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释》第二十课笔录

1501136027(1)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抉择《般若经》究竟意趣的论典。《般若经》有显义和隐义,显义就是讲空性,龙树菩萨在中观六论当中直接抉择了万法空性的道理,而《现观庄严论》是抉择隐义,就是对于《般若经》里面隐藏的或者不太明显的修空性次第通过窍诀的方式抉择,本论就是通过八事七十义如是进行观察。因为凡夫人对于这么多的修道次第没办法了解,不知道如何去下手,所以弥勒菩萨通过十地菩萨或者补处的智慧,非常清晰、窍诀性抉择了修行的次第。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表示遍智的十种法,现在学习的是道智。道智指菩萨的智慧,也是通过十一个内容观察抉择的。这十一个表示法,前面讲了道智的分支,即遣除违缘、调伏傲慢心和修持顺缘。如果我们想要获得菩萨的智慧,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道智不可能无因无缘的生起。每个众生都具有种性,仅仅有种性不行,还要让种性苏醒,这就是所谓的善根。众生在轮回当中,都具有佛性的总的种姓。而善根的方面,有些人认为,众生在这么长的轮回当中,多多少少都是积累过善根的。为什么还要单独地在道智的分支当中安立一个种性苏醒,说这个善根要必须具备呢?具备善根分很多层次,有一点善根和能够让自己修道的种性苏醒,善根的层次完全不同。

佛菩萨为了让我们能够真实地接受道智的修行,真正发菩提心,对于道智的核心空性生起定解,其实花了很长的时间,一直陪着我们流转。虽然他们早就解脱了,但是为了让弟子的相续成熟,我们流转轮回他也跟着流转,进行了一世又一世的调化,让我们的心从虽然有自性住种性,但是完完全全没有修道的想法,耽著轮回的思想状态中,逐渐调整到对大乘道有兴趣,或者真实能够接受空性教言的程度,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虽然都是善根,但是善根的大小深厚也有很多不同。

即便是道友当中,也是一样的。虽然大家都在学般若波罗蜜多等成佛的法,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人的善根深厚,体现出来的就是超强的信心,以及对般若波罗蜜多特别精进,理解法义没有障碍,修行也容易相应等等,这一系列都是福德深厚或者种性苏醒比较多的体现。有些人只是有因缘听闻,或者对于般若波罗蜜多的善根只是停留在挂一个摄颂在脖子上。虽然这也是很大的利益,但是除了挂一个摄颂之外,对听一堂般若课,背一个颂词,去思考一下般若波罗蜜多的意义,一点都没有心思,足以说明虽有一点的善根,但还不够,这个善根还没办法让他对于般若波罗蜜多产生信心。有些人可能愿意去学,也能理解一部分,还达不到完全通达般若的层次;有些人完全可以通达,还可以观修。善根本身有很多层次,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有了善根就会怎么样,并不是这样的。

虽然我们有一部分的善根,但是还需要不断地向具有大菩提心,不单单是苏醒了种性,而且已经完全现前了佛性的佛陀菩萨们做祈祷。因为我们祈祷的对象已经对于般若波罗蜜多完全现证的缘故,所以向这样的对境做祈祷,我们也可以相应的成熟。我们为了能够更快的和般若相应,也是需要专门的积资净障,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最重要的还是要闻思修行般若的经论,对它的义理进行闻思修行非常重要。以上是大概对于前面分支当中的内容挑出一些来复习一下,这些是道智分支。

前面也讲了弟子声闻道,并做了一些观察抉择,还有麟喻独觉道,也讲了菩萨见道,菩萨见道讲完之后,我们还要了解菩萨修道的功用。见道过了就是修道,我们对于见道、修道是怎么回事也要了解。胜解修道的功德都是道智当中的内容,还有后面学的回向修道、随喜修道,表示入定智慧的修行修道和清净修道等等,共有十一类表示道智。

虽然道智没有完全达到遍智,但是它会成为遍智的因。佛陀的遍智是通过修道圆满,因为道智圆满就会现前遍智,所以我们成佛首先要获得道智。道智是什么本体?我们必须通过十一类法来进行普遍的了知,了知完道智之后,就会对于以后要现前的道智或者说道智作为果,能够获得道智的种种修法,也就是这个因必须要了解,并且随着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不断圆满,自己修行的发心和行为不断的增进,就会对于获得道智所有的因缘,不了解的了解,了解的修行,并让生疏变得纯熟,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会生起和道智非常相近的因。

首先我们完全不了解道智是什么,然后了解了以后,就会关心和道智有关的修法,这些都是它的因缘,然后我们要开始随着自己的发心和行为随修随学获得道智的所有因素。通过不断的观修,逐渐就可以生起道智。佛陀通过大慈大悲告诉我们,这是菩萨智,对于获得菩萨智的窍诀修法,一个个地给我们讲的特别清楚。

我们在学的时候不能想,这是菩萨的道智,和自己没有关系。其实和我们大有关系,就像世间富裕的人,他们获得很多的财富是果,获得果之前的心态、行为是因。这个果一定是因为前面的因圆满之后获得的,所以道智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果,获得果之前所有的发心行为都是因。因此我们对于获得道智的修法必须要高度重视,这方面不是和我们没有关系。有些时候我们感觉佛智或菩萨的智慧离自己特别远,和自己没有关系,这是错误的认知,不仅有关系,而且有很大的关系。佛陀是菩萨做的,菩萨是凡夫做的,现在我们是致力于成为佛菩萨的修行者,凭什么不关心能够帮助我们成佛菩萨的修法呢?如果是真正想要成就佛菩萨果位的一个人,就会特别关心这个修法,所以我们现在对于这个修法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

前面已经学完了略说本体,今天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

壬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分四:一、苦谛之四相;二、集谛之四相;三、道谛之四相;四、灭谛之四相。

这是广说十六种忍和智,“十六种忍智”前面我们也讲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每一谛有四个刹那,加起来总共是十六种刹那。十六种刹那的智慧叫做忍和智,无间道叫忍,解脱道叫智,里面有十六种智慧,它是属于见道的智慧。到底什么是见道的智慧呢?就是通过十六刹那来表示见道的智慧。十六刹那有不同讲法,在讲记的最后,大恩上师也是讲了不同的观点,以及自宗到底是怎么样承许的。

十六种忍智的差别分了四个科判,就是通过对境的行相来安立了知它的智慧。二者之间一个是智慧,也就是能境,然后另一个所了知就是苦集灭道四谛下面的不同行相。宣讲十六刹那或十六种忍智,在不同的注释当中有不同的安立。这十六种有些是直接从证悟的本体讲的,当时如果说相应于苦集灭道等等,就是直接从智慧证悟的本体讲的,下面我们看颂词当中就会比较明显;有些是从他出定之后的功德,来表示入定时见道的一些功德。这里面也讲了一些比如断除杀生、魔害或做一些回向等等,这方面很多都是属于出定之后的后得位。

为什么把出定后在这里讲呢?它明明就是讲见道的智慧,其实整个见道的智慧都是属于入定的时候进行安立的。为什么入定的时候安立这么多修法?比如生起慈心等状态。有些注释当中,对于十六刹那,有些是直接从他证悟的本身讲的,有些是从他出定之后生起的功德讲的。如果你在见道的时候,如是的见到了万法的本性,出定的时候自然而然会生起和这种见道的本体相应的功德。这是通过出定的功德来表示入定的状态。这些出定后的功德都不是一般的功德,而是非常超胜的。通过超胜的功德,从它的果来描述它的因,就是由果来了知因的修法。颂词当中,有些是从证悟的本体讲,有些是从后得生起的功德作用安立的。

癸一、苦谛之四相:

真如与诸智,互无能所依,

故不许差别,广大无能量,

无量…

这是属于苦谛当中的四相,即缘苦谛事相而生起的四种证悟,当然这四种证悟都是一个智慧的不同侧面,比如说空性的智慧,菩萨见道有时是从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而言,其实菩萨相续当中证悟的智慧没有很多,就是一个本体。因为他所证悟的无我空性对境,一个是从人空,一个是从法空,就是从这两个空基进行安立的,所以安立一个是证悟人无我的智慧,一个是证悟法无我的智慧。

同样的道理,虽然佛智没有很多差别,但是也可以把了知如所有法性的智慧安立为如所有智,了知尽所有广大显现的智慧安立为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是两个智慧吗?不是,其实就是一个智慧的两个不同作用。从佛陀自己的相续来讲,不需要安立这么多,针对众生来讲,为了让我们明白佛陀智慧的不同作用,能够对于佛智从方方面面产生一个全面了知的缘故,就把佛陀一体的智慧分别从两个侧面安立了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尽所有智打开还可以分为无量无边的智慧,尽所有法不只是一个法,它是一类法,尽所有就是尽其所有,反正世间当中通过因缘能够浮现的法,即圣者通过因缘产生的法,显现了他所有不同的功德;凡夫人通过自己的无明业惑的因缘,产生了很多显现法,尽其所有,对所有的显现一一了知,叫做尽所有智。打开之后,尽所有智就是更多的反体了。我们可以归成两类,一个尽所有一个如所有,如其所有就是真如的本性叫做如所有智,尽其所有叫做尽所有智。同样见道的智慧也是一样,分为四个反体也是为了便于我们了解。

因为从苦谛上面可以分成四个行相,对于四个行相一一了知,每一个都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本性。对于苦谛的四个本性了解的智慧,从它的侧面可以分为四个不同刹那或者智慧的反体。这是了知苦法忍、苦法智的,那是了知苦类忍、苦类智的。苦法忍的智慧是了知欲界当中的苦谛,无间道当中的所缘,然后苦法智就是在解脱道生起的一种智慧等等,这是通过不同的侧面来进行安立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菩萨的智慧好像在入定的时候什么都不缘,如果从更细的方面来安立的时候,其实菩萨见道的智慧是对于苦谛当中一一的法,都是如实如实地了知的,每一个法也没有遗漏,需要了解的都见到了,叫做菩萨的见道。他是对于苦谛的本性如实的了知。在现在众生轮回的法当中,佛陀为了让我们能够了知世俗谛、胜义谛就把轮回和涅槃归为四类进行安立,一个叫苦谛,这是轮回的果;一个叫集谛,这是轮回的因;一个叫灭谛,这是最后的涅槃解脱果;一个叫道谛,这是获得涅槃果的因。

菩萨对于分别属于轮回的两个法、解脱的两个法的本性不是不知,而是了知,不是不见,而是见到了。在凡夫的时候不了知,了知了之后,也没有见到它的真性。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学这是苦谛那是集谛,这些对我们来讲是一种见解,我们是不是真正地了知了苦谛的本性呢?现在还没有真正地了知或者证悟苦谛的本性。从小乘的侧面来讲,他们想要获得解脱,也必须要了知四谛的本体。比如对于苦谛到底怎么回事他要现证,即在内心当中生起证悟。菩萨也是一样的,菩萨要见到万法的本性,万法的本性归纳起来就是通过四谛来进行表示。

表示四谛的时候,到底苦谛的本性是什么?因为我们不了解苦谛的本性,所以产生了很多的无明。因为无明的缘故又导致了流转,所以如果你想要终止流转,必须要把这些法的实相一一地了知而遣除无明,了知是光明智慧,不了解的愚昧心叫做无明,而通过无明愚昧的缘故就会造业流转,小乘也是因为了知了苦谛所以获得了解脱。我们在学习《释量论·成量品》时,已经讲了苦谛的事相,苦即流转蕴。所谓的苦谛是流转的五蕴,而五蕴不断地流转叫苦谛的事相。就在苦谛的事相上面,它的法相分了无常、苦、空、无我。所谓的苦谛是什么?我们对流转的五蕴完全了知,也就了知了苦谛的自性。它是无常的,我了解了;它是苦的,我也了解了。它是无我、空的,它是怎么样的,如实地了知、现证,这就见到了苦谛的本性。只是见到了还不够,必须要不断地去串习所见到的东西,这就是修道。

不管是见道、修道,都是在四谛上面进行见和修,最后彻底地现前究竟的本体,就在不断地缘四谛的本性见和修的过程当中,不符合于究竟实相的障碍、分别念和妄执逐渐隐没了,和你的本性就分离了。分离之后一切万法究竟的本性纷纷现前。因为地地上进的缘故,所以逐渐地现证圆满了。这是障垢逐渐分离的过程,客尘从自己的本性当中分离出去了,这个方面就是逐渐地从见道、修道乃至于佛地之间如是地安立。我们就知道了亲证的是什么的实相,亲证了谁的实相?我们说亲证万法的实相,万法怎么样了解?万法就是轮回的两个法和解脱的两个法,佛陀把这些都归摄在四谛当中让我们学修,然后现证。在现证之后,逐渐在无始轮回的相续当中积累的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习气,这些都是缘以前对于四谛不了解而产生的很多障垢,都会彻底地远离了,这是对于苦谛的事相逐渐的了解。

“真如与诸智,互无能所依,故不许差别”,首先这三句指的是苦谛当中的苦法忍。苦法忍、苦法智和苦类忍、苦类智在注释当中也讲了,我们在上堂课当中已经介绍过了。按照俱舍等的观点欲界苦谛所摄的,就是说对于欲界的苦谛了知叫做法忍和法智,然后把色界、无色界两个合为一类,对二者苦谛所摄的两个叫做类,这是类忍和类智。整个三界,欲界单算,色界和无色界合在一起。在安立法忍、法智和类忍、类智的时候,针对下界欲界的安立,叫做法忍、法智,上二界的安立,叫做类忍和类智,这里的四相也是从这方面来的。

真如与诸智,互无能所依,故不许差别,这三句主要是指缘欲界的苦谛。三界当中,菩萨对于欲界的苦谛自性完全了解了,然后对于上界的苦谛自性也完全见到了,这不是了解而是现证,真正通过他的无分别智已经触证或者亲证了这个自性。触证也是一个术语,就是说接触到了,不只是从很远的地方看到了,而是接触到了实相。《辨法法性论》当中也是从这方面来讲的,有时候触证或亲证是一个意思,就是证悟。

缘欲界的苦谛是真如与诸智,首先我们看,“真如与诸智”,“真如”在法本当中表示的时候,真如法界主要是从对境讲的。“诸智”是从有境讲的,一个是对境,一个是有境,有境就是智慧,它所照见的属于对境。真如法界和智慧在表述的时候,我们说以智慧来证法界,这里面似乎是两个法,比如说空性和光明表述的时候也是分开讲,对我们凡夫人来讲,既然两个是分开表述的,我们也会很容易按照自己的习惯执著这是两个不同的法。佛陀针对凡夫人的分别心,为了让我们能够了解它的本性,把这些拆开来讲。因为如果一起讲,我们会更加没办法了解,所以佛陀先讲空性再讲智慧,最后再说空性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空性。凡夫人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阶段性的不断了解,最后就可以知道佛陀的意趣,其实是讲无二无别的,就是讲一味。

真如和法界也是一样的,所谓的真如在不同的场合当中,表示也不一样,比如说有些地方的真如就是讲圆满的法界,即殊胜的如来藏智慧和空性无二无别,叫做真如。二转法轮当中,把空性安立为真如。我们说菩萨在修空性见空性,这个空性就是真如,如是安立的叫如。真如也不是虚假的,就是真实的本性。我们说要了解、证悟真如,这样表述的时候,似乎是心识以外的,我们认为这是两个不同法的自性。其实来讲真如与诸智从本性上来讲是无二无别的。我们在修的时候,似乎在心识面前浮现出一片空荡荡的状态,就说这是空性,我们正在寻找,后面还要证悟。当我们到了初地,在见道的时候,心本性的空性现前时叫做智慧。这时你的心的本性空性现前了,所现前的就是智慧,里面没有两个东西。是不是一个初地菩萨站在这儿,眼睛看到了一大片蓝色的天空,就是看到真如了?并不是这样的。虽然通过蓝色的虚空来表示真如,但也只是一个表示,蓝色就是一个眼识面前的色法而已,根本不是无漏法界,就是表示它很干净,没有染污的意思,

在真正见道的时候,我们会了知真如与智慧,“互无能所依”,这里面没有一个能见、所见,也没有一个能依、所依,一体、他体或者境、有境等等,这些差别都没有。讲的时候会讲,这是有境和对境。如果不这样讲,我们就不了解这是一个方便,就像过河的船一样,不依靠不行,执为究竟也是不对的。讲的时候说,这是有境和能境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也会这样安立能依、所依,真实来讲没有这种差别。

比如说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就把佛陀的智慧,还有三身安立为所依、能依,身是所依,智慧就是能依。此处的真如和智慧安立能境所境或者能依所依,这样的安立方式在讲的时候有,我们修的时候似乎也有。真正现见真谛,获得见道的时候,这种细微的执著就不会再有了,完全泯灭了,就会真实地现前互无能所依。我们在抉择初地菩萨见解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其实能依和所依二者之间本身来讲是不存在的。能依和所依相互观待,不可能是一个真实义。如果真实还有一个有境,在见道的时候还存在境和有境,相当于二取根本就没有断,还有能取和所取,能取是我们的智慧,所取就是真如。不管换成了什么词,如果在见道的时候,有这样的差别,还有能依、所依或有境、能境,就是二取。因为不可能有二取,所以我们在抉择的时候也应该知道,暂时来讲可以这样说,究竟来讲没有这样的差别。

这样就是非常相应于中观应成派的讲法。中观应成派相应于入定真实见道的智慧进行抉择,没有从后得位去抉择,而是从真正的根本慧定来抉择的。凡夫人如果能够相应,就引导我们的智慧安住在这种境界,或者说可以了解在根本慧定的时候,空性、显现、有境、对境等等,这些方面都是不存在的,没有世俗和胜义不同的差别和安立。这方面我们现在也可以相应地去学习。如果有了这种见解,其实也可以更快地相应于菩萨的智慧;如果你还没有这种见解,思想当中没有抉择到这么深细、究竟的观点,认为有二谛、有境和能境可得,直接相应的是菩萨后得位,离真实的入定位还差一截,从见解上面还没有真正地去相应,从这个侧面来讲就慢。如果你能够直接相应于菩萨入定位的境界,也就是究竟的实相,如果你能够相应,然后再发愿、回向、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所要证悟的境界,都能和究竟的实相念念相续。如果你的见解很高,所有的修行也会直接和它相顺。证悟的时间、积资净障的速度都会非常快,这也是它的一种差别,所以此处说,真如与诸智,没有能依、所依的差别。

“故不许差别”,这是“不许”,就是说不承认有差别的。任何一种差别法,在见道位或者根本慧定的时候都不存在。这是苦法忍的智慧,苦谛在无间道当中就是法忍,前面我们讲了,正在灭掉障垢的时候,称之为无间道。所有的障垢断掉之后,解脱道就现前了,是从这个方面进行安立的。故不许差别,就是没有差别的。

“广大无能量”,属于解脱道。在现前解脱道的时候,也就是说对境和有境无二无别的智慧,并没有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当中,而是非常广大,广大无量就是没有局限。它可以了知一切法,遍及一切万法,其实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局限性。比如这部分的法或者自己的相续当中的苦谛,这方面是无二无别的,但是和张三、李四等其他人不周遍,并没有这样,而是对于所有属于欲界苦谛的一切法完全可以了解。就像我们在抉择空性的时候,如果你能够知道一个山洞是空的,通过类推就可以了解所有的山洞都是空的。此处当然不是类推,我们只是举个例子。证悟的时候,并不是说只证悟了自相续欲界的苦谛,就像前面讲的一样没有能依、所依,真如和智慧无差别。其实可以了知一切万法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法智。前面了解完之后的智慧非常广大,没有局限,叫做苦法智。

其实“无量”两个字,已经涵摄了苦类忍和苦类智。同样的道理,对于下界的苦谛,通过无间道和解脱道了解完之后,对于上界色界和无色界所涵摄的苦谛,通过无间道的智慧,也能够了解境和有境无二无别。这方面属于类忍。“类”字直接在颂词当中的表示就是无量,他的这种证悟就是境和有境同样也是犹如虚空一样广大无量无边。这是属于类智。在这个颂词当中,并没有像下面的颂词一样,把法忍、法智、类忍、类智通过相应的颂词标出来。前三句很明显是苦法忍,第四句广大无量属于苦法智,这也是很明显。

无量就是间接地讲到了缘上二界的苦类忍和苦类智。无量是解脱道,即通过解脱道来表示的无间道,既然获得了解脱道,无量已经有了,他的无间道也是有的。注释中已经讲了,无间道就是现见上界苦谛的一种境和有境,就是说实相空性和能够了知它的智慧二者之间没有差别,连最细的戏论也完全没有。哪怕这是我要了知的法界,那是我能了知的智慧,这么细微的差别都是没有的。菩萨的智慧完全没有二取,能取、所取都已经清净了。

有些地方讲,菩萨出定位没有三轮的。比如在《入中论》的颂词当中说,三轮体空就是说他在出定位的时候如梦如幻,可以安住真实的三轮体空。有分别心的缘故,出定位的时候,还存在微细的二取。入定位的时候,他是没有二取的。心识的作用,能知、所知都不存在,而出定位的时候,还有分别念现行。虽然知道这是什么,但是他没有实有三轮的执著。在有些说法当中,后得的时候有二取而无三轮。如果还有三轮执著,就不是出世波罗蜜了。

这方面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法,一般而言菩萨的智慧二取和三轮都已经不存在了。后得位没有实有的法存在,因为在入定位已经见到了万法的实相,所以后得位的时候,虽然现起心识,这些心识还会现起善的心所等等,但是绝对不会像凡夫人一样还有实有的执著。他不需要抉择,而是任运地安住如梦如幻的状态当中。就像我们现在任运安住在实执当中一样。后得位的时候,任运安住一切都是空性、如梦如幻的境界当中,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这是属于苦谛的四相。菩萨对于苦谛完全都了解了。本身苦谛的法相就是流转蕴,流转蕴中也有粗大的身体,相对来讲,也有作为能依的心识。在现见苦谛的法性时,这里面说没有能依、所依,其实从苦谛的本身来讲,它是可以安立能依、所依的。苦谛上面有能依、所依。比如说身体,我们的肉身属于所依,心识安立为能依。虽然在五蕴、苦谛上可以安立,但是在法性上面,证悟的时候,没有能依、所依,这也是相应于苦谛的法相,对苦谛证悟的智慧也有一分和它相似。比如说在苦谛上面有能依、所依,但是在证悟的时候,没有能依、所依,这方面没有差别。而在苦谛的显现法上面,当然有差别了,这是色蕴,那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有差别。在法性上面,证悟时没有差别,没有能境、所境,也没有能依、所依的法,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而且欲界的苦谛,在苦谛本身也安立不了无量,就是说我们现在欲界的苦谛上面怎么可以安立无量呢?我们现在就是可以衡量,而且不可能无量,但是法性不是这样的。证悟的时候没有限量,完全没有局限性,所以说广大无有量,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相应究竟的自性。

癸二、集谛之四相:

…无二边,住彼于色等,

执为佛自性,无取无舍等,

慈等…

这是缘集谛四相的证悟。我们都了解集谛就是显现苦谛的因,有了苦谛,才会有集谛。众生有无明、分别、烦恼和业,有了这些就会显现三界和六道,叫做集谛。众生不但没有断集,而且还在集的道路上突飞猛进,正在赶“集”,拚命地去创造集谛的因缘。因为相续当中集谛的根本,比如说无明、我执、烦恼等等,不但没有断,而且还在不断地培养。我们自己的小环境,还有外面的大环境,都非常有利于集谛的滋生。如果我们不了解集谛,也没有通过道谛进行对治,解脱就会遥遥无期。

为什么轮回不会自动地断除?因为现在整个的小环境、大环境,都是在不断地滋生集谛的因缘,所以集谛的因缘不断地滋生,苦绝对是源源不断的。怎么可能自动断除呢?不可能自动断除,必须要修道,而且修道的时候,还要拿出很大的勇气、决心和殊胜的智慧来面对轮回当中的苦谛和集谛。如果缺少了信心、勇气、智慧,就没有什么因缘能够对抗它。虽然有时对现世有一点利益,感觉我们好像在修道,但是如果不注意,也不精进,我们现在认为所修的道,以及通过这种道而产生道用的力量对于集谛来讲不痛不痒,产生不了什么威胁。这会怎么样?还是留着。我们修道要产生能够撼动集谛的能力,怎么产生这种能力呢?必须很老实的按照佛经论典、上师教言,一个一个去落实,把修法落到实处,你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断恶行善等等,这些都要到量,才能真正产生强劲的力量。

这不是一个相似的道,而是真正的道,就像你拿一把塑料刀,虽然看起来像真的,但是根本不起作用的,最多只能削个豆腐,连苹果都削不动。怎么可能上阵打仗?我们的道不要变成一个纸片刀或者塑料刀,而是要让它真正变成一柄利刃,想要变成利刃就要认真地去落实上师诸佛所讲的修道方法。如果你要修道,对于必须生起的心态和境界都要认真地去面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习气是来自前世,相当于我们上一世、再上一世的遗产没有用完。我们在不断地继承轮回的“遗产”,继承了这么多轮回的遗产,虽然对我们继续轮回很有作用,但是对解脱来讲就没有作用了。我们继承了轮回当中这么多的遗产,如果自己还不注意修行,动摇不了总的轮回趋势,往轮回方面酝酿的作用非常强大。

因此我们要了知集谛,一定要知道哪些是苦因,应该怎么样去断除。这里面没有讲,只是讲了很多的苦因,在去年我们学习的《成量品》当中对于集谛讲得很清楚。《成量品》讲了苦谛之后讲集谛,然后讲灭谛、道谛,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要经常去看哪些属于集谛。集谛相当于痛苦的根源,如果最根本的病灶找不到,也没办法下手,因此必须要把集谛学得很透彻,了知得很清楚,这时你的智慧和道才可以有的放矢,能够针对性地去做一些治疗。如果你对集谛都不了知,道谛肯定也不能了知。有多少集谛就有多少道谛,道谛就是对治集谛的。对于集谛不能知,你的道可能就会遗漏。因为潜伏得很深的敌人你没有发现,所以他还是会起作用。只有把每个明显和潜伏的敌人都完全了解了,才可以一个一个去针对性的修行。四谛都有关联,灭谛和集谛、集谛和道谛、道谛和灭谛、灭谛和苦谛之间,每个都要了解圆满,哪个有欠缺都不行。尤其是集谛和道谛二者,一个是病因,一个是对治方法,必须了知得非常清楚。

我们要了解是集谛导致轮回的所有根本。菩萨获得见道的时候,对于集谛的本性完全现证了,这是他的一种自性。首先他是缘欲界和上界的集谛的差别。缘欲界的集谛也分了无间道和解脱道两种。是无间道是“无二边”。为什么是无二边?因为二边代表了集谛的特性,集谛的特性就是二边执。二边是人执、法执,比如常断、来去等等,种种的分别念不是属于烦恼,就是属于分别,这些都是集谛的自性。因为有了这些常断、来去等等执著的缘故,有了这些实执,就会产生烦恼,有了烦恼就会造业,业因一旦具足之后,就会显现六道轮回。因为集谛本身有二边的缘故,所以只要二边还存在,就没有办法断集。有时二边是很粗大的,比如说凡夫人、外道的二边特别的粗大,不是最粗的断边,就是最粗的常边,对于人执和法执、有和无二边都有很强的执著。

《中观庄严论释》中对常断也安立了粗大、中等、微细,这些都可以包括在集当中,就是说如果有粗大的常断二边,就是一个集,这是导致烦恼和业的来源。这方面外道、凡夫非常明显,声闻已经入道,虽然还有二边,但是有了一部分的对治,比如说人无我空,有了一部分对治。即便中等的常断还在,却不会再轮回了,也有不同的安立。就是说二边是集的特性,无二边就是菩萨,他在见道的时候,完全已经现证了二边不存在。所谓的二边本来没有,就是由于不了知实相而产生的虚妄分别念,二边就是假立的。我们学习的时候,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二者就是所谓的常和断,这是互相观待而成立的,有常就有断,有断就有常,没常就没有断,没断就没有常,或者说它的本性不存在的缘故,也不会安立一个常断,有无、生灭,这些是属于遍计的,有些是属于俱生的。

菩萨在断障的时候,虽然断掉了遍计的障碍,但是证悟的时候不是证悟遍计的空,一定是证悟俱生的无我空性。现见的是俱生,断的是遍计障,其他地方讲断证的时候,也有这样讲的。我们在无始以来,很多有关于遍计和俱生的二边自性,在见道的时候,已经完全现见了一切无二边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当中,这些二元对立或者观待层面的法都是没有的,这就是属于缘欲界集谛的法忍。因为在因地的时候,就会修无我空性,所以现在我们在学无我空性、万法本性的时候,二无我也是很重要的。二无我就是能够获得见道的直接因,无常无断、离有离无都很重要,一切有关二边的执著,我们在学空性的时候,都要去抉择,然后观的时候,也要知道一切其实就是假立的,所谓的有无、是非、常断、生灭、左右或者好坏,乃至于轮回涅槃、众生和佛,都是相互观待的,如果认为众生佛、轮回涅槃或者世俗谛胜义谛这些都存在,就没办法见道。见道是所有二边完全现证为没有,如果里面保留了一点点执著不破,都没有办法真正现前见道的智慧。有些地方说,如果完全按照随理唯识宗的修法,最多能够安住在忍位,就是说所取破了,心识没有破,善住唯识当中,到了世第一法位的时候,就会观察心识这部分。

如果随理唯识宗一直不破心识,相当于对心识的执著没有破掉,还有二边,根本没办法见道。他会不会见道?一定会见道。如果能够通过唯识达到这么高的高度,他的根机也要成熟了,然后善知识佛陀也会跟他讲解没有心识的道理,自己完全可以在修行之后,趣入无二边的实相当中,经过世第一法位之后很快就可以究竟见道,通过很长时间的修行,他的根机很利。我们在学习中观空性的时候,觉得我都打破了,为什么唯识宗还打不破?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在破的时候,在刚刚开始修法的时候,有一部分根机没办法一下子抉择空性,就破不了。还有一些是什么情况?大德祖师观察到这些人的根机,直接讲空性不行,就著重给他们讲没有所取,能取心识存在的观点,好像一直也不破的感觉。实际上有这个必要性,所以在这个阶段当中是不能破的。如果这些众生的根机上来之后,直接会给他们讲破心识。他们通过前面的积资净障、发菩提心,福报、智慧已经很深了,能够善住唯识,一点就透了,再抉择很快就能修行空性,也可以证悟空性。在缘欲界集谛无间道的时候,这时候就要了知境和有境无二无别的层面,叫做无二边。所有有关二边这些都没有了,完全已经了知或现证了无二边的境界。

“住彼于色等,执为佛自性”,“住彼”就是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的时候,他安住在这个境界当中,“于色等”,对于五蕴所摄的色、受、想、行、识等等,一切万法就是住彼,于色等执为佛自性。“执”是了达的意思,而不是执著。我们从字面上看,好像里面还有执著,其实这个执不是执著的意思,有时候就是了解或者通达。完全已经了解了色等都是佛的自性。

所谓的佛是什么意思呢?佛就是觉悟、涅槃的意思。如果直接按照二转法论的义理来解释的时候,所谓的佛自性都是相应于实相的自性,就是一种空性的本体,通达为涅槃或者空性的自性,和法界的空性是无二无别的。住彼于色等,执为佛自性,就是在获得解脱道的时候,自然而然能够安住或者已经完全照见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一切法全都是清净、空性的自性,没有丝毫不空的本体。

平时我们抉择空性的时候,色即是空、受即是空、想即是空、行即是空、识即是空等等,现在是在抉择,后面要为生起定解而去观修,观修主要的因再辅以福德资粮、清净罪业,修了之后后产生什么果?就会产生于色等执为佛自性的果。他在见道就会证悟、现量地安住在一切五蕴完全都是法界自性、空性的状态。

现在我们正在做生起初地菩萨、生起见道智慧的正因,这是直接因,它不是间接因。有些道友可能欠缺一定的因缘,他们的智慧很敏锐,给他讲空性的道理,完全可以抉择清楚,也可以了知这是空性的,都是不下功夫修行,这就很可惜;有些人倒是很喜欢修空性,但是对所修的空性抉择不清楚。他对修空性特别地喜欢,乐于观修一切是空的。因为他所修的空性本身不正确,就把非空性的执为空性在观修,所以这方面也是有欠缺的。

一个真正成熟的根机,既能把空性抉择得很准确,也非常愿意去为了证悟空性下功夫。有些道友对空性的修法很有兴趣,而对于辅助的资粮没有兴趣,这样也不对。真正有兴趣的人,应该对主要的修法有兴趣,然后对辅助的因缘也有兴趣,还会特别关心哪些是修空性的违缘,哪怕是对于证悟空性有一点点的帮助,他都愿意去做,这是真正非常愿意修行空性的一个标准。

我们要对照自己,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他真正地非常想要自己的病痊愈。对于很多细节,绝对会非常忠实地落实医生的嘱咐,完全不会马虎地对待,在医生那里答应了,回去以后反正你看不到,我就不管了,不是这样的。他是完全信任医生,而且在落实的时候,很小的细节也不会忽视。哪怕对他的病有一点点不好的地方,他都不会做;只要对他的病有一点点的帮助,他都要去做。放在我们修空性来讲,也是一样的道理。其实可以由果推因,我们之所以对于修法的细节、因果的取舍、精进等等,如果感觉都做不到,还是说明对于解脱道、空性本身还没有真正产生那么大的兴趣。似乎不值得把我的一切投进去,从内心深处并没有完全认同。虽然愿意去做一些,但是还不是完全认同的缘故,有时候从显现上面也会给自己的懈怠找一些理由,经常做一些放逸的事情。如果他真正非常希求解脱,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去做这些违品的。

我们要把这个当成目标,虽然说证悟空性是个目标,但是引导自己的心达到能够真实地全心全意投入修空性的状态,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先达到这个目标,再以这个目标为起点达到证悟空性的目标。这方面就是我们真正的种姓苏醒、根机成熟的一个体现,我们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法器,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觉得高僧大德等大修行人能做得到,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就像有些病人对重获健康不是那么迫切一样,有些道友对于教言也不是那么迫切地依教奉行。有些去做,有些不去做,这就导致了现在时而精进、时而懈怠的情况。虽然也在服药,是不是一点都没吃?也不是,还是在吃,但是在服药的过程当中,屡屡地违背医生的教言,吃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你违背了医嘱没有认真去做,也会拖后腿。这样会有多大作用?也不好说。

我们依止上师或者修法的时候,也会落入到和这个差不多的状态当中。你说没有听?也听了一些。你说完全听?也没有。就是走一段停一下,走得特别慢,像在走太空步一样,看起来好像在走,其实就走得很慢的状态。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学习、积资净障,首先逐渐地生起了那种状态,也就是让我们的法器成熟。法器成熟了,自然就会真实地精进了。我们对这个必要性已经发自内心的知道了,这时候我们就会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真正的修道当中。这个方面也是一个获得成功之前的小成就,其实法器、根性成熟了,这些也是特别重要的。

住彼于色等,执为佛自性。我们学习的也是了知色受想行识,即现在我们正看到的、正听到的,或者说我们正在分别、感受的,存在五蕴的时候它的本体完全是空性的。我们打坐的时候也可以相似地安住、去观修,前面我们讲了这一切的修法都是获得见道、了知或者安住色等,执为佛自性的一个正因,我们一定要非常认真地对待。

“无取无舍等”,这是属于缘上界的集谛。虽然色界和无色界也有无明、我执,但是他们的烦恼会比欲界要少一点,比如嗔恨心、淫欲心等等比较粗重只有欲界才有的烦恼,到了色界之后就不会有了。因为生色界一定要修禅定,而修禅定就要灭掉粗大的烦恼,所以已经生到色界当中,就不会有淫欲心,也不会有粗大的嗔恨心。虽然没有欲贪,但是色界的贪还是有的。

虽然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都要比欲界轻微一些,但是如果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我个人认为欲界和色界没有什么差别,就是说不修解脱道,基本上差别不大。种子还在,都是流转而已。现在暂时到了色界,后面还会下来,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模式没有什么变化。就像我们在世间当中,有些人过得富裕一点,有些人过得穷一点,有些人的人品好一点,有些人的人品差一点,看起来好像有差别。虽然这方面值得赞叹,但是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讲,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因为都是在轮回当中,只不过暂时来讲,富一点、穷一点,身体好一点、差一点,人格好一点、差一点,这个时间段人们文明一点、那个时间段人们野蛮一点,或者说这个地方要差一点、那个地方要文明一点,从都在轮回当中这个侧面来讲,没有什么差别。就是说你文明一点是在轮回,野蛮一点还是在轮回,根本没什么大的差别。如果能够修解脱道,出离心、空性见生起来了,这就不一样了,会开始往解脱方面出离了。

三界从细微的差别来讲,色界、无色界有禅定,他们的心很清净,没有粗大的烦恼,虽然这些比欲界强,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讲,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差别不是很大的,只不过有些可能获得一些轻安或者安乐,而在有些地方,比如无间地狱的痛苦很强烈,从整个都在轮回的侧面来讲,差别并不大。

我们讲这些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在奋斗的过程当中,没有以更清净、更超胜的思想和见解来摄持,通过奋斗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人格很好的人,暂时来讲有一定的作用,究竟来讲没有什么作用。如果单单通过传统文化,把我们打造成比较好的人,暂时来讲对社会有一点作用,究竟来讲,对于整体方面没什么大的作用。

这是从整体来讲,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只是阶段性的,变得好一点、差一点。尽管从局部而言意义重大,似乎一定要怎么样,但是从全局来看,只要不出轮回都差不多。我们奋斗的时候也是一样,一定要把主次分清,不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细枝末节,而是应该用于解脱方面,别的方面可以为它服务,属于阶段性或者大家需要的。我们一边修解脱道,一边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二者之间没有矛盾。如果你没有著重去希求解脱道,把支分做得再好,意义也不是很大。

我们不是否认一切美好的东西,一定要分清楚语境,我们讲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有些人再怎么讲,他也不想解脱,那就让他的行为好一点,至少今生不会伤害别人,或者修了善法之后,下一世生了色界、无色界等等,对他来讲这个阶段会获得一定的安乐,这也是菩萨要做的。我们刚刚讲的意思是比较起来,即便在轮回当中做得再完美,世间人格再贤良,如果没有解脱之心,还不如一个很差的修行者。

有些人经常比较说现在学佛的人还不如世间善良的人,从某个角度来讲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从全局的侧面来讲,即便一个世间人再贤良,就算已经到了色界,够贤良了吧?淫欲心、嗔恨心都没有了,但是因为没有解脱的种子,所以还不如一个很差的修行者。他已经有了一个我要解脱的思想,而且所作所为已经慢慢在靠近了。虽然现在做起来还很笨拙,正在努力的时候,顾及不了方方面面,顾此失彼,做得不好,但他的方向就是在靠近解脱道。从这方面来看,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道路。

如果不能学解脱道的人,就让他学习人格贤善;如果能够学解脱道的人,就要致力于解脱。对我们而言,哪些是真正有用的?自己出离轮回或者帮助众生出离轮回,以及修空性般若波罗蜜多,这是最主要的。然后在这时做一些福德,帮助其他有情等等,还是有需要的。我们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在今生当中好一点、坏一点、文明一点、野蛮一点,没什么差别。虽然这边吃饭的人没有声音,这边吃饭的人闹闹哄哄,看起来好像一个素质高、一个素质低,但是从不解脱的角度来讲,没什么太大差别。内心当中都是遍满我执、烦恼,只不过从受教育的角度来讲,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这边的人受的教育是这样的,那边的人没有受过教育,吃饭的时候会大声说话,就这么一点差别,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了。我执圆满、无明也圆满,只不过就是这么一点点差别,再没有其他差别了。真正来讲,让我们的我执逐渐残缺和在修行空性的过程当中生起真正的定解,才是最重要的。

无取无舍等,到了无间道的时候,能够了达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法,胜义当中远离戏论,所以说无有取舍。空性当中没有取舍,世俗谛当中也没有取舍的。他是照见了,完全了知胜义空性,世俗当中没有实有取舍的自性,取舍、来去、生灭、常断、黑白都不存在,这和了知欲界的本体差不多。就是说色界和无色界的集谛还是一样,仍然也在流转,还有我执,具有五蕴的种子,淫欲、嗔恨的习气都有,只不过有些没有现前而已。只要这个阶段过了以后,还会复发。菩萨通达了上二界集谛的本性,也是远离戏论、无取无舍等,这是无间道。

他的解脱道就是“慈等”。在入定位的时候,见到万法的空性,在后得出定之后,自然而然地生起慈心。这和集谛也是相类似的。集谛主要是烦恼心,伤害众生的心,或者说以自我为中心。而菩萨在见到了实相之后,能够自然而然地泯灭了伤害众生的心,而生起慈悲心。菩萨证悟空性的时候,非常的清净、圆满,没有污染和垢障的无缘大悲就会生起来。

在入定的时候,他见到了实相,出定位的时候,就会引发非常殊胜的实相,这是圣者相续上的空悲双运。智慧和悲心双运的境界无勤生起来,出定位自然而然就引发了。这是一种非常清净,被无分别智慧摄持的慈心,在见道之前没有,而在见道的时候,二者之间不会次第性的产生,而是同时可以产生。在安住空性的时候,这种慈心的功德就会产生。在出定位的时候,这会特别明显。缘一切众生产生以慈心为主的四无量心,这是属于集谛的类智。前面提到了类忍,现在是集谛的类智。这也是集谛的本性。集谛的本性是轮回的因,这时菩萨了知了集谛的本性之后,自然而然息灭了轮回的因,所有有关无明、我、没有慈悲等等一切导致产生轮回的因素自然就灭掉了,然后出离轮回、利益众生的善法自然就生起来了。这方面就是菩萨不同的功德,在出定位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

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说了,因为菩萨相续当中产生了殊胜大悲心和大慈心的缘故,所以他不会住于寂灭当中。如果小乘的修行者获得见道时生起了无我的智慧,相当于体会到了了一点点有关涅槃的味道,这时候就会追求更深的涅槃境界。虽然他也会在出定的时候,相应于空性生起一部分的悲心,也是非常有限,而菩萨不一样,菩萨现见了法界实相,后得位自然而然也会生起非常广大的慈心。因此一方面他是对于法界的自性了知和现证了,另一方面利益众生的誓愿和心也是前所未有的稳固、强大,更加不会追求自己安住在寂灭的状态当中。一个是种姓、根机的差别,一个是所修的法以及证悟的法界等流。慈心就是证悟法界的等流,出定后自然就生起来了。二者是全方位的不同,有些地方相似,有些地方完全不相似。从他的种姓、内在外在善知识的摄持和自己的精进、所缘、修法等等都不一样,如果因不一样,果就会完全不一样。逐渐分析阿罗汉和菩萨之间差别非常的巨大。

我们修学的时候,首先对我们来讲,虽然菩萨自然而然不会趣入到声闻乘当中,但是对我们来讲,首先要了解佛陀给我们讲了,不要入声闻,应要发大心。我们要去抉择这些道理,从现在开始确定不入声闻乘的自我涅槃,要发起利益众生的大悲心。然后在大悲心的基础上逐渐串习,到了初地会完全确定。生起了这么强大的慈悲心,他是绝对不会再入声闻的。虽然从发心开始,到了资粮道、加行道,他住于轮回当中利益众生的心已经非常坚固了,而那种坚固还不是因为现证法界实相而产生的等流,还没有这么清晰、稳固的慈悲心。到了初地,在见道之后,完全能够产生这么强烈的慈悲心。

上师在这里也是提到了这个问题,大恩上师老人家经常性地让我们发起利他心,在有能力的时候就要帮助众生。这是通过一切的机会让我们来远离自私自利。他的教言当中,都是让我们的思想尽量不靠近自私自利的心。我们无始以来习惯了自私自利的心,有些道友虽然行为上面没有利他,但是通过修行就相应了大乘道。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利他,他的心也绝对不会去追求小乘。很多人不一定,修来修去逐渐地离大乘道越来越远,开始觉得可以入个小乘或者自我涅槃也不错。逐渐就走偏了,最后等你调整过来,大部队早就已经看不到踪影了,如果重新发菩提心再去追,就要落后很多。上师为了让我们最初就不要趣入小乘当中,除了在讲法的时候,告诉我们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发菩提心的利益,还经常性地在讲法时,纠正我们的行为。教导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利他。利他体现出来就是发心,经常说你要发心、做事情。除了从教育上面避免我们入歧途,从行为上面也让我们经常训练利他。从见解和行为上面,慢慢地我们都会走在大乘道上面。

有些时候我们可能认为,是不是没有人为上师做事情了,上师经常让我们出来做事情?或者说这个平台是不是需要人来运作?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虽然这么大的团体肯定需要很多人来运作,但是上师老人家这样做有更深广的意义。我们从上师老人家的慈悲心来看,为了让弟子从开始就不会走偏,他想了很多办法,从教育上面,重复地讲很多道理;从行为上面,也经常让我们出来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能够再再训练自己的心。你出来发心,肯定要面对很多人和事情,也可以让你的心智不断成熟。

菩萨在轮回当中利他的时候,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如果刚开始就训练了,以后再遇到这些难缠的人或者麻烦的事情,训练过的缘故,也会有应对的能力,他不会像从来没有训练过,一直都是局限于法本里面的利他、发菩提心和怎么样面对众生,真正来了一个众生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最后就会按照自己的习气处理,开始发脾气了,这就是没有训练过。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有些道友说自己很委屈等等,其实这也是让我们的心智成熟,经过很多的委屈、磨难以后,我们的心智才会成熟。这样面对各式各样的人,我们都可以很从容。从容的意思是说自己的心没有情绪、不起烦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智慧还要高速运转怎么样利益对方。这种能力通过训练之后完全可以达到。

通过积资净障,能够让我们的心智成熟,这是一个很殊胜的辅助因缘。一边闻思,一边实践。上座时与佛法相应,下座后通过利他的方式接触人,可以调伏自己的烦恼。在做事的过程中,肯定是他有他的性格,我有我的性格,他有他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和碰撞,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应该怎么面对,逐渐我们就可以做得很好。

因为果位上面的功德,在因地上面都是要训练的,上师要把我们打造成一个菩萨,最后还要成佛,或者说此处讲的是见道的道智,他也希望弟子能够首先获得。需要做的,他会通过道理告诉我们;不需要的,他会让我们通过做事情去体会。做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怎么逐渐调伏自心、怎么面对众生,在不伤害自己的同时,也不去伤害众生,也就是落实法王如意宝的教言“莫舍己道,勿扰他心”。自己通过慢慢磨合,逐渐会上升得很快。

这是在后得出定位的时候,生起慈心,这也是因为在入定见到了实相的缘故。

癸三、灭谛之四相:

这是缘灭谛的四个刹那产生的智慧。

…及空性,证得佛陀性,

遍摄诸净法,除遣诸苦病。

有时候见道和一地是等同的,有时候说见道就是一地,一地就是见道,一般来讲有这样说的,真正来讲,有些地方讲见道就是说只要你从这里出来之后,十六刹那一过,应该就是修道了。整个一地都是见道吗?倒不一定。一地的过程很长,见道就是那么一下子,该见的都见了,见完出定之后,按理说应该进入了修道。按照传统的说法修道从二地开始,真正修道是见完道之后,他该见的已经见了,剩下还是就要巩固。见道的所断和一地有时候不一样。一地是要登二地的,见道是见到了胜义的本性,出定之后虽然还在初地当中,但是已经到了修道位了。

初地菩萨在缘灭谛的自性,欲界灭谛的无间道,这时境和有境和前面一样安住在无二无别,“及空性”,他证悟了存在的色受想行识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完全离四边八戏,通达了空性的实相,叫灭谛的法忍,对于欲界所有法的空性完全通达了。

一切万法的本性是怎么样的就如是而现前,这是灭谛的本性。菩萨在见道的时候,也能够见到灭谛的本性。灭净妙离的自性就是说一切执著、烦恼,该灭的灭掉,所有的都不存在了,就是属于灭谛。及空性,首先是色受想行识一切万法的空性能够证悟,这是灭谛的法忍及空性。

“证得佛陀性”,属于解脱道,就是说缘欲界灭谛的法智。证了佛陀性,“佛陀性”也和前面一样,属于觉悟的自性或者清净的法界,所有的法都是空性的,就是以清净的涅槃法来摄持的,这就是灭谛。成佛的时候是不是只有空性?当然不是只有空性,只不过抉择的时候,在二转法轮当中以空性来抉择的比较多一点。获得佛果之后,除了证悟空性之外,还证悟了很多的智慧。他缘欲界的一切万法了解完之后,就知道一切万法完全都是一种涅槃的自性,而且见道之后很快就可以成佛了,或者说能够圆满显现万法,万法当中都是涅槃的本性无二无别,就是说可以证得佛陀性。

究竟的灭谛是佛地,所有的疾病都已经去掉了,真正来讲安立是成佛。初地菩萨是不是已经现前了?不是。他现前见到了灭谛的本性,虽然还没有完全获得灭谛,但是对于灭谛的本性完全已经现证了。比如说现在我们学灭谛,只是从思想上了解了灭谛的状态,没有病的状态是这样的。对我们来讲,只是一个了知,了知完之后,你还要不断去服药、治疗,当所有的病完全去掉了,得到了健康的状态,真正健康相当于灭谛的状态,也就是成佛了。见道是什么?是不是获得灭谛了呢?见道还没有获得灭谛,见道是对于灭谛的实相如实已经见到了。这里讲证得佛陀性,是他已经完全见到了所谓灭谛的就是佛陀的本性,大概就是对于这种自性完全了解了,这方面就是证得佛陀的平等性。和佛果很相似的佛果性或者对灭谛本身完全证知了。能够证知本身已经说明你离佛果很近了,上师也引用了《般若经》的观点说,登了初地之后七天可以成佛,就是说见道之后很快就可以成佛。

“遍摄诸净法”,主要是现证上界灭谛的无间道,上界灭谛的无间道是对于上界一切万法,尤其是灭谛的法。“遍摄”,就是可以通过清净的涅槃来摄持色等一切法。色等一切法显现上面,这是色、受等等,实际上这些法的本性都是本来清净的,本来就是空性或涅槃的,他完全可以了解这一点,没有一个法不是以空性和清净的实相来摄持,他了知所有的法本性都是如是清净。

我们前面讲的涅槃,它有一个本性涅槃,也有一个离垢涅槃,就是说是对于这个法的本性完全能够了解,安住在灭谛当中。从大乘的侧面来讲,他也是知道一切万法本来就是寂灭的。色受想行识等等显现的时候它的本性完全就是寂灭的。在证悟初地之前,比如说我们现在开始抉择的时候,能够大概知道这些法显现的当下本性就是寂灭的,这方面了解了。那个时候属于现证,在见道的时候完全现证了,叫遍摄诸净法,这是缘上界灭谛的无间道。

然后缘上界灭谛的解脱道是“除遣诸苦病”,当他完全安住在这个状态之后,自然而然在出定位的时候,就可以遣除一切的苦病,所有内外的灾难和疾苦都能遣除,在出定位的时候自然获得,这就是属于灭谛的类智。究竟的灭谛是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及一切习气都灭掉了。

在初地的时候,缘上界灭谛的自性了知之后,这个功德是什么?会在出定位的时候,自然而然地除遣一切的苦病,所有的灾难和疾病在出定位的时候,身心内外所有的一些疾病和灾难自然而然可以远离,这就是获得见道灭谛的功德。前面我们讲了,有些是指他的证悟,就是说十六行相当中的证悟直接描述的,有些是描述他出定之后所获得的功德或者作用,这方面属于他出定后自然而然获得的功德,就是说内外的一切疾病自然除灭。从这些教证来看《宝性论》当中,就是非常明显了,讲到菩萨没有生老病死。

这里也是一样,就是说菩萨在后得位的时候,除遣诸苦病,这还没有讲后面的修道,没有开始讲二地到十地,只是在讲见道的道智。如果按照这个教证来看,除遣诸苦病,在注释当中也说,出定位的时候,遣除身心内外的各种灾难和疾苦,初地菩萨如果是因为见到了灭谛自性的缘故,在出定位会不会像一般人那样还会有很多灾难、疾苦?从他自己来讲,该遣除的已经遣除了,虽然这是属于见道的智慧,但是也和灭谛相应,相当于这部分灭的功德获得了。灭谛也就是把所有的苦谛灭掉,因为断集是通过修道来断,在断集的同时苦纷纷也就灭掉了,就是说灭谛现前苦谛就会彻底断掉,苦谛彻底没有了叫做灭谛。苦谛是什么?前面我们讲了苦谛就是流转五蕴,五蕴上面的痛苦叫做苦谛。这个地方我们说除遣诸苦谛也和灭谛本身的自性相应,灭谛是要灭除痛苦的,初地菩萨见道的时候,他的灭谛功德在出定位的时候也是对于一切的苦病逐渐要除遣。我们说显现上面初地菩萨利益众生,可以有所谓的身体疾病,真正来讲他是没有病苦的。《宝性论》也是这样讲的,菩萨的功德是没有生老病死。

除遣诸苦谛,初地菩萨没有一切痛苦、疾病,有时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的,在他自己的状态当中,一旦登初地之后,他的功德非常殊胜,甚至于在世间出定之后,也和一般轮回当中的状态完全不一样,这是属于灭谛的四相及其生起的四种智慧。

癸四、道谛之四相:

灭除涅槃执,诸佛守护等,

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

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

回向大菩提。

“灭除涅槃执”,属于欲界对于道谛的无间道。这是缘道谛,分为缘欲界的道谛和缘上界的道谛,缘欲界的道谛又分了无间道和解脱道。缘欲界道谛的无间道是灭除涅槃执。因为道谛本身是获得涅槃的因。道谛的功用一方面断除集谛,一方面是获得灭谛的因。因为道谛是获得涅槃的因,身体修道的时候我们说修道可以获得涅槃,如果你对于涅槃的执著不打破,道谛也是不清净的。如果你执著有一个道谛可修、灭谛可得,说明你的道谛并不清净,如果你认为有一个实有的涅槃可得,这还不是真道谛。

在《般若经》当中讲,你要灭除哪怕缘所得佛果的执著,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佛果可得就是让道谛清净的因。一方面要修道发誓成佛度众生,一方面要了知所度的众生本性空,也没有佛果可得。在世俗谛和胜义谛完全双运的情况下修行,就可以真实地获得殊胜的佛果,灭除涅槃执也是属于他以前修行的,在见道的时候自然而然已经见到了欲界道谛的本性,无间道见到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灭除对涅槃的执著,这不单单是对于世俗色法的空性完全了解了,而且对清净涅槃法的执著也已经灭尽了。

在《般若经》中说,一切世间万法如梦如幻,乃至于佛果也是如梦如幻的。虽然现而无自性,但是修行没有它的本性可得,这就是菩萨在修道过程当中,要在相续生起的一个善巧方便的智慧。我们没有长时间去修行就没有办法做到。如果修道好像觉得就没有办法灭除实执,如果要安住空性又觉得没办法修道,我们总是没办法二者兼顾,同时要修根本做不到,尽管有困难,还是要做到。关键是我们要去不断地训练。对很多修法必须要去修,虽然我们从道理上可以讲得通,但是有些道理也必须要去体会,最后才能完完全全够理解。比如说双运总想显现的时候是空的,空的时候又是显现的,脑袋里总是觉得没办法调和。随着你不断去修,逐渐在深层次的思想当中,就可以接受空的时候显现,显的时候是空,二者之间完全没有矛盾。有些定解是通过闻思得到的,有些定解需要观修,在体会之后得到的。

“诸佛守护等”,属于道谛的解脱道。菩萨证悟了万法空性的缘故,自然而然得到十方诸佛的守护,所有世间邪魔疾病都不会伤害他。从证悟了实相之后,自然获得救护的侧面来讲,就是这样的。前面我们也讲过,五地菩萨难胜地,一切诸魔莫能胜。获得五地的时候,安住在五地的智慧当中,依靠自力诸魔不能胜,可以胜伏大大小小的魔,诸魔害不了他。有些人说五地的时候魔才害不了,或者说能够胜伏诸魔,那在四地到一地怎么办?他们是不是还要受魔的控制?有些大德说也不是,主要是在五地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不需要帮手。下面这些依靠自己的力量,虽然还没办法完全地胜伏,但是因为他证悟了空性,还有守护自己的力量。虽然胜伏不了对方,但是能够守护自己。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佛守护等。如果获得了见道,诸佛菩萨自然而然会守护见道的菩萨。他们也不会受到邪魔、疾病等等的伤害,就是从这个侧面进行的描述,这也是属于欲界道谛见道之后的一种殊胜功德,自然而然获得了诸佛守护。这是通过一种缘起力,如果获得了初地之后,自然而然获得很多殊胜的功德利益,其中一个就是自然而然获得诸佛的守护。

难道我们不能受到诸佛的守护吗?这是不一样的,他是通过法性的力量。因为我们现在的分别心很多,还有粗重的烦恼,也没有现见实相。诸佛守护的具体体现在我们身上不太明显,而在菩萨身上特别明显,通过诸佛守护的缘故,这些都不会伤害到他。

大恩上师此处讲了三种,一个是自己造成的伤害,比如前世的业;一个是其他众生带来的伤害,比如说非人;一个是四大带来的伤害。不管怎么样,到了见道之后,初地菩萨完全有能力避免所有的伤害。自己的业、烦恼,通过现证空性的缘故也可以清净很多,其他的妖魔鬼怪、外道也不会使初地菩萨受到干扰,有诸佛菩萨自然守护的缘故。

以前我们讨论过,菩萨在入定的时候,见了诸法的实相,不执一切,外面的显现对他来讲隐没了,他不执著万法。有些道友说,这些初地菩萨或者菩萨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有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如果那时候有一些非人、邪魔伤害他怎么办?一方面我们说他通过安住一切万法实相,具有这个力量的缘故,完全有能力保护好自己。另一方面很多世间的护法神、诸佛菩萨自然而然会守护初地菩萨。不管他是入定位,还是出定位,都有很多佛菩萨守护他。绝对不会因为自己在入定,没有注意到怨敌来了就把他伤害了,这是不会的。他的功德利益远远超胜我们所能想到的,我们现在会担心万一入定的时候,没人守护怎么办?初地菩萨见实相的功德很超胜,佛菩萨、护法神自然而然像天空的乌云一样能够保护他,完全不会受到任何伤害,这也是见道之后殊胜功德的体现。

我们现在还是凡夫的时候,有很多忧虑、烦恼、担心和恐怖,如果我们要真正远离一切的恐怖,不要说成佛了,即便是获得了见道之后,这些也就不会有了。我们真想要远离这些,就观修轮回的痛苦,知道这一切没有什么可以执著,或者说即便我们很害怕这些,也不必趣入小乘的涅槃。修持大乘道,虽然还是在轮回当中,但是其他的外缘对他没有伤害,妖魔鬼怪、疾病等等对初地菩萨不会有危害,更不要说成佛了,登地之后就不会有危害了。

其实再往下走,加行道等等也有很多自己的功德,修持了很多的福德、智慧资粮,这些福德特别深厚的修行者,他们也很少遇到违缘障碍,即便遇到了,他的心量很大的缘故,也不会有那么大的伤害。这个论典当中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他有很多入定位的功德,出定位也自然而然产生了很多的功德利益。如果我们真正害怕疾病、痛苦,仍然可以通过修大乘道的方式来远离一切的怖畏和痛苦。

“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自住立有情”,这是属于见道的时候,缘上界的道谛的无间道。他在见道的时候,见到了实相的缘故。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自住立有情,也是指后得位。因为他在胜义谛当中,证悟了不可思议的法界自性的缘故,所以他在起定的时候自然而然也能安住在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

“一切相智理”,就是不杀害生命,守护戒律、安忍等等,这是一切相智的因或者等流。这样可以获得不杀害众生或者守护清净利益众生的善行,就是获得一切相智或者佛果的殊胜因缘。

“自住立有情”,“自住”就是不单单是自己安住不杀害众生等的状态当中,“利有情”也能把众生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这就是自他二利。自己不杀害众生,而且也能帮助众生不杀害众生,这是他出定位的一种功德。

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是不是在出定位才开始不杀害众生吗?这里断除的是一些比较细微的习气,他很早就已经断除了杀生的行为和想法。如果在登初地之前,都有想杀害众生的心,他的心这么粗暴,根本也没办法从加行道到达见道,其实他想要杀害众生这种比较粗大的心很早就断除了。一方面是比较细微的执著断掉了,另外一方面就是安住在十善业道。

安住十善业道这是什么意思?在二地的时候,持戒度清净。《入中论》中讲,“梦中亦离犯戒垢”,就是说二地菩萨在做梦的时候也离开犯戒的垢染,他的十善业道极为清净,二地菩萨时持戒到彼岸,持戒主要是从十善业道安立的。

为什么初地的时候要讲这些呢?二地菩萨持戒到彼岸,他的因在初地的时候没也会有所体现。这是怎么体现的?有些地方讲见道的时候得无漏戒,可以安立为他得到了无漏的戒体。不杀害生等属于十善业道,这种十善业道和前面有什么差别?见道的时候自然而然会获得无漏的戒体,这是无勤作的无漏戒。他还不像二地一样,梦中离开犯戒垢,还是属于有漏的。无漏的戒从哪开始?从见道开始。

这里的不杀害生等,我们可以理解成十善业道。从反方面而言,不杀害就是断掉了十不善,反过来讲就是十善业道,他自己安住在不杀生等的十善业道。这种十善业道如何体现?十善业道叫做无漏戒,无漏的戒体从这儿就有了。到初地的时候,有了无漏的戒体,依靠这个基础,二地的时候持戒到彼岸了,获得持戒波罗蜜多,在梦中亦离犯戒垢。这也是因为初地的时候,获得了无垢戒体的缘故,所以二地的时候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不单单是白天,连梦中也远离了细微的犯戒想法,梦中亦离犯戒垢。

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一方面他的习气断掉了,一方面属于无漏的十善业道,而且无漏的十善业道的的确确也是一个成佛的因。对一切相智理,自己是完全安住无漏戒,而且引导众生安住在十善业道当中,这也是自他二利。

“所修布施等,回向大菩提”,这是属于上界道谛的解脱道,叫做道类智,十六刹那最后一个就是道类智。这也是从后得位安立的。在见道入定位的时候,现见一切万法的本性,然后出定的时候,把所修的布施等善根,完完全全的回向大菩提。

回向和前面的戒律是一个道理,到了见道之后,他的回向已经完完全全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他并没有获得无分别的智慧,没有见实相。在初地之后见了实相之后,把这个善根回向大菩提的时候,就和凡夫位、加行道的时候完全不同,就是在无分别智慧摄持下非常清净的心。前面也讲了,出定位的时候获得不同的慈悲心,有了殊胜的戒体,还有无分别智慧摄持的布施等善根,就把布施等等所有善根完完全全回向大菩提果,这是通过初地菩萨智慧摄持的回向,远远超胜在凡夫位的时候,通过勤作的分别心摄持的回向。有些时候我们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为什么这样?因为他们的境界不一样,回向的时候内心当中有殊胜的智慧摄持。

在后得位的回向叫做三轮体空的回向,这里说回向大菩提,我们好像也是在回向大菩提。他们的回向大菩提才是真实以三轮体空摄持的,他们在出定位的时候,自然而然安住在如梦如幻、三轮体空。这种以三轮体空摄持的回向,完全是一个出世的波罗蜜,没有其他的垢染摄持。

在《般若摄颂》当中也分了有毒回向和无毒回向。有三轮执著的是有毒回向;三轮体空的就是无毒回向。三轮体空也有相似和真实的。比如在加行道的时候,还是靠近于三轮体空,属于心识修持禅定之后,生起觉受摄持的三轮体空。像凡夫人的三轮体空只是随顺,就是说如梦如幻,我们想一下如梦如幻,然后安住在其中进行回向,这就是相似的。菩萨的三轮体空回向就是真实的,完全获得了初地证悟之后,安住在真实的三轮体空作了回向,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无毒回向。无毒回向从这里开始真实有了,完完全全就是以次第的方式安住在无毒回向当中,前面的都不行。

这个方面讲的时候,见道在后得出定的时候,一切都是很殊胜的标志。从见道开始到了圣者位,和凡夫位很多是不一样的。看起来好像和现在的很多修法差不多,觉得凡夫人应该也有,这是不一样的。无漏的十善业,还有三轮体空摄持的回向,这方面都是一种不共的功德。

壬三、摄义:

是道智刹那。

前面讲到了见道道智的十六刹那,从苦法忍的第一个刹那开始,然后到道类智的第十六个刹那结束,里面共有十六个刹那。十六个刹那在道智当中,属于见道的智慧。大恩上师这里也讲了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安立,麦彭仁波切从一个刹那安立的,无垢光尊者是从四个成实刹那安立的。上师老人家说其实都是一样的,无垢光尊者安立四个成实刹那,麦彭仁波切安立一个成实刹那,看起来好像一和四不一样。无垢光尊者安立了四个刹那,这是从智慧连续性而言。有一部分可能属于无间道方面的,有一部分可能属于解脱道方面的,有一部分可能属于殊胜道方面的。他的智慧不可能就停留在那儿不动了,也是会有延续的,从延续相续的侧面来讲,可以安立为四个刹那。全知麦彭仁波切是从见道当下证悟那一刹那,把那个状态安立是一个刹那,别的方面不算,只是从证悟当下算一个刹那,二者讲的不一样。一个是从他的相续,相续肯定要有连续性。前面是什么,现在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如果见道只是从证悟来看,那就是当下,不讲前面后面的连续性。因此说一个刹那可以,四个刹那也可以。

小乘来讲就是十六个刹那,从一开始次第出现的。大乘有的地方讲,所谓的十六刹那是在一个智慧上面。因为他有十六个行相,所以一个行相一个智慧。十六个刹那的智慧其实就是一个智慧的十六个反体。

在《中观庄严论》《宝鬘论》的注释当中,还有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说法。大恩上师在讲记的后面部分也讲了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其实本体都是一样的。无论如何菩萨见道的智慧没有很大的差别,只不过是苦集灭道对境的法有所不同,缘这些法的本性一一了知,安立了十六个刹那,其实都是一个见道智慧的本身安立的自性。以上讲完了见道的道智。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