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师五十颂》第4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一心一意而祈祷,遍智文殊金刚尊,

赐予殊胜之加持,智慧融入我相续!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次一起学习《事师五十颂》。

《事师五十颂》是针对一个合格的金刚弟子,怎样如理如法的方式依止金刚上师,然后通过这种殊胜的缘起,获得上师的加持,获得证悟的殊胜方便。如果在依止上师时,自己的发心、行为,一切的所作所为都能够和佛法相应,和事师法相应,那么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够累积大量福德,净除诸多的过患、违缘。

事师法其实也是让一个修行者调伏自己内心,调伏自己烦恼,约束自己身语行为的殊胜方便。这里面要求对上师产生清净的信心,对上师像佛陀一样看待,那么在这个状态当中自己的内心是非常清净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能够把上师观成佛陀时,我们的心其实也就处于相似的状态;如果我们把上师看成一位菩萨,我们的内心就类似于、相顺于菩萨的心态;如果把上师看作是凡夫人,我们内心当中也是具有杂染的、过患的状态。

我们把上师观为何种清净,其实自己的内心也有同等相顺的清净含义,所以必须要如此。因为上师是佛陀的化现,也是自己如来藏本性的显现,在外面显现殊胜的上师,叫做外上师,其实内在的上师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我们内心当中具有佛性,佛性显现在外面,就显现成上师的形象,其实就是我们内在如来藏的显现。

如果我们能够恭敬上师,把上师观得越来越清净,那么内在的上师如来藏随顺的缘起方面也能够越来越清净;如果我们对上师生邪见,观察过患,那么我们内心当中也是具有染污、过患的状态。一方面,内心当中处于过患的状态,一方面想要证悟清净法界,这个因果之间不相顺,能观所观之间也是不相应的。

修上师瑜伽时,要把上师观成法身佛。为什么呢?因为从究竟的角度来讲,法身永远不会变化的,没有任何的过患,没有任何的杂染。

如果把上师观成化身,化身是针对凡夫人显现的,所以化身显现上会有生老病死,会有不圆满的地方。我们观想的所要生起信心的对境,如果有生老病死,从某些角度来讲,可能会对弟子产生最清净、最圆满的信心有一些阻碍。

如果把上师观成报身呢?报身虽然很清净,也具有妙相功德,但是报身是针对菩萨显现的,菩萨出定位时还是有刹那生灭的分别心,虽然总的来讲,佛陀是常住的,不会入灭,但是在出定位的菩萨面前,针对菩萨的心显现的缘故,他还是有刹那生灭。

只有法身是观待佛陀本身的,如果我们把上师观为法身,就相当于上师远离所有的生老病死,远离一切的变化,远离一切的过患。

把自己的上师观成法身,祈祷时也是称法身某某某,这是有传统的。比如说:法身龙钦然绛,法身无垢光尊者。这样称呼的原因,虽然显现上面好像是凡夫的肉身,但其实是安住在法身境界当中。平时我们经常把上师观为最为清净的法身状态,我们的心就变得越来越清净,一次观想上师为清净的法身,内心就相应清净一次,又一次观想上师是法身,内心又清净一次。

我们这样观修、祈祷外在的上师,他是很清净的法身,没有丝毫的过患、垢染,我们内心相应的也是如是清净。我们内心是这样清净,就很容易得到已经安住如是清净的殊胜上师的加持,非常容易相应。

我们按照仪轨观修时,不管将大恩上师观想成什么样子——有时观想成莲花生大师,有时观想成文殊师利菩萨,或者直接观上师的形象,但我们要知道,这就是殊胜的法身,与法身无二无别,他不是一个凡夫人,也不是菩萨,他就是真正的佛,而且是法身佛,完全清净的,没有一点垢染,没有一点变化的,最为圆满清净的法身佛。

究竟来讲我们自己的心和上师的心是无二无别的,但是怎么样才能显现我们自己最为清净的心?最殊胜的方便就是修持上师瑜伽。但是也需要有一些见解和修行的方法,经常念诵祈祷文,念上师的心咒,这些在修上师瑜伽的过程当中,是比较重要的祈祷和观修的方式。但是它的根本是什么?根本来自于信心,非常非常稳固的信心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有这样的信心,一方面经常观想祈祷,因缘很快就可以具足。佛在续部、经典当中讲,我们真正一刹那观修上师,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观待于观修其他的佛菩萨而言,观修上师瑜伽加持更为迅猛,获得证悟的缘起也是更加殊胜。这方面是我们要了知的。

我们现在学习事师法,了知怎么样依止上师,不管是准备要依止上师的,还是已经依止了上师的道友,都是适用的。并不是第二天要灌顶了,今天赶快学《事师五十颂》,学《事师五十颂》并不是为了得灌顶的,而是得了灌顶之后,你应该怎么做。给自己灌顶的、传密法的、传窍诀的上师就是金刚上师,这位金刚上师从给你传密法或者灌顶开始,就成了非常非常严厉的对境,也是很殊胜的对境。如果对于上师恭敬祈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如果生邪见,或者有不恭敬的行为,打骂的行为,过患也是不可思议。这种修法的确很殊胜,但是我们也要尽力了知,尽量避免过患,完全取功德,如果能够如是实行,就可以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我们现在学习《事师五十颂》,以后在长期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都要依靠《事师五十颂》里面的内容、意义去行持,不单单今生当中要这样行持,还要发愿在生生世世当中,都要按照《事师五十颂》里面的精神、意义,如理如法依止上师。

凡夫人要依止上师,圣者也要依止上师。初地菩萨依止二地以上的菩萨作为自己的上师,因为他的功德需要增长的缘故。初地菩萨都成了圣者了,还需要依止上师吗?其实还是需要的,因为他的功德需要增长,还是需要依靠上上位的菩萨给他做加持,菩萨们依止佛陀作为殊胜的上师也是一样的道理。极乐世界的圣者也要依止阿弥陀佛等佛陀作为自己的上师。

上师并不一定是我们所认为的显现凡夫人的才叫上师,佛菩萨就不叫上师,不是这样的。佛也是上师,有些时候上师是以佛的形象示现的,非常的圆满,比如在佛陀时代,像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他们的上师就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很多弟子的上师都是释迦牟尼佛,只不过在佛经当中叫导师或叫其他的名称,其实就是上师的意思。

有些时候上师示现佛的形象来作为引导;有时上师示现的是菩萨的形象,功德也是非常多;有些时候上师显现的是凡夫的形象,就和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也有生老病死等等。不管显现什么形象,他都是引导我们,加持我们的殊胜对境。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当中讲,有些时候上师显现成一般凡夫人,他的显现同凡夫,但是他的密意、内心当中安住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凡夫的。这方面我们一定要了知,所以要学习事师法。

今天我们讲第五个科判——平时之一切行为。除了内心当中要恭敬上师,经常以信心去祈祷上师之外,外在的行为也必须要注意,我们不能说一切唯心造,佛法当中以心为主,所以其他的行为就可以不重视,依止上师的行为是着相。其实并不是这样,一方面内心当中是内在的缘起,外在的行为是外在的缘起;另一方面,外在的行为可以影响心,内在的心也可以影响外在的行为,二者之间都可以相互影响的。我们内心当中要有信心,外在的行为也要如理如法。

有很多证悟者成就者,外在显现好像一切都不执著,甚至外面显现疯疯癫癫的样子,但是,一提到自己的上师,看到上师本人或者看到上师画像时,他马上就非常非常的恭敬,基本上不会做出超出一般常规的行为。这也是给后代行者们的示现。

所以平时的行为也是很重要,而且外在的行为也是一种缘起,如果外在的行为能够如理如法去做,也可以让自己依止上师的心,逐渐逐渐靠近于殊胜的标准。

己五(平时之一切行为)分三:一、禁止非理之行为;二、依止合理之行为;三、宣说其它所禁止之非理威仪。

庚一(禁止非理之行为)分二:一、上师能见近处之威仪;二、上师能闻近处之威仪。

禁止非理之行为,就是在续部、经典当中制止的,不能够做的不合理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我们也必须要了解。

上师能见近处之威仪:主要是以上师能够看到的范围,在上师的附近,你不能做什么事情。上师能闻近处之威仪:上师的耳根显现上能听到的近处的地方,我们说话的方式要注意。

第一是上师能见的范围当中,我们的行为必须要小心谨慎,第二是上师能听到的范围当中,我们也要小心谨慎。虽然从密意来讲,殊胜的上师是佛陀的化现,内心当中具有殊胜的功德,但是在显现上面,他既然在人间安住调化众生,很多事情很多规矩也是随顺人间的。

当年佛陀在世时,虽然佛陀是遍智,他知道每个弟子的身语意,哪个弟子持戒,哪个弟子犯戒他都知道,但是如果没有其他人检举,佛陀是不会用神通观察——某某人犯戒了,现在要从僧团中开除,这是绝对不会的,要等别人来检举说:“某某人犯了戒。”佛陀也要问:“你是不是犯了戒?”他说:“是犯了戒。”这个时候才可以按规矩来处理。

佛陀当年是按照这样规矩来办事,上师显现的殊胜善知识也是这样的。也许有人会想:这没什么意义,反正上师是有神通的,有天眼、天耳,离得再远也是一样的。但这是不一样的,从世间的缘起来讲,比如上师在房间里面,我们在外面,这样在显现上是看不到,听不到的,就不是这个地方所讲的范围。当然并不是教我们当面一套,背面一套,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作为凡夫人来讲,他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是合理合法的,都是按照经典续部来做的。这就需要有一个标准,显现上上师看不到的、听不到的地方可以稍微放逸,或有些行为在上师面前不能做的,但是在上师所见、所闻的范围之外,就可以不那么严格。

辛一、上师能见近处之威仪:

坐于高垫与先行,头上带有围巾等,

双足放于座垫上,双手叉腰皆莫为。

上师如若已起身,切莫躺卧与端坐,

恒时圆满而精通,此等承侍上师事。

随意口吐唾液等,座垫之上伸双脚,

轻拍缓捶与辩论,上师之前皆莫为。

搓手唱歌与跳舞,弹奏乐器亦莫为。

这是讲上师能见近处之威仪:如果上师坐得很低,自己坐得很高就不行;自己走在前面,上师走在后面也不行;自己头上戴帽子、围巾也不行;自己的上师还没有坐下来,自己已经坐下来了,这也不行;在上师面前双手叉腰也不行;如果上师已经站起来了,自己就不能够再躺着,不能够再端坐。归纳而言,我们恒时要圆满精通怎么样承侍上师,怎么样依止上师的种种事宜。还有随意口吐唾液,坐垫之上把自己的双脚伸开,或者用双脚轻拍这也不行;自己用手捶自己的身体,或者在上师面前辩论,这些都是不行的;而且在上师面前搓手、唱歌跳舞、弹奏乐器,这些事情也是不能做的。所讲的这些问题,都是让我们非常注意。

在小乘的别解脱的律仪当中,对于自己的善知识也是有一些要求,金刚弟子对待自己的金刚上师,当然也要非常注意,因为对境是很严厉很殊胜的。行为如不如法,能够表现当时内心的状态,如果显现不如法行为,就说明当时的心态可能没有真正生起恭敬,没有生起清净的意乐。作为一个修行者,一个弟子来讲,心恒时不调伏,恒时散乱、傲慢是非常不好的,对自己修行不利。

此处是让我们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让自己经常对上师产生敬畏之心,或者让自己的心处于如理如法的状态。

1、“坐于高垫”,意思就是说,在上师面前自己坐得很高,上师坐得很低,这是不行的。一般按照规矩来讲,上师应该坐高垫,自己坐在比较低的坐垫上,一方面表示上师是很尊敬的对境,自己尊敬上师;一方面是表示自己的谦下。如果自己内心傲慢,不谦下,也得不到加持,而且是产生很多过患的来源。所以上师坐得很低,自己坐得很高,这是不行的。当然这还要看情况而定,后面还要讲,有些时候上师直接开许了,你坐得高也没什么,也可以坐,不要紧。

2、“先行”,就是自己走在上师的前面,上师走在自己的后面,这样也是不行。学依止法,如果不看什么场合、什么情况,总是上师在前面走,我们跟着上师后面走有时候也不合适。比如,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或者请上师吃饭时,都是上师在前面走,路到底怎么走,往哪边走都不知道,上师停下来问:“到底往左边还是往右边?”“往左边。”然后走一段又不知道往哪边走,这样就不合适。有些时候该带路就要带路,如果不带路,上师不显现神通肯定没办法了解。

有些时候必须要走前面就要走前面,或者上师让你前面带路,或者自己请求开许,直接对上师讲:“上师,我在前面带路。”像这样就可以。我们的确还是要注意,否则,反正是上师在前面走,上师显现上不认得路,也是稍微麻烦一点。这是讲先行。

3、“头上带有围巾等”,围巾有时也指帽子。一般来讲,在上师跟前都要脱帽表示恭敬,这是印度的规矩。古代汉地,你去见尊贵的客人,帽子要戴得很端正,不戴帽子还不行,但这只是属于一般世间的规矩。佛法当中的规矩,见上师时不能够戴帽子,听法时也不能戴帽子。学习过佛法的人,都是这样做的,在藏地就经常看到出家的师父们,还有藏民老乡,他们看到大德来时,帽子自然就摘下来了,也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反正上师一来自然就摘帽子。

还要摘掉围巾,按照当时造论典的背景来讲,可能是指印度的那种头巾,印度人一般是包头巾的,我们看的很多图片、资料,他们头上都是戴头巾的。上师在时,头上戴头巾就不合适。

当然,在藏地也没有围头巾的习惯,主要是指帽子,在汉地可能也是指帽子,在汉地围巾都是围在脖子上的,没有套在头上的,所以这里的围巾可以是指帽子而言。这里没有讲脖子上不能够戴围巾,头上戴围巾主要指帽子,和其他的包裹之物,这都是不行的。

4、“双足放在坐垫上”,当铺设坐垫时,上师还没有坐,自己就先踩上去,或者先坐上去,这是不行的。双足放在坐垫上是这样理解的。

5、“双手叉腰皆莫为”,叉腰一般来讲是比较傲慢的行为,趾高气扬的。如果在上师面前叉腰,相续当中要么就很傲慢,要么就是想有什么表现。上师面前双手叉腰是不能做的。

6、“上师如若已起身,切莫躺卧与端坐。”在依止法当中,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比如说上师来时,大家全部都要站起来;上师在坐垫上起身时,大家都要起来。如果上师站起来时,自己还躺着、坐着,像这样就不合适。但是这方面估计也是要看场合,有时候人特别多,上师一来之后全部站起来可能会有一些不方便。

现在在印度,大德来了大家都是在下面坐着,没有站起来,可能是人太多了不方便,大德一来全部都要站起来,乱哄哄的,灰尘都飞起来,然后再坐下去也是。不同的情况,可能有特殊的开许。

上师是怎么制定的规矩,大家就这样做。在藏地,在佛学院,这个规矩就一直没变,法王如意宝来时大家一起全都站起来;大恩上师来时,汉僧也是全部都站起来;上师站起来时,所有人都要站起来,有这样的规矩。

如果上师已经从坐垫上起身时,自己就不能够再睡着也不能再坐着。如果自己身体有病,没办法站起来,也是有开许的,后边还要讲。有时,上师说不用站起来,这就开许了,开许了之后,当时不站起来也可以。

这也是要分场合。有一次我去大经堂听课,法王如意宝还没来,我们就先坐着,我看上师从那边过来了,马上就想站起来。上师走过来一下子就把我脑袋按住,说:“不要动”。那个时候站起来就不太合适,因为在那种场合法王如意宝是主尊,还有其他的一些修行者,他们不一定是依止大恩上师的。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不站。

像这样就要看场合,如果是场合不方便,大恩上师会说不用站起来,如果已经这样讲了,你还要站起来,反而就不好了。在外边也是一样,有些弟子看到上师时很激动,在外面马路上就开始顶礼磕长头,上师说不要这样做。因为不信佛法的人,他看起来就觉得很怪异:这些佛教徒到底是干什么?很怪异!但是作为我们来讲,不管是什么地方,水泥路上哪里都可以顶礼,表现出我们对上师的恭敬心。心情绝对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是在其他不信佛的人面前做得非常怪异,他们就觉得佛法好像特别迷信,特别搞崇拜。虽然没什么错误,但是对其他不太理解的人,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不好的想法,这方面我们要看情况而处理。

7、“恒时圆满而精通,此等承侍上师事。”我们要恒时学习,要了知怎么样圆满承侍上师,精通承侍上师的事情,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就按照这里面讲的去做,有特殊情况我们再看特殊情况,如果上师开许了,就按照上师开许的,直接按照当时的教言去取舍,就应该是对的。

8、“随意口吐唾液等”,在上师跟前,随便发出很大的声音吐口水、擤鼻涕,或者吐痰这些行为是不允许的。为什么这样?随意就说明他内心当中并没有认为有一个很殊胜的对境、该恭敬的对境在面前,好像跟平时一样,自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他当时这种心态可能是比较散漫的,没有产生一个恭敬心。

如果没有产生恭敬心,在这个基础上有可能进一步衍生其余的过患,刚开始这些小的行为就要注意。当然也不是说你不能够吐痰,不能够做这些行为,但是要隐藏一点,声音小一点,遮掩一下,或者转过身去,这些都是可以的。不能够很随意的,好像上师根本不在跟前一样,就如同在一般的人面前一样——反正我怎么做你管不了我。如果我们在上师面前也是这种心态,想想看,可能当时并没有把上师作为一个真正应恭敬的对境,是我们的导师,是产生加持的来源。这些细节如果不注意,其实也是反映我们内心当中的信心还没有真正到位,这些方面也是要注意的。

9、“座垫之上伸双脚”,按照字面直接的意思,坐在坐垫上,脚不能伸着。在经堂里面,上师经常说:这些新来的居士又坐不住了,你看脚又伸出来了。两只脚平平的伸在前面,就像晒太阳那种姿势。当然有时也是情有可原,上师说新来的居士不习惯,如果他经常盘腿听法,习惯之后坐一两个小时是没问题的,有时坐久一点,稍微伸一伸马上收回去,缓解一下也可以。但有些人实在不行,新去的旅游的人或者是一些居士,坐十几分钟就不行了,脚必须要一直伸着,我们在旁边看起来也是很不舒服,两只脚长长的伸着。但想想上师讲得也对,这些人也是情有可原,他不懂规矩,没有训练过,有些时候上师开个玩笑就过去了。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坐垫之上,脚不要往前伸,这肯定是不太恭敬、不太礼貌的行为。世间朋友随便坐在一起,脚怎么伸没有人管,但是在特殊的、严厉的对境面前,该有的威仪,该有的行为特别要注意。这是字面上意思。

按照宗大师的注释,意思是坐垫之上伸双脚轻拍,他把“轻拍”两个字放在这里一起作解释了,坐垫之上伸双脚轻拍缓捶,就是在坐垫之上把脚伸出去,两只脚像拍手一样拍,注释当中是这样解释的。坐垫之上伸双脚轻拍缓捶,这也是不行的。

10、“辩论”,在上师面前辩论,或者和上师辩论。在上师面前,弟子和弟子之间辩论、诤论都是不行的,要特别注意的;当然上师是特别严厉的对境,很多人不敢跟上师辩论。也有大德显现上面和上师辩论的,比如法王如意宝以前辩论过法义的,但是佛学院法王的心子大堪布,他们在法王面前不敢辩论。

但是也有在上师面前辩论的,并不是什么时间都不能辩论,有时候上师要求你把某个问题讲一讲,讲了之后上师提一个问题,就开始辩论一下,这也不是说完全不行。但如果是很随意的心态,或者没有恭敬心的方式去辩论就要注意。

总的来讲,自己和上师辩论,因为辩论当时的心态容易亢奋,辩着辩着,自己的思想或者行为就会稍微有一点越界。

有一个关于《中观四百论》的作者圣天菩萨的公案。当年有一个外道很厉害,有些地方讲是马鸣,有说是圣勇。他把印度很多佛教班智达都辩败了,当时印度有规矩,辩论谁败了,他的弟子全部要皈依对方,因此,很多佛弟子就不得不皈依外道,对佛法造成很大的伤害。

后来有人想起龙树菩萨,想请他去辩论。龙树菩萨当时住在吉祥山,他观察自己不适合去,让提婆菩萨(即圣天论师)去。去之前要做预演训练,龙树菩萨持外道的观点,圣天菩萨持内道的观点开始辩论。辩论很激烈时,圣天菩萨直接把龙树菩萨当成真正的外道了,把鞋子脱下来打在龙树菩萨头上(因为有时候辩论要把鞋子脱下来砸对方的头),后来圣天菩萨的确辩赢了。龙树菩萨说:你可以去了,看来你肯定是能调伏这个外道了,但是因为你在辩论时,以鞋底击打师头,以这个缘起的缘故,你的眼睛可能会有损害。

结果在路途中,有个天女很羡慕他的眼睛,因为圣天菩萨的眼睛特别好看,天女想要他的眼睛,当时圣天菩萨就挖了一只眼睛给她,他显现上就只有一只眼睛了。和外道辩论时,外道说:“你只有一只眼睛怎么和我辩论?”圣天菩萨说:“帝释天有千只眼睛(一般帝释天有千只眼睛),他也看不到万法的真实,我提婆一只眼睛能够见到一切诸法的实相。”

这个公案一方面讲他们的辩才、智慧,对佛法做的贡献不可思议;另一方面,如果和上师辩论时不注意,可能也会造一些过失,显现一些违缘。所以辩论要慎重,上师之前皆莫为。

11、“搓手”,在上师面前把自己的双手搓来搓去也不行。12、“唱歌与跳舞,弹奏乐器”,唱歌、跳舞、弹奏乐器等等显现上比较放纵的行为也不行。因为搓双手就是表示自己的心很乱,无所适从或者说拿不定主意;自己的心散乱时就会唱歌来舒缓自己的心情,或者自己很苦闷时,也想要通过唱歌、跳舞、弹奏乐器娱乐自己,打发时间。这些都是自己的心没有安住正法的表现。在上师面前亦莫为。

但是,这也有特殊情况,有些荟供必须要唱金刚歌,跳金刚舞,要有乐器弹奏供养本尊,这时候就可以做。以前在佛学院,灌顶或者荟供,法王如意宝在法座上面,下面大堪布唱金刚歌,还有跳舞的,也有些喇嘛弹乐器,这种情况下是开许的,不但没有过失,而且功德特别大。

佛学院以前有这个规矩,学习很长时间之后,到了夏天,僧众就会出去游玩,我们叫耍坝子,在草地上面搭帐篷。法王如意宝就吩咐下面的四众弟子:汉族弟子你们准备什么节目,表演两天,藏族的弟子你们表演两天,觉姆弟子两天,居士林两天。而且要评哪一个部门节目最好,还要给奖励。

那时候大家都要排节目,其实排节目对我们来讲是最痛苦的,因为都是管家去管,要去想演什么节目,怎么排节目。比如说我们要演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必须要写剧本,剧本怎么写,写了之后,要安排出场的次序,怎么去演,要挑演员:这个道友去演耶输陀罗,他长的漂亮,可以演佛陀的妻子;他适合演佛的姨母,他适合演谁谁谁…(我们是男众管男众,女众管女众,要选演员必须要在男众道友中去选。)这些事非常头痛。

尤其是选完演员之后还要排练。上师讲完课之后,晚上要排练到两、三点钟,有时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舞怎么跳,意义怎么表示,就一直排练。一两个月就一直这样忙,特别特别痛苦。

然后演节目前,我们要提前去搭帐篷,看场地,要把准备的道具,化妆的东西全都要搬过去。演出时要一直盯着,千万不要出漏子,音乐不要出漏子,上场的次序不要出漏子,全部要盯着。演完之后他们走了,还要收拾东西,要把这些道具收回来。

所以,法王说要耍坝子,马上就开始头痛了。有的道友特别喜欢耍坝子,可以看节目,法王也开心,但是我们一说耍坝子演节目就开始头痛,以前是这样的情况。

但是演节目法王很欢喜,僧众也很高兴,而且在演节目时得了很多授记:这个节目以后有什么缘起,得到什么功德,那个节目什么功德。没有一个是唐捐的。

特殊开许给上师、僧众做供养,唱歌跳舞什么都有,会打拳的也可以打,平时会弹古筝的也可以去表演,你有什么绝技都可以去演。当然,有些时候很多人想演,节目太多还是要筛选的:你这个不行,不能上,那个可以上,我们权利也很大(众笑)。

这是为了放松的,因为学习很长时间需要放松一下,把心态调整过来,之后又继续闻思修行,就是一种善巧方便。但有些人不太理解,内地寺庙去的一些师父:出家人为什么天天也不学习?我们是来学法的,大家每天来都在草地上耍,都在唱歌、跳舞,学不到什么东西。他不了解法王的密意,有时候为了遣除违缘,或让放弟子放松,能够进一步修行,其实有很多方便。正是有这些方便的缘故,佛学院才可以培养这么多人,一方面该精进时很精进,一方面该放松时,法王也有善巧方便摄受所有的这些行为。

但是在法王如意宝圆寂之后,这个事情就没有了。当时觉得是很辛苦,但是有时想到没有这些就代表法王不在了,也是特别伤心。

“唱歌与跳舞,弹奏乐器亦莫为。”除了荟供特别开许的可以做之外,其他时候不能做,尤其是上师面前绝对不能做。

辛二、上师能闻近处之威仪:

上师能够听到的距离当中这些威仪要做到。

谈论诸多闲杂语,师闻附近切莫为。

上师能够听闻的附近,不能够谈论很多闲杂的语言,和佛法无关的语言,还有开玩笑、绮语、谈论政治、军事、谈论世间的琐事。在上师能够听到的范围当中不要谈论这些,因为这些方面是和散乱心、非法、罪业相关;有时候谈这些直接并不是很重的罪业,但是谈这些和修行无关,慢慢就让弟子的相续对佛法方面不太重视,对世间法方面重视;或者谈到这些本来就是绮语,谈论这些闲言碎语,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就不应该的,在殊胜的、很严厉的对境面前你再去做这些不好的事情,放逸的事情,当然过失就很严重。一方面内心当中没有保持该有的恭敬、正知正念,一方面在殊胜的对境面前做这些事情非常不好。所以闲言碎语不好听的语言等等,都必须要注意的。

庚二、依止合理之行为:

前面是非法、非理的行为,我们必须要制止的,这里是依止一些合理的行为。

应当恭敬垫上起,以恭敬心而端坐。

夜晚过河恐怖途,得许可后当前行。

颂词的意思是应当恭敬。“以恭敬心而端坐”,我们坐时应当恭敬而坐,从垫子上起来时也应当恭敬而起;在夜晚走路时、在过河时,或者在比较恐怖的路途,得到许可我们就可以走在上师的前面,这就是开许的。

坐在坐垫上,也必须要恭恭敬敬的。一般来讲,如果对自己的上师非常恭敬,坐姿自然而然非常端正,不敢随便坐,躺着、靠着这些都是不敢的。在佛学院,大恩上师、龙多活佛、慈诚罗珠堪布他们都是证悟很高,功德非常圆满,但是很多次看到他们在法王如意宝面前都是坐得很端正,很恭敬,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没一个是随随便便坐的。内心当中有恭敬,坐姿自然而然就比较恭敬,如果坐姿很随意,可能从坐姿就可以反观他的内心,他当时可能并没有产生很大的恭敬心,他内心的行为是这样,外在的行为也是这样表现的。

坐在垫子上应该恭敬而坐,从垫子上站起来,也应该以比较恭敬的行为,以恭敬心而端坐,以恭敬心而站立,这方面必须要了解,必须要有的。

后面两句主要是讲得开许,什么情况下开许?前面说,自己在行路时不能够走在上师的前面,这里讲什么时候可以走在上师的前面。

“夜晚”,在古代,夜晚没有路灯也没有手电,很黑,路也很不平坦,坑坑洼洼的,这个时候为了保护上师的缘故,自己要到上师面前请求开许:我走在前面探路,请上师在后面。得开许之后,自己可以在前面走。

“过河”,不一定每个地方都有桥,现在很多地方造桥比较多,以前桥很少很少,尤其是比较宽的河,不知道河水哪个地方深,哪个地方浅。所以不能让上师走前面,好像上师给你带路一样,上师在冒险,没事你就跟着走,不是这样的。你必须走在前面探路,哪个地方有多深,哪个地方可以走,安全了,后面的上师就可以跟着走。这就是把上师当作生命一样,比自己的生命还要尊贵,还要珍视,有恭敬心,内心当中自然而然就会得到上师的加持。过河时自己也是需要得到许可,然后自己到前面走。

“恐怖途”,比较恐怖的路途,比如说悬崖,或者看起来比较恐怖的地方,自己必须要走在前面探路,上师走在后面没有危险,应该这样做的。合理的行为这也是一种开许的方式。

庚三、宣说其它所禁止之非理威仪:

其他所禁止的非理的威仪也是必须要了解的。

上师能见之眼前,具智慧者身扭转,

倚靠柱子不应为,亦莫抻拉手指节。

上师眼前能够看得到的,具有智慧的人身体不要随意的扭来扭去,而且不能靠着柱子,不要抻拉自己的手指节,按摩关节。

这是其他所应该禁止的。上师眼前能见的,具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智慧的金刚弟子,身体不要扭来扭去。如果是生病,就另当别论了,坐不住可以稍微舒缓一下。扭来扭去表示一种很不耐烦的感觉,好像是说:怎么还不结束啊!表现得动来动去,扭来扭去。如果上师在传法时,下面有些人这样表现,上师觉得可能是不想听了,不想听就不传了。

一般来讲,上师不会因为一点点干扰就受影响,一两个人扭来扭去,但其他人没有扭,说明其他的人还是想听的,一两个人不想听不要紧,不要管他们,主要照顾大多数的人。但有时候显现上面也会受影响,大恩上师讲课时,如果坐在前面的人听到中间打哈欠,上师就觉得:是不是他们不想听了,已经听得非常非常疲倦了?有时上师会开个玩笑:你是不是不想听了?有时候稍微会有影响。我在讲课时,如果下面有人打哈欠,嘴巴张很大,会觉得:是不是自己讲的不好?还是他不想听?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分别,但是基本上这些情况很少。

上师要求传法的人,无论如何自己的心情不要受到影响,如果你家里出什么事情,或者自己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不要带到课堂上去,讲课时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进去,必须要按照如理如法的方式讲法。大恩上师经常这样教诲,所以基本上佛学院讲课的法师们,不管下面有什么事情,上课时基本上不会表现,下课再处理事情。

打哈欠或者坐不住扭来扭去,一般来讲不会影响心情,反正该讲的要讲。但是这样的行为对自己来讲,可能不太好。

“倚靠柱子”,靠着墙壁、柱子也不行,但是有时条件所制,或者自己身体不好,必须要靠一靠也可以,或者上师开许,也可以靠一靠。如果没有开许,自己随意这样靠着、躺着,身体没坐端直,是表示不恭敬的一种行为。虽然这些看起来都不是很严重,但是因为对境很严厉的缘故,如果不注意,对自己得加持,或者增长功德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倚靠柱子不应为”。

“亦莫抻拉手指节”,按摩自己的关节,然后把自己的手指节拉得噼里啪啦响,有些人觉得很潇洒,但是在上师面前这些行为是不能做的。你如果实在忍不住了要做,去外面做了再进来,但是在上师跟前你不要这样做,感觉根本没把上师放在眼里,没当回事。在上师面前这些细节都不能做的,亦莫抻拉手指节。

这些字句都不是特别复杂,但关键是我们要把这些记在心中。但我们不能够把这些规矩拿去观察别人,自己学了之后就观察这个人怎样,那个人又怎么样,当然该提醒可以提醒。

依止上师总的原则就是一个恭敬心,如果别人没学习过,他认为这样对上师很恭敬,他就这样去做了,实际上可能不符合依止法,不符合《事师五十颂》里面所讲的规矩,但是的确心特别虔诚,特别恭敬。如果是这样,我们也不要去指责别人,真正来讲,最根本的还是心。

但是以心为主,行为方面就可以不重视吗?这是不行的,如果别人实在不知道而且他心很虔诚的情况下做了不好的事情,或者我们认为不对的事情,也不要去指责别人。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觉得无所谓,一切以心为主,这些都无所谓,如果这样就不对。这方面的情况也是要分清楚。

己六(宣说身语承侍之差别)分二:一、身体承侍之差别;二、语言承侍之差别。

  庚一、身体承侍之差别:

洗足以及沐浴身,擦拭以及搓揉等,

首先顶礼再为之,最后亦可随意行。

如果给上师洗脚,沐浴身体,擦拭身体,或者按摩身体等等,在做这些事情之前,首先要顶礼,对上师三顶礼之后再去做,做完之后,再对上师顶礼。“最后亦可随意行”,最后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身体承侍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上师认为有某些必要,或者为了让弟子圆满资粮,让弟子得到加持,有时也会让弟子给自己洗脚、沐浴身体、擦拭身体,乃至于按摩身体。身体不好,让弟子按摩这种情况也有。

但很多上师不一定这样做,因为很多弟子的分别心很重,信心也不是那么猛烈,而且其他众生看起来也不生信心,所以基本上不会让弟子去做这些事情。但也要看情况而定。

如果需要去做,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要顶礼,顶礼完之后恭恭敬敬去做,做完之后再恭恭敬敬地顶礼,以此作为一种修法,是真正承侍上师。上师代表三世诸佛的缘故,自己通过清净心去沐浴,当然就和沐浴佛身,沐浴三世诸佛,沐浴三宝无二无别。当然,上师一般不会让弟子做这些事情,或者上师年龄很老了,他如果有侍者,由侍者洗脚、沐浴身体,或者擦拭身体等等。如果要给自己的上师做这些事情时也必须要这样去做。

“最后亦可随意行”,做完这些事情之后,自己再去做其他的修行、其他的事情,亦可随意行。

庚二、语言承侍之差别:

这是通过语言方面来承侍,前面是身体,现在是语言。

倘若称呼上师名,师名之后加尊者,

为令他人恭敬之,言说尊称之敬语。

倘若必须要称呼上师名字,在上师的名字之后要加某某尊者,为了让别人恭敬,在名字之前也要加尊称的敬语。即名字之前要加敬语,名字之后要加尊者等等。

总而言之,不能直呼上师的名字,这样是非常不恭敬的。当我们要称呼上师的名字,呼唤上师,或者要给别人介绍时,“师名之后加尊者”,这是某某某尊者,或者某某某仁波切,必须要加尊称。前面也必须要加敬语,尊敬的某某某,像这样是比较合适的。

有些介绍当中讲,以前的修行人介绍自己上师:“我的大恩上师是……,难以称名。”他没办法说出自己上师的名字。以前理解不了为什么难以称名,把自己上师的名字说出来感觉没有什么难的。有一次大恩上师讲课时,讲了一个成就者的事迹,他说:“你们很厉害,你们可以称呼我上师的名字,我根本叫不出来的,一叫就哽咽了,他的名字根本称呼不全。你们很轻松就把他的全名称呼出来,但是我没办法,我每一次念上师的名字都念不完,念到中间就哭了。”

为什么难以称名?他对上师的信心很大,一提上师的名字,内心当中的虔敬心马上就引发出来了,就开始哭。我以前体会不到,后来,慢慢就有一点点体会,他们信心这么大,的确没办法称呼自己上师的名字。

但如果真的要称呼、介绍自己上师名称时,必须要加敬语,千万不要直呼其名,《事师五十颂》明确说直呼其名不行,必须要加尊者:这是某某某堪布,某某活佛,某某仁波切,或者说某某尊者,前面必须要加“尊敬的”,比如尊敬的某某某仁波切,尊敬的某某某尊者。这是语言的恭敬。

这方面也是需要的,身体要恭敬,语言要恭敬,心要恭敬,如果你身语意都恭敬,有十分的恭敬,就得到十分的加持,没有恭敬,随随便便的称呼就不行。

有些人直接称呼“释迦牟尼”,看了也不舒服,应该加敬语“世尊”或者“佛陀”;称呼自己上师是直接称名字,我看到也会说:“你怎么能直接称呼自己上师名字,什么敬语都不加随随便便就写上去了,这样是不行的,必须要加敬语才行,是你自己的上师。”直接称呼名字是不行的,这个我们要知道,有必要学习的。这是尊称的方式。

己七(断除我慢)分三:一、依教奉行时断除我慢;二、恭听佛法等时断除我慢;三、平时威仪中断除我慢。

庚一、依教奉行时断除我慢:

平时上师对我们说事情时,我们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断除我慢的姿态。

请求上师予吩咐,口中当说谨遵命,

双手合十不散乱,洗耳恭听师吩咐。

发笑以及咳嗽等,应当用手捂住口,

事情成办圆满后,当以柔语作陈述。

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平时都应该做。有些修行者可能没学过,不是故意不恭敬,有时候是情有可原。但是教言在这个地方,我们作为弟子,即便别人没有给我们讲,我们也应该主动去关注这些教言。作为弟子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是如理如法的?凭我们的想象是想不到的,续部当中怎么说的,祖师造的论典当中怎么说的,我们必须主动去学习这方面的教言。

“请求上师予吩咐”,有些时候我们在上师面前请求给予吩咐,首先要在上师面前合掌祈祷:“上师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我做的,请上师尽管吩咐让我去做。”

“口中当说谨遵命”,如果大恩上师说:“你应该把这个事情做一下。”当上师吩咐完之后,你说:“谨遵师命。”应该这样去承诺。这个过程当中,“双手合十不散乱”,为了让自己不散乱的缘故,双手合十。“洗耳恭听师吩咐”,而且要认认真真地听上师的吩咐。如果记不住,我建议用笔写一下。

以前我在上师面前,上师安排一个什么事情时,上师说:智诚你把什么什么事情去做一下。当时我在听,可能太紧张了,听完之后就忘了,不知道是什么事。只记得好像上师说拿两本书,是什么什么书,这两本书要找出来,但是书名怎么也想不起来。后来我问旁边的道友:“上师刚才说两本什么书?”他说:“当时你不是在听嘛!”“太紧张了忘了。”他告诉我是两本什么什么书。

后来我再去上师那我就会拿个笔,上师吩咐时马上记下来。要给上师汇报事情时,也要把问题写清楚,否则一紧张就会忘。有时真的特别紧张,虽然表面上特别恭敬,别人看起来觉得这个人很恭敬,但内心紧张得什么都忘了,反而不恭敬,上师吩咐的事情都没做成。也不敢再问第二次——哎,上师,刚才说什么来着?肯定不敢问,本来就害怕,你再去问第二次,更害怕了。有时就很痛苦,必须要问旁边的道友:到底讲什么?刚才上师吩咐了什么事情?

这就体会到《前行》当中讲的太内收了也不行,听法时太内收了不行,外散也不行。为什么太内收也不行?太内收你就记不住了,虽然听了,但耳根内收,当时我的耳根可能内收了,太紧张,说完之后就没记住。所以要适中,要专心听,不散乱,但是要尽量记住,如果自己记不住,该写就要写下来了,这方面就比较好。要洗耳恭听师吩咐。

“发笑以及咳嗽等”,在上师吩咐事情的过程当中,如果自己忍不住要笑,比如上师吩咐过程当中觉得很好笑,发笑时要捂住嘴,或者用袖子把嘴捂住;如果要咳嗽的话,也必须要捂住嘴,打喷嚏更要捂住嘴,这些方面在上师面前都是必须要注意。

“事情成办圆满后,当以柔语作陈述。”,事情吩咐完之后要尽量去做,认认真真把事情做完,自己的事情要放到次要位置上,上师吩咐的事情放在首要的位置去做。事情做完之后你还要去上师面前汇报,“当以柔语作陈述”,这个事情做完了,过程是怎么样的,怎么怎么做的,这样去汇报。

大恩上师就是这样给我们示现的,法王如意宝吩咐的事情做完之后,上师都要去汇报,这个事情怎么样做的,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结果是怎么样,过程是怎么样。其实是需要这样的,否则,上师不知道事情到底做完没有,过了几天之后,问:“你的事情做的怎么样了?”“哦,那个事情做完了。”“怎么,早就做完了!”这样做完之后不汇报也不合适。吩咐你去做时,你要承诺,然后去做,做的过程当中认认真真去做,做完之后你还要去汇报一下。

以前我自己在依止上师时,不注意不善巧也是这样的,上师说:“你做的事情做完没有?”“做完啦。”“做完了怎么都不说一下,到底做完没做完我也不知道。”上师有时也会这样说,提醒我们或者呵斥我们。这就告诉我们,事情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做完没做完,做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必须要做个汇报。

刚开始要恭敬,中间要认认真真去做,最后要把结尾做完,“事情成办圆满后,当以柔语做陈述。”有些道友做得好,事情做完了,上师面前去汇报一下,让上师知道这个事情已经做完了,大概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当然你不用给上师广讲——这个过程怎么样,我发心怎么样,我心情当时怎么样,然后遇到什么事情…。这些都不用讲,上师没很多时间,你把思路整理好,该怎么汇报,就简单的陈述过程。

大恩上师他老人家就喜欢把事情讲简单一点,讲清楚就可以。也不要长篇大论讲,上师时间很紧,事情特别多,讲长篇大论就没必要了,上师经常就说:直接讲直接讲,简单一点讲。这样提醒我们。

有时我们喜欢广讲,觉得如果讲得不多,是不是上师听不明白?不是这样,你必须要把思路理清楚,我们去汇报事情时都要想:今天给上师汇报的事情是什么,第一条是什么,第二条是什么。首先要打腹稿,预演几次,到上师家门口时,还要想一次怎么汇报事情,然后再进去说。说的时候也会忘掉一两条,这样情况下也会忘。因为上师面前特别害怕紧张,也非常恐怖,经常就把事情忘掉了,所以事先要准备一下,否则也不好。

我给上师的印象就是说话不清楚,口齿不清,语言不行。有时上师面前说话就是那样的,没办法的。

当以柔语作陈述。

庚二、恭听佛法等时断除我慢:

我们在恭听佛法时也要断除我慢。

上师之前调柔住,衣等仪表当整洁,

双膝跪地手合掌,欲闻法等祈三遍。

“上师之前调柔住”,上师跟前听法时,要调柔而住;“衣等仪表当整洁”,自己的衣服、仪表应该非常的整洁。“双膝跪地手合掌”,如果要请法,应该双膝跪地,双手合掌;“欲闻法等祈三遍”,如果自己要听法,在上师面前要请求三遍,如果想要得灌顶也要请求三遍。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断除我慢,我们在上师面前请法时,不调柔,自己的身体很粗暴,自己的语言很粗暴,表现得很傲慢,这样就根本不像请法的样子。我们必须要调柔,必须要有自己的仪表,衣服要穿得非常的干净、整洁,衣等仪表当整洁。

双膝跪地,表示对法的尊敬,想听法,你在请求时如果随随便便:“上师那个法给我传一下吧。”这肯定是不行,你没有一定的恭敬心,也不可能随随便便给你传法。

以前,一个弟子在阿底峡尊者面前:“阿底峡,给我加持一下!”阿底峡尊者说:“我的耳根好得很,你不要这样吼!你要得加持,必须要有恭敬,你没恭敬得不到加持!”要请法或者求加持时,如果没有断除我慢的行为,你虽然去求了,上师给你传了,你也得不到法益,所以必须要断除我慢。

我记得《山法宝鬘论》当中讲,如果你去求法时,上师不传,或者当时显现上不高兴,心情不好,就千万不要再请求了,因为在上师不高兴,心情不好时,你即便请求到了,也只是违缘而已,没有任何利益。

如果请求了几遍之后,看上师显现上面心情不太好,或不太高兴,当时你就不要再求了。否则,如果一定要强制性的求,即使得到了这个法,自己修了不但不会得到任何的利益加持,而且可能会有很多的违缘,出现很多的障碍,这方面必须是要注意的。而且这样也有可能扰乱师心,扰乱师心的过失非常大,会得到这样的过失。

双膝跪地,也是表示非常恭敬,在上师面前双膝跪地双手合掌,祈求上师给自己传法或者灌顶,要祈祷三遍。一般来讲三遍代表很正式,如果你随随便便说给我传个法,也许上师认为,这只是表示一般的心态,随随便便讲一讲,表示礼貌的一种讲法;如果你讲第二遍时,可能就不是了,如果再祈请一遍,那可能是真想听法了。

一般来讲是请求三遍,假如你请求一遍时,上师就开许了,第二遍,第三遍就不需要了。如果显现上没有开许,你就再请求,再请求。

就像我们要念三遍发菩提心仪轨,得到菩萨戒一样。三遍、多遍其实都是表示很正式的祈请,不是随随便便的,或者礼貌性的说一下——来我家里吃个饭吧!其实不是真想请你。我又说了一次,有可能是,那再说一次,真是想请你了,就比较正式了。我们在请法时也是这样,三遍大概和这个习惯有一定关系。

庚三、平时威仪中断除我慢:

承侍一切行为中,当无贡高我慢心,

知惭畏惧护根门,当以新媳姿态住。

娇媚姿态等诸行,上师之前当断除,

其余类似之事宜,自己观察当舍弃。

平时威仪当中也要断除我慢。“承侍一切威仪中,当无贡高我慢心”,我们在承侍上师的一切行为当中,当无贡高我慢心,要把上师当作主尊,当成自己的心脏、命根一样去护持,像这样就没有任何的贡高我慢 “知惭畏惧护根门”,要知惭有愧,不能够表现得无惭无愧的样子;而且也要表示畏惧,当然要发自内心的,内心当中的确很畏惧,外在就会显现出来。而不是说你内心当中根本不怕,在行为上装作很怕的样子,这样就没有任何意义。其实畏惧也不一定是完全畏惧,而是在上师跟前必须要有敬畏的心态,我们看到恶人时可能也害怕,看到毒蛇猛兽肯定也会很畏惧,但是这种畏惧没什么意义。

这个地方的畏惧主要是敬畏,要恭敬加畏惧,有一种畏惧的心态。为什么有畏惧的心态?如果我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上面,语言上面,心态上面,就有可能在上师面前犯一些过失,所以自己应该有一种畏惧的心。

其实依止上师时间越长,对上师的畏惧心应该是越大。一般来讲,刚刚接触上师、依止上师,畏惧心都不是特别明显。我刚开始依止上师,天天到上师那去。

我们刚去佛学院时,年龄也小,显现上面上师事情也不多,课程也不多,上午八点钟上师一堂课,之后就没什么事情了,感觉时间特别特别多。晚上吃完饭之后,我们几个人在家里面就没什么事情可做,当时上师也没要求我们精进的看书怎么样。没什么事情,那干什么?就到上师那耍呗,去上师那喝茶。上师问:“你们干什么?”我们说:“到上师这儿喝个茶。”上师就把茶拿出来倒茶喝,聊天……,时候差不多了让我们回去。

经常就是这样,也没感觉有什么好恐怖害怕的,没事情就跑去耍。时间长了之后慢慢就开始害怕,越来越害怕,没有事情根本不敢去上师那儿。有事情时就特别害怕,走到上师跟前时,心就开始跳得砰砰砰砰的,自然而然就开始加速,非常恐怖。像这样时间长了畏惧的心就开始产生了。有畏惧心也是好事情,当然装出来的畏惧心没什么意义,但是如果对自己的上师一点都不害怕,不畏惧,不一定是好的。当然这也不一定,人和人不同。

我们看法王的这些心子,显现上在法王如意宝面前都非常害怕。像龙多活佛,希阿荣博堪布,肯定是证悟很深的,但是有时候法王让这些活佛、管家、堪布去开会,有什么事情要商量,他们显现上都是合着掌一直发抖,话也说不出来,显现非常非常敬畏的心态。

好像是九二年夏天,法王如意宝观察之后,要修一个小经堂,就是最早的显密经堂。修之前要请法王加持地基,当时法王如意宝是在觉姆经堂,有一天坐车上来,大恩上师和我们几个就在路边等法王,供养哈达,供养钱,请法王在那个地方加持地基。慢慢看到法王车上来了,上师显现上就开始发抖了,哇,上师他好害怕!

我们当时对法王不怕的,(众笑),对上师怕,对法王不知道什么因缘,平时接触得少,好像不是很怕,这些上师们对法王很怕。当时法王就上来了,上师非常害怕,一看就紧张。法王下来时,上师走过去,法王一看上师来了,知道有什么事情,车停下来,上师说,修经堂要加持一下地基,法王就下来加持了地基。

显密经堂是九二年修的,九三年用的,很小的一间经堂,就是现在汉僧商店后面那个库房,去过佛学院的都知道,那个就是我们最早的经堂,当时修完之后觉得特别大,结果第二年就装不下了,然后第三年即九五年,就要修新的更大的经堂了。上师的事业,法王的事业越来越大,越来越宏伟了。

在法王面前,大恩上师显现上也是很敬畏的,虽然大恩上师跟法王如意宝无二无别,但是在自己的根本上师面前,他也是显现畏惧、敬畏。

“护根门”,在上师面前要守护自己的六根,六根不能外散,要特别守护自己的根门。

“当以新媳姿态住”,应该要以新媳妇的姿态而住。在古代,印度、藏地、汉地都是这样的风俗,新媳妇嫁人,到了丈夫家,一切都是陌生的。不像现在,在结婚之前都已经很熟悉了,现在没有新媳妇的感觉了。按照以前的风俗来看,的的确确能够了解当时新媳妇的心态是怎么样,因为她对于丈夫家所有的事情都不熟悉。

汉地以前更是这样的,出嫁之前都不能见面的,妻子连丈夫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什么都陌生,什么都害怕,丈夫也是从来没见过的,婆婆也是陌生的,其他的人都是陌生的,像这样她就很畏惧,任何事情都很小心,很谨慎,生怕做错一点点事情就不好了。

以新媳妇的姿态而住,就是很谨慎的意思。我们在上师面前说话要很谨慎,你的行为要很谨慎,什么样事情都应该很谨慎,应该以新媳妇的姿态而住。

“娇媚姿态等诸行,上师之前当断除,”在上师面前,娇媚的姿态,弄姿作态,或者粗暴的姿态等等,这样的行为都要断除。

“其余类似之事宜,自己观察当舍弃。”其他类似的不如法的事情,通过自己的观察,在上师面前不能做的,观察好之后也是需要舍弃的。平时我们在自己的上师面前必须要特别的谨慎。

当然上师调化的方式不一样,针对普遍的众生来讲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有些时候上师调伏弟子,刻意不要弟子做这些事情,让弟子放松,上师和弟子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方面有特殊的必要,特殊的调化的方式。当然一切一切都是按照自己上师的意愿和指示去做,这是没有错误的。

但按照传统来讲,这些方面我们都应该了知,要知道应该怎么做。至于你自己的上师为了调化你,调化这一帮众生,他有特殊的必要,有特殊的教言、特殊的要求让弟子做什么事情,这个时候就按照上师的要求去做就可以。

但是,前提是上师一定要选正确,如果选的不正确,像前面所讲的那样,有可能失坏自己的相续。但如果是真正的上师,的的确确是一个证悟实相的人,就按照上师的教言去做,因为在历史上,印度或者藏地、汉地,有些上师调化弟子很多时候的确不用常规的方式调化的,所以如果是遇到这种情况就按照上师的教言去做。如果没有遇到,就按照《事师五十颂》的教言去做,《事师五十颂》就是依止上师的教科书,就是一个范本,里面所教的我们应该了知,应该尽量去做。

至于前面我们讲到的,有些时候上师觉得不方便,不让这样做,我们就按照上师当时教言为准。虽然《事师五十颂》当中讲你应该如何做,但是当时上师吩咐你要怎么做,你就按照上师的吩咐去做,不会有任何问题。这是我们取舍的一个总的原则。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回向:发愿回向在生生世世当中,如理如法的依止上师;通过如理如法依止上师的善行,迅速获得与上师无二无别的果位,度化一切众生。

安住这样的正念当中,我们一起念诵回向: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