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释》第三课笔录

751449000591811893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有八品内容,即通过三慧、四加行和法身来安立的。《现观庄严论》主要是抉择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佛陀二转法轮隐藏的意义。隐藏的意义就是如何修持空性的道次第,关于如何修行、如何现证的修法,以及修完之后的种种验相,在《现观庄严论》当中,都是讲得很清楚。《现观庄严论》本身比较难,这是宣讲般若智慧的能境的论典。从空性来讲,所境就是一切万法的大空,通过种种推理可以得到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结论。

在我们的心中,怎么样对空性的法界,通过修行一步步的达到圆满,这种安立就是《现观庄严论》。这个要复杂一些,从总的空性对境来讲,大概就是离开一切戏论的空性。在凡夫人的相续当中,通过总相的方式比较容易了知。能境方面,就是空性在相续当中不断生起很多的修行状态,修行境界,不是容易了知的。因为我们现在的能境是处在实执的状态,而空性的能境就是要认知空性,相续当中生起空性的证悟,这不是总相,而是真正自相的证悟。有些是佛的境界,有些是菩萨的境界,有些是加行道的境界等等,对我们来讲当然很陌生。因此《现观庄严论》当中所讲的这些境界,不是那么容易了解。不管怎么样,学习《现观庄严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广大的认知佛法,这一点非常必要。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智慧要不断的圆满,通过学习甚深的论典逐渐就达成。

前面通过略说的方式,对于八事七十义方面进行了安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是如何来表示基智。前面对于佛陀的遍知,菩萨为主的道智已经学习了,大概会有所了解。当然只是略说,后面的广说还会展开宣讲。前面我们提到过,像大海波浪一样,一层一层的,现在大恩上师讲的《大乘经庄严论》也是这个特点,刚开始是略说了一二个颂词,就把整个一品的内容大概讲了一下,然后一个个的展开广说。《现观庄严论》也是先略说再广说。

现在是对于基智大概的表述,前面讲了基智是小乘在五蕴上了知无我的智慧,虽然很多地方是这样讲的,但是是不是说基智就是指小乘?这是小乘也可以证悟基智的意思。因为《现观庄严论》是对于大乘菩萨讲的,什么是菩萨要现证的三种智慧,所以真实对基智圆满证悟的,应该是菩萨智,在学习现证菩萨智的过程当中,附带宣讲了小乘的基智。对小乘行者来讲,就是所证;对于大乘菩萨来讲,小乘的基智应该是所舍的。为什么是所舍的呢?因为对于菩萨来讲,如果一心一意的追求基智的证悟类似于一种歧途,所以菩萨证悟的是本基上圆满二无我的智慧。如果转而证悟小乘的基智,相当于走了一条弯路。

关于这个问题,前面我们提到过,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的第二个问题当中,也是从内外因缘方方面面论述了为什么大乘菩萨不会去证悟小乘道的原因。二者的种性、发心,以及对空性的认知和证悟深广与否、修行的方式等等,小乘和大乘差得特别远。如果我们证悟小乘的基智,发心和学修都有局限性。针对菩萨来讲,小乘的基智应该是所舍的自性。在表示基智的九法当中,讲到了大乘的基智,也讲到了小乘的基智。小乘的基智在九法当中,是通过所对治,或者遥远的方式来进行安立的。对大乘菩萨的基智来讲,正确的安立是具有大悲心,以及完整的二无我空性的见解和修行方法,这时就可以真实的获得菩萨的基智。

第三、能表示基智的九法:

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

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

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

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

这里面讲了九种法,第一个是智不住诸有,第二个是悲不滞涅槃,第三个是非方便则远,第四个是方便即非遥,第五个是所治,第六个是能治,第七个是加行,第八个是平等性,第九个是声闻等见道。

第一,“智不住诸有”。“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这是一个很著名的教证。在很多论典当中,都会引用《现观庄严论》中的这二句颂词来表示大乘修行的不共之处,也就是智悲双运的意思。安立智悲双运的时候,智不住诸有,菩萨以他殊胜的智慧不会住于诸有当中,而是获得涅槃。“诸有”就是三有,即平常我们讲的三界轮回当中。一般的凡夫人是住于诸有的,三有分为六道,通过自己的我执,不了知法界,对法性愚昧的缘故,生起烦恼而造业,流转在六道轮回当中。凡夫人因为没有了知万法空性的智慧,所以漂流在三有轮回。要从轮回当中远离,必须要有智慧。不管是在六道轮回当中,哪个众生的相续当中,如实的生起了这种智慧,他就会逐渐的远离三有轮回,让众生远离轮回直接的因是什么?智慧。这是什么智慧?必须要了知无我。菩萨了知的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二种。如果有了无我空性之后,就不会再住于轮回当中,这就是智不住诸有的基智,有了智慧的缘故,不会漂流在轮回当中,因为菩萨已经具备了这种智慧,所以他是具有智不住诸有的基智。

第二,“悲不滞涅槃”。通过他非常殊胜的大悲心,也不停留在涅槃的境界当中。谁停留在涅槃当中?声闻或缘觉乘。小乘的修行者虽然以无我智慧不住诸有,但是并没有大悲的缘故,所以滞于涅槃,停留在涅槃的境界当中。一个是轮回的边,一个是寂灭的边,涅槃就是属于寂灭的边。小乘的修行者对三有轮回特别厌离,这是他主要的修行动力,因为他们观察到了整个三界轮回的恐怖,所以内心当中有非常强烈的意愿,一定要出离轮回。他们对轮回当中的现在,或者以后的快乐幸福有没有什么追求?完全没有,特别的厌烦。有些地方讲,就像掉进了火坑里面会愿意在里面多待一秒吗?一秒都不愿意待,想出去的心特别强烈。这些小乘行者对轮回的态度就是这样的。什么东西可以影响他,让他对轮回产生贪恋?没有。不管是今生后世的钱财、地位、青春、情感,或者家庭美满幸福,还是人间天界,对他来讲,没有任何感兴趣的。因为他的厌离心特别强大,轮回当中的任何因素没有办法成为他的障碍,所以他一心一意的求解脱。

他在这个状态当中,非常希求于远离轮回的涅槃,就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之下,他开始修行方便。方便当中,一个是见解,一个是行为。行为就是守持戒律,严格的去落实佛陀在经典或律藏当中,制定的所有大大小小的戒律,非常的认真地去执行。因为他想解脱的心是如此的迫切,又了知到守护戒律是能够帮助他出离轮回行之有效的手段,所以他首先在行为上面,对守持戒律非常的认真。

在见解上面就是真实的修无我,对于四谛十六行相、无我空性认认真真的去观修,这些修圆满之后,他就可以出离轮回。所有的因素都齐全了,有非常强烈地想要解脱的心,义无反顾地想要出离轮回火坑。作为大乘行人来讲,我们对于轮回也不应该贪恋。虽然我们要发愿度化众生,但是也应该是在不耽著轮回的前提之下。小乘行者的出离心非常的纯净,就是一心一意的求解脱,再加上见解上面的无我和守持行为上面的戒律,相当于方方面面的因素都齐全了,就不住于诸有了。虽然他们也有不住诸有的特质,但是因为在修道过程当中并没有想到,我的修行是为了利益众生,解脱之后还会返回轮回去救度众生,没有这个想法,也没有修持返回来的方便——大悲心。当目标一旦达成之后,他就会安住在涅槃的状态当中,他没有动力了。

动力是什么?他所有的动力就是出离轮回。达成目标之后,就没有再推动他往前走的动力了,所以他就会安住在涅槃当中,从大乘的智慧来看,这就是滞于涅槃,停留在涅槃的状态当中,从小乘的侧面来讲,这是高度赞叹的,获得了涅槃,终于从轮回当中解脱了,这是值得赞叹、恭敬顶礼的对境。

从大乘的高度来看,因为这是属于过失,所以这里用了“滞”,就是说他们滞于涅槃的状态当中,没办法远离。后面佛陀要放光,劝请他从这个境界当中出来,发菩提心。相当于重新给他装一个大乘的引擎,有了动力,他会开始继续地积资净障。他以前的引擎只能跑一段路,就像大恩上师在《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当中所讲一样,在去大海取宝的途中,有一个幻化的岛屿让他去休息,休息好了之后,重新上路,这具属于小乘涅槃。他们首先把这个当成一个跳板,佛陀引导时,并没有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暂时的目标,说这就是究竟的目标。其实这是一个暂时的目标,让他能够好好修整,他的心态恢复了,可以再往前走了,然后佛陀又劝他发心,这种就是滞于涅槃的境界。去去大海取宝的比喻最多是化城,还不说目的地。虽然在化城当中种种的饮食、娱乐、住房都是一应俱全,也很美好,但是远远达不到宝洲的状态。让他在这儿好吃好喝地休息好之后,再劝请他上路,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佛果,这是真实的大涅槃。

他们滞于涅槃的状态当中,从暂时的侧面来讲,没办法继续前行了。而菩萨的基智是,悲不滞涅槃,他的引擎很强大,目标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虽然菩萨的智慧已经不住于诸有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他有大悲心的缘故,也不会停留在涅槃的状态中,不会追求让自己寂灭的状态,所以悲不滞涅槃,智和悲是菩萨的一种基智。大恩上师也说了,他的平台就是智悲,主要是智悲取名字的,以智悲的思想带领所有修行者都能够获得大乘殊胜的解脱。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整个大乘道的核心一个是大悲心,一个是智慧。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对这两个重要的因素要致力于去学习和培养,在心相续当中一定要生起来。对于能够让我们生起大悲心、不住三有智慧的教言,都要高度重视,尤其是智悲双运的修法一定要善巧去学习。首先我们把智慧、悲心,以及零散的教言学到之后,还必须要在下一步致力于让二者达到双运,就是说智和悲不分离。在修智慧的时候,以悲心摄持;在修悲心的时候,尽量不要执为实有,这是菩萨修行的课程,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就是菩萨的特点。凡夫人没有这个,凡夫人尚且没有离开三有,更谈不上后面滞不滞涅槃的问题了,凡夫人没有这个特征,他们是住于诸有当中;声闻修行者没有圆满的特征,虽然有不住诸有的特征,但是没有不滞涅槃的特征;既能够不住三有,也不会滞于涅槃的就是菩萨,在有些教言当中说这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因为众生没有智慧,声闻缺少大悲心,普通悲心是有的,大悲心没有,二者欠缺的缘故,所以没办法做到智悲双运,也达不到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的状态。这种既不住于轮回,也不住于涅槃的智悲双运状态是菩萨的特质。

第三,“非方便则远”。种事远的基智,为什么叫远基智?因为这种基智非方便。非什么方便呢?这种基智不是到彼岸的方便,不能最终真实地远离一切执著和有实无实法的方便,叫做非方便,如果这样修行,不能最终真实地获得大涅槃果,不是真实获得到彼岸的方便。“则远”,这是远基智。什么是“非方便”?主要就是指小乘的修行、小乘的基智,就是远基智。为什么?因为非方便的缘故。这些小乘的相续当中,对于所有基道果的执著,有实法无实法等等没有完全打破,没有彻底地远离二边、不住二边智慧的缘故。因为他们相续当中的智慧并不是真实最终成佛的方便,所以离佛果非常远。这种理佛果很远的基智叫做远基智。这个“远”主要是离佛果远,离成佛很远。因为他们最主要的因素没有具备的缘故。不仅没有大悲心,也没有方便,最主要就是没有能够双破二边的智慧,不具足离开有边无边、有实无实法智慧的缘故。他们相续当中,最根本的要素欠缺的缘故,非方便,不是真实的成佛的方便。

学习这些可以在我们的相续当中,逐渐确定一个见解,什么见解呢?一定要直接入大乘,不要想首先去证阿罗汉,自我解脱之后,再来怎么样,这是一个远的道,离成佛是很远的。我们想通过三生得到阿罗汉果,然后因为没有我执的缘故,可以很快地发起菩提心,以圣者的身份来修菩萨道应该是很快的,弥勒菩萨没有讲小乘的基智离成佛很近,它是远的基智。因为主要的因素都是欠缺的,所以我们学完之后,就会知道一定要学大乘,对于想要进入小乘,获得小乘涅槃的意乐发心逐渐都要远离。大乘的很多经论当中,都是劝我们直接入大乘道。《大乘经庄严论》当中从头到尾都是对所有的大乘修法高度赞叹,然后对于小乘的发心修行,弥勒菩萨都是遮止的,并不是遮止声闻乘种性去修学,而是遮止大乘的修学者生起想要自我解脱的心,或者追求小乘的涅槃,他们通过遍知的智慧告诉我们这条路不能走。就像世间上经验丰富的人告诉后面的人,这条路不能走,不要过来,想方设法地阻止我们不要去走弯路,或者危险的路,有些人不听,你不让我来,我偏要来,有些人有善根福报,就听进去了,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佛菩萨在经论当中为什么这样讲?很多大乘种姓的人直接进大乘的非常好的,如果先去取小乘,发一个自我解脱的心,反而是一条弯路。真正具有遍知智慧的人已经见到了整个大乘道和小乘道,他们知道那条路是捷径,那条路是弯路,直接在经论当中告诉我们,小乘叫做远基智。为什么?非方便故,它缺少了方便,这个方便就是真正能够破有实无实法的智慧,这些在小乘基智当中不存在。

第四,“方便即非遥”,“非遥”就是不遥远,不遥远就是近,叫做近基智。为什么叫近基智呢?因为离佛果很近。为什么离佛果很近?具有方便的缘故。这是什么方便?不仅是具足大慈大悲心,最关键的是菩萨的基智可以双破有无边,它能够打破一切的实执。不管是有边无边,对于轮回涅槃的边都能够双破。在究竟的法界实相中,所谓的有无都是不存在的。你的智慧能够相应于究竟的实相,离现前究竟的实相也就接近了;如果完全没有这些因素,离觉悟之道就会差得太远了。为什么一般凡夫人不能成佛?因为在凡夫人相续中,所有关于觉悟的因素都不存在凭什么就可以觉悟呢?我们的思想耽著于轮回当中,也没有大悲心、空正见,没有任何能够开悟的因素。没有因当然就没有果。我们如果真正想要获得觉悟之道,必须要认真地去观察成佛的需要哪些因素?这些因素我们相续当中到底有还是没有,是相似的有还是真实的有?为了获得这些因素,我是认真去寻找了,还是以应付的方式大概去找一找,这些都是要观察的。如果认真地修学,也是真实地拥有了,而且力量很强劲,所有的因基本上齐全了,继续地修下去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没有去寻找,成佛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因怎么可能有果。现在我们寻找这个道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共修、讲考、笔考等等,没有把它当成真正让我觉悟的因缘。就像你挣钱的时候,没有把种种因缘当成真正挣钱的方式,反正就是做做样子而已,这是没办法挣到钱的。我们在挣钱的时候,也会很关心自己所做的行为是不是真正能够挣钱的方法。如果觉得不对,就会马上修正。我们对于获得暂时利益的因素,都能非常认真地对待,更加应该严格地对待修习佛道的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完全具备了,真正地通过正因去精进修行很快就可以获得解脱。

怎么让我们相续当中,具有离觉悟很近的因素呢?就是要去看菩萨道当中讲的法义。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的大乘种性一旦苏醒了,就会对《现观庄严论》《大乘经庄严论》《中论》《妙法莲华经》等等能够让我们成佛的经论,会非常有兴趣地去研究、思维、观修。因为我们知道这是真实能够成佛的方法,而其他世间的学识办法,因为它离得很远,根本不是觉悟的因,所以我们要致力于让内心当中生起这种感觉,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近的基智。因为它具备方便,就是说具有离开打破有实无实法执著的,让我们证悟不住二边智慧殊胜的因,所以叫近基智。

第五,“所治”,即所治的基智。近基智和远基智是一对,所治和能治也是一对。什么是所治的基智?小乘的基智是属于所对治的。为什么是所对治?因为对于基道果、蕴界处都有实执,所以属于所对治。虽然声闻的基智从某些方面来讲,已经打破了一些执著,但是细微的执著还没有打破。如果这些执著不打破,没办法真实地证悟最究竟的智慧。

对菩萨来讲,这是所治的基智。前面说从基道果方面来讲,还会有一些执著。对于我们心识执著的戏论,耽著的有四种边,或者有些时候讲有两种边,即有无二边。有无二边展开就是四边。声闻把四边,或者有边当中的一部分打破了,连整个有边都没有打破,有边还剩下一部分没有打破,无边当然更没有打破,他们相续当中还保留了对基道果方面的耽执,没办法真正地现证实相。

小乘的基智是属于所对治的,这是谁所对治的?当然就是菩萨,因为《现观庄严论》主要的所化是大乘种性的菩萨,这是他们怎么样圆满地通过《般若经》而成佛的殊胜方便。对治者是菩萨,所对治的就是声闻相续当中的执著。如果声闻相续当中执著也需要对治,凡夫人相续更不用讲了,这个地方就不提凡夫了。凡夫的很多方面远远不 如声闻。声闻粗大的执著已经断掉了,获得了某种圣果。因为相续当中还有存在于细微的执著的缘故,所以声闻是属于所治的基智。

第六,“能治”,能治就是能对治的,前面所对治的反方面就是能治。能对治就是什么?就是智慧。所对治用什么来对治呢?就是通过能治智慧,如果你对于基道果有所执著,比如有边的剩余部分是所治,能够把它遣除的智慧就是能治。声闻对于有边还保留了无分刹那、极微,这方面就是所治。用什么来对治呢?就用法空,以法无我的智慧来对治。对于无边来讲,也是以法空的智慧来对治。所治的反方面就是能治,能治品主要是菩萨要修行的,菩萨相续当中能治的智慧,就是所治的另外一方面。

第七,“加行”,加行是什么意思?加行就是说真实在心中怎么样去修炼对所治的对治。这个加行本身是真正的修行,通过智慧去断所治的修行,叫做加行。前面只是把所治和能治二者讲了一下,这是所治,那是能治。到底怎么样去对治所治的方法,就是加行。加行就是用能治去对治所治的整个过程,或者修行的方法。加行是实际的去对治所治,在《现观庄严论》当中也是提到了怎么样去对治所治。

第八,“平等性”,平等性就是指加行,就是说基智种种的特征,加行基智的平等性。前面讲过了种种的加行,基智加行的平等性就是指加行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叫做加行平等性。这里面看起来很难分,其实也好分,一个是所治,一个是能治,首先把所治和能治讲了,并没有讲怎么样用能治对治所治。加行就讲了,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对治所治,然后加行具有什么特点,这时就在加行平等性当中,对加行修行的本身真实做了描述。这里面讲了本体、相状、特征、有境等等,加行到底具有什么特点?就把能够对治所治的加行本身做了描述。我们对加行的特点了解之后,在修的时候,就会非常清楚。

第九,“声闻等见道”,声闻等见道就是属于果,前面这些修完之后,就可以获得见道。声闻见道,就是间接也可以获得声闻见道的果位,里面最主要是大乘的见道。因为圆满的证悟当中可以包含部分的证悟,就像十斤可以容纳五斤一样,所以大乘见道包含了见道、声闻等,声闻、缘觉,主要是菩萨的见道。能够现证基无我离边实相的智慧,叫做见道。见道就是真正在见道的时候完全现前,这是属于间接的,也间接包含了声闻和缘觉的见道,主要指的是菩萨的见道。因为通过能治对治了所治,就是通过修持加行断掉了所治,把这些全部断掉之后,就可以获得菩萨的见道,这种菩萨见道就是讲现见了蕴界处,基上面的本身无我离边的实相。

蕴界处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基上面的本性就是没有人我,也没有法我,人我和法我都不存在,这样就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本来没有人我、法我,就是基的本性。我们的身体,外面的色法,还有我们的受想行识,就是平时我们的思想,我们所观察、所执著的东西,这一切正在显现的时候,我们每天在使用的时候,包括我们现在正在讲、正在听,这些法正在安住的时候,它的本性是怎么回事?本性就是离戏的,没有实有法的存在。我就是实有的意思,人我是认为人是实有的,法我就是认为法是实有的。所谓的人和法实有纯粹就是一种妄执,从头到尾都是没有真实存在过的假立的本体。对于这种虚妄的本体,我们在流转的过程当中,没有认识到,刚开始根本不知道这是假的,我们一直认为是真的。后面学习佛法之后,就开始了解到这是假的。虽然知道它无实有,是假的,但还是被虚幻所控制,一直要到什么时候呢?通过我们的种性苏醒,然后学习了修行的方法,比如说把所治能治、加行平等性等等,该学的学,该修的修,修到量了之后,好了,我们终于现证了内外的五蕴本身的实相,这就是菩萨的见道。

这里面也间接包含了声闻、缘觉通过修持基上无我,前面讲了,强烈的厌离心、清净的行为,再加上无我空性,这些因素齐全了之后,就可以获得声闻见道。

菩萨是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对菩萨的戒律,还有二无我空性等等,修行圆满了之后,就可以证悟真正的基智,获得菩萨的见道,这叫一切智。“一切智如是”,一切智就是基智,前面讲了,就是证悟一切法无我,即一切的基、蕴界处无我的智慧,叫做基智。

上师老人家讲,基智的界限主要在见道。有些时候讲基智也是包括了,比如小乘的五道,或者大乘的部分,这也可以理解。如果你在见道的时候,已经获得这种智慧,那在修道的时候,会不会丢失呢?不会丢失的。佛陀相续当中有没有基智?佛陀的相续有基智,他的基智是通过最极圆满的方式存在的。虽然真实现前基智主要是见道,但并不是说,到了修,基智就丢失了,不会没有的。它还是存在,在基智的基础上,逐渐再以道智到达遍智。在道智的时候,当然会有基智,在遍智的时候,也会有基智,真正的基智本身应该是见道,这里面讲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它在讲一切智的时候,它的界限是见道。上师老人家讲最高是见道,修道没有这种基智,增上的方式是有的,在佛相续当中会不会有增上方式的基智?肯定有,但是这里描绘的基智在这以上不存在,是这个意思。

上师说,修道以上几乎没有,前面的略义等也说在五道好像也有,到底有还是没有?我们可以通过这方面来理解。真正讲基智的时候就是见道,这里面所讲到的方方面面的九种内容就是指见道而言的,这九种在以上就没有了。因为以上就是道智了,道智有它的法相、自己的本体、自己的种种法,所以不可能再把基智的九种法再加到道智里面去讲,但是增上的方式肯定是存在的。

三种智一共有三十种法,七十义当中的三十种法我们已经讲完了。

第四、能表示正等加行的十一种法:

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

顺解脱抉择,有学不退众,

有寂静平等,无上清净刹,

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正等加行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表示了,这是能够真实地修行成就空性般若波罗蜜多的一些修法,真正的修法就在这里面。大恩上师也讲了,可能我们学了很多世间的知识,对世间的很多名词、术语很熟悉,但是对于能够修空性的内容特别陌生,尤其很多道友都是第一次学习《现观庄严论》。虽然前世有没有学过不好讲,但是这一世肯定是第一次学,很多术语都很陌生的。不管怎么样,我们经常观察思维使用,也会越来越熟悉。首先我们把这些术语、概念,该理解的理解,该消化的消化,然后这些意义就会在我们相续当中逐渐浮现出来。我们第一遍学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消化术语、概念。里面的修行是怎么回事,基本上找不到什么联系。就像我们第一遍学前行,或者《入行论》,都在消化它的概念术语,这是怎么回事?什么叫暇满?都在消化这些。就是说暇满自己所表达的和我们修行有关的很多信息,当我们第一遍学的时候,没办法深入进去,不知道在讲什么,我们把所有的智慧都用到解释词句上面去了,词语里面所表达的很多信息,我们根本打不开。如果你学完了以后,后面再慢慢学习的时候,对这些概念越来越熟悉了,你的智慧就不用再去管词什么解释,因为词语已懂了,概念已经消化了,这个时候词语所表达的,蕴含的很多和修行有关的信息、意义等方面慢慢就会浮现出来。

学因明、现观、俱舍,刚开始都是这样的,不外乎就是很陌生,我们对于这些术语太陌生了。假如我们从小学开始接触这些术语、词语、概念,中学慢慢深入,在我们很熟悉了之后,现在都不用去看词语是怎么解释的,可以直接看里面的含义,以及意义互相之间的关联到底怎么样。它和我们证悟空性到底有什么必要,它的真实内涵是什么?我们直接就可以达到它的本意。因此必须要一遍一遍的学,学第一遍我们不知道到底讲什么特别正常,因为我们对概念、术语尚且都很陌生,何况里面表达出来的,要给菩萨传递的一些修行的窍诀。虽然弥勒菩萨把窍诀讲得很清楚,但是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窍诀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到底哪个方面是窍诀?从哪个侧面传递出了一丝一毫窍诀的含义呢?对我来讲还是太深了一点,假如学《现观庄严论》的人,他对《般若经》比较熟悉,他一看的时候,就知道里面讲的意思,他知道这是窍诀。而对我们来讲,这一切都很陌生,暂时来讲,刚开始主要还是对词语、概念等等消化的过程,消化完慢慢再深入,像我们学的前行、入行论、中观一样,里面所表达的甚深的含义逐渐就会传递出来,我们要给自己时间,和一步步地逐渐学习的毅力,然后不断地挖掘,里面甚深的含义终有一天会表达出来的。

上师老人家说正等加行是非常深的,能够证悟般若波罗蜜多的甚深修法。虽然里面有一百七十三项这么多,但是表示正等加行的有十一种法。第一个是行相,第二个是诸加行,第三个是功德,第四个是过失,第五个是性相,第六个是顺解脱,第七个是顺抉择,第八个是有学不退众,第九个是有寂静平等,第十个是无上清净刹,第十一个是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这些颂词和《俱舍论》,尤其是《经庄严论》特别相似。有些时候不看注释,都不知道讲什么。以前在学院学习的时候,当时我们好像在学《经庄严论》,有一天一个道友讲考,他不知道在忙什么,提前没有看书。讲了半天,最后他说,哎呀,我没有看书,本来想把它顺下去的,但是没办法顺,每个字都有一个意思。的确这些不像《大圆满前行》,几行字就是一个意思,或者说像《入行论》一个颂词讲一个意思,一读之后,这个意思基本在这个词当中就表现出来了。他说,没办法蒙过去。为什么蒙不过去?就是一个字一个意思。我们以前讲的是唐译的《大乘经庄严论》,一句是五个字,一个颂词是二十个字,相当于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意思,每个字一个意思。他说没办法蒙,蒙不了。最后就坦白了,说我没看书,本来想蒙过去,最后一看实在没办法蒙过去,每一个字一个意思。有时候是一个字一个意思,有时候是一个词一个意思,这里面就是一个词一个意思。如果上师老人家没有讲,我们没有看注释,真的没办法理解里面到底是什么意思,该下的功夫还是要下。

第一,加行相,“行相”是什么?就是加行的相,所证悟的四谛实相的智慧差别就是加行相,主要是一百七十三种相。加行相是什么意思?加行相就是它的对境,就是我们要修加行的一种所修、对境是什么?我们要修的是一百七十三相。行相的意思,一方面来讲可以理解成加行的相,加行的对境。另一个方面,前面我们讲了,主要是在心上面浮现出来的一种对境,叫做行相。行有些地方讲就是心的意思,行相就是心上面的相。我们要修一百七十三相,肯定是要在心上修的,都要在心上面浮现出来,要现前这个相。上师讲了行相就是修加行的对境。我们所修的加行的对境,叫做行相。

第二,加行,“诸加行”,前面是所修的对境,所谓的加行就是修行的意思。修行本身是什么特点?具有殊胜的方便和智慧的道的一种修行,所以所谓的加行就是修行的意思。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说了,所谓加行是什么?加行就是修行的意思,四加行就是四种修行。有些时候的四加行是前行的意思,有些时候的加行就是指修行本身,加行既可以是前行的修行,也可以是正行的修行。这里面对三智的四加行其实就是四种修行的方法,诸加行的加行就是讲具有殊胜方便智慧道的一种修行,里面也是有非常殊胜的修行方法。怎么样修行一百七十三项呢?这是非常关键的,此处是略说,大恩上师说现在不懂还不要紧,因为下面还要广说,加行这么殊胜,后面还要给我们讲,到底要怎么样修持这样的加行。越学到后面应该是越有味道,有些人说越往后学越没有味道了,因为越来越学不懂了,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只要我们认真学了,应该是越学越有味道,因为自己逐渐品尝到了这个法味之后,就会兴致勃勃,对这样的大乘道真正的激发起了兴趣,会有兴趣去学习。慢慢领会到了大乘道的意思之后,心会越来越勇悍,越来越精进,越来越欢喜,后面还会对加行有广说的。

第三,加行功德,“德”就是功德。修这种加行,具有什么功德?首先了解了功德之后,我们就愿意去投入,非常愿意修。因为修加行有这样或那样功德,所以我们愿意修,还有我们也可以了解已经修完加行的菩萨们,他们具备这些功德,对于已经修成的菩萨,我们也可以生起信心;对正在修或者还没有开始修的我们来讲,也可以树立一个目标,相当于如果到达了修道的状态,我们可以获得这里所讲的功德,这是让人欢喜,让人向往的地方。如果有福德、有善根的人,他会对解脱的功德非常欢喜;如果福报不够的人,可能会对世间的钱财或者获得世间一些小小的利益非常欢喜,这也是修行者和没有修行的人、或者说福报大的人和没有福报的人、有善根和没有善根的人、种姓苏醒和没有苏醒的人的差别就在这里。如果我们真正有种姓,看到这个功德的时候特别高兴,这个功德总有一天会获得的,以前我不知道成佛有什么功德、初地菩萨有什么功德、修正等加行等等都有什么功德,现在看到了,很愿意修加行和修学成佛的因,这些功德虽然对我们来讲还有很远,但是必须要了解。只有了解了,我们才愿意去投入,就像如果不给你提前讲极乐世界的功德,你都不愿意念,念阿弥陀佛干什么?花这么多时间,我为什么要念?如果告诉我们极乐世界有这样那样的功德,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念佛的兴趣,这么好的地方我一定要去,你既然要去,这就是去的条件,必须要训练的,然后自然而然就对念佛、往生的四因有兴趣,会很认真的对待。如果我们知道功德了之后,也会对于加行本身有兴趣,或者说在我们想要退失,比较厌倦的时候,想一想这个功德之后,他就会继续的勤奋了。

以前听说有些人在世间打拼的时候,每天下班特别的疲惫,有些时候很疲劳。在路口有一个很大的广告牌上面有一辆非常好的车。他每天到那里,就有动力了。这就是他的目标,看到之后,下决心还是要努力,好像一天疲惫就没有了,他又开始要奋斗了。如果他没有这个目标,也许就放弃了。我们也是一样的,修行是很枯燥的,尤其是没有相应的时候。如果已经到了菩萨位,还会不会枯燥?不会枯燥了、像我们这些初学者,让我们放弃以前喜欢的,而且应该得到的还是遥遥无期,根本看不到,在这个过程当中容易产生无聊枯燥的感觉,很容易放弃。有些时候我们看一下这些功德,也会重新激发起我们想要修行的意乐,这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加行过失,“失”就是过失,主要是讲我们在修正等加行的时候要遣除的过失,这些过失就是魔障。这里有四十六种魔业。这四十六种魔业在我们修正等加行的过程当中,要致力于遣除,因为这四十六种魔业有可能会成为我们修行正等加行过程当中的一些障碍,所以首先让我们了解这些过失,菩萨们告诉我们,当心!你在修正等加行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四十六种障碍当中的某一种,让我们学习、了解,当我们遇到的时候就会很熟悉,这个过失我们学过,属于以前学习过的四十六种魔业之一。自己首先就会警惕,然后我们再翻一下,菩萨在对应四十六种魔业开出了什么单子,是怎样对治它的,自己再一看就知道了。或者说四十六种魔业我学了,附带同时也学了对治四十六种魔业的方法,所以魔障出来之后,你会不会被打击的东倒西歪,一下子束手无策呢?如果你学习过、训练过,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你会在最短的时间当中,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你知道方法,绝对不会慌张。如果你没有学习过,都不知道这是魔业,已经陷得很深的时候,有可能也没办法醒悟,醒悟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陷的深了,觉醒是非常困难的。

提前学完了之后,对我们来讲也是首先有了预防,一但出现了之后,就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当中了知,予以对治,这里面讲的四十六种魔业,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在修道,谁会没有障碍呢?修道都会有障碍,关键是障碍怎么形成的,这个障碍体现成什么状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如果呈现出来的时候我没有认知,反而认为是功德,你把过失认成功德了,更加想不起对治了。我们在修道过程当中,都会有障碍、违缘,提前学习就会心中有数,比如说今天出发的时候,预计到可能今天会遇到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在谈判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这个障碍那个障碍,张三可能会刁难我,李四可能会给我出个难题。首先出发之前我对这些都有预料,心中有数,也有一个应对的方案。内心当中就不会慌张。如果真的遇到了之后,首先自己的心不慌,然后在平静的状态下就会有对策。

修菩萨道的人尤其如此。之所以讲魔业还有目标,就是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天真地认为,只要学了法就不会有障碍。有些人感觉皈依、出家之后,从此就是一帆风顺了。以前我有障碍,是因为没有皈依、学佛的缘故,现在我已经皈依了、学佛了,好像就应该是一路平坦,不会有任何障碍了。这个想法是不对的。

在正等加行当中,都会和我们说这里有四十六种魔业,一定要注意。学习佛法是学习应对这些问题的开始,我们开始面对、承认有这些东西,然后学习怎么样去应对、调伏它,告诉我们修行佛法肯定有障碍。如果我们天真地认为学习佛法不会出现违缘、障碍,就是没有深入学习的体现,所以才会有这种想法。真正学习了佛法一段时间的人,他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也不会想我都学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还会遇到这些问题。上师老人家经常说,没有深入学习佛法的具体表现就是这个。真正学习佛法的人,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这样说。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念了这么多,还会有障碍,还会出现违缘等等?不应该有的想法。提前告诉我们也有必要,让我们首先心理准备,然后就会接受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绝对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我们本身的障碍还在,没有通过正确的因去对治,它怎么可能就无因无缘地消失了?不可能一次皈依的力量那么大,所有成佛路上的障碍,通过一次皈依彻底就遣除了。虽然它的意义深远,但是力量没有大。

即便是初地菩萨已经证悟了空性,也不是说只要现证了实相,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也一概消尽了,没有这样讲。他只是见到了实相,有一定的力量。虽然能够遣除的已经遣除了,但是还不能说,我只要见性了,所有的障碍都要遣除。还要进入修道,修道当中从二地到十地当中还有九品障碍,这九品违缘一个比一个细,这种细的障碍必须要通过一地一地的证悟,逐渐有力量之后,才可以对治下一个障碍,慢慢就可以把所有的障碍清除掉。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佛法的过程中虽然会出现这些障碍违品,但是佛法也会告诉我们调伏的方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通过什么方法去调伏等等,这些方面都会讲。

第五,加行性相,“性相”是加行的性相。加行的性相,就是说所有大乘加行的所知法,有九十一种法相。关于大乘加行方方面面的内容,都会在性相当中给我们讲得很细致。有些时候我们还是在很粗糙的修行。虽然我们觉得修行很好,但还是太粗了。如果修行越细,能够对治的障碍也就越多;如果你的对治本身很粗,就只能对治一些粗的障碍,细的障碍都发现不了,何况说对治呢?从这方面讲的时候,关于修行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要了知。就是说所有的所知方面都需要了知。

第六,大乘顺解脱分,顺解脱分主要是大乘的修行的资粮道,资粮道也叫做顺解脱分。以前我们学过顺福德分和顺解脱分两个名词,在《大圆满前行》《入行论》当中都会出现。顺福德分是没有以解脱的因缘摄持的福德。比如在做放生、供养、顶礼等善行的时候,只是想怎样遣除现在的违缘,或者怎样在今生后世得到更多福德等等,这些方面都是顺福德分,它和解脱没有关系。什么叫顺解脱分呢?顺解脱分就是说在你的善根当中,已经有了解脱的因素。你在做这个善根的时候,里面有了解脱的因素。解脱的因素是什么?就是我为了解脱而修善法。这个善根就有了解脱的因素。当然解脱的因素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还是要分别。对于我们这些还没有入道的众生来讲,上师也讲了,入道是以入小资粮道为标准。什么时候进了小资粮道,就可以叫做入道的修行者。因为我们内心当中还没有真实地现前小资粮道,所以对我们来讲,比如现在修加行的时候,为了一切众生解脱,或者我能够解脱而修加行。虽然生起了这一念的心,但是这一念的心,总体来讲已经是随顺于解脱了。能不能叫做顺解脱分呢?还不一定。为什么?因为你想解脱的心当中,可能还有杂质、不清净,没有达到小资粮道的标准。

小资粮道的标准,按照小乘来讲,必须要生起无伪的出离心。就是说出离心没有虚伪的成分。生起了真实地想要解脱的心,就是小乘的小资粮道的标准。大乘的小资粮道是在此基础上,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这就进入了大乘的小资粮道。有了这些之后,善根就可以正式地命名为顺解脱分善根。在此之前,只是随顺的,随顺于顺解脱分的善根。因为你还在努力,内心当中还没有达到入道的标准。我毕竟在努力了,也是随顺的,虽然它和纯粹的福德分还不一样,但也不是真实的顺解脱分善根,而是朝着顺解脱分善根的方向在运行,只要坚持修下去,总有一天会入小资粮道。入了小资粮道之后,你的善根从时候开始,就成了“正规军”,真实地进入到顺解脱分的行列。

顺解脱分是资粮道所摄的。我们这里所讲的也是大乘的顺解脱分的善根,主要是随顺于解脱,因为你的善根是什么善根,关键要看你的善根当中包含的是什么信息?本身是善根,这个毫无疑问。我放生、供养就是善根,但是你的善根里面还有没有别的因素?有。什么因素?比如我想要发财,下一世想要做转轮王,或者天人的果位,如果是这种因素,就是顺福德分。

如果一个善根里面的因素是我要为了一切众生解脱、证悟空性等等,就是随顺解脱的善根。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要懵懵懂懂地修,反正我是修了,具体修了什么善根,自己都分不清楚,也不知道什么是顺解脱分、顺福德分。虽然修了,但是都不知道你的善根到底是哪一种。只要善根没有被强大的违品摧毁,肯定会成熟。与其是懵懵懂懂地修善根,还不如明明白白地修。知道善根哪些是该舍的、哪些是该取的,该取的当中哪些是力量小的、哪些是力量大的,把这些分清楚之后,再去修行,就是朝着小资粮道的方向在走。因为我的善根是通过菩提心摄持,明确要解脱的,虽然菩提心现在还不真,但是方向找对了。只要我坚持走下去,一定会跨入小资粮道的门槛。因此我们要了解顺解脱分的资粮道。

第七,大乘顺抉择分,“顺抉择分”,我们以前知道的少一点。因为在其他经论中讲得不是很多。顺抉择分是加行道。主要是见道智慧叫抉择。七觉支当中有抉择的抉支,就是见道智慧的圣智。顺抉择分就是随顺抉择的部分,它随顺于见道智慧,加行道是随顺的。虽然资粮道也随顺,但是它离得远,中间隔了加行道。什么是离见道最近的?加行道是离见道最近的,所以四种加行道叫做四种顺抉择分。它随顺于抉择的,随顺于抉择位见道的智慧。它离见道很近,善根也是特别强劲,所以修特别的殊胜。

顺解脱分主要是听受教言、闻思为主,顺抉择分主要是实际在内心当中生起觉受,它是以修行为主。闻思修首先要听闻,然后要修行,再通过修行产生修行的果,就是修所生慧,最后可以获得见道,叫做顺抉择分。

第八,有学不还,“有学不退众”,就是有学不还。不退、不还是什么意思?不退转的意思。关于不退转下面还要讲很多不退转的相。如果你获得了这些,在加行道、见道、修道的时候,都有不退转相。具有这些不退转相的修行者都叫做不退转众。有学不退众,因为还没有到无学,所以叫不退众。资粮道这里面不算,主要是从加行道开始算的。资粮道在五道当中还算是最低的,很多的标准不安立。这里就是以加行道为主的,然后是见道、修道的不退转相。

这方面也可以从外在的方式来推理,谁有这些不退转相,大概就可推知他属于某某阶段的修行者或者菩萨。我们有些时候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圣者?昨天晚上做梦感觉是一个菩萨。你可以看一下有没有这些功德、不退转相?如果没有肯定不是。如果谁授记你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到底是不是可以问一下自己。如果你都是观世音菩萨了,而自己还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情况?观世音菩萨还在轮回当中漂流,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观世音菩萨,某一天有人点拨了你一下,突然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你是加行道、见道、修道位的菩萨,都有不退转相。作为佛弟子来讲,学了这些教义之后,不仅自己不会愚昧,别人也忽悠不了你。很清楚自己的烦恼这么粗重,这些不退转相都没有,怎么可能是属于加行道、见道,乃至于修道位的菩萨呢?学了这些之后,我们就有了分辨的智慧,一方面对自己修道有利,另一方面对真正具有不退转相的圣者也会生起恭敬心和信心,还有对于自己修行的过程,通过这些相也可以自我了知。

“有寂静平等,无上清净刹,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在讲记当中分别对应八地、九地、十地的正等加行。

第九,生死涅槃平等加行。“有”是三有,“寂静”主要指涅槃。三有、涅槃平等的加行,就是说有寂平等的加行。有寂平等加行就是对于轮回和涅槃都是平等的。通过无分别智,一般来讲八地菩萨出定的时候就可以有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和佛的无分别智、或者入定的无分别智,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八地菩萨出定位后得的时候,无分别智慧就获得自在了,他是通过无分别来修行法身。就是说轮回涅槃平等是可以获得法身的直接因,轮回和涅槃平等是通过无分别智进行修行的,这是法身的因。最后成佛的时候,有法报化三身,法身的因从八地开始有,如果八地有了,九地、十地肯定是更加增上的方式存在了。

第十,清净刹土加行。“无上清净刹”,主要是九地菩萨的修行,到了九地的时候,修持清净刹土加行。清净刹土加行是什么意思?到了九地就开始修持清净刹土了,有的地方说在八地开始发愿修行,也可以这样说,因为八地已经有了无分别智慧,八地菩萨是属于不退地,就是说到了八地的时候,不勤作都可以成佛了。有些人说八地是不退地,八地以下都要退失的,不是这样解释的。初地以上就不会退失了。八地菩萨的无分别智慧自在了,即便他不勤作,也会成佛。

九地菩萨接近佛地了,开始修行清净刹土,这是自己要成佛的刹土,就是说给自己以后的眷属营造一个最好的修行环境。因为是清净刹土,眷属是清净的眷属,然后器世间也是清净,所以这方面叫做清净刹土加行。九地菩萨就开始修持清净刹土加行是,这是属于报身的因,报身是一种受用身一到十地的菩萨是清净眷属,清净的眷属可以见到佛的报身,修持清净刹土是报身的因,或者是色身的因。

第十一,方便善巧加行,“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他是通过善巧方便的加行来修持二利,或者化身的因。满证一切相,到了十地的时候,他圆满证悟了一切相,就是说该证悟的,在有学地能够证悟的,都可以证悟。此具善方便,具有善巧方便。具有什么善巧方便呢?修行的时候,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或者任何适合于利益有情的时间、地点等等,显现的时间、身相等等度化众生的方式都是通过善巧方便可以达到的,这是十地菩萨。

因为基本上九地过后就是佛地了,所以有些地方就把十地菩萨叫佛地。是不是真的佛地?还不是,因为离佛地非常近,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等等,都可以表示这一点。它是佛地最近的因,所以就把果位的名称加在了因地上面,最接近佛地的因是什么?最近的因就是十地菩萨。在《宝性论》当中讲过,在十地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显现十二相成道了。汉地讲八相成道,藏地讲十二相成道。十二相成道是佛陀显现的,十地菩萨就可以显现八相成道,或者十二相成道的功德。对于十地菩萨所显现的十二相成道,和佛显现的十二相成道,连九地以下的菩萨都分不出来,同样都是十二相成道,哪个是佛显现的,哪个是十地菩萨显现的?其他圣者分不了,只有十地菩萨和佛才知道,说明十地菩萨的功德非常的殊胜,具有善巧方便。

他们离佛地非常近,好像差一点点就进去了。在《宝性论》当中讲,十地菩萨和佛地的功德差别像是牛蹄水和大海水一样,差得很远。牛蹄水是什么?就是牛踩的脚印儿,下雨或者用水把它灌满了,叫做牛蹄水。牛蹄水的水就这么多,去过大海的人都知道,大海的水无量无边,十地菩萨和佛的功德的差距就是这样的。已经这么接近了,十地菩萨显现十二相成道和佛显现十二相成道都分不清楚了,其实是九地以下的分不清楚,但是十地和佛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宝性论》当中有这样的教证。

不管怎么样,到了十地之后,就可以通过具有善巧方便的加行来满证一切相,获得化身的因。为什么获得化身的因呢?该了知的一切都了知了,十地菩萨圆满证悟了一切相,可以自由自在地显现各种化身,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这时候就是属于善巧方便地修行二利,或者获得化身的因。最后三个分别是法身的因、报身的因和化身的因,也可以从这方面来对照。

《现观庄严论》可以从很多侧面来解读,一些注释当中就是这样解读的,对我们来讲,也是比较容易了解、容易记住的一种方法。以上我们学完了正等加行的十一种相。我们知道了,具有十一种表示方法叫做正等加行。

第五、能表示顶加行的八法: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对于正等加行和顶加行的解释非常简单明了。什么是正等加行呢?大恩上师用了《大圆满前行》来作比喻,把《大圆满前行》比作是整个正等加行。《大圆满前行》有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业因果、解脱利益、依止善知识,最后还有破瓦等等,这是整个《大圆满前行》的不同内容。《大圆满前行》的每个内容叫做正等加行,每个都要学,都要修。什么叫顶加行呢?以暇满难得为例,暇满难得是要修的,把暇满难得的修法修到量,叫做顶加行。

暇满难得的界限是什么?金厄瓦格西就是暇满难得修到量的标准,他一辈子不睡觉。为什么呢?因为考虑到暇满人身太难得了,他舍不得用睡觉来浪费瑕满,所以他就不睡觉,一生念了九亿遍不动佛心咒。到了金厄瓦格西的标准,就是暇满难得的顶加行。寿命无常是什么呢?喀喇共穹格西闭关的山洞门口,有一棵荆棘树,出去回来都会刮到他的衣服,本来想砍了,但是他进去的时候,想不知道还能不能出来,就没有砍;出去的时候,想不一定还会不会进来,也没有砍,最后一直获得了成就,也没有砍,这就是寿命无常的顶加行,到达界限了,叫做顶加行。

这个很容易理解。顶加行就是正等加行修到标准,我们想到正等加行和顶加行的时候,就想想上师老人家在注释当中讲的例子,一下子就懂了。因为前 行我们学过,而且相对来讲也容易理解一点,所以这里面就意发财容易理解的方式给我们讲了二者之间的关联。

此相及增长,坚稳心遍住,

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

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

并诸邪执著,是为顶现观。

这是顶加行的现观。上师老人家在讲的时候,相当于普及了一下修道的次第,介绍了一下整个修行的过程。上师在这一段刚开始时讲,未入道的众生,就是还没有进入资粮道一般的人,没有入资粮道之前的普通凡夫叫未入道众生。我们可以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是入道的众生,还是未入道的众生?反正没有进入资粮道之前,都是属于未入道的众生。入道之后有五道,第一个叫做资粮道,资粮道分了三品,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资粮道有三个过程,首先是小资粮,刚刚我们也介绍了,从小乘的侧面来讲,生起无伪的出离心,真正不耽著轮回,一心一意想解脱的,然后修持四念住。从大乘的侧面来讲,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修四念住。这就是小资粮道,小资粮道再继续修,就会到中资粮道,乃至于到大资粮道,三个阶段圆满了就是资粮道圆满。

然后进入了加行道。加行道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暖位、顶位、忍位和世第一法,也叫胜法位。资粮道和加行道都是凡夫地,还没有到圣地,虽然是凡夫,但是他们和刚刚的那种凡夫不一样,那种凡夫是未入道凡夫,资粮道和加行道是入道凡夫,尤其是加行道无限接近圣地了。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凡夫菩萨,前面是未入道的凡夫,而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入道的凡夫,而且他是一步步地像走楼梯一样,逐渐靠近见道。

加行道圆满之后,就是见道了。见道是见什么呢?见到了法界的实相、自性。这方面是见,这不是用眼睛看到,而是通过智慧去现证见。肉眼看不到实相,这是通过无分别智慧去现证的。不管你是不是近视眼,只要有了证悟,就可以见到实相。即便你的眼睛1.5、2.0,如果没有智慧也见不到实相。这不是通过眼睛好不好见到的,主要是在心中生起真正的无分别智慧,尤其是当你的所有的分别念息灭的时候,真正的胜义谛显现,就是见到实相,见到实相之后,到了修道。

一般来讲,见道是大乘的初地,然后二到十地之间就是修道。修道是修什么?修行在见道的时候所见到的实相。因为你首先要见,然后才能去修你所见到的实相,如果你没有见,修什么呢?见道是修道的基础,胜义谛的第一步就是见实相,这只是见实相,还有很多障碍要清净、很多的功德要现前,所以必须要在见道之后,缘你所见到的实相反复安住反复修这就是修道。入定位要安住实相,出定位要积累资粮,这方面就是入定出定轮番交替的方式,逐渐地进入到二地、三地、四地等等,像这样圆满修道。十地圆满之后就是佛位,到佛位的时候,就是到无学道了,无学道时所有的障碍清净了。障碍在初地开始真实的清净,然后在二到十地之间,从粗到细逐渐清净,到了十地末尾,所有的障碍清净,佛地的时候是清清净净的,圆满的实相完全现前了,所有的智慧都获得了,所有的功德都圆满了,就是佛地。

这大概就是我们修道的心路历程,入道、修道都要遵循这个途径,从小资粮道乃至于到佛地之间,有些人的根机利、勤奋,或者智慧深广,这个过程很快。比如通过密宗的修行,会以非常迅速的方式经过了。有些人的根机一般,可能要慢一点。就像一座城市,从东边到西边,要经过很多地方,这些地方都必须要经过,经过的人有的是在地走,有的是开车,有的坐飞机一下就过去了……有些人快,有些人慢。这个悟道的过程都是需要经历的。《般若经》当中讲,初地菩萨七天就可以了,只要到了初地,就相当于上了飞机,乘飞机就很快了。该经过的他都经过了,只不过是以特别快的速度,从二到十地之间经过了。

上师也讲了,顶加行不包括资粮道。因为资粮道的修行境界是比较低的,所以在顶加行当中没有。顶加行最低的起点是从加行道的暖位开始。从暖位开始,安立的时候,顶加行有八种法。第一个是此相,第二个是增长,第三个是坚稳,第四个是心遍住,第五个是见道的四种能对治,第六个是修道的四种能对治,第七个是无间三摩地,第八个是并诸邪执著。总共有八种顶现观。

第一,暖顶加行。“此相”,对照四加行当中的第一个暖位的顶加行。因为暖位的修行到达了顶点,所以叫做暖位的加行。从暖位开始就进入加行道了,加行道就是为了见性、成为圣者所做的修行,就是真正为了登地而做的修行。

暖位的暖字怎么理解呢?有两种理解。第一种,从这里开始逐渐真实地通过修行来灭掉执著了,暖就像火可以把柴烧掉一样,这时候就是真实的火可以烧柴了,说明它从这儿开始,真实地通过止观双运的修行,可以逐渐灭掉执著。第二种,暖位开始接近见道了,见道的智慧比较远的验相出现了。打比喻说相当于你在家里生了炉子,或者在野外生起一堆火,正在着火的炉子相当于初地见道,然后你慢慢靠近炉子,距离一两米。虽然没有真正接触到炉子,炉子的暖气已经感觉到了。这个距离不远不近,既没有真实地摸到炉子,还不至于感觉不到火炉的热量,什么时候感觉到热量了,这个地方就相当于加行道的暖位。

它离见道已经很近了,近到什么程度?近到可以感受到属于见道智慧的一分。虽然还不是真实的无分别智,但是开始产生感觉了。加行道是要生起某种觉受,也是开始最初的小证悟。证悟分很多种,有些证悟是发生在加行道,内心当中已经有体会了。因为见道智慧的一些暖气,你已经体会到了。这和闻思的时候是不一样的。闻思体会到的法义,和通过修加行道暖位所体会到的觉受还是不一样,它毕竟是已经真实地从内心当中完完全全地生起了和以往不同的境界。上师老人家讲,感觉悲心、智慧很相应了,这是属于加行道。

在《俱舍论》当中,把四行位通过颂词来讲,暖位是“暖必至涅槃”,就是说通过修行到达加行道的时候,必定获得涅槃,这是决定的。只要你到了加行道的暖位,一定很快获得涅槃。加行道会不会退?加行道的善根属于动摇的善根,它会退失,还会造恶业、堕恶趣,但是必定会至涅槃。就算随恶趣,也会很快回到这种状态当中,获得涅槃。只要获得了加行道的暖位,必定获得涅槃。即便你中间堕一下恶趣,还是会获得涅槃,所以说暖位是必至涅槃的状态。

第二,顶顶加行。顶顶加行就是加行道的顶位。前面的暖位是什么?暖位对应此相,此相就是在加行道第一位,获得了一些不一样的相,获得了暖相。有些地方叫明相,明就是智慧的意思。《大乘经庄严论》当中讲,四加行第一个叫明得定,就是得到一种明的相。第二个叫明增定,就是说这种明增加了,此相,是得到明的相。顶位是“增长”,什么情况下增长,增长了什么?增长了暖位的相。暖位光明智慧的相进一步地增长,叫做顶位。暖位的明继续增上就是顶位。为什么叫顶位?它是谁的顶?它是属于所有动摇善根的顶。所有动摇的善根到了这个地方就到了顶端。从顶位往后的善根,叫做不动摇善根;以下的善根,叫做动摇善根。为什么叫动摇呢?它是可以上下浮动的。善根往上走就到了忍位,往下走可以退失。如果没升上去,善根还会退失,也会堕恶趣。前面讲了暖位堕恶趣,也可以很快获得涅槃,顶位的修行者也会生烦恼、造恶业,还会堕恶趣,但是他的善根是属于动摇位的顶端。

四个加行有各自的特点,暖是必至涅槃。顶位是不断善,就是不会断善根。虽然会生烦恼、堕恶趣,但是不会生起邪见而断善根。断善根的定义大家都懂,就是说什么时候你的内心当中生起了无因果的邪见,你的善根就会断掉,没有善根了。顶位的修行者,他会堕恶趣,不会断善根。因为不会生起邪见,所以说顶不断善根。

为什么有的菩萨会堕恶趣呢?假如按照这种标准来看,因为他的善根属于动摇善根,动摇的善根有可能退失。虽然退失了,但是他的善根没有断,堕了恶趣之后,很快就会出来,也很快会获得涅槃。这方面就是顶位。顶位就是在动摇的善根当中获得顶点,所有动摇的善根在加行道第二位,再也没办法超过了,在动摇的善根当中到了顶点了。虽然前面获得的悲心、智慧、信心越来越增上,但是按照这里的教证来讲,仍然有可能退失。

第三,忍顶加行。前面我们引用的是小乘,大乘有些时候也是共通的。“坚稳”属于忍位的菩萨,忍位就是加行道的第三位。忍位对应的是坚稳。坚稳就是他对空性的认知、善根不动摇。忍位之前都是动摇的善根。到了这里就是坚稳,不动摇了。忍就是可以安住的意思。在这个状态的时候,就可以稳固下来,不会再有退失的可能性。

普遍来讲,忍不堕恶趣,很多汉地的修行人都会背这句话,为什么忍不堕恶趣呢?前面的善根还会动摇,往上可以走往下也可以走,是动摇的,再精进一点到了忍位,就不动摇了。如果稍微懈怠一点、不注意,也会堕落,下面还有堕恶趣的可能性。到了忍位的时候,忍就不堕恶趣了。不堕恶趣是因为他所有的智慧都稳固了,属于不动摇的善根,不可能再生起粗重的烦恼,也不可能再造粗重堕恶业的罪业。

有些地方讲,虽然他相续当中恶趣的因还没有消尽,但是获得了非抉择灭,就是他压制了粗重的烦恼,因缘不具足的缘故,虽然他堕恶趣的业还没有消尽,但是因缘不齐全,所以也不会再堕恶趣了。因缘不齐全,就是获得了不动摇、稳固的善根,叫做忍位。

平时我们讲的三品无生法忍,下品无生法忍是在加行道忍位开始获得。什么是无生法?对无生法、空性法,真正地通过观修的方式,相续当中完全的有了初步的证悟,初步的觉受证悟,这时获得了下品的无生法忍。利根菩萨在忍位得佛授记,很清楚的授记,基本上都是在获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得授记。因为获得无生法就说明稳定、坚稳了。为什么前面不授记呢?前面还有可能浮动。佛陀比较清晰的授记,都是在忍位的时候,为什么在忍位获得授记?坚稳,他的善根是稳定的,不会再退失了,所以对利根菩萨,在这里就开始获得佛陀清晰的授记。而不是朦胧的授记,你以后会成佛怎么怎么样。而是很清晰地授记了,再过多久你的佛刹是什么、眷属有多少等等,这是下品的无生法忍。

中品无生法忍在初地时获得,中根菩萨这时获佛授记。为什么是初地?初地真正证悟空性,不是忍位通过觉受的方式获得无生法忍,初地是无分别智慧现证了,那个时候获得中品无生法忍,中根菩萨在那个时候,出定位得佛授记了。上品无生法忍在八地时,八地菩萨出定位无分别智慧获得自在,钝根最迟在八地菩萨时获得佛清晰地授记。

这方面和无生法忍有关,这是属于忍位,忍不堕恶趣,真实地获得不堕恶趣的保证,就是在忍位的时候。并不是说所有的菩萨前面都危险,不是这个意思。一部分菩萨在获得忍位之前,有堕恶趣的可能性;有些菩萨不会,一直从小资粮道修上来,都是保持这种修行,也没有堕恶趣,但是真实通过非抉择灭获得不堕恶趣的能力就在忍位。

第四,世第一顶加行,“心遍住”,就是讲世第一法位,也叫胜法位。世第一就是世间第一,整个世间第一的是胜法位。为什么是心遍住?因为加行道的最后一位最接近见道,如果加行道是接近见道,加行道的第四位就是无限接近,因为过了之后就到见道了,所以所有有关见道的无分别智慧无二取的总相,在世第一法位都要具足的。比如说初地菩萨证悟的是无二取的真实空性,在世第一法位的时候,证悟自相无二取的总相智慧所有的因在世第一法位都要圆满修行。这时所安住的是真实的最接近初地菩萨无二取大空性的前相,这些在世第一法位当中都会具足。为什么叫心遍住?他的心完全周遍空性大悲的境界,真正的空性大悲境界初地菩萨是现证的,悲心是无缘悲,空性也是无分别智慧。他的前相在世第一法位,那么接近初地菩萨位的时候,心相续当中真正周遍充满了空性和大悲的境界,所以可以利益很多有情。最接近初地菩萨的就是在世第一法位,“第一入离生”,就是说世第一法位过了之后,就可以获得离开凡夫位的空性。

以上就是四个加行道不共的特点。通过这些把修行过程一步一步抉择得特别清楚。

我们了知了道次第,对于整个修道内心就有了把握,相当于给我们画了一张个旅游地图一样。那是最终目的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等分别怎么样,把这些给我们介绍得很清楚,这样一来我们在修道过程当中,知道了现在修的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就不会很困惑。不管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达到了这种状态,至少首先可以把总的目标,或者修道的过程已经了知得比较清楚。如果修行者能够不愚昧,做到心中有数,自己有了目标,也知道现在处在哪个位置。像我们有些时候到旅游的景点里,用一些红点、五星表示景点所在的位置,然后一对比,我在这儿,然后要去哪个地方,一下就会很清楚。否则,没有地图,也不知道我在哪里,就没办法规划下面的行程。

修道者的心中也应该有一张地图,有了地图之后,知道了自己应该精进的程度,再加上不怯弱,也不迷惑,反正只要努力可以达到。因为蓝图已经画好了,所以只要跟着修下去一定是可以的,这是非常有必要性。这就是加行道的四个顶点,即暖、顶、忍、世第一法位,在《现观庄严论》后面还会提到这些内容。

第五,见道顶加行,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四种能对治。首先是见道有四分别,四种能对治,对于见道来讲要摧毁的有四种分别。获得见道的时候已经证悟了空性,以前在资粮道的时候所学习到的,或者我们现在所学习到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在加行道修行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在见道的时候,真实的现证了,见到了诸法的实相。以前学修的真正在内心当中生起了,它也叫欢喜地、极喜地,极其欢喜。真正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了,自己以前发心、修行到了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欢喜。

见道证悟了二无我空性,现见无分别智慧,断除的是什么?断除的是遍计的障碍,主要是在无始轮回当中,通过学习外道的学识而形成的一些障碍,叫做遍计障碍。这种遍计障碍在见道的一刹那全部断尽,只要一见真性,以前不符合真实的,通过外道遍计增益出来的所有邪知邪见,或者属于遍计性的烦恼障和所知障都会断掉。初地主要是断遍计障,俱生障还断不了。

所断的遍计障,这里面讲有四分别,分别是属于能取的两种和属于所取的两种。属于能取的两种就是实有的分别和假有的分别,认为是实有的和假有的。我们能取分别念当中认为是假的,是真实的。这两种就是属于心方面的。

对境所取的两种,就是趣入的和舍去的,按照我们自己的习惯来讲,真的我就趣入,假的我就舍弃。既然我们的心有实有和假有的分别,所取也有趣入和舍弃的所取。如果认为这是真的,当然想要趣入;如果认为这是假的,当然要舍弃了。这两个都是属于遍计的。在学习遍计过程当中,也有认为是真的、是假的。比如说,数论外道也认为神我和自性是真实的,可以趣入得到的;其他的二十三类法是属于虚妄的,要舍弃的。在遍计当中也有真实和虚假,所以这里面就存在四种分别。

四种能对治智慧生起了,四种分别都断掉了,分别对应能取的和所取的四种分别念通过能对治的智慧生起来之后,一刹那当中都断掉了。因为现证了真实义,所有不符合真实义的都已经断掉了。外道遍计的执著,在所有的执著当中是最粗大的,最粗大的执著最容易断掉,通过见道的智慧就可以断。这时候还没有修,只是见到了真性、无我,自然而然就断掉了遍计的障碍。

第六,修道顶加行,颂词当中是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我们讲的时候是拆开讲了。见道当中有四分别,四种能对治;修道当中有四分别,四种能对治。

在修道位的时候,所断的障碍是属于俱生障碍,即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俱生是没有通过熏习外道观点而获得的,一般人与生俱来的执著,叫做俱生障碍。打比喻讲,有些众生刚刚生下来,就对“我”的保护,就是俱生我执;或者《入中论》当中讲,“有生傍生经多劫”,旁生经过很多劫,没有入过外道,生下来之后都有我执,就认为我存在、我害怕……这种执著叫做俱生执著。俱生执著也有假有和实有两种,我们认为这个瓶子是真的,那个假瓶子是纸糊的。内心当中也有真和假两种。对境所取是要舍弃的,这是假的,不要的;那是真的,我要的。也有这样的取舍。

菩萨所断的障碍主要是种子,在入定位断掉的主要是种子,出定位断掉的是粗大的所知障烦恼障,入定位要断掉的都是种子,比较细微的在入定位断。修道位有九品执著要断,分为粗中细三种,粗的有粗的粗、粗的中、粗的细;中的有中的粗、中的中、中的细;细的有细的粗、细的中、细的细。从二到十地有九地,每一地断一个障,从最粗的到最细的分别断。最细的最难断,所以排在最后,最好断的在前面。打比喻就像洗衣服一样,洗衣服的时候,最容易洗的灰尘稍微搓一下就干净了,但是最难洗的地方必须要反复打肥皂反复去洗,有的用刷子刷才能清净,这就相当于最细微的障碍。从二地到十地之间有九地,每一地有一个障碍,从粗的粗开始断,断到最后就是细的细,所有都断掉,这就是修道的顶加行。所断掉的都是属于俱生的种子部分。

第七,无间顶加行,“无间三摩地”也是修道,属于修道的最后阶段,把修道的最后一个阶段单独拿出来安立为无间三摩地,也叫金刚喻定。无间顶加行属于佛智的亲因,这是佛智最直接的因。因为到了这里之后,就像前面讲的一样,虽然整个加行道都是初地的近因,但是最近的因是世第一法位。同样的道理,所有的菩萨地都是成佛的因,最接近的因是什么?就是最后的无间三摩地,因为它一经过马上成佛。虽然初地菩萨也是成佛的因,但是也没有说初地经过马上成佛的,经过初地只是第二地,只有无间三摩地最接近。

“三摩地”就是定的意思,无间定,或者金刚定。因为无间三摩地就像金刚一样,非常有力量,只有像金刚一样有力量、无坚不摧的三摩地,才能断掉最细微、最难断的障碍。一般的智慧断不了,初地菩萨的智慧断不了,乃至于刚刚进十地的菩萨智慧也断不了,必须要在最后的最坚固、敏锐的智慧才能断掉最细微的障碍,这叫做无间。

为什么叫无间?因为无间过了之后,中间没有间断,马上成佛,其他都是有间,比如说九地到成佛,中间还隔了十地。中间有间隔的,叫有间。无间是这个过了之后,再没有间隔了,马上成佛,所以叫无间三摩地。另一种解释也叫无间道,无间道也是佛教术语,在《俱舍论》当中出现了很多,像无间道、解脱道,这里面也出现了无间道和解脱道。上堂课我们讲了,正在对治的时候叫无间道,然后对治完之后就进入解脱道了,战胜了就是解脱道的位置。以前没有学过的道友,可能对很多术语不是很明白,无间道上堂课已解释了,今天也解释了。

以前我在学院讲《俱舍论》,一提到无间道的时候,道友们眼睛都抬起来了,无间道!我说,这不是香港电影《无间道》,不是讲间谍的。无间道是在修道智慧当中,正在作战的时候,过了之后是解脱道。到了无间三摩地,修道就圆满了。,

第八,应遣邪行,“并诸邪执著”,为什么要排除整个呢?因为在整个修道当中都有邪行需要遣除的,应该遣除邪行。遣除什么邪行?对证悟甚深的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谛的本性不了解,存在反驳,或者内心当中有邪分别。应遣邪行,就是把所有的邪行都要遣除,也叫顶加行。因为万法是空性的,空性当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世俗当中必须要符合世俗谛的本性去做取舍。如果不理解这些而引发很多的邪见、辩论,必须要把这些邪行邪见都要遣除。完全遣除叫做应遣邪行的顶加行。

“是为顶现观”,“顶现观”当中有八种。我们学的时候,这里面都是关系到了修道位,都是很殊胜的佛菩萨的智慧、修道的方法。不要说真正现证,即便是能够通过听闻生起信心、欢喜心的利益都是非常大的。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根本没有听过这么殊胜的教言,即便我们上学上了那么久,从幼儿园开始学到博士,有没有这些方面内容?一个字都找不到。我们还是花了很长时间来学,就是为了自己在以后毕业的时候找一份工作,能够养家糊口,或者让自己在世间当中能够过得好一点。对于自己能够觉悟,能够让众生觉悟的心灵当中的道次第的教言都没有听过。从这些方面看的时候,有的人说,这里讲得离我们太远了,有没有赚钱的方法?这比赚钱的方法要好得多,如果我们把这些学完之后,本身就可以获得无尽的善根,每个无尽的善根都是以后发大财的因,只要有了福德,不可能不产生果,福德的果就是安乐。虽然肯定会和发财有关的,但是比世间发财更殊胜的就是心灵上面的觉悟,在心灵上面开显佛性如来藏就是最殊胜的。

因此,我们有幸能够听闻,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也很殊胜。《现观庄严论》讲的菩萨的修行,这种真正关乎于佛性觉悟之道的修行。我们无始以来可能没有听过,现在通过弥勒菩萨、大恩上师的恩德,让我们有因缘学习,不管能听懂多少,但是认认真真、高高兴兴的听都是很有必要的。

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