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释》第二十一课笔录

1501306338(1)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有八品,就是以八事七十义的方式进行抉择佛陀在般若波罗蜜多当中宣讲的修证空性方法,这也是一个窍诀。佛陀所宣讲的般若法门完全可以让众生成就殊胜的佛果。因为这样可以成佛的般若法门,当时佛陀是针对上根利智者宣讲的,这些人能够生在佛世,本身根机很利,所以佛陀不一定通过很明显的方式进行抉择,这些听众自然而然就可以了解,得到佛陀的加持而领悟殊胜的修行意义,而且有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教佛。

在经典当中的次第不明显,对隐义也没有明显抉择,不像论典当中以很多品来抉择。论典会把没有次第的归摄成次第、分散的归摄在一起、隐秘的开显抉择等等,这些都是论典的必要性。那谁才有能力来开显?证悟越高越能够通达佛陀在经典当中的意义,在宣讲的时候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殊胜的含义。因为初地以上的菩萨现量证悟了实相,所以他们所宣讲的这些抉择经典意义的论典是非常准确的,还有一些是得到了本尊摄持或者通达了五明的圣者等等,反正造论有很多不同的条件。

《现观庄严论》的造论者弥勒菩萨是佛的补处,显现上面已经位登十地。就像我们现在在《现观庄严论》当中学到的一样,十地菩萨的智慧非常深,基本上和佛陀的事业差距不大,因为与佛陀的智慧相似,所以他抉择佛陀《般若经》的密意非常准确。他不是通过一般凡夫人的分别念或者自己以为应该这样解释。凡夫人抉择的不一定是佛陀的真实密意,对于我们修道、现证般若没有什么实际帮助,而弥勒菩萨等十地菩萨,他们造论就不一样了,的确能够抉择殊胜的意义,也能够帮助我们通达般若波罗蜜多。

在八事当中,前面讲了遍智,遍智用十种法来表示。现在是讲第二事道智,道智是菩萨的智慧,菩萨的道智就是获得遍智的因。首先获得道智,道智圆满了就可以获得佛陀的遍智。对于修行者来讲,首先要了解道智,然后也要通过道智的分支来修学,逐渐生起道智的功德。道智也是通过十一种法来表示的。首先讲遍智是佛智,然后讲道智是菩萨智,后面还要讲基智,就是万法本性的了知,这是由果表示因,先把果讲完之后,再讲它的因。道智证悟的是什么?道智证悟的就是万法的本性,也有这种安立的次第。

讲道智时是用十一种法来表示的,哪十一种法呢?首先是道智分支,获得道智的分支很重要,了解并修学这个分支就可以逐渐生起道智,也就是说如何了解它的因、条件,这是必须要学习和通达的。然后讲了弟子声闻道,这是菩萨的智慧所了解的,即菩萨智慧当中对于声闻道的通达。后面又讲了麟喻道智,就是了达麟角喻独觉所证悟的本性,这些都是菩萨智。虽然这是弟子声闻道,那是麟喻缘觉道,但是这些只不过是菩萨对于声闻缘觉境界的了知,即菩萨的智慧对于声闻和缘觉智慧的了知。讲完了菩萨见道的道智,然后安立了修道的道智,今天是学习修道的道智,后面还要学习后得和入定位的修行,比如说胜解的道智和胜解的功德、回向随喜,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后得修法和功德。后面还要讲入定位主要是修行的道智和清净的道智,这些都是属于入定的。

我们了解完之后就会知道,菩萨的道智到底是什么情况,在这里已经安立了。当然这是直接安立的菩萨道智,属于一种无分别智慧的本性,他已经完全现见了无分别智,对于法界等等都有殊胜的了知。我们通过学习大概了知菩萨的功德之后,对于即将要修学或者现证的方面也会有所了解,而且对于已经现证道智的菩萨也会生起真实的信心,而不是比较空洞的信心。我们的信心到底是通过什么基础生起来?听到别人称赞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或者佛陀的功德了不起,这时候就生起了一个信心,这是一种比较笼统的信心。真正来讲,对于佛陀到底具有什么功德?自己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来一个具体的功德,觉得可能是吧!非常的笼统。或者说对于菩萨有什么功德,菩萨的道智从初地到十地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体性、功德?我们根本不了解,就不是很扎实的信心。如果我们要真正生起信心,也必须要了解佛陀到底具有什么体性。前面我们对遍智的十种法学完之后,就会对于佛陀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

在不同的经论当中,对于佛陀的功德也是从不同的侧面描述的。有些从他无为法的智慧,有些从他的事业等等,对于菩萨也是一样的。既然我们要对菩萨生信心,僧宝的菩萨到底具有什么样功德,值得我们对他生信心?或者说我生起的信心到底有没有质量,这是在什么基础上生起的信心?都是不一样的。你生起信心的所缘境和能够帮助你生信心的要素,随着了知得越多,所生的信心也就越深越广,具有实质。如果你所生信心的对境很空洞,就是很概念化的东西,非常笼统的状态,这种信心也没办法非常坚实。我们对于三宝要生信心,这也是一种殊胜的方便。我们对于现在投入时间精力所修的道,也能够知道自己最后都会获得这种功德。如果我们对于道智的本体了解得越多,也会对于自己现在的投资以后会获得的回报了知得越清楚。逐渐我们的疑虑越来越少,获得功德的心越来越迫切、兴趣也越来越大,这时候我们也会愿意抛弃无关紧要的东西,而把自己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为了获得智慧所作的努力上面。这是非常殊胜的,而且也是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的方便。

生起出离心就是看破现在我们所牢牢执著的东西,然后去追求一个更有利益的,可以出离轮回或者我们现在心态的状态。有时候我们认为轮回就像这有一个地球,这个范围叫做轮回,从这出去之后就是出离轮回了。虽然可以这样认知,但是真正的轮回就是我们的分别念,内心当中的贪嗔痴、我执、无明、业,还有业所感召的果,这个模式叫做轮回。如果我们了解了之后,就会知道出离自己内心当中的无明、烦恼、我执、业和果就是出离轮回。我们要对于自己的身心,还有轮回和出离轮回都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了解得越清楚,越愿意投入资源去现证出离轮回之道。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值得的。如果我们在修道的时候还有疑虑,可能会想投入时间精力到底值不值得?如果不了解,虽然在投入,但是在我们修道,想要获得功德的同时,心里也在执著别的东西,这样就会产生互相牵制的作用。一方面我们想出离,一方面又想回来。朝解脱道走了两步,又回过头来看看轮回,好像也不错,再回来安慰一下轮回,然后再走几步,反复这样总是走不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我们对于将要获得的解脱认知不是很透彻,对于轮回的认知也不透彻。虽然好像都有点认知,但是都不透彻。因为认知不透彻的缘故,所以往解脱道走的时候,没有义无反顾的心。然后对于轮回的认知不透彻的缘故,舍弃轮回也没有义无反顾的心,就在中间飘来飘去。

我们学习这些大论也有一个作用,对于出离轮回、看清解脱都会非常的清晰,能够帮助我们认知,这是很重要的。当然这里的修法是菩萨真正的现证,对我们来讲,能够做多少就做多少,这里的回向、随喜、胜解的修行等等,虽然我们达不到见道菩萨、修道菩萨那么高的标准,但还是可以修。这些修法对调伏相续当中的烦恼、认知法界都有作用,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这些论典的境界虽然离我们还很远,但是对于塑造我们整体的智慧有很大的帮助。一个人所学的东西,有些是学了马上能用,比如谋生技能,你要去参加工作,公司给你搞了一个三个月的培训,培训之后马上能用了;有些学了可能也没什么用,比如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真正来讲能够用上的还是不多,但是学习的整个过程对我们智慧的成熟或者视野的扩展都有帮助,否则你的思维方式就会很狭隘。虽然很多是没什么用的,但是你学的过程当中,锻炼了智慧,智慧的广度、深度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得以开发,我们学习这个也是有相似的道理。

学习佛智、空性和菩萨的境界对凡夫人来讲有什么用,现在能用上吗?不一定都能用得上,能用的我们就用上,用不上的就把它当成一个让我们的智慧变得深广的途径,这些方面对于一个修行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我们都需要学习。

前面已经学完了菩萨见道的道智,今天要学的是修道。

庚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分二:一、修道之作用;二、具作用之真实修道。

菩萨的道智就是见道和修道两种,只不过前面分了一个道智的分支,然后是菩萨的道智对于声闻、缘觉的了知是怎样的一种自性。真正的菩萨道智就分了两种,一个就是见道,一个是修道。前面见道学完了,后面都是属于修道的内容。

辛一(修道之作用)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壬一、本体:

修道的作用就是说获得了大乘修道之后能够产生的作用,菩萨的见道、修道都有它的作用。菩萨所谓的修道是什么呢?所修的主要来讲就是菩萨见道之后,他见到了法界,后面的修道主要是修所见到的法界自性,而修道一定在见道之后。因为你所修的就是见道的内容,至于加行道是为了获得见道的,资粮道也是为了获得加行道在积累资粮,就是一个一个次第上去。我们现在很多的道友学习佛法的时间还不长,首先是获得资粮道,然后对于和资粮道相关的很多法,我们要逐渐修圆满,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进入资粮道,然后在资粮道当中,不断地修行圆满就到了加行道,所有加行道的修法都是为了生起见道的。在生起见道的基础上,后面的修法都是以见道所见的实相为准。以前这些对他来讲都是做准备的,一旦到了见道之后,法界的实相真正已经亲证了,见到之后的所有修行就是以此为基础展开来修行了,后面的修道主要是修法界的实相,然后为了让证悟法界实相的智慧越来越深入,以入定位和后得位很多一系列的修法相辅相成的方式不断上进、地地增盛,这方面就是它的功用。

壬二(分类)分二:一、能依修道之作用;二、所依补特伽罗之超胜作用。

所依就是修行者,比如说在外表上这是张三、李四或者某某菩萨,这是所依的补特伽罗。能依就是修道的菩萨相续当中所具有的功德和作用。一个是所依,一个是能依。

“能依修道之作用”,从修道本身来讲的,不可能在离开补特伽罗之外,还有有一个修道单独存在。虽然讲的时候我们说这是修道,但是我们所讲的修道永远都是在某一位修道的补特伽罗相续当中所具有的智慧。这里也是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了,一个是能依,一个是所依。能依修道之作用是从修道本身来讲的,它的载体是什么?“所依补特伽罗”。

比如说修了一定的时间,过了见道,到了修道,在我的相续当中修道的作用是什么回事儿,然后我这个所依的补特伽罗又具有什么功德和利益,就是类似于这种情况。欲界当中的修行者有时从外表看起来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血肉之躯。有些长得好看一点,有些长得不太好看,他们的相续当中的确具有能依智慧,就是能依修道的作用。修道的修行者有些是在刹土,有些是在人间,即便就在身边,但是到底谁是谁不是,我们也很难分辨。

癸一(能依修道之作用)分二:一、暂时之作用;二、究竟之作用。

子一(暂时之作用)分二:一、成办顺缘之作用;二、遣除违缘之作用。

暂时的修道作用分为成办顺缘和遣除违缘。

丑一、成办顺缘之作用:

遍息敬一切。

所成办的顺缘有两类,第一类叫做遍息,第二类叫做敬一切。第一个“遍息”,这是内在的因。遍息是什么?就是说自己的心普遍地息灭分别妄念。所谓的遍息是整个修道,修道有很长。法本里面讲二到十地都叫修道,如果从比较严格的侧面讲,有些地方讲一个刹那就是见道,有些地方说是十六刹那。前面我们学过了,一刹那或十六刹那都是在入定位。见道本身不分入定和出定,就是在入定当中,见完之后一出定就是修道了,也没有反复见道的这种情况。就是说见了道之后,还没有见圆满,然后出定之后修段时间入定又见道,基本上是没有这样的。虽然很多时候都是见到实相起定之后就到了修道,但是他仍然属于一地,一般就是这样安立的。

这也是属于见道的部分,真正来讲,虽然起定之后已经属于修道了,因为不会返回见道的缘故,但是在二地以后安立修道,因为初地毕竟是在见道之后,延续一段时间,范围可以包含在见道的后期,或者见道到二地之间的修行。息灭一切分别念很长。我们从二地到十地之间都有遍息,就是说息灭一切分别妄念。从二地到十地之间的整个过程来讲,就是息灭分别妄念的过程,最后来讲完全都要息灭。

还有一种所息灭是什么?分别妄念。我们以前如果学习过一些断证的安立就会知道,在菩萨后得位时,他其实还是有分别心的。在根本慧定的时候,他是安住在无漏的无分别智,这时候没有分别心,安住在分别心的自性当中,完全相应于无分别智慧,起定之后没有安住无分别智,分别识还是会现前。因为真正的分别识要到佛地彻底灭尽,所以在菩萨地出定位的时候都有分别识,这是花那是佛陀等等,这方面的心识在后得位还是会生起的。

为什么这里说遍息,息灭一切分别妄念又是什么回事?我们前面讲了,修道的过程很长,有入定也有出定,入出定都有。我们说息灭分别妄念可以说入定的时候,息灭一切,完全安住在无分别智,出定之后,为了息灭一切的分别再来积累资粮,从整个过程来讲也可以这样理解,或者说他入定的时候没有分别念,出定的时候安住在一种真实的善心状态当中。前面我们讲过,这是逐渐把所有心识息灭的过程,在修道的过程当中就会完成,它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比较长。还有一种理解是分别妄念,就是说妄念逐渐就息灭了。

菩萨在修道位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些凡夫人的妄念?凡夫人的妄念是没有的,他们从这个侧面来讲,也可以叫做息灭了妄念,属于凡夫人的妄念他们已经息灭了,这也是属于修道。他们虽然也有分别念,但是分别念都是相应于佛果和利他,完全没有凡夫人那些衣食住行方面的执著、分别念。从这个侧面来讲,也可以叫做息灭一切妄念。

菩萨的智慧是入定生起无分别智,起定之后完全就是入定法界的等流,完全没有粗大的分别,都是通过智慧来摄持的,具有很强实执的分别妄念完全不会有,从这个方面来讲也能够理解。一般的初学者凡夫人没有这些顺缘,他们的分别念很粗大分别妄念也特别多,和贪嗔痴、轮回相应的分别妄念特别多。菩萨在修道的时候没有这些分别妄念,这也是我们了解的菩萨顺缘的一种作用,只要是生起了修道之后,就会有遍息一切分别妄念的功用。

第二个是“敬一切”,就是说敬礼外缘。前面是内在的因,分别妄念息灭了。它的顺缘是什么呢?礼敬外缘的善知识,就是说包括佛陀在内,还有给他宣讲教法的菩萨、善知识,修道的菩萨对一切能够宣讲取舍的善知识非常地恭敬。这样说明什么呢?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主要是修道的菩萨相续当中的傲慢心没有了,如果相续当中没有傲慢心,当然就不会认为虽然他给我讲过取舍之道,但是根本不如我。菩萨的相续特别调柔,没有傲慢的缘故,自然而然会礼敬一切给自己宣讲取舍道理的善知识。不单单是给自己宣讲取舍道理的,对给其他众生宣讲取舍道理的善知识也会非常恭敬。

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也应该知道虽然这是菩萨修道的功德,但是作为凡夫人修行者,因为我们正有这样的烦恼和习气,所以大恩上师经常给我们教诲,菩萨都会礼敬一切对自己宣讲取舍的善知识,凡夫就更应该礼敬了。因为凡夫人相续中有一种颠倒妄念,本来应该礼敬,完全不去礼敬。本来自己没有资格生起傲慢,相续当中有傲慢本身不是你生傲慢的资本,而是一个应该惭愧的地方。凡夫人就是这么颠倒,我们很傲慢,就是觉得自己不得了,这是我们的烦恼属于应该羞愧的地方。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经常习惯性地反观自己很重要。反观什么呢?习惯性地反观自己的过失,一定要经常看自己的过失。

如果我们去找,肯定找得到的。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找不到过失,只不过是不愿意去找而已。真正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很多过失。尤其是和法本对照的时候,好像真正的功德没有一个达标,每个过失都是圆满的,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们经常性地反观自己,观察自己的过患,观察别人的功德,逐渐傲慢心就会息灭,谦卑心就会生起来,这是我们修道的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必须要这样去修。

既然是必须要修的,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刻意去做,我们内心当中的傲慢心是天然任运的产生,有时候我们管都管不住,如果不管它,会更加放任自流。我们要把反观自心、调伏傲慢当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当我们看不起别人的时候,马上就要去想自己是怎么样的状态,凭什么看不起别人;当自己傲慢的时候,应该想自己有什么资本傲慢。修行一旦习惯了之后,就会比较容易了。如果我们经常性地这样去观察,就会在内心当中真正地生起越来越谦卑的功德,这是很有必要的。

丑二、遣除违缘之作用:

能胜诸烦恼,祸患不能害。

遣除违缘也是分了两个,一个是能胜诸烦恼,一个是祸患不能害。烦恼是属于因位的,祸患是属于果位的。也就是说因位和果位的违缘都不能害修道的菩萨,就是说这些违缘在修道菩萨的相续当中都是没有的。

第一个,“能胜诸烦恼”,能够战胜贪嗔痴等根本烦恼、随烦恼。我们都知道在七地末尾,烦恼逐渐地没有了。一地到七地的时候,菩萨相续当中还有烦恼障的种子,现行是没有的。我们说能够战胜贪嗔痴等烦恼是从它现行的侧面,现行就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说凡夫人的烦恼属于现行的烦恼,就是比较粗大的,现在外面的,它的形象是比较明显的。一般现行的烦恼就是属于出现在外面的能够体会到的烦恼。

菩萨有没有这些现行的烦恼呢?菩萨没有现行的烦恼。为什么呢?他让烦恼现行的因缘不齐全。烦恼现行有三大因缘,第一个是相续当中有烦恼障的种子,一地到七地的菩萨相续当中,多多少少都还有烦恼障的种子。第二个是对境现前,菩萨在世间当中肯定也有对境。第三个是非理作意。菩萨没有非理作意,不会认为这个对境是非常好的,值得拥有的;那个对境是非常让人讨厌的,应该远离,没有这样的非理作意。菩萨在见道的时候,已经证悟了实相,了知对境真实的状态。如果对它的实相已经了知了,就不会再产生颠倒的分别念。其实非理的作意就是颠倒分别念。对于不该生贪的生贪,对于不该生嗔的生嗔,都是非理作意。生贪和生嗔的原因是什么呢?不了解万法的本性,不知道它本身就是空性,无所贪、无所嗔的。如果不了知,就会产生了非理作意。菩萨恰恰是了知了万法的本性,他已经知道了这不是什么所贪的对境。虽然对境是现前了,但是菩萨对于对境的实相完全了知了,知道它就是一个空性的自性。因为他对已知的空性,没有发现有什么可贪、可嗔的自性,所以根本不会生起现行的烦恼。虽然对境也在不断地现前,但是在不断现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了知对境的本性。他怎么会有机会生起非理作意呢?如果非理作意不生起,生起烦恼的三个因缘就不会齐全。对境对菩萨来讲,不是一个生烦恼的助缘,就是一个对境而已。就是说没有催化剂,烦恼障的种子也翻不起来。就像你把西瓜、稻谷的种子放在箱子里,这是不会发芽的。同样菩萨的相续当中,虽然有烦恼障的种子,但是不会现行。就是因为他们了知了万法的实相,不会再对于本来不应该生贪生嗔的对境生起贪嗔。

凡夫人不是这样的,我们的三大因缘经常具足。我们要学着去调伏烦恼。对于烦恼障种子是没办法的,菩萨在七地之前,也是暂时没办法。我们不用管,现在肯定是动不了它。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因缘,其中的对境该远离就远离,该避开就避开。有些是可以避开的。你知道自己接近某人或者某个环境,有可能让我生贪或生嗔,那就尽量地避免。这是从外缘的侧面避免生起烦恼。如果对境不现前,我们就不会因为看到了对境,而生起非理作意,这方面该远离就远离。

还有要尽量地调伏非理作意,这方面要去压制它。我们看到外境的时候怎么办?虽然有时候外境倒是没有,但是会在第六意识面前出现一个形象。我们就要通过空性、因果的正见,了知如果我生起烦恼的过患很大等等,反正就是通过佛法来调伏,把它的作用减到最低,这就是一种压制。在压制的过程当中,让粗大的烦恼不现行,争取到修行的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压制,把烦恼的程度减低,让它不生,一方面也是一个训练,就是调伏烦恼的方法。

菩萨一到七地之前,也可以说能胜诸烦恼。从贪嗔痴不现行的侧面来讲,他已经完全战胜了。虽然到了三清净地还是修道,但是那个时候连烦恼障的种子也没有了。一切的根本烦恼、随烦恼,都是可以战胜的,这是修道的功德。

第二个,“祸患不能害”,这是果位的痛苦。“祸患”属于痛苦,这些痛苦、祸患也不能够伤害修道位的菩萨。为什么呢?从某些方面来讲,他的内心当中现证了实相,而现证实相本身有巨大的力量。因为力量巨大,所以导致外在的地水火风、人非人等等,都没办法伤害他。就是说里里外外的所有违缘、痛苦不会对修道的菩萨产生伤害。这是他的一些殊胜的功用,这样遣除违缘的功用,不是我们现在所能够想象的。

前面我们讲,一个菩萨入定的力量非常强大。不要看他坐在那里打坐,是不是他的仇人、人非人或者魔鬼有可乘之机?这是完全没有的。他的本身具有现证实相的巨大功德,还有很多外在的护法神、天神,也会对于入定菩萨自动地去守护。有时候他们也并不需要守护。比如说我们说大鹏金翅鸟是佛陀的护法神,虽然有些佛像上画了大鹏金翅鸟,还有四大天王在佛陀的四周守卫着,但是我们说佛陀到底需不需要保护呢?佛陀本身不需要什么保护,有些天人愿意主动去做,通过供养自己的能力对佛陀做一些守护,他就可以积资净障。虽然菩萨他不需要谁来保护,但是很多人愿意保护他,非常乐于去做一个保护的样子,他可以得到利益,觉得这样去做护卫是值得的。除了很多他自身功德的护卫,还有其他天人、护法的护卫,这些都可以让他不受伤害。地水火风、非人等等对他来讲都不会有伤害。

如果我们现在对地水火风、怨敌的伤害非常畏怖,感到厌离,应该发愿一定要成为修道的菩萨,成为了修道的菩萨就会远离这些。这方面也可以算是一个发起修道的因。有时我们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太苦了,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随心所欲。看到极乐世界的功德时,极乐世界基本上都是随心所欲、心想事成的,有这么好的地方,那我就要去。可能还没有有想到,极乐世界其实是一个能够让自己快速获得利益众生能力的地方,就是认为这里是一个避难的地方,能够让我远离一切痛苦,这种心态虽然不太圆满,但也是最初一个发起的动力。去了之后就会发现,这里除了是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以外,还是一个培训菩萨的大本营,帮助菩萨返回人间利益众生的一个培训基地,那个时候就可以接受,这方面不要紧。如果现在你和他提前说,你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他可能就不干了。这样的话,我还是干脆不去的好了,或者说应该找一个不用回来的地方。打听来打听去,听说小乘的无余涅槃可以不回来,他可能就进入小乘道了。

有些时候给他讲得太清楚了,反而会不愿意去;如果给他讲得笼统一点,这个地方就是没有苦,一切心想事成,你想什么就能得什么,他的脑海里面浮现出很多自己现在得不到的东西,就会想去了之后都可以得到,然后开始发愿。去了之后发现了真相,通过极乐世界的能力和自己心态的转变,去了之后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他会不会后悔了,要回去呢?这是不会的。到了极乐世界之后,通过阿弥陀佛的愿力、极乐世界的加持力,众生的心态也会改变,和现在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自然生起和整个极乐世界的器界情界相顺的状态,心自然调顺,不会再对于欲界有什么希望。就像难陀尊者到了天界心都变了。他在人间那么贪爱的妻子,到了天界之后,在他的脑海当中都成了盲眼母猴的状态,就没有什么想法了。到了天界当中,人的心态都会如是的转变,何况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通过长时间的发愿、回向,加持自己往生的心当然自动会转变,我们不用担心去了会不会思凡。

以前的有些书里说,神仙思凡了,贪著人间的快乐,想要下来。可能在一些书本里有这样的描述。实际情况中绝对不可能有。到了天界见到那么圆满的状态,怎么可能还想要返回人间?就像一个人好不容易从粪坑里面爬出来了,他会不会还想回到粪坑里面?这是不会的。这种环境是我们想象不到圆满,而极乐世界比天界还要圆满无数倍,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从这方面讲的时候,凡夫人修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和这方面相顺的状态,就是说对于这些修法一旦相应了之后,一切的障碍就不会再有了,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地生起,达到比较圆满的状态。我们应该如是地了解。

前面讲了,如果我们厌离现在今天感冒、明天发烧,天天吃药打针,经常受到伤害的身体,,也可以作为一个最初修菩萨道的动力,这是没问题的。很多人最早修菩萨道也是看到了发菩提心的功德这么大,为了得到这个功德而发菩提心,都是愿自己得到利益,这方面看似有点矛盾,其实不矛盾。佛经当中讲,“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先给你讲这些喜欢的,相应于你自私自利的分别心。如果刚开始给你讲得很深,可能你就不愿意趣入了。

这可以作为一个趣入菩萨道的因,现在世间当中有很多痛苦,比如夏天特别热,冬天特别冷,地水火风、战争,到处都是恐怖。如果觉得非常不好,想要摆脱这个状态而发誓修道。虽然和真正一心一意利他刚开始可能还有一定差别,当他修了一段时间以后,会发现自己一个人摆脱没有意义。既然我愿意摆脱,其他众生也是一样的,他的思想升华了之后,状态就会不一样,不单单是自己摆脱痛苦,而且也愿意帮助其他众生摆脱,这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获得的。

子二、究竟之作用:

前面是暂时之作用,现在是究竟之作用。

菩提…

当然是一定会获得菩提的,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也有好几种,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一般来讲,菩提都是指究竟的果位。菩萨叫不叫菩提呢?菩萨是菩提的因,严格来讲不能把菩提的名字安立在菩萨上面,三菩提当中有声闻阿罗汉、缘觉阿罗汉,为什么没有菩萨呢?因为佛菩提的因是菩萨,菩萨还没有获得无学,只是觉悟的因而已。我们可以叫菩萨觉悟的勇士或者觉悟的心识,从这方面安立了一个觉悟的名称。因为他的道还没有圆满,所以不能叫做真正的菩提。就像不能把小乘预流向、预流果安立菩提的名字,只能把阿罗汉、缘觉、佛果安立为菩提一样。学道位只是菩提的前因,这方面也有近因和远因。如果不严格的话,菩萨也可以叫菩提,因为他毕竟是觉悟的一部分,所以也可以这样叫。如果严格来讲,真正的菩提是安立在果位,而不是因位,菩萨一到十地都是因位。

这个地方的菩提就是圆满的菩提果位,获得佛果之前肯定是菩萨道,而且是菩萨道中的见道和修道,修道离真实的佛果最近。因此究竟的作用就是获得菩提。如果我们获得了修道的道智之后,很快也就可以获得菩提果位。大恩上师这里也引用了《般若经》当中的一些说法,如果菩萨愿意的话,七天就可以成就佛果,这是非常快的。获得菩提的果位就是他的究竟作用。

癸二、所依补特伽罗之超胜作用:

…供养依。

前面是能依修道之作用,下面是所依补特伽罗之超胜作用。什么叫“供养依”呢?注释中说不但安住于修道境界的补特伽罗本人值得供养,连他所住的地方也成为一切人天的供养之依处。他所住的地方尚且能够成为人天的供养处,那么这个人本身更加会是一个供养处了。因为他的相续中有道智功德的缘故,所以他的身体会成为人天的供养处,不单单是他的身体成为供养处,连他的用具、住处等等都会成为众生的供养处,从这方面来讲非常的超胜。修道菩萨的殊胜功德导致了居住的地方、自己的身体,甚至于用过的东西都成为供养处。比如释迦牟尼佛以前成道的地方,以及圣者们以前修行的地方。大恩上师也讲了像莲花生大士以前修行的青浦,无垢光尊者闭关修行的刚日托嘎,六祖住过的曹溪,还有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住过的地方,这些地方都会变成后人朝拜的圣地。圣者住过以后遗留了很多信息,把这些加持留在了那里。如果能去朝拜,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加持,生起信心福德、清净罪障,还有很多殊胜的功德和必要。这是因为圣者内心当中的对于万法的本性了知了之后,所以这里就会成为一个殊胜的供养处。

还有大德们留下来的法衣、头发或者火化之后的舍利。都不是一般的东西。从世间角度来看,这些衣服留下来,可能就是放在纪念馆里面,这是以前的某某名人坐过的椅子、睡过的床、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碗。大家去看看,然后可以缅怀一下。大德们是不是单单为了让大家缅怀一下呢?除了缅怀以外,也可以得到利益和加持。这是他们证悟了实相之后,留下来了成为的殊胜供养处。如果我们去朝拜或者供养不仅可以生起福德,甚至可以直接成为证悟的因缘。有很多成就者就是在朝拜的过程当中生起了证悟。麦彭仁波切的传记里面也有记载,他年轻去卫藏朝圣的时候,在以前莲花生大士住过的罗渣卡崔那朝拜获得了加持,连续在七天当中处于明空无二的状态当中,他说这是圣地的加持。很多大德在圣地当中,都会生起和以往不同的一些证悟和功德。

朝拜圣地者如果本身有一定的功德。比如平时精进地积资净障,修持菩提心、空性,对于上师的信心也很强烈,这些是主因,如果他把这些因缘修的很好,再带着这些因素去朝圣的时候,通过圣地的加持,他就可以生起证悟。如果这些主要的因素欠缺,朝圣就不一定能够产生这么强烈的感受,或者得到这么殊胜的加持,一些潜在的加持肯定可以得到,甚至也会成为证悟的助缘。这就是圣者的发愿力和不可思议的证悟力量所导致的,这是供养依。

上师讲前辈们的一些住所、法座,如果能够留下来,对于后代的修行者们有很大的帮助。一般人没有这样的加持力,只有这些具有殊胜发愿的大德住所、用具才有加持力。

修行者当中也有很多不同的根机,有些人非常迷恋加持品,胜过闻思修行;有些人对于法义方面非常有兴趣,但是对加持品不感兴趣。上师老人家说这两种人都是有所偏颇的。我们既不能过度迷恋加持品,也不能完全不相信加持品的力量。一方面我们要闻思修,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知道加持品的力量的确很大。为了给我们做一些示范,很多具有证悟的大德也经常戴着一些加持品,把自己根本上师、传承上师的加持品经常带在身上。我们也是一样的,如果能够经常把加持品带在身上能够自动遣除违缘,也可以不断地生成福德。这方面的利益非常大,能够加持我们的相续逐渐转变,让我们的相续逐渐和道相应。我们既要不断闻思修,也要通过加持品的力量逐渐增长我们的福德。

如果一个人完全不想投入精神修行之道,仅仅佩戴加持品也是有帮助的。比如说不信佛的人,他戴一个般若摄颂的挂件在身上,有没有利益帮助呢?肯定会有的。因为加持品本身就有功能,只不过可能一个精进闻思修空性的人和一个完全不信佛的人戴摄颂完全不一样。就像带着信心去朝拜金刚座和去金刚座旅游肯定不一样,无论如何都有利益。因为这个地方本身就是具有力量的。

辛二(具作用之真实修道)分二:一、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二、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

前面修道的功用讲完了,下面是具作用之真实修道。具有作用的修道是怎么体现的呢?从后得位和入定位两方面来进行安立。前面我们说有十一类法,道智分支、弟子声闻道、麟喻独觉道、菩萨见道和修道功用这五个已经学习了,剩下的六个就是属于真实修道当中后得和入定位里面所包括的。我们在第一品略说的时候已经把十一类法已经分完了,如果忘记了,我们再返回头去看一下略说,在缘起品的时候,讲道智把十一个法分得很清楚,在此处的科判中并没有把十一个分别标的很清楚。

具有作用之真实修道就是把后面的胜解修道、胜解修道的功德、回向修道、随喜修道、修行修道和清净修道六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后得,第二类是入定。首先是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然后是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两个科判一个后得,一个是入定。后得是什么呢?就是起定之后所获得的。它是针对什么呢?针对入定和入定的后得,就是说起定之后所获得的功德或心态,这是一个术语。如果我们学的多了之后,一看后得的时候,就会知道这是菩萨相对于根本慧定的一种安立。凡夫的禅定不叫入定和后得,就是起定。菩萨一般来讲就是入定和后得,这个定是根本慧定,它是福德的自性。这里有几个信息。一个是后得,一个是福德自性。在后得位的时候主要是积累福德自性的资粮,比如说布施、持戒、安忍、精进、智慧、禅定主要是在后得位的时候修,这样就可以增长很大的福德。

增长福德的必要是什么?增长福德的必要是为了让他更深的入定。菩萨的修行还没有圆满,入定到了一定时间,第一,他必须要起定利益众生,就不会很长时间的安住在定当中。第二,因为他的资粮不够,所以也没办法一直安住下去。安住了一段时间,他的福德支撑不了了,就会出定,出定干什么?积聚福德,然后再通过积聚的福德重新入定,通过这样入定起定的相互帮助。菩萨在修法的时候,尚且会因为福德还不圆满,没办法继续安住,何况是凡夫呢?如果我们的福德不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难以成办。闻法到了一定时间,肯定就不想闻了,思维、打坐也是没办法持续,这些都是福德不够的缘故。不管怎么样,我们对于福德自性的资粮和智慧自性的资粮两方面都要著重。这是福德自性。

第三个信息是有漏。上师讲了这里和《俱舍论》里讲的有漏、无漏不是一个意义,定义完全不一样。《俱舍论》里的漏是烦恼的意思,具有烦恼的自性叫有漏。无漏是没有烦恼,或者漏的意思就是说生起烦恼会延续,这是有漏的自性。无漏的自性是虽然生了烦恼,但是它不会延续。也就是说,小乘的圣者还没到阿罗汉之前,他在起定之后,还会生起烦恼,但是烦恼不会延续,不像凡夫人一样生了烦恼之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大得不可收拾,导致造下大罪业,这是不会的。虽然小乘的圣者还会生烦恼,但是不会延续,很快就会灭。有些地方讲,就像雪下在了很热的钢板上面,雪落下来之后很快就化了,不会延续。凡夫人就不一样了,凡夫人的烦恼生起来就会延续,这是无漏的一种。

不是说所有的无漏都生了烦恼以后延续的,有些无漏是这样的情况,真实的无漏就没有烦恼了。阿罗汉是无漏,他不会再有烦恼,烦恼障的种子已经断尽了。还有一种无漏是什么呢?比如说学道位的圣者有无漏,但是他也有烦恼,只是他的烦恼不会延续,生了之后很快就灭了,没有延续性。而凡夫人不一样,会一直延续。这是《俱舍论》里面的有漏和无漏。

这里的有漏和无漏是通过入定和出定来安立的。上师讲了这里应该按照有分别和无分别来理解。有漏就是有分别,无漏就是无分别。因为入定位是无分别智,它不是识,已经是无分别智慧了,心识的本性就是智慧,无别智慧已经现前了,完全符合入定位的境界。起定的时候,他就带着入定的功德起来了,起来之后还是有分别。因为他带着根本慧定的证悟起来的,所以他不会有有实执,而是自然而然地安住在如梦如幻的境界。

虽然是如梦如幻,但是显现还有。这是人、那是花,这种分别念还是有。就像前面我们讲的一样,他有心识,很多粗大的妄念没有了,烦恼也不会生起来。分别心就很多,心识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心识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意义。比如说烦恼是心识的一种,信心也是心识的一种,其他的很多都属于心识,在心识当中菩萨通过入定的智慧,心识里面最粗大的颠倒心识早就没了,比如怀疑、邪见等心识不会有。然后粗大的烦恼、贪欲等等,在出定的时候也没有了。还有无漏的心识,圣者的智慧和这里不一样。有时候我们说无漏是说它是属于无漏所摄持的。他带着入定位智慧的出来,就是和无漏相应的。这时候还有信心、菩提心等分别,所以菩萨出定位、世俗菩提心起定位的时候,还是起作用,不断生起增长他的世俗菩提心。这些都是属于心识的自性。

这里面讲了,后得有漏主要是指有分别,入定属于无分别,就是安立为无漏。有漏和无漏有几种安立的方法。在《现观庄严论》当中,大乘道的有漏无漏是通过入定和出定来安立,主要是有分别和无分别。无分别有两种,即无分别智和无分别识。凡夫人有时也是属于无分别识,比如前五识都是属于无分别识。此处不是指这个意思。不可能说菩萨入定位还产生眼识等无分别识,这是属于一般凡夫人的无分别识。还有一些是没有粗大的分别,比如说修禅定的时候,粗大的分别不会有,比如二禅以上没有寻伺,也不是这种分别。还有一种就是指自性无分别,石头等无情法本身就没有心识,也是无分别。

这里的无分别就像《辨法法性论》里讲的一样,指的是无分别智慧。在讲无分别的时候,虽然都叫无分别,比如石头、木头等无情物叫做自性无分别,还有一种无分识叫做无分别识,比如前五识,还有二禅以上没有寻伺,虽然也可以相似安立无分别,但是它们都不是菩萨真实的无漏的无分别,无漏的无分别一定是无分别智。

壬一(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分三:一、后得资粮自性未生令生之因——胜解修道;二、已生令不退之因——回向修道;三、未退令增长之因——随喜修道。

这里把后得福德以三大类来进行安立,因为这三类增长福德非常迅猛、快速的,所以这里就把三类福德自性的修行安立为后得的修道。分别看科判就会很清楚,第一是是未生令生起,第二是已生令不退,第三是未退令增长。学过《入行论》的人会比较熟悉,菩提心也是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未退令增长的情况。

后得资粮的自性如果没有生,就让它生起来;已生的时候,令它不退失;不退失的基础上,再再地增上。既可以说是初中后,也可以说是三种自性。未生令生起的因是胜解修道、已生令不退的因是回向修道、未退令增长的因就是随喜修道。初学者对这三种因多多少少也可以相应于自已的见解来进行修持。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现在所学的正法来产生一些胜解,并以此作为胜解修道的远因。然后我们每天也在做回向,通过自己学习佛法的深入,回向也在不断地调整。刚开始学习佛法和学法五年、十年之后的回向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个前提是你要不断地学习。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多都不懂,不知道怎么回向,也对要回向的地方不太明确。刚开始的回向夹杂了太多的自私自利和轮回的思想,后面通过修行,逐渐就可以不断地增上。最后是随喜,我们现在逐渐通过修学调伏了自己的嫉妒心之后,也可以逐渐地做随喜的修行。这方面不能叫做修道。虽然我们可以做一些回向、随喜的修法,但修道是这里的专用名词,修道是指见道之后,已经是非常高了。

癸一(后得资粮自性未生令生之因——胜解修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彼之功德。

子一(真实宣说)分二:一、总说本体;二、别说彼之分类。

丑一、总说本体:

胜解谓自利,俱利及利他,

当知此三种。

这里的本体就有三种,所谓的胜解修有自利的胜解修道、俱利的胜解修道也就是自他二利的胜解修道,还有利他的胜解修道,当知有这三种。

这三种是怎么分的呢?自利是一地到七地之间,还有我执的微细部分没有断尽,俱生的人我执没有断尽,俱生的人我执是烦恼障的因,就是说我执和障碍之间是因果的关系。其实烦恼障和所知障属于果,已经形成了障碍。烦恼障的因是什么呢?烦恼障的因是人我执,所知障的因是法我执。为什么说一到七地还有俱生烦恼障呢?因为一到七地俱生的人执还没有断尽,遍计的烦恼障在见道就已经断尽了,所以说一到七地还有人我执的细微部分,它的种子部分还没断尽,所以说他相续当中还有相应我的成分。我和自已的利益是相关的,虽然我爱执早就没有了,但是俱生的我执还是有的。因为一到七地还有染污自性的缘故,所以他在后得位时的修道叫做自利的胜解修道。自利胜解修道的胜解可以成为自利法身的因。

俱利是八地和九地。这是在八地以后,到了七地末尾,最后一分的俱生我执会断尽,八地一现前俱生烦恼障断尽,然后俱生我执也断尽。八地以后叫清净地。第一个安立清净地的因,染污的部分没有了,烦恼障、人我执都是染污部分,这些断尽了就是清净;第二个安立清净地的因,一到七地菩萨位在起定的时候,还见不清净的显现,凡夫人所见到的器情世界山河大地等等就是不清净的显现,一到七地在起定以后还见得到。八地之后见不到了,全是清净的刹土了。在八地之后才有,从这个侧面来讲也可以叫清净地。就是说他已经断尽了染污意识,断尽了烦恼障、俱生的人我执,获得了自他平等的殊胜境界,这种胜解是自性身的源泉,所以叫做自他二利的胜解修道。自他二利,一方面来讲已经获得了完全自他平等境界的缘故,就是自他二利的胜解修道。色身法身等三身无二叫做自性身。自他二利的胜解修道就是这样安立的。一方面来讲,自他平等的缘故,既有自利的成分,也有利他的成分。然后是第十地,因为它已经和佛地很接近了,这种胜解是利他色身的源泉,所以它叫做利他的胜解修道。这方面就安立了三种胜解修道。

这里的胜解,就是指那种不退转的信心。他在起定后得位的时候,安立这样一种不退转的信心。比如说《定解宝灯论》当中的定解,其实也是一种胜解,这些定解或者胜解都是安立在后得位,入定位没有定解,也没有胜解,只是安立后得。入定位的智慧是定解的来源,它见实相法界。入定位无分别智慧所现证的自性在出定位之后,心识现起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对他所见的产生胜解。入定的时候不安立信解,因为他是亲证法界,所以不存在什么信解的问题。信解一定是在不安住这个状态,起来之后,对于他曾经安住的实相产生一个胜解。在《定解宝灯论》的注释,以及《光明藏》等很多地方都讲定解是后得安立的,它不在入定位安立,只是后得的境界。因为信解是一种信心,它是心识的缘故,如果在无分别智当中安立的,没办法安立信心,信心是一种心所法,所以说定解或信解只是在后得位安立的,入定位安立不了。

入定位的是相似的定解,为什么是相似的定解?从它现见实相的角度来讲,它很确信,没有怀疑,虽然从这个侧面来讲也可以叫做信解,但这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信解它是一种心所法,而入定位没有心所。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的注释里也是这样安立过,所谓的一种信解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三种胜解修道。

丑二、别说彼之分类:

各有下中上,别别为三品,

又以下下等,复各分为三,

共二十七种。

自利胜解修道、俱利胜解修道、他利胜解修道,“各有下中上”,每一个分为下、中、上三品。比如说自利胜解修道分为上品的自利胜解修道、中品的自利胜解修道和下品的自利胜解修道,然后二利和他利的各分为上、中、下三品。

“又以下下等,复各分为三”,比如说上品的自利胜解修道,又分为上、中、下。怎么分呢?就是上上、上中和上下。中品分为中上、中中、中下,下品分为下上、下中、下下。每一个都有九种,总共二十七种。本身是自利、二利、他利,每个分三,三个当中再分三,一个就是九个,三九二十七,总共二十七种,细分就是二十七种胜解。这些自利的胜解都有这样不同的差别和分类。

子二、宣说彼之功德:

“宣说彼之功德”就是宣说胜解修道的功德。

般若波罗蜜,于诸胜解位,

由三种九聚,赞事及称扬。

“般若波罗蜜,于诸胜解位”,对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于诸胜解位”,已经安住在胜解位的菩萨,“由三种九聚”,就是前面讲的二十七种胜解,“赞事及称扬”。谁来赞?谁来承侍?谁来称扬?就是十方诸佛。佛陀对于安住在胜解位的这些菩萨们,分别地以称赞、承侍和称扬进行肯定。

第一个是赞叹。上师注释当中也讲了,赞叹和称扬的不同之处,赞叹就是直接宣讲他的功德,相当于是对菩萨的修行做赞叹和肯定。

第二个是承侍。对于二利的菩萨后得佛陀也会做承侍。比如这里讲的供养或者赐以法语等等九种承侍。因为他们是自他二利者,所以值得承侍。连佛陀也会对他们承侍。

第三个是称扬。佛陀对于安住在他利胜解修道的第十地菩萨称扬。称扬不但是肯定和直接宣讲功德,而且还要替他宣扬,让影响的范围更加广泛。虽然称扬和赞叹看起来差不多,但是赞叹就是直接和他讲“你具有什么功德”,而称扬不单单说你有什么功德,还进一步广大的宣传,让很多人都了解他的殊胜功德。对住在胜解位的菩萨就是这样的。

不同的场合对于胜解位的安立不一样,胜解位、胜解行位、胜解地,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这里所说的胜解位是指修道位。他已经是二到十地的菩萨了,名字虽然叫做胜解位,但是和初地之前的胜解位不一样。那个胜解位是对于法界实相还没有亲证,通过胜解的方式来相信而行持的叫胜解行地。胜解位的菩萨主要是指加行道,有时候也包含资粮道。有些地方安立胜解位是这样安立的。

这里面了出现胜解位,这里是指起定之后安住胜解修行的菩萨,他是二到十地的菩萨,就是修道位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当中就告诉我们,分清场合很重要。同样的词句,意义不一样,就要分清场合。这里的胜解行位或者胜解信,和加行道的胜解行是不一样的,这里属于修道位。我们看到它是修道位,就要自动底把所谓的胜解位放在修道位进行解读,这样就不会和加行道的胜解混淆。

这里还有一个胜解信。上师讲所谓信解就是不退转的信心。有些时候和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还不一样,那个地方的胜解信就是说你完全有定解,但那个定解是不是修道菩萨?不一样。凡夫人也有相应于自己的胜解信,通过闻思生起了一个非常确定的定解,他也可以有不退转的信心或者胜解信。胜解信和不退转信,有时候不退转信就是安立初地以上不会退转。麦彭仁波切在安立胜解信和不退信的时候说,胜解信等于不退信,只不过胜解信是从它肯定的侧面来讲,正面讲胜解,就是说你的信心是通过胜解而生起来的,这种信心是不会退的。从它没有违品的角度来讲,这种信心没有违心,叫不退信。肯定它的信心是通过胜解而产生的叫胜解信。这是从一个信心的两个侧面来解读,其实是一样的。麦彭仁波切在注释中也说胜解信和不退转信是一样的。有些地方说不退信比胜解信还要高一些,因为不退信已经到了初地了,也有这样讲的。所以讲这些的原因,就是因为佛法当中会有相同的名词、不同的解释方法,所以我们分清楚场合很重要。

癸二(已生令不退之因——回向修道)分二:一、略说本体;二、广说分类。

前面是未生令生起,为什么叫未生令生起呢?因为这里是胜解,胜解是一切功德的因。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比如说现在我们对于佛位、佛果功德、道智菩萨、加行道、资粮道生起胜解,然后我们才愿意去修和获得。所以说,胜解对于我们来讲就是未生令生起的最早的一个助缘。对于修道菩萨来讲,也是未生令生起,通过胜解修道来进行安立的。

未生令生起也有不同的阶段,比如二地菩萨相对来讲,三地菩萨的功德还没有生起,他可以对三地菩萨生起胜解,然后未生令生起,他对于三地菩萨的功德生起胜解之后,通过修行生起三地菩萨功德。以此类推三地对四地、四地对五地、五地对六地都有胜解,不断地生起未生令生起的过程。修道还很长,这里也是分了二十七种,反正都可以不断地胜解,乃至于到佛地的时候,都可以胜解佛地,然后生起佛地的果。

然后是已生令不退,已经生起之后不退失的因是回向修道,分为略说本体和广说分类。

子一、略说本体:

殊胜遍回向,其作用最胜。

这就是指回向修道的本体。这里把回向的重要性已经表现出来了。对于回向上师老人家以前在讲《入行论·回向品》的时候也讲了,所谓的回向就是用于的意思,你的功德用在什么地方就是回向,相当于定位一样。就是说我的功德到底用于什么地方,用于什么地方,功德就会朝这个地方去成熟。如果你没有回向,就像有些操作里面有一个确定,如果没有按下确认键的话,可能就不会继续往下操作了,也不会弹出其他的界面来。手机里、电脑里都有一个确定。你的功德如何确定呢?还是要通过回向来确定。如果没有回向,它可能就是一个散的,不一定会成熟。前行里面也讲了,如果不回向善根,这是一种无记的善根,不一定成熟哪个方面,有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消耗掉了,是这样一种自性。

然后回向就是确定了,不管你回向于哪一个地方,回向人天、自我解脱、或者大菩提等等,反正这些都是通过回向来确定的。如果要让善根不退失,我的善根就是成佛,不让佛果退失,我就不断地把功德回向给大菩提。就像阿弥陀佛一样,不断地把自己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逐渐就成就了广大无量的极乐世界刹土和刹土里面种种殊胜的功德。他就是把自己的功德不断地确认回向极乐世界,然后方方面面去做回向,最后就成熟了。

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想要成佛、利益众生的话,也要不断地把善根回向给佛果、回向给众生。因为回向对修道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现在回向的观念也必须要根深蒂固,然后回向的质量也要逐渐提升。我们要通过学习佛法懂得回向,知道最善巧的回向是怎么回事,甚至于有时候我们也要模仿圣者回向,佛怎么回向我也怎么回向。对我们来讲,能够做到的就是把自己现在学习到的定解和智慧都用在回向方面,每天做这样的训练。

第一个应该把善根回向大菩提等应该回向的地方,第二个在回向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比如我学习到了空性,今天我学习的是《中论》或者《中观庄严论》,里面讲的是无自性,我在回向的时候,就要用三轮体空的方式摄持来回向,一方面是把善根回向,一方面在回向的时候也训练一下自己所学的内容。如果今天你学的是《入菩萨行论》的菩提心,那你就试着用菩提心摄持来回向善根;如果今天讲的是我执的巨大过患,今天我就故意打击我执,不回向自己,就回向一切众生等等,可以把我们所学的内容做一个训练。学习佛法其实就是这样的,逐渐去使用,其实也是一种修行,就是实修,实修也就是把你所学的东西去用,不一定只是打座才叫实修。我们在回向、发愿的时候,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闻思到的定解都用上,就是实修。

“殊胜遍回向”,就是说回向、所回向的就是这些修行的功德,即有漏、无漏所摄持的一切善根。有漏所摄持的善根就是后得位的善根,无漏所摄持的善根就是入定位,你安住入定境界,也会自动生成一些善根。虽然入定位是无分别的,入定位属于无分别智,好像就是安住在无为法的自性当中无分别,但是你安住无分别智本身也会生成很大的善根,所以说我把入定位生成的善根和出定位所生成的善根都做回向,所回向的自性、功德、善根就是有漏和无漏的。

真实来讲回向的对境是一切众生,回向一切众生成就菩提的果位,回向的方法是智慧和方便无二无别的方式摄持。既有大悲,也有无分别智,以如梦如幻、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用这些来摄持叫做殊胜回向。“遍”是周遍一切,没有一个剩下的,所有的众生都是我所回向的对境。对于后得的菩萨来讲,他是自动具备这些功德的;对我们来讲,这是要刻意去训练的。菩萨没有这些这一类我回向,那一类我不管。菩萨的回向为什么有个遍呢?他有个周遍回向,这是自动带着的。这只是把菩萨回向的修法给我们描述一下,他自动带着殊胜性和普遍性来做回向。我们不是,对我们来讲可能就要训练。在我们的心中确实有一部分众生,自己就是不愿意回向给他。

我们回向的对境有轻重,有著重或者不著重的。这在佛教当中就是偏袒之心,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偏袒之心,其实偏袒之心就是这样的。既然我们有偏袒心的缘故,就要刻意地去训练,把偏袒之心从某些方面来讲一定要抹平了,相当于把一碗水端平,因此就要平等地对所有的众生做回向。做到平等回向,从空性和无始以来都做过父母的方面都是平等的。我们在修舍无量心的时候,也有一个平等心的观修方法。通过不断地积累,沉淀之后我们的心逐渐就平等了。

我们对于这些菩萨道的修行一定要重视,因为每一个修行对后面都有影响。我们为什么要修平等观、打破我执、思考众生的利益,以及思维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其实都是为了后面菩萨的平等修行做铺垫。如果你的偏袒心不打破,这方面没有平衡,我们就没有踏入真实的菩萨道。菩萨道是一个殊胜的利他之道,也是一个觉悟之道、平等之道。空性是平等的,一切在大空性当中都是平等的,大悲心也是平等的。我们说这些都是平等心。为什么是平等心呢?没有偏袒,不管是所谓的怨敌、亲人,还是不认识的人,在修法当中都会侧重性的进行对治。对于亲人刻意地去观察他对我们的伤害,把过度的贪爱降低;对于仇人就观想他们现在给我们作的利益,比如说帮助自己修道,或者说以前他是我的父母、亲人,曾经帮助过我等等,反正把这些该调动的调动起来,把对于怨敌我们就是说不愿意利益他们的方面都去掉,然后把他的身份抬起来,以一切方法对众生生起平等心,然后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平等回向。菩萨就是这样的,我们也要试着去修,把自己相续当中不平等的部分通过我们的观修逐渐抹平。首先不断地学习、思维、观修,把这些利害关系想清楚,然后再去训练,逐渐我们就可以达到和菩萨相似的平等状态,这就是普遍回向。

真正来讲,我们所谓的特别愿意回向或特别不愿意回向的对境,其实就是自己的在作怪,里面没有一个真实的理由或可信的根据是不能回向给他的。除了我们的分别念之外,没有丝毫的根据。佛陀在经典、菩萨在论典当中讲得很清楚,只是我们迈不过自己的这道坎儿而已,就是说轮回当中造成的影响,好像挡在面前,我们翻不过去,实际上没有什么翻不过去的,除了我们的妄念构造的障碍之外,没有别的东西真实存在。佛法当中讲现在的怨敌在我们下一世投生之后,他死了之后投生为你的亲人,你死后投生为他的亲人,一下子障碍就没有了,你自动就会对他很亲近了,从这方面来讲,它就是一个妄念而已,这是自己造成的概念。

我们如果通过打坐观修了解了原理之后,把这些分别颠倒妄念通过修行的力量,还原了本来不存在的实相,我们就会自愿地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心态转变了之后,对以前不愿意帮助的,自己就会愿意帮助了。因为你通过闻思或者修行想通之后,所有的众生自己都要帮助,当你一旦觉悟了之后,以前自己设置的障碍也就消失了,后面就会觉得以前那种思想特别可笑。

这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虽然在自己没有达到这种状态之前可能体会不到,但是这些可以通过佛菩萨告诉我们。因为我们相信佛菩萨,也相信这些原理,所以至少我们会知道现在的思想是很可笑的,这些在本性当中的确不存在,这样也能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认知,这方面很殊胜。其作用最胜,这种回向的作用对于修道来讲是一个最胜的因缘。

子二(广说分类)分三:一、所回向资粮之分类;二、能回向方便智慧之分类;三、回向殊胜作用之分类。

丑一(所回向资粮之分类)分二:一、智慧资粮;二、福德资粮。

寅一、智慧资粮:

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

远离…

智慧资粮有三个方面,哦巴活佛说无所得是第一个,行相不颠倒体性是第二个,远离是第三个。大恩上师讲,有些大德说无所得行相是第一个,不颠倒体性第二个,远离是第三个,其实意思差不多,都可以解释。

第一,“无所得”。因为修道位已经了悟了万法的本性,所以他对于回向本身来讲,所回向的善根本性没有什么所得的自性,以及能回向者和回向的对境都是三轮体空,因为他已经完全现前了三轮体空,所以自然而然就是安住在三轮体空当中回向了。修道的菩萨回向时自动安住三轮体空。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证悟了三轮体空的境界、万法的实相,所以自动安住于三轮体空。对我们来讲,如果通过闻思生起了空性的定解,回向时也可以调动出来使用。虽然我们还没有办法任运地自动安住在三轮体空,但是可以刻意地去首先忆念一下所回向、能回向和回向的善根都是空性的,然后再作回向,也可以这样。

如果我们现在不训练的话,三轮体空的回向是不可能哪一天就自动具足了,这些也是通过前面的训练,越来越纯熟。上师说,很多成佛的修法本身,没有什么修不来的。为什么上师老人家经常这样说呢?其实就是让你去做而已。刚开始没有哪个人是做得纯熟的,只要你去做,训练到了一定的程度时,自动就会突然相应了,这就是熟能生巧。你只要放心去做,每天都去做,也不要想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状态,只要去做就行了,在做的过程当中,逐渐就会找到修行的感觉。找到感觉之后,一下子就可以深入到比较高的层次当中。

第二,“行相不颠倒体性”,或者说无所得行相。如果按照无所得行相来讲,没有什么行相可得的。如果按照不颠倒体性就是说没有一种实有的行相,完全相应于一切万法无自性的行相,不会颠倒。如果你不了解空性就会颠倒。为什么不了解本性就会颠倒呢?因为万法的本性本来是无自性的,你认为它有自性,就是颠倒。而颠倒不是它的本性,只要不是它的本性都是颠倒。

颠倒有很多种,常乐我净就是巨大的颠倒,一切都是无常的,你却认为是常有的,本来无我你认为有我,这方面属于最粗大的颠倒,还有你认为能回向、所回向也是颠倒,反正只要和实相不相应的都是颠倒,颠倒有些时候是和因果的自性相应或不相应。比如说本来是世间当中无常的,你认为是常有的,就是随顺世间的本性颠倒,然后究竟来讲,如果和究竟的实相相应不相应,也要安立一个颠倒不颠倒,只要和空性不相应都叫颠倒,就是颠倒性。它的行相安住在一切万法的真实行相当中,然后能回向的心识具有不颠倒的体性。因为你已经证悟了万法空性的行相,所以你的心识就具有不颠倒的体性,这就可以作一个完全随顺于实相的回向。因为我们的心里没有各种各样的染污,常乐我净、有无是非等很多各式各样的分别念都不存在。菩萨已经相应了这样的体性当中,作不颠倒体性的回向。

我们现在学习无常、无我、大空性、如来藏,其实都是让我们认知或者随顺不颠倒的体性,也就是随顺于万法真实的状况。因此现在我们所学的任何一个法都是有用的,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真实地去体会到它的巨大作用,但是作用一定会有。有些道友说,学了这么多好像没有什么作用,他们可能是没有深入学习的缘故。因为我们还没有发言权,所以到底有没有作用不是你说了算的。佛陀证悟了之后,把这些对于我们而言最有用的法讲了出来。因为现在我们的智慧不够,没有体会到法的本体,就会以为这些没有作用,就像就是说一些很高明的教师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很多的东西,我们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没什么作用,而越往后学就会知道,前面的每个铺垫都有作用。为什么我们要相信佛陀呢?这是一种信任。不仅要相信他,还要相信他给你安排的每一步,都是帮助你解脱的。虽然我们现在还理解不来到底是从哪方面帮助自己的,但就是凭借一种原始的基本信任,相信他不会骗我,相信修法对自己肯定会有作用。我现在就按照他教给我们的步骤去做,当我们的智慧、福德逐渐上升到一个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的的确确前面所有的修行对于自己后面的修行有很大的作用。

对于现在所学的空性等等,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回事儿,有些人可能是对于这些观察的方式很通达,虽然可以知道,但是完全想不通有什么作用,他可以讲也可以懂,就是不知道作用到底在哪里,也有很多的情况。对我们来讲,有些人是在学习过程当中,懂了它的原理和功用;有些人可能是学了,却不懂;有些人可能懂得字面上的意思,但是他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安立不一定清楚。这是我们现在学得还很少,如果基本上把有关修学的原理整个学了一遍之后,不是说所有的都学完,只是把基本的道次第学完了一遍之后,我们学了后面再看前面就会知道了,前面的对这些是有帮助的,逐渐就会恍然大悟。

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耐性。有些人学了几个月或者几年,觉得没有什么动静,好像学了之后没有调伏烦恼,也没有什么产生什么神通神变,就会觉得这些是没有用的,完全都是浪费时间。这不是浪费时间,只不过我们还没有走到一个可以看到成果的高度而已。必须要耐得住寂寞,也要给自己一定的耐性,坚持学下去,慢慢就可以尝到法味。

第三,远离,远离什么呢?回向的本体就是远离了一切的人我、法我等戏论的分别行相,安住在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实相当中,叫做远离。

其实三个差不多是一样的。第一个无所得,就是证悟万法的空性;第二个是能回向的识,就是回向者本身;第三个是没有人我法我的戏论。其实三个方面都是和空性相应的,只不过侧面不同,一个是了解了万法的本性,一个是能回向的心识不颠倒,一个是人我法我的戏论不存在。这是从智慧资粮,就是说当你安住在这个状态的时候,前面讲了。

虽然它是一切无所得的,那么无所得就不生成善根了吗?无所得不仅照样生成善根,而且生成的善根还很大。它生成的叫做什么?生成的是智慧资粮,这是一种很大的善根。修空性的功德非常大,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虽然修道菩萨证悟了空性,但是他不执著,而且在无分别智慧当中,也是安住在无实有的本体当中,恰恰是他不执著,安住在最究竟的实相当中,生成的善根反而更巨大。因为这是相应于实相生成的善根,会自动在他的相续当中生成巨大的善根,所以也可以把这个善根作回向,这就是他所回向的智慧资粮的善根。我们平时听闻、思维、修行空性,这些方面都会生成巨大的善根,现在我们有因缘福德修行空性,应该感到特别欢喜。

寅二、福德资粮:

…佛福品,自性念行境。

“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佛为代表所供养的对境。以佛为代表上供的对境是佛,比如说我们供养佛陀、菩萨、声闻、缘觉,这些殊胜的对境,会产生很大的福德。这里也代表了下施,下施就是布施、帮助众生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福品。“品”就是种类的意思,属于福德资粮的种类或者本性,就是说属于这一品、这一类,这就是福德资粮的自性。我们连起来看,“福品自性”就是属于福德资粮的自性。“念”,就是把这些善根通过心来随念,然后回向给一切众生,随念就是缘取了这些功德之后,回向给一切众生。“行境”,这就是福德资粮的行境。

福德资粮主要是缘上供的对境,也就是福田,还有一般的众生。有些上供、承侍、赞叹,还有下施、利益,反正就是具有殊胜证悟功德和心识的,具有殊胜功德的是佛菩萨,具有心识的是有情,缘这些所做的都会生成殊胜的善根,然后以心缘取这些善根之后做回向。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的,现在每天所做的供佛、闻思修、放生、帮助众生等等善根,这一系列福德智慧自性的善根,以心来随念缘取之后,回向一切众生成就殊胜佛果,这也是福德资粮的自性。我们每天这样回向,也是把自己的福德资粮回向给众生。

我们在回向的时候,上师老人家也说,最好使用殊胜的发愿文、回向文。有些是发愿文,有些是回向文。《普贤行愿品》的内容有些可以作为发愿,有些可以作为回向,还有《入行论·回向品》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回向,善巧地回向可以让我们更快地获得殊胜果位。因此回向一定要善巧,后面还会讲回向也不能颠倒,比如说有些人受了欺负,心里很委屈的时候,这个念头转不过来,一心一意地想去报复,会使用一切能够使用的手段,有可能就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所积累的善根去做回向,自己以后要怎么样报复他,让他变得很悲惨。自己通过这样颠倒的回向后世变成恶魔或者变成伤害众生的人,这是非常不值得的,有些人也会回向世间八法等等,这些都不是善巧回向,只会让善根失去应有的作用,从而让善根消散,而不会让它迅速地集聚成一种力量,而使之获得成熟。

我们回向善根的时候,应该回向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佛果,没有别的思想,这时候所有的回向就会特别纯净,力量也会非常集中,这种善根才能帮助自己的心识不断地成熟。我们的心识要成熟,现前内心的实相需要一点力量。什么力量呢?不管怎么样,本性都是无为法,它是不动的,而我们要让实相现前则需要一股力量,就像天空本来清净,而云彩很厚,要让天空浮现出来,需要很强的风,我们的善根其实就是让云消散的因缘。因此我们一定要让这样的“风”非常强劲,使自己的资粮能够清净心识上面的分别念、违缘、业障。那让这些障碍远离的强劲力量是什么?就是善根。如果善根非常强劲,很快就会把这些障碍去掉,从而让我们的本性现前。

我们在这方面的回向不能松懈,如果力量松懈了,没有把善根回向到应有的方面,而是回向别的地方去了,力量就会削弱,没有针对你的障碍、违缘、实相方面去成熟,却在别的方面成熟了。相当于这个力量没有让云彩消散,而是在云彩上面塑造出各种形象,你看到云彩上面变现出了人、大象,还觉得很高兴。虽然云彩上面变出了这么多东西,但是还是属于障碍、客尘,客尘上面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好看形象,都是具有迷惑性的,根本的东西就是让云彩消散,本性显现出来才是真的,我们的很多回向不是让违品消散、令实相现前,而是在塑造客尘,将客尘塑造成各式各样自己喜欢的形象,比如世间八法等其他的东西,等于是舍本逐末。

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善巧回向的力量才会非常的强劲,也可以清净违缘,清净什么违缘呢?清净障碍实相现前的违品,这个力量才强劲。所有的回向都是让本性现前的。本性现前了之后,所有的功德利益都获得了。如果你只是塑造客尘,把轮回塑造的很美好,对于长远的利益和心性的现前没有作用。塑造的轮回形象,只是另外一些迷惑的现相,根本没有和实相相应这些对佛法初学者没有什么必要,既然我们现在已经选择了修行佛法,也应该懂这些善巧的回向,也是让我们慢慢慢慢知道轮回没有实义,真正自己觉悟和帮助别人觉悟,才是学习佛法的根本方向,这方面很重要。

丑二、能回向方便智慧之分类:

有方便无相。

能回向的方便有两个方面,其实就是一个,分成了两个侧面来讲,叫做智慧方便双运。第一个是有方便,第二个是无相。第一,“有方便”,就是具有大悲心为主的善巧方便,我们要懂回向,以大悲心缘众生回向。前面所修的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全部的善根都以大悲心摄持回向给一切众生,而且回向的时候,也不是单单回向众生能够找到一碗饭吃或者得到暂时的快乐,究竟要让众生获得圆满资粮正觉的果位和究竟的觉悟。以大悲缘众生作回向就是有方便的特点。

第二,“无相”,虽然我这样在作回向,但是与此同时,所回向、能回向和善根也是无自性的。讲的时候是分开讲,其实二者是智慧方便双运、无二无别的。在我们回向的力量当中,既有大悲心,也有空性智慧,就是大悲和空性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分别,完全是一味的,回向的时候就这样回向,这是具有大悲智慧的缘故。

凡夫人比较难以同时具足,有时可以分开来想,回向的时候首先缘众生,让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生起大悲之后,再想所回向、能回向也是空性的,然后开始相似于在如梦如幻当中作回向。修道菩萨不需要轮番,《定解宝灯论》当中讲,在妙慧的状态下轮番的,因为显现和空性不可能同时。在证悟之后就是同时的,菩萨相续当中的大悲和空性二者之间是真正的双运现前,不用轮番就可以同时具足,回向的时候就是具备方便和智慧无二无别的方式。

丑三(回向殊胜作用之分类)分二:一、总作用;二、别作用。

寅一、总作用:

诸佛所随喜,不系于三界。

第一个“诸佛所随喜”,就是顺缘,也就是顺品方面。佛陀通过随喜的方式垂念,佛陀所随喜的意思就是佛陀很肯定这种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就是通过这个方式而成佛的,所以他对于弟子、后辈等也能够通过这样善巧方式来回向特别高兴。佛陀的大悲心就是这样,虽然他自己成佛了,但是从来都不担心有人超过他,或者和他平起平坐,他没有这个烦恼。

世间人可能会到了一定的位置,观察到别人正在按照当时我的方法在做,总有一天会赶上我,他会非常担心了,就在中间开始误导,设置一些障碍,让别人不会赶上自己。佛陀不会,从发心开始就是诚心诚意的,最早入“培训班”的时候,就是接受大悲心,为众生的解脱,而且他修道、积累资粮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当他成佛之后,资粮已经达到圆满了,没有丝毫退失的可能性。当他发现其他的修行者正在沿着他当年成佛的道路,完全是一点不差地去做,他会特别欢喜。

有时候佛陀的赞叹、随喜,其实都是认可你的方法是对的。对我们来讲,也要知道这样的方法是佛陀欢喜的,菩萨当然知道是正确的,他们倒不需要佛陀来安慰,认可你是对的,可以继续走。无论如何佛陀肯定要随喜,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确认,这是对的。我们现在应该按照方便和智慧去行持。现在我们还不是非常善巧,方便、智慧都不圆满,只有以轮番的方式进行,没办法同时。首先相似地修一个大悲心,然后再相似地修一个空性,这样慢慢一步一步地,像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跌跌撞撞的走几步跌倒爬起来,又开始走几步。我们要知道这是佛陀认可的正确方式,这方面对提升信心来讲非常有用。

第二个“不系于三界”,就是说没有违品,回向三界就是它的违品。如果把善根回向欲界的人天,或者说转生色界、无色界,这样回向就是违品,类似于颠倒了。不系于三界,就是说自己的回向并不是回向三界,或者说不被三界的烦恼所系缚,并不是属于违品欲界等三界的相似回向。所以说,它是超离三界的,不是只想获得三界当中的某一个果位,这方面来讲就没有违品。

寅二、别作用:

下中及上品,是余三回向,

生大福为性。

“是余三回向”,即有下品、中品和上品的回向。下品回向是什么呢?为宣讲道的所依十善业、四禅、五神通等而回向。就是说十善业、四禅、五通等等属于道的所依,这里面讲是道的所依、道的基础。修道必须要在十善业、四禅和五通等等的基础上来修更殊胜的道,这叫道的所依。虽然我们可能四禅和五通还没有生起来,但是十善业对我们来讲,肯定是修道的所依。菩萨为了给众生宣讲道的所依而作的回向就是小士道回向。即为了给他们宣讲十善业道、四禅、五通而作回向,叫做下品回向。

为了宣讲暂时道预流向、预流果,或者阿罗汉果而作的回向,叫做中士的回向,或者中品的回向。为了宣讲究竟的无上菩提大道,像这样作回向,叫做上品回向。就是为了利益众生,然后给众生宣讲道的自性,宣讲了暂时的声闻道、究竟成佛的道,属于下品、中品和上品的回向。

是余三回向,就是说这是不同于其他的三种回向。为什么呢?如果只是相应于自己,比如我自己获得十善业道、声闻道或者成佛的道,都是相应于自己的利益,就不是殊胜回向。是余三回向,就是说为了利益众生而宣讲小士、中士和大士而这样作回向,所谓的“余”,就是不共于其他殊胜善根的回向。 

“生大福为性”,这是以利他为前提的,不同于其他的三种回向。不同于其他的什么呢?就是前面讲的不同于其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的回向。这三种回向不同于其他的,都是为了利他而作的回向,所以说就是生大福为性,即生起了大福德为性的,可以让自己的善根再再地生起,通过回向,自己的善根生起之后不退失,这就是一个善巧方便。

因为回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所以我们要重视回向。在回向的时候不能什么都不想,随随便便地念几句“索南得义……”,就回向完了,还要去想。回向是一个修法,不是留了一个必须要做的作业。因为不做不行,所以就通过一个应付的心态去做。

回向的的确确是一个修法。我们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善根,最后一环还是很重要的。我们不是说其他的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回向,不能这样讲,其实每个都很重要。当你在白天或者两个小时当中,辛辛苦苦地把主要的善根都做完了,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你的善根怎么用,这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强调它的必要性,我们说就说它最重要。你善根怎么分配,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不注意的话,就可能会把善根回向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忘记回向了。这是回向的定位,也就是确认善根,一定要回向成佛、利他,要点这个确认键,否则你的善根就会运作不了,没办法朝着遣除你的违缘、客尘,让你现前心性、成办利益众生等作用方面去发展。

如果你一旦点了确认,善根慢慢就会开始在内部运作,然后把该遣除的违缘遣除,朝该觉悟的方向发展;如果每天都这样确认,相当于不断地加强它的力量,我们的修道慢慢也就上升了;如果每天都忘记回向,虽然一二次不要紧,但是习惯性地不重视回向,即便你很精进,修行会不会有很明显的进步呢?不确定。你的善根没有累积起来,没有朝该成熟的地方去发展。虽然你观修的时候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善根没有积累,它的力量没有在相续当中去运作、成熟,如果没有善根的推动,这些障碍、违品不会自动消除。

生大福为性是很重要,因此我们每次做完善法的时候,都要有一个回向。晚上睡觉之前,还要做一个总的回向,把今天所有的善根全部回向,为了利他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或者为了让众生成佛而作回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回向的时候,也要认真地念诵回向文,这方面特别的重要。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