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7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俱舍论》。

下面继续讲剩下的空界和识界。

孔隙称为虚空界,传说即是明与暗。

所谓有漏之识者,即是识界生所依。

这个颂词讲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一、二句,主要是宣讲什么是虚空界,第二个问题是第三、四句,主要是宣讲什么是识界。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虚空界,此处安立“孔隙称为虚空界”。虚空界是有部宗的一个概念。它和虚空无为是两个概念,差别是非常大的。三无为中的虚空无为属于无为法,本体是常有、无漏的,不是生住灭的自性,纯粹是无碍的本体,没有能碍,也没有所碍。

此处所讲的虚空界和虚空不一样,虽然在经部以上没有什么差别。前面的虚空是假立的,和此处的虚空界本体没什么差别,也一样是假立的,但是有部宗因为是三世一切有,把这些安立为实有的本体,都是存在的。

这个地方所讲的虚空界,主要是安立为孔隙。孔隙有很多种,比如门窗的孔隙,或者两个物品之间的孔隙,中间不存在色法的质碍称之为孔隙。不单单外面有很多山洞、虚空、太空等空隙,而且在人的身体当中,鼻孔、耳孔,乃至于身体里面内脏之间,都是空隙。所有的空隙都称之为虚空界。

所谓的虚空界,不是前面所讲的无为法虚空,也不是平时所讲的庄严虚空。在因明当中也提到,庄严虚空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蓝蓝的天,它是蓝色的很庄严,叫做庄严虚空,这也是一种假立。此处的虚空界,仍然色法的自性。这是一个很独特的观点。

经部宗观察的时候,觉得这里有很多问题。颂词当中说“传说即是明与暗”,也是带了一种怀疑,或者不相信,传说有部派说“即是明与暗”。此处的虚空界是一种色法,虽然是一种空隙,但是和真正的虚空无为不一样。虚空无为既没有能碍,也没有所碍,不会去障碍其他的法,没有所碍的自性。

有部宗认为虚空界不是能碍,意思是它不会占据,不会把其他的东西排出去。比如房间里面有虚空界。虚空界如果有障碍的自性,我们不能进入房间,也没办法堆放东西。

虽然虚空界没有能碍,人可以进来,但是虚空界是一种所碍,是被障碍的自性。为什么是被障碍呢?比如瓶子里面本来有虚空界,水可以倒进去,虚空界不能障碍水的进入。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没有能碍,但是它是被障碍的自性。本来瓶子里有虚空界,水进去之后,虚空界就被挤出去了。

前面的虚空无为,既没有能碍,也没有所碍,但是虚空界属于所碍的自性。在注释当中讲了,由于可损害自本体,就是它的本体可以被其他物体挤占,属于所碍法,所以称之为有碍。其他有碍法可以在它附近存在,如果房间里面的虚空界有限,装满了物体,虚空界只有在附近的地方,有它的空间才可以存在,因此它是一个所碍法的自性。这里就了解了有部宗的独特观点,有些观点我们知道一下就可以。按照经部的观点来讲,真正有色法自性的虚空界,是没有办法安立的。

“传说即是明与暗”,它存在的方式,是以光明和黑暗。前面讲显色的时候讲过,显色也有光明,还有影和暗。此处说的明暗就是虚空界,明当然就是讲光明,比如说白天虚空界,就是一种光明的自性,我们就可以看的到;晚上就是一个暗尘。光尘和暗尘是一种色法,白天的时候,是明尘的自性,然后晚上的时候,就看不到了。空隙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就看不清楚了,晚上的缘故里面被黑暗充满。

这个黑暗和光明,前面我们讲色蕴当中色法的时候,讲到了支分的显色,像光明、黑暗,或者影、明等等,这方面是色法的自性。以后提到虚空界和虚空的时候,在《俱舍论》的观点中,仍然是有差别的。

“所谓有漏之识者,即是识界生所依”,前面对于地界乃至于空界已经学习了,最后是识界。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所谓的识界是有漏还是无漏。有漏之识是此处所讲的识界,六界当中的识界,不是指无漏识,所谓的识界是指有漏之识,是这个地方安立的识界。

第二个身所依,是众生的所依处。比如众生要入胎,在身体中安住,不断成长发育,最后死亡,就离开了身体。所谓的识界是众生投生三界的所依。佛法中投生的时候,所讲的心识,如果在唯识中,是以第八识的自性为主。因为第八识最稳固,其他六识不稳固,所以不把前六识安立为神识所依的主体。

在有部派的观点当中,投生没有安立第七识、第八识的说法,是第六意识投胎。此处的有漏之识,主要是第六意识为主的心识。这些心识是有漏的,它是可以入胎、安住,能够投生三有。比如人死后,投生天界或者旁生,这些投生三有的所依,称之为识界。

在《宝鬘论》当中,讲六界无我的时候,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无我,主要是在这上面安立的。还有一个问题,有些时候六界相当于众生的五蕴一样,地水火风属于身体的自性,空指身体里面的空隙,识就是以心、心所为主的自性,也是以六界的方式,安立众生的本体,如果六界上面都找不到我,说明这个我是假立的,不存在的。在《宝鬘论》当中安立无我,也通过六界无我的方式,来进行抉择的。

在这里也讲到,佛经当中安立的六十二界。在注释当中,有三十六界,这个没找到出处。我不知道三十六界具体指什么,没有办法安立。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没有提到,其他地方也没有看到三十六界。不管是汉传大德讲《俱舍论》的时候,还是此处都是引用佛经中六十二界的说法。

十二界当中,第一个前面的十八界要算进去,安立完之后,有一个六界,就是刚刚讲的地、水、火、风、空、识,加进去之后,在注释123-124页,讲到了剩余的界就在里面。前面有十八再加六,后面逐渐都可以有。佛经中讲的欲、害、恚、无欲、无害、无恚,这是六界的另外一种说法。欲、害、恚属于烦恼,无欲、无害、无恚属于善法。把六界加上去,前面属于所断,后面属于对治。因为它是一种心所法,可以包括在法界当中。

还有第二种,讲到了乐、苦、意乐、意苦、舍、无明,这又是一种六界,加上前面的地、水、火、风、空、识,还有欲、害、恚、无欲、无害、无恚,有三种六界。第二品的时候,我们要学乐和苦,身体的感受叫做苦和乐,在心上面叫做意苦和意乐,就是自己心上面的苦和乐。苦乐古代翻译为忧喜,忧和喜也是这样安立的,苦乐忧喜属于心所,舍受也是属于心所,无明属于智慧的本体,也是一种识的自性,属于法界所摄,包括在行蕴当中。

还有一种四,受想行识四界,再加上一个四,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受想行是法界所摄,识界属于七心界。

下面讲到了几种三。第一种是欲、色、无色。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中十八界是完整的,全部都有,然后色界中只有十四界,因为没有香、味,也没有缘香、味所产生的鼻识和舌识,十八界减去四,只有十四界所摄。无色界只有最后的三界,意界、法界和意识界。

什么叫最后三界?在《俱舍论》当中,最后三界是一个专属名词。有时候我们看到最后三界,觉得六根、六境、六识,六识排在最后,是不是第十八就是意识,第十七属于身识,第十六属于舌识,不是这样的。所谓的最后三界在六根、六境、六识当中,全是在最后。六根是意根;六境是法界;六识是意识,三类法当中的最后一个,叫做最后三界。

第二种是色界、无色界和灭界三界。色界和无色界前面已经讲过了,一个是十四界所摄,一个是最后的意界、法界和意识界所摄,灭界属于法界,因为它是灭法,灭法中有抉择灭和非抉择灭,所谓的灭界属于法界中的抉择灭和非抉择灭。

第三种是过去界、现在界和未来界。所有十八界都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法。

第四种是欲界的三界,劣界、中界和妙界。劣界就是现在我们所处的欲界,我们觉得非常美好,非常舒适,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东西。在佛法当中,以智慧观察,整个三界比较起来,欲界属于劣界所摄,不是那么善妙。很多外道修行者,为了远离粗大的欲界烦恼、受用等等,开始修比较细微的四禅定,生在色界或者无色界当中,远离现在的身心所带来的种种逼迫,种种痛苦。“中”是指色界,“妙”就是指无色界。

第五种是善界、不善界、无记界。在色界、身界、法界、七心界当中,都可以包括善和不善的自性。十八界中都有无记的法。

第六种是有学界、无学界和非二界。虽然获得圣果,但是没有到真正的无学果之间,叫做有学。从小乘的角度而言,得到预流相开始,属于见道的圣者,从预流相到预流果,一来相、一来果、不来相、不来果,到阿罗汉相之间,都是属于有学的圣者,后面有一个无学就是阿罗汉。从大乘的角度来讲,从一地见道开始乃至于到十地的末尾之间,都是有学,真正的无学是佛陀。

“非二”是凡夫,凡夫既没有进入有学道,也没有现前无学道,所以非二就是讲非有学、非无学。这是可以在意界、法界和意识界当中所包括的,非二界当中的凡夫,可以包括在十八界当中。

后面还有两种二,一个是有漏界、无漏界二界。有漏,包括在整个十八界当中;无漏,可以包括在最后三界,意界、法界和意识界当中。

还有一个,有为界和无为界二界。有为界,整个十八界当中都可以摄。无为界属于法界。因为是无为法,只是在法界当中,受、想、行、无表色、三无为。所谓无为界只是在法界当中包括的,加起来就有六十二个。注释后面提到了一部分,再加上前面的十八界,和颂词当中提到的六界,就是六十二种界。

如果我们把蕴界处的意思理解了,然后再了解了所谓六十二界的意义之后,相互涵摄不是那么困难的。我们在这里讲的时候,因为有很多注释可以参考,有大恩上师的讲记,所以觉得好像自己也可以讲。如果按照自己的智慧,想要独立分析,把这个讲的很清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还是应该有一个比较敏锐的智慧来学习、分析。

下面我们看第三个科判界之分类,这个科判比较大,里面也有很多知识让我们学习。有些比较难懂,有些不是那么难懂。主要讲的是十八界,十八界内部可以分为很多种,所以在十八界中分类一下。哪些是有见,哪些是有寻有伺的等等。通过十八界,还有有见的含义,分析归摄,一方面可以锻炼我们的智慧,一方面也是对于十八界的内容进一步的深化学习。

我们学法的时候,凡夫的毛病就是非常喜欢浮于表面,就是过一下,大概知道什么意思了,《俱舍论》绝对不允许我们这样学习。我们觉得十八界学完了,归摄也归摄完了,没什么学的了。下面还有,而且这个科判很大,里面还有很多东西让我们去学习。我们学习的时候,如果自己的智慧想要安住于真正的法界,和佛菩萨的智慧相应,不能过于的浮于表面。应该深挖的就要深挖,应该广的就要广,这些对于磨练我们的智慧,作用非常大。虽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比较困难,怎么也理解不了,脑袋转不过弯来,或者怎么也记不住,但是的确很锻炼人。

比如我们在世间当中锻炼身体,如果想让肌肉长起来,你天天躺在床上,说:“我的八块腹肌长起来了,手臂上的肌肉也长起来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必须要出去,跑步锻炼,你身上的肌肉才能长起来,这个过程当中,也是有一定的痛苦。身体的肌肉是这样,智慧方面的“肌肉”也是一样,你天天都是睡觉散乱,说:“我的智慧开始敏锐起来了。”这也不可能。应该经过的痛苦磨练,都要经过,学完之后会发现,你的智慧真正上升了一个层次,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是浮于表面的学习,大概看了之后,觉得就可以了,《俱舍论》比较深,比较细,如果你不下功夫,或者下的功夫不够,里面很多东西的的确确难以通达。

如果我们只是做一些文字游戏,没有什么大的必要。天天搞一些脑筋急转弯就可以了,脑筋急转弯,对我们没有什么用,但是把本论的智慧学完之后,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其他佛法,帮助性非常大。

乙三(界之分类)分八:一、有见等五类;二、有寻有伺等分类;三、有缘等五类;四、三生之分类;五、具实法等五类;六、见断等分类;七、见与非见之分类;八、以二者了知等三类。

本来界可以分二十种,或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科判分了二十一种,此处为了方便宣说,分为八大类。展开就是二十种,或者二十一种,归摄起来是八种。

丙一、有见等五类:

里面有五种法,是有见为主的五类。

有见即是唯一色,有对乃为十色界,

无记之法有八种,除色声外余三种。

我们分析的时候,前提全部都在十八界当中。十八界当中,哪些属于有见的,“有见”是可以被看见的。哪些是有对的?“有对”就是质碍性的。然后无记和有记是哪些?它属于三性,善、恶、无记三法。十八界中哪些是无记的?哪些是善的?哪些是不善的?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有见是什么?“有见即是唯一色”。在十八界当中,色是色界,眼根对境的显色、形色,属于十八界当中的色界。我们的前提是十八界,如果说十八界当中的色,当然指色界,就是眼根的对境,所以在所有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有见的?就是说哪些是可以被看见的。

有见的“见”字,有两种含义。印度的梵语中,“见”有两层意思。第一种是可以表示,就是在注释当中所谓的“这个在这里,那个在那里”,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这是梵语的一种语法,在汉语中很难了解。第二种见的意思,就是眼睛可以看到的,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一样。

所谓的有见,可以表示这个在这边,那个在那边的,这方面就是色界。还有一方面,十八界当中,声、香、味、触、意根、法界、意识界,这些都看不到。真正有见,可以被见到的,唯一就是色界。

第二类就是“有对”,在十八界当中,哪些法是有对的?“乃为十色界”。里边有正义和别义,正义就是颂词当中所讲的,真正的有对,对就是质碍的意思。在十八界当中,哪些是质碍的法?就是十种有色界,五根和五境属于质碍的有对,或者障碍有对。

障碍的有对,就是一个法在那个位置上,如果已经存在了,其他的法没办法再占有这个位置,除非把它挤出去。两个色法在同一个位置上无法安立,叫做障碍。这个地方的障碍,不是我们平常讲的,我障碍很重的意思,这里的障碍就是有质碍的意思。能够障碍两个以上法存在于一个位置上,叫做障碍。具有障碍的自性,在十八界当中,就是五根和五境十种色界。

前面我们讲了所有的色法当中,只是把眼根对境的色,安立为色法或者色处名称的原因,有一个就是色界和色处比较特殊,其中原因之一,它既是有见,也是有对的色法。这里有见就是唯一色,色界就是有见,然后有对当中的十色界。十色界当中,包括色界,所以既是有见,也是有对的就是色法。

所谓的有对,还有其他的安立,就是所缘的有对,在注释也提到过,一方面讲了所缘的有对,还有一种境界的有对,大恩上师在讲记里讲的很清楚。所谓所缘的有对,主要是心、心所,当我们的心、心所,正在执著一个对境的时候,这个时候再没有办法,执著其他的对境。比如我们正在分别、执著色法的时候,在同一个刹那当中,我们的心、心所能不能同时再缘另外一个法产生分别?比如我们正在对一个法产生贪心的时候,心、心所有没有办法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再对另外一个法产生嗔心呢?这是不行的,这叫做所缘的有对。

前面讲有对的时候,有一个正述,我们已经相应于颂词讲了。“有对乃为十色界”,因为有对已经讲完了,它是十色界,是真正的有对。真正正述的描述就是障碍有对,旁述还有两种有对。一种叫所缘的有对,就是心、心所,当你正在执一个法,产生贪心等的时候,同一个时间中没办法,再对另一个法,产生另一种嗔心等执著,这叫做所缘的有对。还有一种叫做境界的有对,当缘外境的时候,里面要有根的加入,比如当你的眼根、耳根正在执著的时候,眼根只能缘色法,不能缘取声音,耳根也是只能取声音,不能取色法,仍然是一种有质碍的自性。在所缘当中,也是有质碍质。第一种障碍是执著一个法的时候,不能同时执著另外一个法;第二种障碍就是眼根、耳根正在取的时候,眼根只能取色法,不能取声音,这属于境界上的有对。这里附带讲了其他两种有对。

下面我们再看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无记,哪些是善恶,就是有记和无记的分别。我们知道,有记是可以记别的,自己的本性可以被认定,要么是善,要么是恶,叫做有记。不是善,不是恶,非善非恶称之为无记。哪些是有记,哪些是无记呢?

“无记之法有八种,除色声外余三种”,此处讲到什么是无记,十种有色法当中,除了色界和声界之外其他八种。首先主要是讲十种有色界,色和声是眼根耳根的对境,要把色界和声界除掉,剩余的眼、耳、鼻、舌、身、香、味、触,八种称之为无记。“外余三种”,就是说十八界当中,减掉八种,还剩下十种。六识界加上意根和意根的对境法界就是八种,再加上色、声就是十种,这是“外”字的意思。

“余三种”,就是除色、声外,“余”是剩下的十种,后边三种是什么意思呢?七心界加上法界、色、声十种法,可以是善的,可以是恶的,也可以是无记的叫做三种。剩余的眼根、耳根等纯粹是无记,色、声可以是善,可以是恶,也可以是无记,这是余三种的意思,就是剩下的这些法是三种本体。

色法和声音有两种,一种是相续所摄,一种是非相续所摄。我们在注释当中也提到过,非相续所摄是无情界的色和声,一般来讲属于无记法。相续所摄就是我们身体上面的色和声,比如色是有表色,你去做善法,比如顶礼,这时候你的身体上面,相续所摄的色就变成了善的;相续所摄的声音,比如你讲法、诵经、念咒,这种有表的声音,也可以变成善的。如果你外在的有表行为,去杀生、偷盗、邪淫,这个方面就是恶了;声音也是,说妄语、诽谤佛法等就是恶了,无记也可以是这样的。如果是我们自己相续所摄的色、声,可以是善、恶、无记。如果是相续之外的石头,还有雷声等,就是无记的自性。其他六识可以变成善,可以变成恶,也可以变成无记,还有意根和法界,法界的受想行当中有很多法,如果通过善心、不善心摄持,都可以变成善和不善。

为了让我们了解,在注释当中也提到了几种善。第一种叫做本性善,本性善就是自性善。大恩上师在注释中讲得很清楚,在心所法当中,本身就有一种大善地法,比如无贪、无嗔、惭愧心等本性就是善,在心所当中,它的自性就是善法,所以叫做本性善。既然有本性善,反过来讲也有本性恶,在心所当中,也有烦恼地法,贪心、嗔心本性上就是一种恶业。

第二种叫做相应善,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次了,主要是心、心所的自性。如果你的心相应于本性善,或者安住在本性善当中,心也就变成了善法。心心所本身不是善,不是恶,但是如果你的眼识、耳识或者意识等等,这些心心所相应于大善地法的无贪、无嗔,心、心所也变成了善,叫做相应善。反过来讲,也有相应的恶,如果你产生贪心、嗔心等等,这时候你的心心所就成了相应的恶业。

第三种叫等起善。“等起”就是发心的意思。后面生起了一个法,叫做起;和你的发心同类生起的状态,叫做等。和你的发心相同而起的善业,或者恶业叫做等起,所以有等起善,也可以有等起恶。

如果你的发心是善的,产生的都可以叫做等起善。比如此处所讲到的色界和声界,如果你发心礼敬三宝,带动身体去做顶礼,身体就变成一种等起善了;声音也是这样,通过想要成佛利益众生的发心去做念诵,声音就变成了等起善。因为发心是善的,所以你的声音因此变成了等起善。反过来讲,也有恶业的方面。

第四种叫胜义善。胜义善就是抉择灭,无为涅槃法,在法界当中所包括的,已经出轮回的叫胜义善。胜义善是涅槃法,已经是抉择灭,反过来讲,有没有相应于胜义善的胜义恶呢?找不到胜义恶。可以有本性的恶业,像前面讲的贪心、嗔心等等,但是胜义的恶相对于抉择灭来讲,这个地方没办法安立。此处安立善、恶、无记,通过本性,可以相应,也可以等起。然后不是善心摄持,不是恶心摄持,也不相应,属于无记。六识、意界、心所当中,很多法可以是无记的,以相续所摄的色界和声界也可以是无记的。

欲界具有十八界,色界之中十四界,

香味以及鼻舌识,此四种界未所属。

无色界中则具有,意法以及意识界。

彼三有漏与无漏,其余诸界为有漏。

颂词讲到在十八界当中,欲界、色界、无色界包括哪些。

第一句讲到欲界当中十八界都是俱全的;第二、三、四句讲到色界当中具有十四界,及理由;第五、六句讲了无色界具有十八界当中的哪些法;第七、八句是分别了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无漏的。

“欲界具有十八界”,前面讲到从眼界乃至于意识界之间有十八界,欲界有哪些呢?欲界十八界都是圆满的,欲界的众生,六根、六境、六识全部都有。“色界之中十四界”,色界当中不是具有十八界,只有十四界。少了哪四界呢?最主要的根据,在所有的注释当中讲的都一样。因为色界当中不具有段食。我们所食用的饭菜必须用牙齿咬碎以后,一段一段的进食,叫做段食。也就是平常我们讲的人间烟火。色界不需要段食,安住在禅定当中以禅悦为食。不需要像欲界众生一样,必须要去买米买面,然后做饭吃。

食有很多种,还有思食、触食等等,段食是其中一种。段食的本体是以香味为代表。因为在色界当中,没有段食,所以没有对境的香界和味界,相对于香味所境产生的鼻识和舌识也没有了,所以就缺少了四界,只有十四界,这是“香味以及鼻舌识,此四种界未所属”。虽然没有香味和鼻舌识,但是还有鼻根和舌根,在不同的注释里,有不同的观点。按理来讲,没有香味没有鼻识舌识,鼻根舌根存在的必要性也不大。有时候也是众生的习气形成的,有些地方说需要所谓的一种庄严,色界的众生没有舌根、鼻根就不庄严,真正来讲也不好说。因为鼻根舌根是净色根,我们也看不到,前面讲过鼻根是两根铜针一样,舌根是舌头上一个半圆形的法。这种净色根没办法作为庄严的意义。主要是众生自己以前的业力成熟,虽然还是具有鼻根和舌根,但是色界当中不存在鼻识、舌识。后面学习第二品的时候,还会深化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们大概了解一下。

“无色界中则具有,意法以及意识界”,无色界当中比较好算一点,首先是无色的,没有色法自性。此处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纯粹无色,只要是色法自性全部不存在;另一种观点,虽然粗大色不存在,但是有细微的色。

虽然在无色界当中,连细微的色都不存在,但是种子还存在。引发色法的种子还没有通过智慧泯灭掉,只不过是通过修无色定把色法的自性压伏而已。以后当他无色界的禅定消失之后,他降到色界,或者再转生到欲界的时候,内心当中色法的习气,还会重新复苏,又会显现像我们一样的肉身,还有外面的山河大地等等。无色界根本没有形象上的肉身,也没有外在的山河大地等所住的地方。

一般来讲,欲界众生有一个大地作为所依。在天界当中有地居天和空居天,地居天属于四大天王天,依靠须弥山王,须弥山是有根基的,依靠于大地。再往上三十三天,也是下面有地,在须弥山的山顶上。再往上是空居天,空居天的宫殿像我们地球一样漂浮在空中,他们在里面安住,所以叫做空居天。再往上色界的宫殿也是有色法安住的,天人有色身,穿衣服,有宫殿。无色界没有肉身,没有山河大地,所有的色法都没有,所以叫无色界。无色界只有心识,他们通过善法安住。非想非非想的天人可以在八万大劫,安住在禅定当中。如果没有色法,前面的十种色全没有了,没有五根、五境,也不会有无表色。

如果没有五根、五境,比如没有眼根,没有眼根对境的色法,会不会有眼识?当然不会有。以此类推也不会有耳识,所以五根、五境、五识都没有,十八界当中只剩下三个。最后三界,意界、法界,还有意识界。意根从哪里来呢?我们前面讲了,六种识灭尽的刹那,前五识在无色界当中没有的,所以他的意根不是从前五识灭尽而产生的意根,意识灭尽也可以产生意根,相当于等无间缘。前面的意识灭尽产生意根,再产生后面的意识,然后灭尽再产生后面的意识,这样就可以有意根,因为心所法本来存在,再加上会产生意识。在无色界当中,意就是讲意界,法就是法界以及意识界,三种界在无色界当中存在。这里讲到三界当中,分别包括哪些法。十八、十四和三,这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拥有的数量。

最后一个问题,讲到有漏无漏的问题。“彼三有漏与无漏,其余诸界为有漏”,因为刚刚讲完意、法和意识界,所以顺着语势下来说“彼三”。“彼三”就是讲意界、法界、意识界。它们属于有漏,还是无漏?或者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有漏,哪些是无漏?首先讲最后三法。意界、法界和意识界,既有有漏,也有无漏,前面有记是善、恶、无记三种,有漏无漏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安立的时候,觉得是不是又回到前面了,不是刚刚分析完了善恶无记吗?这个地方不是善恶无记,是讲有漏和无漏。在学习第一品之前,过渡的时候已经讲到,有漏是“除道谛外有为法,皆增一切有漏惑”,无漏就是“虚空二灭三无为,以及道谛为无漏”。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有漏,哪些是无漏?意、法和意识界当中,有有漏,也有无漏。和苦谛、集谛相应的,比如意界,还有法界、意识界,如果和苦集二谛相应,属于有漏法所摄。如果被道谛所摄,意、法、意识界就属于无漏。

这三种既有有漏,也有无漏,“其余诸界为有漏”,这个地方讲得特别肯定。除了最后三界之外,其他的十五种,就是十种有色界,还有五种识,都是属于有漏法所摄。前面分别讲到有五类,五类当中最后一个就是说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无漏的,我们把这方面分析清楚,对以后学习的内容,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收获。

下面讲有寻有伺,可能花的时间会比较长。如果以前学习过会比较容易理解,如果没有学习过,首先要搞清楚寻伺是什么,和十八之间怎么配。这方面稍微有一点点复杂。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