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第05课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完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学习麦彭仁波切所造《中观庄严论释》之欢喜之教言论。有些论点也分了造论分支、所造的问题。现在宣讲第一个,造论的五本。造论的五本是宣说由谁所造、为谁而著、然后属何范畴、全论内容和有何必要。现在是为了让学习本论的学者能够对作者产生清净的信心,对学习本论有一种欢喜心的缘故,所以宣说是由谁造的《中观庄严论》。实际上是在印度和藏地公认的大成就者、大智者静命菩萨他造的中观庄严论的颂词。前面也是通过方方面面对于静命菩萨他在境续中得到授记的这样一种情况。然后他的智慧非常超胜、戒律很清净、成就卓越、还有品行高尚等等,从方方面面都是做了观察。尤其现在藏地的佛法非常完整地能够保留下来,也是完全是通过静命论师他的这样一种发心、他的这种愿力和威德所导致的。所以说现在我们能够坐在这里学习本论,也是静命菩萨的加持力所导致的。所以必须产生一种感恩的一种心。今天还继续宣讲他的殊胜功德力。

【本来,对于我等本师的这一教法最为广泛弘扬的杰出代表即是八大佛子与十六罗汉,他们则幻化为六庄严等众多大德出世。】

本来佛陀在世间上应化、最后入寂灭,入寂灭这个教法都有弘扬。佛陀之后,对于佛陀教法弘扬的最广泛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八大佛子和十六罗汉。八大佛子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像这样殊胜的大菩萨佛陀涅槃之后,也是对于大乘经典做了集结,还有不断示现化生出现在世间当中。十六罗汉也是这样,当时佛在世时,也是亲口对十六位尊者、十六位大罗汉给他们做了嘱咐,乃至于佛教还存在世间,十六罗汉不能入灭。这个就不像其他阿罗汉,其他的阿罗汉在佛世时得到了圣果,佛入灭之后他们也是跟随佛陀入了寂灭。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是亲口做了嘱托的,至于佛陀存在于世间当中时候,一定要安住世间,不断护持教义、护持佛法。所以现在,在世界、在南瞻部洲不同的地方,都有十六阿罗汉他们安住的道场,他们也是不断的护持佛法,不断的示现化身。所以说,杰出代表是八大佛子和十六阿罗汉。他们主要幻化为六庄严等众多大德出世。八大佛子还有十六罗汉他们也是不断的幻变殊胜化身,比如瞻部洲的六庄严龙树菩萨、还有圣天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还有陈那论师、法称论师,那么六庄严还有二殊胜功德光和释迦光等等,都是八大菩萨和十六罗汉他们幻化的殊胜的化身,安住在世界利益有情的。这方面讲到八大佛子、十六罗汉、六庄严等等这些都是护持佛法的殊胜的补特伽罗。

【而这位大师正是诸佛大密意金刚的唯一结集者密主金刚手菩萨,】

【因此其传记与功德即便是住地菩萨也难以一一说尽,更何况说普通凡人呢?】

那么这位大师就是讲静命论师,静命论师前面也是讲他的本体是和文殊师利菩萨无二无别,这个方面前面已做过观察,所以他也是殊胜的这样一种佛位菩萨,即便住地菩萨也难以一一说尽。还有一种说法,静命菩萨是诸佛大力金刚的唯一集结者密主金刚手。金刚手菩萨是一切诸佛大密金刚,大密金刚有的地方就是讲密法,密法就是一切诸佛大密意金刚这样一种教义,一切佛陀最殊胜的心要就是密宗的修法。所以,诸佛大密意金刚密法的唯一集结者密主金刚手,金刚手菩萨就叫秘密主。秘密主因为就是一切密法的主尊缘故,就说也称之为主金刚手,他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所以他的传记实际上就是金刚手菩萨的传记,他的功德实际上就是金刚手菩萨的功德,金刚手菩萨具有什么样的功德,静命论师就具有这样的功德。即便住地菩萨也没有办法一一观察到,没有办法一一说尽。麦彭仁波切说更何况一般普通凡人更加没办法真实了知静命论师殊胜的功德。也就是说,静命论师显现在人们面前是以人的形象来显示的,以人的形象来显示的一般凡夫就会认为静命菩萨的功德仅此而已。从出世到住世期间,怎么样修法、怎么样利益有情的、最后怎么样入灭的,就会认为静命菩萨的功德仅此而已。但是,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或人们能够了知的,只是静命菩萨无有边际功德当中很少很少一个部分而已。这个问题必须要了知,并不是单单只有这么一点点功德。金刚手菩萨成为秘密主,《经庄严论》注释当中麦彭仁波切也是讲过的,当时好像是在讲书圣菩萨殊胜功德时也是讲过菩萨,尤其是金刚手菩萨能够了知一切诸佛的密意。一切诸佛从最初发心、中间修道、最后成佛,一切时间当中,金刚手菩萨都没离开过这尊佛,所以这佛所有身语意的秘密,金刚手菩萨全部了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叫做了知秘密的密主金刚手,在《经庄严论》注书当中,对金刚手菩萨也是这样做的赞叹论。所以,他的功德非常非常殊胜。但是,

【但是,在共同(所化众生) 的面前,无论是印度还是藏地,到处都流传着尊者无可比拟、不可思议、精彩神奇的感人事迹。只可惜的是,并没有见过详细的文字记载等。】

前面讲了,在凡夫人面前示现的很少,普通凡夫人没有办法真正了知,一个殊胜的处于佛位的大德的功德。但是,在共同所化众生面前,为了让他们产生信心,也示现了很多殊胜事迹。所以。无论在藏地或印度,到处流传尊者不可比拟、不可思议、精彩神奇的感人事迹,让众生对尊者产生信心,哪怕是产生信心后,做一次祈祷都是有非常大的意义。那么他得到人身之后呢,已经有这样一种殊胜大意乐。所以有许多这样的事迹不断在流传,只可惜的是并没有见过详细的文字记载等、那么在口头上流传的事迹非常多但是很可惜的是非常可靠的很详细的文字记载是不多的。文字记载是不多的,在以前多哈拉尊者他造《印度佛教史》当中有一部分,还有讲桑耶寺的历史当中,桑耶寺详志当中是有一部分,我以前看过敦珠法王他写的传记当中,佛教史当中,还有其他的一些传记当中,就说有些记载不是很多。所以,麦彭仁波切说,比较可惜的是没有见过详细的文字记载。

【在此,从古老的历史中收集出只言片语,作了简略的叙述,意在感念这位亲教师的宏恩。】

麦彭仁波切意思很明显,虽然在人们口头上已经流传了许多事迹,但是比较可靠的历史书当中没有记载的缘故,为了让人们对他的事迹产生信心的缘故,所以就没有采取人们口头叙述的传记放在论著的前面。法王仁波切所造的麦彭仁波切的传记也是这样的。略转当中,虽然在人们口头上流传着很多麦彭仁波切殊胜传记的很多故事,但是有些时候是记得不清楚,有些事没有查实,,所以说呢,很多事迹没有写。也就是有这样一种相同之处,麦彭仁波切这个方面呢,对于静命论师略传呢也是做一些说明,主要从古老历史当中可靠的历史当中收集出来一部分做叙述.否则呢是按照圣者。圣者之间的这样殊胜智慧,完全可以写很多,很多篇的这样一种菩萨传记,但是在叙述的时候按照一般的共同历史当中所记载的那样,摘取一部分进行宣说,

【诸位有智之士如果能从尊者的善说论著及无量恩德来推测,必定会对其生起真佛之想。】

作为有智慧的人,能够从尊者的善说论著来进行推测,就说我们如果要一方面就是说是从传记当中生起信心,一方面从他所写的善说论著当中,比如说《中观庄严论》和其他的一些殊胜论著,现在我们就说翻译出来的是《中观庄严论》而已,那么就是从《中观庄严论》的善说论著当中,仔细去推测,仔细去学习,就能够了知这样一种尊者真正的福,因为只有真正的福,才能够对于世间名言和胜义中观的道理完全能够做一个归摄,作为一个殊胜者的归摄呢,就说一个归摄的话,如果没有这样一种佛一样的智慧,这是完全做不到的,所以如果能够越精通越通达深入的学习《中观庄严论》,对于尊者的信心就能够逐渐逐渐的更加生起来。这个方面是从尊者的善说论当中来推测他可能是真佛,还要从他无量的恩德,不间断的示现这样的一种化身,然后呢就说是中间创立佛法,就最初创立佛法,中间呢护持讲说,最后呢,就通过化身的护持等等,讲到无量恩德的推测,肯定能够对他生起真佛之想呢,归根到底一句话:

【归根到底一句话,我们要清楚,印藏两地人们无有异议一致共称的这位开宗祖师就是本论的作者。】

前面讲了很多这样一种殊胜的功德,归根结底一句话要知道,印度和藏地没有异议的全部共称的公认的开宗祖师就是本论的作者静命论师,那么下面是对于上面所讲的传记的内容,做一个归摄。

依怙佛陀善说法,广大行宗无著释,

甚深见派龙猛诠,共称二祖如日月。

那么在这个颂词当中呢,首先是赞叹了佛陀能够善说法意,然后呢第二句和第三句也是赞叹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能够真正的修得诠释,安立佛陀这种殊胜的教义,所以说呢就把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共称如同日月一样殊胜的二主,依怙佛陀善说法的意思就是说呢,真正在人世间当中,堪为依祜的就是佛陀,就是释迦摩尼佛,佛陀出世呢这样一种目的呢,就是要给众生宣讲这样一种殊胜的法义,有这样一种动机,佛陀的也能够善说法,善说法有一方面是完全已经证悟了实相,一方面是通过不间断的修习证悟实相之后呢,得到了殊胜的语自在,所以说能够,就说是这个非常善巧的宣说这样一种殊胜的法义所以叫做善说法。从内相续的证悟和从语言上面的表达等等,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所以称之为善说法,那么佛陀善说法之后呢,后面有出世的祖师来进一步的解释佛陀的密意,所以说这方面讲,广大行宗无著释,广大行宗就是广大行派,因为佛法当中呢,就说是通过不同解释的侧面,分了广大行派和甚深见派,那么就是说广大行派这个方面呢主要是这个,以八识作为开始的基础,然后呢就安立在由发心的道理,积累资粮的道理,还有就说五道十地的这样详细的法理呢,是在广大行派当中善加抉择,非常善巧的抉择,就广大行派它对于整个佛法广大的这部分呢做了详尽的解释,我们就可以看这广大行派所造论点的特色,特的的确确呢就是把这样一种法义完全解释的非常非常的清楚,解释的非常清楚,像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一打开的时候呢感觉是个佛教的百科全书的感觉,像这样就是说对于佛法的意义首先是略释,然后是展开宣讲,像这样话呢就讲的非常清楚,中观庄严论中也有这样一种特色,还有学习过的广论,广论实际上就是说通过广大行派这样的一种风格造论的,因此是说呢,在这个当中的对于这些问题的法义,法义方面呢解释的非常详细,非常细致,有些名词也是做了很清楚的广大的解释的,这个方面就是广大行派,无著菩萨是进行开显的,然后呢。 甚深见派龙猛诠 。。。龙树菩萨主要是解释佛经的甚深空性的这部分,佛分别智慧的这部分是空性这部分,是龙猛菩萨进行诠说的。中论也好,六十正理论,其实空性论,还有xxxx,(15.50),龙树六论,像这样话就是说对于一切诸法无自性的甚深的角度,做这样一种诠释,诠释《般若经》啊,《三摩地王经》等等当中殊胜空性的意义,所以甚深见派龙猛诠,共称二祖如日月,就好像天上有日月一样,所以说呢,在佛教历史当中,也共称有这样一种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共称二祖有如日月一样,日月照亮了世间,所以说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呢,他们的教义也是照亮了世间,让后来的修行者能够找到修行之处,那么这个就是说对于佛陀和二祖呢这样一种功德做以介绍,那么现在就开始介绍静命菩萨殊胜的功德。

护彼法理诸菩萨,善说百川遍各方,

于佛胜乘大海宴,尚未圆满得品尝

那么现在马上就要引出对于静命论师的这样一种赞叹,他就是接着前面的这样一种颂词互比法呢一种“比”字,怎么理解呢,这个“比”字就是讲到了无著菩萨和龙树菩萨,对外面叫“比”,护彼法理诸菩萨,就是说后面,无著菩萨和龙树菩萨,造这样一种殊胜的论点之后,那么他们的传承弟子,就不断的在讲说,不断的著论,弘扬护持。他们所开创的这样一种殊胜的广大行和甚深见的这样法理,后面的注释很多,比如说护持龙树菩萨宗风的呢,有这样一种圣天菩萨,还有亲见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等等,诸如此类中观宗的很多很多大德,着重主要护持龙树菩萨这样一种宗风。那么就说无著菩萨之后呢,也有很多像世亲论师啊,还有安慧论师啊,还有很多护法论师啊等等,很多这样一种唯识的广大行派的祖师呢,也是在不断的护持这样一种广大行派的,所以叫做 护彼法理诸菩萨的意思,善说百川遍各方 ,善说百川遍各方的意思就是说,当他们在护持甚深见和广大行论的时候呢,也是通过造论的方式来进行阐释,所以说他们这样一种善说呢犹如河流一样,周遍在各个方域,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当时在印度呢,在印度的话各个地方,在不断的展开,在不断的弘扬,这个方面就讲到了各别的护持二大菩萨的这样一种宗风的含义,到后面的语气一转呢 于佛胜乘大海宴,尚未圆满得品尝 一方面就是这些大德呢对于别别的宗派,对于甚深见广大行,别别的宗派都是通过很多的善说来进行弘扬的,周遍各方,但是比较稍微有点遗憾一点的是什么呢,对于佛陀胜乘大海一样的宴会啊,他们的喜悦还没有真正圆满得到品尝,那么这个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从百川和大海从这两个方面做一个解释,因为百川和大海在这个当中是做一个比喻的,百川呢一方面就是讲到了,百川呢就是说它在显现呢,在显现的角度啊,就是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比方说长江也好,黄河也好还有其他的河流也好,都是在不同的地域,在不同的地方就是说流淌着,这方面就是百川的意思,那么大海呢就是说,一方面大海是一个水藏,百川入海吗,一方面就是说大海就是一个归处,就是一个水藏,一方面就是说百川是显现在不同的地方的,而大海就是一个地方,百川呢就是流淌的时候它的地方不一样,它的水流品质也不一样,它的味道也不一样。

但是一旦入海之后呢,全部是一个味道,入海之后呢,全部变成一味了,他都变成一味了,这个方面就是百川和大海的意思,那么我们就把百川和大海在意义上再做个观察的话,实际上就是说是别别护持广大行和甚深见的这些大德,造论呢就犹如百川,在护持各自的宗派的时候呢,非常非常善妙,在护持各宗的时候呢,讲解的侧面不一样,有些是侧重于讲解广大行的开显广大行,有些是侧重宣讲甚深见的,所以说它的法味呀,他的法味不一样的,他的这样一种就可以说是弘扬侧重不一样,说讲到的法呢,这种法味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就从这个方面说明呢,就说护彼法理的诸菩萨,对于这样一种犹如大海一样的宴会,还没有真正去抉择,还没有品尝,还没有抉择,然后,后面的弟子也没有品尝到 , 所以这个方面就是讲百川和大海的比喻和意义, 那么这个方面讲到佛陀的圣臣,佛陀的大臣就犹如大海一样本来是一味的,佛陀的这样教育本来是一味的,但是在解释的时候呢,还没有真正把这个一味的意思解释出来,所以说叫做‘ 与佛胜乘大海宴” ,这个“宴”就是宴会,就是这样一种盛宴,还没有圆满得到品尝,没有圆满得到品尝呢,是从显现上来讲,从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在你的论典当中没有说出来,从这个角度呢说,是不是没有品尝?当然是从实际的意义来说,这些月称菩萨也好,世亲菩萨也好,就说没能真正圆满品尝到,就说这一味的法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从一个角度来说,从他们所造的论典的侧重点来说呢,还没有真正的说出来,所以说后代的人还没有品尝到 ,“尚未圆满得品尝” 这个方面就是说麦彭仁波切指出了这样一种问题啊,就是各护自个的,各讲各的那么对于真正的一味的大海一样的,大海一样一味的这样的佛陀胜乘的这样一种宴会呢,都还没有圆满品尝,就是在静命论师没有出世之前,都还没有圆满品尝的,下面就是说一旦静命论师出世之后呢,他就把这样一种殊胜的这样一种法理融为一味,完全品尝了,然后让后代的弟子也能够品尝,所以说静命论师的这个他的智慧、他的恩德从这个地方就凸显出来了 ,

您以锐智之一口,饮尽二理之汪洋,

尔时您如碧蓝天,大乘法云作装点。

那么首先讲第一句第二句,那么“您”就是讲静命论师啊,有殊胜的智慧,也通过这个非常敏锐的智慧一口就完全饮尽了二理之汪洋,一口就把所有的汪洋全部喝到嘴里了,那么这个汪洋是什么呢,这个汪洋就是讲二理的汪洋,,二理就是前面讲过的广大行和甚深见,阐释广大行和甚深见的这个正理就叫做二理,那么因为就是说这个静命论师他把所有的广大行和甚深见这样的法理全部已经通达为一味,所以一口就把整个二理汪洋全部喝尽了,这个就和前面对照了,前面就是说这些论师呢 ,与佛甚深大海宴,尚未圆满得品尝,那么就是后面就是讲到了这个静命论师一口就把所有二理的汪洋全部喝尽了,全部就做了品尝,这个方面就讲到了静命论师他有这样一种殊胜性,全部能够圆融对于这个广大行和甚深见的这个教义,完全能够圆融, 而且对于整个佛陀的教义能够完全的圆融,啊能够完全的圆融,这个方面的意义是非常大的,意义呢非常大,佛陀出世宣讲正道,那么后面呢就是说,因为众生愚钝的缘故,没办法了知佛陀的教义,所以说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呢就造论点弘扬,弘扬之后呢,就是说从一个部分,从一个侧面呢,对于佛陀这样大乘的教法,很多众生产生了信解得到了法义了,但是呢后面呢就是说,因为弘扬的侧面不同的缘故,所以说这个方面呢,就是说很多智慧比较薄弱的众生,对这两大块就觉得没办法圆融起来,就觉得佛陀的教义有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在他们的想法当中有支离破碎的感觉,而且觉得龙树菩萨,就是说无著菩萨的教义,也没有办法融合,所以说有些时候多多少少会产生这样一种,这样一种分别,,后面静命论师就把这样一种两大教义完全融在一体当中,完全做了归摄,完全做了圆融,所以说呢,他的这个作用第一,对于这个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甚深行和广大,就说是广大行和甚深见,像这样的有完全能够在一个论典当中,一个时间当中能够通达学习的,对于这个两大宗派,对于两大祖师 ,能够产生不退的信心,不会疑惑,第二呢对于整个完整的大乘的教义,他就说是从这开始圆融的,不再是分两大块没办法,就说通达的意思就没有了,所以说像这样的话 , 第二个非常大的意义呢,就是说后学者对于整个大乘佛经产生了一个有非常殊胜的信心,就了知了一切的大乘经典,从头到尾 ,没有一点抵触的地方,没有一点抵触的,完全是圆融的观点,都已经了知了, 所以说对于佛陀,对于大乘的教义也产生了一种完整的,这样一种殊胜的信解了,这个方面就是讲到殊胜的利益了, 尔时您如碧蓝天 ,第三第四句就讲到说静命论师犹如碧蓝的天空一样,碧蓝的天空呢,第一个呢就是讲非常清澈的,像这样话就是蓝天呢给人一种非常清澈的感觉很干净,第二方面这个蓝天呢,它是这样一种很深邃,很广大,蓝天呢它是一体的,就是说由是一个本体,所以说静命论师他这样一种智慧,就犹如这样殊胜的蓝天一样广大一味,然后呢就是说非常非常的清净,在这样一种广大蓝天就比喻成静命论师的本体,或静命论师的智慧,大乘法云作装点 那么在蓝天当中呢,有时会有白云飘过,白云飘过的蓝天也是更加的庄严的,让人看了更加的舒服,所以说呢 就是说是静命论师在他这样的犹如天空一样的智慧当中,显现出来的中观庄严论,这个方面这个大乘的法语呢也是装点的,殊胜的这样一种蓝天,所以说像这样的中观庄严论就是大乘的法云,像这样虚空中的云一样能够对虚空做装饰,所以说就是说犹如虚空一样的,这么深邃的智慧谁能够知道?怎么样能够知道?静命论师的智慧非常非常的清澈,非常非常的殊胜,怎么样能够知道呢?就从他所造的中观庄严论当中来进行了知,就知道了, 静命菩萨的智慧非常殊胜,我们下面就是对于这样一种世俗和胜义,两大宗派呢做归摄,也是这个,也是这样一个,就是说静命菩萨,前面是广大行和甚深见,我们后面是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两个方面来做归摄静命菩萨的,

证如虚空胜义智,具德月称饰三界,

名言似虹无杂见,法称周遍此大地。

那么首先第一句第二句是讲到月称菩萨他的殊胜功德,月称菩萨呢这个可以说证如虚空胜义智,就是说月称, 具德月称饰三界 ,那么就是说这样一种证悟或者说所证悟的这样一种境界犹如虚空一样的,就是胜义的智慧,了知胜义的智慧就是虚空一样的非常广大,一味的这样的本体,不可思议的没办法去思考言说的,这方面就是讲胜义智慧的本体,而就是说具德月称菩萨他所造的这样一种《入中论》或者造的这样一种中观的这样的注释呢,完全能够诠释出证如虚空一样的圣者智慧。所以说月称菩萨他的这样一种论点,他的这样的智慧呢,是整个三界的装饰,整个三界的庄严,也就是不管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整个三界当中再找不到比月称菩萨这样一种诠释胜义智慧,这么殊胜的装饰品了,所以说他是整个三界的庄严, 名言似虹无杂见,那么就是讲到了,名言谛当中,名言谛当中一切万法犹如彩虹一样无杂见,就说胜义当中犹如虚空 ,胜义当中一切万法的法性都融入虚空一样一味的,不可言说的,那么在名言谛当中呢,名言谛当中一切万法的显现犹如彩虹一样, 犹如彩虹一样,那么犹如彩虹一样的意思呢,第一个犹如彩虹的意思,就是说他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意思 ,通过彩虹的比喻可以表达出来,还一个呢就是讲到了这个彩虹呢,它也是绚丽多彩的,彩虹是绚丽多彩的,不是单一的,它至少有七种颜色,至少有七种颜色,当然细分的话还有很多颜色,就是外面讲彩虹它有这种特色,还有第三个呢,就说彩虹呢他无杂而现,无杂而现,它虽然有这么多颜色,但是它显现的时候呢一层一层的,他都说互相之间没有混杂的,互相之间没有混杂很清晰,那么就说无杂而见,大家都可以无混杂而见的,这实际上这都是名言谛的诸法的特色,名言谛诸法的特色就是犹如彩虹一样,就是说是在胜义当中万法都是无所缘的,但是在这样一种胜义当中是这样的,名言谛当中呢的话,就是说这个有显现,但是虽然显现说无自性的,有的方面说讲一切万法说显现无自性的,彩虹般的,这个方面就是说名言谛当中法的显现的法,就是说非常多,它的种类是不可计数的,还有很多很多的差别,那么第三个就是讲虽然说各自的显现,但是互相之间不混杂,互相之间不混杂,像这样呢也有它的道理,那把这样一种一切万法的特质能够解释出来的,清清楚楚的分辩的,就是法称论师英明当中的观点,

法称论师释量论,就是对于这样一种一切名言的法,有彩虹一样。把这些法分的清清楚楚,一个法一个法分得很清楚的,这个就是因明的特色,唯识的特色,像这样的话,就是法称之辨其他谛,月称菩萨主要诠释一切无所缘的殊胜智慧,法称论主要的就是诠释名言谛当中,让众生无杂而非常清楚了知名言谛这样的一种本体,因为众生的这样一种智慧很混乱啊,虽然看到这个名言谛的时候呢,也是觉得摸不到头脑,啊这一切万法到底是怎么样的,摸不着头脑了,所以说如果你对于名言谛他有这样一种混乱见解的话,那么在趋入名言的时候,在名言当中修行的时候呢,因为没有很清晰的正见,所以说在做取舍的时候,你往往说很混乱的,那么法称论师在把这些法,分得清清楚楚之后呢,把这些蕴,界,触,把这些法跟法的关系分的清清楚楚的之后呢,一方面我们对名言谛,哦它是随时随地分的很清楚的,然后把这个分清楚之后呢,实际上呢它就有一种虚幻的体,虚幻的这样一种性质比较容易凸显出来,就是说我们的智慧也是很清晰的,通过这样的一种清晰的名言之后呢,也很容易趋入圣者之果位,所以说这个方面呢是法称。它的名声周边整个大地,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这个两大论师的不共特色,那么下面就继续讲,

开显此理诸智者,纵驾妙论之乘骑,

无垢二量辽阔处,一时测度力微弱。

那么就是说开显此理诸智者也是和前面一样的,此理呢说是讲到了,月称菩萨的这样这样的一种胜义谛,和这样的一种法称的这样的一种名言理,弘扬月称菩萨的这样的一种这个观点非常多,大家到现在为止都是说我们是守持应成派的,都是守持月称菩萨,《入中论》中的“中”,中义的这样一种传承弟子,他这样的一种弟子有很多,像明了杜鹃论师,还是寂天论师等等,像这样都是守持应成派的中义者,那么 开显此理诸智者 ,也是造很多论典来弘扬,打比喻就是说好像骑着一个马一样,骑着马在草原上,在奔驰,那么就是说弘扬《释量论》的这个智者也是非常多的,到现在为止,这个《释量论》的弘扬在藏地也是非常兴盛的,就开显此理的这些智者呢,都在不断的弘扬,都是骑着妙论的马,在草原上,在不断的奔驰,妙论,纵驾妙论之乘骑,驾妙论的乘骑,一方面是《入中论》和《释量论》啊,他们骑着《入中论》和《释量论》的马在驰骋,但是在真正对于 无垢二量辽阔处无垢二量辽阔处 就是说名言量和胜义量他们圆融无碍的非常广阔的,就是说这一般的智慧没法衡量的,或说二量非常广阔的这样一种辽阔之处呢,这个方面讲无垢二量和名言量和这个胜义量,非常辽阔的,完全通达的这个本体呢, 一时测度力微弱 。这个一时就是讲一个时间当中,完全要同时彻度他们的力量还显得有点微弱。没办法在一个时间当中来同时来测量名言理和这样一种胜义理,这个方面是从不同的造论者,弘扬的侧面观察,主要是凸显静命论师的智慧,那么下面讲:

您以观察之三步,跨越二谛之大地。

尔时您如广袤原,众多理证作庄严。

那么其他论师在显现上面呢,在一个时间当中,没有办法测量无垢二量辽阔之处,那么“您”就是讲静命论师你已观察这三部叫中观庄论当中,有三个步骤,

然后就跨越了二谛整个大地,一个时间当中。就能够把这样的一种这个无垢的二量,全部做测度的,那么怎么样观察三步呢?第一步就是讲到了唯识,在《中观庄严论》当中,第一个大块来讲唯识,这个说第一步,那么讲世俗谛已经跨完了,那么第二步呢,讲到了在胜义当中相似胜义。

主要是相应于中观自续派,这个方面就是讲第二步,第二步这样一种自续派呢就是说一方面也有世俗的一部分,一方面有胜义的一部分,像这样的话,是这样的问题,就是说在《定解宝灯论》当中,麦彭仁波切对于自续派,对于单空的观点呢,也是做了阐释,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样了知中观自续派呢?他是这样一种真世俗假胜义,真世俗假胜义,就是说一方面他可以说是世俗,如果把它归在世俗他就是真世俗,真是世俗,如果他是趋向于胜义谛的母梯阶,他是趋向于胜义谛的梯阶,单空就是说趋向于妙高的梯子一样,真正来讲,把它的的确确的应该划在世俗当中,但是呢它不是假世俗他是真世俗,而第二个假胜义,假胜义一方面它可以划在胜义方面当中,为什么呢?因为他抉择的这样一种空性,一定是讲一切万法不自性的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它是胜义,但是它是假胜义,为什么是假胜义?因为它只是抉择胜义的一部分,它只是一个单空而已,所以它不是真胜义,光在真胜义上来讲是假胜义,所以说这个说第二步。

就是说解释了自续派的单空,第三步就是讲这个略说了应成派的观念,在《中观庄严论》的后面略说了中观应成派一切无所缘的,最为究竟,最为圆满的殊胜空性的意义,这个方面就讲真胜义谛,啊真实胜义谛。像这样的话,通过三个步骤,就完全已经把整个二谛的胜义谛,世俗谛的,整个二谛的大地都完全已经跨越了,完全已经做了圆满了的阐释,所以说的这个就凸显出了静命论师他的智慧非常圆满,非常的殊胜,非常的清净,在这个时候,你犹如广袤原一样。犹如广袤的原野,那么在这样广茂的原野大地上面,众多理证作庄严,这样的一种这个大地非常大,这个原野很大,一方面在这个原野当中,有很多树草,花,动物,来给它做庄严了,这个大地显得非常美丽了,所以说静命论师呢就犹如广袤原一样,他相续当中呢,就中观庄论很多理证呢,就好像广茂原野当中的很多很多装饰品一样,所以说这个方面就是做了庄严,一方面就是做了庄严,

是故二理宗轨道,合而为一大宗风,

佛胜乘教妙津梁,此三余派不容有。

那么就是说是故二理宗轨道,合而为一大宗风 ,实际上在这个两句当中,讲了三种宗派,那这个三种宗派说干什么的呢?就是第三句讲的很清楚了,佛胜乘教妙律梁 ,佛陀所安立的,所宣讲的殊胜的大乘,那么最为殊胜的大乘要通达这个大乘的诸妙津梁。这个最为殊胜精妙津梁是什么呢?此三,就是这个三个宗派就够啦。余派不容有,其他的这样一种除了其他的三个宗派之外,其他的这个宗派不需要了,也没有真正能够解释的,能够做于佛陀深层这样一种教育津梁的,只是这三个宗派,其他的都没办法做殊胜津梁。这个方面就是提前要了知,提前要了知的这个意思之后,我们再来看什么叫做此三?什么叫做三派?三派就是 是故二理宗轨道 ,是故二理宗轨道当中就了三派当中的两派,就是说前面所讲的甚深见也好,广大行也好,或者前面所讲的月称菩萨开显的空性义,它就是说法称论师开显的名言义,这个方面就是讲到这个二理宗轨道,一个是胜义,一个是世俗,然后第三派说和二为一,和二为一是静命论师把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意义,合在一起,造的中观庄严论,瑜伽行中观,这个叫做合而为一的第三宗派,合二为一大宗风的意思是一样的,它总共有三个宗派,所以说这三个宗派呢, 佛胜乘教妙律梁 ,能够通达最为殊胜的佛法的殊妙律梁,就是这三个宗派,如果通达这三个宗派,就能够通达整个佛陀的甚深的教义,除了这三个宗派之外没有,也不需要再找其他的了。如果去找其他的,也说徒劳。没办法真正的去通达,佛陀殊胜的这样一种妙法的。这个方面也是进一步地对于二理的宗轨和就是说静命论师的第三宗轨作为一个进一步的赞叹 。

诸佛教法结集您,于此胜乘理智摄,

深要精髓一红日,摧散世间诸迷雾。

那么就“诸佛教法结集您 ”呢就是讲到了静命论师,静命论师呢就是一切诸法的结集者。为什么呢?从两个方面讲。第一个呢前面已提到过了,静命论师金刚手菩萨的化身。静命论师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呢,那么当然就是一切诸佛教法的集结者了,一切诸佛教法的集结者,这个是第一个。第二个呢就是说在这个当中呢,《中观庄严论》当中呢,他是把甚深见和就是说是广大行,把就是说胜义理和这样一种世俗理归集在一起,摄受在一个论典当中的殊胜的这样一个教主,所以说呢也是诸佛教法的集结者,从两个方面都可以理解的。“ 于此胜乘理智摄 ”那么对于这个殊胜的大乘呢,通过殊胜的理智摄为一处,摄于一处。这方面就是讲他集结教法,通过殊胜的理智呢,把这样一种大乘的教义呢摄于一处,让后学者能够轻易地通达。“ 深要精髓一红日 ”,那么就是说这个所摄集的《中观庄严论》当中呢,他是讲到了这个特点,就是深要精髓,就很多甚深的要诀,一切佛法的精华要义,都归摄在《中观庄严论》当中。所以说就好像一轮红日一样。它红日一出来之后呢,就能够吹散世间的迷雾。一切黑暗呢,一切迷雾呢,通过太阳一升起来之后,全部都能够吹,全部都能够吹散。有的时候我们就讲这个早上的时候,红日一出来之后大家觉得很舒服啊,太阳开始普照大地啊,很高兴。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有些时候呢,就是有些时候呢,像夏秋的时候还有雾,还有雾。但是太阳一出来之后呢这个雾马上就会消散的,马上就会消散的。所以说像这样的话《中观庄严论》就像红日一样。世间当中的一切的这个迷雾啊,一些迷雾就是一些邪见。还有就是说是这个迷雾呢,也就是说众生相续当中的这个迷惑,很多这样的一种迷惑、怀疑。如果说是没有接触到《中观庄严论》的时候呢,有很多这样一种迷雾。但《中观庄严论》的教义一旦我们学习,一旦掌握了,他就内心当中会产生一个很清净的定解。这种清净的定解就能够摧毁我们内心相续当中的种种的邪见、无知啊,很多很多迷惑全部都能够吹散。所以这个方面就是这个比喻和意义对照应该就是了知。下面就是赞叹《中观庄严论》呢犹如金刚大明咒一般,“不可思议胜乘要,依简理证一幻变,

轻易明示此宝论,我知金刚大密咒 ”。

那么就是说是这个不可思议的胜乘要,这个方面就讲到了佛陀的大乘的佛法。大乘的佛法这个方面是不可思议的,一般的凡夫人很难去通达,很难以思议的就是说是胜乘的大乘的要诀。那么就是说这么,这么不可思议的这样一种这个佛法呢,一般人很难通达。也是这个大乘的经典就是说这个浩如烟海一样,浩如烟海一样。当时就龙树菩萨到龙宫的时候,单单看题目好像一个月都没看完,就像这样的。像这样的话这么多的这样一种这个殊胜的这个大乘哪。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要,我们真正要去就是说完全能够通达,一般的通达很困难,一方面是数量之多不可思议,一方面它的这个教义之深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从这方面讲的时候呢要让很清净的通达不可思议的这样一种大乘要义啊,很困难。但是呢就是说《中观庄严论》 依简理证一幻变, 轻易明示了。就是说通过这种简要的理证呢,《中观庄严论》当中就讲到了通过很简要的理证,一幻变之后呢,马上就能够轻易明示。就把谁能够轻易明示呢。就能够把这个胜乘要,把不可思议的胜乘的要点,马上就能够轻易的明示出来,这个就是名言理。这个就是胜义理,像这样的话一下子就能够研究。所以说“此宝论,我知金刚大密咒”,此宝论就是讲《中观庄严论》。这么殊胜的宝论,我,就是讲麦彭仁波切,他如果能了知这个就是金刚大密咒。那么金刚大密咒有什么样一种这个特点呢。就瑜伽师,他念了这样一种密咒啊,金刚大密咒。他念一个咒语,他只是念一个咒语,像这样的话他就能够成办一切事业。念一个咒语就能够摧毁一切的怨敌,一个咒语他就能够成办就是说成办所有的事业。像这样的话就是说一个密咒成办一切,一切事业,摧毁他的这个违品,成就他的这样一种所依啊,这方面就是一个咒语的完成,这个密咒的力量非常大。而且他只是一个。那么就是说《中观庄严论》呢它也是有这样的特点,第一个呢它就是说它的力量非常大。《中观庄严论》这种这个金刚大密咒的力量很大。第一个呢就是说它能够摧毁一切的邪宗,所有的邪宗全部摧毁了。这个里面呢就对于外道啊,对于一些不了义的这个观点啊,这样做了分析,做了剖析,破斥,所以对于外道,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种,我们相续当中的这个怀疑、邪见,全部都能够摧毁。所以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这个他的这个特点。第二个方面呢通过这样《中观庄严论》呢,他能够成就一切所愿,成就一切所愿。所以说呢,《中观庄严论》学习之后呢对于名言理啊,对于胜义理,通达之后呢自然而然能够产生清净智慧,发起菩提心,这样修行之后呢很快就可以解脱了。所以一个《中观庄严论》他就能够成就一切事业的。所以这个方面就是讲金刚大密咒它的这样一种功效。还有呢金刚大密咒它就是一个咒语可以成办一切事业。《中观庄严论》的一部论典就可以成就一切事业。它就可以把所有的这样不可思议胜乘要,一个论典当中完全可以归摄在一起。所以说这样一种幻变很殊胜的。就是前面讲以简易的一幻变,一幻变之后就把很多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了。所以说就是说非常非常广大的教义通过殊胜简要的理证一幻变之后呢,就能够轻易明示,轻易明示一切不可思议的胜乘要。所以这个宝论呢一定能够了知麦彭仁波切,我已经知道这个就是金刚大密咒了,现在我们要了知这个《中观庄严论》就是金刚大密咒。这个以上呢对于这个静命菩萨的这样一种殊胜不可思议的功德 ,对于《中观庄严论》的这样最为殊胜的这样一种这个功效,通过颂词的方式进一步的做了归摄。这个是第一个问题讲完了。下面讲第二个问题了,为谁而著。为谁而著呢就谁是当机者?谁是当机者,下面就进一步的进行归摄,进一步的进行观察:

二、为谁而著:如果有人心里思量:到底什么是大乘?大乘的要义又是指的什么?如何才能对大乘之义生起以理引发的智慧呢?

在解释为谁而著的时候呢是提了这个三个问题,下面就一个一个解释。第一个,到底什么是大乘?第二个,大乘了知了之后,大乘的要义又是什么?第三个呢就是说了知大乘的要义,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对大乘的要义生起一种以理引发的智慧?这个就是三个问题,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是学大乘的人,我们是学大乘的人,那么我们,麦彭仁波切就给我们提问,什么是大乘。我们要了知什么是大乘。那然后大乘了知了,大乘的要义是什么样的。然后怎么样才能够对大乘的要义产生以理引发的智慧。这个就是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和前面的略答遥相呼应的,我们翻到前面。翻到前面就是说这个总说的时候呢,对于这样一种这个造论五本,对于造论五本总说的时候呢,实际上就有他的这样一种这个,他就是说很简单的这个解释。我们看十九页,十九页这个地方篇二:为谁而著。此论是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诸位后学者而撰著的。所以这个三问呢都是从这里面出来的。第一个就是说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这方面就讲,有这样一种说法。有这样一种说法的意思说,麦彭仁波切就问,第一个,什么是大乘?你既然要对所有大乘论典的意义获得这样一种定解。那么第一个问题,大乘是什么。 这个方面可以解释大乘是什么。然后呢第二,这里面有大乘论典之义。那么就大乘之道,这个大乘论典,它要义是什么样的呢?麦彭仁波切第二问,大乘的要义是怎么解释的问题。第三个就是说在这个前面的问题当中,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的智慧。以正理引发的智慧,麦彭仁波切第三问,如何才能对大乘的义生起以理而生的智慧?实际上就是对于前面这个略说呢他进一步的就是说进行观察。而且通过三问的方式来进行规范性的讲解,规范性的讲解。所以说都是围绕这样一种这个前面的意思而提问,然后做解释的。那么下面就是回答第一问,到底什么是大乘。

【所谓的大乘就是以菩提心之意乐作为因,通过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圆满、成熟、清净三个功德,最终成就二身双运之成果。】

那么这个当中就讲到了这个大乘它的因,它这样一种到达最后的果。那么什么是大乘呢。首先呢就是以菩提心的意乐作为因,这个就是所有大乘的共同因,啊,共同因,就是你必须要生起菩提心。要以菩提心的意乐作为驱入修法的这样的潜方便,菩提心的意乐就是两个特色,为利益众生而变成佛。那么为利益众生变成佛,这个方面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要利益众生,第二个要希求佛果,以大悲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这个方面就是讲菩提心他的本体有两大特色,第一个就是以菩提心作为意乐,如果没有菩提心,没办法作为大乘的因,所以说你要真正成为大乘你必须要发起菩提心。这个也是大乘再再强调之处。第二个方面就是讲,你有了菩提心了,以这个菩提心的意乐作为因,然后干什么?然后要累积功德,下面就讲到要累积功德。“ 通过具足十度之道” ,十度我们都很清楚了。大家学过《入中论》都清楚,首先是前面六度,有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个六度是共称的,那么在六度之后呢,也有方便、愿、力、智。有这样的后四度,方便度、愿度、力度和智度,像这样加了后四度,总共加起来有十度。那么通过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三种功德,究竟三种功德。那么究竟圆满不是一个词,究竟是和后面的三种功德对应的,那么三种功德是哪三种功德呢?第一种功德是圆满,第二种功德是成熟,第三种功德是清净,所以说通过具足六度之道而究竟三种功德,这个方面就讲到了圆满资粮的过程。那么怎么样究竟三种功德呢?第一个是圆满的功德,圆满什么?就是圆满资粮。一个菩萨他必须要通过这样不断的修行来圆满二资粮,这个方面就是讲圆满。第二就是成熟,成熟有两种解释,一个成熟的意思就是讲成熟自相续,让自相续成熟。第二种解释的方法就是《现观庄严论》当中解释的,《现观庄严论》当中解释成熟的时候,就是通过一种一切的方便,让所化有情相续成熟。让有情的相续成熟,像这样的话就是成熟的意思。第三个就是清净,这个清净是什么呢?就是修练清净刹土,就是把不清净的刹土修练成清净的刹土,来作为弘扬佛法的所依,像这样的话修练清净的刹土,一切佛成佛的时候都有他的清净刹土。比如说阿弥陀佛,他的清净刹土就是极乐世界。像这样的话就说是修炼清净刹土这个是第三个问题,就是说必须要清净刹土。所以说要通过十度之道究竟圆满、成熟、清净三种功德,那么这个方面是道位。那么后面呢,最终成就二身双运这个佛果。二身双运就是讲色身和法身双运,色身又分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讲报身,第二就是讲化身。报身和化身归在色身当中,然后再加法身就是平时我们讲的二身或者说三身,那么最后通过圆满资粮之后呢,自然而然就能够成就法身色身双运的佛果,这个方面就是讲他的这个大乘的果。所以说什么是大乘?在这一段当中就把大乘的定义,把他的因、他的道和他的果就全部讲了,这个就是大乘。那么既然这个是大乘,那么我们下面要问了,大乘是这样,那么大乘的要义又是什么?下面讲第二问,解释第二问就是大乘的要义,

【大乘的要义则无外乎一致共称的大乘二轨中观与唯识所涉及的教义。】

大乘有很多,但是他的要义就是两类,无外乎一致公认的就是中观和唯识所涉及的教义。中观所涉及的这样甚深的空性方面,唯识所涉及的他的这种正见,还有他的修行的方式,五道十地方面所涉及的教义全部归摄。所以大乘的教义就是中观和唯识所涉及的教义。那么

【如此善妙的要义远远超越了外道以及声闻、缘觉的行境,完全称得上是最真实、最甚深的。】

那么这句话的解释,为什么称之为要义呢?大乘的要义?那么因为这样一种善妙的要义呢,远远超越了外道,所以说它有资格被安立成要义。超越了声闻、缘觉的行境,所以说他是大乘的要义。乃至于不是声闻和缘觉,就是说这些佛教圣者已经获得了小乘无学道的,而这个圣者,乃至于超越了他们这些圣者的行境。所以说这样一种大乘和唯识的教义绝对是最真实最神圣的,所以说这个方面就称之为大乘的要义。也就是说声闻缘觉没办法通达唯识,没办法通达中观。完全是没办法通达。就是以前益西堪布他老人家讲时也是讲过,真正唯识宗当中所讲到的,一切的外境不存在,一切都是心识的变化这一点,这些声闻罗汉没办法接受,没办法通达的。像这样通达不了。就是没办法通达这样一种问题。所以说不要说是甚深的中观的,就连唯识宗当中所讲到的,一切唯识这个问题都是没办法通达的。所以说这样的话就完全可以称之为大乘的要义了,为什么叫做大乘的要义呢?就是因为外道、声闻、缘觉都没办法通达,所以说称之为要义。那么现在就是讲,回到第三问,怎么样才能够对大乘的要义产生以理引发的智慧呢?下面解释:

【对于如此谛实与深奥的教义,不只是凭着信心,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这就是所谓的因。】

那么怎么样呢?必须要有一个定解,这个定解就是,能够产生以理引发智慧的因,有了这个因有了这个殊胜的智慧就能够产生的。那么对于这么谛实的这么甚深的教义,不只是凭着信心,当然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信心是很重要的。但是呢也不能够只是凭信心,因为这样一种问题,一方面有的时候是通过信心大概能够了知一点点,有的时候通过正理观察可以通达的。就是说正理能够通达,所以说这个方面来讲的时候呢,不单单是凭着信心,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因为一般的凡夫人相续当中的怀疑很重的,相续当中的无明很重的,所以说呢你要跟他讲,你要讲为什么是这样的道理。通过正理的途径让他产生殊胜的定解遣除怀疑,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所谓的因就是这样的。这个就是他的因。

【由此因所生的无垢智慧之本体有甚深与广大两个方面。】

那么前面也讲过了就说是这个,他的因就是讲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产生这样一种殊胜的定解,那么产生了这个定解之后他的这个本体,这个智慧的本体是怎么样的,由此所生的无垢智慧的本体,他分了甚深和广大两个方面。

【其中甚深就是说将一切万法犹如蜜蜂之一味般抉择为远离诸边的大中观】

那么其中的甚深就是说:一切万法,这个一切万法在世俗中他是有差别的,一切万法在名言谛当中的这个他的差别性非常明显,但是在胜义谛当中呢,就是说一切万法犹如蜂蜜一样一味的,蜂蜜不管是它的中间也好,还就说他的边缘,他的中间也好,他的上和他的下他都是一个味道。他没有很多味道,他就叫做蜂蜜的一味,那么就犹如蜂蜜的一味一样,抉择为远离诸边的大中观,也是说在胜义谛当中,一切万法一味,一味都是空性的。在名言谛当中有世俗有胜义有男有女,但是在胜义谛当中呢,完全是离边的空性,这个叫做一切诸法一味的道理。为什么就是佛经当中讲一切诸法一味,就是讲这个胜义谛当中,没有办法去安立此彼等等很多很多差别。所以说胜义谛当中,通过甚深的智慧来了知一切万法一味的这个叫做大中观的智慧,这个就叫做他甚深的部分。然后下面是广大,

【了知大乘中观与唯识的经论,字字句句无一遗漏而统统归摄为要诀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由此而成为广大。】

那么就是说所谓的甚深,就是了知一切万法都是远离中边的远离诸边的,远离诸边的这样一种空性,广大就了知大乘、中观和大乘的唯识经典和论典,一个字都不需要舍弃,这个字字句句无一遗漏,就是不需要舍弃一个字,不需要取一个字,舍一个字。同等可以归摄在一个要诀,来圆满包含这些论典。那么就是说所有中观和唯识都是,完全都是圆融的,不要一个字都不要舍弃,可以归摄在一个要诀当中,就是一个修法要诀当中,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这种智慧就叫做广大智慧。所以说广大的智慧有的时候,前面讲广大智慧主要就是说,他这个广大的谛道方面,中观当中你讲一些万法空性,但是呢,你中观宗在修法的时候你还是要安立五道十地,也就是说《入中论》的体系,凡夫三地,菩萨十地和佛的一地。像这样的话他也要安立道谛。所以,像这样的话就是说,从这个角度也是说一种广大的智慧的,那么在这个地方讲广大智慧的话就是说,对于中观和唯识,因为没有智慧的人他就会有取舍,他总是觉得没办法包容在一起。没办法把中观和唯识归摄在一个要诀当中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他就觉得如果我如果取了唯识了,我肯定要舍中观,那么如果我取了中观我肯定要舍唯识。他就觉得中观和唯识,这样一种这个不单单从意义上面,而且连字句方面都没有办法去做一个圆融,就像水和火一样没办法圆融在一起。很多人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就是讲他的智慧不广大,他没有广大的智慧,如果有这个广大的智慧了,他就会知道中观和唯识乃至一个字都不需要抛弃,一个字都不要舍弃就可以归摄在一个要点当中,来包含一切论典的,这种智慧就叫广大智慧。那么这种广大智慧是通过前面所讲的这种因而引发的,有了前面一种通过确凿可靠的证理途径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定解,有了这种定解这种广大的智慧在你的相续中就能够生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对我们来讲是多么的重要了。非常重要,我们如果学到后面,中观和唯识一个字都不要舍弃,在我们的相续中就把所有的一切中观和唯识摄在一个要点当中,包括一切论典,在这方面就被称为广大。一切论典通过一个要诀完全可以包括,这就可以被称为广大智慧。如果我们有了广大智慧绝对不可能对中观和唯识的一个字句做诽谤。绝对不可能做一个字的诽谤。然后我们通达之后,我们也可以帮助别人来产生这样一种智慧,然后很多人学习之后就不会对佛法做诽谤。这个时候呢,一方面保护了自他相续,一方面也是真正的弘扬了清净的教法。为什么称之为清净教法呢?有的时候我们在口头上说教法是清净的,但在内心深处就是觉得大概为什么老是抵触的?老是哪个地方有些不对的地方,这个方面还没有对教法的清净处产生定解,如果真正什么时候通达中观和唯识是一味的,一个字都不需要舍弃,这个时候才说清净的教法方面产生了定解了。所以对于教法的清净性能够认知,弘扬的时候也真正能够称为弘扬清净的教法,否则我们内心当中夹杂了好像对中观或唯识的看法,这个时候再去弘扬,所弘扬的法不是说弘扬清净的教法。因为你内心当中夹杂了对这些不清净看法的缘故,所以说表面上在弘法,但不是弘扬清净的佛法。只有就说相续当中对这样一种唯识和中观真正产生:他们完全清静的一味的,这个时候弘扬才是清净的教法,因为你内心中的定解是清净的缘故。这个方面讲到了智慧的本体。下面讲智慧的作用那么产生这个智慧,生起了智慧,那么这个智慧有什么作用呢?

智慧的作用,即是指能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不被他夺的诚信,获得所谓的解信,从而踏上正确的轨道。

这是说,如果有了智慧之后,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不被他夺的诚信,这就是所谓的胜解信。有了胜解信之后,就会踏上正确的轨道。因为你相续中有智慧了,有智慧之后你自己就有一双慧眼,你就能清晰地去分辨我所学修的是非常正确的,应该这样这样修。所以说别人所你修法不对、比如说你生起了二谛圆融的见解了,别人说二谛是不圆融的,胜义谛当中应该是唯识,世俗谛当中应该是中观,他这样给你讲的时候,你相续中的智慧不会被他所误夺的,或就别人说一切万法不是空性的,应该是有实有的本体的,你看他还讲举一些例子,讲一些事实而非的根据,你内心当中有很殊胜的定解,根本不会被他掠夺,乃至于就说在很多大德讲经产生定解的时候,像宗喀巴大师等所讲的一样,这个时候他说:“当我一旦产生了中观正解的时候,他说当时即使是三世佛来到我面前说一切万法不是空性的,我都不会动摇。”像这样的话,我们就说不要说一般非人,一般的这样一种外道,比如说来一个人,我知道他是外道,他说你佛法不正确,说一切万法不是空性的,这个时侯,我就首先就对他有抵触:我知道你是一个外道,我首先情绪上就有抵触,我就知道你说得不对,我肯定不会听你的。像这样的话情绪上就有抵触,但如果这个不是一个外道呢,啊一尊佛,当你早上起来的时候,显现在你面前,这个时候你产生很大信心,这个佛说:你学习了这么多,实际上一切万法不是空性的,你应该知道一切万法是有本体的,有自性的。这时你还能保持这种诚信吗?这个时侯也许你就不会保持诚信了,佛说的肯定是对的,你就不观察这样一种道理了。像这样的话,你相续当中的所谓的定解就没有,不会产生定解。所以说我们所产生的定解的作用,不管是谁,哪怕就说是十万尊佛来到我们面前说一切万法都不是空的,我们都不会产生丝毫的疑惑。什么时候有了这样一种的信心,当然这个不是顽固啊,像这样的话产生很清静的信心的时候呢,像这样的话就说有了真正的诚信了。有的时候顽固的心态没有这样一种根据的、反正我认定的东西就咬着不放,这个方面就是顽固,自己也讲不出道理来,像这样的话死抱着观点不放那就叫作顽固。但是这个方面不是顽固的,这个方面是一种真正的定解,而是通过正理引发的定解。像这样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此处所讲的解信和前面所讲的定解,实际上层次上是有差别的,前面所讲的因的时候和这个地方所讲的对镜,对镜的侧面是不相同的。前面就是通过定解“ 通过确凿可靠的途径生起这样的定解” ,此处讲智慧的作用是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一种不被他夺的诚信,前面是一种因,这个方面是一种智慧的作用。前面的因必须要通过正理观察产生定解,那么这个时候说产生智慧之后,这种智慧对我的学修之处能够产生一种定解,绝不会转移的。所以有了这样殊胜定解之后,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非常稳重的人,他的见解修行不会动摇,他确定下来的修行的方法不会动摇。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和不管在一种什么样的条件之下他都会去修行自己的这样一种正见。所以如果有了这样定解的时候,就不在使方式方便了,你走路也可以串习。因为内心当中非常的清晰,走路也好或者你坐车也好,还是说你吃饭也好,都可以去串习的。所以像这样的话就可以逐渐逐渐达到时时刻刻都在修行的这样一种境界。

【而且要明白在入道伊始,具备如明目般的正见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说我们要知道在刚刚入道的时候,首先要具备一个犹如明目一样的正见,这是对于所有修行者来讲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入道之前,比如说我们要走路去色达,那么在走路之前要看自己有没有眼睛,如果你有一双很明亮的眼睛,这个是作为前提,有了明亮的眼睛才,应该可以看清所走的道路,这个时候就不会一下子栽到沟里面,一下子和一辆车撞在一起,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出现的,为什么呢?因为有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很多违缘就会避免了,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入道在最初入道刚开始的时侯呢,就要具备一双慧眼,如果你有了慧眼就不会入到歧途当中,你就会绕开很多的违缘,你就会避免很多的怀疑,所以这个方面对于我们修道来讲太重要了。所以说法王等大德已是讲过了,那么就是在闻思修的时候,最初的时候,闻思比修法要重要得多,这个就是最初的前方便,如果你在修道之前你在实修之前内心当中都没一个智慧,你在修什么?你到底在修什么?所以我们说修的话你必须要有一个定解。你修的法,那么法是什么?你所修的法是什么?你如果这个不搞清楚的话,完全有的时候浪费时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你都不知道你在修什么?所以说像这样的修法是很可笑的。所以说入道之时一定为什么要一定具备一个非常清晰的正见、很坚固的定解。麦彭仁波切在这个地方也是再次教戒我们说具备犹如明目一样的正见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本论正是针对(于以上大乘奥义正见智慧)百般寻觅、求之若渴之人而撰著的】

《中观庄严论》所针对的正是以上所述的这些对大乘的奥义、正见智慧非常渴求百般寻觅、求之若渴的人而撰著的。下面就是说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你就是《中观庄严论》的当机者,学习这个论典对我们的相续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对大乘正见的智慧没有兴趣,没有一点兴趣不想学习,或者觉得这个可有可无,甚至于觉得《中观庄严论》可能还不如一般一本小说有趣味,啊一个小说看着有趣味,而且我觉得看了这个书之后,你看我这次看了这本书增长了好多智慧噢,像这样的话就是觉得这些时间的书还有很多必要性,但《中观庄严论》好像觉得是很枯燥,好像是看了之后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没什么特点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不是《中观庄严论》的调化者。还要在内心当中真正再去看传记,再再去思考修道之道,最后慢慢把这样一种世间当中的杂念抛弃之后,清净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真正说趋入《中观庄严论》的学习,否则的话还是没办法真正在这个当中获得这样一种殊胜智慧的。以上就讲了第二个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