长无边,是所依不稳固和水没有办法作为温度的恒常所依的自然规律决定的,如果已经决定了,怎么可能增长无边呢!心是不是有实法?心是有实法,它的自然规律是可以增长的吗?心可以,就像刚刚我们讲的一样,这一世生命终结的时候,你的身体扔在这一世,即便没有送到火葬场去烧,放在那里也会自然腐烂掉,而心识会自然流续到下一世去,不会因为死亡的到来而腐烂,这就是二者之间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训练身体、烧水和训练心是两回事。

身体、水温不可能增长无边,但心可以,这是有实法的规律所决定的。这是不是霸王条款呢?不是霸王条款。为什么不是呢?前面我们分析过了,心识是可以延续下去的,从这方面就已经决定了它和身体不一样,不能说都是有实法就一定要平等,对不对?我和你都是有实法。为什么不平等呢?富人和穷人也都是人,但是人和人之间的种姓、地位、财富、容貌,仍然有差别,就像《智慧品》中所讲的一样,幻人和心识之间都是因缘法。为什么杀死了幻人没有因果,杀死一个真人就会有因果,我们说这是有心和无心的差别,有这样一个辩论。虽然都是因缘法,但是因缘不一样,我们不能说既然是有实法,那就都是一样的。

从这方面讲的时候,通过身体和心之间有实法的自然规律,不会增长无边的理由已经很明显了,为什么无法增长无边呢?前面讲了再怎么训练,前前的训练都没办法变成后后的训练增长的基础,对此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水没办法增长,也是因为所依不稳固,所以它没办法成为温度的恒时所依而存在。这些因素已经决定了它们没办法增长无边,理由这么明显地存在着,所以没办法安立它们增长无边。

讲完之后,我们再看它们的差别。因为有对比才会有差别,所以再来看修大悲的心识就不一样了。

第四,何时已造作,复不观待勤,他勤将胜进。“何时已造作”,就是说修大悲心,刚开始我们要缘大悲心的正所缘,修持对众生生起大悲的理由。平时我们修持四无量心、菩提心等等,这些都是修大悲心的因。对于这些法的正所缘,刚开始必须要勤奋地修。“何时”,是讲这个时候,因为修过了一段时间,已经生起来了。生起来之后,“已造作”,是以前已经串习过,就会没有间断,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复不观待勤”,已经生起了之后,就不需要再勤作了。

不需要再勤作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不勤作会自动增上了?不是这个意思,主要是和前面的比喻对照来看。前面说通过前期的训练之后,因为前前的训练没办法成为后后增上的基础,所以当我们通过早期的勤作,大悲心生起来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安住,即便中间没有刻意勤作,只是每天保持它的状态,大悲心自然而然就会引发。一旦通过早期的勤作生起了之后,就可以成为后后的基础了,这叫做不刻意观待发起勤作。这是什么意思呢?刻意发起勤奋,如果放在前面的跳跃就很明显,每一次刻意的跳,跳上去落下来,又开始刻意的跳,这就是刻意的勤奋。后面的大悲不需要这样,后面的修行每一次都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比如今天修了一座大悲心,虽然增长不明显,但是第二次修的时候,就可以在第一次修的基础上去增上的,叫做不刻意勤作。不是说完全不勤作了,而是它不需要像跳跃一样,跳起来落到地上,又开始重新跳,这是刻意勤作。

不刻意勤作不需要这样,因为它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的增上,上师讲修大悲就像存钱一样。今天你存了一块钱,明天再存一块钱,后面这一块钱就会在昨天一块钱的基础上增长。如果你每天都存的话,前面存进去的钱就会成为后面数字增长的因,这就是不刻意勤作的意思。那是不是真的不勤作呢?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的不再观待刻意发起勤奋,如果和前面的跳跃刻意勤奋无法增长作个对比,就会知道这个含义了。复不观待勤,是不像训练跳跃一样观待勤作,就会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增上。

“他勤将胜进”,如果再发起其他勤奋和努力,它会更加增上。大悲生起之后是比较稳固的,不会再从头开始。有时我们觉得好像每次的修行都是从头开始,其实不是,这是在慢慢累积,只不过不像修房子砌砖墙一样,那么明显倒是没有。很多时候我们修心就像庄稼生长,或者小树苗慢慢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一样,过了几年再看就明显了,但是你盯着它看好像不太明显。这方面讲的是不再观待前面那种重复的勤作,如果在前面基础上再进一步精进会更加明显地增长,最后会没办法限定它的量,而达到无边。因为每次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修行的,不像跳跃一样,每次都会归零,所以不可能站在第一次跳过的基础上再往上跳,第一次跳了二米,会不会第二次从二米起跳呢?不是这样的。跳跃都是跳上去之后落下来,每次都是重新开始,没办法成为后后增长的基础。

而修心可以站在第一次修心的基础上修,第三次就是在第二次累积的基础上修。这样修的时候就不需要刻意地从零开始的勤作,所修的一切能够自动地累积下来。如果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勤奋,增长也很明显,能够增长无边,类似于存钱一样,每天都在存,一定会越来越增上,因为它的基础很坚实,所以不会你今天存进去一千块钱之后就归零了,第二天再去存还是从零开始,什么时候能够真实的存到很多钱呢?根本没办法。

其实修心和跳跃还是不一样的,改变不变说差别,主要还是讲到我们修行和这些是不一样的。所依在后面的颂词中也会讲得很清楚。我们在安立心的时候,它的所依很稳固的,不像水的所依一样不稳固。或者在训练跳跃的时候,也很明显,一定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不观待其余重新开始勤奋,然后在前面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勤奋。所谓的“他勤”是在前面勤奋的基础上,其余的勤奋“将胜进”,在勤作已经生起来大悲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修行会更加的增上,这是他勤,即其他的勤作,就是说观待前面前面的勤作它会增上。跳跃等其他的勤作不会增上,因为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所以没有连续性。连续性关键是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增长。

对我们来讲,心识的特征就是这样的。就像背诵一样,我们背完之后,时间长了可能就记不住了,再去复习的时候,能够在那个基础上慢慢记得越来越牢。我们心识的记忆力就是这样,它有一个累积性,不可能你看到这个东西之后,一会就忘了,什么都不知道了,然后又重新开始,心识不是这样的。心识的本体当中有一种累积的力量,就像我们学习技艺一样,除了生病,或者很健忘的人另当别论,我们说的是正常心识都有记忆力。记忆是什么?记忆力就是一种累积,对于以前学习过的东西,可以在那个基础上再去学,不可能学完之后就没了,如果世间和佛法都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心的本体了。

心识本身来讲有很多不共于色法的东西,其中一个就是它有记忆,或者可以累积。虽然不像色法一样有颜色、形状,但是心识本身有一种可以累积的自性,它的本体就是这样的。从这个方面来讲,它和跳跃、水温是不一样。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是鼓励我们要修心,通过不间断地给予修心的因素,心会修得越来越调柔。没有修心之前,我们的心很狂野,充满了很多的烦恼、习气、无明、我执等等,但是我们要知道心的本性可以通过不断的修行越来越清净,最后能够达到圆满。如果我们通过学习因明等道理,对这个问题完完全全生起了定解之后,就会把重点放在调心上。因为心变得调柔之后,就会越来越趋向于清净、解脱,所以我们把心散乱于外境、轮回当中非常可惜。本来给心清净的因缘就可以变得很清净,而我们现在没有给它修心的因缘,而是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世间法上面,历史上有很多大德都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修心上面。我们作为修行者通过了知正理抉择产生的定解,其实对整个修心非常有帮助。虽然没有直接的说怎么样修心,但是心从可以修成,能够累积功德的方面遣除了疑惑,就会让我们在修心方面更加有信心。

积累资粮和修心是一样的,修大悲心是这样的自性,每天修行都可以增上。其实每天我们修的顶礼、皈依、供曼扎等善法的善根也会在我们相续当中,就像存钱一样,每天不断增长,最后就会增长到无边。佛陀的智慧、福德无量无边,这种无量无边的福德是怎么来的?也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就是因为心识有积累功德的能力,所以不断地积累,功德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越强劲,当它强劲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不清净的违品等因缘就会逐渐越来越少。

我们学到现在,从因明当中已经学到了很多关于修行方面的很多道理。我再再的回忆,在很早的时候看到在宗喀巴大师的一个传记当中说过,很多人以为因明只是一个辩论术,其实因明当中是有解脱道的。当时虽然我相信宗喀巴大师讲的,因明不是一个辩论术的道理,但还是没有很清楚,这次学了《成量品》之后就很明了,因明的确有解脱道,我们现在所学的是解脱道,它的意乐就是发大悲,然后在大悲心的基础上去修持一些加行,积累福智,最后成就善逝、量士夫。刚刚我们前面讲的无常等很多问题,其实都和我们现在所修的很多教法都是直接相应的,里面有很多修心的原理。

比如今天讲的内容,是我们的善根资粮可以在以前的基础上累积,然后修心也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逐渐得以清净。我们每天都要花时间来修自己的心,如果每天都在修心,我们的心就会发生转变。因为心毕竟是一个有为法,所以给它什么因缘,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给它轮回的习气就会轮回;如果给它解脱的习气,就会变成解脱的心;如果给它大乘的因缘,就会变成大乘的心;如果给它空性的习气,也会逐渐证悟空性。我们的面前现在有两个选项,第一个是继续给它轮回的因;第二个是不给它轮回的因,我们要给它解脱的因,这样它就会变成解脱。以前我们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如果不间断地修大悲菩提心,它就会变成大悲心、菩提心。因为所有因缘具足,它的果一定会呈现,所以修心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间断的修心,心的本性也会逐渐地呈现出来。对于这些修行的原理我们都需要了解。

寅二、彼等结合差别基:

“彼等结合差别基”是把前面这些集合起来安立修心,修大悲、智慧可以增上圆满,即结合前面的道理来安立修心的道理。前面破斥了跳跃和水温,说了差别之后,再讲了跳跃、水温和心之间是有差别的,心可以不间断的增上。然后把这些集合起来再说差别基,就是讲到了在心上直接修大悲修智慧,彼等结合差别基的安立,也就是修心可以增上无边的实际根据。

心修悲等生,自然得进展,

如火等燃柴,水银及金等。

是故彼等生,体性生功德。

勤作令后后,愈来愈超胜。

前面把特点、差别讲完之后,直接开始正面讲修持慈悲。在我们的心上面“修悲”,“等”字包含了智慧,就是在我们的心上修大悲、智慧等等,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来生起。“自然得进展”,继续修的话,自然而然就会得以进展,不会像水温升到一定程度只能蒸发掉,或者跳跃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停滞了,心不会的。我们修持大慈大悲心、智慧等等,生起来之后能够继续修持,如果不间断地给它修行的因缘,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进展。

这里我们也讲了三个比喻,说明修大悲心可以自然而然地增上,而且它的所依很稳固,在修心的过程当中,随着他的心越来越清净,杂质去掉之后,也不会再退回来等等很多的道理,都在这里面讲到了。

“如火等燃柴,水银及金等”,我们首先看这个例子,是说修心和跳跃等不一样,能够自然而然进展,而且会进展到无边,只要我们不停止就会不间断地增上,成佛之后就可以完全达到究竟。在没有圆满之前,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去给它因缘。只不过刚开始要非常勤作,后面不需要那么勤作,稍微有些勤作就可以了,不同阶段勤作的方式也不一样。

自然得就像“火等燃柴”,火等的“等”字,在麦彭仁波切注释当中,有火、和合器,像这样来燃柴。除了燃柴,还有调制水银、冶炼黄金的三个例子。第一个,火燃柴,如果具备了很多柴,用火点着之后,就会自然而然的自动燃烧。刚开始的点火需要勤作,无论用打火石或者火柴,也许还要吹一下,一旦着起来之后还需要勤作吗?着起来之后就会自动开始烧了,这就是火燃柴。

第二个,和合器,和合器在上师的注释当中并不是很明显,如果对照的话,和合器应该是调制水银、冶炼黄金时的一些器具,比如调水银,上师的讲记当中,讲了把朱砂等很多配料加热之后就会形成水银,形成水银之后性质就固定了,而在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当中说,这是相当于炼丹一样,印度也有一种金丹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调制之后会变成水银丸。无垢光尊者传记中也说,他在桑耶青浦闭关的时候,服用了二十一颗水银丸代替食物,服用了之后就可以摄生,让你不饿或者保持体力,叫金丹术,或者摄生术。摄生术是将药材、水银等等提炼了之后,去掉毒性,然后让它具有某种能量,吃了之后可以保持修行的体力。

不仅是把很多药材合起来,还需要火、颜料等等,这是和合。当然也有工具,还要把很多东西和合起来用火烧,金丹炼到一定程度,一旦炼成了,水银的性质就固定了,乃至于摄生术在没有圆满之前,很多杂质都在不断的去掉,把这些不清净的东西去掉之后,杂质还会不会返回来?不会,只能越来越清净,后面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性地清净。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水银的所依很稳固,所有的功能在水银当中本来就有,所以通过冶炼、火烧等等,把不符合它的杂质去掉之后,就会越来越清净,不断地烧,就不会蒸发了。最后通过提炼、炮制,乃至于摄生术修成之前,它的清净性一直会增上,这方面叫做和合。

第三个,火炼黄金,这也是一样的。刚刚挖出来的黄金是金矿,也就是矿石,黄金可能和石头混杂在一起,必须要炼,或者即便是黄金,也有杂质。要把杂质提炼出来,首先把它放在容器里面,刚才的水银丸肯定要和合很多,或者把黄金放在容器里用火去炼。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火和合器,麦彭仁波切注释当中有这种意思。首先把它放在容器里加温去炼它,在这个过程当中,黄金里的杂质、不纯的东西通过高温慢慢烧尽了,最后就会很稳定。黄金的殊胜性越来越增上,也不会再返回了。纯金提炼出来之后,会不会重新又返回到以前很多杂质的状态呢?不会再返回了,最后达到了稳固的状态,能够持续的增上,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安立的。

这里的第一个比喻就是火。我们的注释当中,后两个比喻主要是说明了什么呢?主要说明它的所依稳固,而且通过不断的修炼,最后可以增长无边,能够达到究竟。在注释当中,第一个比喻也讲了,它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把柴点着了,没有阻碍的话,木柴会自然而然地被烧尽无余。关键就是自然而然,不需要勤作。如果柴具足了,你把柴点着之后,火一旦着起来了,没有阻碍的话,就会自然而然的开始燃烧,这个地方是不需要观待勤作。修慈悲心也是一样的,刚开始必须要勤作,一旦生起来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慢慢增上,这个比喻主要是说修心会自然增上,不会像跳跃一样,反复勤作,每一次都回到原点。

前面我们讲了在提炼水银丸的过程中,用火加温、冶炼、和合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不清净的杂质全部要去掉,只有清净的功德,所有不属于它的垢染,在冶炼过程当中,逐渐就没有了,这些去掉的杂质不会再回来了。在我们修心过程当中,为什么可以逐渐修得越来越清净,修心能够越来越圆满,大悲心特别清净呢?因为我们在修心过程当中,和修心的功能一旦相应了之后,通过修大悲心去掉的自私自利、染污心等等,就不会再回来了。

后面的修心都是在以前基础上越来越清净,就像水银丸一样,乃至于修成了摄生术,在金丹炮制出来之前,如果持续性加温,就会越来越清净。前面讲了他勤,就是在前面勤的基础上进一步勤奋修行的意思。这里的勤和前面的勤不一样,前面的勤是刻意的勤作,一切都要回到原点重新再来,这里是没有的。虽然没有那种勤作,但是不等于我们不需要他勤,其余的勤是需要的,即在前前基础上,让他增上的勤作,这种勤奋的修行还是需要,这是一种增上的勤作,而且一旦生起来之后,不会退失,而且能够主动去延续。

比如有一堆柴,点着之后就会自动燃烧,烧完之后火就熄灭了。如果你想要让火持续性地烧下去,必须要加柴,火着了之后,不需要再去吹等等,到底要不要勤作,要看情况。有些是当你没有圆满之前都要勤作,不需要勤作,自然而然就会烧主要是针对前面对方跳跃的比喻,每一次都要回到原点的这种勤作不需要,这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我们说这个需要勤作,它的力量想要在这个基础上增强,必须要缘它的因去进一步勤作。前面的勤作可以作为后面勤作的基础,这里的意思我们搞清楚之后,就不会混淆了。

后面的两个比喻主要是作为所依,它是稳固的。所依是稳固的意思,前面讲了水银丸,水银当中本来就具足了这些功德,只不过有很多杂质让它显不出来。它的所依稳固。功德是本来就有。因为本身就有,它的所依稳固,所以最后在冶炼、加工的过程当中,功德就会显示出来。

它和水不一样,水里没有热的功能,必须要借助外因加热,如果因没有了,它也就没有了。水银丸是本来具有功能的,它的所依稳固从这方面也可以体现,本来就有这方面的功能,不像水里没有热的功能,必须通过其他的因去加热才行,因一去掉水就会变凉了。水银丸不一样,因为水银丸本身的所依里就有这些东西,所以加温之后只能把它的杂质去掉,本身不会有什么变化。因为它的所依是稳固的,所以冶炼之后,不会再返回到不清净的状态。

黄金的所依也是稳固的,当你加工黄金,持续的冶炼、加温,最后会变得非常纯净,黄金的功德就是后后超胜前前,黄金本身就很超胜,随着杂质的不断去掉,它的超胜功德越来越明显。因为本身就有超胜的功能,所以只要达到究竟之后,最后黄金达到最纯的时候,就不会再返回去了。

这些和水不一样,柴和修菩提心二者之间的比较就是这样的。我们再看颂词,前面讲水银及金等,是故彼等生,体性生功德。“是故彼等生”,修持慈悲、智慧等方面就是“彼等”,彼等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心识当中产生的,慈悲和智慧都是在心里产生的,它可以不断的增上,因为在心的体性当中产生的功德。

“勤作令后后,愈来愈超胜”,不断的勤作可以让后后的慈悲心和智慧愈来愈超胜于前前,就是说不断的超胜,乃至于增长到无边、增长到究竟。这是什么原因呢?刚刚我们提前讲了一些颂词的内容。其实心识就像什么呢?心识就像水银、黄金一样,心识的所依是稳固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像水一样烧没了。我们也不会在生起智慧、大悲之后,心识就消失了,心识只会变得越来越清净,大悲心和智慧会越来越和心识相应。在心识上面本来具备这样的功德,还有通过修行能够让这些不属于心识本性的杂质,比如我执、烦恼等等逐渐去掉,这方面就像水银丸一样,水银丸本身具有这些功德,它的冶炼过程也是去掉杂质的过程,而且不会损失它的本身,水银丸的所依很稳固,因为它的功能是和水银是一体的,它本来具足,而不是没有。

我们再再讲水的比喻,水上面没有热性的,必须要通过外面的东西让它热,所以去掉外因之后,它就降到原点了。水银本身具有这样的功能,不会因为不烧就没有了,还是在这儿,再去烧还是在这个基础上增上。黄金也是一样,杂质不属于它,当冶炼黄金的时候,随着杂质的不断去掉,它的殊胜性自动就会越来越明显。心识也是一样的,功能越来越超胜。

我们讲的时候,再分辨一下这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心性到底是什么?是如来藏,还是别的问题?因为大恩上师在这里提到了佛性、如来藏,大恩上师以前在其他论典当中讲了,因明最多讲到唯识的观点,我们都知道唯识宗是不会讲如来藏的。二者之间到底怎么样理解呢?有些道友以前学过《如来藏大纲狮吼论》,里面在讲种性的时候,讲了两种种性,一种叫不共种性,一种叫共同种性。可以成佛的因,叫做种性。不共种性就是大无为法,在《宝性论》《如来藏经》《涅槃经》里都讲到,具有大无为法自性的如来藏,就是不共种性,这在所有如来藏功德当中是无为法,所有佛功德在现在的有情相续当中已经具足了,只需把障垢去掉就可以了,这是不共种性。

讲因明的时候,不会讲到不共种性,如果在因明当中讲不共种性,就会变成在凡夫的分别识面前,安立一个无为法恒常不变的自性了。根机差的人很容易会把它当成外道的神我,这里不会直接讲。究竟来讲,心性可以是如来藏的自性。

还有一种理解,如来藏就是能够成佛的种性。这个地方的种性,或者如来藏、佛性,可以从共同种性来讲。什么是共同的种性呢?共同的种性符合于唯识宗的观点,共同种性也是佛性,这个佛性和那个佛性还是不一样,那个佛性很了义,直接是从大无为法的角度讲的,这里没有。现在抛开了义无为法的如来藏不谈,我们就讲共同种性,唯识宗也承认,在每个众生的心识当中具足成佛的因,那这个因是不是大无为法?不是。它有一种能够成佛的功能。

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讲,比如罗刹、老虎,还有一般人、旁生等等,即便是凶猛、愚痴的,每个有情都有智悲力,这就是共同种性,心识具有这个功能。心识当中具有智慧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动物有它的智慧,比如我们看到蚂蚁窝、蜂巢等旁生建造的房子,还有能够善巧地捕猎,具有一定的战术,这些都是智慧的体现,它们的心识中的功能叫做智。狗、蛇等动物也有灵性,这些灵性都是智,只不过这种智慧是被它们那一道的业所牵引,才表现成了这样。人也有智,世间的知识和发明创造的东西,这些就是智。

悲怎么体现呢?即便是罗刹、猛虎对自己的子女也很慈爱的,这就是悲心的种性。每一个心识都有悲心,再恶毒、再凶猛的众生都有悲,这就是种性。

力就不用说了,有智悲就有力,它有自己的能力,保护自己或者降伏怨敌,这就是智悲力。只要是心识都具备。尤其是智悲,现在我们讲的就是智悲,为什么心识的所依是稳固的?用了水银、黄金的比喻。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个比喻?心识当中就具有悲心和智慧,和冶炼水银、黄金是一个意思。

刚刚我们分析了,只要有心识的,哪怕是旁生都有智悲,但是不圆满,有杂质,现在就要把自己悲心的种子用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去“冶炼”,就像冶炼水银丸、黄金一样,把杂质去掉,然后让悲心的种子越来越明显,它不是无为法,而是有为法,可以增上,给它因缘就能改变。本来在心识当中,自带这种功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只能说这是法性,缘起就是这样的,没有谁去创造,就是法尔如是。心识上本来就有这个功能,现在好了,所依是稳固的,不像水一样,水里没有热的本性,给它因缘才能加热。

《俱舍论》中讲了地水火风,水里也有火大,此处不是这个意思,毕竟水是无法燃烧的。虽然具有,但是火大的成分在水里不明显,很少,我们不讲这个问题。水不是热性的所依,因缘一撤它就返回了。心不是这样的,心识自带智慧和悲心的种性。我们只需把它的力量加固,让它更清净、明显、稳固,这就可以修。它所依稳固,前面我们讲了,身体死了,心不会死,这是已经通过正理证成的,所以它会延续到下世去,不会像水一样干了。它本来带了智悲的种子,不像水一样里面没有热性的种子,怎么烧也不会无限增长。

通过这些比喻看的时候,就会很清楚了,修心识到了一定程度可以自动自然的延续,而且修心的因的所依很稳固,所以通过我们修大乘道,尤其大乘道主要修的就是智悲。大乘道的核心为什么是智悲呢?因为这是心识主要东西,如果是大无为法会更明显了,今天我们不就如来藏方面的问题,就讲这个,即便是在共同乘、世间当中,只要稍微观察分析,都会发现心识上面带有这个特质,这方面没人教。是不是狗上过宠物学校,老虎上过老虎学校?以前不知道智慧、悲心,现在知道了。不是这样的,没人去教它们,自然就有。只要有心识,就会自带智悲的种子。如果你在轮回当中流转,这个种子不会增长、清净、稳固,只有通过佛陀或者相应的觉悟之道,给他一个因素修大悲,让本来具有的种子凸显、清净。

什么是清净的因?就像刚才这些和合的东西,用火去烧,把它的杂质烧尽了,本来的东西会越来越干净,所以现在我们给它一些因素,大悲、智慧的修法,现在我们学修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的延续,因为本来就有,而且所依是稳固的,所以当我们一世一世的修,修到后面前面的障碍都不会返回来,清净的东西也不会退回去了,这一定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不断的修。和跳跃不一样,跳跃永远都是回到原点的,不可能达到无量。

这一世完全可以在上一世修行的基础上接着修,因为无始劫以来很多烦恼习气导致,有可能中间会中断,所以在修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发愿,发什么愿呢?发愿要生生世世修大悲,这个愿很重要。愿力可以把我们修行的相续有效地连接起来。如果你每一世都给它因缘,每一世都在修,第二世在第一世的基础上修的,第三世是在第二世的基础上修的,像这样修下去,大悲心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劲。

在修大悲的过程中,他的大悲增上了,也说明违缘消退了,就不会再回来了。只要你修了之后,大悲心、智慧都会一世一世,越来越增上。前面讲了我们遇到阻碍是这样的,为了不遇到阻碍,能够遣除违缘,所以修护法、莲师等等,都是为了让修行的障碍不生,然后让顺缘全部具足。

这方面我们不讲,只是讲它的原理,这是可以不断增上的。增上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所依极其稳固,大悲是不可分的,在所谓的心识当中,自带了悲心和智慧,这是它的本性,所以修它就是修它的本性,不是修别的。如果你要在瓶子上粘一个东西,粘上去的必定不是它本身,遇到因缘就掉下来了,它的本性是没有办法剥离的。你不修它也在,你修它就会越来越明显,就是这样的自性。它会越来越超胜的原因就在这儿,它的体性上就带这个,这是共同种性,也可以叫如来藏。只不过这里的如来藏属于有为法,是暂时安立的。那么有两个如来藏吗?没有。对于刚刚入门的修行者,我们暂时讲这些共同的就行了,这时安立为有为法,最后精进就把障碍清净掉了,逐渐就会成佛了。

虽然佛智也是无常的,但是不会退转。对上根利智者来讲,所修行的这些都是能净因,就是能够清净障碍的因,佛性在每个众生当中都是以大无为法的方式存在的,佛智不是新得的,而是早就有了。之所以不现前是因为障碍,现在我们所有的修法都是能净因,能够把障碍清净掉,障碍清净之后的果是离系果,离开了系缚,它的果就呈现了。

共同乘就按照共同乘的标准来讲,了义的不共乘就按不共乘来讲,二者之间不是矛盾的,否则就成了两个如来藏。如果我们成佛,成了一个不了义的如来藏怎么办?那我不是吃亏了吗?不如他们修的了义如来藏,这方面没有。虽然讲的时候是针对不同的根基,但是究竟一乘只有一个,最了义的就是按照大无为法。如果现在就讲大无为法,因明当中的对方都是外道,或者刚刚入佛门的人,还在建立前后世,境界高都不到哪儿去,这时候给他们讲大无为法可能就会迷惑,到底怎么样就不知道了。因此先给他们讲世俗实相,再讲胜义实相,这就是佛的善巧方便。我们这里讲到了佛智,大恩上师是按照了义解释的,这样也可以。因为暂时的种性讲到最后还是要讲了义的,本论是按照随理唯识来讲的,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共同种性来讲,就是心识上面带了种性,这是可以改变的,但它的功能不会。

即便转变成猛虎、毒蛇,可能嗔心很大或者经常杀生,但是它的功能,以及对子女的慈爱还是存在的。饿鬼、地狱有情还有,只不过转到了某一道的时候,那一道的业让他转变成相应于那一道的思维和慈爱的方式而已,这个功能永远存在,只要有心识,这是绝对成立的。这个成立就好办了,心识的前后世已经成立了,它的所依是稳固的,然后通过修行它可以增上,通过这几个比喻来看,这方面很自然就能够了解,只要我们给它修行的因素,生生世世修下去,就可以圆满。

不能够增上无边、不能够圆满的一些所谓对方的观点已经破掉了,而且我们通过烧柴、冶炼水银或者黄金的比喻,可以说明心和烧水、跳跃绝对不一样。我们认认真真观察之后就会生起定解,肯定不一样,心识可以增上。为什么呢?它的所依是非常稳固的,这一点很重要。

怎么体现它稳固呢?就是心识上面带了这个种子,这不是哪一世粘上去的,而是心识里本来就有的,这是很重要的。这不是通过学习才有的,否则就会失去,就像衣服上的补丁一样,补的再好时间长了还会掉,还有画在瓶子上的花纹,画得再好也会掉。或者把东西粘在墙上,你说我的胶很好,时间长了也会掉,这不是它的东西,怎么样也没办法。心识上面大悲的种子不是以前没有,后面放进去的,它本身就有这个东西。如果心识上面带了这个东西就好办,只要把不属于它的去掉,或者把这个种子让它通过修大悲的力量越来越清净广大,越来越增上,最后就会从现在六道众生共有的慈悲和智慧的种性转变成佛的功德,这是完全可以转变的。通过不断的修行,清净之后就可以转变。

这里我们主要是说它可以增长无边,后面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道理,后面我们还会慢慢学。今天所学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差别基,就是说修大悲、智慧完全可以增上的道理,这些颂词讲的非常殊胜,道理也很明显。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