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第12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二规教言论》。

《二规教言论》讲了十一个问题,前面十个问题宣讲了应该具有的功德或者条件。第十一个问题是讲如果具有了前面的功德,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今生来世殊胜的果报,是讲果。

前面讲了九个问题,今天讲第十——布施。不管是在世间还是在佛法中,布施都是很熟悉的行为。全知麦彭仁波切也通过比较少的颂词,宣讲了布施的巨大利益、布施的理念和原则。我们有必要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布施的内容。

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

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颂词的意思是说,现在虽然积累了很多的受用,但在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一切的受用都没办法带走,必定只是留在此世中。“故当生起施财心”,了解了这个本性之后,我们应该产生布施财物的作意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精勤地为今生来世积累圆满的资粮,修持今来圆满的果报。

第一句、第二句宣讲了即便拥有受用,死亡的时候也没办法带走的现实情况。“我今虽多积受用”,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有些人非常想要得到财富,拼命地去积累,但是因为前世缺少善根、福报的缘故,没有办法得到财富;第二种情况,今生对财富非常地欢喜,积累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很多的财富。

不管是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得到了财富,或者没有得到财富,或者得到少许的财富,死亡到来的时候,“必定留此世”。佛陀在经典中也再再地宣讲,“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在死亡的时候,自己的身体,还有拼命积累的财产,不管是房屋、货币,还是其他的资具,都没办法带走。

在《大圆满前行》中也说过,不管是拥有再多财富的国王,在死亡的时候,连一分钱、一根针、一根线都没办法带走。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的,虽然万般珍惜最后还是要留在此世中。要么在火葬场中化成一把灰,要么埋在地里面被虫子吃到只剩下白骨最后白骨变成灰。不管怎么样,所有的东西必定留在此世,能够跟随我们心识而去的,就是今生中无始以来积累的善恶业,所以“死时必定留此世”。

了知了财富在我们死的时候没有助益之后,麦彭仁波切就教诲我们,“故当生起施财心”,我们应该生起想要布施财物的心,应该去观想作意,怎么样才能用财富来做最大最有意义的事情?此处讲,第一个就是生起施财心,然后进一步跟进,把布施财物的意愿落实到行动中。“勤修今来圆满果,”通过布施的方式,为今生后世的快乐、圆满的果位打下殊胜的基础。

我们今生如果贪财的话,是得不到快乐的。布施是一种放舍,我们的心就会处在放松的状态中,通过布施,可以利益其他的人,我们也会活在利他的快乐中。也能够累积巨大的福德,今生也会通过这个福德的成熟来感受快乐。还有后世,因为布施的缘故,无勤地就可以获得很多的财富。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讲,一般的情况,布施一块钱就会无勤地获得一百块钱的果报,也就是“施一得百”。如果遇到殊胜的对境,或者经常去做使它成为一种重业,或者通过殊胜的菩提心等摄受去做的话,它的果报就绝对不是“施一得百”。所以,今生通过殊胜的心摄受布施,后世也能得到财富圆满等殊胜的果报。

如果通过出离心、菩提心的摄受,财富还会变成我们获得解脱或者成佛的因。通过菩提心的摄受我们自己可以成佛,也能够通过成佛的果位去利益一切有情。所以如果能够布施,就是舍弃痛苦走向快乐的第一步,通过殊胜的善心、殊胜的见解摄受布施的话,就会成为远离轮回获得解脱的因。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布施的修法是必须要做的,而且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容易做的。

大恩上师在很多教言中讲到,我们布施的时候最好不要有悭吝心,如果没有悭吝心,这个功德就很清净。如果一方面很悭吝,一方面做布施,虽然做了布施但利益不是特别大,这方面必须要了解。

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

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

这个颂词是从两个部分来宣讲,“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这是第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布施的话,虽然布施很小的财物,它的果报是非常大的。如果不布施,“受用虽多获利少,”虽然我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财富,让自己在身心享受很大的快乐受用,但是获利却很少,因为它在不断地消耗自己的福报。所以通过受用财富,所获得的利益是非常少的。

第二个部分是布施与不布施的差别。“往昔布施今富足”,如果往昔曾经做过布施,今生就会很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如果今世没有布施,来世就会很贫穷。反过来讲,如果在往昔没有布施,今生就会非常贫穷,如果从今世开始布施,来世就会很富裕。总之是不是很富足,关键还是看有没有种下富足的因。不管富足也好贫穷也好,都不可能是无因无缘的,都有一定的因缘,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这样一种因果规律。

布施得到快乐并不是谁制定的,也不是谁发明创造的,它就是存在于法界中宇宙之间的一种自然规律。这种自然规律也不是谁在后面操控的,没有一个神仙或上帝等等,佛陀也没在后面操控,如果你布施了佛陀就赐给你安乐,没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做了布施,就一定能收获有快乐的。就像我们把种子播种在田地中,就一定会有收获一样。至于收获庄稼的多与少,质量的优与劣,要看种子、田地、勤作与否。同样道理,布施的种子播下去之后,也一定会有收获。至于收获的多少,收获的优劣,要看心态、布施的对境。

我们应该知道,谁相应于这样的规律去做布施,谁就会得到最公正的、最公平的回报。如果不做布施、悭吝,违背了自然法则,虽然自己很想得到财富,但也是没有办法通过无因无缘的方式获得财富的。

这个颂词也是讲到了布施的原理,“布施虽小果极大”,布施的业果增上广大的道理在这里还是通用的。我们虽然布施很小的财富,或者布施微笑、力气、时间等,“布施虽小果极大”,它的果报就非常大。就像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只是在田地里播了一粒种子,到秋天的时候,就收获的非常的多。种子成熟的时候,它的果比播种的时候大很多,布施也是一样。

佛陀在经典中也讲过,一颗无忧树的种子比芥子还要小,但是当无忧树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它的树荫能够覆盖五百辆马车排列的范围。所以我们就知道,种子非常小但它的果很大的道理。通过心上面安立的布施,它的成熟远远超胜外在植物界的种子与果实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布施虽小果极大”是一种自然法则。如果我们遇到一些殊胜的对境,对佛供养一杯水,或者一盏灯,它的功德是不可计数的。如果我们通过菩提心去摄受布施,功德更大。

“受用虽多获利少”,反过来讲如果我们不愿意布施,把所拥有的财富都拿来自己受用,虽然可以受用很多,但是一般情况来讲,尤其在以前古代受用的地方不是特别多,最多就是修一个很大的房子,买些庄园或者置办一些田产等,在现代买豪宅或者买很高档的奢侈品,买一些很昂贵的车、手机等,虽然自己可以把钱用到这些地方,好像拥有这些财物之后似乎就很快乐。但是不是真正很快乐呢?这个也不好说。当然拥有了这些资具,在生活出行等方面可能比较方便,但真实的快乐幸福不一定完全安立在拥有多少财富,或受用多少财富上面,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非常地满足。

所以我们能够受用还是非常地少的,虽然受用,是不是真正获得快乐呢?这个也是不确定的。受用这么多,但是所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有些人虽然很多受用,但是身体不好,所以也受用不了很多的快乐;有些人是虽然资具很多,但是他的心情不好,每天都处在很烦闷的状态中。

受用所获得的利益非常少,从后世的果报来讲,后世的时间很长的,今生是很短暂的,即便是在今生中,受用多、身体好、心情好,方方面面似乎都很快乐,但是受用完之后,因为没有继续投入的缘故,通过受用所获得的利益,就是今生中的短暂的纯利益。理想的角度来讲,受用越多,身心非常愉悦,所得到的纯利益就是今生中的这一段。如果没有继续的去播种、布施,后世是得不到快乐的。所以后世和今生比较起来,后世的时间非常地长远,今生虽然受用,但是所获得的利益是非常少的。

布施,虽然很小的布施,但是后世再后世,得到的利益是非常大的,这二者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系,我们必须要去了解、认证。

富足的情况也是因为自己内心中曾经做没做过布施而有差别的。“往昔布施今富足,”如果自己在往昔曾经做过布施,一点点也好,很多也好,布施的善根如果今生中成熟,就能够在今生中获得富足。也因前世自己在做布施的时候的质量的好坏,所以有些人在今生中,通过奋斗可以得到财富,但是赚钱的过程比较挫折、劳累,费一些周折。

有些人可能以前布施的质量比较高,所以今生中几乎不需要什么勤作,就到达了心想事成。今生中能不能够得到富足,关键还是看以前有没有做布施。今生以怎样的方式富足,关键还是看以前在做布施的时候,通过什么样的态度、对境做的布施。比如供僧,供养僧众的福德是非常大的,假如你是把供养的东西送到寺庙,让僧众不需要劳作,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就可以享用到饮食,在后世中获得财富的时候,就会非常轻松。比如以前在印度的时候,请僧众供斋要让僧众走路过来,中间花费的时间比较长,那么自己在感受财富的时候,还是需要一定的周折,这有一定的关系。

因果是很微细的。都布施、供僧,但是得到财富的过程是不相同的。不管怎么样,如果往昔做了布施,今生中就可以获得富足的果报。

“今若未施来世穷”,今天或者是现世中,没有做布施,非常悭吝,没有对殊胜的对境作供养,也没有对可怜众生作布施,来世就会非常贫穷。因为二者之间一定有因果关系,所以有了布施的因就会收获富足,没有布施的因就没有办法收获布施的果。今生如果我们贫穷,就说明前世缺少布施。想要后世不贫穷,今生必须要布施、供养。布施、供养肯定是有钱财物比较方便一点,但是如果没有钱财或者钱财比较少,也是可以积累资粮的。比如供养,我们可以在佛前供养清净的水,通过清净心供养佛,就可以得到布施或者供养的功德。

布施和供养功德是一个本体。往上面叫上供,往下面叫做布施,上供下施。平常我们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们也是一种布施。当别人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一点财富或者安慰,通过自己的能力给他排扰解难,这些都属于布施。我们想要在后世中富足,是一定要布施的。

布施就是致富的法宝,而不是现在我们所认为的如果要致富,要有什么样的技巧、经验。如果内心中有善根,成功的富人提供的经验也许里面也有参考的价值。但是如果内心中没有布施的善根,经验再多其实还是没有办法成功的。

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

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

此处就讲如果没有善巧,财富就有很多的过患。“积累守护消耗等”,早期的时候有积累财富的过失,然后获得了痛苦,中间有守护的痛苦,最后有消耗的痛苦。本质还包括造罪业、感受、心情不愉悦等过患的痛苦。“财有甚多此过患”,财富有很多过患,如果不懂得使用这些财富,“纵彼财宝遍大地”,这些财宝虽然充满了大地,但是凡夫人相续中贪欲还是不会满足的,这就是财富本身会引发的过患。

以前也讲过,财富本身不是什么过患,财富是中性的非善非恶的。比如说钱财,可以用钱去造罪业,也可以用钱去供僧、供斋,或者帮助其他的人。既可以成为善妙的因,又可以成为恶业的因,所以财富本身没有什么过患。

如果我们不了解因果法则,财产就会有很多过患。过患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一般情况而言,众生对财产都有追求心,为了得到财产,必须要去积累、工作,如果想要找一个好工作,前期必须要学习。上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之后读研究生、博士等,都为了以后找个好的工作,去积累资本。

寻找财富、积累财富的过程的痛苦,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只不过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对这个观念还不是那么清楚。但是那个时候辛勤的学习,积累知识,就为了毕业的时候找到一个好工作。

读完书以后是不是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这也不一定。因为读完书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也时常有,比如在找工作过程中自己想要的标准过高,首先月薪得5000元,但别人只提供2400、2500元的工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很大了,面对这样的落差自己肯定会非常沮丧。自己想要的财富没有得到,这也是一种痛苦的过程。

最初积累财产就要面对自己身体辛劳付出,以及上下级同事之间关系摩擦等痛苦。所以最初为了得到财富,寻找和积累财富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得到财富之后,又要想着怎么去守护。以前没有银行只有把钱放在自己家里,有的人把自己家的墙掏个窟窿,然后把钱放在墙洞里;有的人则是在家里的地上挖个窟窿,再把钱放进一个坛子里,最后连坛子一块埋进掏出的窟窿里等。

后来有了钱庄,再后来到了现在就有了银行。把钱存进银行,通过这样的方式守护钱财。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要去守护财产,这个过程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守护同时会有很多的担心,比如担心出现金融危机银行倒闭,自己的钱拿不出来怎么办?或者做投资,投资了股票、期货等,投资万一失败血本无归又怎么办?担心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痛苦的过程。

守护的财产不仅是钱财,还有其它财产。比如自己买了房子,有了房子之后,操心怎样去守护;或者买辆车,又担心车被盗只得去买保险等。而后期在守护的基础上,还会有消耗的痛苦。因为害怕财产用尽,便又不断地去运作去赚钱,深怕没有可后续支配的财产。所以这一切都是为了得到财产,所经历的痛苦和过患。

话虽如此但作为一个欲界众生,不去积累、守护、消耗财产,在欲界是没办法生存的。从这个角度讲,这些痛苦是必须要经历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如果自己内心不容易知足,这种痛苦就会变本加历。

因为不容易满足,为了得到财富可能会不惜手段造罪业,甚至通过打劫、偷盗的方式去得到,这是一种过患也是一种痛苦。所以财富有很多的过失和过患,而这些痛苦和过患,基本欲界众生普遍都需要经历。

有些成功人士做生意或者投资等,事业都比较成功,自然也得到了很多的财富。但一般人没有正确了解财富的本性,没有想过去做布施,就不会满足与当下这些财富。尽管有些人财宝已经达到了一亿或者千亿这样的水平,但还是觉得不够,还是要拼命去挣钱。就算最后财富已经遍满大地,贪欲之心还是不满足。

比如说在古代,一个国家基本上所有的财富都是国王的,但国王拥有所有的财产满足了吗?不满足,还会觉得自己的地盘不够大,还想着去吞并其它的国家,拥有更多的财富。所以凡夫人的贪俗,是没办法真正满足的。

自己的贪欲满足不了,即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快乐不起来,这都是痛苦的本体,痛苦的自性。只要凡夫通过贪欲去获得和增长财产,痛苦就永远没有办法熄灭。反之我们能对财富财产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即便财产不多,我们也能够通过知足少欲的方式得到快乐,所以这里颂词着重讲了不知足少欲的过患。

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苦因,

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

这个颂词讲到了我们的财富在日常生活中,除去日常的衣食住行开销之外,其他的财产其实都没有什么真实意义。虽然没有真实意义却会变成痛苦的因,让我们增长痛苦。如果能够将除了我们日常衣食住行之外,其他的财富用于布施,今生也好来世也好,财富自然会增长,犹如涌泉一样源源不断地出现。

自己的财富一部分自己肯定必须要用,比如我们刚提到的日常衣食住行。就说衣服,凡夫人是欲界众生,没有衣服没办法避体,也没办法遮风挡雨获得温暖,这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

再说食物,欲界众生没有食物身体会很快的衰败,所以食物是生活的必须品。另外还要有处住,当在外面辛苦劳累之后,需要回到住处做饭或者休息等,自然住处也是必需的。

除了衣食住之外,还要外加一个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衣食住行。要出去办事情,就会利用交通工具,公交车、地铁,或者自己有车,出门办事总是离不了的,这也是生活中必须的开销。

除了衣食住行这些开销之外的余财,其实没有太多的意义。很多人因为担心钱财被用完,而将钱财存进银行,其实这些存进银行的钱财,很多时候是用不上的。还有的人很喜欢购物,买很多的东西。但买回去之后,却发现所购之物基本没什么用,都是购物的欲望所导致的盲目购买。常有人发誓,如果再购物就砍自己的手,但到最后还是忍不住要去购买。

尤其现在购物很方便,网购只需要点下鼠标即可,很多人尽管发很多誓不再购物,但就是忍不住要去点鼠标,要去购一大堆根本用不着的物品。买回来的衣服因为过多,根本穿不了。而食物买回来,却因一时吃不了慢慢过期,最后只有扔掉。住处也是一样,本来有一个住处就可以了,但还是有人有很多套房子闲置在那,一点意义也没有。

过多的财富也会成为痛苦的因,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再再提醒我们,以藏地牧区为例来说,拥有一头牛就有一头牛的烦恼,拥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烦恼,有一条茶叶也会有一条茶叶的烦恼。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现在还未拥有财富时,就特别想拥有,等拥有以后,拥有什么东西就会产生相应的烦恼。比如有人没有车时,就特别想拥有一辆车。等买了以后,拥有一辆车的痛苦和烦恼也随之而来。要操心每天给汽车加油,还要操心停车位,又要担心车万一被刮了,或者看见别人开的车比自己的好,又因为嫉妒而产生痛苦。

没有车时,虽然会因为没有而痛苦,但不会因为拥有这辆车,而产生拥有以后的痛苦和烦恼。以此类推,可以了知所有万法的自性都是这样,没有一个法纯粹是快乐的,没有痛苦和烦恼的。所以财富是无意义的,是产生痛苦的因。

“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如果对财富没有那么贪,除了自己的日常开销以外,能够把一部份财产用来上供下施。把这个财富用出去之后,自已便用不再操心守护这些财产。不用再担心财产放在银行会不会缩水,会不会贬值,这些痛苦自然而然便消除了。

把财富布施出去,其实相当于是把财富,存进了一个更加保险的银行。把财富存进这样的银行,不会再担心它会缩水,会贬值。世间的银行必定是人在操作,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把钱存进去,虽然从原则上讲,钱一旦存进去之后就会产生利息,但绝对有保障的利息却不好说。

如果金融动荡来了,钱财就会大量缩水。很多人都知道以前的钱是很值钱的,但同样的钱在现在却没那么值钱了,就是因为钱财随着外部因素而贬值造成的。所以即便把钱存进银行,也会因为贬值等因素而逐渐损耗掉。这时如果我们把财富存进更好、不会贬值的银行不是最好吗?

更好的银行就是布施,通过布施把财富钱财,存在一个更保险的地方,这个地方财富只会增值而不会缩水,这样的法界银行,我们把钱财存进去自然是非常可靠、保险的,绝对不会消耗,而是会辗转增长。业的本性是辗转增长的,我们把钱布施完之后,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增长利息,增长善业功德,一旦因缘具足,善业就非常巨大。哪一天要用的时候,从银行把布施的功德取出来之的之后,它已经增长得非常多了。

不管在今生还是来世,财富增长,今生布施基本上是后世成熟,但是如果遇到殊胜的对境,做一些殊胜的功德,有一部分财富是可以在今生成熟。比如佛在世的时候,有些人以精进的心供养佛陀,在今生供养的功德就成熟了。现在佛陀入灭了也没有办法供养佛陀、舍利,就是供僧,尤其供养僧众饮食,上师在很多教典、上师教言中都说,如果能给僧众供斋,这个果报在今生中就可以成。所以今生布施也可以让财富像涌泉一样增长,来世也会像涌泉一样增长,没有枯竭的时候。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对殊胜的、痛苦的、一般的对境经常性地布施,财富就用在了最应该用的地方。如果这样布施,我们的财富才会永远保持在增值的状态,而不会贬值,也不会消耗怠尽。

下面讲布施的一些功德:

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

布施乃为增上门,然诸士夫恐耗财,

恒时积财不布施,若细观察如旁生,

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

布施是能够让我们得到长寿增上、名誉增上的方便。布施能够增上我们的福德、安乐。布施是一种增上之门,但是一般的普通凡夫不了解这样的因果规律,非常害怕布施把自已的财富耗尽了。“恒时积财不布施”,喜欢积累财富,而不愿意布施财富。“若细观察”,如果详细观察这些人的行为就好象旁生一样非常的愚蠢、愚痴。“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财富本身是无常的,没有实义的,为什么不取无常无实的财富的精华部分,把它用在最该用的地方,而只是守着无常无实的财富徒生烦恼呢?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佛、菩萨、大德的指引了解财富的本性,了解如何才能够在财富中得到精华,如何才能抛弃财富带来的过患,这方面通过我们的思维是没办法了解和通达的。但是佛菩萨通过超胜的智慧发现并宣讲了这个规律,所以有善根、有信心的人应该坚信佛菩萨的语言,经常把财富作一些殊胜的布施,这样非常重要。

“布施长寿”,布施可以获得长寿。如果布施一些衣服给别人,他们有了衣服穿就不会寒冷,他们的寿命就会延长。如果布施对方饮食,也可以延长他的寿命。布施钱财也可以通过钱购买一些日常用品,也延长了他的寿命。所以如果我们布施是帮助别人延寿的,通过这样的缘起规律,我们也可以获得长寿的果报。布施“名誉盛”,一个人越布施,他的美名也会被更多人了知,受他恩惠的人会想方设法传播他的名声。布施者得到受施者的回报,他的名誉更加增上。今生中布施名誉增上,后世布施的名誉还会更加增上。

“布施增德增安乐”,布施可以增长自己的功德、善根,布施本身就是增长功德最好的方便。在修菩萨道过程中六度之首就是布施度。布施可以让菩萨的功德财富越增越多。能够让自己的财富辗转增长、无穷增长的殊胜方便就是不间断地布施。所以布施可以增长功德。“增安乐”,如果自己的善根、福德增长了,自己的安乐也会增长,因缘成熟之后,可以无勤获得很多财富,就不会为了获得财富而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和苦恼,身体也不会因为得不到财富而去劳累,心也不会担心赚不到钱而忧心操劳。

因为帮助了别人,他的身心都很愉悦,所以也是可以获得快乐的。布施本身属于一种善行,殊胜善行的果就是快乐,善法和快乐是绝对的因果关系,所以布施可以增长世间和出世间的安乐。通过出世间的发心摄受布施,就可以成熟为出世间的快乐。如果通过布施的方法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成熟极乐世界的安乐;如果发愿布施成就菩萨果位,就可以获得菩萨安乐等。所以布施一定会增上暂时究竟、今生后世身心的安乐。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布施乃为增上门”,布施就是增上一切长寿、名誉,善根福德、安乐、出世间果位的殊胜增上门。门就是方便的意思,增上的方便。想要发家致富的有情应该掌握布施的窍门。这才是真正从根本上获得殊胜安乐的方便。

“然诸士夫恐耗财”,一般的凡夫的智慧力不够,也不相信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佛言祖语。所以“恐耗财,恒时积财不布施”,不认为布施是增上门,而认为是损耗门。越布施自己损耗越多,把自己的财产布施之后,财产也损耗完了。因为他内心中没有善恶因果、前后世因果的观念。所以有智慧的人能了解福德是一切增上之门,但如果是没有智慧、善根的人不会认为这个是增上门,会认为这个是消耗门,它能消耗掉自己的财富,所以“恒时积财不布施”,经常性地只是拼命地抓紧自己的财产,累积自己的财产,从来没有想到怎么把财富布施给别人,让别人也获得快乐。从来想不到别人获得快乐,自己也会获得快乐。

布施会不会耗财呢?我们也要观察。因为从有些方面来讲,如果今生把财富布施了,这个善根还没有成熟,在某个阶段,在短时间中,财富显现上就没有了。比如你有一百元钱,你把90元布施之后,你就缺少了90元,只有10元,而这个90元钱布施的善根短时间内还没有成熟,从这方面看好像是耗尽了自己财富,但是一旦它的善因成熟,这个90元钱就会变得非常多,财富就会增长无穷。

在佛经公案中,以前有个施主给孤独长者,有些地方叫须达长者。公案记载须达长者非常喜欢布施,在一生中,他因布施导致七次贫穷。他本来很有钱,把财富布施完之后,就显现贫穷,然后又开始发富,发富之后又开始布施,反复七次。最严重的一次,据说他把所有的钱都拿来修建祗树给孤独园,布施完之后,他已经一分钱都没有了,显现很穷。回家之后钱也没了,米也没了。因他的福报,在厕所粪坑里面捞到一块檀香的木制品,把它洗干净,本来它的价值很高的,但是必竟是从粪坑里捞出来的,所以没卖多少钱,只是在市场上换了四升米。把米交给他的妻子,让他妻子做饭,自己去外面找些菜回来。他出去之后,佛陀就观察到须达长者贫穷的业因马上要消尽了,更大的福报要现前了,为了促使他的福报马上成熟,首先派了一位尊者(富楼那尊者或迦那耶尊者)去。这时饭刚刚做好,尊者就来托钵化缘,长者的妻子看到尊者很高兴,就把刚刚煮好的一樽米饭倒在尊者的钵里。然后又开始煮第二升米。刚刚煮好,目犍连尊者又来了,她又把米饭供养给目健连尊者。然后第三次做好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又来了,她又供养了。最后一次,佛陀亲自来了,她看到佛陀来了非常高兴,就把饭全部供养了。这时他们一家人都没有饭了。须达长者回来之后,她怕被骂,对长者说:“假如今天饭做好了,富楼那尊者来了,应不应该供养他?”“应该供养。”“假如第二次目犍连尊者来了,应不应该供养?”“应该供养。”“第三次舍利弗尊者来了,应不应该供养?”“应该供养。”“第四次佛来了,应不应该供养?”“一定要供养,福田难以值遇,应该供养。”他妻子说:“其实事情已经发生了。几位尊者和佛都来了,我把饭全部供养了。”长者特别高兴、欢喜,说“你做得对!”他当时想:三位大尊者和佛陀亲自来到我家里化缘,肯定是我自己罪业要穷尽的表现。一家人没有饭,很欢喜地喝米汤。正在喝米汤的时候,他的仆人告诉他,所有的仓库自然而然充满了财富。他福报已经现前了。

这个事例说明布施供养可能在一段时间中让财富有一定的损耗,但是这种损耗只是阶段性的,通过不断布施,福报会越来越增长,越来越成熟,当这个阶段过了之后就开始良性循环,福报就会源源不断成熟。

我们布施完之后,显现上一段时间可能没有钱,或者把东西布施出去了,家里肯定就少了一个东西,但这是阶段性的,业果不虚,布施不是一个损耗门,而是一个增上门。损耗只是暂时的,果报一定会增上,它是究竟的一种规律。

“若细观察如旁生”,如果详细观察“恒时积财不布施”,他们的行为心态就像旁生一样。旁生其实是不知道取舍的,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一种比较愚笨的状态。所以自己有财富的时候,只知道积累财富,不知道布施财富,那么这和旁生一样。很少有旁生懂得布施,基本上旁生得到财富之后,拼命地积累、积攒,自己用得上、用不上也不好讲。上师在讲记中也讲,有些旁生在夏天的时候挖很多的人参果,藏在自己的洞里,到冬天或者春天的时候,很多人把它的洞刨开,把所有的人参果都挖走,很多情况自己没办法受用,或者从它不知道取舍的角度来讲,不知道布施,或者虽然积累很多财富,用不上的情况也有很多。

“无常无实财富中”,财富本身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恒常性。如果财富是恒常的,保留它也可以,但是财富本身也会损耗,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坏掉,用不了。比如食品过期了吃不了,衣服时间长了慢慢就坏掉了,所以没有什么恒常性。还有一些通过火灾,水灾,或者有时候不注意摔坏,也是没有坚实的。有时候通过战争也会损坏这些财富。

《格言宝藏论》中讲,世间中有一种鬼,叫做损耗鬼,有些地方也叫独脚鬼。它们经常搞一些恶作剧,让家里的财富莫名奇妙地消失了,这个东西明明放在这里,为什么会没有了?这类非人就是损耗鬼,把你的财富慢慢损耗掉,当你找不到财富、损失了财产的时候,他们会很开心。有些时候损耗鬼也会通过自己的能力,让我们的财产损失。如果我们在无常无实的财富中,只是收获到痛苦和过患就没有必要。因为财富本来无常无实,所以我们紧守着无常无实的财富,不把它用作更有用的地方,的的确确是无智慧的表现。

“为何不取其精华”,为什么不去取财富的精华呢?虽然它本身是无常无实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善巧方便,比如上供下施等,让无常无实的财富变得有用,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业。虽然财富本身是无常无实的,但是可以通过布施的方便,来让它产生有意义的精华。我们应该取精华的部分,把财富转变成功德和成佛的资粮,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实行的。

当观未用未布施,国王之财皆无常,

岂非曾以一口食,获得轮王之胜财。

我们应当观察,如果财物没有用,也没有布施的话,即便像国王的财富那样,最后都会变得无常了。如果能够布施,“岂非曾以一口食,获得轮王之胜财”,有些人懂得布施的缘故,通过布施哪怕一点点的食物,也可以获得轮王殊胜的财富。有些人的财富自己用不上,也舍不得布施。凡夫人就是有这种心态,比如食品放在家里,自己吃不完,他也不会布施,如果用不了,布施给别人,财富本身就会变得有意义了。在没有过期之前,我们把食物送给别人,让别人去受用。在衣服没有坏掉之前,或者我们不穿的新衣服,都可以布施给别人,很多人自己不用,也舍不得布施,很多众生都有这种心态。

基于这种心态,最后财物就变得无常了,食品慢慢过期坏掉了,只能扔掉,衣服不能穿也要扔掉,像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浪费掉了,就像国王的财富都会无常一样,虽然国王的财产很多,但是自己用不了这么多的财富。国王是否愿意把国库里自己拥有的财富布施给人民,让人民去使用呢?很少会有国王愿意这样去做。国王守着很多财富,最后死的时候只能留给其他人去受用,自己一分钱也没办法带走,更没有功德。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东西自己能够用得上,就去使用;如果发现自己用不上,还是布施或者供养,让财富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这是非常好的。

如果我们能够布施,“岂非曾以一口食”,难道没有看到在很多佛典中记载,很多人只是通过布施一口食物,就获得了非常殊胜的圣财。大恩上师在这里讲了两个公案,一个是波斯匿王,他当时在印度的势力很大,文韬武略都是非常超胜,他的善根是因为前世对缘觉供养了一个无盐的热饭团,以此获得了印度大国王的果报。虽然供养食团就是“一口食”,但是获得了这么多的财富。二是我乳转轮王,他也是以一把豌豆供佛的缘故,后来在人间统治了四大部洲,然后又统治了四大天王天,最后在三十三天中和三十六任帝释天平起平坐,像这样福德也是非常大的。

如果我们能够布施,也能够得到殊胜的功德。遇到了殊胜的对境,经常布施一定可以无勤获得很多福报。现在有很多人非常贫穷,也有很多人非常富裕,贫穷的人贫穷到难以想象,富裕的人也是富裕到难以想象。在道友中,有些道友非常富裕,也有些道友显现上为了生存不断的奔波。这些都和前世因缘非常有关系,如果前世自己没有做布施,今生中自己要获得财富很困难;如果自己在前世做了布施,自己在今生可以无勤获得财富。我们曾经讲过,前世过去了,今生几乎已经定型了,再去改变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转变后世,如果不继续布施,后世就会失去无勤获得财富的权利,根本没办法无勤地获得财富。今生贫穷的人,从现在开始布施修福,后世也可以无勤获得财富。

这都是不虚的因果规律,我们必须要了解,通过这些激励自己去布施。我们要去做布施,不仅仅是财布施,还有做无畏布施,比如放生等等。如果自己有能力,也可以做一些法布施,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十一、得果

得果就是得到快乐和名声。

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

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

前边讲到了十种善行,首先是智慧、稳重,然后分别是有愧、不放逸、正直、誓言坚定、知恩图报和利他八种,“及起正信广布施”,加上信心和布施,就是前边我们学习到的十种内容。如果具足了这些善行,“则于一切今来世”,会在今生和来世,“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第一,寿命很长久。众生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而长命百岁也是通过殊胜的善行才获得的。“无疾病”,得了疾病之后,就会消耗自己的财富,尤其现在很多人都说病不起,一感冒就会花几百元、上千元。有时连感冒都治不好,得了大病更加可怕,甚至一天就要花几万块,很多家庭都是没有办法承受的。不仅财富方面的损耗非常大,而且自己的身心方面也非常痛苦。家人因为自己疾病的缘故,也没有办法安心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所以疾病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值遇的。如果自己具有前边的十种善行,就会长寿无病,这是大家都在希求的。

“悦意”指自己的心情非常愉悦安宁,财富也是非常圆满,如果具有上边的十种善法,自然而然就会获得这样殊胜的果,这方面我们应该了解。

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上威德高,

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通过前面圆满的行持十种善行,可以继续获得下面的功德,得到众人的恭敬和赞颂,自己的福禄钱财也会增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的薪水特别多,威望也很高。“超胜四方兴事业”,自己在做事业的过程中,无论在东南西北的哪个方向,自己都能尊胜诸方。“超胜四方”,即成为四面八方最超胜的人,事业非常兴旺。“势力盛旺如火燃”,自己方方面面的势力也非常旺盛,犹如烈火一样越燃越旺,没人能够阻挡。一切的安乐和福德就像在自己面前自然安住一样,不用寻找就可以唾手可得,这就是“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荣誉犹如天鼓妙音,遍满于此世间中。“天鼓”,第一,是无勤作,不像世间的鼓要敲才能发音,天鼓可以依靠天人的福德力,自然而然的适时响起。第二,是遍满,于整个世间中遍满荣誉、名声,一个非常正直超胜的人一定会具备这些功德。我们看的时候,哪一种功德不是自己想要获得的呢?比如“众人恭敬”,每个人都希望在家里被人恭敬,在单位受到恭敬,走到哪里都能受到恭敬,这是大家都希望获得的。每个人都非常喜欢被人赞颂,经常听到赞颂自己会很高兴,家人听到也会感觉脸上有光。我们非常喜欢被人赞颂,有时候哪怕穿了一件新款的衣服,也希望得到几句赞颂。别人说,你这衣服在哪买的?款式真不错!你的眼光很独特!听到这些小小的赞颂也会很高兴。

自己的福禄、时运增上、多加薪水都是大家需求的,还有是自己具有威望,希望自己的举手抬足,别人都能俯首听命。如果自己是一个有威望的人,不管走到哪里,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成办。如果是一个懦弱的人,就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说话、做事;如果是一个威德很高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不怒自威,他们发出的气质、威德即便不说话也能威慑住别人。我们都希望有这样的威德,还有自己的事业十方兴盛,不管在哪个地方,势力都非常兴旺,犹如烈火一样炽燃。现在有些人希望自己的事业红红火火,一切的安乐和福德就像在自己面前自然安住一样,谁不愿意这样呢?谁都愿意,更希望自己的荣誉犹如天鼓一样无勤地遍满整个世间。虽然都愿意这样,可是有没有去行持善行呢?很多人都不具足。不管怎么样,全知麦彭仁波切考虑到每个人希求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安乐,但是不具足种种因缘而不能获得。

我们首先要学习怎样具有这些善行的体相,它的功德和特点是什么,了解了之后就去实行,实行了之后在今世中慢慢就会转运,后世这些善法一旦成熟了,这里描述的所有长寿无病、悦意具财、众生恭敬、势力盛旺,这些功德都可以逐渐获得。这些方面想起来的时候都非常悦意,如果今生想获得这些功德,就要下定决心改变自身的毛病,趋入这样的善行。

如是一切天与德,普愿诸众皆获之,

以此等起所触动,造此简言易解规。

上面所讲到的天与德,即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普愿众生都获得的悲心,这么好的善行、善果,普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这样天德的动机推动之下,“等起”就是动机。通过这样的动机所触动,造起简言易解规,这里的颂词没有复杂的诗学修饰,非常简单易懂。麦彭仁波切为了我们能完全成为一个好人、修好佛法打好善妙的基础和贤善的人品,因此造了这个殊胜的修法。这里面不单单是理论,还是让我们怎样去改变自己习惯,处在一个清静的状态中,很多建议、教言、公案、修法、经验这里都讲的很清楚,所以我们无论如何都要了解、实践这里面的内容。

我于胜者与佛子,及诸正士之善说,

精通之故善宣说,如同空鼓之回音。

麦彭仁波切讲了为什么要造这个论典以及造这个论典的方式。“胜者”就是佛的意思,佛陀是超胜一切的佛子及诸正士,世间中很多诸士称为正士,诸士都具有证悟的同时也具有世间贤善的品格。非常正直的善说,龙猛菩萨、寂天菩萨、月称菩萨、萨迦班智达等讲了很多殊胜人品,这样聚集善士,宣说精通之故,对这一切的善说《二规》都非常的精通。在二规教言里宣讲了这些善妙的道理,如同空谷回音一样,佛陀、佛子、正士怎么讲他就怎么重复,就像空鼓回音一样,不是意造,有非常可靠的根据,一方面它是谦虚语,是说自己没能力只不过是跟着佛陀或者胜者的语言重复一下而已。

然由无始恶串习,染污自之相续故,

高尚行为极鲜少,仅只仰慕善妙行。

虽然精通了这些善说,也是通过空谷回音的方式宣讲的,由于自己无始以来的恶劣串习污染了相续,今生中自己的高尚行为是极其鲜少的,只不过是非常仰慕高尚、善妙的行为。麦彭仁波切非常谦虚,这些非常有用、殊胜的教言,自己无始以来恶劣串习污染了相续,很多教言是做不到的。其实也是为了安慰我们示现的谦虚,如果没有示现谦虚,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听很多道友反馈回来的消息,讲过失的时候都能对号入座,讲功德的时候好像一样没。

所以有些时候胜者需要安慰我们,对凡夫来讲很多恶习还改不了,善行还不会行持,不要过于的去沮丧,还是有努力的方向,麦彭仁波切说自己的高尚行为鲜少,非常仰慕善妙的行为,所以我们首先要仰慕善妙的行为,然后根据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善自己的个性。

若诸众生能行持,殊胜善妙高尚行,

于此极为随喜故,愿令他众入此道。

如果有众生能行持此殊胜善妙的高尚行为,我是由衷的随喜。“愿令他众入此道”,愿以《二规教言论》令其他人都能够处在这种高尚行为中。

麦彭仁波切造就的这个论典,法王如意宝多次讲过、大上师也翻译过,很多佛弟子的相续已经有了改变,首先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在修行、生活中再回想这个意义的时候,也改变了很多不好的方面,这也是初期的效果。我们还是要继续地学,继续地对这种高尚行为产生兴趣,逐渐就会完全改变我们不好的习气,一边学习一边发愿一边改变,善妙的习气种在我们相续中,今生也许还来不及有大的改变,但对二规的发愿和习气在后世成熟的时候,自己也会变成一个喜爱行持高尚行为、对恶行厌恶、对善法自然升起欢喜、行持的诸正士。

如是自心生悲悯,具慧尊者亦劝请,

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

“如是自心”,是对没办法趋入清静人规的众生心生怜悯,加上外缘中具智的尊者再再劝请造这样一部论典,所以内因外缘都具足的情况下,“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在宣讲很多人规论典的情况下,龙猛菩萨有《慧述论》、《中观宝鬘论》、《水木格言》、《格言宝藏论》等很多宣讲人规方面的论典。

在讲人规论典中,很多的文字摄略在一起而宣说造了这部论典。麦彭仁波切有个很广的就是《君规教言论》,这部论典中是通过很多篇幅来宣讲,在世间中怎样做清静取舍的人,规方面比较广的论典是《君规教言论》。二规教言论其实是摄略的,颂词一百多诵,不多是以摄略的方式宣讲的。

“稍作摄略而宣讲”,麦彭仁波切造这部论典首先是悲心,他看到很多末法时期的众生想要行持善法,想要得到快乐,但是不具有清静的人规,出世间、世间功德都没办法获得,就自然而然对我们这些众生产生悲心,再加上外缘中也有些人多次劝请。作为弟子能够经常性劝请大德、上师造论典或者传法、翻译等,这些功德都很大。有些时候内在的因缘具足了就需要一个外缘,如果外缘具有,大德就会做很多事情,内心中的内缘形成悲悯,外缘有具慧尊者劝请,内因外缘善妙的因缘具足情况下就造了这部论典。

以此善根愿诸众,无勤趣入此妙道,

圆满十种功德相,获得天德诸庄严。

这个颂词是回向,通过造这部论典、讲解、听闻论点的善根等,愿诸众生”无勤趣入此妙道”。为什么无勤作?因为现在我们要趣入妙道非常困难,想要趣入都趣入不了,有勤做也很难做到的,那么就希望一切众生包括自己能够无勤的趣入《二规教言》的全译中,智慧、稳重、有愧、信心、利他、布施等十种功德都能圆满。“获得天德诸庄严”,十一品中讲到的安乐或者获得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功德,此论后八相是由欢喜行持无垢高尚妙规及具胜缘功德者——嘉靠公确劝请,嘉样杰布让当(麦彭仁波切)造于宗萨扎西拉哲处,就是宗萨扎西拉哲附近,愿增吉祥,善哉!善哉!善哉!

以上这些就是辅导的《二规教言论》。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