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量论·成量品广释》第22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释量论·成量品》。

大恩上师在上课之前,也是讲到了学习本品的必要性。作为佛法的修行者来讲,信心是主导。如果没有信心,难以趋入佛法的修行中。我们真实皈依三宝的因就是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怎么可能皈依呢?皈依的本性就是要我们遣除怖畏,凭什么可以遣除怖畏呢?因为相信皈依的自性可以遣除,所以我们就皈投依靠它。

皈依的自性就是皈依处,可以作为依靠的地方。比如房子、大树,或者家里的父母、子女等等,这些都是皈依处。为什么呢?我们遇到了刮风下雨,房子就是我们依靠的地方,我们担心身体被雨淋湿等方面的怖畏就可以遣除,或者对于漂泊在外的人,家庭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也可以遣除怖畏。为什么可以这样呢?我们对它们有一种信任。出于信任的缘故,才可以把我们的身心交给具有这些自性的法,这是普遍意义上的皈依。

平时我们讲的皈依处是三宝,其他世间的皈依只能暂时性帮助我们遣除怖畏,让我们的心感到安全,或者获得温暖可靠的依止处。这些都是轮回法,从某种比较浅的层次上,做我们的一个皈依处,根本不是究竟的皈依处。

我们观察这些法为什么不是究竟皈依处?因为这些法本身就是无常的有为法,也是一种有漏法,所以怎么可能作为一个皈依处呢?它自己都要变化,也会失去的,不可能作为真实究竟的皈依处。在寻找皈依处的时候,要把世间的天神等其他有能力的对境都去掉,因为他们也没有摆脱痛苦、烦恼,怎么可能作为究竟的皈依处呢?暂时可以,究竟不行,这方面我们要理解。

前面讲了,我们要找的皈依处,具有某种值得信赖的地方。因为生起了信心,所以就去皈依它。我们要把三宝作为究竟皈依处,也需要有一种让我们生起信心的地方。如要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到底哪个地方可以让我们完全的信任,能够把我们的身心,乃至生生世世的信心都投到这个对境上。如果不知道,我们的信心就是摇摆的。它凭什么可以作为你的依靠处,到底哪个方面值得信任?而且这是某方面的信任,还是全方位的信任,或者永恒的信任?我们要观察三宝和世间皈依处的不同之处。

我们不学习就不会知道这些,就像我们皈依房子等东西,就是知道它们具有某种功德,能够帮助我们遣除一些麻烦、怖畏,之所以皈依,是我们了知了它所具备的特征以后皈依的。作为一个佛弟子要修行,皈依三宝作为入门的基石、趋入佛法的第一步,凭什么我们就要这样去做呢?所以我们就要去学习,如果不知道三宝具有何等功德,没有一个真实的,让自己信服的理由,那我们在皈依的时候,就会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不好,看到大家都皈依,自己高兴的时候一阵风似的也跟着去皈依,时间长了之后,自己心也就淡下来了,以这种信心作为修行的基础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摇摆不定,没有一个稳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要反反复复的观察三宝具有什么功德,这方面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我们皈依三宝,也要生起信心。这个信心来自于何处呢?必须要通过闻思修行对于所皈依的对境产生高度信任。因为它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恒常不变的,这方面我们必须要知道。为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它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皈依处,你不仅这一世可以皈依它,下一世还可以皈依它。因为它作为永远皈依处的自性是不会变化的,不像一个世间人一样,这段时间很好,过了一段时间,他自己都破产了,没办法再庇护我们了,这是随阶段性的。

三宝不是阶段性的,第一个是恒常不变的,第二个是全位的作为我们的皈依处,尤其是从修道的侧面,能够让我们离开痛苦的自性,三宝是永远不变的皈依处,所以必须要抉择佛法僧三宝的自性。它到底是怎么样,从哪个方面可以成立,这些我们都要了知,这方面称为皈依。有了这种信心,就可以发起皈依心;有了皈依心之后,誓言就会坚定下来。生命那么可贵,遇到违缘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不能舍弃三宝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自性值得我把生命交付出去?这种一心皈命看起来容易,真正来讲不太容易。有些人前世可能做过大量的修行,所以今生当中天生信心就很稳固,经得起观察。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退失的,这种人并不多。

如果与生俱来的信心不是那么强烈,那就必须培养。怎么样培养呢?就是如实了知三宝所具有的功德自性,才能让我们真实地对于所皈依的对境,视为生生世世的皈依处,或者今生的生命不重要,生生世世修行才重要。今生当中的皈依处是三宝,到了下一世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这是不会的。它就是永远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皈依它,肯定是自性周遍的。这种能够引导、庇护我们的法相永远不会变化。我们要找一个非常可靠、究竟的皈依处,这样的信心才稳固,能够发自内心地宁舍生命不舍三宝。如果有了这种信心,念不念十万遍皈依都可以。因为我们念诵十万遍皈依就是要引出这种决心、誓言来。

首先皈依的本体是什么?皈依的真实本体就是一种誓言,就是我要皈依三宝永远不会放弃,这么强大的决心就可以成为修道真实的基础。从这里开始完完全全地依靠三宝修行,发菩提心,后面的修行就会慢慢由此展开。从这方面来讲,我们信心很稳固了,不单单是入门时需要信心。趣入佛法之后,不间断地生起证悟的功德,也是通过自己的信心去相应的。

信心也是一种清净心。为什么是清净心呢?因为对于清净的自性产生相信的心,这种心就是清净心。法界是清净的,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是清净的,我对于这些清净的本体产生的信心,从某个侧面来讲,这种信心也叫清净心。因为只有清净的心,才可以和清净的对境相应。如果对境是清净的,我们的心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呢?因为里面还有很多怀疑、邪见,这种心相续就没办法和清净的实相相应。如果我们对于清净的实相,或者清净实相流现出来的三宝,产生了信心的话,这时我们的心就是清净状态,在这种清净的状态下修行就会很容易相应于实相,这和我们证悟心本性的实相是息息相关的。究竟来讲,三宝自性也是我们的心性,心性也是三宝自性。如果我们对三宝自性生起了绝对的信心,在了义的教言中说,在真正的内心当中,本具三宝功德。这时自己的本性完全现前了自性三宝,就可以有一个非常直接的助缘,这是通过了知外在三宝,慢慢回归到自己的自性。外在三宝也就是我们自己本具的三宝自性。如果要了知自己具有的三宝自性,首先要了知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三宝到底是什么状态,慢慢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这种信心就会越来越相应,这些对于我们修行来讲非常重要。

大恩上师也讲了,想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就是自己证悟了之后现见实相,这时绝对不可能产生邪见,这种信心是高质量的,属于圣者的境界。初学者还没有证悟实相怎么办呢?也可以通过系统的闻思,产生不退转的信心。《成量品》中讲的方法,就是成立佛陀是量士夫。我们通过循序渐进的推理,逐渐会知道佛陀是可靠的,他讲的所有修道的基础、原理、方法,都是经得起观察的。为什么可以成佛、成为量士夫、无欺惑处,都会一步一步帮助我们推理出来。第一步推的是悲心究竟,入道的最初是修悲心,通过生生世世的串习,让悲心达到极致,悲心圆满之后,智慧就圆满了。

我们通过一步步的推理就会知道,佛陀所修的法,也就是我们导师的足迹是可以找到的,不是说丢给你一个天神,他到底怎么样?不知道。他是怎么修成的?不知道,反正天然就是这样的,有时难以让人生起真实的信任。这里是把佛陀以前怎样通过修行一步步把这些障碍、痛苦的因缘、非遍智的自性逐渐去掉,最后成为遍智的过程。

对于佛陀所修的道是正确的,通过正确的因缘获得的果也是正确的,这方面可以一步一步的了知。佛陀让我们生起信心的根据,是从他修道起,这些不是佛陀的传记,想要了解他怎样在因地修六度,可以去看《白莲花论》,或者《六度集经》等经论,都讲到因地的公案事迹。

对于佛陀修行的原理、步骤,在这里讲得很清楚。而且是通过推理的方式一步步推出来的。这种推理的方式对于凡夫人非常有用,针对凡夫人的分别心,必须要有一个坚不可摧、没有漏洞的理由,他才会相信。如果这个推理不圆满,凡夫人就不会相信,这是分别心的自性决定的。世间当中也说,给我一个理由。如果没有根据理由,虽然嘴巴上可能不说,但是心里在翻腾,还是有点不相信,这方面就是告诉我们怎么通过推理的方式来建立信心。如果我们对于三宝的自性,比如前面讲佛宝自性建立了,法宝同时也建立了,为什么呢?既然佛陀是修这个法成就的,法当然就是可靠的途径了,所以道谛和灭谛的法宝有了,然后修这个法的有学阶段就是僧宝,三宝完全就可以建立了。

我们对于三宝完全可信,不单单是生起信心,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推理对于佛陀、正法生起清净信心的同时,自己也把修道的原理搞清楚了,这是很殊胜的,而不是仅仅告诉你一个如何生起信心的方法。整个生起信心的过程,就是在给你推演成佛之道,当你推演究竟了,真正对于佛陀的正法产生信心的当下,就会对整个修道的原理了然于胸,后面就可以完完全全按照这里去做。《成量品》的殊胜之处就是这样,不是单纯地给你成立一个信心,而在让我们在生起信心的同时,通过修道的原理一步一步的建立,推到最后一步的时候,了知佛陀是这样成就的,我们就生起信心了。再返回来一看,这不就是我修道的过程吗?佛陀最早也是像我一样的凡夫人,修了大悲心,积累了二资粮最后成佛,我也可以啊。

因为这个道理是普适性的价值观,不是特殊的某类人可以,某类人不可以,都是可以的。如果我们对于修道生起信心之后,这就适合于自己,这是高质量的信心,而且生起信心的同时,也会懂得修道的原理了,知道之后,进一步再了知修慈悲心具体的窍诀,对《入行论》,或者《前行》当中菩提心的修法,我们可以逐渐趣入,然后具体到人无我、法无我、六度等等,这些方面在大乘经论当中讲得特别详尽,或者殊胜的密法,也可以让你的佛性迅速现前。在此之前,如果我们有一个非常稳固的信心,后面的修行就会比较顺畅了,不至于一边在修密法,一边在内心当中,还没有对于佛陀是不是清净的皈依处产生稳固的信心,这样修行就会大打折扣。密法的修行尤其是信心方面非常重要。还有就是念咒,如果我们要修成咒力,信心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信心,一边怀疑,一边念咒,咒力显现不出来,所以念诵咒语的修行人都是通过信心念,如果信心越大,力量就越大;如果你的信心不大,就显不出来这个功效。因为怀疑本身就是一个障碍,你把这个咒力染污了,没办法显现出来,必须要清净的因素才能呈现出来,所以信心对修行来讲就很重要了。

大恩上师也说了,通过佛法的系统,尤其真正通达了《成量品》,内心当中在成立量士夫的同时,对于整个修道不会有怀疑了,能够打好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方面可以证成。大恩上师说,相反有些人想通过神通产生信心。我们以前想过,或者很多道友也探讨过,佛菩萨的神通那么圆满,为什么不直接地给众生显示神通,让他们对佛法产生信心呢?对有因缘的众生来讲,显个神通一下子能够让他生起信心。就像有些地方讲的一样,圣者显神通就像台风吹枯草一样,一下子就吹倒了,能够让人折服,也有这样的说法。

虽然凡夫人很喜欢神通,但这是不是究竟之道呢?不究竟。因为不可能总是以显示神通的方式,让众生产生高质量的信心。虽然可以产生信心,但是这种通过外在神通显现的信心,就是觉得了不起,仅此而已。能不能产生佛陀是遍智的信心呢?这是产生不了的。因为有神通的太多了,不单单是佛陀、上师有,很多外道也有神通,能不能通过这方面产生佛陀量士夫、真实正量的定解?这是不行的。这个能持久吗?不行。不可能每天都给你显神通,显了神通之后,这种热乎劲一会儿就过去了,然后怎么办?过两三个月不行了,又给你显一个,最后麻木了,觉得没什么了。信心并没有增上,单凭这一点,从修道的侧面来讲没有什么作用。刚开始看到神通有没有感到震撼?肯定有,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大型魔术一样,觉得很震撼,老看就不想看了,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神通对信心的增上没有什么帮助,众生都是想看新奇的东西,如果老是重复,他会觉得这很正常。从哪个地方能够让他从内心当中,进一步产生修道的意乐呢?这不是入道的因缘,虽然可以有一点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太少了。佛陀、上师教化众生,不仅仅是让你震撼一下,让你终于知道这些不是假的。

神通对于修道来讲,它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果产生真正修道的信心,必须要知道修道的原理,我们要依止的佛陀是心灵导师,而不是仅仅起到心里震撼一下的作用。我们凭什么把佛陀作为导师、佛法作为正道、修行人作为修道的伴侣?凭神通是不行的。必须要通过了知佛到底是什么,遍智是怎么回事儿,然后佛是怎么修成的,他是从哪个方面引导我们的?如果对这些能够如理如实地了知,才会对佛是修道的导师,而不是一个魔术师,可以显现很多不可思议的魔术。世间也有很多魔术师、幻化师等等,有神通人太多了,有了禅定就会显现神通,这对修道、遣除无明、消灭我执、压伏深层次的痛苦完全不起作用。

我们必须要了知修道的原理,要了知修道的原理只有通过佛陀上师观察之后的道,这才是对于众生长久有利的。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佛陀为什么不这样做。如果上师或者佛陀显了神通之后,没有进一步的调化,讲一些正理。如果显了神通,他有信心以后,可以就要跟上,跟上什么呢?让他学习佛理;如果显了神通,不跟上的话,对他的影响非常有限,他就会认为显神通值得信任。如果再来一个有神通的外道,他只认神通,谁有神通就跟谁走,就会很危险。佛陀在世虽然在有必要的时候,也是显了一些神通,并不是靠神通来度化众生的。主要是宣讲修行的道理,尤其是时间越往后越显得道理重要。

因为佛陀时代众生的根机比较利,福报深厚,智慧很深,所以稍稍地讲一下,很多人就可以证道了。后来越来越往后,到了五浊恶世,宣讲积资净障等修行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调五加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早期的修行者,基本上生下来就是类似于五加行圆满的状态,所以不需要去修。直接灌个顶,然后传密法就可以了。为什么现在上师们传法那么强调四加行、五加行?因为这些是我们欠缺的状态,如果不讲这个,我们内心当中不通过这些修法,没有一点基础,直接传解脱的法,产生不了效果,信心就是这样。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一种对我们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即学习了知佛陀是遍智,如果凭其他的方法生起信心都是不可靠的。

神通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参加灌顶、法会、朝圣,或者上师陪你说话等等,这些对于修道的作用不是很大,还是要让我们知道,尤其是对于分别念强、怀疑心重、邪见深厚的人来讲,必须还是要多闻思,尤其是大经大论中讲的道理很深,有比较细致的推理,学完之后,内心当中的见解会比较稳固。

我们在学习推理的同时,内心当中修道的道心也会由此而稳定下来,会对我们所修的道,以及佛陀是量士夫产生信心。如果对于佛陀产生了信心之后,连带着对正法、僧众、上师都会有一种信心,有了信心之后,我们就不会再去怀疑,如果对修行的方式有了信心之后,你就不再去分析什么,修下去就能够起作用,最后就会变成了这样一种状态。

以上是对于大恩上师在课前讲的一些重要的内容再强调一下。上师讲了,如果有了这种定解,即便遇到了违缘,不管是外境的违缘,还是内在的违缘,这种高质量的信心就会起作用,能够抵挡违缘的侵害。如果他的信心本来就是摇摆的,遇到了违缘之后,信心就完全退失了,就像很多不认真学习佛法的人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是不知道皈依的原理,认为佛陀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或者是一个财神,只是向佛去求保佑。如果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一下子就会退失信心。为什么这么快呢?因为他所谓的信心是经不起观察的,对于佛陀的认知是错误的,非常肤浅,所以退失的也快,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信心深厚,抵抗力也大。在修道的过程中有很多违品,我们要经过一次次的历练,如果没有深层次的信心,拿什么来抵挡这些违品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的内容。

子二(无量)分二:真实以及除诤论。

“无量”,就是我们的悲心可以增长无量的道理。首先是真实地讲无量,然后是通过宣讲无量之后,再遣除一些诤论,即把对方的观点遣除掉。

丑一、真实:

若由前同类,种子得增长,

悲心等串习,其量住何处?

首先是对方的观点,对方认为虽然通过修行,智慧、悲心可以有所进步吧,但是它不可能无限度地增长到无量无边。为什么不会这样呢?他们说在冶炼金银铜铁的过程当中,虽然会有变化,但是冶炼之后不会增长无边,炼到一定的程度就停滞了,它不会再增上。比如说冶炼黄金,到了最纯的时候,不会再增进了,无法增长无量。就像冶炼金属不会增长到无量无边,修行慈心、智慧也是一样的。早期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会不会增长到无边,完完全全成为遍知一切呢?他们说绝对不会。就像世间上非常聪明的人一样,即便不断地学,学到一定的时候,也不可能在一个时间当中了知一切万法,最多是比较通达某个领域。而在一个刹那当中了知一切万法,谁也做不到。

这方面当然是一个相似的比喻。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观察到这个比喻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很容易会被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蒙蔽。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似是而非的观点蒙蔽,就是被自己分别念当中浮现出来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蒙蔽,根本没有办法消化或者了知,相似的观点和真实的道理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如果我们没有智慧力去辨别了知,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生起疑惑,自己一直压着,只是不让它爆发而已。如果压不住就会爆发了,爆发出来之后,以前建立起来的信心,就会崩溃掉,再也没有办法支撑他学下去了,这种情况也有很多。

我们就要培养自己这种能力,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够,就必须要学习智者们所造的经论。因为他们的智慧超胜我们,我们自己想不通,就要去问有智慧的人,所以自己不能解决的,就要好好去学习,看智者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讲的。这不是单纯的回答问题,而是在问答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智慧能力,让自己的智慧力得以增长。就像我们贫穷的时候,找别人帮助,这个人并不是单纯地给你钱,让你去买一点东西吃,不是这样,而是在给钱的同时,也在培养你维生的技能。我们学习因明等智者的论典,不单单是解决疑惑,而是在解决疑惑的过程当中,善巧地引导我们内心的智慧增上。当我们的智慧增上了之后,以后就再遇到同类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到了一个高度,我们的思辨能力、抗击打能力也会越来越明显,而且不单单是自己有了这种能力,也可以帮助有类似怀疑、邪见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对方有这样一种观点,或者在我们的分别心当中,认为心上的功德不能增上无量。“若由前同类,种子得增长”,这是不一样的。修行就是修心,因为成佛的第一步就是修慈心,或者智慧。主要是修悲心,如果有前前同类的种子,即前面就有一种慈悲心的种子,由这个同类的慈心种子,通过不断地修行得以增上。“悲心等串习”,就是说内心当中的悲心,“等字”,就是包含智慧。如果对于悲心、智慧等反复串习,“其量住何处”,怎么可能会有一个限量呢?它的量住于何处?“住何处”的意思就是说,到底增长到什么高度以后,至此为止,就住在这儿不动,不能再增上了,已经到了极限。

其量住何处,反过来讲,悲心的增长怎么可能有限量呢?有限量的法才可以到达一个限量,没有限量的法是无法达到限量,就是无量的。什么是有限量的法和无限量的法呢?刚刚讲了金银铜铁、身体等色法的自性,这一类的有实法本身是有限量的,注定无法增长到无边。虽然都是有实法,但是心法和色法在本质上有所不同。这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冶炼金银,或者训练身体,都会有增长。因为它们的本性是有限量的,所以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达到限量,没办法继续增上了。

心法不是这样的,心上本来就有慈悲的种子。心上本具的慈悲是从哪里来的?这不是说谁熏上去的,法尔如是。从法性上无始辗转而来,这是心上的本体,通过这个种子不断修行、增上,前前的同类熏习得以增上之后,悲心等通过三无数劫的串习,怎么可能会有限量呢?没有限量。心的本性就是稳固的自性,前面我们已经再再讲了,它会在生生世世中不断地延续,它是没有限量的。我们从无始以来,心以前就在轮回当中流转了很长时间,以后如果不修行还会继续流转,这方面说明心本身的所依是比较稳固的,而且慈悲并不是心上本来没有,然后通过外在的因缘让它形成的,不是这样的。就像前面我们讲的水和热一样,水并不是热稳固的所依。如果用火去加热,水温就升高了;如果把这个火撤走,或者灭掉之后,水温就降下来了,这就说明水里本来没有带有热的本性。是不是加热到了一定程度,它会保持恒温,再加热,它就会增长?不是这样的。而心就有这个特点,如果不断地串习,就可以不断地增长。三无数劫的时间那么长,它的量可以无限增长,能够三个无数劫当中的增上慈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慈悲心增上的同时,也是在清净心上的客尘、垢染,垢染消尽、功德增上,慢慢就会达到纯净的无量,可以非常清净。

这里反问其量住何处,哪个是它的量,大到极限就是它的量,就到此为止了。修心是没办法去衡量的,不像金银等本身是有限量的,即便世间的色法再大,也有边际,而虚空是无边无际的。世间当中,最高的是须弥山,即便它再高,也是有限度的,虚空就没有限度。世间的色法再怎么样,也是有限的,有限的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达到极限,到此为止再也没办法增上。心法是不是这样的?心法和色法本来就不同,不会受到世间的限制。世间最坚硬的钻石、金属,或者大山等等,虽然可以存在一段时间,但是会不会一直像心一样存在下去呢?它是不会的。比如在成住坏空的一个劫中就是这样的,首先形成,然后安住,坏了之后,最后变成空,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色法的自性。空劫之后,又开始重新形成。即便山这么稳固,也只不过在成劫、住劫、坏劫之间安住,到了空劫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会重新在因缘和合之后,又开始出现。而心识不是这样,心识会一直延续,即便到了无色界、地狱中,心识还是会延续的。二者之间完全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本身有限量,一个本身无限量。

丑二(除诤论)分二:遣除他亦成无量;遣由种子生之诤。

“除诤论”分了两个科判,第一个是“遣除他亦无量”,我们说心通过训练可以成为无量。对方说,好了,你的心通过训练成无量,那我的身体通过训练之后也能跳到无量高去。我们说这是不一样的。“他亦成无量”,是对方的观点,他们认为其他心外的法也可以到达无量。“遣除”,不行,这是由它本身的功能决定的,根本没办法到达无量。我们必须要把这个详详细细地分别清楚,然后我们就会知道,心法和色法之间完全不同。第二个是“遣由种子生之诤”,“种子生之诤”,就是说慈悲的种子当中串习增长无量等等,遣除这方面的诤论。

寅一、遣除他亦成无量:

跳跃非如是,其因力勤习,

功能确定故,跳跃决定性。

前面我们讲了心通过不断的训练可以增长到无边无际,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身体能够不断地训练跳跃,应该会跳得越来越高。注释中也讲了,虽然大鹏鸟飞得很高,猴子通过训练之后,也会跳得和大鹏一样高,能够跳到无极限。从现在的比喻来讲,就像跳高运动员一直训练下去,也可以跳到卫星、航天飞机能够达到的高度,通过不断地训练,就可以有这样的能耐。为什么不行呢?他们觉得道理是相同的。既然你们说心通过训练可以达到无边际,那身体不断地训练跳跃,也可以到达无边际,如果一直这样训练下去,还可以跳得更高,这方面是不一样的。

“他亦成无量”的“他”讲的是身体跳跃等很多比喻,都是属于这一类。对方认为通过不断训练,可以越跳越高,最后达到无边际的状态。我们就要遣除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怎样不合理呢?首先我们说,“跳跃非如是”,这方面和训练心的道理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其因力勤习”,跳得很高的因是什么?就是不断地去勤习,每次都要重新开始勤作。上堂课也讲了,前前的跳跃不可能变成后后的基础,虽然通过不断地训练,成绩逐渐在提高,但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后面的训练会不会都是在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呢?这是不会的。每次跳上去之后,都要落下来,从下面又开始跳。跳到一定的高度,比如跳到了二米四的时候,基本上达到了一个标准,如果再训练会不会在二米四的基础上再增上呢?这一点现量可见,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这方面要通过力量不断地勤作,而心勤作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不用再勤作了,就像发动汽车一样,刚开始要拧一下钥匙,把它发动起来之后,就不用老去拧它,会自动开始运转了。或者发动拖拉机的时候,用摇柄使劲地摇,哐哐哐,就不用摇了,发动了之后,它就会自己运作。

以前印度也有机轮,在《入中论》当中讲到,犹如陶师经久转机轮一样,开始要非常勤作地去转动做陶器的机轮,转开之后,它就会自动运作,不用再去勤作。而身体跑步、跳跃,是不是刚开始运作,跑开了之后,就不用管了,能够自动跑下去,永远不会累,这是不会的。身体的功能决定了就是如此,没有办法做到。跑步到了一段时间,越跑越累,就会跑不动了,不是说刚开始勤作,跑一段时间之后,越跑越轻松,根本停不下来,最后就飞起来,这是不会的,身体的功能就是这样,它是不相同的。

这个地方讲,身体的功能是确定的,本来就是有限度的。“功能确定故,跳跃决定性”。你要训练跳跃,也是增长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决定性没办法再增长到无量。“决定性”是什么意思?决定没办法增长到无量。因为人和人之间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所以有些人跳得高一点,有些人可能跳得低一点,不同的人之间有差别。作为人道众生,业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跳到非常离谱的高度,它是不会的。一方面后面的颂词中还要讲这个问题,身体里面有一些违品,如果把违品去掉之后,就可以跳得更高。另一方面,违品完全去掉了之后,所有力量浮现的时候就没办法再增上了,像这里讲的一样,功能确定故,这也是很重要的。

虽然都是法,但是法和法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就像都是人,跳高世界冠军和一般的人还是不一样。或者你是学校的第一名,和世界的第一名也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人,但是内部还是不一样。心法是法,身体也是法,二者之间也是不相同的。功能确定故,跳跃所依的身体功能是确定有限度的,本身有限度,需要勤奋练习。通过训练,跳跃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决定性不能到达无边境,这方面是我们必须要了知的。不管是跳高、跳远,都是这样的,因为它的本性并不是无限的,本性有限度,这就注定没办法成为无量无边。这方面和我们的修行有直接的关联。我们了知了之后,就会知道虽然身体是修心的助缘,但是它肯定不是稳固的所依。心有稳固所依的功德,心上可以去训练、保存,不断地延续、增上。我们是用心去修行,即便是作磕头、放生等身语的修行,也应该注重心上的观想作意。

为什么说观想、作意、见解很重要呢?比如同样都是在磕十万大头,一个人只是在身体上面去磕了十万个头,一个人在顶礼的同时辅以菩提心等很多善妙的作意,质量就不同了。我们要知道修行主要是心上面。为什么呢?这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身体不稳固,所以注定成不了主要的因素。在身语意当中,意速意为主,心很快,而且是主要的,身心二者之间的分工,一个是主,一个是次。虽然身体是次要的,但仍然需要通过身体上面的修行,因为它可以辅助我们调心。这是有主次的,我们一定要了解。

这里我们讲到了心,讲完心之后,大恩上师在讲义当中也进一步讲到了,虽然本论讲的是因明,但是再讲下去,也可以过渡到究竟光明如来藏的本性。单单凭《释量论》这部因明论典没办法真实讲到如来藏的本性。对于心和如来藏、佛性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教义当中,佛陀也是有深浅不同的描述。比如《般若经》当中有一句话,“心者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心者”,就是世间、小乘,还有在因明当中讲的心。在世俗谛当中,心有自己的本体、法相,所以说“心者无有心”。首先讲心者的“心”,就是我们在世俗谛的心,它和色法不一样,有它自己的特点,可以思维、辨别,能够作为种子,或者慈悲心的本性,或者作为一个习气、种子的所依。在世俗谛当中,它的功能是一定存在的,而且在世俗谛当中,你修慈悲心,就可以增长无量,这是心的本性。然后“心者无有心”是到了第二转法轮当中,其实心的本性是空性的。在般若波罗蜜中讲,心虽然在起作用,但是它的本性无自性的,就是空性、离戏的。这是过渡到了二转法轮。最后“心的自性为光明”,是在空性的基础上,空性不是没有了,而是在空性的基础上把实执心的执著、戏论去掉之后,心究竟的自性、光明的佛性就会浮现出来。

心者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这是讲如来藏其实就是一种心性。心性有两种,一个是空性,一个是光明。上堂课讲过,种性有两种,一个叫共同种性,一个叫不同种性。共同种性就是世俗谛当中的心者。共同种性上面就有智悲的自性,究竟来讲,智悲的自性是以无为法的方式存在的,佛性也是以佛功德的方式存在的。智慧是无分别智,悲心是无缘大悲。如果这种无分别智和无缘大悲,在世俗谛当中,被无明蒙蔽了之后,只能把清净的部分蒙蔽,它的功能还会浮现,被蒙蔽之后,在共同种性当中浮现出来的就是平时的人或者众生内心当中所谓的恻隐之心,这是一种悲心的自性。被染污了之后,它的功能还在。

虽然没办法表现出像佛和修行有素的菩萨那么清净的大悲心,但是还会生起悲心。在有法的状态下,就会通过这种方式出现。究竟的无分别智被染污后,在世俗谛当中,也是一种智力,比如分辨力,我们要通过趋吉避凶,趋是我们的心趋向于比较好的环境,避就是避开不吉祥的凶险之处,这也是一种智力的表现。当我们通过空性的修行把染污去掉之后,我们在现在的世间当中,悲心得到彻底的净化,浮现了本来面目,这就是无缘大悲。然后分别念通过智慧清除了之后,就会变成无分别智,其实不同种姓和不共种姓之间就是这个关系。

我们通过共同乘的理论把慈心和悲心不断的修下去,就可以成佛,在这个体系当中就给你这样讲,而在不共的体系当中,是直接从本性上讲,最后修下去把不属于它的客尘分离掉了,究竟的本性就会浮现出来,所以它们就本性来讲是一样的。慢慢讲下去之后,肯定会延伸到如来藏。佛陀的一转、二转、三转法轮,或者世俗谛、胜义谛,内部都是相通的,没有任何抵触之处。我们学了之后,慢慢就会通达佛陀智慧所讲正法的殊妙之处。

了知心的功能是趋向如来藏、佛性的第一步。我们现在辨别的是心的自性,没有修行之前,我们对色法和身体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心灵和精神。佛法开始让我们在色法和心法之间,慢慢知道心识主要,而且心有延续性。如果我们对于心有延续性确定了之后,就不会再为了今世物质的享受,就毁灭性地去“消费”,消费什么呢?提前疯狂的透支我们下一世的安乐。因为我们根本不关注心灵,以及下一世的问题,所以在这一世当中就会疯狂地去享受,没有意识到有前后世、轮回,也不知道现在就要注意,因为我们现在的习气会存在心上面,下一世翻起来就会成熟。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问题就反转了,以前对于外面的物质等方面非常重视,现在开始关注心灵了,因为它会延续到后世,我们自然而然地知道了有前后世的问题之后,那我们的行为、发心就会和原来完全不一样了,就会关注到以后怎么办。就像一个人小时候根本不关心明天吃什么,他哪里能想到这些呢?反正会有人帮他安排的,根本不用操心,但是当他成年了,自己独立生活了,就要去考虑明天、下个月、明年吃什么?如果把这个月的食物疯狂地吃完之后,明天怎么办?不会不想的。

没有学习佛法的人,思维就像小孩一样,根本不知道下一世怎么办,甚至思想当中根本没有意识到有下一世,也不会去做准备。如果他的心智成熟了之后,就会知道,心识会延续到下一世。因为来世我要为今生当中所做的事情负责任,所以我要为了下一世的幸福累积福德资粮,就像现在工作赚钱,都是以后要用的。他的思想就会完全不一样,会开始注意惜福,而不会浪费钱财。

修行也是一样的。我们就会开始从外转为内、物质转为心识、今生转为后世、轮回转为解脱道,这些都是在心上安立的转变。当我们成功地把自己专注力放在心上之后,就会开始专注心,考虑心的本性是什么?现在的心性是指他的表象,外表的显现是一个心的状态,它是明清的,可以思虑、分辨,做很多事情,还可以延续,上面具有种子的功能,这方面只是心的世俗。

心的本性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智力够了,或者修行达到一定高度,自然而然就会召感到佛菩萨或者善知识出现在自己面前,告诉我们心的本性。他们说,心还有一个本性,心性是什么?又进一步帮助你的心靠近如来藏、佛性。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修持空性、如来藏,慢慢你的见解就浮现出来了,暂且不论证悟。如果现在我们知道了心的本性是一个圆满的佛性,它是离戏和光明无二无别的。这种从见解上了知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学习过《宝性论》,就会知道心识具有佛性的功德特别大。为什么功德很大呢?越靠近实相,利益就越大。已经靠近实相了,见解上已经接近了,产生的功德和利益绝对和以前不一样,即便没有非常勤奋地去做很多事情,功德还是非常超胜。因为已经接近于如来藏本性的浮现,虽然现在还是轮回中的众生。可能还有很多烦恼,但是内心当中对于自己和一切众生本具佛性这一点完全产生定解的时候,有了这个认知,已经无限靠近于现前佛性了。

当然这是相对的而言,虽然这种无限靠近和十地菩萨无法相比,但是比起一般的众生,即便是和希求小乘道或者修持显宗的人比较起来,也是无限接近如来藏的。了知了之后,就可以通过密宗的窍诀来现前佛性,这方面很接近。佛法为了引导我们,以前我们很关注外在的物质、名声,或者轮回中的东西,后来逐渐通过修行之后,我们的观念就会改变,开始关注自己的心识上面的东西,或者心识的本性,以及怎么样修行才能调伏心,这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自性。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颂词。

初非如后跳,身有违品故。

力渐除违品,自力现前住。

刚才我们说了,身体的局限性导致没办法增长无边。对方说,如果像你们说的一样,即便是通过练习,身体也无法增长无尽。应该变成什么样的情况呢?练不练是相同的,就是这样自性。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别的缘故,刚开始就能跳得很高;第二,训练了很长时间,也和没有训练一样,没办法让跳跃得到增长。因为训练不训练,最初和最后都是一样的,既然训练也没有什么变化,后来练习就会和前面一样,不是跳不高,就是一开始就能跳得很高。因为训练的前后没有什么差别。既然没有什么差别,在没有训练的时候,也能跳很高,就像训练过几个月、几年之后一样,或者是即便训练了,也和没跳一样。

我们说这是不成立的。他们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现量见到,通过几年的训练之后,后后跳跃的高度肯定是超过前前的,这个事实就是现量。地方认为我们的观点不合适,他们说这是同等理,否则你们的心也没办法通过训练增长。如果你们的心可以通过训练增长,那我们也可以现量见到。见到什么呢?现量见到训练过几年之后,跳跃的高度肯定比刚开始跳要高得多。同样的道理,身体通过训练增长无边也是可以成立的。对方是这样认为的,通过同等理,就是说大家是一样的,不是通过训练都增长不了。如果能够增长,身心都可以增长无边。

这里有不一样的地方,本身来讲就是不同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此处教给我们比较细的辨别智慧。世间当中也有很多辨别的智慧,只不过现在我们用于和解脱有关的方面去做更细致的辨别。如果我们学习了《成量品》等思维很细的经论之后,我们在抉择修行方式,或者胜义谛的时候,这种磨练出来的比较细智慧,也能够发挥很明显的功效,具有直接、间接的很多利益。

我们说,“初非如后跳”,当然是刚开始的训练“非如后跳”,起初并不是和学习跳跃之后一样。刚开始不能跳很高,通过训练之后的高度是逐渐提升的,所以开始和后面的跳跃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没办法增长无边呢?我们也不是说不能增长,可以阶段性的增长,这里的意思是不能增长无量。为什么不能增长无量呢?“身有违品故。力渐除违品,自力现前住”。之所以跳跃的高度没办法增上,就是因为身体中有让跳跃的高度增上的违品。这里讲的是什么呢?“涎等”。我没有学过医术,不知道涎等具体是指什么。反正看这里的意思就是说身体里面的一些障碍,即阻碍自己提高成绩的东西,可能是酸性物质等等,学过的人应该会知道,我是没有学过就搞不清楚。总而言之就是一些可以阻碍我们的物质。通过不断的训练,就把身体里的东西逐渐去掉了,去掉一分障碍,成绩就会提高一分,去掉五分障碍,成绩就能提高五分。通过不断的训练之后,身体中属于沉重界的障碍违品逐渐去掉。

“力渐除”,就是说随着自己的训练,力量逐渐增上,然后违品消除了之后,“自力现前住”,身体本身的力量就会完全现前了,就是这么多。本身来讲作为一个人,自带的功能就是有限的,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力量。虽然有一定的力量,但是不现前是因为有这些沉重等障碍。通过训练可以把这些障碍一分一分地去掉,当把所有的障碍去掉之后,自力现前住,身体自带的力量完全现前了。这时还能提高吗?不能提高了。为什么呢?因为阻碍你跳高的这些沉重界的障碍都没有了,现前的就是你所有的潜力,只有这么多,再没有了。

就像取钱一样,你在银行里就存了那么多钱,当你把其他违品去掉了,把所有的钱取了之后,就是这么多钱,没办法再取了。你的身体当中就这么多力量,色法本身的自性决定了没办法增长无量。只不过人和人之间不一样,有些人本住的力量大一点,有些人本住的力量小一点。通过同样的训练,二者之间一个潜力大,一个潜力小。同时受到一样强度的训练,两个人身体里面的涎分等沉重物质都在消除,消除了之后,潜力大的人,身体的力量全部现前了,潜力小的人也现前了,最后成绩就是不一样,再怎么练也没办法超越世界冠军。虽然通过训练,你身体里面所有的违品都已经去掉了,但是身体的本身还是有差别的,像这样力量没办法再增上了。即便是世界冠军,通过训练之后,也是只能达到这个高度,还要不间断地通过科学训练才能保持这种状态,而且这个状态也不能无限保持,随着伤病,年龄增上,成绩就会慢慢下来。这些是身体本身决定的,再怎么训练也没办法达到无量。

这个意思就是说,身体本身不是无限的。自力现前住是什么意思呢?他通过科学训练把所有的违品清净掉了,属于他的所有力量已经现前而住,全部呈现出来,再也没有,就是这么多了。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身体本身就是有限的,再怎么训练只能达到这个高度了,再没办法了,训练就是这样的。

人也有一个限度,人和动物相比,可能有些动物的跳高能力比人还要强,也不可能是无限的。天人跳得更高,天人比人的身体可能更超胜。天眼比人眼要殊胜,天人的身体也比人的身体轻,随随便便就会比人跳得高得多。他也没办法跳到无边际,本来他就比人站的高,即便站的很高,怎么跳也是要限度的。色法的身体就是有限度,本身的状态已经限制它不可能增长到无边无际,它和心不一样。这里再再地讲,因为身体本身是有限度的,所以不可能通过不断的训练无限制的增长,增长到一定时间之后就不行了。

心不一样,心本身是没有限度的,身体再怎么训练,即便你一直在训练,因为寿命有限,假如到了一百岁,你也跳得动,还在练,成绩还在增长,也总是要死的,死了之后就会全部归零了。你不可能说,我下一世继承要上一世的能力,从上一世成绩继续往上训练,那是不行的,自然而然就会归零,你再怎么样也是不行。心不是这样的,它可以延续到后世去,而且可以在上一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这当然就是不一样的。因为身体和心本身的状态,通过法性理已经决定了,所以二者之间不能作等同的比较。

寅二、遣由种子生之诤:

这是遣除由种子而生的诤论。我们的意思是,我们的智慧,或者慈悲是由种子而生的,对方缘此产生了一些诤论。下面就遣除由种子而产生的诤论。

悲由自种生。设自种子果,

违品妨害无,心即成彼性。

这是开始讲到心识和身体不一样的地方。“悲由自种生”,对方讲,如果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悲心、智慧等等善法是由自己的前面种子产生,每个众生本身就具足慈心和悲心的种子,也可以训练到无量无边。我们训练了这么长时间,就像现在一些学佛的人,学了十几、二十年,或者学了几世,学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还没有增长无穷呢?如果没有增长无穷,说明根本没办法增长无穷。他们就是这个意思。

对方说,按照你们的说法可以通过无数劫的串习增长到无穷。现在已经训练了这么长时间,好像还没有变得无量。如果现在没有变成无量,经过三个无数劫的修行也不一定能够增长到无量。他们是以现在有些人修心的速度和成果作为基础,觉得有些人学了这么长时间之后,都没有增长到无量。如果按照这个进度下去,即便是三个无数劫也不一定能够增长到无量无边。

我们就要遣除种子而生的诤论,“悲由自种生”。首先我们讲,的的确确每一个众生的心识本身就具有慈心悲心等自性,慈心悲心由自己的种子而生,即前面的悲心为因产生后面的悲心,所以说悲由自种生。这个方面可以增上无边。

“设自种子果,违品妨害无”,前面有一个悲由自种,后面有一个设自种子,虽然都有一个自种,但是二者是不一样的。前一句的自种是讲悲心和智慧的种子,尤其是悲心的种子;后面的种子是指违品。为什么要讲违品的种子呢?设自种子果,就是说我们的悲心要增长无量也有障碍,我们在修悲心的同时,也要把让悲心增长无穷的障碍去掉,所以增长悲心也是去掉违品的过程,二者之间是相同的。就像训练跳跃在增长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是去掉违品的过程。

我们修持慈悲心也是去掉违品的过程,就像我们修利他心其实也是在灭掉自利心,而灭掉自利心也是增长利他心,二者之间只是反体不同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增长利他呢?修利他的同时也会灭掉自己的自私自利心,肯定是在灭违品的。

如果心要增长无量,必须要把阻碍心增长无量的妨害去掉。假如说“自种子”,自种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违品。比如说嗔恨、邪见、贪欲等等,“自种子果”,就是说自己前面前面的嗔恨、邪见,这些因的种子以及它的果,就是说前面的邪见、嗔心作为因产生后面的邪见、嗔心。

种子果就是自种子果,即自己前面的贪欲、嗔恨等的烦恼,或者障碍的种子产生后面作为果位的烦恼、违品的种子,叫做设自种子果,这些就是嗔恨、邪见等违品。此处要把种子果和违品连起来看,这些种子果的违品、妨害没有了,已经去掉了,“心即成彼性”。我们的心就会变成无穷无尽的自性,成为真正的慈心、悲心等等。因为心识本来就具有慈心、智慧等等,通过修行把它的违品去掉之后,心的本性会现前,最后只要是不符合于心性的东西都会去掉。害心、痴心等等都不是心的本性,这些法是不可能增长无边的。只有慈心、悲心才会增长无边,后面还会讲到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是很重要的,邪见、嗔恨仍然是心。为什么说通过修行,慈心、智慧就可以增长无边,而邪见、嗔心不会增长无边呢?当你串习嗔心、邪见的时候,慈悲、智慧不会灭掉;当你串习慈悲和智慧的时候,嗔心、邪见就会灭掉了,既然都是心,凭什么会这样厚此薄彼呢?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这是后面要论证的,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它的本性,一个是客尘,就像一个是主人,一个是客人,客人总是要走的,主人会一直安住在这儿。不属于它的本性,可以被分离的是客尘。邪见等就是客尘,可以被分离的。我们在训练心的过程当中,只有本性会增长,而且离开了障碍就会增长无边。而不属于它的东西消灭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是这样的一种自性。

如果没有违品妨害,那么心即成彼性,“彼”就是众生的心完全变成了智慧、悲心的自性,因为心的自性是光明的缘故。我们后面还要讲,心的自性光明到底是从哪个方面讲的,从如来藏方面也可以讲。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光明藏论》中,也引用了《成量品》的这个教证,来说明存在如来藏、佛性,这个地方也可以这样做解读。心的自性光明从别的方面,也可以解释成智慧,就是前面讲的有为法的智慧和悲心的自性,它的本性没有违品、我执、愚痴等等,叫做光明,光明有时也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定性。

前面前面产生后面后面的违品、障碍去掉了,然后心就会变成慈悲的自性。我们说法入于心,或者本性现前都可以。心即成彼性就是自己的心就变成了慈心、悲心的自性。我们可以从这个颂词进一步地观察自己的修行,修行也是这样的,有时我们说自己的修行没有进步,或者障碍重重,就要知道哪些是障碍,它可以被去掉吗?我们的慈心、悲心、智慧之所以增长缓慢,或者没有增上,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培育智慧的同时也在培育贪欲、嗔恨,相当于把仇人和亲人一起来养。一方面在养你的亲人,一方面也在养你的仇人。

我们虽然在闻思修行,但是也在有意无意之间培植贪欲、嗔恨、邪见。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所以一直都在培育它,怎么能够进步呢?我们修行也是对的,每天打坐、修加行、闻思,与此同时也在培育违品,这就怪不得别人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让修行进步呢?返回头来讲,为什么修行的第一步是要看破世间?我们回到四加行上去,为什么就要修四加行呢?因为四加行当中告诉了我们不要培养它的必要性。为什么不能培养、增长它?因为这些东西增长,就会变成烦恼、业等障道的因缘,所以这些邪见,叫做障道的违品、因缘。如果我们在修道过程当中,没有通过戒律的压制、修行的方式去调整它,也没有通过修持空性把它连根拨掉,还在保护它,当然就不行。虽然你的慈心、悲心增长缓慢,但是有没有增长?也在增长,同时它的违品也增长,这样修行显现上就会增长缓慢。

我们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这个颂词讲得很清楚,一下子就把这个关系明确了,这些都是障碍,我们不能培养它了,修行时必须要把这些违品断掉,就是说在修法的同时,一定要断违除它的违品。这方面佛陀也给我们设计了很多断除违品的方法。一方面要修正所缘,一方面要断除它的违品。断违品是让我们通过修四厌世心的方式,对于轮回没有兴趣。如果你有兴趣,不贪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的好东西现前了,你可能很想得到,贪心自然就有了。在你强烈想要得到的同时,如果别人给你作了障碍,嗔心自然而然就有了,不了知的状态就是愚痴,傲慢、嫉妒等东西都在里面。如果对于世间八法有过多的贪执,其实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从这里来的。如果四加行修好了,通过这块引生出来的烦恼障碍就没有了,你对这些没有兴趣,知道它们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内心当中完全没有什么可贪著的。对今生、后世的善趣、安乐等等,都没有兴趣了。虽然该做的还要做,挣钱养家糊口没什么问题,但关键就是说你对它再也没有那么强大的兴趣,不会说一定要得到,而是一个随缘的心态了。你可以去努力,已经没有很强的贪执心了,贪欲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了。

如果没有了贪欲心,别人阻碍了你,或者把你的钱偷了,也不会生起嗔恨心,很多诸如此类的东西,只要这样一生起来自动就会消失。一般来讲,出离心修的好,戒律毫无疑问是清净的,就不用那么使劲地去守戒了。

为什么守戒困难呢?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东西很贪著,所以不知不觉犯了戒律。如果你已经看破放下了,这些黄金、钱财就像牛粪、泥巴、垃圾一样,还会缘它生什么挂碍、烦恼吗?不会的。很多问题都从这延续下来的,如果把第一步修好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慈悲心,大的障碍扫除了,你就可以去对治细的障碍了。细的障碍无外乎就是自私自利,即去对治自己想要解脱的心。这些障碍违缘对你来讲就不会成为很大的障碍,中等的违缘就出来了,然后把你的注意力通过修利他心,修广大的慈悲心去对治自己一个人解脱的心。最后把这个对治完之后,最细的地方就通过空性对治一切众生要成佛、佛存在。障碍越来越细、越来越轻,最大的一块就是第一步四加行。如果把这个修好了,对我们造成困惑的,绝大多数粗大的烦恼就会在这儿消灭,肯定没有了。

为什么前行当中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步呢?入道之初,或者想要成为真实的修行人,这就是第一步。把这个修好了之后,粗大的违品就不会现前了,遣除了障碍,这时我们的修行有了一个基础,拖后腿的东西没有了,突飞猛进的因缘具备了,修行就会突飞猛进了。

我们自己的修行,就像前面讲的一样,一方面我们要修行,一方面也要认认真真的了知这些做障碍的地方。在培育我们修行善根的同时,也要努力不再培育贪欲、嗔恨等违品,这些对于我们修行也是障碍。

“违品妨害无”,这些违品妨害没有了,“心即成彼性”,这时的心才会变成修行者慈悲心、智慧的本性。因为智慧要现前,也有它的违品,把这些违品去掉了,你的心变成智慧的本性,成为利他菩提心。要把我们的心变成菩提心的本性,必须要把菩提心的违缘去掉;变成修行人的本性,也必须要把它的违品去掉。

这些肯定是前面前面的种子产生的。不现前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违品存在。我们了知了之后,要让本来面目现前,就不能在修行这个法的同时,再去培养对我们而言修行的敌对势力,必须要去有意识的打压。这是不是执著呢?当然是。这个打压的执著是一定要有的,不打压它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刻意的打压,打压就是给它苦头吃,让它不舒服,力量越来越弱,这时才可以。我们无始以来习惯于这些东西,它们陪伴了我们很长时间,以前是不知道,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不对的,也有很熟悉的感觉,而不忍心打压它,这样是不行的。认识到之后,就像《入行论》中讲的一样,这些烦恼长久地住在我们心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跳出来给我们做障碍,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它要去掉,因此我们在修道的同时,也要重视遣除违品,这是很重要的。

如是修前前,心法之慈悲,

离贪智慧等,即余明之本。

依修成悲性,如离贪贪厌。

“如是修前前,心法之慈悲”,现在如是通过修行前前的心法,“心法”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心上的法,它本来就属于心的自性,“心法之慈悲”,就是说慈悲、智慧等等。如是的修前前的心上面的慈悲,还要修持离贪的智慧等等。“即余明之本”,“余”是后后,“明”就是明显,就是说后后的让慈悲、智慧明显的因,“本”是根本、因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后后的慈悲、智慧要比以前更加明显,必须要努力地在前面认认真真的修慈悲心和智慧,只有前面修好了慈悲心和智悲,依靠这个作为因,后后的智慧、慈悲心才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长广大。因为障碍违品越来越少,所以束缚的因缘也会越来越少。

心像虚空一样,身体的功能再强大也有限度,而心是没有限度的。如果你按照正确的方法使劲修,它就可以增长无限,最后能够完完全全现前本来的自性。所有的自性现前了,就可以安立大悲究竟,也就是佛果,因为只有佛的大悲究竟。

为什么众生的大悲不究竟呢?前面讲了,大悲不究竟是因为还有很多违品没有去掉,这些违品必须要通过智慧去掉,有时大悲和智慧二者之间必须要相辅相成。如果有很多的烦恼障、所知障,单单靠心所上的慈悲心是无法去掉的,到了初地之后,悲心和智慧就会无二无别,出定位的时候无二无别的功能也会发挥作用。悲心增长的时候,肯定要以智慧去掉烦恼障、所知障的习气、违品,这是肯定的。我们现在也是要认认真真地对于这些正所缘,比如慈悲心、智慧的修法,不懂的一定要学,学完之后一定要去上座观修,即集中所有的心力去观修这个法,这时很容易会让这个法稳定。刚开始肯定会昏沉、忘失所缘,这些都很正常。如果经常性的训练,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专注于这样的法,慈悲心的力量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说前前的慈悲、离贪的自性和智慧是后后越来越明显的根本因。

“依修成悲性”,通过修行就会成为慈悲、智慧的自性,或者智慧和悲心是无二无别的。为什么无二无别呢?讲的时候,似乎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悲心,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二者就是一个心上的法,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是两个,张三的慈悲和李四的智慧不可能成为无二无别,这是从世俗谛来讲也是不可能的。智慧和慈悲都是心上面的法,对我们来讲心只有一个,注定会成为无二无别。因为本身就是双运的,心上是不分开的。只不过观修的时候,给我们感觉似乎是两个,所以有时我们就会想,怎么会变成无二无别了呢?其实它们本来就是一个心上的法。如果心上的障碍习气去掉了之后,在没有什么障碍的时候,慈悲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慈悲。

当你真正现前了初地之后,所有分别心上面的执著都已经消融了,然后心性现前,在心性上面本来自带了智慧和慈悲。为什么不双运呢?这方面不是说谁给它整合一下,就双运了,没有人整合,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只不过有自己的分别念做障碍,感觉有两个,就像我们学习二转法轮的空性和三转法轮的光明最后成为无二。我们说怎么会变成无二的?它本来就是无二的。

在描述的时候,由于我们分别心的特征,很容易把它分两个,最后我们也会知道这是无二无别的。当你真正证悟空性的时候,肯定会是无二的,不可能证悟空性没有光明,或者证悟光明没有空性。只要有能力证悟空性,绝对会现前光明;如果没有能力现前空性,说明你的修行不到,只要有能力现前空性的证悟,一定也可以现证如来藏的本性。

从这方面讲的时候,二者本来就是无二无别的。“依修成悲性”,大悲究竟就是智慧究竟,只不过描述的时候,刚开始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心缘大悲缘不了智慧,我们的分别念一个时间只能缘一个,所以当缘智慧的时候就缘不了悲心,缘悲心的时候也缘不了智慧,这是由分别念本来的自性造成的。虽然只能分别次第缘,但是我们要知道它们本来无二无别。当我们的分别念通过证悟空性消失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可以障碍它了,智慧和悲心就会同时出现。

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我们在修的时候,因为分别心的缘故,我们缘显现的时候,就缘不了空性,缘空性的时候也缘不了显现,只有轮番缘。分别念一旦消失了,无分别智现前,就会在一个时间中显现,可以缘空性,这时就不用次第了,没有什么让它必须成为次第的。因为次第出现的分别识已经显现为空性、无分别智慧了,所以那时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况。修悲心就是修智慧,悲心圆满就是智慧圆满,只不过讲的时候是这样,修也是次第修,不可能在修悲心的同时又修智慧,这是我们刚刚讲的分别心的作用,只能一个时间缘一个,不可能缘两个。

修的时候次第修,证悟的时候一定是同时现前的。佛地更是智悲双运的,基位的时候,其实也是智悲双运的,智慧和悲心在本基上面也是无二的,只不过我们现在分别心的自性缘不到,仅此而已,通过修行,有了这种能力之后,就可以同时生起。

“依修成悲性”,通过修悲心最后心彻底会变成了慈悲心。因为内心当中,没有这些让我们不慈悲的违缘了。现在我们修悲心的时候,可能今天又不慈悲了,一定会有这些因素。只要不断地修悲心,在这个过程当中违品会越来越少,最后当违品彻底远离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完完全全变成慈悲心,这就是菩萨了。心中完全充满了慈悲心、菩提心了,如果自己的心变成了菩提心,没有其他东西,只要有心识,一旦起心动念,自然而然会以菩提心就观待一切,这方面不需要作意了。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好东西不用作意,肯定想要一样,当生起菩提心的时候也不用作意,不用考虑不要生起自私自利的心,这些东西通过修行已经没有了,生起的都是慈悲心。

无论是重大的考验,还是突然的考验都是这样的。有时知道了他想考验我,马上做一个反应,这是提前准备,小的事情可以,重大的事情经不起考验,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在《大乘经庄严论》中有一个标准,一个是突然性,一个是重大性。第一个突然性,是根本不给你什么准备,就像禅宗的道一句,你说我想一下,这个不行,只有自然说出来才是自己修行的东西。菩萨修行到量的时候,面对突然发生的事情,他的反应绝对是符合于道的,因为他的心就是这个,所以不可能再做其他的反应了。

第二个是重大的反应。重大的事情出来了,他也完完全全可以面对。因为他的心中只剩菩提心,所以你让他做出其他的反应,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原理就是这样的。修空性也是一样的,什么时候你的内心当中安住于空性,一切都是相合的,这是修行到了后面很任运的状态,根本不需要勤作了。

现在我们处于起步阶段,一定要坚持住,后面的状态对我们来说是很诱人的,当我们菩提心、空性相应了,自然而然就会达到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状态。现在我们内心当中的违品,拖后腿的东西还很多。我们一方面慢慢的修行,一方面也要咬牙坚持住,如果你这个时候垮了,后面的也没有了。再多的困难都要坚持住,慢慢一步步的修,不要脱离团队,不要脱离上师,观修、学习不要中断,逐渐心就会朝这个方面发展了,随着世俗菩提心圆满,最后胜义菩提心也会生起来,这些都可以达到。心就是这样的,你给它什么因缘,不断串习就会变成这样,会朝这个方面发展。

心是有为法,如果给它坏的因缘,就会朝坏的方面发展;如果给它好的因缘,也会朝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给它解脱道的因缘,一定会朝解脱道发展。现在我们修持大悲心就是解脱道,在修大悲的同时,和轮回相应的这些烦恼肯定会逐渐去掉,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成为圣者,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如离贪贪厌”,那时候不想解脱都不行了,也不可能生起反悔的心态,已经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什么样的违品都已经清除了。如果打比喻,就是三个比喻,如离贪、贪和厌。第一个,“离贪”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断的串习离贪的自性,离贪并不是世间那种离贪,这个离贪的自性是相应于胜观的离贪,即离开整个轮回的贪欲,最后修到了量的时候,就会达到究竟的离贪,这是阿罗汉的状态。“贪”就是烦恼意思,虽然暂时的离贪也可以,但是注释当中讲,此处主要是阿罗汉一样究竟离贪的果位。如果串习这个因缘,心中就会达到这种状态。

第二个,“贪”,就像有些贪心很重的人经常串习,贪心也会越来越重,这是阶段性的。虽然可能会延续几世,但是串习贪心绝对不可能达到究竟。因为它必定有限度,贪心属于客尘,内心当中的佛性,也会成为贪心圆满的违品,使它不可能达到无限量的圆满。

阶段性地来讲,如果我们不去串习它的违品,而是一直串习贪心,贪人、贪财、贪地位、贪名声,贪心就会越来越大。就像现在很多不学习解脱道的人一样,外在的广告、人等等都会给你灌输这些,我们的贪欲心会越来越大,标准也越来越高,就是越来越增长的自性。贪心没办法控制,像很多贪官一样,最后根本停不下来了。上师说了,这么多东西根本都用不完,每个城市都有一套房子怎么住,几十辆车怎么开,这么多钱都用不上。他们的贪心就是停不下来了,反正就是想要,总是觉得不够,不满足就是贪欲。一直训练最后就会变成那种状态,这也是给它因缘,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第三个,“厌”,厌就是厌离心,即对于对境的厌离。比如修白骨观、不净观。在修行当中,如果我们对人的贪欲很重,就可以修持不净观。或者对自他身体的贪著很重,这时就可以修不净观或者白骨观。自己通过观修,最后就可以现量在你的眼识面前看到这是不净的,而不是说观想,只要一看就是白骨、腐烂的身体,什么兴趣都没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灭掉自己的贪欲心,这样达到厌离。厌就是厌弃对境,虽然以前对这些很喜欢,但是修了之后就会厌离了。

因为心的特点就是对于喜欢靠近、想要得到,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如果觉得厌恶、肮脏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排斥,这就是不净观的原理,即通过让我们观修来让心断掉和外境的关系。如果把对境观成不净、白骨,谁会对于不清净的东西,比如粪便、腐烂的尸体有兴趣?看了之后自然就会厌恶,把这个对境通过自己不断的观想,刚开始是脑海当中第六意识观想,后来就是现量见到这是白骨、不清净的。那时候就不需要再作意了,肯定可以直接看到不清净的白骨。这样还会有什么贪执呢?不会再有贪执了。就这样训练不净观、白骨观,自己的心通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就会变成这个状态。如果我们去训练智慧、慈悲,最后心也会变成这种状态,而且这就是心的本性。

如果不断的训练慈心、悲心,可以变成这样。下面还有一个问答,如果不断的训练贪心、嗔心,会不会变成这样呢?这是不会的。我们前面大概提到过,因为贪心、嗔心是客尘,而不是本性,自性和客尘之间不一样,一个类似于主人,一个类似于客人,主人是一直住在这里的,客人是来作客的,早晚都要走的。

慈心、悲心、智慧等是心的自性,越训练、串习,会越明显地呈现它的本性。而我执、贪心、嗔心等等属于客尘,本来本性不是这样的,你却认为它是这样的;这些是不值得贪的,你认为它们是值得贪的,就是非理作意,贪心、嗔心都是非理作意、错误颠倒的认识。常乐我净叫做四颠倒想,颠倒想的意思就是把本来不是它的自性,认为是他的自性。比如把白海螺看成黄海螺、绳子看成蛇等等,贪欲心、嗔恨心类似于看到了蛇,慈心、悲心就是它的本性绳子。怎么可能把颠倒的东西训练到究竟增长无边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些叫做客尘,为什么叫客尘呢?因为贪心、嗔心等等是缘我执产生的。后面还要分析,我执到底存不存在。我们的烦恼、贪心、嗔心,都是通过我执产生的。就是说我有没有?如果我有,好了,那你这个就是合理的;如果最后分析我是假的,没有我,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贪心、嗔心就不是这样的,它们是缘我而产生的,因为有我,才有我要贪、我要嗔,最后分析我是不存在的,这是无明。它的整个根源就是不存在的,从一个不存在的状态当中,浮现出来的贪心、嗔心不是客尘是什么?它注定了就是客尘。虽然是心上面的,但是心上面也分两种,就像刚才我们讲的虽然色法、心法都是法,为什么心法稳定,色法就不稳定呢?本身它们的法性就是这样的。

同样贪心、嗔心、慈悲、智慧都是心,为什么串习慈悲、智慧达到无量,就成佛了。为什么我串习那些就不行?虽然都是心,但是存在自性和客尘的差别。我们一一分析下来的时候,任何事情看起来似乎是一样,仔细观察大不相同,这就是法尔如是。

我们最后就会知道,不管怎么串习,它最后也不会达到究竟。而串习慈悲、智慧就可以,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或者诸垢客尘性,我们慢慢就会对于自己能够成佛,完全可以清净客尘、烦恼方面产生信心。为什么不能去掉贪欲、嗔恨呢?它们是客尘,只要我们认识到了真实性,就可以去掉。因为这些完全不是本性,所以我们学完《成量品》后面的内容之后,就会对于这个问题进一步产生殊胜的定解。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