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长行文第1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开始一起学习《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精华品,按照各种各样的讲记来看,所有佛法的精华归摄在《华严经》中,《华严经》的精华都包括在《普贤行愿品》当中,因此它品名叫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能够真正地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中,具备这样的功用。

我们平时都是按照《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发愿,通过自己的分别念发愿和念诵金刚句发愿完全不同,因为普贤菩萨与佛的功德无二无别,所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功德、加持力非常巨大。

一九九二年上师规定大家每天必须念一次《普贤行愿品》,也给我们讲了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位修行者以《普贤行愿品》为常课,即便在文革时期,也是每天念诵一遍。经常趁别人不注意,躲在厕所里偷偷念诵。圆寂时显现了很多瑞相,烧出了很多舍利。当时上师仁波切也是让我们在他老人家装有迦叶佛舍利,还有法王如意宝指甲的嘎乌盒前发愿每天念诵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不仅仅是一个发愿,实际上在长行文中也是讲得很清楚。如果能够经常读诵《普贤行愿品》,临终之际,一切都会离你而去,唯有十大愿王不相舍离,引导你刹那之间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它的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愿品》的清净罪障、圆满资粮、发真实愿的功能,最后导归极乐的殊胜利益都是一一体现的。上师讲的时候也是用了很多教证、法王如意宝的教言,再再地提醒后学者不要把这个法看做很简单的法。平时必须背熟颂词,念诵时也必须要跟随词句随文入观,一边读诵词句,一边忆念含义非常有必要,功德利益非常大。

一九九七年法王如意宝让四众弟子发愿共修一亿遍《普贤行愿品》。当时参加了共修的人,每个人念诵了2000遍,圆满一亿遍的总数,在法王显现庄严的化身成佛时,绝对是第一批首化眷属,这是毋庸置疑的。法王讲了这样殊胜功德之后,也有很多人发愿念诵。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经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名。按照益西堪布的讲记,华严经是由法、人和比喻三者结合命名的。所谓的法是“大方广”,人是“佛”,比喻就是“华严”,从三个方面而言的。“华”即花,以前花经常写成华。通过花的比喻来宣讲菩萨的修法和佛的境界,称之为华严经。

经是总的题目,是一种能诠,在法、人、比喻具备的情况下安立了华严经的经名。进一步宣讲经名时,分为能证和所证两方面,所证是大方广,能证是佛华严。所证是所证悟的境界,所证悟的胜义谛、所知的自性,实际上和所境是一个意思。能证就是证悟的境界,是从内心的境界方面讲的。从这方面看,佛也属于一种能证的境界,作为比喻的华严从因位的修法来讲也是一种能证,就是说所证悟的大方广作为基的自性是不变化的,不管众生证悟与否,它的自性都是如是如是的具备,叫做所证。能够现前大方广、菩萨道的修法和真实显现果位的功德法,叫做能证。

在讲所证的时候,“大方广”代表了三个含义。“大”主要是它的本体,“方”主要是它的相,“广”就是它的作用。为什么大理解成它的本体呢?一切法中心性是最大的,并不是说我们平常能够了知、动摇、思维的明觉方面叫做心的自性。如果从三转法轮的侧面观察,也不一定是三转法轮。《华严经》到底包括在第几转法轮中也不确定,有些地方认为它是讲唯识宗的,有些地方认为它是讲如来藏的。实际上《华严经》是佛陀刚刚成佛,在初转法轮之前宣讲的一部总摄万法的佛经,是几转法轮不好确定。我们习惯将如来藏放在在三转法轮当中,这个大字就是真正的真心,简别了世俗心、暂时心,真心在很多地方叫做般若、空性、如来藏、法身,就是法界的自性。每一个众生的心性就是这样如如不动的,不管是否证悟,都具备这样不变的心性。它是绝待的缘故称之为大。

方和大二者之间,大是本体,方主要是它的相,那么相是什么意思呢?大主要是从本体的侧面来讲的,方字主要是从心性所具备的功德法来讲的,比如如来藏作为本体,如来藏上面无量无边恒沙般的功德法就是它的种种妙相功德。在具备本体的当下,完全周遍一切功德万法,所以方和体也是两部分。平时我们讲本体空、自性空、本性明或者讲空性中万法无二的显现、如来藏上有各种各样的恒沙功德法,就是这个意思。方字主要就是本体圆备的一切功德,这些功德法不是造作而有,就是以和本体无二无别的方式具备的。《宝性论》中把这些问题讲得非常清楚,这些法身功德法根本不是通过因缘造作而有,本身就是大无为法的自性,现在就在每一个众生的心性中如是安住。众生流转的时候,它不变化;众生修道的时候,它不变化;众生成了学道菩萨,它也不变化;众生成佛的时候,它还是不变化,变化的都是客尘,自性的功德法是从来不会变化的。

广字就是它的作用,如果体和相是无为法的自性如是周遍,妙用也是周遍的。这有点像《定解宝灯论》第六个问题中本基的状态一样,如果有一个如来藏的本基,本基中的体和相都具备,用也绝对是具备的。只不过看你的用的因缘是什么法?比如通过三毒法去缘它,就变成三恶趣了;通过六度的法缘它修持,就成了菩萨的法;通过真正佛的见解去缘它,就会成为一个佛法的功德。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说明用大确实是周遍一切的,虽然它的本体不变,但是不同的因缘会产生不同的果。

十法界的不同差别就是十法界的不同因缘造成的,佛法界是现证了如来藏的正因之后现前的、菩萨的法界也是修持六度四摄的缘故而显现的、缘觉法界也是修持顺逆十二缘起,声闻法界是修持出离心或者四谛法,乃至于下面的种种天法界、人法界无一不是通过自己的因缘如是显现了各自的状态,这一切都没有离开过它的本体,也没有离开相的缘故,所以叫做用大。

广是周遍一切的意思,周遍十法界、一切凡圣,这是绝对周遍的,只不过因缘不同显现的法不一样,与《定解宝灯论》的第六个问题异境何为共所见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如果把《定解宝灯论》的第六个问题搞清楚之后,就可以理解大方广的含义了。

这里讲到了所证的法界是不变化的法,然后能证方面就是佛华严。其中佛是从果的侧面而言,华主要是从因的侧面而言,严主要是从总相方面而言。这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修持六度四摄、菩萨万行之后,就会显现大方广的境界,这时称之为佛果。佛果是断除一切障碍,现证一切功德法。

讲记当中引用汉地的注释,讲了佛陀的十种名号或者十种佛身。不管怎么样,十种佛身、唯一的法身或者法报化三身,还是自性菩提身等等,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宣讲的。因为法界唯一的缘故,所以佛的自性不会有很多。这方面就是讲修持了六度万行之后,必定会显现佛果,所以佛字称之为果法。

华主要是讲因,这是从比喻的侧面来讲的,所比喻的意义主要是菩萨万行的修法,称之为因。直接从佛和华二者之间没办法了解果和因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佛理解成菩萨果,把华理解成菩萨的因,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这个含义。

华就是指菩萨的因。讲记中也提到了华的十种含义和佛的果位都有相似之处,一个是等流因,一个是等流果,或者从这方面观察,各自有相似之处的缘故,分别对应的佛身或者佛果也有不同的含义。

严就是庄严的意思,这是总的庄严。严能放在佛上讲,也能放在华上讲。如果放在华上讲,严是能严,能庄严万行的因;如果放在果位上讲,就是所庄严的佛果。因地万行华的因能够装饰佛果中的万德庄严,这方面称之为能严或者所严。这是《华严经》中可以包含一切佛法的原因,尤其是一切最了义、圆顿的教法都包含在《华严经》中。

因为大方广讲的是圆满的基,就是如来藏、法性等不变的自性,华讲的是菩萨一切圆满的修法,佛讲到了圆满的果位。展开来看一切佛经都是从本经而来的,因此称之为经中之王。其他的小乘或者般若、唯识经典也是《华严经》可以涵摄的。虽然声闻经典中不一定讲到这些广大的菩萨行、佛果的状态、大方广的所境,但是《华严经》中肯定包括其中的支分、见解或者含义。从这方面观察,《华严经》非常圆满,如果真正要讲的话,文字非常非常多。龙树菩萨在龙宫中看到广品《华严经》的文字是无量无边的。

“大方广佛华严”是本经的名字,“经”可以说一个通名,所有的佛经都具备这种含义。有些地方讲经是训法、训常,或者这里还有引导义等等,看注释就会非常清楚。

有些地方讲经典就是一个规范的法,这种含义能够守持,众生如果能够按照经典中讲的含义修持,绝对可以获得增上生或者决定胜,尤其是获得解脱的境界。还有经典的训常意思是恒常,并不是说经典可以永远保持它的状态不会改变,训常的常是说以前、现在、未来的佛都是这样训导的,引导众生趣向解脱道或者脱离轮回的方式没有差别,完全都是相同的。经典有很多殊胜的含义和必要。

以上简单讲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名,没有按照十个意义的方式解释,一方面时间不够,另一方面记也记不下来的,所以大家自己要看一下讲记。并不是说讲记中有,就不需要讲了,而是我没有记下来。

品名是《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讲记中分了三方面。所入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能入就是普贤行愿。第一个字是“入”,意思是如何入,或者入的方法。这方面在讲记中也提到过,实际上就是智慧契合法界的方式来入的,所入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能入普贤行愿。反正我们所入的对境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通过什么来入呢?就是普贤行愿。然后以智慧契合法界的方式最后进入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中,也就是说《普贤行愿品》是引导一个利根的菩萨如何进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殊胜方便,这方面讲了一些可以操作的实际修法。

下面讲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等的含义。前面讲过,入主要就是通过智慧契合法界,这是怎么样入的方式。有些地方讲能入、所入、入的方式,智慧契合法界就是入的方式,能入就是普贤行愿,所入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这样去观察的。“不思议”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要了解所谓的思和议的含义。“思”就是自己的分别心思考,“议”是自己的语言议论、宣讲。这种大方广的境界是不是一种可思可议的境界呢?这种本基的法界或者如来藏的自性,绝对是超离众生状态的,它没有一种相状、世俗法体性的缘故,它是不可思的。既然不可思,那么有没有办法通过语言议论呢?也没有办法,所以它是不可议,从这方面叫做不可思议。

我们在脑海中再怎么想解脱之后多快乐,处在怎样的无烦恼状态中,都没有办法真实了解解脱境界,它不是一个色法,也不是一个心识的自性,没有相状,无法执著的缘故,绝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

按照注释来讲,解脱有两种,即离障解脱和作用解脱。所谓的作用解脱就是在度化众生或者自己修法时不可思议的功用,或者有些地方直接称为神通力,大变小或者小变大,须弥山可以容纳到芥子当中等等,不可思议是一种作用,随便示现这些神通有着这种作用,能够示现这些称之为作用解脱。

虽然现在我们所造作的也是一种作用,但是没有获得解脱的缘故,叫做非作用解脱。我们没办法大变小、小变大,不能示现神变,无法获得作用解脱。因为佛菩萨获得了作用解脱,所以可以任运示现种种的神通神变。

离障解脱主要是从烦恼障、所知障中获得解脱。并不是说有一个实有的烦恼障、所知障把我们捆住了,然后我们想办法从里面溜出来,这方面叫做解脱。不是这个意思。彻底让烦恼障、所知障在相续中寂灭,融入法性称之为解脱。烦恼障、所知障这些真正的障碍解脱了之后,就会显现作用解脱;如果相续中有烦恼障、所知障,没办法显现作用解脱,二者之间是这样的关系。

“境界”的含义主要是讲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解脱境界按照讲记中讲有分齐、所知的境界。所谓的分齐境界,为了便于了知,打个比喻讲就相当于疆域,比如中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叫做分齐的境界。佛和普贤菩萨解脱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呢?这是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一般的声闻缘觉、学道菩萨或者世间凡夫没办法了解到底有多大的境界,只有佛和普贤菩萨这样的大菩萨才能了知。

还有所知的境界,所知法就是事和理两者。看起来似乎有点像胜义和世俗二者。道理方面如何了解,胜义谛也不能一概界定到空性当中。胜义谛也有这种大方广、空性的自性,事也有缘起显现,或者因生果、断除障碍、修持福德等等,反正就是如何操作方面,所知不外乎这两种。这种所知的境界是广大无边的,佛陀或者普贤菩萨的所知境界无量无边,有时称之为一切智,就是通达一切所知的意思,对于一切事、理完全通达无碍,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下面讲能入是“普贤行愿”,通过什么方式入普贤行愿呢?主要是行和愿。“行”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行为的意思,“愿”主要是发大愿的意思。发了大愿还必须要去操作,尽己所能地实施。后面的十大愿王中,礼敬或者称赞等等,一方面是发大愿,一方面也要实际去做。我们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必须要有行愿二者,行愿双运才可以真正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中,没有行愿根本趣入不了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注释中讲,“普贤”有法普贤、人普贤两种。法普贤讲到了作用、本体两方面。本体是一种所知的状态、一真法界。真正从法的方面来讲,每一个众生的自性、相续中所具备的法性称之为法的普贤。因为本体周遍的缘故,它的用也是周遍的,所以不管证悟不证悟,它的本性就是如是,这和前面的大方广有相似之处。

人普贤的人是指修行者。修行者分了三个方面,没有安立小乘,只是安立了大乘的修行者,即位前、当位、位后。首先人的普贤是位前。虽然没有真实度化众生的实际能力,但是能够发心摄受一切众生,这方面就是它的殊胜状态。资粮道、加行道的修法靠近于圣道的缘故,也称之为普贤。

然后是一地到十地之间当位的普贤。入定位见到一切万法的法性,出定位显现各种各样的功德、无量无边的神通法。在《摄大乘论》《入中论》中讲到了初地菩萨十二种百功德。这是在出定位可以示现的,普和贤可以从不同的方式理解。普主要是普见一切真性,贤主要是出定以后显现很多奇妙的神通等等,这些都称之为普贤。

还有果的普贤,即位后的普贤,主要是讲佛地。虽然成佛了,但是示现成等觉菩萨从菩萨位来度化众生,就是说成佛之后不舍因位的修法,叫做位后的普贤。比如普贤菩萨,还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等等,他们早已成佛,不舍弃因地修法的缘故,称之为位后普贤。

了知了所入的不可思议境界,真正最后要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在《华严经》当中讲了佛菩萨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非常广大,虽然有很多修法能够趣入,但是没有一个不包括在普贤行愿中。普贤行愿作为能入的方便,我们就要去实修。如果认为仅凭《普贤行愿品》无法遣除自己的疑惑,那么就要把《华严经》如何宣讲菩萨道的修持方面,一一地去做详尽的思考和观察,然后通过智慧契合法界的方法进行趣入。

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