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赞》第8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宗喀巴大师造的《缘起赞》。《缘起赞》是宗喀巴大师造的一部通过宣说缘起法理赞叹佛陀的论典。以宣说缘起来赞叹凸显出佛陀不共的功德和不共于其他导师的特点,我们以此会对佛陀生起不共的信心。如果缘佛陀和其他导师、世间智者差不多的功德去赞叹,只能产生共同的信心;如果了知了不共的功德去赞叹,可以产生不共的信心。如果我们要在生生世世中皈依三宝,一定要有一种不共的信心引导我们趣向于这种状态当中。因为这里以佛陀所证悟的万法实相,以及证悟之后宣讲阐释万法实相的正道作为赞叹的内容,所以此处是以缘起来赞佛。
通过佛陀安住、了悟,或者宣讲了万法的实相,引导众生趣向万法实相的事业等方方面面了知这是最殊胜的不共之处。我们学习缘起空性的原因前面已经讲了,佛陀通过这样的道成佛,佛陀成佛之后所宣讲的道的核心也是这个,针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缘起空性?就是为了让我们获得证悟,或者发现佛陀已经现证的本性。显现上来讲,这是佛陀用了三个无数劫的时间圆满证悟的。至少在登初地之前也是用了一个无数劫,既然是花这么长时间证悟的本体,从这个侧面来推理,也可以知道它非常甚深、难以证悟。
佛陀为了让我们趣入空性用了很多方便法,因为佛陀宣讲的教义都是为了让我们最终悟入究竟的实相,所以我们有必要观察和学习,通过缘起空性的正理来分析,这种分析观察的必要性就是为了让我们悟入最实际的本性。
我们正在安住、执著、分别、追求的现相叫做轮回,现在我们处于这种轮回的现相当中,它是像我们认为的这样吗?虽然我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也是一种因缘,一种果,但是是不是像我们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一样真实呢?通过佛智为正量安立的时候,这些不存在,都是虚假的,对佛而言不存在这些法是否虚假,因为佛陀已经证悟了实相。对我们而言,面前正在经历、耽著的法,如果不解脱一定还会在这种现相中继续流转下去。
为了让我们解脱,佛陀用了一些善巧方便,首先让我们认识到,实际上一切万法乃至现在我们的身心五蕴,还有所耽著、思想的种种东西,虽然从究竟的实相来讲完全是离戏、不存在的,但是我们接受这个问题非常困难,因此佛陀善巧方便地逐渐引导我们趣向究竟的实相。
佛陀的善巧方便通过不同层次的教义完全可以体现出来,佛陀首先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看到、接触、追求的是具有过患的,如果我们耽著它,或者在里面流转会有各种各样的过患,比如三恶趣有三恶趣的过患,三善趣有三善趣的过患等等,给我们讲了很多过患,目的就是让我们对于当前的轮回和轮回的现相产生不贪著的心,即厌恶心和出离心。讲了这些之后,我们会了知这些是有过患的。然后佛陀进一步地说这些具有过患的法都是无常的本性。无常有粗无常和细无常,讲到过患的时候,主要是从粗无常的侧面,粗无常之后还有一个细无常,就是说这些示现所谓坚固的法,正在安住的时候,内部正在以非常迅速的速度刹那生灭,根本不住任何一个刹那,从这方面告诉我们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道理。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按照次第下来,接受了万法细无常、刹那生灭的观点之后,佛陀就会告诉我们刹那生灭法的本性是空性、假立、无自性的。我们起初认为这些法现而有自性,它是可爱的,有本体存在,产生了它至少可以安住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执著,这是我们没有学习佛法之前的原始阶段,然后通过这个轨迹一路上搜寻下来,佛陀告诉我们它不可爱,这是细无常、刹那生灭,一切法都是假立的。
为什么假立呢?通过缘起而产生的缘故,缘起故性空,它是缘起而生没有本性。这时我们知道了,因为一切显现法的当下,就是无自性、假立、空性,所以大概知道这些法是缘起故性空、无自性,慢慢到了这个阶段,这是暂时的实相,还不是究竟的实相。因为这时还有一种缘起和性空对立的执著,这是缘起的,那是性空的,缘起的时候是性空,空性的时候是缘起。这是暂时的实相,究竟的实相就是缘起不存在,空性也不存在。缘起是空性的缘故,缘起是无自性的,空性是缘起的缘故,空性也是无自性的。
以前也讲过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缘起性空的时候,最后不是要成立一个缘起故性空,刚刚我们讲了暂时的实相阶段需要成立世俗的缘起,缘起故性空,空性也需要成立,现和空二者之间是观待而有的,有缘起就有空性,有空性一定有缘起。因为没有空性的缘起是没有的,没有缘起的空性也是没有的,所以二者之间有就是两个都有,没有两个都没有。现在处于一种有两者都存在的状态,这属于暂时的实相。
究竟的实相是什么呢?刚刚我们讲过缘起是假立的,它的显现似乎还存在于我们面前,只不过没有本性而已,这种所谓假立的缘起显现究竟来讲根本不存在。究竟的实相中既没有缘起,也没有缘起的空性,叫做大离戏,离开了一切戏论。究竟的本性是不是这样的呢?的确就是这样的。我们分析观察到最后就要回归到法的究竟实相。
像我们以前打的绳蛇比喻当中,我们对于蛇的观察,首先是观察它不可爱的地方,然后生起厌离。因为我们在轮回中待的时间长了,开始耽著轮回,所以我们缘蛇的时间长了,开始爱上了蛇。从这个状态当中出来,我们要知道它的不可爱之处,缘蛇的不可爱对它生起出离。有了出离之后,我们就要知道这条蛇是刹那生灭的,这条蛇是缘起的缘故也是空性的。那么这条蛇是不是缘起性空的?蛇是缘起性空的,所以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显现的蛇是依缘而生的缘故。因为它是假立的,所以因缘和合的时候可以显现为蛇。
究竟来讲这条蛇的缘起和空性,我们为什么说它不存在?用比喻来讲很容易了解。蛇的缘起和空性不究竟,最后要舍弃的原因何在呢?因为这条蛇的本性是绳子,所以蛇的本体从来没有存在过。只是在我们把绳子看成蛇的情况下,再分析说这条蛇是缘起故性空的。因为我们现在耽著的是蛇,所以要说这条蛇是缘起性空,但是缘起性空是这条蛇的究竟实相吗?不是。为什么呢?因为蛇的究竟实相是绳子,所以当我们真正了知绳子的时候,蛇的现空、缘起空性都不究竟。因为在它上面本来没有蛇,如果有蛇可以说蛇的缘起空性,假如这条蛇本身都没有过,它的究竟实相是绳子,蛇的缘起空性还是究竟的观点吗?当然不究竟了。
如果了知到真正的实相时,现在我们看到的显现和显现法的空性究竟来讲都是不存在的。在暂时的实相中,我们说缘起性空、现而无自性,这是一种暂时的现空双运。究竟的现空双运就像刚刚讲的一样,当我们安住在绳子的实相时,蛇的本性和空性无二,没有两个,叫做双运。究竟的双运就是离戏,完全没有蛇,既没有蛇的现,也没有蛇的空,就是对蛇的本身没有丝毫的耽著。对蛇的缘起不耽著,对蛇的空性也不耽著。
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不存在的,在心识前变现的前提之下,我们为了打破对这个法的执著,所以说这条蛇的空如何如何,但是究竟来讲,如果我们了悟了所谓蛇的本性不是说蛇的空和现,而是说这条蛇的空和现原本就没有。
刚刚我们讲了,只不过在众生的迷乱境界中出现了迷乱的相,为了打破这个迷乱的相,我们说,这个迷乱相的现,它是缘起、性空的,为了打破对它的执著安立了显现的缘起。究竟来讲根本不用缘,也不用执著它的现和空。因为本性是绳子的缘故,当我们了知了绳子的时候,不管蛇的现还是蛇的空都不存在。当然早期的所谓蛇的可爱、恒常、刹那生灭等等,最后看来都是过河的桥、船等方便,到了一定的阶段,我们不用再耽著它了。我们本身就是缘着迷乱的法,为了破除显现真实义做了很多方便,究竟来讲一切都是无所缘、无所执,没有显现也没有显现的空性,显现和显现的空只是在凡夫面前迷乱之后浮现出来的。
当我们了悟究竟本性的时候,就像圣者菩萨入根本慧定,他们还会缘显现的缘起和空吗?当然不会缘了,因为这只是一种方便而已。他们安住了没有蛇的显现也没有空性,而我们缘蛇的显现和空性都是分别心在缘,究竟来讲当分别心完全息灭的时候,显现的缘起和空性再也没有了,真实达到了离戏的状态。我们学习缘起空性就是要达到这个标准,而不是说观察缘起空性成立一个缘起,也成立一个空性,暂时来讲需要成立,相当于学习自续派观点的时候当然要成立缘起,空性也要成立。我们在这个阶段必须要走这一步,就像前面也必须要观察它们的无常、不可爱一样,但是走这一步不等于它就是真实的,只是我们需要这样做。
道友们可能刚开始学习时,缘起空性的意思就是缘起和空性二者都是有的,而中观宗究竟的思想永远不会成立一个什么东西。如果当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现在成立了两个法,一个是缘起,一个是空性。如果我们觉得缘起和空性都是存在的,不是中观真正的思想,也不是般若究竟的思想,这是暂时的实相。虽然暂时来讲我们需要通过成立缘起空性打破实执的观点,但是究竟来讲它是不能安立的,我们还是要把缘起和缘起的空性进一步打破,最后一条过河的船也需要抛弃。就像我们要过几条河,换乘几条船,最后一条船在上岸之后还是要抛弃,不能说这是最后一条船,我要留作纪念,这当然不行,也没这个有必要,这些都是方便。
最终来讲,一切远离分别念,完全通过正理引发远离分别念,而不是说坐在那里啥都不想,那就落入另外一种分别念当中了。这种通过正理引发远离分别念的状态,我们取个名字叫做离戏。离戏相应于菩萨入根本慧定,这方面是它的究竟实相。我们真正学的时候,就是通过缘起安立空性打破实执,然后通过缘起的显现打破空执,就是破除对显现和空的执著。
刚刚我们讲的比喻中蛇的显现、空性都不是蛇的实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所缘的蛇空,还是基于迷乱的蛇存在的前提,所以我们说把这条蛇空怎么样,如果这条蛇空是真正的实相,必须要安立蛇的有,才能说蛇空是它的实相,其实现和空都不是蛇的本性,蛇的本性是无蛇,它本来不是蛇,绳子才是它的实相。乃至于我们没有抛弃蛇的现空之前,都没有达到真正绳子的阶段。如果还在对蛇上面安立的概念有所耽执,说明我们还没有放弃对蛇的耽著,只不过这种耽著比较细微,必须要达到绳子的阶段才行。早期对蛇的所有的概念,哪怕是最后对蛇的显现缘起和空,也是与蛇有关的东西,这些都要打破,就像入根本慧定时所有和我们分别心有关的痕迹都要抹掉。
如果你在观修实相的时候,还有分别心的痕迹,那肯定不是实相,还是分别念的状态。我们在观察的时候怎么才能达到蛇的究竟实相呢?抹掉所有关于蛇的痕迹,哪怕是蛇的空、现空双运,都不是它的本性。因为它的本性是绳子,菩萨入根本慧定没有分二谛,这是世俗谛,那是胜义谛,这是世俗谛的显现,那是胜义谛的空性,只要是分别心的都没有,所以我们要息灭所有分别心的痕迹才可以知道这就是绳子的状态。
为什么要学缘起空性呢?我们已经无数次的重复过,就是为了现前实相。现前谁的实相呢?当然就是现前显现法的实相。既然要现前显现法的实相,是不是就是暗示这些显现法是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要现前显现法实相的缘故。这不是在暗示显现法存在,而是我们面前有这些显现法,为了打破它才说显现法的实相如何如何,其实显现法的实相没有显现,纯粹就是一个错觉而已,刚刚我们讲过典型的就是把绳子看成蛇。
所有关于蛇的显现、名字等等,所有关于它的一切都是没有的,不是说当你观察就没有了,而是说开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根本不存在。我们一直不知道,还迷上了这种状态,现在就是引导我们慢慢去认识,这是佛陀的次第法要。从次第的见解上面,慢慢地引导我们了知轮回的虚假,乃至于轮回的离戏、本性的如来藏、等基无二等等,当我们慢慢了知了,就会知道这些法在三转法轮中叫做客尘,完全都是没有的。然后我们的注意力、分别念全部泯灭了,真正安住在究竟的如来藏上离开戏论的光明状态中,这是通过学习缘起性空之后,彻底的认识了我到底是谁,这个轮回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其实它根本就没有,彻头彻尾纯粹是一种假象而已,这叫迷乱。为什么叫迷乱呢?本来没有你认为有,而且给它安立了这么多的名目。
我们在还原它的过程中,也经过了很多程序,否则根本还原不了它究竟的本性。如果你直接说它不存在,这个蛇没有,只是一条绳子,有些人根本没法理解。如果佛直接告诉我们现在这些法就是佛、如来藏,没有人接受。最初佛陀说我的佛法没有人能够证悟,所以佛陀显现得不想讲法,后来通过劝请之后才从小乘的次第开始讲,慢慢引导众生了悟轮回的实相,进入到究竟如来藏中。
现在我们面前的所有法,不管我们认为这个法多么稳固、可爱,修行到最后,就会知道这些就是一场梦境而已,完完全全是一种迷乱。除了迷乱之外,无法安立任何的法,不要说实有,连这个法的名称最后都没有。你说蛇的名称在绳子上有吗?蛇的名称在究竟的绳子上面根本没有,就是绳子根本没有蛇的名字,最后连它的名字都不存在,何况是它的实有呢!当我们学到后面,比如学到密宗、如来藏时,你会发现一切在他空当中空的那么干净,那么彻底,所有的东西都叫做客尘,只有佛性如来藏。一切的显现法、不清净的法和一切不清净法的显现、空,连名称、概念都没有,就是彻底的远离了耽著的自性。
我们要慢慢观察趣入缘起空性中,才知道它的殊胜妙味。它是非常深邃、殊胜的,不是让我们生起恐怖心的对境,而是生起大欢喜心的地方。我们知道了它的本来面目之后特别高兴,没有找到它的本性实际上就是找到了它的本性。最后我们对蛇的本性什么都没有找到,只是找到一条绳子,就是找到了它的本性。本性是什么呢?它的本性就是绳子。我们学习中观应成派观点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是它的本性。从这方面我们要逐渐多观察、思维,然后为了真正地了悟也必须要积资净障、多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就可以慢慢悟入到实相中。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缘起赞》的结尾部分。
丁二、得缘起法后随念如来:
“得缘起法后随念如来”,即得到缘起法之后我们要随念佛。
您之一切事业中,语之事业最殊胜,
语之最即缘起故,智者依此随念佛。
“您”就是指佛陀,佛陀住世做了很多事业,佛陀身语意的事业以及显现很多的功德神变等等。在佛陀所有的事业中,语的事业是最殊胜的,其中最殊胜的就是宣讲缘起的语言。“智者依此随念佛”,所以有智慧的人依靠佛陀讲解的语言之最的缘起来随念佛。
关于这个意义有福德和没有福德的人对佛陀事业的解读也不一样。首先我们看佛陀身体的事业就是通过佛陀的相好度众。一种说法是佛陀在三个无数劫中修持种种殊胜的正法,还有一种说法,佛陀三个无数劫的资粮圆满之后,再以一百个劫的时间专门修持相好,反正佛陀的相要达到圆满。通过方方面面的善法在一百个劫的时间来修相好,说明佛陀这样做有很大的必要。就像有些人出门之前要花一个小时打扮自己一样,如果没有必要,花这么长时间打扮自己干什么?还不是想让自己好看一点。如果没有必要,佛陀也不会花一百个劫的时间打扮自己。
佛陀用一百个劫修持善法,让自己的相貌达到圆满,也是为了利他,不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好看。现在我的资粮圆满,快要成佛了,要让自己形象好一点,然后照片拍的好看,一定要把自己弄得漂漂亮亮的。佛陀没有考虑自己,因为考虑到众生的根机、兴趣、意乐、层次各式各样,有些众生不在乎你的相好,他在乎的是你的真理,能不能讲出解脱道;有些人不管你讲不讲真理,就看这个人长得好不好看。如果长得庄严,你讲的东西他才愿意去听。首先不用这个去吸引他,他都不愿意走进你,如果他不愿意接受你的教法,那怎么去度化他呢?度化不了。有些人看到佛的相好之后发愿,因为佛的相貌太庄严了,所以我以后也要成佛。虽然他发的愿不究竟,但是毕竟也发了成佛的愿。对于众生来讲也是好的。
因为众生的根机有很多,佛出世的时候,有些人根机已经圆满了;有些人正在成熟,有些人根机很浅,所以佛陀花了一百个劫专门为了相好而修持种种的善法。这些在《现观庄严论》《经庄严论注释》等很多经论中有专门的描述。比如佛陀的顶髻、金黄色的皮肤、犹如牛王的睫毛、鼻子、牙齿、耳朵、发际、眉间的白毫等各式各样的相貌,这个相好因为以前修的这个善法,那个相好是以前修了那个善法,都有详尽的记载。
佛陀在一百个劫中修相好,成佛之后以相好利益众生。佛陀成佛之前的相好就非常圆满,也让很多人心生敬仰,成佛之后,很多人看到佛陀的相好,当即生起了信心,皈依了佛陀,佛陀的相好可以利益众生。佛陀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相好也是圆满的,所以这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陀安立为教主。在我们这期教法当中只有一个教主释迦牟尼佛,虽然以十二相成道,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就是这一尊佛,但是我们不能说在佛的教法当中只有一尊佛,只能说显现为导师,通过十二相成道、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只有佛陀一个,其他的没有。其他的可以显现佛陀的功德智慧,也可以成佛,不能显现十二相成道,佛陀显现相好也会成为一种标志。
佛陀也有相好的事业。在佛陀入灭之后,有些佛菩萨、天人化身的工匠,有些是人间的工匠,他们塑造的佛像,有些特别庄严,非常精巧,很多人看到之后自然而然生起信心,虽然也是一种佛陀的事业,但是塑像和佛陀真实的相好庄严无法相比,这个方面就是身的事业。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引用了一些佛陀神通的事业,比如度化众生放光明,或者显现神足等等,有一些人通过佛陀名号,比如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得度,获得加持,还有一些人通过听闻佛陀讲法,这是佛陀语言的事业。刚刚我们讲了,如果我们要知道佛陀的语事业最殊胜也需要福报。
为什么这需要福报呢?因为有一些学习或者不学习佛法的人,他们认为佛陀的所有事业中神通是最好的,神通最直接,你不用给他讲什么,给他显个神通什么都搞定了。他们觉得佛陀的神通是最大的事业。他们觉得佛陀讲不讲法都可以,虽然讲法好,但是也不如神通。他们就是这样想的。这里没有说佛陀的事业当中神通的事业最殊胜,神通事业是佛的事业之一,按照这里的观点,顶多算是一个辅助的事业,而不是主要的事业。佛陀的身体、神通神变度化众生都是辅助的事业。
这里说“语之事业最殊胜”,只有像宗喀巴大师这样具有殊胜智慧的祖师大德们,才会知道佛陀所有的事业当中语言的事业最殊胜,这也是最重要的。佛陀身的事业,如果佛陀在世,你可以见到佛的相好。还有一个前提是佛陀在世时你必须要知道消息,也要有时间赶过去,有没有机缘赶过去,能不能见到佛陀,这方面都不好说。显现上当时也没有现在的交通这么发达,你坐飞机飞过去,很快就可以见到了。佛陀在香港开度母法会你马上过去见一下,现在比较简单。以前是没有的,不是走路,就是马车,这方面很慢。佛陀以身的事业度化众生,佛在世时可能是可以的,在佛陀入灭之后,虽然现在我们见到佛也会生信心,但是关键是佛陀住世那种真实的相好,这是见不到的。
佛陀的神通也是一样的,他在世的时候显神通、放光度化众生等等,现在也很少,佛陀名号的事业也是。因为佛陀加持过他的名号,所以我们念诵佛陀的名号也可以得到摄持。单单在名号里面没办法体现出取舍之道,虽然我们念诵本师释迦摩尼佛、阿弥陀佛可以帮助众生解脱,属于一种善巧方便,但是名号本身相当于密码一样,里面蕴含着很多功能,我们从名号上面根本看不出来。佛陀用语言讲法就不一样了,只要你听到上师们讲解佛陀的教言就会知道是怎么回事,翻看经论就会知道里面的取舍之道,这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这么多的事业中佛陀讲法的事业最殊胜。
佛陀宣讲了正法,这种取舍之道是最殊胜的。这方面我们一定要知道,对我们而言,佛陀的恩德、利益最大的也是讲法,所以说语之事业是最殊胜的。因为在所有语的事业当中,佛陀讲的从十善业道以上乃至于如来藏以下的所有教义,都是帮助众生树立正确的知见、行持正确的行为,做出殊胜取舍的方法都在佛陀的语言事业当中。如果佛陀不讲的话,哪个众生可以通过自己能力发现缘起之道呢?根本没办法。佛陀讲完之后,我们了知之后再去实践就可以得到殊胜的利益。
语言的事业中“语之最即缘起故”,佛陀讲了这么多的法要,每一种都很殊胜,“语之最”佛陀语言事业中的语言之王就是讲了缘起性空之道,这是所有语言当中最殊胜的。因为缘起之道是核心,只有它能够让我们泯灭分别念。刚刚我们课前讲的一段导言当中,为什么要讲这个次第呢?因为一步一步地引导过来,就是在这个现相中怎样才能让我们获得解脱,我们把一切迷乱的东西已经执为实有了。它们是根本没有的,因缘和合显现了,显现时它是假立的、迷乱的,但是我们把假立东西执为真实了,迷乱的东西当成了自己的本性,我们严重的迷失在这个状态中,怎么才能帮我们解开呢?单单是厌离它还不行,厌离只是说它不好,对解开迷乱本身的用处不大,它是一个前提、方便。如果你不厌离它,没办法直接趣入到后面的观察无自性中;如果只是厌离它的话,厌离轮回和发现它不存在是两回事,厌离只是说这个东西不好,不圆满,我们不想追求,要是没有真正了知它 的本性,还是没办法从这个状态当中出来。
你还是在蛇的状态中做很多的取舍,没有真正了知绳子的本性,只有通过缘起的正道,才会慢慢一步步了知因缘缘起的缘故,它是空性的,最后慢慢知道它是假立、不存在、离戏,真正地还原了它的本性。如果没有缘起的正道、人无我法无我空性,怎么会知道它的迷乱和不存在这一点,而去打破对它的执著呢?最多就是你对它的执著换一些花样而已,还是在执著当中,没有离开轮回显现法本身。虽然暂时来讲有作用,但是还没办法帮助你获得真实的解脱。真实的解脱当然要证悟它的究竟实相,才能从这个状态当中完完全全出离,缘起最殊胜的原因就是这样。它能够让我们知道它的虚假、缘起性空、离戏、不存在,这些都是通过缘起来安立的。
因为语之最即缘起,所以供奉或者佩戴《般若经》的功德也很大。这种文字最靠近实相,能够直接为我们开示实相,所以说对它礼拜、佩戴、宣讲、背诵,乃至于闻思的功德超胜于其他的法。虽然每个法都能帮助众生调伏烦恼,但是这里是说哪一种法更接近于实相,最接近实相的文字功用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有些地方说讽诵大乘经典在十法行中很殊胜,或者说讽诵般若波罗蜜多、一子续等续部的功德有哪些,讽诵、礼拜越接近实相的经论功德越大,从这方面也可以理解,所以说语之最就是缘起。
“智者依此随念佛”,有智慧的人了知之后,依靠悟入缘起来随念、忆念佛陀的恩德,以及这种生起信心之处,我们也发愿要随佛而修学,一定要听闻、思维和修行殊胜的缘起空性,这方面是得缘起法后随念佛。知道它的本性、作用、殊胜功德之后,我们对于缘起、般若波罗蜜多越来越产生真实不退的信心,这样我们就离实相非常接近了。
乙五、摄义:
追随本师而出家,研学经教不肤浅,
勤瑜伽行之比丘,佛前敬献此礼赞。
宗喀巴大师造完《缘起赞》之后说了一个摄义,就是说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造了《缘起赞》,对佛陀以缘起来赞叹的。
“追随本师而出家”,是造论的第一个条件,“研学经教不肤浅”是第二个条件,“勤瑜伽行之比丘”是第三个条件。宗喀巴大师说,具有这三种条件的我这样一位比丘在“佛前敬献此礼赞”。
三个条件都有它的意义。第一个是追随本师而出家。显现上宗大师七岁时很早就出家了。出家意味着他舍弃了世间所有的享受,相当于从世俗的生活中获得出离了。当然有时候我们说你七岁出家,什么都不懂,也许是你父母逼着你去的,或者说你们家必须要有一个人出家,恰好轮到了你,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看传记中记载了宗喀巴大师从小对佛法的信心就非常超胜,虽然七岁出家,但是他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思维,会想是我母亲让我出家的,现在我自己独立了,就可以回去了。他没有这样,而且越学越精进,功德也越来越明显。
他看破了世间的生活之后,舍弃世俗的欲望、享受而出家,而且是追随本师而出家。“追随本师”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一个追随的意思是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出家的,所以我追随本师的足迹也要当出家人。另一个追随的意思更深一点儿,佛陀是依靠什么出家的呢?不是因为他老人家在街上讨饭实在讨不到了,所以还是出家的好。佛陀不是走投无路才出家的,而是通过种种的观察,完完全全了知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也是为了真实地找到救度众生远离生老病死的痛苦之正道,以这个心愿而出家的。
怎么才是追随本师呢?就是说佛陀他老人家是以怎样纯正的度化众生的心念出家,我也是依靠这种心念出家,叫做追随本师。本论作者从这个颂词中,也是为我们暗示他不是一般的人,不是随随便便的,今天下午吃了饭之后,好像有点时间,喝一个茶,然后拿一支笔写一些颂词下来对于佛陀进行赞叹。虽然通过善心对佛陀赞叹也有功德,但是对众生的利益都不大。如果写这个赞叹文的人本身具有菩提心等殊胜的功德,他写出来的东西加持力很大。就像这次学习《缘起赞》,我们都觉得的的确确对于本师释迦牟尼佛、缘起空性本身,都有一个不共的认知。通过宗大师的恩德,我们也是感觉自己对于缘起空性的认识,比以前更进一步。追随本师而出家是一层意思,不是耽著轮回,而是为了求解脱、在度化众生的思想中出家的。
第二个是研学经教不肤浅。如果你出家之后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做,写出来东西有价值吗?没什么价值。研学经教而且不肤浅,宗大师出家之后非常勤奋地学习,在青海满足不了大师求学的需求,他知道在卫藏一带佛法很兴盛,就从青海到了拉萨,依止了很多大德。宗喀巴大师是格鲁派的创始者,那时还没有格鲁派,没有三大寺,他主要跟随其他教派的智者,萨迦派比较多一点,跟随他们学习很多经论。
他本来就有俱生的智慧,再加上非常勤奋,他研学的经教能够完完全全地通达不肤浅的,也就是说佛教的精华都通达之后,才写出了这些论典。如果他肤浅的话,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分不清主次。就像我们刚刚讲的一样,觉得佛陀显神通这一块儿是重点,没有写《缘起赞》,写了一个《神通赞》或者《相好赞》。如果他很肤浅,不知道主次,不一定能够发现缘起是佛法的精华。因为他研学经教不肤浅,广闻博学,而且完全通达了整个佛法的体系之后,写出来的《缘起赞》也是具有很大的利益。
第三个是勤瑜伽行之比丘。他的实修实证怎么样呢?“勤瑜伽行”,他不只是学而已,学完之后也去勤奋的实践。传记当中讲宗大师在修《三十五佛忏悔文》时,他在一个石板上顶大礼,滑下去的时候,石头磨出了两道槽,放额头的地方还凹下去了一个坑。我想,怎么才能在石板上面磕一个坑出来,如果是一个木板或者泡沫、泥巴地,我觉得还有一点把握,石板要磕多少头才能磕出这样的效果。我在看传记的时候,认为宗大师在这里显了一点点神通,否则这样磕一百万大头,可能都不一定在石头上磕一个坑出来。
他老人家很勤奋,在修曼扎的时候手腕上的骨头都露出来了,这边露出来又用背面擦,骨头露出来了再用侧面擦。勤瑜伽行不是随随便便说的,特别特别精进。“瑜伽”是相应、实修、止观的意思。他对于修习显密法要很勤奋,勤瑜伽行的比喻就是暗示他不单单是学习了,而且是有实修实证的。
他老人家还是比较低调,也没有说什么,就是说具有这三个条件,我是追随本师而出家,研学经教不肤浅,勤瑜伽行的比丘,我在释迦牟尼佛面前敬献了这个礼赞,以此对佛敬礼、赞叹。我们看一下这三个条件,如果放不下世间的琐事,没有显现出家的修行,有时对我们来讲可能不太圆满,他已经舍弃了;如果出家之后,什么都不做,根本不闻思,就写一个东西出来,也没有人看。他说我出家之后并不是说闲着的,而是勤奋的研学经教不肤浅。那你研学经教很精通,是不是只是嘴巴上说一说而已,根本不实践呢?不单单是精通佛法,而且勤瑜伽行,对于止观等法义我是真正下了工夫实行的。
在传记当中讲,他在写《缘起赞》的时候已经证悟了,上师刚刚讲《缘起赞》时也讲过。这样一种比丘对佛献出了礼赞,也是说明作者不是一般的人,不同于刚才我们讲的,吃完饭喝茶的时候,有些人查一下字典,翻一翻成语词典,然后写几个颂词出来,就说我写了一个对佛陀高度赞叹的赞叹文,虽然你可以写出来,但是利益可能不大,也没有人看。《缘起赞》流传了这么长时间,大家都在学,而且做了很多注释,现在我们学了之后也能够得到利益的原因,也是因为作者他老人家本身的功德,当然他显现上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藏地公认的三大文殊之一,求学的时候功德也是那么明显,而且成为格鲁派的开山祖师,开创了格鲁派,现在格鲁派在西藏也非常的兴盛。
甲三(末义)分二:一、发愿回向;二、以宣说五圆满来结尾。
下面是宗大师为了后世的修行者,佛法的兴盛做了一些祈愿。我们学的时候,既要给自己、圣教发愿,也要为了以后的众生一边学一边发愿。
乙一(发愿回向)分五:一、祈愿众生得善知识摄受而回向;二、祈愿了知佛法的信徒遍满大地而回向;三、祈愿生生世世不惜生命、毫不懈怠受持佛法而回向;四、祈愿能恒时思维弘扬佛法之方便;五、在受持、弘扬佛法时,祈愿护法神守护加持而回向。
丙一、祈愿众生得善知识摄受而回向:
无上导师之圣教,有幸值遇源师恩,
此善回向无余众,承蒙正师摄受因。
这是回向后代学习佛法的修行人,或者所有佛弟子都能值遇善知识,得到善知识摄受,然后系统地学习清净的佛法。
“无上导师之圣教,有幸值遇源师恩”,一方面来讲,“无上导师”,对于这么殊胜佛陀导师的殊胜圣教,能够有幸值遇。虽然从现阶段来讲,我们已经错过了佛陀出世,但是无上导师的圣教还在。“有幸值遇源师恩”,现在我们有幸值遇到了佛陀的圣教,也是因为上师们善知识的恩德,所以很多佛弟子皈依、学习般若波罗蜜多,都是因为上师善知识的恩德,现在我们才可以值遇。
“源师恩”,一方面是他们接引我们进入佛门,给我们讲解殊胜的教义。另一方面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善知识们出世,精进地学习通达了佛法之后摄受弟子,佛法一代代地传了下来,这也是因为上师的恩德,如果上师没有住持佛法,我们也没办法遇到佛法,像这样就是“有幸值遇源师恩”。我们能够学习佛法,其实是很多的佛菩萨、上师、道友、发心人员努力的结果。我们能够拿到法本学习,里面有佛陀的加持、菩萨的摄持、护法神的帮助,还有上师的加持和道友们的付出和努力。学院和城市里有很多道友们一起在做这个事情,现在我们才能拿到了法本听闻思维。有时我们可能觉得这没什么,好像很简单,这一点都不简单,换句话来讲,这么多人正在为我付出,自己应该珍惜,好好学修,否则就会辜负他们的付出。
这个颂词主要讲的是上师的恩德,因为上师在我们值遇、修行佛法,指导我们正确趣入佛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助缘当中,这是最殊胜的助缘。主因当然是我们的佛性,自己还是需要勤奋。主要的助缘就是上师,上师摄受我们,然后给我们传讲教言,让我们知道佛法的精要之处,善知识对我们的恩德特别大。
如果能够得到善知识摄受,我们开启了修学精要佛法的途径,打开了大门之后,可以真实地在佛法的宝库当中汲取佛法的精要。有这么大必要的缘故,宗大师说我造《缘起赞》“此善回向无余众,承蒙正师摄受因”,我的善根“回向无余”,就是一切众生一个都不剩下,都能够值遇殊胜的“正师”,这是简别了邪师。我们不要遇到邪师,这个发愿很重要,否则有些时候我们好不容易对佛法生起了一点信心,虽然想要修行,但是因为自己的业缘,没有遇到正师,遇到了一个邪师,这样就浪费了我们的因缘,所以我们现在开始每天都要发愿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经常要这样发愿。只要我们坚持念诵《普贤行愿品》,里面已经包含了远离邪知识、遇到清净正师、殊胜善知识的发愿。平时我们也要专门发愿生生世世遇到殊胜的善知识,不要遇到邪师邪知识。
这里讲“承蒙正师摄受因”,愿这个善根成为一切众生能够值遇真正的上师,被上师摄受的正因。一方面我们要回向自己生生世世遇到上师善知识摄受,另一方面我们要发愿所有的众生都远离邪师邪知识,能够值遇真正清净的上师善知识。如果是真实的上师,第一个他具有菩提心、菩萨戒;第二个他懂大乘,只有了知缘起为核心的所有大乘教义,才能真正给我们传讲,指引我们趣入。就像大恩上师对我们做的事情一样,他老人家方方面面非常圆满,不管是菩提心,还是菩萨戒,《入行论》中讲的标准都具备,而且精通大乘法,知道大乘法的核心、精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的窍诀是什么,才可以给我们指点。要是传讲者自己都模模糊糊的话,可能把这个问题给我们也表达不清楚,如果他的发心纯正,利益会有一些,但也不会特别大。必须要有一个标准的善知识,懂得正确的大乘法义,然后我们在他的加持、摄受之下,慢慢修持,这是非常殊胜的因缘。
上师真正地摄受我们会用很多方法,不单单是给我们讲法,而且很多时候,针对我们不良的发心、行为,很多习气,会做很多的呵斥,让我们不要走在错误的道路上。真正的正师对我们的修行至关重要。如果有了一个非常好的上师善知识接引,我们不会走偏,就会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会帮助我们往前走;如果没有遇到上师,我们自己学习解脱道就会特别困难;如果我们不想自己学修,想依止一位上师学,因为自己的愿力、回向或者福报不够,遇到一个平庸的善知识还好一点儿,万一遇到一个邪师,就会非常麻烦。他会引领我们趣向于邪道,好不容易生起一个想要求佛法的善心,有可能就被邪师的水浇灭了。这方面特别的不值得。
我们不仅要自己发愿,也要为众生发愿,虽然我们这样发愿之后,也许这个愿力不会马上成熟在所有众生身上,但是我们内心的习气会越来越深厚,然后这样发愿对众生来讲逐渐也会起到作用。
“祈愿众生得善知识摄受而回向”,因为要了知悟入缘起性空,尤其是最后要证悟。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它的道理,要长时间的依止上师,他告诉你推理方法,或者为你解答问题,慢慢引发一个定解。如果后面要证悟缘起空性,就需要上师强烈的加持,通过上师瑜伽可以很快获得真实的证悟,如果没有上师的加持,我们通过自利证悟还是比较缓慢的,这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
丙二、祈愿了知佛法的信徒遍满大地而回向:
这方面我们要看科判的重点,此处不是说佛法的信徒遍满大地,而是说了知佛法的信徒,它的意义非常明确。如果佛教徒的素质普遍偏低,这样的佛教徒遍满大地,虽然也是好事,但是对于利益众生和提高自己修行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是了知佛法的信徒遍满大地就不一样了,到处都是具有正知正见佛弟子,佛法就非常兴盛了,随便抓住一个人,都可以给你把缘起空性讲得非常清楚。假如高素质的佛弟子到处都是,佛法就是兴盛的。如果佛弟子什么都不知道,反正你去做就好,也说不出为什么,尤其是对于佛法中众生迷失和解脱的因缘,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修,给别人也介绍不清楚,这样的佛弟子对自己的修行和众生的贡献也是很小的。
愿彼佛教至有际,不为恶念风所动,
解正法理于本师,起诚信者满大地。
这里有两个发愿,第一二句是第一个发愿,第三四句是第二个发愿。“愿彼佛教至有际,不为恶念风所动”,愿佛陀的教法乃至于“有际”,即三有穷尽之间,都不被恶念风所动。这个意思我们要理解。佛法本身没有人可以伤害,虽然真正的教义道谛、灭谛就像虚空一样,谁都染污不了,但是佛法要弘扬、存在,必定也是在人的相续中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方面我们要发愿,整个佛法流传到乃至于三有存在的时候,都不被恶念风所动,就是说佛法在弘扬的过程中不要被具有恶念的人所动摇,或者换句话讲,不要被这些恶劣的人的恶念染污,保持它的清净纯洁,一定还是原汁原味的佛法,佛陀讲的缘起空性传到后面还是缘起空性。
如果中间被一些人的恶念风所扰动、分别心所染污,传下去之后,后面的修行者们可能就得不到真正的佛教精华了。第一个是愿佛法从现在乃至于三有存在之间都非常纯净,不被恶劣的分别念染污。很多时候佛陀也是嘱咐菩萨、护法神们一定要保护好佛法,所以很多大德纷纷发愿护持佛法,他们一代一代的转世来护持清净的教法。在佛法弘扬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些大德在护持,佛法可能就被凡夫人的分别念染污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读,如果被这样臆造所染,佛法就会变了味道,已经被扰动、染污了。
第一个我们要发善愿。因为佛法尤其是缘起空性的教义对众生的利益非常大,众生能不能解脱,获得究竟的安乐,唯一的因素就在这里,它是一定不能被染污的,所以现在我们要发愿,真正殊胜的佛陀教义乃至于有际都不被恶念风所动。
第二个“解正法理于本师,起诚信者满大地”。“解正法理”就是能够了解正法的法理,“于本师起诚信者”在这里断句,“解正法理于本师起诚信者”。第一个他能够了解殊胜正法的教理;第二个在这个前提下,首先他对正法理有了定解,然后对本师产生了最殊胜的诚信,这种对本师产生诚信者遍满整个大地,到处都是对正法生起定解,而对本师产生信心的人,这样内心充满了对本师高质量信心的人,在各个地方顶礼、供养、打坐、放生等等,做很多的修行,每个人相续中都充满对正法的理解,具有高质量的信心,这样的佛弟子充满大地该有多好。
这两个发愿有着连续性,第一个是教法不要受到染污,第二个是在教法不受染污的同时,很多的佛弟子都能对于清净法脉了解、生信,这是非常殊胜的。虽然有些法脉非常清净,但是可能只是几位大德在这里住持,真正在上面得益的人很少,这里不是说为了让我们人多势众,就是说法脉清净学的人越多,得到的利益就多。
就像一条非常清净的河流,河水很干净,没有受到染污,可是喝的人很少,很多人都到几公里之外的污水坑里取水喝。这么清净的水他们都不知道,也不来喝,我们当然希望知道这条清净的河的人越来越多,喝到河水得到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不是说因为很多人喝这条河的水,我们就会人多势众,而是说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喝这里的水,就有越来越多人受益。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清净的正法产生定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定解对本师生起信心,这样的人遍满了大地,他们都依靠清净的法脉而受益。一方面来讲,这是佛法真正的兴盛;另一方面来讲,佛法兴盛也能够给自己众生、国家世界带来切实的利益,这是真实的佛弟子应该发愿的,而不是说以一个相对狭隘的出发点,因为我是佛教徒,所以希望佛教非常兴盛,胜过其他宗派。为什么要压过其他宗派呢?没有什么。既没有考虑到众生的利益,也没有考虑到佛教兴盛之后给更多人带来真实解脱的机会。这方面他们不想,纯粹就是因为我是佛弟子,所以我希望佛教兴盛,这方面相对狭隘,有可能会落到了宗派的偏执中,并不是以词句的意义祈愿佛法兴盛。虽然都在祈愿佛法兴盛,但是出发点和认知是完全不同的。这方面尽量要让佛弟子生起正信。
大恩上师他老人家为了佛法的兴盛做了很多的努力,对我们有很大的恩德。大概在一九九几年,上师给我们上课经常讲,他老人家那时来汉地的次数不多,有些汉地的居士请上师吃饭时问一些问题。上师说这些人太容易对付了,什么都不知道。当时佛教徒素质普遍偏低,后来很多地方的大德都在努力,上师也在努力,很多人也在学习,学成之后到外面讲一些法,后来有了学会,也开始在一些大的平台上开展真实的闻思修行,佛弟子的素质开始慢慢高起来了。现在上师讲课时说,你们这些出家人注意啊,现在的居士不是那么容易骗的,你们要好好学,否则很多问题答不上来就不好意思了。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到处都是具有正知正念、懂得菩提心功德利益的人,确实非常好。以前很多人不知道发菩提心、成佛的愿,都是一生平安、健健康康等求加持的发愿。现在很多人都是祈求上师加持我生起菩提心,愿我的菩提心不退失,这就是佛教徒素质提高的表现,当然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就像这里的颂词讲的一样,解正法理,对于正法完全能够生起定解,最后对本师产生那种不退信心的人遍满大地,现在可能还没有遍满大地,也会越来越多,这方面是非常好的。
有时想到上师的事业、恩德很不可思议,上师的神通、神变、功德就是这些,让各个地方的很多人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相续中了知缘起空性这种最究竟了义的精华法要,这是不共的功德,此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功德可言。显一个小神通、离地飞一下,虽然我们觉得很稀有,但是这并不算什么,如果能够在佛弟子相续中安立一个坚不可摧的定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佛性,不是一两个众生,而是大面积的。如果我们真正要了知上师的功德,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其他方面上师也不提倡,真正来讲,比起能够让这么多人生起正知正见,也不算什么。就像今天周六、明天周日,很多人在一起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踊跃学习这些教义,内心每一刹那都在生起善功德,才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上师对我们的恩德和他老人家功德的殊胜体现,
起诚信者满大地,哪怕是我在辅导《缘起赞》的时候,内心生起对于缘起的认知,其他道友对于缘起空性的欢喜心和认知,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上师的殊胜恩德导致的。我们也是祈愿了知佛法的信徒能够遍满大地而做回向。如果有质量的,真实学习佛法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方式。虽然其他也有利益,但是如果没有从根本上了解而树立知见,不了知原理,不通达教义,只是做一些其他的善法,虽然也有利,但是没分清主次,这方面未必能够体现出佛法的兴盛。
丙三、祈愿生生世世不惜生命、毫不懈怠受持佛法而回向:
愿生生世永受持,开显缘起佛教义,
生身性命宁抛弃,一刹那亦不松弛。
祈愿能够在我的生生世世当中,不惜生命、毫不懈怠的受持佛法。这样来回向,宗大师他老人家此处以第一人称进行回向。我们学到这里的时候,也要这样回向。这样的发愿、回向特别重要,不单单是自己,也愿一切众生生生世世受持佛法,而且是不惜生命来受持佛法。
“愿生生世永受持”,愿生生世世当中永远受持缘起佛教义,“开显缘起佛教”,这是两个发愿。第一个是我要受持缘起空性;第二个是我要开显缘起空性,受持主要是自利,开显主要是他利,主要也不是说绝对的。因为自己首先要受持缘起,才可以给别人开显,你自己都不懂,也没办法给别人开显,这个发愿很重要。如果有这样的发愿、回向,我们自己也会在生生世世当中早早的遇到缘起空性,可能像麦彭仁波切一样,七岁遇到了,然后就懂了,写个注释下来,有可能这样,在这方面不断地发愿、串习、精进。我们对于缘起空性的教义会越来越通达,他的种子习气越来越深,缘分越来越好,如果对缘起空性的悟入程度越来越深,生生世世都要永远受持缘起佛教义。因为它对于我们调伏消灭烦恼障、所知障、解脱,乃至于成佛,都是一个主要的因,所以这个核心的因素我们是不能丢的。
最核心的是我们的佛性,这个本性永远是想丢也丢不了,我们不能说抛弃如来藏、离戏空性,想抛也抛不了,它就是不变化的。我们永远不要离开对这种佛性如来藏的认识,你有和认不认识它是两回事儿。第一我们本具佛性如来藏,想抛也抛不掉;第二是我们认识它的缘分越来越深厚,最后完完全全让它显露出来,这就是乃至于生生世世的受持和开显,自利利他,在缘起的佛陀教义核心基础上,我们来做这样的发愿。
“生身性命宁抛弃”,我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生命,但是对于受持和开显佛陀缘起的教义一刹那也不松弛,就是说我宁可舍弃生命,也不松弛对于缘起空性教义的受持和开显。生生世世是从时间方面下了一个决心,因为它完全值得我们生生世世去做,这种对于开显佛性、受持佛教缘起性空的意义,它是一个原理,随着你每一世的受持会有一个累积、叠加的效应,我们的心相续上空性的种子,不断的成熟,越来越优良。
不像我们现在追求世间法没办法叠加,不能说我前世追求过了,为什么这辈子不能重新得到上一世的种子?得不到。我们这辈子追求的东西死时完全放弃了,而且也消耗了以前的善种子,然后下一世不能再复制了。因为追求佛法缘起空性的种姓是一世一世的增上,它是可以叠加增上的自性,所以生生世世值得我们去追求。第一个它和世间法完全不一样,值得我们生生世世去做;第二个可以生生世世去受持,那值得我们用生命去换吗?这也值得。
为什么科判当中说生生世世,而且不惜生命、毫不懈怠的受持,它的确是值得的。生命每一世都会抛弃,只有对于缘起空性的认知是最具大义的,一旦哪一世我们真正圆满了功德,这种得到是一得永得,不会再抛弃了,能永远成为我们和众生获得安乐的因素,绝对是值得我们追求的自性。我们为了缘起空性情愿舍弃生身性命,也不抛弃对于缘起空性的闻思修行、受持和开显。第一在时间上有生生世世的决心,第二可以舍弃生命去受持,如果我们真正有这种决心,缘起空性的证悟指日可待;如果没有这样的决心,你说这辈子我学一下,以后值不值遇无所谓,我花八天的时间学可以,舍弃生命那不行,我们以这种心态去学习缘起空性,肯定是得不到实义。没有这么大的决心毅力去追求它,当然得不到了,这也是一种缘起法。你的缘起很深、心很猛厉,猛厉到什么程度呢?生生世世都是以此为重点,可以舍弃自己的生身性命去受持、弘扬它,说明你的心完完全全已经决定了,不会有什么改变,有了这种殷重心,在缘起空性教法高度兴趣的引导下,你才能迅速获得它的利益,因为你的确重视它,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你越重视它,就离目标越近;如果你不重视它,觉得无所谓,不一定就很快得到,尤其是对于证悟本性,我们需要非常大的兴趣,我们要以很大的兴趣意乐,通过殷重心发愿,生生世世这样受持、弘扬缘起空性。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是归纳龙树菩萨的发愿说,所有的发愿都可以包括在两个愿中,一个是生生世世受持或者修行佛法,一个是生生世世弘扬佛法。这里也是一样的,因为缘起性空是佛法的精华,所以我们生生世世要受持、弘扬缘起空性。如果连缘起空性都生生世世受持开显,其他的菩提心、出离心等教法肯定可以,这方面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否则宗大师也不会这么殷重地劝我们发愿。
丙四、祈愿能恒时思维弘扬佛法之方便:
这是祈愿能够恒时地思维怎样弘扬佛法的方便,弘扬佛法的核心就是缘起空性。
愿日日夜慎思量,依何方便广弘扬,
殊胜导师饱艰辛,策励修行此精髓。
“愿日日夜”当中,其他的不想了,都是非常谨慎地思量到底用什么样的方便去广大弘扬我们的殊胜导师饱受艰辛求得的策励修行的佛法精髓呢?因为从佛传来看,佛陀从发心乃至于成佛之间,经历了不可思议的苦行,饱受艰辛。我们看佛、祖师大德的本生,他们求法时经历的苦行,可以让我们反观自己现在在求法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苦行、麻烦事儿,这些佛陀、尊者们以前求法也经历过很多苦行,不是说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从这方面来看,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策励。
虽然修行佛法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但是我们也需要去安忍。我们通过佛陀的传记,知道了佛陀从发心乃至于成佛之间经历了很多苦行,为了求得缘起空性的教法,比如在《前行》《般若八千颂》中讲到常啼菩萨在法胜菩萨面前求般若波罗蜜多经历的苦行,还有很多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为了求取正道经历了很多苦行,这是为了自他二利,为了了知万法的本性,对于自己的修行和众生的利益非常重要。
以前佛陀在因地时饱尝艰辛、策励修行的精髓,我应该怎样去保护、弘扬呢?作为一个在佛法教义中得到了恩惠,真正对于佛陀感恩的人都有责任,只要是佛弟子都有这个义务。上师总是讲,有些道友觉得弘扬、护持佛法不是我的事情,佛法兴盛也好,衰败也好,和我没什么关系,或者有些人想反正有这么多大德在转世、弘扬,他们会有善巧方便的,从某个角度来讲,他们肯定会管的,但是对我们而言,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要从小孩子的心智逐渐成熟开始懂得操心,能够为父母分担忧愁,承担一些家事,什么时候你想到这些,就成熟了,而不是这个小孩子从来只顾着玩耍,什么事情都不操心,这时他还是小孩子的状态。虽然我们的年龄有些人可能是三四十岁、四五十岁,但是我们对佛法分担的心还在婴幼儿阶段,没有想到应该怎么来弘扬、保护佛法。
大恩上师以前讲过,从佛陀到现在的祖师们通过他们的发愿、精进、努力把佛法很好的保护下来,一代代地传给了我们,佛法会不会在我们的手上断掉,每个佛弟子都有责任,我们从佛陀这里得到了加持,在佛法中吸取了养分,知道了修行的重要性,我们是佛法的受益者,对于佛法的保护、弘扬是有责任的。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责任,就要去想办法,怎么去保护弘扬呢?这时就不再是和我们无关了,而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
宗大师他老人家也是讲愿日日夜慎思量,日日夜夜当中都是在慎思量,就是非常谨慎的思量依靠什么方便来保护、弘扬佛法呢?我们应该想很多方法,有些大德开始建道场,有了可以聚集很多修行者来讲解缘起空性,然后大家了知之后可以去修行。有些人印法本,有些人培养僧材。像大恩上师在很多地方开创了菩提学会,给很多道友创造了学习的机会,建立了很多学习小组,大家一起共修、讨论,像这样把佛法成功地保护、弘扬、传递下去。我们作为受益者,也有责任。
大恩上师经常讲大人做大事,小人做小事,如果我们能力大就多做一点;如果觉得我能力不大可以少做一点,反正都有责任,就像一家人,你能力大多做一点,你能力小就少做点。以前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其他的做不了,吃完饭擦桌子、扫地是必须要做的,小人做小事,小时候我们就开始做这些,吃完饭后扫地、洗碗,做一点简单的家务,反正每个人都有责任,都要去做。
佛法当中也是这样的,都是一家人。上师仁波切他们的事业我们这一世永远做不到,也许下一世大家成了大德可以做到,虽然这一世上师老人家那么大的事业我们肯定做不到,但是小事我们可以做到。只要对弘扬、住持佛法有利益的事情都要做,有了这个责任心我们会抢着去做,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责任,所以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佛法衰败,传到我们这就没有了。那怎么办呢?这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或者是不应该让这件事情发生很有必要。
我们在这里学习,也要付出,不能说我只是得利益,啥都不做,这方面就不行。虽然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实在不愿意做也没办法,但是如果一个真正懂道理的人就会愿意去做。每个家庭中也是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就是不想做,反正这些事情你们去做,我不管,我天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然后出来耍耍。如果懂事的人就会分担,尽力地做一些事情。我们不要做那种闲人,应该在佛教家庭中做一个明事理懂报恩的人,如果有能力,不管哪方面,看到有事情就去做一点。这方面对佛法的保护、弘扬,还有能够真实把教法保护弘扬下去,我们要好好地学习以缘起空性为主的殊胜教义。比如我们给别人辅导,和道友一起讨论,解开互相之间对于殊胜法义方面的疑惑,这些其实都是在保护、弘扬佛法的教义。
宗大师发愿是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想以什么方便对于佛法广弘扬呢?大恩上师以前也可能是这样的,显现上也是日日夜夜慎思量,开办了佛学会,录制了很多光盘,建立了很多共修点,大家一起共修啊,然后通过考试、串讲等方面来弘扬佛法,有这样的方便,有网络就用网络,有现场就用现场。上师到处弘扬佛法,比如说在大学、监狱里分别以什么样的方式弘法,在佛教团体当中以什么样的方式讲法,都不一样,使众生直接间接地种下了很多善根。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因为缘起太殊胜、太重要了,宗大师这样的人物完完全全从这里得到了最大的收获,他才会这样发愿,愿我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去保护弘扬这个法。我们虽然现在可能还没有宗大师那么深的感触,没有得到那么大的收获,但是可能多多少少获得了佛法中的好处,我们也应该发愿,或者我们觉得虽然自己没得到,但是宗大师说的一定是对的,我应该想方设法地去护持殊胜的佛教精髓,应该这样去发愿。
丙五、在受持、弘扬佛法时,祈愿护法神守护加持而回向:
一方面我们佛弟子们要好好的发愿,一方面也要督促祈祷护法神们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鼎力相助。
愿以净心精进时,梵天帝释世间神,
妙黑天等诸护法,坚持不懈永相助。
“愿以净心”,愿佛弟子们以清净的心精进于佛陀的精华教义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向这些曾经在佛陀面前立誓的佛弟子们,比如梵天、帝释是在佛陀成佛之后,祈祷转法轮的两个主要祈请者,首先梵天、帝释在佛那里听法,然后也是立誓弘扬保护佛法,愿这些梵天、帝释天等具有大能力的天神们也要通过他们的力量来护持佛法。
还有一些像四大天王等世间神,他们也是保护整个南赡部洲,对佛法也有责任保护。藏汉的寺院中都有四大天王像,我们去寺院供奉的时候也要督促他们护持,令佛法得以弘扬和兴盛,还有十二地母等等世间神、妙黑天等诸护法坚持不懈,妙黑天就是大黑天玛哈嘎拉,这些具有大能力的护法神对于佛法清净的弘扬也要尽心尽力的保护,还有吉祥天女、格萨尔王、三大护法、紫玛护法等很多护法神,我们也要祈请他们帮助。
护法是护持佛法,不是护持世间法,这些世间神有时也会对世间人做护持,佛法是优先的。他们在佛前承诺过令佛法弘扬兴盛,不要过早隐没,他们虽然很努力,但是有时我们不敦促、祈请他们,慢慢慢慢地在缘起上他们的力量可能就会弱。为什么要经常性供养、赞叹他们呢?因为相当于督促、提醒他们,我们显示上每天供养,他的力量就会越大,从世间缘起的角度来讲就是这样的,所以经常供养、呼唤他们,发愿让他们护持弘扬清净的正法,有很大的必要性。
这些护法神“坚持不懈永相助”,愿他们鼎力相助,能够坚持不懈地乃至于佛法还在世间安住的时候,永远帮助佛法兴盛,一定弘扬佛法,而且也愿这些护法神能够帮助所有的修行者们。佛法的法义肯定是在修行者的相续中一代代传下去的,如果没有这些人佛法就没办法弘扬了,法轮的转动就会停滞了。并不是佛法存在于经典中就是弘法,必须是佛法经过有情的相续成熟之后,再往下代代相传,经过很多众生的相续佛法就可以传递下去。
护法神不仅可以在讲经说法、弘扬佛法的过程中遣除违缘,还有对于真实修行佛法的修行者,他们也要保护,使他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不要出现违缘、具足顺缘,因为这方面有很大的必要,所以才会祈祷护法神帮助。如果是一点小事,可能宗大师也不会在《缘起赞》的最后一个颂词中来祈祷护法神帮助佛法的弘扬。因为这个必要性特别大,或者说宗大师在这里受益很大的缘故,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发愿回向。我们也要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到佛陀、宗喀巴大师的利益,在自己发愿、回向和供护法的时候,也尽量跟随或者相应于这样一种意义去做祈祷,这是非常有实义的。
乙二、以宣说五圆满来结尾:
这是后跋。
从宣说甚深缘起的角度,赞颂佛陀世尊世间不请至亲的这一《善说精华》,
“善说精华”,《缘起赞》从宣说甚深缘起的角度赞叹了佛陀世尊。什么是“世间不请至亲”呢?亲人当然是你去请他帮助,都会帮助你的,比如你对自己的母亲说我有困难了,或者你和亲戚说我有困难了,他们都会帮助你,这是世间请求自会帮助。什么叫“不请至亲”呢?众生不祈请佛陀帮忙,他也会帮忙,就像我们现在修炼菩提心的时候,世间上的人都不知道今天和自己迎面走过来的出家人或者居士在缘自己修菩提心,他在愿你的离苦得乐、真正成佛。虽然他不知道,但是我们也在修,佛弟子发菩提心的时候就是缘一切众生在修,这是不请至友或者不请至亲。佛陀已经完全成熟了菩提心,叫做真正的世间不请至亲。《缘起赞》是本论的标题,副标题是《善说精华》,即所有善说当中最精要的。
多闻比丘罗桑扎巴(宗喀巴),
“罗桑扎巴”是宗大师出家的名字,他的出生地叫“宗喀”,“宗喀巴”意思是宗喀者、宗喀人,类似于现在的北京人、成都人或者大连人,指哪个地方的人,巴就是者。
造于雪山环抱的雪山之王欧德王贡嘉布达拉山静处,又名尊胜洲,
这是他造论的地方。
由南卡华(吉祥虚空)作笔录。
这里圆满了五圆满。即赞颂圆满、作者圆满、环境圆满、笔者圆满等五圆满,这是具足了五圆满的方式来结尾。
以上辅导完了《缘起赞》。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可能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多多少少得到了利益,这方面要感恩宗大师、大恩上师对我们的恩德。
我们回向之前,在讲闻的过程中,如果有过失,在上师三宝面前诚心忏悔;如果有功德,祈愿上师、诸佛、善知识永久住世、常转法轮;祈愿清净的教法常住世间;祈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暂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祈愿道友们早日证悟缘起空性,成佛利益众生,大家安住在这样的正念中一起念诵回向文。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