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金钥》第5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发菩提心,就是要真实生起利益一切有情的心。每次我们说要为利益一切有情发菩提心,或者每天起床、做一件善法时都要发心。如果内心不串习菩提心的内容,时间长了之后这种感觉就会麻木,真正利益有情的念头越来越少。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发菩提心,这是非常好的串习,但是发心时,也要切实地想一想,世界上所有一切有情,实际上都具有佛性、如来藏。按理来讲每个众生都是未来佛,但是因为很多无明、烦恼、习气障蔽的缘故,一切有情没办法认识自己的佛性,所以心生很多妄念,被妄念困扰,产生很多的罪业,开始流转在轮回中。
我们思考流转轮回会有一种感觉,好像世间中有一座城市,很多人到城中发展,展现了很多喜怒哀乐,似乎有个实实在在的地方叫做轮回,或者我们觉得有一个客观的,像城市一样存在的轮回。我们在轮回城的各个角落中做很多事情,有时快乐,有时忧伤。像城市一样的轮回存不存在呢?实际上整个轮回是每个众生自己创造的,离开了自己的迷惘心之外,不存在一个所谓实实在在外在的六道轮回。
好像存在实有的六个道,众生在每个道中又上又下的,讲得时候当然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真正分析时候,除了我们的妄念、当下存在的境界之外,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存在的轮回,所以当我们的心处于这种状态,就是轮回的状态;觉悟也不是我们亲手打碎了轮回的城市,而是当我们的心觉悟以后,这个轮回本身的显现,随着自己的觉悟而消失了,或者说回归到了本来不存在的状态。虽然本来是这样的,但是由于众生不了知,包括我们现在也没有真正地了解万法的实相,为了一切众生能够觉悟,从自己臆想出来的轮回状态中解脱,离开这种无谓的痛苦,所以现在我们要发心为了解救,或者为了要让一切众生觉悟的缘故,现在我要努力,要发菩提心。
如果我们要解救众生,让众生真正觉悟,自己就要修持觉悟之道。解救众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当我们彻底地获得觉悟,就可以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去救度一切众生。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机缘和获得解脱不同的方式。我们看到了这种方式,再用适合于众生的方式去让他们觉悟。我们首先要获得这种能力,为了获得这个能力,我们现在开始学习佛法,听闻佛法中修行的道理,就是在听法之前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发菩提心的真实内涵。
很多大乘的教言中讲到了,学习大乘不是为了自己成佛,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是我们的终极目的。为了能够真实地利益众生,我就要选择成佛。因为只有成佛才能在真实意义上终极地利益众生,所以我们成佛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利益有情最好的手段。我们学习佛法,有时说我要成佛,为了成佛的缘故我要利益众生,那就搞颠倒了,利益众生变成了自己成佛的手段,就不符合于大乘真正的精神。
因为我要成佛就包含了我爱执,说我要成佛,里面自我利益的心比较明显,为了要成佛怎么样呢?为了成佛的缘故,我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我们看这里的微妙关系,为了成佛我才发心,为了成佛我才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就变成了让自己达到成佛目的的手段。真正严格分析起来的时候,为了满足自己成佛的愿望,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的的确确和真正大乘精神有所违背。真正来讲我们为利众生愿成佛也好,或者为了成佛而度众生也好,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差别,但是里面还是有微细的差别。第一个,终极目标是利益众生,为了达成利益众生的目标,才选择成佛,成佛变成了利益众生一个手段;第二个,终极目标是我自己要成佛。为了成佛怎么办?为了成佛我要去利益众生、发菩提心。
我们发菩提心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我们在修行佛法过程中完成自我造诣,为了让自己获得佛果的利益,我要发菩提心我要成佛。如果我们是这样想的就要观察了,这时利益众生和发菩提心成了达成自我成佛目标的手段,这不符合大乘真正的目标。真正来讲我们是为了利益众生才发誓成佛,如果不利益众生成什么都可以,就无关紧要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才修道,利益众生的缘故才选择成佛。
我们刚刚学时,也许难以做到这一点,这个目标有点高了,但是必须要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大乘利他应该摆在首位。因为把利他摆在首位的缘故,所以菩萨修行的时候,只要能够利益众生,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成就。如果我们从实际意义上看时,当一心一意把注意力放在利他上,不可能牺牲自己的成就,但是菩萨就有这种勇猛心态,只要是为了利益众生,能够牺牲自己的成就,可以自己不成佛。
地藏王菩萨不是发了大愿吗?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为了成就众生,可以放弃自己成佛。地狱有没有空的时候呢?地狱没有空的时候。众生有没有度尽的时候呢?众生也有没有度尽的时候。从他的心愿来看完全为了利益众生,只要众生得到利益,自己怎么样都无所谓,这是他的勇猛心态。
修道的时候,心越清净勇猛,他成道的速度越快;越不考虑自利,他成就利益越多。考虑自利就是一种障碍,里面没有取巧的成分,如果我们首先设想了,按照这样的流程去做,实际上已经是取巧了。如果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想一下这是为了利益众生,怀揣的是什么目的呢?因为考虑众生越多,自己得到的越多,这是在自我欺骗,不算是真正的利他,因为里面有一种自私的目的。
修持大乘菩萨道的时候,就是要刻意地去放弃我爱执的思想,打破我们自我解脱,或者自我成就的思想,就延伸出了菩提心修法中修持自他平等、自轻他重、自他相换,把自己的心换成利他心。我们在发菩提心时,要考虑到这一点。当我们成功摧毁了自利心,内心真正产生了唯以一切众生利益为重,没有要利益自己的想法,做任何事情都是以利他心作为前导。
很多修持菩提心成功的成就者,无论行住坐卧,即便表面上似乎在给自己做事情,实际上他的内心纯粹是利他。他所做的任何事、所说的任何话无一不成为解脱的资粮。因为他的内心根本没有成佛的障碍。成佛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最大的障碍是我爱执、执著自己的心。修菩提心成功的人内心根本没有这种障碍,他每一个念头、修法都是纯净的、质量相当高的成佛资粮。作为修道者来讲,必须要通晓这个道理。
虽然我们初学时做不到这些,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就摆在这个地方,然后慢慢朝着这个目标靠近,刻意地去打破我爱执,培养他爱执,或者爱他执。我爱执是我们最大的障碍,他爱执是我们要刻意培养的。虽然究竟来讲我爱执、他爱执都是属于一种执著,但是暂时来讲,二者之间的结果完全不同。如果我爱执很严重,以这种因缘就会导致轮回的产生;如果他爱执很严重就会远离轮回,生起菩提道的因缘,逐渐就会踏上真正菩提道的修行之路。
修菩提心主要就是围绕这种目标前行,想法设法地了知我们内心的我爱执到底有多严重。然后在内心引起他爱执,开始爱其他的众生,通过利益其他众生的方法来打击内心根深蒂固的自私自利我爱执。通过很多方式,完全可以把地藏菩萨的愿力展现得尽善尽美。菩提心伟大就伟大在这个地方,我们说菩提心或者菩萨很伟大,就是能够完全把无始以来盘踞在内心当中,几乎变成了我们本性的自私自利的我爱执,彻底地打破。
这有没有办法?是有办法的。佛教的教义当中,有整套的打破我执,引发爱他执菩提心的修法,比如慈悲喜舍,或者自他平等修法,无一不是引发内心当中菩提心的善所缘,或者真正的修行窍诀。我们有时觉得发菩提心很容易,但是内心当中真正对每一个众生,都生起愿他们能够获得终极觉悟,彻底离开一切痛苦、不如意等所有的烦恼。无论看到任何众生这种心都要生起来。不管是哪一个众生在你面前,都能产生这种心,可以说没有造作的菩提心已经生起来了。
下面还要不断地串习去保证它,随着自己的力量去做利他的事情,修持菩提心,让它慢慢地通过善法串习,就可以得到。每次我们都要讲为了利他而生起菩提心,如果平时串习得很多,当听到这句话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把平时串习的结果放在这种心态上作意,的的确确我是为了利益众生去串习的,现在就要迈出这一步。
我们进入大乘之前,对自己的受用很在乎,学佛之后对自己的善根很看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学佛了,相信因果了。知道听法有很大的善根,放生有很大的善根,这种善根会成熟无数倍的善果,生天、发财、长寿、美貌等都可以得到。对一个相信因果的人来讲,善根就变得很重要,因为意味着以后自己获得无穷无尽快乐的源泉就是善根,相当于一个人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以后可以去世界各地买别墅、游艇,可以随便享受。他很看重这笔财富,因为有了这笔财富,就有了以后的快乐,所以诚信因果的人,非常看中存在我们阿赖耶识中的善根财富。
因为有了这笔善根财富,以后自己可以用这笔财富去享受三十三天的快乐、人间的转轮王、超级大富豪等快乐,所以一般相信因果的人,对善根很执著。大乘教义告诉我们,要把善根取出来,然后发心愿一切众生都平等地来享受这笔财富,让众生都快乐,甚至于众生真正快乐,即便我没有也无所谓。
如果以前没有想过,或者觉得难以做到,但是我们能不能在这一堂课中发愿,把这堂课中的听闻善根,或者对我来讲是这堂课中讲解的善根,完全不考虑自己得到什么善果,而是发愿自己一点都不获得,毫无保留地把一堂课的一切善根全部成熟在众生的相续中。通过发大乘菩提心,让他们获得这节课讲闻佛法的超胜善根,成熟殊胜的乐果。
我们现在这样尝试着发愿,在回向的时候也是完全不留地回向众生,如果做不到把自己相续中所有的善根,一点不剩的取出来去成熟众生。能不能做到至少把这堂课的善根完全不考虑怎么在自己相续中成熟,我不要了,全部取出来给众生。
因为一次善根对我们来讲,还是比较容易做得到,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至少我们刻意地串习了一次完全不考虑自己,真正考虑众生利益的修法。如果这次做到了,那下一次能不能做到,再去一次一次地一个善根一个善根的串习,习惯之后,我们最后会把无始以来相续当中累积的善根,如同这一次的善根一样,自己一点不要,全部取出来分给众生,愿一切众生没有丝毫差别的成熟这些善根带来的快乐和善果。
每次这样串习,就是在串习大乘道放弃自我利益的他爱执。如果平时我们这样做,慢慢就能把自己紧闭的心胸打开,开始接纳众生,愿意让众生分享这样的快乐。作为一个诚信因果的人来讲,如果善根都能完全给予众生,其余的财富很自然地也可以给予众生。串习菩提心修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修行的要点。
下面继续讲解《窍诀金钥》的颂词。
与如来语无二致,如此善说实难得,
竭力奉劝有智者,勤讲闻修此等论。
《心性休息大车疏》与如来语无二致,“如来语”是佛语,即现在我们学习的经典。为什么佛经这么尊贵难得呢?因为讲解佛经的佛陀没有一点过失,不仅仅没有现在世间人所谓的缺点,这么大的缺点当然是没有的,而且连很细微的瑕疵也没有。不但没有细微的毛病,而且导致细微毛病的种子和习气,也通过佛陀三无数劫的修行已经完全消灭干净了。因为完全消灭了污垢的习气,所以佛陀在断除一切过患的同时,获得了最圆满的证悟。
没有一点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佛陀,讲解的完全是一切万法的实相,以及如何获得实相的方法,所以佛语有非常尊贵难得的特色。其他人写的东西,因为没有断得和证得的缘故,所以他说的话本身和所导致的结果都不能被人们真正地信服。
无垢光尊者这部论典“与如来语无二致”,为什么会与如来语无二致?从秘密的角度来讲,无垢光尊者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文殊菩萨属于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和佛无二无别。作为文殊师利菩萨的化现,尊者只不过以人的形象出现在人间,本体实际上是佛的智慧,所以他所说的语言和佛语无二致。从显现的角度来讲,传记当中记载了无垢光尊者通过修持无上大圆满的缘故,显现上也在人间证悟了佛功德,所以宣讲的论典也是与佛语没有什么差别。
“如此善说实难得”,这种善说教言实在是非常难得。“竭力奉劝有智者”,既然我们已经遇到了如此殊胜难得和佛语无二无别的论典,华智仁波切竭力奉劝有智慧的人,“勤讲闻修此等论”。对于这部《大车疏》有讲解能力的人去讲解,或有有听闻能力的人去听闻,通过讲闻得到定解之后,就要修持这样殊胜的论典。因为这部论典是一个实修窍诀,通过实修之后,生起殊胜的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所以对这样的论典的的确确应该高度重视。
空前绝后此善说,乃千要诀之伏藏,
若欲开启此宝藏,当具锋芒之智慧。
“空前绝后此善说”,这个善说的确非常圆满,前面讲过了很多大德的论典也非常深奥,但是把所有显密九乘的要诀全部归纳在一部论典中开显的,就是这部殊胜的《大车疏》,所以它是属于空前绝后的善说。
“乃千要诀之伏藏”,就像一个大宝藏当中,具足了各式各样的黄金、钻石等珍宝。具备这么多珍宝伏藏的宝库,大家觉得非常稀有。这部论典也是属于大宝藏。什么宝藏呢?“千要诀”,就是各种各样、成百上千的要诀。世间人喜欢世间的珍宝,真正的修行人需求的不是世间珍宝,因为世间珍宝即便得到了,对自己也没有什么究竟的利益,所以修行人追求的是修法要诀,怎么修行能让自己相续中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如何去证悟究竟的实相?这些能够证悟实相的修法、要点都是修行人所追求的。
如果一个贪心很大的人,得到一个装满各种珍宝的仓库,会非常高兴;对于一个喜欢修道的人来讲,获得这么多的修法窍诀,当然非常欢喜,因此这部论典是空前绝后,圆满具足了千万要诀的珍宝伏藏。
“若欲开启此宝藏,当具锋芒之智慧”,得到这本书算不算是已经得到了宝藏呢?如果我们单单是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法本拿到了手上,还不等于拥有了宝藏。如果我们要开启这个宝藏,真正要把里面的东西拿到手上,还需要其他的智慧,就像一个人得到了宝藏的图纸,等不等于已经拥有了宝藏呢?不等于,只能说离获得宝藏很近。我们拿到了法本,等不等于就拥有了这种殊胜的修法伏藏呢?还不等于。
有了法本相当于拿到图纸,或者找到钥匙,只有把它打开,才是属于你的,我们要开启正法宝藏,需要什么钥匙呢?这个地方讲,当具锋芒之智慧。“锋芒”就是锐利的意思,即很税利的智慧。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很钝,只能考虑到一般世间上的事情,怎么样做饭炒菜、操作电脑等等,具有这样的智慧,不能说拥有殊胜敏锐的智慧,真正敏锐智慧必须要去认识到它的要点,或者了知万法实相,这种智慧称之为锋芒智慧。因为敏锐的智慧不单单是在现相的层面上搞清这些原理,明白如何使用这些东西,而是要了知这些东西的实相到底是什么。比如这些东西显现时就是无常、虚幻,完全是离戏的空性,显现当下就是光明的如来藏,这些只有敏锐的智慧才能发现。
有了这种敏锐的智慧,拜读或者修习《大车疏》的内容,很快可以启获证悟的宝藏。我们有些人听到这里,觉得自己现在没有锋芒的智慧,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也不是这样。有些人通过多生累劫的修行,到了这世具有了利根,天生智慧就非常锐利,所以一接触马上就通达了。不具有这样天赋的人怎么办呢?通过不断学习、积资净障、创造机缘,也会慢慢地具有锋芒的智慧。
佛教中有一种转根的说法,可以把钝根转变为利根。虽然本来是钝根,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祈祷、累积资粮,根基会慢慢转变成利根。利根的最大好处是什么呢?能够轻易地弄懂修行的核心,容易产生定解,或者在修法的时候生起觉受,乃至于证悟。
利根者修行的障碍少,顺缘多,完全是可以通过转根达到的。转根有什么奇异的地方吗?转变你的根机,无外乎就是转变因缘,我们一直在强调因缘,实际上因缘很重要,具足什么样的因缘,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如果要得到利根的果,必须要具足成为利根的因缘。前面我们讲过,第一,我们要有善良正直的人格;第二,多去听闻教义、积累资粮、忏悔罪业、祈祷上师三宝,通过长时间的修行,缘起具足之后,就会改变我们的身心。
我们的身体也会改变,在修行的时候,比较容易昏沉,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很精神,一旦闻法、修法就开始打磕睡,身体很重等等,通过善根的累积、罪业的清净这种现象逐渐会消除,对于修法方面能够堪能,身体很轻松地配合修行。通过前面的修行,自己的心智也开始敏锐了,看东西容易看得懂、记得住,可以抓住要点,修的时候知道从哪个方面下手,就是一种明显转变根基的表现。
这是通过什么达成的?就是不断的修行。累积资粮是泛泛的讲法。具体来讲,比如供曼茶罗、顶礼、转绕、听法、供灯、放生等善行,还有修持菩提心,都是让我们快速累积善根的方法,同时辅以念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或者三十五佛忏悔文等进行忏罪,既积累了资粮,又忏悔了罪业,再加上猛厉地祈祷上师三宝加被,通过很多因缘的积累,自己的身心慢慢转变,就是从钝根转成利根的过程,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利根者是多生累世修行而获得的,对于这些人我们没必要去嫉妒,毕竟是他通过自己努力修行得来的,我们没有得到也不用自暴自弃,反正任何一个人如果抓住要点去做,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缘起和因果不虚的道理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听闻、修行了很多,还没有出现什么结果,也是因果不虚。为什么呢?只能说明我们的因缘不够。有些人不懂得佛理,认为我修了这么多善法,为什么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恰恰就是因果不虚的表现。如果不懂得道理,觉得因果好像不对,做了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出现这样的果呢?他会觉得这是因果虚耗的表现。我们说你做了这么多,或者自认为做了这么多,却没有出现结果,恰恰是说明因缘不够,还要继续去做,障碍比较多,必须要去忏悔。因为因果不虚的缘故,我们才会显现这种结果。
修行佛法的人要相信因果不虚的道理,这样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更加地积极向上。在不了解佛理的外行人来看,佛教中讲的因果是很消极的,他们觉得一讲因果就成了宿命,没办法改变了。实际上我们说的确是做了什么因,就有什么果,从某一点上看有相似的地方,但很多人把这一点无限的夸大,认为讲因果就是宿命论、消极的表现。其实这恰恰不是消极的表现,如果懂得了因果不虚的道理,我们就会非常积极地忏悔或者阻止以前不好的缘起,然后开始去创造更好的缘起,这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也并不是说一两天马上就会改变,虽然我们去做了,有时很快,有时稍微慢一点,如果我们真正诚信因果不虚的道理,把原理搞清楚之后,不管是几年,还是几世,我们都会这样做下去。因为因果不虚的的确确是整个修行佛法的核心,如果我们没有诚信因果不虚,绝对会失去所有修道的基础,不可能真实地修道。如果没有诚信因果,学习了一点经论,最多变成了搞学术研究的层次。有些搞学术研究的人,只想把字面上的东西搞清楚,至于里面的道理他不去实践。如果我们没有因果不虚的正见,很难趣入真实的修行原因就在这里。
以上是从当具锋芒之智慧的颂词,我们稍微发挥了一点,讲一下在修行过程中,作为修行人应该具足的一些修行道理。
三信具慧有缘者,取全知师意伏藏,
自勤实修广传他,真伏藏师成就者。
“三信”前面解释过了,就是清净信、欲乐信和不退转信,三信是具有信心。“具慧”就是前面讲的当具锋芒之智慧。“三信具慧有缘者”,既有信心又有智慧的有缘人。有些人有智慧没有信心,有些人有信心没有智慧,都不是真实的有缘者,最圆满的有缘者不是这些人。虽然有些人由信心开始趣入智慧道,或者有些人由智慧而生起信心,但是后面都需要既有信也有慧。
汉地有一种说法是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或者增长无明,只有信心,没有智慧就成了迷信,所以有信无智,增长无明。有智无信,增长邪见,只有智慧没有信心增长邪见,真实的既有信又有慧的人就是具缘者,此处讲的三信具慧有缘者,就是具有三种信心又有智慧的有缘者。
“取全知师意伏藏”,他可以去取伏藏,什么伏藏呢?“全知师”即全知无垢光尊者,他的《心性休息大车疏》就像意伏藏一样,是心意当中埋藏的伏藏。
伏藏有一种特点,一般来讲没有因缘的人取不到。西藏有取伏藏的伏藏大师,他取伏藏的时候必须要有因缘,自己的悲心、修证,还有因缘时间,这些都汇合了。以前莲花生大士的空行母益西措嘉为了利益后代的有情,伏藏于岩石、虚空、湖里等等,或者有些时候伏藏在成就者的心中,这些伏藏时间因缘到了,就会显现出来,把它取出来之后,翻译成现在的文字,开始利益有情,这是伏藏以及取伏藏。
现在的修行人取什么伏藏呢?要取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车疏》的伏藏,这就是从无垢光尊者的心中显现出来的意伏藏。如果有了信心,又具有智慧的有缘者,真正完全领悟了《大车疏》的密义,就相当于取了无垢光尊者埋藏的伏藏。
取了这个伏藏之后,“自勤实修广传他”。“自勤实修”是自己非常精进地实修窍诀,然后修行成就“广传他”。在伏藏的传记中大部分都有一种传统,就是这个伏藏取出来之后,三年之内自己要秘密地实修,获得了成就的验相之后,就可以把取的伏藏法广传他人。此处第三句当中有自勤实修广传他,当然不是百分之百,普遍来讲都有这种规矩。对于《心性休息》的内容自己精进地实修生起了证悟之后,把里面所讲到的道理广传他人,让他人也来实修这个窍诀,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益众生。
虽然佛陀有很多的事业和利益众生的方法,但是很多大德在赞叹佛陀事业的时候,异口同声地说佛陀所有的利众事业中,讲经说法的事业最为殊胜,就是把证悟的法要传给他人。因为传法之后其他人可以直接了知修行的要点,然后经过实修很容易在内心产生觉悟,这是最究竟利益众生的方法,至于其他的方法都是属于辅助的。比如在道场塑了很多佛像,高大庄严,很多人慕名而来,信仰的人去朝拜,不信仰的人去参观,这样也可以在很多人相续中种下善根,这是一种间接的方式。直接的方式就是听法,听法后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再去实修,会在内心当中真正的去除迷惑,生起觉悟,因此讲经说法就是最直接的利益众生方式。
这里把自己精勤实修之后广传他人的修行者,赞叹为“真伏藏师成就者”,他取了最殊胜的伏藏,然后把伏藏去做利他的行为,因此赞叹这些修行者是真正的伏藏师和成就者。
此外觉受纷现法,零星修法无生圆,
何等富足智者呵,莲师教法贩卖者。
这个颂词是从反方面批评了其他不如法的行为。“此外”是除了无垢光尊者、佛陀的真实具有加持的修法之外,因为无垢光尊者都是真修实证,达到了佛果的高度,对于他没有丝毫过失,具足一切功德的相续当中显现出来的法要,观修之后对众生具有很大的意义。除此之外,什么叫做“觉受纷现法”?有些人的觉受和证悟有差别,触证是一种实际的证悟,如果产生了这种证悟可以说达到了圣者果位。
有些人在修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觉受,虽然有点像证悟,但不是证悟,比如他的禅定修得很好,或者有时觉得很清明,出现一些所谓的神通,这只是一种觉受而已,会突然冒出很多所谓的修法仪轨,或者在某个修法的阶段,自己写诗的能力非常好。
汉地的憨山大师在修行的某个阶段,突然达到了这种状态,他内心当中的诗一首一首地冒出来,根本不需要思考,他知道这是一种觉受,如果耽著它,容易入于歧途。他就拼命地不想,然后通过睡觉等方法,把这一关过了。
通过汉地大德,还有藏地祖师的经验,我们知道在修法过程中会出现这种觉受,似乎智慧很敏锐,随便可以写出道歌。外人看来很深奥,实际上这些根本不是意伏藏,也不属于证悟之后显现的道歌,就是修行到某个阶段,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情况。不执著没有什么,也会过去,否则非常容易入歧途,对自己修行有害。觉受纷现法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真正的证悟,只是在修法过程中,还是凡夫阶段出现的修行感受,然后开始从内心中,纷纷涌现了很多所谓的修法、道歌等等。
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是不可靠的。为什么不可靠?源源不断地写出来,虽然有点像成就者行为,看起来词句也很深奥,但是的的确确不是证悟的相续中流现的,对众生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这就是觉受纷现法。
除了佛陀、无垢光尊者这些成就者真正在证悟的相续中流现出来的法之外,觉受状态中出现的法,或者零星的修法再多,“零星修法无生圆”。“生圆”就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属于密宗的修法,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一种修行方式,但是里面没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真实修法的要点,所以说“何等富足智者呵”。
诸如此类的修法,这些分别念冒出来的东西,“何等富足”,即便一天可以造一千个修法或者写一千首诗,出现得再多,也是智者呵斥的对象。因为真正的圣者知道到底是属于圣智,还是凡愚,所以这些东西再多,有智慧的人也会呵斥。如果耽著这些会中断真正的修行,再加上把它当成一种能够证悟的修法传给别人,让别人也来修就是害了其他众生,因此对自他都没有利益的东西当然会遭到智者呵了。
“莲师教法贩卖者”,如果把这些当成敛财的工具,就变成了贩卖莲师教法。“莲师教法”从字面上讲就是莲花生大士的教法,引申出来就是指清净的教义,这些人属于清净教义的贩卖者。如果把佛法当成敛财的工具,贩卖佛法就是做非法的事情,这不是智者所赞叹的方式,或者主要来讲不是智者应该追寻的修法。前后一对比,就会知道无垢光尊者论典或者佛陀的经典非常可靠,无论修持还是依止,绝对会给自他带来利益,此外其他的觉受纷现法、无生圆的零星修法再多都不稀奇。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有些人只看表面,没有智慧去分别哪些是正法,哪些是邪法,他只是看到这个人连续不断地造了这些修法,被表面现象所欺骗,趣入到这种所谓的修法中,最后自己浪费了暇满的人身。
佛陀的经典、无垢光尊者的论典都是真正可以依靠的,不管如何观察,没有丝毫的过患,而且经过一代代高僧大德的印证,也通过实际的修行产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证悟,这方面是完全可靠的。其他现在的人都是各说各的,为了包装自己、利益自己,可以说很多谎话,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唯一可以相信的是可靠的修法,至于其他的东西,我们应该予以放舍,置于一边不观察就可以了。
于同真佛成就者,言教不信不实修,
渴求凡愚迷乱语,断绝法缘之征兆。
此处是为了点醒那些无明愚痴的人,具有无明愚痴的人对于等同于真佛的成就者言教,此处是以无垢光尊者的言教为例。其他像佛一样的成就者言教,比如宗喀巴大师、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的言教等等,对于这些等同“真佛成就者”的言教不生信心不去实修,反而“渴求凡愚迷乱语”,对于世界上凡夫愚者迷乱的话语很有兴趣。今天出现了一个大师造了一些修法,明天又出现一个某某自创的修法等等,在整个世间层出不穷,对他们所说的话非常相信,或者有些修行者对佛语没有信心,不去实修,对成就者的语言不相信,反而相信其他人的语言。
在《菩提道次广论》中,宗大师有一个教言:佛陀在经典中讲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能不能活到明天还不知道,今天就应该认真地修行善法,对这个修法的教言很多人不会重视;如果有个算命先生说,你明天有难不能出门,得在家里的门框上贴道符,或者在哪个地方挂面镜子,很多人都很相信,马上就会照办,而且再三地询问,我这样做是不是还有什么遗漏的。
他很相信这些东西,实际上真正观察起来,一个敛财的算命先生怎么可能和佛陀相比呢?佛在经典中说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耽著这些,应该认认真真地抓紧时间马上修法。对于这些深奥的教言没有信心,一个算命先生随便说几句,我们马上相信了,这样的事可能也会发生我们自己身上。如果谁给你打卦算命,说有什么灾难要念什么经,马上就会去做,但是殊胜上师、佛陀、高僧大德论典中讲的教言,不生信心,也不去实践,这就是一种颠倒。
无垢光尊者在教言当中,或者上师告诉我们要认真地闻思修,好好地学习教理,听不进去;旁边一个凡夫人告诉你不需要学习、修行善法,马上就听进去了,这也是渴求凡愚迷乱语的状态。
我们真正应该相信的是什么?经得起考验、观察的佛经,或者具有法相的高僧大德,比如上师的殊胜教言是值得相信的。一般不修行的世间人说的都是迷乱的语言,根本没有正量可言,没有什么可靠性。如果放着这些殊胜的教言不去追寻,反而去渴求世间人所说的迷乱话语。
我们如果这样去做了会怎么样?“断绝法缘之征兆”,是自己断绝法缘善缘的一个征兆。如果我们经常去渴求迷乱的语言,还怎么去缘真实的法义观修呢?因此这是断绝法缘之征兆。这也是提醒我们后代的修行者,因为后代修行者的福德智慧比较浅薄,障碍比较多,所以如果没有像善知识一样的语言,经常在我们耳边提醒,容易一不小心就进入迷途了。我们要经常性学习智慧的教言,内心当中的智慧提高,相当于免疫力在不断的提高。如果免疫力提高了,智慧力加深了,再有其他人胡言乱语我们听就听了,不会去相信。对于修行人来讲,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法缘。
因此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力争让自己生起辨别的智慧,这是相当重要的。开始我们可以依靠善知识,这件事情对不对,可以问善知识、善友等有智慧的人。当自己的智慧逐渐坚固之后,就会懂得怎么样去分辨了,这是进步的表现。
若真实修则无需,铃鼓铮铮数念珠,
三休息及功德藏,所出教言当实修。
如果我们要真实修行,应该修行第三四句中所讲到的“三休息”,就是修习前面讲到的无垢光尊者所造的禅定休息、虚幻休息、心性休息三休息,然后“功德藏”是谁写的呢?《功德藏》就是持明无畏洲智悲光尊者从内心当中流现的殊胜意伏藏,《功德藏》有点像心性休息,也是从加行到菩提心然后到密法实践的一部殊胜论典。对于三休息、功德藏“所出教言当实修”,这些都是真实的修法。
我们看第一句最后和第二句有一个“则无需”“铃鼓铮铮数念珠”,连起来一看,应该对于三休息和功德藏所出的教言实修,不需要把铃鼓弄得铮铮作响,然后哗啦哗啦数念珠。这是什么意思?稍微知道一点密宗的人都知道。在密宗仪轨中有使用铃鼓的法器的修行方式。修法仪轨中要求左手摇铃,右手使用手鼓,然后叮当作响。
念诵仪轨念到了中间,开始使用念珠持诵心咒。颂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在推翻这种修行?不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懂得修行的人也会完全懂得铃鼓的含义。金刚铃代表五智,摇铃的时候,金刚铃发出叮叮的声音,这是本尊在五智中所显现出来的法音。五股金刚杵是代表智慧的,金刚铃代表本尊的心咒,提醒我们一切处在清净中。手鼓有摧毁无明的象征意义,当我们摇鼓时要安住在这样的意义中,这样就是安住于实相的。如果不懂得究竟的意思,只是流于表面,不管你再怎么摇铃、打鼓都只是一场仪式而已,没有什么额外的意义。
数念珠也是一样的,修法到了中间必须要念心咒。相当于把念珠加持之后,观成本尊的坛城。这时念珠不单单是计数器了,就是本尊坛城一样,也是相应于实相的。在使用念珠的时候,念珠本身就和实相一味。
一切的修行都是通过这些法器代表不离开实相、净观的意思,所以懂得意思再去做,拨念珠、念心咒都是和实相相应的真实修法。有些外行人不懂这些,他认为你们密宗搞得好热闹,又是摇铃,又是打鼓,然后把声音搞得抑扬顿挫,又开始熏烟烟、吹号,他们就看不惯,密宗弄得这么复杂,搞这些形象的东西干什么?实际上每种法器、仪轨都有它的意义,通过外在的行为、法器提醒内在的觉性,让修行者安住在觉性当中。如果懂得这些教义,所有的修法都变成深奥的修法了。
此处为什么说无需铃鼓铮铮数念珠?就是在批评有些表面的修行者,不懂得三休息和功德藏中所讲的契合实相的道理,只是表面上把鼓敲的轰天作响、铃铛摇得叮当乱响,实际上并没有真实修行的意思,批判的是一种表面修行,而不是批判这些证悟者修行时使用铃鼓。因为他们使用的铃鼓、念珠,都是和究竟实相相应的,每一个法器都是要提醒修行者一切万法的实相。如果我们慢慢接触密宗的理论,就会发现密宗非常深奥。每一个手势、咒语、每句话、每个法器都有一种提示,为了提醒修行者不要忘失实相,经常性的使用铃鼓,每天安住在实相中,证悟实相的机会非常大,这也是密宗非常殊胜的窍诀。
慈诚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中,也讲到了很多密宗的原理,以及术语代表的意思。有时间也可以参阅《慧灯之光》来了解密宗的意义,如果我们不了解就很容易做表面的修行,有些人喜欢热闹,哪个地方敲锣打鼓、咚咚作响,他就觉得这个地方有修行;有些人反对表面上的仪式,觉得密宗很古怪,两种人都不是合理的心态。只有了解了意义,我们对于这个修法才有真正的全面了解。
口头实修有何用?理解句义反复修,
教义融心净自意,闭关实修诸要诀。
此处华智仁波切说,口头实修有什么用呢?你只是在口头上说应该实修这个窍诀、那个窍诀,这是没用的。关键在内心当中要生起一种修法,所以此处讲“理解句义反复修”。“理解”当然是内心当中理解了句和意的意义之后,反复的观修。
闻思修的次第就是这样的。首先通过听闻大概了知了在讲什么,然后通过思维进一步地生起定解,最后通过修行反复去串习。上师仁波切以前讲过什么叫修行,即反复串习就是修行。反复串习和此处说的反复修是一个意思。
“教义融心净自意”,通过多次的串习之后,教义逐渐地融入了自己的心,或者换一个方式来讲,内心当中逐渐地生起了清净的智慧,有了对教义的证悟或者理解。“融心净自意”,我们内心不清净的原因何在?因为有无明,教义代表和实相相应,如果教义融入了自心,我们的心自然而然就清净了,就是“净自意”。
“闭关实修诸要诀”,闭关实修的一切要诀,这是很重要的。闭关实修很重要,在闭关实修之前,闻思是更重要的。麦彭仁波切也是讲过的,如果不知道定解就去修行,没有任何意义。无始以来我们就是在庸俗的分别念中度过的,如果现在没有定解又去修行,修这个庸俗分别念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我们在闭关实修之前,必须要通过闻思来让自己生起清净的见解,在实修的时候就修清净的见,在清净的见上面反复去串习观修就是实修。
比如我们修习暇满难得之前,要明确所修的暇满难得正确的见解是什么?为什么要修?首先把原理搞清楚,然后所有暇满难得的修法都围绕这个核心去串习,最后一定能产生暇满的人身非常珍贵的定解,要用难得的人身去做最有用的事情,不做其他和修行无关、浪费暇满人身的事情,就会有效的遮止恶业、行持善法,其他无常等等都可以这样类推。
若晓此理循佛迹,讲修教法一时持,
教法证法自驾驭,不久生起择法智。
“若晓此理循佛迹”,如果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循佛迹”,我们就是跟随佛陀走过的足迹往前走。相当于在雪地,或者沙漠中,如果跟随前面人的脚印走,就不会迷路一样,我们现在要修行成道、利益有情,也必须要跟随以前三世诸佛或者登地菩萨的足迹,不会走错路。
我们通晓了《心性休息》的道理之后,相当于走上了以前佛菩萨走过的道路,随着他们的足迹往前走,佛通过这条路成佛了,现在我们走上这条路,当然也会成佛的。
“讲修教法一时持”,讲解和修行的教法“一时持”,一个时间中完全可以受持,当然所讲修的教法是一致的,只不过在不同的角度不一样而已。讲解和修行,对于教法进行讲解和修行,角度不一样。
“教法证法自驾驭”,此处有个“教法证法”,什么是教法?什么是证法?教法相当于经典,现在这些文字、讲解的语言属于教法,就像能诠句;证法相当于内心当中生起的证悟、觉受,乃至于产生信心、悲心,守持戒律都是属于证法的范畴。一般而言教法通过讲解而兴盛,证法通过修行而兴盛,所以第二句说讲修教法一时持,第三句说教法证法自驾驭,就是教法通过讲、证法通过修。
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论》要结束的时候,有一个颂词:“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佛的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就是以教法和证法为正法的本体。有持说行者,那怎么受持呢?就是“说行者”,“说”是对于教法讲说,“行”是对于证法去修行。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此”是佛陀的正法,正法就会久住世间。通过讲解去兴盛教法,通过修行去兴盛证法。
“教法证法自驾驭,不久生起择法智”,如果能够这样做,不久就会生起择法的智慧,这个“择”就是拣择、抉择,能够抉择一切万法的智慧就可以生起来。此处的择法可以从浅层次讲,也可以从深层次去讲。浅层次相似的择法,比如我们能够理解什么是正法、恶法,什么该取、该舍?是一种择法智。比较深的择法智属于登地菩萨的智慧。
此外不知有法者,通达法性非圣智,
有如所智无尽所,此圣者违佛教轨。
“此外不知有法者,通达法性非圣智”,真正的择法智就是同时获得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择法智就是殊胜的圣智。如果没有真正的证悟,不是通过如理如法的修行生起的智慧,“不知有法者,通达法性非圣智”,有些人自称已经通达了法性,却不知有法。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有法”“法性”?有法就是有显现法。比如现在我们的房子、电脑或者杯子等等,都是属于显现有法。法性是有法的法性,就是这个显现法的本体实相。从这方面讲的时候,有法和法性一个是表面的东西,一个是究竟的本体。如果我们真正了知了法性,一定能够通达表面的东西,如果连深层次都知道了,怎么可能不知道表面的东西呢?我们了知了法性之后,只会对有法的方方面面了知得更细致。
有些人说自己通达了法性,但是不知道有法。有些人说我的证悟很深,对于胜义谛已经证悟了,表面上的东西,比如教法我不了知,这是矛盾的。对于有些人说不知有法,却通达法性,华智仁波切说“非圣智”。你所谓的通达法性一定不是圣智,圣智是对法性和有法都通达的智慧。我们连起来看,有些不通达有法而自称通达法性的人是根本没有圣智的,他只是嘴上讲讲自己通达了法性。有法和法性比较起来,法性比有法深得多,很多人可以多多少少地了知有法,哪个人的分别心能够了知法性呢?如果了知了法性,粗层次上的东西更加容易理解了,出现了这样颠倒的情况,华智仁波切说非圣智,一定不是圣智。
“有如所智无尽所,此圣者违佛教轨”,此处又出现了一个名词,“如所智”和“无尽所”当中的“尽所”,这是什么呢?如所智是如所有智的简称;“尽所”是尽所有智的简称,就是说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佛地的时候真正圆满了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但是在菩萨地有部分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什么是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呢?如所有智是对如所有法的智慧,尽所有智是对尽所有法了知的智慧,此处有一个如所有智和如所有法,尽所有智和尽所有法,如所有就是如如的所有层次。“如”是真如、实相。有时从空性的侧面,有时是光明的侧面,反正如就是代表真如实相。“所有”,真如所有的东西,包括实相叫如所有,这些叫做如所有法,对实相空性证悟的智慧叫做如所有智。
“尽所”呢?尽其所有的显现是有法的部分。前面是它的空性部分,尽所是它的显现部分,世俗轮回当中就是山河大地了,如果是在胜义谛就是智慧、光明,或者宫殿的显现,叫尽所有。不管是世俗的显现,还是圣者面前的显现,都是属于尽所有法。通达了尽所有法叫做尽所有智。
有如所智无尽所,有些人说自己产生了了知空性的智慧,但是没有尽所有的智慧,这不可能。“此圣者”,有些人说我是圣者,我了知如所有法,有如所有智,产生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但是没有了知一切显现法的智慧。“此圣者违佛教轨”,真正的圣者证悟了如所有智,一定有尽所有智,只有如所有智没有尽所有智的情况不会出现,如果有如所有智无尽所有智,这种圣者违背了佛教的轨道,不是真正的圣者。
从这方面告诫后学者,在修空性打坐的时候,好像是产生了一点点觉受,觉得自己证悟了空性,生起了如所有智,但是对于尽所有法一窍不通,肯定不是真正的证悟,对这方面要小心。
一切如来通衢道,菩萨由乐至乐道,
结缘悉得解脱法,修此一佛掌中握。
“一切如来通衢道”,《心性休息》中所提示的修炼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窍诀等等,属于一切如来通衢大道。因为佛陀修持的法,也就是无垢光尊者在《大车疏》当中所讲的内容。
“菩萨由乐至乐道”,这部论典当中所诠释的道也是一位菩萨由乐至乐的殊胜道。前面是成佛的道,下面讲菩萨道,真正的菩萨道是由乐至乐,由一个安乐的修法趣向于快乐的道。因为菩萨道是快乐的道,由安乐的学道到安乐的佛道,所以是“由乐至乐道”。菩萨道是内心当中放弃了自私自利,因此内心当中很快乐。
所有的不乐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自私自利的作意,有了自我意识,就有了不快乐的因素。如果修持利他的菩提心,把自私自利的心完全解放,哪里还会有真正产生悲伤、不快乐的因素呢?
有时我们说自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没有发菩提心之前很快乐,发了菩提心之后产生了很多违缘,非常痛苦,看起来好像修菩萨道的过程很痛苦,但是我们要分清楚。真正的菩提心,是让我们放松我执的,菩提心是一个清净的大善业,这种修法能够让修行者体会到利益众生的快乐。我们真正痛苦的根源,不是因为修持了清净的菩提心所带来的,而是内心本来就具有很多痛苦的因。我们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这些痛苦的因都在相续中具足,所以我们的痛苦是以前相续当中存在的种子。
它不是一套因果,我们修持菩提心的道是清净的,本身是一种善法,可以说是快乐的法,这个因一定会导致快乐的果,而现在我们在修法的同时,以前埋在相续当中这些痛苦的果还在不断地成熟。一方面心中开始累积菩萨道的乐因,一方面相续也在成熟以前的恶果,但是我们不知道就把二者混为一谈了,觉得我现在的痛苦是修菩提心带来。这是两套因果了,我们相续当中不单单有两套因果,而是有多套因果。如果我们不明事理,就把很多套因果混在一起,埋怨说我自从皈依、修法之后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这些不如意是不是通过修法带来的?修法绝对不会带来痛苦的果。因为修法发了善心,修的是善行,通过善心善行怎么可能带来恶果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样因果就错乱了。
我们相续当中有很多套因果,现在这套因以后会成熟果,这是一套因果,现在痛苦的果是以前的恶因导致的,只不过在现在的相续当中叠加了,我们可以用智慧把它分开。如果我们以智慧观察分析之后,知道现在的善因以后会结成善果,现在的恶果一定是以前的恶因形成的,如果我们把它分清楚,在修道过程中就可以解开很多的死结,因此菩萨道是一条由乐至乐的道。
“结缘悉得解脱法”,第三个特点是如果心缘着这个法悉得解脱,它是让和这个法结缘的人都能获得解脱的法要。这个颂词有四个特点,第一,一切如来通衢大道;第二,菩萨由乐至乐的大道;第三,结缘者都能解脱的法要;第四个“修此一”,这个“一”字要断句,“佛掌中握”。
这是什么意思呢?修此一佛掌中握,修持一个法要就像把佛果握在手中一样。平时我们说这个东西已经拿在手上了,很有把握是属于我的了,此处用这个例子,修此一,即修持一个菩提心的法要。
此处我们虽然在赞叹《大车疏》和无垢光尊者,但是《大车疏》从头到尾都是讲一个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加行是出离心,或者密宗的修法属于胜义菩提心,所以一可以说是大车疏,也可以理解为菩提心,修持一个殊胜的菩提心佛掌中握,佛果相当于已经握在你的手中。
还有一个也比较形象的例子,就是渔夫钓鱼。鱼在水中已经咬钩了,虽然鱼还在水中,但是它已经和上岸了一样。因为渔夫只要一发力,鱼马上可以从水里到岸上,只要它一咬钩相当于上岸了,所以这个法也是一样,修此一佛掌中握。
虽然现在似乎还没有获得佛果,就像鱼还在水里没到岸上一样,但只是一使劲它就会上岸,所以修此一。虽然我们还是属于因的修法阶段,但只要你精进一定会成佛。因为它的路是完全正确的,就像把佛果已经握在了手中,通过这种方式来赞叹这部论典。
麦彭仁波切的很多论典,还有法王如意宝很多论典的名字叫做掌中持佛,有这样类似的名字,说明这个修法很殊胜,只要你得到这个法然后实修,很容易成佛。我们要理解此处讲解的内涵,不要理解成把一个佛像握在手上,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把佛果握在手中,修了这个法很快会成佛的意思。
故愿你我永不离,至尊全知此妙论,
以菩萨行解相续,饶益等同虚空众。
前面讲了这么多大车疏的特点,所以华智仁波切后面让我们一起发愿,“故愿离我永不离”,华智仁波切说:我这样发愿,也愿你这样发愿,愿你我永远不离开“至尊全知”——无垢光尊者,“此妙论”,以《大车疏》为主的殊胜妙论。
“以菩萨行解相续”,通过修持菩萨的行为解脱我们轮回的相续。“饶益等同虚空众”,我们就有能力去做发心时说的,我要利益一切有情。一切所做所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奋发,这时我们就可以解脱等同虚空的众生。“虚空众”就是虚空一样的众生,多得没办法数清。我们能做到吗?这已经不是问题了。
因为你的相续解脱之后,反正不间断去做就行了,跟你有缘的众生直接去利益,没有缘的众生去创造机缘,菩萨就是这样。对于有缘的众生会想方设法让他去闻法,已经闻法的众生,想方设法让他修法,去成熟解脱;没缘的众生菩萨也会主动去创造他见佛菩萨、闻法、修法的因缘,菩萨会引导众生一步一步去做。这时就可以真实地去饶益等同虚空的众生。真正来讲菩萨有的是时间,他的时间是乃至虚空界,一直会去做利益有情的事情。并不像我们说要在十年当中去度尽一切如虚空的众生,他有的是时间,可以跟随自己的因缘去做,所以众生再多也无所谓,对他来讲都不是问题。只要时间因缘成熟,就会一个一个地度化,把众生真正地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发菩提心的时候,我们要从单个众生开始观修,而不是泛泛地观修一切众生;度化众生也是一个一个地解脱,不是泛泛地说一下子把一切所有众生都度完,一个一个地度就可以了。因为菩萨一个一个去度众生,所以我们才有了修行佛法的机缘。菩萨没有放弃一个众生,当我们因缘成熟就会遇到佛法、善知识,学习佛法了知佛理,懂得修行的窍诀慢慢地去做,这时得到菩萨所引导,慢慢地走出轮回,发了这样的愿。
下面是一个结文。首先是华智仁波切的谦虚词,然后略说了造论的缘起。
虽我不喜未实修,凭口说法如鹦鹉,
然依全知第二佛,师徒所说无欺惑,
华智仁波切非常谦虚地说,虽然我不喜欢没有实修,而凭口说法犹如鹦鹉一样,意思就是说没有实修单单通过口说法,犹如鹦鹉学舌,这种方式我不喜欢。虽然我没有实修,但却说这个好那个好。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依靠了全知第二佛无垢光尊者师徒。全知师徒,一个是无垢光尊者,一个是智悲光尊者,或者无垢光尊者以及后代的祖师。因为对于全知师徒诠说的没有丝毫欺惑的论典生起了信心,所以宣讲了这部《窍诀金钥》。这是他的谦虚词,意思是虽然自己没有真正的实修,没有讲法的资格,但是依靠全知第二佛师徒所讲的无欺惑金刚语进行宣说,应该没有错误。
下面讲了造论的缘起:
同行法友屡劝请,盛情难却石渠生,
阿哦沙波撰实语,愿成众生诚信处。
善哉!善哉!善哉!
华智仁波切说:我写这个教言的缘起是“同行法友屡劝请”,和我一起修法的金刚道友或者徒弟,这样的“同行法友”屡屡劝请,要求写一个教言,因为“盛情难却”,无法推辞。“石渠生”,石渠是一个地名,华智仁波切诞生于现在四川省甘孜州的石渠县,他出生的地方我去朝拜过,在很偏僻的一个山沟里面。
“阿哦沙波”是华智仁波切的另一个名字,有的地方用华智仁波切,有的地方用阿哦沙波。“撰实语”,撰写的真实语。“愿成众生诚信处”,愿这种真实语能够让众生产生诚信,对什么诚信呢?华智仁波切的意思并不是说对他产生诚信,而是说对里面所讲到的大乘皈依、菩提心,以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产生诚信。因为如果对此三处产生真正的诚信会获得很大的利益,所以愿这些成为一切众生生起诚信之处,能够以此利益有情。最后用了三个“善哉”,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实际的利益。
至此我们把这部论典讲完了。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