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赞》第4课笔录

讲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讲《缘起赞》。

《缘起赞》是通过缘起来赞叹佛陀,因为证悟缘起、宣说缘起是佛陀的一种不共的特点。佛陀作为导师出世说法利益众生,比起其他利益众生的所谓本师有很大差别,其中不共的最大差别就是宣讲缘起。我们通过其他修行者或者外道本师共同具有的特点赞叹佛陀,体现不出佛陀的殊胜之处,如果只是通过神通来赞佛,我们就会觉得只要有神通肯定是佛,就可以依止,会让众生进入歧途。我们要以佛陀宣讲的最不共特点来安立佛陀最为殊胜、稀有,这样的缘起除了佛陀能够发现、证悟和宣说之外,其他的引导者、所谓的导师、所有的有情、一切的宗派,都没有宣讲过。

这时我们对于佛陀不共的甚深智慧和大悲会产生不共同的认知。然后再进一步以缘起为核心安立的佛陀教育,当然就是不共的,和其他的世间学说、任何所谓的心灵指引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了知了缘起,在学习缘起的过程中,真实发自内心赞叹佛陀、佛陀的教法,也意味着我们对于佛法中最核心的缘起产生了真实的认知,才能由衷发起这种赞叹,这时我们的信心已经非常稳固了。

通过学习缘起之后,第一,我们了知了佛法的精华要义,安立了佛法的核心、佛陀不共的特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找到了众生如何流转轮回的根源,也找到了如何灭除这种根源的解脱正道,这就是缘起。缘起对治的就是无明愚痴,不了知缘起就是实执、无明。因为不了知缘起产生无明的缘故,众生就变成了众生,从而产生了痛苦,在这个状态当中,如果不发现最根本的痛苦来源,即便在无始轮回当中,做这样或者那样的努力都没办法摆脱轮回的痛苦。了知了缘起,我们既知道了自己流转在轮回当中真正的病灶、流转的根源,同时也找到了对治轮回根本的方法,或者修行的方式,这就是缘起。

不知道缘起,就会无明、轮回、迷惑;知道了缘起,就可以灭除无明,而缘起性空的教法在整个过程当中,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当我们通达了缘起之后,就通达了佛法的核心内容。即便暂时来讲,我们对于很多的名词等其他的内容可能还不是那么了解,但是如果掌握了核心之后,以此为中心再往四周辐射,逐渐就可以灭除我们很多障碍,智慧福德增长之后,很多罪业都可以清净,最后很多佛法当中的教义,修行的境界都可以生起来。我们了知了缘起,对本师、佛陀的教法产生了信心,了知了自己和众生如何流转、如何解脱等等,而且可以通过缘起知道一切都是缘起而生的无自性,在无自性的当下也是有作用的。

我们了知之后,对于已经出现的果不会过于执著,不论是好的坏的。因为性空缘起的缘故,空性的时候知道在名言谛当中,如果错乱了因缘,仍然要产生以后的果,所以知道了缘起后我们对已经现前的果,通过不执著的方式去掉很多的分别执著。我们很多的痛苦也是因为不切实际的执著引发的。既然我们对果不执著,为什么还要在世俗中取舍因果呢?因为我们现在的行为会导致以后的果,所以了知了空性的缘故会对当前的一切不执著。了知了性空缘起,就会对以后的行为非常注意,这就是来自缘起的引导。

缘起性空包含了所有教法的精要。如果我们完全通达了之后,既不会过于的执著好坏,也不会因为无自性而荒废业果的取舍,这是非常稀奇的地方。通达之后很稀奇,既不会落入到一切都没有,什么都不做了,或者产生邪见的状态中,也不会我要做,而它是实有的,永远都不会。不管是哪一边都不是中道。佛陀出世给我们传递了中道义,证悟的时候是以中道证悟的,因为他知道在皇宫中过于享乐固然无法证道,但过度的苦行也不是证道的方便,所以佛陀从行为上就舍弃了极端苦行,开始接受饮食等等,然后在金刚座下,观一切万法缘起而成佛。佛陀告诉我们的都是中道,我们在生活中也要中道,不能偏激,不要极端。抉择见解的时候要中道,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修行的时候也要行于中道,对于大悲心、空性,或者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都要修行,方方面面都是中道义,只有我们行于中道才可以做一个合格的教法实践者,才有真实的资格。这对我们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方面来讲本来如是的存在,另一方面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必须要在内心当中抉择缘起,乃至于去实践殊胜缘起的教义。

我们在学习《缘起赞》的过程中,很多内容都可以逐渐去发掘。本论讲的很深,我们只是听一遍,或者看一遍,不一定会知道其中的甚深含义。虽然宗喀巴大师的颂词、大恩上师的讲记中把很多修行的关要讲得很清楚,但是我们没有用心,或者智慧不够,不知道它的意义,从此不学永远在这了,它是它你是你。如果我们契而不舍的学习,再再地看就会知道里面讲了这么深的内容。当年第一次学的时候,为什么没发现呢!我们总会有这样一种感叹。自己的福智增长之后,慢慢地法本当中传递出来很深的信息就会被我们接收到,能够在我们修行佛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佛法的特点都是这样。

它很甚深,不像世间的小说一样,虽然有些小说有好几层境界,但是再多境界仍然是分别心的状态而已,而缘起性空已经牵扯到了究竟实相,完全不是分别念可以缘了。这个状态不是分别心,我们还要用分别心去抉择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没有佛陀菩萨的引导、上师们窍诀性的讲解,通过自己的智力永远发现不了,这也是上师对我们巨大的恩德之处。

庚四、若自性空性则因果合理并远离边执:

假如承许自性空性,一切因果的安立都是合理的。不单单因果的安立是合理的,而且在安立自性空因果合理的时候,还可以远离边执,即有边无边的常见断见。我们就可以远离承许有、无,总是落于某一边的执著。到底有几边呢?归纳起来就是二边,有边、无边或者常边、断边,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是从有无派生出来的,并没有其他真实的本体,除了有和无之外没办法安立第三个。

万法本体为空性,及由此因生此果,

二种决定彼此间,互不障碍成助伴。

何有较此更稀奇,何有较此更稀有,

若依此理赞扬您,赞美非她莫属矣。

这二个颂词讲到了自性空性不仅因果合理而且远离边执。万法本体是空性的,通过空性“此因生此果”。“二种决定”的“二种”是什么呢?就是空性、此因生彼果,即空性和缘起生。“二种决定彼此间”,二种就是决定彼此之间,谁和谁“彼此”呢?缘起和空性彼此之间。怎么样呢?“互不障碍成助伴”,就是说空性显现、显现空性,或者这里讲的空性缘起、缘起空性,相互之间是没有障碍的,不但没有障碍反而相互成为助伴。这是非常稀有的,

下一个颂词开始赞叹了,“何有较此更稀奇”,哪里还有比这更稀奇的安立呢?“若以此理赞扬您”。因为佛陀如是的发现、证悟、宣讲了,如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互不相违,而且互为助伴的妙理,通过宣讲缘起理来赞叹佛陀您,“赞美非她莫属”,所有赞叹之最,殊胜的赞叹,最为第一的赞叹“非她莫属”,“她”就是缘起性空,所有的赞叹当中缘起性空是对佛陀最为殊胜的赞叹,除了她之外,其他不是特色,都是共同的,只有她才是最不共的赞叹、核心的关要之处。

一方面来讲很稀有,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佛法中在空性的时候可以缘起,缘起的时候是空性的,二者之间没有障碍,现和空、空和现之间没有障碍,而且是相辅相成、一味一体。虽然说这么稀有怎么可能呢,但是也不稀有,为什么呢?本来就是这样,有什么好稀有的。觉得它稀有是因为我们跑得离本性太远了,最后反观自己本有的自性时,觉得这么稀奇啊,其实有什么稀奇的呢?它本来如是,从来不变。

什么情况下说它稀有呢?第一,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它本来就是这样的。说它稀有是因为我们在迷失了那么长时间之后,发现了这个规律,终于找到了正道,这是很稀有的。我们本来处在这种状态当中自己不知道,现在慢慢开始了知,这是很稀有的事情,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状态,本来你就是缘起性空的自性,反而执著有无是非这些根本不属于本性的任何一边。不管我们执著有边、无边,还是执著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哪一边,佛说都很稀有。为什么稀有呢?任何一边都不是万法的本性。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去执著呢?从我们迷失的角度而言很稀有。第二,当我们迷失了很长时间之后,终于踏上了回归的正途,就是说我们在这么强大的有无是非四边当中,居然发现了一切万法什么都不是的本性,这是很稀有的。

为什么说不稀有呢?它本来就是如此,有什么稀有的。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回归它的本来面目。佛法当中经常讲本来面目,什么叫本来面目呢?这是你的本性,其他不是我们的本性,都要变化。我们的身体、家,或者思想是我们吗?全都不是。为什么?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当我们死去之后,这些都不是我们的了。我们的身体换了,心识也在刹那刹那迁变,我们今生是人,如果下一世转成牦牛、山羊时,执著的对象就变了,讨论的话题就变成了什么样的青草好吃,怎么吃才有营养,如何分辨哪种是打农药的,就开始讨论那些了,其他的东西不再关心了。一切的思想、境界、状态,世界全变了,这些东西不断地变。

我们到了地狱或者天宫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其他五道根本不显现了,就是这样的自性。哪一个是我们的本性呢?哪个都不是我们的本性,恰恰就是我们最朴实的本性没有认知,现在我们就要试着学习认知它,怎么认知呢?就是按照我们这里学习理论一步一步地观察,缘起是性空,性空是缘起,最后你就会知道,它的本性就是这个,我们通过上师的恩德、佛菩萨的加持,大概从思想上确立了一切都是假立的,这就是我们的本性,永远不会改变、不会丢失,也不会背叛我们,找到之后,不会再一次欺惑地我们。

我们多么迷惑啊,把不是我们的东西抓得很牢,而且为了保护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放弃了对寻找本性的探求。众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今天没有时间学习、打坐,因为我要做一件什么事情,或者有一个应酬,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但是我们应该抓住和为之奋斗的恰恰不是这些东西,就把学习佛法、回归本性通过这些理由抛弃了,这是一种颠倒。我们现在已经踏上了回归的路途,尽量多去做这些随顺于证悟本性和现见实相的缘起,其他都要看淡,不去执著,不得不做的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始终以这样的见解摄持,用自己的见解引导,而不是让它们引导我。这样一来,我们即便是做世间的事情,也没有忘失本性,逐渐地靠近究竟的实相。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现在学习缘起是回归最重要的一步,前期可能做了很多铺垫,比如我们以前可能拜过佛、许过愿,帮助过众生,这些都是边缘的准备,最核心的准备是这个大转折,就是遇到了缘起性空、般若、中观等等抉择实相的法要,这是一个最重大的因缘不能错失。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不断地发愿,并且为之积资净障。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必须要积累资粮、清净罪业、念诵很多遣除违缘的祈祷文和心咒、每天供护法神,全是为了证悟缘起。通过发愿我们会永远不离开这种心,因为本性是不离开的,再加上我们在缘起上不要远离它的加行,逐渐就会靠近它。其实它好在哪里呢?好在一切的本体就是虚幻的只需认识它就可以了,不用拿一个大铁锤把这些一一粉碎,这根本做不到,而且粉碎了也不是空性。只要认识到显现时就是假的,就像做梦的时候,我们突然在梦中回忆起了一切都是梦,当你了知这是假的,就找到了它的本来,它本来是什么呢?就是不存在的。现在我们的见闻觉知、自己的身心,外在山河大地等等,我们要认识这些本来就是虚妄的,都是依缘而生空性的法,我们认识它就够了。

每天都有这么多的素材,掌握了方法之后,你看到一个东西就可以观察它是缘起性空的,都没有离开缘起性空,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素材。我们对于中等的,比如一个普通的东西习惯之后,再用这样的理念去针对影响我们比较严重,会让我们生起很大情绪的东西,我们对怨敌的伤害容易产生嗔恚,缘亲友容易产生贪欲,这些也不符合万法的本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以思想去观察,并不是让我们抛弃这些,然后做一个木头人,这也不是成佛之道,因为我们根本也成不了木头人,所以就要认知它的本性。用智慧去摄持它们就不一样了,我们现在以轮回的思想趣入这是不对的,只能增加迷惑。那我们怎么办呢?既然我们现在还离不开轮回和这些显现,就要用智慧去摄持它,知道这是无自性的,然后执著就会减弱,这时智慧也会比较敏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知道哪个该做哪个不该做,没有意义的根本不会去做,自控力越来越强,越来越随顺于真实的修道,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万法本来如是,现在我们只需通过一定的精进,把该背的颂词背了,该抉择的道理抉择了,获得一个见解,懂得怎么去观察这些法。这些其实都一样,我们不要认为现了这么多眼花缭乱的法,到底从哪个入手啊!随便抓一个就行。为什么呢?虽然显现上有很多差别,但是本性空是一样的,这个法通过这个方式观察为空性,那个法还是通过这个方法是观察空性,并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这就是大道至简。真正来讲它的本性并不复杂,只是我们复杂的分别心显现了复杂的轮回,即便这个复杂的轮回正在显现的时候,它的本性还是这样。

当我们看到一幅画,画得这么花哨,什么东西都有,虽然我们认为有这么多差别,但是它只是一幅平面的画,除了一个平面之外,哪里有什么高山、峡谷、深洞?还有3D、4D的影片,你再觉得这些镜头怎么逼真,它就是一个屏幕,啥都没有,我们被这些欺骗了,认为里面有很多东西,其实它就是一个假象。

轮回中的任何法,无论是我们的思想、情绪,或者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一切似乎非常复杂,在我们认为存在很多差别的时候,它就是平等的空性,认知了以后,不会再有很多迷惑,慢慢我们的福智也会增上,我们如果能够了悟这一点,遇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趣入了真正修行实相的大道了,这是开始回归本性的一个信号,从这里开始,准备面临一个大的转折,这不是我们今生的一个什么转折,比如考上了重点中学,长大以后碰到了一个商机,这不是什么重大转折。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当中,突然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对心性教法感兴趣,也遇到了给我们宣讲心性的导师和教法,这是一个大转折。我们也对它有兴趣,想要深挖,为了现证愿意去做很多的努力,这是完全不相同的。我们看起来可能比很多人还悲惨,也活得没有其他人好,这没有什么,也不需要去羡慕,我们现在走的是觉悟之道。

因为抉择这些对我们来讲意义非常深远,所以这个地方讲,如果自性空性则因果合理,万法本体为空性,及由此因生此果,二种决定彼此间,互不障碍成助伴。前面我们已经讲了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空性,然后在本体空性的同时由此因生此果,在万法空性的时候,具足了它的因就会产生它的果。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就是说缘起而性空,性空的时候正在无自性的,一起万法在无自性的时候依缘而生。此因可以生此果了,所以说二种,即空性和缘起决定是周遍的,没有说可能、大概,决定就是永远不会变化,敢于肯定它是永远不会变化的,不可能有第二种情况出现,决定周遍。

“彼此间互不障碍”,就是说空性和缘起之间没有障碍。如果你是空的,不可能显现,如果有作用,绝对不可能空,我们认为显现和空之间是互相障碍的,这个地方说互不障碍,不但互不障碍,而且相互成为助伴,这个方面就是很稀有。

我们可以附带地讲一些关于修行空性方面的内容。这个地方到底抉择的是什么?二种决定彼此间,互不障碍成助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里可以说主要是从万法本性的基方面讲的。佛法中经常讲基道果,所谓的基是什么?大乘的基就是现空无二,这里面可以体现出现空双运,就是说本性空的时候,此因生此果,在此因生此果时万法是空性。如何安立呢?决定彼此间互不障碍而且成助伴,所以说看起来是两个,其实没有任何的阻碍,相互之间完完全全是相辅相成、一味双运的自相,这就是万法本性的基。无论我们知道不知道基就是如此,然后在我们了知基的基础上,通过修道可以现前果,就是现前本基的自性。这个本基的自性是什么?就是现空无二的自性,本来没有两边。

还有一个见修行果,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怎样区分基道果和见修行果,基道果当中的基到底是不是见解?基不是见,虽然它是一切万法的本性,但不能说成见。为什么呢?见是内心的认知、定解。那怎样安立基和见之间的关系呢?我对于这个基、现空无二,通过这里所讲的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理论,对本基观察完之后,遣除了增益损减,决定就是缘起性空的,好了,见解出来了。

基是见解的所缘。我们缘什么生起见解呢?我是缘它本来的状态生起见解。虽然基和见之间不能划等号,但是有关联,基不能叫见,只是一个基,不管你见还是不见它就是这样的。见就不一样了。见是这样的,我现在知道了,而且生起定解了,就是现空无二的,以前不知道。现在的世间人或者旁生,这一切的本性他们没有见到的时候是不是现空无二的?都是。他们不能叫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本基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们没有见。而我们有见,为什么有见呢?我知道了所谓的基是现空无二的,我通过学习、理论抉择,然后确定了,这就是见解。知道了本基叫见,不知道不叫见。

那见解只是对于基吗?不一定。有时主要是缘基观察的,为什么说这个见解不一定对照基呢?因为它是个见解,有了见解之后既可以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性产生遣除增益损减的正见,也可以缘道产生见解,我还没开始修,至于修道是怎么回事我可以去抉择,所以缘这个道可以产生见,缘果也可以产生见。对我而言现在要对于基道果都了解。我对基、道没有怀疑,对于最后可以获得的果,比如佛陀的果都很确定,这叫做缘基的见、缘道的见和缘果的见。

如果我对见已经完全确定了之后,有了见之后就可以开始修行。修是入定的,上座修,行是下座的,有时是这样分的,比如我上座时修空性,下座时我就缘空性摄持生活、工作,日常的转绕、顶礼等等,这些属于行。如果你有了见、上座的修和下座的行,然后就会有果。果有很多种,暂时的果和究竟的果。暂时的果可以分为凡夫和圣者的果,究竟的果就是佛果。

刚刚我们在见上也是缘了道,那个方面我们可以把见解摄在道中,见、修、行都可以摄于基道果的道当中。为什么呢?因为道当中我缘本基产生的见解,就是为修道做准备了,有了见解之后开始修、行,就是基道果的道。然后道圆满了,就是果。见修行,修行圆满了就是果。我们就知道了他的基道果和见修行果是这样一种关系。

现在我们要抉择的主要是从本基的侧面来讲,很多论典当中讲了,基是现空无二,显现和空性没有两个,不偏堕于任何一边。即不偏堕于显现,也不偏堕于空性,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道位是什么呢?修道属于方便和智慧双运。在修道的时候也是要双运的。怎么双运呢?比如取舍业果、发菩提心、六度等方便和修空性的智慧二者之间不能脱离,福德和智慧、空性和大悲不脱离这个叫道,果位也是双运的,即法身和色身双运。如果我们的本基和道相应,果也一定是双运的。这时我们主要还是在抉择怎样“若自性空性则因果合理并远离边执”。这方面我们暂时可以定位在抉择见解,或者认知本基当中。

本基、现空双运到底怎么样?一切万法本体为空性,因为空性的缘故才可以缘起。上堂课也讲了,如果它的本体不是空性的,比如能够生苗芽的种子不是无自性,本性就是有自性,那么任何因缘也改变不了它,果实也不会从种子生起来。为什么?因为种子是有自性的,所以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因。所谓的因是什么?能够生果才叫因。没有生果是谁的因?我们把稻谷放在箱子里,它只能叫稻谷。能叫种子吗?不能。为什么呢?没有发芽,不能叫种子,只能叫稻谷。什么时候能叫种子?把它种到田里,因缘和合发芽了,什么时候这个果产生,才追认它是因。乃至你的果没有出生之前,因的自性都安立不了。把这个稻谷放在箱子里它是谁的因,生了什么?它的果没有出现之前,因的名分定不下来。果必须要观待因才能叫果。必须要有因才能生果,没有因是生不了果的。那么因,只有观待生果之后才能叫因,没有生果之前不能叫因。

现在我们观察的时候,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是无自性的,不是有的也不是无的,不是任何一边才可以随顺因缘而产生。如果把它的本性定位于任何一边,如果定位成有边,守持有的自性,它永远是种子;如果定位成无边,这个种子不可能在空无当中出生,它本来已经定义成没有了,而且是决定的没有,怎么可以从一个决定不存在当中出现一个有的东西呢?无不能生有。只有无自性,这个种子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才可以受其他因缘的影响而从因生果。如果定性为某个法了就不能出生果了。因为没有任何的定性,什么都不是,所以这个果可以从无自性的因中出生,只有本体空性才能安立因果。这个本体空性是谁的本体空?就是在因缘法当中的因和果。

刚刚我们举的例子是种子的本体是空性的,才可以作为因果存在。如果种子是实有的,不是空性,就没办法安立缘起了,苗芽没办法依缘而起。因缘本身是空的缘故,任何一个法,无论种子,还是我们的身体、思想、行为,就是因为本体空才可以随顺因缘改变,如果因缘不空,永远改变不了,所以说万法本体为空性和由此因生此果。这个因生果了,那么这个由因缘产生的果本性是实有的吗?不可能实有。既然它是由因产生的果,说明这种因会转变,实有的东西是转变不了的。果也是一样的,果的有无完全是观待因缘的有无而有无的,没有因缘就没有果,有因缘就有果,这个果很明显不是实有的,也是无自性的。

我们通过观察之后,空性和因缘彼此之间互不障碍。空性对因果不但不成障碍,而且有了空性才可以有因果。怎么可能障碍呢?障碍就是空性存在的时候,因缘生不了,不是这样啊,因为它是空性的才可以缘起,所以不但不障碍而且可以成为助伴。反过来讲,会不会有因果存在我就不空了?也不可能。因为你是缘起的,所以本性是空性的。如果没有因果抉择不了空性,没有因果、显现你这个空性是谁的空性?根本没有办法抉择空性。只有有缘起的时候才可以抉择空性,因为这个空性是缘起的空性,没有缘起、显现就没有空性了,所以我们要抉择空性见,缘起是它的助伴,不会障碍,不会因为我有缘起的显现所以抉择不了空性,如果有缘起的缘故它不空,或者有缘起的存在,空性抉择不了。这样哪里是空性?这不是空性,所以这方面没有障碍。

非但不成障碍,反而成助伴。怎么成助伴呢?我缘话筒的缘起,就会知道话筒的空性;我缘花的缘起,就知道这朵花的空性。话筒、花的空,乃至于万法的空,它们是由什么而产生的?由种种缘起法而存在的,有缘起才有空性,有万法才有万法空,没有万法就没有万法空。我们要得到空性的结论,需要缘起显现法,而且缘起故空性,就是因为它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可以互不障碍成助伴,这个非常清楚。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也可以解开很多的心结。我们应该把这些问题仔细地思考、抉择,通过正面反面的例子、比喻、教言,反复论证之后,我们就会知道缘起故空性、空性故缘起是基于基和见解之间的连接。

为什么缘现空双运的基我们就可以产生见解,这个见解从何而来?通过观察对于缘起法,缘起的所以是空性,空性的所以是缘起,经过很多轮的验证,最后会知道这个法的确就是缘起性空的。

这时见解不是已经出来了吗?这个见解是由什么而产生的?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分析观察达成的,这是中观、缘起因的理论,因就是推理了,通过缘起推理了知的现空无二属于见解,我们心中对它的基是现空无二的已经产生定解了。这里要分清楚本基现空无二、见解,还有我们平时的理论是怎么回事。这个理论就是我们生起见解的时候,缘本基一轮又一轮的观察,通过正确的推理方式推导出的本基就是空性的。当我们知道这个本基是空性的时候,在产生定解的那一刹那,再通过正见去缘它就有途径了,而且会越来越熟,你就不需要再反复去推理了,因为你在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刚开始可能还需要一二三四五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反复训练,所以乃至于最后,当你看到、想到的时候,马上就会知道它是空性的,越训练越纯熟。

本基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因为对于我们是谁、一切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我们相当迷惑,我们做人那么久,知道自己是谁吗?无人指点我们根本不知道。现在知道了,我们就是无自性、虚幻的。有些人一听我们是虚幻的,可能会当场昏厥过去,非常恐怖。让我们做一点福报、得到一些东西都可以,现在学习完之后,居然说我没有,是假的、迷幻的,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不是一个恐怖之处,而是灭苦之道。

我们处于迷惑当中,只要没有从迷梦醒来,苦会一波接着一波,就像梦中的人一样,在很恐怖、痛苦的时候,别人告诉他这不存在,它是迷乱的,就是一个梦。他感到很恐怖,你不要说这是梦,就告诉我一个实打实的能够逃离这种痛苦的方法。他觉得梦中的我是存在的,当别人说,你梦中的我是假的,这一切梦境都不存在,是迷乱的,有些人就会闷绝,非常恐慌,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修道的原因之一。害怕我消失了,因为我执太强了,真正的成佛之道意味着我的终极消亡。不是说我得到了什么,成佛之后,我在金刚座举一面大旗,终于胜利了。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成佛意味着我的消亡。没有我,就是真正成佛,获得觉悟,为什么呢?因为我是迷乱的,就是一个骗局,哪里会有一个骗子最后说我胜利了,所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要真实修道,以前我们也讲过,这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良我,我们现在还有我执,我要发心、修道,为了自己的福祉去奋斗,害怕堕地狱等等,这个阶段不要紧,佛陀基本上不支持这个阶段,这是善心。当你真正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会告诉你这个不对,我是没有的,应该进入真实的道,就是你要开始慢慢知道我是假相。为什么要把空性放到后面呢?我们学《入行论》的时候,也是第九品才学空性,如果第一品就学,可能没人学了。首先让我们知道,这一切我应该奋斗、发心,当我们学习了很长时间,根机慢慢趣于成熟的时候,他就告诉你,其实我是假立的,没有一个我去成佛,世俗有一个假我,究竟证悟无我就是真实的道。通过修学我们就会知道,如果没有我了,不一定就成了死人,按照佛法的角度来讲,真正证悟无我空性的时候,心识本性的光明分如来藏就会显现,因为障碍消尽之后,能够不起分别念遍知一切,也不会有任何一种思想狭隘的局限等等,所以在很多不同的教义当中,讲了很多不同的教法。这样的道理非常重要,我们要知道本基是怎么回事的,这是见解和生起见解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要闻思?我们通过闻思的途径对本基是怎么回事,产生一个决定的认知,这个术语叫做定解,或者正见。如果你没有这个正确的见解,那你所有的修行都会跑偏,把路都走错了,怎么办?那就没办法了,首先见解要正确,有了正见见解才修行。我们后面的修和行一定要保证是正确的,这样再经过努力,最后就达到目的地了。如果刚开始跑偏了,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道。为什么不会成道?根本成不了果,也无法安立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对一个真实想要解脱的人来讲,正见非常重要。尤其是关乎于显现我们的本性,现前究竟实相的内容非常关键。

上师经常讲,以前我也看到过,因为空性非常重要,所以有些大德即便每天再忙,早上还是抽时间来观诸法空性、诸法缘起。如果有了见解,我们上座修了空性之后,下座就以空性见摄持去做种种的行为,都不离开这个见解。讲空性的时候,不意味着现在我们就有能力了,因为前期的修行还没有生起来,所以如果我们对空性越热爱、信心越大,就一定要把前面的加行修好;如果把前面的加行忽略了,说明你对空性不热爱。为什么呢?你根本不懂空性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起来,如果你知道证悟空性、相应空性也是一种缘起,就会知道我要真实地修空性,内心当中的前方便,比如菩提心、出离心都要具足,所以对空性认知得越深,对因果取舍越细。

“是故见较虚空高,取舍业果较粉细”,完全可以体现出它的特质,如果不懂空性,觉得没什么。空性和缘起是双运的,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你要证悟空性,它也是一个缘起,如果证悟空性的缘起不够,没有认知修空性需要什么因缘,说明你对于空性本身没有认知,还有误区、盲点。为什么呢?因为你只知道空性的某一部分,不知道空性的全部。空性的全部是什么?缘起也是空性的一部分。只知道空这部分,不知道缘起这一部分,那你怎么会知道空性?如果你懂了空性,既要知道它无自性这一点,也要知道它缘起的部分,你才懂空性,反过来讲,我们说你懂这朵花吗?你只是看到它的颜色、闻到它的花香,知道它属于什么种类。这样看来你没有懂花,无常、空性、本来清净都是它的本性,这些都不知道,你懂它吗?根本不懂,只有它的显现和空性都知道,就懂了这朵花了。

反过来讲,空性也是一样的,不是最后什么都不执著的部分叫空性,缘起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只有你知道这个空性,也知道了它的缘起才懂了空性。缘起和空性不可分离,如果你要证悟空性,必须要修持所有和证悟空性的缘起相顺的善法,和它相违背的全要抛弃掉,这时候才是真实地修空性。当我们认知了这一点,再来看莲师那句话就会非常清楚,虽然见解比虚空还高,但你取舍业果比粉还细,而且空性和缘起绝对不会偏废。因为你没有把空性和缘起分开,知道缘起就是空性的一部分,这是一体的两面,所以只知一面,你懂它了吗?没有。必须要在方方面面把它抉择清楚了才会懂空性,这时你还会去偏废缘起吗?绝对不可能。

刚刚我们讲的,见解是缘起和性空、空性和缘起,它的本性是无二的,在抉择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把缘起性空、空性缘起配合起来用才能抉择它的本性,见解我们就知道,现就是空,空就是现。

修行也是相同的,缘起和空性,空性和缘起两者相辅相成。我们修行的时候,缘起就是显现的意思,显现当中的积资净障、念佛、诵经、顶礼,乃至于开法会等等,都是属于资粮,我们这方面的资粮积累得越多越殊胜,对于证悟空性的帮助越大。同样如果我们空性的见解越深,对于磕头、积资净障的帮助越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磕头、修曼扎、放生的时候,知道它的本性是空的。空性对于你的修法质量提升,和遣除修法当中种种的分别、染污心的杂质没有谁能够替代,只有空性见才能做到把我们修行过程中的杂质剔出去。这个杂质是什么呢?杂质是分别念,执著这些是实有的、有二取,以空性来摄持福德时,这个福德就会很干净,反过来讲,修持这些干净的福德对证悟空性也是一个有利的辅助。

当我们的福德智慧、智慧福德相辅相成的时候,这是一个正因,通过这个正因不断地累积,它会逐渐地突破,从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这样上去,最后就登地了,登地之后,还是出定、入定,入定位是见诸法本性,基本上是空性,出定位还要积资净障。因为初地菩萨的证悟还没有像佛那样圆满,所以想达到更深的证悟,必须要出定的时候积资净障,他的福德圆满了再入定,那时的力量就不一样了,入定灭掉的障碍就多了,出定的时候又摄持了更清净的福德,有了福德的资助入定,有了更深的智慧,这样出定入定,最后就成佛。修道的时候缘起和空性也是相辅相成的。

抉择见道、修持空性的时候,都是互不障碍成助伴。谁是谁的障碍呢?不是谁的障碍,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帝洛巴尊者对于那洛巴尊者也讲了,显现不束缚,真正的束缚是执著,所以应该灭掉执著。为什么显现不束缚?因为你只是不知道显现法的本性而已,它的本性没有实有,而我们把它当成了实有,把一截树桩当成一个强盗蹲到那儿,把一条烂绳子当成一条蛇,只是我们的错觉,其实不需要去改变外境,改变你的执著就行了,它不会对我们有障碍,不但不障碍,而且通过显现你可以知道缘起,如果没有显现,你没办法知道缘起的,也说明了我们在抉择空性的时候,绝对不是人走光了,就是空性。平常我们认为的空,就是杯子里的水倒光了、人走完了,就是空,这不是,永远是有显现的时候,在缘显现法本身抉择出来的无自性才是空性,这就准确地定位了空性,否决了其他我们认为的空。

在我们受到的教育体系当中认为的空不是这种空,也不是世间人认为的空,很多歌曲当中也在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些和空完全不沾边。这些哪是空啊?根本不是空。这个空到底怎么准确地被我们认知出来,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去学习、引导,这样之后我们的空才会非常准确,然后你就可以在正确空的境界上去观修。

哪里有障碍呢?不会有障碍。当我们了知了之后,也会从很多极端的情绪当中解脱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所以我们不会太过于执著这些法,当我们了知一切万法,观修空性有了一定的相应。显现法就不成障碍了,不单单是这些静止的法不成障碍,而且大喜大悲的东西也不会再障碍我们了,因为我知道它本性了。以前我们不知道它的本性,傻呵呵地跟着它乐,跟着它哭,生起种种的情绪。以前因为不了知它,所以不了知情绪的状态,现在了知了,我就安住它了,也不用过于去希求、畏惧它。有时候我们对于烦恼畏惧,不能生烦恼,没什么畏惧了,为什么不用畏惧了?以前因为我认为它是实有的,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畏惧它,但是现在我发现它是纸老虎,怕它干什么?放马过来就行了。这时你就会有自信心,不怕了,没什么可怕,你就是空性、虚妄的而已。

这些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这才是真正地不堕于二边。我既不刻意放弃它,也不刻意去追求它,来就来了,走就走了,我该做什么反应,就做什么反应,非常从容,非常自在,这是我们的愿景,属于佛菩萨的境界,现在我们是学习了知他们自在的状态,通过修行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达到这种状态,前提是要正确的闻思修行,为了这个目标每天集资净障。因缘法就是这样,当所有因缘聚集了,对一切诸法的空性了悟就会生起来,这是决定的,相辅相成,互不障碍。

这里有太多殊胜的东西,在二转法轮空性当中,的确不是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什么都空了,啥也都没有了,我打你耳光你不能还手,因为是空的。虽然很多人这样讲,但是你打我,我还是可以扇你耳光,为什么?因为我还手还是空的。不是说我干挨打,如果反击也是空性的。很多时候我们在很多误解中走不出来,别人说,佛教徒万法皆空,我打你是万法皆空,的确如此,我还手还是万法皆空。为什么?因为现就是空、空就是现的缘故,所以我们了知之后,不会有很多困惑,一切都很清楚。

互不障碍成助伴,这个内容很重要,应该非常认真地去反复思维,空性就是这样,越挖越深。我们学习空性的时候,觉得中观的词句很简单,其实它越来越深,为什么呢?它是无分别智,我们从分别念来缘它,当然是越来越深,感觉看不到底,而其他的因明、俱舍虽然词句很深,但是懂了就完了,没有什么深度。中观不一样,有些道友觉得学习中观很容易,不用备课随便讲就行,其实它是无分别智,看起来简单,分析起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二谛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深奥。

“何有较此”,如果我们知道了就简单了,赞叹的时候,哪有比这个更稀有的呢?空性的时候可以显现,显现的时候可以空性,而且修道的时候既要修它的显现又要不执著它,不执著的时候又要修它的显现,这是很稀有的,而且必须要双运才是一个正道。如果你偏离了,任何一个都不是正道,这个很稀奇。从这个方面而言,我们修行的时候,有些人福德、智慧的因缘还不成熟,他们在修显现的时候不是不能想空的,想空的修不下去,就是他们相信是空的,但是根本不修。为什么呢?空性有啥好修的!都是落入两边。

为什么说“并远离边执”?真实抉择缘起性空不会偏于两边,既不会偏于有,也不会偏于无,既然空了我啥都不做,空的我还做啥呢?都是偏于两边的。必须要把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二者双运无二的自性彻底了悟之后,修道不会有任何疑惑,现在见解已经有了,只需要去熟悉它,把它从总相变成自相。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很稀奇的道,“若依此理”,通过这样的真理赞叹佛陀,所有赞叹之最非她莫属,就是宣讲了缘起性空这一点是非常善妙、稀有的。

戊二(驳斥如是不承许之理)分三:一、承许缘起自性成立即不合理;二、如是承许者无法令其引入如来欢喜之道;三、宣说如是承许自相矛盾之理。

“驳斥如是不承许之理”,就是说不承许缘起性空怎么驳斥它呢?分了三个方面,第一,承许缘起自性成立即不合理;第二,如果你这样承许没办法引入如来欢喜之道;第三,是说这样承许是有矛盾的。

己一、承许缘起自性成立即不合理:

这个科判怎么理解呢?有些内道的宗派承许缘起,同时也承认自性成立,我们说这不合理。

“承认缘起”,然后也承认“自性成立”,在承认缘起这里断句,“即不合理”就是我们的反驳,前面是对方的观点,后面是我们在驳斥它,对方怎么的承认呢?小乘、唯识等宗派当中承认佛陀讲的缘起,不承认缘起故无自性,认为缘起故自性成立,就是有自性。我们说承认缘起,自性不成,他们说承认缘起,自性成立,这和我们不一样。小乘的宗派承不承认缘起?当然承认。佛陀经典中讲了这么多缘起,但是小乘、唯识和中观宗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承认缘起故性空,他承认缘起故性有;我们说缘起故无自性,他说缘起故有自性。这就是最大的分歧。我们说“即不合理”,就是在驳斥如是不承许之理。

有为愚痴所奴役,于您怀恨相敌视,

彼者于无自性音,心不纳受有何奇?

原本承认您教典,珍贵宝藏即缘起,

反不堪忍空性吼,于此我觉颇稀奇。

颂词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有为愚痴所奴役”,就是指那些外道、世间人被愚痴心所奴役,“于您”,他们对于释迦牟尼佛怀恨。他们不是通过什么正理,就是看不惯。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教主,所以“于您怀恨相敌视”,非常敌视佛陀。“彼者于无自性音,心不纳受”,这些对佛怀有敌意的外道,缘起故无性叫无自性音,对于佛陀宣讲的无自性法音,“心不纳受”,他们不承认。“有何奇”,不稀奇,他们又不信佛,不承认很正常。

第二层是稀奇的地方。“原本承认您教典,珍贵宝藏即缘起”。前面是外道,他们对佛陀的无自性音不承认情有可原,没什么稀奇的,但是内道的佛弟子们,一方面你们皈依了佛陀,对他很爱戴,而且承认“您教典”,也就是佛陀的教典中最珍贵的宝藏就是讲缘起。你们承认佛陀,也承认佛陀的珍贵宝藏就是缘起。在这两个承认的前提之下,“反不承认空性吼”,反而不承认缘起故空性的狮子吼声。“于此我觉颇稀奇”,宗喀巴大师说,唉,我对这个觉得太稀有,或者太可惜了。

有时外道因为障碍或者福德不够,所以他们对佛没有信心,对佛的教法当然看不爽,也不观察,反正佛就是我们不喜欢的人,抢走了我们很多教徒,受到了很多赞叹。他们对佛陀本身怀有敌意,对佛的教法也会有敌意,不管讲什么反正一概驳斥。这些外道徒对佛陀没有敬爱心,非常敌视,也对于佛陀讲到的空性、缘起无自性不纳受,宗喀巴大师说我还想得通,这很正常,但是想不通,感觉稀有的是什么呢?就是原本承认佛教的修行人,即小乘、唯识的修行者。他们不单单承认佛陀是导师,而且进一步地承认,佛陀教典当中珍贵的宝藏就是缘起法,你们已经承认到这个程度了,可是在最关键的问题上,却不承认缘起空性的狮子吼,对此我觉得很稀奇。虽然缘起性空已经通过真理的观察,但是他们就是不承认,也无法接受。

一些傲慢的声闻,甚至觉得大乘不是佛说的,大恩上师讲《经庄严论》第二品时讲过,为什么有些声闻认为大乘不是佛说呢?大乘当中讲了很多空性、无自性,这不是佛说的,而是佛入灭之后,一个被魔加持过的士夫龙树编的,他们对宣讲空性的教言一概不承认,这是傲慢声闻。他们不堪忍缘起空性,而且对于宣讲空性的大德、教义开始诽谤、反驳等等,对此感觉到很稀有。

如果诽谤空性,他造的谤法罪业很大,原则性来讲,对整个佛法诽谤的罪业都很大,尤其是诽谤靠近实相的了义教法过失越大。还有不承许缘起性空,也会阻碍了他们进一步地挖掘缘起空性大实相的机会,如果在这个状态不放弃的话,永远登不了地、成不了佛。这些小乘修行人是不是完全不承认缘起性空呢?不是全部不承认,部分承认。因为小乘的修行者毕竟证悟了人无我,也是缘起故空性,但是他们不承认法无我的方面,比如种子生苗芽,因缘和合的法无自性,但是他们知道五蕴假合是空的,承认人我空。

他们不承认是哪个方面呢?一切万法无自性他不承认。他们是怎么解释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一切万法无自性呢?他们说,空的这部分法是无自性的,但不是说所有的法意思。唯识宗解释的时候也是一部分法是空的,一部分法不空的。中观宗不管什么法,只要缘起法都是空性的。对于已经承认了缘起就是珍贵宝藏,反而不堪忍狮子吼的人,宗喀巴大师说,我觉得很稀奇。

其实这也是因缘福德,唯识宗已经发了菩提心,走在大乘的道路上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唯识宗的修行人首先是通过唯识的见解打破部分实执,同时他也修菩提心、积资净障,当他的资粮上升到一定程度,修唯识到了一定深度,那时他的根基就成熟了,在修道过程中佛陀一直观照着他。佛在看我的弟子修到什么程度了?哦,现在不行,还不能给他讲缘起空性,让他值遇一些暂时来讲抉择不了那么深的大乘善知识,让他再修菩提心、唯识。佛又观察到,哦,这个弟子到了这个状态,现在可以给他讲空性了。佛陀就会化身或者加持某位大乘善知识去摄受他,给他讲空性,告诉他,你现在执著的这部分也是假立的。因为他已经到了那个高度了,再给他讲就能接受,所以他是走在路上的。

虽然按照唯识宗的修法修下去,没办法直接登地,但是毕竟也是大乘道,到了一定的阶段,依靠法尔理就会遇到真实宣讲无自性的善知识,让他放弃细微的执著。刚开始给他讲可能放不下,要是他已经修到了那个程度,再给他讲就放下了,已经有了这个基础。

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小乘可以证悟人无我空性,但是没办法证悟完全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菩萨那种根本慧定的境界,成佛也不行,他们也是一个远因,逐渐奋发的过程。其实所有人都在朝成佛的方向走,小乘不是直接的成佛之道,却是间接的。虽然没有发菩提心,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修道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佛陀也会让他发菩提心,这些都是一样的。佛法暂时分了三乘,究竟也是一乘的。

我们刚刚讲的意思就是善根福德因缘非常重要,我们闻思修空性,如果福德不够也容易退失,有时学不进去,有时学了之后可能觉得没啥用,有时可能想修修不动。空性是一个很清净的善法,而且也是靠近实相的,福报少了是不行的。为什么这么多人都遇不到,或者遇到了不当回事,一天听,一天不听的,这样也是没办法,这个福德很重要。证悟空性也是缘起,还是需要福德来支撑,你只修空性,不去为了证悟空性培养福德、忏悔业障,你说我这样修下去就会成佛,这是绝不可能的,你的福报根本支撑不了你走那么远。修空性后面需要强大的福德支撑,福德越大障碍越少,也会走的远,走到究竟。如果福报不够你走一段时间就走不动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慢慢就没有兴趣了,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福德不够了。虽然这个种子不会消尽以后还会成熟,但是立即成就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在学习空性的过程当中,注意业果取舍、积资净障非常重要,这样才会在修空性的时候不间断地往前走,如果你的福报大,有些小坡小坎可以一下越过去。

慈师也经常这样开示说,有时我们的方法很正确,一点问题都没有,就是修不动,说明你的福报不够、障碍重,所以这段时间要着重积资净障。因为你的法是正确的,在积资净障之后,所以一下子就过去了。就像我们开车到哪个地方去,虽然路没走错,但是前面有大坑、塌方,或者车有毛病,这个时候怎么办?就要遣除违缘。路是对的,但是你的福报不够了,油不够或者车况不好、前面有塌方,就走不动。这不是路的问题,需要遣除违缘,积聚顺缘。

我们的福报不够,罪障重了也不行,所以有时要集中性的修一些法,比如加行的修法不要断,这是很好的积资净障修法。我们不能认为自己现在已经到了正科系,可以不修加行了,绝对不是这样的,没成佛之前都不能放下这些事。积资净障特别关键,如果福报不够遇不到,遇到了也不重视,重视了也没办法,就是干着急。虽然听到了很欢喜,但是听不懂,这也没办法;有人听得懂没兴趣,也是没福报,我们着急也没用。

这时怎么办呢?就看自己了,福报不够再怎么劝,他就是听不进去;有福报的人只是不知道怎么做,只要把正确方法给他指出来就可以。学习佛法真的不容易,我们不仅要珍惜因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去,需要非常重视积资净障。如果我们想把密法等了义法要顺利修下去,一定要重视积资净障、积累福报。比如给上师或者僧众发心做事情,还有修加行、放生等等。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证悟般若波罗蜜多一定要通过这些来摄持,这样慢慢地相辅相成就可以走下去。

己二、如是承许者无法令其引入如来欢喜之道:

“如是承许”,承许什么呢?如是承许缘起实有,如果承许缘起故是有自性的,就没有办法“令其”,令这样承认的人进入到佛陀欢喜的正道当中。

导向无有自性门,首屈一指为缘起,

若以彼名执自性,有何绝妙之方便,

引此众生而迈入,一切圣贤必经行,

无可比拟之津梁,踏上您喜之妙道?

“导向无有自性门,首屈一指为缘起”,真实引导我们趣向于无自性的大门,“门”就是方便,导向无自性的方便,“首屈一指为缘起”,最好的方便首屈一指就是缘起。“若以彼名执自性”,“彼名”就是以缘起,因为依缘而起的缘故,“执自性”,依靠缘起的名字反而执著为有自性,如果你都把缘起执为有自性了,那么“有何绝妙之方便,引此众生而迈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绝妙的方便能够引导此类众生迈入一切圣贤必经的大道呢?一切圣贤必经的通衢大道就是缘起空性。无可比拟的津梁也是缘起空性,什么方法可以踏上,“您”就是佛陀,佛陀欢喜的妙道呢?就没有办法了。

佛陀欢喜的正道很多,他也通过不同层次说哪些是我欢喜的正道,比如谁守持清净戒律、十二头陀行,或者能够放下世间的执著一心求道这是我欢喜的,这些都有层次。虽然这些都是佛陀欢喜的,但是如果你对于最根本的缘起故性空、抉择实相没有欢喜心,没有生起定解,这不是佛陀欢喜的。虽然佛陀欢喜的正道每个层次都有,但是究竟来讲,缘起无自性是最主要的,讲了这么多堂课,我们都知道这是最主要、最根本、最核心的趣入实相的直接因。你舍弃了它,没办法踏上佛陀欢喜的妙道。

因为佛陀也是遇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缘起空性之后,才真正地灭掉了有无二边,打破常断,所以经由这种道直接修行就成佛了,这是最直接的道,也是佛陀欢喜的道,因为佛陀是这样成佛,所以他也很乐于见到他的弟子踏上这条道。如果佛弟子踏上了这条道而且很欢喜地闻思修行,佛陀也会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快就会成佛。如果你不抉择,佛陀不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你离成佛还远得很,没办法踏入佛陀欢喜的正道。

此处说,导向无有自性门,无自性最殊胜的方便就是缘起性空,通过缘起的因、推理了知无自性。有一类有情通过缘起而执著有自性,你们都把最好的方便——缘起执著为有自性了,还有什么方便引导你呢?没有了。最好的方便就是缘起,但是现在你居然把缘起当成有自性的法,暂时来讲就没办法了。《宝积经》中也讲过,本来药是治病的,当病人把药服进去之后,这个药变成了毒,那就没办法了。同样缘起是趣入无自性最好的方便,你现在却把它执为实有了,还有什么趣入无自性的方便呢?虽然暂时来讲没有了,但是究竟来讲还是有的。因为一切万法无自性是不变的真理,只不过这些人福报可能不够,所以佛陀的化身也会引导他们去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到了一定的阶段终于可以了知缘起性空。

如果说一点傲慢的话,现在很多道友们能够遇到般若波罗蜜多,也是经过了佛陀、上师很多世的调化,才令我们对缘起空性产生了信心,这不是偶然的。世间有多少人把缘起执著为有自性的,不要说外面的世间人、外道,即便很多内道的修行者都还在执缘起有自性。缘起承不承认呢?小乘对因缘生果绝对是承认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谁敢不承认因缘生果?只是他们认为因缘生果有实有的自性。我们说因缘生果,缘起故是空性的,对方说因缘可以生果这是佛讲的,这种因产生那种果,这是决定,不过因缘和因缘所产生的果都有本体,不是空性的,最大的分歧在这里。

小乘承认因缘生果,比如《俱舍论》中把六因四缘,各种各样的因、这种那种的果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看不到一句话是讲缘起故性空的。虽然他们已经知道是因缘生果了,但是因为有因缘生果,因缘存在,果也存在,所以是有自性的。我们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摸到,这些不能证明它是有自性的,只是有一种感觉而已。看到的只是眼识,摸到的只是身识,哪个可以判断这是实有的?都没有办法。

很多众生也认为那不是空性的,因为我看到了,也摸到了。中观宗说,看到的只是你的眼识而已,证明不了它是实有的,就像在梦中你不是也看到、摸到了吗?爬山的时候你也觉得累,那是真实的吗?不是,它只是个幻象而已。即便我们对那条所谓的蛇看得再清楚,它还是一条绳子。有时看到、听到的不是真实的,这些没办法认定,而是第六意识觉得它是实有的,因此我们要用第六意识来破掉它,还原它是无自性的。上堂课我们讲过,当我们看到这本书时,第六意识就观察这本书正在显现是缘起的,显现的当下就是空的,正在空的时候就有显现。这个时候我们就还原了它的本性。真实地承许缘起有自性的这类道友,暂时还没有踏入佛欢喜的正道。

从这个颂词反证过来,如果能够承认缘起无自性的道友已经踏入了佛欢喜的正道,但尚未成功,还要继续努力,不能松懈。从这方面观察,为了这个目标继续闻思修,不断积资净障,哪一天会证悟不知道,在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我一直要努力。不是以一个月、两个月作为目标,而是以什么时候证悟作为目标,这时候我们的心就宽泛了。不是说一定要在三个月内证悟,否则就放弃了,乃至于我没有证悟它之前都要努力。证悟之后还要一个阶段才能成就,在登初地之后相对容易得多。有些地方说,你愿意的话七天就成佛了。我们对那个时候就不用考虑了,只需要考虑如何登地就行了,从这个教证就可以知道登地之后就没有问题了。

己三、宣说如是承许自相矛盾之理:

如果你承认缘起故性不空,缘起故有自性,这是自相矛盾的。那怎么样自相矛盾呢?

自性无改无观待,缘起观待亦有改,

此二如何于一事,互不相违而并存?

“自性无改无观待”,前面我们分析过,所有的自性是无改、无观待的,有自性的法不会改变,不需要观待因缘。要守持我的本体,不会随因缘改变,所以有自性是无改的。缘起是什么呢?缘起是观待亦有改,缘起需要观待因缘,也是有改的,你们承许缘起故有自性,明显是把两个相违的法混于一谈了。“此二如何于一事”,两个特点如何在一个事物上,可以“互不相违而并存”呢?你给我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缘起是什么?他们也承认缘起就是观待,就是说果必须要观待因缘,所以果也是可以改变的,缘起的特点是观待、有改,所谓的缘起故有自性,有自性是什么?有自性是有实有的本体,即无改无观待。它不能改变,也不观待因缘,这就是有自性。你们怎么可以说缘起故有自性呢?永远没办法把“此二”,就是说缘起和有自性互不相违、可以并存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

有些常见外道承许的实有和小乘认为的实有还不一样。有些常见外道所承许的是常有的实有。我们学习中观,它的名词、术语,有时破的是常有,有时破的是实有。从名言的角度来讲,常有的法和实有的法也不同,很多常见外道承许的是常有法。小乘等承认的实有是无常的实有,虽然二者之间都是实有,但是一个是常有的,一个是无常的。无常可以是实有的吗?他们就是这样安立的。虽然他们把外道的常有破掉了,但是无常的实有,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刹那生灭他们是一定要承认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否则就会变成外道。虽然是实有的,但也是无常的,刹那生灭故无常。

他们安立的是什么呢?小乘破掉了恒常的宗派,安立了无常的实有,觉得我们的宗派很善妙。为什么呢?既远离了外道的过失,也远离了中观的过失。中观是根本不存在,啥都没有,我们不是恒常的,也是刹那生灭的,站在他们的侧面没堕入常断两边。

如果这是真实的实有,中观宗就要严格地审查你的实有是不是实有。虽然他们承认的是无常的实有,但是我们破的时候基本上按照恒常来破。实有意味着不能变了,就是严格的实有,因为是以胜义谛安立的最究竟观点,所以当我们抉择时,它可以有显现但是无自性。在名言当中无常、有显现都不矛盾,但不是空性的,这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具有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把这个条件列出来,再一看他们的观点完全就落入了没有实有的本体了。

我们要分析它们二者之间不一样,内道一定比外道要高,第一内道有无我见,第二内道不承认常有,都是以无常为前提。四法印当中就有这些,如果不承认无常就变成外道了。通过四法印一印就现了原形。为什么呢?成了一个常有的东西。外道过不了四法印的关,佛教的宗派完全过关,印小乘也可以过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验证,身份符合,这是内道。如果里面承认常有,一印就过不了关。内道绝对不可能和外道相同,两者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常有和无常。对于内道承许无常而且实有的宗派,中观宗一概按照有实宗来破,实有的宗派分为常有的有实和无常的有实。

有实宗和有我宗也不一样,有我宗就是只承许有人我存在,内道虽然有实,但是无我的,不承许我。里面有一些分别,道友们在学法的过程中有时可以用得上。

戊三(以此建立空性断除增损之见)分二:一、佛说缘起如幻之理;二、佛说缘起则无机可乘。

通过前面的道理,“以此建立空性断除增损之见”。“增损之见”就是增益和损减,即我们的定解要断除增损。增是增益,增益是什么呢?本来没有的东西你认为它有叫增益。损减是什么呢?本来有你认为它没有叫损减。

打个比喻讲,一切万法本来是无我的,你认为有我叫增益。名言谛中业果是不虚的,有因果、前后世,你认为没有叫损减。本来有的认为没有叫损减,本来没有认为它有叫增益,这两种都不对。一切万法如是的本性要离开增益也要离开损减,还原它的本性。

己一、佛说缘起如幻之理:

凡是依缘所生法,自性本来无行相,

然而显现为彼者,故说此等皆如幻。

佛陀说缘起故空性,缘起故如幻,如梦如幻和缘起空性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样的。佛陀说“凡是依缘所生法”,凡是依靠因缘所生的法自性本来没有行相,就是没有实有,这个“行相”就是有实有的行相,无行相的意思就是没有实有的本体,没有它想显现那样可得的自性叫做行相。

“然而显现为彼者”,在没有行相的同时仍然可以显现为如梦如幻的影像,就是说缘生法无自性,虽然无自性,然而还是可以显现为此者、彼者,就是显现为有情、山河大地这些法。

“故说此等皆如幻”,符合两个条件就是如幻,如梦如幻就是无自性。真正的无自性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有显现,如果没有显现不能叫做如幻;第二个是有显现实有的不能叫做如幻,两个东西单独拿出来都不能称为如幻,只有两个条件在一个法上同时具足了。就是说它有显现的同时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同时也有显现,叫做如梦如幻。

做梦不就是这样的吗?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有没有梦境?有啊,我昨天晚上打了一架。那你醒来之后还有吗?醒来之后没有,既然如此你可以退回去分析,当你正在做梦的时候有没有实有?没有实有。那么有没有显现?有,这叫如梦。梦境有现而无自性,或者无而显现的特质。

如幻也是一样的,当幻术师通过咒语加持石块木块显现为大象、骏马的时候,围观者眼识看到了象马,这个马有没有显现?当然有,我看到了。它是不是实有的?绝对不是。咒术师把咒语收了之后,它自动还原成木头、石头。这是从哪里来的、消失之后往哪里去了、安住在哪里?来住去都没有。

看到没有?看到了。精不精彩?精彩。拍手没有?拍手了,我使劲地拍,当时还尖叫了。在你看到的时候,它有自性吗?完全没有一点自性。具足这些条件是如幻,具备了两个条件是现而无自性,虽然显现但是没有本体,显现没有自性,这个比喻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如果这个比喻放在我们的身体、山河大地上也是一模一样的。最后就变成了是梦是幻,它不是如梦,这一切就是梦幻。通过我们的习气、无明、业显现成的山河大地,和幻术没有什么差别。有没有显现?有。有没有苦乐呢?有。你在尖叫吗?也在。它有本体吗?没有。

只不过我们自己的显现比较明显,现在就是要缘我们的显现来抉择它的空性,怎么把显现抉择为空性呢?用缘起因、缘起故性空就可以了。因为这是观待因缘和合的显现,当然是无自性的,这个方面很重要。缘起如幻一定要有这两个条件,我们抓住这两个条件观察比较容易知道什么叫现而无自性,什么是显现的时候是空性、空的时候显现,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本体,空性不能远离显现,显现也远离不了空性,就是这种自性,我们反复思考就可以悟入实相。

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